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輝典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人類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輝典型

——贊《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音樂形象
左覃輝
1969年11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文藝路線指引下,在江青同志的直接領導下,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在京劇音樂革命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聽,那一支支激情澎湃的唱段,到處傳誦,象嘹亮的號角鼓舞着人民奮勇前進;那一首首氣勢雄壯的樂曲,長空迴蕩,象震天的戰鼓激勵着人民英勇戰鬥。

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在音樂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人類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特別是主要英雄人物楊子榮的高大、光輝的形象。圍繞着這一中心任務,在音樂藝術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剝削階級舊文藝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被打破了;嶄新的、生氣勃勃的無產階級音樂藝術發展起來、成熟起來了!這場偉大的變革,為我們樹立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的光輝範例。

[編輯]

《智取威虎山》塑造楊子榮的音樂形象,首先抓住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環:深刻地揭示這個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集中地、生動地展現他精神世界的共產主義光輝,充分發揮了革命文藝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戰鬥作用。

通過音樂揭示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主要是靠唱腔的設計、安排來完成的。《智取威虎山》在這方面有三點引人注目的成就:

音樂布局方面,在全面安排的前提下,做到重點突出。全面安排,就是根據戲的主題、人物關係、矛盾衝突發展,對全劇的音樂哪些地方是鋪墊,哪些地方是發展,哪些地方是高潮,做通盤考慮;突出重點,就是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唱段,特別是他的主要唱段。其他人物的唱腔,要為烘托主要英雄人物楊子榮服務,必要時應當讓路。沒有全面安排,音樂布局就會雜亂無章,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就沒有堅實的基礎;沒有重點突出,就不能集中地刻畫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音樂形象也就立不起來。

成套唱腔是塑造英雄人物音樂形象的重要結構措施,是使英雄人物能給觀眾以深刻感受的重要條件。通過成套唱腔,可以深入細緻地揭示他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揭示他英雄行為的內在動力。楊子榮的音樂形象,主要是由第三場的「管叫山河換新裝」、第四場的「共產黨員」、第五場的「迎來春色換人間」、第八場的「胸有朝陽」等四個成套唱腔所完成的。這些成套唱腔,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楊子榮這個無產階級英雄戰士的本質特徵,揭示了他鮮明的階級愛憎,揭示了他堅強的鬥爭意志和宏偉的革命理想,揭示了他對黨對毛主席的無限忠誠。特別是第五場、第八場的兩段板式豐富的大套唱腔,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楊子榮上山時和上山後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他勇敢豪邁的英雄氣概和「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崇高品質,成為全劇音樂布局中的兩個高潮。設計成套的唱腔是很重要的,如果唱腔不成套,而只是些零零碎碎的〔搖板〕、〔散板〕,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要集中、完整、強烈,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音樂形象,其他人物的唱腔就要有意識地同他區別開來。如第三場楊子榮的「管叫山河換新裝」用了〔西皮〕,倘若常寶控訴座山雕罪狀的「只盼着深山出太陽」一段也用〔西皮〕,就會造成調性上的重複,沖淡楊子榮唱腔的感染力。現在這段用了〔反二黃〕,通過調性的對比,使楊子榮的音樂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唱腔組織方面,既豐富連貫,又嚴密緊湊。唱腔成套後,還有一個唱腔本身的內部組織問題。組織得嚴密緊湊,層次鮮明,才能使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得到酣暢淋漓的抒發。第八場的「胸有朝陽」一段,是楊子榮的核心唱段。它用了〔二黃導板〕—〔回龍〕—〔二黃慢板〕—〔快三眼〕—〔原板〕—〔垛板〕的結構,形成一種步步趨緊、層層深入的局面。〔原板〕以前,着重抒發楊子榮戰鬥在敵人心臟里對黨對戰友的深厚的感情;〔原板〕以後,則着重刻畫他在威虎山上的偵察活動和排除萬難送出情報的堅強決心。由於唱腔的結構嚴密而緊湊,板式的選用適當,就有力地反映了人物感情的發展,對於促成高潮和加強高潮起了重要作用。通過這段唱腔,表現了楊子榮既大膽又謹慎的性格特點,表現了他無限忠於毛主席的崇高品質。

旋律處理方面,既有京劇特色,又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性格特點。旋律的處理,直接關係着能否把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得準確、深刻。《智取威虎山》在這方面,始終緊緊扣住革命的生活內容和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如全劇中楊子榮有兩個〔二黃導板〕,板式雖然相同,但具體旋律的處理卻互相區別。第五場的「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表現他乘駿馬縱橫馳騁向威虎山挺進的豪邁氣概,就溶進了「緊拉慢唱」的〔搖板〕的節奏,並在過門中增加了表現風雪的形象,結尾是高八度、上板,形成異峰突起,使人在楊子榮上場前就仿佛看到了他叱咤風雲的高大形象;第八場的「劈荊棘戰鬥在敵人心臟」,表現他在威虎山上的思想活動,旋律上則着重突出了他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和既勇敢又機智的性格特點。再如第四場「共產黨員」一段中和第五場的「迎來春色換人間」一段中,後面都用了「西皮快板」,它們有節奏、風格上的一致性,同時又因表現的具體內容、所處的具體環境的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前者是在首長面前表示決心,堅定熱情,在唱到「一顆紅心似火焰」後,用了一個很長很奔放的拖腔,接着是一句斬釘截鐵的「化作利劍斬凶頑」;後者是向威虎山挺進的途中內心獨白式的感情抒發,表達了他要消滅座山雕的鋼鐵意志,節奏特別快而有力,聲如貫珠,結尾唱到「搗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時,後面四個字叫散,氣勢雄偉。旋律的設計和處理,關鍵在於作者的世界觀和思想感情問題。如果沒有對英雄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感情,即使「技巧」再高,也是搞不好的。

[編輯]

京劇音樂過去是為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服務的,原封不動地拿來塑造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肯定不行。時代的變化,內容的變化,必然要求打破舊框框,進行革命。《智取威虎山》劇組的同志們遵照毛主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偉大方針,堅持從革命鬥爭生活出發,從人物出發的原則,敢於向一切剝削階級的「大師」、「樂聖」挑戰,敢於打破封建階級、資產階級舊藝術的清規戒律,同守舊崇洋等錯誤傾向和舊習慣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在實踐中披荊斬棘,闖出了一條新路,成功地進行了許多新的創造。 在音樂結構方面,根據內容的需要,打破了舊板腔的界限,進行了革新創造。譬如過去舊京劇中,〔西皮〕就是〔西皮〕,〔二黃〕就是〔二黃〕,涇渭分明,兩者不能合在一段唱腔之內。《智取威虎山》出於塑造英雄人物的需要,大膽地打破了這種舊傳統和舊格式,在第五場楊子榮上山時,根據他當時的思想感情,在唱腔前一半用了〔二黃〕,以比較深沉舒展的音調抒發他的豪情壯志;在後一半用了〔西皮〕,以比較明快流暢的旋律,表現了他「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澗」的堅強意志和「似尖刀插進威虎山」的英雄氣概。〔二黃〕轉〔西皮〕的音樂結構是一大創造,是京劇音樂史上沒有前例的新事物。《智取威虎山》又打破了舊京劇中〔西皮〕和〔反西皮〕不能用在同一段唱腔里的這一陳規。在「管叫山河換新裝」這一段唱腔中,從頭至尾都是「西皮」,但「普天下被壓迫的人民都有一本血淚賬」這一句卻用了「反西皮」,因為這樣可以更深刻地表現楊子榮聽了常寶控訴後的心情:他胸中燃起階級仇恨的熊熊烈火,他從耳聞目睹的眼前事,想到全世界被壓迫人民所受的苦難,更堅定了消滅階級敵人的決心。這樣在唱到下面「要報仇,要伸冤,要報仇,要伸冤,血債要用血來償」時再轉到〔西皮〕,就在調性、節奏上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更為有力。在打破舊格式時,整段唱腔仍然保持着統一性。這種統一,是新的統一,是統一在英雄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上的。

在音調方面的出新,也是個重要問題。舊京劇唱腔因為是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音調總帶有一種陳舊感,沒落感。要表現我們無產階級的英雄人物,就必須進行改造,就必須打破過去被視為不可越雷池半步的行當界限。《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與少劍波,基本上用的是老生腔,但他們在音調上是有區別的,顯示了一個是沉着冷靜的指揮員、一個是大智大勇的偵察員的特點。在楊子榮的唱腔中,根據需要溶進了一些武生腔和花臉腔,表現了他剛強英武的性格。為了更好地塑造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還要吸收新的音樂語言。《智取威虎山》恰如其分地選用了《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革命歌曲的旋律,更生動、更準確地表現出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如第三場楊子榮唱到「翻身作主人,深山見太陽」,第八場唱到「抗嚴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陽」時,用了《東方紅》的旋律,使人感到光芒萬丈的毛澤東思想給被壓迫人民帶來了光明,給英雄人物以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第八場在「胸有朝陽」一段的〔導板〕之後,樂隊奏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旋律,很形象地表現了楊子榮想念戰友的心情。而革命歌曲的運用,與京劇唱腔的板式特點安排得很貼切,這對加強楊子榮音樂形象的時代感是有幫助的。

《智取威虎山》還借鑑了西洋音樂中常用的主調貫串的手法,但主調的設計,都根據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用簡單明確的音樂語言,使英雄人物一上場,就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印象。楊子榮有兩個主調,在不同環境中交替使用,對塑造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有很大幫助。

打破鑼鼓經,也是一場深刻變革。在舊京劇里鑼鼓經很死,又沒有內容,用到革命現代戲裡,就變成捆在演員腳下的鎖鏈。在《智取威虎山》中,向過去誰也動不得的鑼鼓經開了刀。首先要讓鑼鼓打出內容來,也就是為戲的內容,為塑造英雄人物服務。如第一場楊子榮上場,面對觀眾一個短暫的停頓,馬上走到少劍波面前。如果按程式打「四記頭」,就會給人以老戲中大將出場「起霸」的感覺。現在打破了這種程式,鑼鼓隨着管弦樂奏出的楊子榮的主調,在一個「換頭」接「四記頭」的鑼鼓中,使人物的短暫停頓正停在鐃鈸聲上,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它符合人物性格,並沒給人造成專門亮相的感覺。第十場楊子榮和座山雕的對打,也對傳統的「馬腿」鑼鼓點進行了改造,加進了「三鑼」等,使之更緊湊有力,並與其他開打對比,突出了楊子榮的形象。現在,戲裡已經有很多鑼鼓點叫不出名字了,這是京劇革命中必然出現的新事物。

[編輯]

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智取威虎山》在戲曲發展史上,第一次成功地運用了中西混合樂隊伴奏。這是戲曲伴奏藝術的一場革命。

原京劇樂隊有它的特點:比較靈活,有民族特色。但因為樂器少,而且京胡、京二胡和打擊樂在厚度、緊張度和音準、音程方面有一定局限,所以在塑造楊子榮這樣的英雄人物時,在表現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的宏偉圖景時,就顯得不夠了。在京劇革命中,曾根據內容需要逐步對樂隊編制進行了改革。現在《智取威虎山》採用中西混合樂隊,標誌着一次新的飛躍。這個樂隊,既不同於原來的京劇樂隊,又不同於西洋交響樂隊,它是個嶄新的事物。它的出現,在樂隊編制、樂器的操作方法等各方面,都引起了一系列的變革。

這樣一個新型的樂隊,在塑造楊子榮的音樂形象時,發揮了過去京劇樂隊或西洋樂隊所不能勝任的作用。在發揮樂隊作用時,我們可以看出有三個特點:

(一)唱和樂隊,以唱為主,樂隊注意一個「伴」字、一個「賓」字,不能製造「音牆」,不能用金屬樂器去鋸肉嗓子,而要用器樂的伴奏,積極配合聲樂內容的表達;

(二)整個樂隊,突出民族樂隊,保持民族特色;

(三)民族樂隊中突出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西洋樂隊突出發揮弦樂,這樣使整個伴奏有厚度,可以比較深刻地表現人物內心世界。

在這樣一個新的樂隊中,民族樂隊和西洋樂隊取長補短,各得其所,根據內容和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發揮所長,又融為一體,為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提供了更充分的表現力。如第五場前的幕間曲,用圓號吹出根據「氣沖霄漢」的曲調變奏的旋律,用琵琶、中提琴寫騎馬的節奏,形象、細緻地表現了楊子榮上山時的情境。它好象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幅氣勢宏偉、色彩鮮明的畫卷,波瀾起伏,緩急有序,強弱分明,生動地描繪出楊子榮不畏艱險地穿密林、越山澗、上高嶺、下陡坡的豪邁氣概和騎在馬上眺望四方的雄姿。它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楊子榮出場之前,就使觀眾感到一個具有革命勇敢和革命智慧的英雄形象,由遠及近,揚鞭縱馬而來。而這一切描寫,又都緊緊環繞一個中心任務:揭示楊子榮的內心世界。楊子榮唱完〔導板〕後,經過改造的〔流水〕鑼鼓點由輕漸響,和管弦樂一起送他上場,有力烘託了他的英雄氣概。在唱到「迎來春色換人間」這句詩意盎然、含意深遠的優美唱詞時,前面先有一個和弦上去,接着用富有民族特色的笛子伴奏,在音色上和前後作出鮮明對比,揭開一個新的境界,使觀眾眼前浮現出推翻一切剝削制度後「環球同此涼熱」的動人景象,展示了楊子榮宏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第八場楊子榮唱到「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時,整個樂隊一齊奏出氣勢磅礴的曲調,揭示了楊子榮對毛主席、毛澤東思想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在最後唱到「胸有朝陽」時,用小號吹出《東方紅》的輝煌旋律,然後再用鋼板琴音色明亮的琶音收尾,大大加深了意境,表現出人物思想感情的升華。

中西合樂,是對舊框框的一場革命,也是對洋框框的一場革命。這個樂隊只有一個出發點,就是為了把無產階級英雄形象塑造得更加光彩奪目。這種樂隊,有一種統一的嶄新的風格,即「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這前提下,各種樂器都作為一種表現手段各盡其妙。《智取威虎山》在伴奏藝術方面的革命,從一種角度,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蓬勃發展的極其壯麗的前景。

* * *

《智取威虎山》在京劇音樂革命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毛主席無產階級文藝路線的勝利,是實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偉大方針的勝利。

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推陳出新」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針,深刻揭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發展的辯證規律。「推陳出新」,就是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之陳,就是要創造前所未有的最光輝燦爛的無產階級文藝。我們正在進行着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藝革命。這場文藝革命,在階級性質上根本不同於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也不同於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五四」運動。它是要把一切剝削根子全挖掉的。我們文藝革命的性質,要求我們對文化遺產採取革命的態度,要求我們有信心、有勇氣,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走我們自己的路。我們對遺產的批判繼承和借鑑,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能否為無產階級所用;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創造無產階級的新文藝。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在文藝界的代理人周揚之流,千方百計地歌頌、吹捧那些美化剝削階級的文藝,拚命維護封、資、修黑貨的地盤。他們的目的,就是用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來瓦解社會主義制度,妄圖復辟資本主義。無產階級文藝革命的勝利,《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樣板戲的成功,是對劉少奇以及周揚之流的迎頭痛擊!

看吧,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浩蕩東風橫掃了剝削階級的枯木朽株之後,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百花,正沐浴着毛澤東思想的陽光雨露,蓬蓬勃勃地盛開!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