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貧下中農精簡公社機構 遼寧省營口縣水源公社實行精兵簡政的經驗
依靠貧下中農精簡公社機構
遼寧省營口縣水源公社實行精兵簡政的經驗 |
|
遼寧省營口縣水源公社,在人民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幫助下,在精兵簡政的過程中,緊緊依靠貧下中農,深入開展群眾性的革命大批判,清除了剝削階級舊觀念、舊作風的影響,樹立了嶄新的革命作風,深受群眾歡迎。
打破小圈子,和貧下中農一起鬧革命
[編輯]水源公社革委會成立後曾進行過兩次機構改革。費了很大週摺,工作人員才由三十七名減少到二十八名,雖然合併了一些機構,但是在公社革委會下還設有三組(政工組、生產組、教改組)一室(綜合辦公室)。這樣精簡的結果,一方面機構仍然龐大,另一方面留在公社機關或者被精簡下放的人員思想不通。有的人認為:「精簡是縣以上機關的事,基層單位應該充實、加強。公社是基層,幹部一天忙得團團轉,只應該增人,不應該精簡。」還有的說:「公社的幹部多一點沒關係,注意轉變作風就行啦!」實際上,心裡想的還是維持原狀。貧下中農反映說:「公社砸了舊牌匾,機關換了新名稱,就是幹部沒有新作風,必須徹底革命。」
為什麼前兩次精簡搞得不徹底?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和公社革委會帶着這個問題,一起學習毛主席關於「精兵簡政」教導的偉大意義。經過學習,大家深深認識到:「精兵簡政」是建設密切聯繫群眾的革命化領導班子的重大措施,必然會遇到剝削階級的舊觀念、舊習慣、舊勢力的抵抗。在這場尖銳的鬥爭中,只有緊緊依靠農村中文化革命的主力軍——貧下中農,才能真正把精兵簡政進行到底。於是,他們發揚徹底革命精神,和貧下中農一起舉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緊緊依靠貧下中農,進行第三次精簡。
和貧下中農一起,狠批修正主義政權建設路線
[編輯]學習班在認真學習了毛主席關於「革命委員會要實行一元化的領導,打破重疊的行政機構,精兵簡政,組織起一個革命化的聯繫群眾的領導班子」的最新指示之後,帶着「公社到底需要不需要精簡?」這個問題,到各種不同類型生產隊去,和廣大貧下中農一起,辦學習班,進行研究和討論。
廣大貧下中農和機關幹部在學習班上,憤怒揭發了舊機構阻礙幹部密切聯繫群眾的重重障礙:(一)會議、表報、文件多,煩瑣的事務捆住了幹部的手腳,使他們沒有更多時間到群眾中去。據統計,有的公社幹部,一年在公社和上面開會的時間就達一百五十多天。貧下中農說:「舊機構把幹部鎖在屋子裡忙事務,割斷了和群眾的聯繫。」(二)辦事層次多。一九六四年,先鋒大隊要開荒擴大耕地面積,多次到公社商量,找了秘書、社長、書記等五人,費時一個多月也沒解決。貧下中農不滿地說:「咱們在下面找不到幹部,到上面又要經過這麼些關卡,這那象為貧下中農服務的機構?」(三)一些幹部滋長了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地脫離群眾。貧下中農反映說:「咱天天在水田裡勞動,可是一些幹部,穿得乾乾淨淨,盡站在壩埂上走幹道。下來就聽匯報,上去就作報告,滿身是官氣。」(四)一些幹部坐在上面發號施令,連每年什麼時候播種,怎麼插秧,都要社員按照他們關着門作出的計劃去做,甚至還派出工作組去監督群眾執行。貧下中農對這種做法很反感,他們說:「舊機構處處管着群眾,這樣下去,就會越管離群眾越遠。」
貧下中農還揭發和控訴了修正主義政權建設路線對幹部的毒害和腐蝕。原公社三十七名幹部中,就有三十四名是貧下中農選送的優秀分子。但到公社以後,有的地位變了,思想也變了,架子大了,勞動少了。有的開始排名次,爭地位,比待遇,比吃穿。個別人還發展到蛻化變質,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貧下中農越擺,對修正主義政權建設路線的反動本質看得越清;越擺,對劉少奇越恨。學習班還針對劉少奇散布的「人多了,機構大了,組織就要複雜點」的反動謬論,展開了深入的批判,進一步教育了公社幹部。他們說:「修正主義政權建設路線,真是射向我們心臟的一支毒箭,不徹底肅清它的流毒,就會使幹部變質,政權變色。」原來強調公社是基層,不應該精簡,只有增人才是加強政權建設的同志也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權力機構是加強了,還是削弱了,最根本的標誌是看同群眾的聯繫怎樣,而不是看人數多少。
群眾是最好的先生,革命大批判是最實際、最生動的課堂。接着公社幹部又同貧下中農一起討論了公社機關的編制。最後,大家一致的意見:把三組一室改為兩個組(政工組、辦事組),辦事人員由二十八人精簡到十三人。
向貧下中農學習,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
[編輯]精簡的方案確定了,精簡下來的人員到那裡去呢?有些同志又產生了活思想。有的同志想到公社直屬部門當幹部,怕到生產隊當社員。也有的說:「下到生產隊是方向,我要回自己家去。」還有的同志把自己被精簡下來看作是受了處分似的,認為見到親友、群眾不光采。在學習班裡,貧下中農再次幫助有思想問題的幹部解決思想疙瘩。六十多歲的老貧農祝寶申說:「劉少奇想利用我們頭腦里資產階級的『私』字,推行政權建設的修正主義路線,我們就要狠斗私心,才能肅清修正主義流毒。」
機關幹部在貧下中農的幫助下認識到,幹部是要做官,還是要革命,這是關係到在政權建設兩條路線的鬥爭中,站在那一邊的大問題。如果不狠斗私心,只能當「官」不能當老百姓,就會迷失方向,站錯隊。他們都表示要堅決執行毛主席「精兵簡政」的指示,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老老實實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幫助、監督,樹立革命新作風
[編輯]公社革命委員會精簡以後,新機構的辦事人員,大多數更加密切聯繫群眾,積極工作。但是也有少數同志,存在着「拔個蘿蔔空個坑,人員少了任務難完成」的畏難情緒。
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和革委會,就組織機關全體辦事人員,反覆討論:新機構人少事多要求高,到底怎麼辦?同時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現狀和習慣往往容易把人們的頭腦束縛得緊緊的,即使是革命者有時也不能免。」大家認識到:新機構的建立,還只是為樹立一個革命化的聯繫群眾的新作風提供了組織保證,而要真正把新作風樹立起來,還必須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不斷促進思想革命化,必須緊緊依靠貧下中農,同剝削階級的舊觀念、舊作風作堅持不懈的鬥爭。因此,新機構一成立起來,他們就繼續舉辦有貧下中農參加的學習班,聽取貧下中農的意見,總結過去工作的經驗教訓。這樣,進一步認識到:新機構人少事多,必須做到:千頭萬緒抓根本,首先抓好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深入實際,依靠貧下中農,把大量的問題解決在生產隊,解決在萌芽狀態;培養典型,推動全面。
由於貧下中農的積極支持,熱情幫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公社幹部的思想作風就起了很大的變化。平時,他們除了留兩個人在家裡值班以外,其他同志都身背行李,懷揣寶書,走上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的第一線,那裡艱苦,他們就到那裡和群眾同戰鬥,做群眾的小學生;那裡困難最大,他們就到那裡幫助群眾去解決問題。
廣大貧下中農見到公社幹部思想作風的變化,興奮地說:「公社面貌一片新,幹部辦事到咱村,又是走訪又勞動,真是和咱心連心。」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8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4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