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洞珠囊/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四 三洞珠囊
卷之五
卷之六 
本作品收錄於:《正統道藏#太平部

三洞珠囊卷之五

[編輯]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坐忘精思品

[編輯]

  《南華·齊物論第二》云:南郭子景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偶也。

  第六篇云: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也。

  第四篇云:支離其形,役則不預,又況更支離其德者乎?

  又云:無聽之以耳,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者,虛而待物也。虛室生白,吉祥止矣。

  《道學傳第二》云:張天.師周流五嶽,精思積感,真降道成,號曰天師。

  第五卷引《集仙記》云: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也。奉道精進,元嘉十四年於精思所忽覺額上慘痛,搔之得寶珠九枚,即汎以清水,輝耀竟室。於時臨川王鎮江陵,求看寶珠,即分三枚付信也。

  《道跡經》云:青童君曰:夫精思者,當先燒香於左右也。

  《上清八景經》云;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仙人詣房,與子共言,賜子神仙之藥,授子神真之道也。

  《葛仙公五千文經序》云:精思遠感上徹,太上道君遣真人下授文帝五千文經,希微之旨也。

  又云: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氣長存;體洽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安國寧家,孰能知乎?

  《莊子·大宗師篇》云:夫坐忘者,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亦是精思之義也。又《南華論·齊物篇》云:南郭子綦隱几而坐,嗒焉似喪其偶,故行若曳槁木,坐若聚死灰。此亦是精思之義也。

  《登真隱訣》云:五靈道人支子元乃於靜室精思,存五星在頭上,歲星在左,太白在右,熒惑在膝中,使鎮星在心中,各見光芒氣色也,久久行之,出入遠行,常思不忘,無所不卻也。此五神因共人身,則白日昇天也。《裴君內傳》云:佛圖道人支子元,裴君授以長生內術。

  又云:尋藥之與存思,雖致道同津、而關源異緒。服藥所以保形,形康則神安;存思所以安神,神通則形保。二理乃成相資,而有優劣之品。今慮神漏而形棄,是存思之為優,未見形去而神留,服藥所以為劣。其有偏用能通者,亦同臻道岸,而未若兼善,使藥與思交用,形與神相入,則指薪日續,遊刃無阻,生涯自然而立,死地何從而來也。

  《真誥第五》云:凡人常存思識已之形,極使髣髴,對在我前,使面上恆有日月之光,照洞一形,使日在左,月在右,去面前九寸,令存畢,乃啄齒三通,微祝曰:

  元胎上真,雙景三玄,右制七魄,左拘三魂,令我神明與形常存。畢,又叩齒三七通,嚥液三七過。此名為帝君錄形拘魂之道,使人精明神仙,長生不死。若不得祝者,亦可單存之也。

  《真誥第七》云:仙人張微子,是漢昭帝時張慶之女也。曾精思於寢靜,誠心感處,故得東海東華玉妃渟文期降之,授以服霧之道也。服霧之法,始起於此。

  又云:括蒼山學道者平仲節,河東人也。受師宋君,存心鏡之道,如此積四十五年,中精思身形更少,體有真氣,中央黃老遣迎,乘雲駕龍,白日昇天,今在滄浪雲臺也。

  又云:范伯慈者,桂陽人也。入天目山服食,餌胡麻,精思十七年,太上真仙司命君下降,授三十六卷經,後服還丹,白日昇天,今為玄一真人也。

  《太一金真記》云:昔有裴君,止於崆峒山,修行精思。一年之中,髣髴形象。二年之中,五帝乘日,形見在君左右。三年之中,終日語笑戲樂。五年之中,五帝日君遂與裴君驂乘飛龍之車,東到日窟之天,東蒙長丘扶桑之宮,八極之城,登明真之臺,坐希林之殿,授揮神之章九有之符,食青精日?,飲空碧玄神,於是與五帝日君日日而遊。此所謂奔日之道也。

  《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云:若能精思於靜室,棄累風塵,誠注太霞之觀,目羅上清之宮,定氣明於審止,安神洞於太空,則不旬日而睹神,不移年而飛騰,積感發乎一寸,變璘鬱乎霄峰,周覽極乎百圓,化七十四方奇變之道,福不可量,皆神經之貴行,寶訣之上仙也。

  又云:若能夷心於牀室,思神顏於自然,財氣達清霄,澤流九津,招靈景之幽華,榮朽老以長存,福慶銜於玄業,元吉散於種親,可謂生死享其祚,祖考更生於胎仙,大象之妙化,巍巍乎靈文也。

  《自然經訣》云:閉目存至真,精思降十老。昇仙永無為,靈顏恆妙好。渴飲玉池漿,饑食金光草。故陳先生修道會真必以精思為本,存神入觀尅以靜念為先也。

長齋品

[編輯]

  《太玄經第八·老子傳授經戒注訣》云:夫齋供豐儉,隨時施設,大法清虛,簡素為上也。

  《登真隱訣第四》云:季偉昔長齋三年,誠竭單思,乃能服日月光芒之液,於是神光映身也。

  《真誥第五》云:凡甲寅庚申之日,是屍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也。不可與夫妻同席,及言語面會,清齋入室,東向心拜,存神念炁,期感神明,亦適意所陳也。如此者,玉女降侍也。

  夫學道之士,當先檢制魂魄,消滅屍鬼,常以月晦朔之日,庚申甲寅之日,當清齋入室,沐浴塵埃,正席而坐,得不眠者益善,以真朱筆點左目訾下,以雄黃筆點右鼻下,令小半入谷裹也。點畢,先叩齒三通,微祝曰:

  上景飛纏,朱黃散煙,氣攝靈邪,屍穢沈泯,和魂鍊魄,合形大神,令我不死,萬歲永全,聰明徹視,永亨利津。祝畢,又啄齒三通,嚥液三過,並右手第二指躡左目下各七遍。當盡陰按之,勿舉手也。於是都按此二處,是七魄遊屍之門戶,鉞精賊邪之津梁矣。故受朱黃之精,塞屍鬼之路,二景之薰婬亂之氣也。此太極上法,常能行則魂魄和柔,屍穢散絕,長生神仙,通氣徹視。行之三年,色念都泯也。

  《無量經》云:正月長齋,誦詠是經,為上世亡魂斷地逮役,度上南宮。七月長齋,誦詠是經,身得神仙,諸天書名黃籙,白簡削死上生。八節之日,誦詠是經,為九宮真人。本命之日,誦詠是經,魂神澄正,萬氣長存,不經苦惱,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名書上天,功滿德就,飛昇上清也。

  《真誥第八》云:辛玄子,字延期,隴西定谷人也,漢明帝時人也。少好有道,遵奉法戒,至心苦行,日中菜食,鍊形守精,不遘外物,或遊山林,屏棄風塵,志願憑子晉於緱岑,侶陵陽以步玄,故改名為玄子,而自字為延期矣。亦見《道學傳第四》。

  《小劫經》云:凡燒香朝禮,日中一食。

  《道學傳第四》又云:范豺,巴西閬中人也。白哲而美髮,秀眉明目,容止都雅,不言先見,不說機祥,閑恬無欲,終日默然,結絡敗布以繩為網,披苫纔得蔽形,冬夏徒跣,腳不皴裂,四時無寢。太元十四年到荊州,居於南郡枝江縣之富城洲尾巴芒中,亦有屋宇,不障風霜,以桑柴為牀,東藳插其間,有一空簞,一瓦瓶,裝檐枕倚以臥,或有十日,荷檐乞食,口絕粳梁嘐醴滋味果實,唯麤粟飯菜羹食一升許,便過旬日也。

  第十卷云:東鄉超宗,字逸倫,高密黔陬人也。幼而離俗,不涉婚宦,立行精懇,人所不堪。日中而餐,餐止麻麥。門人眷屬皆慕蔬肴,所處精廬鮭味不進也。住希玄館,梁武帝三教兼弘,制皆菜食。雖有詔勑,罕能遵用。逸倫奉行,於是館中法眾莫不菜蔬,私有犯觸即加斥遣,乃至廚醮不血味,遠近嗟稱,獨為清素也。

  又云:方謙之,字道沖,冀州趙郡栢縣人也。外身濟物,齋則六時。六時必十方懺,世中罕能隨者,乃多獨而行道。臨當壽終,廢齋七日而亡也。

  又云:章旻,字高明,宣城人也,乃斥遣妻拏,出家受道,蔬食長齋,常以七尺虛幻,無勞愛惜,隱安吳山靜處,絕根二十餘日,凶人猛獸依其所止,氣命贏微,親賓固請進食,乃暫許之,粗已平復。陳大建元年,更絕飲食,云將護此身,會非長達,無益群生,不營久住,修道立行,何必在此?欲有更勸請者,拒而不納也。

  第十八卷云:沈法羲,字世貞,吳興武康人也,住岝崿山。大弘道士每以正月十五日招集道俗,建邑齋,繞山續明也。

  《上清大洞戒九十二條科》云:修雌一之道,平旦可小食,勿令飽。日中大食,過此以後,聽甘木果也。

  《靈寶齋戒威儀經訣下》云:道士長齋,過中聽飲清水,飲而絕食。平旦飲粥,日中菜食。

  《抱朴子》曰:洪意謂大齋日數多者,或是貴人,或是道士,體素羸劣,不堪旦夕六時禮拜。愚欲晝三時燒香禮拜,夜可闕也。若欲一日一夜齋、此可六時行道也。

  《太真科上卷》云:學道樂生,好法修術,長齋菜食,得道乃休,此第一業也。次齋千日、百日、月日,節食麤食,服氣服藥,飴食隨堪,密行其間,他事公私之急,皆聽暫解,事竟續之,心形無怠,尅成真仙,空名苟修,息慢增考。

  科曰:凡一年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此六月應齋。又一月之中,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十日名曰十直齋,皆天神下降,精修得福也。

  《太真科下》曰:長齋六時,隨力所堪,大法常修習經講吉日集齋皆可三時行道,拔度先亡,救濟危疾,解罪度厄,悉六時行道。三時上經講者,兩時夜可覆講,亦可誦經也。

  又云:凡身為教主,習道率人,居宇有常,衣服有法,動靜可觀,所作可.則,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行化守一,天下同歸。歸乎清虛,守靜唯篤,未能無待,常學少私,稍遣世務,三業可修。修三業,守一以齋為本。齋者,齊也,潔也,靜也,不必六時行道,三時講經,晝夜存神,懺悔請楓,干噪玄靈,更失其一。能得一者,必由攝三;能攝身者,端拱不擾;能攝口者,默識密明;能攝心者,神與道合。如斯為主成聖真仙。未全此者,攝身朝禮,離殺盜淫也。攝口誦經,兔妄言、綺語、兩舌、罵詈;攝心存神,脫貪恚癡,十惡既去,十善自來,與道合真。不能爾者,勿妄為師,彊立治化利養是□也。

  《赤書玉訣下》云:太玄上宮,北帝常以庚申日制天民,三屍魂神條人罪狀,上奏帝君。當以是日能修齋奉戒,晝夜思神,則三屍不得上天言人之罪,地司奏人善功,列言帝君,太一歡喜,即記名左契,長為種民也。

  太上上宮至真尊神,常以甲子日遣太一中臺大使者下周行諸天諸地,檢校神祇,支散雜俗鬼精。若其日能攝齋燒香,中臺大使者皆條善功,奏上三天上帝。上帝即為除監天領地上鬼神主,書名玉曆,長為真人。

  《法輪經》云:長齋幽阜,不倦晝冥,切栢中餐,潭水霐澄,息影巖穴,獨宿孤征,與鹿為群,倚林棲形,窮獸對蹲,飛烏哀嗚,風雲悽切,萬古沈零,凝水填磵,素雪翳庭,寒厲切肌,志勵殊精,契闊林岫,艱苦備嬰,勞不敢倦,極不敢寧,展轉求道,遂感皇情。

  《道學傳第二》云:張天師棄家學道,負經而行,入嵩高山石室,隱齋九年,周流五嶽,精思積感,真降道成,號曰天師。諸經中長齋事大有,此不具也。

  三洞珠囊卷之五竟

 卷之四 ↑返回頂部 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