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二程遺書/卷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二程遺書
◀上一卷 卷八 二先生語八 下一卷▶


卷八·二先生語八

「傳不習乎」,不習而傳與人。「學則不固」,連上說。

「有馬者,借人乘之。」吾力猶能補史之闕文。當史之職而能闕疑以待後人,是猶有馬者借人乘之也。能言不怍者難。「君子義以為質」四句,只是一事,以義為本。

可使之往,不可陷以罔。「君子矜而不爭」,矜尚之矜。南宮适以禹、稷比孔子,故夫子不答也。

「果哉,末之難矣」,果敢之果,不知更有難事,他所未曉,輕議聖人。孔子擊磬,何嘗無心,荷蕢於此知之。辟世、辟言、辟色,非有優劣,只說大小次第。

靈公問陳,孔子遂行,言語不相投。「不占而已」,有吉凶便占,無常之人更不待占。三代直道而行,毀譽公。

「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循守舊跡,亦不能入聖人之室。「論篤是與」,言篤實時與君子與色莊。「魯、衛之政,兄弟也」,言相近也。

「知及」,「仁守」,「莊蒞」,「動禮」,為政始末。「民之於仁,甚於水火」,不肯為仁,如蹈水火。「致遠恐泥」,不可行遠。

先傳後倦,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大者遠者,非是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教以遠大也。

「吾其為東周乎!」東遷以後,諸侯大夫強僭,聖人豈為是乎?匏瓜「繫而不食」,匏瓜無所為之物,繫而不動。子樂弟子各盡其誠實,不少加飾,故孔子知由之不得其死。

「性相近也」,生質之性。「小知」、「大受」,不可以小知君子,而可以當大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其誰以易之?」誰肯以夫子之道易己所為?

佛肸召,欲往而不往者,何也?聖人示之以跡,子路不諭「九夷」、「浮海」之類(示之,一作示人)。堯曰:予小子履(少湯字)。

周公謂魯公三句,反覆說,不獨不弛其親,又當使大臣不怨,至公不可忘私,又當全故舊。「大德」、「小德」,如大節、小節。「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至親不如仁賢。

「因不失其親」,信本不及義,恭本不及禮,然信近於義者,以言可復也,恭近於禮者,以遠恥辱也。因恭信不失其所親近於禮義,故亦可宗也。如言禮義不可得見,得見恭信者斯可矣。

子張、子夏論交。子夏、子張告人各有所以,初學與成德者事不同。

「貧與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以其道得去貧賤,如患得之。「卿以下必有圭田」,祭祀之田也,祿外之田也。

「餘夫二十五畝」,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至八口為率,受田百畝;如有弟,是餘夫也,俟其成家別受田也。「廛而不征」,市宅之地已有廛稅,更不征其物。

「法而不廛」,稅有常法,不以廛故而厚其稅。「廛無夫里之布」,廛自有稅,無此二布。「國有道不變塞」,所守不變,所行不塞。

「廣居」,「正位」,「大道」,所居者廣,所位者正,所行者大,天下至中至大之所。

「配義與道」,浩氣已成,合道與義。道,本也;義,用也(本,一作體)。

「集義所生者」,集眾義而生浩然之氣,非義外襲我而取之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