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眾 開門招生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依靠群眾 開門招生
同濟大學「五·七」公社
1970年8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光輝指示的指引下,在上海市革委會的親切關懷下,去年七月份,我們從工農兵中選拔了二十八名學員,開辦了一個房屋建築專業工農班。

招生工作,是教育革命的一個重要部分,實質上是一場社會革命。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還是由少數人包辦代替?這是招生工作中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毛主席教導我們:「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總是要伴隨一場大喊大叫的,這就是宣傳新制度的優越性,批判舊制度的落後性。」招生工作也是這樣。舊同濟大學招生時,大肆宣揚「牌子」老、教授多、設備全、學校大,是「工程師的搖籃」,「建築師的苗圃」,用「讀書做官論」誘惑學生。今天,我們在招生工作中必須徹底批判這條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肅清它的餘毒;必須大力宣傳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線,堅持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大造革命輿論,使廣大群眾認識到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中招生的重大意義。

我們在川沙縣招生時,一開始就向縣的領導介紹這次招生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召開了貧下中農和選拔對象的座談會,和他們一起學習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一起開展革命大批判。這樣做了之後,這個縣各級領導和廣大貧下中農對招生工作非常重視和支持,他們把選拔學員上大學作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大事來抓,作為對全縣青年進行階級教育的好機會。貧下中農在憶苦思權會上揭發,過去挑選學生的權,捏在資產階級手裡,大都是地富的子女能上大學,貧下中農子女上大學的很少;即使貧下中農的子女進了大學,不是被排擠出來,就是由「土」變成「洋」,上了幾年學,回來和貧下中農好象隔了一堵牆。

我們在某些工廠招生時,雖然也舉辦了招生工作人員學習班,也在招生單位作了宣傳,因為革命大批判不深入,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餘毒仍然有所反映。有個家長對子女去山區搞教育革命不放心,有的同志就說:「放心好了,一年半很快就會過去,回來就是技術員了。」又如有個學員,原來他想象中的「大學」還是高樓深院,閉門讀書,根本沒有想到「五·七」公社就辦在工地上。當他去報到時,看到教室是個草棚,上課就在工地上,越看越不象「大學的樣子」。當時他想:「怎麼來到一個工程隊報到,是不是跑錯了門?」

這些情況說明,如果我們在招生工作中,不突出無產階級政治,低估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和舊的習慣勢力的影響,就會給招生工作帶來不良後果。

舊招生制度是「高分錄取」、「不分階級」,「一張考卷定終身,工人農民莫進門」。這種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出題、打分、說了算的招生考試制度,必須徹底廢除。

毛主席教導我們:「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認為無產階級的事業只能依靠人民群眾」。川沙縣的招生工作,充分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貧下中農非常高興,選拔非常認真。他們說:「我們最了解啥人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好,啥人階級感情深,路線鬥爭覺悟高。現在毛主席把選拔學生的權交給我們,我們一定要牢牢掌好這個權。」他們積極熱情參加評論,把在抓革命促生產中表現好的推薦出來。在入學時,貧下中農還再三囑咐他們:「畢業後,不要鴨眼望天不認人,要回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他們牢記一個無產階級的「權」字,保持一個「土」字。學員入學後,貧下中農仍關心他們的成長,用通信等方式,繼續對他們進行教育。這些學員,牢記貧下中農的囑咐,刻苦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投入革命大批判,在教育革命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由於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餘毒沒有肅清,有的同志又很容易走上舊招生制度的老路,不深入基層,不依靠群眾,而坐等看材料,在檔案、登記表上圈定名單,由少數人包辦。因為沒有經過群眾評論,學員在入學前既未受到教育,群眾也很有意見。

實踐說明,招生工作必須徹底走群眾路線。只有這樣,招生工作才能做好,學員的質量才能有可靠的保證。同時,通過群眾評論,學員在入學前就會受到一次為革命而學的教育,為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舊大學,創建新大學,打下較好的思想基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