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經傳通解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儀禮經傳通解 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四
  儀禮經傳通解      禮類五通禮之屬提要
  等謹按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續二十九巻儀禮經傳通解宋朱子撰初名儀禮經傳集注朱子乞修三禮劄子所云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附本經之下具列註疏諸儒之説畧有端緒即是書也其劄子竟不果上晚年修葺乃更定今名朱子沒後嘉定丁丑始刋板於南康凡家禮五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共二十三卷為四十二篇中缺書數一篇大射至諸侯相朝八篇尚未脫藁其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七凡十八篇則仍前草創之本故用舊名集傳集註是為王朝禮中缺卜筮一篇目録內踐阼第三十一以後序說並缺蓋未成之本也所載儀禮諸篇咸非舊次亦頗有所釐析如士冠禮三履本在辭後乃移入前陳器服章戒宿加冠等辭本總記在後乃分入前各章之下末取雜記女子十五許嫁笄之文續經立女子笄一目如斯者不一而足雖不免割裂古義然自王安石廢罷儀禮獨存禮記朱子糾其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因撰是書以存先聖之遺制分章表目開卷瞭然亦考禮者所不廢也其喪祭二門則成於朱子門人黃榦蓋朱子以創藁屬之楊復原序述榦之言有曰始余創二禮粗就奉而質之先師喜謂余曰君所立喪祭禮規模甚善他日取吾所編家鄉邦國王朝禮其悉用此更定云云則榦之所編尚不失朱子之意然榦僅修喪禮十五捲成於嘉定己卯其祭禮則尚未訂定而榦又沒越四年壬午張虙刋之南康亦未完本也其後楊復重修祭禮鄭逢辰進之於朝復序榦之書雲喪禮十五卷前已繕冩喪服圖式今別為一卷附於正帙之外前稱喪服圖式祭禮遺藁尚有未及訂定之遺憾則別卷之意固在此又自序其書雲南康學宮舊有家鄉邦國王朝禮及張侯虙續刋喪禮又取祭禮藁本併刋而存之竊不自揆遂舉藁本叅以所聞稍加更定以續成其書凡十四卷今自卷十六至卷二十九皆復所重修合前經傳通解及集傳集註總六十有六卷雖編纂不出一手而端緒相因規模不異考古禮者其梗概節目亦略備於是矣乾隆四十四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費墀

  儀禮經傳通解舊序
  南康舊刊朱文公儀禮經傳與集傳集註而喪祭二禮俄空焉蓋以屬門人勉齋黃榦俾之類次而未成也虙來南康聞勉齋已下世深恨 文公之志不終士友間有言勉齋固嘗脫藁今在南劔陳史君處欲全此書索之南劔可也南劔知之果以其書來且併遣刻者數輩至於是鋟木更一年而後畢是雖喪祭二門而卷帙多前書三之一以是刊造之日長㸃勘之功鄉貢進士楊用為多又助以王鎮圭童居欽黃嵩三君披閱精彊錯簡脫字徃徃無之虙生不為晚而不能一識 文公文公不可得而見得見勉齋者斯可矣又復失之分
  符星渚乃 文公遺愛之地高山仰止惓惓興懐茲又得全其所欲述之書以畢其平日傳受之志豈非幸歟第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刑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㫖誠有如古人之論撫卷為之三嘆也嘉定癸未孟秋上澣四明張虙識
  欽定四庫全書
  儀禮經傳目録
  漢書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後氏戴氏今按此即今儀禮也十七本作七十臨江劉敞雲當作十七計其篇數則然今從之永嘉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漢學者見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也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曲臺後倉九篇如淳曰行禮射於曲臺後倉為記故名曰曲臺記明堂陰陽説五篇周官六篇周官傳四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師古曰即今周官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充之劉歆曰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今按禮經威儀禮記作經禮曲禮而中庸以禮經為禮儀鄭𤣥等皆曰經禮即周禮三百六十官曲禮即今儀禮冠昬吉凶其中事儀三千以其有委曲威儀故有二名也臣瓉曰周禮三百特官名耳經禮謂冠昏吉凶葢以儀禮為經禮也而近世括蒼葉夢得曰經禮制之凡也曲禮文之目也先王之世二者葢皆有書蔵於有司祭祀朝覲㑹同則大史執之以涖事小史讀之以喻衆而鄉大夫受之以教萬民保氏掌之以教國子者亦此書也愚意禮篇三者禮器為勝諸儒之説瓉葉為長葢周禮乃制治立法設官分職之書於天下事無不該攝禮典固在其中而非専為禮設也故此志列其經傳之目但曰周官而不曰周禮自不應指其官目以當禮篇之目又況其中或以一官兼掌衆禮或以數官通行一事亦難計其官數以充禮篇之數至於儀禮則其中冠昏喪祭燕射朝聘自為經禮大目亦不容専以曲禮名之也但曲禮之篇未見於今何書為近而三百三千之數又將何以充之耳又嘗考之經禮固今之儀禮其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見於它書者猶有投壺奔䘮遷廟釁廟中霤等篇其不可見者又有古經増多三十九篇而明堂隂陽王史氏記數十篇及河間獻王所輯禮樂古事多至五百餘篇儻或猶有逸在其間者大率且以春官所領五禮之目約之則其初固當有三百餘篇亡疑矣所謂曲禮則皆禮之微文小節如今曲禮少儀內則玉藻弟子職篇所記事親事長起居飲食容貌辭氣之法制器備物宗廟宮室衣冠車旗之等凡所以行乎經禮之中者其篇之全數雖不可知然條而析之亦應不下三千有餘矣若或者専以經禮為常禮曲禮為變禮則如冠禮之不醴而醮用酒殺牲而有折俎若孤子冠母不在之類皆禮之變而未嘗不在經禮篇中坐如屍立如齊毋放飯毋流歠之類雖在曲禮之中而不得謂之變禮其説誤也及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壊漢興魯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徳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今按此即上文誤作七十篇者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蘇林曰淹中里名也 今按及孔氏舊註屬下句劉敞雲孔氏安國所得壁中書也當屬上句今按此即上文五十六卷者其讀當從劉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今按與本作學十七本作七十劉敞雲學當作與七十當作十七五十六卷除十七正多三十九其説是也葢上文經七十篇本註後氏戴氏又言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後倉二戴皆其弟子則彼所謂後戴之禮即是傳此髙堂生之所得而今號儀禮者也況劉氏所考於所増多篇數適合而上文經目又別無高堂生十七篇之禮其證甚明賈公彥疏亦云古文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相似是唐初時漢志猶未誤也故知此誤錯三字皆當從劉氏説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瘉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説師古曰瘉與愈同愈勝也 今按諸記自一百三十一篇以下與經文本不相雜疑今亦多見於本篇後記及二戴之記孔子家語等書特不可考其所自耳又張淳雲如歆所言則高堂生所得獨為士禮而今儀禮乃有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居其大半疑今儀禮非高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耳此則不深考於劉説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謂士禮者特畧舉首篇以名之其曰推而致於天子者葢専指冠昬喪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而可推耶 賈公彥曰戴徳戴聖與劉向別録十七篇次第皆冠禮第一昬禮第二士相見第三自茲以下大戴即以士喪既夕士虞特牲少牢有司鄉飲鄉射燕禮大射聘禮公食覲禮喪服為次小戴則以鄉飲鄉射燕禮大射士虞喪服特牲少牢有司士喪既夕聘禮公食覲禮為次皆尊卑吉凶先後雜亂故鄭説不從之唯劉向別録大射以上七篇與小戴同而其下乃以聘食覲禮喪服士喪既夕士虞特牲少牢有司為次皆尊卑吉凶次第倫敘故鄭用之也又曰儀禮之次賤者為先故以士冠為先無大夫冠禮諸侯冠次之天子冠又次之其昬禮亦士為先大夫次之諸侯次之天子為後諸侯鄉飲酒為先天子鄉飲酒次之鄉射燕禮已下皆然又以冠昬士相見為先後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強而仕即有摯見鄉大夫見國君之等又為鄉大夫州長行鄉飲酒鄉射之事已下先吉後凶凶盡則又行祭祀吉禮也
  士冠禮第一陸徳明釋文曰冠古亂反下以意求之家禮一之上
  鄭𤣥目録曰童子任職居士位年二十而冠疏曰言童子居士位者據下昬禮相見禮皆士身所行故知此是士身自加冠也又據曲禮雲二十曰弱冠故知年二十而冠也孔穎達雲冠之所起按略説雲古人冒而句頷註雲謂三皇時以冒覆頭句頷繞項世本雲黃帝造旒冕葢前此以羽皮為冠至是乃用布也主人𤣥冠朝服則是仕於諸侯天子之士朝服皮弁素積今按諸侯朝服以日視朝天子皮弁以日視朝皆君臣同服故言此篇言主人𤣥冠朝服則是仕於諸侯而為士者若天子之士則其朝服當用皮弁素積不得言𤣥冠朝服也鄭氏本文如此今見疏義而釋文乃以天子二字加於諸侯之上則舛謬而無文理矣溫本亦誤今定從疏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恆為士疏曰四民世事見齊語引之者見此為士自加冠法若士之子四十強而仕何得有二十為士自加冠也 今按此説不可曉竊詳鄭意似謂士之子雖未仕然亦得用此禮爾疏恐誤也冠於五禮為嘉禮大小戴及別録皆此為第一疏曰周禮春官五禮之目曰吉凶軍賔嘉其以嘉禮親萬民之一曰以昬冠之禮親成男女是冠屬嘉禮也今仍舊次而於其文頗有所釐析雲如取三屨以合於陳器服章之次諸辭各附於本章之下增女笄一節自雜記而來出後記以入後篇之類
  冠義第二         家禮一之下
  此小戴記第四十三篇葢漢儒所造以釋冠禮之義者也家語冠頌篇略見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小戴曽子問中有變禮春秋內外傳有事證今皆以附於後定為第二而逓改下篇之次雲
  士昬禮第三       家禮二之上
  鄭目録雲士娶妻之禮以昬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昬者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昬疏曰商謂商量是漏刻之名案馬氏雲日未出日沒後皆云二刻半前後共五刻今雲三商者據整數而言譙周雲太昊制嫁娶儷皮為禮是昏禮所起也 今按周禮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又按孔子曰霜降逆女冰泮殺止而媒氏又言中春之月令㑹男女此皆昬禮之大期也左傳雲國君十五而生子是人君早娶所以重繼嗣也昬於五禮屬嘉禮大小戴及別録此皆第二今頗釐析之而定為第三後皆放此不復重出
  昬義第四        家禮二之下
  此小戴第四十四篇葢漢儒所造以釋昬禮之義者也今以郊特牲坊記曽子問及詩春秋內外傳白虎通義説苑所説昬禮之義及其變節合之以為此篇
  內則第五        家禮三
  此小戴第十二篇葢古經也鄭氏以為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以閨門之內禮儀可則故曰內則今按此必古者學校教民之書宜以次於昬禮故取以補經而附以傳記之説雲
  內治第六        家禮四
  古無此篇今取小戴昬義哀公問文王世子內則篇及周禮大戴禮春秋內外傳孟子書大傳新序列女傳前漢書賈誼新書孔叢子之言人君內治之法者創為此記以補經闕
  五宗第七        家禮五
  古無此篇今取小戴喪服小記大傳曾子問內則文王世子檀弓曲禮篇及此經喪服傳春秋內外傳家語白虎通義書大傳孔叢子等書之言宗子之法以治族人者創為此篇
  親屬記第八       家禮六
  此即爾雅之釋親篇白虎通義所謂親屬記者也以其具載閨門三族親戚之名號故列於此而通義所釋亦因以附焉
  士相見禮第九      鄉禮一之上
  鄭目録曰士以職位相親始承摯相見之禮雜記㑹葬禮曰相見也反哭而退朋友虞祔而退疏曰經亦有大夫及庶人見君之禮亦有士見大夫之法而以士相見為首故以名篇其天子之孤卿大夫士與諸侯之孤卿大夫士執摯既同相見之禮亦無別又雲送葬之禮恩厚者退遲恩薄者退疾引之者證有執贄相見之義也士相見於五禮屬賓禮大小戴及別録皆第三疏曰案周禮大宗伯五禮賔禮之別有八春朝夏宗秋覲冬遇時㑹殷同六者是五等諸侯見天子兼有自相朝覲之禮時聘曰問殷覜曰視二者是諸侯使臣出聘天子及自相聘之禮並執玉帛而行無執禽摯之法此屬直新升為士大夫之等同國執禽摯相見及見君之禮亦是賔主相見之法故屬賔禮也今出其見君者數條入臣禮篇而取曲禮少儀玉藻諸篇言相見飲食之禮者附之
  士相見義第十      鄉禮一之下
  古無此篇劉敞補亡今以白虎通義附其後
  投壺第十一        鄉禮二
  此小戴第四十篇第記主人與客燕飲投壺之禮鄭氏以為實曲禮之正篇其事與射為類於五禮宜屬嘉禮疏曰案周禮大宗伯雲以嘉禮親萬民下有以賔射之禮親故舊朋友故知屬嘉禮也今取大戴及少儀合之以繼士相見禮之後
  鄉飲酒禮第十二      鄉禮三之上
  鄭目録雲諸侯之鄉大夫三年大比獻賢者能者於其君以禮賓之與之飲酒疏曰凡鄉飲酒之禮其名有四此賔賢能一也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黨正蜡祭飲酒二也州長春秋習射於序先行鄉飲酒三也又有鄉大夫士飲國中賢者用鄉飲酒四也其王制雲習鄉尚齒即是黨正飲酒法 呂大臨曰鄉人凡有㑹聚皆當行此禮恐不止四事論語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亦指鄉人而言之鄉飲酒於五禮屬嘉禮大戴此乃第十小戴及別録此皆第四今略取少儀一二附記下雲
  鄉飲酒義第十三      鄉禮三之下
  此小戴第四十五篇亦漢儒所造以釋鄉飲酒之義者也上篇所陳乃鄉大夫將興其賢能而賓之之禮此義中第五章兼有黨正正齒位之事鄭説已見上篇孔穎達以為吉禮非也今以周禮考之唯祭祀為吉禮其飲食賔射燕饗皆屬嘉禮則上篇鄭雲嘉禮為是而孔説誤也射義放此今附於本篇之次
  鄉射禮第十四      鄉禮四之上
  鄭目録雲州長春秋以禮㑹民而射於州序之禮謂之鄉者州鄉之屬鄉大夫或在焉不改其禮疏曰鄭註州長以下周禮州長職文也周禮又雲五州為鄉是州屬鄉也一鄉雖管五州然鄉大夫或宅居一州之內則當來臨此射禮故州長所行而名鄉射也又鄉大夫既興賢者能者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衆庶亦如此禮故亦名為鄉射雲不改其禮者雖鄉大夫在其禮仍依州長射禮也然此經鄉大夫射於庠雲堂則由楹外又雲堂則物當楣又雲大夫用兕中其禮與士射於序別而雲不改者大射卿大夫士射先行鄉飲酒禮及未旅而射為不改耳其實亦有少異也射於五禮屬嘉禮大戴十一小戴及別録皆第五今按此篇與上篇戒宿飲燕之節畧同它經之註似此者多不重出而鄭於此註各詳具之是後諸篇亦復放此葢恐後人因事檢閲者不能一一通貫故不憚其繁複耳至於疏家復詳言之則為冗長故今獨存註文而疏無異義者不復載也
  鄉射義第十五      鄉禮四之下
  此小戴第四十六篇亦漢儒所造以釋鄉射之義者也今取其言鄉黨習射詢衆庶者為此篇而出其言天子諸侯將祭選士者為大射義見後篇
  學制第十六       學禮一之上
  古無此篇此類今以家塾黨庠遂序皆為鄉學則其禮之次宜有以見其設教導民之法故集諸經傳創立此篇以為此類之首
  學義第十七        學禮一之下
  此篇亦古所無今集諸經傳凡言教法之意者補之以釋上篇之義
  弟子職第十八       學禮二
  此管子之全篇言童子入學受業事師之法今分章句參以衆説補其註文以附於經
  少儀第十九       學禮三
  此小戴記之第十七篇言少者事長之節註疏以為細小威儀非也今釐其雜亂而別取它篇及諸書以補之
  曲禮第二十       學禮四
  此小戴記之第一篇言委曲禮儀之事所謂曲禮三千者也其可隨事而見者已包在經禮三百篇之內矣此篇乃其雜碎首尾出入諸篇不可隨事而見者故合而記之自為一篇而又多為韻語使受者得以諷於口而存諸心葢曲禮之記也戴氏編禮時已亡逸故特因其首章之倖存者而雜取諸書所引與它記之相似者以補續之然其文亦多錯亂不甚倫貫今頗釐而析之
  臣禮第二十一       學禮五
  古無此篇今按事親事長隆師親友治家居室之法各有成篇獨臣事君三綱之大其法尤嚴乃獨無所聚而散出於諸書學者無所考焉今掇其語創為此篇
  鐘律第二十二       學禮六之上
  古無此篇今以六藝次之凡禮之通行者已略見上諸篇矣此後當繼以樂而樂經久已亡逸故取周禮鄭註太史公淮南子前後漢志杜佑通典之言律呂相生長短均調之法創為此篇以補其闕
  鐘律義第二十三     學禮六之下
  古亦無此篇今取
  詩樂第二十四      學禮七
  古亦無此篇而大樂遺聲其絶久矣今取世傳唐開元十二詩譜補之以粗見其仿佛然亦未知其果有以合於古之遺聲否也
  禮樂記第二十五      學禮八
  古無此篇今取諸記中通論禮樂大指者合為此篇以通釋禮樂之義
  書數第二十六今闕    學禮九
  古無此篇今按六藝之射已略見上鄉射及下大射篇御法則廢不可考矣唯書數日用所須不可不講故取許氏説文解字序説及九章算經為此篇以補其闕然亦不能詳也
  學記第二十七      學禮十
  小戴第十八篇言古者學校教人傳道授業之次序與其得失興廢之所由葢兼大小學而言之舊註多失其指今考橫渠張氏之説並附己意以補其註雲
  大學第二十八       學禮十一
  小戴第四十二篇専言古者大學教人之次第河南程氏以為孔氏之遺書者也秦漢以來儒者既失其傳故其舊文舛錯為甚而訓説亦多不能得其微意今推本程氏既緒正之仍別為之章句讀者宜盡心焉則聖賢之學可漸而進矣
  中庸第二十九      學禮十二
  小戴第三十一篇程氏以為孔門傳授心法而其書成於子思而其言大抵與大學相發明故熹聞之先君子常以為大學者此篇之戶庭而此篇則大學之閫奧也然道既失傳説者類皆不能得其微指今亦本程氏別為章句讀者孰復而深味之則聖賢傳付之宻㫖庶乎其有以自得之矣
  保傅傳第三十      學禮十三
  漢昭帝詔曰通保傅傳文穎以為賈誼所作即此篇也今在大戴禮中第四十八篇其詞與誼本傳疏語正合其言教大子輔少主之道至詳悉而極懇切矣故自當時即以列於孝經論語尚書之等而進之於君葢能深識其言之要者矣後之君子有愛君憂國之深慮者其可以不之省哉
  踐阼第三十一       學禮十四
  此大戴第五十九篇自此以下序題並闕
  五學第三十二      學禮十五
  燕禮第三十三      邦國禮一之上
  燕義第三十四      邦國禮一之下
  大射禮第三十五     邦國禮二之上
  大射義第三十六     邦國禮二之下
  聘禮第三十七      邦國禮三之上
  聘義第三十八      邦國禮三之下
  公食大夫禮第三十九   邦國禮四之上
  公食大夫義第四十    邦國禮四之下
  諸侯相朝禮第四十一    邦國禮五之上
  諸侯相朝義第四十二    邦國禮五之下














  儀禮集傳集註目録
  覲禮          王朝禮一之上
  朝事義         王朝禮一之下
  厯數          王朝禮二之上
  卜筮
  夏小正         王朝禮三之上
  月令          王朝禮三之下
  樂制          王朝禮四之上
  樂記           王朝禮四之下
  王制之甲分土       王朝禮五
  王制之乙制國       王朝禮六
  王制之丙王禮       王朝禮七
  王制之丁王事       王朝禮八
  王制之戊設官       王朝禮九
  王制之己建侯       王朝禮十
  王制之庚名器上      王朝禮十一
  王制之辛名器下     王朝禮十二
  王制之壬師田       王朝禮十三
  王制之癸刑辟      王朝禮十四
  附
  乞修三禮劄子
  臣聞之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禮樂先壊漢晉以來諸儒補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疏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究諸科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説熙寧以來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誦其虛文以供應舉至於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實而立文者則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耳學臆斷而已若乃樂之為教則又絶無師授律尺短長聲音清濁學士大夫莫有知其説者而不知其為闕也故臣頃在山林嘗與一二學者考訂其説欲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附於本經之下具列註疏諸儒之説略有端緒而私家無書檢閲無人抄冩久之未成㑹蒙除用學徒分散遂不能就而鐘律之制則士友閒亦有得其遺意者竊欲更加參考別為一書以補六藝之闕而亦未能具也欲望聖明特詔有司許臣就祕書省闗借禮樂諸書自行招致舊日學徒十餘人踏逐空閑官屋數間與之居處令其編類雖有官人亦不繫衘請俸但乞逐月量支錢米以給飲食紙札油燭之費其抄冩人即乞下臨安府差撥貼書二十餘名候結局日量支犒賞別無推恩則於公家無甚費用而可以興起廢墜垂之永久使士知實學異時可為聖朝製作之助則斯文幸甚取進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