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庸九經衍義/總論爲治之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庸九經衍義
總論爲治之道
作者:李彥迪
修身

中庸禮記篇名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經常也其道 有常而不可 易其序有條 而不可紊曰脩身也尊尊猶敬也賢也親親也親親 謂親睦宗族 內外之親敬大臣也體群臣也體言體䘏之 如其身也子庶民也子如父母 之愛其子來百工也來如招 來之來柔遠人也柔謂撫柔之 懷諸侯也懷猶念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諸父謂伯父叔父也敬大臣則不眩惑也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上者百官 之通稱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先儒呂大臨曰天下國家之本在身故脩身 為九經之本然必親師取友然後脩身之道 進故尊賢次之道之所進莫先其家故親親 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體羣臣次之 由朝廷以及其國故子庶民來百工次之由 其國以及天下故柔逺人懐諸侯次之此九 經之序也視羣臣猶吾一體視百姓猶吾子 此視臣視民之別也

朱子曰道立謂道成於己而可為民表表儀也如 表正萬 邦之表 所謂皇建其有極也不惑謂不疑於 理不眩謂不迷於事敬大臣則信任専而小 臣不得以間之故臨事而不眩也來百工則 通功易事農末相資故財用足柔逺人則天 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塗故四方歸懐諸 侯則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廣矣故 曰天下畏之此言九經之效也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既讀曰餼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子曰齊音齋下 其齊同之為言齊也所以齊不齊 而致其齊也明猶潔也明潔其心也齊明是 肅於內盛服是肅於 外官盛任使謂官屬衆盛足任使令也蓋大 臣不當親細事故所以優之者如此忠信重

祿謂待之誠而養之厚蓋以身體之而知其 所賴乎上者如此也既稟稍食也稍食吏 祿廩也稱 事如周禮稿人職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 是也往則為之授節以送之來則豐其委積 子賜反以迎之委積畜 聚也朝謂諸侯見於天子聘 謂諸侯使大夫來獻王制比年一小聘比年 每年 也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來謂燕賜 厚而納貢薄此言九經之事也一者誠也一 有不誠則九者皆為虛文矣此九經之實也 或問九經之說柰何朱子曰不一其內則無 以制其外不齊於外則無以養其中靜而不 存則無以立其本動而不察則無以勝其私 故齊明盛服非禮不動則內外交養而動靜 不違所以爲修身之要也信讒邪則任賢不 專徇貨色則好賢不篤賈捐之所謂後宮盛 色則賢者隱微佞人用事則諍臣杜口蓋持 衡之勢此重則彼輕理固然矣故去讒遠色 賤貨而一於貴德所以為勸賢之道也親之 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兄弟婚姻欲其無相遠 故尊位重祿同其好惡所以為勸親親之道

也大臣不親細事則以道事君者得以自盡 故官屬衆盛足任使令所以為勸大臣之道 也盡其誠而恤其私則士無仰事俯育之累 而樂趨事功故忠信重祿所以為勸士之道 也人情莫不欲逸亦莫不欲富故時使薄斂 所以為勸百姓之道也日省月試以程其能 既稟稱事以償其勞則不信度作淫巧者無 所容惰者勉而能者勸矣為之授節以送其 往待以委積以迎其來因能授任以嘉其善 不強其所不欲以矜其不能則天下之旅皆 悅而願出於塗矣無後者續之如周武三立 夏商之後 已滅者封之如齊桓公 封衞國治其亂使上下相安 持其危使大小相恤朝聘有節而不勞其力 貢賜有度而不匱其財則天下諸侯皆竭其 力以蕃衛王室而無倍畔之心矣凡此九經 其事不同然總其實不出乎修身尊賢親親 而已敬大臣體羣臣則自尊賢之等而推之 也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則自親親 之殺而推之也至於所以尊賢而親親亦曰 修身之至然後有以各當其理而無所悖耳

曰親親而不言任之以事者何也曰此親親 尊賢並行不悖之道也苟以親親之故不問 賢否而輕屬任之不幸而或不勝焉治之則 傷恩不治則廢法是以富之貴之親之厚之 而不曰任之以事是乃所以親愛而保全之 也若親而賢則自當置之大臣之位而尊之 敬之矣豈但富貴之而已哉觀於管蔡監商 而周公不免於有過及其致辟之後則惟康 叔耼季相與夾輔王室而五叔者有土而無 官焉則聖人之意亦可見矣曰信任大臣而 無以間之故臨事而不眩使大臣而賢也則 可其或不幸而有趙高朱異虞世基李林甫 之徒焉則鄒陽所謂偏聽生奸獨任成亂范 睢所謂妒賢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而主 不覺悟者亦安得而不慮耶曰不然也彼其 所以至此正坐不知此經之義而然耳使其 明於此義而以修身為本則固視明聽聦而 不可欺以賢否矣能以尊賢為先則所置以 為大臣者必不雜以如是之人矣不幸而或 失之則亦亟求其人以易之而已豈有知其

必能為姦以敗國顧猶置之大臣之位使之 姑以奉行文書為職業而又恃小臣之察以 防之哉夫勞於求賢而逸於得人任則不疑 而疑則不任此古之聖君賢相所以誠意交 孚兩盡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業也 如其不然吾恐上之所以猜防畏備者愈密 而其為眩愈甚下之所以欺㒺蒙蔽者愈巧 而其為害愈深不幸而臣之姦遂則其禍固 有不可勝言者幸而主之威勝則夫所謂偏 聽獨任御下蔽上之姦將不在於大臣而在 於左右其為國家之禍尢有不可勝言者矣 嗚呼危哉

真德秀曰九經之說朱熹盡之矣或謂大學 先言誠意正心而後脩身中庸九經之序乃 自脩身始何耶曰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此所 謂敬也敬則意誠心正在其中矣熹之以一 為誠何也曰天下之理一則純二則雜純則 誠雜則妄脩身不一善惡襍矣尊賢不一邪 正雜矣不二不雜非誠而何故舜曰惟一伊 尹曰克一中庸曰行之者一

臣按:《虞書ㆍ皐陶謨》曰:「愼厥身脩思永惇敍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玆」 《中庸》九經之序蓋本於此夫帝王爲治之道固非一端必以脩身爲首何也?蓋治道有本末本正則末無不治矣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本言如木之有根本水之有本源也根固而後枝葉盛源淸而後流派澄人主一身四方之極百官萬民之所儀刑一言一動不可苟也故曰「脩身則道立」言道成於己而可爲民表也人君脩身於上而爲法於天下盡父子之仁而天下之爲父子者於此取則焉盡君臣之義而天下之爲君臣者於此取則焉盡夫婦之道而天下之爲夫婦者於此取則焉以至昆弟、朋友莫不皆然則家可齊國可治而天下可平矣所謂「皇建其有極」「本諸身徵諸庶民」者是也

次之以尊賢者蓋君臣之道如乾之有坤也《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德雖大而苟無坤之順承則無以成生物之功人君雖有聖哲之資而苟不得同德之臣與之共天位、治天職則亦無以成治化之美矣故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蓋言其同氣相求也以不得爲己憂以不得皐陶爲己憂夫以之智而汲汲於求賢如此蓋爲治之道無急於此者孟子曰:「之仁不徧愛人急親賢也」 周子曰:「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可謂深得九經之義矣夫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有得之固難旣得之宜致其尊禮或處以賓師之位或委以調燮之職或置諸論思之地使之納誨論道則必能輔成德業而化天下矣如或好賢不誠而或爲讒邪所間或爲貨色所移則賢者懷寶而無所施反有擯斥廢錮之禍此天下所以多亂而鮮治也

人君旣盡脩身、尊賢之道而將施德於天下必始於親親而及於疎遠未有薄於所厚而能厚於所薄者也孟子所謂「親親而仁民」《大學》所謂「家齊而後國治」是也然其序宜次於脩身而今在尊賢之後何也?蓋道莫先於親親然不能尊賢則無以知親親之道矣

大臣任居勻軸理亂安危之所繫選任不可不愼禮敬不可不厚選之愼則知之明信之篤而有仰成之逸禮之厚則任之專責之重而彼得以盡其經濟之志此敬大臣之道也若任用失宜而或雜以奸兇如李林甫蔡京秦檜韓侂胄之儔而謬加寵敬則天下之禍可勝言哉?君爲元首臣爲手足耳目一體而相須君之於臣情義交通而常存愛護之念保之如己體則臣亦視君如腹心安有不盡其忠者乎?如或上下不交而情義疎隔或視之如犬馬土芥則雖有忠智之臣亦無由盡其心矣此又否泰治亂之所由分也君民相依爲命無異父母之於子也樂其樂而憂其憂撫育慈愛如保赤子則民亦視其君如父母矣至於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則推親親、子民之心而及於天下也聖人論治體止於如此帝王爲治之規摸具於此矣

旣陳九經之義而又言行九經之要在於一蓋一者誠之謂也九經之道皆本於人主之心心有不誠則九者皆歸於虛文而無以爲治矣古之聖帝明王行九經之道而一以貫之此所以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 大學亦禮記 篇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親當 作新 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 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 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 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 物猶事 也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

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 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朱子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徳 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 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 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 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 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徳又當推以 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也止者必 至於是而不遷之意也至善則事理當然之

極也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 人慾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明明德 於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 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人皆有以明其明 德則各誠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親其 親各長其長而天下無不平矣然天下之本 在國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國國之 本在家故欲治其國者必先有以齊其家家 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必先有以脩其身 至於身之主則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 則身無所主雖欲勉強以脩之亦不可得而 脩矣故欲脩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而心之 發則意也一有私慾雜乎其中而為善去 惡或有未實則心為所累雖欲勉強以正之 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必先有以誠 其意若夫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 者也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裏洞然無 所不盡則隠㣲之間真妄錯雜雖欲勉強以 誠之亦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意者必先有 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謂言推之而至於盡

也至於天下之物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 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 使其精粗隠顯䆒極無餘則理所未窮知必 有蔽雖欲勉強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 至之謂言窮之而至於極也此八者大學之 條目也又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者明 明德之事也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民之事 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誠意 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 物格以下覆說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 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理之在物 者既詣其極而無餘則知之在我者亦隨所 詣而無不盡矣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能一 於善而無不實矣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 不能動而無不正矣心得其正則心之所處 不至䧟於所偏而無不脩矣身無不脩則推 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之耳豈外此而求之 智謀功利之末哉

臣按:《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旣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大學》一篇之旨蓋本於此夫唐堯雍煕之治可謂盛矣而其本則自「克明俊德」始故《大學》以明明德爲新民之端前聖後聖經世立敎之規如合符節然古之言治道者皆自身始而推之家國天下至於先之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後及於脩身則自《大學》始帝王爲學之次第、爲治之本末益詳且備此雖本於《虞書》「精一」二字之義精者格物致知之事一者誠意正心之功 而推明聖語之蘊以垂訓萬世厥功大矣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 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絜矩之道

朱子曰老老所謂老吾老也興謂有所感發 而興起也孤者幼而無父之稱絜度也矩所 以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於影響所 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 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是以君子必當因 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

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或問上章論齊家治國之道既以孝弟慈爲 言矣此論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復以是爲言 何也曰三者人道之大端衆心之所同得者 也自家以及國自國以及天下雖有大小之 殊然其道不過如此而已但前章專以己推 而人化爲言此章又申言之以見人心之所 同而不能己者如此是以君子不唯有以化 之而又有以處之也蓋人之所以爲心者雖 曰未甞不同然貴賤殊勢賢愚異稟苟非在 上之君子眞知實蹈有以倡之則下之有是 心者亦無所感而興起矣幸其有以倡焉而 興起矣然上之人乃或不能察彼之心而失 其所以處之之道則彼其所興起者或不得 遂而反有不均之歎是以君子察其心之所 同而得夫絜矩之道然後有以處此而遂其 興起之善端也蓋挈度也矩所以爲方也以 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己 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之於人使吾之身 一處乎此則上下四方物我之際各得其分

不相侵越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地則其 廣狹長短又皆平均如一截然方正而無有 餘不足之處是則所謂絜矩者也夫爲天下 國家而所以處心制事者一出於此則天地 之間將無一物不得其所而凡天下之欲爲 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盡其心而無不均之 歎矣天下其有不平者乎然君子之所以有 此亦豈自外至而強爲之哉亦曰物格知至 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萬人之心即一 人之心意誠心正故有以勝一己之私而能 以一人之心爲千萬人之心其道如此而已 矣一有私意存乎其間則一膜之外便爲胡 越雖欲絜矩亦有所隔礙而不能通矣

丘濬曰平天下之道不外乎化之處之二者 而已葢人君以一人之身而臨天下之大地 非一方不能處處而親履之也人非一人不 能人人而親諭之也必欲治而平之豈能一 一周而徧之哉夫我有此本然之性而人亦 莫不有此本然之性我盡我本然之性使之 觀感興起而莫不盡其本然之性皆如我性

之本然者焉是則所謂化之也夫我有此當 然之理而彼亦莫不有此當然之理我以我 當然之理推之以量度處置使彼各得其當 然之理皆如我理之當然者焉是則所謂處 之也蓋化之以吾身處之各以其人之身其 人所有之理即吾所有之理是理也具於心 而為性人人皆同以吾之心感人之心上行 下效各欲以自盡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彼此 相方各得其分願矣必使物我之間上下四 傍不相侵越前後左右不相違背面面得其 所處之方人人得其所有之分概而視之累 而觀之皆截然方正無髙低廣狹長短不均 之處是則所謂絜矩也以絜矩之心行絜矩 之政天下之大將無一人之不得其分無一 事之不得其理無一地之不從其化人人親 其親長其長恤其孤由家而國國無不然由 國而天下天下無不然所謂王道平平王道 蕩蕩王道正直端有在於斯矣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邇近也事在易而求諸 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朱子曰親長在人為甚邇親之長之在人為 甚易而道初不外是也舎此而他求則逺且 難而反失之但人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 天下平矣

張栻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仁義本之躬而 逹之天下豈非道之邇者乎天下所以平者 實係乎此豈非事之易者乎味此數語堯舜 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

臣按:孔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夫所謂「至德要道」者孝弟而已矣蓋愛親敬兄本於人性之所固有而自有不能已者其道至近而行之又甚易也上之人能躬行以倡率之使天下之人各遂其孝弟之行則和順輯睦之風行而乖爭凌犯之俗息天下其有不平者乎?三代之世風淳俗厚長治久安而禍亂不作和氣充浹而瑞慶竝至者用此道也故曰:「之道孝弟而已」 人君如有志於隆古之治其可不以是爲本乎?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下可運於掌言易也詩云大雅思 齊之篇刑於寡妻 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刑儀刑之刑寡妻寡德 之妻謙辭也御治也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曰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 他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臣按:老吾老孝也幼吾幼慈也孝慈乃仁之本也盡孝慈於一家而推以及人則仁無所不被矣古昔聖帝明王之治雖若高遠後世未易幾及然求其所以爲治之本則蓋亦是心而已矣人之有是心也固無賢愚之異惟聖人善推其所爲由親以及疎自邇以及遠故四海之內咸被其澤群黎品彙各遂其性其功化之極終至於贊化育、參天地矣隆古煕皡之治不越於此故孟子王曰「是心足以王矣」又曰「擧斯心加諸彼而已」可謂深得帝王爲治之本矣人主雖有是心而不能推恩則骨肉之親亦有不能保者而況天下生民之衆乎?後世或以天下之大而不能庇其父以天子之貴而不能保其妻子者有矣由其不推恩之過也聖賢之言驗於萬世無異蓍龜爲人上者可不三復而警省乎?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適過也政不足與間也非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朱子曰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過讁行政之 失不足非間惟有大人之徳則能格君心之 不正以歸於正而國無不治矣大人者大徳 之人正已而物正者也

程子曰天下之治亂繫乎人君之仁與不仁

耳心之非即害於政不待乎發之於外也昔 者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 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旣正而後天下之事可 從而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 之直者能諫之然非心存焉則事事而更之 後復有其事將不勝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後 復用其人將不勝其去矣是以輔相之職必 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後無所不正而欲格君 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德則亦莫之能也

張栻曰後世道學不明論治者不過及於人

才政事而已孰知其本在於君心又孰知格 君之本乃在於吾心乎

臣按:三代之治未有不本於身心而達之天下者蓋君爲萬方之宗心爲君身之主君心正則天下之事無所不正矣若不正其本而求末之治其可得乎?旣遠又沒聖道不明邪說肆行爲君臣者但知智謀功利之爲急、法度刑政之爲務而無復知治道之有本天下愈亂而莫救間有志於善治者亦但能致察於用人政事之間而不知所以正其本故孟子之言及此聖賢爲天下生民慮深矣嗚呼!人主一心萬化之源人君而知爲治之有本思所以正其心則公好惡辨邪正而用舍皆合於理政事無所闕失矣人臣而知輔治之有要思所以格其心則陳善閉邪不容有一毫之不盡致君澤民不必疲精於細務矣

童仲舒漢武帝時人建元 初以賢良對策曰為人君者正心以 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

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逺近莫敢不一於正而 亡有邪氣奸其間者奸犯也政是以隂陽調而風雨 時群生和而萬物殖

真德秀曰仲舒之論自孟子之後未有及之 者葢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朝廷之本而 心者又人君之本也人君能正其心湛然清 明物莫能惑則發號施令罔有不臧而朝廷 正矣朝廷正則賢不肖有別君子小人不相 易位而百官正矣自此而下特舉而措之耳 夫天之與人本同一氣人事正則正氣應之 此善祥之所由集也人事不正則邪氣應之 此災異之所由臻也其本在人君之一心而 已嗚呼可不謹歟

通書宋大儒周 敦頥所作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 下有則家之謂也則猶凖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 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端正也誠實也親 謂父子兄弟失婦 之屬和 猶睦也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踈家人離 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其志不 同行也睽家人皆易之卦名也睽卦兌下離上 兌小女也離中女也二女同居而異意 故爲睽 乖之象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媯汭舜可襌乎吾

玆試矣釐理也降下也嬀水 名汭水北舜所居也是治天下觀於家 治家觀於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 其不善之動而已矣復反也不善之動妄也妄復 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 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無妄復亦 二卦也

眞德秀曰敦頥之言與前聖實相符契葢心 不誠則私意邪念紛紜交作欲身之脩得乎 親不和則閨門乖戾情意隔絶欲家之正得 乎夫治家之難所以甚於治國者門內尚恩 易於揜義故也世之人固有勉於治外者矣 至其處家則或狃於妻妾之私或牽於骨肉 之愛鮮克以正自檢者而人君尤甚焉漢髙 帝能誅秦滅項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寵唐 太宗能取孤隋攘羣盜而閨門慙徳顧不免 焉葢疎則公道易行親則私情易溺此其所 以難也不先具難未有能其易者漢唐之君 立本作則既已如此何怪其治天下不及三 代哉夫女子隂柔之性鮮不姤忌而險詖者 故二女同居則猜間易生堯欲試舜必降以 二女者能處二女則能處天下矣舜之身正

而刑家如此故堯禪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 所以正者由其心之誠誠者無他不善之萌 動於中則亟反之而已誠者天理之真妄者 人為之偽妄去則誠存矣誠存則身正身正 則家治推之天下猶運之掌也惇頥之言淵 乎旨哉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 兆民之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心純則賢才輔 賢才輔則天下治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臣按:純者,不雜之謂。人主之心純乎天理之公,而不雜乎人慾之私,則天下之賢才樂爲之用,而輔佐德業,宣布敎化,不待人人敎諭而天下治矣。如或有一毫私邪之雜,則好惡不公,用舍顚倒,何以任賢而宣化乎?

程子曰君道以至誠仁愛為本又曰大要以正 心懲欲求賢育材為先 又曰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責任求賢 又曰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者堯舜之道也 用其私心依仁義之偏者覇者之事也王道如

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若履大路而行無復回 曲霸者﨑嶇反側於曲逕之中而卒不可與入 堯舜之道故誠心而王則王矣假之而霸則霸 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審其初而巳易所謂差若 毫釐繆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審也故治天下 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則邪説不能移異端 不能惑故力進於道而莫之禦也

臣按:荀子曰:「粹而王,駁而霸。」 人主臨政之初,宜先審王道、霸術之所由分。本於身心而及於家國天下者,王道之所以粹也;假仁與義而急於一時之功利者,霸術之所以雜也。人君如或安於卑近,而不志於王道,則終無以爲善治。故程子以立志爲治道之先務。蓋人主志不立,則朝勤而夕怠,乍作而乍息,正念日消,而私慾日長,狃滯於近規,遷惑於衆說,何足以爲治乎? 又曰論治者貴識體 又曰脩身齊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建立 綱紀分正百職順天揆事創制立度以盡天下 之務者治之法也法者道之用也

又曰王者高拱於穆清之上而化行於禆海之 外何脩何飾而致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 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 純王之心也使老者得其養幼者得其所此純 王之政也尚慮其未也則又尊國老而躬事之 優庶老而時養之風行海流民陶其化孰有怠 於親而慢於長者哉虞夏商周之盛王由是道 也人倫以正風俗以厚鰥寡孤獨無不得其養 焉後世禮廢法壊教化不明播棄耆老飢寒轉 死者往往而是嗚呼率是而行而欲王道之成 猶卻行而求及前抑有甚焉爾

又曰安危之本在乎人情治亂之機繫乎事始 衆心暌乖則有言不信萬邦協和則所為必成

又曰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 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 也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所則無 可止之理

臣按:天下之物各有其所,所者,所當止之地也。以一身言之,心宜止於敬,容宜止於莊。以一家言之,父宜止於慈,子宜止於孝;兄宜止於友,弟宜止於恭;夫宜止於義,婦宜止於順。以天下言之,君宜止於仁,臣宜止於忠;君子宜止於內,小人宜止於外。惟止之各於其所,此天下國家之所由順治也。止之或失其所則亂矣。

又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法把 持天下 又曰聖王爲治明教化以善俗脩刑罰以齊衆 刑罰立則教化行矣教化成而刑罰措矣雖曰 尚徳而不尚刑顧豈可偏廢哉 又曰治則有為治之因亂必有致亂之因在人 而已矣 又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酌而應之臨時之宜 也 范祖禹曰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此舜皋 陶所以賡歌而相戒也夫君以知人為明臣以 任職為良君知人則賢者得行其所學臣任職 則不賢者不得茍容於朝此庶事所以康也若 夫君行臣職則叢脞矣臣不任君之事則惰矣

此萬事所以墮也當舜之時禹平水土稷播百 穀土穀之事舜不親也契敷五教臯陶明五刑 教刑之事舜不治也伯夷典禮䕫典樂禮樂之 事舜不與也益為虞垂作共工虞工之事舜不 知也禹為一相總百官自稷以下分職以聴焉 君人者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寒暑各司其序則 不勞而萬物生矣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 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勞也所治者寡所職 者詳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務察而多疑欲 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為則雖聖智亦日力 不足矣故其臣下事無大小皆歸之君政有得 失不任其患賢者不得行其志而持祿之士得 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

又曰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朝廷者四方之極 也非至公無以絶天下之私非至正無以止天 下之邪人君一不正其心則無以正萬事茍以 術御下是自行詐也何以禁臣下之欺乎是以 術行而欺愈多知用而心愈勞蓋以詐勝詐未 有能相一者也禮曰王中心無爲也以守至正 夫惟正不可得而欺欺則不容於誅矣豈不約 而易守哉

又曰治天下之繁者必以至簡制天下之動者 必以至靜是故號令簡則民聽不惑心慮靜則 事變不撓此所以能成功也

又曰民莫不惡危而欲安惡勞而欲息以仁義 治之則順以刑罸治之則咈矣故治天下在順 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聞也

胡宏曰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幾也大法也大 本一心也大幾萬變也大法三綱也有大本然 後可以有天下見大幾然後可以取天下行大 法然後可以理天下是故君克以天下自任則 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従古列聖之盛 徳大業自期則天下仁人爭輔之矣君以保養 天下為事而不自奉養則天下黎民趨戴之矣 上得天心中得聖賢心下得兆民心夫是之謂 一心心一天下一矣天下之變無窮也其大幾 有四一曰救弊之㡬二曰用人之幾三曰應敵 之幾四曰行師之幾幾之來也變動不測莫可 先圗必寂然不動然後能應也其大法有三一 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婦之法夫

婦有法然後家道正父子有法然後人道乆君 臣有法然後天地泰天地泰者禮樂之所以興 也禮樂興然後賞罰中而庶民安矣 羅從彥曰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 貴實而不貴名後世反之此享國與治安所以 不同 又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亷恥者士人之美節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亷 恥士人有亷恥則天下有風俗或朝廷不務教 化而責士人之亷恥士人不尚亷恥而望風俗 之美其可得乎 又曰仁義者人主之術也一於仁天下愛之而 不知畏一於義天下畏之而不知愛三代之主 仁義兼隆所以享國至於長乆自漢以來或得 其偏如漢文帝過於仁宣帝過於義夫仁可過 也義不可過也 李侗曰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節義厲廉 恥爲先 朱子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雖若迂 緩而實易為力捄其末者雖若切至而實難為

功是以昔之善論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 而先正其本本正則末之不治非所憂矣

又曰天下萬事有大根本而毎事之中又各有 要切處所謂大根本者固無出於人主之心術 而所謂要切處者則必大本既立然後可推而 見也如論任賢相杜私門則立政之要也擇良 吏輕賦役則養民之要也公選將帥不由近習 則治軍之要也樂聞警戒不喜導諛則聼言用 人之要也推此數端餘皆可見然未有大本不 立而可以與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 汲於正心誠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 足以識事物之要或精覈事情而特昩夫根本 之歸則是腐儒迂濶之論俗士功利之談皆不 足與論當世之務矣

又曰天下之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 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紀綱有所繫 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逺小人講明 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後乃可得而正 又曰古聖賢之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 利為急夫豈故為是迂濶亡用之談以欺世眩

俗而甘受實禍哉蓋天下萬事本於一心而仁 者此心之存之謂也此心既存乃克有制而義 者此心之制之謂也誠使是説著明於天下則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萬事 無一不合宜者夫何難而不濟不知出此而曰 事求可功求成吾以茍為一切之計而已是申 商呉李之徒所以亡人之國而自滅其身國雖 富其民必貧兵雖彊其國必病利雖近其為害 也必逺顧弗察而已矣 又曰人主以論相為職宰相以正君為職二者 各得其職然後體統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 出於一而無多門之𡚁茍當論相者求其適己 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愛而不取其可畏則人 主失其職矣當正君者不以獻可替否為事而 以趨和承意為能不以經世宰物為心而以容 身固寵為術則宰相失其職矣二者交失其職 是以體統不正綱紀不立而左右近習皆得以 竊弄威權賣官鬻獄使政體日亂國勢日卑雖 有非常之禍伏於㝠㝠之中而上恬下熈亦莫 知以為慮者是可不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

汰其所已用而審其所將用者乎選之以其能 正已而可畏則必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 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重則彼得以盡其獻可 替否之志而行其經世宰物之心而又公選天 下直諒敢言之士使為臺諫給舎以參其議論 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於賢士大夫而不在 於群小陟罰臧否之柄常在於廊廟而不出於 私門如此而主威不立國勢不彊綱維不舉刑 政不清民力不𥙿軍政不脩者吾不信也書曰 成王畏相語曰和臣不忠且以唐太宗之聦明 英特號為身兼將相然猶必使天下之事闗由 宰相審熟便安然後施行蓋謂理勢之當然有 不可得而易者 又曰四海之廣兆民至衆人各有意欲行其私 而善為治者乃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 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 以持之於上而後有風俗以驅之於下也何謂 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賞罰 之施也何謂風俗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為 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綱紀之所以振

則以宰執秉持而不敢失臺諫補察而無所私 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於上而照臨 之是以賢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賞有 罪者必刑而萬事之統無所缺也綱紀既振則 天下之人自將各自矜奮更相勸勉以去惡而 從善蓋不待黜陟刑賞一一加於其身而禮義 之風廉恥之俗已丕變矣惟至公之道不行於 上是以宰執臺諫有不得人黜陟刑賞多出私 意而天下之俗遂至於靡然不知名節行檢之 可貴而唯阿䛕軟熟奔競交結之為務一有端 言正色於其間則羣譏衆排必使無所容於斯 世而後已此其形勢如將傾之屋輪奐丹雘雖 未覺其有變於外而材木之心已皆蠧朽腐爛 而不可復支持矣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賈誼嘗為漢文誦之而曰 使管子而愚人也則可使管子而少知治體是 豈可不為寒心也哉二子之言明白深切非虛 語者

又曰天下之事有緩急之勢朝廷之政有緩急 之宜當緩而急則繁細苛察無以存大體而朝 廷之氣為之不舒當急而緩則怠慢廢弛無以 赴事幾而天下之事日入於壊均之二者皆失 也然愚以為當緩而急者其害固不為小若當 急而反緩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不可以不察 也 魏華父曰自三代以還王政不明而天下無善 治寥寥千百載間豈無明君令辟修立法度講 明政刑欲以挈其國於乆安長治之域者哉然 撐東而西傾捉衿而肘見治之形常浮於亂之 意則亦未明乎紀綱而已矣 許衡曰爲天下國家有大規摹規摹既定循其 序而行之使無過焉無不及焉則治功可期否 則心疑目眩變易紛更日計有餘而嵗計不足 未見其可也昔子産處衰周之列國孔明用西 蜀之一隅具有定論而終身由之況堂堂天下 可無一定之論而妄為之哉古今立國規摹雖 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無他 愛與公而已矣愛則民心順公則民心服旣順 且服於為治也何有然開創之始重臣挾功而 難制有以害吾公小民雜屬而未一有以梗吾

愛於此為計其亦難矣自非英睿之君賢良之 佐未易處也勢雖難制必求其所以制衆雖未 一必求其所以一前慮卻顧因時順理予之奪 之進之退之內主甚堅日戞月摩周還曲折必 使吾之愛吾之公達於天下而後已至是則紀 綱法度施行有地天下雖大可不勞而理也然 其先後之序緩急之宜宻有定則可以意㑹而 不可以言傳也是之謂規摹 潘榮曰治天下有道親賢逺奸明而巳矣治天 下有法信賞必罰㫁而已矣治天下有本禮樂 教化順而已矣明則君子進而小人退㫁則有 功勸而有罪懲順則萬事理人心悅而天下和 三者之要在身身端心誠不令而行矣故唐虞 三代之治純用禮樂教化大行不言而信不怒 而威無為而治如斯而已及其衰也夏以妹喜 商以妲己周以褒姒是佚欲之亡人而百令不 從矣 又曰欲治之君須知爲治之要夫治也者親賢 達姦信賞必罰明禮義謹學術以身先之使人 知趨向之方上下相師而人才出矣如此則師

道尊而善人多朝廷正而天下治百姓太和萬 物咸若蓋爲治必以人才爲本求人才之道只 以教化爲先欲行教化非興禮樂不可也不興 禮樂則教化不行教化不行則民無所措手足 民無所措手足則三網不正九疇不敘而欲致 天下之治者遠矣故治天下者必本之身身端 心誠則賢才輔而天下治矣

臣按:以下諸子之論,於帝王爲治之規、出治之源,無所不備,故錄焉。惟聖明潛心而力行之,則、三王之道不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