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制定機關: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在維基數據編輯
法律位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性法規在維基數據編輯
立法機關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在維基數據編輯
有效區域西盟佤族自治縣在維基數據編輯
公布日期2020年9月9日在維基數據編輯
施行日期2020年10月1日在維基數據編輯
收錄於 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在維基數據編輯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1989年2月23日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1989年7月15日雲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批准 2007年1月30日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 2007年3月30日雲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批准)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

第三章 自治縣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第四章 自治縣的經濟建設和財政管理

第五章 自治縣的社會事業

第六章 自治縣的幹部隊伍建設

第七章 自治縣的民族關係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結合西盟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自治縣是佤族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屬普洱市管轄。自治縣內還居住着拉祜族、漢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

第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是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縣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駐勐梭鎮。

第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在自治縣的遵守和執行,堅持把國家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從實際出發,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快自治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自治縣實際情況的,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第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上級國家機關的扶持幫助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把自治縣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民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對各族人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政策的教育。發揚各族人民愛祖國、愛人民、勤勞勇敢、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增強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立、自強精神。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和支持各民族自覺改革妨礙民族興旺和人民致富的陳規陋習。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第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制度和社區民主管理制度。對各族人民加強民主、法制和紀律教育,依法打擊一切違法犯罪活動。

第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權益。各民族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間的交流與合作。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自治縣內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第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都應當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自治縣內的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第十條 自治縣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和執行本條例。

第二章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

第十一條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縣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依照法律規定選舉產生。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組成,並且應當有佤族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中,佤族成員不少於百分之五十,其他少數民族也應當有適當的名額。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

第十二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自治縣的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自治縣人民政府由縣長、副縣長、局長、主任等組成。

自治縣縣長由佤族公民擔任。政府組成人員中,佤族公民不少於百分之五十。

第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的正職或者副職領導成員中,至少配備一名當地佤族或者其他少數民族幹部。其他工作人員中,也應當有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員。

第三章 自治縣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第十四條 自治縣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組織、職能和工作,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執行。

自治縣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有佤族公民擔任院長或者副院長、檢察長或者副檢察長。其他工作人員中應當有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員。

第十五條 自治縣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使用漢語言審理和檢察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對於不通曉漢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提供翻譯。

製作法律文書使用漢字。

第四章 自治縣的經濟建設和財政管理

第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實際制定經濟建設方針、政策和規劃,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經濟建設事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礦業、水利、水電、旅遊和邊境貿易等產業,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第十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鼓勵農民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流轉,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逐步退耕輪歇地,固定耕地,培肥地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第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規範土地市場,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徵用土地應當進行補償。保護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城鎮土地的使用應當嚴格審批制度。農村房屋建設應當合理規劃,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實行就地改造,儘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閒地。

第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堅持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制定林業發展規劃,實行森林資源分類經營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天然林、水源林保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設立勐梭龍潭自然保護區和佛殿山自然保護區。做好護林防火工作,嚴禁盜伐林木和毀林開墾,禁止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採集野生珍稀植物。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採取多種形式,投資開發林業,大力發展商品林和經濟林,推進林業產業化。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保護投資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依法流轉。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能源建設,推廣節柴改灶,實施以電、煤、氣等能源代柴,降低森林資源低價值消耗。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育林基金,專項用於林業發展。

第二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禽產品的商品率,建立畜牧養殖重點村、示範戶,發揮其示範帶頭作用,推動畜牧業規模化和產業化。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草場建設,實行科學飼養,建立健全疫病防治、良種培育、飼料生產加工、產品營銷的服務體系,加強畜禽檢疫工作。

第二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加強對河流、湖泊、水庫、壩塘的管理,改善生產生活用水條件,發展水產養殖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開發利用水資源,建設各類水利水電工程。水利設施可以依法租賃、轉讓、拍賣和承包。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水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和取水許可制度。水資源費由自治縣徵收,留成比例享受省、市的照顧,專項用於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第二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制定優惠政策,引進資金、人才、技術和設備,採取多種形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支持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在自治縣興辦企業,開發資源。在開發利用資源時,應當照顧自治縣的利益和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

礦產資源補償費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按國家規定徵收,除上繳中央外,享受省、市對自治縣的照顧,專項用於礦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第二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大力扶持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開辦合資、合作、獨資企業,充分發揮個體私營企業的作用,保護其合法權益。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設立招商引資獎勵資金,對招商引資有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實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任何組織和個人在自治縣開發資源或者進行建設時,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土流失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交通運輸和郵政、通訊事業。在上級國家機關的扶持下,增加投入,加強對鄉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提高公路等級。加強山區驛道和通訊網絡的建設和管理。

第二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制定旅遊發展規劃,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自然景觀和邊境口岸等旅遊資源。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產品,加快旅遊業的發展。

第二十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對外貿易,開展邊境貿易和邊民互市,加強邊境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企業發展出口優勢產品。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對邊境通道的管理,簡化出入境辦理手續,提高服務質量。

自治縣的邊境貿易,享受國家和省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第二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佤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商品的生產,投資者、經營者享受國家民族貿易政策的照顧。

第二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農村集貿市場,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加強集貿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到集貿市場擺攤設點、投資經商。

第三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氣象和防震減災工作,完善防震、防洪、抗旱減災措施,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第三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財政管理體制,自主地安排使用自治縣的財政收入。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享受國家和省、市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財政轉移支付、民族優惠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和其他方式的照顧。

自治縣的財政收入在不能保證正常支出時,報請上級財政增加對自治縣的財政轉移支付。上級國家機關下撥的各項扶持專項資金和補助資金,任何部門不得扣減、截留、挪用。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執行上級國家機關調整工資、津貼等政策,增加的財政支出,享受上級財政給予補助的照顧。

自治縣享受國家和省、市規定的各項補貼,並按照國家、省的規定,可以實行自治縣特殊津貼。

第三十二條 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財政預算,如需調整或者變更,須經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每年的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必須通過審計,並向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五章 自治縣的社會事業

第三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決定各級各類學校的設置、辦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招生辦法。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結合。鞏固小學教育,發展初中教育,辦好高中教育,提高入學率、鞏固率和完學率,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促進民辦教育發展。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點辦好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小學、民族中學和職業中學。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農村學生採取免收課本費、學雜費和給予生活補助的辦法,保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完成學業。對考入重點院校的學生給予適當獎勵。

第三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用於教育的經費應當逐年增加,並且使按在校學生人數計算的平均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捐資助學、辦學,提倡勤工儉學,改善辦學條件。

第三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實施教師資格制度。辦好教師進修學校,鼓勵教師在職學習和進修,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大專院校學習和深造。重視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教師的培養,建設一支在質量、數量上適應需要的穩定的教師隊伍。對在貧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給予優待,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第三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科學技術事業,加大科技經費的投入。辦好科學技術培訓中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加強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完善農村科技網。扶持農村科技示範戶,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試驗、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在科學研究、科技推廣等方面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三十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具有民族特點的文學、藝術、廣播、電影、電視等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隊伍和文化設施建設,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重視檔案工作,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革命文物、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蹟。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護和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以《阿佤人民唱新歌》為主的佤族文化品牌,繁榮民族文化事業,培育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

第三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對地方病、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重視婦幼和老年保健工作。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衛生常識,改善城鄉衛生條件。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大力培養少數民族醫務人員,重視民族民間醫藥的研究和應用。加強藥品、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禁止和取締偽劣醫療用品和藥品。

第三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鼓勵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第四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體育事業,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做好競技體育工作,增強各族人民的體質。

第四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逐步增加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

第六章 自治縣的幹部隊伍建設

第四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幹部職工隊伍建設,採取特殊措施,積極培養各民族的幹部,注重培養當地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婦女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

自治縣內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在招考錄用工作人員時,應當合理確定當地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名額和比例,並適當放寬錄用條件。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補充編制內的自然減員缺額。

第四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幹部培訓工作,辦好民族幹部學校和各種培訓班,有計劃地選送幹部到經濟發達地區學習進修。

第四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鼓勵在自治縣工作的職工安心邊疆建設,並在生活上給予優待。對在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幹部職工,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七章 自治縣的民族關係

第四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民族團結教育,提倡各民族幹部群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增進漢族幹部和少數民族幹部之間,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之間的團結,共同建設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提倡各民族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積極推廣普通話。

第四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維護自治縣內民族鄉和散居少數民族的權益,照顧他們的特點和需要,培養和任用他們的幹部,積極幫助他們發展經濟社會事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處理涉及各民族的特殊問題時,必須與他們的代表充分協商,尊重他們的意見。

第四十七條 每年3月5日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放假1天。

每年的木鼓節、新米節各放假3天。各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應當受到尊重。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經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報經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九條 本條例由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性法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