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貿易
中國的對外貿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1年12月·北京 |
|
前 言
[編輯]和平、發展、合作是當今世界潮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經過多年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國也成為躋身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將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也促進了世界的繁榮與進步。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加快,中國對外貿易的活力進一步增強。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周年之際,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情況作一系統介紹。
一、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
[編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但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制約,對外貿易發展相對緩慢。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後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產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
--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其中,出口總額15778億美元,年均增長17.2%;進口總額13962億美元,年均增長16.4%。中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占世界貨物出口和進口的比重分別提高到10.4%和9.1%,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貨物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外貿經營主體除了國有企業外,還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後二者的進出口總額目前均已超過國有企業。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成為外貿的半壁江山。在中國外貿發展中,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改革開放後,中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貿易夥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新世紀以來,中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2005年至2010年,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占中國貨物貿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與其他金磚國家貨物貿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與拉丁美洲和非洲貨物貿易所占比重分別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
--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服務貿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規模迅速擴大,結構逐步優化,排名也進入世界前列。旅遊、運輸等領域的服務貿易增勢平穩,建築、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諮詢等領域的跨境服務以及承接服務外包快速增長。2001年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不含政府服務)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4%提高到4.6%,2010年達1702億美元,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比重從2.6%提高到5.5%,2010年達1922億美元,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對外貿易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成長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極大促進了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工貿易迅速發展壯大使中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外貿易直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8000萬,其中60%以上來自農村,就業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消費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是與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20世紀80年代前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隨着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和配置更加活躍。以信息、通訊為主導的科學技術進步使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國際產業轉移不斷深化和發展。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進步、國際產業轉移和各國之間加強合作等為中國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政府順應時代潮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了國際產業鏈分工的深化,為對外貿易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個進程中,外國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獲得大量投資機會,其擁有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等要素實現增值,分享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經濟全球化,得益于堅持走互利合作共贏道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出口產業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還比較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一些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等。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進程,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二、中國外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編輯]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貿易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國家統負盈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體制經歷了由指令性計劃管理到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由經營權高度壟斷到全面放開、由企業吃國家「大鍋飯」到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轉變。在中國爭取恢復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締約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過程中,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外貿體制逐步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建立起統一、開放、符合多邊貿易規則的對外貿易制度。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貿體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單一計劃管理體制,下放外貿管理權和經營權,實行外匯留成制度並建立外匯調劑市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使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新的經營主體進入外貿領域,打破了國有外貿企業的壟斷。此後,中國推行了外貿經營承包製,用指導性計劃逐步取代指令性計劃。按照國際貿易通行規則,建立了出口退稅制度。1992年10月,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對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和外匯體制進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國政府取消對出口的所有財政補貼,進出口企業轉變為完全自負盈虧。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調劑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外貿經營領域進行了企業股份化和進出口代理制試點。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正式頒布實施,確立了維護公平、自由的對外貿易秩序等原則,奠定了對外貿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與此同時,中國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關稅,減少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這些改革使中國初步建立起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充分發揮匯率、稅收、關稅、金融等經濟槓桿作用的外貿管理體制和調控體系。
2001年12月11日,歷經16年談判,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根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中國擴大了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快推進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在履行承諾過程中,中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完善外貿法律法規體系,減少貿易壁壘和行政干預,理順政府在外貿管理中的職責,促進政府行為更加公開、公正和透明,推動開放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加快對外經濟貿易法制化建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對其中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分別予以廢止或修訂。新修訂的法律法規減少和規範了行政許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貿易促進、貿易救濟法律體系。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國對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進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體系完整、符合中國國情、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
--進一步降低關稅,削減非關稅措施。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國絕大多數關稅削減承諾執行完畢。根據承諾,中國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對424個稅號產品的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和特定招標等非關稅措施,僅僅保留了依據國際公約以及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為保證生命安全、保護環境實施進口管制產品的許可證管理。2010年,中國關稅總水平已經降至9.8%,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降至15.2%,工業品平均稅率降至8.9%。關稅約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維持在100%。
--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根據2004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國政府對企業的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所有對外貿易經營者均可以依法從事對外貿易。取消外貿經營權審批促進了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多元化外貿經營格局的形成。在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市場份額持續擴大,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經營主體。2010年,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出口分別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0.9%、53.8%和25.3%。
--進一步擴大服務市場開放。中國認真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為境外服務商提供了包括金融、電信、建築、分銷、物流、旅遊、教育等在內的廣泛的市場准入機會。在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個,開放範圍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國服務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905家,實際利用外資487億美元,占全國非金融領域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和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分別為50.7%和46.1%。
--營造更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國通過建立、完善公平貿易法律制度和執法、監督機制,遏制與打擊對外貿易經營中的侵權、傾銷、走私、擾亂市場秩序等不公平貿易行為,努力為境內外企業提供一個寬鬆、公平、穩定的市場環境。中國政府依據國內法律和國際貿易規則,加強預警監測,同時利用貿易救濟和反壟斷調查等措施,對貿易夥伴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予以糾正,維護國內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與國際社會一起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嚴格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定,在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時平等地對待境內外產品,促進了境內外企業的公平競爭。
截至201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承諾全部履行完畢。中國認真履行承諾的實際行動得到世界貿易組織大多數成員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國政府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的三次貿易政策審議。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已經融入中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市場意識、開放意識、公平競爭意識、法治精神和知識產權觀念等在中國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三、中國外貿發展對世界的貢獻
[編輯]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提高了13億多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一部分,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向有利於世界各國和地區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最近10多年來,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一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1年增長4.6萬億美元,占同期世界經濟總值增量的14.7%。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經濟總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中國出口量和進口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年均增長速度。
中國對外貿易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趨穩,促進了全球經濟復甦。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及時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經濟,擴大內需,穩定進出口規模。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12.8%,中國進口量增長2.9%,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增長的國家。中國因素支撐了許多受危機衝擊國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需求,提振了人們的信心,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起到巨大拉動作用。世界貿易組織在對中國進行第三次貿易政策審議時指出,應對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了中國與貿易夥伴的國民福利。隨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體系,中國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較強的產業配套和加工製造能力、不斷提高的勞動生產率,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品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為世界各國和地區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滿足了國際市場多種多樣的需求。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環節的規模經濟優勢和加工成本優勢,部分地消化了上游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貨膨脹、提高貿易夥伴消費者實際購買力的作用。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貿易夥伴提供了廣闊市場。2001年以來,中國貨物進口總額擴大了約5倍,年均增長約20%,中國迅速擴張的進口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為貿易夥伴擴大出口創造了巨大市場空間。目前中國已經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盟、巴西、南非等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是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是美國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正在快速推進,內需持續增長,不斷擴大和開放的市場將為貿易夥伴提供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
中國是對最不發達國家開放市場程度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國已經對36個已建交最不發達國家原產的4700多個稅目商品實施進口零關稅,約占全部稅則稅目的60%。中國已承諾將繼續擴大對已建交最不發達國家的給惠範圍,使實施零關稅商品達到全部稅則稅目的97%。零關稅措施促進了最不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2010年,中國自最不發達國家的貨物進口總額比上年增長58%,約占這些國家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中國全面參與並推動了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改革。中國政府積極倡導以「均衡、普惠、共贏」作為多邊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努力推動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貿易新秩序。作為迅速成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參與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多哈回合談判等國際對話和合作機制,努力承擔與自身發展水平及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中國不斷加強與新興國家在經濟、金融、貿易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贏的方向發展。
中國嚴格履行有關出口管制的國際義務。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堅決反對此類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中國有關法律明確規定對裂變、聚變物質或者衍生此類物質的貨物、技術進出口,以及與武器、彈藥或者其他軍用物資有關的進出口採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國認真遵守有關出口管制的國際公約,履行防擴散承諾,為國際和平與地區穩定作出了積極努力。近年來,中國政府廣泛採納國際通行規範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蓋核、生物、化學和導彈等敏感物項和技術的完備的出口管制體系,為更好地實現防擴散目標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四、促進對外貿易基本平衡增長
[編輯]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主要由其經濟結構以及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決定。中國並不刻意追求對外貿易的順差。中國服務貿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一定逆差。中國貨物貿易在1990年以前多數年份都是逆差。1990年以後,隨着大規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工業製成品競爭力增強,出口增長速度超過進口,中國的貨物貿易由總體逆差轉變為總體順差。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並持續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達到2981億美元歷史高點,此後逐漸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分別為1957億美元和1816億美元,比上年分別下降34.4%和7.2%。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占進出口總額的6.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在全球貿易差額(順差或逆差)最大的9個國家中,中國的這兩個比值並不處在偏高水平。
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反映了現階段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中國目前在工業製成品加工組裝環節具有較大優勢,是最大的工業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歐盟等是最主要的終端消費市場。由於大量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由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轉移到中國,這些國家和地區原來對美、歐的順差也轉移到中國。其結果是,目前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主要存在於中美貿易、中歐貿易之間,而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等工業中間品主要生產國則長期存在貿易逆差。2010年,中國對美國、歐盟的貨物貿易順差分別為1813億美元和1428億美元,對日本、韓國及東盟的貨物貿易逆差共計1416億美元;中國大陸對台灣地區貨物貿易逆差860億美元。中國生產和出口工業製成品需要大量進口初級產品,因此與一些初級產品出口國的貨物貿易呈現逆差。正是現階段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和地位不同,所以中國貨物貿易存在着大量順差,而服務貿易則長期逆差。
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過程中,由於分工的細化和規模經濟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由跨國公司主導,是基於價值鏈分工的產業內貿易或加工貿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和主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經營的加工貿易在中國貨物貿易中的比重都保持在50%左右。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和加工貿易是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2009年和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貨物貿易順差分別為1270億美元和1243億美元,占同期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總額的64.8%和68.4%,加工貿易順差分別高達2646億美元和3229億美元,大大高於同期中國順差總額。在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和加工貿易存在大量順差的同時,國有企業進出口、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則存在逆差。
發達國家對部分高新技術貿易設限也影響中國與一些貿易夥伴的貿易平衡。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對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有着較大的進口需求。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卻仍然堅持舊有思維,對向中國出口高端裝備和高新技術產品設置了諸多限制,導致其相關產品對中國出口增長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自這些國家的進口,不利於雙邊貿易的平衡。
中國貨物貿易由逆差轉變為順差改善了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增強了中國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但是順差急劇擴大也給中國經濟帶來困擾。出口結匯人民幣大量投放增加了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和複雜性。貨物貿易順差急劇擴大還使得中國與一些貿易夥伴摩擦增多,對人民幣形成了持續和較大的升值壓力。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順差過快增長。第一,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擴大內需,尤其是增加改善民生投資,刺激居民消費增長。第二,出台一系列擴大進口政策,簡化進口管理和進口付匯手續,降低部分商品進口暫定稅率,完善進口促進體系,提高進口便利化程度。第三,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先後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稅。第四,修改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擴大禁止類的範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第五,改變自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人民幣兌美元變動區間收窄的狀況,從2005年7月21日起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匯率機制改革至2011年8月末,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升值了約30%。
中國促進對外貿易平衡增長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貨物貿易順差自2009年以來持續減少,順差與進出口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之比自2008年起逐漸下降,對外貿易正在趨於平衡。中國的這些努力既是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再平衡的具體行動。
五、構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經貿關係
[編輯]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全方位發展的對外貿易。中國堅持不分大小、貧富,與所有貿易夥伴發展務實合作和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
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持續穩定增長,實現了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中國與歐盟貿易近年來穩步發展。歐盟對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製成品,其中技術領先的機械、電子產品、運輸車輛、成套設備、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國市場頗具競爭力。中國與美國貿易有着堅實的發展基礎。中國出口豐富多樣的消費品適應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不斷擴大自美國的電子、航空、生物、醫藥、農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進口,也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與日本貿易具有地緣相近的有利條件。中日貿易促進了兩國產業的持續合作和進步,也帶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深入發展。中國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新西蘭等發達國家的貿易及投資合作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中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強勁,發展潛力巨大。2010年,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全面實施,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迅速增長。中國與東盟各自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商品自由進入對方市場,適應了雙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國與韓國貿易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兩國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十分寬廣。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近年來快速增長,帶動了各自優勢產業的強勁發展,顯示了新興經濟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貿易也以較快速度增長,與阿拉伯國家源遠流長的貿易進一步發展,與拉美國家經濟貿易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與非洲國家的貿易充分發揮雙方資源條件和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優勢,促進了各自發展。
中國十分重視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的機制化建設。目前與中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150個。中國與美、歐、日、英、俄等主要經濟體均建立和保持着經濟高層對話機制。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東亞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大圖們倡議」等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多種形式的邊境經濟貿易合作。
中國積極主動參與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經與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5個自由貿易安排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談判,簽訂和實施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5個。中國倡議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2010年,中國與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夥伴(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的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到7826億美元,超過了中國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中國深入參與和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努力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中國強調談判要有利於貫徹落實多邊貿易體制的公平、公正原則,體現多哈回合作為發展回合的目標。中國全面參與了多哈回合的農業、非農產品、服務、規則等議題的談判,獨立提交談判案文40多份,聯合其他成員提交案文100多份。為推進多哈回合談判,中國多次表示願意為談判作出建設性的、與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貢獻。
中國在解決與貿易夥伴的爭議時兼顧各方利益,求同存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隨着進出口持續增長,中國與貿易夥伴的爭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輪胎、汽車零部件、鋼鐵和化工產品,爭議問題主要涉及知識產權、貿易平衡、公平貿易、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中國始終認為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施壓好,應當努力通過協商談判解決貿易夥伴之間的爭議。中國堅持兼顧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體制內,利用多雙邊渠道,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來解決爭議。近年來,中國在擴大市場開放、保護知識產權、促進貿易平衡、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規範進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充分照顧到貿易夥伴的關切。在協商不能解決爭端的情況下,中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與貿易夥伴的貿易爭端,維護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
六、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還存在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出口增長主要依賴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費,科技、管理、創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貿發展與資源能源供給和環境承載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企業研發、設計、營銷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力還不強,自有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出口產品所占比重不大;外貿發展對三次產業的貢獻還不夠均衡;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規模和水平還相對落後;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等。中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採取積極措施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努力培育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面對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出口產業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大大弱化的新情況,中國政府提出了外貿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的戰略目標。「十一五」規劃期間(2006—2010年),中國政府調整進出口稅收政策,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改進對進出口企業的融資保險服務,推動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優化,增強了外貿的綜合競爭優勢。大部分進出口企業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進出口貿易在危機後實現了較快復甦。「十二五」規劃期間(2011—2015年),中國將努力保持現有出口競爭優勢,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延長加工貿易增值鏈,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繼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服務外包發展,努力擴大新興服務出口。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外匯管理、海關通關、檢驗檢疫、物流和運輸等領域都將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加快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推動對外貿易的穩定健康發展。
加快推進外貿發展中的節能減排。早在1994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並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節能減排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2004年以來,中國多次下調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出口退稅,禁止和限制部分此類產品的加工貿易,鼓勵進出口企業向國際上先進的環保標準看齊。近年來,中國出口商品中「兩高一資」商品的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大部分達到一定規模的進出口生產企業都已經獲得ISO14000等與環保有關的標準認證。中國將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促進對外貿易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發展。
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履行國際義務的需要,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多年來,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立法、執法、宣傳、培訓及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08年,中國制定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把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2006年至2011年,中國連續6年頒布《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實施了包括立法、執法、教育培訓、文化宣傳和對外交流等多個領域的1000多項具體措施。2010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出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2295件,比2009年增長55.6%,增速居各國之首,世界排名從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當前,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加強對話與合作成為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潮流。中國政府將在有關國際公約和各自法律框架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產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安全要求。中國出口商品質量總體上不斷提高,受到全球消費者歡迎和認可。2009年和2010年,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的中國出口貨物分別為1103.2萬批和1305.4萬批,不合格率分別為0.15%和0.14%;出口貨值分別為4292.7億美元和5521.8億美元,不合格率分別為0.12%和0.13%。2010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食品為12.7萬批,合格率99.53%;出口歐盟的食品13.8萬批,合格率99.78%。日本厚生省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日本對自中國進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率為99.74%,高於同期對自美國和歐盟進口食品的抽檢合格率。但是,中國國內仍有少數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忽視商品質量和安全,也有一些外國進口商不講質量和誠信,壓低商品價格甚至直接授意中國生產商使用不合格原料。這些行為損害了「中國製造」的信譽。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完善商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加強了各環節監管,嚴厲查處少數違法違規造成質量問題的企業。2011年3月,中國啟動「外貿商品質量提升年」活動,進一步健全外貿商品質量和安全的許可、認證和監督機制,提高了對出口商品質量與安全保障的效率。
增強進出口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隨着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認識到,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不僅有利於社會和諧進步,也有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各級政府正通過倡導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理念,推動企業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尊重勞工權益,維護消費者權利,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接受有關的社會責任標準,爭取獲得必要的社會責任認證。2008年新的《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施行以來,進出口企業普遍建立了「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制度。中國政府把增強企業社會責任作為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後將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和培訓,建立和健全進出口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完善全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培育和管理的國際合作,推動進出口企業不斷提高承擔社會責任的水平。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外貿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體系逐步完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了堅實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新興產業仍然處在初步發展階段。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在加速發展新興產業,中國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推動重點領域的發展,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中國政府加強政策引導,規範市場秩序,改善投資環境,鼓勵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中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政策符合國際貿易規則,願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交流,為開創新興產業國際合作和發展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結束語
[編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露,世界經濟復甦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更加凸顯,全球經濟結構和貿易格局面臨着深刻調整。中國對外貿易也將進行新的調整,努力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高轉變,從主要依賴低成本優勢向增強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仍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制約,會遇到新的困難和壓力。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創新,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融入世界經濟。中國願意與貿易夥伴一起,共同應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對外貿易實現更平衡、更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與貿易夥伴共享繁榮,實現共贏。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