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合作事實與數據:1991—20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國—東盟合作事實與數據:1991—2021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1年12月31日
https://www.mfa.gov.cn/wjbxw_new/202201/t20220113_10492205.shtml

序言[編輯]

1991年,中國和東盟正式開啟對話進程。30年來,中國東盟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給11國20多億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30年來,中國始終堅定支持東盟團結和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架構中的中心地位,支持東盟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東盟關係一直引領東亞區域合作,成為亞太合作的典範。

「歷史昭示未來」。值此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之際,特發布此文,以事實與數據全面記述雙方關係過去30年發展歷程,展現各領域合作取得的累累碩果,照亮中國東盟關係更加光明的未來。

一、政治、安全與地區事務合作[編輯]

政治[編輯]

1991年7月,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第24屆東盟外長會,開啟中國東盟對話進程。1996年,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夥伴。1997年,雙方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係。2003年,中國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並作為東盟對話夥伴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202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同東盟建立了包括領導人、部長、高官在內的完整對話合作機制。2021年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同東盟國家領導人共同出席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雙方還舉行了24次領導人會議和兩次領導人特別會議或紀念峰會。

雙方建立了外交、經貿、交通、海關、質檢、檢察、衛生、電信、文化、新聞、打擊跨國犯罪和災害管理等12個部長級會議機制,設立了外交高官磋商、聯合合作委員會會議、經貿聯委會、科技聯委會和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等部門高官會議機制。由東盟十國駐華大使組成的東盟北京委員會也是雙方溝通合作的渠道之一。

2020年,在圓滿完成第三份《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15—2020)》基礎上,雙方制訂了第四份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2021—2025)。

安全[編輯]

中國同東盟在防務領域的交往合作主要在中國—東盟國防部長非正式會晤及東盟防長擴大會框架下開展。雙方已舉行12次國防部長非正式會晤,中國共出席8次東盟防長擴大會。中國積極參與東盟防務高官擴大會及工作組會,東盟防長擴大會掃雷、反恐、人道主義援助救災、軍事醫學、海上安全、維和、網絡安全等7個專家組會議以及東盟地區論壇安全政策會、防擴散與裁軍會間會、國防官員對話會等活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積極參加東盟防長會及東盟軍事醫學中心組織的抗疫合作。

中國於2018年和2019年兩次舉辦與東南亞國家的海上聯演,並於2019年同泰國擔任東盟防長擴大會反恐專家組共同主席國期間,首次在該機制下在華舉辦大規模實兵演習。中國還參加了東盟防長擴大會、東盟地區論壇框架下各領域歷次演習。

掃雷合作是中國東盟安全領域務實合作的重要內容。2015年,中國向東盟掃雷行動中心捐贈20萬美元啟動資金和價值5萬美元的辦公設備。2021年,中國再次向該中心捐贈20萬美元,用於合辦掃雷區域高級別會議和技術專家組會,首期會已於2021年12月成功舉辦。

執法、司法[編輯]

自2004年起,中國同東盟每兩年舉行一次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雙方在打擊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恐怖主義、武器走私、洗錢、經濟犯罪和網絡犯罪等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中國先後舉辦超過200期禁毒執法、刑事技術、海上執法、案例研討、出入境管理、網絡犯罪偵查等雙多邊執法培訓、研修項目,培訓東盟國家執法官員。雙方還在東盟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東盟國家警察組織對話夥伴會議、「安全促發展」中國東盟執法安全合作部長級對話機制、瀾湄執法安全合作部長級會議等機制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執法領域交流合作。

2004年,中國倡議成立中國—東盟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機制。會議由中國和東盟國家輪流舉辦,已舉辦12屆。2017年1月,中國—東盟成員國檢察官交流培訓基地建成並投入使用,為東盟國家舉辦研修班。

2014年,中國倡議成立中國—東盟大法官論壇合作機制。論壇於2014年、2017年成功舉辦兩屆,均通過共識性文件。2017年,中國—東盟國家國際司法協助研究基地和中國—東盟成員國法官交流培訓基地成立。

地區事務[編輯]

中國同東盟共同推動東亞區域合作進程,培育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協商一致等合作理念。雙方在中國—東盟、東盟與中日韓、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機制下開展良好合作。

2008年12月,中國任命駐東盟大使,是最早任命駐東盟大使的國家之一。2010年10月,中國在駐印度尼西亞使館設立東盟事務辦公室。2012年9月,中國駐東盟使團成立。2011年11月,中國—東盟中心正式成立,是中國東盟合作「一站式信息和活動中心」,在經貿、投資、教育、文化、旅遊、媒體等領域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項目。

中國和東盟國家妥善處理南海問題,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2002年11月,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11年7月,達成落實《宣言》指導方針。2013年9月,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2016年7月,發表關於全面有效落實《宣言》的聯合聲明。2017年5月,達成「準則」框架。2018年6月,形成「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2019年7月,提前完成「準則」案文一讀。目前,正持續開展「準則」案文二讀並不斷取得積極進展。

二、經貿合作[編輯]

貿易投資[編輯]

中國同東盟經貿合作日益密切。貨物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相互投資蓬勃發展,經貿園區建設合作持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發展規劃對接不斷深化,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力。

1991年,雙方貿易額為79.6億美元,2020年達6846億美元,擴大了85倍。2021年前11個月,雙方貿易額7895.3億美元,同比增長29.8%。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12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2020年,東盟躍升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形成中國同東盟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良好格局。截至2021年6月底,雙向投資額累計超過3100億美元。東盟是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也是中國對外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20年,中國是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編輯]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有效推動了區域內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貿區之一。

2000年1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2002年11月,中國同東盟10國在柬埔寨金邊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建立自貿區進程。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2015年11月,雙方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正式簽署自貿區升級《議定書》,2019年10月22日起,《議定書》對中國和東盟所有成員國全面生效。中國—東盟自貿區實施順利,不斷惠及雙方企業和人民。2020年貨物貿易優惠利用率高達85%,自東盟享惠進口占中國全部享惠進口的52%。

2021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第24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表示,中國將同東盟正式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後續談判聯合可行性研究。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表示,要儘早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提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領域合作。上述倡議得到東盟國家領導人的積極響應。

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編輯]

2003年10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倡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中國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

博覽會和峰會已成功舉辦18屆,共有105位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3500多位部長級貴賓以及100多萬名工商界領袖、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出席,共舉辦400多場高層次會議、論壇及相關活動,促成一批重大機制和項目落地。

三、衛生合作[編輯]

自2003年非典防控合作開始,中國同東盟在衛生領域合作穩步發展,建立衛生部長會議、高官會議機制,打造「健康絲綢之路」。2006年,雙方舉辦首屆中國—東盟衛生部長會議,此後每兩年在東盟國家輪流舉辦一次衛生部長會議。2016年,建立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中國和東盟多國均由部長級官員參會,迄已舉辦三屆。2018年,第二屆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成立中國—東盟醫院合作聯盟,現有194名醫療機構成員,6家戰略合作夥伴單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雙方就共同抗擊疫情開展密切合作。中國持續與東盟相關國家分享疫情信息、診療和防控方案以及抗疫理念,多次舉行專家視頻研討會,實現疫情防治技術精準對接。先後向柬埔寨、老撾、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派出抗疫專家組,開展經驗分享與交流,提供診療和防控指導與諮詢。

中國積極向東盟國家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資,截至2021年12月,已向東盟國家提供近6億劑疫苗。中國還搭建了「疫苗之友」合作平台,加強與東盟國家疫苗信息分享和研發、生產、使用合作。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再向東盟國家提供1.5億劑新冠疫苗無償援助,再向東盟抗疫基金追加500萬美元。

四、科技、環境保護與防災減災合作[編輯]

科技[編輯]

1994年,中國—東盟科技合作聯委會正式成立,會議輪流在中國和東盟國家舉行,已召開10次會議。

2012年,中國—東盟科技夥伴計劃正式啟動。中國積極同東盟國家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技術轉移和科技園區合作,助力區域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合作。在科技人文交流方面,開展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每年資助東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並面向東盟國家舉辦先進適用技術及科技管理培訓班。在聯合實驗室建設方面,與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建成10個國家級雙邊聯合實驗室平台。在技術轉移合作方面,建立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和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工作機制,舉辦九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在科技園區與創新創業合作方面,與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啟動園區合作磋商,積極開展政策交流、企業對接等活動,共同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

2018年是中國—東盟創新年。4月,在北京舉行創新年啟動儀式暨中國—東盟創新論壇,李克強總理和東盟輪值主席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致賀信。11月,第21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發表《中國—東盟科技創新合作聯合聲明》。

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提出,中國將啟動科技創新提升計劃,向東盟提供1000項先進適用技術,未來5年支持300名東盟青年科學家來華交流。12月,中國—東盟科技創新部長特別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發布《中國—東盟建設面向未來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夥伴關係行動計劃(2021—2025)》。

知識產權[編輯]

中國同東盟在知識產權領域長期保持務實、全面、高效的合作。在2009年中國同東盟10國簽署的《知識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基礎上,雙方建立中國—東盟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中國—東盟知識產權合作聯合工作組合作機制,通過制定和落實年度知識產權合作工作計劃,在人員培訓、知識產權審查、運用和保護、信息化建設、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

信息通信和網絡安全[編輯]

2001年11月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將信息通信確定為雙方重點合作領域。2006年至2019年,舉行14次中國—東盟電信部長會。自2021年起,該機制更名為中國—東盟數字部長會議。2021年1月,首次中國—東盟數字部長會議以視頻方式召開。

2020年是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開展近20場交流合作活動,發布《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白皮書》《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指標體系與創新合作機制研究》等研究成果。2020年11月,第23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通過《中國—東盟關於建立數字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的倡議》,雙方正式建立數字經濟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以來,雙方成功舉辦11屆中國—東盟網絡安全應急響應能力建設研討會。自2017年起,中國分別赴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對當地網絡安全應急響應組織和網絡安全機構從業人員開展網絡安全應急響應實地培訓。2020年12月,首輪中國—東盟網絡事務對話以視頻方式舉行,發表共同主席聲明。

中國和東盟國家還在東盟地區論壇等框架下開展網絡安全合作。2018年,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通過中國提出的網絡安全應急響應意識提升和信息分享倡議。2019年,中國、新加坡和柬埔寨共同舉辦東盟地區論壇網絡安全應急響應意識提升和信息分享研討會。

中國—東盟信息港[編輯]

2014年9月在中國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網絡空間論壇期間,中國提出共同打造中國—東盟信息港,得到東盟國家廣泛響應。2015年9月,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正式啟動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2015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分別舉辦四屆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

環境保護[編輯]

2007年舉行的第11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將環境保護列為雙方重點合作領域。2011年,中國設立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雙方已實施完成2009—2015、2016—2020兩期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戰略及相應的行動計劃。2021年5月,雙方通過《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框架(2021—2025)》。雙方已舉辦10屆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開展系列中國—東盟「綠色使者計劃」能力建設活動,共同建設中國—東盟環境信息共享平台,深入推進中國—東盟生態友好城市發展夥伴關係,推動海洋減塑行動。

2021年是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雙方實施了中國—東盟環境合作周、中國—東盟氣候投融資對話、中國—東盟區域紅樹林保護實踐研討會等20餘項活動。

防災減災[編輯]

自2016年起,中國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平台在南寧舉辦四次中國—東盟系列災害管理研討會、兩次中國—東盟科技創新與颱風災害應對研討會。2018年9月,召開中國—東盟減輕災害風險管理研討會。2019年10月,召開中國—東盟減災與應急管理高官論壇。

2021年雙方設立災害管理部長級會議機制。10月14日,首屆中國—東盟災害管理部長級會議通過視頻方式舉行,批准《中國—東盟災害管理工作計劃(2021—2025)》,並發表聯合聲明。

五、農林業、減貧扶貧合作[編輯]

農業[編輯]

農業是大多數東盟國家的支柱產業。中國和東盟農業發展互補性強,合作機制不斷健全。

2002年,中國同東盟秘書處簽署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2013年,中國同東盟簽署食品與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2016年,中國發起中國—東盟農業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中國已同東盟10國簽署30多項雙邊農業合作協議,同8國建立司局級及以上農業合作工作機制。

2020年,中國同東盟農產品貿易總額430.14億美元。其中,中國從東盟國家進口達231.31億美元,主要包括水果、植物油、水產品、糧食製品和穀物等。中國向東盟國家出口達198.83億美元,主要包括水果、蔬菜、水產品等。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在未來5年力爭從東盟進口1500億美元農產品。

東盟是中國農業對外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截至2020年底,中國對東盟國家農業投資存量為123.06億美元,占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總額的40.72%,在東盟國家投資成立423家農業企業,占中國境外農業企業總數的41.88%。中國對東盟農業投資領域主要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農機等。

中國為東盟國家舉辦800餘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在農作物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村沼氣、氣候變化、數字農業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中國在柬埔寨和老撾建設了農業合作示範區,在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實施了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項目。

林業[編輯]

2007年,首屆中國—東盟林業論壇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辦。2011年至今,中國主辦了1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林產品及木製品展。2016年9月,中國舉辦了中國—東盟林業合作論壇。

中國—東盟林產品貿易合作蓬勃發展。2010年至2020年,雙方林產品貿易總額穩定增長,從235.3億美元增加到402.7億美元,增長了71.2%。

減貧扶貧和社會福利[編輯]

中國同東盟通過舉辦論壇等交流活動,加強減貧經驗分享。2007年10月,首屆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在中國南寧召開。此後,論壇輪流在中國和東盟國家舉辦,已成功舉辦15屆。

中國積極向東盟國家開展減貧培訓。2005年至2020年,共舉辦54期研修班。中國積極實施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自2014年起在老撾、柬埔寨、緬甸開展6個東亞減貧示範合作項目,被譽為「減貧合作的標杆」。2020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出席第23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表示,中國願實施「東亞減貧合作倡議二期」項目,實現地區協調發展。

2010年10月和2016年9月,中國—東盟社會救助政策研討會和中國—東盟社會工作論壇分別在中國北京和南寧召開。中國還積極參與東盟與中日韓社會福利與發展會議。

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宣布,中國願在未來3年再向東盟提供15億美元發展援助,用於東盟國家抗疫和恢復經濟。

六、交通、海關合作[編輯]

交通[編輯]

自2002年起,中國同東盟每年舉行一次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2021年11月,第20次交通部長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通過《中國—東盟交通合作戰略規劃(修訂版)行動計劃(2021—2025年)》。

中國積極為柬埔寨、緬甸、越南、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編制交通發展規劃,向柬埔寨、老撾、緬甸援建公路、大橋等項目。

隨着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中國同東盟國家間鐵路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12月3日,習近平主席同老撾國家主席通倫通過視頻連線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中泰鐵路、雅萬高鐵、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一大批項目穩步推進。大湄公河區域鐵路聯盟正式成立。中歐班列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互聯互通,有機銜接東盟同歐洲、中亞,聯通「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0年11月,中國同東盟簽署航空運輸協定及其第一議定書,是中國對外簽署的首個區域航空運輸協定。2013年12月和2019年11月,中國同東盟又先後簽署協定第二和第三議定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中國共有32家航空公司經營與東盟國家間的直達航線,每周2478班客班,131班貨班。東盟國家共有36家航空公司經營與中國間的直達航線,每周1839班客班,20班貨班。雙方航班總量達每周4468班。

2015年,第14次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通過《中國—東盟海事教育培訓發展戰略》。2019年,中國—東盟海事教育培訓基地在中國上海建立,雙方開展了50餘個海事領域技術合作項目。中國同東盟國家在國際海事組織、東盟地區論壇、東盟海運工作組等平台開展渡運安全合作,制定首份東盟地區論壇渡運安全《廣州聲明》。

雙方積極開展海運合作。2016年4月,中國與東盟國家海運協定正式生效。

海關[編輯]

2003年,中國同東盟正式啟動海關領域合作。雙方已建立定期海關署長磋商會和專家級協調委員會磋商機制。截至2021年9月,已召開19次中國—東盟海關署長磋商會和21次中國—東盟海關協調委員會磋商會。

2003年,中國同東盟啟動海關合作備忘錄文件磋商。2011年6月,雙方在第九次中國—東盟海關署長磋商會上共同簽署備忘錄。

中國還結合東盟國家實際需求,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能力建設合作項目,包括瀾湄海關通關便利化培訓,風險管理和稽查、「經認證的經營者」、海關手續等專題研討,亞太地區「單一窗口」、跨境電商研討會等項目。

動植物檢疫和食品安全[編輯]

中國—東盟動植物檢疫和食品安全合作部長級會議機制建立於2007年,每屆會議均審議通過一份年度行動計劃。2021年9月,雙方以視頻方式舉辦第7屆中國—東盟動植物檢疫和食品安全合作部長級會議,審議通過2022—2023年度行動計劃。截至2021年8月,東盟國家近1500種農產品、食品已可對華出口。

中國積極為東盟國家提供動植物檢疫和食品領域能力建設支持,舉辦防止禽流感跨境傳播、實蠅監測技術及實蠅種類識別與鑑定、植物檢疫管理與技術、動物檢疫技術、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等培訓和研討活動。

七、文化、旅遊與教育合作[編輯]

文化[編輯]

2006年,首屆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在中國南寧舉辦。2011年起,論壇升級為省部級,2012年更名為中國—東盟文化論壇。2021年7月,第16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在中國南寧舉辦。

2011年10月第12屆亞洲藝術節期間,中國—東盟文化部長會晤在中國重慶召開,就建立中國—東盟文化部長會議機制達成共識。2012年5月,首次中國—東盟文化部長會議在新加坡舉辦,此後兩年舉辦一次。2020年10月,第五次中國—東盟文化部長會議以線上方式召開。

2014年是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雙方舉辦了東盟最佳表演藝術——中國主賓國展演、美麗中國之旅宣傳推廣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旅遊[編輯]

中國同東盟互為重要客源地和旅遊目的地,2019年,中國赴東盟國家達3948.3萬人次,東盟國家人員來華達2593.4萬人次。

雙方在旅遊領域保持密切合作。2016年10月和2017年11月,舉行兩次中國—東盟旅遊部門會議。2017年是中國—東盟旅遊合作年,雙方積極對接旅遊政策,加強友好對話,舉辦了一系列交流活動。

教育[編輯]

中國與東盟共同打造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東盟菁英獎學金等重要平台和旗艦項目。

2008年,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在中國貴陽舉辦,已連續成功舉辦14年。2010年,首屆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在第三屆交流周期間舉辦,通過《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貴陽聲明》。2016年,第二屆圓桌會議在第9屆交流周期間舉辦,通過《關於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行動計劃支持東盟教育工作計劃(2016—2020)開展的聯合公報》。中國和東盟還依託交流周平台成立中國—東盟工科大學聯盟、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等合作機制,建立中國—東盟清鎮職教中心、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等機構。

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第21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宣布設立中國—東盟菁英獎學金。該項目於2019年起正式實施,近百名東盟國家青年赴華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進行短期進修或參加能力建設培訓項目。

雙方互派留學生人數超過20萬。中國高校開設了東盟10國官方語言專業,東盟國家建設了30多所孔子學院。

2016年是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年,雙方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八、新聞、電影、出版與廣播電視合作[編輯]

新聞[編輯]

中國同東盟在新聞領域開展了豐富的交流合作。2007年5月,首屆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辦。2010年9月,第二屆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在中國北京舉辦,簽署《中國—東盟新聞合作諒解備忘錄》。2017年11月,在中國蘇州舉辦的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達成《中國—東盟國家新聞部長會議倡議》。

2015年至2019年,中國每年舉辦中國—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外媒體聯合採訪活動。2018年至今,每年舉辦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

電影[編輯]

中國同東盟在電影領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1991年以來,中國影院引進20餘部東盟國家影片,中國電影頻道播映80餘部東盟國家影片,中國同東盟國家合作攝製19部影片。中國多次在華舉辦東盟國家電影展,在東盟國家舉辦中國電影展。

2016年,中國在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東盟電影周。2017年12月,為慶祝東盟成立50周年,在馬來西亞舉辦中國—東盟電影節。2016年、2018年、2020年,在中國雲南舉辦瀾湄國際電影周。

出版[編輯]

2016年至2020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版權貿易達11300餘項。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中國願同有關國家一道,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目前,中國已同新加坡、老撾等簽署經典著作互譯出版備忘錄,積極推動中國圖書在東南亞國家翻譯出版,參加東盟國際書展,並在東盟國家舉辦中國圖書巡展。

廣播電視[編輯]

近年來,中國同東盟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入。2008年4月,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在中國北京舉行。2009年10月,中國—東盟電視交流論壇在中國南寧舉行。2016年9月,中國—東盟廣播影視合作圓桌會議在中國南寧舉行,發表《中國—東盟廣播影視合作行動倡議》。

近10年來,中國同東盟各國不斷加強電視合拍。中國將包括《習近平治國方略》《平「語」近人》《超級工程》等紀錄片在內的70餘部優秀作品譯配成東盟國家語言,在東盟多國主流電視頻道播出。中國引進播出東盟國家優秀影視劇共160餘部、3300多集,占引進境外節目總量的30%以上。

2019年是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雙方共同策劃實施了近50項重點活動。2019年7月,中國—東盟媒體合作高級別會議和中國—東盟媒體高峰論壇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辦。同年6月和9月,分別推出中國—東盟網絡短視頻大賽、正式啟動中國—東盟電視周,上述活動均已連續舉辦三屆。

九、民間和地方友好合作[編輯]

青年[編輯]

中國—東盟青年交流始於1995年。中國先後舉辦了東盟青年幹部培訓班、「未來之橋」中國—東盟青年領導人研修計劃、中國—東盟青年營、瀾滄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交流、中國—東盟青年企業家交流、中國—東盟青年事務部長會議等活動。

自2002年起,中國累計向東盟國家派遣200多名青年志願者,從事漢語教學、醫療衛生服務和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自2013年起,中國每年舉辦中國—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節,2018年起升級為中國—東盟青年精英交流節。2021年10月,第八屆交流節在中國湖南舉辦。2021年7月,第12屆中國—東盟青年營在中國雲南和廣西、中國—東盟青少年繪畫展在中國貴州舉辦。7月至8月,「義路同行到東盟」——全球青年創業專場培訓活動在中國義烏舉辦,開展東盟青年創業培訓、東盟外交官義烏行、「東盟好物在義烏」商品展、義烏—東盟進口貿易對話會等一系列活動。

婦女[編輯]

中國積極同東盟各國開展婦女交流合作。2006年和2008年,在中國廣西舉辦兩屆中國—東盟高層婦女論壇,通過《中國—東盟婦女論壇宣言》。2019年,在中國崇左舉辦中國—東盟婦女創業創新論壇。2021年9月,中國—東盟婦女論壇在中國桂林舉辦。中國還邀請東盟國家婦女機構和組織參加在華舉辦的紀念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十周年會議、婦女與城市發展國際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婦女與經濟論壇、二十國集團婦女會議、上海合作組織婦女論壇等活動,多次出席在東盟國家舉辦的東亞性別平等部長級會議、東盟婦女組織聯合會大會等會議。

中國通過物資援助、培訓交流等方式積極支持東盟國家婦女發展和能力建設。1999年以來,提供28批小額物資援助和緊急救災物資。2007年,在中國廣西成立中國—東盟婦女培訓中心,已為東盟國家培訓140多名婦女幹部和女企業家。中國還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基層婦女交流,廣西、雲南婦聯舉辦多屆中國—東盟女企業家論壇、中老邊境婦女交流會等活動。

體育[編輯]

30年來,中國同東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交流活動,簽署24份體育合作文件,互派運動隊參加在對方國家舉辦的國際比賽,開展教練員交流、共同訓練和體育人才培訓等合作。

自2006年起,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成功舉辦13屆。2021年4月,成立中國—東盟武術聯合會,並於10月至11月舉行首屆中國—東盟太極拳網絡大賽。

中國廣西等鄰近地區也同部分東盟國家簽署體育合作協議,舉辦「太極一家親」、「中國—東盟武術節」等活動。

地方政府[編輯]

2015年,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舉辦,搭建了中國東盟地方政府間合作平台。對話舉辦六年來,共邀請來自中國和東盟10國的100餘位地方省市負責人與會,就中國東盟地方合作、國際產能合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郵輪旅遊合作、中國東盟互聯互通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等主題進行交流,並發表《共同倡議》。

2021年12月,首次瀾湄地方政府合作論壇在廣西北海舉行,搭建了瀾湄六國地方政府交流合作平台。

中國—東盟協會[編輯]

中國—東盟協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積極開展對東盟國家的民間友好工作。2006年,發起舉辦中國—東盟民間友好組織大會,先後在中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和菲律賓連續舉辦八屆。2014年起升級為中國—東盟民間友好大會,每兩年舉辦一屆。此後大會在中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舉辦四屆。

2008年,中國—東盟協會發起「友好光明行」活動,多次組織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專家組赴東盟國家免費為當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

十、次區域合作機制[編輯]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編輯]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倡議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自2016年3月首次領導人會議以來,瀾湄合作發展迅速,已成為次區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合作機制之一。

瀾湄合作已建立包括領導人會議、外長會、高官會、聯合工作組會在內的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架構,瀾湄六國外交部均設立國家秘書處或協調機構,已舉辦3次領導人會議和6次外長會。

中國提供資金支持湄公河國家開展了互聯互通、電站電網、經濟開發區等40多個重大基建項目,通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六國提出的500多個惠民項目。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六國大力開展抗疫合作,攜手推動經濟復甦,不斷深化人文交流,推動瀾湄合作保持高水平發展態勢。

2020年8月,李克強總理出席瀾湄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倡議將水資源合作推向新高度,拓展貿易和互聯互通合作,深化可持續發展合作,提升公共衛生合作,加強民生領域合作,踐行開放包容理念。會議發表《瀾湄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萬象宣言》和《瀾湄合作與「國際貿易陸海新通道」對接合作的共同主席聲明》。2021年6月,瀾湄合作第六次外長會在中國重慶成功舉行,通過《關於加強瀾湄國家可持續發展合作的聯合聲明》《關於深化瀾湄國家地方合作的倡議》和《關於在瀾湄合作框架下深化傳統醫藥合作的聯合聲明》等成果文件。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編輯]

中國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為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繁榮振興和增進民生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1年9月,李克強總理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七次領導人會議,提出深化水資源合作、做好疫情防控、加強貿易投資、推進互聯互通、促進可持續發展、鞏固政治互信等六點建議,強調中國願同湄公河國家一道,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為次區域融合發展和共同繁榮作出新的貢獻。會議發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七次領導人會議宣言》,通過《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2030戰略框架》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復甦計劃(2021—2023)》等成果文件。

中國—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編輯]

2005年,中國成為東盟東部增長區發展夥伴。2006年,雙方設立高官會機制。2009年,簽署《中國政府與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政府經濟合作框架》。

2018年,首次中國—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部長級會議在文萊舉行,通過《中國—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概念文件》。2019年,雙方舉行第二次部長級會議,制定《中國—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行動計劃(2020—2025)》,決定聚焦互聯互通、農業、漁業加工和食品產業,旅遊和社會文化交流,貿易與投資,數字經濟,減貧和包容發展,人力資源發展,環境,電力和能源等九大優先合作領域。

展望[編輯]

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表示,中國願同東盟共同建設和平家園、安寧家園、繁榮家園、美麗家園、友好家園,為中國東盟關係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中國願同東盟一道,按照雙方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進一步密切高層交往,提升政治互信,加強務實合作,深化民心相通,把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落到實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願同東盟各國齊心協力,進一步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落地生根,實現疫後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富裕,為地區各國人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