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第6章 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 | 第5章 費用與資金機制 | 中國21世紀議程 《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第6章 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
第7章 人口、居民消費和社會服務 |
導 言
[編輯]6.1 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順利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必要保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人民的能力及其經濟、資源、生態與環境條件。具體說,能力建設涉及國家的決策、管理、經濟、環境、資源、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
6.2 中國政府從中國國情出發,已制定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實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三大環境政策;加強國家法制建設;展開了大規模的國土整治;發展了中小學義務教育和廣泛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環境保護意識;大力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等。同時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有效減緩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這些工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3 本章內容與其他各章都有聯繫,本章設6個方案領域:
- A.健全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
- B.教育建設;
- C.人力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
- D.科學技術支持能力建設;
- E.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
- F.不斷完善《中國21世紀議程》。
方案領域
[編輯]A.健全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6.4 目前,中國可持續發展管理工作,即《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和管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組織與協調,各級政府和部門承擔相應領域的職責和任務。
6.5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管理體系。決策與管理能力建設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可持續發展管理需要綜合運用規劃、法制、行政、經濟等手段,培養高素質的決策人員和管理人才,採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建立和不斷完善組織機構,形成協調管理的機制。目前,中國在這些方面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但仍需進一步強化和完善。
6.6 本章其它方案領域的實施有助於本方案領域目標的實現。
目 標
[編輯]6.7 到200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包括各級政府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能力、管理協調能力和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服務能力。
行 動
[編輯]6.8 逐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管理機制的形成:
- (a)國家定期召開各地區、各部門負責人會議或特別會議,研討中國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和對策,並檢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同時提出措施以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縣各級政府中,也進行與國家一級類似的活動;
- (b)組織研究、編制和實施區域開發整治規劃,並定期組織審查和酌情修訂區域開發整治規劃。
6.9 中國政府將《中國21世紀議程》逐步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要採取各種措施,提高計劃管理決策人員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組織實施能力;抓緊研究相應的指標體系和政策、措施等。
6.10 在全國建立有關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和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科學研究組織,深入、系統地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向有關管理或決策部門提供政策性建議。
6.11 在決策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因素的綜合決策:
- (a)各級政府部門在重大決策和設立有關重要項目時,要同時進行可持續發展影響的評價和審查是否符合區域開發整治規劃的要求;
- (b)提高行政和決策方面的透明度;通過建立非政府性的諮詢機構以及大眾信息網等,使有關社會團體、公眾有效地參與決策過程;
- (c)有系統地監測和評估發展進程,以便各級政府與各部門評估可持續發展的成效;
- (d)通過政策協調,提高資源分配方面的合理性。
6.12 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制訂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促進可持續發展:
- (a)推行有效可行的綜合管理制度,尤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方面,逐步將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環境補償制度;
- (b)修訂或完善經濟和財政方面的現有條例,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 (c)建立健全國家與地方環境與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條例,同時提供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
- (d)鼓勵地方和企業制訂和執行可持續發展核算(會計)制度的辦法和規則。
6.13 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機構對可持續發展的服務功能,如組織、協調、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
6.14 採用多種辦法加強對各級決策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理論修養和實施能力,保證正確決策和順利執行。經常對規劃人員、管理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開展有系統的培訓,交流做法和管理經驗。
6.15 開展包括培訓工作在內的國際合作,不斷吸取國外新思路、新做法。對從事管理、技術性工作人員提供培訓。
B.教育建設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6.16 發展經濟以擺脫貧困,關鍵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6.17 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就舉世公認,小學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已達到98%。全國90%以上的人口覆蓋地區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全國一半省市已完全普及了初等教育。近年來,中小學師資合格率逐年上升。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教育投入偏低;中小學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流失率呈上升趨勢;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失現象嚴重;教育內容和方法尚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要。
目 標
[編輯]6.18 優化教育結構,繼續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勵自學成才,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造就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和決策人才,建立一支門類齊全的、整體素質好的科技人才隊伍和廣大的具有一定勞動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勞動者大軍。
行 動
[編輯]6.19 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保證教育的投入強度,並隨着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實施高等教育「211工程」。
6.20 繼續堅持並不斷完善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並隨着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投資強度,鼓勵企業、社會和私人等多種形式捐資、集資辦教育。
6.21 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在小學《自然》課程、中學《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設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生專業,如環境學等,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於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
6.22 大力加強基礎教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滿足大中城市幼兒接受教育的要求,廣大農村積極發展學前一年教育。注重扶持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教育和培訓,逐步縮小女童和男童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的差距。
6.23 優化中等教育結構,加強職業高中、中等技術學校的建設;到2000年,逐步做到職業學校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在高中階段學生中所占的比例全國平均保持在60%左右。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與培訓網絡,實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未經培訓不得就業或上崗」的勞動人事制度;大力發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使從業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能。
6.24 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加強高級人才培養。積極推動高等學校信息網的建設,促進與國際間的信息交流。
6.25 加強文化宣傳和科學普及活動,組織編寫出版通俗的的科普讀物,利用報刊、電影、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文化科學宣傳和公眾教育,舉辦各種類型的短訓班,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學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加強可持續發展的倫理道德教育。
6.26 提高教師和知識分子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
C.人力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6.27 中國人口多,勞動者文化科學素質較低。中國工人1989年技術登記在1~3級的占71%,4~6級的占23%,7~8級的僅占2%;農民的文化素質更低,還有24%的文盲。這一基本情況是任何時候處理任何問題時都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僅農村目前就有剩餘勞動力1億多,2000年將達到2億左右,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還會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料而為社會帶來負擔。因此,中國人力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目 標
[編輯]6.28 綜合開發人力資源,擴大就業容量和提供新的就業領域、機會,促進廣泛的就業,開發利用各類人才,滿足可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
行 動
[編輯]6.29 發展社區經濟,特別是注重發展第三產業、鄉鎮企業,為城鄉青壯年提供廣闊的就業機會;開闢勞務市場,促進就業和人才合理利用;組織和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生態工程建設(如植樹種草)和其他社會公益性建設(如修公路)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加強其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
6.30 利用廣播、影視等宣傳媒介,廣泛宣講智力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確立知識和知識分子應有的社會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識和人才意識;創造尊師重教,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加強人才宏觀管理,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發揮各類人才的個人專長和整體優勢。
6.31 支持研究、總結和推廣可持續的生產方法和知識,鼓勵能工巧匠和一切有專長的人員發揮其才能和專長,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並鼓勵其傳播知識和技藝。
6.32 在基層和社區建立職業培訓機構,促進職業培訓和技能訓練,並向社區和民眾提供最新培訓材料和介紹人力資源和能力建設方面成效顯著的活動、方案和項目成果;注重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與服務;隨着經濟和技術發展,不斷更新培訓手段和提高培訓成效。
6.33 通過提高知識分子待遇、採用激勵機制、創造寬鬆的環境、組織科技攻關、提供繼續教育機會等,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
6.34 健全乾部培訓制度,造就一批具有歷史責任感和戰略思想、知識廣博,具有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和現代意識的決策領導人才,提高各級政府可持續發展決策水平和組織實施能力。
6.35 開放國門,改善國內工作環境,吸引海外人才來中國服務;並通過技術援助和國際合作,吸收和利用國外智力資源,參與中國可持續發展建設;同時,根據國外勞務市場要求,有計劃的安排勞務輸出。
D.科學技術支持能力建設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6.36 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沒有較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在中國,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
6.37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有效地為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和手段,促進可持續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理解,開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領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提供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這些作用對於緩解中國人口與經濟增長和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擴大環境容量進而相應擴大生存空間和提高生存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尤為重要。
目 標
[編輯]6.38 大力促進科技進步,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將國民經濟的發展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增加經濟效益,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來;跟蹤世界高科技前沿,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鍛煉造就一支縱深結構配置合理的精幹的科技隊伍。
行 動
[編輯]6.39 認真貫徹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綱領》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項目計劃(八六三)」、「國家重點工業試驗項目計劃」、「國家技術開發重點項目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計劃」和「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等國家重大科技計劃。
6.40 努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制訂有效的方針政策,吸引和激勵一批優秀人才,從事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研究,形成結構合理和精幹的科研隊伍。
6.41 不斷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完善科技立法;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組織管理職能,組織科技協作與攻關;加強科研支持系統和服務體系建設,改善研究場地、實驗室、實驗設備、圖書館等設施條件。
6.42 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形成適於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
6.43 進行可持續發展技術選擇、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形成一套成熟的可持續發展的評估系統和比較合理的可持續發展技術經濟體系。
6.44 促進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設計的配置合理的科技體系,加強可持續發展高新技術的研究。
6.45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的轉讓與推廣,形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市場有機相連的「一條龍」體系。
6.46 促進國內地區間、各行業間科研人員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尤其是要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科研人員的交流與合作,進行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研究;促進科研、教學與產業的交流與協作,鼓勵企業科技進步和科技開發。
6.47 加強國際合作,及時溝通國內外的科學技術信息,了解和掌握國際的最新成果。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進行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成果的交流。同時認真抓好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
E.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6.48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沒有終止的過程,隨時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做出必要的反饋和調整是必要的。沒有充分的信息,很難適時地做出正確的決策。對可持續發展而言,人人都是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所以,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的建立涉及到非常廣泛的領域。
6.49 目前,中國各部門、各地區都建有自身的信息中心,國家也建立了一個涉及範圍比較廣泛的國家信息中心,這些都可作為促進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的基礎。
6.50 在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中,不僅需要考慮信息的數量和完備性,也需要考慮信息的質量和一致性。
目 標
[編輯]6.51 到2000年,要逐步形成一個信息量豐富、可以廣泛使用的可持續發展信息網絡,使有關部門和機構能夠比較方便地獲得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最新和綜合信息。
行 動
[編輯]6.52 制訂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的框架結構、確定標準和應具備的功能。
6.53 對中國現有可用來支持持續發展的信息系統做出技術評價和比較,找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與統計監測系統。
6.54 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所倡議的可持續發展網絡,建立可與國外交流的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絡。
6.55 建立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絡的立法或制度,促進形成信息共享的機制,保證各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和廣大民眾可方便地獲取和交流信息。
6.56 發展和採用現代化的信息採集、傳輸、管理、分析和處理手段,發展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通訊和計算機網絡等高新技術及其應用。
F.不斷完善《中國21世紀議程》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6.57 《中國21世紀議程》制定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這一戰略框架將使各部門、各地方不同的計劃、規劃逐步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得到協調、執行。《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因此,需要根據各方面情況的變化,不斷完善《中國21世紀議程》,並確定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是《中國21世紀議程》的直接延伸。它與《議程》相對應,將《議程》這一戰略框架分解為按階段可操作的優先項目計劃,集中反映出中國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急迫問題、能力建設、關鍵技術和示範項目。
6.58 應當指出的是,其它有關方案領域活動的進行將有助於本方案領域目標的實現。
目 標
[編輯]6.59 到2000年,使可持續發展目標成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目標的內容。根據各方面情況的變化和不同階段的重點,《中國21世紀議程》和《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將不斷提出新的奮鬥目標。
行 動
[編輯]6.60 深入開展可持續發展思想、理論和政策影響評價的研究,提高多學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評價不同發展政策所產生的效果,向有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
6.61 政府定期組織各部門間的磋商,討論和評價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戰略和實施問題,不斷完善《中國21世紀議程》和《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
6.62 確保公眾及社會各階層的充分參與,使《中國21世紀議程》和《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充分體現人民意向和時代需求,並得到公眾的支持。
6.63 圍繞本方案領域的目標,保持與其他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密切聯繫與合作,不斷吸取國際社會在推進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經驗和普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