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類辯
侶山堂類辯 作者:張志聰 清 |
<目錄>
<篇名>序
屬性:余家胥山之陰,峨嵋之麓,有石累焉紛出。余因其屹然立者,植之為峰;塊然枵者,根據之為岡;峭然 削、洞然谷者,綴之為曲屈、為深窈。就其上築數椽,而南則 軒臨其山。客有訪余者,望其蓊蔚陰秀,咸 低徊留之,擬冷泉風況焉。余日坐臥軒中,幾三十年,凡所着述,悉於此中得之。去冬《素問》成,漸次問 世,偶慨嘆曰∶既闡聖緒,仍任習訛,譬比倒瀾,等同鷗泛,爰是錯綜盡蘊,參伍考詳,隨類而辯起焉。 雖然,惡乎辯哉!夫天下有理所同者,同無容辯,天下有理所異者,異亦無容辯。即天下有理之同,而勿 為理之所異,理之異,而或為理之所同者,同中異,異中同,又無容辯。惟是理之同矣,而同者竟若異;理之異 矣,而異者竟勿同。同之不可為異,異之不可為同,又何容無辯?辯之而使後世知其同,即知其所以異 矣;知其異,即知其所以同矣;知其同不為異,異不為同,即知其所以同、所以異矣。無事辯矣!若日予好, 豈敢云然! \x康熙歲次庚戌正陽月西泠\x \x隱庵張志聰書於岩池之花闌\x
<目錄>卷上
<篇名>辯血
屬性:經雲∶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是血乃 中焦之汁,流溢於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沖脈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 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膚熱肉,滲皮膚,生毫毛,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鬚,女子月事以時下。此流 溢於中之血,半隨沖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外而充於膚腠皮毛。臥則歸於肝臟,是以熱入血室,刺肝之期 門。臥出而風吹之,則為血痹,此散於皮膚肌腠,故曰布散於外,乃肝臟所主之血也。故婦人之生,有餘 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脫於血也。(時俗皆謂男子血不足,女子血有餘)。此血或因表邪太盛,迫其妄行,以 致吐衄者;有因肝火盛者,有因暴怒,肝氣逆而吐者,吐則必多,雖多不死,蓋有餘之散血也。又心下包絡之血 亦多,此從沖任通於心包,為經絡之血者,乃少陰所主之血也。如留積於心下,胸中必脹,所吐亦多,而 或有成塊者,此因焦勞所致。治法宜引血歸經。若屢 吐不止,或咳嗽而成勞怯,或傷腎臟之原,而後成虛脫,所謂下厥上竭,為難治也。其精專者,行於經 隧,心主之血也。中焦蒸水谷之津液,化而為血,獨行於經隧,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榮行脈中,如機緘 之環轉,一絲不續,乃回則不轉,而穹壤判矣。是以有吐數口而卒死者,非有傷於血,乃神氣之不續 也;有因咳嗽而夾痰帶血者,肺臟之血也;有因腹滿而便血、唾血者,此因脾傷而不能統攝其血也。學 者先當審其血氣生始出入之源流,分別表里受病之因證,或補或清,以各經所主之藥治之,未有不中於竅 者矣。近時以吐血多者,謂從胃出,以陽明為多血多氣耳!不知陽明之所謂多血多氣者,以血氣之生 於陽明也,而太陽、太陰、厥陰,亦主多血,非獨陽明。試觀剖諸獸腹中,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肝內 多血,心中有血,脾中有血,肺中有血,腎中有血,胃實未嘗有血,而可謂多乎?
<目錄>卷上
<篇名>辯氣
屬性:或曰∶人秉陰陽水火而生,總屬一氣血耳!余觀 《傷寒論》註疏,子以皮膚肌腠、五臟六腑,各有所主之氣,恐於陰陽之理相背歟!曰∶子不明陰陽離合之道, 合則為一,離則有三。太陽之氣,生於膀胱,而主於膚表。少陽之氣,生於腎臟,而通於肌腠,故 《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蓋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充肌腠。此太少之氣,由下焦之 所生。若夫陽明之氣,乃水谷之悍氣,別走陽明,即行陽行陰之衛氣,由中焦之所生。此三陽之氣各有別 也。三陰者,五臟之氣也。肺氣主皮毛,脾氣主肌肉,心氣通血脈,肝氣主筋,腎氣主骨。此五臟之 氣各有所主也。夫氣生於精,陽生於陰。胃腑主化生水谷之精,是以榮、衛二氣,生於陽明。膀胱者,州 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太陽之氣,生於膀胱。腎為水髒,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故少陽之氣,發於腎臟。水 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臟主藏精者也。是三陰之氣,生於五臟之精,故欲養神氣者。先當守其精焉。夫 一陰一陽者,先天之道也;分而為三陰三陽者,後天之道也。子不明陰陽之離合,血氣之生始,是謂失道。 客曰∶三陰三陽,敬聞命矣,請言其合也。曰∶所謂合者,乃先天之一氣,上通於肺,合宗氣而司呼吸者也。 夫有生之後,皆屬後天,故藉中焦水谷之精、以養先 天之精氣,復藉先天之元氣,以化水谷之精微,中、下二焦,互相資益。故論先後天之精氣者,養生之道 也;分三陰三陽者,治病之法也。如邪在皮膚,則傷太陽之氣,或有傷於肺;邪在肌腠,則傷少陽、陽 明,或有傷於脾,邪中少陰,則有急下急溫之標本;邪中厥陰,則有或寒或熱之陰陽。此在天之六氣,傷 人之三陰三陽,猶恐其不能分理,而可以一氣論乎?若謂正氣虛者,補中、下二焦之元氣,以御六淫之邪,則可。
<目錄>卷上
<篇名>辯兩腎
屬性:門人朱濟公問曰∶有雲兩腎皆屬水,命門居兩腎之中,在脊之十四椎內,為三焦生氣之原,有如坎中 之滿,此說甚為有理。曰∶此不經之語耳!夫醫道始於黃岐,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非生知之聖,孰能究 其精微?奈何後學不體認聖經,反好為異說。夫人之始結胚胎,猶太極耳!三月而成形,先生兩腎,猶太 極而生兩儀。天一之水生木,木生火;地二之火生土,土生金。是先天止有水火,後天始備五行。五行 之中有二火,合而為三陰三陽,以配六髒六腑。故《靈 樞·本輸篇》曰∶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蓋少陽乃三焦之生氣,發於右腎,上合包絡,為相火之 原,左腎屬水,上連於肺,故為兩髒也。(腎上連肺,詳《水熱穴淪》。)又《本髒篇》曰∶腎合三焦膀胱。蓋右腎之氣上 合於心主包絡,而為一髒。又《素問·咳論》曰∶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是 《內經》止曰腎,而原無命門之名。蓋以一腎合三焦,一腎合膀胱,是為兩髒而配合兩腑者也。夫人秉 陰陽水火而生,若以兩腎象坎中之滿,又將何髒以象離中之虛乎?潛心聖經,自不為前人所惑。 濟公復問曰∶《難經》謂右腎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師言為相火生氣之原,是左腎主水,右腎主 火,精水止生於左,而胞當偏於右矣。曰∶非此之謂也,夫天地陰陽之道,在無形之氣,曰陰、曰陽;有 形之徵,曰水、曰火;在人之元神,曰氣、曰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兩腎之 氣,交相貫通,左右之皆有精有氣。水即是精,火即是氣。陰陽水火,互相資生,否則孤陽不生,獨陰不 長矣。夫藏精系胞之說,亦不過分別男女而言。然在女子未嘗不藏精,在男子亦可以結胎者也。胞之所 系,蓋言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繫於右,乃氣之所感,非胞之聯繫於右腎也。如雲日月星辰系焉,亦大氣 之所載,日月營運,星移斗轉,又何嘗有所系帶乎?
<目錄>卷上
<篇名>辯三焦
屬性:己酉之秋,《內經》甫竣,興懷山水,八月既望,偕二三知己,夜泛西泠,時月明雲斂,天高氣 清,呼盧暢飲,幾忘寤寐。偶論及三焦,有雲無形之氣者,有雲有形之經者,聚訟不已,質之於余。余曰∶ 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一見,而不能通貫耳!《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金匱 要略》雲∶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臟腑之文理也。蓋三焦乃少陽相火,即精水中所生之 元陽,(壯則為火,和平為元氣。)遊行於上中下之間,通會於腠理之內,實無形之氣也。若遊行之氣,不應屬一腑 而有經穴矣。《經脈篇》曰∶三焦之脈,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下膈,乃胃分。循者,循於 三部也。)《榮衛生會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中焦亦並胃中,下焦者別迴腸。《平脈篇》曰∶三焦不歸其 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是三焦之氣,發原於腎 髒,歸着於中胃上下之間。《靈樞經》所論之出處,即《平脈論》所歸之部署也。有有形之部署,則有經 脈氣穴,而為一腑矣。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先聖賢多詳論於諸經之中,奈何後人不能博覽群經,又不能貫 通會悟,是以各執一見,而為一偏之辭。嗟嗟!三焦之理,數千年以來,尚議論紛紜,無惑乎諸君之折辯也。
<目錄>卷上
<篇名>辯包絡
屬性:越人謂心主包絡,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後人有以命門為包絡者。皆非通論也。少陽三焦 之氣,生於腎臟,即相火也。相火者,先天所生之元陽也。包絡者,包絡於心下,多血而主脈,為君主之 相。其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在三焦曰循,在包絡曰歷,皆分循分歷於中胃上下之間。)是包絡 在膈上 三焦在膈下,皆屬有形之臟腑也。但包絡、三焦之氣,並出於腎,一遊行於上中下,而各有所歸之部署;一 入於心下包絡,而為君主之相。(《靈樞經》雲∶腎合三焦膀胱。乃腎氣上合於心包,猶膀胱之歸於部署。)猶腎 與膀胱,太陽與君火,標本之相合也。腎中之元陽,先天之水火也,君 火與包絡,後天之二火也。包絡、三焦,皆以有形無形之間求之,則得矣。
<目錄>卷上
<篇名>辯督脈
屬性:《骨空論》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 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庭孔,陰戶也。 溺孔之HT ,戶內之產門也。此言督脈起於少腹之內,故舉女子之產戶以明之,是 男於之督脈亦起於少腹內,宗筋之盡處,故下文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 等。蓋此節舉女子,則男子可知,下節舉男子,則與女子等也。)其絡循陰 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篡,初患切。 臀,音屯。篡間,前後二陰相交之處。此言督脈循陰器之下,從後臀貫脊,在十四椎之 間,從命門而入內屬腎。蓋命門乃督脈所入之門,故越人以右腎名為命門,謂督 脈主陽,而右腎屬火也。)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 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 內,夾脊,抵腰中,下循膂,絡 腎。(《根結篇》曰∶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督脈之從上 而下者,起於太陽之命門,上額,交巔,絡腦,出項,循肩,抵腰,下膂,絡腎。 是起於陽者,出於上之命門,而入於下之命門也。蓋太陽與督脈,乃陰中之生 陽,本子先天之水火,為性命始生之門,故上下出入之處,皆名命門。上節曰貫 脊,屬腎,此節曰循膂,絡腎;猶髒脈之屬髒絡腑,腑脈之屬俯絡髒。督脈之從下 而上,從上而下,皆從命門而入屬絡於兩腎者也。出於庭孔者,起於陰,而貫脊, 屬於右腎∶與太陽起於目內 者,起於陽,而下膂,絡於左腎。是以陰屬陽,以 陽絡陰,陰陽交互之妙用也。夫男左女右,故上節論女子,此下論男子,良有以 夫。)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 之下中央。(齊,同臍。此言督脈之原,起於少腹之內,而分兩岐。一從後而貫 脊,屬腎;一從前而循腹,貫齊,直上系兩目之下,而交於太陽之命門.是督脈 環繞前後上下一周,猶天道之包乎地外也。世人咸謂背為陽,腹為陰,督脈循於 背,總督一身之陽;任脈循於腹,統任一身之陰,又不明越人以右腎為命門之 義,故已詳註於《素問》,而復申明之。督脈分兩岐,而內絡兩腎,越人尚不能詳 析經義。出分兩岐,而入亦分兩岐。)
<目錄>卷上
<篇名>辯臟腑陰陽
屬性:經雲∶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而有肺金之燥,燥濕之相濟也,是以脾喜燥而肺喜潤。陽明之上,燥氣 治之。而胃合太陰之濕,臟腑雌雄之相配也,是以陽明不從標本,從中見太陰之濕化。陰陽和平,燥濕相 合,則飲食消化,津液營運,而肌肉豐濃;如陰陽不和,則能食而瘦矣。故脾胃之陰濕太過者,宜燥之溫 之;陽明之燥熱已甚者,宜苦寒以泄之。肺與大腸病秋金之燥者,宜清涼以潤之;感太陰之濕者,宜溫熱 以燥之。此平治陰陽燥濕之道也。少陰之上,君火主之,而有腎臟之水;太陽之上,寒水主之,而有巨陽 之陽∶陰陽標本之相合也。是以水上火下,斯成既濟之無咎。若水不上濟,則火盛而心懸如病飢;火不下 交,則下焦寒而足膝厥冷。故當調攝其水火之升降焉。厥陰之上,風氣治之,而有包絡之火;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而有甲木之風。蓋火生於木,風自火出,風火之相生也。故火熾者,當先平其風木;風烈者,宜 先息其火炎。此陰陽五行,雌雄配合,各有平調之法焉。故善養生者,非惟苛疾不生,更可以延年不老。
<目錄>卷上
<篇名>辯九竅
屬性:經雲∶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天地交而生化萬物。人秉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是 以人之形身,應天地之日月、五星、山川、溪谷,而人之九竅,亦應地天之泰卦也。上三竅皆偶,下三竅皆 奇,(肺、心、肝為陰中之陽,而開竅皆偶;脾、腎為陰中之至陰,而開竅皆奇,此天地爐錘之妙用也。)奇偶之間, 名曰人中,蓋以此中分人之上下陰陽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耳,肝開竅 於目,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二陰,(玉師曰∶腎將兩髒,故開竅於二陰。)是五臟五陰之氣,通於九竅者也。六腑不和, 則 九竅為之不利,是六腑六陽之氣,通於九竅者也。九竅為水注之氣,是臟腑之津液,外注於九竅者也。陰 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交互,上下和平,水隨氣而營運於外,是天地交而九竅通也。若陰陽不和,則九 竅閉塞,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矣。
<目錄>卷上
<篇名>辯七門
屬性:越人《四十四難》曰∶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小腸會為闌 門,下極為魄門∶是謂七沖門。人但知飲食從飛門而 入,糟粕從魄門而出。不知所謂門者,有開有闔,有旋轉之樞,神氣之有出有入,皆由此門。如曰吸門, 必先呼出而後能吸入,有如轆轤之有升有降也。夫人之所以養生者,莫先乎飲食,如飲食不下,二便閉癃, 多有因於氣機不轉,人但知降下而不知升提,有如轆轤之繩,西不能下,因東之礙而不升。故曰∶將欲下 之,必先舉之。此之謂也。 開之曰∶有礙於升者,有礙於降者,宜審別治之,又不可必其升而後降也。
<目錄>卷上
<篇名>春傷於風夏生飧泄,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屬性:東方生風,春之氣也;中央生濕,土之氣也,主於夏秋之交,故曰秋傷於濕。(玉師曰∶土主四氣之七月八月,故 秋傷於濕。)夫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 也,主內。故喉主天氣,嗌主地氣;(嗌乃胃土之門,脾脈貫胃絡嗌。)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風乃陽邪,故傷於風 者,上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濕乃陰邪,故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陰病 者,下行極而上,故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天地陰陽之邪,隨人氣之上下升降者也。(夏生飧泄,是天氣之下降於地也。 肺主天,冬生咳嗽,是地氣之上騰於天也。) 張開之曰∶因上受之邪,而生在下之病;下受之邪,而生在上之病,故曰生,謂從上而生於下,從下 而生於上也。
<目錄>卷上
<篇名>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夏傷於暑秋必瘧
屬性:溫病、瘧病,皆邪伏於內,而後發者。寒乃陰邪,冬時陽氣內盛,故邪伏於在外皮膚之間。冬至一 陽始生,至春陽氣盛長,外伏之陰邪,與陽相遇,邪正相搏,寒已化熱,故春發為溫病也。(陰遇陽則化熱,陽遇 陰不隨正氣所化,故與陰氣寒熱交爭。)暑乃陽邪,夏時陽氣在外,里氣虛寒,故邪伏於里陰募原之內。夏至一陰始 生,至秋陰氣盛長,內伏之陽邪,與陰相遇,邪正相持,故發為往來寒熱之 瘧。( 瘧,陰瘧也。陰邪發陽病,陽邪 發陰病,皆人氣之所化。)此天地陰陽之邪,隨人氣之外內出入者也。夫《內經》首重天地陰陽之氣,寒暑往來,升 降出入,人居天地氣交之中,隨四時之寒暑往來,而四時之風、寒、暑、濕,又隨人氣之升降出入。東垣 不明經旨,反穿鑿綴緝,而安道譏之;安道譏之,而亦不能闡發其經義,是使後人而復譏後人也。 開之曰∶春時陽氣盛長,秋時陰氣盛長,伏邪必隨氣而外出,故曰「必」。
<目錄>卷上
<篇名>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屬性:(古文∶「制生則化」今文改為「制則生化」。) 帝曰∶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 之;(以臣受君,故曰退行一步。)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 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治之;水位之 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 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此論地之六節,以應四時之六氣也。天道左旋,地道右轉,故曰 顯明之右。顯明者,寅正之時,日方顯而明,故曰顯明,乃厥陰風木所主之時也;君火之位,乃二之氣, 少陰所主之六十日也;相火之位,乃三之氣,少陽所主之六十日也;土氣之位,乃四之氣,太陰所主之六 十日也;金氣之位,乃五之氣,陽明所主之六十日也;水氣之位,乃終之氣,太陽所主之六十日也。復行 一步,木氣治之者,周而復始也。(復言水氣,以便接前歲之金制水 生。)步者,六十日為一步,以主時之氣紀步也。治,主也。承者,下承上也,蓋以主時之氣在上,而行過之氣 在下也。如四之氣,太陰濕土主氣,而無承制,則土亢矣;少生氣,則不及矣;有木製火生於下,則土化 而和平矣。又如初之氣,乃厥陰風木主氣,如無承制,則木盛矣;少生氣,則不及矣;有金制水生於 前,則木化而和平矣。化者,即天地陰陽之造化,若太過不及,則有災眚之變,而不能化生萬物,故 曰「制生則化」,謂有制而有生則化矣。元人王安道謂改「制則生化」為是,蓋亦不明經義者也。此總論 五行生剋之道,可一言以蔽者,奈何前人 規矩而改錯,雕鏤深刻,議論紛更,所謂道在邇而求諸 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非惟求之不得,且使邇者、易者,反可黃可黑矣。
<目錄>卷上
<篇名>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屬性:《難經·十三難》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 害。所以然者,脈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此越人論脈之生於中胃,寸生於尺,陽生於陰也。夫髒氣者,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 陰也。尺者,脈之根也,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是 以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主吐傷中胃,而見此脈也。若不因吐而見此脈者,生氣已絕於內,即所謂 寸口脈平而死者是已。故上部無脈,下部有脈,如樹之有根,雖困無害。上下文義,一氣呵成。張氏圖注 雲∶凡人之脈,上部有而下部無,乃邪實在上,生氣不得通達,故當吐其邪而升其氣,否則源塞,故知必 死。是張氏以上節論邪,下節論正,一段氣脈,分為兩截矣。且邪壅於上,而下氣不得疏達者,下部之脈 必有力而沉緊,未有氣壅於下,而反無脈者也。若以無根之脈,而再令吐之,是促之速死矣。予嘗診霍亂 之脈,寸尺皆無,脈復者生,不復則死。要知始吐之時,先下部無脈,待師至診之,並上部皆無矣。越人 注《難經》八十一篇,乃採摘《內經》設為辯難,雖義理明顯,然其中亦有錯誤。若再疏注差訛,又為越 人之罪人矣。噫!着述難,而箋釋亦不易易。
<目錄>卷上
<篇名>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
屬性:《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 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 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 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夫遽曰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是五行之氣,皆有亢有制也。奚止東方實,而南方當瀉乎?要知上二句乃啟下之文,下二句乃承上之辭 也。意若曰∶假如東方實西方虛者,當瀉南方而補北方也。瀉南方者,瀉東方之實,實則瀉其子也;補北 方者,補西方之虛,子能令母實也。肺主呼吸,而腎為生氣之原,故經言腎為本,肺為末。荀子曰∶未有 子富而父貧者。即此義也。然首末經義,重在補虛,(首末是經義,中段是越人釋經。)故曰不能治其虛,何 問其餘。當知瀉南方,亦所以補西方也。何問其餘者,言五行之 氣,皆可推而論之。設使西方實東方虛,又當瀉北方而補南方矣。雖然,東南主生長之令,其氣多實; 西北主收藏之氣,其氣多虛。故曰歲半以上,勝之常也。夫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分論 主時之氣,而各有太過也。東實西虛,瀉南補北,統論一歲之氣,而有虛實也。(以歲氣而兼論人身之五行, 皆可。)參論經義,可分可合,庶為得之。
<目錄>卷上
<篇名>《針經》論
屬性:《靈樞》古名《針經》,《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唐·王冰改為《靈樞》,蓋亦有所本也。其 中論臟腑陰陽,雌雄配合,精神氣血,生死原流,營衛之經行出入,經脈之終始循環,三陰三陽有血氣之 多少,手經足經分尺寸之短長;五臟五行之氣外合皮肉筋骨,四方四時之令內通肺腎心肝;十二經脈合地 之十二經水,十一臟腑應天之六律五音;天地日月配形身之上下,人與天地參也;生長收藏隨寒暑之往 來,而人亦應之。脈隨呼吸,應周天之二十八宿;營隨衛轉,合晝夜之百刻陰陽,十二經中,分是動所生 之病證;五臟脈法,有緩、急、滑、澀之提綱;論五臟神,內舍五情五志;分五形人,外具五色五音;察面 王即知臟腑之凶吉,審形氣便知壽命之短長。論氣之陰陽清濁,有順有逆;味之酸、辛、甘、苦,有忌 有宜。論內傷之病,分別陰陽喜怒;外感之疾,各有部署形層。百病之起,有寒、熱、虛、實;湯液之 法,有補、瀉、溫、涼。其間義理精微,不能盡述。 苟非生知睿聖,焉能洞察隔垣?誠三才之原始,實醫學之上乘,後世視為《針經》而忽之!醫者能明正 氣之生始出入,而後知邪病之虛實淺深,舍根本之大道,而反循末務,設遇盤根錯節,靡不意亂心迷,若 能潛心此經,自然出類拔萃。
<目錄>卷上
<篇名>傷寒書論
屬性:世傳《傷寒論》,乃斷簡殘編,藉王叔和編次。聿稽仲景生於東漢,叔和西晉時人,相去止百餘歲, 不遭秦火之劫,奚為斷殘乎?第經義淵微,鮮有通其義者,故輒坻《傷寒論》為非全書,聾瞽來學,實仲 景罪人也。今世之醫,有終身目不識者,獨執陶氏《六書》,以為枕中鴻寶。夷考陶氏,剽南陽唾餘,分別 門類,將經中語氣,皆為斷截。若學人熟讀全書,細心體會,其中義理,如神龍出沒,首尾相顧,一字一 句,條分縷析,鱗甲森然,得其蘊奧,自有精華滋味,非比塵垢糠 。(以上多系王肯堂語。)
<目錄>卷上
<篇名>《金匱要略》論
屬性:所謂要者,得其綱領也。知其要者,一以貫十,十以貫百,可千可萬,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 窮。此之謂也。內如婦人妊娠章雲∶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瀉勞宮。類而推之,則知八 月有手陽明之當養不養矣。十月之中,各分主養之臟腑,而各有當養不養之患,若止以七月論之,是舉一 隅而不以三隅反也。學人潛心此書,得其要而引伸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
<目錄>卷上
<篇名>診法論
屬性:夫診脈察色, 於《靈》、《素》諸經。西晉王叔和,因《傷寒論》、《金匱要略》,編輯《脈經》十 卷,內雖採用經語,其中不無杜撰,且多七表八里之蛇足,圖畫七奇八怪之形狀,疑惑後學,反多岐路之 悲。五代高陽生,假叔和名,撰《脈訣》二卷,然亦有所長。在叔和《脈經》,又未可為全璧。是以學 者,當宗法《靈樞》、《素問》,及仲景《平脈》、《辨脈》諸法。《靈樞》有緩、急、大、小、滑、澀之提 綱,《素問》有左右、前後、上下之診法,蓋以形身之上下四旁,以應天地六合之道。又三部九候之法,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謂人居天地氣交之中,人與天地參也。《經脈篇》論六髒脈屬髒絡腑, 六腑脈屬腑絡髒。《脈要精微論》以尺脈候腎,左附上以候肝心,右附上以候脾肺,蓋以兩腎為先天始分 之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也。臟腑之雌雄配合,經脈之屬絡相連,是以高陽生有左心、小腸、肝、 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之歌,蓋亦有所本也。(本論以右附上候脾胃,則心與小腸、肺與大腸,不言 而可知矣,後人妄生別論,皆未曾參究《內經》。)《平脈篇》有三菽、六菽之診 法,謂皮、脈、肉、筋、骨,乃肺、心、脾、肝、腎之外合,故以舉按輕重,以候五臟之氣也。此四診 之法,咸宜明了於心中,隨機應變於指下,兼之審證察色,而診道始備。至如褚澄、儲泳諸君之論,不徇 經理,反覆陰陽,顛倒臟腑,置之勿問可也。
<目錄>卷上
<篇名>識脈論
屬性:或曰∶識脈其難乎!余曰∶子但知識脈之難,而不知審脈之更難也。所謂識脈者,如滑伯仁之《診家 樞要》曰∶浮,不沉也;沉,不浮也。遲,不及也;數,太過也。虛,不實也;實,不虛也。滑,不澀 也,澀,不滑也。長,不短也;短,不長也。大,不小也,小,不大也。緩,不逮也。弱,不盛也。伏,不見 也。軟,無力也。微,不顯也。散,不聚也。洪,洪大也。細,微細也。代,更代也。牢,堅牢也。動 者,滑大於關上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緊者,如轉索無常也。芤者,浮大而按之中空。革者, 中空而外堅也。結者,緩而有止;促者,數而有止也。以對待之法識之,猶易分別於指下。所謂審脈 者,體認所見之脈何因,所主之病何證,以心印之而後得也。《平脈篇》曰∶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 在腑,遲為在髒。又曰∶浮則為風,浮則為熱,浮為氣實,浮為氣虛,浮則無血,浮則為虛,是將為外感 乎?為內傷乎?為氣乎?為血乎?為實乎?為虛乎?是必審其證之表里、陰陽、寒熱、虛實,病之久病、 新病,脈之有力、無力,而斷之以意也。如扁鵲知桓侯疾之淺深,望而知之也;知虢太子不死,問而知之 也。華佗聞呻吟之聲而取蛇毒,聞而知之也。後人惡能及二君之神智,然必四診咸備,而後可保萬全,故曰審脈之更難 也。
<目錄>卷上
<篇名>音聲言語論
屬性:音聲者,五音之聲嘹亮而有高下者也。語言者, 分別清濁字面,發言而有語句者也。土者,其數五。五者,音也。故音主長夏,是音聲之發於脾土,而響 於肺金也。在心主言,肝主語。心開竅於舌,舌者音聲之機也。肝脈循喉嚨,入頏顙。喉嚨者,氣之所 以上下者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肝心氣和,而後言語清明也。然又從腎間動氣之所發,故腎氣虛 者,音聲短促,上氣不能接下氣矣。是以發言歌詠,出於五臟神之五志,故有音聲而語言不清者,當責之 心肝。能語言而無音聲者,當責之脾肺。能言語、音聲而氣不接續者,當責之兩腎。聞乃四診之一,不知 音聲之原委,又安能審別其病情乎!(《脈要精微論》曰。聲如從室中言者,是中氣之濕也。)
<目錄>卷上
<篇名>望色論
屬性:盧不遠先生曰∶嘗讀桓公合諸侯衛人後至,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公,下堂再 拜,請衛君之罪。公曰∶吾於衛無故,子盍為請?曰∶外家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見外家而有 動色,伐衛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仲曰∶君之揖朝也 恭,而言也徐,見臣有慚色,臣是以知之。又公與管 仲謀伐莒,謀未發而聞於國,桓公怪之。仲曰∶國必有聖人也。公曰∶嘻,日之役者,有執柘杵而上視 者,意者其是耶!乃令復役,少頃,東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對曰∶然。仲曰∶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對曰∶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其意之也。仲曰∶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 色∶顯然善樂者,鐘鼓之色也;愀然清靜者,衰 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 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 而不 ,所言者莒也。( ,邱加切,音祛,張口貌。)君舉 臂而指,所當者莒也,臣竊以慮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此例於醫,為望法之第一義也,何必五色精明象 見哉!此三人者,專心事桓,故見其動容貌,而知其用舍。若能專心事病患,則一望所楚,深達其自己欲 言而未能者矣。死生吉凶,其末事乎?若季札聞樂所言,是又聞法之第一義也。
<目錄>卷上
<篇名>問因論
屬性:《內經》曰∶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蓋得其因,則能定其名;能定其名,則知所以治矣。夫病又有脈證之相應者,有不相應者,有病 久而重感於新病者,有外感風寒,而復內傷五志,病不以次入而乘傳者,故當詳審其受病之因,所病之 苦,察其志意得失,神氣存亡,飲食嗜欲,居處房勞,參合脈證,以意逆之,然又不可惑於病家之言而 無果斷也。予治一少年,傷寒三四日,頭痛,發熱,胸痛不可按。病家曰∶三日前因食麵而致病者。予 曰∶不然。面飯糧食,何日不食,蓋因外感風寒,以致內停飲食,非因食麵而為頭痛、發熱者。故凡停食 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氣一松,外邪即陷入矣。夫食停於內,在胸下胃脘間接之而痛,今胸上痛 不可按,此必誤下而成結胸。病家雲∶昨延某師,告以食麵之因,醫用消食之藥,以致胸中大痛。予診視 外證尚有,仍用桂枝湯加減,一服而愈。又一鄰女,年十三四,始出痘,至七八日,漿尚未化,醫措藥 竟。其父雲∶家中事務,俱是此女料理,平日極辛苦者。醫聞之,復大加黃 、白朮,服後甚覺不安。次 日,醫知誤投 、術,復用清諒解毒,角刺、甲片攻之,毒不能化,遂成不救。此皆惑於病家之言,不能 主持過耳!聊記此二者,以為聽言之鑑。
<目錄>卷上
<篇名>傷寒傳經辯
屬性:夫陰陽之道,一陰一陽,分而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應臟腑之十二經脈,是無形之氣,合於有形之 經,在經脈有手足之分,在六氣止論三陰三陽,而無分手與足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 也,在人亦有此陰陽之六氣。如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寒水者,膀胱之水也。太陽者,巨陽之氣,水中 之生陽也。《靈樞經》曰∶膀胱者,毫毛其應。是太陽寒水之在下,而巨陽之氣衛於通體皮毛之間。夫邪 之中人,必先始於皮毛,故凡傷於寒,則為病熱,是天之寒邪,病太陽之陽氣,得陽氣而寒反化熱也。( 天之寒邪,病寒水之氣,同氣相感也。)太陽寒水之經脈,上循於頭項,故見頭項強痛之證,此病氣而及於經,非經氣之 兼病也。如邪溜於經,則為桃仁承氣之下證,不復再傳陽明矣。經曰∶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 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是以一日太陽,二日陽明, 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七日來復於太陽,如不作再經,而病自愈矣。此六氣之相傳 也。如邪留於陽明,則見白虎湯之渴證,承氣湯之燥證,不復再傳少陽矣,如邪留於少陽,則見往來寒熱 之柴胡湯證,不復再傳太陰矣;如邪留於太陰,則見脾家實腹滿時痛之腹證,不復再傳少陰矣;如邪留於 少陰,則見自利而渴之經證,不復再傳厥陰矣;如邪留於厥陰,則見下利膿血之熱證,不來復於太陽矣。此 始病太陽之氣,得陽氣已化熱,故雖傳留於三陰而皆為熱證,至於不能化熱,及直中三陰之陰證,又當別 論。夫六氣相傳,止見太陽之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而來復於太陽,不見六經之證也。 如見少陽證,則為邪留少陽;見少陰證,則為邪留少陰。非病在少陽,而再傳太陰;病在少陰,而再傳厥 陰之理也。先賢見太陽病而復見陽明證者,曰此循經傳也,見太陽病而後見少陽證者,曰此越經傳也;見 太陽病而後見太陰證,曰此誤下傳也;見太陽證而後見少陰證者,曰此表里傳也。(越經、誤下之說,皆系杜撰。)夫 太陽之邪,傳留於某經,則見某經之病,不復再傳別經,非六氣相傳,而七日來復於太陽之傳經也。皆緣 不明陰陽經氣之道,不識仲景之書,而妄為臆說如此。又太陽標陽而本寒,少陰標陰而本熱,陰陽水火 之氣,交相感召,故有病太陽而傳於少陰者,此亦氣相感而不涉於經也。有病在太陽而為心下煩悶者,先 輩曰此壬水逆傳於丙,丙丁兄妹相傳,此更為不通之說也。(以上論六氣相傳,以下論傳足不傳手。)夫六氣營運, 四時代序,總屬寒暑往來,而皆歸於地,故人亦應之。如 君、相二火,發原在腎,太陽之氣生於膀胱,風氣本於肝木,濕氣本於脾土,燥氣本於胃金,腰以上為天, 腰以下為地。三陰三陽之氣,皆從陰而生,自下而上,故《素問·厥論》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 於足五指之里。是以陰陽六氣,止合足之六經。《靈樞·本輸篇》曰∶五臟六腑之輸,五五二十五輸,六 六三十六輸,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是三陰三陽之氣,止合足之六經,足之六經,上合於手 者也。是以天之寒邪,始病太陽膀胱之氣,六氣相傳,止見足經之證,而不與手經相涉。(天之六淫,病患之六氣,太 陽之上,寒氣治之,與手太陽之小腸火,毫無干涉。)先輩有以手經皆為 有餘,足經皆為不足之說者;有以足六經屬水土木,手六經屬金與火之說者;有以上體多受風熱,下體多 感寒濕之說者。嗟嗟!傷寒之理甚難,挈其綱領,示以大道,尚不能窺仲景之藩籬,若再多旁岐之說,使 後學更無歸着矣。予故設此辯,匪敢政前賢之是非,聊以俟後人之詳審爾!
<目錄>卷上
<篇名>陽證陰證辯
屬性:夫《內經》之所謂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蓋謂熱病而言也,故篇名《熱論》。 熱病者,寒邪在於表之三陽,寒已化熱,故可汗而已;在不從汗解,則熱邪已入於里陰,故可下而已。若寒 邪在表而不能化熱,及表陽虛脫者,太陽經有四逆湯之寒證,寒邪直中於里陰,感君、相二火之熱化者, 少陰經有急下之火證,厥陰經有便膿血之熱證。此皆從人身中之氣化也。故邪在三陽曰陽證,能化熱曰熱 證,不能化熱曰寒證;在三陰曰陰證,病陰寒曰寒證,得火化曰熱證。又不可以病在陽而定為熱病,在陰而必為寒也。
<目錄>卷上
<篇名>陽劇似陰陰劇似陽辯
屬性:陽劇似陰者,謂厥深熱亦深也。《厥陰篇》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所謂傷寒一二日者,謂一日病在太陽,二日病在陽明,寒已化熱,至四五 日而後傳入於里陰,故曰必發熱。言傷寒一二日必前發熱,至四五日而後厥也。深重微輕也,蓋熱邪深入, 而里氣不能外達,故熱深而厥亦深也。如此者,當知一二日之間,邪在表陽,曾發熱,而後傳入於里 陰也。(一日必見太陽之頭痛。)所謂陰劇似陽者,乃寒邪直中於里,陰盛而格陽於外,是以喜寒惡熱, 揭去衣被,欲臥涼處。如此者,其人必躁,其脈沉細,或虛浮而 亂,其舌必滑,其面色必清;或赤浮於外,其膚必涼,或發熱者,必先涼而後熱,以手按之,始覺壯熱,久 之反涼。此二者,先詳審其因證,而假象自露矣。若猶恐陽劇似陰,陰劇似陽,先以此搖惑於心中,則反有差誤。
<目錄>卷上
<篇名>陰證本於陽虛辯
屬性: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是以人之三 陽,猶外之重門;人之三陰,猶內之堂室。邪中於陰而為陰證者,乃重門不固,本陽虛也,雖然外城已破, 內城尚可固守。蓋陽生於陰,里氣實者,猶能外御其侮。若表氣微虛,里氣不守,則使邪中於陰矣。有一 方士,華輿盛服,昂昂然至病者之家,審其脈證虛寒,曰∶此陰證也。病者曰∶不然。予保養數月矣。病者之 妻,亦大慍於側,佯哂而譏之。方士赧言語澀,遂不敢用溫熱之藥,貿貿然而出,若有所失。悲夫!不 明陰陽之道而為醫,猶未能操戈而使之戰也。 開之曰∶陰陽之道,陽密為要。如陽氣不固,則邪不以次入,憂、恐、悲、喜、怒,皆傷五臟,邪即 隨所傷之髒而乘之,又非獨腎精之能固守也。
<目錄>卷上
<篇名>邪正虛實辯
屬性: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 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 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是凡病未有不為邪氣所傷,而即為正氣虛脫者也。是以大骨枯槁,大 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皆因外感風寒,內傷五志之所致。故凡病當先卻其邪,調其血氣,順其所逆,通其 所稽,則陰陽和平,而正氣自復。若止知補虛,而不清理其病,邪病一日不去,正氣一日不復,漸積至久而成不 救之虛脫矣。又常見少年子女,因感外邪,而為發熱,咳嗽,或為唾血,或為夜熱,不行清理其邪,而致陰陽破 散,血氣乾枯,有不數月而死者,有不周歲而死者,而曰此百日怯也,此周年怯也。悲夫!夫少壯之人,精神日 盛,血氣日生,若不因邪病而成虛怯,未之有也。有不因邪病而成虛怯者,奇恆之病也。(不因外感內傷,故曰奇恆。)《大 奇篇》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緊急,皆隔,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從內 而外,故曰發。)夫人之榮衛血氣、皮肉筋骨,皆資生於胃腑 水谷之精。胃脈沉鼓澀者,胃虛而生氣衰也。血氣不能榮養於身,故成偏枯之證。年未滿二十者,精神正 盛,血氣方殷,而反見此衰敗之證,此因先天所秉之元氣虛薄,而後天不能資培,斯成自損之病,然亦至三 年之久,而不致於速死。審辯邪正虛實,臨證要緊關頭,名醫之門多疾,若能分別救治,庶幾其有瘳乎!
<目錄>卷上
<篇名>陽脫陰脫辯
屬性:陰陽虛脫,有外因、內因之分,有偏勝、偏絕之別。如邪中於陰,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陰盛而生 陽之氣欲絕於內也;如欲冷凍飲料,欲臥涼地,揭去衣被,躁而不安,此陰盛於內而陽欲脫於外也,急宜參、 附、姜、桂以救之;如發汗不解,身反大熱,此陽盛而陰絕於內也,如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此陽盛於內而陰液外脫也。此外因之陰陽偏勝而偏絕也。若夫內因之陰陽,陽生於陰,陰生於 陽。陽生於陰者,陽氣生於陰精也;陰生於陽者,陰精之生於陽化也。陽化者,陽氣化水谷之精微,而生 此精也。陰陽和合,交相生化,是為平人。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此陰陽之生機欲絕於內也。《難經》 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蓋陽脫者,從下而脫於上;陰脫者,從上而脫於下,故脫陰而目盲者,尚 有餘命之苟延,脫陽而見鬼者,不計日而死矣。夫陽脫之患,多有本於陰虛。如年老之人,足膝寒冷,此 元陽之氣漸衰,而欲絕於下,宜用參附、半硫之類,以助生陽。如或因脾胃虛而谷精不生,或入房甚而腎 精日損,或憂恐而藏精漸消,或煩勞而精神日耗,以致陰氣日衰,而陽將外脫矣。故治未病者,見陰精有 虧,乃陽脫之漸,預培養其陰焉。若待陽氣外脫,用桂、附而欲其引火歸原,不知陰精者,陽氣之生原 也,其原已絕,又安所歸乎?故陽脫而用桂、附救之者,外因之脫也;治內因而用桂、附者,助陽氣之衰 於下也。(若陰虛而陽脫者,非桂、附可救。)故曰陰陽虛脫,有外因、內因之分,有偏勝、偏絕之別。
<目錄>卷上
<篇名>病有新故辯
屬性:夫新病者,多宜於清解;久病者,多宜於補養。《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 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 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則陰陽俱有 余也,當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脈要精微論》曰∶征其脈 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 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是凡病皆當審其形氣色脈,而分別其新故焉。然又有病久而重感新病者,又當清 解其邪,而調其虛實。若見其病氣有餘,則以為病久而變劇,仍用久病之法治之,以致中道夭而不終其天 年,乃不審新故之過耳!夫血氣壯盛者,尚為邪所中,況久病之人,血氣虛衰,腠理不密,寧保其不復 為邪氣之所傷乎?
<目錄>卷上
<篇名>飲酒傷脾辯
屬性:夫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 行。是入胃之飲,從在內之脾肺,四布於皮毛,下輸於決瀆,而為津為溺,乃從內而外也。酒入於胃,隨 衛氣而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轉入於經,而經脈大盛,是反從外而內也。蓋酒者。 水谷之悍液;衛者,水谷之悍氣。故隨衛氣而先行皮膚,是以飲酒者,面即赤,而小便獨先下,乃先通調 於外而下輸也。其充滿於經脈者,復歸於脾肺,是以醉飽入房,多成中滿、噎隔、咳嗽、吞酸之病,蓋留 積於內,不復通調於外,致傷脾、肺故爾。
<目錄>卷上
<篇名>發汗利水辯
屬性:夫汗之生源有二∶一出於充膚、熱肉之血,血之液化而為汗,此表汗也;一出於陽明胃腑,乃水液之 汗也。是以表汗止可微取,恐血液傷而陽氣脫;若水液之汗,不妨如水淋漓。麻黃湯發表之劑也,麻黃空 細如毛,能開發皮毛間之閉邪。植麻黃之地,冬不積雪,能通陽氣於至陰之下。又肺主皮毛,故配杏子以 利肺氣,蓋內竅通而外竅始通也。如配石膏,乃直從陽明而發水液之汗,又非發表之劑矣。(配一味即大相徑庭, 立方加減,可輕忽歟!)如小便不利者,用麻黃、杏子配八正散,內加二味,其應如響,蓋外竅通而內竅通,上竅 通而下竅即利矣。予在苕溪,治一水腫者,腹大,膚腫,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類,小便仍 淋漓,痛苦萬狀。予曰∶此雖虛證,然水不行則腫不消,腫不消則正氣焉能平復?時值夏月,予不敢用麻 黃,恐陽脫而汗漏不止,以蘇葉、防風、杏子三味,各等分,令煎湯溫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日 至病者之室,床之上下,若傾數桶水者,被褥幃簿,無不濕透。病者雲∶昨服藥後,不待取汗,而小水如 注,不及至溺桶,而坐於床上行之,是以床下如此 也。至天明,不意小水復來,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今腹滿、腫脹俱消,痛楚盡解,深感神功之救 我。予曰∶未也。此急則治其標耳!子之病因火土傷敗,以致水泛,乃久虛之證也。火即人之元氣,必待 脾氣、元氣復,而後可保其萬全。予即解維,寫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蒼朮、厚朴、炮姜、熟附子,每 日令濃煎溫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藥一料,每日巳未時服之,即止其湯藥。半載後,病者之兄,備土物來謝 曰∶吾弟已全愈矣。予曰∶如此之證,水雖行而正氣不復,後仍腫脹而死者比比,此命不應絕,非予之功 也。雖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若初腫之時,行去其水,正氣易於平復,醫者不知發汗行水之法,惟以疏 利之藥利之,腫或減而無尾閭之泄,猶以鄰國為壑耳!如久服疏利之藥,則正氣日消,水留日久,則火 土漸滅,然後以此法行之,無濟於事矣!
<目錄>卷上
<篇名>癱勞鼓膈為難治之因辯
屬性:夫飲入於胃,猶海之行雲氣於天下;谷入於胃,由脾土之轉輸於四旁。是以水谷之津液,各走其道,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皮肉筋骨,咸以資生,故曰清陽 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是止濁中之濁者,歸於大腸、小腸、膀胱,而為糞為溺 也。夫勞怯、膈、脹之證,或久嗽而傷肺,或郁怒以傷肝,或不得志意而心脾之氣不舒,或過於勞傷而腎 藏之精漸絕,入胃之藥食,不能輸布於五經,惟走腸胃而為穢濁,故雖久服而毫無效驗也。即誤服其藥 餌,亦不覺其有損,用參、苓之神品,亦不能受其精華,此皆郁逆之為故耳!以致精神日減,肌肉日消, 而漸無生氣矣。脹滿之病,在於腸胃之外,郛郭之中,如脾不營運,則藥食更不能及。知陰陽升降之 理,五行運化之道者,先當理其脾胃焉。土氣化而灌溉四旁,坤德濃而資生萬物,津液生而陰火伏,地天 泰而否隔消,脾氣營運則脹滿日減,筋骨濡潤則癱瘓可強。此端本澄源之大道也。若不知治本,惟以涼潤 之藥,欲其降火生津,潤下飲食。夫脾喜燥而肺惡寒,脾土濕則不能輸運,肺氣寒則不能通調,以致津 液不生,痰涎反甚,陰火炎而咳嗽頻,上下否而隔脹愈劇矣。(陰火不可撲滅,遇水愈熾,得所生之真精而後能制之。)
<目錄>卷上
<篇名>能醫傷寒即能醫痘疹,能醫痘疹即能醫癰毒辯
屬性:學士許叔微曰∶能醫傷寒,即能醫痘疹;能醫痘 疹,即能醫癰毒。蓋能醫傷寒者,知表里、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耳!傷寒之邪,從外而內;痘疹 之毒,從內而外。若夫癰毒,有因於風寒暑濕之外襲者,有因於喜怒飲食之內傷者,是以傷寒、痘疹、癰 毒,皆當審其表里、虛實而治之。如痘證之表實者,當清解其表;里實者,即疏利其里,血熱者,涼血; 氣逆者,理氣;邪毒盛者,急宜清熱解毒;正氣虛者,又當兼補其正焉。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 血,表虛者,固表∶里虛者,實里。是以治痘有寒熱溫涼之方,有功解補瀉之法。蓋瀉者,瀉其熱毒,補 者,補其正虛。昔錢氏痘方,多用清涼,謂當清熱毒為要。陳氏專用溫補,謂血氣充足,而後能化毒成 漿。此皆偏執一見,而不得中正之道者也。故為兒醫者,當以二氏之方,折中其間,審其邪正虛實而治 之,萬無一失矣。至於癰毒之證,與痘證無二,而治法亦同。如陰毒在內而不起發者,即痘毒之內陷也; 根盤收斂而高聳者,即痘之界地分明而起脹也;膿稠者,即痘之漿濃也;無膿者,即痘毒之不化也;能食 者,即痘毒之盡發於外也,不能食者,毒氣尚壅滯於內也,收口者,即痘之結痂也,臭爛者,即痘之HT 爛 不收也。或解,或攻,或補,或瀉,皆當以治痘之法治之。古來瘍醫,咸以為痛癢瘡瘍,皆屬於火,惟以 寒涼之藥治之,或毒反冰伏而不起者,或始終用攻利之藥,致正氣虛脫而後成不救者。噫!為兒醫、瘍醫 者,能潛心於《靈》《素》仲景諸書,功德無量矣。
<目錄>卷上
<篇名>乳癰鼠辯
屬性:一婦人產後,乳上發癰,腫脹將半月,周身如針刺,飲食不進。余診之,六脈沉緊有力,視左乳連 胸脅皆腫。予用麻黃、葛根、荊、防、杏子、甘草、石膏,令溫服取汗。次日復視之,曰∶昨服藥後,身有 大汗,而周身之痛盡解,乳上之腫脹亦疏,飲食亦進,服藥不啻十有餘劑,毫無效驗,奚此劑有如是之功 也。予曰∶《金匱要略》雲∶產後婦人喜中風。《生氣通天論》曰∶開闔不得,寒氣從之,榮氣不從,逆 於肉理,乃生癰腫。此系風寒外壅,火熱內閉,榮衛不調,以致腫痛。諸醫止以涼藥治熱,而不知開闔故 也。今毛竅一開,氣機旋轉,榮衛流行,而腫痛解矣。《內經》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此腫屬陽 明、厥陰二經,是以飲食不進,今經氣疏通,自然能食矣。又一老嫗,兩頰浮腫,每邊有核如梅子大。嫗曰∶ 予一侄女,因生鼠痿而死,又一甥女,亦患鼠 而歿,今心甚憂之。余診其脈,兩寸口皆浮大,其證則 頭痛、發熱。予曰∶不妨,汝證乃風寒陷於脈中而為 ,用解肌蘇散之劑則愈,與侄女、甥女之 不同。二女子之 ,其本在髒,其末在脈,原系惡疾,有灸刺 之法,載在《內經》骨空篇中,能根據法治之,亦不至於死,此緣失於救治者也。吁!治癰瘍者,可不知《內 經》乎!
<目錄>卷上
<篇名>能食而肌肉消瘦辯
屬性:胃乃受納之腑,脾為轉運之官,故水谷入胃,得脾氣之轉輸,而後能充實於四肢,資養於肌肉。胃為 陽,脾為陰,脾與胃以膜相連,陰陽相交。如能食而瘦者,陽與陰絕也。夫陽明不從標本,從太陰中見之 化。陽明乃燥熱之腑,不得太陰之濕化,則悍熱之氣更盛;脾不得稟水谷之氣,則太陰之氣愈虛。是以胃中熱 則消谷善飢,脾氣虛則肌肉日瘦,盛者愈盛而虛者愈虛,漸至五有餘而二不足,則死不治矣。夫人參、甘 草、半夏、橘皮、生薑之類,乃助胃之品也;白朮、蒼朮、山藥、黃 、厚朴、茯苓、乾薑、大棗之類,乃 助脾之品也;枳實、黃連、大黃、石膏、麻仁、芍藥之類,乃抑胃之藥也。經言強者抑之,弱者扶之。不 知藥性之所主,不分強弱之資抑,是以強者仍強,而弱者仍弱矣。《陽明篇》曰∶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又 曰∶浮則胃氣強,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此陽與陰 絕,而用抑強之法也。 張開之曰∶此外因之新病,故止用抑強之法。如病久而肌肉消瘦者,當以助脾之藥為君,宜胃之藥為 臣,使胃氣與脾氣相通,瀉胃之藥為佐,斯為正治之法。
<目錄>卷上
<篇名>奇恆論
屬性:夫病之生於內傷外感,人所共知,而奇恆之病,知之者鮮矣!所謂奇恆者,異於恆常也。乃陰陽偏勝,五 行逆傳,審證辯脈,大有徑庭。《內經》之論疾病者,不及二十餘篇,論奇恆之章有八。學人當用心參究,庶 免五過之責。
<目錄>卷上
<篇名>利論
屬性:(古文作利,今文作痢。) 夫利有三因∶因於外感風寒暑濕,而為下利膿血者,有死有生,有氣有血,宜補宜瀉,宜寒宜熱,具 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及《千金》諸方,各宜隨證而分別治之。又有陽中霧露之氣,陰中混濁之邪, 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 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詳論《辨脈篇》中。此外因之下利也。有因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此內因之下利也。有因於 奇恆之下利者,乃三陽並至,三陰莫當,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 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其脈緩小沉澀,血溫身熱死,熱見七日死。蓋因陽氣偏劇,陰氣 受傷,是以脈小沉澀。此證急宜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遂成不救。醫者不知奇恆之因,見脈氣和緩,而用 平易之劑,又何異於毒藥乎?予故曰∶服平和湯而愈者,原不死之病,勿藥亦可;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醫之罪也。
<目錄>卷上
<篇名>中風論
屬性:夫邪之中於人也,有皮肉筋骨腑臟之淺深,有陰陽寒熱燥濕之氣化。況風之善行而數變,是以傷於皮 毛,則為頭痛、發熱、咳嗽、鼽涕之輕證;入於血脈,則肌膚不仁,或為癘瘍,或為腫 ;邪在肌肉筋 骨,則為痛痹,或為拘攣,或為偏枯,邪入於腹,或為飧泄,或為燥結;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 舌即難言,口唾痰涎。此邪入之有淺深,而病之有死生輕重也。夫天有六淫之邪,風有六氣之化。邪襲於 陽,則為熱化;中於陰,則為陰寒。濕盛者,則痰涎上壅;燥盛者,則腸胃下結。邪氣盛者,則病氣形氣 皆盛;正氣虛者,則病氣形氣皆虛。總屬天之風邪,而人身中有寒、熱、燥、濕、虛、實之化。是以河間 謂中風主於火,丹溪謂主於痰,東垣謂主於氣,又曰∶中風之病,惟年老者有之。此皆未明陰陽氣化之 道也。夫 僻拘攣,目斜不語,在童稚則為急慢驚風,在少壯則為中風卒暴。予一侄女,年二十餘、體 甚豐濃,精神強旺,六月盛暑,恆貪風涼,臨窗露臥。忽一日頭大痛,身熱,無汗,口不渴而躁,手足 拘急,口眼 斜。余診之,六脈沉細。予曰∶邪已入髒,此危證也。次日即不能言,口唾涎,藥亦不受, 病三日而死。如此之候,年少壯盛者比比,又非獨於老人也。經曰∶夏傷於暑,冬傷於寒。是夏月止有風 暑,而無寒邪,即見陰寒之證,而宜於姜、附之熱藥者,乃邪中於里陰而不得陽熱之化,非天之寒氣也。 (夏月陽氣盡發越於外,而里氣虛寒。)時下名流,咸以此證為中 寒。予微哂之曰∶是固知年少之無中風也。若謂少壯之人,血氣充實,而不為風邪所中,是亦不應中 寒、中暑矣。此習俗之固弊,牢不可破者也。或曰∶然則老年之多中風者,何氣使然?曰∶年老之人,天癸已 絕,血氣虛衰,腠理不密,故易於受風,且精氣竭而痰火盛,是以有因痰、因火、因氣之說焉。夫客氣邪 風,中人多死。若五臟安和,元真通暢,不使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靈樞經》曰∶八風之邪,皆 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患。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則為淋露寒熱。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 為擊仆偏枯。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是聖人之教化,又何嘗有年老少壯之分也!
<目錄>卷上
<篇名>頭痛論
屬性:夫但知三陽之脈,上循於頭,而為頭痛,不知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而少陰之骨髓通於腦也。止知風寒 火熱在頭,而為頭痛,又不知足六經之證,上逆於頭,而為厥頭痛也。足六經之氣,能厥逆於頭,而為頭痛,又 當知寒邪入腦,亦能傳於厥陰、少陰,而為陰證也。真頭病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目錄>卷上
<篇名>心痛論
屬性:夫咸謂心痛者,乃胃脘當心而痛,不知有厥心痛 也。厥心痛者,四髒之氣,逆客於心下而為痛也。心痛與背相控,善 。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 也;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臥若 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胃脘當心而痛者,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不下。各審 其脈證,而隨經取之,分別寒、熱、虛、實而治之,無有不效者矣。若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 發夕死,夕發旦死。
<目錄>卷上
<篇名>腹痛論
屬性:腹者,太陰之宮域,腸胃之郛郭。病滿痛者,有入腑干髒之分,有緩急輕重之別。如卒暴絞痛,面青肢 冷,此邪直干陰分,急宜刺泄其邪。如暴吐下利,此邪傷陽明,名曰霍亂。若發熱頭疼,為欲愈也。如厥 逆脈脫,急宜理中圓,甚者加附子,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復則死,此邪甚而胃氣絕也。如腹痛 下利而能食者,乃邪入於腸中,利止則愈。此皆直中於內,而有臟腑輕重之分焉。又有邪傳五臟,而為腹 痛者,始發於皮毛腠理,正氣不能御邪,泮衍於血 脈中,而傳溜於內,大氣入髒,腹痛下淫。此淫傳敗絕之證,不及二十日而死,雖盧、扁再生,亦不能 救。此證多有不究心者,悠悠忽忽,反為病家怨尤。
<目錄>卷上
<篇名>消渴論
屬性:病陽明之燥熱而消渴者,白虎湯主之。此外因之渴也。胃氣弱而津液不生者,人參湯主之。此內因之 渴也。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涼潤之藥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 惡寒。試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爾。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 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
<目錄>卷上
<篇名>咳嗽論
屬性:咳者,肺證也。有邪在皮毛而為肺咳者,有五臟受邪,各傳與之肺而為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飲 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而咳者;有臟腑之鬱熱,上蒸於肺而為咳者。此內因之咳也。蓋肺者,五 髒之長也,輕清而華蓋於上,是以臟腑之病,皆能上傳於肺而為咳。然其標見於肺,而其本在於臟腑之 間,故當以標本之法兼而行之,治無不應矣。《咳 論》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 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膽咳之狀,咳嘔苦汁。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目錄>卷上
<篇名>砂證論
屬性:所謂砂者,身上有斑點如砂,或用麻刮之,則累累如硃砂,故名曰砂。此乃風寒濕邪,或山嵐瘴氣, 襲於肌皮之間。皮者,肺之合;肌者,脾之合。肺主氣而脾主腹,邪內干於肺,則氣逆而面青肢冷,干於 脾,則腹中絞痛。故淺者刮之,深者刺之,使邪氣外泄,而痛可止。若邪甚而失於救刺,則邪干髒而氣機 不轉,即不能救矣。近時名曰斑砂,宜刺百會。蓋刺百會出血,名為開 門, 即斑疹,故以治 之法治 之。若非熱盛發斑,又不必取百會矣,虞天民《醫學正傳》曰∶治砂證,或先用熱水蘸搭臂膊,而以苧麻 刮之;甚者針刺十指出血,或以香油燈照視胸背,有 紅點處皆烙之。是斑點之說,其來舊矣。淬烙之法,有行之矣。近時以為新有之斑砂,乃失於涉略故耳! 夫熱邪在於皮膚,或寒邪化熱而後成斑,若卒中而 即入於內者,面青肢冷,有何斑點?若不急刺,則為卒死,又何假於照淬乎!
<目錄>卷上
<篇名>痘論
屬性:痘疹之論,自昔及今,不啻百有餘家。然不參究《靈》、《素》諸經,不知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是以 止知順、險、逆之證,而不知順、險、逆之因,不知其因,則不能用救治之法矣。夫人秉陰陽水火之氣而成此形, 蓋有正氣,必有邪淫,此天地自然之理也。(在天地亦有淫氣。)是痘之毒氣,已萌於有生之初。夫有生之初,猶 太極也;三月而成形,先生兩腎,猶太極而分兩儀。是痘之根原在腎。腎為水髒,主藏精而化血,又為生 氣之原。少陽之氣,乃水中之生陽,上與心主包絡相合,故痘之起發,隨少陽之正氣而上達於心包。(腎氣之交於 心包,必從中焦而上。邪在陽明,則為嘔逆,陽明熱盛,則為發狂。故痘前發驚 者,可治。若發於肝、脾、肺外合之皮膚肌肉間,毒邪不解,反內傷於肝則發驚, 傷脾則泄瀉,傷肺則喘急,是以痘後發驚者,不治。)心主血,而包絡主 脈,故毒從經而脈,脈而絡,絡而孫,從孫絡而出於皮膚者,順也。蓋痘乃精血中之火毒,故走於血分,而後能貫 膿結痂,若走於氣分,則為水泡白殼矣。夫經絡為血分,皮膚肌腠為氣分。皮毛者,肺之合;肌肉者,脾 之合。皮膚、肌肉之中,有充膚熱肉之血,肝所主也,亦為氣分。故痘之順者,從經絡而出於皮膚,是 以陸續出,而參差大小不齊,根窠收斂,界地分明。蓋界地乃皮膚、肌肉,而不為邪毒所傷故也。血華色 而潤澤,根紅頂白,氣領成漿,蓋氣行脈外而血隨氣化也。所謂逆證者,走於皮膚之氣分,則一齊湧出如 痱,時俗所謂肺經痘者此也。如走於氣分而留於肌腠,則唇腫眼脹,肉先浮而痘反平塌,時俗所謂脾經 痘者此也。如走於氣分而留於充膚熱肉之血間,則皮薄而嬌紅可愛,光亮如燈,三者皆無血以成漿,終為 不救,此因毒隨氣而走於肺脾肝,外合之皮膚肌肉間,實非肺經、脾經、肝經之痘毒也。又有一種夾疹 之痘,此分走於氣分、血分,故尚為可治。若純走於氣分,雖智巧之士,不能為無米之炊矣。夫所謂險證 者,乃火毒太盛,或阻滯於腎臟,或留蓄於心包。(毒滯於腎臟,則為腰疼肚痛,寒戰切牙,甚則紫斑黑陷; 毒留於心包,則壯熱煩躁,便血,神昏。)此事在良醫,急施妙用,表實者解表, 里實者疏里,熱毒盛者急宜清解,不起發者攻發為先。此乃可生可死之急證,匪延時日者也。故證有重 輕,方有緩急,若服平和湯而愈者,原不死之證,勿藥亦可;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醫之罪也。夫救逆 之法,方書卻有冰肌散,治痘一齊湧出,服之復能斂入。予謂此方平易淺薄,焉能救其大逆!門人金西 銘,在丹陽,得一救逆湯方。予於邱漢沖先生處,得一丸方。以此三方,斟酌增減,合為一方,名曰五類 救逆丹,逆證、險證,服之皆有奇驗。至於表里、血氣、寒熱、虛實,又在臨證之士,兼以湯藥治之可也。
<目錄>卷上\痘論
<篇名>附∶五類救逆丹
屬性:龜板(用大龜底板酒炙,一兩) 鹿茸(大茄茸酥炙,九錢) 犀角 (烏魚尖鎊,以人氣制研萬遍,九錢) 地龍(去土焙燥,一兩) 穿山甲(炒三錢) 落花生(如芋者是,切片焙燥,三兩) 血餘(用童男童女者,入新罐內填滿, 鹽泥封口,炭火煨其灰成塊,研細,一兩) 天花粉(一兩一錢) 銀柴胡( 一兩一錢) 當歸(大歸頭酒洗,切片焙燥,一兩) 芎 (真川產而大者,五錢) 牡 丹皮(酒浸一宿,切片焙燥,一兩一錢) 茜草(酒洗淨,一兩) 玄參(焙燥,一兩 )地骨皮(濃大者,一兩) 菟絲子(煮出絲焙燥,一兩) 連翹(七錢) 附子 (臍中者,二錢,生用) 赤桂(二錢,桂附能導命門火毒外出,從治法也) 大生 地黃(一斤,洗淨,搗取自然汁,調和前藥為丸) 上為極細末,入犀 角、發灰和均,用生地黃汁和杵為丸,如龍眼核大,以上好硃砂飛過為衣。天泉煎湯,空心調服一丸,兒 小者半丸,大者可服二三丸。如見其形證不順,預服此丹,若十分中有三分成膿者,即有生氣矣。如險 證透發不起者,服之即起。如毒盛而起發不快,日可服二三次。如患逆證,而兒能飲酒者,服藥一服時, 飲以甜酒一盞,或少少頻飲幾次亦可。蓋酒隨衛氣先 行皮膚,先充絡脈。前方乃通經絡,清熱毒,心腎血分之藥,使在內之餘毒,仍走於經絡而出於皮膚,復 飲以酒漿,使在外皮膚之毒,復與絡脈相通,此血氣出入之妙用也。
<目錄>卷上\痘論
<篇名>附∶百祥丸說
屬性:兒醫錢乙,字仲陽,載在宋史,一代之名流也。專用百祥丸,治痘之黑陷甚者,謂能轉禍為福,故有 百祥之名。後人置之不用者,不知物性故耳!夫大戟性能泄水,味苦寒而色紫赤,能瀉水中之火毒,浸於 水中,其色青翠,蓋從子以泄母也。夫痘毒發原在腎,如初起腰疼肚痛,寒戰切牙,乃熱毒太盛,不能 透發,此危在俄頃,非大戟、大黃、芒硝之類,為釜底抽薪之法,則束手待斃矣。故表而出之。 (疏殺其衷,則透發於外矣。) 張開之曰∶痘之初發三日,主春生;起脹三日,主夏長;貫膿三日,主秋成;結痂三日,主冬藏。若 秋冬之不能收成者,多緣病釀於春,故熱毒雖盛,而能生長透發,內無留蓄,至秋冬無有不收成者,即正 氣虛脫,不妨大用溫補。如使邪毒留滯,外內不清,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欲補其正氣,則礙於熱毒,欲 清其熱毒,又妨於正虛,是以熱毒盛而不能透發者,死於三五之期,雖透發而里氣不清者,終成 稗。善 治痘者,當預防其初焉。
<目錄>卷上\痘論
<篇名>附∶玄菟丸
屬性:夫稀痘之方法雖多,未有如玄菟丸之理甚精微,驗若桴鼓。蓋痘乃先天之毒,天一生水,地二生火, 水火相濟,陰陽互交,乃水中之火毒也。玄乃水天之色,參者參也,參天地之化育者也。菟絲子一名女蘿, 《爾雅》名為玉女。蓋兔乃月魄,純陰之物,故有玉女之稱。《抱朴子》雲∶菟絲初生之根,其形如兔 握,割其血以和丹藥,立能變化神異之品也。夫凡物得清涼水土之氣,而後能發芽。菟絲秉純陰之性,故 得火暖而絲長,此物理陰陽之妙用也。《內經》雲∶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 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是肺腎天水之相通也。(肺屬天。)玄參具水天之性色,能於 水中以清發其天花。菟絲有陰陽之妙用,能於至陰之中而透其陽毒。是以嬰兒在百日內,與此丸服之,或 服至三歲,則毒盛者稀,而毒微者不出矣。(即熱毒盛者,亦無險逆之虞。)同邑盧子由先生,五十無子,得一種子奇 方,即生二男,皆為痘壞。蓋種子方中,不無多熱藥耳!後復生子,皆以玄菟丸服之,至六十有五,連舉 六男六女,俱已長成,皆不為痘疹所壞。玄菟之功效,豈淺淺哉!(盧氏以此為秘方。)
<目錄>卷上
<篇名>疹論
屬性:(古名疹,今名 。) 痘乃先天之毒,疹屬後天之邪。先天止有水火,後天始備五行。產下發聲吮乳,肇自後天,是以發聲 之時,口中有毒即咽下,而歸於陽明。故 之毒氣,發於陽明,上達於肺,出於皮毛。肺主氣而外合皮 毛,是以痘毒走於血分,而氣以化之為順, 毒走於氣分,而血以和之為順,若走於血分而見雲頭紫赤斑 者,逆也。 乃氣分之毒,更速於痘,若停留於胃則爛牙齦,阻滯在肺則為鼻扇喘急,發表疏里、清熱解 毒,事在良醫之臨證妙用者也。夫氣為陽,血為陰。痘乃精血中毒,故應四時之生長收藏,以合地支之 數; 乃氣分之毒,是以一日三烹,三而三之,以應陽九之終。痘發於陰,故宜頭面稀疏,不喜獨參陽 位; 發於陽,故喜大烹頭面,不宜惟在心胸。此人之陰陽血氣,應天地自然之道也。男玉師問曰∶相傳 痘先出而 後出者為順,如 在痘先,後要復出,此亦應先天後天之義歟!
<目錄>卷上\疹論
<篇名>附∶治主方
屬性:葛根 桔梗 荊芥 防風 杏仁 甘草 牛蒡子 橘皮 上方用泉水煎服,再隨四時之氣而加減用之。 如寒閉者宜麻黃,熱閉者宜石膏,食閉者宜枳、朴、山楂。熱甚者加黃芩、黃連;毒甚者加白花地丁、西 河柳;渴者加知母;喘者倍杏仁;里實者加葶藶、牽牛。蓋痘疹有血氣之分,而用藥亦宜分別。如大黃、 大戟,血分之瀉藥也;葶藶、牽牛,氣分之瀉藥也。黃連形壘如連珠,瀉心火之藥也;黃芩外肌皮而內腐 空,故名空腸,又名腐腸,乃瀉肺而清肌表之藥也。肺主氣而心主血,故清痘之熱毒,宜以連為君而芩為 佐,清 之熱毒,宜以芩為君而連佐之。又如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能啟陰氣而解氣分血分之熱 毒,蓋黃走血而白走氣也,故解痘毒者宜之,而 毒亦可。若夫白花地丁,又專於 證者也。此用藥之大 關目,學人引伸觸類,微妙無窮。
<目錄>卷上
<篇名>胎前論
屬性:《易·系》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是五類昆蟲,咸感陰陽精氣而成孕育。腎主藏精,為生氣之原, 故胎之根本在腎,假血以成形。沖任之血,肝所主也,故始於肝臟主養,肝氣暴虛,故多思酸作嘔。夫 人生於寅,故始於厥陰木,臟腑之精氣,次序資養,至十月而五行之陰陽已周,十干之氣已化,歸於壬癸 而生。(戊癸化火,丁壬化木。)此天地生成之道也。一月肝木,二月膽木,三月君火,四月相火,五月脾土,六 月胃土,七月肺金,八月大腸金,九月腎水,十月壬水,臟腑陰陽之氣,循序相生,如主養之氣不足,則 胎亦不長矣。(胎長如瓜,若不長,則有隕落之虞。)《金匱要略》 雲∶懷身七月,太陽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蓋因火制其金也。故如土氣主養,當培其土而 抑其木;金氣主養,當瀉其火而資其金。以逐月主養之臟腑,審其虛實而調之,此養胎之大要也。又火能 速物,是以三月、四月,多有半產之虞;火能克金,故七月亦有不足之慮,如胎氣熱者,當預防之。胎以 腎為本,故養胎以地黃、杜仲為君,坤德濃而資生萬物,故白朮、大棗為安胎之聖藥;胎從血長,是以四 物湯乃胎產之要方。胎寄而生,故桑上寄生、川續斷,力能系胞;火能速物,故芩、連、益母,皆為要 藥;氣化則血行而胎長,故砂仁、橘皮、紫蘇、枳殼,宜兼用以疏氣。夫天地交而萬物生,水火濟而陰 陽平,是以阿膠、艾葉、香附、茯苓,得交感之妙用者也。至於胎前百病,以治病、養胎之法,兼而行之, 此胎前之大綱領也。(婦人小兒,總是陰陽氣血,止多胎產、痘疹耳!其 余百病皆歸一法,是以《靈》、《素》諸經,不過分別數條,學人當明白此理。) 開之曰∶肺屬天,七月而生者,得干金之氣,故能育而且壽;九月感天癸之氣,十月得化運之全,若 八月則不育矣。
<目錄>卷上
<篇名>產後論
屬性:產後氣血兩虧,宜於溫補,但初產者,惡血未行,先宜導滯,以防上奔。新產婦人喜中風,產后土 虛能停食,產後燥結多血阻,此三者是為實證,宜於清補相兼。如無此三證,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 寒者溫之,熱者涼之,隨其所利而行之,此產後之大法也。予嘗用大劑人參、姜、附,救產後虛脫之危 證,用芍藥以利熱燥之留停,又何嘗忌人參之補,姜、附之熱?而芍藥亦未嘗酸斂也。
<目錄>卷上
<篇名>急下論
屬性:《陽明篇》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 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 湯。《少陰篇》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 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 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夫寒傷六經,止陽明、少陰之有急下證者,蓋陽 明秉悍熱之氣,少陰有君火之化,在陽明而燥熱太甚,緩則陰氣絕矣,在少陰而火氣猛烈,勿戢將自 焚矣,非腸胃之實滿也。若實在腸胃者,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也。如此六證,若究省不到,不敢急下, 故病此者,鮮有能生之。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後可下。噫!當急下者, 全不在此五字。
<目錄>卷上
<篇名>急溫論
屬性:《少陰篇》曰∶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太陽篇》曰∶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身體疼 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夫急溫、急救之在少陰、太陽者,有水火寒熱之氣化也。病在少陰,感君火之 甚者,急下之;病陰寒之劇者,急溫之。寒傷太陽,欲如連樞,神氣乃浮,脈反沉者,陽反內陷也,故 當救其里。二者止見脈沉,若待其厥冷脈絕,則不救 矣。故所謂急者,如人墮於水火之中,緩即焚溺矣。
<目錄>卷上
<篇名>汗下論
屬性:一熏一蕕,十年遺臭,故去邪莫如速也。曰∶汗多亡陽。如表邪盛者,汗之而解,以養陽也。曰∶ 下多亡陰,如里邪實者,下之而解,以養陰也。多者,謂其太過也。太過不可,而況妄行乎!《靈樞 經》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蓋氣化而汗出溱溱也。又曰∶奪血 者無汗,是血氣不足,邪不得從汗解也。《傷寒論》曰∶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下之,則心下痞鞭, 是血氣不足,又難從下解也。當知邪賊宜攻,而正氣又當培養。夫邪正相持,則為寒熱出入,邪負則愈, 正北則危。汗下之法,猶援兵也。善用兵者,寡可以敵眾,弱足以勝強。若不審虛實,不識情勢,而妄攻 之,反為賊害矣!
<目錄>卷上
<篇名>往來寒熱論
屬性:《辨脈篇》曰∶病有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 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 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 則發熱也。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 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夫髒脈為陰,腑脈為陽;血為陰,氣為 陽;榮為陰,衛為陽;內為陰,外為陽。此所言陰陽者,非此之謂也,乃陰陽之氣耳!陰陽之氣者,先天 之水火也。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在地為火,在天為熱。無形之氣,曰陰曰陽;有形之徵,曰水曰火。陰 陽氣交,是為平人。乘於脈中,則為往來寒熱矣。故始曰陰脈,曰陽脈,復曰寸口,曰尺脈,曰陰氣,曰陽 氣,曰陰中,曰陽中,謂陰陽之氣相乘,入於脈中而見於寸尺也。蓋以寸尺分陰陽,非髒脈為陰脈,腑脈 為陽脈也;又非謂內絡於臟腑者為陰脈,外絡於形身者為陽脈也。中脈中也,陰中、陽中者,謂身半以上 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故曰上入下陷也。此陰陽之氣,乘於脈中,而為寒為熱,非脈中之血虛,故曰陽 脈浮、陰脈弱者,則為血虛也。血虛則筋急者,謂血行脈中,滲於脈外,肝臟所主,而血自有陰陽之分 也。(脈內為陰,脈外為陽。)榮氣微者,其脈沉,衛氣衰者, 其脈浮。謂陰陽相乘者,見寸口脈微,尺中脈弱,非榮衛之為陰陽,而脈之浮沉也。如燒針則血流不行者, 謂血隨榮轉,非隨陰陽之氣而往來也。更發熱而躁煩者,謂榮氣之生於陽明,而主於心、腎也。燒針之火 氣傷陽明則發熱,傷心、腎則躁煩。此言榮血生於後天水谷之精,陰陽本於先天水火之氣,乃陰陽之氣乘 於脈中,而為寒為熱,非榮血之為寒熱也。男玉師曰∶何以治之?曰∶金匱腎氣丸為主方,配四物以養血。
<目錄>卷上
<篇名>潮熱論
屬性:胃為水谷之海,而外合海水,是胃氣晝夜升降,如潮往來。但平人有潮而不為熱也,如有邪病留於脈 肉筋骨間,隨潮而出,則為發熱。故當審其先發於何部?何處獨盛?分六經而治之,與夜熱之不同也。夜 熱本於陰虛,潮熱因於病氣,潮熱一潮而退,夜熱至旦方涼,因、證不同,治法亦異。(傷寒潮熱,列於《陽明篇》中。)
<目錄>卷上
<篇名>《傷寒論》編次辯
屬性:仲祖《傷寒論》,其中條緒井井,原系本文,非叔和所能編次。蓋謂斷簡殘篇者,是因訛傳訛也。如 、濕、渴三種,非傷寒之病,因病在太陽而與傷寒相 似,故先提出於《太陽篇》外。溫病風溫,原因傷寒所致,然非卒病之風寒,故先分別於《太陽篇》中。 太陽為諸陽主氣,故首提太陽之為病,次中風,(風即寒中鼓動之氣,故篇名《傷寒論》而反先提中風。) 次傷寒,次傳經,次桂枝湯證,次麻黃湯證。如六經篇首,則曰某經之為 病,若六經所概論者,總歸於太陽之首篇。其間條分縷析,有斷有續。予於斷續間,首加一圈,如學、庸、孔、 孟之分章,便後學之體認。此皆仲祖位置,非叔和編次也。 再按仲祖一百十三方,為形層淺深,陰陽寒熱而設,無分風與寒也。如邪在皮毛者,宜麻黃湯;在肌 腠者,宜桂枝湯。故曰桂枝本為解肌,然中風之用桂枝者,始受之風邪,不閉於皮毛,而入於肌腠,故桂 枝湯為中風之首方。如寒邪發汗不解,而入於肌腠者,亦屬桂枝湯證。故邪病太陽,而無分風與寒者, 則曰太陽病;有風寒之分者,則曰太陽中風,曰中風發熱,曰傷寒。如風寒之邪,皆可為柴胡湯證者,則 曰傷寒五六日;中風皆可為陷胸湯證者,則曰浮則為風,曰傷寒五六日結胸熱實。如瓜蒂散證,則曰傷寒 中風。蓋始受之時,有風寒之分者,分中風、傷寒。如病在太陽,感太陽之熱化者,則曰太陽病,病在陽 明,感陽明之燥化者,則曰陽明病,而無分風與寒矣。至如大、小青龍湯證,乃病太陽寒水之氣者也。 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故太陽標陽而本寒。大青龍證,太陽標本之為病也;小青龍證,病太陽之陽而動 其水氣也。曰太陽中風,謂風中太陽之氣也。脈浮緊者,浮則為風,緊則為寒,乃天之風邪,與太陽之寒 氣相搏,而見於脈也。發熱者,風在太陽而為熱也;惡寒者,病太陽之寒氣也;身疼痛者,風寒之邪,尚 及於形身,不汗出者,邪正之氣陷於內也;煩躁者,太陽標本之氣化也。此風中太陽之熱邪,而兼病其本 寒,故用麻黃、桂枝之複方,去芍藥之苦平,易石膏之甘辛,直從內而透發於外也。如汗出惡風者,風邪 在外,故不可服。蓋汗之生,原有二∶一出於表者,血液之汗也;一出於里者,陽明水谷之汗也。麻黃 湯,發表汗之劑也;桂枝湯,解肌腠之邪也。如麻黃配石膏,乃直從里而發陽明水液之汗矣。邪不在里而 妄動其陽明,是以筋惕肉 ,陽明主肌而主宗筋也。又如傷寒脈浮緩者,乃寒傷太陽,而邪正之氣,並陷 於內也。夫天之寒邪,與太陽之陽氣,相搏於膚表之間,其脈則緊。(風與寒搏,寒與陽搏,乃陰陽相搏, 其脈皆緊。)此寒傷太陽,寒已化熱,邪正相合,而陷於內,故止見虛 浮之緩脈也。身不疼者,邪在內也。但重者,陽氣陷也。乍有輕時者,正氣欲出也。太陽與少陰標本相 合,如寒傷太陽而見少陰證者,則為一身手足盡熱,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蓋太陽與少陰,在標本寒熱 之合化,寒在太陽,則病反其本而為熱矣;及於里陰,則同氣相感於少陰之火氣矣。故曰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之。上章乃風動之邪,入於里而尚涉於形身,故見浮緊之脈,疼痛之證,宜大青龍湯主之。此 乃寒凝之氣,入於里而無形身之痛,故恐轉屬於少陰,藉陽氣之欲出,乍有輕時,而以大青龍湯發之。 此風寒之邪,病太陽之標陽,而兼動其本氣者也。又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者,病太陽之陽,而動膀胱 之水氣也。乾嘔者,水氣上逆也。(水火相交者,正氣也;水氣 上乘者,邪氣也。)發熱者,寒在太陽而為熱也。咳者,水氣上通於肺也。病表陽之氣而動其水氣,則氣不化而 水不行,故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之證也,宜小青龍湯主之。用麻黃、桂枝、 甘草、芍藥,以清肌表之邪;用乾薑、半夏、細辛,以助火土之氣;用五味子之酸,助春生之木氣,以泄 冬令之寒水也。渴者,火郁於上,水逆於下,故去半夏之燥,加栝蔞根,通水液以上滋。利者,寒水在下, 火氣不能下交。蕘花性寒屬水,用花萼之在上者,如雞子大,熬令赤色,皆取其象心,導火氣溫 於下 也。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故加附子以散寒。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土受所勝之侮,而不能制 化,故加茯苓補中土以伐水邪。喘者,加杏子以利肺氣。此在表之邪,入於里而動其水氣,故並去其麻 黃。又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汗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此表邪已 解,而寒水之氣上逆也。咳而微喘者,水氣上乘於肺也。發熱不渴者,得太陽之氣化也。服湯已渴者, 水寒之氣外散,而復傷太陽之氣也,故仍以小青龍主之。經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在天呈象,在地成 形,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天有六氣,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氣,是以大青龍證, 病太陽之陽,而動其寒氣者也。故宜大青龍湯以發汗,謂在天之龍,能行雲而施雨也。小青龍證,病太 陽之陽,而動其水氣者也,故宜小青龍主之,謂潛藏始蟄之龍,能泄冬令之寒水也。又如少陰病,真武湯 主之者,病少陰而動其水氣也;四逆散主之者,病在少陰得君火之熱化而動其水氣也。蓋太陽、少陰,乃水 髒水腑,皆有寒熱之氣化者也。若夫外因之水,停飲於中焦者,又屬五苓散證。蓋其因有不同,而治法亦 別,是以有發表之方,有解肌之方,有散寒之方,有行水之方,有氣分之方,有血脈之方,有胸脅之方, 有腹胃之方,有卻邪之方,有補正之方,有大涼之方,有大熱之方,有大補之方,有大瀉之方,有和解 之方,有寒熱補瀉兼用之方,皆從形層外內之淺深, 寒熱虛實之氣化,(麻黃、桂枝分形層,大、小青龍論氣化。)不然止 屬風、寒二邪,奚有三百八十九證之分耶?明乎形層、氣化之道,傷寒大義,思過半矣。
<目錄>卷上
<篇名>風傷衛寒傷榮辯
屬性:風乃天之陽邪,傷人衛氣,寒乃陰邪,傷人榮血;同氣相感耳。《辨脈篇》所謂風傷衛、寒傷榮 者,謂風寒兩感,榮衛俱傷,風則傷衛,寒則傷榮,以言其大概。若夫天之風寒,傷人氣血,或中於陰, 或中於陽,無有恆常者也。人之皮毛肌腠,氣分為陽,血脈為陰,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風雨寒暑之中 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 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是風寒之邪,皆始傷皮毛之氣分,留而不去,而後傳舍於經榮者也。《靈 樞經》曰∶傷寒形,乃病形;風傷經脈,經脈乃應。《金匱真言》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 發病,是又寒傷氣而風傷榮矣。蓋陰陽之道,變化不測,故《內經》自有矛盾之文,以意逆志,庶為得 之,若膠執文辭,又不可與論陰陽矣。至於《傷寒論》之中風,更為不同,非春傷之風,亦非四時所中 之風,即嚴寒鼓動之氣,故中風首節曰∶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寒乃陰凝之邪,閉於皮毛之間,故用麻黃湯以發散;風乃鼓動之氣,開發皮毛,入於肌腠,故 宜桂枝湯以解肌。是又寒在皮毛而傷氣,風入腠理而將傷於榮矣。太陽之氣,主於皮毛之間,寒傷太陽, 是以六氣相傳,七日來復,若入於經榮,則為桃仁承氣、抵當湯之血證,不復再傳陽明矣。寒傷氣,故 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又曰∶傷寒二三日, 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此寒在太陽之表,故有六氣之相傳,風入於肌腠,故不為傳經之邪也。 至於春傷之風,四時所中之風,或傷於皮毛,則為嚏淚喘咳;入於肌腠,則為肌膚不仁,傷於筋骨,則為 痛痹拘攣,入於脈中,或為鼠 ,或為厲瘍,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或中於腑,即不識人;或中於 髒,舌即難言,口吐涎。此在《靈》、《素》、《金匱》諸經中求之,與《傷寒論》之中風不相同也。
<目錄>卷上
<篇名>醫學入門
屬性:《金匱要略》曰∶千般 難,不越三條∶( ,丑刃切,音趁。)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 肢九竅,血脈相搏,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金匱》) 二條,皆重外因,以房室、服食為內因。)宋成無己曰∶病有三因∶ 一者外因於天,二者內因於人,三者不內外因。外因於天者,風寒暑濕之六淫也;內因於人者,喜怒憂恐 之七情,及飲食、房勞也;不內外因者,金刃、跌扑、蟲獸、笞杖之所傷也。人之百病,不外此三者。夫傷 寒,外因也,而《傷寒》經旨,風寒暑濕之六氣,咸所具載矣。其間分析表里、陰陽、寒熱、氣血、邪正 虛實,(內外百病,不出此十二字。)靡不備悉。明乎傷寒之道,千般病難,不出於範圍焉。故醫學入門,當從傷寒 始,先難其所難,而後易其所易。蓋外因之病暴而危,內因之病徐而持。(中風、瘧、痢、痿、痹、疝、厥、頭腹諸痛, 多系外因。)故治外感者,可以活人,可以死人;治內傷者,或少有失誤,未即為害。是以能醫內傷,而不諳 治傷寒者,未可醫名也;能醫傷寒,而不諳治內傷者,未之有也。
<目錄>卷上
<篇名>醫以力學為先
屬性:月三、六、九晨,集及門,說《內經》及《傷寒論》,講畢,謂諸生曰∶時俗相沿雲,行醫全憑時 運,予以為不然。諸生來學,當苦志讀書,細心參究,庶可免庸醫之責,若憑時運,則何業不可為,而 習此苦難之事!設使殺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贖罪。蓋救人乃醫家分內事,況多有病之輕者,有病 之自能愈者,或病雖劇而可救者。越人曰∶仆不能生人耳,不起之病,仆能起之,是非必死之病,而醫能 活之。若使病者不死於病,而反死於醫,又何異於梃刃,是以救人之功小,誤傷之罪大。試觀栽杏叟,尚 誤投藥餌,傷及母子二命,況平人乎?然此亦警世之事也。古今名流,皆生前根氣豐濃,若再加培植,即 可名登仙籍,惜乎不能何也?既已名擅當時,焉肯虛心下士,況一人之精神有限,或忙中有錯,即誤用其 藥,亦不自知其非,病家延請惟艱,幸而至之,焉敢論其是非,即服藥有誤,反歸於死者之命。是以運之 小者其過小,運之大者其過大。諸生能鑒予言,潛心好學,將來運之小者可大,運之大者可無過矣。 開之曰∶歷觀古今醫家,有子孫顯達者,有子孫式微者,大有霄壤之分,若不圖名、不貪利,虛衷受益,存 心活人,有不永昌厥後者乎! 又曰∶古稱醫士為山中宰相,謂能燮理陰陽,調和氣味,操生殺之柄耳!《記》雲∶醫不三代,不服其藥。 許學士曰∶謂能讀三代之書。予以為世代相傳,又能讀書好學,猶簪纓世胄,士之子而恆為士也。若 僅守遺方,以為世傳,何異按圖索驥。夫天有四時之氣,地有五方之異,人之百病,變幻多端,即如傷寒 一證,有三百八十九法,可膠執遺方,能通變時疾乎?趙括徒讀父書,尚至喪師敗績,況無遺書可讀 耶!守祖父之業而不好學人,可方草廬諸葛乎?伊芳川先生曰∶醫不讀書,縱成倉、扁,終為技術之流,非 士君子也。盧不遠先生曰∶當三復斯語。(及門者多系 世醫子弟,故復言此以戒之。)
<目錄>卷上
<篇名>中庸之道
屬性:中者不偏,庸者不易。醫者以中庸之道,存乎衷,則虛者補,實者瀉,寒者溫,熱者涼,自有一定 之至理。若偏於溫補,偏於涼瀉,是非中非庸矣。夫醫道,上通天之四時六氣,地之五方五行,寒熱溫 涼,升降浮沉,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急者急治,緩者緩治,若僅守平和之橘皮湯者,又執中無權也。 觀古今,多有偏心,偏於溫補者,惟用溫補,偏於清涼者,慣用清涼,使病患之宜於溫補者,遇溫補則 生,宜於涼瀉者,遇清涼則愈,是病者之僥 以就醫,非醫之因證以治病也,豈可語於不偏不易之至道哉!
<目錄>卷上
<篇名>雜證論
屬性:雜證者,謂一人之病,見證龐雜。當知始受之因則一,久久不去,漸至蔓延。故治雜病,如理亂繩, 得其頭緒,一路理清,不則愈理愈亂矣。所治之藥,亦專取其要,多則雜,雜無功。經曰∶一者因得之。又 曰∶治之在於一。嗟乎!精一之道難矣。人秉天地之氣所生,此身中有上下陰陽之氣交,五運六氣之變化, 榮衛血氣之貫通,五臟六腑之生始,知其推數無窮,而後可歸於一,非細參《靈》、《素》諸經,不易得也。
<目錄>卷上
<篇名>十干化五行論
屬性:黃帝問曰∶五運之數,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願問其所始也。岐伯 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 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 音金。)蒼天之 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已分者,奎壁角軫,則 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此岐伯論五行之化,始於五方之天象∶丹赤色, 火之氣也,牛女在癸度,經於牛女戊分,戊癸合而化火也; 黃色,土之氣也,心尾在甲度,經於心尾己 分,甲己合而化土也;蒼青色,水之氣也,危室在壬度,柳鬼在丁度,丁壬合而化水也;素白色,金之氣 也,亢氐在乙度,昴畢在庚度,乙庚合而化金也;玄黑色,水之氣也,張翼在丙度,婁胃在辛度,丙辛合 而化水也。夫丹、 、蒼、素、玄,天之五氣也。 (丹、 、蒼、素、玄,天之五色也;青、黃、赤、白、黑,地之五色也。在天之五 色,化生地之五色。)金木水火土,地之五行也。天之十干, 經於五方之分,陰陽配合而化生五氣。天之五氣,化生地之五行,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五行之中, 有二火。在地為木,在天為風;在地為火,在天為熱;在地為土,在天為濕,在地為金,在天為燥;在 地為水,在天為寒;在地為火,在天為暑。是地之五行,化生天之六氣。此天地之陰陽交相生化者也,故 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三陰三陽者,子午為少陰君火,丑未為太陰濕土,寅申為少陽相火, 卯酉為陽明燥金,辰戌為太陽寒水,巳亥為厥陰風木。是天之十干, 化生地之五行,地之十二支,上承天之六氣。後人不參究上古聖經,不明天地陰陽之化運,有以逢辰則化 之說者,有以制克則化之說者,此皆技術家之迂論也。
<目錄>卷下
<篇名>本草綱領論
屬性:天地所生萬物,皆感五運六氣之化,故不出五氣、五味、五色、五行、寒熱溫涼、升降浮沉之別。 經雲∶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涌泄為陰,六者或收、或 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隨所利而行之。此物性之綱領也。五氣、五味,各歸所喜。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 食苦;脾色黃,宜食咸;腎色黑,宜食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 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四時五臟之病,隨五味所宜也。又肝苦急,急 食甘以緩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 咸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 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 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又能潤,為能開發腠理,致津液 通氣也。)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又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 骨,骨病無多食苦;(《靈樞》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肉病 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此五味補瀉宜忌之綱領也。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里、陰陽、寒 熱、虛實。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凡甘溫、辛溫,皆從 補。)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驚者平 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 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此治病之綱領也。萬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當然之理,即物以窮其性,即 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貫通,則天地所生之萬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歸一致矣。用之可十可百, 推之可萬可千,豈不綽然有餘裕哉!
<目錄>卷下
<篇名>藥性形名論
屬性:按《本草綱目》金石、草木、禽獸、果谷,自神農及今,計一千六百餘種,命名之義,各有思存。如 黃連、白芷、青黛、元參之類,以色而命名也;甘草、 苦參、酸棗、細辛之類,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膃肭臍、火硝、香薷之類,以氣而命名;桑皮、橘核、杏 仁、蘇子之類,以體而命名也;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之類,因時而命名也;防風、續斷、決明、 益智之類,以功能而命名也;鈎藤、兜鈴、狗脊、烏頭之類,以形象而命名也。命名之義,不能枚舉,施 於治道,各有功用。如五氣分走五臟,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松節、杉節及草根 之多堅節者,皆能治骨。荔核、橘核之類,治睾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 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於四旁;寒 熱之氣,性浮沉於上下,在土之根 ,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幹,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 於四肢。此物性之自然也。又如夏枯之草,夏收之術,半夏之生, 麥之成,皆得火土之氣,而能化土, 秋英之菊,秋鳴之蟬,感金氣而能制風;凌冬不凋者,得寒水之氣,而能清熱;先春而發者,秉甲木之性,而 能生升。此感天地四時之氣,而各有制化也。甘溫者補,苦寒者瀉;色赤者走血,色白者走氣∶赤圓者象 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圓者入胃,徑直青 赤者走肝,雙仁圓小者補腎,以形色之相類也。(以象形而治五臟,詳《金匱要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 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輕清者主上,重濁者主下,濁中之清升, 清中之濁降。凡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清濁升降之質性者也。又如山桅炒黑而降,黑豆黃卷而升,紅曲 生血,神曲化 。此假造釀而得化功者也。因名而取實,因象以用形,得其性之升降浮沉,氣之溫涼寒 熱,色之青黃赤白,味之甘苦酸辛,一千六百餘種,大概不越乎此矣。
<目錄>卷下
<篇名>草木不凋論
屬性:草木寒不黃隕,及花發於冬者,得冬令寒水之資也。木生於水,水通於天,水火相濟,水由地行,水 氣之通於四髒者也。如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之類,腎之肺藥也;黃連、菖 蒲、山桅、南燭、茶花、梅花之類,腎之心藥也,厚朴、豆蔻、丁香、枳橘之類,腎之脾藥也,菌桂、 竹、密蒙花、女貞實之類,腎之肝藥也。夫腎為水髒,受藏五臟之精,而復還出於四髒,入肝為淚,入 心為血,入脾為涎,入肺為涕,上下交通,而外注於九竅。是以得寒水之草木,能啟陰氣上滋四髒,復能 導四髒之氣而下交於陰,又匪獨腎氣之通於四髒。五臟之氣,皆相貫通,而藥性亦然。如棗仁脾之心藥 也,石斛脾之腎藥也,芍藥脾之肝藥也,桑皮脾之肺藥也。類而推之,總不出五行之生化。
<目錄>卷下
<篇名>四氣逆從論
屬性:經雲∶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謂春宜用升,以助生氣;夏宜用浮,以助長氣,秋時宜 降,以順收令;冬時宜沉,以順封藏。此藥性之宜順四時者也。春氣溫,宜用涼;夏氣熱,宜用寒;秋氣 涼,宜用溫;冬氣寒,宜用熱。此用氣之宜逆四時者也,而病亦如之。然時氣、病氣,又皆有常有變,知其 常變,反其逆從,可以把握陰陽,裁成造化矣。
<目錄>卷下
<篇名>大棗
屬性:棗色黃、味甘,脾家果也。夫木末之實,而為心家果者,生化之道也;木末之實,而為脾家果者,制 化之道也。蓋天地所生之萬物,咸感五運六氣之生化,明乎陰陽、生克之理,則凡物之性,可用之而生化於 五臟六腑矣。元如曰∶桃為肺之果,核主利肝血;杏 為心之果,核主利肺氣。亦制化之理然與!
<目錄>卷下
<篇名>梔子
屬性:梔子冬不隕葉,五月感一陰之氣,生花六出,潔白芬香,得金水之氣也。其實結於枝梢,圓小赤色,味 苦性寒,乃陰中之陽,腎之心品也,故炒黑而成離中之虛,導心火以下交於腎。元如曰∶六者,陰之終也,花 多五瓣,如雪花、梔子花、玄精石,皆感陰氣生成。
<目錄>卷下
<篇名>枇杷
屬性:枇杷四季長青,葉上多毛。凡草木之生毛者,皆主治肺;多刺者,花開於秋者,皆得堅金之氣,而能 制風。枇杷初秋結蕊,深秋放花,夏時果熟,又得冬令之氣,能引寒水以上滋,利肺氣以下降,故主治咳 嗽卒 ,並下氣消痰。
<目錄>卷下
<篇名>款冬花
屬性:款冬花氣味辛溫,生於關中,及雍州山谷溪水 間,冬時發條,結蕊於冰雪中,故名款冬。(西北氣寒,冰雪至夏不消,款冬辛溫,可為大熱者矣。)土人謂之 看燈花,又曰敲冰取款冬,謂在正月前半月采之,如過元宵燈節,花即大放矣,此陰中之陽升也。如形寒飲冷, 肺氣虛寒作喘者宜之,若陰火上炎,肺葉焦滿,恐益消爍毀傷矣。
<目錄>卷下
<篇名>澤瀉
屬性:澤瀉,水草也。凡水草,石草,皆屬腎,其性主升。蓋天氣下降,地水之氣上升,自然之理也。凡物之本乎 上者性升,本乎下者性降。澤瀉形圓,無下行之性矣。春時叢生苗於水中,獨莖直上,秋時白花作叢,腎之肺品 也。《易》曰∶山澤通氣,能行在下之水。隨澤氣而上升,復使在上之水,隨氣通調而下瀉,故名曰澤瀉。元如 曰∶如何首烏形圓莖蔓,其性惟升;牛膝形細而長,其性惟下,故主治在下。諸品可類推之。
<目錄>卷下
<篇名>芍藥
屬性:芍藥氣味苦平,苦走血,故為血分之藥;苦下泄,故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因其 破泄,故《太陰篇》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 易動故也。今人咸雲∶芍藥主酸斂,而不知有大黃之功能。元如曰∶芍藥乃神農中品之藥。本經曰氣味苦 平,後人增曰酸,而實未嘗酸也。(盧子由曰∶市肆一種赤芍 藥,不知為何物草根,兒醫、瘍醫多用之,此習已而不察,其為害殊甚。)
<目錄>卷下
<篇名>牡丹皮
屬性:牡丹皮色赤,氣味辛寒,血分之藥也。不緣子生,故名曰牡。陰中之陽,升也。其味辛,故主發散 中風,寒熱邪氣,除症堅瘀血,寒能涼血,故主螈 驚癇。凡骨蒸勞熱,癰腫瘡瘍,丹皮為要藥,若吐血衄 血,大非所宜,以其上升故也。元如曰∶若因風寒而衄血者宜之,如陰火上炎者大忌。
<目錄>卷下
<篇名>栝樓
屬性:凡草木之根,其性上升,梢杪子實,性復下降,物之理也。栝樓蔓延結實,則根粉盡消,實黃赤而子白 潤,氣味苦寒,是以天花粉能啟陰液以上滋於心肺,栝樓實復能導心肺之氣以下行,故本經主治胸痹。元 如曰∶如蘇子、蘿葡子、白芥、雲苔之類,性皆下行, 所謂「上行極而下」也。
<目錄>卷下
<篇名>麥芽
屬性:麥,春長、夏成,得木火之氣,故為肝之谷;透發其芽,能達木氣,以制化脾土,故能消米谷之實。 經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人之食飲不化,而成反胃噎膈者,多因肝氣鬱怒所致。予治此 證,於調理脾胃藥中倍加麥芽,多有應手。蓋醫者但知消谷,而不知疏肝。玉師曰∶可類推於谷芽、黍 芽、大豆黃卷。
<目錄>卷下
<篇名>薯蕷
屬性:薯蕷,古名也,避唐宋帝諱,改名山藥。種植之法,切作薄片,隨所杵之竅而長之。(盧子由先生治一血利,久久不 愈,曰∶此腸內有血管矣。山藥隨所杵之竅而長滿,性能塞管,用山藥為君,配血 藥而愈。此乃意度之妙用。)又百合之白花者,摘碎埋於土中, 一瓣即生百瓣,而成一蒲。夫凡物切碎,皆成腐穢,二品所生之異,蓋得本體之精,感氣化而生長。山藥肉 內多涎,仲景用百合湯,以水浸一宿,出其白沫。涎沫,乃其精也。氣生於精,二品得精氣之盛,故主補 中益氣,長肉強陰。元如曰∶凡物多精汁者,皆主養精補血,益氣生肌。
<目錄>卷下
<篇名>枸杞
屬性:《神農本經》,總名枸杞,無地骨皮、枸杞子之分。蓋枸字諧狗,杞字諧己,狗屬戌,而戌主右腎, 腎主骨,而己屬陰土,故有地骨之名,而久服能堅筋骨。氣味苦寒,能清熱中消渴,蓋能助水土之氣,上 滋心肺者也。其子色赤性寒,能補兩腎之精氣,骨之精為瞳子,故助瞳子之光明。
<目錄>卷下
<篇名>紅花
屬性:紅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也。陶隱居主治胎產血暈,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金匱方紅蘭花 酒,治婦人六十二種風,又能主治 瘧。臨川先生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蓋風乃陽邪,血為陰 液,此對待之法也。花 莖葉,且多毛刺,具堅金之象,故能勝制風木。夫男女血氣相同,仲祖單治婦人 六十二種風者,良有以也。蓋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所不足者,乃沖任之血,散於皮膚肌腠之間,充 膚熱肉,生毫毛,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鬚,女子月事以時下,故多不足也。花性上行,花開散蔓,主生皮膚 間散血,能資婦人之不足,故主治婦人之風。蓋血虛則皮毛之腠理不密,而易於受風也。此血主妊娠,故 專治胎產惡血。《靈樞經》雲∶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故用酒煎以助藥性。瘧邪亦伏於募原之腠理間,故 能引其外出。夫血有行於經脈中者,有散於皮膚外者,而所主之藥亦有不同。如當歸、地黃、茜草之類,生 養脈內之血者也,紅蘭花主生脈外之血者也;川芎、芍藥、丹皮、紅曲之類,又外內之兼劑也。學人能體認 先聖用藥之深心,思過半矣。
<目錄>卷下
<篇名>石膏
屬性:石膏氣味辛甘微寒,《神農本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 邪鬼,產乳,金瘡。仲景用麻黃配石膏,能發陽明水液之汁,白虎湯解陽明燥熱之渴,又主風熱發斑。是神 農、仲景皆用為發散之品。蓋氣味辛甘,而體質疏鬆如肌理,但其性沉重,色白若金,故直從陽明而達於 外也。後人咸謂清內熱而主降下,乃不明經義、物性故耳!夫凡物有可升可降者,配發散之藥則升,配破泄 之藥則降。如厚朴之氣味苦溫,本經主中風、傷寒,頭 痛,寒熱,乃發散之藥也。仲景承氣湯,配枳實、大黃、芒硝,為急下之劑。經雲∶酸苦涌泄為陰。蓋酸苦之味。 能上涌而下泄也。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立方配合,乃醫家第一義,詎可忽諸!
<目錄>卷下
<篇名>女貞實
屬性:女貞子,乃本經上品,氣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病,久服肥健,輕身不老,強陰,健腰 膝,變白髮,明目。即蠟樹也。立夏前後,取蠟蟲種子,裹置枝上,半月後,其蟲化出,延緣枝上,造成白 蠟,堅白如凝脂,猶蠶食桑而成絲,連綿溫暖,皆得樹質精華,是以桑根白皮,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 崩中絕脈,補虛益氣。女貞雖與冬青同名,其種實異。冬青名凍青,葉微圓,子赤色,蟲不造蠟為別也。世俗混 用凍青,實二物,功用迥別。採擇者,不可不辨!
<目錄>卷下
<篇名>蓮實
屬性:蓮子,本經上品,氣味甘平,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夫蓮莖色 青味澀,中通外直,具風木之象,花紅,房白,須黃,子老而黑,有五行相生之義,故能補五臟不足。五臟 主藏精者也,腎為水髒,受藏五臟之精。石蓮子色黑味澀,故用之以固精氣。今市肆一種,狀如土石,味 極苦澀,不知為何物?盧子由先生曰∶食之令人腸結。宜於建蓮子中,揀帶殼而色黑者為是。(有雲假石蓮 子乃樹上所生,即苦珠子之類。)
<目錄>卷下
<篇名>桑上寄生
屬性:桑寄生,生於近海州野,及海外之境,地暖不蠶,桑無剪采之苦,氣濃意濃,兼之鳥食榕實,糞落桑上,乘 氣而生。榕乃易生之木,枝葉下垂,即生根作本,故其樹極大,多生於海山中,是以子附於桑,則為桑上 寄生。蓋感桑之精氣,故其功力一本於桑,若寄生他木上者,不惟氣性不同,且反生災害矣。今市肆者,乃 柴枝也。有一種色黃軟脆,狀如金釵石斛者,庶幾可用。寇宗 曰∶予從官南北,遍搜不可得,故非親采, 難以別真偽,要知市賣者皆偽也。予故以根據附桑上之藤,葉如三角楓者,取之安胎甚效,蓋亦得桑之精氣者也。
<目錄>卷下
<篇名>紫草茸
屬性:按《本草綱目》紫草發明下,李時珍曰∶紫草氣 味苦寒,如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宜之,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 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直指方》雲∶紫草治痘,能導大便,使發出亦輕。《活幼新書》雲∶紫草性寒,小 兒脾氣實者猶可用;脾氣虛者,反能作瀉。故古方惟用紫草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所以用發痘瘡。 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夫所謂茸者,即初生之蒙茸,非紫草之外,另有茸也。又有如麒麟竭者, 謂之紫草茸,非也,乃紫鉚耳!《酉陽雜俎》雲∶紫鉚樹,出真臘、波斯二國,樹高盈丈,枝葉郁茂,經 冬不凋,天有霧露及雨沾濡,則枝條出鉚,狀如糖霜,累累紫赤,破則鮮紅,能出痘毒。此物產於異域,殊 不易得。近有市利之徒,以偽物假充,索價甚濃,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不若用草之為當也。
<目錄>卷下
<篇名>枳實
屬性:《考工記》雲∶橘逾淮而北為枳。蓋橘得江南溫熱之氣,故氣味辛溫,能達中土之氣,通灌於四旁∶枳 乘江北寒涼之氣,性味苦寒,能去寒熱之邪下泄。是一物而性不同,因天地之氣也。本經主大風在皮膚中, 如麻豆苦癢者,能啟寒水之發,以對待其陽邪。(枳葉經 冬不凋。得寒水之氣。)夫橘至成熟而後採摘,天氣充滿,故能橫遍於四體;枳乃初生之小者,其氣收斂,故專生下 泄。若夫枳殼之苦泄,其性又能橫充,所以本經止雲實而無殼,至宋時,始有殼、實之分。如病胸腹實而 當下者,應用實,而以殼代之,乃識見淺而無力量處。
<目錄>卷下
<篇名>橘皮
屬性:橘皮臭香色黃,味甘而帶辛,甘、香、黃主土,辛主金。夫胃土主脈絡,(胃又屬陽明,秋金其色白。)脾土主肌 肉,肺金主皮毛,橘皮在內之白膜,如胃腑所主之絡脈,皮內之白若肌肉,皮外之宗眼如毛孔,是從中達 外,由脈而絡,絡而肌,肌而皮也。橘皮能宣發陽明之汗,解胃氣之逆呃,蓋能宣達胃氣,外出於皮毛, 若夫皮腠之邪,逆於內而為喘急,膈上之痰,結於上而為咳嗽,欲消痰降氣而從下解者,是又從肌而絡, 絡而脈,脈而胃也。是邪正之氣,欲出欲入,而用橘皮為導引者,皆藉皮內之白膜,如去其膜白,則斷截 出入之道路,故本經止曰橘皮,而並無留白、去白之分。
<目錄>卷下
<篇名>麥門冬
屬性:經雲∶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 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是臟腑受水谷之精氣,由胃腑之大絡,通於臟腑之經。 麥門冬主傷中傷飽,胃絡脈絕,以其根須從中而貫,如絡脈之貫於募原之中,是通胸絡之氣,藉中心之貫通 也。麥冬經冬不凋,能啟陰氣,上滋於心肺,故主心腹結氣,咳嗽虛勞。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從肺出 絡心,是腎氣之上交於心肺。心肺之痰熱,欲從下解者,又咸藉麥冬之心而導引於脈中也。蓋凡物之寒涼 者,其心必熱,熱者,陰中之陽也。人但知去熱,而不知用陽,得其陽,而後能通陰中之氣。
<目錄>卷下
<篇名>防己
屬性:經雲∶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是水有隨氣而營運於膚表者,有水火上下之相濟者,如氣滯而水不行, 則為水病痰病矣。防己生於漢中者,破之紋作車輻,莖蔓空通,主通氣行水,以防己土之制,故有防已之名, 《金匱》方治水病,有防己黃 湯、防己茯苓湯;治痰飲,有木防己湯、防己加茯苓芒硝湯。孫思邈治小便 閉澀,有三物木防己湯。蓋氣運於上,而水能就下也。今相沿為下部之藥,緣前人創論於前,後人隨文附會 爾!杲曰∶防己如險健之人,幸災樂禍,首為亂階,若善用之,亦可敵凶突險,此瞑眩之藥也,故聖人存而 不廢。如上焦氣分之病,皆不可用,乃下焦血分之藥耳!噫,如此議論,不知從何處參出?夫氣化而後水 行,防己乃行氣利水之品,反雲上焦氣分不可用。《神農本草》分上、中、下三品,以養生補益、延年不老 者為上品,治病者次之,毒藥為下。防己能營運去病,是運中有補,故本經列於中品之前,奚為存而不廢?且 氣味辛平無毒,奚為瞑眩之藥?如此議論,不能枚舉,無裨治道,反疑惑後學。予觀今世惟盧子田先生,學 識淵博,惟宗聖經,獨不為前人所愚。
<目錄>卷下
<篇名>附子
屬性:附子如芋,子附母生,故名附子。旁之小子曰側子,土人慾重其斤兩,用木坯將側子敲平於上,然母 子之體不相合,故須揀子之少者,又當估去小子,有一兩餘方可用,若連子而重一兩五六錢,更為有力。 近時俗人,咸謂一兩外者為天雄。不知天雄長三寸以上,旁不生子,故名曰雄。土人尤忌生此,以為不 利,即禳禱之,謂其不能子母之相生也。今人多取重一兩者,若側子多而去其二三錢,則母身止重七八錢 之川烏矣。此緣失於考究,故沿襲時俗之訛。又如附子之尖,乃下行之根,其性趨下,有欲治上而用其尖 者,顛倒物性,尤為可笑。
<目錄>卷下
<篇名>丹雄雞
屬性:羽蟲三百六十,秉火運而生,故飛翔於上下。雞在卦屬巽,冠羽皆丹,感木火之氣者也;在支屬酉, 又得金之制化,故鳴於寅酉二時。鳴則先鼓其翼,風之象也;鳴者,金之聲也。(玉師曰∶木擊金則鳴。)其性好鬥, 秉肅殺之氣也。故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蓋崩中、漏下,肝主之血也。夫凡物各有自物之性,得其物性, 施於治道,若合符節,故舉一以推之。
<目錄>卷下
<篇名>黑豕
屬性:豬屬亥,水之畜也,故氣味咸平。豕性甚躁,(玉師曰,故躁屬陰證。)行不舉足而惟奔,故無病之人食之,補 腎生精,如感於風寒者食之,生痰發喘,以其善奔水 氣於上也。按毛蟲三百六十,感木氣而生,而牛、羊、犬、馬,又秉火土之化。豕屬水而性寒,羽蟲感 火氣之化,而生長於水中者,又居其半。(鵝、鴨,鳧、騖類,生長於水中。)蓋五類之蟲,雖感五行之氣而生,而五 行之中有變有化,明乎變化之道,可與參天地之生物矣。
<目錄>卷下
<篇名>鱗類
屬性:鱗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感水運而生。水者,至陰也。陰極陽生,故戊癸合而化火,火生於水 也。(玉師曰∶龍身有火。)是以魚屬火,而有水火相濟之功。
<目錄>卷下
<篇名>蚌蛤
屬性:介蟲三百六十,皆具堅甲之象,感金氣而生,金生水也,外剛內柔,離之象也。故蚌蛤之肉皆主清 涼,在外之殼,又能燥濕,是一物而有水火寒熱之分焉。非惟蚌蛤之為然也。如坎為水,水生木,其於木 也,為堅多心,是木皮之清涼者,其心則熱。又非惟木之為然也。凡物之極寒者必有熱,極熱者必有寒, 蓋物極則變,變則生化。玉師曰∶如麻黃大發汗,而根節又能止汗;西瓜大涼,而子性大熱。
<目錄>卷下
<篇名>血餘
屬性:腎藏精,其榮在發;心主血,發乃血之餘也。夫血乃所生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故曰血者神氣也。 本經發 ,主五癃關格不通,療小兒驚,大人痙,仍自還神化,謂血化之餘榮,仍自還於神化也。血脈 流通,精神交感,則關格通而驚痙自解。是以痘方用血餘者,取其能導腎精中之毒氣,歸於心神,行於脈 絡,而又能敗毒。
<目錄>卷下
<篇名>龜板、鹿茸
屬性:李時珍曰∶龜、鹿皆靈而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皆以養 陰也。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皆以養陽也。乃物理之玄微,神工 之能事。按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督脈環繞一身,循腰 脊,歷絡兩腎。龜板治小兒囟不合,鹿茸主生齒不老,蓋二品皆屬於腎,腎主骨也。任、督二脈,為陰 陽百脈之宗,又皆出於腎。故痘方用之者,一取其養 陰而清熱,一取其透頂以敗毒,導腎中之火毒,從百脈而外出於皮膚。(龜板又能達於四肢,故主治四肢重弱, 上古卜蔡烹而用之,若敗龜板者,乃病死枯敗之物,絕無靈氣,又何所取焉?)
<目錄>卷下
<篇名>半夏、天花粉
屬性:《月令》五月半夏生,當夏之半也。其形圓,其色白,其味辛,陽明胃腑之藥也。陽明秉秋金之燥 氣,半夏啟一陰之氣,上與戊土相合,戊癸合而化火,故陽明為燥熱之腑,能化水谷之精微。天花粉別 名瑞雪,根粉潔白,氣味苦寒,莖引藤蔓,能啟陰液,從脈絡而上滋於秋金,(藤蔓者,走經脈。) 故有天花、 瑞雪之名。蓋水陰之氣,上凝於天而為雪;天花者,天雨之六花也。一起陰氣於脈外,上與陽明相合,而 成火土之燥;一起陰液於脈中,天癸相合,而能滋潤其燥金。是以《傷寒》、《金匱》諸方,用半夏以助陽 明之氣,渴者燥熱太過,即去半夏,易花粉以滋之。先聖賢立方加減,豈輕忽歟!
<目錄>卷下
<篇名>百合、紫蘇
屬性:庭前植百合、紫蘇各數莖,見百合花晝開夜合,紫蘇葉朝挺暮垂,因悟草木之性,感天地陰陽之氣而 為開闔者也。如春生、夏長、秋成、冬殞,四時之開闔也;晝開、夜合、朝出、暮入,一日之開闔也。是 以一歲之中有四時,一日之中有四時,而人、物應之。百合色白氣平,其形象肺,能助呼吸之開闔,故主邪 氣腹脹心痛,蓋氣行,則邪散而脹痛解矣,主利大小便者,氣化則出也;主補中益氣者,氣之發原於中也。 蘇色紫赤,枝莖空通,其氣朝出暮入,有如經脈之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是以蘇葉能發表汗者,血 液之汗也。(白走氣分,亦走血分。)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 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於肝。 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經雲∶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 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夫茜草、歸、芎之類,皆能引血歸經,然不若紫蘇晝出夜入之行速耳!於戲, 陰陽開闔,天地之道也,進乎技矣!
<目錄>卷下
<篇名>羌活、防風
屬性:按神農本草三百六十種,以上品一百二十種為君,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使。羌 活、防風,皆本經上品。有謂羌活治一身盡痛,乃卻 亂反正之君主,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噫!神農列於上品之君藥,後人改為卑賤 之卒伍,何防風之不幸也!夫君令傳行,亦隨郵使所引,遍及萬方,若以隨所引至為卑賤,則羌活亦可為 卒伍矣。如此議論,雖不大有關係,但使後人從而和之,則陋習終不可挽回矣。
<目錄>卷下
<篇名>雞子、金銀花、王不留行
屬性:天地之形如鳥卵,仲景即以雞子白補氣,卵黃治血脈。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得水陰之氣而蔓 延。陶隱君謂能行榮衛陰陽,主治寒熱腹脹,敗毒消腫。蓋榮衛行而寒熱腫脹自消,得陰氣而熱毒自解, 故又治熱毒下痢、飛屍鬼疰、喉痹乳蛾。王不留行亦花開黃白,故名金盞銀台,其性善行,言雖有王 命,不能留其行也。陶隱君亦取其能行氣血,主治金瘡,癰腫,痛痹,產難,下乳汁,利小便,出竹木 刺。夫血氣留阻,百病皆生,榮衛營運,精神自倍。故二種皆為上品,並主輕身耐老,益壽延年。雞卵用 形,二花取色,一因其延蔓,一取其善行。夫醫者,意也。本草大義,亦以意逆之,則得矣。開之曰∶人但 知金銀花敗毒消腫,不知有行榮衛血氣之功,得冬令 寒水之氣。
<目錄>卷下
<篇名>沙參、人參、黃
屬性:沙參、人參、黃 ,皆《神農本經》上品,咸主補養元氣。沙參色白,氣味甘苦,微寒,主補中,益 肺氣。肺氣者,胃腑所生之宗氣,上出於肺,以司呼吸。人一呼則八萬四千毛竅皆闔,一吸則八萬四千毛 竅皆開,故肺主皮毛。補中者,宗氣生於胃腑也。人參色白微黃,氣味甘溫,資胃腑之精氣者也,故主補 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蓋五臟之精氣神志,胃腑之所生也。黃 色 黃,氣味甘溫,補益脾氣者也。脾氣者,元真之氣也。(元真者,先天之真元,生於地水之中。)三焦通會元真於肌腠, 故 脾主肌肉。黃 主癰疽久敗,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 ,補虛,小兒百病。蓋血氣留滯於肌肉,則 為癰腫,肌腠之氣營運,則肌肉生而膿腫消矣。大風癩疾,乃風邪傷榮,而熱出於 肉,其氣不清,故使其 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經雲∶腸 為痔。蓋脾氣孤弱,五液注下,則生痔漏。鼠 者,邪氣陷放脈中而為 ,留於肉腠,則為馬刀俠癭。蓋脾土盛而元氣行,則癰 諸病皆解矣。補虛者,補肌肉羸瘦也。主小兒 百病者,小兒五臟柔脆,中土之氣未足,若過於飲 食,則脾氣傷而不能運化矣。脾弱則胃強矣,胃強則消谷善飢,脾弱則肌肉消瘦,胃熱則津液不生,而熱 疳、食疳之病生焉。是以黃 、白朮、黃連、枳實為小兒之要藥。蓋清其胃熱,脾氣營運,則無五疳、 五癆之病矣;腠理固密,則無急、慢驚風之證矣。三者皆補中之品,而各有所主之分。 按本草千種有奇,愚所論者,錯綜辯證,百不及一。同志高明,引伸觸類,一可貫十,十可HT 百。 至參閱前人議論,是則曰是,非則曰非。闡先聖之奧義,以開來學,是予所深望焉!
<目錄>卷下
<篇名>姜附辯
屬性:乾薑、甘草、人參、白朮、黃 ,補中氣之品也,是以吐傷中氣者,用理中圓,乃人參、甘草、干 姜、白朮四味。附子乃助下焦之生氣者也,是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用四逆湯,乃附子、乾薑、甘草三 味。夫啟下焦之生氣者宜生附,補下焦之元氣,或汗漏不止,而陽欲外脫者,宜熟附以固補之。蓋元氣發 原於下,從中焦而達於四肢,故生氣欲絕於下者,用下焦之附子,必配中焦之甘草、乾薑,或加人參、白 術。若止傷中氣,而下焦之生原不傷者,止用理中, 而不必附子矣。不格物性中下之分,不體先聖立方之意,有以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附子得生薑則能發 散之說者;有以附子無乾薑不熱,得甘草則性緩之說者。蓋以姜、附為同類,疑惑後人,誤事匪細。如生 氣欲絕於下,所當急溫者,若不用附而以姜試之,則不救矣!元如曰∶不敢用附,而先以桂代之者,亦誤事不淺。
<目錄>卷下
<篇名>炮製辯
屬性:上古以司歲備物,謂得天地之專精。如君、相二火司歲,則收取姜、桂、附子之熱類。如太陽寒水司 歲,則收取芩,連、大黃之寒類。如太陰土氣司歲,則收取 、術、參,苓、山藥、黃精之土類。如厥陰 風木司歲,則收取羌活、防風、天麻、獨活之風類。如陽明燥金司歲,則收取蒼朮、桑皮、半夏之燥類。 蓋得主歲之氣以助之,則物之功力倍濃。中古之世,不能司歲備物,故用炮製以代天地之氣。如制附子曰 炮,制蒼朮、桑皮曰炒,蓋以火助熱、以炒助燥也。制白朮以土拌,制黃連以水浸,皆所以助之也。近有制 附子以水煮曰陰制,用芝麻炒蒼朮、以蜜拌桑皮曰潤燥,以姜酒炒芩、連,(按《傷寒》、《金匱》諸方,芩、連俱生用。) 以半夏作曲餅,此皆由狐疑,而無力量故也。昔齊相徐之才論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滑、澀、 燥、濕之十劑,元人王安道,補出寒、熱二種。是宜用寒者,專取其寒;用熱者,專取其熱;宜澀者,專 取其燥;宜泄者,專取其滑。若反制其性而用之,何異束縛手足而使之戰鬥哉!
<目錄>卷下
<篇名>畏惡反辯
屬性:藥之相須、相使、相惡、相反,出北齊徐之才藥對,非上古之論也。聿考《傷寒》、《金匱》、《千金》 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有雲相畏者,如將之畏帥,勇往直前,不敢退卻;相反者,彼此相忌,能各 立其功,圓機之士,又何必膠執於時襲之固陋乎!
<目錄>卷下
<篇名>奇偶分兩辯
屬性:《至真要論》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夫近奇、遠偶者,謂奇上而偶 下,猶天地之定位也;下宜奇而汗宜偶者,以降者謂天,升者謂地,地氣升而後能為雲、為雨也。夫天地 陰陽之道,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不則天地四塞,而汗從何來?有不明天地氣交之 道者,泥於近奇、遠偶之句,反改為汗不以偶、下不以奇,此不通之甚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 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 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蓋數少而分兩重者為大方,數多而分兩少者為 小方。是以上古之方,少者一二三味,其分兩各三兩四兩,多者不過八九味,分兩亦各有兩數,(古之二 兩,今之一兩也。)皆有君臣佐使之分焉。有獨贊東垣能用大方,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噫!此但知有東垣,而 不知有《內經》者也。夫東垣之大方,不過以數方合用,是為複方。如清暑益氣湯,以補中益氣湯內,加 二妙、生脈二方,焉能如先聖之大方乎?(上古大方,間或用之。)試觀鱉甲煎丸,用至二十四味,其間參伍錯綜, 如孔明陣圖,人莫能識。
<目錄>卷下
<篇名>寒熱補瀉兼用辯
屬性:夫治病有專宜於寒者、熱者、補者,瀉者,又宜寒熱補瀉之兼用者。如《傷寒》有附子瀉心湯,用大 黃、芩、連、附子,寒熱之並用者;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人參、大黃、黃芩、姜、桂,補瀉寒熱之並用者。 《金匱》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乾薑、巴豆之備急丸。此皆先聖賢切中肯綮之妙用,當參究其所用 之因而取法之。今時有用涼藥而恐其太涼,用熱藥而恐其太熱,是止知藥之寒熱,而不知病之邪正虛實也。 然亦有並用寒熱補瀉而切當者,反為不在道者笑之。開之曰∶寒熱補瀉兼用,在邪正虛實中求之則得矣。
<目錄>卷下
<篇名>官料藥辯
屬性:所謂官料藥者,乃解京納局之高品。近時有謂火癉、黃疽、腫脹諸證,不宜服官料藥者,真齊東野人 之語也。夫官料亦多系草根木皮,又何分草藥之非官料,而官料之非草藥乎?夫草藥自神農至今,計六 百一十餘種,又雜草九種,有名未用者一百五十三種,內多有名而不識其草者,有草而不知其名者,若 按《圖經》以對草之形,以草之主治何病以對經,未嘗不可,若憑荷擔之野人,在彼亦不能識,而胡亂以 命名,即欲按經索草,彼亦胡亂付之,在所取之人, 亦不知其是與非也,是烏可嘗試哉!
<目錄>卷下
<篇名>金匱腎氣丸論
屬性:腎氣丸乃上古之聖方,藏之金匱,故名金匱方。夫人秉先天之陰陽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此 方滋補先天之精氣,而交通於五臟,故名腎氣丸。用熟地黃八兩,以滋天乙之精,八者,男子所得之陰數 也。用附子一枚重一兩者,以資地二之火,兩為陰數之終,一乃生陽之始,助陰中所生之陽。蓋兩腎之水火 互交,陰陽相合,是以用地黃、附子,以助先天之水火精氣者也。用桂通腎氣以生肝,桂色赤,而為百木 之長,肝主血而屬木也。(古方原用桂枝。)用牡丹皮通腎氣,上交於心脾,丹屬火而主血,牡乃陰中之陽升 也。夫腎與肺,皆積水也。澤瀉能行水上,復能瀉水下行,主通水天之一氣,是以配肉桂、丹皮、澤瀉 者,導腎臟之水火,上交於四髒者也。茯苓歸伏心氣以下交,山藥培養脾土以化水,山茱萸乃木末之實, 味酸色赤,復能導肝氣交通於腎,是以配茯苓、山藥、山萸、澤瀉者,導四髒之氣而下交於腎也。心肺 為陽,故用三兩之奇,肝脾為陰,故用四兩之偶,此培養精神氣血,交通五臟五行之神,方不可缺一者 也。宋錢仲陽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去桂、附而 改為六味地黃丸。夫精血固宜補養,而神氣可不資生乎?後人因而有加知母、黃柏者,有加枸杞、菊花 者,有加麥冬、五味者,竟失本來面目矣。夫加減之法,因陰虛火盛之人,以之治病則可,若欲調攝陰 陽,存養精氣,和平水火,交通五行,益壽延年,神仙不老,必須恆服此金丹矣。元如曰∶精生於五臟, 而下藏於腎,腎氣上升,以化生此精,是以五臟交通而後精氣充足。
<目錄>卷下
<篇名>枳術湯論
屬性:《金匱要略》用枳術湯治水飲所作,心下堅大如盤。蓋胃為陽,脾為陰,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胃強 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故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後人不知胃強脾 弱,用分理之法,咸謂一補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之枳術丸,皆從 《金匱》方套出,能明乎先聖立方大義,後人之方,不足法矣。
<目錄>卷下
<篇名>膠艾湯論
屬性:艾名冰台,削冰令圓,以艾向日取火,是能啟兩 腎水火之氣,上交於心肺者也。(故曰∶陷下則灸之。)阿膠用阿井水煎驢皮而成,阿水乃濟水伏行地中,千里來 源,其性趨下。夫心合濟水,肺主皮毛,阿膠能降心肺之氣,以下交於兩腎者也。水火交而地天泰,則血 氣流行,陰陽和合,又何病之有?明乎陰陽升降之道,五行生化之理,立方大意,思過半矣。鐵瓮申先生 之交感丸,亦從此中化出。
<目錄>卷下
<篇名>戊癸合化論
屬性:順治辛卯歲,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癰,在鳩尾斜下右寸許,微腫不紅,按之不痛,隱隱 然如一雞卵在內。姚繼元先生視之曰∶此胃脘癰也,一名捧心癰,速宜解散,否則有性命之憂。與一大膏 藥,上加末藥二三錢,午間烘貼,至暮手足蘇軟,漸至身不能轉側,仰臥於書齋,心煩意亂,屏其家人。 至初更時,癰上起一毒氣,從左乳下,至肋,下脅,入於左腎,入時如燒錐刺入,眼中一陣火光,大如車 輪,神氣昏暈,痛楚難言,火光漸搖漾而散,神昏始蘇。過半時許,其氣復起,其行如舊,痛楚如前,如 此者三四次。予思之,此戊與癸合也,然腑邪入髒,自分必死,妄想此毒氣不從脅下入腎,得從中而入於 腸胃則生矣。如此靜而行之,初次不從,二次即隨想而仍從左乳下入於腸中,腹中大鳴,無從前之痛楚 矣。隨起隨想,因悟修養之道,氣隨想而運用者也。(運氣法大能起鼓膈之證,勞怯咳嗽亦妙。)至天明,大泄數次,胸 膈 寬疏。繼元先生復視之曰∶毒已解散,無妨事矣。予因問曰∶膏藥乃毒藥耶?曰∶非也。上撒之末藥,名 曰端午藥,純用砒霜、巴豆,於端午日配製,無此毒藥,焉能透入皮肉之內?予曰∶何不早言,昨晚以 為必死於毒,今早始悟膏藥中必有毒藥。而得生於毒矣。毒藥攻疾,有如此之妙也。至次年中秋復發,仍用 膏藥、末藥,毫無前番之狀,而腫亦不消。予因想運氣之妙,經行坐臥,以手按摩,意想此毒氣仍歸腸胃 而出,如此十餘日而散。至次年中秋又發,予對繼元先生曰∶去歲膏藥不應,今須另法治之。姚曰∶部院 劉公之夫人生此毒,曾另置末藥,比前藥更毒,貼之要起大泡,此藥用去,無有不應。粘貼數日,並不起 泡,腫亦不消,予想此證已頑,不受毒藥之制。(膏藥尚且不應,而況平和湯之治久病乎!)即揭去膏藥,用大艾圓,迎 頭 灸九壯,其毒隨火氣四散,嗣後永不發矣。予想陽明之毒,准在中秋金旺之時而發,初從毒攻而解,次隨 氣運而散,後因勝制而消,因悟氣運制化之道,有如此之妙用,五行合化之理,人與天地相參,即以此理推治 百病,奇妙異常。王紹隆先生曰∶業醫人須病病經 過,始得之矣。
<目錄>卷下
<篇名>太陰陽明論
屬性: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五臟六腑者,有形之五行也。胃屬土,而陽明主秋令之燥。陽明者,胃之 悍氣,別走陽明,猶膀胱乃津液之府,而太陽之氣為巨陽,五行六氣之有別也。夫兩陽合明,故曰陽明, 陽盛之氣也,故胃土之氣柔和,(土主柔順。)而陽明之氣燥熱,是以陽明得中見少陰之濕化,則陰陽相和矣。 胃土得戊癸之合,則火土之氣盛矣。故陽明之氣宜於和柔,胃土之氣宜於強盛,如火土之氣弱,而又秉太陰 之濕,則水谷不消而為虛泄矣。此宜人參、橘皮、甘草、半夏之類以助胃,白朮、蒼朮、厚朴、茯苓、姜、 棗之類以益脾,甚者加附子以助癸中之火。若陽明悍熱之氣盛,而不得太陰之化,則陽與陰絕,漸能食而 瘦矣。此又宜黃連、枳實之類以抑胃, 、術、姜、棗之類以扶脾。易老、東垣以枳術丸為半補半消之法, 皆不得五行六氣之理、先聖立方之意。
<目錄>卷下
<篇名>蛔蟲
屬性:余於南軒臨窗注書,十有餘歲矣。自晨至暮,未嘗離此。窗前階砌雖小,而甚清潔,每於夏月大風雨 後,即有蜒蚰如拇指大者,蝸牛如田螺者,生長極易,此感天地之風濕而生,所謂四生中之濕生也。人 秉天地之五行六氣而生,身中亦具此六氣。如傷寒病在厥陰,感厥陰之風氣,而蛔生於中土。蓋亦因風濕 所生,一時即能長大,亦如蚰、蝸之易生易大者也。又常聞人之臟腑,與豬相似。余因見剖豬處,稍住足 觀之,偶見一豬小腸內,有蛔蟲長尺許,盤旋於內,與人之蛔蟲無異。要知人病蛔厥作痛,或常吐蛔、便 蛔,多因脾胃濕熱而生,無病之人,未常有蛔也。俗人相沿雲∶胃中有蛔,故能消食。謬矣!
<目錄>
<篇名>跋
屬性:聞之 老,自順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間,外郡人稱武林為醫藪。蓋其時盧君晉公,以禪理參證醫 理,治奇疾輒效,名動一時。張君隱庵繼之而起,名與相埒,構侶山堂,招同學友生及諸門弟子,講論 其中,參考經論之同異,而辨其是非,於是談軒岐之學人,咸嚮往於兩君之門,稱極盛焉。兩君所着書皆 堪傳世,張氏所輯者,俱已授梓行世,甫及百年,流傳日少。其《針灸秘傳》及《侶山堂類辯》二種,已 難得購,余尋之有年,始得《類辯》一種。觀其准古衡今,析疑糾謬,足為後學規矩準繩,亟為重梓,以 廣其傳。後之學人,苟以此為指南,庶能得正道,而由之寧有岐路之迷、邪徑之誤哉?隱庵初為糧道書 吏,糧道患癃閉,諸醫用藥皆罔效,或薦隱庵。隱庵以補中益氣湯投之,一劑而愈。或問之曰∶人治以降 利之藥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藥而效,其理安在?隱庵曰∶公不見夫水注子乎!閉其上而倒懸之,點滴不 能下也;去其上之閉,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令閱編中所釋,將欲下之,必先舉之,而引轆轤之繩以 喻,正是此理。人能以此法觸類而通之,醫法固無盡藏哉!茲事,余蓋聞之黃君觀石者如是,近又聞張君 東扶,言盧晉公事糧道,患內閉溺不得下,勢甚亟,諸醫皆束手,晉公先生以人參、麻黃各一兩定劑,諸 醫囁嚅不敢謂是,糧道不疑,而飲其藥,不超時溺下,糧道喜以千金贈晉公。與予前所聞者異辭,予意 盧、張二君所治各一,當事而傳者,均屬之糧道,致有異同之疑耳!黃、張二友,皆非妄言者,故並紀之 以為治癃閉之法,並以證此帙中,名言精理,所蘊不少,人當殫思細參,以收其益,慎毋視為淺近而忽之也。 \x乾隆己丑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x 憶甲子歲暮,以事往來橫山大嶺間,道中憩一農家,農家方解豕,析其前蹄,有清水流出,約二升 許。異而詢之,農家子曰∶此豕自麼時即患足弱不能行立,恆臥而食。此其病之所由來也。予因是悟人 之病手足不良,而不任持行者,蓋因水濕之氣留滯其中者,亦如此矣。茲閱隱庵所記,因豬腸之蛔,而知 無病之人未嘗有蛔。其事固可類觀也。穀雨後三日庚子,校勘已畢,重閱此條,因 筆附記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