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社區規範化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
社區規範化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計劃
(2021-2023年)

中共上海市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工作委員會
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新江灣城街道辦事處
2021年4月29日
發布機關: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
政務公開

近年來,新江灣城街道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區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總體要求,圍繞宜居宜業宜創的示範社區建設目標,以「睦鄰」文化為指引,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三區聯動、三城融合」,保持戰略定力、創新思路方法、狠抓工作落實,環境品質邁上新台階,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智慧社區呈現新面貌,自治善治實現新突破,創新創業取得新成效,國際化、生態化、智能化的宜居宜業宜創示範社區初具雛形,「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2021年至2023年,是奠定「十四五」發展基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三年,是楊浦區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建設「四高」城區的重要三年。對新江灣城而言,隨着淞滬路以西部隊地塊管理服務權的全面移交、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的不斷完善、一大批商業商務載體和住宅項目建成啟用,城區人口持續集中導入,未來三年,新江灣城將處於「功能形象升級完善、區域發展優質均衡、『三城』融合深化推進」的跨越式發展階段,是打造「四高」城區「典型範本」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提高社區治理規範化精細化水平、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創示範社區的決勝時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江灣城街道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對接楊浦發展主線,主動承載「四高城區」建設使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再創發展新奇蹟。通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和十屆楊浦區委十一次全會精神,深入分析一系列事關新江灣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新江灣城街道研究制定了《社區規範化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及楊浦濱江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圍繞楊浦「三區一基地」和「四高城區」建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全面加強黨對社區治理的領導為根本,以推進社區治理規範化、精細化建設為主線,以滿足新江灣居民日益增長的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努力建設高標準人民城市實踐區、高水平社會治理先行區、高品質生態生活融合區中的先行社區,推動更高質量發展、創造更高品質生活、實現更高效能治理,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走出一條符合新江灣城街道特點和現代社區治理規律的特大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新路,宜居宜業宜創品質達到國際出色水準,成為楊浦區乃至上海市社區規範化精細化治理的典型範本。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完善黨全面領導社區治理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優勢,進一步夯實社區治理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將維護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社區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應新型社區人民群眾新期待,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社區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把創新作為引領社區發展的第一動力,堅定不移舉創新旗、走創新路、打創新牌,堅持系統創新、協同創新,推動社區治理科技化、精細化、智能化,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綠色生態優先。堅定不移的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全面貫徹綠色生態、綠色生活理念,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生態美麗、生活美化,積極打造天藍地綠的美麗家園,全力建設高品質生態生活融合區中的先行社區。

(三)工作目標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以建設新時代人民城市典範社區為標杆,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格局、城市發展新形態、產業發展新趨勢、社區治理新走向、居民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國際化、生態化、智能化的宜居宜業宜創示範社區的基礎上,率先建成高標準人民城市實踐區、高水平社會治理先行區、高品質生態生活融合區中的先行社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城區環境品質顯著改善。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垃圾分類成為生活好習慣,城區景觀亮點紛呈,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區環境面貌更加生態宜人。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弘揚,居民文明素質和城區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更高品質的公共文化體系不斷健全,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志願精神和公共精神得以涵養。

社區治理效能顯著提高。社區新型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高效運轉,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長效機制更加健全,社區治理成功實現向數字化轉型。基層法治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提升。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德治教化更加彰顯,自治基礎更加穩固。

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淞滬路東西部發展更加均衡,交通出行更加便捷,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境外人士服務更加全面,一批居民「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得以解決。

二、重點任務

(一)推動「四建融合」「三區聯動」,打造「街校企黨建共同體」

1.完善「四建融合」「三區聯動」的黨建工作體系。完善街道「1+2」黨建領導體制,推進社區黨委實體化運作,配齊配強專職黨群工作者,形成街道黨工委把關定向、行政組織黨組協調解決、社區黨委整合資源、居民區黨組織發動的工作格局。深入推進黨建網格與城市管理網格、綜合治理網格等網格的深度融合、「多格合一」,優化網格設置,健全網格架構,推動各類資源和力量下沉網格,完善黨員幹部包聯網格、走訪聯繫制度,做實做強網格黨建。統籌推進居民區黨建、「兩新」組織黨建、區域化黨建和離退休幹部黨建「四建」融合發展,以黨建小聯盟為載體,以居民區黨組織為軸心,通過居民區書記、專職黨群工作者「雙向進入」的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合作共建,最大程度釋放黨建效應。堅持社區、園區、校區「三區聯動」的理念,堅持「融合、共建、共享」的方式,不斷完善街校企黨建共同體「1+1+N」的格局,促進街道和轄區內外高校、園區企業三方的資源整合、合作共贏,構建城市基層黨建新模式。建立健全「一個平台、兩項機制、三張清單」,推動街校企黨建共同體有效運行。

2.加強「四建融合」「三區聯動」的黨建陣地載體建設。做精做細做實灣谷科技園黨建服務分中心(灣谷驛站),重點將其打造為面向街校企三方的多功能黨群服務主陣地,發揮其項目運作中心、政治功能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和服務保障中心的「四大中心」功能。整合資源,探索黨建中心、文化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多中心合一。做強「心家灣」和「夕陽輝映黨旗紅」離退休幹部黨建品牌,推動形成「廣泛動員亮身份、創新設置建組織、開展活動有特色、發揮作用出成效」的「四部曲」離退休幹部黨建工作模式。完善新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運作機制,引導新社會階層人士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二)完善街道體制機制,進一步夯實社區治理基礎

3.健全街道組織體系。按照突出街道黨工委「加強黨的建設」首要職能、加強街道優化營商環境職能、強化街道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職能等的要求,根據區統一部署,優化街道內設機構「6+2」辦公室設置。整合設置街道事業單位,明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城市建設管理事務中心4個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和職責定位。優化調整派駐機構設置,將實行派駐體制的機構統一納入街道統一指揮協調,強化對由派駐機構轉為屬地管理的機構和人員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將繼續實行派駐體制的機構和人員納入街道日常管理和考核,爭取派駐機構對街道工作的專業支持。

4.整合街道執法體系。完善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建設,在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中隊的基礎上,組建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以街道名義統一行使轄區內相對集中的行政處罰權以及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執法職責,實現街道「一支隊伍管執法」。整合街道行政執法事項職責任務、理順工作機制、推進隊伍融合,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不斷提升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

5.完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加快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建設,「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規範機構設置,完善指揮體系,加強流程重塑,建立健全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實體化運行機制。賦予街道城運中心相應指揮權力,明確城運中心是統籌、協調、處置轄區內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事項的牽頭責任主體,把城運中心建設成為連通上下、銜接左右的系統樞紐和實戰平台。深化聯勤聯動機制,完善聯席指揮機制,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切實提高街道城運中心運行實效。

(三)加大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6.加大高品質「家門口」文化服務供給。立足社區人群「年輕化、高知識層次化、高社會階層化」特點,以睦鄰文化、創新創業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數字化為手段,提供覆蓋面廣、精準度高、可達性強、品質高的公共文化服務。修繕升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深化與上海愛樂樂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市級文化院團的合作共建機制,完善政青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分中心運營管理機制,保持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全市的一流水準地位。爭取市、區級重大文化設施在新江灣城落地,打造新的「文化地標」。推廣「全民閱讀」理念,積極創建上海市示範圖書館。深化「品質新江灣城,文化四季行」活動,持續辦好新江灣城風箏節、國際半程馬拉松、社區體育大聯賽、睦鄰文化節、新城「好聲音」、社區文體沙龍等品牌活動。不斷豐富文化內涵,賦予社區文化以創新創業、年輕時尚的元素,不斷增強「新城四季」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活力。

7.持續提升交通出行服務品質。加強地鐵站、交通樞紐、商務樓宇集聚區等重點區域的交通組織和環境整治,規範非機動車停放秩序,確保人流集中區域安全、整潔、有序。積極向市、區有關部門呼籲,爭取更多地鐵站點規劃在新江灣落地。與區職能部門、巴士公司合作開展調研,以淞滬路以西區域為重點,優化調整公交線路和運行間隔,合理設置公交站點,適當延長部分線路運行時間,有效疏解公共交通線路配置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摸排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交通標線設置不合理道路,聯合交通管理部門,優化調整單行道、雙黃線及人行橫線等交通標線設置,暢通居民交通出行的最後「100米」。

8.打造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體系。以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為核心,打造「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睦鄰中心+老年活動室」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網絡。促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睦鄰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整合設置,形成功能集聚效應。爭取「十四五」期間新建1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推廣綜合照護服務模式,以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為基點,深入探索「家庭照護床位」試點。加快推進「睦鄰小廚」建設,優化助餐服務場所布局,擴大助餐服務覆蓋範圍,提升助餐服務質量,更好滿足老年人對助餐服務的需求。力爭2023年底前全街道至少建成社區長者食堂1家、老年助餐點4家。積極創建上海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推廣養老顧問制度,建立覆蓋全街道所有居民區的養老顧問網絡。

9.着力提升境外人士綜合服務水平。在境外人士比較集中的區域,試點設立境外人士綜合服務站,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為境外人士提供臨時住宿登記、相關諮詢辦事指引、協助其他部門處理涉外事務、協調處理涉外糾紛等一站式綜合服務。以社區學校為載體,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民俗文化,舉辦形式多樣的中國文化主題活動,激發境外人士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外籍居民主動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圍繞境外人士普遍關心的共同問題,搭建社區事務的協商平台、社區矛盾的調解平台和社區自治的示範平台,引導境外人士有序參與社區治理。加快推進國際學校和國際醫院建設,不斷提升境外人士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10.持續深化睦鄰中心建設。根據便捷可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統籌兼顧服務可及性、有效性、經濟性、互補性等要求,優化調整睦鄰中心規劃布局,推動睦鄰中心功能升級,將其打造成為集「綜合服務空間、社區治理平台」為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按照「系統集成、互補共享」原則,配置黨群、助老、衛健、政務、文體、便民、自治共治、社工與志願服務等內容以及居民群眾迫切需要的部分政務服務,加強一站式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提升睦鄰中心的社區治理功能,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居民群眾交往交融、挖掘培育治理達人領袖、推動自治共治聯動銜接、促進社區共同體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睦鄰中心社會化、市場化運營機制,完善項目的引入和退出機制,不斷提升睦鄰中心活力和運營能級。與區相關部門共同啟動睦鄰中心打造計劃,力爭創建以特色項目和品牌為重點,主題鮮明的區級示範型睦鄰中心。

11.營造區域良好營商環境。發揮街道領導班子服務企業作用,建立領導幹部走訪聯繫園區、樓宇重點企業機制。開展組團式企業服務,整合市場監管、安監、消防、勞動監察、工會、團工委、婦聯等各部門力量共同聯繫走訪企業,「一攬子」解決企業的需求問題。探索加強與業主方、經營方、管理方等的合作,進一步拓展朋友圈。探索推進校區園區化、園區社區化、三區一體化。拓展「家門口的政務服務」服務功能和內涵,推動高頻事項能夠不出園區、樓宇便可辦成。辦好灣谷科技園高中端雙創人才招聘服務活動,為雙創提供人才支撐。加強與區投促六分中心等部門溝通合作,加強與擬外遷企業的交流,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千方百計留住企業。梳理街道各類載體資源和活動信息,面向白領開放和推送,積極引導白領參加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繼續推進早餐工程,力爭三年內在交通樞紐、大型居住區及其他公建配套設施尚不完善區域按需設立流動早餐車;在國霞路沿線試點推進早餐點進便利店運行模式,努力讓居民和企業員工「既能吃到還能吃好」。

(四)持續改善城區環境質量,加快建設生態生活交相融合的美麗新江灣

12.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強化河長制,系統推進水安全、水清潔、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全面提升河道水質。積極落實控源截污、生態修復、溝通水系、調和水體等措施,開展河道沿岸「三違一堵」和「清網行動」,打造河暢、水清、面潔、岸綠的水環境。積極創建全市中心城區首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加強民間河長隊伍建設,促進全民治水、全員行動。完善一體化綜合巡查整治模式,加大河道巡查力度,加強無人機等智能化巡河手段應用,把河道巡查、河道治理等工作納入「一網統管」範圍,確保轄區內12條河流及中央湖泊、50萬平方米的水域面積管理不留死角。

13.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成效。繼續深化社會動員,注重正面宣傳引導,適當曝光反面典型,重點提高小區租戶、家庭保姆(鐘點工)和個體工商戶等重點群體的垃圾分類意識,鞏固強化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完善測評考核辦法,將生活垃圾分類考核結果納入居民區「兩委」年度績效考核、業委會規範化運作評估及物業管理滿意度考核體系,夯實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在生活垃圾分類中的責任。建立健全長效常態機制,優化街道、居民區兩級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完善以居住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志願者「多位一體」協調推進機制。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加裝智能監控設備,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積極探索無定點指導員的生活垃圾分類「減員增效」新模式。積極創建國安路等區沿街商戶乾濕垃圾上門收運示範街,從沿街商戶和收運人員兩方面入手,規範上門收運體制。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專項執法,重點加大對拒不履行分類義務的人群和單位的執法力度,督促單位和個人自覺垃圾分類。改善投放環境,進一步完善分類投放點設備配套,全面落實污水納管,在有條件的居住區和單位探索高溫季節垃圾房低溫儲存模式。

14.打造城區景觀亮點。着力推進綠地品質提升,以「生態、人文、睦鄰、共享」為理念,打造一批景觀亮點突出、園藝水平精湛、創新技術集成的美麗街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新建或改造一批具有花園景觀、遊憩服務和文化底蘊等功能的街心花園。聯合區相關部門,加強生態走廊建設管理,融入高校、創新、體育、社區元素,打造可供居民運動健身、戶外遊憩、綠色呼吸併兼顧日常通勤的城市生態廊道。配合區科創集團建好「大創智綠軸」城市公共空間。積極創建全國園林城鎮。加強市級林蔭道、落葉不掃道路、綠道等社區「綠色動脈」的精細化養護,更新「城市家具」,讓居民和遊客有「人在景中走,如在畫中游」的感受。

15.打造低碳社區樣板。總結成功創建上海市低碳社區經驗,鞏固創建成效,擴大低碳社區覆蓋範圍,打造低碳社區樣板。注重低碳理念的宣傳、培育,積極倡導居民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消費觀念。引入社會組織、專業機構等外部力量參與,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區低碳發展機制。繼續推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街道辦事處大樓等公共建築的節能改造項目。大力推廣家居用品循環使用和節能低碳產品的應用,推進綠色低碳照明、新能源汽車、垃圾減量和分類、二手交換集市等產品應用和項目活動,促進社區全面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16.積極爭創綠色社區。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等活動的全過程,使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基本實現社區人居環境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目標。建立健全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機制,加強黨組織建設、居民自治和社區服務體系的有機結合。推進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營造社區宜居環境。同時,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形成一批可複製的經驗成果,在全區率先推廣,基本實現社區創建達標全覆蓋。

(五)推進治理提質增效,促進社區治理向規範精細轉變

17.大力推進「三微治理」。以《楊浦區「三微治理」工作導則》為指引,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持續推進樓棟微整治、空間微改造、景觀微更新。總結「璽樂園」睦鄰客廳微改造、「芳苗e家」鄰里融合微更新經驗,根據不同社區的特點和需求,因地制宜推出一批「三微治理」項目。積極引導居民、第三方專業組織深度參與項目策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積極發揮社區規劃師在「三微治理」中的作用,推動形成多元力量參與「三微治理」的工作格局。

18.積極探索分類治理。結合社區雲平台積累的大數據以及居民區工作群眾滿意度測評結果,分析總結普通商品房、高檔商品房、別墅、公租房、租賃房等不同類型小區居民的行為模式和需求特點,分類建立需求清單、問題清單和資源清單。編制住宅小區分類治理指導手冊,指導各居民區根據不同類型小區的治理特點和實際,開展分類治理。總結提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社區工作方法,率先在全區探索形成住宅小區分類治理的「新江灣」模式。

19.持續提升淞滬路以西地區建管水平。積極配合區相關職能部門和部隊方,有序承接好淞滬路以西市政交通、園林綠化、管道管線、學校、菜場、商業網點等約二十餘萬平方米公共設施的建設管理權。推動城市管理方式從「分塊施策、托底保障」向「統籌管理、能級提升」轉變,明確建設單位、接收管理單位以及維護單位的權利與義務,確保交得了、管得住、用得好。加大淞滬路以西地塊監控等技防設施建設,提高智能安防監控覆蓋率,實現對重點領域、重點場所的全覆蓋。着力「攻薄弱、治頑症、抓長效」,推動整體環境品質再上新台階。

20.着力提升社區應急管理能力。堅持平戰結合,建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多方參與的社區應急管理體系。編制、修訂社區應急預案,建立完善風險隱患和重大突發事件排查、發現、報告制度。加強防災減災、應急管理、健康生活等科普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居民群眾科學素養、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結合世界衛生日、全民防災減災日等,有序組織開展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提升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和處置能力。建立完善街道對居民區應急物資的統籌保障支持機制,因地制宜建設有場地設施、有儲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的居民區應急避災點。

(六)強化智慧管理賦能,推動社區治理向數字化轉型

21.大力推進「一網統管」建設。聚焦「高效處置一件事」,在最低層級、最早時間,以相對最小成本解決最突出問題,取得最佳綜合效應,真正實現「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優化調整網格劃分,推動實現基礎網格、警務網格、綜治網格「多格合一」。依託「1+3+N」網格化系統,以街道城運中心為載體,打造公安、城管執法、市場監督等部門共同參與的7×24小時全天候綜合響應和應急處置隊伍,打造全天候高效處置的網格作戰單元。完善城區管理神經元系統布局,完成三項必選(微卡口、門磁、無人值守車棚)和鷹眼探頭等可選應用的安裝,夯實城市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數據採集基礎。結合公安「雪亮工程」建設,鋪設連接光纖,打通從小區到居委會再到城運中心的視頻信號匯集,實現高清視頻的互聯互通。依託信息化手段和市、區大數據資源平台,聚焦公共安全、應急管理、規劃建設、城市網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場監督、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創新治理模式、重塑治理方式、重構治理體系,實現態勢全面感知、風險監測預警、趨勢智能研判、資源統籌調度、行動人機協同。聚焦消防、停車、高空拋物、外牆脫落、垃圾分類、電梯運行等社區治理難題,推出一批符合新江灣實際的「一網統管」應用場景,為精細化治理和精準化服務提供支撐,確保「一網統管」建設始終走在全區前列,力爭進入全市先進街鎮行列。

22.深入推進「一網通辦」建設。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進一步拓寬服務渠道、暢通受理渠道,推動網上辦、掌上辦,提升在線辦理率和全程網辦率,促進「能辦」向「好辦」轉變。深化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綜合窗口」建設,真正實現「跑一個窗、辦所有事」。優化調整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事項範圍,推進「一網通辦」線上辦理專區建設,推動政務服務整體聯動、全流程在線。深化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當日達」工作機制,着力解決居民「急辦」事項「最後一公里」問題。深入推進「家門口政務服務」工作,打造「AI+政務服務」平台,完善自助服務「智能終端」在園區和居民區布局,探索無人干預自動辦理模式。抓細抓實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提升服務對象窗口辦事「好評」率,切實增強居民群眾辦事的便捷度和獲得感。

23.加快推進「社區雲」建設。根據統一數據標籤,做好人口、住房、戶籍、行政區劃、社區機構(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基礎數據採集和動態更新工作,提高基礎數據採集的準確性和更新的及時性。完善「社區雲」平台問題收集、處置制度,拓展更多符合新江灣社區特點的應用場景,加強對「社區雲」平台使用的培訓指導,切實發揮其減負增能的效應。加強「居社互動平台」板塊運營管理,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用戶群體數量和黏合度,真正將其打造成為居民訴求表達的通道、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建立監督檢查機制,將「社區雲」平台的應用納入居民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工作考核評價體系。

24.着力推進社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5G網絡、千兆光網、新型城域物聯專網等的深度覆蓋,夯實智慧社區數字底座。聚焦社區生活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合理布設社區智能末端配送設施、社區智能安防設施、社區智慧停車設施、社區智慧能源設施、社區智慧養老設施、社區智慧健康服務設施,構建高效智能的智慧終端設施網絡,健立健全社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配套管理制度,以社區准入機制和日常維護機制為重點,在全市範圍內率先探索形成規範有序的智能設施管理機制。

(七)深化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着力提升住宅小區物業治理能級

25.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三駕馬車」功能實體化建設。完善「四個『一』」框架結構,以「明責、增能、賦權」為重點,全面加強居民區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凸顯黨組織領導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核心地位。把黨建引領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始終,全面加強黨對「三駕馬車」建設的組織領導。理順居民區黨組織與社區治理各主體間的關係,打造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四位一體」同心圓。進一步明確業委會、物業公司和業主的權利與義務,夯實業委會、物業公司和業主之間穩定的鐵三角關係。打造「一個『四』」支撐平台,深化「新紅灣」黨建工作站建設,吸納具有一定政策理論水平、具有一定黨群工作經驗、具有較好群眾基礎的業主黨員加入新紅灣黨建工作小組,推動「新紅灣」黨建工作站實體化運行,培育1至2名有一定影響力的基層黨組織典型人物。開發居民參與自治的組織載體和活動項目,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通過活動吸引更多離退休幹部和年輕人加入業委會。加強「三駕馬車」「人才庫」建設,挖掘和吸納各類技術類人才和治理類人才,完善「人才庫」運作機制,切實發揮各類人才在「三駕馬車」建設中的作用。完善業委會「小助手」項目運作管理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不斷提升其專業能力,充分釋放其對「三駕馬車」建設的支撐動能。

26.持續深化業委會規範建設。按照應建盡建、應換必換的原則,持續推進業委會組改建工作。加強居民區黨組織對業委會選舉的組織領導,居委會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把好業委會籌備組、換屆選舉小組以及業委會委員候選人推薦關、審核關和選舉組織關。持續推進紅色業委會和紅色物業建設,確保符合條件的業委會和物業實現紅色業委會和紅色物業全覆蓋。積極推進交叉任職,鼓勵符合條件的居民區黨組織委員和居委會委員通過合法程序兼任業委會成員。全面推進業委會規範化運作評價工作,力爭到2023年實現符合條件的業委會規範化運作達標率達到100%。總結尚浦名邸等小區青年人參與業委會建設的經驗,完善青年人參與業委會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探索業委會規範化運作的新機制,力爭在全區率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業委會規範化運作模式。

27.持續深化物業治理創新。落實對物業服務企業日常工作檢查制度,逐步制定住宅物業服務履約質量評價規範標準。鼓勵業主大會將物業服務履約質量評價結果納入選聘物業的管理實績要求、履行合同的主要內容,並向全體業主報告結果。用好《上海市物業服務企業和項目經理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賦予街道的權力,依法依規處理物業服務企業違規行為,記入誠信檔案,規範經營行為,構建守法履約的市場環境。不斷健全基於居民滿意度的物業服務企業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結果排名、公開機制,倒逼物業服務企業提高服務水平。積極宣傳「按質論價、質價相符」的物業服務理念,引導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立足實際,協商確定合理的物業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建立物業管理應急處置機制,在業主自願的前提下,依法幫助業主落實臨時託管單位。

(八)推動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充分釋放社區治理乘數效應

28.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區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江灣城街道基層法治建設實施方案》,使法治成為新江灣城基層建設、社區治理的核心內涵和重要標誌。強化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在住宅小區的行政執法,建立健全居委會對行政執法進小區響應度、處置率的評價監督機制。積極構建「居委法律顧問+網格法律顧問+街道法律顧問」的三級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法律顧問深入參與社區突出矛盾糾紛的化解,使其從「幕後」走向「台前」,從「配角」轉變為「主角」。結合「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開展,建立和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落實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將法治教育納入街道幹部和居民區幹部培訓內容。加強對《憲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提升居民群眾「學法、知法、用法、守法」意識。加強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法治帶頭人」和「法律明白人」發掘、培訓、激勵制度,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支持東森涵碧社區作為上海市重點培育單位全力爭創「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區」。深化與復旦大學法學院的合作共建,加強市人大基層立法聯繫點和市政府基層立法聯繫點建設,切實發揮聯繫點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車」作用。設立人民建議徵集平台,通過線上和線下平台有機結合的方式,打造「零距離、無門檻」的人民建議徵集渠道,真正實現人民建議的落地見效。

29.充分發揮德治教化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睦鄰文化為引領,深入挖掘社區文化資源,推動將家園共同體意識融入社區生活。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廣泛開展志願服務行動,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試點推進「時間銀行」項目,健全志願者互助管理機制。聚焦制約文明城區創建的突出頑疾和難點,提升新一輪文明城區創建水平。通過「服務-關係-教化」進階式路徑,構建現代社區朋友圈,推動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居民區幹部之間、居民與居民區各組織之間、居民區各組織之間結成社區友誼。深入開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積極參與市區兩級「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加強社區意識形態治理,推動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主導建立和管理「業主微信群」「租客微信群」等小區微信群,增強居民區幹部對社區輿論的引導能力和把控能力,打造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網上治理新空間。

30.充分發揮自治強基作用。確保圓滿完成2021年居民區「兩委」換屆工作,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選優配強居民區「兩委」班子特別是帶頭人,按照要求實現年齡、學歷「一降一升」,確保每個居民區「兩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35歲以下的年輕幹部。深入推進居委會去籌工作,每年至少完成一個居委會去籌。探索建立社區工作站,破解尚景園等公租房小區和寬庭等租賃房小區居委會籌建難題。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和其他各類組織共同參與的居民區治理架構。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立體制度體系,積極推動社區重大事務的決策由政府「定了辦」向居民「商量着辦」轉變。指導各小區因地制宜制定《住戶行為規範準則》,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強化運用執行,切實發揮其教育、引導、約束和懲戒作用。深入推進「一居一品」項目,完善自下而上的自治項目形成機制,不斷提升自治項目的「含金量」。健全居民區「兩個十萬」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使用辦法,提高經費使用效益。不斷完善以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居委會工作效能評價制度。進一步發揮社區監察員監督作用,提升社區監督監察治理效能。

(九)破解一批民生難題,不斷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31.適度緩解住宅小區「停車難」問題。研究制定緩解住宅小區停車難的辦法。充分利用住宅小區周邊各類資源,推進停車錯時共享,鼓勵周邊單位專用停車設施向小區居民開放。在有條件的住宅小區周邊規劃增建停車設施,探索利用住宅小區現有場地及空間資源增設停車位。以實事工程和惠民項目等形式,持續開展既有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設施建設,力爭到2023年年底前實現有條件的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設施。指導業主建立車輛停放管理專項制度,規範停車資源使用和業主停車行為。完善停車矛盾疏解調處機制,預防和減少因停車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

32.破解住宅小區專項維修資金續籌問題。研究建立專項維修資金日常續籌機制。推動專項維修資金餘額不足首期專項維修資金的30%的小區,尤其是老商品房小區,再次籌集專項維修資金。研究對拒交專項維修資金業主的制約機制。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加強對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

33.加快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總結本街道首部電梯成功加裝的經驗,制定本街道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指南。摸排符合加裝電梯條件的樓棟,繪製街道「加裝電梯地圖」。按照「業主自願、政府扶持、社區協商、兼顧各方、依法合規、保障安全」的原則,加快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市、區下達的加裝電梯指標任務。

(十)加強基層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隊伍能力和水平

34.加強機關幹部隊伍和下沉隊伍建設。着重從政治信仰、工作理念、專業素養、能力水平等方面加強培訓教育,提升機關幹部和下沉力量指導社區治理、參與社區治理的整體能力和水平。深化「一線工作法」,推動機關黨員領導幹部切實做到「知民情、解民憂、聚民智、聽民意」。認真落實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做好幹部選拔任用工作,鼓勵街道機關和事業單位幹部按程序到居民區「兩委」交流任職,注重在基層一線培養選拔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完善「以下考上」的考核機制,建立健全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考評街道職能辦公室、所隊院辦制度,進一步強化服務基層的工作導向。嚴格落實管黨治黨準則,健全「四責協同」機制,推進廉政建設與業務工作融合,從源頭上規範權力、遏制腐敗,嚴格幹部監督管理。

35.加強居民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持續深化「班長工程」,以2021年居民區黨組織換屆為契機,嚴把「程序關、結構關、質量關」,選優配強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加強居民區書記後備隊伍的梯隊建設,積極推進「名書記、優秀書記、新秀書記」培育工程,健全「心灣工作室」運行機制,持續開展每月一次的「居民區書記交流學習會」和每周一次的「書記下午茬」,打造「名」帶「優」、「優」帶「新」、「新」促「優」的居民區黨組織書記梯隊培養模式。

36.深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充分用好街道在社區工作者招錄中的自主權,進一步優化招錄方式,拓寬社區工作者來源渠道。實施社工成長計劃,抓好社區工作者培育管理、考核激勵、職業發展等各環節,持續提高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專業化、規範化建設水平。深入推進「全崗通」工作,完善「全崗通」工作機制,開展全崗通擂台賽,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的「全崗通」社工。以法治能力和數字治理能力建設為重點,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培訓核心課程體系,開展分類全員崗位培訓,加強周期性、系統性、實戰性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發展黨員、選拔人才的力度,積極推薦優秀的社區工作者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提升社區工作者職業聲望為牽引,激發社區工作者幹事創業的激情。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退出機制。

37.發掘培育社區治理骨幹力量。注重在社區治理中發掘、培育、樓組長、自治組織帶頭人、社會組織領軍人物等成為社區治理骨幹力量,充分發揮骨幹力量帶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作用。在場地、資金、資源、培訓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提高社區治理骨幹力量項目策劃、協商議事、融通資源、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豐富志願服務載體,拓寬志願服務內容,做好志願服務項目的設計和推廣,吸引更多青年人、離退休幹部、全職媽媽加入志願者隊伍,更好實現社區治理需要、社區居民需求與志願服務供給的有效對接。

三、實施步驟

(一)工作啟動階段(2021年上半年)。各責任部門和單位按照《新江灣城街道社區規範化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圍繞目標任務,制定具體方案,細化具體措施,全面啟動相關工作。

(二)全面實施階段(2021年至2023年)。各責任部門和單位聚焦居民需求,突出重點任務,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分層分級落實責任。

(三)總結評估階段(2023年下半年)。總結經驗,固化措施,形成系統化的常態長效管理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街道黨工委統籌制定三年行動計劃,街道辦事處負責任務分解、統籌指導、組織協調、資源整合和督促檢查,街道有關職能部門和各居民區根據職責分工抓好三年行動計劃具體分工和任務落實。

(二)加強考核評估。把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完成情況納入街道黨政領導班子、相關職能部門領導考核指標體系。加強對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的跟蹤監測,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評估。建立健全以居民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標準的社區治理評價體系和評價結果公開機制。

(三)加強典型宣傳。深入挖掘和宣傳居民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業委會委員、物業服務人員中的先進典型。組織開展先進優秀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先進社區工作者、優秀志願者、優秀業委會主任、最美「物業人」評選表彰活動。及時總結和複製推廣典型做法經驗。

附件:

名詞解釋


「四高」城區:《楊浦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把楊浦建設成為高標準人民城市實踐區、高能級科技創新引領區、高水平社會治理先行區、高品質生態生活融合區。

三區一基地:是指楊浦區提出的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區、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更高品質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一個平台、兩項機制、三張清單:其中「一個平台」是指灣谷驛站,「兩項機制」是指街校企三方參與的溝通聯繫機制和項目化推進機制,「三張清單」是指需求清單、資源清單和項目清單。

四個「一」框架結構:是指新江灣城街道黨建引領下的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四個「一」框架結構。其中第一個「一」是指一個「點」,即把黨組織定位為領導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核心點;第二個「一」是指一條「線」,即把黨建引領作為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紅線;第三個「一」是指一個「圓」,即打造一個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四位一體」同心圓;第四個「一」是指一個「三角」,即夯實業委會、物業公司和業主之間穩定的鐵三角關係。

一個「四」支撐平台:指的是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黨建平台、活動平台、專業服務平台、專業組織平台。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