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編輯]

(文殊師利所報法言稱,一名斷諸法狐疑法,一名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別炤明持)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四事品第一

[編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與大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人,及諸欲天子、諸色天子、諸遍淨天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是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圍遶會聚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須真天子於會中坐。須真天子察眾坐定,便從坐起,整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惟佛分別解說其決?」

佛言:「善哉,善哉!天子!為世一切求最上義,乃以此念問多陀竭。所疑便說,恣所欲問!」

須真天子踴躍歡喜即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謂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何謂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何謂菩薩得知無所罣礙之行?何謂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何謂菩薩入眾勇辯,得無恐懼?何謂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何謂菩薩得依法奧,超絕於俗?何謂菩薩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何謂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何謂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謂菩薩得魔現怪,心不傾動?何謂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何謂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何謂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何謂菩薩得知巧方便根,為眾說法?何謂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慾會?何謂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何謂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何謂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何謂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何謂菩薩得吉祥願,身意清淨?何謂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謂菩薩得波羅蜜,度於彼岸?何謂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何謂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愛敬?何謂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何謂菩薩所行功德而不可盡?何謂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何謂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何謂菩薩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何謂菩薩總持眾事,無所不了?」須真天子問已,默然。

佛言:「善哉,善哉!須真天子!所問甚深,多所過度於世人民,念持是事以問如來,起菩薩意濟脫生死。諦聽,諦受!佛當為汝解說其義,踰於所問,疾得是事。」於是天子受教而聽。

佛告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等為四?一者,以善權方便入於智慧而不動轉;二者,以立大哀住無蓋慈;三者,以立法義所問能報;四者,以立於道逮得神通,曉知所有。是為四事,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佛爾時歌頌而言:

「堅住於權方便,已見慧智無底,普弘廣行大哀,慈護人常得脫,
得義法善方便,應所報無躓礙,神通達道化之,以得是無能壞。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何等為四?一者,精進不轉;二者,身所行淨及淨他人;三者,其意純淑,得至於道;四者,不厭惓於佛法而得成就。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佛爾時歌頌曰:

「得堅住於精進,立中正無兩際,常清淨無垢濁,身意行口亦爾,
所作為常純淑,以是故乘佛義,於請益不厭惓,常思念於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是則為微妙持,若有堅住法者,便當得道行徑,
於內外皆已了,悉逮得道之節,在於此三處中,為法王今不久。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法,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何等為四事?一者,以般若波羅蜜廣教授諸菩薩;二者,未發道心者而勸一切令發道意;三者,常行三品願:一戒、二智慧、三平等,應是事者所作功德而無恚怒;四者,心念於道而無懈怠。是為四事,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佛爾時歌頌言:

「用智慧度無極,教導於解黠者,便以等住於道,則恆以是道心,
廣勸勉於眾人,皆使令發道意。
於三品而不轉,若有應於是者,便為合於道義。
其一切諸所作,是功德遂當辦,稍得依近於道。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知無所罣礙之行。何等為四?一者,有所作常以慧,不為頑佷自用;二者,知一切法因緣所屬,離於吾我而無瞋怒;三者,以空法攝護一切;四者,遠離愛欲,曉了六情。是為四事,菩薩得無所罣礙之行。」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常以慧,不佷不自從,信用律方便,所見而不受
,是法為以空,終不捨離人,行過諸所欲,內外為已淨。
如是最上法,四事之所立,便得智無礙,慧度於無極。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所聞不厭足;二者,應人所欲而為說法,心無所冀;三者,一切所作如幻,於諸法界慧無所壞;四者,一時發道意,超入法城。是為四事,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佛爾時歌頌言:

「常求深學,聞不厭足,審觀法義,應所欲教。
已得總持,自以意說,不復從人,有所啟受。
所作若夢,及野馬幻,視一切法,癡分如是。
其所修設,而不壞法,一發淨意,便棄苦痛。
如是法品,甚為殊傑,是經尊特,常當親近。
去離冥塵,而得慧明,遊於三世,譬如日光。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入諸勇辯,得不恐懼。何等為四?一者,得陀隣尼念持不忘;二者,語能報諸所問,皆斷其狐疑;三者,以大哀教授一切,使入空;四者,所作離於魔事,便得神通之智。是為四事,菩薩入眾勇辯,得不恐懼。」

佛爾時歌頌言:

「已得於總持,所聞而不忘,語報堅諸問,皆斷眾狐疑,
大哀廣教授,一切無所有,神通為已達,魔欲不能制。
如是四事法,則為應菩薩,於是無恐畏,在眾住不懼。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何等為四?一者,諸所聞者皆悉持之,於所聞、無所聞,亦無力,亦無持,亦無所至;二者,諸所音聲非是正行,皆遠離之,諸法皆解脫等,若如稱義,議如響;三者,若聞他方有深經,輕身往求;四者,已入寂靜義而無有憒閙。是為四事,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

佛爾時歌頌言:

「雖欲多聞法,不聽采其義,無聞亦無力,因義是其要。
三界諸音聲,皆非正道行,響等譬如稱,知義亦如是。
於是得聞聽,觀受奉其義,無使身自行,彼說聞歡喜。
其義最第一,法寂無憒義,用是深法行,稟承敬其義。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依法隩,超絕於俗。何等為四?一者,聚會眾人而為說法;二者,於大眾中為現無常事;三者,勸大祠祀者,使為覺願;四者,常欲捨諸所有,止空閑處。是為四事,菩薩得依法隩,超絕於俗。」

佛爾時歌頌言:

「在於大城,常處其中,因其黠慧,而為說法。
住身大會,建立眾人,淫放逸中,為現無常。
會於大祠,彼我等佐,因祠勸助,用已覺故。
與無有俱,常念捨離,心常願求,處在空閑。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何等為四?一者,心常在道,究竟不離;二者,所聞受持,念未曾忘;三者,所許如言,有求不逆;四者,習於空無,入一切法。是為四事,得菩薩恭敬順,行佛、世尊教。」

佛爾時歌頌言:

「身更諸苦痛,道意終不轉,得聞入法要,是則大導師。
心口有所許,身行亦如言,習諸空無慧,入眾智黠法。
奉行如法教,得離婬怒癡,不懈不中止,無恚亦無懊。
十方稱名譽,歌歎其功德,若應順此教,法慧無過者。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承法教,道利一切。何等為四?一者,受空身住,能為眾會廣說大法;二者,已自調心,去離婬欲而得泥曰,復令會者調心止欲,說泥洹法;三者,自身所作滿足至道,復令一切立摩訶衍;四者,自身求法,已暢眾妙,復教於人,令求索法。是為四事,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

佛爾時歌頌曰:

「教授於人,令受空要,調心止欲,得住泥曰。
有德至尊,及大神足,以法布施,示人覺乘。
所為已具,至於道心,於眾立人,使至大乘。
常求於法,便合義力,為眾說法,亦不增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等為四?一者,日日修梵四淨之行;二者,常止宿於空閑之處;三者,深入於法忍;四者,身心而等慧。是為四事,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

佛爾時歌頌言:

「日修梵行,以自興立,常樂空閑,處於清淨。
已入深法,便至於道,身心平等,自致得慧。
已合如是,於行如等,於五神通,為已得達。
飛到十方,住諸佛前,多所育養,於一切人。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魔現怪,心不傾動。何等為四?一者,住四禪者,皆令入空;二者,常以大哀不捨一切;三者,供施三寶精進不絕,常不厭足;四者,以漚和拘舍羅故,六波羅蜜而得堅住。是為四事,菩薩得魔現怪,心不傾動。」

佛爾時歌頌言:

「空無思想住,建立道四禪,常以無極哀,令眾安入義。
其於法寶貫,不截亦不斷,應諸度無極,則是權所引。
意尊無能壞,堅住而不動,一切諸四魔,皆悉為之伏。
遍見諸庶人,在魔羅網中,示於泥洹道,皆令發是乘。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何等為四?一者,常思惟入深法;二者,非義之事常悉捨離;三者,常憂念一切,便得合法議;四者,能調剛強,開解愚冥,得佛無礙智。是為四事,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

佛爾時歌頌言:

「意常思惟,入於空法,放捨非義,常合正義。
已入是念,憂勞一切,得深遠智,則意之最。
得調剛強,開伏曚冥,令發起意,立摩訶衍。
神通之智,皆為已辦,得智深遠,不可逮覺。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何等為四?一者,若得利、若樂、若有名、若歎譽,不以喜悅;二者,若無利、若苦、若無名、若謗毀,亦不以憂;三者,依受五陰,護養一切;四者,若得受陰者,示現空聚處。是為四事,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

佛爾時歌頌言:

「若有利及名譽,便已得一切樂,有如是稱歎者,心亦不以為喜。
若無利無名苦,有智者不以憂,如蓮華無沾污,於世行亦如是。
若受陰用是義,以將護養一切,已能滅盡諸陰,計念之若如幻。
於世行隨其法,不為俗所沾污,令一切得樂義,以戒德為塗香。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何等為四?一者,是身亦無人;二者,是人亦非人,三者,諸法皆靜寞;四者,慧無所著。是為四事,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

佛爾時歌頌言:

「是身亦非身,是人亦非人,法靜亦如是,慧亦無欲著。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知巧便根,為眾說法。何等為四?一者,便得神通;二者,其慧無所罣礙;三者,得辯才之智;四者,本願已淨。是為四事,菩薩得知巧便根,為眾說法。」

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已為達,其慧無罣礙,辯智常如此,本願畢清淨。
已知見人根,如應為說法,聽者輒聞受,不疑怪泥洹。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慾會。何等為四?一者,得住於空聚,若見繫囚便度脫之;二者,得立無想,諸著行者皆度脫之;三者,逮得無願,安和定隱,將育一切;四者,得漚和拘舍羅,以智慧示現諸法。是為四事,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慾會。」

佛爾時歌頌言:

「已得空於聚,繫囚即解脫,已立於無想,度諸想著行。
已得於無願,安詳和定隱,隨眾所生處,將育於一切。
權慧開化人,則住度脫門,具足以時入,不止無色界。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何等為四?一者,普視悉見知諸法界;二者,了生死本,以法度脫之;三者,悉知身欲本;四者,習於泥洹,不疑諸法。是為四事,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

佛爾時歌頌言:

「普察悉見知,一切諸法界,終無偏恨心,所視悉平等。
至於身之本,處欲而自在,已知殊特便,以權應而說。
一切無所習,諸法皆滅度,不生無所趣,所有為都盡。
不慢不自大,降伏諸貢高,一切以巧智,皆使入泥洹。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何等為四?一者,布施得豪富,因此便致是;二者,持戒得生天,因此便致是;三者,博學成大智,因此便致是;四者,止觀離生死,因此便致是。是為四事,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

佛爾時歌頌言:

「布施得豪富,緣是則果報,持戒生天上,緣是則果報,
博聞慧無欲,緣是則果報,道觀無識著,緣是則果報。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何等為四?一者,在有常中心得無著;二者,在無常中意不有異;三者,見諸起者及生死本,乃從十二因緣合會生,其已見知,不作是事;四者,視諸起滅及生死滅,乃從十二因緣離散滅,其已見知,處於三界不作滅事。是為四事,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

佛爾時歌頌言:

「見計有常者,為示無常事,在於無常中,為現中正法。
若為一切人,廣說因緣意,其聞十二事,心普得清淨。
一切諸十方,世尊所可說,癡為生死本,上下從是起。
諸可所起者,亦終不復滅,因緣皆已盡,不與十二會。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何等為四?一者,一切人是我所,皆為示現其道;二者,所作功德而不厭足;三者,住於生死,無求泥洹無;四者,隨諸所樂而入度脫之,以權行,不為愛欲所污。是為四事,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

佛爾時歌頌言:

「堅於一切人,使住於道覺,諸所作功德,不念欲中止。
在於生死中,而為求滅度,如其所好樂,因是而濟脫。
心意常當念,親近於是法,善權方便故,都以曉了知。
恆志在養護,無數諸人民,攬持一切智,皆使疾逮得。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吉祥願,身意清淨。何等為四?一者,無慳貪;二者,施不擇時與;三者,堅於戒;四者,身意所作常願於道。是為四事,菩薩得吉祥願,身意清淨。」

佛爾時歌頌言:

「心質樸不慳,持戒淨無瑕,堅住而不動,譬如須彌山。
身意之所作,常願於覺乘,今得吉祥應,如是得不久。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等為四?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愛其子,亦如自身無異;二者,若得苦痛、撾捶、割剝,計無有身而不愁憂;三者,已得解空,離諸所見;四者,身所行惡常自責悔,他人所作見而不證。是為四事,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

佛爾時歌頌言:

「視一切如身,若父母愛子,常持大慈意,照育諸人民。
若有起恨心,則覺隨而滅,已解了於空,能為第一忍。
若身有短惡,常深自責悔,及見他瑕穢,終不證其闕。
一切諸人民,吾當盡度脫,在於夜夢中,未曾起恚心。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波羅蜜,度於彼岸。何等為四?一者,所作福無央數;二者,所作慧無有限;三者,以一波羅蜜滿諸度無極;四者,發意作功德不求餘,但願一切智。是為四事,菩薩得波羅蜜,度於彼岸。」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福無厭足,如眾流歸於海,修智慧無限量,已得住於佛乘。
則持一度無極,滿足諸波羅蜜,凡發意所作為,常願求於正道。
已得度於彼岸,諸度無極亦爾,則便入泥洹城,如是得不為難。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何等為四?一者,有無盡寶藏;二者,有無窮法教;三者,神通為已達;四者,心平等,譬如地。是為四事,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佛爾時歌頌言:

「其福藏無有盡,法教化亦無窮,神通智達無礙,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難稱量,已於道而得住,如是者多饒益,便疾得至於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為一切世人所敬。何等為四?一者,行四梵行;二者,行四恩救攝一切;三者,有四諦慧;四者,得四無所罣礙:

一義、二法、三次第均、四報答。是為四事,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敬。」

佛爾時歌頌言:

「如梵住行四淨,常樂施於四恩,已得有四諦慧,用供養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應教授而說法,以恩行合會人,用是故見敬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何等為四?一者,多聞具足,不犯於戒,得無所疑;二者,已得樂止,安而無害;三者,已得寂寞,諸根便定;四者,自身已得安隱而無所貪,所作不自侵,悉逮見知。是為四事,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佛爾時歌頌言:

「聞已具便受持,以自戒度彼岸,如是者無所疑,得樂止安隱處。
已止宿在空閑,則諸根用寂定,身已安無所貪,悉逮見諸自侵。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所作功德而不可盡。何等為四?一者,已信得豐饒;二者,已精進得豐饒;三者,以大哀得豐饒;四者,所作功德但願大乘。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功德而不可盡。」

佛爾時歌頌言:

「已信得堅住,無能動搖者,常修精進行,從是得大力。
無盡之大慈,及與無極哀,常為一切人,行於廣大道。
以如是之故,得無盡功德,稍稍復增益,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滿時,淨好無瑕穢,常在眾星中,其明無能蔽。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何等為四?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異;二者,已受持要;三者,心已安隱,得住於道;四者,意得堅強,若如金剛。是為四事,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佛爾時歌頌言:

「口之所言,所作亦爾,若已敬愛,奉持正要。
為已安住,於此道意,其身堅強,譬若金剛。
如是則為,四事法行,智黠之人,常修是事。
意不猶預,為已得定,已堅其要,會得至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何等為四?一者,得於智力而無欲力;二者,得黠慧力,離諸癡冥;三者,心得自在,不隨魔教;四者,為得總持,隨人所樂而為說法。是為四事,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佛爾時歌頌言:

「已智力得勇慧,為不隨愛欲力,黠慧力消癡冥,已度脫諸所見。
心已尊魔皆伏,得總持應問答,教授眾不自侵,已是故疾得尊。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何等為四?一者,不瞋恚;二者,常恭敬於人;三者,不婬泆;四者,意純淑。是為四事,菩薩諸所施造輒為作師。」

佛爾時歌頌言:

「心念無婬恚,常住於恭敬,純淑得至道,為師敷要慧。
造匠眾方便,於世世之上,世人咸歸仰,一切頭面禮。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總持眾事,無所不了。何等為四?一者,已通於智,於智中遊無所不過;二者,所說十方諸佛皆聞其音佛尋報讚;三者,皆已離諸無功德法;四者,皆已得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是為四事,菩薩總持眾事無所不了。」

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為已達,飛行淨眾塵,其智甚廣大,普等如虛空。
一切諸如來,皆見聞其音,報答悉滿足,其音無缺減。
諸非功德業,為已悉遠離,愛慶得吉祥,立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為能光是法,於是功德中,皆無自侵者。」

佛說此四事章句言時,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爾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無所不照。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此經第十九幅末二行,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之下,五千菩薩之上,丹本有為轉法輪甘教慈教,乃至於泥越行永不泥越等,凡三十八行;宋本可五十行經,詳其文相,首尾疣贅,皆不穩當,撿之即是下文宋本第三卷、丹本下卷,分別品第八之末文耳。丹本重安於此,錯矣,故不添之。請詳其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