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作者自存檔:學術交流的新途徑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作者自存檔:學術交流的新途徑
作者:季燕江
北京科技大學 物理系 100083
Email: jyj@sas.ustb.edu.cn


開放獲取[1](Open Access)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和信息傳播界為推動科研成果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而發起的運動。按照Peter Suber的定義[2],我們可以把開放獲取解釋為:把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論文或學術文獻放到互聯網上。使用戶可以免費獲取,而不需考慮版權和授權的限制,以打破學術交流中的人為壁壘。

學術出版的產生和發展是伴隨着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同步出現的,它滿足了科學家越來越迫切的學術交流需要,並通過審稿制度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使世界上一群人數不多,距離遙遠的科學家形成了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緊密社群,並創造出獨特的「科學文化」。

隨着近代科學研究日益深入,學科越來越被細分為專門化的領域,每個專門的領域都需要自己的學術期刊。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越來越高昂的訂閱費用使得即便是財力雄厚的大學也沒有財力訂閱所有需要的學術期刊[3]

最近10年來,由於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傳統的出版業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衝擊,新的網絡傳播方式的出現,使傳統出版業正面臨着消亡或轉型的危機。開放獲取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一個學者為什麼要出版學術著作,或發表論文,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學術承認,在學術社群內獲得首先發現權,而不是象大眾暢銷書的出版是為了追求銷量和「碼洋」。所以從這個角度,學術文章不存在「盜版」的概念,文章傳播的越快,越廣,越有利於學術成果的傳播,有利於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開展後續工作,增加作者文章的引用率。所以開放獲取對作者是有利的。

在互聯網環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論文放在自己的網站上傳播,但在目前網絡信息泛濫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去閱讀這些未經同行評議過,水平參差不齊的論文。

一般說來實現開放獲取主要有兩種途徑[4],一種是通過開放獲取期刊(OA Journals),被稱為「金色道路」(Gold Road)。另一種是通過作者自存檔(Author self-archiving),被稱為「綠色道路」(Green Road)。

開放獲取期刊採用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方式,作者向雜誌投稿的同時要繳納800-1500美元的費用,讀者則可以免費獲取。著名的開放獲取出版商有BMC(BioMed Central)[5]和公共圖書館(PLoS)[6]等。作者付費並不意味着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水平會下降,根據ISI的研究,開放獲取期刊與非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在影響力方面並無本質區別[7]。而PLoS Biology的影響因子更是高達13.9[8],成為生物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期刊之一。

版權方面,開放獲取期刊一般採取知識共享組織的Attribution協議[9],如PLoS和BMC期刊都使用CC Attribution協議[10]。這意味着我們只要保留作者署名,即可對這些論文複製、傳播、演繹、甚至作商業利用等等。

開放獲取出版商可以看作是網絡時代的新型出版商,他們不再通過訂閱費(主要是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圖書館支付)獲利,轉而通過向作者提供出版服務,收取「服務費」而盈利。但採取開放獲取出版模型的期刊太少,目前只有大約1600種[11],僅占全部學術期刊的約0.07%,在大多數學術領域實際上並沒有高質量的開放獲取期刊存在。另外800-1500美元的費用,對第三世界科學家也顯得過於昂貴。因此在現階段,僅僅依靠「金色道路」是無法實現開放獲取的。

作者自存檔[12]是實現開放獲取的另一種途徑,作者仍然向傳統期刊投稿,但與此同時(之前、或之後)也將自己的論文以電子格式存放在專門的開放獲取知識庫(open access repositories)中供同行及公眾閱讀。

最著名的開放獲取知識庫是arxiv.org[13],這是一個以存放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定量生物學領域內學術論文的電子文庫。arxiv.org最初是由理論物理學家Paul Ginsparg於1991年8月16日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建立的高能物理學家交流預印本(preprint)的網絡社區[14]。所謂預印本就是向期刊投稿前的已完成的科學論文,物理學家很早就有少量印刷預印本並與同行交流的習慣,而Ginsparg工作的價值是把它們集中、公開地放到互聯網上,使每個物理學家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本來是私人之間流傳,只有小圈子精英物理學家才能讀到的預印本。有了arxiv.org之後,每個物理學家,特別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物理學家在獲取最重要科研情報的方面,不再那麼落後了,時差幾乎不存在了,而從前這個時間差至少是一年,許多最重要的工作已經被別人做完了,你才知道一年前的進展。

從這個角度arxiv.org的意義是重大的,它使全世界的物理學研究「一體化」了,不論你是在英國劍橋、波蘭克拉考或印度加爾各答,你都將有機會第一時間知道物理學領域最新的進展,並立刻有機會參與進去。而最近物理學在超弦、超導等熱門領域的巨大進展,無不與arxiv.org聯繫在一起。

研究表明在傳統期刊上發表的,是否通過作者自存檔方式公開自己的研究論文已經成為影響論文影響力的一個因素[15]

  • 發表在2003年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al Journal)上75%的文章是開放獲取的(以預印本形式存放於arxiv.org),這75%的文章獲得了90%的引用率。開放獲取文章引用率是非開放獲取文章引用率的3倍。
  • 發表在2003年核物理學A(Nuclear Physics A),32%的文章通過arxiv.org開放獲取,這部分文章獲得了總引用率的78%,開放獲取文章引用率是非開放獲取文章引用率的7.5倍。

即便如此,有調查表明,目前採納作者自存檔方式公開自己論文的作者只有15%,而且主要集中於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作者之所以對作者自存檔存在疑慮,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11]

(1)擔心自己的論文放到網絡上後,有可能被不適當地利用,如被其他人剽竊,被人用於商業目的等。(2)作者論文是在傳統期刊發表(或即將發表)的,因此作者必然還受制於作者與出版商簽訂的版權轉移協議。

根據國外研究者的統計[16],93%的學術期刊允許作者自存檔,但傳統出版商為保護自己的發行利益常常會傾向於限制論文的開放獲取。通常的限制措施有:

只允許預印本的作者自存檔,而不允許以論文發表後的格式存檔;只允許在作者個人主頁或學院主頁上存檔,而不允許在開放獲取知識庫中存檔;只允許在論文發表半年到一年後存檔等等。

因此儘管有高達93%的學術期刊允許某種形式的作者自存檔,但各個期刊的版權協議各有不同,而作者並非知識產權方面的專家,版權方面的顧慮和誤解會阻礙作者自存檔[17]。CC許可協議的出現為解決作者自存檔過程中的版權問題提供了靈活、標準的解決框架,如果傳統學術期刊也採取某種版本的CC許可協議,則可為更多作者進行作者自存檔掃清顧慮和誤解。而作者自己也可以在自存檔的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期望,靈活地定義自己論文的授權方式。

開放獲取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或概念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實踐的問題[17],需要研究者、公眾、研究贊助者、出版商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自存檔需要每一位研究者去積極實踐,通過實踐可以使開放獲取這一目標更快地成為現實。物理學是開放獲取最成功的領域,物理學家對出版商的典型策略是:「不予理睬」(don't-ask/don't-tell)[18],只是不斷地把自己的已發表和未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拿出來放在arxiv.org上與同行交流,如果出版商要求他們刪除,他們會予以配合。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幾十萬篇物理學領域的論文被作者自存檔[19],而僅有很少的文章被出版商要求從網絡上刪除。而幾乎所有的物理學期刊在如此的壓力和現實下,也只得修改自己的版權轉移協定,明確規定作者擁有在開放獲取知識庫中存檔的權利。而出版商政策的改變,也並未導致各學術機構削減對期刊的訂閱。

參考閱讀:

  1. Alma Swan, Open Access, http://www.jisc.ac.uk/uploaded_documents/JISC-BP-OpenAccess-v1-final.pdf
  2. Peter Suber, Open Access Overview,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rief.htm
  3. 方晨,開放獲取:解困「學術期刊危機」, http://www.edu.cn/20050929/3154092.shtml
  4. Keith G Jeffery, Open Access: An Introduction, http://www.ercim.org/publication/Ercim_News/enw64/jeffery.html
  5. BioMed Central(BMC), http://www.biomedcentral.com
  6.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 http://www.plos.org/
  7. James Pringle, Do Open Access journals have impact?, http://www.nature.com/nature/focus/accessdebate/19.html
  8. PLoS Biology, http://biology.plosjournals.org/perlserv/?request=get-static&name=information
  9. 開放獲取期刊使用的版權協議, http://www.qiji.cn/drupal/node/7998
  1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
  11. ^ 11.0 11.1 Richard Poynder, The role of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in Open Access, http://www.indicare.org/tiki-read_article.php?articleId=93
  12. Self-Archiving FAQ, http://www.eprints.org/openaccess/self-faq/
  13. arxiv.org, http://www.arxiv.org/
  14. @xxx.lanl.gov, http://library.lanl.gov/cgi-bin/getfile?00285556.pdf
  15. 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and downloads ('hits') on citation impact: 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http://opcit.eprints.org/oacitation-biblio.html
  16. Journal Policies - Summary Statistics So Far, http://romeo.eprints.org/stats.php
  17. ^ 17.0 17.1 Alma Swan, Aninterview by Richard Poynder, http://poynder.blogspot.com/2005/04/roller-coaster-ride.html
  18. Is self-archiving legal?, http://www.eprints.org/openaccess/self-faq/#self-archiving-legal
  19. Alma Swan, 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 An Introduction, http://eprints.ecs.soton.ac.uk/11006/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知識共享-署名圖標
本作品在「知識共享-署名 2.5 中國大陸」協議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