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氣辦函〔2022〕172號
2022年8月4日
發布機關:氣象局辦公室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氣辦函〔2022〕172號

各省(區、市)氣象局,各直屬單位,各內設機構,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部署,加快推進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發揮科技人才在氣象高質量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中國氣象局組織制定了《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

2022年8月4日

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發展綱要》)以及中國氣象局黨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以下簡稱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進一步發揮好科技人才在氣象高質量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參照《中國氣象局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氣發〔2021〕11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思路

(一)功能定位

重點創新團隊的功能定位是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氣象現代化建設,以解決氣象科學前沿以及業務服務發展重點領域關鍵科技難題、推動氣象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為目標,開展氣象科技研發活動的國家級創新群體。

(二)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組建20支左右重點創新團隊,覆蓋氣象科研業務服務的主要領域。完善重點創新團隊組建機制,建立項目—團隊—基地一體化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完善重點創新團隊評價指標體系,建成布局合理、開放高效、支撐有力、充滿活力的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團隊體系。

(三)基本原則

1.頂層設計,資源統籌。聚焦《發展綱要》、《中國氣象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和系列業務能力提升方案中的重點科技任務,一體化配置項目、平台、投入、人才等創新資源,推動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優勢學科發展,發揮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成果中試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在團隊建設和發展中的支撐作用,顯著提升團隊支撐業務服務發展的能力。

2.聚智聚力,開放發展。秉持開放發展理念,匯聚全國氣象行業及氣象領域的科技人才組建重點創新團隊。團隊建設既注重發揮國家級科研業務單位以及地方氣象部門優秀氣象科技人才的作用,又注重吸引集聚急需緊缺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及市場主體的科技力量和海外高層次人才。

3.嚴格標準,明確導向。對標重點創新團隊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強導向,重點支持基礎紮實、年富力強、業務過硬的首席科學家及團隊,瞄準氣象科技和業務服務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開展攻關,加快建立以業務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評審、以業務轉化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評價、以業務貢獻為導向的科研機構平台和科技人才團隊評估「三評」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批作風優良、能打硬仗、在國內具備領先水平、在國際氣象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重點創新團隊。

4.注重績效,動態激勵。打破重點創新團隊稱號終身制,圍繞科技任務組建團隊,任務完成且未接續新任務的團隊不再沿用重點創新團隊稱號。在科技任務攻關期間給予重點創新團隊績效激勵。對團隊的考核注重解決業務服務關鍵技術問題成效以及團隊中的人才培養情況,破除「四唯」傾向。任務完成不佳或未完成任務的團隊,後續不予接續新任務,團隊予以解散。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重點創新團隊管理工作機制

1.建立工作專班。建立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工作專班,由科技司、人事司牽頭,減災司、預報司、觀測司、計財司等職能司領導組成,負責落實局黨組關於重點創新團隊決策部署,組織開展重點創新團隊組建、科技任務部署、科研經費支持、績效激勵、考核評估等工作。

2.設立科學指導委員會。設立重點創新團隊科學指導委員會,由氣象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開展重點創新團隊評審和期滿考核,為重點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提供決策諮詢。

3.強化依託單位主體責任。重點創新團隊依託單位為團隊首席科學家所在的國家級科研業務事業單位、各省(區、市)氣象局以及高校、部門外科研院所。重點創新團隊的日常管理由依託單位負責,為重點創新團隊科技攻關提供支持保障。

(二)組建重點創新團隊

1.組建方式

重點創新團隊一般採用組織確定方式組建,重點解決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災害性天氣預報、氣象雷達和衛星遙感數據產品應用、氣候變化、重大氣象裝備、人工影響天氣、信息技術與氣象融合應用及有關專項領域的氣象核心關鍵技術,實施系列業務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重大科技任務;支持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優勢學科發展。重點創新團隊主要依託中國氣象局科研業務單位以及省級氣象部門組建,對於氣象部門無明顯研發優勢的技術問題,也可委託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重點創新團隊開展攻關。工作專班組織科學指導委員會對相關職能司推薦的重點創新團隊組建方案進行評審,根據評審結果提出建議名單,報局審批後發布成立,成熟一個組建一個。

2.團隊遴選條件

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應具有正高級職稱,一般應當是中國氣象局領軍人才或國家級人才,主持過或正在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或聯合基金項目、國家級重大業務工程以及其它國家級重大項目。擬開展的研究工作具有紮實的基礎條件和鮮明的引領性;團隊首席科學家應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年齡一般不超過57周歲,骨幹成員中40歲以下青年人才占比應不少於三分之一,團隊成員總數不超過15人。

3.重點創新團隊支持期

重點創新團隊支持期一般為3年,根據攻關任務需要可延長至5年;支持期結束後,團隊可接續申請後續攻關任務,支持期重新計算。

(三) 支持措施

1.科研經費。不單獨為重點創新團隊投入科研經費,但優先支持重點創新團隊承擔氣象領域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氣象聯合基金以及國家級重大業務工程等科技項目。

2.績效激勵。中國氣象局為重點創新團隊提供績效激勵經費支持,每年分別給予每支重點創新團隊20萬元 (若支持期為4—5年,則將總金額60萬元平均分配至每年),依託單位給予1:1經費配套,氣象部門外重點創新團隊績效激勵全部由依託單位自籌;每年先撥付績效激勵的30%,剩餘的70%作為後補助績效統籌發放,後補助績效與團隊年度考核和綜合評估結果掛鉤。團隊首席科學家根據團隊成員任務職責和任務完成情況提出團隊績效激勵分配方案,堅持差異化分配原則,報依託單位審定後實施。

3.平台支持。每個重點創新團隊必須依託一個中國氣象局或省部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或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成果中試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開展科技研發,重點創新團隊發展成效作為中國氣象局科技創新平台評估的重要內容。

4.政策傾斜。中國氣象局人才工程的各層次申報對象及國家級人才推薦,向重點創新團隊負責人或骨幹成員傾斜。

(四)考核管理

1.年度跟蹤評估。依託單位負責對團隊首席科學家和團隊的年度工作進展、創新成果、目標完成等情況組織開展年度考核和跟蹤評估,根據考核結果發放年度後補助績效。團隊首席科學家負責對骨幹成員年度工作績效組織開展考評。

2.階段綜合評估。團隊支持期期滿後,工作專班組織科學指導委員會對團隊科技任務完成情況、取得的科技成果、人才培養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並給予不同的後補助績效激勵分配。評估優秀的,給予通報表揚;評估不合格的,取消團隊首席科學家三年內申報重點創新團隊的資格。

3.其它。參照《管理辦法》第四章「管理與考核」有關要求,另行制定績效評估和績效獎勵發放細則。

三、工作計劃

1.加強組織領導。2022年6月底前制定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報局審定。成立重點創新團隊工作專班,組建科學指導委員會,做好團隊建設的工作保障。

2.組建重點創新團隊。2022年7月底前,通過組織確定組建新一批10支左右的重點創新團隊。2023—2024年每年分別新組建5支左右,到2025年,形成20支左右重點創新團隊,後續按照重點創新團隊建設周期一年一度進行增補。

3.評估建設成效。根據支持期對重點創新團隊建設與發展開展動態評估,總結經驗和問題,提出未來重點創新團隊發展舉措。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