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第13章 可持續的能源生產和消費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第12章 工業與交通、通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21世紀議程
《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第13章 可持續的能源生產和消費
第14章 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導 言

[編輯]

  13.1 能源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極為重要。在高速增長的經濟環境下,中國能源工業面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這一矛盾集中體現在:

  (a)中國能源工業的技術管理和水平比較落後,能源利用率和人均能源的消費量都很低,能源供應短缺和浪費並存,供需矛盾尖銳;
  (b)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約占能源消費構成的75%,清潔能源所占比例低,燃煤和煤炭加工與開採產生大量污染物,導致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13.2 如果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保持不變,中國未來的能源需求無論從資源、資金、運輸還是環境方面都是無法承受的。因此,改變能源生產與消費方式,實現能源、電力結構多樣化,建立對環境危害較小甚至無害的能源系統,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3.3 本章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加強能源綜合規劃與管理,制訂和實施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開發和推廣先進的、環境無害的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13.4 中國政府關於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和能源管理的政策法規,如《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土地復墾規定》、《能源節約管理暫行條例》等,是本章的重要依據。本章與第2、6、7、10、11、12、18和19章內容密切相關。

  13.5 本章設4個方案領域:

  A.綜合能源規劃與管理;
  B.提高能源效率與節能;
  C.推廣少污染的煤炭開採技術和清潔煤技術;
  D.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方案領域

[編輯]

A.綜合能源規劃與管理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13.6 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無害環境的能源供應體系和消費模式,必須進行能源、環境、經濟發展綜合規劃,作為制訂計劃與政策措施和進行管理的依據。它有利於綜合分析、研究和解決能源、環境和經濟領域內的交叉問題,以便採取統一標準評價能源供應和需求管理政策、環境保護措施的政策效果,協調相互關係,以達到能源、環境、經濟發展的綜合協調與平衡。

  13.7 中國能源系統的固有特點,也決定了綜合能源規劃在能源工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些特點包括:

  (a)能源總儲量多,但人均儲量少;
  (b)能源富礦少,勘探程度低,開發利用的難度很大;
  (c)能源與經濟的布局不匹配。近80%的能源資源分布於西部和北部,但60%的能源消費在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
  (d)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合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將對環境和運輸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e)能源供應不足與浪費並存。一方面,中國的能源,特別是電力供應不足,已經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由於管理和技術水平落後,能源價格偏低,導致能源開發和利用上的嚴重浪費。

  13.8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原有的管理機制已不能適應新的情況,迫切需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綜合能源規劃與管理機制,採用經濟手段與政策引導,理順能源價格,轉變投資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強能源生產和利用的管理。

  13.9 本世紀末以前,中國的能源與環境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主要可以歸納為:貫徹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改善能源結構與布局,能源工業的發展以煤炭為基礎,以電力為中心,大力發展水電,積極開發石油、天然氣,適當發展核電,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能源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目 標

[編輯]

  13.10 建立一套適應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能源、環境、經濟綜合規劃方法,並推廣應用到各級能源管理部門。2000年前,制訂國家和地區級的能源、環境、經濟綜合規劃及相應的實施方案。

  13.11 加強能源管理,改善能源供應結構和布局,提高清潔能源和高質量能源的比例,加強能夠減緩總體需求增長的能源生產、分配和消費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較少的能源提供較多的能源服務,同時減輕環境污染。

  13.12 加快農村能源和電氣化建設,改變農村過度消耗生物質能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

行 動

[編輯]

  13.13 加強制訂能源、環境、經濟綜合發展規劃的組織機構建設,進行綜合能源規劃和管理的能力建設,協調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綜合發展方案。

  13.14 加強能源環境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實施中國的《節能法》,修改、補充各行業、部門的節能規章制度,完善各級能源經濟制度,加強企業的能源審計工作,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節能工作的進行。

  13.15 根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優先次序,在考慮環境影響、人體健康等外部不經濟性的基礎上,通過費用—效益分析,對各項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政策措施和發展方案,進行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和選擇。特別考慮依靠國家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來促進無害環境的能源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13.16 支持對各種環境無害的能源系統,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開發、轉讓和使用。

  13.17 加強石油、天然氣和煤成氣的開發利用,提高其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改善能源結構,特別對天然氣勘探工作採取一定的優惠政策,增強其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

  13.18 加速電力工業的建設和現代化,提高電能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緩解電力供應不足;制定妥善的政策法規,深化體制改革,鼓勵集資辦電,推進電價改革,使電力企業有能力自我發展和進行技術改造;加強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自動化水平;大力發展坑口電廠,減輕煤炭運輸壓力;新建電廠採用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調峰性能好的設備;推廣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餘熱利用,逐步淘汰小鍋爐群;大力發展水電,建設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大型水電站,加強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13.19 採用國產與引進並舉的方針發展核電,一方面加緊國產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核電設備的研製工作,使之儘快達到商品化、批量化,另一方面在沿海能源短缺、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積極利用外資,引進設備,建設大型核電站,以滿足電力供應需要。

  13.20 大力加強農村電氣化建設和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建立示範點,實現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廣省柴節煤灶、發展沼氣、薪炭林、小水電、風能和太陽能利用等技術。

  13.21 改進現有統計方式和統計系統,收集和整理能源、環境、經濟諸領域的有關數據,建立國家和地方級的能源、環境、經濟信息系統。

  13.22 研究能源、環境、經濟綜合規劃的方法與技術,以及決策分析和制定政策措施的方法與程序,建立適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能源、環境、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在科研院校加強綜合能源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開展各種培訓,提高能源環境管理人員的素質,繼續組織好2050年中國能源戰略研究。

  13.23 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國際先進的綜合能源規劃和管理的經驗,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綜合規劃方法、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利用各種可能的渠道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以提高國內能源生產和利用的技術水平;爭取多種雙邊和多邊的國際援助資金,加強中國能源工業建設,加強學術交流和人員培訓。

B.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13.24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能源需求也將不斷增加,然而中國人均能源資源並不豐富,能源供需缺口日益擴大,所以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由過去的粗放經營逐步轉向集約經營,走資源節約型道路。另一方面,能源開發利用產生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因而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也是防治污染、抑制溫室效應的經濟、有效措施。

  13.25 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4倍,主要工業產品能量單耗比國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工業發達國家均在40%以上,中國的能源利用水平較低,具有很大的直接節能潛力。

  13.26 中國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低能耗的服務業比例低,1992年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僅占27%,而高能耗的工業比例較大,達到規模生產的企業數目少。隨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能源配置將趨於合理,間接節能也有很大潛力。

  13.27 中國在節能管理上已做了很多工作,促進了節能技術發展。隨着向市場經濟轉變,原有的節能管理體制和政策法規已不能適應新的情況,迫切需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節能規劃和能源需求管理體制。

目 標

[編輯]

  13.28 建立全國統一的節能管理體系,建立和健全節能管理程序和審批制度及相應的政策法規。對能源生產、運輸、加工和利用的全過程進行節能管理,通過技術進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單位產值能耗。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值結構,優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13.29 2000年前,達到年節能率高於2.2%,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低於0.5,即一半以上的能源需求增長量通過節能來滿足。加強能源消費的引導和管理,儘可能減少能源需求。

行 動

[編輯]

  13.30 將節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專門的節能管理機構,負責節能工作規劃和政策的制定,參照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制定節能目標和措施,組織節能項目的實施。

  13.31 制定和實施中國的《節能法》,以及相應的配套政策、法規和標準,逐步取消對能源不合理的財政補貼,提高能源價格,使其能真正反映經濟和環境成本,運用經濟鼓勵手段,推動節能工作的開展。

  13.32 制訂產業政策,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低能耗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例,限制高能耗小企業的發展。

  13.33 開發和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對電站鍋爐、工業鍋爐和工業窯爐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提高終端用能設施的能源利用效率,對於節能效果顯著的項目提供稅收和貸款的優惠條件:

  (a)對火電廠進行老廠、老機組改造,使發電煤耗從1990年的427克/(千瓦/小時)下降到2000年的365克/(千瓦/小時);
  (b)加強電網建設,改造城市電網,減少輸電損失;
  (c)推廣熱電聯產,建立擁有集中供熱系統和節能型空調系統的新型示範居民小區;
  (d)提高耗電約占總發電量1/3以上的各類風機和泵的效率。

  13.34 制定能源消耗的定額標準,大力開展企業能源審計與管理,通過對企業能源系統審計,了解企業的能源利用狀況,找出差距與不足,挖掘企業的節能潛力。

  13.35 在每個城市及有關行業部門逐步成立節能技術服務中心,負責節能技術宣傳和推廣。

  13.36 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出版物和中小學教育等手段,大力加強節能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節能意識。

  13.37 在節能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節能技術和設備,擴大在節能領域內的科學技術研究和交流,派人前往技術水平先進國家學習考察,吸引國外資金和技術力量參與示範工程建設以及人員培訓。

C.推廣少污染的煤炭開採技術和清潔煤技術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13.38 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仍將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生產量還將繼續增長,煤炭資源的含硫量可能要增加。煤炭的環境問題涉及煤炭開採、加工和消費的全過程。

  13.39 近十年來,中國在改進煤炭開採、加工和利用技術與裝備,減輕環境污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造工作,主要包括:

  (a)頒布《土地復墾規定》,改革開採工藝,減少開採土地破壞,並使煤炭工業土地復墾規範化和制度化;
  (b)抽放煤層甲烷,進行礦井廢水處理和煤矸石綜合利用;
  (c)治理大面積煤田露頭火和自燃矸石山;
  (d)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民用型煤,改造中、小型鍋爐,發展高效大容量發電機組,發展氣體燃料。

  13.40 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煤炭的少污染開採和高效清潔利用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

  (a)1991年煤礦開採的土地復墾率僅為16%,礦井水利用率僅為15%;
  (b)原煤入洗率低,1990年僅為17.6%,大量動力煤未經洗選,灰分和硫分比較高;
  (c)煤炭能量利用效率低,全國平均只有22%;
  (d)煤炭向電能的轉化率低,發電用煤僅占原煤產量的26%左右;
  (e)燃煤與煤化工的技術和裝置落後,污染物排放控制不嚴。

  13.41 中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約國,發展少污染的煤炭開採技術和清潔煤技術,控制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大氣層,是中國政府履行國際公約、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系統向環境無害的可持續的模式轉變的戰略組成部分。

目 標

[編輯]

  13.42 加強少污染的煤炭開採技術與清潔煤技術的開發、應用、推廣,促進傳統的煤炭開採和加工利用方式向環境無害化方向轉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輕環境污染,增強中國迎接環境挑戰的內在應變能力。

行 動

[編輯]

  13.43 制訂和健全有利於發展少污染煤炭開採技術和清潔煤技術的政策法規,補充完善有關土地復墾驗收和各種用煤標準,調整煤炭、電的價格,利用經濟手段促進煤炭開採中礦井水和甲烷的資源化工作,促進煤矸石綜合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潔利用。

  13.44 在煤炭開採過程中推廣應用和引進開發下列技術工藝,建設相應的示範點。

  (a)改進採煤工藝,減少矸石外排,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回填塌陷區,利用煤矸石發電,生產建築材料和化工原料等,開發採煤與復墾相結合的新工藝體系,引進無覆土的生物復墾技術;
  (b)加強煤礦區水資源管理,控制礦井水外排,實行排供結合;對採煤礦井水進行處理,達到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標準並回用;開發含高懸浮物、酸性水、特殊懸浮物的礦井水和苦鹽水的處理技術;
  (c)開發利用煤層甲烷資源,加強煤層甲烷資源評價,引進井下開發或地面直接開採煤層甲烷和甲烷利用技術,控制煤礦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
  (d)利用綜合技術治理煤田露頭火和自燃矸石山。

  13.45 推廣應用煤炭洗選製備和轉化技術,開發引進高效清潔的燃煤技術,建設相應的示範點:

  (a)擴大原煤入洗比例,研究、開發高硫煤的洗選脫硫技術,降低煤炭的灰分和硫分;
  (b)擴大民用和工業型煤生產,提高動力配煤的比例;
  (c)開發或引進大型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
  (d)開發或引進大型高效、低污染煤粉燃燒技術;
  (e)開發引進水煤漿製備的燃燒技術;
  (f)開發引進煤炭氣化和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
  (g)研究開發煤泥、無煙煤和褐煤的高效燃燒和利用技術。

  13.46 提高煤炭轉化成電力、熱力和煤氣等潔淨的二次能源的比重,減少直接和分散燃燒原煤的終端用途。

  13.47 新建火力發電廠採用高效大容量發電機組,降低發電煤耗,大力開發推廣清潔煤燃燒技術。建設大型煤炭坑口轉換工程,變傳統的煤炭運輸方式為輸送潔淨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減輕運輸壓力,減少煤炭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

  13.48 開發引進先進高效的煙氣淨化技術,重點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煙氣除塵、脫硫脫硝、廢物資源化技術與裝備。建設示範工程,加以推廣。

  13.49 建立煤礦開採地表破壞與土地復墾、煤礦三廢排放和綜合利用、煤礦水資源管理、煤層甲烷和煤田露頭火等數據和信息管理系統,並以煤炭資源數據庫為中心,進行煤炭脫硫特性方面的數據調查收集,着手建立清潔煤技術信息系統,為清潔煤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

  13.50 開展煤渣、粉煤灰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並完善和制定有關政策促進其市場開拓。

  13.51 積極參與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有關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引進世界上先進的少污染的煤炭開採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引進先進技術如燃煤磁流體發電、燃料電池發電等,消化吸收和推廣應用,吸引國外資金、技術,支持煤炭工業的技術改造和示範工程建設。

D.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13.52 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建立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基礎上,必將逐步導致能源資源耗竭,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中國必須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道路。

  13.53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消耗後可以得到恢復補充,不產生或很少產生污染物,所以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結構的基礎。

  13.54 中國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主要表現為:

  (a)中國水能可開發資源量為3.78億千瓦,目前僅開發利用了9.5%,1990年水力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9%。今後還有很大的水能開發潛力;
  (b)生物質能資源包括農作物秸杆、薪柴和各種有機廢物,是農村的主要能源,利用量約為2.6億噸標準煤,占農村能源消費的70%左右。目前,生物質能主要用於直接燃燒,利用效率較低;農村現已建成各種沼氣池近500萬座,產生的沼氣相當於70噸標準煤;
  (c)在中國約6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太陽能年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超過60萬焦,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目前太陽能利用方式主要有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和被動式太陽房等,太陽能電池也開始推廣;
  (d)風能資源總量為16億千瓦,約有10%可供開發利用;目前,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達2.8萬千瓦;
  (e)地熱資源尚有待勘探,已探明地熱儲量約為30億噸標準煤,現已利用的相當於30多萬噸標準煤;
  (f)海洋能資源豐富,其中可開發的潮汐能在2000萬千瓦以上,現已建成潮汐能和波浪能試驗電站。

  為了更大規模地集中利用可再生能源,使之能與化石燃料相競爭並逐步提高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技術上還有待進一步開發,成本也需要大幅度降低。

目 標

[編輯]

  13.55 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能源轉換效率,降低發電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

  13.56 2000年前,水電裝機容量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年利用量達到200~300萬噸標準煤,風力發電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地熱利用量在80萬噸標準煤以上,提高生物質能的利用效率,利用方式逐步轉變成以生產沼氣或清潔液體燃料為主。

行 動

[編輯]

  13.57 把開發可再生能源放到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優先地位,採取適當的財政鼓勵措施和市場經濟手段,增加國家在開發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吸引地方政府和用戶共同參與:

  (a)加速水能資源開發:對水電工程項目進行全面科學的技術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加速開發生態影響小,便於地方和用戶自行建設的中小水電資源;
  (b)加強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生產酒精等清潔液體燃料的技術,大力推廣沼氣應用技術,利用生物質生產沼氣,用於生活和動力能源。大力增加生物質能的生產,減少生物質能直接用於燃燒的比例;
  (c)加強太陽能直接和間接利用技術的開發:近期重點發展太陽能電池,提高光電轉換效率,降低發電成本;遠期重點建設大型太陽能電站;
  (d)根據自然條件,擴大風能利用規模,重點解決邊遠地區生活用電問題。近期重點研製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降低成本,建設中、小型風力田,遠期重點建設大型風力田;
  (e)地熱資源尚有待勘探,已探明地熱儲量約為30億噸標準煤,現已利用的相當於30多萬噸標準煤;
  (f)開發海洋能:重點在缺電而又蘊藏潮汐能的地區,開發建設中、小型潮汐電站,以取得發電、養殖、圍墾等方面的綜合效益,繼續開發波浪、潮流、溫差、鹽差能利用技術,並建立示範電站。

  13.58 追蹤國際先進水平,加強各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究。開展固有安全系統和快增殖核反應堆、受控核聚變、氫能源系統、超導發電和燃料電池等能源技術的研究,加強光伏材料、光化學材料以及其它特殊材料和設備的開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善研究條件,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

  13.59 本方案領域的國際合作包括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開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和示範工程建設,以優惠條件引進國外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強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