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志
仙都誌序
[編輯]疆理之書,肇於禹貢而具於職方,然水有經,郡邑有乘,此《仙都誌》所由作也。仙都,東昊勝,事在道家書,為祈仙洞天,爰自發蹟軒轅,由唐建,宋錫名,薦祉符瑞,屢臻聖朝。延祐問,貞士趙虛一載奉璽書來領釐事山川草木昭被寵光獨峰鍊谿,若增而高浚而深也。住山陳君此一載筆於編,沿革瑰奇,鉅細畢錄,其有功玆山者歟。吾聞蓬萊在望而風輒弘去,桃源既入而路忽迷,則名山大川豈人人之所能周覽哉。此編目擊道存可以臥游矣。至正戊子五月既望。
仙都誌卷上
[編輯]玉虛住山少微陳性定此一編集
獨峰山長番陽吳明義仲誼校正
山川
[編輯]仙都山,古名縉雲山。按道書洞天三十六所,其仙都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周迴三百里,黃帝駕火龍上升處,山巔有石屋,世傳為洞天之門。《史記》載:縉雲本黃帝夏宮之名。張守節云:枯州縉雲縣,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記》:唐置縉雲縣。又以枯州為縉雲郡,蓋以其地有縉雲山故也。今縣在山之西二十三里。《圖經》云:唐天寶七年六月八日有綵雲起於李溪源,覆遠縉雲山獨峰之頂,雲中仙藥響亮,鸞鶴飛舞,俄聞山呼萬歲者,九諸山皆應。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於朝,救改今名。
獨峰山,一名仙都石,謝靈運《名山記》云: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干雲,二百丈,三面臨水,周圍一百六十高丈,頂有湖,生蓮花,有巖相近,名步虛山,遠而望之,低於步虛,迫而視之,步虛居其下。舊《東陽記》:一名丹峰山。昔黃帝嘗乘龍車登此山,轍跡猶存。自唐白樂天以下,古今名賢,留題有什。
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疊蟑倚空,群峰掩映。又有小峰列如北斗,名日斗巖。謝靈運《名山記》云:中巖上有峰,高數十丈,或如蓮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黃帝嘗鍊丹於此。劉澄《山水記》云:縉雲臺,黃帝鍊丹之所。《輿地誌》云:縉雲堂即三天於都。山巔平敞,有若壇憚,是其地也。
童子峰,在獨峰側,其狀如筍。獨峰之腰有竅若臍,此峰平臍,故名。括蒼舊誌云:獨峰山旁,一石峭立,謂之童子峰。
好山,在仙都山西,初暘谷左。宋紹興問轉運使李士舉嘗遊仙都,過徐氏山居,賦詩有:華屋重重對好山之句,由是得名。後晦庵朱先生彌節於此,其名益著。
隱真洞,在步虛山巔,與獨峰相對,洞口巖石玲瓏宛若窗牖,峻絕難躋,罕有到者。按《郡誌》云:唐劉隱真先生修鍊之所。
仙水洞,在步虛山麓,《郡誌》一名鏡巖洞。中有泉出自崖竇問,滴於石池,雖大旱不竭。唐周景復先生修鍊之所。名公磨崖記遊者眾。
金龍洞,在步虛山東,中有二洞相連,通明開敞。舊誌云:洞深不可測,道家謂洞天,即此也。宋天禧四年投金龍玉簡於其中。
天堂洞,在仙都山東,雙龍洞左,高峻,人跡罕到。洞中石壁正面列二圓穴,右者淺而左者深,有龍居之,旱禱必應。洞旁又二石窪,左者水清常溢,右者水濁,或縮名日月泉。山後別有一洞,俗呼為天堂山,內築精舍,扁日清虛。
忘歸洞,在仙都山西,可坐數十人,洞外有石聳出溪流之上,遊者登覽盡得仙都之勝,使人忘歸,名忘歸臺。
初暘谷洞,一名倪翁洞。臨於練溪之上,左右巖石奇怪,對望獨峰。《郡誌》云:谷在仙都山西,初入頗陰隘,少進有石室洞房,虛敞可居,以東向先得日,故名初暘。正東石壁有竅,大如盤盂,初暘光射室中,爛然五釆,其外晴波萬斛,有如爍金。或雲倪翁洞在縉雲縣東半里,訛也。宋嘉泰問,郡人陳百朋《續誌》云:洞正屬仙都山練溪旁初暘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大字,或雲李陽冰篆,今考谷中有磨崖初暘谷三楷字,倪翁洞三篆字,古老相傳昔有倪長官隱居於此,今失其名。宋乾道問郡守錢竽題仙都詩云:初暘便是扶桑谷,洞裹倪翁招我來。則知倪翁洞即初暘谷明矣。又日雲堂洞。右山中巖洞固多,自來唯六洞著名。
雙龍洞,在獨峰之東,靈澤廟左,盤石橫跨山澗中,其下空洞通人,雖大旱清流不竭。宋紹興問久旱,玉虛道士游先生望雲氣,至其所見二巨蛇盤旋石下,飲水不去,遂祝之雷雨,隨至合境霑足,由是得名,立祠祀之。洞內左有陰穴橫穿而上,昔嘗有人明炬而進,莫窮其源,至今早檮必應。時行沛澤,或見雷光。洞前澗水深處,即古所謂游龍泓,又日龍泓洞。宋人胡誌通大魁王十朋俱有題詠。
狀虎巖,在獨峰之西,書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銓伏,一名駐獅巖。
翔鸞峰,在獨峰之南,回瀾亭左,山巔有二石,狀如鸞鶴,展翅翔舞,俗呼為丫叉巖。
靈龜石,在獨峰之北,仙都界石之旁,山麓有巨石倚立,宛若大龜,昂首而上,鄉人驗其燥濕以占雨暘。
小蓬萊,在練溪之下,按《郡誌》云: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島,上多怪石奇樹,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鐫歌詠於崖以記登覽之勝。遊者泛舟而入,恍若蓬瀛之境。參政四明樓公鑰大書小蓬萊三字刊於碑,以亭覆之,今廢。傍有合掌洞,可容數十人。石壁高處橫列十餘穴,若璣貫組,名大組巖。其東復聳一巖,上廣下斂,日雨簑巖。
小赤壁,在川石潭上,按《郡誌》云:在仙都之東,瀕溪壁立,高可千尺,峰巒奇秀,壁下空洞,潭水凝湛,莫測其深,泛舟而遊,迥出塵外。邇流一舍餘,亦有一巖,郡人參政何公澹書小赤壁三字磨於崖。雖地異而名同,故併錄於此。
仙釋巖,在小赤壁之西岸,有石挺然森列於溪之許,問有狀如仙人釋子之像者,玉虛山地多在其側而古籍常以仙人石為界。
黃僇赤巖,在仙都山之東麓,有崖壁立,橫亙數十尋,巖竇給訝,色絢五彩,遠望如雲錦,近視若霞銷,今土人立田社於巖下。
天師巖,與赤巖對峙,巖下有洞可立二十人,內有陰穴直下通於溪。古老云:昔人值早,往元真護國天師祖廟請香火於玆,致檮獲應,遂建殿於洞前,因名。其巖厥後殿址蕩於水,至今鄉人猶望洞而祀之。
東蒙巖,在初暘谷左,有石低昂奇怪,聚立於深潭之濱,巖下可以泛舟,海上有仙山日:東蒙。泰嶽之南山名東蒙,此巖之名莫詳所出。或雲巖正朝東,太陽將暉,水光互映,而日東矇,亦取初暘之義,二字未知孰是。
玉飯巖,在初暘谷右,山半有石,突起如飯,巖下有穴,宛若鼇門,天將雨則巖上霧氣如炊,溪流暴漲則門內有如釜沸之聲。《括蒼舊誌》云:一名碧雲洞,又號張公寵。莫詳所由。
楊郎洞,在初暘谷後,驛道之旁,洞中高下二級,可容二十餘人。古老相傳昔有楊郎居此,以符藥濟惠於往來者,後人思之,立祠於中。
仙巖洞,在好山之北,仙巖市上,山半有洞,深曠高明可立百餘人。今市民立田社於中。
梯雲洞,在仙都山西,與雨衰巖對峙,巖下空洞若磴,自山根循至山腰長六十餘丈,一名長亭。其上深敞處土人嘗構屋於中,近廢。
鼎湖,即獨峰頂上湖也。嘗生蓮花。按唐宋以來,名公題詠,並以鼎湖稱之。
鍊金溪,源出大盆山,至仙都,則名鍊金。水中有石與獨峰之根連續一片,其平如砥,兩岸相望闊三十餘丈而水深僅尺許。按《郡誌》仙都之里曰鍊金里,溪日鍊金溪,渡日鍊金波,然莫考其所出。據唐韋加《仙都山銘》日:丹穴傍起,金溪下融。又唐隱真先生《玄墟誌》日:鍊金溪畔,足以濯纓。則鍊金之名古矣。
金華潭,在鍊金溪下深處。古老相傳鼎湖金蓮花瓣嘗飄墜於此,因而得名。
練溪,又在金華潭之下,水光若練,故名。按《郡誌》云:在仙都之西,初暘谷洞前。水中有大人跡犬馬蹄痕。又有石井,深不可測。
丹井,在玉庫正殿之西南隅。隱真先生嘗汲以鍊丹一至今泉清味甘,冬溫夏寒,雖早撩不枯濫。
玉泉池,在雙龍洞下,其色玉潔。
放生池,在玉虛官外,以嬸澗水既廣且'深,自昔為放生之所。其,一在妙庭觀前。
天塘,在天堂洞後山頂,冬夏不竭。
梳水織,在小蓬萊上大溪中一,兩岸相接唯片石狀。櫚闊三十餘尋,水落石出之時,餘波分派而流以渡。俗呼為偶轎巖。
樸頭石,在鍊金溪中,以狀似而名之。
祠字
[編輯]玉虛官,在仙都山中,即玄都祈仙洞天黃帝飛昇之地。自唐天寶戊子以獨峰綵零仙樂之瑞,刺史苗奉倩奏聞敕封仙都山,周迴三百里禁樵採捕屆它、!獵,建黃帝祠宇,歲度道士七人以奉香火。宋治平乙巳改賜今名。宣和庚子毀於寇。道士游大成.迺即舊基,再謀營造。時官東坐西向,陰陽者流謂虎瞰而角法宜改。為景定庚申,郡守安劉取朝旨,命道士陳觀定遷宮地向,不期年而告成。元延祐,庚申,道士趙嗣棋欽受宣命,佩服頒降處州路仙都山玉虛宮提點所五品印章,主領宮事。再奉璽書護持,改復甲乙,及蒙集賢院暨天師正一教主大真人、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各給榜據,俾永遵守。一由是官門增重舊觀。本官殿宇開列於左。
金闕寥陽寶殿,郡人葉嗣昌書額。
黃帝祠宇,唐縉雲縣令李陽冰篆額。
飛天法輸藏殿,宋朝乾道己卯,道士李伯祥創立法輸,規模宏美,郡人陳沂書扁。
天一真慶行宮。
三元三官聖堂。
梓潼帝君行祠。
洞天仙官祠。
玉虛真官祠。
衍教堂,郡人何傳書扁。
隱真堂,韓永錫書扁,昊俊嘗留題,今奉鍾呂諸仙像,方丈扁日#1,天開圖畫,文公五代孫朱煌九歲書。
風雨堂,昊興趙孟頫書扁。
金蓮綰,蜀郡虞集書扁。
玉虛宮門,東陽趙霆篆額。
祈仙洞天門,邑人潛說友篆額。
仙都山門,趙孟頫書額。
片雲亭,取樂天片雲孤石之詠為名。
回瀾亭,在金華潭上,郡人何宗姚書扁。
仙都蛻軒。
競秀軒。
擷芳軒。
練玉軒。
駐鶴亭,在洞天門外。
照水亭,在放生池上。
忘歸亭,在忘歸洞前。
妙庭觀,在仙都山東,金龍洞上,唐成通元年隱真劉先生所建,又築玄墟於其後。乾符三年,門人朱惠思詣闕請觀額,蒙錫以仙都之號。景福元年,江東羅隱作記,宋治平二年,改賜今名。元皇慶元年,玄妙葆真道士陳懷玉欽奉璽書復為甲乙,世襲香火,由是振興。
獨峰書院,在鍊金溪西,正對獨峰。宋淳熙壬寅,晦庵朱先生持常平節上疏,劾台守未報,徜徉於此山,以伺朝旨,有於此藏修為宜之語。紹定戊子,郡人開國葉公嗣昌始就此創禮殿為講貫之所。咸淳丁卯,邑人尚書潛公說友,即舊址而廣大之。基址並係玉虛山也。
靈澤廟,在雙龍洞前,即雙龍之靈。《郡誌》云:宋咸淳七年,知縣陳紹若檮雨有感,保奏敕賜廟額,至今士民祈雨輒應,古廟甚隘,恆定新之。
趙侯廟,在仙都山西,梯雲洞側。按《郡誌》:廟在仙都鄉,一方咸敬奉之。侯乃後漢趙炳也。廟前有石如船,《郡誌》云:石有如舟者,俗呼為趙侯船,或如杖、如履、如甕,皆以侯名。按東漢方術傳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貴尚清儉,祀神以東流水為酌,削桑皮為脯,療病皆除。東入章安,今台州也。百姓神服,既歿,遂立祠焉。至今蚊納不入。又傳註日:炳故祠在姿州永康縣東,俗呼為趙侯祠。江南猶傳趙侯禁法以療疾,雲今正一宗壇給趙侯禁氣錄,即此所謂趙侯禁師者是,而曆家亦有趙侯化日。又按《東陽誌》永康縣烏傷侯廟,乃後漢趙炳也。事與史同,《縣經》云:仕漢至大將軍。廟無碑碣可考,但有古隸書烏傷侯廟數字。又《郡誌》青田縣靈康行祠,即縉雲縣趙侯廟也。初侯廟食於台州臨海縣白鶴山,宋元豐七年賜額積封靈順顯佑廣惠威烈王。今按縉雲沿革,唐聖曆元年折括蒼縣今麗水也及永康縣地置縉雲縣,此廟至永康界纔半舍,考之此地實永康故地,神之顯靈,無所不在,雖鄰邑皆有祠,無如此廟有石像可表。至今廟中無蚊納,境內不生蛭螺,水旱疾疫,檮之必應,豈非祖廟耶。
神仙
[編輯]景復周先生,仙都道士也。唐大曆問居仙水洞中,辟穀宴坐,百有餘年,後仙去。今玉虛宮有石刻陸龜蒙題鏡巖周尊師所居詩並序可考。今錄之:處州仙都山,山之半有洞,下望之如鑑,目之日鏡。巖去地二百尺,上者以竹梯為級,中如方丈,內有乳水滴瀝。黃老徒周君景復居焉。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灶,讀《靈寶度人經》而已。東牟段公柯昔為州之日,聞其名,梯室以造之,且曰君居此久矣,乳水之滴晝夜,可知量乎?周君日:某常揣之,盡晝與夜,乃一斛加半焉。公異而禮之。後柯別十三年,處人過說周君尚存,吟想其道,無由以睹。因寄題詩云:見說身輕鶴不如,石房無倡共雲居。清晨自削靈香柿,獨夜空吟碧落書。十洞飛精應遍吸,一莖秋髮未曾梳。知君便入懸珠會,早晚東騎白鯉魚。著作郎皮日休和詩云:八十餘年住鏡巖,鹿皮巾下雪舉形。床寒不奈雲縈枕,經潤何妨乳滴函。飲澗猿回窺絕洞,綠梯人歇倚危杉。如何計吏窮於烏,欲望仙都舉一帆。括蒼舊集所載與石刻同。
隱真劉先生,名處靜,字道游,沛國彭城人。其先避地遂昌因家焉。世宗儒業,先生幼而穎悟,博覽群書,遊涉名山,得遇至人授以吐納之道。嘗召見賜絆衣,退居仙都山隱真巖結廬金龍洞側。今妙庭觀也。弟子數百人,有自遠方來謁者,無虛日,門人慾塑其像,一日,有嗜酒道人來成之,先生留飲,旬日陝黃金三十銖贈其行,相送金龍洞前,約先生曰:子歸首視硯下。及回,乃得片紙,書云:子與吾金,吾授子真真抱子形形全子神十六字曩元金在焉。於是頓悟,遂預築玄墟於廬後,自護其誌。咸通十四年六月辛酉解化。當日歸封玄墟刺史。盧虔罐贊其像日:至靈之精,大道之淵,其朴靡散,其神則全。嗟夫世人,嗜欲馳役,故使元胎,莫留瞬息,惟師恬泊,萬慮泯泯,豈有一物,能奸至真。伊厥形氣,尚資蛻捨,胡為神人,土偶為者。後數年有鄉人於襄漢問見之,語其弟子,啟墓視之,所存惟杖履。二事益屍解也。今空墓在妙庭觀後。復有塑像贊云:返一無邊,神之又神。遺此塑像,非先生真,先生之真,不存此身,出有入無,莫與之親。
仙都誌卷上竟
事跡出《郡誌》,贊煩出《括蒼舊誌》。
仙都誌卷下
[編輯]玉虛住山少微陳性定此一編集 獨峰山長番陽吳明義仲誼校正
高士
[編輯]仙都乃祈仙洞天高尚之士,代所不乏。自宋宣和以前,玉虛厄於寇,固不可考。厥後若游大成等往往闡揚宗教,增重山門,盛德清名,用叔其要。
游大成,樂成人,宮因寇燬,獨力重完,克紹前猷,發明後學,尤精地理之術。自卜壽藏於仙都之支山,誓日:吾家猶子枝孫,世世紹襲,當為天人師。後果符是言,傳之八世,至宋末,墳為土寓所侵而游氏殆絕焉。
樓大度、黃見素,皆邑人,丕扇真風,廣彰玄教。
李伯祥,劍川人,道風高古,增建飛天法輪甲於浙左。
劉延用,少微人,奏免浮稅,武若沖同門友,表樹玄勳。
洪端本,號高溪,葉葆和,號竹澗。詹虛一,號寄庵。陳觀定,號楚山。皆麗水人,四世師弟子也。襲大道之正傳,皆玄門之領袖,楚山君改易官向,勳蹟尤多。
林天任,號橫舟,昆陽人。昔授修職郎,際陵谷變遷,歸心玄學,遂採摭道典,競離教科,屢闡黃錄大齋。嘗於施鍊之夕顯大神,光垣赫九色,一旦天徹地,民具爾瞻。
謝天與,號蘭谷,金華人。精崇道法,弘贊宗乘。如檮雨祈晴,興雷伐廟,不動聲色,如響斯答,人到於今稱焉。
徐元珊,號梓林,麗水人。為玉虛道士。宋景定間應詔祈雪,用粉筆書青紙為五出者,以進日:翼日辰時必雪,皆五出。及期,果然。賜號紫微惠濟先生。事具郡誌。元以好人召天師,尊其道俾,領玉虛以養壽。大德甲辰無疾珊化,留愒日:本是蓬萊仙子,住世七十九年,笑指鼎湖歸去,洞觀無得蒼天。
趙嗣棋,字虛一,龍泉人。幼學道玉虛,既壯,遍遊名山,再參南谷杜真人。觀光上國,名公鉅卿無不敬愛,欽受宣命,賜印,視五品甲乙住持實始於此。又數欽捧御香,馳驛淮蜀荊襄江浙湖廣閩海思播等處,後住集慶大元興永壽宮,湖州計籌山昇元觀,平江白鶴觀,累奉綸音,錫號玄明通道虛一先生教門真士。至元後庚辰冬解化於白鶴,藏劍履於計籌。
李德寧,字守一,括城人。嘗判三衢道教主貳玉虛四十餘年,興廢補弊為己任。至元庚寅免稅之功九著。至正乙酉正月乙未忽索褚筆書愒云:抱德而寧,守一而成,天空月明,逍遙上清。書已,擲筆而化。
草木
[編輯]金蓮花,按《郡誌》:石頂有湖生蓮花仙都山孤石撐空,。古老相傳,嘗有金蓮花瓣飄落。
龍鬚草,產於獨峰崖上。舊《誌》云:黃帝駕龍上昇,群臣攀龍髯而上,髯墜,化為草。
壽松古相,生於獨峰之頂。木皆合抱,四時長青,可見獨峰有鼎湖之潤深也。
草木可藥者往往見,山翁野叟採取,形殊味別,莫識其名。今按本草載所有者,雖非土產,亦不廣生,姑列其品目於後,以表名山之嘉秀雲。
黃精、莒蒲、菊花、天門冬、麥門冬、車前子、地黃、牛膝、薯積、蒼苜仁、巴戟天、括樓根、石斛、菴蘭、卷梧、草龍膽、旋覆花、草央明、芍爺、青蒿、絡石、茵陳蒿、石香棻、紫金藤、藍實、景天、葛根、石龍蔔、仙靈皮、歲靈仙、苦參、當歸、通草、常山、何首烏、忍冬藤、芍藥、瞿麥、狗脊、山豆根、牽牛子、薇香子、百合、茅根、草蘚、篦麻子、金星草、天南星、仙茅、藐楔、艾葉、馬兜鈴、馬啼香、劉寄奴、半夏、大青、剪草、莎草根、穀精草、骨碎補、王瓜、射干、白斂、續隨子、鸚冠子、覆盆子、商陸、稀簽、鶴蝨、萱草根、夏枯草、草耳實、馬勃、澤蘭、茵芋、紫河車、五味子、白木、大汗、王不留行、防己、杜華盧、羊蹄、大小薊根、細辛、鬼舊、水萍、香蕾、紫蘇、鬼箭羽、薄苛、木寥、馬芹、淡竹葉、馬齒莧、冬葵子、沙參、紫葛、茹蕃、燈心草、三白草、牛勞子、薴根、菰根、曹草、甘蕉根、馬鞭草、地膚子、杜著、白蒿、桔梗、蛇每、旱蓮草、草烏頭、松脂、楓脂、梧實、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楮實、槐實、橡實、五陪子、枸杞子、郁李仁、烏藥、黃蘗、茱萸、山茱萸、金櫻子、金鈴子、木僅、皂莢、苦榛、苦榛、練子花、蔓荊子、石楠、釣藤、梔子、烏柏木、擇木皮、水楊葉、秦椒、乾漆、杉材、稻米、粟、白扁豆、赤豆、綠豆、大麥、小麥、白油麻、嬰子粟、梨、棗、藕實、鸚頭、石榴皮、栗楔、桃仁、梅實、柿蒂、藤梨、枇杷葉、蔥實、白苣、苦賈、水芹、烏芋、苜蓿、崧、芥、蒜、韭、薺。
碑碣並題詠
[編輯]黃帝祠宇,石刻四大字。唐縉雲令李陽冰篆。碑石元在玉虛宮後,為縣人輦置邑庠。慶曆問於碑陰刊屯雖瞻所撰學記,今石尚存焉。
唐韋加撰《仙都山銘》,潛說友篆。港前宋人。
唐刺史李季貞撰《仙都山銘》趙必願篆。趙前宋人。
唐陸龜蒙《題鏡巖周尊師所居詩並序》。
宋治平二年改賜玉虛宮,敕黃及省剖部符。
刻石
[編輯]錢塘昊說《陪郡守劉大中遊仙都記》。
通判丁宗旦《題仙都山玉虛官詩》。
郡守謝伋《和運使李士舉詩》。
郡人項鸚撰《玉虛官免稅役記》。
太學尚書鄒景初《遊玉虛宮詩並跋》。
太常寺簿昊大韶《贈知官詹虛一詩》。
杜晦之《遊仙都記》。
郡守趙必願《遊仙都記》。
郡守安劉判《申請改宮向狀》。
邑人潛說友撰《重建玉虛官記》。
邑令昊祖文《題獨峰詩》。
仙居陳仁玉《遊仙都詩》、弟邑令紹若《跋》。
已上錢塘具說至邑令紹若俱宋時人。
元縉雲縣尹石谷謝雷使徐元縉《祈雨詩》。元璽書大護持玉虛宮復甲乙正副全文刻石。
已上並在玉虛宮。
隱真劉先生《玄墟碑誌》。
元璽書護持妙庭觀復甲乙正副全文刻石。已上在妙庭觀。
轉運使葉清臣撰《獨峰山銘》,磨崖於峰下。慶曆問運使馬尋、皇祐問運使蘇公舜、元元豐間少保趙清獻公撲,及前後名公四十餘人,各記遊山歲月並磨崖於仙水洞中。
慶曆問邑尉毛維瞻陪轉運使留瑜遊仙都記,磨崖於步虛山麓。
嘉祐間會稽沈紳、宣和問開封劉公長卿、紹興問錢塘虞公似平,及前後名公二十餘人,各記遊山歲月,並磨崖於初暘谷中。
紹興間郭契敷、蔣善昭、趙善詩、楊景奉詔詣《仙都祈雨記》磨崖於鏡巖。
嘉定問留元剛、郭磊卿等《遊仙都記》,磨崖於初暘谷外石壁上。
小蓬萊三字,四明樓輪書,立碑在山中。
邑人黃邦彥《題獨峰詩》,磨崖於童子峰。
邑令王壇《小蓬萊歌》磨崖於石壁。已上轉運副使葉清臣至邑令王壇俱宋時人。
仙水巖三楷字,磨崖於洞中。
初暘谷三大楷字,磨崖於谷中。
倪爺洞三大篆字,或雲李陽冰書,磨崖於洞前。
隱真洞三篆字、金龍洞三篆字、天堂洞三隸字、忘歸洞三楷字,並磨崖於其洞。
右山中碑碼磨崖名目已見於前,今摘其銘記略存於後,所有古今名公題詠詩集另刊。
都山銘
唐韋翔撰
亭亭仙都,峻極維嵩,屹立俱右,削成淅東。發地直方,磨霄穹崇,靈沼在上,祥雲積中。圭壇千仞,柱寧四封。目視不及,翰飛靡窮。群阜奔走,列仙會同。黃帝彼訪,碧嶺是沖。丹穴傍起,金溪下融。日照霞附。月映銷蒙。壤絕棲塵,木無寓叢。居幽不昧,守一而雄。萬壽報響,九成來空。嘉名來復,展禮斯洪。錄作懲止,年祈感通。莫高匪慈,造物之功。
玄混播形,厚載孕靈。雄冠群山,孤高亭亭。挺立參天,氳氳青冥。嵐凝丹穴,霞駁雲屏。上磨九霄,旁礙五星。龍髯莫睹,鳳管時聽。降自穆武,求之靡寧。徒聞荒政,曾不延齡。物有殊異,昔人乃銘。爰勒斯文,縉雲之炯。
張鷺撰
仙都有山,山出萬山。直上千尋,□煙霞深。圓如等抽,高突雲陰。標表下國,權輿象帝。日歟月歟,萬有千歲。東西大鎮,川澤四衛。造化無垠,莫知往制。晴嵐依依,宿霧洞開。髻鬃有像,神仙下來。擷氣氳氳,靈烏環迴。永殊塵雜,不鼓纖埃。絕頂霄愕,澄湖在上。人罕戾止,孰閥其狀。日燭雲披,風飄液飛。如雨雨空,微灑霑衣。谷來松音,潭影曙暉。往往鶴戾,不知所歸。唐垂百年,玄宗體元。響應萬歲,聲聞上天。帝祚明德,祠堂在· 焉。永懷軒後,功成此地。丹鼇猶存,龍昇萬里。事列方誌,道高青史。無復仙容,空流溪水。百越之內,此山為大。恍若壺中,疑生象外。直而不倚,高而不殆。古往今來,獨立滄海。
宋轉運副使葉清臣撰
黃帝車轍馬跡周遍萬國,丹成雲起,.因瑞名山。則獨峰之登,固宜有是。會將漕二浙行部括蒼道士,仙都親訪靈跡,慨然感秦漢之不自度也。駐馬溪上,勒銘山陰。
於黃顯思道崇帝先隆三邁、五,功豐德全,脫履厭世,乘雲上天,師彼飛龍格於皇天,虐秦侈漢鏖,兵事邊流痛刻下溺祚窮年忘是古訓,跋於巖巔,宜爾靈仙,孤風婦然。
題詠
[編輯]中書舍人白居易樂天
黃帝旌幢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鬼。
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
前進士徐凝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幾人尋。
到來唯見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淺深。
運使起居舍人曹唐二首
蟠桃花老華陽東,軒後登真謝六官。旌節暗迎歸碧落,笙歌遙聽隔崆峒。
衣冠留葬橋山月,劍履將隨浪海風。看卻龍髯攀不得,紅霞零落鼎湖空。
黃帝登真處,青青不記年。孤峰疑礙日,一柱獨擎天。
石怪長棲鶴,雲閑若有仙。鼎湖看不見,零落數枝蓮。
江湖散人陸龜蒙魯望題鏡岩周尊師所居
見說身輕鶴不如,石房無倡共雲居。清晨自削靈香柿,獨夜空吟碧落書。
十洞飛精應遍吸,一莖秋髮未曾梳。知君便入懸珠會,早晚來騎白鯉魚。
序載仙都誌中鏡岩即仙水洞。
太常博士皮日休襲美和
八十餘年住鏡岩,鹿皮巾下雪髟髟。
床寒不奈雲縈枕,經潤何妨乳滴函。
飲碉猿回窺絕洞,綠梯人歇倚危杉。
如何計吏窮於烏,欲望仙都舉一帆。
兩浙轉運副使李建中
岩岩仙都山,肅肅黃帝宮。巨石臨廣澤,千仞凌高穹。
肇當融結初,全得造化功。深可蟠厚壤,峭疑截冥鴻。
雲餅去路存,丹鼎遺邊空。抽潤草心碧,敷香蓮葉紅。
升龍扳嬌嬌,飛鳳嗚味嚷。而我集仙署,嘗比瀛洲雄。
星移委女間,風駕析木束。到覺毛骨爽,坐如羽翼沖。
萬事皆氛埃,一氣歸鴻濛。遐哉上聖道,邈與玄化同。
金簡奠至誠,玉書銘代工。功成解冠劍,棲息期此中。
郡倅梁鼎
黃帝升天石,高名壯鬥牛。孤根斜照水,寒色不知秋。
藐與群峰並,圓如一抽。曉妨殘月下,晴落星流。
危定勝崑闈,登應見沃洲。愛深無盡處,日極更遲留。
起居舍人轉運使孫何三首
貝闕琳宮紫霧深,鳳凰仙樂尚惜惜。
鼎湖往事三千載,石筍青春一萬尋。
挺立不教凡草長,削成應兔俗塵侵。
霓旌絳節知何處,空有蓮花送好音。
薜荔無因掛一毫,化工鐫削亦應勞。
圭形直指明河落,桂影遙分漲海濤。
發地五千何足貴,去天三百未為高。
軒轅轍邊今猶在,斗上丹梯著羽袍。
黃帝升天去不還,空留片石在人問。
千尋杳杳撐紅日,萬古峨峨出眾山。
濕霧好花宮女困,倚雲喬木羽林閑。
時人不信飛昇路,轍跡龍髯竟可攀。
刺史王含章
三年為郡仰靈蹤,咫尺無因到此中。
長是徘徊看圖畫,果然曬蟀在虛空。
雲歸湖頂塵難染,鶴立松梢路莫通。
春過碧溪人飯少,古壇牢落雨濛濛。
郡人太常丞周啟明昭回二首
鼎湖深幾許,斗立向空牢。霹靂削不得,芙蓉生更高。飛昇須駕鶴,負荷欲憑鼇。千仞□ □ □ ,何當繼我曹。
蟀既撐天一柱雄,遙看高與步虛同。待登絕隴觀華頂,又見巍巍峻插空。
太常博士直史館知郡曾會二首
時常展畫圖,今喜到仙都○ 盡得煙霞景,方知手筆廳。擎天成一柱,鎮地出三昊。苔片封車轍,蓮香泛鼎湖。占風來海國,迎日上雲衢。似筍千尋直,如藍四面鋪。秀能通造化,高豈得搏扶。雷雨生岩寶,星辰遠藥爐。金華慚叱石,玉女望投壺。觀古壇尤在,碑荒字半無。未曾迷阮肇,何倦醉麻姑。塵外標名異,空中立影孤。笑秦銘泰嶽,嫌舜葬蒼梧。夏月風長滿,秋霜草不枯。步虛昤羽客,滴翠濕樵夫。獨稱瀛洲倡,吟看典郡符。
瀛洲風月十年餘,束出雲堂典郡符。更到煙霞最深處,分明景物是仙都。
郡守陳若拙
發地便擎天,根盤數畝煙。化工成突兀,轍邇似雕鐫。
峭拔殊無倚,孤高眾莫肩。軒轅從此去,知復幾千年。
著作佐郎兩浙運使柳紳
獨出諸峰表,周圍一丈圓。千尋雄鎮地,萬仞上擎天。
湖浪動星際,荷花生日邊。終當駕雲鶴,絕頂會神仙。
胡誌道
仙都古洞天,雲闕高嗥嗥。新官欣然成,碧瓦燦鱗列。
我時宿噤房,六月失煩熱。松聲起中夜,夢枕忽驚輾。
天籟嗚虛徐,玉簫遞玲徹。鳳歌諧律呂,鶴舞想應節。
安知非群仙,宴罷搖珮決。從來箏笛耳,一洗萬想滅。
已上夜宿仙都聞松聲問發音韻琅琅飄然若鏗鏘環珮,早起識之。
李侯神仙才,宇宙在其手。古篆誇雄奇,鐵柱貫金鈕。
標榜黃帝祠,宇晝氣渾厚。想當落筆時,雲夢吞八九。
每傳風雨夜,蜿蜿龍蛇走。光怪發岩寶,草木潤不朽。
鬼物煩攝訶,一旦忽失守。隨煙遽飛騰,無復世問有。
因訪山中人,石刻尚仍舊。誰能一新之,易若運諸肘。
右黃帝祠宇李陽永篆
休說神仙事眇茫,出遊塵世且和光。誰知今日真棲地,便是他年羽化鄉。
朝罷玉壇雲滿袖,夢回金闕月侵廊。玆游似覺青冥上,隱隱微聞詠洞章。
右隱真堂
黃帝乘雲至帝鄉,空留轍邇鎖穹蒼。茫茫丹鼎知何在,曳曳霓旌不可望。
乞得溪山增氣象,真成草木被恩光。我來娣目憑欄久,是可無情憶楚襄。
右望雪閣
百年日月馬上過,贏得閑中可理生。絳闕清都非渺漠,寸田尺宅得經營。
默存長使三官在,急守須防五嶽傾。他日功成定仙去,願隨風馭到蓬瀛。
右可理室
幾年困塵機,厥狀浸成俗。比來夢魂清,勝賞得林麓。
郡峰綰姻鬢,炯炯皆在目。寒碧冷相射,秀氣還可掬。
哦詩三伏中,清風起幽谷。只恐吹我衣,化為雲錦服。
汗流籍提輩,上下相追逐。
右競秀軒
仙家日月遲,春物長芳菲。欲擷瓊瑤英,咀嚼雲腴肥。
只恐花霧深,香氣濕我衣。坐哦心未愜,歸夢遠岩扉。
右擷芳軒
上清之章口擷芳長引八騫林。
曉誦黃庭經,暮歌紫芝曲。若欲童子顏,軒中勤練玉。
珊衣絡霞青,雲鬢頹翼綠。功用信如許,庶可追妙躅。
右練玉軒
紫微夫人之歌日慶雲纏丹爐練玉飛八瓊。
門外無俗駕,眼中有餘清。上登曉燒闕,八窗皆虛明。
三光煥爾照,萬象無隱情。試觀弄丹筆,雲篆俱天成。
右煥照室
黃庭經日三光煥照入子室。
升巍躡層巔,雲陛近百尺。平生塵土足,到此還幾歷。
有岩中桿然,斧鑿若天劃。玉泉出石罈,雨點散寒碧。
我來供茗事,松鼎煮瓊液。餘甘生齒頰,可以醒醉魄。
永懷鶴髮翕,謂周景復嘗居於此四顧但空壁。似聞便仙去,山問護留烏。
右仙水洞
好山如故人,欣然見眉宇。又如梳曉鬢,紅綠相媚嫵。
況玆愛山者,握筆喜臨賦。有岩巉然開,欲陸縱賽步。
清游亦不惡,勝境得飽妖。掃石坐晚凍,濃翠濕冠屨。
好花續春遲,紛紛雜紅霧。仙家在何許,恐入桃源誤。
竟為彌日留,直待山月吐。饅尋流水歸,不記來時路。
右忘歸洞
山嵐鬱蒼蒼,溪水流浩浩。紛然世上人,換易如秋草。
奇哉三洞天,連路極深窈。陽崖射朝曦,先見扶桑曉。
誰能餐九華,顏色端使好。仙夠蟬蛻去,遺邇不可考。
我來愜登臨,幽事費尋討。悲嘯聞澗猿,啁晰聽啼烏。
平生憤懣憶,到此始一掃。行將袖手版,汗漫遊八表。
右初暘谷又名倪訪洞
玆山何巍巍,欲上捫蘿鳶。怪石虎踞蹲,老卉虹天橋。
中有古洞天,割然若天造。爰從開闢來,日月自昏曉。
神龍此墊蟠,雷玉吐森森。每逢歲旱乾,山老必見檮。
顧盼層雲生,橄舞百川倒。何時謝魚蝦,昂雷騰浩渺。
右龍泓洞今名贊龍洞 郡守劉參
古帝此登仙,霓旌不復還。孤票蒼嶺外,屹立紫煙問。上下形端柱,周迴影轉環。根疑連海嬌,頂欲突天關。蓮出湖心迥,苔漫轍邊斑。傍存鍊丹釜,低瞰步虛山。猿狄何能到,鸞鳳自可攀。晝矜名手眇,吟怯鉅題艱。鴉蕩非靈異,蘭岩鄙宴閑。縉雲遊覽處,勝槃申人寰。
邑簿校書郎毛維瞻
峭拔神仙宅,來尋煙水重。深應盤九地,高不讓群峰。瞻對奇勝晝,捫綠直豈容。幾時蓮葉下,終古蘚紋封。往事雲難問,無言路有蹤。橋山杳何處,侍從此攀龍。
轉運使蘇舜元求翁
龍車鳳輦入瑤笑,轍邊高懸不可攀。唯有風吹鼎湖永,青蓮花葉落人問。
兩浙察訪使吳興沈括存中
苔封輦路上青山,鶴馭遼天去不還。惟有銀河秋月夜,鼎湖煙浪到人問。
邑人國子洞業胡份子文
烏道盤空上,松根抱石生。羽人分兩舍,雞犬自聞聲。
兩浙提刑濡須楊傑次公三首
有路入仙都,何人到鼎湖。秋風夜來急,吹落碧蓮無。
問路從黃碧,穿雲入紫清。林間鬆化石,門外玉為城。
道士非愛山,出家今已老。雖知車轍跡,不識龍髯草。
郡守劉涇巨濟
石城雲屋抱浮丘,正是真人舊括州。會擲仙圖爭少勝,不知身到洞天遊。
津陽王姪題黃帝祠身 大觀
我渡溪水尋荒村,群峰勢若萬馬奔。酣酣春色雷初霽,靄靄野氣山猶昏。
瓊樓金闕滌地盡,松相半帶斤斧痕。要還清爭掃塵濁,一炬劫火安得焚。
行人鞠翠口馬拜,仙都妙理吾能言。威神可畏凜如在,自臺今亦祠軒轅。
當年垂衣正南面,製作取盤乾與坤。鑿開鴻濛肇人紀,首為區宇立本根。
風后方牧來聯翩,神機開闢施無根。初傳問道廣成子,後乃密契中皇君。
功高德大不可擬,幾與造物分遺恩。遙遙唐堯逮炎運,萬年聖子兼神孫。
至人御世用常道,飛升輕舉安足論。爰從一氣生萬物,奈何已把天人分。
伏羲八封晝已破,女媧欲補理亦繁。飄然獨返清都去,卻斂造化歸全渾。
廟前仙石表今古,屹立霄壤爭雄尊。鼎湖可望不可見,意令後世難攀援。
頂中玄宮號泥丸,自然有路朝天閤。此身內外神氣合,俯仰自超生死門。
默運四時無詭異,試觀日月誰吐吞。柢今湖邊送風雨,草木吹動旗與嬸。
飄落十丈紅菌舊,碧溪下插玻璃盆。馬蹄車轍不須有,雖迷襄野道自存。
岩泉夜發百穀響,洞庭樂聲猶可聞。山川古色藏妙意,誰與開滌明根源。
我談希夷返淳樸,不假辯說波濤翻。
郡人湖北提舉胡升子上
鼎湖不可見,巍然但孤峰。特立亙萬古,氣壓諸山雄。
黃帝久得仙,遊行跨飛龍。至今世俗傳,尚指輦路通。
頗如昇天檜,追求白鹿蹤。常言貴荒唐,厥見真兒童。
顧惟此山奇,實宜仙所宮。水聲來玲風。和以萬本松。
客枕久未穩,笙簫滿虛空。頗疑九成音,不在二典中。
但恐蚩尤旗,曄嘩舒長虹。雖能獨不死,忍視斯民窮。
君看涿鹿戰,萬古蒙其功。鼎湖何足道;帝德彌蒼穹。
通判延陵丁宗旦紹興
世上洞天三十六,縉雲第二十九區。古木參天駕雲屋,總真靈邇號仙都。
獨峰壁立二千尺,凌空聳翠屹然孤。仰瞻絕頂煙嵐際,曾開苗莒名鼎湖。
舊說軒轅駐車轍,雲駢風馭經此塗。石釜鍊鼇丹砂就,乘龍帝鄉纔須臾。
紫虛碧落超塵世,侍臣無路攀龍鬚。唐朝天子仙李裔,德格天心來瑞符。
祥煙嘉氣卿雲布,山中九傳萬歲呼。步虛對峙雲斷續,東西互雲高下殊。
澗邊幽徑登烏道,上有鏡岩如方壺。岩中乳水瀝嵌憐,滴石成穴如仰盂。
水一晝夜斛加半,潦不泛溢早不枯。魯望曾記周景復,絕粒餐霞黃老徒。
棲真妙入懸珠會,八十餘年隱此居。千古寥寥桑海變,仙跡渺邈還有無。
石門瀑布雖雲好,此間殊勝未易俱。特然造化鐘神秀,虎頭妙手亦難圖。
事跡出於圖經吉詩。
郎中錢塘吳說傳明
佳住從來說鼎湖,玆遊直欲到清都。參天玉筍千尋許,墮地金蓮十丈無。
江觀便思眠一柱,海山今喜識方壺。直須買取鵝城絹,要畫滄洲水墨圖。
上饒韓元吉甫澗先生 三首同
檻外風高霜月明,步虛山裹步虛聲。罷琴刻燭初長夜,又得人問一夢清。
封禪空餘不死名,華清宮裹望長生。閑雲布作人問瑞,更有山呼萬歲聲。
龍虎驅馳戰阪泉,荊山鼎就更昇天。軒轅到處存遺跡,忍使君王不學仙。
運使李士舉
道出仙都下,溪深草木閑。陰晴老農事,豐稔此心關。
誰削千尋石,雲藏萬疊山。王程元有限,那得更躋攀。
四海無塵戰馬閑,稻粱桑拓綠回環。不知盡是君王力,華屋重重對好山。
已上過仙都徐氏山居,見舊括蒼續集今郡忠雲文公作韻也。
郡守陽夏謝伋景惠和
盪節光華遠,朝車那得閑。咨詢元自急,省斂赤相關。
去住存高詠,晴陰對好山。深暫糜郡紱,仙境不同攀。
耄倪扶杖小童閑,遠舍清溪碧水環。爭看亦帷仍避傳,靜無檸鼓愛青山。
浙東提舉朱熹晦庵先生追和徐氏山居韻
出岫孤雲意自閑,不妨王事似連環。解鞍盤磚忘歸去,碧澗修筠似故山。
郡人吳謹微遊仙都五首
薄宦驅人畏簡書,金柔暑濁倦征途。歸來有意尋真境,路入仙都不憚迂。
轍跡峰前聊息跡,忘歸洞口未能歸。往來名利憧憧者,著腳仙都亦自稀。
黃冠道士老而瘦,相對談玄一事無。勸我莫教沉宦海,人問亦自有仙都。
石筍古傳八百丈,鼎湖仙去幾千年。我疑二事無從政,但信仙都是洞天。
山下霏微雨灑塵,門前嘹唳鶴迎人。遂成一覺仙都夢,更訪遺蹤得隱真。
郡守許尹覺民和 紹興
仙都蹤跡想遺書,我欲歸時更問途。忽得新詩如見畫,山蹊野徑不須迂。
山中鶴怨無尋處,洞口雲歸未得歸。憶著仙都舊時路,石樑苔澀履痕稀。
玉貌仙人老不瘦,世問榮辱此中無。煙雲昨夜微銷鑠,似怪題輿車騎都。
黃帝得仙從此去,鼎湖傳說幾經年。龍髯墮地成春草,直到如今不上天。
桃源歸路爭無塵,只是當時避世人。仙事茫茫類如此,鼎湖轍跡恐非真。
郡守吳芾追和
來訪仙都古玉虛,山前有客指迷途。煙霞渺渺孤峰絕,松竹森森一逕迂。
策杖行行入翠微,步虛山下久忘歸。幽棲宜有林中士,何事斯人近世稀。
聞道山巔有鼎湖,蓮花還似舊時無。軒轅去後空車轍,疑此山川即舊都。
人已乘龍去不還,尚餘雙鶴不知年。坐來頓覺塵寰隔,始信壺中別有天。
登覽玆山古到今,流傳今有幾何人。如君聖踐懸知少,死有新詩為寫真。
仙都誌卷下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