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傷寒六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
說明:繁體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傷寒六書

簡體版:https://www.zysj.com.cn/so.html#傷寒六書

傷寒六書
作者:陶華 


<目錄>

<篇名>傷寒瑣言序

屬性:醫之為道,何道也?曰∶君子之道也。苟非存心有恆者,可輕議哉!何則?夫藥之性,能生人 亦能殺人。蓋操之不得其要,則反生為殺矣。惟君子則然,心不苟,故其為業必精。及其臨病,必 詳以審,故能化悲痛為歡忻。小人之性忍以貪,貪則惟利是圖,忍則輕忽視人命。逮及臨病,則夸 以略,不察病之虛實,輒投瞑眩之藥,不殺人也幾希。吾固為君子之道也。予晚年得子,方逾弱冠, 柔軟多病,習懶不能自強,必非能受此道者。日夜痛心,懼夫吾歿之後,有病委之庸醫,足可以傷 生滅性。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子多病,不傳以濟生之道,一旦夭扎,祖宗之祀事絕矣, 豈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衰邁殊甚,桑榆之日,豈能久照。日夜用心,以輯成《傷寒明 理續編》,論法雖略備,非有師承口訣,不能融會貫通於心。又着《瑣言》一卷,文雖鄙俚,然言 簡意到。其中包括仲景不傳之妙,皆世所未嘗聞見,剖露肺肝以罄其蘊奧,實升高之梯階。當寶之 如珠玉,潛心玩繹搜索, 以盡厥旨。有疑輒問,不可因循,務期日進高遠。司馬溫公曰,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豈非 君子之道乎?汝宜服膺此訓,敬慎而行之,他日倘能以斯道濟人,亦君子也。若存心不古,以吾言 為妄謬,反以斯道殺人,負吾之用心,非吾之子也。 \x正統十年乙丑中元日餘杭節 道人陶華書\x


<目錄>

<篇名>明理續論序

屬性:昔朱肱奉議着《傷寒百問》,書成經進,授醫博士。其書付監刊行。道遇豫章名醫宋道方因就 質之,宋為指駁數十條,肱罔然自失。由是書監不刊,事見《續易簡方》。雙鍾李知先又為《歌括》、 《八韻》二書,吾鄉先輩例以為活人之書。(按∶《魏志·佗傳》雲出書一卷,此書可以活人,則 活人之名所由始,而仲景《傷寒論》是也。)朱、李二公雖知有仲景之書,不能臻其 奧,未足以 充活人之名。正統改元,余游京師,遇臨江劉志善先生,授書一卷,指摘《百問》亦數十條。攜以 南歸,呈之松江趙景元先生。奉議之書,固 未盡善,而劉公所駁,似為大闕,後人無議為也。且仲景之書,流傳既久,魚魯實多,微辭奧旨之 互見。殘簡斷篇之後,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證候。然自漢魏以來,高人逸士所着,不傳於 今者,何可勝數。因出示諸書,曰郭白雲《傷寒補亡》、龐安常《卒病論》、韓 和《微旨》、楊 仁齋《傷寒類書》、王實《證治》,常器之、楊大授,凡此數種,皆有功於仲景,而東南醫流所未 見也。景元亦自編一書,曰《傷寒類例》,久未之成,不以示人。庚寅冬,予病,足不出戶庭數月, 因觀成無己《明理論》只五十證,辯究詳明。惜其未備,於是乃集所見所聞,比類附例,斟酌而損 益之,遂成一書,名曰《明理續論》,姑以自備遺亡,非敢傳諸人也。雖朱公《百問》積平生之勤, 尚不免後人之紛紜言之,予實何人,仍以數月而有所成。蓋賴古人之成訓,有以啟發之。初學醫之 士,或有所得焉,當有知予心者。乃記其所由於卷首雲。


<目錄>

<篇名>刻陶節《傷寒六書》序

屬性:嘗聞治身猶治兵。治兵者,必精孫吳之韜略,然後能偵虛實,諳奇正,而施攻守之方,治身者, 必洞岐黃之奧旨,然後能察寒熱,知標本,而施調劑之法。如舍昔人之着述而談醫,猶舍孫吳之兵 法而賈勇也,鮮有濟矣。予觀昔人之着,惟傷寒最詳。但說愈詳,而施之者愈溷。經候何以傳變, 陰陽何以運遞,愚者暗於臨證,智者逞於創奇。不知張仲景、郭白雲諸君盡生平之力,而筆之於書, 豈無所見。惟執一說而不究大全,斯妙義當前而莫睹矣。予少好醫道,嘗嘆疾之有傷寒,猶兵之有 侵軼也,呼吸存亡,瞬息生死。因博求古今傷寒書,得陶氏節 六集,如所云明理論、家秘、瑣言 與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者。鑿乎通天地,和陰陽,調血脈,分營衛,即虛邪賊風,防之有法, 臨證施之,毫髮不爽。誠回生之精義,仁壽之妙道也。故梓之以廣其傳焉。 \x時萬曆壬子歲夏月朔日太醫院學生李存濟題\x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辯張仲景傷寒論

屬性:客有過予而問之曰∶甚矣,傷寒之深奧,桂枝、麻黃二湯之難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 愈而變重者,嘗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賢也,何其方之難憑,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參蘇飲、 和解散等平和之劑而代之,然亦未見其妙也。子盍與我言之。予曰∶吁,難言也,請以經語證之。 經曰∶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皆能為 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膚,至 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以此言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 即病之名。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者,有何預焉?夫受病之原則同,亦 可均謂之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請略陳之。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 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而成溫涼寒熱也。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天道 和煦,風亦溫暖。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與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 腠理鬱塞,乃有惡風惡寒之證。其餘時月,則無此證也。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 他病可緩,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不幸此書傳世久 遠,遺帙頗多。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於散亡之餘,詮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 附會。成無己氏因之,順文注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 而未已也。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征也。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論》非全書,得其旨哉! 蓋傷寒之國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頭疼脊強, 惡寒之證。在他經,則無此證矣。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為諸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 差,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以此湯通治春 溫夏熱之病,則誤之甚矣。曰∶傷寒發於冬時,已聞命矣。邪之在表,為太陽經也。一經而有二藥 之分又何耶?曰∶在經雖一,然則有榮衛之分焉。寒則傷榮,證乃惡寒發熱而無汗,脈浮緊。蓋浮 為在表,緊為傷寒,有寒則見,無寒則不見也。當用麻黃湯輕揚之劑發而去之,寒邪退而汗出表和 而愈矣。曰∶緊脈固為矣。脈之緩者,亦用桂枝湯又何耶?曰∶風則傷衛,衛傷則自汗。緣太陽受 風,不能衛護,腠理疏而汗泄,所以脈見浮緩也。脈雖浮緩,其受寒則一,故亦宜桂枝辛溫之藥解 散寒邪,腠理閉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榮衛俱傷者,二湯又難用也,故復設大青龍湯。然此藥難用, 非庸俗得而識也。曰∶溫暑既無方法,治之則將奈何?脈證與傷寒有何分別?曰∶溫暑雖殊,亦冬 時感受寒邪而不即散,在人身中伏藏,歷二三時之久,天道大變,寒化為熱。人在氣交之中,亦隨 天地之氣而化。觀仲景以即病之傷寒與溫暑時令為之名,豈無異哉!治之之方,亦必隨時以 用辛涼苦寒矣。安得概用冬時治寒辛溫之方乎?今無其方者,蓋散亡之也。經既稱變為溫,變為熱, 則已改易冬時之寒為溫熱矣,方亦不容不隨時改更也。夫溫病欲出,值天時和煦,自內達表,脈反 見於右關不浮緊而微數。曰,惡寒否乎?曰∶傷寒自冬月風寒而成,外則有惡寒惡風之證。既名為 溫,則無此證矣。曰∶然則子之言何所據乎?曰∶據乎經耳。經曰∶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 溫病也。不惡寒則病非因外來,渴則明其自內達表。曰∶春夏之病,亦有頭疼惡寒、脈浮緊者何也? 曰∶此非冬時所受之寒,乃冒非時暴寒之氣耳。或溫暑將發,又受暴寒,雖有惡寒脈浮之證,未若 冬時之甚也,宜辛涼之藥通其內外而解之,斷不可用桂枝之劑矣。曰∶溫熱與傷寒治之不同,既聞 命矣。敢問傷寒之在三陽則為熱邪,既傳三陰則為陰證矣,法以熱治,固其宜也。三陰篇以四逆散 涼藥以治四逆,大承氣湯以治少陰,其故又何耶?嗚呼,此蓋叔和以殘缺之經作全書詮次,將傳經 陰證與直中陰經之陰證混同立論,所以遺禍至今而未已也。姑略陳之。蓋風寒之國中人也無常,或 入於陰,或入於陽,皆無定體,非但始太陽終厥陰也。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邪氣 衰不傳而愈者,亦有不罷再傳者,或有間經而傳者,或有傳二三經而止 者,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證者,或 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緣經無明文,後人有妄治之失。若夫自三陽傳次三陰之陰證,外雖有厥逆, 內則熱邪耳。若不發熱,四肢便厥冷而惡寒者,此則直中陰經之寒證也。自叔和立說之混,使後人 蒙害者伙矣。夫太陽受邪,行盡三陽氣分,傳次三陰血分,則熱入深矣。熱入既深,表雖厥冷,真 熱邪也。經雲∶亢則害,承乃制。熱極反兼寒化也。若先熱後厥者,傳經之陰證也。經雲∶厥深熱 亦深,厥微熱亦微是也。故宜四逆散、承氣湯,看微甚而治之。如其初病便厥,但寒無熱,此則直 中陰經之寒證也,急宜四逆輩以溫之。經雲∶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尚 何疑哉!又有日傳二經為兩感者,傳經未終而斃矣。病有標本,治有逆從,豈可概論之乎?曰∶陰 證之不同,已聞命矣。嘗讀劉守真書雲∶傷寒無陰證,人傷於寒則為熱病,熱病乃汗病也。造化汗 液,皆陽氣也。遍考《內經》、《靈樞》諸篇,並無寒證,乃雜病也,叔和誤入之耳。守真高明之 士,亦私淑仲景者,而議論之異又何耶?曰∶雖守真之明達,蓋亦因《傷寒論》以桂枝、麻黃 湯通治寒暑之誤而有是說。故叮嚀雲∶天道溫熱之時,用桂枝湯必加涼藥於其中,免致黃生斑出之 患。若知此湯自與冬時即病之傷寒設,不與過時之溫暑設,則無此論矣。觀其晚年悟道,着《病機 氣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湯辛涼之藥,以治非時傷寒,其妙如神,足可補仲景之遺亡,何其高哉! 夫《內經》言傷寒即為熱病而無寒者,語其常也。仲景之論有寒有熱者,言其變也。合常與變而無 遺者也。所謂道並行而不悖,而反相為用也。此其所以為醫家萬世之準繩標的也歟。客唯而退,遂 請着其說於上雲。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治傷寒用藥大略

屬性: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 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有 惡寒亦微,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雖四時皆有傷寒,治之不可一概論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 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 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 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經 雲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以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又非庸 俗所可擬也。予亦有代之者。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必宜用辛溫散之。 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疼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里,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通治 之,則殺人多矣。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嗚呼,一方可代三 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但庸俗輩所未知也。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里,肌肉之 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證,脈似洪而長,以葛根湯、解肌湯、 升麻湯之類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之。(本方有加減法。) 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余嘗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如拾芥,但不使世俗知此 奇妙耳。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大便作實,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也。脈見沉實 不浮,譫語惡寒,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乙承氣湯選用。或曰∶邪 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其用方之雜 也?余曰∶傳來非 一,治之乃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俱全矣,則宜大承氣湯,厚朴苦寒以去痞, 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咸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 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 輕清之元氣,調胃之名,於此立矣。上焦受傷,則為痞、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除痞,大黃 以泄實,去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證又 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湯通表里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不宜用此。三陽之邪在里 為患,春、夏、秋有不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猶加熱也,治宜加 減小柴胡湯。蓋此湯春可治溫,夏宜治暑,秋能潤肺。又宜升麻葛根湯、解肌湯、敗毒散。中暑而 渴者,小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渴微甚而用之,無不效。經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 若夫陰證,則別有法,不在此例矣。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寒言證不言病

屬性:夫傷寒言證不言病者,厥有旨哉!證之一字,有明證、見證、對證之義存焉。如婦以證奸,贓 以證盜,刃以證殺,不容辭而無所逃其情矣。且人之心、肝、脾、肺、腎在人身中,藏而不見者。 若夫口、鼻、舌、耳、目則露而共見者也,五臟受病,人焉能知之?蓋有諸中,必形諸外。肝有病 則目不能視,心有病則舌不能言,脾有病則口不知味,肺有病則鼻不聞香,腎有病則耳不聽聲,以 此言之,則證亦親切矣。況風寒之中人,受之必有經絡部分,一或傷之,本經之證見矣。更能以脈 參之,庶無差忒矣。吾故曰傷寒言證耳。如太陽傷寒,為表之表,其經行身之後,從頭下至足,則 頭項痛,腰脊強之證見於項背也。惡寒證亦在表。蓋傷寒惡寒,傷風惡風。太陽為寒水之經,凡見 惡寒便為在表,最為的當。傳至陽明之經,則不惡寒,便不宜發表。如有一毫頭痛惡寒,尚在太陽, 便是表證未罷,不可攻里。故戒 曰∶發表不開,不可攻里。此事不明,殺人至速。又曰∶凡嘔者,不可下。經曰∶嘔多,雖有陽明 證,不可攻,攻之為逆。心下硬者,不可下。切宜仔細。陽明經為表之里,其經行身之前,夾鼻絡 於目,故目痛,鼻干不眠。少陽經行身之側,為半表半里,始於目銳 ,循脅絡於耳,交於膻中兩 乳正中,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病之易見,蓋如此盒飯診脈以參之。若太陽經則有二證,一為傷 寒,一為傷風。脈浮緊,惡寒無汗,為傷寒。脈浮為在表,緊為有寒。表受寒邪而未入里,宜麻黃 湯辛甘溫之劑以發之。(冬用正藥,三時用羌活湯。)此皆有惡寒頭痛,為在太陽之表,尚未傳入 里,通宜發而散之。若在陽明則脈微洪而長,按之皮膚之下,肌肉之間,此非表非里而為在經。或 渴,用葛根湯以解肌。少陽經則脈弦數,不浮不沉,在乎半表半里之間,宜小柴胡湯以和之。(有 加減法。)此二經者,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中之下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也。脈按之沉數有力, 則為熱入陽明之本,宜大柴胡湯、三承氣湯,看燥結微甚而下之。前之所云惡寒頭痛俱通治。脈不 浮而沉實有力,此為 表證罷而里證具,宜泄去其胃中實熱而愈矣。若老弱產虛,或帶表證必須下者,皆用大柴胡湯。脈 若沉遲,微弱無力,則又為陰證也,宜溫而不宜下也,謹之。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厥分寒熱辯

屬性: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 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之論,何邪?曰∶胃寒則手足冷,胃熱則手足熱,此病之常也。 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陰陽反覆, 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厥寒,手足寒冷等,皆變文耳,不可以論輕重。 若言四肢則有異也,亦未可純為寒證。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則為真寒無疑矣,急用姜、附等藥溫 之,少緩則難療矣。謂其寒上過乎肘,下過乎膝,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 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脈兼證參之,方知端的。如手足 厥逆,兼之以腹痛腹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痛 後重,泄利稠粘,小便赤澀,渴而好飲, 皆熱證也。宜詳審之。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屬性: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不難也。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而難矣。何謂也?脈證與理而已。予 嘗以浮、中、沉三脈詳而治之,無所遁其情也。既雲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其入則有淺 深次第,自表達里,以此推之而不難也。若夫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寒標熱,便 有惡風惡寒,頭疼脊強之證。寒郁皮毛,是為表證。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 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散邪,止汗為解。若無頭痛惡寒, 脈又不浮,此為表證罷而在中。中者何?表里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 間,謂皮膚之下也。然亦有二焉。若微洪而長,即陽明脈也,外證目痛,鼻干不得眠,用葛根湯以 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其證胸脅痛而耳聾, 如見此證此脈,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過此則邪入里為熱實,脈不浮 而沉,沉則以指按至筋骨之間方是。若脈來沉實有力,外證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六七 日不大便,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輕則大柴胡湯下之,重則三承氣湯選用,大便通而熱愈矣。 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陰證,盒飯看外證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以溫之。今將浮、中、 沉三脈列圖於後,可熟玩之。 傷寒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初學未能識察。 予謂傷寒之中人,由淺入深,先自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脈候之,似乎無所遁 乎其情矣。列為三圖,圖下就注證治之法,則陰陽表里易見,使因脈以知證,緣證以明治,以此達 彼,由粗入精,亦可以為初學之階梯也。欲究其至極,必須潛心熟玩仲景之書,庶幾可以入道矣。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篇名>浮

屬性: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病 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雖然,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用麻黃湯;風傷衛則有汗惡風, 用桂枝湯。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緊有力,無汗惡寒,頭痛項背強,發熱,此為傷寒在表,宜發散,冬時用麻黃湯,餘三時皆 用羌活沖和湯。有渴,加石膏、知母;無渴,不用加。 浮緩無力,有汗惡風,頭疼項強,發熱,此為傷風在表,冬時用桂枝湯,餘三時皆用加減沖和 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篇名>中

屬性:中,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里證也。然亦有二焉,蓋少陽陽明 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長而有力,此為陽明證,有頭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發熱無汗,葛根湯、解肌湯。若渴而有 汗不解,或經汗過不解而渴,白虎湯,或加人參;無汗不渴,並不可服,則為大忌。 弦而數,此為少陽經,其證胸脅痛而耳聾,或往來寒熱而嘔,俱用小柴胡湯。(有加減法。) 若兩經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篇名>沉

屬性: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此為沉脈。亦有二焉,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若沉而 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也。 沉數有力,則為陽明之本,表解熱入於里,惡寒頭痛悉除,反覺惡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 譫語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 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熱,不渴,反怕風寒,或面上惡寒甚如刀刮,或腹滿脹痛,泄利,小 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為陰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姜附湯。 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仔細體認,下藥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將歸己。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 每部必先浮診三候,輕輕手在皮膚之上,候脈來三動是也。中診 三候,沉診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後知病之淺深表里,以為處治之標的,豈可忽略於脈而欲 求病之所在乎?明脈識證,辯名定經,得乎心而應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若脈證 不明,處方無法,狂妄行醫,視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辯

屬性: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者,俗醫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稟天地之氣以生,請以天地間可證者言之。 盈天地至大而營運者,莫如元氣與水。且以有形論之,則江河湖海,溪澗溝澮,以為行水瀦水之道 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亦有十二經脈,大小絡脈,血海,以為行血停血之隧道。風行水動, 氣行血流,皆自然之理也。夫人之氣,自平旦會於膻中,朝行手太陰肺經,以次分布諸經,行盡周 天三百六十五度,在人則行三百六十五骨節,明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也。血亦隨氣流布營運不息, 榮衛一身腠理,司開闔,維持綱紀,以為一身動靜,云為之主。所以一脈愆和 則百脈皆病,理固然而不得不然也。彼雲傳足不傳手者,何所據乎?請備言其所由。蓋傷寒者,乃 冬時感寒即病之名也。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寒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 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而亦受傷,何也?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 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傷之, 何也?紫陽朱子曰∶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寄旺於四季,能終始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里,必歸於脾胃而成燥糞,用承氣湯以除去之,胃氣和矣。手之六經,主於 夏秋,故不傷之。足之六經,蓋受傷之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 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晝夜循環,無所不至,豈間斷於手經哉!經雲∶兩感於寒者,六日死。 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豈虛言哉!嘗觀《此事難知》曰∶ 傷寒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 與則不思,六脈沉數而不洪,心下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傳之十日以來, 形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然未知自何經而來。答曰∶本太陽傷風,風為陽邪,陽邪傷衛, 陰血自燥,熱蓄膀胱,壬病逆於丙,丙丁兄妹,由是傳心,心火自上而逼肺,所以神昏也,梔子黃 芩黃連湯。若在丙者,導赤散。在丁者,瀉心湯。若脈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中俱有熱也,可導赤、 瀉心各半服之宜矣。此膀胱傳丙,足傳手經也。又謂之腑傳髒也,下又傳上也,表傳里也。壬傳丁 者,乃坎傳離也,名曰經傳。氣逆而喘者,非肺經乎?如謂不然,何仲景桂枝、麻黃二湯乃心肺藥 也,請試思之。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結胸解

屬性:結胸之證,嘗見俗醫不問曾下與未下,但見心胸滿悶,便與枳桔湯,便呼為結胸,蓋本朱奉議 之說也。有頻頻與之,反成真結胸者。殊不知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 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為半表半里之間,只消小柴胡加枳殼以治。 如未效,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一服豁然,其妙如神。秘之,不與俗人言之耳。若因下早而成者, 方用陷胸湯丸,分淺深 從緩而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若過下則傷元氣也,慎之。嘗讀仲景《傷寒論》結 胸條雲∶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所以成結胸者,以下 太早故也。及成氏注釋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再三熟玩,不能不致 疑於其間。蓋無熱惡寒者,寒邪直中陰經之真寒證也,非陽經傳至陰經之病也。若誤下之,不死則 危矣,豈可以瀉心湯寒熱相參之藥治之而愈乎?豈反輕如結胸者乎?詳此恐言榮衛陰陽也。風屬陽, 陽邪傷衛,頭疼發熱,微盜汗出,反惡風者,當服桂枝湯止汗散邪。醫者不達而下之,衛氣重傷, 胸中結硬。經又雲∶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結胸證悉具而煩躁者,亦死。蓋衛出 上焦,清道受傷,不為不重也,故用陷胸湯峻利之藥以下之。寒為陰,陰邪傷榮,當以麻黃湯發表。 誤下之而成痞滿,宜瀉心湯以理痞。蓋榮出中焦,黃連能瀉心下之痞。邪下於膈,不犯清道,則元 氣不傷,故輕於結胸耳。若陰經自中之寒,以瀉心湯理之而愈者,則吾不信也。夫以藥驗證,愚見 如此,然未敢以為必當,候明哲證之。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寒寒熱論

屬性:趙嗣真曰∶《明理論》雲,往來寒熱者,邪正之分爭也。邪氣之入者,正氣不與之爭,則但熱 而無寒。若邪正分爭,於是寒熱作也。蓋以寒邪為陰,熱邪為陽。里分為陰,表分為陽。邪之客於 表也,為寒邪與陽爭,則為寒矣。邪之入於里也,為熱邪與陰爭,則為熱矣。若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表里之不拘,內外之無定。由是寒熱且往且來,日有至於三五 發,甚者十數發也。若以陰陽二氣相勝,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此則論雜病陰陽 二氣自相乘勝然也,非可以語傷寒。斯論為精切,深合仲景之意。蓋不惟釋疑,活人書而已也。又 按∶河間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而《活人書》亦以此為 表里言之。故趙氏曰∶詳仲景論,只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里者,蓋以皮、脈、肉、筋、骨五者, 《素問》以為五臟之合,主於外而充於 身者也。惟曰髒曰腑,方可言表里。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內部 深沉之分,與經絡屬表,臟腑屬里之例不同。況仲景出此例證於太陽篇首,其為表證明矣。是知虛 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藥 用辛溫。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輩,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其伏熱,陰凝於外,熱蓄於 內,故內煩而不得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藥用溫涼必矣。一發之餘,表解里和,此仲景 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髓為里,則麻黃湯證骨節疼痛,其可名為有表,復為有里之證耶?然 仲景《傷寒》一書,人但知為方家之祖,而未解作秦漢文本觀,故於大經大法之意反有疑似。而後 世賴其餘澤者,往往類輯傷寒方論,其間失其本義及穿鑿者亦有之,矧以雜病為論,但引其例者乎?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論傷寒少陰病發熱而反用藥不同

屬性:趙嗣真曰∶詳仲景發汗湯劑,各輕重不同。如麻黃湯、桂枝湯、青龍、各半、 越婢等湯,各有差等。至於少陰發汗二湯,雖同用麻黃、附子,亦有加減輕重之別。故以加細辛為 重,加甘草為輕,辛散甘緩之義也。其第一證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曰反也。其發熱,為邪在 表而當汗,又兼脈沉屬陰而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散寒,而熱須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 者。第二證既無里寒之可溫,又無里熱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則是脈亦沉,方可名 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可行發表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之前證亦稍輕,故不重言脈證而 但曰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使脈不沉,身不熱,又無他證,是無病患也, 又何藥焉?仲景本分作兩證,以別汗劑之輕重。《活人書》卻與第二證中除去無證兩字,改作嘗見。 少陰熱無陽證者,如經雲心中煩不得眠,或咽瘡聲不出者,或咳而嘔渴,或口燥咽干,或腹脹不大 便,數證皆是也,夫豈麻黃附子甘草湯發汗劑所可治耶。抑又有聞焉,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少陰病 之脈沉,反發熱者用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湯治太陽病之發熱,反脈沉者,均為之反也。仲景雲∶病 發 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此證出太陽篇。又雲∶少陰病,始 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少陰篇。切詳太陽病,發熱頭痛,法當脈浮,今 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 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之當異也。今深究其旨,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謂太陽 病。陽證當浮脈,今反不能浮者,以里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 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子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虛寒,則當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 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陰病當無熱,今反熱,寒邪在表,未傳在里,但皮膚腠 理鬱閉為熱,如在里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里,則 外必無熱,當見吐痢厥逆等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猶輕,正 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 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誰不知。設有證變者,或脈變 者,往往疑似參差,夫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論太陽少陰兩證,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 與用藥自別。此實證治之奇異,醫法之玄微,故並及之耳。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論傷寒兩感

屬性:趙嗣真曰∶仲景論兩感為必死之證,而復以治有先後發表攻里之說繼之者,蓋不忍坐視而欲覬 其萬一之可活也。《活人書》雲宜先救里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殊不知仲景雲太陽與少陰俱 病,則頭疼,為太陽邪盛於表;口乾而渴,為少陰邪盛於里也。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身熱譫語,為 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里也。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 囊縮,為厥陰邪盛於里也。三陽之頭疼,身熱,耳聾,救表也,不可汗乎?三陰之腹滿,咽干口渴, 囊縮而厥,救里也,不可下乎?《活人書》引下利,身疼痛虛寒救里之例,而欲施於煩渴,腹滿, 譫語,囊縮熱實之證,然乎?否乎?蓋仲景所謂發表者,葛根麻黃 湯是也。所謂救里者,調胃承氣湯是也。《活人書》卻謂救里則是四逆,救表則是桂枝。今以救為 攻,豈不相悖?若用四逆湯,是以火濟火,而腹滿,囊縮等證何由而除?臟腑何由而通?榮衛何由 而行?六日死者,可立而待也。吁,兩感病故為不治之證矣,然用藥之法,助正除邪之理,學人不 可素無一定之法於胸中也。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寒合病並病論

屬性:趙嗣真曰∶愚嘗疑合病、並病之難明也久矣,因始釋之。合病者,二陽經或三陽經同受病,病 之不傳者也。並病者,一陽經先病,又過一經,病之傳者也。且如太陽陽明並病一證,若並而未盡, 是傳未過,尚有表證,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面色赤,陽氣怫鬱在表,不得發越,煩躁短氣是也, 猶當汗之,麻黃桂枝各半湯。若並之已盡,是為傳過,仲景所謂太陽證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 硬而譫語者是也,法當下之,以承氣湯。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所以仲景論太陽陽明合病, 只出三證如前,於太陽陽明並病,則言其有傳變如此也。又三陽互相合病,皆自下利, 仲景太陽陽明合病,則主於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主以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主以承氣湯。至 於太陽少陽並病,其證頭項強痛,目眩,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肺俞、肝俞,不可汗下。 太陽陽明並病,已見上論。但三陽合病,仲景無背強惡寒語句。雖別有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乃屬太陽證而非三陽合病也。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以三陰無合病例也。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寒變溫熱病論

屬性:趙嗣真曰∶按仲景論,謂冬月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因春溫氣所變則為熱。夫變者,改 易之義也。至此則伏寒各隨春夏之氣改變為溫,為熱。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也。所以仲景雲 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活人書》發於溫病曰陽熱未盛,為寒所制。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 尚可言寒能制其陽熱邪?又於熱病曰陽熱已盛,寒不能制。亦不當復言其為寒也。蓋是春夏陽熱已 變,其伏寒即非有 寒能制其陽熱爾。外有寒邪能折陽熱者,乃是時行寒疾,仲景所謂春分以後,秋分節前,天有暴寒, 為時行寒疾是也。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 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是知時行寒疾與溫熱二病,所論陽氣 盛衰,時月則同。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自是相違。名不正則言不順矣。仲景又雲其 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辯其病源。寒、熱、溫三者之殊,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趙 氏為《活人書》釋疑曰∶《活人書》之可疑者甚多,仲景論亦有可疑者。如白虎湯,仲景既雲表不 解者不可與之,白虎加人參湯證,一曰惡風,一曰惡寒,豈非表不解而復用白虎何耶?蓋惡風曰微, 則但見於背而不至甚於惡寒;曰時時,則時或乍寒而不常,是表證已輕,非若前證脈浮緊,發熱無 汗全不解者。此則加之大熱大渴,所以用白虎而無疑也。又曰∶仲景論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 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若脈微而 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 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仲景之意,蓋以得病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 寒,熱多寒少十六字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乃是以後擬病防變之辭,當分三截看。若其人不嘔,清 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浮緩,為欲愈。此一節,乃表和無病。而脈微者,邪氣微緩也,陰陽 同等,脈證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 吐之。此一節,宜溫之。若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 黃各半湯。此一節,必待汗而愈也。《活人書》不詳文意,卻將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愈 之證,反以他證各半湯汗之。又將不可汗、吐、下證及各半湯證語句,並脫略而不言。取此證而用 彼藥,汗其所不當汗,何也?若是,可見仲景文法多如此,學人必須反覆詳玩,熟觀其意,其例自 見,則治不差。故趙氏嗣真曰∶仲景之書,一字不同,則治隔霄壤。讀之者可不於片言隻字以求其意歟。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溫病辯

屬性:問曰∶傷寒溫病何以脈辯?答曰∶溫病於冬時感寒所得也,至春變為溫病耳。傷寒汗下不愈而 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 取之。 如太陽證,頭疼惡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 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病溫也。 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 如腹滿嗌干,診得尺寸俱沉細,過經不愈,太陰病溫也。 如口燥舌干而渴,診得尺寸俱沉,過經不愈者,少陰溫病也。 如煩滿囊縮,診得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者,厥陰病溫也。 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證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 治溫大抵不宜發汗,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 惡寒而反渴者,溫病也。明其熱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 凡看傷寒,且要識各經中死證、死脈親切,須一一理會過,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便以脈 參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藥。雖至親浼,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將歸於己矣。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雜病諸病方法(前引)

<篇名>死生脈候

屬性:陽病熱證不退,反似陰脈,凶。汗後熱退,陰脈,瘥。陰陽諸證,脈平,吉。傷寒咳逆上氣, 脈散者,凶。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漿不入,身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汗出發潤, 喘不休者,肺先絕也。陽反獨留,體如煙熏,直視搖頭,心先絕也。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肝 先絕也。環口黧黑,虛汗發黃,脾先絕也。三部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陰陽尺寸俱虛,熱不止 者,死。身熱喘粗,見陽脈而燥者,死。汗後微熱不解,未可言死,如轉 索者,即日死也。譫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欲汗出,脈暴出者,死也。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 則脈出,一日陰氣先絕,陽氣後竭,死。逆冷,脈沉細者,一日死。 死證雖多,至於危極處,無過死也。 凡看傷寒,初學後生,不可輕易治之,治其病之可曉者,缺其不可曉者。胸中證不明白,有一 毫疑惑,不可強治,故君子不強其所不能。若不量力,私於親故,或見利而動,輕易玩弄,視人命 如草芥,非君子之用心也。謹而敬慎,毋怠毋忽。 初得傷寒一二日,頭痛惡寒皆除,便覺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脈沉有力,坐臥不安,上氣喘促, 不候他證,便可用下藥。若頭項強痛,惡寒發熱,每日如此,不可以日數多少,病尚在太陽經,正 宜發汗,要在隨所見者,表里而治之,不必拘於日數也。若煩渴欲飲水,由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 救耳。大渴欲飲一升,只與一半,常令不足,不可過飲。若過飲水,重則為水結之證,射於肺為喘, 為咳;留於 胃為嗌,為噦;溢於脾為腫;蓄於下焦為癃,皆飲水之過也。病若經十餘日以上,有下證者,只宜 大柴胡湯,恐承氣太峻。蓋傷寒過經則正氣多虛故也。 病七八日,未得汗,大便閉,發黃生斑,譫語而渴,越婢桃仁湯主之。 病八九日,已經汗下,脈尚洪數,兩目如火,五心煩熱,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主之。 病五六日,但頭汗出,身無汗,際頸而還,小便自利,渴飲水漿,此瘀血證也,宜犀角地黃湯、 桃仁承氣湯。看上下虛實,用犀角地黃湯治上,桃仁承氣湯治中,抵當湯、丸治下也。 病六七日,別無刑克證候,忽然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汗,勿攻之。如久 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也。 夫今人治傷寒一二日間,不問屬虛屬實,便用桂枝湯之類以汗之。三五日後,不問在表在里, 便以承氣湯之類以下之,多致內外俱虛,諸變蜂起。大抵病患虛實 表里不同,所以邪之傳變有異,豈可以日數為準。蓋有即傳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始終只在一 經者,不必拘始太陽終厥陰也。 傷寒無出於仲景書,但文本深奧,非淺學可仿佛。況其殘缺頗多,晉人作全書詮次,其中不可 曉處,十有四五。苟未能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未易窺測,臨病之際不能無惑。必須破的而後用, 又恐病危有所不逮,既不可不救,又不可失之苟且。今備此數事,以備緩急之用,非博雅通醫之所 尚。(以上略引東垣先生引舉。)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陰證

屬性:初病無熱,便四肢厥冷,或胸腹中滿,或嘔吐,腹滿痛,下利,脈細無力,此自陰經受寒,即 真陰證,非從陽經傳來,便宜溫之,不宜少緩。經雲∶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 陰也。治宜四逆湯。 凡腹滿腹痛,皆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治難一概。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 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若自利腹痛,小便清白,盒飯溫,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輕者五積散,重 者四逆湯。 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使陰退而陽復也。 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脈沉細而急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陰毒甘草湯,臍中蔥熨, 氣海、關元着艾,可灸二三百壯,仍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其內外,以復陽氣。若俱不效,死證也。 凡傷寒,陰證難看。凡看傷寒,惟陰證最難識。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矣。如 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 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至為 切當。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急與五積散一服, 通解表里之寒,隨手而愈。但更有沉寒之甚,須用姜、附以退之,秘之勿泄。脈雖洪大,按之無力 者, 重按全無,便是陰證。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陽毒傷寒,服藥不效,斑爛皮膚, 手足皮俱脫,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燥渴欲死,脈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黃石膏湯主之。 凡看傷寒,須問病患有何疼痛處,所苦所欲,飲食大便,並服過何藥。問有吐蛔者,雖有大熱, 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入膈,大凶之兆,急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二個煎服。 蛔安,卻以小柴胡湯退熱。蓋蛔性聞酸則靜,見苦則安故也。 凡看傷寒,有口沃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 切忌涼藥。雜病亦然。或用甘溫藥補元氣,四君子湯加附子一片。血虛,用仲景八味丸。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傷暑

屬性: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 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雲∶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 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急下急溫

屬性:凡言急下,蓋病熱已迫,將有變也,非若他病,尚可少緩。如少陰屬腎水,主口燥咽干而渴, 乃熱邪內炎,腎水將絕,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如腹脹不大便,土勝水也,亦當急下。陽明屬土, 汗多熱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滿痛以為土實,急當下之。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目睛不明, 腎水已竭,不能照物,則已危矣,須急下之。少陰急溫有二證,內寒已甚,陽和之氣欲絕,宜急溫 之無疑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慾絕,青色,心下必痛,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汗出不解,腹滿痛,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脈沉微,急溫之,四逆湯。


<目錄>傷寒瑣言卷之一

<篇名>諸方

屬性:\x羌活沖和湯\x 治太陽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中人,亦 頭痛,惡寒發熱,通宜此湯治之。(以代麻黃湯用,太陽經之神藥也。) 羌活(錢半) 防風(一錢) 蒼朮(錢半) 黃芩(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一錢) 細辛(五分,不可多) 上水二鍾,煎至八分,熱服,溫被蓋覆取微汗。濕土司天,加蒼朮一錢半;天久淫雨,亦加。 如渴,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不渴,不加。 太陽傷風,有汗,脈浮緩。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半) 白朮(一錢半) 黃芩(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一 錢) 生地黃(錢半) 川芎(五分) 上如前煎法。若一服汗還未止,加黃 一錢五分,芍藥一錢。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 各一錢。 \x葛根湯\x 治太陽病,項背強急,無汗惡風,脈帶弦浮而發熱。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 利,此湯並主之。 葛根(一錢) 甘草(二錢) 麻黃(二錢,去節,湯泡二次) 上水二鍾,姜四片,棗二枚,煎服,微覆取汗。 \x解肌湯\x 治瘟病天行,頭痛壯熱,春感青邪,發熱而渴,不惡寒。 葛根(二錢) 桂枝(二錢) 黃芩(一錢) 芍藥(一錢) 麻黃(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水二鍾,棗二枚,煎服。如不解,再取汗。 \x獨活散\x 治傷風、溫熱等病。 羌活 獨活 枳殼 防風 黃芩 麻黃(湯泡二次) 人參 甘菊花 甘草(炙) 茯苓 蔓荊 子細辛(各一錢) 石膏(二錢) 上水二鍾,生薑三片,薄荷五葉,同前煎法。 \x敗毒散\x 治傷風,溫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 眩拘急。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人參 甘草 上各等分,水二鍾,如常煎服。 \x六神通解散\x 麻黃(二兩) 甘草(一兩五錢) 黃芩(二兩) 石膏(二兩) 滑石(二兩) 蒼朮(四兩) 治時行,三日前,加蔥白、香豉,煎服而汗之,立效。中病即止,不可盡劑。 \x小柴胡湯\x 治太陽病,十日已去,脈細而嗜臥,外雖已解,設胸滿痛,與服之;若脈浮者, 麻黃湯。傷寒五六日,中風,來往寒熱,胸脅苦痛,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煩而不嘔,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血氣弱,腠理開, 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食,臟腑相連,其 痛必下,邪高痛下,致使嘔也,此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傷寒五六 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此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發汗、吐、下後四五日,陽證仍在者,先 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 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致使如瘧狀,此湯主之。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 亦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仍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沉 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服此湯。設不了,得 尿而解。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在者,復與小柴胡湯。雖下 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腹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 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屬太陽經。)陽明病,發潮熱,大 便溏,小便自可,胸脅不利者,與此湯服之。陽明病,脅下硬 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 然汗出而解。陽明 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臥,一身及目悉黃,小 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後腫,刺之少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此湯主之。(以上 屬陽明經。)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 湯主之。若已吐下後,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以上 屬少陽經。)嘔而發熱,宜服此湯。傷寒已後更發熱,此湯主之。若脈浮者,以汗解之。(屬陽易 瘥後勞復脈證。) 黃芩(一兩半。若腹中痛,去芩,加芍藥一兩半;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一兩) 人參(一兩半。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得微汗,愈;若咳嗽者,去參, 加五味子一兩五分) 大棗(六枚,若脅下痞硬,去棗,加牡蠣二兩或一兩) 半夏(一兩,湯泡。 若胸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用四分之一) 柴胡(四兩,去蘆) 甘草(一兩 半) 上每服七八錢,生薑四片,棗三枚,水一鍾,煎服。 \x升麻湯\x 治傷寒中風,頭痛,憎寒壯熱,肢體疼痛,發熱惡寒,鼻中干不得臥。兼治 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寒脫着,及暴熱之頃,忽然變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 升麻 甘草 芍藥 葛根(各等分) 上每服七八錢,煎如常法。若老人,去芍藥,加柴胡、茯苓、人參各一錢。 \x五積散\x 治陰經傷冷,脾胃不和,感冒寒邪。 茯苓(四兩) 肉桂 人參 川芎(各二兩) 厚朴 半夏 芍藥 當歸 麻黃 乾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枳殼(五兩,炒) 桔梗(十二兩) 陳皮(八兩) 蒼朮(二十四兩) 白芷(四 兩) 上十六味,除枳殼、肉桂、陳皮外,其餘並一處,生搗為粗末,用酒拌勻,曬乾,分作六分, 大鍋屬性武火炒,令黃色,不得焦,攤冷,入枳殼、肉桂、陳皮一處和勻,每服五錢,水二鍾,姜 三片,煎一鍾服。 \x三黃石膏湯\x 有傷寒發熱,脈大,如滑數,表里皆實,陽盛怫鬱。醫者不達,已發其汗, 病勢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麵赤,舌燥齒黃,大渴, 過經已成壞證。亦有錯治諸溫而成此證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脈洪數,身體壯熱,拘急沉重, 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 里證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澀經絡,津液枯涸,榮衛不通,遂成此 證耳。 石膏(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 豉(二合) 麻黃(五分) 梔子(三十個) 上每服一兩,水二鍾,煎服。未中病再服,其效如神。傷寒已經汗、吐、下誤治後三焦生熱, 脈復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加衄血,病勢不解,身目俱黃,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主之。 陽毒傷寒,皮膚斑爛,身如凝血,兩目如火,十指皮俱脫,煩渴,躁急不寧,庸醫不識,莫能措手, 命在須臾,三黃石膏湯主之。 婦人血風證,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去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 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干而不潤,上下運燥, 此為難治。宜服∶ \x生地黃黃連湯\x 治男子去血多者有此證,其妙不可勝言也。 川芎 生地黃 川歸(各七錢) 赤芍藥 梔子 黃芩 黃連(各三錢) 防風(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清飲,徐徐呷之。脈實,可再加大黃下之。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 內者用之。生地黃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衣摸空,治同。自氣而之血, 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生地黃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 此是承氣湯對子,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里,是皆三焦胞絡虛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 中之火耳。不但婦人用之,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證者,皆宜服之,無不效。予故表而出之。 傷寒脈浮,當汗,麻黃湯。若脈在筋骨之間,半表半里,當和解,小柴胡湯;在筋骨之間,當 下,承氣湯。若又在筋骨之下,謂之陰證矣,其法理中,當用附子之類。 傷寒頭略痛,發熱,耳聾脅痛,或往來寒熱如瘧,此方治之,名∶ \x和解散\x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鍾,生薑三片,棗子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如嘔逆,加姜九片,陳皮一錢。如頭痛 惡寒,加羌活、防風各一錢。寒熱間作,加桂枝等藥各一錢。夏 月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一錢。春天溫病時行,加生地黃、川升麻一錢。瘧疾,或先寒後熱,先 熱後寒,加川常山、尖檳榔半錢,各要未發時煎服。傷寒,惡寒,頭項強,發熱,前方沖和湯內去 細辛、蒼朮,加白朮二錢。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總論

屬性:治傷寒業擅專門,誠為重寄。論死生易如反掌,利莫苟圖。雜證緩可取方,傷寒專在活法。原 傷寒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其中有論缺方者,有方失論者,有脈 無證者,有證無法者,非仲景之全書。緣其歷年已久,遺失頗多。王叔和以斷簡殘篇而補方造論, 成無己順文注釋而集成全書,所以遺禍至今而未已也。較今庸俗治傷寒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而便 用麻黃、桂枝之類汗之;三四日,不問在經在腑,而便用柴胡之類和之;五六日,不問在表在里, 而便用承氣之類下之,以致內外俱虛,變證蜂起。大抵病患表里虛實不同,邪之傳變有異,豈可以 日數為準。蓋風寒國中人無常,或入於陰,或入於陽,事無定體,非但始太 陽終厥陰論也。或有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傳至厥陰,邪氣衰不傳而愈者,或有不罷再傳者, 或有即傳者,或有間經而傳者,或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 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或有證變者,或有脈 變者,或有取證不取脈者,或有取脈不取證者,緣經無明文,後人有妄治之失。況前人立法之差, 使後人蒙害者多矣。夫麻黃、桂枝二湯,仲景立治冬時正傷寒之方,今人通治非時暴寒溫暑之誤。 又將傳經陰證與直中陰經之陰證混同立論,豈為善乎。暴寒溫暑必有別方,直中傳陰必有活法,今 皆忘失而無征也。古人之書,引領後進,書不盡意,意不盡言,說其大概,雖博古而通今,皆在得 其傳受,須活潑潑地。且活法者,如珠走盤,但見太陽證者,宜直攻太陽,但見少陰,直攻少陰, 此活法也。仲景又雲∶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尤宜汗之。日數雖少,但有里證而脈沉者, 尤宜下之。此先賢之確論也。切不可執定一二日發表,三四日和解,五六日方下。此庸醫執死法也。 務俾審脈驗證,辯名定經,一一親切無疑,方可下手。真知其為表邪而汗之,真知其為 里邪而下之,真知其為直中而溫之。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桂枝、承氣授之不差,姜 附、理中發而必當。投劑少差,死證立見,可不深思而熟慮哉!仲景取方立論甚嚴,曰可溫,曰可 汗,曰少與,曰急下。與夫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得其綱領者,不難也。如 附應聲,如影隨形,見病者則目識心通,見醫人則接談無慮。不得其傳者,實難也。見病者舉手無 措,見醫人則汗顏緘默。此猶繡麒麟耳,正謂名節虛隆而實德則病矣。嗟夫,常病用常法,誰人不 知。設有感冒非時暴寒而誤認作正傷寒者,有勞力感寒而誤認作真傷寒者,有雜證類傷風而誤認作 傷寒治者,有直中陰經真寒證而誤認作傳經之熱證者,有溫熱病而誤認作正傷寒治者,有暑證而誤 認作傷寒治者,有如狂而認作發狂者,有血證發黃而誤認濕熱發黃者,有蚊跡而認作發斑者,有動 陰血而認作鼻衄者,有譫語而認作狂言者,有獨語而認作鄭聲者,有女勞復而認作陰陽易者,有短 氣而認作發喘者,有痞滿而認作結胸者,有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而俗呼為漏底者,有噦而誤認干 嘔者,有並病而認作合病者,有正陽明腑病而認作陽明經病者,有太陽證無脈而便認死證 者,有里惡寒而認作表惡寒者,有表熱而誤作里熱者,有陰發躁而認作陽證者,有少陰病發熱而認 作太陽證者,有標本全不曉者,此幾件終世不相認者,比比然乎。胸中若不證脈講明,論方得法, 但同庸俗,一概妄治,此殺人不用刃耳。非惟救人功大,亦且陰騭匪輕。吾老矣,傷寒專科,實得 仲景先師厥旨,雖無萬全之功,十中可生八九。曾着有書,不能盡心刻骨,因今老邁,後恐繼業者 不得其傳,有玷名行,遂將一生所蓄肺腑語句,並家秘不傳之妙,及一提金、殺車槌法,逐一語錄 於後。論注證而證注脈,脈注法而法注方。再三叮嚀吾後子孫,不必集閒方而睹別論,別繁亂而莫 知其源。必須熟記,久則自然精貫。不與庸醫伍,不使時醫笑可也。爾宜珍藏受授,謹之慎之,毋 怠毋忽,故戒。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秘要脈證指法(與瑣言大略同)

屬性:傷寒治法,得其綱領者,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如涉海問津矣。 蓋脈證與理而已。傷寒之脈,以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 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夫脈者,非血非氣,乃營行之道路,實先天後天之大造,無所窮盡。叔和脈 雲指下難明者,真言也。今人誇誕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吾老專以浮、中、沉三脈候而治之, 察其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如見其肺肝然,無所逃其情矣。既雲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其 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里,先入皮膚肌肉,次入筋骨腸胃,以此推之而不難也。原風寒初入,或 先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寒標熱,便有惡風惡寒,頭疼發熱。蓋寒郁皮毛,是為表證。若在他經, 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傷寒,用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脈若浮緩,有汗,為傷風,用 桂枝湯以散邪,汗止為解。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證罷而在中。中者,即半表半里之間 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又不浮不沉,在乎肌骨之間,謂皮膚之下。然則有二焉∶若微洪而長,陽 明脈也,外證則目痛鼻干,不眠,用葛根以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其證胸脅痛而耳聾,寒熱, 嘔而口苦,如見此證此脈,便以小柴胡和之。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過此邪入里為熱實,脈不浮而沉,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若是脈來沉實有力,外證則不惡風寒而 反惡熱,譫語大渴,或潮熱自汗,或揚手擲足,揭去衣被,五六日不大便,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 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大便通而熱愈矣。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證之陰 脈,其證無頭痛,無身熱,初起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兼之腹痛,嘔吐泄瀉,或口 出涎沫,面如刀刮者,乃陰經自中之寒,不從陽經傳入,故不在傳經熱證治例,更當看外證如何, 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以溫之。其中緊要關節,吾再表而出之。太陽者,陽證之表。陽明者, 陽證之里。少陽者,二陽三陰之間。太陰、少陰、厥陰又居於里,總而謂之陰證。然三陰俱是沉脈, 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最為切當。其 三陽經證,前論已雲,不再多錄。夫三陰傳經熱證,脈雖開明,論尤未詳,重加訂證。如腹滿咽干, 屬太陰;舌干口燥,屬少陰;煩滿囊縮,屬厥陰。此三者,俱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證。脈見沉實有 力,急當攻里,下之。如其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脈反沉細無力,又當救里,溫之。此權變之法也。 三陰傳經熱證,與其三陰直中寒證,脈雖沉,而有力無力所別,證 有異而治各不同,是其大法也歟。前雲正陽明病,本經風盛氣實,脈亦沉實有力者,因邪熱傳入胃 腑而有燥屎。此一節,指腑病屬里而言也,實證治之奇功,指法之玄妙。秘之,不與俗人言之耳。 今將浮、中、沉三脈列為三圖,圖下就注證治之法,使因脈以知證,緣證以明治,以此達彼,猶粗 入精,亦可以為後人之宗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論浮脈形法主病

屬性: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為寒邪初入太陽陽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 去之。雖然,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用麻黃湯;風傷衛則自汗惡風,用桂枝湯。一通 一塞,不可同也。 浮緊有力,無汗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寒在表,宜發散,冬時麻黃湯,春、夏、 秋皆用羌活沖和湯。 浮緩,有汗惡風,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風在表,冬時用桂枝湯,餘三時用加減沖和 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者,桂枝大黃湯。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屬性:中,按至皮膚之下,肌骨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里證也。然亦有二焉,蓋陽明少陽 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長而有力,即微洪脈也,此為陽明在經,其證微有頭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發熱無汗,用葛 根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用白虎湯加人參。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弦而數,此為少陽經脈,其證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俱用小柴胡湯。(本方自有加 減法。)或兩經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緣膽無出入,有三禁,只宜和解表里。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屬性: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此為沉脈。亦有二焉,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無人知此, 實秘訣耶。 沉數有力,則為陽明之本,表證解而熱入於里,惡寒頭疼悉除,反覺怕熱,欲揭衣被,揚手擲 足,譫語狂妄,燥渴,或潮熱自汗,五六日不大便,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選用。 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頭疼,無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兼或腹痛吐瀉,或戰慄, 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皆是陰經自中真寒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 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仔細體認,下藥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將歸己。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 每部必先浮診三候,輕手於皮膚之上,候三動也。中診三候,略重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上,候三 動也。沉診三候,重手於肌肉之下,筋骨之上,候三動也。三三而成九候。然後知病之淺深表里, 以為處治之標的,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切脈謂之巧,得心應指,自然神效,有枉死者, 此吾所不信也。若不明脈識證,狂妄行醫,視人命如草芥,他日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屬性:夫脈浮當汗,脈沉當下,固其宜也。其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謂邪熱入腑,大便難也。大便不難, 豈敢下乎?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謂少陰病,身有熱也。假若身不發熱,豈敢汗乎?此取證不取脈 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論風傷衛氣寒傷榮血辯

屬性:蓋風則傷衛氣,寒則傷榮血者,緣氣本屬陽,風屬陽,陽則從陽,故傷衛氣。陽主開泄,皆令 自汗,故用桂枝湯辛甘溫之劑以實表。血本屬陰,寒屬陰,陰則從陰,故傷榮血。陰主閉藏,皆令 無汗,故用麻黃湯輕揚之劑以發表。正所謂水流濕而火就燥,雲從龍而風從虎,各從其類者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用藥寒溫辯

屬性:夫發表之藥用溫,攻里之藥用寒,溫里之藥用熱者,表既有邪,則為陽虛陰盛, 溫之,乃所以為陽,陽有所助而長,則陰邪所由以消,故用辛甘溫之劑。發散為陽,此指發表之藥 用溫者明矣。里既有邪,則為陰虛陽盛,寒之,乃所以助陰而抑陽,陽受其抑則微,而真陰所由以 長,故用酸苦之劑。瀉涌為陰,此指攻里之藥用寒者明矣。陰經自受寒邪,則為髒病,主陽不足而 陰有餘,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抑陰,此指溫經之藥用熱者明矣。表有邪不汗之,其邪何從而去?里 有邪不下之,其邪何從而出?髒有寒不溫之,其寒何從而除?此三者,所謂用藥寒溫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正傷寒及溫暑暴寒勞力感冒時疫治各不同論

屬性:夫傷寒二字,蓋冬時天氣嚴寒,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實時病者,為正傷寒, 乃有惡寒,頭疼發熱之證,故用麻黃、桂枝發散表中寒邪,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如或頭疼惡 寒表證皆除,而反見譫語怕熱,燥渴大便閉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熱愈,有何怪證?其餘春、夏、 秋三時,雖有惡寒身熱,頭疼,亦微,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如冬感 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夏時,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為熱者,因溫暑將發,又受暴寒, 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矣。所以仲景有雲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溫病 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尤加熱也。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無表證明矣。治 溫暑大抵不宜發汗,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其伏寒至夏,又感暴寒,變為暑病。暑病者,即熱病也,取 夏火當權而言暑字。緣其溫暑二證,從冬時伏寒所化,總曰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不可混也。 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非也。此三者,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定殺人 矣。辛涼者,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為至穩。一方可代三方, 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若表解而里證具者,亦以法下之無惑。又傷寒汗下 後過經不愈者,亦溫病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隨病制宜。凡有辛苦勞役之人,有患頭疼,惡 寒身熱,加之骨腿酸疼,微渴自汗,脈雖浮大而無力,此為勞力感寒,用補中益氣兼辛溫之劑為良。 經雲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若當和解者,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下證見者,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 之,切勿過用猛烈,其害非細。若初病無身熱,無頭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脈來沉 遲無力,此為直中寒證,宜溫之而不宜汗下也。疫癘者,皆時行不正之 氣,老幼傳染相同者是也。緣人不近穢氣,免傷真氣。若近穢氣,有傷真氣,故病相傳染。正如牆 壁固,賊人不敢入,正氣盛,邪氣不敢侵。正氣既虛,邪得乘機而入,與前溫暑治又不同。表證見 者,人參敗毒散。半表半里證者,小柴胡。里證具者,大柴胡下之。無以脈診,以平為期。與其瘧 痢等證,亦時疫也,照常法例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兩感傷寒誤治論(與瑣言同)

屬性:傷寒兩感者,陰陽雙傳也,雖為必死之證,猶有可救之理。蓋用藥先後,發表攻里,本自不同。 《活人書》先救里以四逆湯,後攻表以桂枝湯。殊不知仲景雲∶太陽與少陰病,頭疼惡寒,邪在表; 口乾而渴,邪在里。陽明與太陰病,身熱目痛,邪在表;不欲食,腹滿,邪在里。少陽與厥陰病, 耳聾脅痛,寒熱而嘔,邪在表;煩滿囊縮,邪在里。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脅痛,惡寒而嘔,在 表者,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陰之腹滿,口渴,囊縮譫語,在里者,可不下乎?《活人書》引下利身 疼痛,虛寒救里之例,而欲施治於煩滿囊縮,實熱之證,可乎?蓋仲景所謂 發表者,葛根、麻黃是也。攻里者,調胃承氣是也。《活人書》卻謂救里則是四逆,攻表則是桂枝。 今以救為攻,豈不相悖?若用四逆,是火濟火,而腹滿,囊縮等證何由而除?臟腑何由而通?榮衛 何由而行?故死者,可立而待也。學人豈可執一定之法於胸中乎?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合病並病論

屬性:合病並病,世所難明,若非得其精專,焉能識此證哉!合病者,兩經或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 病。並病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為並病。若並而未盡,是傳未過,尚有表證,法當 汗之。若並之已盡,是為傳過,法當下之。是知傳則入腑,不傳不入腑,言其有傳受如此也。三陽 互相合病,皆自下利,太陽陽明合病,主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主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主承 氣湯。三陽合病無表證者,俱可下。但三陽經合病,仲景無背惡寒語句。雖則有口燥渴,心煩,背 微惡寒者,乃屬太陽證而非三陽合病也。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以三陰無合併例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少陰證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為反用藥不同論

屬性: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當異也。今深究其旨,均自脈沉發熱, 以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脈當浮,今反脈不浮而沉者,以里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今身體疼痛, 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虛寒,則見脈浮,而正 屬太陽麻黃證也。均自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當無熱,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膚鬱閉 而為熱,而在里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在里,則外必 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證,而屬正少陰四逆湯證也。以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尤輕,正氣衰 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 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所謂太陽少陰,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故並言之耳。 若誤治之,其死必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辯

屬性:陰陽二厥,治之一差,死證立判。夫陽厥者,先自三陽經氣分,因感寒邪,起 於頭疼發熱,惡寒,已後傳進三陽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大便燥實,譫語發渴,揚手擲足, 不惡寒反怕熱,脈沉有力,此見傳經熱證,謂之陽厥。陽極發厥者,即陽證似陰,外雖有厥冷,內 有熱邪耳。蓋因大便結實,失下,使血氣不通,故手足乍冷乍溫也。如火煉金,熱極金反化水。水 寒極而成冰,反能載物。厥微熱亦微,四逆散;厥深熱亦深,大承氣。正謂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 極也。若醫人不識,疑是陰厥,復進熱藥,如抱薪救火矣。夫陰厥者,因三陰經血分自受寒邪,初 病無身熱,無頭疼,就便惡寒,四肢厥冷,直至臂脛以上,過乎肘膝不溫,引衣蜷臥,不渴,兼或 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遲無力。此為陰經直中真陰寒證,不從陽經傳入, 謂之陰厥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溫之,勿令誤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結胸痞滿辯(詳見瑣言中)

屬性:傷寒結胸者,今人不分曾下與未下,便呼為結胸,便與枳桔湯,反成真結胸者有之。殊不知乃 因下早而成,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者, 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只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 一服豁然,其妙如神。秘之,莫與俗人言之耳。若因下早而成者,方可用陷胸湯,分淺深從緩而治 之,不宜太峻,此乃清道至高之分,若過下之,則傷元氣也。太陽證,發熱惡寒,頭疼無汗,此寒 傷榮血,當服麻黃湯發散。醫者不達而誤下之,榮血重傷而成痞滿。太陽證,頭疼惡寒,發熱自汗, 此風傷衛氣,當服桂枝湯散邪實表。醫者不達而誤下之,衛氣重傷而成結胸。蓋言榮衛,陰陽也。 若言寒熱陰陽證者,則誤之甚矣。治法又錄於後條。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屬性:夫病身不熱,頭不疼,初起怕寒,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脈來沉遲無 力,人皆共知為陰證必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 藥,死者多矣。殊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不問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 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不可與涼藥,服之必死,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里之寒,隨手而愈。 若內有沉寒,必須姜、 附以溫之,切忌發泄。脈雖洪大,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陰脈也。若將伏陰之證而誤作熱證,用 涼藥治之,則渴愈盛而燥愈急,豈得生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伏脈辯

屬性: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證不治。殊不 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汗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 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便如久旱 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 當攻者,發汗,冬用麻黃湯,三時用羌活沖和湯。勿攻者,止汗,五味子湯。各有治法,當謹記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言證不言病論(詳見瑣言中)

屬性:言證不言病者,深有理哉!夫證之一字,有明證、見證、對證之義存。且如婦證奸而贓證盜, 刃證殺而病對證,不得辭而無逃其情矣。人之心、肝、脾、肺、腎, 藏而不見,若夫耳、目、口、鼻、舌,則露而共見者也。五臟受病,人焉知之?蓋有諸中,必形諸外。 肝病則目不能視,心病舌不能言,脾病口不知味,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腎病則耳不聽聲,以此言之, 其證最親切矣。其太陽經受病,證出頭疼身熱,惡寒。一或傷之,本經之證見矣。將此首經論之,余 經不言可知,吾故曰傷寒言證不言病耳。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詳見瑣言中)

屬性:傳足不傳手者,此庸俗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所養,晝夜循環,營運 不息,豈有隻行足而不行手乎?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吾故明其所由。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 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凝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 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施春令,而亦受傷者,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至 春分後 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者,土無定位,無成名, 無專氣,寄旺於四時,終始於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里,必歸於胃而為 燥屎,用承氣湯下之,胃氣和矣。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 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設或不傳,氣逆作喘,何經而來?如謂不然, 仲景設有桂枝、麻黃,乃肺經藥也,豈虛言哉?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急下急溫論(與瑣言互看)

屬性:急下,急溫者,蓋病勢危篤,將有變也,非若常病可緩。如少陰口燥舌干而渴,因邪熱內消, 腎水將絕,固當急下,以救腎家將絕之水。少陰病,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 少陰病,腹脹硬痛,或繞臍痛,不大便,土勝水也,急下之。陽明汗多熱盛,恐胃汁干,急下以存 津液。陽明病,腹滿痛,為土實,急下之。熱病目不明,熱不止者,多死。目睛不明,腎水已竭, 不能照物,則已危矣, 急宜下之。五者俱大承氣湯。少陰急溫有二證∶內寒已盛,陽和之氣欲絕,急溫之;少陰膈上有寒 飲,乾嘔,不可吐,急溫之,四逆湯。此急救之功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標本論

屬性:夫傷寒標本不明,如瞽者夜行,無路可見也。原標者,病之稍末;本者,病之根本。先受病為 本,次受病為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此良法也。假如先起頭痛惡寒,就為本,已後發熱, 就為標,此受病之標本也。將此一件推之,余皆仿此。又脈之標本者,假如浮沉為本,虛實為標,此 脈之標本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治傷寒看證法則

屬性:凡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 大承氣。黃為疸證,如小水不利,或赤,兼小腹脹滿,不痛,渴而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者,為濕 熱發黃,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水,清白為愈,黃自退矣。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次看口舌有無苔狀。如見滑白色者,邪未入里,屬半表半里證,宜小柴胡和解。舌上黃苔者, 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調胃承氣湯。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便不實,脈不沉, 微渴者,未可下,尤宜小柴胡湯。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於心火,十有九死,急用大承氣下 之無疑矣,此邪熱已極也。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已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若按之當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 來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用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量元氣虛實,宜從緩治。若按心胸雖滿悶, 不痛,尚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氣填乎胸中,只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 陷胸一服,如神。若按之當心下脹滿而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枳、桔,是痞滿也。以手按之小腹若痛, 而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若按 之小腹脹滿,不硬痛,小水不利,即溺澀也,五苓散加減利之。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若按小 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赤,大便實者,有燥屎也,大承氣下之。劫法備開殺車槌方前。 再後問其大小便通利若何,有何痛處,及服過何藥,方知端的。務使一一明白,證脈相對,庶 得下藥無差。 凡看傷寒,若見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膈,大凶之兆, 人皆未知,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花椒十粒,服後待蛔定,卻以小柴胡退熱。蓋蛔 聞酸則靜,見苦則安矣。 凡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正可與一碗,常令 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等證。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 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又不可不與,又不可強 與。經雲∶若還不飲非其治,強飲須教別病生。正此謂也。 凡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與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 者,可與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 氣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通表里而緩治之。 又老弱又血氣兩虛之人,有下證者, 亦用大柴胡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禁例,從病制宜。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發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傷寒,若汗下後不可便用參、 大補,宜小柴胡加減和之。若大補,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 復變生他證矣。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如曾經汗下後果是虛弱之甚,脈見無力者,方可用甘溫之劑 補之,此為良法。其勞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補之例,看消息用之。 凡治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治之,害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 為不同治。經雲∶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 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表里見證治例活法

屬性:凡治傷寒,若見頭痛,惡寒發熱,腰項脊強,脈浮者,即是表證,不拘日數多 少,便用解表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見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者,即是半表半里證,不拘日數多少, 便用和解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頭疼惡寒悉除,及見怕熱,燥渴譫語,揭去衣被,揚手擲足,發狂斑黃,或潮熱 自汗,大便不通,小水短赤,或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脈沉有力,或上氣喘促,即是傳里熱證,不 拘日數多少,便用通利下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見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 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急用熱藥溫 之無疑。要在隨所見證表里而治之,切莫亂投湯劑,不可拘於日數。若非深得仲景之意,豈能至此 耶?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三陰無傳經論

屬性:凡傷寒,邪熱自三陽傳至三陰臟腑,入里為盡,無所復傳,故言無傳經也。如 再傳者,足傳手經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發熱

屬性:翕翕發熱為表熱,是風寒客於皮膚,怫鬱於外,表熱而里不熱也。無汗,脈浮緊,宜發表;有 汗,脈浮緩,宜解肌。蒸蒸發熱者,為里熱,是陽邪入陷於陰中,里熱而表不熱也。脈沉實而渴者, 宜下之。若表熱未罷,邪氣傳里,里未作實,則表里俱熱,脈必弦數,宜和解。少陰脈沉,反發熱 者,是未離於表也,麻黃附子細辛湯。如發熱煩渴,小便赤,脈浮大者,此為表里俱見,五苓散利 之。其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汗下後復大熱,脈躁亂者,下利熱不止者,皆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頭痛

屬性:頭痛者,寒邪入足太陽經,上攻於頭,此表證也。頭痛,脈浮緊,無汗惡寒,可發汗。頭痛, 脈浮緩,有汗惡寒,宜解肌,照前時令用藥。陽明病,不惡寒反惡 熱,五六日不大便,胃實燥渴,熱氣上攻於頭目,脈實者,調胃承氣下之。少陽頭痛者,小柴胡和 之。濕家鼻塞頭痛者,瓜蒂散搐鼻,黃水出即愈。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者,瓜蒂散吐之。厥陰乾嘔 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三陽雖有頭疼,不若太陽專主也。三陰無頭痛,惟厥陰有頭痛者, 是脈系絡於頂巔也。若痛連於胸,手足俱青,為真頭痛,必死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項強

屬性:項強者,太陽感邪,表證也。無汗,脈浮緊,宜發汗,葛根湯;有汗,脈浮緩,宜解肌,桂枝 湯。結胸項強,大陷胸湯。寒濕項強,則成 ,例載後條。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惡寒

屬性:惡寒者,乃寒邪客於榮衛,則洒淅惡寒。維一切屬表,尚在腑,陰陽所分。若發熱惡寒,兼之 頭疼脊強,脈浮緊者,邪入太陽,表證也,宜汗之,照時令用藥。若無熱惡寒,體倦,脈沉遲無力者, 寒邪入足少陰,里證也,宜溫之,四逆湯。經 雲∶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或有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大柴胡下之。其少陰病, 惡寒而蜷,手足厥冷,煩躁,脈不至者,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惡風

屬性:惡風者,風邪傷衛,腠理不密,由是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乃有陰陽之別者。有汗惡風, 脈浮緩者,當解肌,隨時用藥。惡風發熱,兼喘者,羌活沖和湯。若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 止,惡風,脈浮者,桂枝湯加術、附。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同上。若風濕惡風, 不欲去衣,骨節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汗後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熱, 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背惡寒

屬性:背惡寒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者,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附子湯。陽氣內陷者,口乾 燥,白虎湯。二者俱背惡寒,宜審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寒熱

屬性: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邪正分爭也,屬少陽半表半里證。蓋陽不足,則陰邪出表而與之爭, 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 多熱。邪在半表半里,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專主往來寒熱,寒多者,加桂;熱 多者,加大黃,是其大法也。太陽證,八九日,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不嘔,清便,脈浮緩者, 為自愈;不浮緩,為未愈,柴胡桂薑湯。病至十餘日,熱結在里,大渴,大便實,往來寒熱,大柴 胡湯。若往來寒熱,胸脅滿而不痛者,半表半里證,未入乎腑,小柴胡加枳、桔。婦人中風,七八 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亦用小柴胡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潮熱

屬性:潮熱者,屬正陽明胃腑,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如潮水之有信也, 專主胃中實熱,燥糞使然,宜下之。如熱不潮,大便不實而脈浮,表證尚在者,未可與承氣湯;候 大便硬而燥渴,與夫自汗譫語,潮熱者,急當下之無疑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似瘧

屬性:似瘧者,一名瘧狀,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太陽證,似瘧,脈浮洪,桂枝湯;不 嘔,清便,一日二三發,屬厥陰,脈浮緩,囊不縮,為自愈;如脈不浮,及面赤色有熱者,以其不 能得小汗,身必癢,用桂麻各半湯。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浮,桂枝湯;脈實者,承 氣湯。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如瘧者,小柴胡湯;熱多寒少,尺脈遲者,建中湯;候尺脈不遲,小 柴胡和之。濕瘧脈和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湯加桂;渴者,小柴胡加栝蔞根湯。 治各有異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無汗

屬性:無汗者,寒邪中經,腠理固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風、暑、濕皆令有汗,惟 寒邪獨不汗出。太陽證,無汗者,冬用麻黃湯,春秋羌活沖和湯,夏月神術湯。項背強KT KT 、無汗 者,葛根湯。陽明無汗而喘者,麻黃湯。脈弱無力,難作汗者,血虛也,黃 建中加術附湯。剛 無汗,自有本條。若夫當汗之證,與麻黃湯二三劑,汗不出者,此為難治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自汗

屬性:自汗者,衛為邪干,不能固密,腠理疏而汗出,為有表里虛實之分。若惡風寒,自汗出者,皆 因太陽表證未解,冬用桂枝湯,余月加減沖和湯。若汗後惡風寒,皆為表虛,汗不止,黃 建中湯。 與夫太陽證,發汗,遂漏不止,為亡陽,術附湯。若自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證罷而里證實也, 承氣湯下之。若小便自利,汗出者,津液少也,急下之。汗出而渴,小便難者,五苓散利之。後或 汗出如油,貫珠不流,喘而不休者,衛氣絕矣,皆不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頭汗

屬性:頭汗者,邪搏諸陽之者,則汗見於頭,至頸而還也。若遍身自汗出,謂之熱越。今熱不得越而 陽氣上騰,津液上湊,故汗出於頭。夫里虛不可下,內涸不可汗,既頭有汗,不可再汗也。其或實 熱在內,小便利而大便黑,為蓄血,頭汗出者,輕則犀角地黃湯,重則桃仁承氣湯選用。熱入血室, 有半表里證,頭汗出者,小柴胡湯。發黃,頭汗出,小便難,渴引水漿者,濕也,輕則茵陳五苓散, 重則茵陳大黃湯。水結胸,心下怔忡,滿而微熱,頭汗,與其誤下濕家,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大 便利者,亦陽脫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手足汗

屬性:手足汗者,手足乃諸陽之本,熱聚於胃腑,則津液旁達於四肢也。蘊熱,則燥屎譫語,手足汗 出者,大承氣湯下之。挾寒,則水谷不分,手足汗出者,理中湯溫之。是有承氣理中之不同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盜汗

屬性:盜汗者,睡中則出而醒則止矣。緣邪在半表半里,故知膽有熱也,專主小柴胡為當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煩熱

屬性:煩熱者,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曰∶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 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 謂心中欲嘔、欲吐之貌。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發 汗後解,半日許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汗後晝煩夜靜,不嘔渴,無表證,脈微沉,乾薑附 子湯。大汗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不解,腹滿痛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下之。止汗,下後心下痞 滿,氣上沖頭,身振搖而煩者,茯苓白朮湯為要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煩躁

屬性: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謂先煩漸生躁也。有陰陽虛寒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 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重。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 復發煩也。太陽中風,不得汗,煩躁者,此邪在表而煩躁也,羌活沖和湯。大便不通,六七日,繞 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而渴者,此為燥屎,乃邪氣在里而煩躁也,大承氣湯。太陽不得汗,醫以火劫 取汗,火熱入胃,此劫令煩躁也,小柴胡加牡蠣湯。陽微發汗,躁不眠,與大下後復發汗,晝日不 得眠,至夜安靜,身無熱,乾薑附子湯。汗下後病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 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其結胸 煩躁悉具,及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厥逆而煩躁,惡寒蜷臥,脈不出而煩躁,皆為不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懊

屬性:懊 者,鬱悶不舒之貌。蓋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於心胸之間,重則 為結胸也。邪在心胸,則宜吐。熱結胃腑,則宜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懊 者,與夫短 氣煩躁,心下渴,胸中懊 者,用梔子豉湯。陽明病,下後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承氣湯下之。 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懊 者,必發黃,茵陳湯利之。舌上白苔,飢不食,虛煩不眠,頭汗出, 懊者,梔子豉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身體痛

屬性:身體痛者,雖曰太陽表邪未解,又有溫經發汗不同。如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脈浮緊者,表 未解也,冬月麻黃湯,余月羌活沖和湯汗之。或下利脈沉,身痛如被杖者,為陰寒證,宜四逆湯溫 之。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下利煩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攻其表, 桂枝湯。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七八日,熱結在里,有瘀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如身重痛者,屬 陽明,有風也,葛根湯主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拘急

屬性: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諸陽之本,因發汗 亡陽,陽虛而有此證。自汗,脈浮,小便數,心煩惡寒,足攣拳急,芍藥甘草湯。太陽病,發汗, 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湯。吐利後汗出發熱,惡寒拘急,手足厥冷者,四 逆湯溫之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咳嗽

屬性:咳者,俗呼為嗽,肺為邪氣逆不下,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有半表半里而咳,各治不同。 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微喘而利,小青龍湯。身涼咳嗽,乾嘔而利,心下滿引脅痛,十棗湯。 四肢重痛,腹疼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少陰病,咳嗽四逆,腹痛下利,或悸,四逆散加五味 子、乾薑。少陽病,往來寒熱,胸滿痛,滿而咳,小柴胡湯。咳而嘔滿喘急,大半夏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喘

屬性:喘者,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氣而喘。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 汗之。在里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水氣喘者,心下 怔忡,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太陽陽明合病,脈促,有汗而喘者,葛根黃芩湯治之。經雲∶喘而汗 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發之。其或直視譫語,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死證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氣逆

屬性:氣逆者,氣自腹中時逆上沖也。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里,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而邪在 表也,當汗之,桂枝湯;不上沖者,勿與之。厥陰客熱上沖,此熱在里而氣上也,大柴胡湯下之。 病緩虛羸少氣,氣逆上沖欲吐者,竹葉石膏湯。有動氣,因發汗而氣上,李根湯。二者皆正氣虛而 邪氣逆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短氣

屬性:短氣者,呼吸不相接續也。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宜下之,承氣湯。心腹濡 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宜解之,桂枝湯。食少飲多,水停 心下,短氣者,小半夏湯。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邪氣在表,甘草附子 湯。太陽證,誤下之,短氣,懊 煩躁,為結胸者,大陷胸湯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口乾

屬性:口乾者,邪熱聚胃,消耗津液,故少陰證,口燥咽干,急下之。口乾漱水不欲咽者,若見表證, 鼻衄,為邪熱在經。緣陽明血氣俱多,經中熱甚,迫血妄行,犀角地黃湯。口乾,身大熱,背惡寒 者,人參白虎湯。若無表證,加之胸腹滿,如狂者,又為蓄血證,桃仁承氣湯。少陽口乾,小柴胡 和之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渴

屬性:渴者,里有熱也,津液為熱所耗。傷寒傳至厥陰為消渴者,謂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 脈浮而渴,屬太陽,小青龍去半夏,加天花粉。有汗而渴,屬陽明,人參白虎湯;便實者,宜當下 之。脈沉而渴,屬少陰,大承氣湯。至於厥陰,又熱之極矣,俱當下之無疑矣。太陽無汗喜渴,忌 白虎,宜小柴胡湯。陽明汗多而渴, 戒五苓,宜竹葉石膏湯。先嘔後渴,此為欲解,當與水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赤茯苓湯。小 便不利而渴,五苓散。發黃頭汗出,小水不利而渴者,茵陳五苓散。中暑脈虛,身熱而渴者,白虎 湯為要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胸脅滿

屬性:胸滿者,膈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下脹滿也,非腹中滿。蓋表邪傳里,必先 胸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惟脅滿多帶半表半里,小柴胡加枳、桔和之。胸中 痰實者,涌之。如胸中結實,燥渴,大便秘者,下之,大陷胸湯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結胸

屬性:結胸者,蓋太陽證,自汗,當服桂枝湯而誤用承氣下之而成結胸。不按自痛, 連臍腹邊,手不可近者,大結胸,大陷胸湯。按之方痛,心下硬,小結胸,小陷胸湯。懊 煩渴, 心下痛者,熱結胸,少與大陷胸湯。懊 滿悶,身無熱者,寒結胸,三物白湯。心下怔怔,頭汗出, 無大熱,為水結胸,小半夏茯苓湯。若未經下者,非結胸也,屬半表半里證,宜小柴胡枳、桔以和 之。已經下者,為結胸也。結胸,脈浮大者,未可下,猶帶表證。若結胸證,煩躁悉具者,必死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痞

屬性:痞者,因太陽證當服麻黃湯而誤用承氣下之,而成痞滿。此因虛邪留滯,若欲下之,必待表證 罷而後可,宜小柴胡加枳桔湯。若惡寒汗出,痞滿者,附子瀉心湯。服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表 未解,心下妨悶者,曰支結,柴胡桂枝湯。表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為表里俱病, 桂枝人參湯為當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腹滿

屬性:腹滿者,邪入太陰脾土也。當痛,為里實,須下之,承氣湯;時減者,為里 虛,當溫之,理中湯。若表解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亦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雖日數少,亦當下之,謂邪已入腑也。太陽證,誤下,因時腹滿而痛,桂枝加芍藥湯; 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陽明病,發熱腹滿,微喘口乾,不大便,小柴胡湯;噦而小便難,加茯苓。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轉側,譫語,口中不仁,小柴胡湯。太陰腹滿,吐,食不下,枳實理中湯。 少陰咽干腹滿,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下利腹滿,身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解其表,桂 枝湯。汗後腹滿,當溫,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吐後腹滿,少與調胃承氣湯。下後腹滿,梔子豉湯。 腹滿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干。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若曾經吐、汗、下後腹滿 者,治各不同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腹痛

屬性:腹痛者,緣邪氣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如陽邪傳里而痛者,其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 小建中湯。陰寒在內而腹痛者,則痛無休時,嘗欲作利也,以熱劑 溫之,附子理中湯。有燥屎宿食而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硬痛也,大承氣下之。少陰下利清 谷,脈欲絕,腹痛者,通脈四逆湯;兼小便不利者,真武湯。實痛而關脈實者,桂枝大黃湯。經雲 諸痛為實,則痛隨利減之法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小腹滿

屬性:小腹滿者,臍下滿也。若胸滿,心下滿,腹中滿,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小腹滿,則為有物而非 氣。若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此乃溺澀之證。滲利之劑,宜分兩途。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腹急滿結痛者,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太陰身黃,脈沉,小腹滿, 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利之,小便清白為愈。病患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入陰筋者,名髒結,死 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嘔吐

屬性:嘔者,聲物俱有而旋出。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有聲無物,為乾嘔也。較之輕重,則嘔甚於 吐矣。蓋表邪傳里,里氣上逆,則為嘔也。大抵邪在半表半里,則 多嘔,及里熱而嘔者,俱用小柴胡湯。故經雲∶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攻之為逆。若太陽少 陽合病而嘔者,黃芩加半夏湯。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若不利而嘔者,葛根半夏湯。三陽發熱而 嘔,俱用小柴胡湯。先嘔後渴,此為欲解,當與水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赤茯苓湯。若陽明 證,發熱汗出,心煩痞硬,下利嘔吐,大柴胡湯。若胃冷,脈沉遲,不食,小便利者,半夏理中湯 加薑汁。利而見厥逆者,難治,以其虛寒之甚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乾嘔

屬性:乾嘔者,空嘔而無物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谷氣並,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證。太陽 汗出乾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乾嘔,姜附湯,主下利也。厥陰吐涎沫乾嘔,吳茱萸湯, 主涎沫也。邪去嘔自止。又有水氣二證∶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身熱乾嘔者,微喘或自利,小 青龍湯;不發熱只惡寒,脅痛,咳而利,乾嘔者,亦水氣也,十棗湯。膈上有寒飲,乾嘔者,屬少 陰,四逆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噦

屬性:噦即乾嘔之甚者,非比乾嘔,則有聲濁惡而長,皆有聲而無物也。蓋因胃氣本虛,因汗下太過, 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也。又有熱氣擁郁,上下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疏利,重則溫 散。噦而腹滿,大便不利,先用半夏生薑湯,次用小承氣;小便不利者,豬苓湯。噦不止者,乾薑 橘皮湯。溫病有熱,暴飲冷水作噦,茅根干葛湯。噦家,若不尿而噦者,則病篤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咳逆

屬性:咳逆者,俗謂吃忒是也,才發聲於咽喉則遽止,軋然連續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謂之噦,非 也。噦與乾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比之吃忒,大有徑庭矣。若將吃忒紊為噦與咳逆,誤人多矣。 若便實,脈本有力者,少與承氣湯微利之。因當下失下,熱氣入胸干肺故耳。若便軟,脈來無力, 瀉心湯。因胃氣而沖逆故耳。 脈微者,難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下利

屬性:下利者,傷寒下利多屬於熱。熱邪傳里,里虛協熱,亦為下利。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 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其大概耳。夫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惡寒,脈沉 遲無力,此皆寒證也。若渴欲飲水,溺色如常,泄下黃赤,發熱後重,此皆熱證也。寒者,理中、 四逆湯;熱者,小柴胡、豬苓湯。寒因直中陰經,熱因風邪入胃,水來傷土,故令暴下。或溫或攻, 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隨證施治,但不宜發汗耳。若汗之,便邪氣內攻,復泄其津液,胃氣轉虛, 必成脹滿也。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葛根湯。太陽少陰合病,下利乾嘔,脈實者,承氣湯。太陽表 未解,數下之,遂協熱利,心下痞者,桂枝人參湯。太陰自利,不渴,與夫厥逆,無脈而利者,四 逆湯。少陰咽痛,下利,胸滿心煩者,豬膚甘桔湯。渴而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口乾燥者,此不 可溫,急用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傷 寒,續得下利清谷,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四逆湯;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桂枝湯。下利譫語,脈 沉有力,為有燥屎,急當下之,大承氣湯。腸鳴腹痛,下利,脈沉遲無力,急當溫之,小建中湯。 寒毒下利而戴陽者,下虛也,附子理中湯。若夫下利譫語,目直視,下利厥冷,躁不眠,下利發熱, 厥而自汗,下利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至者,下利一日十數行,脈反實者,皆為不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熱入血室

屬性:熱入血室者,沖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氣,亦均有此沖脈。得熱血必妄行,在 男子則為下血譫語,因邪熱傳入正陽明腑;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邪乃隨經而入,皆為熱入血室。太 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湯。陽明下血譫語,胸滿如結胸,夜 則如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結,小便自利,大便黑,與夫 下利,無表里證,脈數不解,消谷易飢,多日不大便,此為瘀血,桃仁承氣湯。少陰病,下利膿 血,或腹滿,下如魚腦者,桃花湯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四逆

屬性:四逆者,手足厥冷不溫,謂之四逆。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半表里,則手足溫。至於邪傳少 陰,則手足冷逆也。然自熱而致溫,由溫而致厥,乃傳經之邪,輕則四逆散,重則承氣湯下之。若初 起得病便厥者,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溫之。此為陰經受邪,乃陽不足而陰有餘也。若或惡寒厥 逆,蜷臥煩躁,吐利而脈不至者,皆惡候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不大便

屬性:不大便者,因發汗,利小便過多,耗損津液,以致腸胃乾燥。蓋邪熱傳入正陽明,里證最多, 惟見發渴譫語,脈實,狂妄,潮熱自汗,小水赤,或心腹脹滿硬痛,急用三承氣湯,選而下之,大 便通而熱愈矣。倘脈浮,表證尚在,或帶嘔者,知邪 未全入腑,尤在半表裡間,尚用小柴胡和之。候大便硬實,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下之。若陽 明汗多,或已經發汗,利小便而大便不通者,此津液枯竭,宜蜜導通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譫語

屬性:譫語者,經雲∶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胃中實熱,上乘於心,心 為熱冒,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亦語。有譫語者,有獨語者,有 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此數者,見其熱之輕重也。大抵熱入於胃,水涸糞燥,必發譫語,為實也。 有被火劫取汗而譫語者,有亡陽譫語者,有下利清谷,不渴,譫語者,此為虛也。或脈來沉實,洪 數有力,大便不通,小水赤,燥渴,譫語狂妄,腹中脹滿硬痛,或潮熱自汗,或下利純清水,心腹 硬痛者,皆里證,邪熱燥屎也,俱大承氣下之。下後利不止,與夫喘滿氣逆而上奔,自利氣脫而下 奪,皆為逆也。其三陽合病,脈實,身重難轉,口中不仁,面 垢遺尿,白虎湯。或大便結,大熱乾嘔,錯語呻吟不眠,犀角解毒湯。初得病無熱,狂言,煩躁不 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與五苓散三錢,以新汲水探吐;一法用桂苓湯。狂言,漱水不欲咽,大便黑, 小水不利,身黃脹滿,此因當下失下,是瘀血譫語,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婦人經水適來適斷, 續得寒熱,此為熱入血室譫語,小柴胡湯。陽明證,喜忘,如狂者,亦瘀血也,照前桃仁承氣,下盡 黑物則愈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鄭聲

屬性:鄭聲者,如鄭衛之音,謂不正也。蓋汗下後,若病久本音失而正氣虛,則語散不知高下,乃精 氣奪之候。其脈微細,大小便自利,小柴胡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小便不通

屬性:小便不利者,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不通也。大抵有所不利者, 行之,取其滲利也。若引飲過多,下焦多熱,或中濕發黃,水飲 停滯,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胃中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水不利, 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關格之病篤矣。引飲過多,小便不利,下焦蓄熱,浮者,五苓散;沉脈,豬 苓湯。太陽病,身黃,脈沉,小腹硬,小水不利者,知無血也,與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 必發黃,茵陳五苓散,黃自退而小便清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小便難

屬性:小便難者,陰虛也,陽必湊之,由膀胱受熱,故小便赤澀而不能流利也。又有雖不大便五六日, 而小便少者,但初硬後溏不定,或硬攻之,必溏。候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之。乃胃中水谷少,便 雖通而不多,如豬苓湯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小便自利

屬性:小便自利者,為津液偏滲,大便必硬,宜藥下之。太陰當發身黃,其小便自利者,則濕熱內泄, 不能發黃。惟血證,小腹急而如狂,小水自利者,腎與膀胱虛而 不能約制水液,桃仁承氣下之。若自汗,小便數者,雖有表證,不可用桂枝,謂其走津液也。若誤 服之得厥者,以甘草乾薑為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舌苔

屬性:舌上白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謂其寒邪初傳入里也,小柴胡湯。舌乃心之苗,色應南 方火,邪在表,則未生苔。邪入里,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苔而滑。熱氣漸深,其舌苔燥而澀。熱聚 於胃,其苔為之黃矣,宜承氣湯下之。若舌上黑色苔者,則熱已深,病勢已篤。經曰∶熱病,口中 干,舌黑者,乃腎水刑於心火也。脈浮,陰陽俱緊,口中氣出,舌中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 舌上滑苔,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來,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也。及或大發熱者,難治。設 有惡寒者,小柴胡加乾薑服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髒結

屬性:髒結者,髒氣閉結而不複流布也。外證如結胸狀,但欲食,腹滿如故,下利, 舌上白苔者為異。其脈寸浮關沉緊,痛引陰筋,臍腹脹痛者,難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咽痛

屬性:咽喉不利而痛,或成瘡,不納穀食,皆邪熱毒氣上沖而痛,甘桔苦酒湯。咽喉不利,吐膿血, 手足厥冷不止者,難治,升麻六物湯主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頭眩

屬性:頭眩者,少陽半表里之間,表邪傳里,表中陽虛,故頭眩。又有汗下後而眩冒者,亦陽虛所致。 少陰下利止,時頭眩,時時自冒,此虛極而脫也。太陽病,若下之,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 人必冒,冒家汗自出而愈。陽明病,頭眩,不惡寒,能食而飲,茯苓白朮甘草生薑湯。少陽證,目 眩,小柴胡湯。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 筋惕,振擗地者,真武湯。吐、汗、 下後虛而脈沉數,心下痞,脅痛,氣沖咽喉不得息,身振搖,筋肉惕,久則成痿,茯苓白朮桂 枝甘草湯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鼻衄

屬性:鼻衄者,經絡熱盛,迫血妄行於鼻者,為衄也。是雖熱盛,邪猶在經,然亦不可發汗。經曰以 桂枝、麻黃治衄,非治衄也,乃欲散經中邪氣耳。其衄血固欲解,若衄不止而頭面汗出,其身無汗, 及發熱,汗不至足者,難治。太陽證,衄血,及服桂枝湯後致衄者,為欲解,犀角地黃湯。無汗而 衄,脈浮緊,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浮緩,再與桂枝湯。節 曰∶此二者,蓋為脈浮而設也。 若衄而成流者,不須服藥,少刻自解。若點滴不成流者,必用服藥無疑。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 者無血。俗人以血為紅汗,厥有旨哉!衄家不可大汗,汗之必額上陷,脈緊,目直視不能 ,不眠, 芍藥地黃湯。陽明漱水不欲咽,犀角地黃湯。衄而煩渴欲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 膏湯。若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耳、目中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當 歸四逆湯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吐血

屬性:吐血者,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髒,積蓄於內,遂成吐血。凡見眼閉目 紅,神昏語短,眩冒迷忘,煩躁漱水,驚狂譫語,鼻衄唾紅,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 便黑,小便數,皆瘀血證也。雖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證主張。初得此證,急宜治 之。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犀角地黃湯。血熱者,黃連阿膠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心悸

屬性:心悸者,築築然動,怔怔忡忡,不能自安是也。有氣虛,有停飲。其氣虛者,陽氣內弱,心中 空虛而為悸。又有汗下後正氣虛而亦悸,與氣虛而悸又甚,皆須定治其氣也。其停飲者,由飲水過 多,水停心下,心火惡水,不能自安,雖有餘邪,必先治悸與水也。如小便利而悸者,茯苓桂枝白 術湯。小便少者,必里急,豬苓湯 為要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發黃

屬性:發黃者,濕熱交並,民多病癉者,單陽而無陰也。太陰脾土,濕熱所蒸,色見於外,必發黃。 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發黃,熱勢已極,且與蓄血大抵相類。但小 便不利,大便實者,為發黃,輕則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小便不利,大便黑者,為蓄血,輕則犀角 地黃湯,重則桃仁承氣湯。濕家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自 利,無黃者,術附湯;身煩疼者,麻黃湯加蒼朮。若夫形如煙煤,搖頭直視,環口黎黑,舉體發黃 者,此皆真髒絕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發斑

屬性:發斑者,大熱則傷血,熱不散,里實表虛,熱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甚則如錦 紋。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 皆能致此。有兩證∶一曰溫毒,即冬時觸寒,至春而發,汗下不解,邪氣不散,故發斑也;一曰熱 病,即冬時溫暖,感乖厲氣,遇春暄熱而發也。慎不可發汗,若汗之,重令開泄,更增斑爛也。然 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見於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後赤者, 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或短氣,燥屎不通,黑斑如果 實者,盧醫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便是發斑之候。溫毒發斑,咳而 心悶,下利嘔吐,下部並口有瘡者,黃連橘皮湯。陽毒,斑如錦紋,面赤咽痛,脈洪大,不知人者, 三黃石膏湯;便實燥渴者,調胃承氣下之。發斑通用升麻犀角湯;熱多者,玄參升麻黃連一物湯治 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發狂

屬性:發狂者,重陽而狂,熱毒所深,併入於心,遂使神不寧志不定。始得少臥不飢,譫語妄笑;甚 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皆獨陽亢盛,不大下之,何能止也?若因當汗 不汗,瘀熱在里,下焦蓄血如狂者,小便必自利,大 便黑,雖時如狂,未至於狂耳,須桃仁承氣下之。重陽即陽毒,脈洪大,面赤咽痛,潮熱,發斑如 錦紋,或下利黃赤,陽毒升麻湯;不效者,三黃石膏湯;大便實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下者,愈。若外不解,與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與夫脈沉,身黃, 唇燥漱水,小水自利者,亦是血證,如狂輕則犀角地黃湯,重則桃仁承氣下之。若狂言直視,便溺自 遺,與汗後大熱,脈躁,狂言,不能食,此為慮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肉筋惕

屬性:肉 筋惕者,非常常有之。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涸少,陽氣偏枯,筋 肉失所養,故惕惕然動, 然跳也,非溫經助陽之藥,何有愈乎?故設真武湯以救之。因汗、吐、 下後表里俱虛,有此證者,逆之甚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怫鬱

屬性:怫鬱者,乃陽氣蒸越,形於頭面體膚之間,聚而不散也。其證有分別∶如大便 硬而氣短燥渴者,實也,大柴胡;汗下後有此證,飲水而噦者,胃虛也,桂枝人參湯加茯苓。初得 病,發汗不徹,並於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鬱也,解肌湯;或汗不徹,其脈浮緊者, 與麻黃湯;或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鬱不得臥,此有燥屎作實也,承氣湯下之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瘥後昏沉

屬性:瘥後昏沉,或半月以來,或十餘日終不惺惺,錯語少神,或寒熱似瘧,或潮熱,此因發汗不盡, 餘熱在心包絡間故也,知母麻黃湯微汗之。若胃口有熱,虛煩而嘔者,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勞復食復

屬性:病新瘥後,因勞動再發,為勞復。緣其血氣未平,餘熱未盡,一或勞之,熱氣遂還於經絡而復 發也,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表者,汗之;里者,下之。病新瘥後而多食復發者,為食復。緣土虛不 能勝谷氣,如水浸牆壁,水退土尚未堅,合其損谷則愈, 輕則消化,重則吐下。如關脈實,大熱燥渴,譫語,腹痛大便實,急下之,不可緩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動氣

屬性:動氣者,髒氣不調,築築然跳動,隨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其人先有痞氣,而後感於 傷寒。醫人不知患有痞積在內,妄施汗、下、吐法,致動其氣,故曰動氣。凡汗、吐、下,豈可輕 舉之乎!可見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證之可得。又有真氣內虛,水結不 散,氣與之搏,即發奔豚,以其走動衝突如奔豚,皆不宜汗下,通用理中去白朮,加桂。緣白朮燥 腎閉氣,故去之;桂能泄奔豚,故加之。然而獨不言當臍有動氣者。脾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 下,必先動脾氣,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尚不宜汗下,何況中州之氣,豈敢輕動之乎!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寒霍亂

屬性:霍亂者,上吐下利,揮霍擾亂也,乃邪氣飲食所傷。邪在中焦,既吐且利。邪 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俱用正氣散加半夏、生薑汁治之。如吐利不止者,理中 湯。如其上下不通,腹痛甚而頭疼發熱者,桂枝大黃湯。此為乾霍亂,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 擁塞正氣,陰陽隔絕,先用吐法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不仁

屬性:不仁者,謂不柔和,痛癢不知,針火不知是也。諸虛乘寒,為郁冒不仁。血氣虛弱,不能周流 於一身,於是正氣為邪氣所伏,故肢體頑麻不仁,厥如死屍,用桂麻各半湯;不愈者,補中益氣湯 入薑汁。設或身體如油汗不休,喘而直視,水漿不入者,此為命絕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陰陽易

屬性:陰陽易者,如換易之易,以其邪毒之氣而交相易換也。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動淫慾而反 得病者,婦人病新瘥,男子與之交,動淫慾而反得病者,其候身重氣乏,小便絞痛,頭不能舉,足不 能移,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眼中生花,熱氣沖 胸。在男子則陰腫,入小腹攻刺;在婦人則里急連腰,胯重引腹內痛。若手足攣拳,其脈離經者, 皆不治也。其不因易而自病復發,為之女勞復,通用逍遙散之加減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不眠

屬性:不得眠者,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為陽所勝, 故終夜煩擾而不得寧,所謂陰虛則與夜爭也。汗出鼻干,不得臥者,邪在表,干葛解肌湯。若胃有 燥屎,大熱錯語,及大汗,胃中干,不得眠者,邪在里也,用大承氣下之。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宜 徹熱和胃也。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咳而嘔,心煩悶不眠者,水氣也,豬苓湯。下後復 熱,晝日煩躁,夜則安靜,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吐下後心中懊 不眠者,梔子豉湯。陽勝陰, 狂言不眠,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乾嘔,錯語呻吟,不眠者,犀 角地黃湯治之。汗出,脈虛不眠者,小建中湯主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多眠

屬性:夫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氣虛,陰氣盛,則 目瞑,故多眠,乃邪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目者,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至靜也。太陽病 十餘日,脈浮細,嗜臥者,外已解,神將復也。設胸滿脅痛,鼻干,不得汗,嗜眠者,風熱內攻, 不干乎表,故熱氣伏於里,則喜睡。不得汗者,小柴胡湯。脈浮者,羌活沖和湯,冬用麻黃湯。少 陰病,但欲寐,尺寸俱沉細者,四逆湯。少陰病,欲吐不吐,欲嘔不嘔,心煩多寐,五六日,自利 而渴,小便白者,四逆湯;若復煩熱不得臥者,不治。三陽合病,欲眠,目合則汗,譫語者,則有 熱也,小柴胡湯。其胃熱者,亦臥也,犀角解毒湯。風溫、狐惑亦有此證,開在後條。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狐惑

屬性:狐惑者,猶豫不決,進退之義也。有濕 ,皆蟲證。腹中有熱,食入無多,腸胃空虛,三蟲求 食而食人五臟。其候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眠,目閉,舌白齒晦,面目間赤、白、黑色變易 無常。蟲食下部為狐,下唇有瘡,其咽干。蟲食 髒為惑,其聲啞。二者通用黃連犀角地黃湯加桃仁,越人望而畏之。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 食,食即吐蛔。既曰胃寒,復有消渴。蓋熱在上焦,而中下焦則但寒而無熱。又有大便實證,並用 理中湯加大黃,蜜少許,微利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百合

屬性:百合者,百脈一宗,舉皆受病,所謂無復經絡傳次也。大病虛勞之後,臟腑不平,變成此證。 似寒無寒,似熱無熱,欲食不食,欲坐不坐,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藥入即吐利,其脈微數,每尿 則頭痛者,六十日愈;不頭痛,但淅然惡寒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頭眩者,二十日愈。俱用百 合知母地黃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蛔厥

屬性:蛔厥者,厥陰病患素有寒,妄發其汗,或汗後身熱,又復汗之,以致胃中虛冷,飢不能食,食 即吐蛔,乍靜乍煩,蛔或上或止。蛔聞食即出也,治法在前。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傷風見寒傷寒見風

屬性: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見 風也。二者為榮衛俱病,法雖用大青龍湯,此湯峻險,不可輕用,須風寒俱盛,又加煩躁,方可與 之,不若羌活沖和湯為神藥也。


<目錄>

<篇名>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屬性:者,先太陽中風,重感於寒,無汗為剛 ;中風,重感於濕,有汗為柔 。俱身熱足寒,頸 項強急,惡寒,頭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手足攣搐,皆 病也。傷風頭痛,常 自汗出而嘔,若汗之,必發 。大發濕家汗,亦作 。新瘥血虛,汗出當風,亦成 。若脈沉而遲, 或緊,或散於指外者,皆死證也。有汗,加減沖和湯;無汗者,羌活沖和湯;口噤切牙者,大承氣 湯下之。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螈

屬性:螈 者, 則急而縮, 則緩而伸。熱則生風,風主乎動,故筋脈相引而伸縮。傷寒至此證, 可謂死矣,能以去風滌熱之劑,間有生者,是其幸也。治法 病同。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風溫

屬性: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時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 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不可汗,汗之則譫語躁擾,目亂無睛光,病在少陰、厥陰二 經,葳蕤湯、小柴胡選用。未醒者,柴胡桂枝湯。發汗復身灼熱,知母葛根湯;渴者,栝蔞根湯。 脈浮身重,防己湯。誤汗風溫,防己黃 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濕溫

屬性:濕溫,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傷於濕,因時中暑,濕與熱搏,即為濕溫。其 狀胸腹滿,目痛,壯熱妄言,自汗,兩脛疼,倦怠惡寒。若發其汗,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 其身青,面色變,是醫殺人耳。濕溫在太陰,蒼朮白虎湯加桂。濕氣勝,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 便不利,大便儘快,五苓散加茵陳。髒虛自利,附子理中湯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風濕中濕

屬性:風濕,脈沉,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其證肢體腫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惡寒不欲去衣,大便 難,小便利,熱至日晡而劇,治法但微解肌。若正發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羌活 沖和湯。咽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利,術附湯。緩弱昏迷,腹滿身重, 自汗失音,下利不禁,白虎湯加白朮,去甘草。身腫痛,微喘惡風,杏仁湯。熱而煩渴者,小柴胡 加天花粉。若誤下之,小便必不利,五苓散。 中濕,小便不利,一身盡痛,身黃,大便快,茵陳五苓散。大小便俱利,無黃 者,術附湯。身痛鼻塞,小建中湯加黃芩也。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溫毒中

屬性:溫毒者,冬月感寒毒異氣,至春始發也。表證未罷,毒氣未散,故有發斑之候。心下煩悶,嘔 吐咳嗽,後必下利,寸脈洪數,尺脈實大,為病則重,以陽氣盛故耳,通用玄參升麻湯也。 中暑,脈虛而伏,身熱面垢,自汗煩躁,大渴毛聳,背惡寒,昏倦身不痛,與傷寒諸證大不同 矣。內外俱熱,口燥煩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湯。痰逆惡寒,橘皮湯。熱悶不惡寒,竹葉石 膏湯。頭痛,噁心煩躁,五苓散。中暑用小柴胡加香薷最良。脈遲,洒然毛聳,口齒燥,人參白虎 湯。霍亂煩躁,大渴腹痛,厥冷轉筋,黃連香薷湯治為要也,須頓冷服之。如熱服,反為吐瀉矣。


<目錄>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篇名>戰慄

屬性:戰慄者,陰陽相爭,故身為之戰搖也。邪與正氣外爭,為戰,內與正氣 爭,為栗。正勝邪,得汗而解,邪勝正,遂成寒證矣。在表者,羌活沖和湯。在內者,人參理中湯。 此陰經自中之真寒者用之,傳經戰慄者,大柴胡湯治之是也。


<目錄>

<篇名>殺車槌法卷之三

屬性:吾專傷寒,深明奧旨,脈正則道合,神機用藥,則隨手取應。的本、續論,全備發明,殺車槌 法,世之罕有,永為養生之寶矣。今將秘驗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二十條煎法、二十條劫病 並制解法,名殺車槌也。實為我肺腑不傳之妙,我後子孫,一字不可輕露,莫與俗人言,莫使庸醫 見爾。宜謹慎珍藏,毋違我之至囑也。


<目錄>殺車槌法卷之三

<篇名>劫病法

屬性:一傷寒,發狂奔走,人難制伏,先於病患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於火上,其煙沖鼻入內即 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親切,用藥無差。若初起頭疼,發熱惡寒方除,已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逾垣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乃因邪熱傳里,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此為陽狂。 凡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 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微無力,欲坐臥於泥水中,乃因寒極而發躁,即陰證似 陽,當用熱藥溫之,此為陰躁。凡見厥冷,下利譫語者,不治。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膈而躁,誤 為實熱,反與涼藥,使渴盛燥急,則氣消成大害矣。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患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 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屎痛,急用寒藥下之。若食積痛,同治法。若小腹硬痛, 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則愈。此三者,皆痛隨利 減之法也。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 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將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患服之, 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脈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 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當問病患有何疼痛處,若有痛證,要知痛甚者,脈必伏, 宜隨病制宜。如無痛證,用此法而脈至者,此為吉兆。尤當問病患,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 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正取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 取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此為良法。 一傷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浸水 刮之,其苔自退。凡見舌生黑苔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十有九死,是腎水克心火也。若發黃 者,用生薑時時周身擦之,其黃自退。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又法用生薑一斤,搗渣 去汁,炒微燥帶潤,用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稍可,又將渣和均前汁,炒干再熨,許久豁然寬快。 俱為良法。 一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色,為細末,吹入鼻內,外將水紙搭於鼻沖,其血自 止。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照後秘方用藥,不在此法。 一傷寒,熱邪傳里,服轉藥後,鹽炒麩皮一升,將絹包於病患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 行,大便易通矣。 一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正謂赤屬 火而黑屬水也。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或陰毒證,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堅冷 如石,手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縛一握,切去根葉,取白三寸許, 搗如餅,先用麝香半分,填於臍中,後放蔥餅臍上,以火熨之,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 煎服回陽救急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如 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此為良法。 一傷寒,熱病,熱邪傳里,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在胸中,徐徐 換之,待熱勢稍退即除,不可久漬,夏天用此法,冬天不宜用。 一傷寒,服藥轉吐出不納者,隨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自然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 凡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 辛甘溫之劑,亦宜溫服。此為良法。 一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燒煙,沖入鼻中, 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各三分,為細末,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 加減治之。無嚏不可治。此為良法。 一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莢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莫與米湯,設若與之, 即死,是谷氣反助邪氣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入,稍醒後,服加味理中飲為效。如不飲 酒人,只用薑汁灌之,根據法調治。此證冬月甚有之,余月幾希矣。


<目錄>殺車槌法卷之三

<篇名>製藥法

屬性:一用附子,去皮臍,先將鹽水、薑汁各半盞,用沙鍋煮七沸,後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 便半盞,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撈起入瓷器盛貯,伏地氣一晝夜,取出曬乾,以備後用,庶無毒害。 頂圓臍正,一兩一枚者,佳。此為良法。 一用川大黃,須錦紋者,佳。銼成飲片,用酒拌均,燥干,以備後用,不傷陰血。如年壯實熱 者,生用,不須制之。此為良法。 一用麻黃,去節,先滾醋湯略浸片時,撈起,以備後用,庶免太發。如冬月嚴 寒,腠理緻密,當生用者,不須制之。此為良法。 一用茱萸,將鹽水拌均,炒燥,以備後用,庶無小毒。此為良法。


<目錄>殺車槌法卷之三

<篇名>解藥法

屬性:一用附子後身目紅者,乃附毒之過,用蘿蔔搗水,濾汁二大盞,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 錢,煎至八分,飲之,以解附毒,其紅即除。如解遲,必血從耳、目、口、鼻出者,必死。無蘿蔔, 用蘿蔔子搗水取汁亦可。此為良法。如無蘿蔔子,用澄清泥漿水亦可也。 一用大黃後瀉利不止者,用烏梅二個,炒粳米一撮,乾薑三錢,人參、炒白朮各半兩,生附子 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一握,水二大鐘,去滓後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即止,取土氣 以助胃氣也。此為良法。 一用麻黃後汗出不止者,將病患發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龍骨、牡蠣、 本、 防風各一兩,研為細末,周身撲之,隨後秘方用藥,免致亡陽而死。為良法。


<目錄>殺車槌法卷之三

<篇名>煎藥法

屬性:一用發汗藥,先煎麻黃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止汗藥,先煎桂枝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和解藥,先煎柴胡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下藥,先煎滾水,入枳實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溫藥,先煎乾薑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行血藥,先煎桃仁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利水藥,先煎豬苓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止瀉藥,先煎炒白朮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消渴藥,先煎天花粉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止痛藥,先煎白芍藥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發黃藥,先煎茵陳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發斑藥,先煎青黛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發狂藥,先煎石膏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嘔吐藥,先煎半夏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勞力感寒藥,先煎黃 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感冒傷寒藥,先煎羌活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暑證藥,先煎香薷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風病藥,先煎防風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腹如雷鳴藥,先煎煨生薑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一用濕證藥,先煎蒼朮一二沸,後入余藥同煎。


<目錄>殺車槌法卷之三

<篇名>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

屬性:\x升麻發表湯\x(即麻黃湯,自有加減法。) 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 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湯。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升麻 川芎 防風 白芷 羌活 本經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者,本方加干葛,去升麻。本經發熱惡寒,身 體痛者,本方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經惡寒發熱,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本方去 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者,本方加枳殼、桔梗。本經感寒深 重,服湯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二三劑而汗不出者,死。本經汗後不解者,宜再服,量證輕重,用 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 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二莖,槌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如神,宜濃被覆首。凡 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 \x疏邪實表湯\x(即桂枝湯,自有加減法。) 治冬月正傷風,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緩, 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防風 川芎 羌活 白朮 如汗不止,加黃 ;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膠飴二匙煎之。溫服。 \x羌活沖和湯\x(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此太陽經之神藥也。) 治春、夏、秋非 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 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 治雜證亦有神也。秘之,不與庸俗知此奇妙耳。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於後。 羌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蒼朮(一錢半) 黃芩(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 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二錢) 細辛(五分,不可多) 如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如服此湯後不 作汗,本方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本方加杏仁、生地黃。汗後不解,宜再服。汗下兼行,加大黃, 釜底抽薪之法。其春、夏、秋感冒非時傷風,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本方 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 ,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槌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如發汗,用 熱服;止汗,用溫服。 \x柴葛解肌湯\x(即葛根湯,本湯自有加減法。) 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疼鼻干,不眠,頭 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柴胡 干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經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 葉。本經有汗而渴者,治法開在如神白虎湯下。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 \x柴胡雙解飲\x(即小柴胡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 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里,宜和解。此經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只有小柴 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陳皮 芍藥 本經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本經嘔者,入薑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栝蔞仁、 貝母。寒熱似瘧者,加桂枝。渴者,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者,加五味、金沸 草。壞證,加鱉甲。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 尚為在表,只消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妙如神。秘之, 不與俗人言之耳。虛煩類傷寒證,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如 拾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黃。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 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槌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x桂枝大黃湯\x(即桂枝湯內加大黃,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腹滿而痛,咽 干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大黃 枳實 柴胡 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檳榔磨水二匙,熱服。 \x加味理中飲\x(即理中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自利不渴,手足溫, 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髒寒。 乾薑 白朮 人參 甘草 肉桂 陳皮 茯苓 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 經腹濡滿,時減者,根據本方去甘草。本經嘔吐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蜷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 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 助胃氣。 \x茵陳將軍湯\x(即茵陳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 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而還,脈來沉重者,宜用。 大黃 茵陳 山梔 甘草 厚朴 黃芩 枳實 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鍾,姜一片,槌法。加燈心一握,煎之熱服。 \x導赤散\x(即五苓散,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 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白朮 甘草 滑石 山梔 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心。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得 病起無熱,但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 水二鍾,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槌法。入鹽二字調服。 \x六乙順氣湯\x(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湯、大陷胸等湯之神藥 也,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秘 之,莫與俗人言。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 此湯治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干,怕熱譫語, 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證,悉皆治之,效不盡述。 大黃 枳實 黃芩 厚朴 甘草 柴胡 芒硝 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根據本 方。口燥咽干,大便實者,屬少陰,根據本方。下利純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屬少陰,根據本方。怕熱 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證,屬厥陰,根據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 譫語發渴,大便實,繞臍硬痛者,有燥屎,根據本方。熱病目不明,謂神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 矣,惟宜急下,根據本方。目中不了了,即目不明也。轉屎氣者,謂下泄也,有燥屎焉,當下之,根據 本方。如更衣者,止後服,不必盡劑。不更衣者,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結胸證,心下硬痛, 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根據本方去甘草,加甘遂、桔梗。 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 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則吉。蓋恐轉藥硝性燥急,故有此戒。大凡傷寒邪熱 傳里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與俗醫,不分當急下,可少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 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耳。病有三 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咸寒 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 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朴,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然矣。 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 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 表里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雲,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大承 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 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雲,蕩滌 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時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 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此千金不傳之秘,若非吾之子孫承繼,焉肯泄露玄機,故戒耳。 \x如神白虎湯\x(即白虎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 脈來微洪,宜用。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參 山梔 麥門冬 五味子 心煩者,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根據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渴,不可服此藥, 為大忌。 水二鍾,棗一枚,姜一片,槌法,加淡竹葉十片,煎之熱服。 \x三黃石膏湯\x 此湯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 鼻乾麵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證,表里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 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證而成此證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 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里證 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榮衛不通,遂成此證。又治汗 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 有神,人所不識。 石膏(一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 山梔(三十個) 麻黃(五分) 香豉(二 合)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 \x三黃巨勝湯\x 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 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即安。 \x沖和靈寶飲\x 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干,以陽先受病多者,以此湯探 之,中病即愈。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黃 細辛 黃芩 柴胡 甘草 干葛 白芷 石膏 水二鍾,煨生薑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 如不愈,表證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如里證多而甚急者,先以調胃承氣, 為攻里是也。 如以陰經自中病,發熱下利,身疼痛,脈沉細無力,不渴,蜷臥昏重者,又當先救里,溫之, 回陽救急湯。是分表里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也歟。古雲,兩感雖為死證,猶有可救之理,及用 藥先後,寒熱之劑。若發表攻里一誤,則枉死者,多矣。良可痛哉!深可惜哉!予將不傳之妙,秘 驗之方,盡吐露,非惟救人有功,亦且陰騭匪輕。謹之慎之,毋怠毋忽。 \x桃仁承氣對子\x(即桃仁承氣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熱邪傳里,熱蓄膀胱,其人如狂, 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則愈。 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槌法,入蘇木煎汁三匙調服。 \x消斑青黛飲\x 治邪熱傳里,里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 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 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 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後 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靨者,盧醫復生,不能施其巧矣。凡 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便是發斑之候。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參 生地黃 山梔 犀角 青黛 人參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上,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調服。 \x生地芩連湯\x 此湯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者,宜用。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黃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水紙搭於鼻沖。如去血過多,錯語失神,撮空閉目,不知人事者,同治法。 水二鍾,棗二枚,煎至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飲。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 \x加味犀角地黃湯\x 此湯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宜用。 犀角 生地黃 牡丹皮 芍藥 甘草 桔梗 陳皮 紅花 當歸 水二鍾,姜二片,煎之,臨服槌法,入生藕節搗汁三匙溫服。 \x回陽救急湯\x(即四逆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 無頭疼,只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蜷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 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熟附子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或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升麻、黃 。 嘔吐不止,加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厘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 病矣。如後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x回陽反本湯\x 此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 脈全無欲絕者,宜用。 熟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 陳皮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 之,取汗為效。 \x柴胡百合湯\x 此湯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生地黃 陳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入薑汁炒半夏。胸中飽 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 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者,加杏仁。百合,宜加麻、連。心中 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苓、遠志。虛汗者,加黃 。脾倦,加白朮。腹如雷鳴,加煨生薑。勞 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艾汁。 水二鍾,棗一枚,姜三片,槌法,醋煮鱉甲,煎之溫服。 \x如聖飲\x 治剛柔二 。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螈 同治法。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藥 甘草 當歸 烏藥 半夏 黃芩 有汗是柔 ,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 ,加麻黃、蒼朮。口噤切牙者,如大便實,用大黃利 之。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x溫經益元湯\x 治因汗後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並肉 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 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熟地黃 人參 白朮 黃 甘草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白茯苓 陳皮 肉桂 附子 如飽悶,加枳殼,去地黃。如瘦人,去芍藥。有熱,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 土,去當歸、地黃。嘔者,加薑汁制半夏。渴者,加天花粉。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附子、肉桂、 生地黃,加桂枝、膠飴。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 \x逍遙湯\x 治有患傷寒,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因與婦人交接,淫慾而復 發,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因交接,淫慾而無病患反得病者,謂之陰陽 易。予曾見舌出數寸而死者,多矣。此證最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如卵縮腹痛,倍加)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黃 韭根 柴胡 犀角 水二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之。槌法,臨服入燒 襠末一錢半調服。有粘汗出為效,不粘汗 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即愈。 \x昇陽散火湯\x 此湯治有患人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 便呼為風證,而因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 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有痰者,加薑汁炒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x再造散\x 治患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庸醫不識此證, 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 不能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黃 人參 桂枝 甘草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 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水二鍾,棗二枚,煎至一鍾。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x黃龍湯\x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庸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 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 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 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 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朴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鍾,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x調榮養衛湯\x(即補中益氣湯。) 治有患頭疼,身熱惡寒,微渴, 然汗出,身作痛,腳 腿 酸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不識,因見頭疼,惡寒發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所 以輕變重而害人者,多矣。殊不知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溫之劑則愈,名曰勞力感寒 證。故經雲∶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證者,大柴胡下之則緩。 人參 黃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朮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不足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 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者,加薑汁炒 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甘草、黃 、白朮少許。痰盛者,加栝蔞仁、貝母, 去防風、細辛。腹痛,去 、術,加芍藥、乾薑和之。其因血郁內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 紅花,去芍、辛、羌、防、黃 、白朮;太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後撮本方去大黃調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蔥白一莖,煎之溫服。 \x導赤各半湯\x 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 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 思,形如醉人。庸醫不識,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手陰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 越經證。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 水二鍾,姜、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煎沸,熱服。 \x益元湯\x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 證,而用涼藥,誤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證。 熟附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 麥門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x桂苓飲\x 治有患初得病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庸醫不識,呼為狂發,誤 用下藥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結膀胱,名曰如狂證。 豬苓 澤瀉 桂枝 甘草 白朮 知母 黃柏 山梔 葉 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槌法,再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 為效。 \x當歸活血湯\x 治有患無頭疼,無惡寒,止則身熱發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庸 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劑誤人,多矣。殊不知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祟。 當歸 赤芍藥 甘草 紅花 桂心 乾薑 枳殼 生地黃 人參 柴胡 桃仁泥 服三帖後去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加白朮、茯苓。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槌法,入酒三匙調服。 \x加味導痰湯\x 治有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不識,皆為 傷寒治之,誤人多矣。殊不知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 名曰挾痰如鬼祟。痰證類傷寒,與此同治法。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朮 陳皮 甘草 桔梗 黃連 栝蔞仁 人參 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湯。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竹瀝、薑汁,溫服。 \x加減調中飲\x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與為異耳。經 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此良法也。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白朮 山楂 神曲 枳實 草果 黃連 乾薑 腹中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曲、乾薑。心中兀兀欲吐 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莢末五分探吐。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槌法,臨服入木香磨取汁,調飲即效。 \x加減續命湯\x 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 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 芍藥 白朮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黃 蒼朮 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桂枝、麻黃,加黃芩、黃柏、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 脈來遲,加附子。起於濕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於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 參少許。大便實者,加大黃。 水二鍾,棗二枚,姜一片,燈心二十莖,煎之,槌法,入薑汁調之,溫服。 \x芩連消毒湯\x 治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者,亦 照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黃芩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根據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理。 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鼠粘子一撮,再煎一沸,槌法,入竹瀝、薑汁,調服。 \x六神通解散\x 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先用沖和湯,不愈, 後服此湯。 麻黃 甘草 黃芩 石膏 滑石 蒼朮 川芎 羌活 細辛 水二鍾,姜三片,槌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中病即止。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篇名>一提金啟蒙

屬性:余謂初學醫者,先熟藥性,次明經絡,再識病名,然後講解脈理,以證其所生病。證脈相同, 藥無不應。病家雲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則知病在太陽經也。身熱目痛,鼻干不得眠,則知 病在陽明經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也。腹滿咽干,手足自 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也。引衣蜷臥,惡寒,或舌干口燥,則知病在少陰 經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也。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 或發斑黃,狂亂,五六日不大便,則知病在正陽明,胃腑病也。設若脈證不明,誤用麻黃,令人汗 多亡陽;誤用承氣,令人大便不禁;誤用姜、附,令人失血發狂。正 為寒涼耗其胃氣,辛熱損其汗液,燥熱助其邪熱。庸醫殺人,莫此為甚。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 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其脈必浮,輕手便得。或入陰經血分,則少陰為先,其脈必沉,重手方 得。浮而有力無力,是知表之虛實。沉而有力無力,是知里之寒熱。中而有力無力,是知表里緩急。 脈有浮沉虛實,證乃傳變不常。治之之法,先分表里寒熱、陰陽虛實、標本。先病為本,次病為標, 先以治其急者,此為上工。問證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二字,不可拘於日數。但見太 陽證在,直攻太陽。但見少陰證在,直攻少陰。但見真寒,直救真寒。但見三證具,便作主張,不 必悉具,當如何處治,此為活法。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辯之。在表者,汗之、散之。 在里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舉之。從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陰經者, 溫補之。若解表不開,不可攻里,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尚宜發散。此事不明,攻之為逆。 經雲∶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表證解而里證具者,不可攻表,日數雖少,但有里熱證而脈沉 實者,急當下之。此事不明,禍如反掌。經雲∶邪熱未除,復加燥熱,抱薪救火矣。 如直中陰經真寒證,然無熱,惡寒不渴,急宜溫補,切禁寒涼。此事不明,殺人甚速。經雲∶非徒 無益,而反害之。陰證似陽者,溫之。陽證似陰者,下之。陽毒者,分輕重下之。陰毒者,分緩急 溫之。陽狂者,下之。陰厥者,溫之。濕熱發黃者,利之、下之。血證發黃者,清之、下之。發斑 者,清之、下之。譫語者,下之、溫之。痞滿者,消之、瀉之。結胸者,解之、下之。太陽證似少 陰者,溫之。少陰證似太陽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發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利之、 解之。正傷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勞力感寒者,溫散之。溫極病 者,微解之、大下之。此經常之大法也。有病一經,已用熱藥,而又用寒藥,如少陰證用白虎湯、四 逆散寒藥者,少陰證用四逆湯、真武湯熱藥者,庸俗狐疑,詎能措手哉!嗚呼,能察傷寒之證名, 而得傷寒之方脈如此親切,乃為良醫。是知寒藥治少陰,乃傳經熱證也。是知熱藥治少陰,乃直中 陰經之寒證也。辯名定經,明脈識證,驗證用藥。真知在表而汗,真知在里而下,真知直中陰經而 溫。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辛熱之劑,投之不差,寒涼之藥,用之必當,病奚逃乎? 須分輕重緩急,老少虛實,久病新發,婦人胎產,室女經水。大凡有胎 產而傷寒者,不與男子傷寒同治法。無胎產者,治相同。婦女經水適斷、適來,寒熱似瘧者,即是 熱入血室,但當和解表里。久病者,過經不解,壞證也。新發者,始病也。老者,血氣衰。少者, 血氣壯。緩者,病之輕。急者,病之重。寒藥熱服,熱藥涼服,其中和之劑,溫而服之。戰汗分為 四證,要知邪正盛衰。類傷寒四證,照常法則治之。雖雲發蒙,實登仲景之梯階也。余雖專傷寒科, 必出乎庸俗誇誕之醫萬萬。且餘一生所蓄肺腑家秘,語句方法,俱已備載發揮。窺我門牆者,雖有 多人,然片言不繁之要,不得再四經自講明,故述啟蒙、捷法、脈要、貫珠數,一一開注,明白所 示。自宜謹慎深密,勿授受於非人,毋輕泄於澆薄,莫負我之用心耳。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太陽經見證法

屬性: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噁心,是足太陽膀胱經受證。假如先起惡寒者,本病。已後發熱 者,標病。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身熱,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 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辯證法

屬性:表虛自汗者,為風傷衛氣,宜實表。表實無汗者,為寒傷榮血,宜發表。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診脈法

屬性:脈浮緊有力,為傷寒。脈浮緩無力,為傷風。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用藥法

屬性:冬月正傷寒,用昇陽發表湯。(即加減麻黃湯。)冬月傷風,用疏邪實表湯。(即加減桂枝湯。) 春秋無汗,用羌活沖和湯發表;有汗,用加減沖和湯實表。夏月無汗,用神術湯;有汗,用前加減 沖和湯。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陽明經見證法

屬性:目痛,鼻干不眠,微惡寒,是足陽明胃經受證。假如先起目痛,惡寒身熱者, 陽明經本病。已後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實者,正陽明胃腑標病。本宜解肌,標宜急下,只看 消息用之。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辯證法

屬性:目痛鼻干,微惡寒,身熱,病在經。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便實,不惡寒,病在腑。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診脈法

屬性:脈見微洪,為經病。脈見沉數,為腑病。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用藥法

屬性:微惡寒,自然目眶痛,鼻干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湯。(即加減葛根解肌湯。)渴而有汗不解者, 如神白虎湯。(即加減白虎湯。)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斑 黃狂亂,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者,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選用,俱在秘方六乙順氣湯內,加 減治之。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少陽經見證法

屬性: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是足少陽膽經受證。假如先起惡寒身熱,耳聾脅痛者,本病。已 後嘔而舌干口苦者,標病。緣膽無出入,病在半表半里之間,只宜小柴胡一湯加減,和解表里治之, 再無別湯。(本方自有加減法。)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壞證?常須 識此,宜當審焉。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辯證法

屬性: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干,便屬半表半里證,不從標本從乎中治。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診脈法

屬性:脈見弦數,本經證。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用藥法

屬性: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干者,用柴胡雙解飲。(即加減小柴胡湯。)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太陰經見證法

屬性:腹滿自利,津不到咽,手足溫者,是足太陰脾經受證。假如先起腹滿咽干者,本病。已後身目 黃,標病。內有寒熱所分,不可混治,臨病之際,用在得宜。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辯證法

屬性:腹滿咽干,發黃者,屬腑熱。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屬髒寒。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診脈法

屬性:脈見沉而有力,宜當下。脈見沉而無力,宜當溫。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用藥法

屬性:腹滿咽干,手足溫,腹痛者,桂枝大黃湯。(即加減桂枝湯。)身目黃者,茵陳大黃湯。(即 加減茵陳湯。)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加味理中飲。(即加減理中湯。)重則回陽救急湯。(即加 減四逆湯。)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少陰經見證法

屬性:舌干口燥,是足少陰腎經受證。假如先起舌干口燥者,本病。已後譫語,大便實者,標病。至 陰經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陰分直中者,寒證。傳經者,熱證。是其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辯證法

屬性:大要口燥舌干,渴而譫語,大便實者,知其熱。須詳嘔吐,瀉利不渴,或惡 寒腹痛者,別其寒。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診脈法

屬性:脈見沉實有力,宜當下。脈見沉遲無力,宜當溫。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用藥法

屬性:口燥咽干,渴而譫語,大便實,或繞臍硬痛,或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者,俱是邪熱燥屎使然, 急用六乙順氣湯,分輕重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法。)無熱惡寒,厥冷蜷臥,不渴,或腹痛嘔 吐,瀉利沉重,或陰毒手指甲唇青,嘔逆絞痛,身如被杖,面如刀刮,戰慄者,俱是寒邪中里使然, 急用回陽救急湯溫之。(即四逆湯,有加減法。)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厥陰經見證法

屬性:煩滿囊卷者,是足厥陰肝經受證。假如先起消渴煩滿者,本病。已後舌卷囊縮者,標病。亦有 寒熱兩端,不可概作熱治。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辯證法

屬性:煩滿囊卷,消渴者,屬熱。口吐涎沫,不渴,厥冷者,屬寒。似瘧不嘔,清便,必自愈。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診脈法

屬性:脈沉實者,宜當下。脈沉遲者,宜當溫。脈浮緩者,病自愈。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經證治捷法

<篇名>用藥法

屬性:消渴煩滿,舌卷囊縮,大便實,手足乍冷乍溫者,急用六乙順氣湯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 法。)口吐涎沫,或四肢厥冷不溫,過乎肘膝,不渴,小腹絞痛,嘔逆者,急用茱萸四逆湯溫之。 (即回陽救急湯,自有加減法。)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篇名>一提金脈要

屬性:或人問曰∶治傷寒先明脈證,脈證不明,取方無法,脈證既明,工中之甲。夫 脈之一字,實先天後天之造化。何為先天?何為後天?何為脈也?答曰∶人之陰陽,即為先天。人 之氣血,即為後天。脈者,非血非氣,乃血氣之先,即營行之道路。又問曰∶既知先後天之脈理, 須明持脈之要,曰舉曰按曰尋三字。若此不明,則陰陽表里虛實,何以別之。持脈者輕手循之,曰 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便得,曰浮,是 太陽經脈也。有力者,主寒邪在表,無汗為寒傷榮血,表實者,宜汗之。無力者,主風邪在表,有 汗為風傷衛氣,表虛者,宜實之。脈附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而得,曰沉,是三陰經脈也。其三陰 俱是沉脈,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主熱邪在里,為里實,宜下之。無力者,主寒邪中里, 為里虛,宜溫之。不輕不重,中而取之乃得,其脈應於血肉之間,陰陽相半。若見微洪,是陽明經 脈也,主邪在表多里少,宜解肌。若見弦數,是少陽經脈也,主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前之所云 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俱在浮、中、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 為陰,為虛,為寒。若浮、沉、中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 然。或曰∶君之瞭然,非庸俗所能識也。其三脈中,有進退焉,有伏脈焉,有可解 不可解焉,有歇至焉,有燥亂焉,請備言其所由。答曰∶脈大者,為病進,大則邪氣勝而正氣無權。 脈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和而邪氣無權。何謂伏脈?一手無脈,曰單伏。兩手無脈,曰雙伏。若 病初起頭痛,發熱惡寒而脈伏者,緣陰邪陷於陽中,不得發越,此欲汗而當攻之,使邪氣退而正氣 復,脈自至而病自除。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之可見也。若七八日以來,別無刑克證候, 或昏冒不知人事,或脈全無者,此欲汗而勿攻之。如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也。何 謂可解不可解?脈浮緩,在表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在里者,以下解之。脈沉遲,在里者,以溫 解之。且夫浮汗,沉下而溫,固其宜也。然浮宜下,沉宜汗,其故又何耶?答曰∶浮而下者,因大 便難也。設使大便不難,豈敢下乎!沉而汗者,因表有熱也。設使身不發熱,豈敢汗乎!何謂歇至? 如寒邪直中陰經,溫之而斷續者,為歇至。何謂燥亂?因汗下後脈當靜,今反盛者,曰燥亂,大凶 之兆也。然則,君子言有所據乎?吁,難言也,此出經常大法之格語也。客欣然起而謝曰∶予雖白 首無窮,生平仰慕,不意邂逅,幸獲開予茅塞。正謂鼷鼠而發千鈞之弩,甚所不當,可謂切而磋, 琢而磨者也。較今庸俗,實醯雞坎蛙,不知瓮外之有天,井外之有海耳。 感君發明於後,豈非再來人乎!遂筆錄以示之。


<目錄>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篇名>一提金貫珠數

屬性:交霜降至春分,冬月發者,為正傷寒。表證見者,用辛熱之藥大發汗。里證見者,用寒涼之藥 急攻下。此與非時傷寒不同治。方論開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交春分至夏至前,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肌,不可大發汗。里 證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若誤下之,未必為害,誤汗之,變不可言,當須識此。三月後得此證 者,為晚發,治法同表證,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交夏至後,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此名溫病,愈加熱者,名熱病,只用辛涼之藥微解肌,不 宜大發汗。里證見者,只用大寒之藥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的本 槌法中,不再錄。 交秋至霜降前,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身體痛,小便短者,名溫病,亦用辛涼之藥加燥劑以解 肌,亦不宜大發汗。里證見者,用寒涼藥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 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其春、夏、秋三時,有患頭疼身熱,亦有惡寒者,即是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正傷寒之 重,俱用辛涼之劑小發汗。若里證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 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其四時,有患頭疼,發熱惡寒,身體倦痛,骨腿酸疼,自汗出,口微渴,脈空浮大而無力,名 勞力感寒證,當用溫涼之劑溫經散寒,切禁大發汗。里證見者,中和之劑加轉藥微下之,不可急攻 利。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其四時,有患頭疼,身熱惡寒,老幼相傳者,名時疫證,用辛涼之藥微解表。里證見者,急攻 下。從病制宜,不與正傷寒同治法。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若先起頭疼,發熱惡寒,已後傳里,頭疼惡寒皆除,而反怕熱,發渴譫語,或潮熱自汗,大便 不通,或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此為陽經自表傳 入陰經之熱證,俱當攻里,下之。設或當下失下,而變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陽極發厥,即陽證似 陰,名陽厥,急當下之。又有失於汗下,或本陽證,誤投熱藥,使熱毒入深,陽氣獨盛,陰氣暴絕, 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赤黃,六脈大,名陽毒 發斑證,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如大便實者,又當大寒之藥下之。此與發狂不同治。 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若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厥冷,腹痛嘔吐,瀉利不渴,蜷臥沉重,戰慄,脈沉細, 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當用熱藥溫之。如寒極而手足厥冷,過乎肘膝者,因寒極發 厥,名陰厥,急當救里,溫之。此與陽厥不同治。又有初病起,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既伏陰, 內外皆寒,或本真陰,誤投涼藥,使陰氣獨盛,陽氣暴絕,以致病起手足厥冷,腰背強重,頭眼眶 痛,嘔吐煩悶,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脈沉細,渴飲不下。已後毒氣漸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 腹痛轉甚,心下脹滿,結硬如石,燥渴欲死,冷汗不止,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 速灸關元、氣海,須服大熱之劑溫之,此名陰毒,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 若夏月大發熱,頭疼燥渴,背惡寒,微汗,脈虛無力,口齒燥者,名中暑,用寒涼之劑清之。 方論開在雜證中,不再錄。 若病患身微熱,煩躁,面赤戴陽,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沉細無力,此陰發躁,名陰躁,當 用辛熱之藥溫之,不宜涼劑。誤用之,其躁急渴甚,必死矣。若病患身冷,脈沉細而疾,雖煩躁, 不欲傾水入口者,此名陰盛格陽,亦用大熱之劑溫之。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使熱邪傳里,燥渴譫語,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硬痛,或身黃,是下焦 蓄血如狂證。此與陽狂不同治,宜下盡黑物則愈。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初得病與表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因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太陽 經之里證也,自有太陽經之里藥治,不與陽狂同治法。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小水不利,大便實,小腹滿,燥渴譫語,怕熱,身目黃,此名濕熱發黃,輕則疏利, 重則大下。此與血證發黃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血熱不散,故成發斑,大抵不宜發汗,輕則化之,重則下之。起於胸腹, 先紅後赤者,曰發斑。起於手足,先紅後黃者,曰蚊跡。臨病之際,宜詳審焉。方論開在的本槌法 中,不再錄。 一傷寒,少陰證,惡寒發熱,無頭疼,誤以大發汗,使血從耳、目、口、鼻中出者、名陰血, 多不治。此與鼻衄陽血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頭痛,或微喘,鼻中出血者,為衄血,名陽血,須分點滴成流。 此與陰血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邪熱傳里,使水涸糞燥,大便不通,必發譫語,或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 燥渴,口出無倫語,亦譫語,凡此皆實,當寒涼之劑下之。又有汗多亡陽,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 或自利清谷,譫語者,凡此皆虛,當辛熱之劑溫之。此與狂言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 錄。 一傷寒,餘熱不除,蘊在心包,使精神短少,冒昧昏沉,睡中言語一二句者,名獨語,宜涼劑 清之。此與譫語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因汗下後正氣虛而本音失,則鄭重語散不知高下,大小便自利,手足冷,名鄭聲,宜 中和之劑治之。此與獨語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瘥後交接淫慾,無病患反得病者,名陰陽易,宜清涼解毒之劑治之。此與女勞復不相 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瘥後交接淫樂,不因易自病後發者,名女勞復。與前陰陽易同治法。方論開在的本槌 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或因汗下後虛,令人氣逆不相接續者,名短氣,分虛實治之。此與喘證不 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或因飲水過多,令人抬肩擷肚,氣逆上者,名發喘,分表里水氣治之。此 與短氣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麻黃湯證,誤下之,心下滿悶不痛者,名痞氣,分虛實治之。此與結胸不相類。方論 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桂枝湯證,誤下之,心下滿硬而痛,名結胸,分緩急治之。此與痞滿不相類。方論開 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證,病一陽經,或三陽經同病不傳者,名合病,分在經過經治之。此與並病不相類。方 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證,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名並病,分在經在腑治之。此與合病不相類。 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或汗下太過,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聲濁惡而長,名噦。此與乾嘔不相類。 輕則和解疏利,重則溫散。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熱在胃口,與谷氣並,熱氣上熏,無物,名乾嘔,分實熱水氣治之。此與噦證不相類。 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有頭疼,發熱惡寒,脈沉,此名太陽脈似少陰,當辛溫之劑散之。與少陰證不相類。 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無頭疼,止則發熱惡寒,脈沉,此名少陰證似太陽,當辛溫之劑散之。與太陽證不相 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頭疼,惡寒身熱者,名表熱,以辛散之。與里熱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無頭疼,無惡寒反怕熱,燥渴口苦,舌干譫語,大便實,名里熱。此與表熱不相類。 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者,名表惡寒,當辛甘散之。此與里惡寒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無頭疼,無身熱而惡寒,厥冷蜷臥,不渴,或吐瀉腹痛,戰慄者,名里惡寒,當辛熱 之劑溫之。此與表惡寒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傷寒

屬性:傷寒之病,非比雜科,乃大方脈之首務也。其間脈理精深,艮震無常,死生反掌,甚所難明。 苟或有稱治傷寒者,未免羊質虎皮,然則名節虛隆,而實德則病矣。余早年盲學,昏昏如蠅觸牖, 後得漢長沙張仲景先師治法,所得石函遺着,名曰《遺芳嘉秘》,玩而誦之,以開茅塞,手足舞蹈, 不自知也。數試數驗,豈不珍重哉!第恐吾老,子亦猶前之昏學,臨病無措,故將遺旨,應手得心 訣法,纂以成集,名曰《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存與朝夕備覽,以看省己之愚。原夫傷寒之脈,浮、 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其弦、緊、浮、滑、沉、澀六者,為殘 賊之脈,故諸脈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緩,為四季之正脈。浮、沉、遲、數為客主。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呼出心肺為陽,吸入腎肝為陰。一呼一吸為一息。寸口為陽,尺澤為陰,中為 關界。陽主氣,陰主血;血為榮,氣為衛;寒則傷榮,風則傷衛;理自然也。所謂傷寒之病,從淺 入深,先以皮膚肌肉,次入筋骨腸胃,專以浮、中、沉、遲、數辯其陰陽寒熱及表里虛實而斷之矣。 諸浮為在表,輕手於皮膚之上便得之,曰浮。略重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上,陰陽各半得之,曰中, 證屬半表半里。諸沉為在里,重手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之,曰沉,屬陰。諸遲為在髒,屬寒。 諸數為在腑,屬熱。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熱,為實。無力者, 為陰,為寒,為虛。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傷寒以大為病 進,以緩為邪退。緩為胃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傷寒病中有神脈,如脈中有力,即為有神。 神者,氣血之先也。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 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 部微而無力,為重陰。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尺部細微無力,為脫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 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里,為實,宜下;無力,主 陰邪在里,為虛,宜溫。寸脈弱而無力,切忌發汗。尺脈弱而無力,切忌汗下。初按來疾去遲,名 曰內虛外實;去疾來遲,名曰內實外虛。尺寸俱同,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汗下後脈靜者,生; 燥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也。溫之後脈來歇止者,正氣脫而不復生也。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 死。按之解索,名曰陰陽離。離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傷寒標本論治

屬性:病之有標本,猶草之有根苗。拔茅須連其茹,治病必求其本。標本不明,處方何據?所謂瞑目 夜行,無途路而可見矣。原夫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經為標。病氣為本,臟腑經絡受病為標。先受病 為本,次受病為標。且如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其經標本,膀胱、小腸也。膀胱寒水為本,其 脈循脊上連風府,故頭疼脊強。小腸為標,主發熱。其正冬月時,在本者麻黃湯,在標者桂枝湯, 余月改用沖和湯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經標本,大腸與胃也。大腸為標,燥金為本,大 腸與 肺為表里。但發熱,解肌湯。本脈絡鼻循目,故目痛鼻干,不眠,虛則汗解,實則大柴胡、承氣選 用。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其經標本,三焦與膽也。三焦相火,本也,遊行乎一身,故微熱。 足膽,標也,其脈循脅絡耳,故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緣膽無出入之路,故從中治證,用小 柴胡和解散而愈。其經有三禁,汗、下、吐是也。尺寸俱沉者,太陰受病也。其經標本,肺與脾也。 肺標,脈循咽。脾本,濕土。故腹滿咽干,當得本治,宜泄,大柴胡、承氣也。尺寸俱微沉者,少 陰受病也。其經標本,心與腎。君火為本,心苗舌,故舌燥。標腎,脈循肺,主口乾,故口乾舌燥。 故在標者,因身冷,治主姜附也。在本者,宜下,三乙承氣,看微甚而用之。尺寸俱微緩,厥陰受 病也。其經標本,肝與心包絡也。風木為本,下循陰器,故囊縮;標心包絡,系舌,故舌卷。大抵 溫之,四逆輩。其四經並前三經中,若有陽分傳來者,下之,庶不誤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熱辯

屬性:寒熱真假,不可不知,正治逆治,豈可不辨!假如熱病服寒藥熱不退,後用熱 藥而熱方退;假如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後用寒藥而寒方退者,此為從治也。從治者,反攻也。治 熱病以寒藥而愈,治寒病以熱而愈者,逆治也。逆治者,正治也。且反攻之法,人亦難曉者,多。 如寒病服寒藥而愈者,此陽極變陰,熱極反得水化也。熱病服熱藥而愈者,此陰極變陽,寒極反得 火化也。蓋物極則反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用藥法則

屬性:標本逆從之既明,五劑之藥須用識。且如,表汗用麻黃,無蔥白不發。吐痰用瓜蒂,無豆豉不 涌。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溫經用附子,無乾薑不熱,甚則以泥清水加蔥白煎之。竹瀝,無 薑汁不能行經絡。蜜導,無皂角不能通秘結。非半夏、薑汁,不能止嘔吐。非人參、竹葉,不能止 虛煩。非小柴胡,不能和解表里。非五苓散,不能通利小便。非天花粉、干葛,不能消渴解肌。非 人參、麥門冬、五味,不能生脈補元。非犀角、地黃,不能止上焦之吐衄。非桃仁承氣,不能破下 焦之瘀血。非黃 、桂枝,不能實表間虛汗。非茯苓、白朮,不能去濕助脾。非茵陳,不能除黃膽。 非承氣,不能制定發狂。非枳、桔,不能除痞滿。非陷胸,不能開結 胸。非羌活沖和,不能治四時之感冒身疼。非人參敗毒,不能治春瘟。非四逆,不能救陰厥。非人 參白虎,不能化斑。非理中、烏梅,不能治蛔厥。非桂枝、麻黃,不能除冬月之惡寒,熱隨汗解。 非姜附湯,不能止陰寒之泄利。非大柴胡,不能去實熱之妄言。陰陽咳嗽,上氣喘急,用加減小青 龍,分表里而可汗下。此傷寒用藥之大法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傷寒統論受病之由

屬性:夫傷寒者,冬時天氣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正乃腎與膀胱坎水用事,體虛觸冒之人, 中而即病,曰傷寒;不即病者,乃寒毒藏於肌膚。此因腎水涸竭,春木無以發生,熱不能發泄,藏 郁於內,遇感而發,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熱病重於溫病也。雖曰傷寒,實為熱病。非時 行之氣,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一 歲之中,長幼病皆相似者也。是時行不正之氣,非暴厲之氣。暴厲者,疫病也。疫病者,乃春分至 秋分前,天有暴寒,皆為時行之寒疫也。又有四時之正氣者,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 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四時之正氣也。然正氣亦能為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瘧 痢;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總曰傷寒。病自外而入,或入於陽,或入於陰, 非但始於太陽,終於厥陰。或有太陽傷者,或有傳至一二經而止者,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或有越 經而傳者,或有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緣經無明文, 故多妄治。若三陽傳至三陰之陰證,外雖有厥冷,內有熱邪耳。若不發熱,四肢便厥,惡寒者,此 是直中陰經之陰證也。蓋先起三陽氣分,傳入三陰血分,則熱深厥亦深矣。此亢則害,承乃制者歟, 熱極反兼寒化也。先熱後厥者,傳經陰證也,故宜四逆散、大承氣,看微甚而下之。如初病無熱便 厥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宜四逆湯溫之。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傷寒無陰證辯

屬性:傷寒無陰證,人傷於寒,則為病熱,熱病乃汗病也。造化汗液,皆陽氣也。冬 時腎水用事,為傷寒者,其風傷於榮衛,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初入太陽膀胱受證,頭疼, 惡寒發熱,腰脊強直,按至皮膚之上,下手便得,脈來浮緊有力,無汗,為傷寒表證。寒則傷榮血, 冬用麻黃湯,開發腠理,表汗除邪。脈來浮緩無力,有汗怕風,為傷風。風則傷衛氣,冬用桂枝湯, 充塞腠理,止汗散邪。其餘月時,雖無惡寒,為重也。治三時感寒,無汗,以羌活沖和去地黃,加 紫蘇、藿香,以發散之;有汗,用加減羌活湯。如用桔梗湯止汗退邪,必加涼藥於中,免斑出黃生 之患,此謂無伐天和也。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非時暴感寒熱,定為害矣。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難拘日數辯

屬性:假如一日至十三日,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者,每日如此,不論日數多少,尚有表證未解,還用微 汗,不可攻里。若攻下之,則為結胸等證。 一二日,惡寒皆除,便覺胸中滿悶疼痛,大便閉,渴而不惡寒反怕熱,熱入里也,大柴胡、承 氣下之,切不可拘於日數並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也。 二三日,邪傳陽明胃,身熱目痛,鼻干不眠,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脈來 微洪而長者,屬半表半里。渴而無汗,葛根湯;渴而有汗,人參白虎湯;微微惡寒者,桂枝湯。若 無頭疼惡寒而反怕熱,便閉燥渴,狂言譫語,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者,此為熱邪傳入陽明之本。脈 來沉數有力,正宜承氣湯下之,泄去胃中實熱燥屎而愈也。 三四日,邪傳少陽膽,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按至半陰半陽及脈來弦數者,是半表 半里也。緣膽無出入之路,用小柴胡。其經有三禁,汗、下、吐也。蓋陽明與少陽二經,不從標本 從乎中治也。中者,半表半里,兩陽交中,名曰少陽也。 四五日,邪傳太陰脾,腹滿咽干,口燥而渴,按至筋骨之間,脈來沉而有力者,桂枝大黃湯。若 不渴,自利,身無熱,脈來沉緩無力者,四逆湯溫之也。 五六日,邪傳少陰腎,舌干口燥,重指按至筋骨之間,脈來沉而有力者,正用大柴胡、承氣下 之。若發渴,自利清水不多,腹脹者,亦當下之。俱是陽邪傳入 陰經之陰證也。若有一時初起,不入太陽,竟入太陰,無頭疼身熱,便見四肢厥冷,怕寒,或腹痛 自利,小便清白,脈沉無力,或脈全無者,此是直中陰經之陰證也,非是三陽傳來,急用附子理中 湯溫之。脈沉有二,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有力為熱,無力為寒。又有少陰太陽 二證相併,脈沉無力,當無熱,今反有熱,如不頭痛者,陰證反陽也,麻黃細辛湯。身發熱,脈當 浮大,今反沉細,若有頭痛者,陽證反陰也,四逆湯主之。 六七日,邪傳厥陰肝,煩渴囊縮,舌卷耳聾,身不熱,大便閉,按至筋骨之間,脈實弦而有力, 正用承氣下之。此邪從三陽傳入三陰,外有厥冷,內有邪熱耳。如脈微而無力,腹痛自利,不渴, 四肢厥冷,怕寒者,真陰寒證也,附子理中湯溫之。口中出沫流涎者,亦寒也,茱萸理中湯主之。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傷寒陽厥陰厥辯

屬性:陽厥,脈沉而有力,腹痛後重,大便稠粘,小便赤澀,或大便不通,必是先熱 後發厥也。其四肢雖冷,上不過肘,下不過膝,此熱深陽厥也,承氣湯下之。 陰厥,脈沉而無力,口不渴,四肢痛甚,及大便泄利,小便清白,而身怕寒,面如刀刮,四肢 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此陰厥也,四逆湯治之。兩陽交盡,名曰厥陰也。大抵三陰無傳經, 胃實熱可下也。又有傷寒兩感者,病為巨陽老陰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看傷寒識證內外須知

屬性:大抵傷寒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親切,更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 無差誤。先看兩目,次看口舌,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用藥。如目皆黃,必為欲愈之病也。 眼胞忽陷,目睛直視,必難治也。開目欲見人,屬陽,閉目不欲見人,屬陰。目睛不明,神水已竭, 不能照物者,亦難治也。 次看口舌,上有白苔者,為熱。見黃苔者,為熱甚。見黑苔及生芒刺者,必死。 後按其心胸,有痛而滿悶者,亦未經下之,為表邪尚在少陽部分,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 為的。如按其心下滿痛甚者,已經下矣,為結胸,正用陷胸湯,看微甚而用之。陷胸宜從緩治。結 胸證,煩躁悉具者,死也。 如小腹覺有硬痛,當按其痛處,更問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則知蓄血下焦,宜破瘀血,用桃 仁承氣湯,下盡黑物為好。如小便不通,則知津液留結,宜五苓散加木通、山梔治之。 但覺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脈浮,不拘日數,即是太陽表證。浮緊有力,無汗,為傷寒, 宜發汗;浮緩無力,有汗,為傷風,宜實表。 但見肢痛,咽干而渴,身無熱,手足溫,脈沉有力,明是熱邪傳來太陰里證,宜當下之。如肢 痛,自利不渴,惡寒,手足厥冷,脈沉無力,此是太陰自受寒也,宜當溫之。 但見口燥咽干而渴,妄語怕熱,大便閉,或微利清水而大渴,脈沉有力,明是熱邪傳來少陰里 證,不拘日數,即宜下之。如肢痛,泄利嘔吐,怕寒,手足厥冷,不渴,脈沉無力,此是少陰直中 自受,內寒陰證,急用溫之。 但見舌卷囊縮而渴,身不熱,外雖四肢厥冷,內有實熱,脈來沉緩有力,或大便閉實,明是熱 邪傳來厥陰之證,即宜下之。如肢痛,泄利嘔吐,不渴,怕寒,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脈微無力, 此是厥陰自中,其寒證也,急宜溫之。俱照前六經中用藥。 其一切燥渴,大便閉,發狂譫語,腹滿微厥,斑血證,脈來有力者,俱是從三陽邪熱傳入三陰 里證,宜當下之,輕重用藥無疑。如寒,當急溫之,不可緩也。有傷寒一日傳二經,為兩感,三日 傳盡,必死;再傳,止於六日。夫兩感發於表者,麻黃葛根湯也;攻里者,調胃承氣湯也。如未盡 善,須問病者有無痛處。大小便通利,若胸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氣,乃因下早而成也。未 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證雖滿悶,尚有表邪,未及乎腑,正屬少陽部分,用小柴胡 湯加枳殼以治之。如未效,以本方加小陷胸湯,服之而愈。痛甚者,大陷胸湯下之。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

屬性:傷寒傳足不傳手,此謬言也。人之一身,無非血氣,且風行水動,氣行血流,晝夜循環而營運 不息,豈有不傳手經哉!何所據也?冬月腎水用事,天氣嚴寒,則 足少陰、太陽正司,受傷二經最多。其次是少陽、厥陰肝膽,繼冬而施春令。蓋風木起於大寒之節, 即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方行溫令,故風寒傷之。足陽明、太陰、脾胃中土,中土無定位,無成名, 寄旺於四時,寒熱之氣,皆能傳也,其邪亦歸於胃。其手之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若言傷足不 傷手,正理也。若言傳足不傳手,非理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六經變正法

屬性:夫六經傳變所由,必須緊記誦,不釋手可也。且如鄭聲者,手足鄭重,冷而為虛也。譫語有虛 有實,虛則失血亡陽,實則內熱便閉。脾約者,大便硬而小便利,水谷不化,髒寒也。久利不止, 曰腸癖。傷寒十三日不好,曰過經。吐長蛔,曰蛔厥。陰厥發躁,曰陰躁。手足冷者,為之厥。指 頭微寒,情之縱。汗、吐、下、溫不好,曰壞證。又若何為逆?逆而有四,或變為溫瘧,或變為風 濕,或變為溫毒, 或變為溫疫,此四者是也。發汗出不止,曰漏風,亦為亡陽。大下損血,為亡陽。陽證汗出不止, 曰亡陽。大衄取汗,發狂者,曰亡陽。大抵皆無汗,其有汗者,曰亡陽。三月至夏方發,為晚發。 冬感寒而春發者,曰溫病。非時暴寒伏於少陰之經,咽痛下利,名曰腎傷寒。發汗後身灼熱者,曰 風溫,名中 。感四時不正之氣,老幼相似者,為疫癘。病瘥後必發者,曰勞復。病瘥後多食而發 者,曰食復。病瘥後發熱者,曰遺熱。吐利交作,曰霍亂。鼻中出血,曰衄。逆咳者,曰嗽。乾嘔 者,曰噦。大便挾寒下利,曰腸垢。大便堅硬,曰硬。心振寒而動,曰悸。渴飲水而吐,曰水逆。 心中惱亂不安而悶者,曰 懊。皮膚不知癢痛者,曰不仁。振握而動,曰肉 筋惕。臍下有動氣, 曰奔豚。上有吐者,曰涌之。下利者,曰泄之。手足攣搐者,曰螈 。四肢風病,曰末疾。厥而下 利,當不食,反能食者,曰除中。三陰無合病。三陽俱病者,曰合病。二陽先病,後一陽自病,曰 並病。湊泄之所,曰腠曰理。婦人之中二,曰理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見證識病法

屬性:傷寒之病,從表入里,里必達外,見證之由,所屬必相審,治庶無誤也。且如頭痛項強者,太 陽證也。頭搖者,里病也。頭汗者,里有瘀血,必發黃也。面戴陽者,下虛也。面慘不光,傷寒也。 面光不慘,傷風也。面上乍黑乍白,唇口生瘡,狐惑也。面如錦紋者,陽毒也。口難言,血少也。 舌上有白苔、黃苔,內熱也。或黑者,熱極也。鼻燥,漱水不下,或目瞑,溺血也。目睛黃,小腸 熱也。 懊者,胃虛也。喜惡如狂,蓄血也。肉 筋惕,汗下虛也。身如被杖,陰毒也。一身盡痛, 多眠,或微腫難轉者,風濕也。身目俱黃,濕熱疸病也。身如蟲行,表虛也。背惡寒,陰勝寒也。不 眠,因汗下多而神虛也。坐而伏者,短氣也。下利清谷,內寒也。咽中生瘡,上實下虛也。舌上生 刺,熱盛也。利者,熱盛也。叉手冒心,因汗多而血虛也。腹滿手足溫者,邪入太陰也。舌卷囊縮, 邪入厥陰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傷寒有證見之必死法

屬性:夫傷寒死證,一一須明,生死不明,將何措手?非惟有干名節,亦且投藥無用。且赤斑者,五 死五生。黑斑者,十死一生。陽證見陰脈者,死。發少陽汗連厥陰血者,厥竭而死。發左右動氣汗 者,死。發風濕者,死。發陰陽毒,過六七日死。大發濕家汗,成 熱而 者,死。發熱,發少陽 汗,譫語者,死。發溫家汗,為重 者,死。兩感傷寒者,死。有汗不為汗衰,為陰陽交者,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狂言不食者,死。發厥肌冷而發躁無時得安者,曰髒厥而死。結胸,舌 上生苔,為髒結者,死。咳逆不止者,死。舌卷囊縮者,死。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結胸證, 煩躁悉具者,死。少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脈長大,名曰負,負者,死。目亂無神氣,目無精者, 死。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曰陽易。婦人病新瘥,男子與之交,曰陰易。男子陰腫,小腹痛, 婦人里急連腰股,眼昏,四肢拘急,為女勞復者,死。厥利,本不能食,反能食,為除中者,死。 傷寒七八日,大發熱,汗出不止如貫珠,此本氣衰者,死。爪甲青,為陽衰者,死。循衣摸床,喘 而不休, 衛氣絕者,死。柔汗為冷汗出,發黃者,乃脾絕也,死。唇吻反青,乃肝絕也,死。環口黎黑,脈 絕也,死。直視搖頭,心絕也,死。面黑遺尿,腎絕也,死。聲如鼻鼾,肺絕也,死。身體如僵, 正氣脫也,死。喘而不休,邪氣勝也,死。水漿不下,胃氣絕也,死。形體不仁,榮衛不行也,死。 乍靜乍亂者,死也。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婦人傷寒與男子不同治法

屬性:且夫天地陰陽,各有分位,傷寒雜病,豈無各科,男婦何可同治也。男子調氣為主,女子養血 為先。女子血蓄,則血室不蓄,二氣和平。一有凝結,水火相刑。凡氣口緊盛者,即宜下。人迎緊 盛者,即宜汗。但婦人左關浮緊者,不可下,當發汗,以救血室。榮衛得和,津液得行,浹然汗出 而解。凡婦人經水適斷,晝則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 言無犯胃氣者,謂不可下也,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行陽遲則熱入胃,令津液燥,中焦、上焦不榮,成 血 結胸,須針期門可也。但婦人傷寒,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干,經脈凝滯不得往來,以桂枝 紅花湯。 若傷寒,口燥咽干,不思飲食,以黃芩芍藥湯。 若傷寒,喘急煩躁,戰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也,以小柴胡湯。 若傷寒,經水適來,邪乘虛而入,晝則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上中 二焦胃氣者,宜小柴胡湯。 若傷寒,瘥後猶有餘熱不去,謂之遺熱,宜地黃湯主之。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妊婦傷寒又與前證有易法

屬性:《黃帝內經》曰∶有故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損其大半而止,過則殺也。且妊婦傷寒, 保胎宜阿膠散。大抵妊婦傷寒,仲景無治法,最宜避忌,諸藥不可以尋常例視之。凡妊婦用安胎飲, 散寒邪以白朮湯。 妊婦憎寒壯熱,宜發其汗,以芍藥湯。妊婦或中時行,洒淅寒熱,作寒振栗而 悸,如噦者,宜蘇木湯。妊婦傷熱,默默欲眠,不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病傷風,熱入 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飲熱不解,以黃龍湯。妊婦頭目眩疼,壯熱心躁, 以旋覆花湯。妊婦發斑,以梔子大青湯。


<目錄>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篇名>論產後傷寒與胎前有別法

屬性:且產婦始生,氣血俱虛,外失衛護,內無主持,最宜調養。設受風寒,豈能救治,故與胎前不 同。且產後十數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乾嘔汗出,以陽旦湯。 產後亡津液,大便多秘,或譫語煩躁,宜服神功丸。產婦頭疼身熱,兼腹內拘急疼痛,以桂心 牡蠣湯。產婦傷風,發熱,面赤而喘,頭痛,以竹葉防風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傷寒三陰三陽脈證論

屬性:傷寒汗、下、溫之法,最不可輕據脈以驗證,問證而對脈。太陽者,陽證之表也。陽明者,陽 證之里也。少陽者,二陽三陰之間。太陰、少陰、厥陰,又居於里,總謂之陰證也。發於外,則太 陽為之首。發於內,則少陰為之先。太陽惡寒而少陰亦惡寒,但太陽之脈多浮,少陰之脈沉細,與 其他證狀亦自異也。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或自汗,或無汗,是為表證,可汗。不惡寒反惡熱,口 燥咽干,壯熱腹滿,小便如常而大便秘結,是為里證,可下。厥冷囊卷,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 是為陰證,可溫。浮、洪、緊、數,此表病之脈。沉、實、滑、數,此里病之脈。微、細、緩、弱, 此陰病之脈。在表者,邪傳於榮衛之間。在里者,邪入於胃腑之內。 胃腑之下,少陽居焉。若傳之陰,則為邪氣入髒矣。榮與衛俱為表也,亦均可汗也。然有汗者,為 傷風。風傷衛氣,則以桂枝助陽而汗之輕。無汗者,為傷寒。寒傷榮氣,則以麻黃湯助陽而汗之重。 榮衛固為表也,胃腑亦可以為表也。然以腑臟而分表里,則在腑為之表,在髒為之里。胃取諸腑, 可以表言。若合榮衛腑臟而分之,則表者榮衛之所行,里者胃腑之所主,而髒,則又深於里者矣。 審脈問證,辯名定經。真知其為表邪,則汗之。真知其為里邪,則下之。真知其為陰證,則溫之。 表有邪,則為陽虛。陰經受邪,則為髒病,而溫里之藥熱。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桂 枝、承氣投之不差,姜附、理中發而必中。大抵治傷寒有法,投劑少差,死生立見。古人處方立論, 曰可汗,曰可下,曰可溫,曰和解,曰少與,曰急下,與夫先溫其里,乃發其表;先解其表,乃攻 其里,謂知奇者,若網在綱,有條不紊。論至於此,則知古人之立論甚嚴,而汗、下、溫之法,亦 不可輕也,信矣。經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證,脈雖浮,亦有可下者。少陰病二三日, 無里證,亦有可汗者。陰證四逆,法當用溫,而四逆散性寒,豈可用哉!曰醫在九 流之中,非圓機之士,不足為語也。脈雖浮而亦可下者,無表證,謂六七日不大便。借使大便不難, 其敢輕下之乎?少陰病亦有發汗者,少陰本無熱,反發熱而表猶未解,故用溫藥微取其汗也。借使 身不發熱,其敢輕汗之乎?四逆湯用姜、附,四逆散用枳、柴,一寒一熱,病主四逆,固不侔矣。 然傳經之邪,與陰經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四逆散用藥寒,主先陽後陰也。四逆湯用藥熱,主陽 不足而陰有餘也。若張氏之論日數,多則曰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可發汗;日數雖少, 若有里證而脈沉實者,即須下之。此日數之不可拘也。至如陽極發厥,陰極發躁,陰證似陽,陽證 似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可不深思而熟慮也哉!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陰陽虛實用藥寒溫辯

屬性:《傷寒》一書,所謂陰陽虛盛,則精微之義,不無辯析於其間。四十八難曰∶病之虛實,出者 為虛,入者為實。蓋表之真陽既虛,故陰邪以盛,出而乘陽,是以脈浮於外,其病在表,法當汗之。 當其陰邪出表,脈浮於外之時,不可自惑以為陽 脈盛也。里之真陰既虛,故陽邪以盛,入而乘陰,是以脈入於內,其病在里,法當下之。當其陽邪 入里,脈實於內之時,不可自惑以為陰脈盛也。是說非古人之立言也,蓋使人知如此之為陰盛,則 抑陰而助陽;如彼之為陽盛,則抑陽而助陰。陰盛,則邪出於外者,發表之藥當性溫,以助陽氣, 如桂枝湯之類是也。陽盛,則邪入於內者,攻里之藥當性寒,以抑陽氣,如承氣湯之類是也。或曰∶ 陰出而乘於外,是陽之不足也。陽病,則當有以發表而汗之,何哉?是大不然,陰邪傳於外,不汗 之,則邪何由而去?桂枝之性溫,溫之,乃所以助陽,陽有所助而長,則陰邪之所由以消,辛甘發 散為陽者,此也。張氏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者,正恐陰盛出外,而誤以承氣下之,安得而不亡。 或者有陽入而乘於內,是陰之不足也。陰病,則當有以溫養而下之,何哉?是又不然,陽邪入於內, 不下之,則邪從何而出?承氣之性寒,寒之,乃所以抑陽,陽受其抑則微,而真陰之所由以長,酸 苦涌泄為陰者,此也。張氏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恐陽盛入內,而誤以桂枝汗之,又 安得而不死。觀古人發表之藥多溫,攻里之藥多寒,則知陰陽虛實之意微,非只於汗下設矣,所以 為用藥寒溫設也。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六經用藥格法

屬性:太陽屬膀胱寒水,非發汗不能愈,亦有桂枝、麻黃以助陽祛邪。此膀胱寒水之經,有標本之作。 風寒初客,仍在表,宜用辛溫之劑以發散之。若無頭痛惡寒,或非冬時,皆不可用。 陽明屬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黃、芒硝以疏利陽熱。此言表證已罷,頭痛惡寒已除,則熱 歸陽明之本矣,宜承氣湯寒劑以泄熱。若惡寒未除,則為表,寒邪尚在,不可下也。冬時亦宜用, 不可拘忌。 少陽屬膽,無出入之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消解血熱,黃芩佐之。 太陰脾土,惟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燥濕也。 少陰腎水,惟惡寒燥,非附子不能溫潤。 厥陰肝木,藏血榮筋,非芍藥、甘草不能滋養。此用藥經常之道也。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

屬性:夫傷寒發表攻里之藥,寒熱殊途,用之一差,死生反掌。所以越人、仲景深致意於其間也。《難 經》雲∶傷寒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且寒邪之傷人也, 有淺深焉。淺者,汗之;深者,下之。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方其風寒初客皮毛之間,陰氣乃盛, 閉塞腠理,身中陽氣已虛,不能御衛,遂有惡風惡寒之證見焉。當此之時,只宜桂枝湯辛甘溫之藥, 助陽抑陰而發之。陰邪既散,表氣沖和而愈。經雲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氣湯苦 寒之藥下之,表里俱傷,不亡何待?表邪既罷,寒作為熱,陽陷入深而盛於里,則津液消耗,腸胃 燥澀,而臟腑之真陰虛矣。陰氣既虛,即譫妄狂躁,煩渴惡熱之病而作也。當此之時,宜用承氣湯 苦寒之劑,扶陰抑陽而泄去熱氣,陽邪即退,胃中真陰來復,里氣和平而愈。《內經》所謂酸苦涌 泄為陰者是也。不知用此,乃以桂枝辛熱之藥助邪伐正,安有不斃者乎?所以仲景雲∶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良以此夫。嗚呼,此論誠為傷寒汗下之樞機乎?俗醫不能達此為 妙,昧於陰陽虛盛之道,悖逆此理而不殺人也,幾希。經雲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豈虛語哉!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三陰三陽脈證

屬性:經雲∶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 則發熱惡寒。傷風,則鼻塞惡風。然傷風有汗,傷寒無汗。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又曰 不惡寒而作渴,皆為在經。不惡寒反惡熱,自汗出,大便難。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口苦咽干,目 眩,往來寒熱而嘔。此三經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咽干,或腹痛手足 溫,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 舌干而渴,惡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時時腹痛,又咽痛三證。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唇青舌卷, 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此三經皆受病也,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陽經傳來者,故 宜下而去之。非若陰經自中之寒,此則為真陰證矣,當用四逆湯輩溫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汗下溫正法

屬性:太陽傷風,自汗惡風,桂枝湯。傷寒,無汗惡寒,麻黃湯。 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者,大便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 承氣湯。無汗惡寒,升麻葛根湯。有汗脈遲,微惡寒,為表未解,桂枝湯。無汗脈浮而喘,麻黃湯。 少陽證,病屬小柴胡湯。 太陰自利不渴,為髒寒,理中湯、四逆湯。胸中脹滿,枳實理中丸。脹滿脈浮,桂枝湯。脹滿時 痛,桂枝加芍藥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少陰脈沉,口不干,舌不燥,背惡寒,小便清白,四逆湯。始得病,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 細辛湯。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大承氣湯。六經中,惟此一經難治,大要以口燥而渴,知其熱, 脈沉而遲,別其寒。 厥陰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小建中湯。脈浮緩,如瘧狀,桂枝麻黃各半湯。脈沉短 者,囊必縮,為毒氣入髒,承氣湯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證

屬性: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 見風脈也。二者為榮衛俱病,法用大青龍湯。然不可輕用,須風寒俱盛,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一 法以桂枝、麻黃湯尤穩,今改羌活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三陽合病

屬性:本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無津液,胃中燥,轉屬陽明,是為脾約。 若惡寒,用升麻葛根。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難,白虎湯。譫語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麻黃湯。 太陽少陽,頭項強急,脅下硬滿,目眩,往來寒熱,小柴胡湯。 少陽陽明,本少陽病,因為發汗,利小便後胃中燥,大便難,屬調胃承氣湯。 正陽陽明,乃本經風盛氣實也,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口中不仁,屬白虎湯。口乾舌燥,不仁,背惡寒,同太陽陽 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無表證者,俱可下。惟惡寒者,為太陽陽明合病,未過經,為屬表,可發 汗,桂枝麻黃各半湯。蓋在經則汗,過經則下也。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太陽陽明並病

屬性:本太陽病,發汗,則汗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是並歸陽明也。太陽證尚 在,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證也。大小承氣湯,陽明證也。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春溫變熱

屬性:溫熱病者,冬時感寒,偶不即發,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又 甚於溫也。溫病,發於春三月夏至前是也。發熱咳嗽,頭疼身痛,口燥渴,脈浮弦。熱甚者,小柴胡 湯。熱微者,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微熱不渴,小柴胡加桂枝;渴者,加五味;渴者,去半夏,加 栝蔞、人參。脈實煩渴者,大柴胡湯微利之,以其脈實,必大便難也。虛煩者,竹葉石膏湯,然用 羌活湯解之為當;渴,加知母、石膏。 夏月熱病,發熱頭疼,身體痛重,不惡寒而惡熱,其脈洪,不可溫,宜羌活湯;渴,加知母、 石膏。三月至夏,謂之晚發,梔子升麻湯。有少陽證者,小柴胡湯。更於前方內選用。若春夏有惡 風惡寒,類傷寒證者,蓋當時暴中風寒之氣新病,即非冬時受寒,通用羌活湯治之。


<目錄>

<篇名>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屬性:者,先太陽中風,重感寒濕所致。經曰∶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 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傷風頭痛,常自 汗出而嘔者,若汗之,必發 。大發濕家汗,亦作 。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作 。若其脈沉弦 而遲,或帶緊,或散於指外,皆惡候也。 發熱無汗,惡寒,為剛 ,葛根湯或麻黃葛根湯。發熱有汗,不惡寒,為柔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栝蔞葛根湯。二 通用小續命湯,剛 為陽,去附子;柔 為陰,去麻黃。剛 ,胸滿,口噤 切牙,腳攣,臥不着席,大承氣湯下之。柔 ,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湯、白朮散、桂枝煮散選用。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風溫濕溫

屬性: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 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 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葛根龍膽湯、小柴胡湯選用。未醒者,柴胡桂枝湯。 發汗已,身灼熱,知母葛根湯;渴甚,栝蔞根湯。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 誤汗風溫,防己黃 湯。 濕溫,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為濕溫。其狀胸腹滿,目痛, 壯熱妄言,自汗,兩脛逆冷攣急,惡寒。若發其汗,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而色變, 醫殺人耳。 濕溫在太陰經,用白虎蒼朮湯加桂枝。濕勝,則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五 苓散加茵陳。臟腑虛,自利甚,理中湯、術附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風濕中濕

屬性:風濕,脈浮,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其證肢體腫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惡寒不欲去衣,大便 難,小便利,熱至日晡西而劇,治法但微解肌。若正發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解 肌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白朮防己黃 湯。不嘔不渴,脈浮虛者,桂枝附子湯。濕多身痛,小便 自利,甘草附子湯。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術附湯。緩弱昏迷, 腹滿身重,自汗 失音,下利不禁,白通湯加白朮,去甘草。身腫痛,微喘惡風,杏仁湯、人參敗毒散通用。熱而煩 渴者,小柴胡加栝蔞。若誤下之,小便必不利,可五苓散。 中濕,小便不利,大便自利,甘草附子湯、五苓散。大小便皆利,則與術附湯。身體痛,或鼻 塞,小建中湯加黃 。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溫毒中

屬性:溫毒者,冬月感寒毒異氣,至春始發也。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有發斑之證。心下煩悶,嘔 逆咳嗽,後必下利,寸脈洪數,尺脈實大,為病則重,以陽氣盛故耳。治法通用玄參升麻湯、黑膏 主之。詳見發斑條中。 中暑,脈虛而伏,身熱背惡寒,面垢自汗,煩躁大渴,毛聳惡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與傷寒 諸證不同矣。內外俱熱,口燥煩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湯。痰逆惡寒,橘皮湯。熱悶不惡寒, 竹葉石膏湯。頭痛,噁心煩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小柴胡湯良。脈芤 遲,腠理開,洒然毛聳,口齒燥, 白虎加人參湯。霍亂,煩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腳轉筋,以黃連香薷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發熱

屬性:夫翕翕然而熱者,表熱也。有蒸蒸而熱者,里熱也。其屬表者,風寒客於皮膚,邪氣怫鬱於外, 表熱而里不熱也。其屬里者,陽氣下陷,入於陰中,里熱甚而達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熱未 罷,邪氣傳里,里未作實,則表里俱熱,而但輕於純在里也。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反有發 熱之證,或其脈沉,或下利,手足冷為異耳。雖然,傷寒發熱,病之常也。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 汗後復發熱,脈燥疾,下利者,皆不易治,其可例視之乎? 太陽病,發熱頭疼,惡寒有汗,桂枝湯;惡寒無汗,麻黃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急下之,大承氣湯;脈浮數 者,大柴胡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脈浮數實者,調胃承氣湯;脈浮,桂枝湯;汗多者,胃汁干, 急下之,大承氣湯。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脈浮而 大,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表里俱見,五苓散。 少陽發熱,脈弦細而嘔,小柴胡湯。 少陰反發熱,有二病∶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厥逆,里寒外熱,脈不出者,通脈四逆 湯。 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脈浮大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 逆湯;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黃芩湯。脈浮,發熱,無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湯加人參栝 蔞湯;壯熱,頭痛,心中煩者,梔子黃芩湯。 汗下後有熱,大汗則損氣,損氣則陽微,故脈虛而惡寒。大下則傷血,血傷則陰弱,故脈澀而 發熱。誤汗,誤下皆有此耳。且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下之,亡陰矣。陰無所主,邪氣搏之, 血虛乃發熱也。 太陽病,發汗,遂發熱惡寒,小柴胡湯;蒸蒸而熱者,屬胃,調胃承氣湯。 下後陰弱而發熱,是為內熱,葶藶苦酒湯。若脈浮,則汗之,麻黃湯;脈實, 則下之,大柴胡湯。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梔子豉湯。發汗,又復下之,惡寒發 熱,無休止時,小建中湯。 傷寒,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梔子豉湯。 瘥後勞復,發熱,小柴胡湯;脈浮者,當汗解,柴胡桂枝湯;脈沉者,當下解,調胃承氣湯。 下利,腹反痞滿者,生薑瀉心湯;小便不利,麥門冬湯。 食復,發熱,梔子豉湯加大黃。病後虛羸,微熱不去者,竹葉石膏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頭痛

屬性:大凡頭痛屬三陽,乃邪氣上攻也。太陽專主頭痛,陽明、少陽亦有之。三陰絡上不過頭,惟厥 陰循喉嚨之後,上連目,系頂巔,故有頭痛乾嘔,吐涎沫之證,卻無身熱,亦與陽證不同。雖然, 風濕在少陰,濕溫在太陰,其經從足走至胸中而還,及頭痛過於陰毒,是又不可拘也。若兩感於寒, 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 滿而渴,與夫頭痛極甚,又連於胸,手足寒者,則為真頭痛,不可治矣。 太陽病,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已發汗,未發汗,頭痛如破者,葛根 蔥白湯。太陽病,下之,脈細數者,頭痛未止,連須蔥白湯。 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六七日不大便,胃實,氣攻於上也,少與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 脈弦,發熱,小柴胡湯。 濕家頭痛,鼻塞,瓜蒂末納鼻中,黃水出立愈。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瓜蒂散吐之。 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頭痛,壯熱心煩,梔子黃芩湯。天行、勞復頭痛,四肢痛, 蔥頭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項強

屬性: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有下之證。寒濕項強,則成 ,見本條,臨病 宜審。 太陽病,項強,無汗惡風,為表實,葛根湯;項背強,發熱,汗出惡風,為表虛,桂枝加葛根。 誤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一法頻與理中丸。若損甚者,兼與四逆湯。 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 正陽湯。天明復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惡風

屬性:惡風者,見風則怯,密室之中,無所惡也。風傷衛氣,衛虛,則腠理不密,由是而惡矣,悉屬 於陽,非比惡寒,有陰陽之別。若無汗而惡寒者,為傷寒,當發其汗。汗出而惡風者,則為中風, 當解其肌,不可更發汗。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三陽風濕,皆有此證,不可不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惡風自汗,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 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 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而惡風者,法當用溫,桂枝附子湯。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治與上同。 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熱,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 汗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防風白朮牡蠣湯,次小建中湯。 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煩疼,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 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 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惡寒

屬性: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亦不欲去衣被。其風寒客於榮衛,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而惡 寒也。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謂如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先惡 寒,而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初病惡寒而 倦,脈沉細而緊,此則為熱發於陰也。在陽則發汗,在陰則溫里。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 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里。若少陰病,惡寒而倦,手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又為不治之 證。 太陽病,發熱,或未發熱,惡寒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 陽明病固宜下,微惡寒者,系與太陽合病,在經,屬表,可發汗,麻黃湯。若脈遲汗多,微惡 寒者,表未解也,雖陽明證,可桂枝湯。 少陽病,頭汗出,微惡寒,柴胡桂枝湯。 發熱,汗出後惡寒而嘔,但心下痞者,五苓散。發汗後惡寒者,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 惡寒,脈微而複利,正亡血也,四逆湯加人參。汗後惡寒,脈細數浮遲,嘔不止,理中丸。 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而惡寒,表未解也,當先解表,桂枝湯,後攻痞,三黃瀉心湯。 太陽病,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若微惡寒者,桂枝加芍藥附子湯。 少陰病,脈沉細,惡寒者,四逆湯。若下利,惡寒而倦,手足溫者,小建中湯。若惡寒而倦, 時時自煩,不欲濃衣,大柴胡湯。 亡血家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慄而振,小柴胡湯、芍藥湯。 脈弱者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慄不能自還,當歸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背惡寒

屬性: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陽氣內陷者, 口乾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陷,口乾燥,背惡寒,白虎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寒熱

屬性: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於表而與之爭, 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於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 則多熱。邪在半表半里,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湯專主寒熱,寒多者,加桂;熱 多者,加大黃,是大法也。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 半湯;脈微緩者,不可汗,宜越婢湯。 病至十餘日,熱結在里,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心煩發嘔,胸膈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 湯。 汗下後不嘔不渴,頭汗出,胸膈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薑湯。 熱多寒少,尺脈遲者,榮血不足,黃 建中湯。脈浮大,寒熱往來,宜祛邪。 凡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潮熱

屬性:潮熱,屬陽明,陽明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也。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或脈浮而 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先當 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於寅卯,寅卯則屬少陽,潮於巳午,則屬太陽, 是又不可不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潮熱,脈實,可下,小承氣湯或大柴胡;脈虛者,不可下, 桂枝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大承氣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 盜汗出,柴胡桂枝湯。 腹滿,不大便,潮熱,小承氣湯微利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似瘧

屬性:似瘧,一名瘧狀,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 太陽似瘧,脈浮洪,桂枝湯;清便自可,不嘔,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半湯。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浮,桂枝湯;脈實,承氣湯。 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如瘧狀,小柴胡湯。 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血少,先以黃 建中湯養其榮衛。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湯、 桂枝湯、越婢湯選用之。 厥陰脈浮緩,囊不縮,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湯加桂;渴者,柴胡加人參栝蔞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無汗

屬性:無汗,寒邪中經,腠理閉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若風、暑、濕干之,則自汗出矣。當汗之證, 與麻黃湯三劑而不得汗者,此又不可療也。 太陽當熱,無汗頭痛,麻黃湯。項背強,兀兀無汗,葛根湯。剛 ,發熱惡寒,無汗,葛根湯 或小續命湯。 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麻黃湯;汗不止,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 陽明反無汗,脈浮而喘者,麻黃湯。若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自汗

屬性:衛氣者,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衛為邪所干,不能衛護於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者, 有表里虛實之分。若自汗出,惡風寒,為表未解,當解肌,以致汗泄惡風,與汗後惡寒,皆為表虛, 必用溫劑。若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解里未和,從下之。設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凝而不流, 皆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桂枝湯。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 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芍藥、甘草。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桂枝附子。 陽明汗多而渴,發熱譫語,大便硬,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寒,桂枝附子湯。若小便自利而汗出,為津液 少,不可攻利,宜蜜導煎通之。若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無他證者,溫粉撲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若汗而喘,無 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頭汗

屬性:諸陽經絡循於頭,三陰則至項而還。頭汗者,邪搏諸陽,則汗見於頭也。若遍身汗者,為之熱 越。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津液上湊,故但頭汗耳。夫里虛則不可下,內涸則不宜汗。頭汗之證, 更不可再汗也。其或瘀血在里,與夫熱入血室,虛煩水結,皆令頭汗。此為熱郁於內而上達,或吐 或下,以祛其邪。設或小便不利,內外關格而頭汗,則為陽脫。誤下濕家,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 小便利,亦為陽脫。二者皆不療矣。《百問》∶表實里虛。故頭汗不可下。 發黃,頭汗及項而止,小便難,引水漿,此濕也,茵陳蒿、茵陳五苓散。 心結胸,心忪滿,無大熱,頭汗出,半夏茯苓湯。 譫語頭汗,是為血熱,屬陽明,用承氣湯。若心中懊 而頭汗者,梔子豉湯。 半表半里,有柴胡證,並小柴胡湯。熱寒往來,微惡寒,為表。脅下滿,大便堅,為里。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手足汗

屬性:四肢者,諸陽之本,熱聚於胃,則津液旁達於手足也。蘊熱,則躁煩譫語,挾寒,則水谷不分。 是又承氣、理中之不同。 陽明病,手足 汗出,譫語,大便難,與承氣湯。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 大便初硬後溏,水谷不分,與理中湯。一法用豬苓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盜汗

屬性:盜汗者,睡着則汗出,覺則便不出矣。雜病責於陽虛,傷寒責在半表半里,故知 膽有熱也。 陽明病,脈浮緊,潮熱盜汗,柴胡桂枝湯。脈浮大,欲眠,目合則汗,小柴胡湯,又柴胡桂枝 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煩熱

屬性:邪熱傳里,不經發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異。經曰∶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如未 作膈熱,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異,宜別其證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先 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鬱悶之狀。 太陽病,心煩自汗,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湯,宜芍藥甘草湯。服桂枝湯後,出汗後煩渴者, 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 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加茯苓。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煩,小建中湯。 發汗後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 衄而煩渴者,飲則吐水,五苓散;不愈,竹葉石膏湯。 下後晝煩夜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微沉,乾薑附子湯。若懊 ,梔子豆豉湯。 若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不解,腹滿痛者,有 燥屎,大承氣湯。吐、汗、下後虛煩,心下痞滿,氣上沖胸,頭眩,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湯。 腎傷寒,表里無熱,但煩憒,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煩躁

屬性: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 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則熱之輕,躁則熱之甚也。有邪在里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 為陽盛隔陰,欲於泥水中臥,飲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發熱,厥逆,煩躁不得眠, 惡寒燥攣,脈不出而躁者,皆為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熱而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 證,柴胡湯。 證煩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氣湯微和之。心中悸而煩躁者,小建中湯。 惡風自汗,脈濡弱而煩躁者,皆用此法。 但發熱六七日,渴欲飲水者,五苓散。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五苓散,水調服探吐之。 陽明病,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承氣湯下之。 少陽吐利厥逆,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厥逆,脈沉自利,煩躁不得眠,黃連雞子湯、黃連阿膠湯。 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 湯。發汗,若下之,病仍在不去,煩躁者,茯苓四逆湯。 陰極發躁,或陰毒火邪,投熱藥反劇者,不可用涼藥,躁甚仍與熱劑,用四逆湯輩。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懊

屬性:懊 者,心中懊懊 ,鬱悶不舒之貌。蓋由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於心胸之間, 甚則為結胸也。邪在心胸則宜吐,熱結胃腑則宜下,不可拘也。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甚 則反覆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舌上白苔,飢不能食,虛煩不眠,頭汗懊 ,上同。 短氣煩躁,咽硬,胸中懊 ,大陷胸湯。陽明病,下之後懊 而煩,中有燥屎,宜承氣湯。陽明 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發黃,宜茵陳蒿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身痛

屬性:身痛,太陽表證也。雖曰表邪未解,而有發汗溫經先後之不同。自利脈沉,為陰病。身痛,其 身重者,屬乎陽明,為有風也。又有陽邪內行,不榮於表,是又不可不知。 太陽身痛,脈浮緊,無汗,麻黃湯;或尺脈遲,為無血,先用小建中湯,候尺脈浮,卻用麻黃 湯。 下利脈沉,身痛,宜四逆湯輩。 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七八日後結熱在里,乃攻其表。 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霍亂後身痛不休,桂枝湯。濕家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成 ,葛根桂枝湯。 凡中濕身痛,有本條。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四肢拘急

屬性: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者,諸陽之本。蓋因發汗亡陽,陽 虛,是有其證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惡寒,腳攣急,芍藥甘草湯;小便難者,桂枝加附子。 太陽病,發汗,遂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咳嗽

屬性:咳者,謦咳,俗謂之嗽。肺主氣,肺為邪所乘,氣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咳者,有 停飲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證,不可不辯,小青龍,太陽之表水也; 十棗湯,太陽之里水也;真武湯,水證之水氣也。蓋水與表寒相合而咳,則小青龍,當汗之。水與 里寒相合而咳,則真武湯,溫之。里癖合水動肺而嗽,十棗湯,所以下之也。 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喘而利,小青龍湯。(有加減法。)惡寒身痛,只根據本方。身涼咳 嗽,乾嘔微利,心下痞滿,引脅下痛,十棗湯。四肢痛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有 加減之法。) 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硬滿而痛,咳嗽,小柴胡湯。(有加減之法。) 少陰咳嗽,四逆湯。腹痛下利,咳嗽,中滿而嘔,大半夏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喘

屬性:傷寒發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氣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 之。在里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其水氣者,心下怔忡,是以有青龍湯之證。或注喘, 汗出而喘,宜發之。雖然,喘特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譫語,汗出發潤,身汗如油,皆不可治。 太陽病,無汗而喘,麻黃湯。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短氣腹滿,潮熱而喘,小承氣湯。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誤下太陽,利不止,脈促,有汗而喘,葛根麻黃黃芩湯;無汗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水氣喘咳,乃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小腹痛者,去麻黃,加 茯苓。陰病喘促者,反陰丹。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氣逆

屬性:氣逆者,氣自腹中時時上沖也。蓋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里,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 仍在表也,當復汗之。厥陰客熱,氣上衝心,此熱在里而氣上也。若病如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 又動氣發汗而氣上沖者,此正氣虛而氣逆也,當根據法調治之。脈沉緊者,不可汗。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不上沖者,不可與之。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 強,寸脈浮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寒,瓜蒂散吐之;脈微者,不可吐。吐則 心口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 動氣,發汗,氣上沖者,李根湯。病後虛羸少氣,氣逆,吐者,竹葉石膏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短氣

屬性:短氣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續也。《千金方》雲少氣不足以息也。《金匱要略》 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心腹濡滿而氣短者,邪在表而 為虛。又有停水心下,亦令短氣,隨證攻治,無不愈矣。 短氣潮熱,腹滿而喘,此為外欲解而里欲實,大柴胡湯,小承氣湯。 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其邪在表,甘草附子湯。 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短氣,小半夏湯。 身涼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有水,十棗湯。 誤下太陽,短氣煩躁,心中懊 ,便為結胸,大陷胸湯及丸。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口乾

屬性:邪熱聚於胃腑,消耗津液,故口乾、熱而渴也。經曰少陰病,故口燥咽干者,急下之。若不口 燥咽干而渴,脈沉者,急溫之。又有漱水不下咽者,若見表證,必衄,為邪熱在經也。以血氣俱多, 經中熱甚、迫血妄行而作衄者,無表證,加之胸腹滿而如狂者,又為蓄血在內者。 陽明口燥咽干,無大熱,背微惡寒,煩渴,白虎加人參湯。 少陽口燥咽干,小柴胡湯。 少陰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用承氣湯。 陽明病,口燥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黃芩芍藥湯;漱水不咽,發狂,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抵 當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渴

屬性:渴者,里有熱也。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傷寒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渴飲水多而 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至 於厥陰,則又熱之極矣。太陽無汗,若渴,忌白虎,宜柴胡湯。陽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葉石 膏湯。若先嘔後渴,則為欲解,當與之水。先渴後嘔,則為水停,屬赤茯苓湯。當從此議,勿令誤 也。 太陽病,發渴,脈浮,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服桂枝湯,汗出後煩 渴甚者,白虎加人參湯。小便不利而渴,五苓散。身熱惡風,手足 溫,脅滿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 陽明發渴,則有汗,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加減同用。若汗少,小便不利, 脈浮而渴,五苓散;渴而飲水嘔者,同。 發黃,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 少陽發汗,則自利,咳而嘔,引水飲,豬苓湯。 下利,渴欲飲水,白頭翁湯。下利,脈數而渴者,自愈;不愈,必下清血,宜黃芩散。 病患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寐,小便白,下利而渴,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陽毒

屬性:大熱大渴,黑奴丸。中暑,發渴,白虎加人參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胸脅滿痛

屬性:胸滿者,胸膈間氣塞閉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下氣填脹滿也,非腹中 滿。蓋邪自表傳里,必先自胸脅以至心腹而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發汗。脅滿者,多在半表 半里之間,宜和解。至於邪結胸中而為實者,又須涌吐之也。 太陽病,下後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病在於胃氣,芍藥入榮,故去之。 陽明病,喘而胸滿,猶帶表證,不可下,與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胸脅俱滿,或脅下硬痛,或嘔吐,舌上白苔,或不大便,並屬小柴胡湯。 傷寒五七日,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脅下痞硬,柴胡加牡蠣湯。 傷寒七八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胸中痰實,瓜蒂散吐之。胸膈不快,填滿閉塞,唇青手冷,脈細沉,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結胸

屬性:經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注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外 證項強,心下滿硬而痛是也。此為實邪在里,法當下之。若脈浮大,若表證,若水氣填,不可下。亦 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滿者。經曰∶病患手足厥,脈乍緊,邪結胸中,心滿而煩,飢不欲食;當吐之。 是則病在胸中也。經曰∶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則邪氣自表傳里,留 於心下,未全為實,法當吐之,故有此戒。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者,不治。 結胸,寸脈浮,關尺皆沉緊,宜下。若脈浮大,或有表證,先用小柴胡湯,表已解,下之。大 結胸,不按而痛連臍腹,痛硬不可近,大陷胸湯;或太峻,用丸。 小結胸,按之而痛,心下硬,小陷胸湯。熱實結胸,懊 煩渴,心下痛,少與大陷胸湯。寒實 結胸,無熱證,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痞

屬性:經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輕於結胸者,心下滿而不 痛,按之則濡,是其虛邪留滯,故但滿而不痛也,惟枳、桔最良。 欲攻之,只從表證解而後可。 痞者,關脈多沉,枳實理中丸、半夏瀉心湯。關脈沉者,三黃湯瀉其肝。若惡寒者,附子瀉心 湯。服此湯痞不去,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下後復汗,心下痞而惡寒,表不解,不可攻痞,先與桂枝湯;表解,乃攻痞,三黃湯。 表未解而心下妨悶,曰支結,柴胡桂枝湯;胸脅滿而微結,小柴胡湯加乾薑、牡蠣。表證未罷, 因攻之,協熱而利,心下硬,為表里俱病,桂枝人參湯。 下利,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鳴,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治法通用桂枝人參湯。若下利 不止,則治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發熱不解,嘔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湯。吐、汗、下後噎氣痞硬,旋覆代赭湯。 若咳逆氣虛,用四逆湯。胃寒,先宜理中丸,後用旋覆代赭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腹滿

屬性:脾為中央之土,所以腹滿多屬太陰也。常病者,為里實,從下之。時減者, 為里虛,當溫之。若解表內不消,非大滿,尤生寒熱,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滿大實,兼有 燥屎,雖得之四五日,亦為可下,謂邪已入腑也。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干,陰寒為邪,則腹 滿而吐利,食不下。若雖經吐下後而腹滿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也。 太陽誤下,因時腹滿而痛,桂枝加附子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陽明發熱,腹滿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譫語者,小柴胡湯;噦而小便難,加茯苓。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譫語,口中不仁,小柴胡湯;有汗,白虎湯。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枳桔理中丸。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腹滿痛者,脾不勝水,水與氣搏皮肉之間,腸中漉漉有聲,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 下利腹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攻其表,桂枝湯。 發汗後腹滿,當溫,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吐後腹滿,當下,少與調胃承氣湯。 下後腹滿,宜梔子厚朴湯。腹脹滿者,陰陽不和,桔梗半夏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腹痛

屬性: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蓋陽邪傳里而痛者,其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陰寒 在內而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利也,當以熱劑溫之。有燥屎宿食為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 痛也,則後用下。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此皆為里證,而所治各不同矣,又當隨證施治。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不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湯。 少陰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瀉利下重,並四逆散。 下利清谷,脈微欲絕,通脈四逆湯;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湯。 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者,黃連湯。 大便實痛者,關脈實,腹滿不大便,桂枝加大黃湯、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小腹滿

屬性:小腹滿者,臍下滿是也。若胸滿,心下滿,腹滿,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小腹滿, 皆為有物而非氣。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者,乃是溺澀之證。滲利之劑,宜分兩途。 經曰∶病患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名髒結也,死。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便急結,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在,脈微沉,不結胸,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 太陽病,目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陰陽易,小腹痛,燒 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湯;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宜灸關元穴。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嘔吐

屬性: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復言干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干, 猶空也,但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輕重,則嘔 甚於吐。蓋表邪傳里,里氣上逆,故嘔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熱,脈弦數,口舌煩渴。有胃寒,脈 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腥,奔逆上沖,不須治之, 嘔膿儘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辯。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則多嘔吐。及其里熱而嘔吐者,亦有之。 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設或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惟 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氣逆欲嘔吐者,黃連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心下煩郁,痞硬不利,嘔吐,大柴胡湯。 三陽發熱而嘔逆,小柴胡湯,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 先嘔後渴,此為欲解,宜與水解。先渴後嘔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湯。 少陰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湯加生薑。 少氣,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膈上寒飲,乾嘔,吐涎 沫,四逆湯。 若吐利,手足厥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上同。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橘皮湯,小柴胡湯。似嘔,似噦,似喘, 心下憒憒,大橘皮湯。 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瘥後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汁。屢經汗下,寒 氣膈塞,食入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汗後水藥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湯。《金匱要略》曰∶諸嘔吐,谷不下,半夏湯。嘔吐, 脈滑數,或洪,發熱,茅根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乾嘔

屬性:乾嘔者,嘔而無物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谷氣並,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證。太陽汗 出乾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乾嘔,姜附湯,主下利也。厥陰吐沫乾嘔,吳茱萸湯,主涎 沫也。邪去,則吐自止矣。若有水氣二證,又當以 表里別之。 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主之。 不發熱,不惡寒,肋痛,咳而利,乾嘔者,十棗湯下之。 自汗頭痛,乾嘔,桂枝湯。 少陰下利乾嘔,脈微,白通湯;下利不止,乾嘔而煩,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 惡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通脈四逆湯。 膈上有寒飲,乾嘔,亦屬少陰,四逆湯。 乾嘔,吐痰沫,頭痛,吳茱萸湯。得此湯反劇者,與小柴胡湯。乾嘔自利,黃芩湯、半夏生薑 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自汗惡風寒,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 皮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咳逆噦

屬性:夫咳逆者,俗謂之吃忒是也。才發聲於喉間則遽止,HT HT 然連續數聲,然而短 促不長。古人謂之噦者,非也。噦與乾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物。病至於噦,則 危,難治矣。大抵KT 近於噦。KT 者,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矣。蓋因胃氣本虛, 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經曰∶陽脈浮,則為氣KT 。又曰∶脈滑,則為噦。此 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又有熱氣擁郁,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 之。設若不尿,腹滿而噦者,咳逆、脈散而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與傷寒咳而氣逆者又不同也。 若將吃忒紊於噦與咳而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之際,宜明辯之。 咳嗽,大便少,與大承氣湯下之。蓋由熱氣沖膈肝肺故耳。若便軟,瀉心湯,胃氣虛而沖脈逆 也。若脈散者,不治。咳逆潮熱,小柴胡加橘皮生薑湯。 厥逆不止,烏苓湯;有寒者,羌活附子散。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KT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為逆,又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豆蔻 湯。 噦而腹滿,大便不利,先宜半夏生薑湯,次用承氣湯;小便不利,豬苓湯。 陽明中風,脈浮弦,小便難,潮熱而噦,小柴胡湯加茯苓。 嘔噦,手足冷逆,小橘皮湯。若胸滿虛煩,大橘皮湯;胃氣寒者,吳茱萸理中湯、溫中湯。 《金匱要略》曰∶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噦不止者,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子, 宜消息用之。 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蘊結不散,變噦,梓皮飲子。溫病有熱,飲水暴冷,作噦,茅根 葛根湯。溫病胃冷,變噦,茅根橘皮湯。溫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茅根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下利

屬性:傷寒表邪傳里,里虛助熱,則自下利。又有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亦為下利,要當別其 陰陽。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 無熱,此大概也。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惡寒,凡此皆寒。渴欲飲水,溺色如 常,泄下赤黃,發熱後重,凡此皆熱。蓋因風邪入胃,水來侮土,故令暴下。或溫或攻,或清下焦, 或利小便,隨證施治,但不宜發汗耳。邪氣內攻,復泄其津液,胃氣轉虛,必成脹滿。若夫下利譫 語而目直視,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發熱,厥而自汗,下利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而脈不出,下利 日數十行,其脈反實,皆為不治之證,五者最忌者也。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頭目痛,鼻干,脈浮,葛根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頭痛胸滿,乾嘔,脈浮弦,黃芩湯;嘔甚,加半夏、生薑。 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身熱,胸脅滿,乾嘔,往來寒熱,脈長大而弦,弦而為負,負者死;長 大不弦為順,大承氣湯下之。滑而數,為有宿食,亦從下之。 太陽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太陰自利,不渴,四逆湯、理中湯、術附湯。 少陰下利,不渴,腎虛,飲水自救,脈微者,白通湯;厥逆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湯。 少陰下利,渴而嘔,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乾燥,此不可溫,宜用下,大承氣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身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 湯。 胃熱,利白腹垢,臍下必熱,便下垢膩赤黃,或渴,黃芩湯、白頭翁、柏皮湯通用之,白虎湯。 胃寒,利白鴨溏,臍下必冷,腹脹滿,便中清白,或清谷,四逆湯、理中湯。寒毒下利,面戴 陽者,下虛也。下利譫語,有燥屎也;脈不微細,小承氣湯。 尺脈弦,腸鳴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腸胃積結也,宜下 之,大承氣湯。 下利,脈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氣湯。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 浮革,因爾腸鳴者,當歸四逆湯。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宜下之,大承氣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便膿血

屬性:沖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氣,均有此沖脈。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 為下血譫語;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皆為熱入血室,逼血下行,則血熱而利也。挾血之脈,乍澀 乍數,或伏或沉。血熱交並,則脈洪盛。大抵男多於左手,女多於右手見之。又有陰寒為病,下利 便膿血者,乃下焦虛寒,腸胃堅固,清濁不分而利下膿血也。二者一為挾血,一為陰寒,臨病宜精 別焉。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湯、《明理論》抵當湯。 陽明病,下血譫語,胸脅滿如結胸,夜則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 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 下後無表里證,脈數不解散,消谷易飢,多日不大便,此為瘀血,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或小 柴胡湯加桃仁、大黃。 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結,小便必利,抵當丸。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四逆

屬性:手足不溫,謂之四逆。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表里之間,則手足溫。至於邪傳少陰,則手足 有逆冷之證,與厥陰又相遠也。然自熱而至溫,自溫而至厥,乃傳經之邪,輕則四逆散,重則承氣 湯下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溫者,四逆湯溫之,則為陰經受邪,而陽氣不足也。其或吐利煩 躁,厥逆蜷臥,皆屬少陰,又為不治之證。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滿,或利下重,並四逆 散。初病以來,厥冷四逆,即四逆湯。 手足逆冷,大便閉,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為陽證,以白虎湯;甚者,大承氣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厥逆

屬性:陽氣伏藏,陰氣越出,陰陽不相順接,所以厥也。若先熱而後厥者,乃熱邪伏於內也。先厥而 後熱者,乃陰退而陽得復也。 若始得病便厥者,是陽不足而陰勝也。熱伏於內者,其脈沉而數,狂言發渴,露手揚衣,躁不得 眠,或大便閉。初便厥者,其脈沉遲而弱,醒醒而靜,惡寒引衣,或下利清谷也。其或惡寒蜷臥, 煩躁下利,不知人,皆為惡候,故曰逆也。 先發熱而後厥者,揚手擲足,煩躁飲水,畏熱頭汗,大便閉,小便赤,怫鬱昏悸,當下失下, 血氣不通,所以謂熱深則厥深者,此也,大柴胡湯、小承氣選而用之。 初病便厥,足攣惡寒,引衣自蓋,不渴,大小便自利,默默而惶惶,諸四逆選用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悸,茯苓桂甘湯;後治厥,四逆湯。吐利厥逆,煩躁欲死者,吳 茱萸湯、當歸四逆湯,仍灸太溪。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不大便

屬性:不大便,謂大便難也。皆因發汗,利小便,耗其津液,以致腸胃乾燥,而轉屬陽明里者多矣。 其小便自數者,則為津液偏勝,故使大便亦難也。若下,若發汗,小便數,大便硬者,與承氣湯和 之,謂津液內竭也。又有不宜便下者,至於脈浮,脈虛,惡寒,此尤帶表邪,乃不可下。其嘔吐, 為邪未入腑,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小便清者,知其邪不在里,仍在表也。大便難,小便少,不 轉矢氣,此內無燥屎也,但初硬後溏爾。陽明脈浮,或經發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亦津液內竭, 宜蜜導煎通之。經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宜大柴 胡湯。若不了了,得屎而解。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難,名曰陰結也,宜金液丹。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小承氣湯。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煩躁,發作有時者,此為屎硬不得大便,小承氣湯。 夫病陽明者,下之則硬;汗多極,發其汗則亦硬,並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若發汗,若利小便,津液內竭,大便自難者,不可攻之;無陰陽,強大便者,下之,必清谷 脹滿,並用蜜導煎。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譫語(鄭聲附)

屬性: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傷寒,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為 熱冒,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 亦語。亦有譫語者,有獨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凡此見其熱之輕重也。大抵熱入於胃, 水涸屎燥,必發譫語。又有被火劫者,有亡陽者,名各不同。但氣短者死,脈自和則愈。或喘滿, 氣逆而上奔,自利柔脫而奪下,皆為逆也。 譫語者,脈洪數,大便閉,小便赤,手足溫,與調胃承氣湯。胃實譫語,身熱汗多,便難,或 潮熱,諸承氣湯選用之。 發汗多,亡陽譫語,身自和,不可下,柴胡桂枝湯。下利譫語,為有燥屎,脈不微細,小承氣 湯;利不止者,不治。 三陽合病,譫語者,脈滑實,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遺尿,不可汗下,與白虎湯。 傷寒,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與五苓散二錢,以新汲水吐之則愈。一法用 豬苓湯。 瘀血狂言譫語,漱水,大便黑色,小便多,身黃腹滿,此為當汗不汗,蓄熱 在里,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桃仁承氣湯、抵當丸。 婦人熱入血室,晝靜夜譫,如見鬼狀,小柴胡湯。 陽明病,其人喜忘,必有瘀血,抵當丸。 鄭聲者,重語也。又為不正之音也。傷寒鄭聲,如鄭衛之音,不正也。蓋因汗後,若病患本音 失而正氣虛,則鄭重,語不知高下,乃精氣奪之候也。其脈微細,二便利,用小柴胡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小便不利(小便難附)

屬性: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所以 滲泄也。若飲水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胃汁 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者,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 飲水過多,下焦蓄血熱,小便不利,脈浮者,用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者,豬苓湯。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 五苓加茵陳。嘔而發熱,胸滿,心下怔忡,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茯苓。 少陰病,四逆,或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懊 者,身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經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由膀胱受熱,致小便赤澀而不流利也。又曰∶雖不大 便也,六七日而小便少者,但初硬後溏未定,或硬攻之,必溏。候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之。乃 胃中水谷不別,雖通而不能也。 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身黃鼻干,氣短腹滿,潮熱時噦,胸脅痛,小便難,小柴胡加茯苓。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有心下悸,茯苓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里急,豬苓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小便自利(小便數遺溺附)

屬性:小便自利者,為津液漏滲,大便必硬,宜以藥微下之。其陽明自汗者,復發其汗,使津液內竭, 屎雖硬,尤不可攻,縱使大便難,蜜導煎導之。太陰當發身黃,其小便自利者,則濕熱內泄,不能 發黃。惟血證,則腹急而如狂。腎與膀胱虛,則不能約制水液,二者皆小便自利。若腎與膀胱虛而 挾熱,熱則水道澀,則小便不快,故澀淋而數起也。若自汗而小便數者,雖有表證,又不可用桂枝, 謂亡走津液也。 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茯苓桂枝、茯苓甘草湯。 太陽自汗,四肢拘急,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小便數,誤服桂枝湯,得之便厥,與甘草乾薑 湯、甘草芍藥湯。 脈浮自汗,小便數,胃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宜麻仁湯。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為虛寒,四逆湯,或真武湯去茯苓。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 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浮欲絕者,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舌上白苔(髒結附)

屬性:經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謂寒氣初傳入里也。舌乃心之苗,法應南方火, 色本紅,乃邪氣在表,舌則無苔。又邪氣在里,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苔而滑。熱氣漸深,其舌苔燥 而澀。熱聚於胃,其舌苔為之黃矣。若間黑色,則熱已深,病已極篤。經曰∶凡熱病,口乾舌黑者 死。乃腎水刑於心火也。 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者, 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七八日以上,反大發熱 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小柴胡湯加生薑。腹內痛者,必欲利也,理中湯。 太陽誤下,胃中空虛,客熱動膈,懊 ,舌苔,梔子豉湯。 少陽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 陽明病,舌上生苔,五苓散;舌黃者,當下之。《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髒結者,髒氣秘結而不流布也。一息不運,機緘窮,一毫不續,霄壤判,髒其可結乎?外證如 結胸狀,但欲食如故,時時下利為異耳。其脈寸浮關沉而緊,陰筋引臍腹俱痛是也。病患脅下素有 痞,連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刺關元,灸之亦可,仍與 小柴胡湯加生薑。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咽痛

屬性:咽喉不利,或痛或癢,不可納食,皆毒氣上沖所致。經曰∶太陽病,下之,脈 緊者,必咽痛,以太陽之邪搏於少陰也。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 少陰咽痛,脈浮遲,厥冷,或吐利,亦屬少陰,並不可汗下,用桔梗湯、豬膚湯;甚者,半夏 散、通脈四逆湯去芍藥,加桔梗;汗不止, 本、溫粉撲之;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 酒湯。 若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血膿,手足厥,利不止者,難治, 宜麻黃升麻湯。 腎傷寒一證,乃非時暴寒伏於少陽之經,頭痛腰痛,脈微弱,初咽痛以傷寒,後必下利。咽痛, 半夏桂枝湯;(即半夏散。)利,四逆湯。 陽毒咽痛,見發斑條。咽中閉塞,烏扇湯。口瘡赤爛,蜜浸黃柏噙。咽痛甚者,升麻六物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頭眩

屬性:少陽居表里之間,表邪傳里,表中陽虛,故頭眩也。又有發汗、吐、下後而眩者,亦陽虛所致 也。若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自冒者,此虛極而脫。而風家亦 有眩者,風主運動故也。其或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而死也。 太陽病,若下之,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必眩冒,冒家汗自出而愈。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桂枝湯。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吐、汗、下後虛煩,脈微沉緊,心下癖,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身搖,筋脈動惕,久而成 痿,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痿,用栝蔞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鼻衄

屬性:經絡熱盛,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血也。是雖熱,其邪尤在經,然亦不可發汗。經曰以桂 枝、麻黃治衄,非治衄也,乃欲散其經中邪氣耳。衄血故為欲解, 若衄不止而頭汗出,其身無汗,及發熱,汗不至足者,又為惡證,當明辯之。 太陽證衄血及服桂枝湯後致衄者,為欲解也,屬犀角地黃湯;衄不止。茅花湯。無汗能食者, 即欲衄,黃芩湯。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 ,不得眠,芍藥地黃湯。 陽明病,渴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黃芩芍藥湯。 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麻黃升麻湯。脈浮大,欲發熱,下利,鼻衄乾嘔者,黃芩芍藥。衄,煩 而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或自目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當歸四 逆湯,仍灸太溪、三陰交、湧泉。一法用黑錫丹。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吐血

屬性: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髒,積瘀於內,遂成吐血。凡見眼閉目紅,神昏 語短,眩冒迷妄,煩躁漱水,狂驚譫語,鼻衄唾紅,背冷足寒, 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便黑利,小便頻數,皆瘀血證也。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證主張。 初得此病,急宜用藥。至於陸續不已,經數時而腹痛者,此又難於料理也。 經曰∶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犀角地黃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 唾膿血者,麻黃升麻湯。此有兩證,一陽毒,一陰毒。陽毒用升麻湯,陰毒用甘桔湯加半夏、生薑。 血熱者,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 脈浮,發熱,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救逆湯。 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蜷臥不能自溫,當歸四逆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心悸

屬性:心悸者,築築然動,怔忡不能自安者是也。其證有二,一者氣虛,一者停飲。 其氣虛者,陽氣內弱,心中空虛而為悸。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亦令人悸,與氣虛而悸者,則又 甚也,法當定其氣悸也。其停飲者,由飲水過多,停留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為悸也。治法 必先分水、氣,雖有餘邪,亦先治悸,免使水氣散走而成他證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經雲∶先煩而悸者,此為熱;先悸而煩者,此為虛。故宜 建中湯。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心下悸,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里急,豬苓湯。 陽明病,壯熱來往,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湯。 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太陽病,發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肌體 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少陽病,耳聾目赤,胸滿而煩,妄加汗下,則悸而驚,與小建中湯;有熱者,小柴胡湯。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四逆散加桂枝;心下有水氣,厥而悸,當先治水,茯苓甘草湯。不 然,水入胃中,必不利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發黃

屬性:《內經》曰∶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者,單陽而無陰也。太陰脾土為濕熱所蒸,則雖見於外, 必發身黃。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至於發黃,熱勢已極,且與蓄血 大抵相類。小便不利,為發黃。小便自利,為蓄血也。設或寸口無脈,鼻出冷氣,與夫形如煙熏, 搖頭直視,環口黧黑,舉體發黃,是皆真髒氣絕也。 傷寒,瘀血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太陽中濕,發黃身熱,頭痛目黃,汗出,濕在里,五苓散、梔子柏皮湯。 濕家之為病,一分盡痛,發熱,身雖如似熏黃,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自利,術附湯;身煩 痛,麻黃湯加蒼朮;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 湯。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鼓,谷疸 湯、五苓散加茵陳。 陽明傷寒,發黃易飢,短氣腹滿,鼻乾咽燥,心脅痛,小便難,潮熱咳嗽,頭眩嗜臥,脈弦浮 大,小柴胡湯加茯苓。 血證發黃,如狂,小便多,大便黑,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選用之。 黃膽,脈浮滑緊數,頭面汗出,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茵陳蒿湯調五苓散。 初發黃,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黃水出,愈。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發狂

屬性:《難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傷寒熱毒在胃,併入於心,遂使神不寧而志不定也,故發 狂。始則少臥不飢,妄語妄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熱之所致,非 大下之,不能止也。亦有當汗不汗,瘀熱在里,下焦蓄血如狂者,小便不利,時如狂未至於狂耳。 若夫狂言直視,便溺自遺,其與汗後大熱,脈燥,狂言不食,又為可慮也。 重陽即陽毒,脈數實,狂走錯語,煩躁乾嘔,面赤咽痛,潮熱發狂,或下利黃赤,陽毒升麻黃 芩湯。 時行熱病,發狂,黑奴丸。 經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與桂枝湯;外已解,但 小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血證如狂,脈微,身黃,唇燥漱水,無寒熱,小腹滿,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黃湯;甚者, 桃仁承氣湯、抵當丸,取下黑物為效。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筋惕肉

屬性:《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偏虛,筋肉失所養, 故惕然而跳, 然而動,非溫經助陽,不可也。張氏故特設真武湯以救之。或因發汗、吐、下後表 里俱虛而有此狀者,此又逆之甚矣。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 欲擗地,真武湯。 發汗過多,或虛弱人微發汗,或傷風自汗,妄用大青龍湯,便有厥逆,筋惕肉 之證,並屬真武湯;羸者,去芍藥;有熱者,去附子。應發而腹中左右有動氣者,並不可汗。汗 之,則筋惕肉 ,或頭眩,汗出不止,其候最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十救一二。 吐下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身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久而成 痿者,通用。心下痞滿者,枳桔湯加茯苓、甘草。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多眠汗下(附霍亂)

屬性:夫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 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目,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經曰∶太陽病,十日已 去,脈浮細,嗜臥者,外已解也。鼻干不得汗,嗜臥者,風熱內攻,不干乎表,故熱氣伏於里,則 喜睡也。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譫則有熱也。見盜汗,其胃熱,亦嗜臥也。風溫、狐惑 亦有是證, 又當辯之。 太陽病十日,脈浮細,嗜臥者,外雖已解。設胸滿、脅痛、鼻干、不得汗者,小柴胡湯;脈但 浮者,麻黃湯。 少陰病,但欲寐,尺寸俱沉細者,四逆湯。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多寐,尺寸俱沉細者,四 逆湯。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多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則止矣。 其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傷之物不得出泄,壅閉正氣,陰 陽懸隔,喘脹而死。《素問》∶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安得有霍亂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湯。 吐利汗出,脈微,惡寒,手足厥冷,拘急,四逆湯。腹滿而痛,四肢拘急,轉筋下利,理中湯 加附子、官桂。加減詳見本方。 吐利止,身痛不休,桂枝湯。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 者,四逆湯。吐利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陰陽易陰陽交

屬性:凡男子陽易,婦人陰易者,病新瘥而動淫慾也。其候身重氣乏,小腹絞痛,頭不能舉,足不能 行,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眼中生花,手足拳攣,其脈離經,皆不可治。或榮衛精髓竭,翕翕少氣, 手足不能舉者而死。吁,外傷六氣,內傷七情,其為害若是耶。燒 散、 鼠屎湯、竹皮湯、乾薑 湯、青竹茹湯、當歸白朮湯宜選用之。 陰陽交者,溫病不得發汗,汗之復生大熱,狂言不食,其脈燥疾是也,皆不治。若脈浮數,表 證尤在,可再汗之。若脈沉實,則為胃實,又從汗下之。後復熱者,同此法。再汗用桂枝湯,再下 用承氣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怫鬱

屬性:怫鬱者,陽氣蒸越,形於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其證則有異焉∶大便硬 而氣短者,實也;汗下後而得噦者,虛也。當詳究之。 太陽初得病,發汗不徹,並於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鬱也,解肌湯;或汗久不 徹,其脈浮緊,與麻黃湯。 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鬱不得臥,此燥屎里實也,承氣湯主之。 汗下後虛熱,又復下之,其人怫鬱,復與之水,因而成噦。此胃中寒也,桂枝人參湯加茯苓。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螈

屬性:螈 者, 則急而縮, 則緩而伸。熱則生風,風主動,故筋脈相引而伸縮。傷寒至於螈 , 可謂危矣,能以祛風蕩熱之劑減其大勢,間有可治者。治法與 同。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戰慄

屬性:戰慄者,陰陽爭戰,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邪氣內與正氣 爭,則為栗。戰者正氣勝,故有得汗而解者。栗則不戰而但鼓頷,遂成寒逆。此陰氣內熱,正不勝 邪,宜姜附四逆湯加灼艾以御之。經曰∶陰中干邪,必內栗也。又雲∶邪中下焦陰氣為栗。足膝逆 冷,便溺妄出,皆此類耳。方在惡寒條,四逆湯、甘草乾薑湯。若復躁而不得臥者,不治。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時行兩感

屬性:時行者,春應暖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 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實時行之氣。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湯。夏 感寒邪在心,調中益氣湯、射香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秋感濕邪在肺,白虎加蒼朮;發黃,茵陳五 苓散。冬感寒邪在腎,名曰冬溫,栝蔞湯。溫疫通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從春分以後至秋分 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宜用辛溫藥發散。 傷寒兩感,半屬於陰,半屬於陽,臟腑俱受病。一日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疼口乾,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太陰受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 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長沙無治法。但凡兩感病俱作, 治有先後,發表攻里,本自不同。後人以意消息,謂如下利不止,身體疼痛,當先救里,與四逆湯; 清便自調,與桂枝湯。然治有先後之說。 太陽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陰先受病,在里,先救里。先表者,里不可緩也。先里者,表 亦不可緩也。此通權變之論也。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不得眠

屬性: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 擾而不得眠也。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 及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臥,則為邪在里也。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故宜散熱和胃。若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又從梔子豉湯以涌之。至於少陰病,熱煩於內而不得眠,又宜扶陰散熱。若瘥後不得 眠者,則熱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復也。有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證,又宜姜 附湯以退陰復陽也。此又不可不知。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今反下之,若利止,必結胸; 未止,三四日復下,必協熱而利。結胸,理中丸。協熱而利,白頭翁湯。 少陰利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此停水也;若二三日心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下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無表里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 姜附子湯。 吐、下、汗後心中懊 ,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陽勝陰,則狂言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 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中風,汗出,脈濡而弱,厥而且寒,躁不得眠,小建中湯;煩躁,竹葉石膏湯。 瘥後飲酒,煩惡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發斑

屬性:大熱則傷血,血熱不散,里實表虛,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為疹子,甚則為錦紋。 或病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大抵有兩證∶一者溫毒, 即春時發,汗下不解,邪氣不散,故發斑也;一者熱病,即冬時溫暖,乖戾之氣,遇春暄熱而發斑 也。不可誤汗,若發其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如蚊跡類焉。發斑多見於胸腹, 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後黃者, 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雖盧扁復生,亦不能施其巧。凡汗 下不解,煩悶,咳嗽嘔吐,足冷不溫,便是發斑之候。 溫毒發斑,黑膏主之;渴而心悶,下利嘔吐,下部有瘡,或口瘡,黃連橘皮湯、葛根湯、橘皮 湯。 陽毒發斑,狂癲妄言,面赤咽痛,身斑如錦,下利赤黃,升麻湯、麥奴丸;有下證,調胃承氣 湯。 時氣發斑,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 發斑通用升麻湯、犀角地黃湯;熱多者,玄參升麻湯、黃連一物湯、青木香一物湯。 凡赤斑五死一生,黑斑不救。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動氣

屬性:動氣者,髒氣不調,築築跳動,隨髒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難經》各髒載之。又有 真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相搏,即發奔豚。以其從氣衝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獨不言脾, 當臍之有動氣者,脾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動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 汗下,何況中州之氣,其敢輕動之乎?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發 汗、下,其可輕舉哉! 動氣通用理中湯去白朮,加桂。白朮燥腎閉氣,故去之,桂泄奔豚,加之。一 法,用柴胡桂枝湯亦良。二方當看有熱無熱。 動氣在左,發汗則頭眩,汗下不止,筋惕肉 ,為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與建中湯。 動氣在右,發汗則衄而渴,心若煩,飲則吐,先宜五苓散,後與竹葉石膏湯。 動氣在上,發汗則氣上衝心,桃根湯。動氣在下,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食入即 吐,先宜大橘皮湯,後與小建中湯。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滿拘急,身雖熱,反欲拳,先宜甘草乾薑湯,後與小建中湯。 動氣在右,下之,則津液竭,咽干鼻燥,頭眩心悸,宜竹葉石膏湯。 動氣在下,下之,則腹滿清谷,心痞頭眩,宜甘草瀉心湯。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蛔厥狐惑

屬性:蛔厥屬厥陰,病患素有寒,妄發其汗,或汗後身有熱,又復汗之,以致胃中虛 冷,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而乍靜乍煩者,蛔或上而或下也。蟲聞食臭必出,所以食即吐蟲也。蛔 厥,先用理中丸,次用烏梅丸。若誤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湯。 狐惑、濕 ,皆蟲證也。蓋腹中有熱,入食無多,腸胃空虛,故三蟲求食而食人之五臟也。其 候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眠,目不能閉,齧齒晦面,眉間赤、白、黑色變易無常。蟲食下部 為狐,下唇有瘡,其咽干。蟲食其髒為惑,上唇有瘡,其聲啞。治 通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 黃銳散。無陽者,用金液丹。厥陰為病,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曰胃寒,復有消 渴之證。蓋熱在上焦,而中焦則但寒無熱矣。又有大便難一證,並用理中湯加大黃,入蜜少許微利 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百合病

屬性:百合者,百脈一宗,舉身皆受病,無復所謂經絡傳次也。大病虛勞之後,臟腑 不平,變而成此。其狀似寒無寒,似熱無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藥入即 吐利也。其脈微數,每尿則頭痛,六十日愈;頭痛者,但淅淅然惡寒者,四十日愈;若尿則快然, 但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滑石代赭湯、雞子湯、百合洗方,可選用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不仁

屬性:不仁,謂不柔和也。經曰∶諸虛承寒,則為郁冒不仁。蓋其血氣虛少,不能周流於身,是為邪 氣所伏,故肌體頑麻不知痛癢,寒過厥如屍,而郁且冒也。設或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 水漿不下,形體不仁,又此為命絕也。 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精血少,寒氣上奔,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 人之身不仁,此為屍厥。以郁冒不仁為可刺之而得痊者,實神醫之診也。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 加乾薑、桂枝麻黃各半湯,宜消息選用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霍亂

屬性:霍亂者,上吐下利,揮霍而撩亂者是也。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 中焦,既吐且利。然胃氣為邪氣所傷,陰陽乖隔,遂上吐而利也,乃謂霍亂。其餘但稱吐利者,有 以異也。故以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泄出,胃中水谷盡也。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篇名>瘥後昏沉

屬性:傷寒瘥後半月以來,十餘日終不惺惺,錯語少神,或寒熱似瘧,或潮熱頰赤,醫以風溫治之, 非也,是由發汗不透,寒熱在心包絡間也。 瘥後昏沉不醒,知母麻黃湯取微汗;胃脘有熱,虛煩而嘔,竹葉石膏湯加生薑;嘔吐不已,膈 上有寒,理中丸。 瘥後從腰以下有水,牡蠣澤瀉散。瘥後日暮微煩,以其病方瘥,強與穀食不消也,損谷則愈矣。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篇名>痰證

屬性:外證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滿,氣上沖咽不得息,但身不疼,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 疼。脈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參之,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氣上沖者,瓜蒂散 吐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篇名>傷食

屬性:亦頭疼惡寒,身熱,但左手脈平和,右手脈緊盛,知為食也,大橘皮湯、二陳湯。心腹滿痛,大 柴胡湯下之;胸滿嘔吐,瓜蒂散吐之。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篇名>虛煩

屬性: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表既虛,不可汗; 里不實,不可下。叔和雲∶虛煩有熱,不可攻。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篇名>腳氣

屬性:傷寒傳足不傳手,所以寒濕之氣發於足,則類傷寒。其證頭疼身熱,肢節痛,大便秘,或嘔, 但初病時起於腳膝屈弱,不能移動為異耳。感於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續命湯入生薑汁最妙。感 於暑,所患是熱,小續命去附子,減桂一半。腳腫,木瓜散、檳榔散。大便秘,脾約丸。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篇名>小便自利

屬性:太陽身黃,小盒飯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血證也,抵當湯。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下之。尿血,延胡索湯∶延胡 索、朴硝二兩,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 陽明自汗,應小便不利而反自利,津液內竭也。屎雖硬,不可攻,宜蜜導煎、豬膽汁法。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虛寒也,四逆湯及真武湯去茯苓;小便秘或赤,知內有熱也;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小腹滿,知不為熱,乃蓄血也。若陽明津竭自利,與夫少陰自利,乃胞寒不禁,可不溫 乎?


<目錄>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篇名>熱入血室

屬性: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 二焦,必自愈。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如瘧狀,小柴胡湯。 陽明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 出而愈。 婦人熱入血室,有二經水適來。二條不言藥者,蓋以經血方來,熱氣乘虛而入,經血止,則熱 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藥犯其胃氣及上中焦。如其胸滿譫語,此內實也,刺期門以瀉之。若經水適 斷,續得寒熱,其血必結,故用小柴胡湯。若陽明熱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證,但當刺以瀉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