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調查研究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調查研究
作者:王肖波 徐中民 趙雪茹
2019年9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國科學數據
王肖波, 徐中民, 趙雪茹. 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調查研究[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2019-09-10). DOI: 10.11922/csdata.2019.0040.zh.


摘要&關鍵詞[編輯]

摘要:在人地關係研究中,更好體現文化因素作用的需求日益顯著。諸如解耦人地作用關係更加考慮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構建生態系統服務的體系越來越多地包括文化服務,以及認識到當地居民和他們所掌握的文化知識是資源利用和環境治理的關鍵。因此,地理學者、生物多樣性專家、人類社會學家及管理決策者等在文化問題上的合作越來越普及。2019年5月,根據Mary Douglas的文化理論,構建了包含40個選題的判定量表,圍繞個人主義、等級主義、平均主義及宿命論等4個文化類型面向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開展兩步調查工作。第一步預測試邀請10位不同崗位的科技工作者參與答題與自評,並邀請了9位掌握或已學習文化理論且認識所有預測試被試者3年及以上的評定專家參與問卷驗證。驗證結果表明,被試自評的一致率為0.9,標度一致性的Kappa係數為0.861,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步網絡調查面向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某分院,共收集了113條數據,其中有效數據101條。數據質量評估的一致率為0.762,Kappa係數為0.638,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大多為等級主義和平等主義,極少數的個人主義者,甚少有宿命論者。通過本數據集,可以分析不同性別、年齡及崗位的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和工作態度。

關鍵詞:文化理論;文化類型;科技工作者;調查統計

Abstract & Keywords[編輯]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human-land relations, the need to better reflect the role of cultural factor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example,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l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ifestyle of local residents. The system of build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creasingly includes cultural services with recognizing that local residents and their cultural knowledge are the key to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refore, cooperation among geographers, biodiversity experts, human sociologists,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makers on cultural issu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May 2019,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theory of Mary Douglas, a judgment scale consisting of 40 topics was constructed, and four cultural types, including individualism, hierarchism, egalitarianism and fatalism, were carried out for S&T worker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investigation work consists of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named the pre-investigation invited 10 S&T workers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nswer and self-evaluation and invited 9 evaluation experts who had mastered or had studied the cultural theory and knew all the pre-surveyed testees for 3 years or mo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verification.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Kappa coefficient of the self-evalu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is 0.861, which means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The Kappa coefficient of the expert discriminant is 0.714, which is highly consistent. The second step of the network survey takes an institute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an example. A total of 113 data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101 were valid data.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S&T worker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hierarchical and egalitarian, a little bit part is individualism and there is little fatalism. Through this dataset, researchers can analyze the cultural types and work attitudes of S&T work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nd positions.

Keywords:  cultural theory; cultural type; S&T worker; statistic survey

數據庫(集)基本信息簡介[編輯]

數據庫(集)名稱 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數據集
數據作者 王肖波,徐中民,趙雪茹
數據通信作者 徐中民(xzmin@lzb.ac.cn)
數據時間範圍 2019年
調查範圍 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
數據量 35 KB
數據格式 *.xlsx
數據服務系統網址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858
基金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課題(2018YFD1100102);蘭州資源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自主知識課題(lz201901)。
數據庫(集)組成 數據集分別由問卷和有效樣本數據2部分組成。《基於社會認知的文化類型調查》問卷由40個題項構成;有效樣本數據包含101條數據,每條由45個字段組成,其中5個字段是基本信息。

Dataset Profile[編輯]

Title A dataset of S&T workers』 cultural types in the western China (2019)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Xu Zhongmin (Xzmin@lzb.ac.cn)
Data authors Wang Xiaobo, Xu Zhongmin, Zhao Xueru
Time range May,2019
Geographical scope Western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Data volume 35 KB,101entries
Data format *.xlsx
Data service system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858
Sources of funding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18YFD1100102); Autonomous knowledge subject of the Lanzhou Regional Center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Instrument (lz201901).
Dataset composition The dataset contains statistical questionnaire and valid sample data.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40 questions while the data includes 101 samples with 45 fields, 5 of which is the basic information.


引 言[編輯]

文化(culture)曾經是人類學家主要領域。但在過去30年人地關係研究發展中,已被地理學科和相關領域視為工作中一個重要變量而為不同專業的學者所接受[1]。例如,從事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保護的研究人員,現在已認識到文化價值是保護生態系統最令人信服的理由之一。再如,開展自然地理調查和研究的專家學者也意識到當地居民和他們所掌握的文化知識是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和環境治理的關鍵。在上世紀末,Costanza等[2]人將文化(價值)定義為「人地系統審美、藝術、教育、精神和/或科學的價值」。2005年,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3]擴大了此定義,將人們通過知識增長、認知發展、精神反思、娛樂和審美體驗納入人地系統的非物質利益之中,使得文化作用涵蓋了教育學習機會、社會關係維持及審美價值供應。可見文化因素事實上時刻以世界觀、信仰體系和其他多樣的方式體現在人類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決策之中[4]

雖然文化時空維度,比如國家或地區,特別是領地、習俗或語言方面是相當「有形」而可區別的,但在意識層面卻是無形。這些文化因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完全內化且習以為常,很難令人有意識地表達文化的屬性或特徵,也難以為人所辨識。得益於社會文化可行性理論,也即文化理論[5],可以幫助辨析人類日常生活中隱含的文化因素。在文化理論的框架下,文化被定義為證明和穩定一個組織的態度和價值觀,並區分了4種基本的社會文化行為或態度。根據不同的態度,人們的生活方式可以被歸為4類,即個人主義、等級主義、平等主義及宿命論。Bruner[6]早前從心理學的角度證明,文化具有經驗編輯、實踐價值觀、為潛在行動提供評估標準以及經驗和期望分享的功能。如此,從不同文化類型的角度解析不同區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可以為人地關係、人際關係乃至自我管理的解耦提供一種新的視角。為此,本文設計開發《基於社會認知的生活方式調查問卷》,嘗試分型同質工作類型人員的不同生活方式,可為往後開展深入的人地關係、人際關係以及決策分析等提供調查方法和統計數據支持。

1 數據採集和處理方法[編輯]

本數據集的取得由問卷開發、數據採集和數據清洗等3個步驟組成。

1.1 問卷開發[編輯]

本調查的問卷分兩步開發。

(1)框架設計

正如中國文化中「道法自然」的說法,文化理論是從人們對自然不同的認知反推人類自身不同的行為準則——「道」。鑑於此,文化理論學家歸納了人們4種通行的自然觀念,即有四類人分別認可自然的寬厚、耐受、脆弱及無常[7]。據此,文化理論將人們現實中的生活方式區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個人主義者、等級主義者、平均主義者以及宿命論者。表1簡述了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然認知和邏輯特徵。

由於明確調查工作在國內展開,在部分考慮民族異質性的基礎上,在問卷的框架設計中融入了傳統中華文化的邏輯思維。具體以「天人合一」為藍本,如圖1所示,「天」代表蘊含着「道」「真理」和「法則」的自然和社會,「人」則包含他人與自我。其中,對自然的觀念源於人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平衡,涉及到感知和利用兩個過程。感知的內容包含天候、景觀、變遷、災難和復原,利用則包含資源觀、開發、管理、治理及平衡。對社會的觀念從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和在具體社會參與的過程兩個方面,從生產生活生態的角度可以將前者歸納為生產力、生產關係、法律法規、道德紀律、資源資料及地域風俗等,後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區公共事務、關係網絡維持及風險感知等。關於人的部分,對自我的認知從性格、興趣、技能和價值觀等4個方面進行刻畫,並為保證判定的準確性,對每個方面選取3個不同的視角進行表徵。對他人的認知既是社會認知與人際關係判斷的基礎,也是對自我認知的補充,可從對「溫良恭儉讓」及人性的看法進行綜合考量。

綜上,充分反映被試文化類型的判定題項合計有40個。


表1 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然認知和價值特徵

1. 自然是寬厚的 2. 自然包容人們無限試錯,直到最優解 3. 相信並只關心自己,肯定競爭的作用 4. 認為人生而利己 5. 座右銘:達則兼濟天下 個人 主義 1. 自然是耐受的 2. 自然在一定程度內是穩定的,要講究度 3. 相信制度與專家意見,肯定層級的作用 4. 認為人生而有罪 5. 座右銘:有所為有所不為 等級 主義
平均 主義 1. 自然是脆弱的 2. 自然是脆弱的,任何擾動都可能崩壞 3. 相信集體,注重公平的作用 4. 認為人性本善 5. 座右銘:兼愛 宿命 論 1. 自然是無常的 2. 自然是反覆的,並非全靠努力就能成功 3. 相信運氣,強調命運的作用 4. 認為人心易變 5. 座右銘:隨遇而安


圖片

圖1 調查問卷的框架設計


(2)題目編制

在完成基於文化理論的問卷框架後,根據具體面向對象編制具體的題目。鑑於本數據集的被試群體是西部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包含科研、技術及管理等崗位的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和開闊視野,長期從事科研技術管理服務相關工作。為避免調查中可能產生的掩飾和失實,題目整體圍繞特定的情景——感知自然——展開,進而基於社會認知和自我反思判定被試者的生活方式。於是,本調查問卷包含開篇問候、主體試題和背景信息3個部分組成。

開篇問候其實也即問卷說明,既是引起被試者的興趣和重視,也是為了消除被試者的顧慮和猶疑。因為問卷需自主填寫,所以對被試者的要求都簡明扼要又不引起反感地表述在開篇第一句之中。

主體試題是問卷的核心部分,包括全部問題和答案,共計40道題目,160個選項。本調查問卷採用封閉式提問,也即在每個問題後面給出4個選擇答案,被試者只能在其中選一個第一印象認可或自己最能接受的選項。為防止答題出現都選一個選項的情況,所有的答案按一定順序進行變換。

背景信息包括被試者的性別、年齡和工作崗位,由被試者自行決定是否填寫。其中崗位包括科研、技術、管理及輔助4個類型,輔助崗位指的是從事科技相關工作的長期聘用人員或在讀研究生。

問卷初稿完成後,找到10名自願參與的被試者進行預調查研究,並邀請了9名理解文化理論內涵並熟悉被試者的專家進行評審。最終的調查問卷經由這些人員把關後,又進行了調整和完善。

1.2 數據採集與清洗[編輯]

(1)明確調查對象:本調查面向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包括科研人員、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科技輔助人員。

(2)問捲髮放:本調查依託互聯網站「問卷網」,以社交軟件「微信」為主要媒介,於2019年5月向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的單位進行了群組式推送,由被推送對象自行決定是否填寫、提交。

(3)問卷回收:回收機制設置了必須完成全部40道題的前置要求。為保證調查問卷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對回收樣本進一步限定:拒絕匿名非本區IP樣本;拒絕同一IP或微信賬號的重複提交;拒絕單一選項超過35個的。因此,在最終接收到的113份問卷中,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問卷12份,最終有效問卷為101份。

(4)數據清洗:在完成問卷結果統計和質量驗證後,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首先將試題答案按等級主義為1、平均主義為2、個人主義為3及宿命論為4進行返回值規範化轉譯,所任崗位依次以1–4編碼科研、技術、管理和輔助。同時刪除被試者自願提交的賬號名稱、IP地址及所在地等個人隱私信息,保留性別、年齡和工作崗位信息。

如此形成本數據集。

2 數據樣本描述[編輯]

2.1 樣本數據的人口統計特徵[編輯]

清洗後的樣本數據集包含45列。第1列為序號。第2–5列為背景信息。其中,第2列為性別信息,1為男性,2為女性;第3列為年齡信息,以2019年為基準年可推算被試者的出生年份;第4列為崗位信息,1代表科研崗位,2為技術崗位,3為管理崗位,4是輔助崗位;第5列為問卷提交時間。第6–45列為40個問題的答案,1代表等級主義傾向,2代表平均主義傾向,3代表個人主義傾向,4代表宿命論傾向。


表2 樣本人口統計基本特徵

序號 基本特徵 實際統計 樣本數 百分比
1 性別 男女匿名 452333 44.6%22.8%32.7%
2 年齡 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51–60歲未知 73917533 6.9%38.6%16.8%5.0%32.7%
3 崗位 科研技術管理輔助未知 351671033 34.7%15.8%6.9%9.9%32.7%
4 合計 101 100%


本調查工作所獲得的101份有效樣本數據中,所有樣本的人口統計特徵如表2所示(具體對應數據集的sex、age和position)。其中,自願反饋性別、年齡及崗位的有68人,占比67.3%。這其中,被試者男性比例為66.2%,女性為33.8%,與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某研究單位整體的男女比例接近。31~50歲的人員占82.4%,即骨幹力量占多數。因輔助人員大多從事技術支撐或行政管理,故被試群體中占比51.5%的科研人員抽樣數稍微偏低。

2.2 樣本數據判定結果描述[編輯]

圖片

圖2 樣本數據集中文化類型的分布圖


本調查工作所獲得的101份有效樣本數據中,最終判定為等級主義者52人,平均主義者43人,個人主義者5人,宿命論者1人,整體占比情況如圖2所示。可知,抽樣調查所展示的結果為,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超過半數為等級主義者,有近半數為平均主義者,個人主義者僅占少數,更甚少有宿命論者。又其中,等級主義者集合內反饋性別者35人,男性為22人;平均主義者反饋性別者27人,男性為18人;與整體男女比例接近。自願反饋個人信息並擔任科學研究崗位的35人中,17人為等級主義者,15人為平均主義者,3人為個人主義者;擔任技術支撐崗位和輔助崗位的26人,14人為等級主義者,10人為平均主義者。可見,相較於技術支撐與輔助崗位,科研崗位的人員更多為平均主義者。而相較於科研崗位人員,技術支撐與輔助崗位人員更多為等級主義者。接受調查的7名管理人員,4人為等級主義者,2人為平均主義者,1人為個人主義者;可見管理人員較多為等級主義者。

3 數據質量控制與評估[編輯]

3.1 質量控制[編輯]

本數據集的質量控制通過收集前的問卷質量驗證和數據回收過程質控兩道程序保障。

(1)問卷質量驗證

在完成調查問卷的初版開發後,邀請了10名被試者開展預測試工作。被試者中從事科研崗位的人員有6人,從事技術支撐崗位的3人,從事行政管理的1人。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為能更好地在短時間接受文化理論進而自我評定,同時因為文化類型根據個人年齡的增長會展現變化趨勢,故此次選擇預測試被試者的年齡區間在31~40歲之間,且為在區域科技活動較為活躍者。


表3 預測試被試者判定值與自評結果的混亂矩陣

序號 判定為1 判定為2 判定為3 判定為4
自評為1 3 0 0 0
自評為2 1 3 0 0
自評為3 0 0 2 0
自評為4 0 0 0 1


註:判定和自評類型1–4依次為等級主義者、平均主義者、個人主義者和宿命論者。

在10名預調查被試者完成問卷的填寫後,由問卷開發者詳細介紹文化理論關於4種生活方式(文化類型)的區分特徵(如表1歸納)。在確保被試者已理解的提前下,給予10分鐘時間由其自行判定各自的類型,匯總得到各自的結果。對該評定結果與問卷評定結果進行分析,繪製如表3所示的混亂矩陣,可以按照式(1)和式(2)計算一致性比率p0 和Kappa係數Kc (Cohen’s Kappa)。 \[{p}_{0}=\frac{m}{N}                                                                    (1)\] 式中m為匹配數,N為觀察數。

\({K}_{\mathrm{c}}=\frac{{p}_{0}p}_{e}}{1p}_{e}}\) (2)

式中p0 是观察的一致性比率,pe 则是期望的一致性比例,由式(3)计算可得。 \[{p}_{e}={\sum }_{\begin{array}{c}i=1\\ j=1\end{array}}^{k}\frac{{n}_{ij}}{n}×\frac{{n}_{ji}}{n} , i\ne j                                                (3)\] 其中,nij 是指第i行第j列的频数。

原则上还应进行评估的独立性检验,但预测试原本按照相互独立的方案进行设计,故此处的样本渐进方差计算省略。

另外,按照Kappa统计量判定准则,高于0.6即为高度的一致性强度,而高于0.8则为几乎完全一致。于是,按照式(1)和式(2)计算得到问卷判定类型和自评类型的一致性比率p0 为0.9,Kappa系数为0.861,可见本次开发的问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完成预测试后,还开展了专家评估工作。邀请了9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文化理论同时又认识前述10名被试者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判定小组,进而开展专家结合问卷对观察对象进行类型判定的一致性验证工作。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预调查被试者的专家判定结果

序号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类型4 Pi
被试1 8 0 1 0 0.778
被试2 4 5 0 0 0.444
被试3 1 8 0 0 0.778
被试4 3 6 0 0 0.500
被试5 7 2 0 0 0.611
被试6 1 0 8 0 0.778
被试7 1 8 0 0 0.778
被试8 8 0 1 0 0.778
被试9 1 0 8 0 0.778
被试10 0 3 0 6 0.500
Pj 0.378 0.356 0.200 0.067


根据上述专家判定结果与问卷判定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可得到整体观察的一致性比率p0 ’为0.800,Kc ’为0.713,表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为深入研究专家判定工作的一致性程度,此时利用一个更一般化的Kappa系数(Fleiss’ Kappa)作为一组评估人(比如m个专家,此处m=9)根据问卷题项,判定观察对象类型的一致性度量。换言之,即n个观察对象(也即被试,同时此处n=10)被m个专家独立分配到互斥的且无遗漏的s个名义分类(本调查中s=4)之中,m个专家的一致性程度。如此可分析基于问卷判定时,不同专家观察结果的一致性情况。

现约定nij 为第i(i=1,2,…,n)个观察对象被判定为第j(j=1,2,…,k)个名义的频数(判定数量),则有: \[{\sum }_{j=1}^{k}{n}_{ij}=m                                                         (4)\] 若定义: \[{P}_{j}=\frac{1}{nm}{\sum }_{i=1}^{n}{n}_{ij}                                                        (5)\] Pj 即为观察中第j个分类所占的频次比例,即频率。

同时定义: \[{P}_{i}=\frac{1}{m\left(m-1\right)}\left({\sum }_{j=1}^{k}{n}_{ij}^{2n\right)                                           (6)\] Pi 为对于第i个观察对象m个评估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解释为m个专家的“一致对”占所有可能组合对的比例。

如此根据专家判定的独立性,可计算n个观察对象接受专家基于问卷判定,总的一致性比率P0 为: \[{P}_{0}=\frac{1}{n}{\sum }_{i=1}^{n}{P}_{i}=\frac{{\sum }_{i=1}^{n}\left({\sum }_{j=1}^{k}{n}_{ij}^{2n\right)}{n×m×\left(m-1\right)}                                                       (7)\] 進而根據式(2),可以得到專家判定的Kappa係數KF 計算公式如式(8): \[{K}_{F}=\frac{{P}_{0}-{\sum }_{j=1}^{k}{P}_{j}^{2}}{1-{\sum }_{j=1}^{k}{P}_{j}^{2}}                                                          (8)\] 綜上,分別根據式(7)和式(8)計算結果,得到問卷對照專家判定的一致率P0為0.672,KF 為0.522,可見本次開發的問卷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最後,問卷接受了預測試被試者和判定專家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進行了微調,使得言辭語義更加通俗易懂而為人所能接受。

(2)回收數據質控

本次調查數據集的回收數據通過系統設置和人工處理兩種方式開展質控。其中,依託網絡平台限定的回收條件包括:完成全部40個問題的回答方可提交樣本數據;同一IP地址不可重複提交。人工處理則主要進行單選項數目過高及非調查對象的問卷剔除。

3.2 數據評估[編輯]

本次調查數據集質量評估採樣整體評估和抽樣評估相結合的方法。整體評估採用調查問卷中第16題對人性看法的選擇,進行自驗證,結果如表5所示。進而根據式(1)計算的數據集整體一致性比率為0.762,Kappa係數為0.638,表明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表5 樣本判定結果與問卷第16題答案的混亂矩陣

序號 選項為1 選項為2 選項為3 選項為4
判定為1 35 1 0 0
判定為2 8 37 0 0
判定為3 0 2 4 0
判定為4 9 3 1 1


表6 樣本判定結果與問卷第16題答案的抽樣一致性結果

序號 'p'0 'p'e 'K'c
樣本集1 0.8 0.47 0.623
樣本集2 0.7 0.5 0.4
樣本集3 0.9 0.45 0.818
樣本集4 0.6 0.33 0.403
樣本集5 0.8 0.44 0.643
平均值 0.76 0.438 0.643
方差 0.013 0.004 0.031


同時,為驗證數據統計隨機性的作用,開展了局部抽樣評估。從上述兩組數據中隨機抽取5組由10個樣本組成的樣本集,驗證判定一致性如表6所示。平均的一致性比率與整體的值接近,為0.76。平均的一致性指數為0.643,也與整體的接近。兩者都說明數據集有較好的一致性。

4 數據價值[編輯]

本數據集在整體上代表性地抽樣調查了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某單位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情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反映西部地區該學科領域科技工作者的整體文化類型分布,可以直接用於解析西部地區該學科領域科技工作者從業態度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及其與擔任崗位之間的關聯研究。也可從文化因素的角度支撐科技評價工作相關研究的開展,為理解科技職業滿意度研究、職業倦怠研究以及領導力研究提供一手的資料。如補充完善其他學科領域,或其他區域同領域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分布,則可跨學科或跨區域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另外,對本數據集所提供的調查問卷進行相關問題的延伸,還可用於科技資源配置相關、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評價及科技從業人員關鍵素質要求等研究領域。

5 數據使用方法和建議[編輯]

本數據集數據文件為Excel格式。為完善研究,以及提升準確性,建議使用者補充樣本量。數據作者也將持續更新新增樣本數據。

致 謝[編輯]

感謝蘭州資源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給予的全面支持。感謝韓春壇、楊永如和陶明在數據採集階段的建議和幫助,感謝馮克庭、趙國輝為本文撰寫提供的指導。

參考文獻[編輯]

  1. TURNER N J, GREGORY R, BROOKS C, et al. From invisibility to transparency: identifying the implication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8, 13(2): 7.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3.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R].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2005.
  4. SATTERFIELD T, GREGORY R, KLAIN S, et al. Culture, intangibles and metric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7: 103-114.
  5. DOUGLAS M.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M]. Routledge, London, 1994.
  6. BURNER J. Acts of Meaning[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7. THOMPSON M, ELLIS R, WILDAVSKY A, et al. Cultural Theory (Political Cultures Series)[M].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rado, 1990.

數據引用格式[編輯]

王肖波, 徐中民, 趙雪茹. 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科技工作者的文化類型調查研究[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9. (2019-08-26). DOI: 10.11922/sciencedb.858.


本作品在「知識共享-署名 4.0 國際」協議下發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