「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

2021年12月

「十四五」時期,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順應新發展階段形勢變化、搶抓信息革命機遇、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直面「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培育新發展動能,激發新發展活力,彌合數字鴻溝,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選擇。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制定,是「十四五」國家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十四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化工作的行動指南。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推動信息化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作出了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略決策,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推動信息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數字中國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和顯著成效。

信息基礎設施規模全球領先。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4G網絡,5G商用全球領先,互聯網普及率超過70%。從2015年到2020年,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由52.6%提升到96%,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由57.4%提升到108%。城鄉信息化發展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全國行政村、貧困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

信息技術產業取得重要突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等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2019年以來,我國成為全球最大專利申請來源國,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信息技術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保持年增長9%以上,軟件業務收入保持年增長13%以上。戰略性技術產業生態不斷優化。

數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2020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8%,數字產業化基礎更加堅實,數據賦能賦智作用日益凸顯。農業數字化加快發展,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大面積推廣。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降本提質增效明顯。服務業數字化進程加快,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202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7.21萬億元,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渠道。

信息惠民便民水平大幅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廣度和深度快速拓展,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基本建成並開通服務,全國政府網站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設立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初步建成。網絡扶貧成效顯著,數字化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全國電子社保卡簽發達3.6億張,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全國所有地市2.4萬餘家醫療機構和所有國家級貧困縣縣級醫院,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100%。

數字領域國際合作取得明顯成效。數字經濟夥伴關係網絡不斷拓展,發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發起《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與16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22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雙邊合作機制。網信企業全球化發展,網絡互通深入推進,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和服務國際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廣泛傳播。

信息化發展環境優化提升。信息化發展法律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數字市場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數字監管服務優化提升。《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等頒布實施,信息技術與網絡安全標準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取得積極進展,網絡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網絡空間日益清朗,網絡文化繁榮發展,網絡文明程度穩步提升。(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之大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帶來的世界格局演變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前所未有。

從國際看,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我國信息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受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迭代升級和融合應用,數字經濟引領生產要素、組織形態、商業模式全方位變革。數字空間國際競合進入新階段,以信息技術生態優勢、數字化轉型勢能、數據治理能力為核心的國家創新力和競爭力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新一輪競爭焦點,數字領域規則體系及核心技術生態體系的競爭日趨激烈。

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加快數字化發展,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數字經濟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數字化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快數字化發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助於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合作共贏,推動信息化對外開放水平向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有利於支撐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同時,我國信息化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主要是:信息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明顯,城鄉信息化發展水平差距依然較大;制約數字化生產力進一步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短板突出,產業生態國際競爭能力不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基層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國家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滯後,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尚未有效激活;政務服務創新和社會公共服務數字化供給能力不足,尚不能滿足群眾的個性化和普惠化需求;數字領域國際合作「中國方案」尚待完善;數字化發展治理體系亟待健全。

「十四五」時期,是信息化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化鞏固期,要加快構建數字社會,極大提升基於數據的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的國家治理效能;是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突破期,要積極倡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構建網絡空間國際規則體系,推動互聯網發展造福世界人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信息革命持續深化帶來的新機遇新空間,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和底線思維,更加有力有效地推進核心技術、產業生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打造數字國家新優勢,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二、總體部署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建設數字中國為總目標,以加快數字化發展為總抓手,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生產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完善創新體系和發展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民生建設,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提供強大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數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為實現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打造高品質數字生活,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數字中國建設全過程和各領域,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數字生產力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數據治理基礎制度,開創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新局面。

堅持系統推進。遵循信息化發展規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增強數字中國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堅持安全和發展並重。樹立科學的網絡安全觀,切實守住網絡安全底線,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推動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協調一致、齊頭並進,統籌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和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信息化發展水平大幅躍升,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夯實,數字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數據要素價值充分發揮,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治理效能整體提升。

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備。5G網絡普及應用,明確第六代移動通信(6G)技術願景需求。北斗系統、衛星通信網絡商業應用不斷拓展。IPv6與5G、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融合創新發展,電網、鐵路、公路、水運、民航、水利、物流等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一體化格局。以5G、物聯網、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基礎設施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集成電路、基礎軟件、裝備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短板取得重大突破。網信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基本形成,自由靈活創新市場機制有效建立,國家級共性基礎技術平台初步建成,開源社區生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信息化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體系基本形成,人才培育引進和激勵保障機制更加健全。

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繁榮發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顯著增強。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數字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數字產品和服務市場更加強大。

數字社會建設穩步推進。黨建引領、服務導向、資源整合、信息支撐、法治保障的數字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體系日趨完善,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信息化推進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新型智慧城市分級分類有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穩步開展,城鄉信息化協調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全面提升。與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相適應的黨政機關信息化建設和管理體系基本形成。全國範圍內政務服務事項基本做到標準統一、整體聯動、業務協同,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政務服務模式全面推廣,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權威高效的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不斷健全,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標準和激勵機制更加完善,數據資源利用水平顯著提升。事中事後監管效能不斷增強,公正監管不斷完善。

數字民生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無障礙信息化設施持續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更加便捷惠民,信息化對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會服務的支撐作用有效發揮,教育、醫療、就業、社保、民政、文化等領域數字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多樣化、便捷化的數字民生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區域間服務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穩步提升。

數字化發展環境日臻完善。規範有序的數字化發展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數字生態不斷優化,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活力充分激發,網絡空間治理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四五」信息化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類別 指標 2020 2025 屬性
總體發展水平 數字中國發展指數 85 95 預期性
1 數字設施 網民規模(億) 9.89 12 預期性
2 5G用戶普及率(%) 15 56 預期性
3 1000M及以上速率的光纖接入用戶

(萬戶)

640 6000 預期性
4 IPv6活躍用戶數(億) 4.62 8 預期性
5 創新能力 每萬人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明專

利擁有量(件)

2.7 5.2 預期性
6 IT項目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總額的比例(%)

3.5* 5.8 預期性
7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2.35 3.2 預期性
8 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萬家) 27.5 45 預期性
9 產業轉型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

重(%)

7.8 10 預期性
10 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企業比例

(%)

48.3 60 預期性
11 企業工業設備上雲率(%) 13.1 30 預期性
12 網上零售額(萬億元) 11.76 17 預期性
13 信息消費規模(萬億元) 5.8 7.5 預期性
14 政務服務 省級行政許可事項網上辦理率(%) 80 90 預期性
15 在線政務服務實名用戶規模(億) 4 8 預期性
16 電子社保卡申領率(%) 25 67 預期性
17 電子訴訟占比(%) 18 30 預期性

註:帶*的為2019年數據。

三、主攻方向

「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集中資源,着力在深化創新驅動、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支撐共建共治共享、促進健康和諧共生、防範化解風險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

深化創新驅動,引領更高質量發展。深化基礎研究,構建信息技術產業生態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高校、院所、企業等開展高效合作,建立線上線下開放式、協同化、網絡化平台,形成基於創新鏈共享、供應鏈協同、數據鏈聯動、產業鏈協作的融通發展模式,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不同環節中的重要作用,暢通國民經濟內循環,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均衡。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優化數字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活力迸發。

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更有效率發展。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打破部門和行業數據壁壘,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公共產品供給效率、政府組織運行效率。穩步推進數據要素化,加快推動數據要素流通,繁榮數據應用生態,增強數據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效能,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有序推動數據跨境流動,加快數字貿易發展,打造更加開放、透明、包容的全球數字貿易發展新生態。

支撐共建共治共享,促進更加公平發展。加快彌合數字鴻溝,補齊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短板,提升信息弱勢群體數字技能。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深化區域信息化一體化發展。補齊民生保障和社會服務弱項,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應急管理、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建設,促進體系化、數字化、集約化、精準化發展。充分考慮老年人和特殊群體需求,倡導數字產品人性化設計,增強數字經濟包容性。加強和創新信息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應用,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

促進健康和諧共生,實現更可持續發展。深入推進綠色智慧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持續推廣智能綠色製造、綠色高效能源、信息載體綠色化,發展智慧物流,倡導低碳出行,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強化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加強長江禁捕執法監管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以人民健康為目標,催生數字健康新技術、塑造數字健康新業態、培育數字健康新生態、創造數字健康新價值、重塑醫藥衛生管理和服務模式,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

防範化解風險,確保更為安全發展。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化關口前移、防患於未然的安全理念,壓實網絡安全責任,加強網絡安全信息統籌機制建設,形成多方共建的網絡安全防線。開發網絡安全技術及相關產品,提升網絡安全自主防禦能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規範各類數據資源採集、管理和使用,避免重要敏感信息泄露。強化新技術應用安全風險動態評估,逐步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治理原則和標準,確保新技術始終朝着有利於社會的方向發展。

四、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

(一)建設泛在智聯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需要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部署下一代智能設施體系,深化公共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全方位推動基礎設施能力提升。

建設泛在智能的網絡連接設施。加快5G商用網絡規模建設與應用創新,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面向有條件的城市組織開展「千兆城市」網絡建設和示範試點,不斷推動城市寬帶網絡向高速化和智能化升級。統籌推進全國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IPv6改造,深化商業應用IPv6部署,提升終端IPv6支持能力,實現網絡、應用、終端向下一代互聯網平滑演進升級。加強新型網絡基礎架構和6G研究,加快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融合、太赫茲通信等關鍵技術研發。

專欄 1   5G 創新應用工程

1.加快 5G 網絡建設。科學統籌 5G 網絡布局和站址規劃,加強 5G 網絡共建共享、公共設施資源開放,推進主要城市和重點區域深度覆蓋,逐步向重點縣鎮延伸覆蓋,形成熱點地區多網並存、邊遠地區一網托底的網絡格局。構建適應 5G 發展和垂直應用的安全防護體系,加強 5G 供應鏈安全管理。

2.培育 5G 技術應用生態。加快 「5G+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創新發展和先導應用,推進 5G 在能源、交通運輸、醫療、郵政快遞等垂直行業開發利用與應用推廣。加快基於 5G 網絡音視頻傳輸能力建設,豐富教育、體育、傳媒、娛樂等領域的 4K/8K、虛擬/增強現實(VR/AR)等新型多媒體內容源。加快推進「公網 5G 上高鐵」, 為高鐵乘客提供優質公網服務。

3.持續推進 5G 技術創新。加強 5G 增強技術標準和應用研究, 開展 5G 行業虛擬專網和 5G 廣播技術研究、標準制定、試驗驗證和業務開發。加快 5G 模組、核心芯片、關鍵元器件、基礎軟件、儀器儀表等重點領域研發、工程化攻關及產業化。持續開展毫米波技術研發試驗,推動毫米波產業成熟。

建設物聯數通的新型感知基礎設施。加快公共安全、交通、城管、民生、生態環保、農業、水利、能源等領域公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動將行業物聯網納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制定跨部門、跨廠商、跨行業的統一平台規範。統籌建設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加快5G和物聯網的協同部署,提升感知設施的資源共享和綜合利用水平。開展長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先行示範。

專欄 2 「智能網聯」設施建設和應用推廣工程

1.開展車聯網應用創新示範。遴選打造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加快智能網聯汽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5G-V2X 車聯網示範網絡建設,提升車載智能設備、路側通信設備、道路基礎設施和智能管控設施的「人、車、路、雲、網」協同能力,實現 L3 級以上高級自動駕駛應用。

2.開展智能化港口系統應用創新示範。建設基於 5G、北斗、物聯網等技術的港口信息基礎設施,以沿海集裝箱樞紐港為重點示範,建設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港車協同的智能化系統。加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操作系統、遠程作業操控技術研發應用。積極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改造。推動港區內部集卡和特殊場景集疏運通道集卡自動駕駛示範,深化港區聯動。

3.開展能源互聯網應用創新示範。加快電力物聯網建設,強化源、網、荷、儲等全環節感知能力,開展「虛擬電廠」「能源微網」區域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構建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能源智能本地迴路。建立結構優化、區域均衡的能源管控體系,搭建區域能源信息實時監測、在線分析預測及綜合優化調度平台,推進「多表合一」。促進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雙向互動,形成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構建雲網融合的新型算力設施。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統籌部署醫療、教育、廣電、科研等公共服務和重要領域雲數據中心,加強區域優化布局、集約建設和節能增效。推進雲網一體化建設發展,實現雲計算資源和網絡設施有機融合。統籌建設面向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的算力和算法中心,構建具備周邊環境感應能力和反饋回應能力的邊緣計算節點,提供低時延、高可靠、強安全邊緣計算服務。加強國家超級計算設施體系統籌布局,探索大型機對外開放服務的市場化培育機制。開展「中國科技雲」應用創新示範,提升科研創新服務支撐能力。

專欄 3 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工程

1.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在區域數據中心集群間,以及集群和主要城市間建立數據中心直連網絡,促進數據中心分級分類布局建設,加快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

2.建設完善一體化算力服務。加強雲資源接入和一體化調度, 推動政務、科學、教育、醫療等公共算力服務資源整合開放,構建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公共算力服務,促進算力的普及應用。

3.深化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區域數據共享開放、政企數據融合應用等數據流通共性設施平台。推動區塊鏈、安全多方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模式在數據流通中的創新利用。

4.建設基礎網絡、數據中心、雲、數據、應用等一體協同的安全保障體系。開展通信網絡安全防護,研究完善海量數據匯聚融合的風險識別與防護技術、數據脫敏技術、數據安全合規性評估認證、數據加密保護機制及相關技術檢測手段。

探索建設前沿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布局衛星通信網絡等面向全球覆蓋的新型網絡,實施北斗產業化重大工程,建設應用示範和開放實驗室。加快北斗系統、衛星通信網絡、地表低空感知等空天網絡基礎設施的商業應用融合創新。構建基於分布式標識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提升區塊鏈系統間互聯互通能力。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着力提升海洋信息綜合感知、通信傳輸、資源處理和智慧應用服務能力。探索建立面向未來的量子信息設施和試驗環境。持續推進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國家互聯網骨幹直聯點結構優化和規模試點。

專欄 4 空天地海立體化網絡建設和應用示範工程
1.打造空天信息網樞紐。基於北斗系統、衛星通信網絡和遙感衛星加快建設空天信息網絡,加快北鬥智能終端部署,強化沙漠、草原、濕地、河湖、森林、耕地等關鍵生態節點的遙感監測和應急保障服務能力。

2.開展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示範。統籌建設空間信息交換網絡體系和聯合工程研發中心,加強國際標準和項目合作,加快建立國際化的衛星導航產業技術聯盟和專利池服務。

3.開展地表低空感知網絡工程示範。發展雲端一體化的,具有精準定位、智能識別、多維感知功能的無人機、攝像頭、智能終端設備,組成空間和時間上連續的低空感知網絡,重點對地表資源、環境、生態、自然災害、工程建設、城市發展等要素進行全時全域感知監測,形成產業化應用。

4.開展智能交通應用示範。發展面向機載、船載、車載的新型網絡通信服務,培育空中、遠洋、高山荒漠等環境下智能交通應用推進基於北斗系統的全國統一的列車運行授時與調度指揮系統建設,加強列車運行監控和管理。推進基於北斗系統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

(二)建立高效利用的數據要素資源體系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的關鍵作用,以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共享流通、全生命周期治理和安全保障為重點,建立完善數據要素資源體系,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提升數據要素賦能作用,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強數據治理。強化國家數據治理協同,健全數據資源治理制度體系。深化數據資源調查,推進數據標準規範體系建設,制定數據採集、存儲、加工、流通、交易、衍生產品等標準規範,提高數據質量和規範性。建立完善數據管理國家標準體系和數據治理能力評估體系。規範計量數據使用,開展國家計量數據建設和應用試點。聚焦數據管理、共享開放、數據應用、授權許可、安全和隱私保護、風險管控等方面,探索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

專欄 5 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工程
1.加強數據要素理論研究。研究根據數據性質完善產權性質,構建以促進產業發展為導向的數據產權框架。探索數據價值評估體系,研究完善數據價值評估框架。

2.建立健全數據有效流動制度體系。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探索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據管理制度,制定數據登記、評估、定價、交易跟蹤和安全審查機制。

3.培育規範的數據交易平台和市場主體。建立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發展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

提升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構建統一的國家公共數據開放平台和開發利用端口,推動人口、交通、通信等公共數據資源安全有序開放。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提高異構數據互操作能力,培育發展一批面向不同場景的數據應用產品,持續提升數據開發利用能力。加快各行業各領域數據全過程應用。支持構建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醫療、安防、自然資源、水利、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審判執行等領域規範化數據開發利用的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價值。健全適應數據要素特點、推動數字經濟有序發展的稅收徵收管理制度,鼓勵專業化大數據服務企業發展。優化統計生產方式,促進政府統計與大數據深度融合。

專欄 6 大數據應用提升工程
1.提升大數據的融合應用能力。建設重點行業大數據平台,加快行業大數據共享流通、融合利用。鼓勵通過開展行業大數據應用競賽、授權開放等方式,推動行業數據應用創新。組織開展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範,遴選一批優秀的大數據試點示範項目,總結推廣成熟可複製的經驗做法。開展線上線下數據應用培訓活動。

2.提升大數據產業的支撐能力。制定大數據精準服務、創新服務、協同服務等方面能力等級標準,開展面向大數據技術、產品、服務供給側企業的能力評估。鼓勵以國內龍頭企業為主體,企業、開發者、志願者共同參與的大數據應用開源社區建設,開展國內開源產品推廣使用及測試測評標準研製。支持第三方專業機構推行大數據崗位專項技能培訓,開展大數據人才崗位能力認證,加快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崗位人才培養。

3.建立大數據產業發展質量監測分析體系。構建監測指標報表制度,研究編制大數據產值測算指南,定期開展大數據產業運行分析。培育一批行業大數據解決方案供應商,發展大數據分析、諮詢、交換等專業數據服務。

強化數據安全保障。加強數據收集、匯聚、存儲、流通、應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相關技術保障措施。建立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和個人信息保護認證制度,強化數據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檢測認證和應急處置,加強對重要數據、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的保護,規範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使用。強化平台企業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加強數據交易安全管理與監督保障,強化執法能力建設,嚴厲打擊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數據行為。建立健全數據出境安全管理制度,開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試點。

(三)構建釋放數字生產力的創新發展體系

堅持創新在國家信息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把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作為數字中國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充分釋放數字生產力的創新發展體系。

加強信息技術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要素帶動效應,大力推進基礎學科理論研究,優化前沿交叉學科布局,推進信息科學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協調發展。支持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研究,加強共性基礎技術供給。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推動國家科技計劃部署有機銜接,強化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應用示範的全鏈條協同創新。支持政產學研用等主體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利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科學問題研究。

強化關鍵信息技術創新。完善信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頂層設計,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深化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政策鏈相互融合支撐,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統籌通信技術、先進計算、安全技術等領域的產業布局。強化市場化和產業化引導,加強重點領域核心技術短板重點突破和集中攻關。

專欄 7 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工程
1.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計算芯片、存儲芯片等創新,加快集成電路設計工具、重點裝備和高純靶材等關鍵材料研發, 推動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微機電系統(MEMS)等特色工藝突破。

2.提高重點軟件研發水平。面向關鍵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雲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車聯網等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加強重點軟件的開發。加快軟件知識產權保護與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布局戰略性前沿性技術。瞄準可能引發信息化領域範式變革的重要方向,前瞻布局戰略性、前沿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空天信息、類腦計算、神經芯片、DNA存儲、腦機接口、數字孿生、新型非易失性存儲、硅基光電子、非硅基半導體等關鍵前沿領域的戰略研究布局和技術融通創新。

構建開放靈活的制度體系與創新環境。完善科技協同創新制度,引導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建立健全權利義務對等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推進產融合作試點,探索直接投資、間接融資平衡發展的金融政策。深入推進落實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政策,探索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市場化保險機制。聚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領域,加快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體系建設。加大對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領域立法研究。加強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理論體系研究與構建。健全數字經濟統計監測體系,加強數字經濟安全風險預警,支撐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專欄8 信息技術知識產權與標準化創新工程
1.加強信息技術專利創新。加強信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創造與儲備,實施科學專利布局,引導在技術研究和原始創新中形成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組合。圍繞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領域加強高價值專利培育。加強技術、專利與標準協同發展,推動信息化前沿技術領域標準專利孵化與國際標準研製同步進行。加強融合領域新業態新應用和開源技術產品的專利風險應對。加強專利的產業化應用,完善產學研用、跨行業的專利協調聯動機制。推動開展專利導航試點示範,引導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行業組織等各類主體完善專利導航工作體系。

2.提升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水平。依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提升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開服務水平,提升知識產權數據分析運用和研判決策的智能化水平。強化維權援助、舉報投訴、查詢檢索等公共服務能力,通過源頭追溯、實時監測、在線識別等技術手段構建聯合監督、保護和懲處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基礎信息的開放力度,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強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領域知識產權保護。

3.建設信息化標準創新體系。完善信息化標準體系布局,支持信息化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科研院所與優勢團體、企業深度合作,形成「技術研發—標準研製—產業應用」的閉環創新機制。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標準化建設,加快健全完善現有數據共享、數據應用等標準體系。推動形成以標準為核心,結合應用能力評估、產品質量測評、系統建設驗收的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標準生態體系。推進新型消費標準化建設,支持和鼓勵平台企業、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等研究制定支撐新型消費的服務標準。

4.加強信息化標準應用推廣。充分發揮企業在標準實施中的作用,增進在信息化標準制定、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圍繞產業合作、技術交流、貿易投資等重點領域,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同發起相關技術規範倡議。鼓勵我國相關機構和企業積極加入國際重大核心技術的開源組織,參與國際標準合作共建。

(四)培育先進安全的數字產業體系

把數字產業化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培育信息技術產業生態,推動數字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數字產業能級躍升,支持網信企業發展壯大,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打造高水平產業生態。推動科研創新、產業發展、市場應用、標準制定、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人才培養、資本運作各方面協調發展。加快研發適應國內經濟社會需要的核心技術產品,搭建適配認證平台並加快軟硬件適配工作。推動政務、電信、金融、醫療、能源、建築、製造等行業融入國內核心技術生態,鼓勵引導更多行業參與核心技術生態建設。加速推進國內開源開放社區建設,營造參與者平等獲取發展收益的運營機制,引導國內開源創新力量向國際開源社區有序輸出創新成果。加強科研數據、工業數據資源積累。積極建設生態創新基地,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培育商業化科研成果轉化組織。

專欄 9 信息技術產業生態培育工程
1.培育先進專用芯片生態。加強芯片基礎理論框架研究,面向超級計算、雲計算、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場景,加快雲側、邊側、端側芯片產品迭代。推動國內芯片與算法框架平台、操作系統適配調優,面向音視頻分析、異構計算、科學計算等主要場景完善適配基礎算法模塊和軟件工具包。支持建立專用芯片開發者社區,協同行業建立針對專用芯片的評測指標和評測標準。

2.協同優化計算機軟硬件生態。提升中央處理器計算密度和工藝水平,推動中央處理器和操作系統一體化迭代。構建兼容可控的軟硬件接口標準,加強標準的國際合作互認。建立標準認證評價體系,實現一次測試、多市場通用。
3.建設完善開源移動生態。構建整機、芯片、應用廠商及創新平台等多主體協商迭代機制。完善編譯器、開發測試工具和基礎軟件模塊等工具鏈,引導企業基於通用版本開發適合行業場景的軟件版本。推動硬件、軟件和服務接口標準迭代,做好移動操作系統版本演進組織和生態整合。

4.培育高校人才培養生態。建強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和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鼓勵領軍企業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

推動數字產業能級躍升。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瞄準產業基礎高級化,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等關鍵核心信息技術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開展軟件價值提升行動,持續打造軟件名城、名園、名企、名品,引導軟件產業加快集聚發展。加快基於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培育發展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

推動網信企業發展壯大。利用創業板、科創板等註冊制改革,暢通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導更多網信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創新能力。發揮網信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帶動能力,以信息流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五)構建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體系

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現代供應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節能減排,有力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應用,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建設智慧農業,加快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構建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多層次系統化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和創新應用,建設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體系,強化兩化融合標準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發展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培育工業電子商務、產業鏈金融等新業態。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大民營和外資企業普惠性數字化轉型服務支持力度,培育融合發展新主體。

專欄10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工程
1.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大工業互聯網內外網改造,建立健全標識解析體系。打造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重點行業和區域特色型、特定技術領域專業型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實施工業設備上雲「領跑者」計劃,培育基於平台的工業軟件新模式。持續深化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創新推廣中心與實訓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賦能宣貫活動。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整合製造資源和能力,共同建立資源共享、業務協同、互利共贏的新型產業分工體系。建立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制度,發展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產業體系,完善監測預警通報處置機制。

2.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研究制定推動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應用系列指南,加快研製兩化融合度、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設備上雲等兩化融合細分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及國際標準。打造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升級版,開發兩化融合自動化貫標工具,引導各地開展分級貫標評定。研究制定兩化融合度評價建設指南,開展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監測評估。構建工業大數據管理能力評估體系。鼓勵各級政府在實施貫標、人員培訓、效果評估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

3.深入推進智能製造發展。研發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在工業領域應用的適用性技術。推動智能製造關鍵裝備的研製和迭代升級,鼓勵研製面向特定行業的智能製造成套裝備。推動工業知識軟件化、業務管理軟件平台化部署,發展嵌入式操作系統和軟件,打造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培育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支持打造解決方案資源池。建設汽車、軌道交通、鋼鐵等細分行業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培育智能製造標杆企業, 支持產業鏈智能化提升示範項目,培育發展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平台。

4.加快推動重大技術裝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強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網絡通信模塊等智能核心裝臵在重大技術裝備產品上的集成應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產品的數據採集和分析能力。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力、先進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高端機床、醫療、農業等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應用。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促進文化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發展基於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文化產品服務。推動數字創意、高新視頻技術和裝備研發,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豐富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表演、數字藝術、線上演播、線上健身、線上賽事、體育直播等數字內容,提升文化體育產品開發和服務設計的數字化水平。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積極利用線上平台展示中國文化,創新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

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大力發展數字商務,培育數字技術、數據資源驅動的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出行、餐飲、住宿、文化、旅遊、體育、物流、家政等領域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培育高質量的數字生活服務市場。培育智慧養老托育新業態。支持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知識分享等健康有序發展,積極發展遠程辦公、雲展會、無接觸服務、共享員工等新興商業模式和場景應用。利用特定地區政策創新優勢,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

專欄11 信息消費擴容提質工程
1.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推動文化、旅遊、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依託智慧社區建設,促進社區服務消費。創新無接觸消費模式,探索智慧超市等新零售模式。鼓勵數字創意產業與生產製造、文化教育、旅遊體育、健康醫療和養老、智慧農業等領域融合發展。

2.推動共享經濟、平台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開放平台資源,推動公有雲資源共享,打造共享生產新動力。探索生產資料共享新模式,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按照市場化配置方式推進生產資料共享。健全適應共享平台靈活就業的政策體系,支持企業開展「共享用工」。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線上經營創業就業成本,引導互聯網平台企業降低個體經營者相關服務費用。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先行探索新模式、新技術、新規則,打造城市數字化轉型賦能體系,帶動周邊數字經濟發展。注重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優化區域數字經濟生產力布局,打造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生態體系,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數字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拓展區域互動合作,推進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加快電子商務、旅遊、教育、普惠金融服務等發展。

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實現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智能終端、綠色信息網絡、綠色數據中心等,挖掘各環節節能減排潛力。以數字化賦能「生產、生活、生態」,加速數字化推動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的智慧綠色增長。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大力發展數字和綠色的融合新技術和產業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六)構築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中國之治」引入新範式、創造新工具、構建新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基於數據的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建設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化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建設聯網,加快圖像識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圈層查控、單元防控、要素管控等治安防控領域中的深度融合應用,加強國門和邊境地區防控,提升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

專欄 12 智慧公安建設提升工程
1.強化集約化基礎支撐體系。開展社會公共安全大數據建設, 統籌新一代公安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完善共性應用支撐平台,深化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公安大數據中心。

2.構建一體化指揮通信體系。推進指揮通信自主化、高清化、加密化升級,加強衛星技術集成應用,強化警用無線局域網(PWL)推廣應用,深化數字集群通信(PDT)網絡建設,建成全國公安指揮通信「一張網」。

3.完善精準化犯罪打擊體系。推進區域信息共享與警務協作, 加強預測、預警、打擊違法犯罪的智能應用,提高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犯罪的能力,提升國家反恐怖、禁毒等信息化水平。

4.升級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安全智能感知網絡建設,升級公共安全視頻圖像智能應用,完善邊境地區技防體系,構建網絡主動整體安全框架。

5.健全便捷化惠民服務體系。完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提升公安政務服務水平,加快行政管理、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有效對接,實現公安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打造一體化智慧化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城市感知決策中樞,提升公共衛生、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安全、城市安全、自然災害、快遞物流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能力。加強城市管網、公共空間、道路交通、軌道交通、消防、水利設施、大型口岸、重大活動保障等領域的運行態勢感知和智能分析,提升公共安全風險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支撐城市公共安全防控體系關口前移、精細管理和綜合決策。建設社會治理大數據與模擬推演科學研究平台,開展人工智能條件下的社會治理實驗。

專欄 13 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工程
1.開展醫學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臨床輔助診療、醫用機器人應用、智能公共衛生服務、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研發、醫療設備智能管理等方向的應用效果,研究人工智能對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患者的影響、人工智能對疾病防控領域隱私和倫理的衝擊、人工智能條件下疾病協同防控體系及相關法規政策。

2.開展城市管理社會實驗。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對城市行政效率、城市運行管理、城市道路交通、提升居民滿意度的影響。

3.開展養老社會實驗。探索人工智能應用與老年人幸福感、養老服務水平的相關性,研究人工智能應用對未來養老模式和服務內容、養老照護工作的影響,探索研究養老領域人工智能相關標準和政策。

4.開展環境治理社會實驗。探索人工智能條件下環境治理系統的運行模式和環境治理監管的協同模式,研究人工智能條件下環境治理對個人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的影響。

5.開展教育社會實驗。研究人工智能對教育模式和教育對象的影響,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6.開展風險防範社會實驗。探索研究人工智能與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物聯網、應急廣播等相結合,在生產安全、城鄉安全、自然災害等領域風險早期識別、精準預報預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7.建設社會治理大數據與模擬推演科學研究平台。建設具備社會系統全要素數據匯聚、高精度超大規模模擬仿真、實時感知與推演、虛實結合大數據交互分析等功能的軟硬件一體化科學研究平台,為國家和社會治理提供數據匯聚、模擬仿真、感知推演、交互分析支撐。

打造平戰結合的應急信息化體系。以信息化推動應急管理現代化,全面提升多部門協同的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提升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保障能力。健全多部門協同的災害事故信息報送、預警發布、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安全生產事中、事後監管,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和平台支撐,增強應急管理全面感知、快速處置、精準監管和物資保障能力,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水平,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以信息化支撐構建統一的國家儲備體系,強化糧食和戰略應急物資數據資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國家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支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強化政府、企業、醫療衛生機構數據共享和協同應用,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專欄 14 應急管理現代化能力提升工程
1.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構建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風險綜合監測預警體系,匯聚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城市鄉村監控監測資源, 建設「天目網」應急衛星星座體系,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建設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系統,推動防汛抗旱模型研究應用,提高防汛抗旱應急管理現代化能力。健全應急管理數據資源目錄,探索建立城鄉安全運行體徵指標體系。

2.提高突發事件響應和處置能力。基於公眾通信網建設空、天、地、海一體化應急通信網絡,強化通信方式跨網融合。依託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加快建設國家應急協同指揮平台、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台,實現應急救援行動「一張圖」指揮調度。推進智慧消防救援、智慧礦山安全、智慧防震減災、數字糧儲、智慧海上救撈建設。提升應急救援裝備信息化管理能力,實現救援裝備的軌跡上圖、狀態可感。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基層政權建設、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中的應用,提升基層黨建服務管理水平,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快打造智慧社區,充分整合民政、衛健、住建、應急、綜治、執法等部門系統基層入口,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治理平台。暢通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在線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的渠道,大力拓展社會資源線上參與公益慈善途徑,促進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推進智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圍繞公共交通、快遞物流、就診就學、城市運行管理、生態環保、證照管理、市場監管、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智慧應用區域協同聯動,促進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信息共享。穩步推進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數據大腦建設,打造互聯、開放、賦能的智慧中樞,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運行管理服務平台,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有效提升城市運轉和經濟運行狀態的泛在感知和智能決策能力。推行城市「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和「一網統管」模式。豐富數字生活體驗,加快發展數字家庭。推進新型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統籌規劃、同步實施,探索城鄉聯動、資源共享、精細高效的智慧治理新模式。

(七)打造協同高效的數字政府服務體系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堅持整體集約建設數字政府,推動條塊政務業務協同,加快政務數據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深化推進「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網統管」,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動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打造服務型政府。

提升黨政機關信息化建設水平。推進黨的執政能力信息化工程,完善黨中央各部門核心業務系統,提升服務黨中央決策指揮支撐能力。優化電子政務網絡結構和安全體系,集約建設政務雲平台和數據中心體系,推進政務信息系統雲遷移,全面推進移動辦公應用。持續豐富政務信息資源,完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強化政府系統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安全有序共享。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改革,推動公開、互動、服務融合發展。推動人大和政協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拓展代表和委員網上履職綜合服務功能。深化監督信息化建設,推進紀檢監察工作數字化規範化智能化。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推進完善互聯網審判模式。深入推進智慧檢務建設,完善檢務支撐和共享平台。

推動政務數據共享流通。加快形成權威高效的各級政府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為國家政務數據共享提供支撐。建立完善有效的數據供需匹配機制,出台更多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將更多直接關係到企業群眾辦事、應用頻次高的數據納入共享範圍。推動數據向基層服務部門回流,形成數據上下流通的循環體系。充分發揮大數據減少基層填表報數的作用,實現數據一次採集、多方利用,減輕基層負擔。

推進「一網通辦」讓群眾辦事更便捷。優化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服務水平,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電子證照等共性支撐體系,有力支撐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實現全國範圍內「一次認證、全網通辦」。建立政務服務事項動態管理機制,在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四級四同」基礎上,進一步規範受理條件、法定時限、數量限制、年審年報、服務對象等要素。擴大電子證照應用領域和「證照免提交」範圍,推動全國互通互認,實現絕大多數政務服務事項「不用跑就能辦」。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台功能,積極開展「高效辦成一件事」,實現更多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促進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構建多樣化、無縫銜接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渠道。

專欄 15 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提升工程
1.推進「一網通辦」「一次辦好」。大力推進「一件事、一次辦」, 不斷推動「減時間、減環節、減流程、減跑動」,優化面向企業和群眾的服務應用系統,制定完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標準規範和管理制度。

2.完善政務服務平台「好差評」機制。堅持以評價促改革,推廣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暢通政民互動信息通道,構建渠道便捷、全方位覆蓋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好差評」管理體系,推動服務績效由企業和群眾來評判。

3.提升政務服務支撐能力。 進一步強化國家政務服務平台樞紐作用,全面對接各地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政務服務平台,升級面向地方部門平台的公共支撐系統,完善數據管理和共享服務系統,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電子證照、電子印章、數據共享支撐能力,推動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

4.提升一體化、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辦公能力。推動形成基於政務服務外網的一體化共性辦公體系,拓展移動共性辦公應用場景,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完善全國一體化平台安全保障系統,建設全國一體化平台運營管理系統,統籌推進政務服務平台容災備份系統建設,保障政務數據安全。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電子文件管理和應用水平,深化電子證照、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會計憑證等在政務服務、財稅金融、社會管理、民生服務等重要領域的有序有效應用。推進涉企政務事項的全程網上辦理,大力推進公共資源全流程電子化交易,構建覆蓋全國、透明規範、互聯互通、智慧監管的公共資源交易體系。加快建立營商環境訴求受理和分級辦理「一張網」,加強涉企主動服務。積極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服務新應用,加強涉企政策宣傳解讀和精準推送,推動政策有效落實。

推動政府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積極推進「互聯網+監管」和智慧監管,完善一體化在線監管系統,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聯動響應和協同監管機制,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依託全國「互聯網+監管」系統體系、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構建數據同步、措施統一、標準一致的信用監管協同機制,完善國家事中事後監管大數據分析和風險預警體系建設,暢通公眾社會參與「互聯網+監管」的渠道和窗口。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擴大事中事後監管覆蓋範圍。強化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網絡交易、廣告、價格等重點領域智慧監管。

(八)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民生保障體系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以信息技術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開展終身數字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教學變革。發揮在線教育、虛擬仿真實訓等優勢,深化教育領域大數據分析應用,不斷拓展優化各級各類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探索擴大學分銀行試點及成果積累、認證和轉化,建設終身學習經歷公共服務體系。

提供普惠數字醫療。統籌開展國家級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完善智慧醫院分級評估體系和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體系。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智能醫療設備和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深化和拓展醫療信息化應用範圍,普及應用居民電子健康碼,加快異地轉診、就醫、住院、醫保等醫療全流程在線辦理。加快醫保電子憑證推廣應用,建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台。積極探索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創造舒心就醫新體驗。創新發展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在線健康諮詢、健康管理等服務,持續提升偏遠農村地區遠程醫療設施設備普及。提升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和婦幼保健機構在疾病預防和診療、慢病管理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優化數字社保、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提升基本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數字化供給能力,優化在線服務功能,持續推廣電子社保卡服務,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體系,創新「互聯網+救助」模式,整合社會救助信息資源,提升社會救助精準度。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深化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加強產業人才供需對接與精準服務力度。不斷完善拓展線上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加快推進人才人事等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規範統一和信息的共享協同。建設退役軍人網絡服務體系,打造退役軍人互聯網服務平台。

豐富數字文旅和體育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文化館、博物館、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資源數字化,提供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全國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服務。推進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進智慧廣電建設,提升文化服務水平。深入發展智慧旅遊,推動景區、博物館等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培育雲旅遊、雲直播、雲演藝等新業態,鼓勵定製、體驗、智能、互動等消費新模式發展,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新場景。建立體育電子地圖,完善國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台,推動體育場地設施數字化升級。

專欄 16 數字公共服務優化升級工程
1.開展「互聯網+教育」雲網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教育專用網絡和「互聯網+教育」大平台,構建泛在的網絡學習空間,支撐各類創新型教學的常態化應用,推動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實現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2.建設醫療重大基礎平台。加快建設醫療專屬雲,推動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數據共享互認和業務協同,建設權威統一、互通共享的各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持續加強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建設,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信息化能力。

3.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推動居民服務「一卡通」在政務服務、社會保障、城市服務等領域的線上線下應用,提供就業補貼、社保待遇、農民工工資、惠民惠農補貼發放等服務,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

4.優化信息無障礙環境。加快推進信息化設施與建築、交通等領域無障礙設施融合,在公共場所普及信息無障礙自助設備。推廣智能終端、網站、APP 等支持信息無障礙服務。鼓勵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開展信息無障礙標籤的全域部署,營造線上線下信息無障礙感知環境,每年遴選一批信息無障礙典範城市。進一步完善全國殘疾人人口基礎數據庫和殘疾人網上服務平台建設。加快信息無障礙相關立法工作進程,保障規範化、法治化的信息無障礙環境。

(九)拓展互利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體系

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參與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改革,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數字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加強數字領域國際規則研究制定。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與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及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合作,加快提升我國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加快推進電子商務、數據安全、數字貨幣、數字稅等相關國際規則和標準研究制定,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

建立多層次的全球數字合作夥伴關係。強化數據、海關、稅收、審計監管等法律法規和數字技術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合作,共建高質量、可持續、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數字基礎設施,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對接合作平台,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專欄 17 「數字絲綢之路」共建共享工程
1.推進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 加快推進跨境光纜建設及擴容,支持運營商建設海外 POP 點。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衛星規劃、運營、應用合作,發展精準導航、應急通信、廣播電視、安全通信等開放性公共服務。

2.推動應用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新型應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探索。在雲數據中心、物聯網平台、工業互聯網平台等領域共同研究、規劃部署、試驗示範,推進標準一體化合作。在擴大互聯網交換中心等能力基礎上,拓展國際轉接業務與容量分享合作。

推動高質量引進來。推動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全面實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增值電信服務開放,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自貿試驗區等地先行先試符合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數字領域新模式、新技術和新規則。支持外資依法依規參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外商投資智能製造等領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建立區域總部和創新研發中心,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發揮企業人才引進載體作用,支持信息化領域海外高層次人才在華創新創業。

推動高水平走出去。推動移動支付等數字經濟模式創新並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手段推動中外文化交流。鼓勵網信企業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數字技術和數字產品競爭。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完善全國對外投資合作管理和服務,提升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工作及外事信息服務水平,增強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範能力。創新金融服務,提升商業金融機構的國際信息科技服務水平。

做大做強創新合作平台。高質量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國際會議,推動數字經濟國際交流合作,做好我國理念主張的宣傳闡釋和國際傳播。加快國際化的開源社區和開源平台建設,聯合有關國家和組織完善開源開發平台接口建設,規範開源產品法律、市場和許可。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網信企業參與境外合作園區建設,打造高質量投資合作平台,建設世界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中心。

(十)建立健全規範有序的數字化發展治理體系

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釐清政府和市場關係,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數字中國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強化平台治理體系。完善互聯網平台監管法律法規體系,明確互聯網平台對其發布內容等應承擔的責任。壓實平台主體合規責任,增強平台治理規則透明度,加強對平台不正當競爭、不正當價格行為的監管。完善違法內容舉報與處理披露機制,引導平台企業及時主動公開違法違規內容自查處置情況,及時預警排查重大風險隱患。不斷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平台經濟領域公平有序競爭,保障平台內經營者和消費者等各方主體合法權益。鼓勵平台企業將更多資源用於創新技術應用,提升產品質量服務,優化平台運行規則和平台營商環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建設技術規則治理體系。建立和完善數字技術應用審查機制和監管法律體系,開展技術算法規制、標準制定、安全評估審查、倫理論證等工作,明確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關鍵應用法律主體及相關責任。建立和完善數字經濟反壟斷監管規則,強化執法機構數字化取證能力。發揮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統籌規範和指導協調作用,加快構建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加強技術倫理研究儲備,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加強跨學科分析研判,研究制定數字技術倫理規範導則與指南。加強行業自律引導,加大社會公眾數字技術安全風險教育宣傳,提升社會各界技術風險防範和責任意識。

探索市場主體彈性治理。構建以市場主體為核心的全流程彈性監管機制,實施事前信用核查和信用承諾、事中信用評估分級和分類檢查、事後獎懲和信用修復的全鏈條全領域監管。探索觸髮式等創新監管機制,推動優質創新產品和服務先行先試。發展基於數據與信用的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實施企業信用信息依法公示、社會監督和失信懲戒。完善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實現線上線下協調互補、市場監管與行業監管聯接互動。

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加強網絡立法統籌。完善網絡實名法律制度,推進社會公眾數字身份管理體系建設,加大數字身份管理體系標準化整合銜接。探索公眾網絡行為與社會信用體系銜接機制,強化線上線下協同治理。完善網絡綜合執法協調機制,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鼓勵社會主體依法參與網絡內容共治共管,暢通社會監督、受理、處置、反饋、激勵閉環流程,激活社會共治積極性。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多元化網絡宣傳平台和渠道,加強正能量信息宣傳,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以《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基礎,深度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治理體系和規則體系,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網絡安全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開展高級威脅防護、態勢感知、監測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安全可控的網絡安全軟硬件防護體系。實施國家基礎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增強網絡安全平台支撐能力,強化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車聯網等安全保障。完善網絡安全監測、通報預警、應急響應與處置機制,提升網絡安全態勢感知、事件分析以及快速恢復能力。

五、優先行動

遵循信息化發展規律,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補短板與鍛長板相結合,堅持循序漸進,區分輕重緩急,優先推動基礎能力、戰略前沿、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等領域信息化專項行動,加快在核心技術、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等領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推動數字民生保障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全民數字技能教育教學資源體系初步形成,信息弱勢群體數字素養與技能明顯提升;到2025年,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培訓廣泛普及,讓人民群眾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搭建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資源體系。統籌制定全民數字技能教育推進方案,充分調動教育機構、公共圖書館、運營商、企業等社會資源,優化和拓展數字技能教育資源和獲取渠道,分級分類推進線上線下數字技能教育培訓試點示範。加強融媒體平台建設,更好滿足各類社會群體學習需要。

開展數字技能教育培訓。面向公眾開展智能終端使用、就業、就醫、消費、商務、金融、網絡安全等多樣化數字技能培訓項目,推廣和普及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在大中小學設置常態化、場景化數字技能課程,激發數字創新潛能。將優質傳統文化道德規範與數字禮儀教育相互結合,厚植數字公民責任意識,優化數字生活環境,提升數字生活品質。

精準幫扶信息弱勢群體。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開展面向低收入群體、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以及革命老區、偏遠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居民等重點人群的常態化數字技能幫扶,有效提升信息弱勢群體在數字設備使用、在線服務獲取、數字消費、網絡欺詐防範等方面的素養水平。注重線上線下服務方式柔性融合,提供無感幫扶,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支持民族語言語音、視頻、搜索技術和軟件研發,加強民族地區數字化教育內容建設和文化產品供給。

(二)企業數字能力提升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大中型企業數字能力發展體系

初步建成,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蓬勃湧現;到2025年,企業數字能力全面提升,大型企業整體步入集成融合、生態創新階段,中小企業質量效益顯著增強。

加快企業數字能力標準體系研製推廣。圍繞企業數字能力建設,構建數字化轉型方法論和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形成一批實用型配套方法集、工具箱和案例集。制定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分行業、分能力、分階段推進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貫標,組織開展數字化轉型診斷對標,全面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分級分類推進企業數字能力試點示範。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重點,開展企業數字能力建設試點示範,聚焦產品創新、生產運營管控、用戶服務、生態合作、員工賦能、數據開發等數字能力發展方向,分級分類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樣板,推動企業運營管理從職權、流程驅動型向數據驅動型轉變,業務模式從業務數字化向數字化業務轉變,企業間合作從業務協同向能力共享、生態共建轉變,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培育形成一批數字企業、生態引領型企業。

完善企業數字能力建設市場服務生態。加強政府引領,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作用,推動建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台,提供能力深度診斷、供需精準對接、解決方案融合、知識經驗分享、專業人才培育、宣貫交流推廣等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方法工具,

形成一批集戰略諮詢、管理優化、解決方案創新、數字能力建設等於一體的新型服務機構。鼓勵各級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開展能力分級採信試點,探索以能力為紐帶的企業新型信用體系,持續激發企業轉型動力。

(三)前沿數字技術突破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信息等前沿數字技術研發取得明顯進展,在若干行業落地一批融合應用示範;到2025年,前沿數字技術創新生態體系日益完備,行業級融合應用示範標杆不斷湧現,產業規模快速提升。

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創新應用。完善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體系,開展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基礎學科前沿交叉研究。建設發展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構建人工智能公共數據集。推動人工智能開源框架發展,打造開源軟硬件基礎平台,構建基於開源開放技術的軟件、硬件、數據協同的生態鏈。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轉化應用。開展人工智能倫理規範研究,探索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框架。

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生態健康有序發展。着力推進密碼學、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研究,支持建設安全可控、可持續發展的底層技術平台和區塊鏈開源社區。構建區塊鏈標準規範體系,加強區塊鏈技術測試和評估,制定關鍵基礎領域區塊鏈行業應用標準規範。開展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聚焦金融科技、供應鏈服務、政務服務、商業科技等領域開展應用示範。建立適應區塊鏈技術機制的安全保障與配套支撐體系。

布局探索量子信息技術研究。加強共性關鍵技術和基礎器件研發。超前布局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傳感技術研究,推動量子計算應用探索與產業生態體系建設。探索構建量子信息網絡技術與標準體系。

(四)數字貿易開放合作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數字貿易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數字貿易統計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數字貿易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國際競爭力位於前列,數字貿易發展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開展數字貿易先行示範。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建設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加快打造數字貿易重要載體,形成數字服務出口集聚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貿易先行示範區。

完善數字貿易服務體系。加強對數字貿易企業海外市場需求、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推動建設中國—中東歐國家海關信息中心,探索開展「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試點,完善「單一窗口」建設,優化推廣「一帶一路」海關信息交換共享平台,提升海關智能化和通關便利化支撐能力。擴大數字貿易市場對外開放,促進數字貿易區域協調發展。

健全數字貿易發展支撐體系。建立數字貿易統計制度和方法,完善相關統計監測、運行和分析體系。探索符合新時代數字貿易發展特點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協作,探索監管創新的容錯機制。

(五)基層智慧治理能力提升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基層智慧治理規劃、政策和標準規範更加完善,數據資源整合取得明顯成效,支撐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精細化服務感知、精準化風險識別、網絡化行動協作的基層智慧治理體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撐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基層智慧治理整體規劃。統籌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系統平台、應用終端、服務資源、數據融合、安全監管等整體規劃設計和集成。制定基層智慧治理標準體系,推動信息識別技術、高分衛星遙感影像、三維地圖、視頻圖像以及智能感知等技術在基層治理的應用。

推動基層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完善地方與部門數據共享交換機制,依託國家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壓實省級政府數據共享應用主體責任,加強省、市、縣、鄉鎮(街道)四級共享交換機制建設,推動基層政府與垂直部門的數據共享融合,促進部門數據根據需要向基層開放使用。完善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高質量建設樓宇、房屋、人員、企業、設施等基礎對象電子檔案庫,提升數據完整性、規範性和準確性。加強基層數據關聯比對分析和精準化運用,提升基層疫情防控、社區安防等方面風險預警和管理決策水平。

提升智能化應用能力。推動數字政府服務能力向基層延伸,推進基層服務流程優化再造。依託「互聯網+」、自助終端等整合集成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及第三方提供的服務,實現基層證明電子化和規範化。建設開發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和簡便應用軟件,整合接入公安、城市管理、衛生健康、交通、應急等部門業務系統和網格員、視頻圖像、移動終端等信息資源,實現轄區「一張網」全時感知、「一張圖」全面監控,全面提升基層治理的感知、干預、調配等綜合能力。

促進群眾參與治理。積極運用互聯網創新基層黨組織和群團組織活動方式、機制和載體。提升城鄉基層黨建信息化水平,完善基層黨組織領導的群眾自治制度。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渠道,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和信息發布、政策諮詢、民情收集、民主協商、公共服務、鄰里互助等事務網上運行。打造「互聯網+群防群治」體系,提升監管部門對公眾舉報線索的網絡核查和快速處置能力。

(六)綠色智慧生態文明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國家公園、水利和能源動態監測網絡和監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自然資源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公園建設、水資源保護和能源利用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加強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的實時感知、智慧規劃和智能監管。優化完善自然資源、國土空間和自然地理格局等基礎信息,推動涵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資產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耕地保護、生態修復、海洋資源監管、氣象災害、地質災害與海洋災害監測等的動態感知技術能力提升,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台」的要求,推進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設。強化綜合監管、分析預測、宏觀決策的智能化應用,提供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數據共享與服務。

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監管水平,完善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區域生態環境信息化協同治理,與公益訴訟共享有關資源,提升風險防範和一體化保護能力。支持京津冀、長三角區域打造大氣環境協同治理信息化示範區,支持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成渝雙城經濟圈打造水生態環境系統治理信息化示範區,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綠色生態城市示範區。加強應對氣候變化信息化能力建設,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完善「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推動生態環境標準規範、數據資源、監測網絡、雲服務資源國際合作共建。提升林草生態網絡感知能力,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成效數字化監測評估體系。加強長江禁捕執法監管能力建設,提升水生生物智能監測評估和保護管理水平。

推進智慧水利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利業務融合,完善大江大河監測體系,加強水利大數據應用,加速推進水文、水資源等重要水利數據有序共享。以流域為單元提升水情測報和智能調度能力。加強國家水利綜合監管,持續推進國家節水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

建設智慧能源系統。推動能源與信息領域深度融合,提升電網、油氣、煤炭基礎設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構建源網荷儲互動、多能協同互補、用能需求智能調控的能源系統。實施國家能源管理與監管信息化工程,制定統一的能源監管標準規範和監管數據指標體系。

(七)數字鄉村發展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的政策體系、標準規範更加完善,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示範效應明顯,城鄉信息化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到202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鄉村4G深化普及、5G創新應用,城鄉信息化發展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初步建成一批兼具創業孵化、技術創新、技能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村創業園區(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電商產品品牌,完善鄉村物流配送網點設施。鄉村網絡文化繁榮發展,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完善升級鄉村基礎設施。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農村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深化農村光纖寬帶、移動寬帶覆蓋,推動有線電視網絡IP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加快推動水利、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鄉村智慧物流發展。加快推進農田建設數字化改造,加強全國農田綜合監測監管。提升鄉村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發展農村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智能農機裝備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各領域。加強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應用,建設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一張圖」。完善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持續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和「數商興農」工程。推動「互聯網+特色農業」「互聯網+鄉村旅遊」深入發展,培育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擴大農村信息消費。

推進鄉村智慧治理。深化智慧黨建,推動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動員、組織、服務社會能力。探索數字鄉村治理新模式,以數據驅動、信息共享、數據挖掘等方式破解鄉村治理面臨的複雜問題。加強信息技術在鄉村群防群治、聯防聯治中的應用,提升應急管理、防災減災和疫情防控水平。推進智慧公共法律服務,促進法治鄉村建設。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動鄉村建設和規劃管理信息化。提升全國農村房屋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信息惠農服務水平。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信息服務體系,豐富市場、科技、金融、就業培訓等涉農信息服務內容。推進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幫助鄉村學校開足開好開齊國家課程。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優化農村醫藥衛生管理和服務模式。推進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加強鄉村網絡文化引導。

提升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網絡扶貧行動與數字鄉村戰略無縫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健全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加強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和對接,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監測準確性。支持脫貧地區納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加快提升農民數字技能,大力培育新農民隊伍。

(八)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金融服務模式更加完善,產品供給更加豐富、業務觸達範圍更加廣闊;到2025年,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金融業初步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金融普惠性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形成與金融科技相適應的監管體系,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完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優化基礎設施布局,促進數字金融服務適度競爭。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進一步完善徵信體系,加快完善重點領域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升級改造支付清算體系,提升風險防控和運維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金融業綜合統計,加快國家金融基礎數據庫建設。加快我國金融信息服務業健康發展。

提升金融服務百姓民生水平。綜合運用區塊鏈、5G、邊緣計算等技術打造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新模式,推動數字融資、數字函證等不斷成熟完善,提高金融服務的觸達能力。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在使用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合法權益,着力解決老年人等群體面臨的數字鴻溝等問題。加強涉農金融產品創新,加快城市地區優秀金融科技實踐成果在鄉村應用推廣。擴大金融服務半徑,提升服務效率,構建以安全為前提、以百姓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實現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

增強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能力。支持市場主體運用數字技術重構金融服務流程,在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前提下,深化跨行業金融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完善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基礎設施,加強水、電、煤、氣等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提高中小企業融資可獲得性。建立健全交易報告制度與交易報告庫,增強金融市場透明度。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金融供給,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增量、擴面、提質、增效。加強與國際、區域金融市場、規則、標準的軟聯通,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

完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體系。加大監管基本規則擬訂、監測分析和評估工作力度,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管理機制,提升穿透式監管能力,防範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全面推廣實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加強金融科技創新活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築牢金融與科技風險的「防火牆」。推進金融科技跨境金融服務的全球治理。

(九)公共衛生應急數字化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公共衛生應急數字化體系更加完善,信息化支撐疫情常態化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公共衛生應急數字化體系功能進一步提升,信息化對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能力發揮顯著作用。

強化公共衛生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能力,提高評估監測敏感性和準確性。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能力。支持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數據共享,實現相關信息快速報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能力。加強集中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能力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健全統一的國家儲備和應急物資保障系統,優化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提升儲備效能。

(十)智慧養老服務拓展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全國養老數據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適老化智能產品和服務不斷豐富,有效支撐全國養老服務、管理等各類需求;到2025年,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得到解決,養老服務體系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智慧養老市場得到長足發展,產業生態更加健康完整,為老年人提供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老年生活。

建設全國養老數據資源體系。統籌養老服務領域政務和社會數據資源,依託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等,匯聚老年人健康檔案、老年人社會保障、養老服務機構組織及服務價格、養老從業人員等基本數據集。制定養老數據資源規範化運營標準,形成公眾需求牽引、政府監督管理、社會資本參與的養老數據資源體系。

培育規範智慧養老服務。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深度應用,助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適老化智能終端產品的研發、升級和應用推廣,積極開發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健康監測和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推動信息服務適老化改造優化,加強適老化數字服務供給。優化各級政務服務平台功能,方便老年人網上辦事。支持社區、機構開展老齡群體數字技能培訓,保留必要的線下辦事服務渠道。建立健全智慧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體系,促進智慧養老市場健康發展。

六、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把信息化發展擺到工作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制定規劃分工實施方案,明確責任分工,統籌推進各項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和優先行動,跟蹤督促各地區、各部門的規劃實施工作。持續完善數字中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動態跟蹤監測數字中國建設進展,定期評估實施情況,分析判別潛在風險,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各地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要加強信息化發展工作的組織推動和統籌協調。各地區、各部門要依據本規劃,制定本地區、本部門信息化領域發展規劃,要將鄉鎮(街道)、村(社區)信息化發展統籌納入規劃,切實抓實抓好規劃落實。

(二)健全政策體系

建立健全數字中國發展的政策體系,圍繞規劃確定的發展框架、主攻方向、重大任務,各相關部門要完善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相關領域的規劃和政策,做好與本規劃銜接。鼓勵引導資本市場加強對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按市場化方式構建產業資金、社會資本參與的投融資體系。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加大現有國家科技計劃統籌力度,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探索根據云服務使用量、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改造的投入,認定為可抵押資產和研發投入。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體系,加大對經營穩定、信譽良好的中小微網信企業的融資支持。統籌做好信息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公平競爭審查等工作,促進創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動、高效配置。

(三)強化隊伍建設

優化人才培養機制,着力培育信息化領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通過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台、開展世界級大科學項目研究,推動科研人才廣泛交流。深化新工科建設,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打造信息化領域多層次複合型人才隊伍。持續開展各類專項創業技能教育與培訓計劃,健全完善職稱制度、職業資格制度、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等體系,提高人才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領導幹部網信教育培訓,大力推動領導幹部學網、懂網、用網,提升各級領導幹部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的能力,不斷提高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

(四)規範試點示範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要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統籌推進信息化試點示範工作,組織實施一批基礎好、成效高、帶動效應強的示範項目,防止盲目跟風,避免重複建設。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抓好落實,發揮好試點示範作用,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及時總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做法經驗,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新突破。

(五)強化戰略研究

持續跟蹤信息化領域戰略規劃和技術、產業國際前沿動態,加強對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究力度和政策儲備。加強中國特色信息化發展理論研究,構建數字中國理論研究體系。鼓勵和推動科研院所成立數字中國、數字社會高端智庫和研究教育基地。

(六)加強輿論宣傳

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手段,加強信息化相關政策及概念解讀,總結推廣一批做法經驗、典型模式和先進人物。弘揚科學家、企業家精神,激發崇尚創新、勇於創業的幹勁熱情。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積極參與、協力支持、共同推進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本文有刪減)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