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第9章 衛生與健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第8章 消除貧困 中國21世紀議程
《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第9章 衛生與健康
第10章 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

導 言[編輯]

  9.1 建國40多年來,中國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人民健康水平已居世界發展中國家前列。但是,中國衛生事業發展仍然存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衛生事業落後;城市衛生面臨更大挑戰;一些疾病發病率高,嚴重威脅人民的身體健康。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老齡化嚴重,環境污染,疾病構成變化,醫療模式轉變都影響着人民健康和衛生事業發展。

  9.2 根據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90年代以及下個世紀初,中國衛生工作和衛生事業發展的總目標是:全體人民都能獲得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總體上達到與小康水平相適應的健康水平。具體包括:

  (a)全國形成以初級衛生保健為基礎,具有綜合功能的地區衛生保健網,使城鄉居民都能就近獲得最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
  (b)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多種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包括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健康保險、醫療保險等,提高人民群眾承擔疾病風險的能力;
  (c)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和公害,改善農村居民飲水條件和衛生狀況,控制城市的水源污染,空氣污染、工業廢物污染、噪聲污染等;
  (d)基本控制傳染病、地方病對人民健康的威脅,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逐步開展針對危險因素的綜合預防,注意改善病區生態環境,做到治病與防病相結合;
  (e)基本普及婦女和兒童系統保健管理,提供安全、有效的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與保健服務;
  (f)向公眾提供飲食保健、體育鍛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其他保持身心健康和增強體質的指導與幫助。

  9.3 衛生與健康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領域,有關問題應參閱其他各章,特別是第10、13、14、18和19章。

  9.4 本章設6個方案領域:

  A.滿足基本的保健需要;
  B.減少因環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
  C.控制傳染病;
  D.減少地方病的危害;
  E.保護易受害的人群;
  F.迎接城市的衛生挑戰。

方案領域[編輯]

A.滿足基本的保健需求[編輯]

行動依據[編輯]

  9.5 實施初級衛生保健,滿足基本的衛生服務需要,就是要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通過政府、衛生行政機關、各相關部門、醫療機構以及個人和社區的廣泛參與,使衛生服務最大限度地深入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所,從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水平,其主要方面包括:改善生活環境、增進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提供康復服務等。這些,都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

  9.6 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及衛生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a)農村地區衛生資源匱乏,國家和集體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在本來不足的情況下有所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機構設備簡陋,人才短缺,技術水平不高;
  (b)城市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基層衛生設施差,大醫院長期超負荷運轉,基層醫院在技術和資金上得不到支持,難以承擔預防、保健、康復等各項任務,發展大受影響;
  (c)防病、保健和康復任務愈來愈重。隨着國民經濟和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改變,健康狀況和疾病構成發生很大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同時,由於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快,環境污染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使慢性病的防治、群體保健及康復工作成為當前乃至今後幾十年內需特別關注和亟待解決的主要公共問題之一。

目 標[編輯]

  9.7 到2000年,爭取絕大多數行政村建有衛生室,有治療常見病及地區流行病的常用藥物及開展社區綜合衛生保健的基本條件;90%縣、鄉衛生機構健全,具備開展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條件。

  9.8 省會城市形成醫療、預防、保健、教學、科研配套,技術比較先進的衛生服務和技術指導中心;省域內,形成以中、小城市為依託、向基層、農村輻射的醫療技術服務網絡。

  9.9 為適應人口結構老齡化的趨勢和疾病譜的變化,針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上升以及由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精神及其他社會因素導致的疾病逐漸增多的趨勢,開展綜合預防、保健及康復工作。

  9.10 加強檢疫,特別是海關檢疫和食品檢疫;加強禁毒反毒工作。

行 動[編輯]

  9.11 健全和加強城鄉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建立以初級衛生保健為核心的綜合衛生保健體系:

  (a)改善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條件,培訓、充實衛生技術人員,使其能承擔醫療、保健、預防等任務;
  (b)完善縣級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使其成為農村衛生服務和技術指導中心;
  (c)以醫院為中心擴大預防、保健、康復功能,提衛生資源利用和衛生服務綜合效益;
  (d)促進衛生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相結合,提高計劃生育服務質量;
  (e)開發和推廣適合於農村的衛生技術,滿足廣大農民基本醫療衛生保健需求;
  (f)以初級衛生保健為核心,發揮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在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急診急救服務及為農民提供綜合性衛生服務的功能;
  (g)逐步建立和擴大從醫院、街道到家庭的社區衛生保健體系,培養相關人才。

  9.12 促進城鄉聯合,建立區域衛生體系,提高醫療保健服務系統地域配置的合理性,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形成以中小城市為依託,向基層、農村輻射的衛生醫療技術服務網絡。

  9.13 推動農村健康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互助合作、抗禦疾病風險的能力。

  9.14 建立健全檢疫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加速檢疫手段現代化;促進民眾參與禁毒、反毒,嚴防毒品危害。

  9.15 與國外有關組織在城鄉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建設、鄉村醫生培訓、區域衛生體製發展、社區衛生保健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項目;加強國際禁毒、反毒工作的國際合作。

B.減少因環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編輯]

行動依據[編輯]

  9.16 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物理因素以及微生物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污染,嚴重威脅着人類的健康。減少因環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是當前和21世紀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9.17 燃煤污染空氣是中國室內、外空氣質量差的一個主要原因。至少有80%的城市居民目前生活在空氣質量很差的環境中。以含高氟的煤炭為燃料,已成為遍布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性燃煤性氟中毒的原因。近年中國城鄉供水事業雖有很大發展,但據1988年全國飲水調查資料,中國有82%的人飲用淺井水和江河水,其中水質污染嚴重、細菌污染超過衛生標準的占76%;飲用受有機物嚴重污染的飲水人口約1.6億;全國飲用水嚴重不足的人口約4700萬。中國法定報告傳染病構成中,腸道傳染病所占比例逐年增高。隨着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廣泛應用,放射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放射工作人員和公眾的意外受照時有發生。目前的食品尚處於多種生物性、化學性、潛在性污染未能得到控制,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病頻繁發生,食品衛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證的初期發展階段。

  9.18 生產環境導致職業病危害嚴重。據1949~1991年底統計,全國縣以上全民和大集體所有制企業累計發生塵肺47萬餘人,相當於同期世界其它各國塵肺患病人數的總和。按目前生產環境粉塵濃度預測,今後平均每年新發生塵肺病人2~3萬。急性職業中毒報告每年千餘起,中毒人數2千左右。職業性腫瘤的危害也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 標[編輯]

  9.19 保障和增進人民健康,預防和減少因環境污染而引起的傳染病、環境病、職業病、職業中毒、食物中毒等,減少各種環境污染因素對健康的潛在性威脅。要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人民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逐步改善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進人民身心健康:

  (a)完善健康保障所必需的衛生監督立法體系、衛生標準體系、衛生監督和衛生監測體系;
  (b)消除危害健康的環境因素,改善環境質量;
  (c)制訂有關環境與健康的科研規劃和監測規劃,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促進疾病防治。

  9.20 逐步改善和建立企業良好的高標準的生產場所,減少職業病的發生,慢性職業中毒每5年下降5%左右;放射病發病率每5年降低3%左右。

行 動[編輯]

  9.21 建立和健全衛生監督立法體系、衛生標準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和衛生監測體系。並依法實施衛生監督:

  (a)制定和頒布反映環境中有害因素劑量與人體效應關係的各種衛生標準,針對中國生產和使用的農藥,制訂食品農藥殘留衛生標準;
  (b)建立符合行政執行原則,科學合理和切實可行的衛生監督體系: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形成與國民經濟發展基本適應的衛生監測網絡;
  (c)建立職業健康與勞動保護法規,並由各級政府監督實施。

  9.22 逐步建立衛生保健系統與環境保護系統的合作和協調管理機制,加強政策協調、信息交流和採取相互配合的行動,提高管理水平。

  9.23 中國政府將採取下列措施削減環境有害因素,提高環境衛生水平:

  (a)到2000年,城市合格供水管網覆蓋面達95%以上,農村飲用水合格率達80%左右;
  (b)改變燃料結構、實行集中供暖、加強工廠和鍋爐的消煙除塵及二氧化硫回收以及綠化等措施,使生活在受污染空氣環境中的城市居民人數不超過總人口數的40%;
  (c)提高飲食服務行業食品衛生質量和餐具消毒合格率,在全國城市和農村地區分別達到85%和75%。食品衛生抽查合格率達到95%;
  (d)工業和生活廢棄物處理場不產生惡臭、不污染水源、不孳生蚊蠅,2000年無害化處理率全國平均不低於20%,任何地區皆不得低於10%;
  (e)通過立法和公眾參與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減少人體通過食物攝入污染物,特別是減少重金屬,殺蟲劑及有機氯化合物在人體和環境中的積累;
  (f)建立高標準的工作環境,減少粉塵,有毒氣體,有毒化學物質,噪聲等對勞動者的危害,改善各種可能對勞動者造成身心傷害的工作場所,並由政府的有關工業部門對企業的工作環境進行監控。
  (g)對環境遭受嚴重污染且影響健康的地區,有計劃地進行環境整治、改良與修復。

  9.24 加強衛生監測工作,提高動態監視環境質量的能力,控制危險因素:

  (a)在全國開展飲用水水質與水源性疾病監測;
  (b)對各類住房和室內空氣質量進行選點監測;
  (c)對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和醫院污水和廢物處理設監測點進行監測;
  (d)放射工作場所監測合格率大於95%;核電站周圍50公里以內地區開展放射監測;
  (e)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對各類食品衛生監測覆蓋率達100%;
  (f)在全國發生職業病較多的省、市建立職業病監測點:勞動衛生監測點達95%;塵、毒監測合格率達70%;
  (g)開展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及人體負荷的生物監測:在城市和重點污染地區,定期開展人體內的鉛、鎘、砷、汞、有機氯化合物等的生物監測;
  (h)開展重點工業污染區公害病監測,監測點不少於10個。

  9.25 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絡,加強信息收集、統計、分析工作的質量控制,建立各種信息數據庫:

  (a)建立環境污染物數據庫:收集有關污染物的分布、規模、性質及程度等信息,從中把涉及面廣、對健康影響嚴重而又難於降解的污染物列為優先監測對象,為開展環境醫學及環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b)建立環境污染事故引起的中毒和暴發疾病數據庫;對事故性污染引起的公眾中毒或疾病暴發,通過微機聯網通訊網絡進行報告,報告率應高於80%;
  (c)建立職業病數據庫。職業衛生建檔覆蓋率縣以上企業達95%~100%、鄉鎮企業為60%。

  9.26 收集、分析、發表有關數據及研究結果,教育群眾提高自身保護能力和維持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況,同時引導各部門採取措施減少環境污染,消除影響健康的有害物。

  9.27 開展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及對策研究,並積極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

  (a)研究環境中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b)研究空氣污染,尤其是室內空氣污染與肺癌、其它呼吸系統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的關係;
  (c)研究受有毒化學物或生物污染的飲水飲食與消化系統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d)研究環境生態變化(如酸雨、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對健康的影響;
  (e)開展合成化學品的生態效應與潛在危害的研究;
  (f)開展制定環境致癌物衛生標準及致畸污染物危險度評估方法的研究;
  (g)開展環境對人體健康敏感性指標的研究,以便從生物監測、免疫學、遺傳學等方面早期發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h)開展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經濟損失研究。

  9.28 人力資源開發:

  (a)充分發揮衛生管理及衛生科技人員的作用,通過繼續教育,不斷充實新知識和新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b)在醫學院校增設有關衛生法學、環境醫學、衛生經濟學等課程,使所培養人才更加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衛生法制管理的需要;
  (c)加強衛生、環保與教育宣傳部門的合作,開展廣泛的環境與健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環境與健康意識。

C.控制傳染病[編輯]

行動依據[編輯]

  9.29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傳染病仍將是衛生和健康的重要問題。貫徹預防為主,有效控制傳染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中國衛生保健事業一個重要的方針,又是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9.30 中國通過對危害生存的傳染病的深入研究,採用免疫接種、藥物治療和預防方法,以及普及衛生防疫網絡和應用中國傳統醫藥技術,使一些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霍亂、病毒性肝炎、鈎體病、腹瀉病、血吸蟲病、瘧疾、出血熱、乙型腦炎、結核等許多傳染病仍然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性病、愛滋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目 標[編輯]

  9.31 控制傳染病的具體目標:

  (a)2000年以前消滅小兒麻痹症,在中國國土內沒有本土的野毒株存在;
  (b)21世紀使麻疹發病率降低50%~70%,1995年消除新生兒破傷風;
  (c)使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降低50%,21世紀初期消除甲肝流行,乙肝抗原的攜帶率由目前的10%降低到3%以下,21世紀消除戊型肝炎,丙型肝炎的病毒攜帶率減至1%以下;
  (d)2000年前減緩艾滋病病毒傳播速度和艾滋病病例數的上升趨勢。21世紀通過全球努力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的增加趨勢;減緩淋病、梅毒發病率上升趨勢,2000年發病率不再上升,以後逐年下降;
  (e)加強對霍亂的防治,2000年後不發生較大流行,21世紀中期不發生流行;
  (f)降低細菌性痢疾發病率,21世紀初降到50/10萬人至30/10萬人;
  (g)降低肺結核患病率,2000年肺結核患病率城市降至114/10萬人,農村降至266/10萬人;
  (h)2000年80%血吸蟲病流行區居民患病率降至5%以下。

行 動[編輯]

  9.32 加強對傳染病的監控:

  (a)制定監測城市糞便和醫院污水處理的方案,並由環保部門對方案的執行實施監督;
  (b)加強現有綜合性疾病監測點和出血熱、流腦、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黑熱病、炭疽病、鈎體病監測點,完善監測手段,確保充分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傳播、流行或暴發。

  9.33 擴大免疫覆蓋率:

  (a)鞏固和發展計劃免疫工作,使現有兒童脊髓灰質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及白喉疫苗的計劃免疫接種水平穩定在85%以上;
  (b)將乙腦疫苗和流腦疫苗逐步納入計劃免疫,控制乙型腦炎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9.34 控制艾滋病、腸道及蟲煤傳染病:

  (a)制定艾滋病預防和控制規劃,預防艾滋病病毒傳播;
  (b)加強食品衛生的管理和監督,使居民吃到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
  (c)加快農村改水工作和城市自來水的消毒管理,使居民的飲用水符合衛生標準,從而控制腸道傳染病的流行;
  (d)通過農業機械的大面積使用來降低鈎端螺旋體病的發病率,將自然疫源地的生態改造納入環境與發展的總體規劃。

  9.35 控制寄生蟲病:

  (a)將重要寄生蟲病的監測納入全國傳染病數據監測系統,加強管理和預報;
  (b)加強健康教育,增強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防病能力。

  9.36 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必須要婦聯、工會、教育、衛生、醫藥、農業、城市規劃、水利、商業、化工、新聞等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

  9.37 環境因素的控制。一些傳染病與環境因素及自然災害關係密切,通過安全供水及對排放的污水進行消毒處理,搞好食品衛生,做好垃圾處理,消滅蚊蠅,能有效地預防腸道傳染病,減少蟲媒傳染病;通過改造環境,消滅釘螺,能較好地預防血吸蟲病等。

  9.38 支持科學研究:

  (a)加強和擴大多學科研究,如: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社會醫學、社會經濟學、環境醫學等部門的共同研究合作,找到控制傳染病的辦法;
  (b)對目前使用的脊灰、麻疹、乙肝、甲肝疫苗、百白破菌苗進行改進,發展基因工程疫苗,以提高免疫效果,進行霍亂、痢疾、傷寒等腸道傳染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製。

  9.39 中國衛生工作的重點是傳染病的控制,爭取國際援助非常重要,病毒性肝炎、腹瀉病、艾滋病、蟲媒傳染病、兒童計劃免疫疾病、結核病、寄生蟲病等的防治都需要得到國際社會在經費、裝備、技術、培訓等方面的合作與支持。

D.減少地方病的危害[編輯]

行動依據[編輯]

  9.40 40餘年來,中國政府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防治地方病,目前,已有4.3億人口接受了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改水和改爐、改灶等地方病防治技術,改水受益人口2604萬;全國廣泛推行了以補硒和防煙、防潮、防寒、改善飲食、改善環境衛生、改善居住條件為主要內容的克山病綜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暴發流行;廣泛推行「換糧、改水、補硒」的大骨節病綜合防治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80%以上的病區發病率和患病率趨於穩定。

  9.41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是嚴重危害中國廣大病區群眾身心健康及人口素質的地方病。4.25億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區;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30個縣、市受地氟病威脅,受威脅人口2億多。克山病在中國遍布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21個縣、市,受威脅人口5千萬。大骨節病分布在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15個縣、市,病區受威脅人口3400萬。重病區青少年兒童患病率達50%以上,極重病區患病率達80%以上。近年又在新疆、內蒙古、貴州等省(區)發現有較大範圍的地方性砷中毒分布。

目 標[編輯]

  9.42 到2000年力爭基本消滅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節病的發生,2010年全國範圍內基本控制地氟病和地砷病。

行 動[編輯]

  9.43 各級政府的地方病領導小組定期研究、部署、檢查指導,搞好部門協作,在地方病多發地區將地方病防治工作納入脫貧和地區經濟開發計劃。

  9.44 推行有效防治措施防治地方病:

  (a)對碘缺乏病的防治應在全民中推行碘鹽和部分重點人群中推行碘油,同時建立健全監測網絡;
  (b)對地氟病應推行現有水井改造、理化除氟等改水降氟和改爐、改灶防氟措施;應用營養療法,中西結合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積極對現症病人進行治療,使60%以上重症病人減輕痛苦、輕症病人康復;
  (c)對克山病和大骨節病應進一步大力推行補硒、改善膳食和營養的綜合防治措施,同時推廣改土、改糧等提高硒攝入的措施;
  (d)對地砷病推行改水及其他防治方法。

  9.45 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防治能力建設。提高專業隊伍素質,加強在職教育,在中國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和幾個醫科院校設立培訓基地,有計劃地培訓在職專業人員。

  9.46 加強科學研究,解決防治技術難點。組織科技人員研究地方病防治的一些難題,如特殊地區人群補碘措施,克汀病發病機理、致甲狀腺腫物質及某些微量元素與碘缺乏症的關係,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病因,發病機理等,研究改善硒、碘缺乏和氟、砷過剩環境的新方法、新措施,尋求根治地方病的途徑。

  9.47 開拓國際及區域合作,解決人員培訓、防治、研究裝備和技術的補充、利用,以及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關注和經濟援助。

E.保護易受害人群[編輯]

行動依據[編輯]

  9.48 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是易受害人群,應當特別注意其保健需要。中國政府一貫重視婦幼衛生工作,目前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兒童急性傳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兒童健康和營養狀況顯著改善。中國殘疾人達5000多萬,國家重視殘疾人的就業和社會福利,全國縣以上城鎮中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率達70%。

  9.49 目前中國婦幼衛生服務能力與服務需求之間矛盾還比較突出,特別是進一步發展婦幼衛生事業,更好地保護易受害人群的健康,仍面臨許多問題。1981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嬰兒死亡為3.47‰。據全國1989年監測統計,中國孕產婦死亡率為94.7/10萬,最高的縣達到1000/10萬以上。農村家庭分娩死亡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不具備處理產時高危的能力和農村缺乏交通工具,以致不能有效地防止孕產婦死亡。中國兒童因能量供給不足而引起的嚴重營養不良,已基本控制,但5歲以下兒童的生長發育仍明顯落後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21%,各種營養性疾病發病率仍較高。

  9.50 在衛生經費分配中,婦幼衛生經費占衛生事業費用比例較小,缺乏開展工作的費用。長期資源投入不足,是婦幼衛生服務能力難於適應易受害人群保健需求的主要原因。

  9.51 中國是擁有易受害人群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全球5歲以下兒童有22%生活在中國。據1988年全國出生缺陷監測結果,中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3.07‰,全國每年出生肉眼可見的殘疾兒童約30萬人。

  9.52 近40多所來,由於人均壽命的提高,人口老齡化逐漸突出,老年人口絕對數增長迅速,預計2000年時,全國城市人口中60歲和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1.5%和9%。

目 標[編輯]

  9.53 增加婦幼衛生經費投入,建成現代化婦幼衛生服務體系,滿足婦女、兒童日益增長的健康保護需求;使危害婦女、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得到控制,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降低50%以上;減少兒童營養不良,殘疾兒童的發生率,使母乳餵養率達到80%以上,農村產婦住院分娩率大於80%,各項婦幼衛生指標達到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增加殘疾人的就業,保障殘疾人的生活。為老年人提高必要的醫療保健服務,提高老年病的醫療水平。

行 動[編輯]

  9.54 開展婚前保健,優生諮詢,孕產婦保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以減少殘疾兒童出生,提高人口素質。

  9.55 增加建立福利性企業和福利院等設施,以儘量安排殘疾人的就業和生活;

  9.56 建立健全城市和農村衛生保健系統,為居民提供體格檢查和精神衛生、心理衛生、康復醫學、老年醫學等諮詢服務。

  9.57 建立城市急救中心和社會急救網,為慢性病高危人群、老年人易發的腦卒中、冠心病等急症提供及時的救治。

  9.58 依靠各級政府,強化政府責任,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走面向農村、面向群體,防治結合的道路。

  9.59 建立更多的、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援助、合資、合作,加強國際聯繫,引進國際信息、人才、技術、資金和先進管理經驗,加快我國婦幼衛生事業的發展。

  9.60 加強對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及時發現產生營養不良的高危因素和高危兒童,進行營養干預。

  9.61 制定全國性產科出血、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營養不良的防治規劃及全國促進母乳餵養規劃,由衛生部組織實施與監督審評。

  9.62 保持高水平的計劃免疫覆蓋率。

F.迎接城市的衛生挑戰[編輯]

行動依據[編輯]

  9.63 隨着我國城市化急劇加速,城市衛生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a)工業迅速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難以根本解決,城市提供的環境衛生服務能力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生活環境惡化,建築密度、人口密度過高,住房短缺、交通擁擠,城市嚴重超載;
  (b)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使社會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參與競爭,引起生活節奏加快,職業變動頻繁,可能出現的失業現象,居住環境改變,家庭結構小型化,鄰里、親屬之間關係疏遠等等,對居民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產生深遠影響;
  (c)城市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心血管病、惡性腫瘤患病率、精神病患者率均明顯高於農村,而且逐年增加,其中因心理應激能力下降造成重型精神患病者每年增加到200萬。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導致對社會健康服務、生活照料、醫療需求的增加;
  (d)城市化導致疾病的原因,已不單純是某種病原體,而是與生物環境、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醫療保健服務不應再以單純治療為目的,而要全面改善影響健康的多種因素,教育人們懂得如何避免環境污染,職業危害,不合理的營養,如何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利用醫療保健服務解決自己的社會、心理、生理問題。

目 標[編輯]

  9.64 逐步完善城市規劃的衛生和住宅衛生標準體系,建立和健全城市建設預防性衛生監督制度。

  9.65 改善城市基礎衛生設施,使精神衛生、心理諮詢、康復醫療的覆蓋面達到90%。

  9.66 強化防疫,控制疾病傳播,降低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肺結核等發病率,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發生和流行。

  9.67 進行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慢性病、性疾病防治知識等。

  9.68 15歲以上男性公民吸煙率控制在50%以下,15歲以上女性公民吸煙率控制在5%以下,禁止15歲以下青少年、學生抽煙。

行 動[編輯]

  9.69 設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由衛生、計劃、財政、科委、醫療預防保健、城市規劃、市政建設、環境衛生、環境保護等多部門參加的城市衛生協調委員會。主要工作為:

  (a)指導管理城市衛生工作,研究制定近期、遠期的城市衛生規劃、政策、戰略、實施城市和地區衛生計劃;
  (b)對城市建設項目進行健康影響評價,實行預防性衛生監督。保證建設項目布局合理、選址得當,有害物質的排放達到國家排放標準,避免對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帶來破壞性影響。

  9.70 開展城市化與人體健康的研究:

  (a)利用生物學、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臨床醫學等手段,開展社會經濟因素、環境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壓力等城市化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技術研究;
  (b)開展慢性病的防治研究,尋求對慢性病的有效干預措施;
  (c)以城市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應用經濟生態學、系統工程學等方法,開展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徵與功能及其演替規律研究,以揭示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間的關係,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提供決策依據和方法。

  9.71 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掌握主要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知識,養成積極的社會心態,改變不衛生的行為和習慣,防治病媒生物。

  9.72 適當調整醫生的知識結構、專業構成,在培養心理、社會、精神、康復等專業醫生的同時,注意培養知識面廣的全科醫生。醫學院校要增設心理諮詢、精神衛生、社會醫學、環境醫學、康復醫學等專業課程。

  9.73 制訂合理的膳食和食物消費原則,研製開發工業性食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營養強化劑,食品添加劑,開發研製符合中國資源特點和傳統習慣的民族特色的食品。

  9.74 開展國際間、區域間的城市衛生情況交流,引進國外城市衛生先進技術及有關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