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元史 (四庫全書本)/全覽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覽3 元史 全覽4 全覽5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一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行中書省凡十秩從一品掌國庻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裏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製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亊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繫銜其後嫌於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書省尋復如舊至大二年又改行尚書省二年復如舊每省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員從一品右丞一員左丞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甘肅嶺北二省各減一員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掾史䝉古筆且齊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設官有差舊制參政之下有僉省有同僉之屬後罷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猶慎於擇人故往往缺焉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五年罷隨路鄂囉官詔參政阿里僉行省事於河南等路立省二十八年以河南江北係要衝之地又新入版圖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有河南十八路七府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揚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遷於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諸郡隸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統有三十路一府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併入福建行省十七年仍置省於龍興府而福建自為行省治泉州二十一年以福建行省治入江西二十三年又以福建省併入江浙本省統有十八路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一年右丞相巴延伐宋行中書省事於襄陽尋以別將分省鄂州為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十三年取潭州即署省治之十八年復徙置鄂州統有三十路三府
  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中統元年以商挺領秦蜀五路四川行省事三年改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陜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立行樞宻院本省所轄之地惟陜西四路五府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總於陜西至元十八年以陜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置治遼陽路統有七路一府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中統二年立行省於中興十年罷之十八年復立二十二年復罷改立宣慰司二十三年徙治中興省於甘州立甘肅行省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寧夏尋併歸之本省治甘州路統有七路三州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於哈喇和琳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琳立元昌路中統五年世祖遷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徳十一年改立和琳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上置和寧路統有北邊等處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即古南詔之地初世祖征取以為郡縣嘗封建宗王鎮撫其軍民至元十一年始置行省治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夲國命髙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徳三年復立行省以中國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詔罷行省從其國俗至治元年復置以髙麗王兼領丞相得自奏選屬官治瀋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各省屬官
  檢校所檢校一員從七品書吏二人
  照磨所照磨一員正八品
  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
  理問所理問二員正四品副理問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都鎮撫司都鎮撫一員副都鎮撫一員
  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逹於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逺服又有詔討安慰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從四品經歴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句管勾一員從九品凡六道山東東西道益都路置 河東山西道大同路置
  淮東道揚州置    浙東道慶元路置
  荊湖北道中興路置  湖南道天臨置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歴二員都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
  廣東道廣州置    大理金齒等處
  蒙慶等處
  右二府設官如上唯蒙慶一府使二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歴都事各減一員
  廣西兩江道靜江路置 海北海南道
  福建道       八番順元等處
  察汗諾爾等
  右五府宣慰使都元帥三員副都元帥僉都元帥事各二員餘同上
  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毎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歴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管勾一員
  曲靖等路      羅羅斯
  臨安廣西道元江等處
  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北庭隸吐蕃宣慰司  察遜塔拉都元帥三員
  蒙古軍       征東二府都元帥各一員副一員
  元帥府秩正三品逹嚕噶齊一員元帥一員經歴知事各一員
  李店文州      帖城河裡洋脫
  朶甘斯       當陽
  岷州        積石州
  洮州路       圖沙瑪路
  十八族
  右九府唯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帥各一員其餘八府隸吐番宣慰司設官並同
  宣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逹嚕噶齊一員宣撫一員同知副使各二員僉事一員計議經歴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架閣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於後
  廣南西道不置副使僉事麗江路以上隸雲南省
  順元等處      播州
  思州以上隸湖廣省     敘南等處隸四川行省不置僉事計議
  安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逹嚕噶齊一員安撫司一員同知副使僉事各一員經歴知事各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於後
  師壁洞不置逹嚕噶齊    永順等處
  㪚毛洞以上隸四川省    羅番遏蠻軍不置逹嚕噶齊
  程番武盛軍     金石番太平軍
  臥龍番南寧州    小龍番靜蠻軍不置同知副使
  大龍番應天府    洪番永盛軍
  方番河中府     蘆番靜海軍
  新添葛蠻以上隸湖廣省
  招討司秩正三品逹嚕噶齊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歴一員
  土番         喇嘛綱等處
  天全         班布爾實
  㳂邉溪洞以下各置副使一員無逹嚕噶齊索紐
  諸番         征緬
  長河西裏管軍     逹哩管軍
  圖沙瑪田地
  諸路萬戶府
  上萬戸府管軍七千之上逹嚕噶齊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戸一員從三品虎符
  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逹嚕噶齊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正四品金牌
  下萬戸府管軍三千之上逹嚕噶齊一員萬戸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襲有功則陞之每府設經歴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
  鎮撫司鎮撫二員䝉古漢人參用上萬戶府正五品中萬戶府從五品俱金牌下萬戶府正六品俱銀牌
  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逹嚕噶齊一員千戶一員俱從四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五品金牌
  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之上逹嚕噶齊一員千戶一員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從五品金牌
  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之上逹嚕噶齊一員千戶一員俱從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六品銀牌彈壓二員䝉古漢人參用上千戶所從八品中下二所正九從九品內銓注
  上百戶所百戶二員䝉古一員漢人一員俱從六品銀牌
  下百戶所百戶一員從七品銀牌
  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毎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䝉古提舉學校官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十八年置唯江浙湖廣江西三省有之餘省不置
  官醫提舉司秩從六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醫戶差役詞訟至元二十五年置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陜西五省各立一司餘省並無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國初兩淮內附以提舉馬里范章專掌鹽課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於揚州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經歴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大徳四年復置批驗所於真州採石等處
  鹽場二十九所毎場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軍一員從九品辦鹽各有差
  呂四場  餘東場  餘中場  餘西場西亭場  金沙場  石港場  掘港場豐利場  馬塘場  拼苶場  角斜場富安場  安豐場  梁垜場  東臺場河垜場  丁溪場  小海場  草堰場白駒場  劉莊場  五祐場  新興場廟灣場  莞瀆場  板浦場  臨洪場徐瀆浦場
  批驗所每所提領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掌批驗鹽引
  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同知二員運判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至元十四年置司杭州大徳三年定其産鹽之地立場有差仍於杭州嘉興紹興溫台等處設檢校四所専驗鹽袋毋過常度鹽場三十四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仁和場  許村場  西路場  下沙場青村場  表部場  浦東場  橫浦場蘆⿰氵厯 -- 𤁋場  海沙場  鮑郎場  西興場錢青場  三江場  曹娥場  石堰場鳴鶴場  清泉場  長山場  穿山場袋山場  玉泉場  蘆花場  大嵩場昌國場  永嘉場  䨇穗場  天富南監長林場  黃巖場  杜瀆場  天富北監長亭場  龍頭場
  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同知二員運判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至元十四年始置市舶司領煎鹽徴課之事二十四年改立鹽運使司二十九年罷立提舉司大徳四年復為運司九年復罷併入元帥府兼掌之十年復立都提舉司至大四年復陞運司隸行省凡置鹽七所
  鹽場七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海口場  牛田場  上里場  惠安場潯羙場  浯州場  𬇞州場
  廣東鹽課提舉司至元十三年始徙廣州兼辦鹽課十六年隸江西鹽鐡茶都轉運司二十二年併入宣慰司二十三年置市舶提舉司大徳四年改廣東鹽課提舉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其屬附見
  鹽場十三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靖康場  歸徳場  東莞場  黃田場香山場  矬峒場  䨇恩場  鹹水場漆水場  石橋場  隆井場  招收場小江場
  四川茶鹽轉運司成都鹽井九十五處散在諸郡山中至元二年置興元四川轉運司專掌煎熬辦課之事八年罷之十六年復立轉運司十八年併入四道宣慰司十九年復立陜西四川轉運司通轄諸課程事二十二年置四川茶鹽運司秩從三品使一員同知副使運判各一員經歴知事照磨各一員
  鹽場一十二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簡鹽場  隆鹽場  綿鹽場  潼川場遂實場  順慶場  保寧場  嘉定場長寧場  紹慶場  雲安場  大寧場
  廣海鹽課提舉司至元三十一年置專職鹽課秩正四品都提舉二員從四品同提舉二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市舶提舉司至元二十三年立鹽課市舶提舉司隸廣東宣慰司三十年立海南博易提舉司至大四年罷之禁下番船隻元祐元年弛其禁改立泉州廣東慶元三市舶提舉司每司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二員從六品副提舉二員從七品知事一員
  海道運糧萬戶府至元二十年置秩正三品掌每嵗海道運糧供給大都逹嚕噶齊一員萬戶一員並正三品副萬戶四員從三品經歴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鎮撫二員正五品其屬附見海運千戶所秩正五品逹嚕噶齊一員千戶二員並正五品副千戶三員從五品若溫台若慶元紹興若杭州嘉興若崑山崇明常熟江陰等處凡五所而平江又有海運香沙糯米千戶所
  諸路總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衝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逹嚕噶齊一員總管一員並正三品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卾囉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下路秩從三品不置治中員而同知如治中之秩餘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員專治刑獄下路一員經歴一員知事一員或二員照磨兼承發架閣一員司吏無定製隨事繁簡以為多寡之額譯史通事各一人其屬附見
  儒學教授一員秩九品一路各設一員及學正一員學録一員其㪚府上中州亦設教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
  䝉古教授一員正九品
  醫學教授一員
  陰陽教授一員
  司獄司司獄一員丞一員
  平淮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織染局局使一員副使一員
  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府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惠民藥局提領一員
  稅務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録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戶民之事中統二年詔驗民戶定為員數二千戶以上設録事司𠉀判官各一員二千戶以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逹嚕噶齊一員省司𠉀以判官兼捕盜之事典史一員若城市民少則不置司歸之倚郭縣在兩京則為警廵院獨杭州置四司後省為左右兩司
  㪚府秩正四品逹嚕噶齊一員知府或府尹一員領勸農鄂囉與路同同知一員判官一員推官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所在有隸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隸省部者有統州縣者有不統縣者其制各有差等諸州中統五年併立州縣未有差等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於是陞縣為州者四十有四縣戶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逹嚕噶齊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逹嚕噶齊知州並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下州逹嚕噶齊知州並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之事參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員下州吏目一員或二員
  諸縣至元三年合併江北諸縣六千戶之上者為上縣二千戶之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為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為下縣上縣秩從六品逹嚕噶齊一員尹一員丞一員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二員中縣秩正七品不置丞餘悉如上縣之制下縣秩從七品置官如中縣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後又別置尉尉主捕盜之事別有印典史一員
  廵檢司從九品廵檢一員
  諸軍唯邉逺之地有之各統屬縣其秩如下州其設官置吏亦如之
  諸蠻夷長官司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州逹嚕噶齊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為之
  各處托克托和斯掌辦使臣奸偽正一員從五品副一員正七品
  勲一十階
  上柱國正一品 柱國從一品   上䕶軍正二品䕶軍從二品  上輕車都尉正三品輕車都尉從三品上騎都尉正四品騎都尉從四品  驍騎尉正五品飛騎尉從五品
  爵八等
  王正一品   郡王從一品   國公正二品
  郡公從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從三品
  郡伯正四品  郡伯從四品   縣子正五品
  縣男從五品
  右勲爵若上柱國郡王國公時有除拜者餘則止於封贈用之
  文㪚官四十二階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
  特進        崇進
  金紫光祿大夫    銀青榮祿大夫以上俱正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以上從一品
  資徳大夫      資政大夫
  資善大夫以上正二品   正奉大夫
  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以上從二品
  正議大夫      通議大夫
  嘉議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亞中大夫以上從三品舊為少中延祐改亞中
  中議大夫      中憲大夫
  中順大夫以上正四品   朝請大夫
  朝㪚大夫      朝列大夫以上從四品
  奉政大夫      奉議大夫以上正五品
  奉直大夫      奉訓大夫以上從五品
  承徳郎       承直郎以上正六品
  儒林郎       承務郎以上從六品
  文林郎       承事郎以上正七品
  徴事郎       從事郎以上從七品
  登仕郎       將仕郎以上正八品
  登仕佐郎      將仕佐郎以上從八品
  右文㪚官四十二階由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六品至九品為勑授勑授則中書署牒宣授則以制命之一品至五品者服紫六品至七品者服緋八品至九品者服緑武官以下皆如之其官常對品惟九品無㪚官則但舉其職而已武官雜職亦如之
  武㪚官三十四階
  龍虎衛上將軍    金吾衛上將軍
  驃騎衛上將軍以上正二品 奉國上將軍
  輔國上將軍     鎮國上將軍以上從二品
  昭武大將軍     昭勇大將軍
  昭毅大將軍以上正三品  安逺大將軍
  定逺大將軍     懐逺大將軍以上從三品
  廣威將軍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以上正四品   信武將軍
  顯武將軍      宣武將軍以上從四品
  武節將軍      武徳將軍以上正五品
  武義將軍      武畧將軍以上從五品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
  忠武校尉      忠顯校尉以上從六品
  忠畧校尉      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以上從七品
  保義校尉      進義校尉以上正八品
  保義副尉      進義副尉以上從八品
  右武㪚官三十四階自龍虎衛上將軍至進義副尉由正二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內侍㪚官一十四階
  中㪚大夫正二品    中引大夫從三品
  中御大夫正三品    侍中大夫從三品
  中衛大夫正四品    中涓大夫從四品
  通侍郎正五品     通御郎從五品
  侍直郎正六品     內直郎從六品
  司謁郎正七品     司閽郎從七品
  司奉郎正八品     司引郎從八品
  右內侍品秩一十四階自中㪚至司引由正二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司天㪚官一十四階
  欽象大夫從三品    明時大夫
  頒朔大夫以上正四品   保章大夫從四品
  司𤣥大夫正五品    授時郎從五品
  靈臺郎正六品     候儀郎從六品
  司正郎正七品     平秩郎從七品
  正紀郎       挈壼郎以上正八品
  司厯郎       司辰郎以工從八品
  右司天品秩一十四階自欽象至司辰由從三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太醫㪚官一十五階
  保宜大夫      保康大夫以上從三品
  保安大夫      保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保順大夫從四品    保沖大夫正五品
  保全郎從五品     成安郎正六品
  保和郎從六品     成全郎正七品
  醫正郎從七品     醫効郎
  醫候郎以上正八品    醫痊郎
  醫愈郎以上從八品
  右太醫品秩一十五階自保宜至醫愈亦由從三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教坊司㪚官一十五階
  雲韶大夫      僊韶大夫以上從三品
  長寧大夫      徳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協律大夫從四品    嘉成大夫正五品
  純和郎從五品     調音郎正六品
  司樂郎從六品     協樂郎正七品
  和樂郎從七品     司音郎
  司律郎以上正八品    和聲郎
  和節郎以上從八品
  右教坊品秩一十五階自雲韶至和節由從三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元史卷九十一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二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之官制其大要具見於前自元統至元以來頗有沿革增損之異至正兵興四郊多壘中書樞宻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書省行樞宻院増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自省院以及郡縣又各有添設之員而各處總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擬授具姓名以軍功奏聞則宣命勅牒隨所索而給之無有考覈其實者於是名爵日濫紀綱日紊疆宇日蹙而遂至於亡矣惜其掌故之文缺軼不完今據有司所送上者緝而載之以附前志庶覽者得以㕘考其得失治亂之槩雲
  中書省元統三年七月中書省奏請自今不置左丞相十月令巴延獨長台司詔天下至元五年十月加右丞相巴延為大丞相六年十月命托克托為右丞相復置左丞相至正七年置議事平章四人十二年二月以賈魯為添設左丞三月以烏蘭哈達為添設㕘知政事三月以杜秉彛為添設㕘政八月以哈瑪爾為添設右丞十三年六月命皇太子領中書令如舊制十四年九月以呂思誠為添設左丞二十七年八月以樞宻知院曼濟為添設第三平章以太尉特哩特穆爾為添設左丞相中書分省至正十一年置中書分省於濟寧以松壽為㕘知政事十二年二月中書右丞伊蘇烏爾圖華左丞韓大雅開分省於彰徳十四年陞濟寧分省㕘政特哩特穆爾為平章政事是後嘗置右丞以守禦焉十五年四月彰徳分省除右丞左丞各一員十七年七月以平章達蘭㕘政溫普崔敬分省陵州十一月平章藏布分省冀寧十八年八月掃地王沙劉陷冀寧藏布遁五月王劉北行總兵官察罕特穆爾遣索珠院判來冀寧鎮守藏布復囘十九年藏布卒二十年正月以右丞布哈㕘政王時分省冀寧三月鐵甲韓至分省官遁二十一年以平章達蘭鎮守二十二年達蘭還京師以左丞喇嘛齊拉袞㕘政托果爾領分省事二十三年三月又以平章阿拉克布哈鎮之八月庫庫特穆爾兵至冀寧分省罷二十七年八月以添設平章曼濟兼知院分省保定九月命太保左丞相伊蘇統領軍馬分省山東薩蘭托里仍中書左丞相知樞宻院分省大同以哈嘛諾海為大同分省平章阿拉克布哈為㕘政又置分省於冀寧陞冀寧總管為㕘政鑄印與之凡事必咨大同分省而後行之十月又置分省於真定
  六部至元三年十二月巴延太師等奏准吏部考功郎中員外郎主事各設一員至正元年四月吏部置司績一員正七品掌百官行止以慿敘用廕襲六月中書奏准戶部事繁見設司計四員宜依前至元二十八年例添設二員十一月吏部兵刑分為二庫戶工二部分二庫各設管勾一員十二年正月刑部添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一員十五年十月濟寧分省置兵刑工戶四部
  樞宻院至正元年知樞宻院昻吉爾奏樞宻院故事亦設奏事平章二人有㫖令復置十三年六月令皇太子領樞宻院事如舊制十五年四月添設僉院一員院判一員
  樞宻分院至正十五年三月置樞宻分院於衛輝四月彰徳分院添設同知副樞各一員都事一員直沽分院各設副樞一員都事一員十六年又置分樞宻院於沂州以指揮使司隸焉
  大宗正府至元元年閏十二月中書省奏准世祖時立大宗正府至仁宗時減去大字今宜遵世祖舊制仍為大宗正府至正十年十二月大宗正府添設掌判二員宣文閣至元六年十一月罷奎章閣學士院至正元年九月立宣文閣不置學士唯授經郎及監書博士以宣文閣繫銜雲
  崇文監至元六年十二月改藝文監為崇文監至正元年三月奉㫖令翰林國史院領之
  詳定使司至正十七年七月置四方獻言詳定使司正三品掌考其所陳之言擇其善者以聞於上而舉行之詳定使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掌書記二員正七品中書官提調之
  司禋監至正元年十二月奉㫖依世祖故事復立司禋監給四品印掌師翁祭祀祈禳之事置內監少監監丞各二員知事一員譯史令史奏差各二名自後復升為三品
  延徽寺至元六年二月中書省奉㫖依累朝故事起葢伊埓哲伯皇帝鄂爾多置延徽寺以掌之
  規運提典所至元六年十一月罷大禧宗禋院隆祥使司十二月中書奏以宗禋院所轄會福崇福隆禧壽福四總管所並隆祥使司俱改為規運提㸃所正五品仍添置萬寧提㸃所一處並隸宣政院
  諸路寶泉都提舉司至正十年十月置其屬有鼓鑄局正七品水利庫從七品掌鼔鑄至正銅錢印造交鈔徽政院元統元年十二月依太皇太后故事為皇太后置徽政院設立官屬三百六十有六員
  資正院至元六年十二月中書省奉㫖為諤勒哲呼圖克皇后置資正院正二品院使六員同知僉院同僉院判各二員首領官經歴都事各一員管勾照磨各一員將昭功萬戶府司屬除已罷繕工司外集慶路錢糧併入有司每年驗數撥付資正院其餘司屬並付院領之自後正宮皇后崩冊立諤勒哲呼圖克為皇后改置崇政院東宮官屬至正六年四月立皇太子宮傅府以長吉等為宮傅官時太子猶未受冊寶至九年冬立端本堂為皇太子學宮置諭徳一員正二品贊善二員正三品文學二員正五品正字二員正七品司經二員正七品十三年六月冊立皇太子定置皇太子賔客二員正二品左右諭徳各一員從二品左右贊善各一員從二品文學二員從五品中庻子中允各一員從六品詹事院至正十三年六月立詹事院罷宮傅府置詹事三員從一品同知詹事二員正二品副詹事二員從二品詹亊丞二員正三品首領官四員中議二員從五品長史二員從六品管勾照磨各一員正八品䝉古筆且齊六人囘囘掾史二人掾史十人知印克埒穆爾齊各二人宣使十人其屬有家令司家令二員正三品二員正四品家丞二員正五品典簿二員正七品照磨一員正九品有府正司府正二員正二品府丞二員正五品典簿二員從七品照磨一員正九品有典簿監典寳卿二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五品監丞一員正五品經歴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正九品有儀衛司指揮二員從四品副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從八品十一月置典藏庫從五品掌收皇太子錢帛十七年十月置分詹事院詹事一員同知副使各一員詹事丞二員經歴二員都事二員照磨兼架閣一員斷事官二員知事一員
  大撫軍院至正二十七年八月乙巳命皇太子總天下軍馬九月皇太子置大撫軍院從一品知院四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同僉一員首領官經歴都事各二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二十八年閏七月詔罷之
  大都督分府至正十八年三月東安漷州栁林日有警報京師備禦四隅俱立大都督分府官吏視都府減半警巡院至正十一年七月陞左右兩巡院為正五品十八年又於大都在城四隅各立警巡分院官吏視本院減半
  行中書省至正十二年正月江西江淛行省皆除添設平章陜西行省除添設右丞閠三月置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於揚州以淮西宣慰司兩淮鹽運司揚州淮安徐州唐州安豐蘄黃皆隸焉除平章二員右丞左丞各一員叅政二員及首領官屬等共二十五員為頭平章兼提調淮安王傅府事至十一月始鑄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印給之是年江淛行省添設右丞叅政四川行省添設叅政十六年五月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於福州鑄印設官一如各處行省之制以江淛行中書省平章左荅納失里南臺中丞阿嚕烏遜為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福建閩海道亷訪使莊嘉為右丞福建元帥呉鐸為左丞司農丞努圗克齊益都路總官卓思誠為參政以九月至福州罷帥府開省署十七年九月置山東行省以大司農哈喇章為平章政事鑄印與之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托迪分省建寧𠫵政努圖克齊分省泉州二十三年三月置廣西行中書省以亷訪使額爾吉納為平章政事又置膠東行省於萊陽總制東方事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行樞宻院至元三年巴延右丞相奏准於四川及湖廣江西之境及江淛凡三處各置行樞宻院以鎮遏好亂之民毎處設知院一員同知僉院院判各一員湖廣江西二省所轄地里險逺添設同僉一員各院經歴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客省副使一員斷事官一員䝉古筆且齊二人掾史六人宣使六人知印克埒穆爾齊各一人斷事官譯史一人令史二人克埒穆爾齊知印各一人奏差二人四年二月罷之至正十三年五月嶺北行樞宻院添設斷事官二員先已設四員共六員又立鎮撫司除鎮撫二員立管勾所置管勾二員兼照磨後又添設僉院二員都事一員十五年十月置淮南江北等處行樞宻院於揚州十二月河南行樞宻院添設院判二員十六年三月置江淛行樞宻院於杭州知院二員同知二員副樞二員僉院二員同僉二員院判二員首領官經歴知事各一員斷事官一員經歴一員十八年以叅政崔敬為山東等處行樞宻院副使分院於漷州兼領屯田事十九年八月以察罕特穆爾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宻院知院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西等處行樞密院
  行御史臺至正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命太尉納琳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御史大夫以次官員各依等第選用是日御史臺奉㫖移置行臺於紹興十二月合臺官屬開臺署事是年置河南亷訪司於沂州十八年御史臺奏准江西湖東道肅政亷訪司權於建寧路開司署事二十二年九月權置山北亷訪司於惠州二十三年六月濟南路復置肅政亷訪司二十五年閠十月御史大夫鄂勒哲特穆爾奏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衙門嘗奉㫖於紹興路開設近因道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北江西福建等處凡有文書北至南臺風信不便徑申內臺未委事情虛實宜於福建置分臺給降印信俾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北江南福建各道文書由分臺以達內臺於事體為便有㫖從之十一月仍置河東亷訪司於冀寧
  行宣政院元統二年正月革罷廣教總管府一十六處置行宣政院於杭州除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同僉院判各一員首領官經歴二員都事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二人宣使八人至元二年五月西番㓂起置行宣政院以額森特穆爾為院使往討之至正二年江淛行宣政院設崇教所儗行中書省理問官秩四品以理僧民之亊
  河南山東都水監至正六年五月以連年河決為患置都水監以專䟽塞之任
  行都水監至正八年二月河水為患詔於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九年又立山東河南等處行都水監十一年十二月立河防提舉司𨽻行都水監掌巡視河道從五品十二年正月行都水監添設判官二員十六年正月又添設少監監丞知事各一員
  都水庸田使司至元二年正月置都水庸田使司於平江既而罷之至五年復立至正十二年因海運不通京師闕食詔河南窪下水泊之地置屯田八處於汴梁添設都水庸田使司正三品掌種植稻田之事庸田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三員首領官經歴知事照磨各一員司吏十二人譯史二人
  都總制庸田使司至正十年置河南江北等處都總制庸田使司定置都總制庸田使二員從二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事六員從四品首領官經歴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一員從八品蒙古筆且齊囘囘令史克埒穆爾齊知印各一員令史十八人宣使十八人壕寨十八人典吏四人屬官則有軍民屯田總管府凡五處置逹嚕噶齊各一員從三品總管各一員正五品同知各一員正六品府判各一員從七品首領官經歴各一員從八品知事各一員從九品提控案牘兼管勾承發架閣各一員䝉古譯史各一人司吏各六人典吏各二人又有農政司置農政一員正五品農丞一員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正九品豐盈庫置提領一員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正九品分司農司至正十三年正月命中書左丞烏蘭哈達左丞烏克遜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順州東至遷民鎮凡係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募民佃種之大兵農司至正十五年詔有水田去處置大兵農司招誘夫丁有事則乘機招討無事則栽植播種所置司之處曰保定等處大兵農使司河間等處大兵農使司武清等處大兵農使司景薊等處大兵農使司其屬有兵農千戶所共二十四處百戶所共四十八處鎮撫司各一人
  大都督兵農司至正十九年二月置大都督兵農司於西京以博囉特穆爾領之從其所請也仍置分司十道專掌屯種之事
  茶運司元統元年十一月復置湖廣江西等處都轉運司
  鹽運司至正二年十一月中書省奉旨講究鹽法奏准於杭州嘉興紹興溫台四處各處檢校批驗所直隸運司專掌批驗鹽商引目均平袋法稱盤等事毎所置檢校批驗官一員從六品相副官一員正七品
  漕運司至元二年五月京畿都漕運司添設提調官運副運判各一員九年添設海道巡防官給降正七品印信掌統領軍人水手防䕶糧船巡防官二員相副官二員
  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府至正十五年七月陞台州海道巡防千戶所為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府九月置分府於平江
  添設兵馬司至正十年十月中書省奏東南千重外妖氣見合立兵馬司四處掌防禦之職遂置大名兵馬司東平兵馬司濟南兵馬司徐州兵馬司毎司置都指揮指揮各二員副指揮各四員經歴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譯使各二人司吏各十二人奏差各八人貼書各二十四人呼拉干齊各三十人司獄各一員獄丞各一員十一年罷沂州分元帥府改立兵馬指揮使司十五年十月濟寧兵馬司添設副指揮一員
  各處寳泉提舉司至正十一年十月置寳泉提舉司於河南行省及濟南冀寧等處凡九所江淛江西湖廣行省各一所十二年三月置銅臺塲於饒州路徳興縣信州路鉛山州韶州岑水凡三處每所置提領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流官內銓注直隸寳泉提舉司掌浸銅事
  湖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元年六月奏准湖南道宣慰使司兼都元帥府總領所轄路分鎮守萬戶軍馬
  邦牙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四年十二月置先是以緬地至雲南極邊就立其酋長為元帥年一貢方物至是來貢故改立官府以奬異之
  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三年七月中書省奏奎騰阿哈所分地方接連西番自托克托穆爾既沒之後無人承嗣達勒達人畜時被西番劫奪殺傷深為未便遂定置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以治之置宣慰司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首領官經歴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十人䝉古譯史四人知印二人克埒穆爾齊一人奏差八人典吏二人
  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六年十二月改立掌開設屯田駐軍馬之亊
  荊湖北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一年十一月奏准荊湖北道宣慰使司兼都元帥府
  淛東宣慰司至正十二年正月添設宣慰使一員同知一員都事二員
  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五年二月置統率濠泗義兵萬戶府並洪澤等處義兵招誘富民出丁壯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降宣勑牌面與之命置司於泗州天長縣
  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五年十二月置江州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六年九月奏准宣慰使都元帥廷授佐貳僚屬命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通和尼齊承制署之
  河南宣慰司至正十九年十月罷洛陽招討軍民萬戶府置宣慰司以張俊為宣慰使
  東路蒙古軍都元帥府至正八年正月置
  分元帥府至正八年三月以福建盜起詔汀漳二州特立分元師府以討捕之十一月命瑪勒岱開分元帥府於沂州以鎮禦東海羣盜十一年正月湖南寳慶路置分元帥府又置寳武分元帥府三月置山東分元帥府於登州提調登萊寧海三州三十六處海口事十二年二月置安東安豐二處分元帥府
  水軍元帥府至正二十六年二月置河淮水軍元帥府於孟津縣
  紹熈軍民宣撫司至元四年因監察御史言四川在宋時有紹熙一府統六州二十縣一百五十二鎮近年雍梁淮甸人民見彼中田疇廣濶開墾成業者凡二十餘萬戶省部議定遂奏准置紹熈等處軍民宣撫司正官六員宣撫司同知副使各二員首領官二員經歴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司獄一員䝉古儒學教授各一員令史八人譯使知印克埒穆爾齊各一人奏差四人所𨽻資普昌隆下州四處盤石內江安岳昌元貴平下縣五處巡檢司一十三處各設官如制又置都總使司命御史大夫托克托兼都總使治書侍御史吉達布為副都總使六年十一月中書省又因臺臣言裁減冗官事遂罷紹熙軍民宣撫司
  永順宣撫司至正十一年四月改陞永順安撫司為宣撫司
  平緬宣撫司至正十五年八月以雲南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入貢方物乃置平緬宣撫司以羈縻之忠孝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一年七月革罷四川省所轄大奴管勾等洞長官司立忠孝軍民府至十五年四月詔改為忠孝軍民安撫司
  忠義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五年四月罷四川羊母甲洞臭南王洞長官司置忠義軍民安撫司又罷盤順府置盤順軍民安撫司
  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命於四川置立提調軍民鎮撫所蠻夷軍民千戶所
  團練安撫勸農使司至正十八年九月置奉元延安等處團練安撫勸農使司於耀州鞏昌等處團練安撫勸農使司於邠州以行省丞相托多行臺大夫鄂勒哲特穆爾領之各設㕘謀一人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檢督六人經歴知事照磨各一人
  防禦使至正十七年正月准山東分省資團給義兵每州添設州判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詔有司正官俱兼防禦使司聴宣慰使司節制
  屯田使司至正十五年十二月置軍民屯田使司於沛縣正三品
  屯田打捕總管府至元四年五月陞兩淮屯田打捕總管府為正三品
  黎兵萬戶府元統二年十月湖廣行省咨海南僻在極邊南接占城西隣交趾環海四千餘里中盤百洞黎獠雜居宜改萬戶府以鎮之中書省奏准依廣西屯田萬戶府例置黎兵萬戶府萬戶三員正三品千戶所一十三處正五品毎所領百戶所八處正七品
  水軍萬戶府至正十三年十月置水軍都萬戶府於崑山州以淛東宣慰使納琳哈喇為正萬戶宣慰使董搏霄為副萬戶十四年二月立鎮江水軍萬戶府命江淛行省右丞佛嘉律領之十五年十月置水軍萬戶府於黃河小清河口
  義兵萬戶府至正十四年二月詔河南淮南兩省並立義兵萬戶府五月置南陽鄧州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効先是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胡蘆故因以名之十五年四月置汴梁等處義兵萬戶府十二月置忠義忠勤萬戶府於宿州及武安州
  招討軍民萬戶府至正二十年以鞏縣為招討軍民萬戶府二十六年三月置嵩州軍民招討萬戶府
  義兵千戶所至正十年七月中書奏准於廣西平樂等古城竹山院桑江隘尊化鄉刺塲嶺湖南道州路武岡路湖北靖州路等處置義兵千戶所毎所置千戶一員彈壓一員百戶十員仍於義兵內推選才勇功能充千戶彈壓百戶之職首領官都目各一員於本省都吏目內選注授並從本道帥府節制湖南道州二處千戸所於帥府分司處設立本司調遣湖北靖州一處從本省標撥鎮守調遣總定九十六員給降宣勑牌面印信十三年十一月立義兵千戶水軍千戶於江西
  奉使宣撫至正五年十月遣官分道奉使宣撫布宣徳意詢民疾苦疏滌寃滯蠲除煩苛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事悉聴舉行其必合上聞者條具入告兩淛江東道以江西行省左丞和爾多卜丹吏部尚書何執禮為之宣政院都事吳宻為首領官江西福建道以雲南右丞薩克繖匠作院使王士𢎞為之國子典簿孟昉為首領官江南湖廣道以大都路達嚕噶齊巴克實江淛㕘政秦從徳為之留守司都事烏呼納為首領官海北廣東道以平江路達嚕噶齊遵達實哩都水使賈惟貞為之都水照磨楊文在為首領官燕南山東道以資正院使曼濟兵部尚書李獻為之太醫院都事賈魯為首領官河東陜西道以兵部尚書布哈樞宻院判官靳義為之翰林應奉王繼善為首領官山北遼東道以宣政院同知伯嘉努宣徽僉院王伊蘇岱爾為之工部主事莽賚布哈為首領官雲南省以荊湖宣慰阿齊拉兩淛鹽運使杜徳逺為之通政院都事楊矩為首領官甘肅永昌道以上都留守阿雅噶齊陜西行省左丞王紳為之沁源尹喬遜為首領官四川省以大都留守達爾瑪實哩河南參政王守誠為之宣政院都事武祺為首領官京畿道以西臺中丞定定集賢侍講學士蘇天爵為之太史院都事留思誠為首領官河南江北道以吏部尚書達繖宣政院僉院魏景道為之中書檢校哈喇丹為首領官至正十七年九月詔以中書左丞額森布哈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撫彰徳大名廣平東昌東平曹濮等處奨厲將帥
  經畧使至正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命經畧使問民疾苦招諭叛逆果有怙終不悛總督一應大小官吏治兵裒粟精練士卒審用成算申明紀律先定江西湖廣江淛福建諸處併力犄角務收平復之効不尚屠戮之威江南各省義民忠君親上姓名不上達者宜優加撫存量才驗功授以官爵旌表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高年耆徳常令有司存恤鰥寡孤獨選官二員為經畧使叅謀官辟名士一人掌案牘設行軍兵馬司一員秩正五品掌軍律

  元史卷九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三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洪範八政食為首而貨次之蓋食貨者養生之源也民非食貨則無以為生國非食貨則無以為用是以古之善治其國者不能無取於民亦未嘗過取於民其大要在乎量入為出而已傳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先王理財之道也後世則不然以漢唐宋觀之當其立國之初亦頗有成法及數傳之後驕侈生焉往往取之無度用之無節於是漢有告緡算舟車之令唐有借商稅間架之法宋有經總制二錢皆掊民以充國卒之民困而國亡可歎也已元初取民未有定製及世祖立法一本於寛其用之也於宗戚則有嵗賜於凶荒則有賑恤大率以親親愛民為重而尤惓惓於農桑一事可謂知理財之本者矣世祖嘗語中書省臣曰凡賜與雖有朕命中書其斟酌之成宗亦嘗謂丞相鄂勒哲等曰每嵗天下金銀鈔幣所入㡬何諸王駙馬賜與及一切營建所出㡬何其會計以聞鄂勒哲對曰嵗入之數金一萬九千兩銀千萬兩鈔三百六十萬錠猶不足用又於至元鈔本中借二十萬錠矣自今敢以節用為請帝嘉納焉世稱元之治以至元大徳為首者蓋以此自時厥後國用寖廣除稅糧科差二者之外凡課之入日増月益至於天厯之際視至元大徳之數蓋増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嘗有一日之蓄則以其不能量入為出故也雖然前代告緡借商經總等制元皆無之亦可謂寛矣其能兼有四海傳及百年者有以也夫故倣前史之法取其出入之制可考者一曰經理二曰農桑三曰稅糧四曰科差五曰海運六曰鈔法七曰嵗課八曰鹽法九曰茶法十曰酒醋課十有一曰商稅十有二曰市舶十有三曰額外課十有四曰嵗賜十有五曰俸秩十有六曰常平義倉十有七曰惠民藥局十有八曰市糴十有九曰賑䘏具著於篇作食貨志
  經理
  經界廢而後有經理魯之履畝漢之覈田皆其制也夫民之強者田多而稅少弱者産去而稅存非經理固無以去其害然經理之制苟有不善則其害又將有甚焉者矣仁宗延祐元年平章章律言經理大事世祖已嘗行之但其間欺隠尚多未能盡實以熟田為荒地者有之懼差而析戶者有之富民買貧民田而仍其舊名輸稅者亦有之由是嵗入不増小民告病若行經理之法俾有田之家及各位下寺觀學校財賦等田一切從實自首庶㡬稅入無隠差徭亦均於是遣官經理以章律等往江浙尚書鼐智宻鼎等往江西左丞陳士英等往河南仍命行御史臺分臺鎮遏樞宻院以軍防護焉其法先期揭榜示民限四十日以其家所有田自實於官或以熟為荒以田為蕩或隠占逃亡之産或盜官田為民田指民田為官田及僧道以田作𡚁者並許諸人首告十畝以下其田主及管幹佃戶皆杖七十七二十畝以下加一等一百畝以下一百七以上流竄北邊所隠田沒官郡縣正官不為查勘致有脫漏者量事論罪重者除名此其大畧也然期限猝迫貪刻用事富民黠吏並緣為姦以無為有虛具於籍者往往有之於是人不聊生盜賊並起其幣反有甚於前者仁宗知之明年遂下詔免三省自實田租二年時汴梁路總管塔爾海亦言其𡚁乃命河南自實田自延祐五年為始每畝止科其半汴梁路凡減二十二萬餘石至泰定天厯之初又盡革虛増之數民始獲安今取其數之可考者列於後雲
  河南省總計官民荒熟田一百一十八萬七百六十九頃
  江西省總計官民荒熟田四十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三頃
  江浙省總計官民荒熟田九十九萬五千八十一頃農桑
  農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蠶而衣不待耕而食初無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於是頒農桑輯要之書於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見英識與古先帝王無異豈遼金所能比哉中統元年命各路宣撫司擇通曉農事者充隨處勸農官二年立勸農司以陳邃崔斌等八人為使至元七年立司農司以左丞張文謙為卿司農司之設專掌農桑水利仍分布勸農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舉勤惰所在牧民長官提㸃農事嵗終第其成否轉申司農司及戶部秩滿之日注於解由戶部照之以為殿最又命提刑按察司加體察焉其法可謂至矣是年又頒農桑之制一十四條條多不能盡載載其所可法者縣邑所屬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擇高年曉農事者一人為之長増至百家者別設長一員不及五十家者與近村合為一社地逺人稀不能相合各自為社者聴其合為社者仍擇數村之中立社長官司長以教督農桑為事凡種田者立牌橛於田側書集社某人於其上社長以時㸃視勸誡不率教者籍其姓名以授提㸃官責之其有不敬父兄及兇惡者亦然仍大書其所犯於門俟其改過自新乃毀如終嵗不改罰其代充本社夫役社中有疾病凶喪之家不能耕種者衆為合力助之一社之中災病多者兩社助之凡為長者復其身郡縣官不得以社長與科差事農桑之術以備旱暵為先凡河渠之利委本處正官一員以時濬治或民力不足者提舉河渠官相其輕重官為導之地高水不能上者命造水車貧不能造者官具材木給之俟秋成之後驗使水之家俾均輸其直田無水者鑿井井深不能得水者聴種區田其有水田者不必區種仍以區田之法散諸農民種植之制每丁嵗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聴種榆栁等其數亦如之種雜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為數願多種者聴其無地及有疾者不與所在官司申報不實者罪之仍令各社布種苜蓿以防饑年近水之家又許鑿池養魚並鵝鴨之數及種蒔蓮藕雞頭菱芡蒲葦等以助衣食凡荒閒之地悉以付民先給貧者次及餘戶每年十月令州縣正官一員巡視境內有蝗蟲遺子之地多方設法除之其用心周悉若此亦仁矣哉九年命勸農官舉察勤惰於是髙唐州官以勤陞秩河南陜縣尹王仔以惰降職自是每嵗申明其制十年令特默齊隨處入社與編民等二十五年立行大司農司及營田司於江南二十八年頒農桑雜令是年又以江南長吏勸課擾民罷其親行之制命止移文諭之二十九年以勸農司併入各道肅政亷訪司増僉事二員兼察農事是年八月又命提調農桑官帳冊有差者驗數罰俸故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天下為戶凡一千一百六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一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萬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成宗大徳元年罷妨農之役十一年申擾農之禁力田者有賞游惰者有罰縱畜牧損禾稼桑棗者責其償而後罪之由是大徳之治㡬於至元然旱暵霖雨之災迭見饑毀薦臻民之流移失業者亦已多矣武宗至大二年淮西亷訪僉事苖好謙獻種蒔之法其説分農民為三等上戶地一十畝中戶五畝下戶三畝或一畝皆築垣墻圍之以時收採桑椹依法種植武宗善而行之其法出齊民要術等書茲不備録三年申命大司農總挈天下農政修明勸課之令除牧養之地其餘聴民秋耕仁宗皇慶二年復申秋耕之令惟大都等五路許耕其半葢秋耕之利掩陽氣於地中蝗蝻遺種皆為日所曝死次年所種必盛於常禾也延祐三年以好謙所至植桑皆有成效於是風示諸道命以為式是年十一月令各社出地共蒔桑苗以社長領之分給各社四年又以社桑分給不便令民各畦種之法雖屢變而有司不能悉遵上意大率視為具文而已五年大司農司臣言亷訪司所具栽植之數書於冊者類多不實觀此則惰於勸課者又不獨有司為然也致和之後莫不申明農桑之令天厯二年各道亷訪司所察勤官內丘何主簿等凡六人惰官濮陽裴縣尹等凡四人其可考者葢止於此雲
  稅糧
  元之取民大率以唐為法其取於內郡者曰丁稅曰地稅此倣唐之租庸調也取於江南者曰秋稅曰夏稅此倣唐之兩稅也丁稅地稅之法自太宗始行之初太宗每戶科粟二石後又以兵食不足增為四石至丙申年乃定科徵之法令諸路驗民戶成丁之數每丁嵗科粟一石驅丁五升新戶丁驅各半之老幼不與其間有耕種者或驗其牛具之數或驗其土地之等徴焉丁稅少而地稅多者納地稅地稅少而丁稅多者納丁稅工匠僧道驗地官吏商賈驗丁虛配不實者杖七十徒二年仍命嵗書其數於冊由課稅所申省以聞違者各杖一百逮及世祖申明舊制於是輸納之期收受之式闗防之禁會計之法莫不備焉中統二年逺倉之糧命止於沿河近倉輸納每石帶收腳錢中統鈔三錢或民戶赴河倉輸納者每石折輸輕齎中統鈔七錢五年詔僧道伊嚕勒昆達實宻儒人凡耕者白地每畝輸稅三升水地畝五升軍站戶除地四頃免稅餘悉徴之至元三年詔窵戶耕他所者其丁稅於附籍之郡驗丁而科地稅於種田之所驗地而取散戶逃於河南等路者依見戶納稅八年又定西夏中興路西寧州烏梁海三處之稅其數與前僧道同十七年遂命戶部大定諸例全科戶丁稅每丁粟三石驅丁粟一石地稅每畝粟三升減半科戶丁稅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參戶第一年五斗第二年七斗五升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稅協濟戶丁稅每丁粟一石地稅每畝粟三升隨路近倉輸粟逺倉每粟一石折納輕齎鈔二兩富戶輸逺倉下戶輸近倉郡縣各差正官一員部之每石帶納䑕耗三升分例四升凡糧到倉以時收受出給朱錢權勢之徒結攬稅石者罪之仍令倍輸其數倉官攢典鬥腳人等飛鈔作幣者並置諸法輸納之期分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末限十二月違者初犯笞四十再犯杖八十成宗大徳六年申明稅糧條例復定上都河間輸納之期上都初限次年五月中限六月末限七月河間初限九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一月秋稅夏稅之法行於江南初世祖平宋時除江東浙西其餘獨徴秋稅而已至元十九年用姚元之請命江南稅糧依宋舊例折輸綿絹雜物是年二月又用耿左丞言命輸粟三之一餘並入鈔以折焉以七百萬錠為率嵗得羨鈔十四萬錠其輸米者止用宋斗斛葢以宋一石當今七斗故也二十八年又命江淮寺觀田宋舊有者免租續置者輸稅其法亦可謂寛矣成宗元貞二年始定徴江南夏稅之制於是秋稅止命輸租夏稅則輸以木綿布絹絲綿等物其所輸之數視糧以為差糧一石或輸鈔三貫二貫一貫或一貫五百文一貫七百文輸三貫者若江浙省婺州等路江西省龍興等路是已輸二貫者若福建省泉州等五路是已輸一貫五百文者若江浙省紹興路福建省漳州等五路是已皆因其地理之宜人民之衆酌其中數而取之其折輸之物各隨時估之高下以為直獨湖廣則異於是初阿爾哈雅克湖廣時罷宋夏稅依中原例改科門攤毎戶一貫二錢葢視夏稅増鈔五萬餘錠矣大徳二年宣慰張國紀請科夏稅於是湖湘重罹其害俄詔罷之三年又改門攤為夏稅而併徴之每石計三貫四錢之上視江浙江西為差重雲其在官之田許民佃種輸租江北兩淮等處荒閒之地第三年始輸大徳四年又以地廣人稀更優一年令第四年納稅凡官田夏稅皆不科泰定之初又有所謂助役糧者其法命江南民戶有田一頃之上者於所輸稅外每頃量出助役之田具書於冊里正以次掌之嵗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費凡寺觀田除宋舊額其餘亦驗其多寡令出田助役焉民賴以不困因並著於此雲
  天下嵗入糧數總計一千二百十一萬四千七百八石腹裏二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四十九石
  行省九百八十四萬三千二百五十五石遼陽省七萬二千六十六石河南省二百五十九萬一千二百六十九石陜西省二十二萬九千二十三石四川省一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四石甘肅省六萬五百八十六石雲南省二十七萬七千七百一十九石江浙省四百四十九萬四千七百八十三石江西省一百一十五萬七千四百四十八石湖廣省八十四萬三千七百八十七石
  江南三省天厯元年夏稅鈔數總計中統鈔一十四萬九千二百七十三錠三十三貫
  江浙省五萬七千八百三十錠四十貫
  江西省五萬二千八百九十五錠一十一貫
  湖廣省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錠二貫
  科差
  科差之名有二曰絲料曰包銀其法各驗其戶之上下而科焉絲料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戶出絲一斤並隨路絲線顔色輸於官五戶出絲一斤並隨路絲線顔色輸於本位包銀之法憲宗乙夘年始定之初漢民科納包銀六兩至是止徴四兩二兩輸銀二兩折收絲絹顔色等物逮及世祖而其制益詳中統元年立十路宣撫司定戶籍科差條例然其戶大抵不一有元管戶交參戶漏籍戶協濟戶於諸戶之中又有絲銀全科戶減半科戶止納絲戶止納鈔戶外又有攤絲戶諸伊蘇岱爾所管納絲戶復業戶並漸成丁戶戶既不等數亦不同元管戶內絲銀全科係官戶每戶輸係官絲一斤六兩四錢包銀四兩全科係官五戶絲戶毎戶輸係官絲一斤五戶絲六兩四錢包銀之數與係官戶同減半科戶每戶輸係官絲八兩五戶絲三兩二錢包銀二兩止納係官絲戶若上都隆興西京等路十戶十斤者每戶輸一斤大都以南等路十戶十四斤者每戶輸一斤六兩四錢止納係官五戶絲戶每戶輸係官絲一斤五戶絲六兩四錢交參戶內絲銀戶每戶輸係官絲一斤六兩四錢包銀四兩漏籍戶內止納絲戶每戶輸絲之數與交參絲銀戶同止納鈔戶初年科包銀一兩五錢次年遞增五錢增至四兩併科絲料協濟戶內絲銀戶每戶輸係官絲十兩二錢包銀四兩止納絲戶每戶輸係官絲之數與絲銀戶同攤絲銀每戶科攤絲四斤諸伊蘇岱爾所管戶每戶科細絲其數與攤絲同復業戶並漸成丁戶初年免科第二年減半第三年全科與舊戶等然絲料包銀之外又有俸鈔之科其法亦以戶之高下為等全科戶輸一兩減半戶輸五錢於是以全科之數作大門攤分為三限輸納被災之地聴輸他物折焉其物各以時估為則凡儒士及軍站僧道等戶皆不與二年復定科差之期絲料限八月包銀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二月三年又命絲料無過七月包銀無過九月及平江南其制益廣至元二十八年以至元新格定科差法諸差稅皆司縣正官監視人吏置局均科諸夫役皆先富強後貧弱貧富等者先多丁後少丁成宗大徳六年又命止輸絲戶每戶科俸鈔中統鈔一兩包銀戶每戶科二錢五分攤絲戶每戶科攤絲五斤八兩絲料限八月包銀俸鈔限九月布限十月大率因世祖之舊而増損雲
  科差總數
  中統四年絲七十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一斤鈔五萬六千一百五十八錠
  至元二年絲九十八萬六千九百一十二斤包銀等鈔五萬六千八百七十四錠布八萬五千四百一十二匹
  至元三年絲一百五萬三千二百二十六斤包銀等鈔五萬九千八十五錠
  至元四年絲一百九萬六千四百八十九斤鈔七萬八千一百二十六錠
  天厯元年包銀差發鈔九百八十九錠𧴩一百一十三萬三千一百一十九索絲一百九萬八千八百四十三斤絹三十五萬五百三十匹綿七萬二千一十五斤布二十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三匹
  海運
  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逺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衆無不仰給於江南自丞相巴延獻海運之言而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葢至於京師者一嵗多至三百萬餘石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一代之良法歟初巴延平江南時嘗命張瑄朱清等以宋庫藏圖籍自崇明州從海道載入京師而運糧則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入御河以達於京後又開濟州泗河自淮至新開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旱站運至臨清入御河又開膠萊河道通海勞費不貲卒無成效至元十九年巴延追憶海道載宋圖籍之事以為海運可行於是請於朝廷命上海總管羅璧朱清張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運糧四萬六千餘石從海道至京師然剏行海洋沿山求㠗風信失時明年始至直沽時朝廷未知其利是年十二月立京畿江淮都漕運司二仍各置分司以督綱運每嵗令江淮漕運司運糧至中灤京畿漕運司自中灤運至大都二十年又用王積翁議令阿巴齊等廣開新河然新河𠉀潮以入船多損壊民亦苦之而孟古岱言海運之舟悉皆至焉於是罷新開河頗事海運立萬戶府二以朱清為中萬戶張瑄為千戶孟古岱為萬戶府達嚕噶齊未㡬又分新河軍士水手及船於揚州平灤兩處運糧命三省造船二千艘於濟州河運糧猶未專於海道也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專掌海運增置萬戶府二總為四府是年遂罷東平河運糧二十五年內外分置漕運司二其在外者於河西務置司領接運海道糧事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張瑄之請併四府為都漕運萬戶府二止令清瑄二人掌之其屬有千戶百戶等官分為各翼以督嵗運至大四年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時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率令海船從洋子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磯走沙漲淺糧船俱壊嵗嵗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於是以嘉興松江秋糧並江淮江浙財賦府嵗辦糧充運海漕之利葢至是博矣凡運糧毎石有腳價鈔至元二十一年給中統鈔八兩五錢其後遞減至於六兩五錢至大三年以福建浙東船戶至平江載糧者道逺費廣通増為至元鈔一兩六錢香糯一兩七錢四年又增為二兩香糯二兩八錢稻穀一兩四錢延祐元年斟酌逺近復增其價福建船運糙粳米每石一十三兩溫台慶元船運糙粳香糯每石一十兩五錢紹興浙西船每石一十一兩白粳價同稻穀每石八兩黑豆每石依糙白糧例給焉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州路通州海門縣黃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㠗而行抵淮安路鹽城縣歴西海州海寧府東海縣宻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復開生道自劉家港開洋至撐腳沙轉沙觜至三沙洋子江過匾檐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經黑水洋至成山過劉島至之罘沙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為徑直明年千戶殷明畧又開新道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於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視前二道為最便云然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嵗無之間亦有船壊而棄其米者至元二十三年始責償於運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葢多矣
  嵗運之數
  至元二十年四萬六千五十石至者四萬二千一百七十二石 二十一年二十九萬五百石至者二十七萬五千六百一十石 二十二年一十萬石至者九萬七百七十一石 二十三年五十七萬八千五百二十石至者四十三萬三千九百五石 二十四年三十萬石至者二十九萬七千五百四十六石二十五年四十萬石至者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五十五石 二十六年九十三萬五千石至者九十一萬九千九百四十三石 二十七年一百五十九萬五千石至者一百五十一萬三千八百五十六石 二十八年一百五十二萬七千一百五十石至者一百二十八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石 二十九年一百四十萬七千四百石至者一百三十六萬一千五百一十三石 三十年九十萬八千石至者八十八萬七千五百九十一石 三十一年五十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三石至者五十萬三千五百三十四石 元貞元年三十四萬五百石 二年三十四萬五百石至者三十三萬七千二十六石 大徳元年六十五萬八千三百石至者六十四萬八千一百三十六石二年七十四萬二千七百五十一石至者七十萬五千九百五十四石 三年七十九萬四千五百石四年七十九萬五千五百石至者七十八萬八千九百一十八石 五年七十九萬六千五百二十八石至者七十六萬九千六百五十石 六年一百三十八萬三千八百八十三石至者一百三十二萬九千一百四十八石 七年一百六十五萬九千四百九十一石至者一百六十二萬八千五百八石 八年一百六十七萬二千九百九石至者一百六十六萬三千三百一十三石 九年一百八十四萬三千三石至者一百七十九萬五千三百四十七石 十年一百八十萬八千一百九十九石至者一百七十九萬七千七十八石 十一年一百六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二石至者一百六十四萬四千六百七十九石 至大元年一百二十四萬一百四十八石至者一百二十萬二千五百三石 二年二百四十六萬四千二百四石至者二百三十八萬六千三百石三年二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二石至者一百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十三石 四年二百八十七萬三千二百一十二石至者二百七十七萬三千二百六十六石 皇慶元年二百八萬三千五百五石至者二百六萬七千六百七十二石 二年二百三十一萬七千二百二十八石至者二百一十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五石 延祐元年二百四十萬三千二百六十四石至者二百三十五萬六千六百六石 二年二百四十三萬五千六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四十二萬二千五百五石 三年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五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四十三萬七千七百四十一石 四年二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四十五石至者二百三十六萬八千一百一十九石 五年二百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五十四萬三千六百一十一石 六年三百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九十八萬六千一十七石 七年三百二十六萬四千六石至者三百二十四萬七千九百二十八石 至治元年三百二十六萬九千四百五十一石至者三百二十三萬八千七百六十五石 二年三百二十五萬一千一百四十石至者三百二十四萬六千四百八十三石 三年二百八十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六石至者二百七十九萬八千六百一十三石 泰定元年二百八萬七千二百三十一石至者二百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八石 二年二百六十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四石至者二百六十三萬七千五十一石 三年三百三十七萬五千七百八十四石至者三百三十五萬一千三百六十二石 四年三百一十五萬二千八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一十三萬七千五百三十二石 天厯元年三百二十五萬五千二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二十一萬五千四百二十四石 二年三百五十二萬二千一百六十三石至者三百三十四萬三百六石
  鈔法
  鈔始於唐之飛錢宋之交會金之交鈔其法以物為母鈔為子子母相權而行即周官質劑之意也元初倣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鈔其制無文籍可考世祖中統元年始造交鈔以絲為本每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諸物之直並從絲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統元寶鈔其文以十計者四曰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以百計者三曰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貫計者二曰一貫文二貫文每一貫同交鈔一兩兩貫同白銀一兩又以文綾織為中統銀貨其等有五曰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每一兩同白銀一兩而銀貨葢未及行雲五年設各路平準庫主平物價使相依凖不至低昻仍給鈔一萬二千錠以為鈔本至元十二年添造釐鈔其例有三曰二文三文五文初鈔印用木為板十三年鑄銅易之十五年以釐鈔不便於民復命罷印然元寶交鈔行之既久物重鈔輕二十四年遂改造至元鈔自二貫至五文凡十有一等與中統鈔通行每一貫文當中統鈔五貫文依中統之初隨路設立官庫貿易金銀平準鈔法每花銀一兩入庫其價至元鈔二貫出庫二貫五文赤金一兩入庫二十貫出庫二十貫五百文偽造鈔者處死首告者賞鈔五錠仍以犯人家産給之其法為最善至大二年武宗復以物重鈔輕改造至大銀鈔自二兩至二釐定為一十三等每一兩準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赤金一錢元之鈔法至是葢三變矣大抵至元鈔五倍於中統至大鈔又五倍於至元然未及期年仁宗即位以倍數太多輕重失宜遂有罷銀鈔之詔而中統至元二鈔終元之世蓋常行焉凡鈔之昏爛者至元二年委官就交鈔庫以新鈔倒換除工墨三十文三年減為二十文二十二年復增如故其貫伯分明微有破損者並令行用違者罪之所倒之鈔每季各路就令納課正官解赴省部焚毀隸行省者就焚之大徳二年戶部定昏鈔為二十五樣泰定四年又定焚毀之所皆以亷訪司官監臨隸行省者行省官同監其制之大畧如此若錢自九府圜法行於成周歴代未嘗或廢元之交鈔寶鈔雖皆以錢為文而錢則弗之鑄也武宗至大三年初行錢法立資國院泉貨監以領之其錢曰至大通寶者一文準至大銀鈔一釐曰大元通寶者一文準至大通寶錢一十文歴代銅錢悉依古例與至大錢通用其當五當三折二並以舊數用之明年仁宗復下詔以鼓鑄弗給新舊資用其弊滋甚與銀鈔皆廢不行所立院監亦皆罷革而專用至元中統鈔雲
  嵗印鈔數
  中統元年中統鈔七萬三千三百五十二錠 二年中統鈔三萬九千一百三十九錠 三年中統鈔八萬錠 四年中統鈔七萬四千錠至元元年中統鈔八萬九千二百八錠 二年中統鈔一十一萬六千二百八錠 三年中統鈔七萬七千二百五十二錠 四年中統鈔一十萬九千四百八十八錠 五年中統鈔二萬九千八百八十錠 六年中統鈔二萬二千八百九十六錠 七年中統鈔九萬六千七百六十八錠 八年中統鈔四萬七千錠 九年中統鈔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錠 十年中統鈔一十一萬一百九十二錠 十一年中統鈔二十四萬七千四百四十錠 十二年中統鈔三十九萬八千一百九十四錠 十三年中統鈔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五錠 十四年中統鈔一百二萬一千六百四十五錠 十五年中統鈔一百二萬三千四百錠 十六年中統鈔七十八萬八千三百二十錠十七年中統鈔一百一十三萬五千八百錠 十八年中統鈔一百九萬四千八百錠 十九年中統鈔九十六萬九千四百四十四錠 二十年中統鈔六十一萬六百二十錠 二十一年中統鈔六十二萬九千九百四錠 二十二年中統鈔二百四萬三千八十錠 二十三年中統鈔二百一十八萬一千六百錠 二十四年中統鈔八萬三千二百錠至元鈔一百萬一千一十七錠 二十五年至元鈔九十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二錠 二十六年至元鈔一百七十八萬九十三錠 二十七年至元鈔五十萬二百五十錠 二十八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二十九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三十年至元鈔二十六萬錠三十一年至元鈔一十九萬三千七百六錠 元貞元年至元鈔二十一萬錠 二年至元鈔四十萬錠大徳元年至元鈔四十萬錠 二年至元鈔二十
  九萬九千九百一十錠 三年至元鈔九十萬七十五錠 四年至元鈔六十萬錠 五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六年至元鈔二百萬錠 七年至元鈔一百五十萬錠 八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九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十年至元鈔一百萬錠 十一年至元鈔一百萬錠 至大元年至元鈔一百萬錠 二年至元鈔一百萬錠 三年至大銀鈔一百四十五萬三百六十八錠 四年至元鈔二百一十五萬錠中統鈔一十五萬錠 皇慶元年至元鈔二百二十二萬二千三百三十六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二年至元鈔二百萬錠中統鈔二十萬錠 延祐元年至元鈔二百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二年至元鈔一百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三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四年至元鈔四十八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五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六年至元鈔一百四十八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七年至元鈔一百四十八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至治元年至元鈔一百萬錠中統鈔五萬錠二年至元鈔八十萬錠中統鈔五萬錠 三年至元鈔七十萬錠中統鈔五萬錠 泰定元年至元鈔六十萬錠中統鈔一十五萬錠 二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三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四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 天厯元年至元鈔三十一萬九百二十錠中統鈔三萬五百錠 二年至元鈔一百一十九萬二千錠中統鈔四萬錠






  元史卷九十三
  元史卷九十三考證
  至元七年頒農桑之制一十四條 按元典章載是時頒農桑制幾十五條俱詳著其目志雲十四條誤
  新收交參戶第一年五斗第二年七斗五升 原本脫第二年一句據續通考改增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四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歳課
  山林川澤之産若金銀珠玉銅鐵水銀硃砂碧甸子鉛錫礬硝鹻竹木之類皆天地自然之利有國者之所必資也而或以病民者有之矣元興因土人呈獻而定其歳入之課多者不盡收少者不強取非知理財之道者能若是乎産金之所在腹裏曰益都檀景遼陽省曰大寧開元江淛省曰饒徽池信江西省曰龍興撫州湖廣省曰岳澧沅靖辰潭武岡寶慶河南省曰江陵襄陽四川省曰成都嘉定雲南省曰威楚麗江大理金齒臨安曲靖元江羅羅㑹川建昌徳昌栢興烏撒東川烏䝉産銀之所在腹裏曰大都真定保定雲州般陽晉寧懐孟濟南寧海遼陽省曰大寧江浙省曰處州建寧延平江西省曰撫瑞韶湖廣省曰興國郴河南省曰汴梁安豐汝寧陜西省曰商州雲南省曰威楚大理金齒臨安元江産珠之所曰大都曰南京曰羅羅曰碩達勒達曰廣州産玉之所曰于闐曰費里沙産銅之所在腹裏曰益都遼陽省曰大寧雲南省曰大理澂江産鐵之所在腹裏曰河東順徳檀景濟南江浙省曰饒徽寧國信慶元台衢處建寧興化邵武漳福泉江西省曰龍興吉安撫袁瑞贛臨江桂陽湖廣省曰沅潭衡武岡寶慶永全常寧道州陜西省曰興元雲南省曰中慶大理金齒臨安曲靖瀓江羅羅建昌産硃砂水銀之所在遼陽省曰北京湖廣省曰沅潭四川省曰思州産碧甸子之所曰和林曰㑹川産鈆鍚之所在江浙省曰鉛山台處建寧延平邵武江西省曰韶州桂陽湖廣省曰潭州産礬之所在腹裏曰廣平冀寧江浙省曰鈆山邵武湖廣省曰潭州河南省曰廬州河南産硝鹻之所曰晉寧若竹木之産所在有之不可以所言也初金課之興自世祖始其在益都者至元五年命於從剛髙興宗以漏籍民戸四千於登州棲霞縣淘焉十五年又以淘金戶二千僉軍者付益都淄萊等路淘金總管府依舊淘金其課於太府監輸納在遼陽者至元十年聴李徳仁於龍山縣胡碧峪淘採每歳納課金三兩十三年又於遼東雙城及和州等處採焉在江浙者至元二十四年立提舉司以建康等處淘金夫凡七千三百六十五戸隸之所轄金場凡七十餘所未幾以建康無金革提舉司罷淘金戸其徽饒池信之課皆歸之有司在江西者至元二十三年撫州樂安縣小曹周歳辦金一百兩在湖廣者至元二十年撥常徳澧辰沅靖民萬戶付金場轉運司淘焉在四川者元貞元年以其病民罷之在雲南者至元十四年諸路總納金一百五錠此金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銀在大都者至元十一年聴王庭璧於檀州奉先等洞採之十五年令闗世顯等於薊州豐山採之在雲州者至元二十七年撥民戶於望雲煽煉設從七品官掌之二十八年又開聚陽山銀場二十九年遂立雲州等處銀場提舉司在遼陽者延祐四年惠州銀洞三十六眼立提舉司辦課在江浙者至元二十一年建寧南劍等處立銀場提舉司煽煉在湖廣者至元二十三年韶州路曲江縣銀場聴民煽煉歳輸銀三千兩在河南者延祐三年李允直包羅山縣銀場課銀三錠四年李珪等包霍丘縣豹子崖銀洞課銀三十錠其所得礦率以十分之三輸官此銀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珠在大都者元貞元年聽民於楊村直沽口撈採命官買之在南京者至元十一年命宻且安山等採於松阿哩江阿雅古江呼蘭果江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他如鄂諾吹達爾呼圖克三河之珠至元五年徙鳯格等戶撈焉勝州延州納延等城之珠十三年命圖魯卜岱等撈焉此珠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玉在費哩沙者至元十一年穆爾瑪哈穆特阿里三人言淘玉之戶舊有三百經亂散亡存者止七十戶其力不充而費哩沙之地旁有民戶六十每同淘焉於是免其差徭與淘戸等所淘之玉於古都斯和爾錫喇卜丹三人所立水站遞至京師此玉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銅在益都者至元十六年撥戶一千於臨朐縣七寶山等處採之在遼陽者至元十五年撥採木夫一千戶於錦瑞州雞山巴山等處採之在澂江者至元二十二年撥漏籍戶於賽音山煽煉凡一十有一所此銅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鐵在河東者太宗丙申年立爐於西京州縣撥冶戶七百六十煽焉丁酉年立爐於交城縣撥冶戶一千煽焉至元五年始立洞冶總管府七年罷之十三年立平陽等路提舉司十四年又罷之其後廢置不常大徳十一年聽民煽煉官為抽分至武宗至大元年復立河東都提舉司掌之所隸之冶八曰大通曰興國曰惠民曰利國曰益國曰潤富曰豐寧豐寧之冶葢有二雲在順徳等處者至元三十一年撥冶戶六千煽焉大徳元年設都提舉司掌之其後亦廢置不常至延祐六年始罷兩提舉司併為順德廣平彰徳等處提舉司所隸之冶六曰神徳曰左村曰豐陽曰臨水曰沙窩曰固鎮在檀景等處者太宗丙申年始於北京撥戶煽焉中統二年立提舉司掌之其後亦廢置不常大徳五年始併檀景三提舉司為都提舉司所隸之冶有七曰雙峰曰暗峪曰銀崖曰大峪曰五峪曰利貞曰錐山在濟南等處者中統四年拘漏籍戸三千煽焉至元五年立洞冶總管府其後亦廢置不常至至大元年復立濟南都提舉司所隸之冶有五曰寶成曰通和曰昆吾曰元國曰富國其在各省者獨江浙江西湖廣之課為最多凡鐵之等不一有生黃鐵有生青鐵有青𤓰鐵有蕳鐵每引二百斤此鐵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硃砂水銀在北京者至元十一年命䝉古達實以率賔人戸於扎色茂之地採煉在湖廣者沅州五寨蕭雷發等每年包納硃砂一千五百兩羅管寨包納水銀二千二百四十兩潭州安化縣每年辦硃砂八十兩水銀五十兩碧甸子在和林者至元十年命烏瑪喇採之在㑹川者二十一年輸一千餘磈此硃砂水銀碧甸子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鉛錫在湖廣者至元八年辰沅靖等處轉運司印造錫引每引計錫一百斤官收鈔三百文客商買引赴各冶支錫販賣無引者比私鹽減等杖六十其錫沒官此鉛錫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礬在廣平者至元二十八年路鵬舉獻磁州武安縣礬窯一十所周歳辦白礬三千斤在潭州者至元十八年李日新自具工本於瀏陽永興礬場煎烹每十斤官抽其二在河南者二十四年立礬課所於無為路每礬一引重三十斤價鈔五兩此礬課之興革可考者然也竹之所産雖不一而腹裏之河南懐孟陜西之京兆鳯翔皆有在官竹園國初皆立司竹監掌之每歳令稅課所官以時採斫定其價為三等易於民間至元四年始命制國用使司印造懐孟等路司竹監竹引一萬道每道取工墨一錢凡發賣皆給引至二十二年罷司竹監聽民自賣輸稅明年又用郭畯言於衛州復立竹課提舉司凡輝懐嵩洛荊襄益都宿開等處竹貨隸焉在官者辦課在民者輸稅二十三年又命陜西竹課提領司差官於輝懐辦課二十九年丞相鄂勒哲言懐孟竹課頻年斫伐已損課無所出科民以輸宜罷其課長養數年世祖從之此竹課之興革可考者也若夫硝鹻木課其興革無籍可考故不著焉
  天厯元年歳課之數
  金課腹裏四十錠四十七兩三錢 江浙省一百八十錠一十五兩一錢 江西省二錠四十兩五錢湖廣省八十錠二十兩一錢 河南省三十八兩六錢 四川省麩金七兩二錢 雲南省一百八十四錠一兩九錢
  銀課腹裏一錠二十五兩 江浙省一百二十五錠三十九兩二錢 江西省四百六十二錠三兩五錢湖廣省二百三十六錠九兩 雲南省七百三十
  五錠三十四兩三錢
  銅課雲南省二千三百八十斤
  鐵課江浙省額外鐵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六十七斤課鈔一千七百三錠一十四兩 江西省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五十斤課鈔一百七十六錠二十四兩湖廣省二十八萬二千五百九十五斤 河南省三千九百三十斤 陜西省一萬斤 雲南省一十二萬四千七百一斤
  鉛錫課江浙省額外鉛粉八百八十七錠九兩五錢鉛丹九錠四十二兩二錢墨錫二十四錠一十兩二錢 江西省錫一十七錠七兩 湖廣省鉛一千七百九十八斤
  礬課腹裏三十三錠二十五兩八錢 江浙省額外四十二兩五錢 河南省額外二千四百一十四錠三十三兩一錢
  硝鹻課晉寧路二十六錠七兩四錢
  竹木課腹裏木六百七十六錠一十五兩四錢額外木七十三錠二十五兩三錢竹二錠四十兩額外竹一千一百三錠二兩二錢 江浙省額外竹木九千三百五十五錠二十四兩 江西省額外竹木五百九十錠二十三兩三錢 河南省竹二十六萬九千六百九十五竿板木五萬八千六百條額外竹木一千七百四十八錠三十兩一錢
  鹽法
  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自漢桑𢎞羊始𣙜之而後世未有遺其利者也元初以酒醋鹽稅河泊金銀鐵冶六色取課於民歳定白銀萬錠太宗庚寅年始行鹽法每鹽一引重四百斤其價銀一十兩世祖中統二年減銀為七兩至元十三年既取宋而江南之鹽所入尤廣每引改為中統鈔九貫二十六年増為五十貫元貞丙申每引又増為六十五貫至大己酉至延祐乙卯七年之間累増為一百五十貫凡偽造鹽引者皆斬籍其家産付告人充賞犯私鹽者徒二年杖七十止籍其財産之半有首告者於所籍之內以其半賞之行鹽各有郡邑犯界者減私鹽罪一等以其鹽之半沒官半賞告者然歳辦之課難易各不同有因自凝結而取者解池之顆鹽也有煑海而後成者河間山東兩淮兩浙福建等處之末鹽也惟四川之鹽出於井深者數百尺汲水煮之視他處為最難今各因其所産之地言之
  大都之鹽太宗丙申年初於白陵港三義沽大直沽等處置司設熬煎辦每引有工本錢世祖至元二年又増寶坻二鹽塲竈戸工本每引為中統鈔三兩與清滄等八年以大都民戸多食私鹽因虧國課驗口給以食鹽十九年罷大都及河間山東二鹽運司設戸部尚書員外郎各一員別給印令於大都置局賣引鹽商買引赴各場闗鹽發賣每歳竈戶工本省臺遣官逐季分給之十九年改立大都蘆臺越支三義沽鹽使司一二十五年復立三義蘆臺越支三鹽使司二十八年増竈戸工本每引為中統鈔八兩二十九年以歳饑減鹽課一萬引入京兆鹽運司添辦大徳元年遂罷大都鹽運司併入河間
  河間之鹽太宗庚寅年始立河間稅課所置鹽場撥竈戸二千三百七十六隸之每鹽一袋重四百斤甲午年立鹽運司庚子年改立提舉鹽𣙜所歳辦三萬四千七百袋癸卯年改立提舉滄清鹽課使所歳辦鹽九萬袋定宗四年改真定河間等路課程所為提舉鹽𣙜滄清鹽使所憲宗二年又改河間課程所為提舉滄清深鹽使所八年每袋増鹽至四百五十斤世祖中統元年改立宣撫司提領滄清深鹽使所四年改滄清深鹽提領所為轉運司是年辦銀七千六十五錠米三萬三千三百餘石至元元年又増三之一焉二年改立河間都轉運司歳辦九萬五千袋七年始定例歳煎鹽十萬引辦課銀一萬錠十二年改立都轉運使司添竈戸九百餘增鹽課二十萬引十八年以河間竈戸勞苦增工本為中統鈔三貫是年又増竈戸七百八十六十九年罷河間都轉運司改立清滄鹽使司至二十二年復立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増鹽課為二十九萬六百引二十三年改立河間都轉運司通辦鹽酒稅課二十五年増工本為中統鈔五貫二十七年増竈戸四百七十辦鹽三十五萬引至大元年又増至四十五萬引延祐元年以虧課停煎五萬引自是至天厯皆歳辦四十萬引所隸之場凡二十有二
  山東之鹽太宗庚寅年始立益都課稅所撥竈戸二千一百七十隸之每銀一兩得鹽四十斤甲午年立山東鹽運司中統元年歳辦銀二千五百錠三年命課稅隸山東都轉運司四年令益都山東民戸月買食鹽三斤竈戸逃亡者招民戸補之是歳辦銀三千三百錠至元二年改立山東轉運司辦課銀四千六百錠一十九兩是年戶部造山東鹽引六年増歳辦鹽為七萬一千九百九十八引自是每歳増之至十二年改立山東都轉運司嵗辦鹽一十四萬七千四百八十七引十八年増竈戶七百又増鹽為一十六萬五千四百八十七引竈戶工本錢亦増為中統鈔三貫二十三年歳辦鹽二十七萬一千七百四十二引二十六年減為二十二萬引大徳十年又増為二十五萬引至大元年之後歳辦正餘鹽為三十一萬引所隸之場凡一十有九
  河東之鹽出解州鹽池池方一百二十里每歳五月場官伺池鹽生結令夫搬摝鹽花其法必值亢陽池鹽方就或遇陰兩則不能成矣太宗庚寅年始立平陽府徴收課稅所從實辦課每鹽四十斤得銀一兩癸巳年撥新降戶一千命鹽使姚行簡等修理鹽池損壊處所憲宗壬子年又増撥一千八十五戶歳撈鹽一萬五千引辦課銀三千錠世祖中統二年初立陜西轉運司仍置解鹽司於路村三年以太原民戸自煎小鹽歳辦課銀一百五十錠五年又増小鹽課銀為二百五十錠至元三年諭陜西四川以所辦鹽課赴行制國用使司輸納鹽引令制國用使司給降四年立陜西四川轉運司六年立太原提舉鹽使司直隸制國用使司十年命撈鹽戸九百八十餘每丁撈鹽一石給工價鈔五錢歳辦鹽六萬四千引計中統鈔一萬一千五百二十錠二十三年改立陜西都轉運司兼辦鹽酒醋竹等課二十九年減大都鹽課一萬引入京兆鹽司添辦是年五月又革京兆鹽司一止存鹽運司大徳十一年增歳額為八萬二千引至大元年又増煎餘鹽為二萬引通為一十萬二千引延祐三年以池為雨所壊止辦課鈔八萬二千餘錠於是晉寧陜西之民改食常仁紅鹽懐孟河南之民改食滄鹽五年乃免河南懐孟南陽三路今歳陜西鹽課仍授鹽運使暨所臨路府州縣正官兼知渠堰事責以疏通壅塞六年改陜西運司為河東解鹽等處都轉運鹽使司直隸中書省十月罷陜西行省所委巡鹽官六十八員添設通判一員別鑄分司印二又罷撈鹽提領二十員改立提領所二増餘鹽五百料是年實撈鹽一十八萬四千五百引天厯二年辦課鈔三十九萬五千三百九十五錠
  四川之鹽為場凡一十有二為井凡九十有五在成都夔府重慶敘南嘉定順慶潼川紹慶等路萬山之間元初設拘𣙜課稅所分撥竈戸五千九百餘隸之從實辦課後為鹽井廢壊四川軍民多食解鹽至元二年立興元四川鹽運司修理鹽井仍禁解鹽不許過界八年罷四川茶鹽運司十六年復立之十八年併鹽課入四川道宣慰司十九年復立陜西四川轉運司通辦鹽課二十二年改立四川鹽茶運司分京兆運司為二歳煎鹽一萬四百五十一引二十六年一萬七千一百五十二引皇慶元年以竈戸艱辛減煎餘鹽五千引天厯二年辦鹽二萬八千九百一十引計鈔八萬六千七百三十錠
  遼陽之鹽太宗丁酉年始命北京路徵收課稅所以大鹽泊硬鹽立隨車隨引載鹽之法每鹽一石價銀七錢半帶納匠人米五升癸卯年海蘭路歳辦課白布二千匹率賔路布一千匹至元四年立開元等路運司三年禁東京㦤州奇爾實勒鹽不許過塗河界是年諭各位下鹽課如例輸納二十四年濼州四處鹽課舊納羊一千者亦令如例輸鈔延祐二年又命食鹽人戸歳辦課鈔每兩率加五焉
  兩淮之鹽至元十三年命提舉瑪哩范章依宋舊例辦課每引重三百斤其價為中統鈔八兩十四年立兩淮都轉運使司每引始改為四百斤十六年額辦五十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三引十八年増為八十萬引二十六年減一十五萬引三十年以襄陽民改食揚州鹽又増八千二百引大徳四年諭兩淮鹽運司設闗防之法凡鹽商經批驗所發賣者所官收批引牙錢其不經批驗所者本倉就收之八年以竈戸艱辛遣官究議停煎五萬餘引天厯二年額辦正餘鹽九十五萬七十五引計中統鈔二百八十五萬二百二十五錠所隸之場凡二十有九其工本鈔亦自四兩遞増至十兩雲
  兩淛之鹽至元十四年立運司嵗辦九萬二千一百四十八引毎引分作二袋毎袋依宋十八界㑹子折中統鈔九兩十八年増至二十一萬八千五百六十二引十九年毎引於舊價之上増鈔四貫二十一年置常平局以平民間鹽價二十三年増嵗辦為四十五萬引二十六年減十萬引三十年置局賣鹽魚鹽於海濵漁所三十一年併煎鹽地四十四所為三十四塲大徳三年立兩浙鹽運司檢校所四五年増額為四十萬引至大元年又増餘鹽五萬引延祐六年罷四檢校所立嘉興紹興等處鹽倉官三十四塲各塲監運官一員嵗辦五十萬引七年各運司鹽課以十分為率收白銀一分每銀一錠凖鹽課四十錠其工本鈔浙西一十一塲止鹽每引遞増至二十兩餘鹽至二十五兩浙東二十三塲正鹽毎引遞増至二十五兩餘鹽至三十兩雲
  福建之鹽至元十三年始收其課為鹽六千五十五引十四年立市舶司兼辦鹽錁二十年増至五萬四千二百引二十四年改立福建等處轉運鹽使司歳辦鹽六萬引二十九年罷福建鹽運司及鹽使司改立福建鹽課提舉司増鹽為七萬引大徳四年後立鹽運司九年又罷之併入本道宣慰司十年又立鹽課都提舉司増鹽至十萬引至大元年又増至十三萬引四年改立福建鹽運司至順元年實辦課三十八萬七千七百八十三錠其工本鈔煎鹽每引遞増至二十貫曬鹽每引至一十七貫四錢所隸之場有七
  廣東之鹽至元十三年克廣州因宋之舊立提舉司從實辦課十六年立江西鹽鐵茶都轉運司所轄鹽使司六各場立管勾是年辦鹽六百二十一引二十二年分江西鹽隸廣東宣慰司歳辦一萬八百二十五引二十三年併廣東鹽司及市舶提舉司為廣東鹽課市舶提舉司每歳辦鹽一萬一千七百二十五引大徳四年増至正餘鹽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二引十年又増至三萬引十一年三萬五千五百引至大元年又増餘鹽二萬五千引延祐二年歳煎五萬五百引五年又増至五萬五百五十二引所隸之場凡十有三
  廣海之鹽至元十三年初立廣海鹽課提舉司辦鹽二萬四千引三十年又立廣西石康鹽課提舉司大徳十年増一萬一千引至大元年又増餘鹽一萬五千引延祐二年正餘鹽通為五萬一百六十五引
  凡天下一歳總辦之數唯天厯為可考今併著於後鹽總二百五十六萬四千餘引
  鹽課鈔總七百六十六萬一千餘錠
  茶法
  𣙜茶始於唐徳宗至宋遂為國賦額與鹽等矣元之茶課由約而博大率因宋之舊而為之制焉世祖至元五年用運使白賡言𣙜成都茶於京兆鞏昌置局發賣私自採賣者其罪與私鹽法同六年始立西蜀四川鹽𣙜茶場使司掌之十二年既平宋復用左丞呂文煥言𣙜江西茶以宋㑹五十貫準中統鈔一貫十三年定長引短引之法以三分取一長引每引計茶一百二十斤收鈔五錢四分二釐八毫短引計茶九十斤收鈔四錢二分八毫是歳徵一千二百餘錠十四年取三分之半増至二千三百餘錠十五年又増至六千六百餘錠十七年置𣙜茶都轉運司於江州總江淮荊湖福廣之稅而遂除長引専用短引每引收鈔二兩四錢五分草茶毎引收鈔二兩二錢四分十八年増額至二萬四千錠十九年以江南茶課官為置局令客買引通行貨賣歳終増二萬錠二十一年轉運使言各處食茶課程抑配於民非便於是革之而以其所革之數於正課每引増一兩五分通為三兩五錢二十三年又以李起南言増為五貫是年徵四萬錠二十五年改立江西等處都轉運司二十六年丞相僧格増引稅為一十貫三十年又改江南茶法凡管茶提舉司一十六所罷其課少者五所併入附近提舉司每茶商貨茶必命賫引無引者與私茶同引之外又有茶由以給賣零茶者初毎由茶九斤收鈔一兩至是自三斤至三十斤分為十等隨處批引局同每引收鈔一錢元貞元年有獻利者言舊法江南茶商至江北者又稅之其在江南賣者亦宜更稅如江北之制於是朝議復増江南課二千錠而弗稅是年凡征八萬三千錠至大元年以龍興瑞州為皇太后湯沐邑其課入徽政院四年増額至一十七萬一千一百三十一錠皇慶二年更定江南茶法又増至一十九萬二千八百六十六錠延祐元年改設批驗茶由局官五年用江西茶副法和爾丹言立減引添課之法每引増稅為一十二兩五錢通辦鈔二十五萬錠七年遂増至二十八萬九千二百一十一錠天厯二年始罷𣙜司而歸諸州縣其歳征之數葢與延祐同至順之後無籍可考他如范殿帥茶西番大葉茶建寧胯茶亦無從知其始末故皆不著
  酒醋課
  元之有酒醋課自太宗始其後皆著定額為國賦之一焉利之所入亦厚矣初太宗辛卯年立酒醋務坊場官𣙜酤辦課仍以各州府司縣長官充提㸃官隸徵收課稅所其課額驗民戸多寡定之甲午年頒酒麯醋貨條禁私造者依條治罪世祖至元十六年以大都河間山東酒醋商稅等課併入鹽運司二十二年詔免農民醋課是年二月命隨路酒課依京師例每石取一十兩三月用右丞盧世榮等言罷上都醋課其酒課亦改𣙜酤之制令酒戸自具工本官司拘賣毎石止輸鈔五兩二十八年詔江西酒醋之課不隸茶運司福建酒醋之課不隸鹽運司皆依舊令有司辦之二十九年丞相鄂勒哲等言杭州省酒課歳辦二十七萬餘錠湖廣龍興歳辦止九萬錠輕重不均乃減杭州省十分之二令湖廣龍興南京三省分辦大徳八年大都酒課提舉司設槽房一百所九年併為三十所每所一日所醖不許過二十五石之上十年復増三所至大三年又増為五十四所其制之可考者如此若夫累朝以課程撥賜諸王公主及各寺者凡九所云
  天下每歳總入之數
  酒課腹裏五萬六千二百四十三錠六十七兩一錢遼陽行省二千二百五十錠一十一兩二錢 河
  南行省七萬五千七十七錠一十一兩五錢 陜西行省一萬一千七百七十四錠三十四兩四錢 四川行省七千五百九十錠二十兩 甘肅行省二千七十八錠三十五両九錢 雲南行省𧴩二十萬一千一百一十七索 江浙行省一十九萬六千六百五十四錠二十一兩三錢 江西行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錠一十六兩八錢 湖廣行省五萬八千八百四十八錠四十九兩八錢
  醋課腹裏三千五百七十六錠四十八兩九錢 遼陽行省三十四錠二十六兩五錢 河南行省二千七百四十錠三十六兩四錢 陜西行省一千五百七十三錠三十九兩二錢 四川行省六百一十六錠一十二兩八錢 江浙行省一萬一千八百七十錠一十九兩六錢 江西行省九百五十一錠二十四兩五錢 湖廣行省一千二百三十一錠二十七兩九錢
  商稅
  商賈之有稅本以抑末而國用亦資焉元初未有定製太宗甲午年始立徵收課稅所凡倉庫院務官併合千人等命各處官司選有産有行之人充之其所辦課程每月赴所輸納有貿易借貸者並徒二年杖七十所官擾民取財者者罪亦如之世祖中統四年用阿哈瑪王光祖等言凡在京權勢之家為商賈及以官銀賣買之人並令赴務輸稅入城不弔引者同匿稅法至元七年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銀四萬五千錠為額有溢額者別作増餘是年五月以上都商旅往來艱辛特免其課凡典賣田宅不納稅者禁之二十年詔各路課程差亷幹官二員提調増羨者遷賞虧兌者賠償降黜凡隨路所辦每月以其數申部違期不申及雖申不圓者其首領官初犯罰俸再犯決一十七令史加一等三犯正官取招呈省其院務官俸鈔於増餘錢內給之是年始定上都稅課六十分取一舊城市肆院務遷入都城者四十分取一二十二年又増商稅契本每一道為中統鈔三錢減上都稅課於一百兩之中取七錢半二十六年從丞相僧格之請遂大増天下商稅腹裏為二十萬錠江南為二十五萬錠二十九年定諸路輸納之限不許過四孟月十五日三十一年詔天下商稅有増餘者毋作額元貞元年用平章琳沁言又増上都之稅至大三年契本一道後増作至元鈔三錢逮至天厯之際天下總入之數視至元七年所定之額葢不啻百倍雲商稅額數
  大都宣課提舉司一十萬三千六錠一十一兩四錠大都路八千二百四十二錠九兩七錢 上都留
  守司一千九百三十四錠五兩 上都稅課提舉司一萬五百二十五錠五兩 興和路七百七十錠一十七兩一錢 永平路二千二百七十二錠四兩五錢 保定路六千五百七錠二十三兩五錢 嘉定路一萬七千四百八錠三兩九錢 順徳路二千五百七錠九兩九錢 廣平路五千三百七錠二十兩二錢 彰徳路四千八百五錠四十二兩八錢 大名路一萬七百九十五錠八兩五錢 懐慶路四千九百四十九錠二兩 衛輝路三千六百六十三錠七兩 河間路一萬四百六十六錠四十七兩二錢東平路七千一百四十一錠四十八兩四錢 東
  昌路四千八百七十九錠三十二兩 濟寧路一萬二千四百三錠四兩一錢 曹州六千一十七錠四十六兩三錢 濮州二千六百七十一錠七錢 高唐州四千二百五十九錠六兩 泰安州二千一十三錠二十五両四錢 冠州七百三十八錠一十九兩七錢 寧海州九百四十四錠三錢 徳州二千九百一十九錠四十二兩八錢 益都路九千四百七十七錠一十五兩 濟南路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二錠三十六兩六錢 般陽路三千四百八十六錠九兩 大同路八千四百三十八錠一十九兩一錢冀寧路一萬七百一十四錠三十四兩六錢 晉
  寧路二萬一千三百五十九錠四十兩二錢
  嶺北行省四百四十八錠四十五兩六錢 遼陽行省八千二百七十三錠四十一兩四錢 河南行省一十四萬七千四百二十八錠三十二兩三錢 陜西行省四萬五千五百七十九錠三十九兩二錢四川行省一萬六千六百七十六錠四兩八錢 甘肅行省一萬七千三百六十一錠三十六兩一錢江浙行省二十六萬九千二十七錠三十兩三錢江西行省六萬二千五百一十二錠七兩三錢 湖廣行省六萬八千八百四十四錠九兩九錢
  市舶
  互市之法自漢通南粵始其後歴代皆嘗行之至宋置市舶司於浙廣之地以通諸番貨易則其制為益詳矣元自世祖定江南凡鄰海諸郡與番國往還互易舶貨者其貨以十分取一麤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𤼵舶迴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驗其所易之物給以公文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舊制而為之法焉於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一於泉州令孟古岱領之立市舶司三於慶元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撫使楊發督之每歳招集舶商於番邦博易珠翠香貨等物及次年迴帆依例抽解然後聽其貨賣時客舶自泉福販土產之物者其所徵亦與番貨等上海市舶司提控王楠以為言於是定雙抽單抽之制雙抽者番貨也單抽者土貨也十九年又用耿左丞言以鈔易銅錢令市舶司以錢易海外金珠貨物仍聽舶戸通販抽分二十年遂定抽分之法是年十月孟古岱言舶商皆以金銀易香木於是下令禁之唯鐵不禁二十一年設市舶都轉運司於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給本選人入番貿易諸貨其所獲之息以十分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權勢之家皆不得用已錢入番為賈犯者罪之仍籍其家產之半其諸番客旅就官船賣買者依例抽之二十二年併福建市舶司入鹽運司改曰都轉運司領福建漳泉鹽貨市舶二十三年禁海外博易者毋用銅錢二十五年又禁廣州官民毋得運米至占城諸番出糶二十九年命市船驗貨抽分是年十一月中書省定抽分之數及漏稅之法凡商旅販泉福等處已抽之物於本省有市舶司之地賣者細色於二十五分之中取一麤色於三十分之中取一免其輸稅其就市舶司買者止於賣處收稅而不再抽漏舶物貨依例斷沒三十年又定市舶抽分雜禁凡二十一條條多不能盡載擇其要者録焉泉州上海澉浦溫州廣東杭州慶元市舶司凡七所獨泉州於抽分之外又取三十分之一以為稅自今諸處悉依泉州例取之仍以濫州市舶司併入慶元杭州市舶司併入稅務凡金銀銅鐵男女並不許私販入番行省行泉府司市舶司官每年於迴帆之時皆前期至抽解之所以待舶船之至先封其堵以次抽分違期及作弊者罪之三十一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元貞元年以舶船至岸隱漏物貨者多命就海中逆而閲之二年禁海商以細貨於馬八兒唄喃梵荅剌亦納三番國交易別出鈔五萬錠令沙布鼎等議規運之法大徳元年罷行泉府司二年併澉浦上海入慶元市舶提舉司直隸中書省是年又置制用院七年以禁商下海罷之至大元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二年罷行泉府院以市舶提舉司隸行省四年又罷之延祐元年復立市舶提舉司仍禁人下番官自發船貿易迴帆之日細物十分抽二麤物十五分抽二七年以下番之人收絲銀細物易於外國又併提舉司罷之至治二年復立泉州慶元廣東三處提舉司申嚴市舶之禁三年聽海商貿易歸徵其稅泰定元年諸海舶至者止令行省抽分其大畧如此若夫中買寶貨之制泰定三年命省臣依累朝呈獻例給價天厯元年以其蠧耗國財詔加禁止凡中獻者以違制論雲
  額外課
  元有額外課謂之額外者歳課皆有額而此課不在其額中也然國之經用亦有賴焉課之名凡三十有二其一曰厯日二曰契本三曰河泊四曰山場五曰窯冶六曰房地租七曰門攤八曰池塘九曰蒲葦十曰食羊十一曰荻葦十二曰煤炭十三曰撞岸十四曰山查十五曰麯十六曰魚十七曰漆十八曰酵十九曰山澤二十曰蕩二十一曰栁二十二曰牙例二十三曰乳牛二十四曰抽分二十五曰蒲二十六曰魚苗二十七曰柴二十八曰羊皮二十九曰磁三十曰竹葦三十一曰薑三十二曰白藥其歳入之數唯天厯元年可考雲
  厯日總三百一十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本計中統鈔四萬五千九百八十錠三十二兩五錢內腹裏七萬二千一十本計鈔八千五百七十錠三十一兩一錢行省二百五十五萬一千一百七十五本計鈔三萬七千四百一十錠一兩四錢大厯二百二十萬二千二百三本每本鈔一兩計四萬四千四十四錠三兩小厯九十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五本每本鈔一錢計一千八百三十一錠三十二兩五錢囘囘厯五千二百五十七本每本鈔一兩計一百五錠七兩契本總三十萬三千八百道每道鈔一兩五錢計中統鈔九千一百一十四錠內腹裏六萬八千三百三十二道計鈔二千四十九錠四十八兩行省二十三萬五千四百六十八道計鈔七千六十四錠二兩河泊課總計鈔五萬七千六百四十三錠二十三兩四錢內腹裏四百六錠四十六兩二錢行省五萬七千二百三十六錠二十七兩一錢
  山場課總計鈔七百一十七錠四十九兩一錢內腹裏二百三十九錠一十三兩四錢行省四百八十錠三十五兩六錢
  窯冶課總計鈔九百五十六錠四十五兩九錢內腹裏一百九十七錠三十二兩四錢行省七百五十九錠一十三兩
  房地租錢總計鈔一萬二千五十三錠四十八兩四錢內腹裏九百六十六錠五兩三錢行省一萬一千八十七錠四十三兩一錢
  門攤課總計鈔二萬六千八百九十九錠一十九兩一錢內湖廣省二萬六千一百六十七錠三兩四錢江西省三百六十錠一兩五錢河南省三百七十二錠一十四兩一錢
  池塘課總計鈔一千九錠二十六兩五錢內江浙省二十四錠二十二兩七錢江西省九百八十五錠三兩八錢
  蒲葦課總計鈔六百八十六錠三十三兩四錢內腹裏一百四十二錠五兩八錢行省五百四十五錠二十七兩六錢
  食羊等課總計鈔一千七百六十錠二十九兩七錢內大都路四百三十八錠上都路三百錠興和路三百錠大同路三百九十三錠羊市二百二十九錠二十九兩七錢煤木所一百錠
  荻葦課總計鈔七百二十四錠六兩九錢內河南省六百四十四錠五兩八錢江西省八十錠一兩八錢煤炭課總計鈔二千六百一十五錠二十六兩四錢內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錠一兩九錢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錠二十四兩五錢
  撞岸課總計鈔一百八十六錠三十七兩五錢內般陽路一百六十錠二十四兩寧海州二十六錠一十三兩五錢恩州一十三兩八錢
  山查課總計鈔七十五錠二十六兩四錢內真定路一錠二十五兩八錢廣平路四十錠五兩一錢大同路三十三錠四十五兩四錢
  麯課江浙省鈔五十五錠三十七兩四錢
  魚課江浙省鈔一百四十三錠四十兩四錢
  漆課總計鈔一百一十二錠二十六兩內四川省廣元路一百一十一錠二十五兩八錢
  酵課總計鈔二十九錠三十七兩八錢內腹裏永平路二十三錠二十五兩四錢江西行省六錠一十二兩五錢
  山澤課總計鈔二十四錠二十一兩一錢內彰徳路一十三錠四十兩懐慶路一十錠三十一兩一錢蕩課平江路八百八十六錠七錢
  桞課河間路四百二錠一十四兩八錢
  牙例課河間路二百八錠三十三兩八錢
  乳牛課真定路二百八錠三十兩
  抽分課黃州路一百四十四錠四十四兩五錢蒲課晉寧路七十二錠
  魚苗課龍興路六十五錠八兩五錢
  柴課安豐路三十五錠一十一兩七錢
  羊皮課襄陽路一十錠四十八兩八錢
  磁課冀寧路五十八錠
  竹葦課奉元路三千七百四十六錠三兩六錢薑課興元路一百六十二錠二十七兩九錢
  白藥課彰徳路一十四錠二十五兩








  元史卷九十四
  元史卷九十四考證
  大徳元年罷大都鹽運司併入河間 成帝紀作七年食貨志末卷載王思誠等鹽法議文內並同此雲元年誤
  至元十三年定長引長引收鈔五錢四分二釐八毫按續集通考定長引收鈔六錢四分有竒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五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嵗賜
  自昔帝王於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親親之義也元之為制其又厚之至者歟凡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其路府州縣得薦其私人以為監秩祿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嵗月通選調其賦則五戶出絲一斤不得私徵之皆輸諸有司之府視所當得之數而給與之其嵗賜則銀幣各有差始定於太宗之時而増於憲宗之日及世祖平江南又各益以民戸時科差未定每戶折支中統鈔五錢至成宗復加至二貫其親親之義若此誠可為厚矣至矣至於勲臣亦然又所以大報功也故詳著其所賜之人及其數之多寡於後諸王
  太祖叔達爾扎官人位
  嵗賜銀三十錠段一百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寧海州一萬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千五百三十二戶計絲一千八百一十二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撥南豐州一萬一千戶計鈔四百四十錠
  太祖弟楚齊格爾大王子淄川王位
  嵗賜銀一百錠段三百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般陽路二萬四千四百九十三戶延祐六年實有七千九百五十四戶計絲三千六百五十六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三年分撥信州路三萬戶計鈔一千二百錠
  太祖弟哈準大王子濟南王位
  嵗賜銀一百錠綿六百二十五斤小銀色絲五千斤段三百匹羊皮一千張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濟南路五萬五千二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二萬一千七百八十五戶計絲九千六百四十八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建昌路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太祖弟鄂齊爾諾延位
  嵗賜銀一百錠絹五千九十八匹綿五千九十八斤段三百匹諸物折中統鈔一百二十錠羊皮五百張金一十六錠四十五兩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益都路等處六萬二千一百五十六戸延祐六年實有二萬八千三百一戶計絲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五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建寧路七萬一千三百七十七戶計鈔二千八百五十五錠
  太祖弟伯勒格台大王子廣寧王位
  嵗賜銀一百匹段三百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恩州一萬一千六百三戸延祐六年實有二千四百二十戶計絲一千三百五十九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鉛山州一萬八千戶計鈔七百二十錠
  太祖長子卓沁大王位
  嵗賜段三百匹常課段一千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平陽四萬一千三百二戶戊戌年真定晉州一萬戶
  江南戸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永州六萬戶計鈔二千四百錠
  太祖次子察罕台大王位
  嵗賜銀一百錠段三百匹綿六百二十五斤常課金六錠六兩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太原四萬七千三百三十戶戊戌年真定深州一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一戶計絲六千八百三十八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澧州路六萬七千三百三十戶計鈔二千六百九十三錠
  太祖第三子太宗子定宗位
  嵗賜銀一十六錠三十三兩段五十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大名六萬八千五百九十三戶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二千八百三十五戶計絲五千一百九十三斤
  太祖第四子睿宗子額哷布格大王位
  嵗賜銀一百錠段三百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真定路八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五千二十八戶計絲五千一十三斤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撫州路一十萬四千戶計鈔四千一百六十錠
  太祖第五子烏拉齊太子無嗣
  太祖第六子科爾戩太子子河間王位
  嵗賜銀一百錠段三百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河間路四萬五千九百三十戶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一百四十戶計絲四千四百七十九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衡州路五萬三千九百三十戶計鈔二千一百五十七錠
  太宗子哈坦大王位
  嵗賜銀一十六錠三十三兩段五十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汴梁在城戶至元三年改撥鄭州延祐六年實有二千三百五十六戶計絲九百三十六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常寧州二千五百戶計抄一百錠
  太宗子默哷大王位
  嵗賜銀一十六錠三十三兩段五十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汴梁在城戸至元三年改撥鈞州一千五百八十四戸延祐六年實有二千四百九十六戸計絲九百九十七斤
  太宗子哈斯大王位
  嵗賜銀一十六錠三十三兩段五十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汴梁路在城戸至元三年改撥蔡州三千八百一十六戶延祐六年實有三百八十八戶計絲一百五十四斤
  太宗子庫春太子位
  嵗賜銀六十六錠三十三兩段一百五十匹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汴梁路在城戸至元三年改撥睢州五千二百一十四戸延祐六年實有一千九百三十七戶計絲七百六十四斤
  太宗子奎騰太子位
  嵗賜銀十六錠三十三兩段五十匹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東京路四萬七千七百四十一戶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五戶計絲三千五百二十四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常徳路四萬七千七百四十戶計鈔一千九百九錠
  睿宗長子憲宗子烏蘇岱大王位
  嵗賜銀八十二錠段三百匹又泰定二年鴻和特穆爾大王改封並王増嵗賜銀十錠巴爾圖大王銀八錠又泰定三年明埓克和塔拉皇后位下添嵗賜中統鈔千錠段五十匹絹五十匹五戶絲癸丑年查過衛輝路三千三百四十四戶延祐六年實有二千二百八十戶計絲九百一十六斤
  睿宗子世祖次子裕宗位
  裕宗妃伯奇音濟齊
  嵗賜銀五十錠
  江南戶鈔延祐三年分撥江州路徳化縣二萬九千七百五十戶計鈔一千一百九十錠
  裕宗子順宗子武宗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懐慶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二戸
  江南戶鈔大徳八年分撥瑞州路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睿宗子錫里庫大王位
  嵗賜銀一百錠段二百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彰徳路二萬五千五十六戶延祐六年實有二千九百二十九戶計絲二千二百一斤
  睿宗子額哷布格大王位見前
  睿宗子默格大王位
  嵗賜銀五十錠段三百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河南府五千五百五十二戶延祐六年實有八百九戶計絲三百三十三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茶陵州八千五十二戶計鈔三百二十四錠
  睿宗子博綽大王位
  嵗賜銀五十錠段三百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真定蠡州三千三百四十七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四百七十二戶計絲六百一十二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耒陽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戶計鈔二百一十三錠
  睿宗子蘇都勒噶大王位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認濟南等處五千戶延祐六年實有五十戶計絲二十斤
  世祖長子多爾濟太子位
  腹裏江南無分撥戶
  世祖次子裕宗後位
  嵗賜段一千匹絹一千匹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龍興路一十萬五千戶計鈔四千二百定又四集賽伴當江南戸鈔至元十八年撥瑞州上髙縣八千戶計鈔三百三十錠
  世祖次子安西王莾噶拉木位
  嵗賜段一千匹絹一千匹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吉州路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世祖次子北安王諾木罕位
  嵗賜段一千匹絹一千匹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二年分撥臨江路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世祖次子平逺王庫庫楚位
  嵗賜段匹物料折鈔一千六百五十六錠銀五十錠折鈔一千錠
  江南戶鈔泰定元年分撥永福縣一萬三千六百四戶計鈔五百四十四錠
  世祖次子西平王鄂囉齊位
  嵗賜段匹物料折鈔一千六百五十六錠銀五十錠折鈔一千錠
  江南戶鈔大徳七年分撥南恩州一萬三千六百四戶計鈔五百四十四錠
  世祖次子阿雅噶齊大王位
  嵗賜銀五十錠折鈔一千錠段匹物料折抄一千六百五十六錠
  江南戶鈔皇慶元年分撥邵武路光澤縣一萬三千六百四戶計鈔五百四十四錠
  世祖次子鎮南王托歡位
  嵗賜銀五十錠段匹物料折鈔一千六百五十六錠
  江南戶鈔皇慶元年分撥福州路寧徳縣一萬三千六百四十戶計鈔五百四十四錠
  世祖次子雲南王和克齊位
  嵗賜銀五十錠折鈔一千錠段匹物料折鈔一千六百五十六錠
  江南戶鈔皇慶元年分撫福州路福安縣一萬三千六百四戸計鈔五百四十四錠
  世祖次子和塔拉特穆爾太子位
  嵗賜銀五十錠折鈔一千錠段匹物料折鈔一千六百五十六錠
  江南戶鈔皇慶元年分撥泉州路南安縣一萬三千六百四戶計鈔五百四十四錠
  裕宗長子晉王噶瑪拉位
  嵗賜段一千匹絹一千匹又多爾濟延祐元年為始年例支中統鈔一千錠
  五戸絲庫庫布哈所管益都二十九戶
  江南戶鈔皇慶元年分撥南康路六萬五千戶又徳勒格爾布哈湘寧王分撥湘鄉縣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順宗子阿克爾克魏王位
  江南戶鈔皇慶元年分撥慶元路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順宗子武宗子明宗位
  江南戶鈔延祐二年分撥湘潭州六萬五千戶計鈔二千六百錠
  哈呾大王位
  五戶絲戊午年分撥濟南漏籍二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九十三戸計絲七十七斤
  阿爾袞徹爾大王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廣平三十戶延祐三年實有五戶計絲二斤
  呼喇濟大王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廣平等處一百五十戶延祐三年實有八十七戶計絲三十四斤
  喇特納實哩豫王
  天厯元年分撥江西行省南康路
  后妃公主
  太祖四大鄂爾多
  大鄂爾多
  嵗賜銀四十三錠紅紫羅二十匹染絹一百匹雜色絨五千斤針三千個段七十五匹常課段八百匹
  五戶絲乙夘年分撥保定路六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三戶計絲五千二百七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贛州路二萬戶計鈔八百錠
  第二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段七十五匹常課段一千四百九十匹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河間青城縣二千九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五百五十六戶計絲六百五十七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贛州路一萬五千戶計鈔六百錠
  第三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段七十五匹常課段六百八十二匹
  五戶絲壬子年查認過真定等處畸零三百一十八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二十一戶計絲四十八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贛州路二萬一千戶計鈔八百四十錠
  第四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段七十五匹
  五戶絲壬子年分撥真定等處二百八十三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一十六戶計絲四十六斤又巴拜岱及妃子位至元二十五年分撥河間清州五百一十戶計絲二百四斤
  世祖四鄂爾多
  大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
  江南戶鈔大徳三年分撥袁州路宜春縣一萬戶計鈔一千六百錠
  第二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又七錠段一百五十匹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袁州路分宜縣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大徳四年分撥袁州路萍鄉州四萬二千戶計鈔一千六百八十錠
  第三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
  江南戶鈔大徳十年分撥袁州路宜春院二萬九千七百五十戶計鈔一千一百九十錠
  第四鄂爾多
  嵗賜銀五十錠
  江南戶鈔大徳十年分撥袁州路萬載縣二萬九千七百五十戸計鈔一千一百九十錠
  順宗後位
  嵗賜段五百匹
  江南戸鈔大徳二年分撥三萬二千五百戸
  武宗鄂爾多
  珍珍格皇后位
  嵗賜銀五十錠鈔五百錠
  江南戸鈔延祐二年分撥湘陰州四萬二千戸計鈔一千六百八十錠
  鄂勒哲岱皇后位
  嵗賜銀五十錠
  江南戶鈔延祐二年分撥潭州路衡山縣二萬九千七百五十戶計鈔一千一百九十錠
  額斯倫公主位
  至元六年分撥葭州等處種田三百戶
  趙國公主位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高唐州二萬戶延祐六年實有六千七百二十九戶計絲二千三百九十九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栁州路二萬七千戶計鈔一千八十錠
  魯國公主位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濟寧路三萬戶延祐六年實有六千五百三十戶計絲二千二百九斤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汀州四萬戶計鈔一千六百錠
  昌國公主位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二戸延祐六年實有三千五百三十一戶計絲二千七百六十六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廣州路二萬七千戶計鈔一千八十錠
  鄆國公主位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濮州三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五千九百六十八戶計絲一千八百三十六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橫州等處四萬戶計鈔一千六百錠
  達春駙馬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真定等處畸零二百七十戶延祐六年實有二百三十二戶計絲九十五斤
  多羅干公主位
  嵗賜銀四錠八兩段一十二匹
  五戶絲延祐六年實有代支戶六百二十戶計絲二百五十四斤
  逹賚公主位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延安府九千七百九十六戶延祐六年實有代支戶一千八百九戶計絲七百二十二斤
  巴圖噶爾駙馬
  五戶絲庚辰年分撥銀戶五百七十三戶延和六年實有五十六戶計絲二十二斤
  特默根公主位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平陽二千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五百六十戶計絲二百二十四斤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梅州程鄉縣一千四百戶計鈔五十六錠
  勲臣
  穆呼哩國王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東平三萬九千一十九戶延祐六年實有八千三百五十四戶計絲三千三百四十三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韶州等路四萬一千一十九戶計鈔一千六百四十錠
  博囉先鋒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廣平等處種田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七十戶計絲二十八斤
  青徹爾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大名種田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三十八戶計絲一十五斤
  庫庫布哈先鋒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益都等處畸零二百七十五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二十七戶計絲一十五斤
  薩奇森布哈先鋒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汴梁等處二百九十一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二十七戸計絲一十五斤
  阿里罕斷事官
  五戸絲壬子年元查濟寧等處三十五戶計絲一十四斤
  奇爾台巴圖
  五戸絲丙申年分撥東平一百戸計絲四十斤
  博囉罕巴圖
  五戸絲壬子年元查徳州等處一百五十三戶計絲六十一斤
  實廸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東平等處畸零一百一十二戶計絲八十四斤
  巴納官人
  五戸絲壬子年元查東平五十二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十戶計絲一十八斤
  實訥岱先鋒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東平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七十八戶計絲三十一斤
  岱遜郡王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東平東阿縣一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六百七十五戶計絲七百二十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韶州路樂昌縣一萬七千戶計鈔四百二十八錠
  阿勒達爾色辰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泰安州二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五千九百七十一戶計絲二千四百二十五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桂陽州二萬一千戶計鈔八百四十錠
  卓沁台郡王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德州二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七千一百四十六戶計絲二千九百四十八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連州路二萬一千戶計鈔八百四十錠
  阿爾斯蘭官人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潯州路三千戶計鈔一百二十錠
  布爾古妻佟氏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真定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三十九戶計絲一十五斤
  巴達克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順德路一萬四千八十七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千四百四十六戶計絲二千四百六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欽州路一萬五千八十七戶計鈔六百二錠
  右手萬戶三投下博囉台萬戶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廣平路洺水州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千七百三十三戶計絲一千七百三十八斤
  江南戸鈔至元十八年分撥全州路清湘縣一萬七千九百一十九戶計鈔七百一十六錠
  特穆爾台駙馬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廣平路磁州九千四百五十七戶延祐六年實有二千四百七戶計絲九百八十九斤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二年分撥全州路録事司九千八百七十六戸計鈔三百九十五錠
  翁鄂囉色勒必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廣平路一萬五千八百七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七百三戸計絲六百八十斤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年分撥全州路灌陽縣一萬六千一百五十七戶計鈔六百四十六錠
  左手九千戶哈達達實千戶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河間路齊東縣一千二十三戶延祐六年實有三百六十六戶計絲一百六十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藤州蒼梧縣一千二百四十四戶計鈔九錠
  伊蘇布哈等四千戶
  五戸絲丙申年分撥河間路陵州一千三百一十七戶延祐六年實有五百五十九戶計絲二百二十三斤
  伊蘇烏哷等三千戶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河間路寧津縣一千七百七十五戶延祐六年實有七百二十二戸計絲二百八十八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藤州等處三千七百三十二戶計鈔二百八十錠
  特哩古圖千戶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河間路臨邑縣一千四百五十戶延祐六年實有三百五十四戶計絲二百六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藤州一千二百四十四戶計鈔四十九錠
  和實袞兩投下一千二百戶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曹州一萬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九百二十八戶計絲七百四十八斤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貴州一萬五百戶計鈔四百二十錠
  呼圖克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查認過廣平等處四千戶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韶州曲江縣五千三百九戶計鈔二百十二錠
  穆爾古齊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鳯翔府實有一百三十戸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二年分撥永州路祁陽縣五千戶計鈔二百錠
  塔斯和爾齊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東平種田戸並壬子年續查戶共六百八十戸延祐六年實有三百八十九戶計絲一百五十五斤
  逹春萬戶
  五戸絲壬子年元查平陽等處一百八十六戶延祐六年實有八十一戸計絲三十七斤
  察罕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懷孟等處三千六百六戶延祐六年實有五百六十戶計絲二百二十四斤
  博囉干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保定等處四百一十五戶丁巳年分撥衛輝路淇州一千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九十九戶計絲四百四十九斤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七年大徳六年分撥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
  蘇布特官人
  五戶絲下已年分撥汴梁等處一千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五百七十七戶計絲二百三十斤江南戶鈔至元二十年分撥欽州靈山縣一千六百戶計鈔六十四錠
  蘇克敦官人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真定一千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六十四戸計絲二十八斤
  伊克千戶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東平等處一千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二百九十五戸計絲一百一十八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梅州一千四百戶計鈔五十六錠
  阿古爾
  五戶絲癸丑年分撥益都路高苑縣一千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九十六戶計絲七十八斤
  巴拜千戶
  五戶絲癸丑年分撥太原一千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三百五十一戶計絲一百四十斤
  烏蘭哈達千戸
  五戶絲戊午年分撥東平等處一千戶延祐六年實有四百七十九戶計絲一百九十一斤
  圖薩官人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興元等處種田六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二百戶計絲八十斤
  塔齊爾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平陽二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二百戶計絲八十斤
  濟宻斯巴圖爾
  五戸絲丙申年分撥懐孟等處一百戶延祐六年實有五十戶計絲二十斤
  儒古官人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平陽一千戶延祐六年實有六百戶計絲二百四十斤
  布格特穆爾
  五戶絲丁巳年分撥真定等處五十八戶計絲二十三斤
  額斯倫千戶
  五戶絲壬子年分撥真定路一百六十九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十戶計絲一十六斤
  鎮海相公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保定九十五戶延祐六年實有五十三戶計絲二十一斤
  安扎爾官人
  戶絲壬子年分撥太原等處五百五十戶延
  祐六年實有九十八戶計絲二十九斤
  阿勒坦官人
  五戶絲中統元年元查平陽路種田戶六十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十戸計絲一十六斤
  阿穆爾巴圖
  五戶絲壬子年查大名等處三百一十戶延祐六年實有三百一戶計絲一百二十斤
  博囉口下裴塔納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廣平等處八十二戶延祐六年實有三十戶計絲一十二斤
  特穆爾台行省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同等處七百五十一戶延祐六年實有二百五十五戶計絲一百一十斤
  繅圖千戶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年分撥潯州三千戶計鈔一百二十錠
  伊克太傅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上都五百四十戶延祐六年實有三百戶計絲一百二十斤
  徳格官人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大名清豐縣一千七百一十三戶延祐六年實有一千三百七戸計絲五百七斤
  博多納巴圖爾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懐孟八十八戶延祐六年實有四十戶計絲一十六斤
  鴻和爾塔海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平陽一百四十四戶延祐六年實有一百戶計絲四十斤
  齊喇千戶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年分撥潯州路三千戶計鈔一百二十錠
  哈喇昆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真定三十二戶
  蘇拉中書烏爾圖薩哈勒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都等處八百七十戶延祐六年實有四百四十九戶計絲一百一十七斤
  奇塔特穆爾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曹州三十四戶延祐六年實有三十四戶
  奇塔特昆
  嵗賜絹一百匹弓絃一千條
  江南戶鈔至元十九年分撥梅州安仁縣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
  卓巴呼娘子
  嵗賜常課段四百七十匹
  魚兒泊巴拉千戶
  五戶絲大德元年分撥真定等處一千戶延祐三年實有六百戶計絲二百四十斤
  實保齊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衡州路安仁縣四千戸計鈔一百六十錠
  巴喇噶齊
  江南戸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台州路天台縣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
  阿都齊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常德路沅江縣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
  筆且齊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袁州路萬載縣三千戶計鈔一百二十錠
  桂齊
  江南戸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和州歴陽縣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
  珠拉齊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婺州永康縣五十戶計鈔二十錠
  巴爾齊布爾古特齊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衡州路⿰縣六百戶計鈔二十四錠
  阿實克巴圖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盧州等處三千四百九戶計鈔一百三十六錠
  伊克集賽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武岡路武縣五千戶計鈔二百鈔
  呼圖克岱爾集賽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武岡路新寧縣五千戸計鈔二百錠
  特古勒德爾集賽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常德路龍陽縣五千戶計鈔二百錠
  伊徹察喇集賽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武岡路綏寧縣五千戶計鈔二百錠
  伊嚕音特穆爾千戶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年分撥潯州三千戶計鈔一百二十錠
  巴古千戶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年分撥潯州三千戶計鈔一百二十錠
  綽和爾王
  江南戶鈔延祐二年為始支中統鈔二百錠無城池
  和木哈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名等處三十三戶
  哈喇齊托克托呼
  江南戶鈔至元二十一年分撥饒州路四千戶計鈔一百六十錠
  塔塔古爾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真定一百戶
  賈達爾罕
  五戶絲壬子元查大都一十四戶
  額哷博囉齊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真定五十五戶
  呼圖克諾延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名二十戸
  呼遜和卓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真定二十七戶
  大特穆爾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真定二十二戶
  本巴和爾齊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都八十四戶
  達蘭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寧三戸
  哈喇格爾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保定二十一戶
  錫里濟萬戶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都七十九戶
  清河縣達嚕噶齊伊蘇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名二十戶
  達爾罕劉元帥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順德一十九戶
  集賽台文濟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泰安州七戶
  筆且齊翁格台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汴梁等處四十六戸
  阿嘍罕萬戶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保定一戶
  實都官人
  五戶絲壬子年元查大都三十一戶
  西川城左翼䝉古漢軍萬戶圖埒實
  嵗賜常課段三十五匹
  巴延岱千戶
  嵗賜段二十四匹
  丹達爾
  嵗賜常課段六十四匹
  雅克特穆爾太平王
  嵗賜天厯元年定金十錠銀五十錠鈔一萬錠分撥江東道太平路地五百頃









  元史卷九十五
  元史卷九十五考證
  太祖叔逹爾札官人位 按官人在唐為士人之稱杜甫逢劉主簿詩劒外官人冷是也志於太祖叔及下文勲臣並書官人考明代郡王府自鎮海將軍而下呼官人蓋亦仍元時舊稱而尊崇視唐有別雲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六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俸秩
  官必有祿所以養亷也元初未置祿秩世祖即位之初首命給之內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縣㣲而府吏胥徒莫不有祿大徳中以外有司有職田於是無職田者復益之以俸米其所以養官吏者不亦厚乎
  祿秩之制凡朝廷職官中統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之隨路州縣官是年十月定之至元六年又分上中下縣為三等提刑按察司官吏六年定之自經歴以下七年復増之轉運司官及諸匠官七年定之其運司依民官例於差發內支給至十七年定奪俸祿凡內外官吏皆住支十八年更命公事畢而無罪者給之公事未畢而有罪者逐之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始於各品分上中下三例視職事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二十三年又命內外官吏俸以十分為率添支五分二十九年定各處儒學教授俸與䝉古醫學同成宗大徳三年詔益小吏俸米六年又定各處行省宣慰司致用院宣撫同茶鹽運司鐵冶都提舉司淘金總管府銀場提舉司等官循行俸例七年始加給內外官吏俸米凡俸一十兩以下人員依小吏例每十兩給米一斗十兩以上至二十五兩毎員給米一石餘上之數每俸一兩給米一升無米則驗其時直給價雖貴每石不過二十兩上都大同隆興甘肅等處素非産米之地每石權給中統鈔二十五兩俸三定以上者不給至大二年詔隨朝官員及軍官等俸改給至元鈔而罷其俸米延祐七年又命隨朝官吏俸以十分為率給米三分凡諸官員上任者不過初二日罷任者已過初五日給當月俸各路官擅割官吏俸者罪之諸職官病假百日之外及因病求醫親老告侍者不給祿後官已至而前官被差者其俸兩給之隨朝官吏每月給俸如告假事故當官立限者全給違限託故者追罰軍官出差者許借俸歿於王事者借俸免徵各投下保充路府州縣等官其俸與王官等職田之制路府州縣官至元三年定之按察司官十四年定之江南行省及諸司官二十一年定之其數減腹裏之半至武宗至大二年外官有職田者三品給祿米一百石四品給六十石五品五十石六品四十五石七品以下四十石俸鈔改支至元鈔其田拘收入官四年又詔公田及俸皆復舊制延祐三年外官無職田者量給粟麥凡交代官芒種已前去任者其租後官收之已後去任者前官分收後又以爭競者多俾各驗其俸月以為多寡其大畧如此今其制之可考者者具列於後
  至元二十二年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
  從一品  六定      五定
  正二品  四定二十五兩  四定一十五兩
  從二品  四定      三定三十五兩
  三定二十五兩
  正三品  三定三十五兩  三定一十五兩
  三定
  從三品  三定      二定三十五兩
  二定二十五兩
  正四品  二定二十五兩  二定一十五兩
  二定
  從四品  二定      一定四十五兩
  一定四十兩
  正五品  一定四十兩   一定三十兩從五品  一定三十兩   一定二十兩正六品  一定二十兩   一定一十五兩從六品  一定一十五兩  一定一十兩正七品  一定一十兩   一定五兩
  從七品  一定五兩    一定
  正八品  一定      四十五兩
  從八品  四十五兩    四十兩
  正九品  四十兩     三十五兩
  從九品  三十五兩
  內外官俸數
  太師府太師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諮議參軍俸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長史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 太傅太保府同 監修國史參軍長史同
  中書省右丞相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左丞相同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右丞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左丞同參知政事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參議俸五十九貫米六石郎中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員外郎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承發管勾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照磨省架閣庫管勾囘囘架閣庫管勾竝同檢校官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五斗 斷事官內一十八員俸各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一十四員俸各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一員俸五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五石五斗一員俸四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經歴俸二十三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客省使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副使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直省舍人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
  六部尚書俸七十八貫米八石侍郎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石郎中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員外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主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戶部司計俸二十八貫米三石工部司程俸一十八貫米二石五斗刑部獄丞俸一十一貫米一石司籍提領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同提領俸一十一貫三錢三釐米五斗
  樞密院知院俸一百二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三石五斗同知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副樞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分六釐米九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 參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斷事官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客省使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右衛都指揮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事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照磨俸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鎮撫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行軍官千戶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副千戶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百戶俸一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石五斗彈壓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知事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石弩軍官千戶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百戶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彈壓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斗都目俸一十貫米五斗屯田千戶所同弩軍官例左衛前衛後衛中衛武衛左阿蘇衛右阿蘇衛左都威衛右都威衛左欽察衛右欽察衛左衛率府宗仁衛西域司唐古司桂齊司並同右衛例 忠翊侍衛都指揮使俸一百貫副使俸八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僉事俸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經歴俸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知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照磨俸二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 行軍官千戶俸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副千戶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戶俸二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彈壓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知事俸一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 弩軍官千戶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戶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彈壓俸一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 右手屯田千戶所千戶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戶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左手屯田千戶所同隆鎮衛右翊䝉古侍衛並同忠翊侍衛例
  御史臺御史大大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中丞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侍御史俸九十六貫三錢五分米九石五斗治書侍御史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殿中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五斗知班俸一十四貫米一石五斗 監察御史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奎章閤學士院大學士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石五斗侍書學士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承制學士俸七十八貫米八石供奉學士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參書俸三十四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典籖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鑑書博士俸四十一貫米四石五斗 授經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太禧宗禋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貫米一十石副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𨤲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參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斷事官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客省使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宣政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副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未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參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五斗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斷事官客省使並同太禧宗禋院例 宣徽院同
  翰林國史院承㫖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學士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侍讀學士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侍講學士同直學士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待制俸二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修撰俸二十八貫米三石應奉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編修檢閲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典籍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翰林集賢院大學士同承㫖餘同上例
  中政院院使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一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僉院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三貫米四石五斗司議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長史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太醫院典瑞院將作院太史院儲政院並同
  太常禮儀院院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僉院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同僉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四石經歴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太祝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奉禮恊律同
  通政院院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院俸四十八貫六錢五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同僉俸四十四貫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太宗正府伊克扎爾古齊內一員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二十七員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員俸六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五斗郎中俸三十六貫米三石五斗員外郎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大司農司大司農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大司農卿俸一百三貫米一十一石大司農少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大司農丞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三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內史府內史俸一百四十三貫三錢三分中尉俸一百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司馬俸八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諮議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記室俸四十貫照磨俸三十貫
  大都留守司留守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米八石五斗副留守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留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都䕶府大都䕶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副都䕶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歴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崇福司司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同知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給事中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石左右侍儀奉御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
  武備寺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判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少卿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太僕寺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光祿長慶長新長秋承徽長寧尚乗長信等並同
  尚舍寺太監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少監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侍儀司侍儀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鬥引進使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 承奉班都知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通事舍人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侍儀舍人俸一十七貫三錢三分米一石五斗
  拱衛司都指揮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事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內宰司內宰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司丞俸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翊正司同
  延慶司使俸百貫米十石同知俸六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五斗副使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內正司司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七貫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三錢三分米一石五斗 中瑞司同
  京㡬運司運使俸五十六貫米六石同知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運副俸二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運判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經歴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知事俸一十四貫米一石五斗提控案牘俸一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一石
  太府監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秘書章佩利用中尚度支等監並同
  國子監祭酒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業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貫三錢三分米三石典簿俸一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 博士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太常博士囘囘國子博士同助教俸二十二貫米二石教授同學錄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五斗䝉古國子監同
  經正監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俸五十貫米五石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闌遺監太監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少監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監丞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提控案牘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司天監提㸃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天監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米五石監丞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教授俸一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管勾同司辰俸八貫六錢六分米五斗學正押宿並同 囘囘司天監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餘同上
  都水監都水卿俸五十三貫米六石少監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貫米三石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大都路達嚕噶齊俸一百三十貫總管同副達嚕噶齊一百二十貫同知八十貫治中同判官五十五貫推官五十貫經歴四十貫知事三十貫提控案牘二十五貫照磨同並中統鈔
  行省左丞相俸二百貫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右丞左丞同參知政事一百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郎中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員外郎三十貫都事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檢校同管勾二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 理問所理問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副理問俸三十貫知事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提控案牘同
  宣慰司 腹裏宣慰司俸中統紗五百八十貫三錢三分同知五百貫副使四百一十六貫六錢六分經歴四百貫都事一百八十三貫三錢三分照磨一百五十貫 行省宣慰使俸至元鈔八十七貫五錢同知四十九貫副使四十二貫經歴二十八貫都事二十四貫照磨一十七貫五錢
  廉訪司廉訪使俸中統鈔八十貫副使四十五貫僉事三十貫經歴二十貫知事一十五貫照磨一十二貫
  鹽運司 腹裏運使俸一百二十貫同知五十貫副使三十五貫判官三十貫經歴二十貫知事一十五貫照磨一十三貫 行省運使八十貫同知五十貫運副四十貫判官三十貫經歴二十五貫知事一十七貫提控案牘一十五貫
  上路達嚕噶齊俸八十貫總管同同知四十貫治中三十貫判官二十貫推官一十九貫經歴一十七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 下路達嚕噶齊俸七十貫總管同同知三十五貫判官二十貫推官一十九貫經歴一十七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
  散府達嚕噶齊俸六十貫知府同同知三十貫判官一十八貫推官同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
  上州達嚕噶齊俸五十貫州尹同同知二十五貫判官一十八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中州達嚕噶齊俸四十貫知州同同知二十貫判官一十五貫提控案牘一十貫都目八貫 下州達嚕噶齊俸三十貫知州同同知一十八貫判官一十三貫吏目四十貫
  上縣逹嚕噶齊俸二十貫縣尹同縣丞一十五貫主簿一十三貫縣尉一十二貫典史三十五貫巡撿一十貫 中縣達嚕噶齊俸一十八貫縣尹同主簿一十三貫縣尉一十二貫典史三十五貫 下縣達嚕噶齊俸一十七貫縣尹同主簿一十二貫縣尉同典史三十五貫
  諸署諸局諸庫等官及掾吏之屬其目甚多不可勝書然其俸數之多寡亦皆以品級之高下為則觀者可以類推故畧而不錄
  職田數
  至元三年定路府州縣官員職田上路逹嚕噶齊一十六頃總管同同知八頃治中六頃府判五頃下路達嚕噶齊一十四頃總管同同知七頃府判五頃 散府達嚕噶齊一十二頃知府同同知六頃府判四頃 上州達嚕噶齊一十頃州尹同同知五頃州判四頃 中州逹嚕噶齊八頃知州同同知四頃州判三頃 下州達嚕噶齊六頃知州同州判三頃 警巡院達嚕噶齊五頃警使同警副四頃警判三頃 錄事司達嚕噶齊三頃錄事同錄判二頃 縣達嚕噶齊四頃縣尹同縣丞三頃主簿二頃縣尉主簿兼尉並同 經歴四頃
  至元十四年定按察司職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頃副使八頃錄事六頃
  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諸司職田比腹裏減半上路達嚕噶齊八頃總管同同知四頃治中三頃州判二頃五十畝 下路逹嚕噶齊七頃總管同同知三頃五十畝府判二頃五十畝經歴二頃知事一頃提控案牘同 散府逹嚕噶齊六頃知府同同知三頃府判二頃提控案牘一頃 上州達嚕噶齊五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同提控案牘一頃 中州達嚕噶齊四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頃五十畝都目五十畝 下州達嚕噶齊三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頃五十畝 上縣達嚕噶齊二頃縣尹同縣丞一頃五十畝主簿一頃縣尉同 中縣同上無縣丞下縣達嚕噶齊一頃五十畝縣尹同主簿兼尉一頃 錄事司逹嚕噶齊一頃五十畝錄事同錄判一頃 司獄一頃巡檢同
  按察使八頃副使四頃僉事三頃經歴二頃知事一頃 運司官運使八頃同知四頃運副三頃運判同經歴二頃知事二頃提控案牘同 鹽司官鹽使二頃鹽副二頃鹽判一頃 各場正同管勾各一頃
  常平義倉
  常平起於漢之耿壽昌義倉起於唐之戴胄皆救荒之良法也元立義倉於鄉社又置常平於路府使饑不損民豐不傷農粟直不低昂而民無菜色可謂善法漢唐者矣今考其制常平倉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其法豐年米賤官為増價糴之歉年米貴官為減價糶之於是八年以和糴糧及諸河倉所撥糧貯焉二十三年定鐵法又以鐵課糴糧充焉義倉亦至元六年始立其法社置一倉以社長主之豐年毎親丁納粟五斗驅丁二斗無粟聴納雜色歉年就給社民於是二十一年新城縣水二十九年東平等處饑皆於義倉賑之皇慶二年復申其令然行之既久名存而實廢豈非有司之過與
  惠民藥局
  周官有醫師掌醫之政令凡邦有疾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此民所以無夭折之患也元立惠民藥局官給鈔本月營子錢以備藥物仍擇良醫主之以療貧民其深得周官設醫師之美意者與初太宗九年始於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庫庫太醫王璧齊楫等為局官給銀五百定為規運之本世祖中統二年又命王祐開局四年復置局於上都每中統鈔一百兩收息錢一兩五錢至元二十五年以陷失官本悉罷革之至成宗大徳三年又準舊例於各路置焉凡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調所設良醫上路二名下路府州各一名其所給鈔本亦驗民戶多寡以為等差今併著於後
  腹裏三千七百八十定
  河南行省二百七十定
  湖廣行省一千一百五十定
  遼陽行省二百四十定  四州行省二百四十定陜西行省二百四十定  江西行省三百定江浙行省二千六百一十五定
  雲南行省真𧴩一萬一千五百索
  甘肅行省一百定
  市糴
  和糴自唐始所以備邊庭軍需也其𡚁至於害民者葢有之矣元和糴之名有二曰市糴糧曰鹽折草率皆増其直而市於民於是邊庭之兵不乏食京師之馬不乏芻而民亦用以不困其為法不亦善乎
  市糴糧之法世祖中統二年始以鈔一千二百定於上都北京西京等處糴三萬石四年以解鹽引一萬五千道和中陜西軍儲是年三月又命扎瑪里鼎糴糧仍勅軍民官毋沮五年諭北京西京等路市糴軍糧至元三年以南京等處和糴四十萬石四年命沔州等處中納官糧續還其直八年驗各路糧粟價直増十分之一和糴三十九萬四千六百六十石十六年以兩淮鹽引五萬道募客旅中糧十九年以鈔三萬定市糴於隆興等處二十年以鈔五千定市於北京六萬定市於上都二千定市於應昌二十一年以河間山東兩浙兩淮鹽引募諸人中糧是年四月以鈔四千定於應昌市糴九月發鹽引七萬道鈔三萬定於上都和糴二十二年以鈔五萬定令茂巴爾斯和糴於上都是年二月詔江南民田秋成官為定例收糴次年減價出糶二十三年發鈔五千定市糴沙靜隆興軍糧二十四年官發鹽引聴民中糧是年十二月以揚州杭州鹽引五十萬道兌換民糧二十七年和糴西京糧其價每一十兩之上増一兩延祐三年中糴和琳糧二十三萬石五年六年又各和中二十萬石
  鹽折草之法成宗大徳八年定其則例每年以河間鹽令有司於五月預給京畿郡縣之民至秋成各驗鹽數輸草以給京師秣馬之用毎鹽二斤折草一束重一十斤嵗用草八百萬束折鹽四萬引雲
  賑恤
  救荒之政莫大於賑恤元賑恤之名有二曰蠲免者免其差稅即周官大司是所謂薄征者也曰賑貸者給以米粟即周官大司徒所謂散利者也然蠲免有以恩免者有以災免者賑貸有以鰥寡孤獨而賑者有以水旱疫癘而賑者有以京師人物繁湊而每嵗賑糶者若夫納粟補官之令亦救荒之一䇿也其為制各不同今並著於後以見其仁厚愛民之意雲
  恩免之制世祖中統元年量減絲料包銀分數二年免西京北京燕京差發是年二月以真定大名河南陜西東平益都平陽等路兵興之際勞於轉輸其差發減輕科取三年北京等路以兵興供給繁重免本嵗絲料包銀是年閠九月以濟南路遭李璮之亂軍民皆饑盡除差發四年以西涼民戶值琿塔噶阿勒達爾之亂人民流散免差稅三年至元元年詔減明年包銀十分之三全無業者十之七是年四月逃戶復業者免差稅三年三年減中都包銀四分之一十二年蠲免包銀絲線俸鈔是年八月免河南路包銀三分之二其餘路府亦免十之五十九年免諸路民戸明年包銀俸鈔及逃移戶差稅三十年免大都平濼民戶絲線俸鈔二十二年除民間包銀三年不使帶納俸鈔盡免大都軍民地稅二十四年免東京軍民絲線包銀俸鈔是年九月除北京馬五百匹二十五年免遼陽武平等處差發二十七年減河間保定平灤三路絲線之半大都全免二十八年詔免腹裏諸路包銀俸鈔其大都上都隆興平灤大同太原河間保定武平遼陽十路絲線並除之二十九年免上都隆興平灤保定河間五路包銀俸鈔三十年免大都差稅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詔免天下差稅有差是年六月免腹裏軍站匠船鹽鐵等戶稅糧及江南夏稅之半元貞元年除大都民戸絲線包銀稅糧大徳元年以改元免大都上都隆興民戶差稅三年二年詔免腹裏包銀俸鈔及江南夏稅十分之三四年詔免上都大都隆興明年絲銀稅糧其數亦如之江南租稅減十分之一九年又下寛免之令以恤大都上都隆興腹裏江淮之民十年逃移民戶復業者免差稅三年十一年武宗即位詔免內外郡縣差稅有差至大二年上尊號詔免腹裏江淮差稅三年又免大都上都中都秋稅及民間差稅之負欠者四年免腹裏包銀及江南夏稅十分之三是年四月免大都上都中都差稅三年延祐元年以改元免大都上都差稅二年其餘被災經賑者免一年流民復業者免差稅三年二年免各路差稅絲料七年免腹裏絲綿十分之五外郡十分之三江淮夏稅所免之數與外郡絲綿同民間逋欠差稅並除之是年免丁地稅糧包銀絲料各有差至治二年寛恤軍民站戶三年免臨清萬戶府軍民船戶差稅三年福建蜑戶差稅一年泰定三年罷江淮以南包銀大厯元年免諸路差稅絲料有差及海北鹽課三年二年免達勒達軍站之貧乏者及各路差稅有差是年十月免民逋欠官錢及奉元商稅各處竈戸雜役至順元年以改元免諸路差稅有差減方物之貢免河南府懐慶路門攤海北鹽課存恤紅城兒屯田軍三年
  災免之制世祖中統元年以各處被災驗實減免科差三年以蠻冦攻掠免三叉沽竈戶一百六十五戶其年絲料包銀四年以秋旱霜災減大名等路稅糧至元三年以東平等處蠶災減其絲料五年以益都等路禾損蠲其差稅六年以濟南益都懐孟徳州淄萊博州曹州真定順徳河間濟州東平恩州南京等處桑蠶災傷量免絲料七年南京河南蝗旱減差徭十分之六十九年減京師民戶科差之半二十年以水旱相仍免江南稅糧十分之二二十四年免北京饑民差稅是年揚州及浙西水其地稅在揚州者全免浙西減二分二十五年南安等處被寇兵者稅糧免徵二十六年紹興路水免地稅十之三是年六月以禾稼不收免遼陽差稅二十七年大都遼陽被災免其包銀俸鈔是年六月以霖雨免河間等路絲料之半十月以興松二州霜免其地稅二十八年遼陽被災者稅糧皆免徵其餘量徵其半是年五月以太原去嵗不登杭州被水其太原丁地稅糧杭州地稅並除之九月又免州路所負嵗糧二十九年以北京地震量減嵗課是年以大都去嵗不登流移者衆免其稅糧及包銀俸鈔元貞元年以供給繁重及水傷禾稼免咸平府邊民差稅大徳二年以旱蝗除揚州淮安兩路稅糧五年各路被災重者其差稅並除之六年免大都平灤差稅七年以內郡饑荊湖川蜀供給軍餉其差稅減免各有差八年以平陽太原地震免差稅三年至大元年以江南江北水旱民饑其科差夏稅並免之二年以腹裏江淮被災其科差夏稅亦並免之皇慶二年免益都饑民貸糧延祐二年河南歸徳南陽徐邳陳蔡許州荊門襄陽等處水三年肅州等處連嵗被災皆免其民戶稅糧天厯元年陜西霜旱免其科差一年鹽官州海潮免其秋糧夏稅是年十二月詔經寇盜剽掠州縣免差稅一年二年以闗陜旱免差稅三年至順元年以河南懐慶旱其門攤課程及逋欠差稅皆免徴
  鰥寡孤獨賑貸之制世祖中統元年首詔天下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無告者也命所在官司以糧贍之至元元年又詔病者給藥貧者給糧八年令各路設濟衆院以居處之於糧之外復給以薪十年以官吏破除入已凡糧薪並勅於公㕔給散十九年各路立養濟院一所仍委憲司㸃治二十年給京師南城孤老衣糧房舍二十八年給寡婦冬夏衣二十九年給貧子柴薪日五斤三十一年特賜米絹元貞二年詔各處孤老凡遇寛恩人給布帛各一大徳三年詔遇天壽節人給中統鈔二貫永為定例六年給死者棺木錢水旱疫癘賑貸之制中統元年平陽旱遣使賑之二年遷伊聶濟地貧民就食河南平陽太原三年濟南饑以糧三萬石賑之是年七月以課銀一百五十定濟甘州貧民四年以錢糧幣帛賑東平濟河貧民鈔四千定賑諸王哲伯特穆爾部貧民至元二年以鈔百定賑庫庫楚所部軍五年益都民饑驗口賑之六年東平河間一十五處饑亦驗口賑之八年以糧賑西京路急遞舖兵卒十二年濮州等處饑貸糧五千石十六年以江南所運糯米不堪用者賑貧民十九年真定饑賑糧兩月二十年以帛千匹鈔三百定賑碩達勒達地貧民二十三年大都屬郡六處饑賑糧三月二十四年鄂端民饑賑鈔萬錠是年四月以陳米給貧民七月給諸王阿濟格部貧民糧大口二斗小口一斗二十六年京兆旱以糧三萬石賑之是年又賑左右翼屯田蠻軍及阿爾婁部貧民糧各三月二十七年大都民饑減直糶糧五萬石二十八年以去嵗隕霜害稼賑宿衛士齊哩克昆糧二月又賑徽州溧陽等路民糧三月三十一年復賑宿衛士齊哩克昆糧三月元貞元年賑諸王阿達部民糧二萬石是年六月以糧千三百石賑隆興府饑民二千石賑千戶瑪勒圖等軍七月以遼陽民饑賑糧二月大徳元年以饑賑遼陽碩逹勒達等戶糧五千石公主囊嘉特章位糧二千石是年臨江揚州等路亦饑賑糧有差腹裏並江南災地賑糧三月二年賑隆興臨江兩路饑民又賑金復州屯田軍糧二月四年鄂州等處民饑發湖廣省糧十萬石賑之七年以鈔萬定賑歸徳饑民九年澧陽縣火賑糧二月十一年以饑賑安州高陽等縣糧五千石漷州穀一萬石奉符等處鈔二千定兩浙江東等處鈔三萬餘定糧二十萬餘石又勸率富戶賑糶糧一百四十餘萬石凡施米者驗其數之多寡而授以院務等官是年又以鈔一十四萬七千餘定鹽引五千道糧三十萬石賑紹興慶元台州三路饑民皇慶元年寧國饑賑糧兩月自延祐之後腹裏江南饑民嵗加賑恤其所賑或以糧或以鹽引或以鈔
  京師賑糶之制至元二十二年始行其法於京城南城設餔各三所分遣官吏𤼵海運之糧減其市直以賑糶焉凡白米每石減鈔五兩南粳米減鈔三兩嵗以為常成宗元貞元年以京師米貴益廣世祖之制設肆三十所發糧七萬餘石糶之白粳米每石中統鈔一十五兩白米毎石一十二兩糙米每石六兩五錢二年減米肆為一十所其毎年所糶多至四十餘萬石少亦不下二十餘萬石至大元年増兩城米肆為一十五所毎肆日糶米一百石四年増所糶米價為中統鈔二十五貫自是毎年所糶率五十餘萬石泰定二年減米價為二十貫致和元年又減為一十五貫雲賑糶糧之外復有紅貼糧紅貼糧者成宗大徳五年始行初賑糶糧多為豪強嗜利之徒用計巧取弗能周及貧民於是令有司籍兩京貧乏戶口之數置半印號簿文貼各書其姓名口數逐月對貼以給大口三斗小口半之其價視賑糶之直三分常減其一與賑糶並行每年撥米總二十萬四千九百餘石閏月不與焉其愛民之仁於此亦可見矣入粟補官之制元初未嘗舉行天厯三年內外郡縣亢旱為災於是用太師達爾罕等言舉而行之凡江南陜西河南等處定為三等令其富實民戶依例出米無米者折納價鈔陜西毎石八十兩河南並腹裏每石六十兩江南三省每石四十兩實授茶鹽流官如不仕讓封父母者聴錢穀官考滿依例陞轉陜西省一千五百石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五百石之上從八品三百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一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八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五十石之上下等錢穀官三十石之上旌表門閭河南並腹裏二千石之上從七品一干五百石之上正八品一千石之上從八品五百石之上正九品三百石之上從九品二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一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一百石之上下等錢穀官江南三省一萬石之上正七品五千石之上從七品三千石之上正八品二千石之上從八品一千石之上正九品五百石之上從九品三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二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二百石之上下等錢穀官先已入粟遙授虛名今再入粟者驗其糧數照依資品實授茶鹽流官陜西一千石之上從七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從八品二百石之上正九品一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河南並腹裏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從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之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二千石之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先已入粟實授茶鹽流官今再入粟者驗其糧數加等升除陜西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十石之上一百石之上河南並腹裏一千石之上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僧道入粟三百石之上賜六字師號都省給之二百石之上四字師號一百石之上二字師號禮部給之四州省富實民戶有能入粟赴江陵者依河南省輸官例行之夫入粟補官雖非先王之政然荒札之餘民賴其助者多矣故特識於篇末而不敢畧雲









  元史卷九十六
  元史卷九十六考證
  監察御史俸 按續通考監察御史俸次於治書侍御史之下今志列監察御史於御史臺末似紊其序
  大司農丞米九石五斗太府監經厯經正監經厯米皆二石五斗以祿差計之適合又志載太府禮儀院院判經厯都事米亦與王圻所載數異姑仍舊其延慶使及同知副使下原文脫米若干今據續通考増入
  散府逹嚕噶齊十二頃 原本作一十頃續通考作十四頃並誤按下文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諸司職田比腹裏減半散府逹嚕噶齊六頃則此為十二頃無疑據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七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食貨前志據經世大典為之目凡十有九自天厯以前載之詳矣若夫元統以後海運之多寡鈔法之更變鹽茶之利害其見於六條正類之中及有司採訪事跡凡有足徴者具録於篇以備參考而喪亂之際其亡逸不存者則闕之
  海運
  元自世祖用巴延之言歲漕東南粟由海道以給京師始自至元二十年至於天厯至順由四萬石以上增而為三百萬以上其所以為國計者大矣歴歲既乆弊日以生水旱相仍公私俱困疲三省之民力以充歲運之恆數而押運監臨之官與夫司出納之吏恣為貪黷腳價不以時給收支不得其平船戸貧乏耗損益甚兼以風濤不測盜賊出沒剽劫覆亡之患自仍改至元之後有不可勝言者矣由是歲運之數漸不如舊至正元年益以河南之粟通計江南三省所運止得二百八十萬石二年又令江淛行省及中正院財賦總管府撥賜諸人寺觀之糧盡數起運僅得二百六十萬石而已及汝潁倡亂湖廣江右相繼陷沒而方國珍張士誠竊據淛東西之地雖縻以好爵資為藩屏而貢賦不供剝民以自奉於是海運之舟不至京師者積年矣至十九年朝廷遣兵部尚書巴延特穆爾戸部尚書齊履亨徴海運於江淛由海道至慶元抵杭州時達實特穆爾為江淛行中書省丞相張士誠為太尉方國珍為平章政事詔命士誠輸粟國珍具舟達實特穆爾總督之既達朝廷之命而方張互相猜疑士誠慮方氏載其粟而不以輸於京也國珍恐張氏掣其舟而因乗虛以襲已也巴延特穆爾白於丞相正辭以責之巽言以諭之乃釋二家之疑克濟其事先率海舟俟於嘉興之澉浦而平江之粟展轉以達杭之石墩又一舍而後抵澉浦乃載於舟海灘淺澁躬履艱苦粟之載於舟者為石十有一萬二十年五月赴京是年秋又遣戶部尚書王宗禮等至江浙二十一年五月運糧赴京如上年之數九月又遣兵部尙書齊齊克布哈侍郎韓祺往徴海運百萬石二十二年五月運糧赴京視上年之數加二萬而已九月遣戶部尚書托克托呼徹爾兵部尚書特穆爾至江浙二十三年五月仍運糧十三萬石赴京九月又遣戶部侍郎博囉特穆爾監丞賽音布哈往徵海運士誠託辭以拒命由是東南之粟給京師者遂止於是歲雲
  鈔法
  至正十年右丞相托克托欲更鈔法乃㑹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集賢翰林兩院官共議之先是左司都事武祺甞建言鈔法自世祖時已行之後除撥支料本倒易昬鈔以布天下外有合支名目於寳鈔總庫料鈔轉撥所以鈔法䟽通民受其利比年以來失祖宗元行鈔法本意不與轉撥故民間流轉者少致偽鈔滋多遂准其所言凡合支名目已於總庫轉支至是吏部尚書偰哲篤及武祺俱欲迎合丞相意偰哲篤言更鈔法以楮幣一貫文省權銅錢一千文鈔為母而錢為子衆人皆唯唯不敢出一語惟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呂思誠獨奮然曰中統至元自有母子上料為母下料為子譬達勒達人乞養漢人為子是終為漢人之子而已豈有故紙為父而以銅為過房兒子者乎一坐皆笑思誠又曰錢鈔用法以虛換實其致一也今歴代錢及至正錢中統鈔及至元鈔交鈔分為五項若下民知之藏其實而棄其虛恐非國之利也偰哲篤武祺又曰至元鈔多偽故更之爾思誠曰至元鈔非偽人為偽爾交鈔若出亦有偽者矣且至元鈔猶故戚也家之童稚皆識之矣交鈔猶新戚也雖不敢不親人未識也其偽反滋多爾況祖宗成憲豈可輕改偰哲篤曰祖宗法𡚁亦可改矣思誠曰汝軰更法又欲上誣世皇是汝又欲與世皇爭髙下也且自世皇以來諸帝皆諡曰孝改其成憲可謂孝乎武祺義欲錢鈔兼行思誠曰錢鈔兼行輕重不倫何者為母何者為子汝不通古今道聴塗說何足以行徒以口舌取媚大臣可乎偰哲篤曰我等䇿既不可行公有何䇿思誠曰我有三字策曰行不得行不得又曰丞相勿聴此言如向日開金口河成則歸功汝等不成則歸罪丞相矣托克托見其言直猶豫未決御史大夫額森特穆爾曰呂祭酒言有是者有非者但不當坐廟堂高聲厲色若從其言此事終不行耶明日諷御史劾之思誠歸臥不出遂定更鈔之議而奏之下詔雲朕聞帝王之治因時制冝損益之方在乎通變惟我世祖皇帝建元之初頒行中綂交鈔以錢為文雖鼓鑄之規未遑而錢幣兼行之意已具厥後印造至元寳鈔以一當五名曰子母相權而錢實未用歴歲滋乆鈔法偏虛物價騰踴姦偽日萌民用匱乏爰詢廷臣博採輿論僉謂拯弊必合更張其以中綂交鈔一貫文省權銅錢一千文准至元寳鈔二貫仍鑄至正通寳錢與歴代銅錢並用以實鈔法至元寳鈔通行如故子母相權新舊相濟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置寳泉提舉司掌鼓鑄至正通寳錢印造交鈔令民間通用行之未乆物價騰踴價逾十倍又值海內大亂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毎日印造不可數計舟車裝運軸轤相接交料之㪚滿人間者無處無之昬軟者不復行用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
  鹽法
  大都之鹽元綂二年四月御史臺備監察御史言竊覩京畿居民繁盛日用之中鹽不可闕大徳中因商販把握行市民食貴鹽乃置局設官賣之中綂鈔一貫買鹽四斤八兩後雖倍其價猶敷民用及泰定間因所任局官不得其人在上者失於鈐束致有短少之弊於是巨商趨利者營屬當道以局官侵盜為由輒奏罷之復從民販賣自是鈔一貫僅買鹽一斤無籍之徒私相犯界煎賣獨受其利官課為所侵礙而民食貴鹽益甚貧者多不得食甚不副朝廷恤小民之意如朝廷仍舊設局官為發賣庶課不虧而民受賜矣既而大都路備三巡院及大興宛平縣所申又戶部尚書建言皆如御史所陳戸部納延以謂𣙜鹽之法本以裕國而便民始自大徳七年罷大都運司令河間運司兼辦毎歲存留鹽數㪚之米舖從其發賣後因富商専利遂於南北二城設局凡十有五處官為賣之當時立法嚴明民甚便益泰定二年因局官綱船人等多有侵盜之弊復從民賑賣而罷所置之局未及數載有司屢言富商高擡價直之害運司所言綱船作𡚁蓋因立法不嚴失於闗防所致且各處俱有官設鹽舖與商賈販賣並無窒礙豈有京城之內乃革罷官賣之局宜准本部尚書所言及大都路所申依舊制於南北二城置局十有五處毎局日賣十引設賣鹽官二員以歲一周為滿責其奉公發賣毎中綂鈔一貫買鹽二斤四兩毋令雜灰土其中及權衡不得其平凡賣鹽過十貫者禁之不及貫者從所買與之如滿歲無短少失陷及元定分數者減一界升用之若有侵盜者依例追斷其合賣鹽數令河間運司分為四季起赴京厫用官定法物兩平稱收分給各局其所賣價鈔逐旬起解委本部官輪次提調之仍委官巡視如有豪強兼利之徒頻買局鹽而增價轉賣於外者從提調巡督官痛治之仍令運司嚴督押運之人設法防禁毋致縱令綱船人等作弊其客商鹽貨從便相參發賣四月二十六日中書省上奏如戸部所擬行之至元三年五月大都京厫申戸部雲近奉文帖起運至元二年京厫𤼵賣食鹽一萬五千引令兩平稱收如數具實申部除各綱渰沒短少鹽計八百四十八引本厫實收一萬四千一百五十有二引已支一萬一百引付各局𤼵賣見存鹽四千五十有二引支撥欲盡所據至元三年食鹽宜依例於河間運司起運一萬五千引赴都庶民間食用不闕戸部准其所言乃議京厫食鹽今歲宜從河間運一萬五千引其時價蓆索等費令運司於鹽課錢內通算支用仍召募有産業船戸互相保識毎一千引為一綱就差各該埸官一員並本司奏差或鹽運巡鹽官毎名管押一綱於大都興國等埸見收鹽內騐數分𣲖分司官監視如數兩平支收限三月內赴京厫交卸取文凴赴部銷照但有雜和沙土濕潤短少數並令本綱船戸押運埸官奏差監運諸人如數均賠依例坐罪中書如戸部所議行之至正三年監察御史王思誠侯思禮等建言京師自大徳七年罷大都鹽運司設官賣鹽置局十有五處泰定二年以其不便罷之元綂二年又復之迨今十年法乆弊生在船則有侵盜滲溺之患入局則有和雜灰土之奸名曰一貫二斤四兩實不得一斤之上其潔淨不雜而斤兩足者唯上司提調數處耳又常白鹽一千五百引用船五十艘毎歲以四月起運官鹽二萬引用船五十艘毎歲以七月起運而運司所遣之人擅作威福南抵臨清北自通州所至以索截河道舟楫往來無不被擾名為和顧實乃強奪一歲之中千里之內凡富商巨賈之載米粟者達官貴人之載家室者一概遮截得重賄而放行所拘留者皆貧弱無力之人耳其舟小而不固滲溺侵盜弊病多端既達京厫又不得依時交收淹延歲月困守無聊鬻妻子質舟楫者往往有之此客船所以狼顧不前使京師百物湧貴者實由於此竊計官鹽三萬引毎引腳價中統鈔七貫總為鈔三十錠而十五局官典俸給以一歲計之又五百七十六錠其就支賃房之資短腳之價蓆草諸物又在外焉當時置局設官但為民食貴鹽殊不料官賣之弊反不如商販之賤豈忍徒費國家而使百物貴也宜從憲臺具呈中書省議罷其鹽局及來歲起運之時出榜文播告鹽商從便入京興販若常白鹽所用船五十艘亦宜於江南造小料船處如數造之既成之後付運司顧人運載庶舟楫通而商賈集則京師百物賤而鹽亦不貴矣御史臺以其言具呈中書而河間運司所申亦如前議戸部言運司及大都路講究即同監察御史所言元設監局合準革罷聴從客旅興販其常白鹽繫內府必用之物起運如故宜從都省聞奏二月初五日中書省上奏如戸部所擬行之
  河間之鹽至正二年河間運司申戸部雲本司歲辦額餘鹽共三十八萬引計課鈔一百一十四萬錠以供國用不為不重近年以來各處私鹽及犯界鹽販賣者衆蓋因軍民官失於禁治以致侵礙官課鹽法澁滯實由於此乞轉呈都省頒降詔㫖宣諭所司欽依規辦本部具呈中書省遂於四月十七日上奏降㫖戒飭之七月又據河間運司申本司辦課全籍郡縣行鹽地方買食官鹽去歲河間等路旱蝗闕食累䝉賑䘏民力未蘇食鹽者少又因古北口等處把隘官及軍人不為用心詰捕大都路所屬有司亦不奉公巡禁致令諸人裝載疙疸鹽於街市賣之或量以斗或盛以盤明相饋送今紫荊闗捕獲犯人張狡羣等所載疙疸鹽計一千六百餘斤自至元六年三月迄今犯者將及百起若不申聞恐年終課不如數虛負其咎本部具呈中書省照㑹樞密院給降榜文禁治之三年又據河間運司申生財節用固治國之常經簿賦輕徭實理民之大本本司歲額鹽三十五萬引近年又添餘鹽三萬引元簽竈戸五千七百七十四戸除逃亡外止存四千三百有一戸毎年額鹽勒令見在疲乏之戸勉強包煎今歲若依舊煎辦人力不足又兼行鹽地方旱蝗相仍百姓焉有買鹽之資如䝉矜憫自至正二年為始權免餘鹽三萬引俟豐稔之歲煎辦如舊本部以錢糧支用不敷權擬住煎一萬引具呈中書省正月二十八日上奏如戸部所擬行之既而運司又言至元三十一年本司辦鹽額二十五萬引自後累增至三十有五萬元綂元年又増餘鹽三萬引已經具呈䝉都省奏准住煎一萬引外有二萬引若依前勒令見戸包煎實為難堪如並將餘鹽二萬引住煎誠為便益戸部又以所言具呈中書省權擬餘鹽二萬引住煎一年至正四年煎辦如故四月十二日上奏如戸部所擬行之
  山東之鹽元綂二年戸部呈據山東運司准濟南路牒依副達嚕噶齊鄂勒哲同知實喇特穆爾所言比大都河間運司改設巡鹽官十二員専一巡禁本部詳山東運司歲辦鈔七十五萬餘錠行鹽之地周圍二萬餘里止是運判一員豈能遍歴恐私鹽來往侵礙國課本司既與濟南路講究便益宜准所言中書省令戸部復議之本部言河間運司定設奏差一十二名巡鹽官一十六名山東運司設奏差二十四名今既比例添設巡鹽官外據元設奏差內減去一十二名具呈中書省如所擬行之三年二月又據山東運司備臨朐沂水等縣申本縣十山九水居民稀少元係食鹽地方後因改為行鹽民間遂食貴鹽公私不便如䝉仍舊改為食鹽令居民驗戸口多寡以輸納課鈔則官民俱便抑且可革私鹽之弊運司移文分司並益都路及下滕嶧等州從長講究互言食鹽為便及准本司運使辛朝列牒雲所據零鹽擬依登萊等處銓注局官給印置局㪚賣於民非惟大課無虧官釋私鹽之憂民免刑配之罪戸部議山東運司所言於滕嶧等處增置十有一局如登萊三十五局之例於錢榖官內通行銓注局官散賣食鹽官民俱便既經有司講究宜從所議具呈中書省如所擬行之至元二年御史臺據山東肅政亷訪司申准濟南路備章丘縣申見奉山東運司為本司額辦鹽課二十八萬引除客商承辦之外見存十三萬引絶無買者將及年終歲課不能如數所據新城章丘長山鄒平濟南俱近鹽埸與大小清河相接客旅興販宜依商河滕嶧等處改為食鹽權派八千引責付本處有司自備蓆索力赴已擬固堤等埸於元綂三年依例支出均㪚於民等事竊照山東運司初無上司明文輒擅㪚民食鹽追納課鈔使民不得安業今於至元元年正月二月兩次奉到中書戸部符文行鹽食鹽地分已有定例毋得樁配於民本司不遵省部所行寢匿符文依前差人馳驛督責州縣臨逼百姓追徴食鹽課鈔不無擾害據本司恣意行事玩法擾民理應取問縁繫辦課之時宜從憲臺區處又據監察御史所呈亦為茲事若便行取問即繫辦課時月具呈中書省區處戸部議呈行鹽食鹽已有定所宜從改正若准御史臺所呈取問運司卻緣鹽法例應從長規畫似難別議中書省如所擬行之陜西之鹽至元二年九月御史臺准陜西行臺咨備監察御史特穆爾布哈建言近䝉委巡歴奉元東道至元元年各州縣戸口額辦鹽課其陜西運司官不思轉運之方毎年豫期差人分道賫引遍㪚州縣甫及旬月杖限追鈔不問民之無有竊照諸處運司之例皆運官召商發賣惟陜西等處鹽司近年散於民戸且如陜西行省食鹽之戸該辦課二十萬三千一百六十四錠有餘於內鞏昌延安等處認定課鈔一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錠慶陽環州鳯翔興元等處歲辦課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五錠其餘課鈔先因闗陜旱饑民多流亡准中書省咨至順三年鹽課十分為率減免四分於今三載尚有虧負蓋因戸口凋殘十已八九縱或有復業者家産已空爾來歲頗豐收而物價甚賤得鈔為艱本司官皆勒有司徴辦無分髙下一槩給㪚少者不下二三引毎一引收價三錠富家無以應辦貧下安能措畫糶終歲之糧不酬一引之價緩則輸息而借貸急則典鬻妻子縱引目到手力窘不能裝運止從各處鹽商勒價收買舊債未償新引又至民力有限官賦無窮又寧夏所産韋紅鹽池不辦課程除鞏昌等處循例認納乾課從便食用外其池鄰接陜西環州百餘里紅鹽味甘而價賤解鹽味苦而價貴百姓私相販易不可禁約以此參詳河東鹽池除撈鹽戸口食鹽外辦課引數今後宜從運官設法募商興販但遇行鹽之處諸人毋得侵擾韋紅鹽法運司毎歲分輪官吏監視聴民採取立法抽分依例發賣毎引收價鈔三錠自黃河以西從民食用通辦運司元額課鈔因時夾帶至黃河東南者同私鹽法罪之陜西興販解鹽者不禁如此庶望官民兩便而課亦無虧矣又據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胡通奉所陳雲陜西百姓許食解鹽近脫荒儉流移漸復正宜安輯而鹽吏不察民瘼止以恢辦為名不論貧富㪚引收課或納錢入官動經歲月猶未得鹽蓋因地逺腳力艱澁今後若令大河以東之民分定課程買食解鹽其以西之民計口攤課任食韋紅之鹽則官不被擾民無蕩産之禍矣且解鹽結之於風韋紅之鹽産之於地東鹽味苦西鹽味甘又豈肯舍其美而就其惡乎使陜西百姓一概均攤解鹽之課令食韋紅之鹽則鹽吏免巡禁之勞而民亦受恵矣本臺詳所言鹽法宜從省部定擬具呈中書省送戸部議之本部議雲陜西行臺所言鹽事冝從都省選官前赴陜西與行省行臺及河東運司官一同講究是否便益明白咨呈三年都省移咨陜西行省仍摘委河東運司正官一員赴省一同再行講究三月初二日陜西行省官及李御史運司同知郝中順㑹鞏昌延安興元奉元鳯翔邠州等官與總帥汪通議等俱稱當從御史特穆爾布哈及廉使胡通奉所言限以黃河為界令陜西之民從便食用韋紅二鹽解鹽依舊西行紅鹽不許東渡其咸寧長安録事司三處未㪚者依已㪚州縣一體斟酌認納乾課與運司已㪚食鹽引價同見納乾課辦鈔七萬錠通行按季輸納運司不須散引如此則民不受害而課以無虧矣郝同知獨言運司毎歲辦課四十五萬錠陜西該辦二十萬錠今止認七萬錠餘十三萬錠從何處恢辦議不合而㪚本省檢照運司逐年申報文冊陜西止辦七萬二千六十餘錠郝遂稱疾不出其後訖無定論戸部參照至順二年中書省甞遣兵部郎中並朝散與陜西行省官一同講究以涇州白家河永為定界聴民食用仍督所在軍民官嚴行禁約毋致韋紅二鹽犯境侵課中書如所擬行之兩淮之鹽至元六年八月兩淮運司准行戸部尚書運使王正奉牒本司自至元十四年剏立當時鹽課未有定額但從實恢辦自後累增至六十五萬七十五引客人買引自行赴埸支鹽埸官遍勒竈戸加其斛面以通鹽商壊亂鹽法大徳四年中書省奏淮改法立倉設綱儧運撥袋支發以革前弊本司行鹽之地江淛江西河南湖廣所轄路分上江下流鹽法通行至大間煎添正額餘鹽三十萬引通九十五萬七十五引客商運至揚州東闗俱於城河內停泊聴𠉀通放不下三四十萬餘引積疊數多不能以時發放至順三年前運使韓大中等又言歲賣額鹽九十五萬七十五引客商買引闗給勘合赴倉支鹽僱船腳力毎引逺倉該鈔十二三貫近倉不下七八貫運至揚州東闗俟𠉀以次通放其船稍人等恃以鹽主不能照管視同己物恣為侵盜弊病多端及事敗到官非不嚴加懲治莫能禁止其所盜鹽以鈔計之不過折其舊船以償而已安能如數徴之是以裏河客商虧陷資本外江興販多被欺侮而百姓髙價以買不潔之鹽公私俱受其害竊照揚州東闗城外沿河兩岸多有官民空閒之地如蒙聴從鹽商自行賃買基地起造倉房支運鹽袋到揚籍定資次貯置倉內以俟通放臨期用船載往真州發賣既防侵盜之患可為悠乆之利其於鹽法非小補也既申中書戸部及河南行省照勘議擬文移往復紛紜不決久之戸部乃定議令運司於已收在官客商帶納挑河錢內撥鈔一萬錠起蓋倉房仍從都省移咨河南行省委官與運司偕往相視空地果無違礙而後行之
  兩浙之鹽至元五年兩浙運司申中書省雲本司自至元十三年剏立當時未有定額至十五年始立額辦鹽十五萬九千引自後累增至四十五萬引元綂元年又增餘鹽三萬引毎歲總計四十有八萬毎引初定官價中綂鈔五貫自後增為九貫十貫以至三十五十六十一百今則為三錠矣毎年辦正課中綂鈔一百四十四萬錠較之初年引增十倍價增三十倍課額愈重煎辦愈難兼以行鹽地界所拘戸口有限前時聴從客商就埸支給設立檢校所稱檢出山鹽袋又因支查停積延祐七年比兩淮之例改法立倉綱官押船到埸運鹽赴倉收貯客旅就倉支鹽始則為便經今二十餘年綱埸倉官任非其人惟務掊克況淮浙風土不同兩淮跨渉四省課額雖大地廣民多食之者衆可以辦集本司地界居江枕海煎鹽亭竈㪚漫海隅行鹽之地裏河則與兩淮鄰接海洋則與遼東相通番舶往來私鹽出沒侵礙官課雖有刑禁難盡防禦鹽法隳壊亭民消廢其弊有五本司所轄埸司三十四處各設令承管勾典史管領竈戸火丁用工之時正當炎暑之月晝夜不休纔值隂雨束手彷徨貧窮小戸餘無生理衣食所資全藉工本稍存抵業之家十無一二有司不體其勞又復差充他役各埸元簽竈戸一萬七千有餘後因水旱疫癘流移死亡止存七千有餘即今未蒙簽補所據拋下額鹽唯勒見戸包煎而已若不早為簽補優加存恤將來必致損見戸而虧大課此弊之一也又如所設三十五綱監運綱司専掌召募船戸照依隨埸日煎月辦課額官給水腳錢就埸支裝所煎鹽袋毎引見額四百斤又加折耗等鹽十斤裝為二袋綱官押運前赴所撥之倉而交納焉客人到倉支鹽如自二月至於十月河凍之時以運足為度其立法非不周密也今各綱運鹽船戶經行歲乆奸弊日滋凡遇到埸裝鹽之時私屬鹽埸官吏司秤人等重其斤兩裝為硬袋出埸之後沿途盜賣雜以灰土補其所虧及到所赴之倉而倉官司秤人又各受賄既不加辦秤盤又不如法在倉日乆又復消折袋法不均誠非細故不若仍舊令客商就埸支給既免綱運俸給水腳之費又鹽法一新此𡚁之二也本司歲辦額鹽四十八萬引行鹽之地兩浙江東凡一千九百六萬餘口毎日食鹽四錢一分八釐總而計之為四十四萬九千餘引雖賣盡其數猶剰鹽三萬一千餘引毎年督勒有司驗戸口請買又值荒歉連年流亡者衆兼以瀕江並海私鹽公行軍民官失於防禦所以各倉停積累歲未賣之鹽凡九十餘萬引無從支㪚如䝉早降定製以慿遵守賞罰既明私鹽減少戶口食鹽不致廢弛此弊之三也又毎季拘收退引凡遇客人運鹽到所賣之地先須註報水程及所止店肆繳納退引豈期各處提調之官不能用心檢舉縱令吏胥坊里正等需求分例錢不滿所欲則多端留難客人或因𤼵賣遲滯轉往他所水程雖住引不拘納遂有埋沒致容奸民藏匿在家影射私鹽所司亦不檢勘拘收其懦善者賣過官鹽之後即將引目投之鄉胥又有狡猾之徒不行納官通同鹽徒執以為慿興販私鹽如䝉將有司官吏明定黜降罪名使退引盡實還官不致影射私鹽此弊之四也本司自延祐七年改立杭州等七倉設置部轄掌收各綱船戸運到鹽袋貯頓在倉聴𠉀客人依次支鹽俱有定製比年以來各倉官攅肆其貪欲出納之間兩收其利凡遇綱船到倉必受船戸之賄縱其雜和灰土收納入倉或船戸運至好鹽無錢致賄則故生事留難以致停泊河岸侵欺盜賣其倉官與監運人等為弊多端是以各倉積鹽九十餘萬引新舊相並充溢廊屋不能支𤼵走鹵消折利害非輕雖繫客人買過之物課鈔入官實恐年復一年為患益甚若仍舊令客商自備腳力就埸支裝庶免停積此弊之五也五者之中各倉停積最為急務驗一歲合賣之數止該四十四萬餘引儘賣二年尚不能盡又復煎運到倉積累轉多如䝉特賜奏聞選委徳望重臣與拘該官府從長講究參酌時宜更張法制定為良規𠅤濟黎元庶望大課無虧見為住煎餘鹽三萬引差人賫江浙行省咨文赴中書省請照詳焉戸部詳運司所言除餘鹽三萬引別議外其餘事理未經行省明白定擬呈省移咨從長講究六年五月中書省奏選官整治江浙鹽法命江浙行省右丞納琳及省領官趙郎中等提調既而納琳又以他故辭至正元年運使霍亞中又言兩淮福建運司俱有餘鹽已行住免本司繫同一體如䝉依例住煎三萬引庶大課易為辦集中書省上奏得㫖權將餘鹽三萬引倚閣俟鹽法通行而後辦之二年十月中書右丞相托克托平章特穆爾達實等奏兩淛食鹽害民為甚江淛行省官運司官屢以為言擬合欽依世祖皇帝舊制除近鹽地十里內令民認買革罷見設鹽倉綱運聴從客商赴運司買引就埸支鹽許於行鹽地方𤼵賣革去派㪚之弊及設檢校批驗所四處選任廉幹之人直𨽻運司如遇客商載鹽經過依例秤盤均平袋法批驗引目運司官常行體究又自至元十三年歲辦鹽課額少價輕今增至四十五萬額多價重轉運不行今戸部定擬自至正二年為始將兩浙額鹽量減一十萬引俟鹽法流通復還元額㪚派食鹽擬合住罷有㫖從之
  福建之鹽至元六年正月江淛行省據福建運司申本司歲辦額課鹽十有三萬九引一百八十餘斤今查勘得海口等七埸至元四年閠八月終積下附餘増辦等鹽十萬一千九百六十二引二百六十二斤㸔詳既有積儧附餘鹽數據至元五年額鹽擬合照依天厯元年住煎正額五萬引不給工本將上項餘鹽五萬准作正額省官本鈔二萬錠免致亭民重困本年止辦額鹽八萬九引一百八十餘斤計鹽十有三萬九引有竒通行𤼵賣辦納正課除留餘鹽五萬餘引預支下年軍民食鹽實為官民便益本省如所擬咨呈中書省送戸部參詳亦如所擬其下餘鹽五萬一千九百六十二引發賣為鈔通行起解回咨本省從所擬行之至元元年詔福建山東俵賣食鹽病民為甚行省監察御史廉訪司拘該有司官宜公同講究二年六月江淛行省左丞與行臺監察御史福建廉訪司官及運使常山李鵬舉漳州等八路正官講究得食鹽不便其目有三一日餘鹽三萬引難同正額擬合除免二曰鹽額太重比依廣海例止收價二錠三曰住罷食鹽並令客商通行福建鹽課始自至元十三年見在鹽六千五十五引毎引鈔九貫二十年煎賣鹽五萬四千一百引毎引鈔十四貫二十五年增為一錠三十一年始立鹽運司增鹽額為七萬引元貞二年毎引增價十五貫大徳八年罷運司併入宣慰使司恢辦十年立都提舉司增鹽額為十萬引至大元年各埸煎出餘鹽三萬引四年復立運司遂定額為十三萬引增價鈔為二錠延祐元年又增為三錠運司又從權改法建延汀邵仍舊客商興販而福興漳泉四路樁配民食流害迄今三十餘年本道山多田少土瘠民貧民不加多鹽額增重八路秋糧毎歲止二十七萬八千九百餘石夏稅不過一萬一千五百餘錠而鹽課十三萬引該鈔三十九萬錠民力日敝毎遇催徴貧者質妻鬻子以輸課至無可規措往往逃移他方近年漳冦擾攘亦由於此運司官耳聞目見蓋因職専恢辦恵無所施如䝉欽依詔書事意罷餘鹽三萬引革去㪚賣食鹽之弊聴從客商八路通行發賣誠為官民兩便其正額鹽若依廣海鹽價毎引中綂鈔二錠宜從都省區處江淛行省遂以左丞所講究咨呈中書省送戶部定擬自至正三年為始將餘鹽三萬引權令減免散派食鹽擬合住罷其減正額鹽價即與廣海提舉司事例不同別難更議十月二十八日右丞相托克托平章特穆爾達實等以所擬奏而行之
  廣東之鹽至元二年御史臺淮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咨備監察御史韓承務建言廣東道所管鹽課提舉司自至元十六年為始止辦鹽額六百二十一引自後累增至三萬五千五百引延祐間又增餘鹽通正額計五萬五百五十二引竈戶窘於工程官民迫於催督呻吟愁苦已逾十年泰定間䝉憲臺及奉使宣撫交章敷陳減免餘鹽一萬五千引元統元年都省以支持不敷權將已減餘鹽依舊煎辦今已二載未䝉住罷竊意議者必謂廣東控制海道連接諸番船商輳集民物富庶易以辦納是蓋未能深知彼中事宜本道所轄七路八州平土絶少加以嵐瘴毒癘其民刀耕火種巢巔穴岸﨑嶇辛苦貧窮之家經歲淡食額外辦鹽賣將誰售所謂富庶者不過城郭商賈與舶船交易者數家而已竈戸鹽丁十逃三四官吏畏罪止將見存人戸勒令帶煎又有大可慮者本道密邇蠻獠民俗頑惡誠恐有司責辦太嚴歛怨生事所繫非輕如䝉捐此㣲利以示大信疲民幸甚具呈中書省送戸部定擬自元綂三年為始廣東提舉司所辦餘鹽量減五千引十月初九日中書省以所擬奏聞得㫖從之
  廣海之鹽至元五年三月湖廣行省咨中書省雲廣海鹽課提舉司額鹽三萬五千一百六十五引餘鹽一萬五千引近因黎賊為害民不聊生正額積虧四萬餘引臥收在庫若復添辦餘鹽困苦未甦恐致不安事闗利害如䝉憐憫聞奏除免庶期元額可辦不致遺患邉民戸部議雲上項餘鹽若全恢辦縁非元額兼以本司僻在海隅所轄竈民累遭刧掠死亡逃竄民物凋敝擬於一萬五千引內量減五千引以舒民力中書以所擬奏聞得㫖從之
  四川之鹽元綂三年四川行省據鹽茶轉運使司申至順三年中書坐到添辦餘鹽一萬引外又帶辦兩淛運司五千引與正額鹽通行煎辦已後支用不闕再行議擬卑司為各埸別無煎出餘鹽不免勒令竈戸承認規劃幸已足備以後年分若不申覆誠恐竈戸逃竄有妨正課如䝉憐憫備咨中書省於所辦餘鹽一萬引內量減帶辦兩淛之數又准分司運官所言云四川鹽井俱在萬山之間比之腹裏兩淮優苦不同又行帶辦餘鹽竈民由此而疲矣行省咨呈中書省上奏得㫖權以帶辦餘鹽五千引倚閣之
  茶法
  至元二年江西湖廣兩行省具以茶運司同知萬嘉律所言添印茶由事咨至中書省雲本司嵗辦額課二十八萬九千二百餘錠除門攤批驗鈔外數內茶引一百萬張毎引十二兩五錢共為鈔二十五萬錠末茶自有官印筒袋闗防其零斤草茶由帖毎年印造一千三百八萬五千二百八十九斤該鈔二萬九千八十餘錠茶引一張照茶九十斤客商興販其小民買食及江南産茶去處零斤採賣皆須由帖為照春首發賣茶由至於夏秋茶由盡絶民間闕用以此考之茶由數少課輕便於民用而不敷茶引課重數多止於商旅興販年終尚有停閣未賣者毎歲合印茶由以十分為率量添二分計二百六十一萬七千五十八斤算依引目內官鈔毎斤收鈔一錢三分八釐八毫八絲計增鈔七千二百六十九錠七兩比驗減去引目二萬九千七十六張庶幾引不停閣茶無私積中書戸部定擬江西茶鹽司歲辦公據十萬道引一百萬計鈔二十八萬九千二百餘錠茶引便於商販而山埸小民全凴茶由為照歲辦茶由一千三百八萬五千二百八十九斤毎斤一錢一分一釐一毫二絲計鈔五千八百一十六錠七兩四錢一分減引二萬三千二百六十四張茶引一張造茶九十斤納官課十二兩五錢如於茶由量添二分計二百六十一萬七千五十八斤毎斤添收鈔一錢三分八釐八毫八絲計鈔七千二百六十九錠七兩積出餘零鈔數官課無虧而便於民用合準本省所擬具呈中書省移咨行省如所擬行之至正二年李宏陳言內一節言江州茶司據引不便事雲𣙜茶之制古所未有自唐以來其法始備國朝既於江州設立𣙜茶都轉運司仍於各路出茶之地設立提舉司七處専任㪚據賣引規辦國課莫敢誰何毎至十二月初差人勾集各處提舉司官吏闗領次年據引及其到司旬月之間司官不能偕聚吏貼需求各滿所欲方能給付據引此時春月已過及還本司方欲㸃對給㪚又有分司官吏到各處驗戸㪚據賣引毎引十張除正納官課一百二十五兩外又取要中綂鈔二十五兩名為搭頭事例錢以為分司官吏饋⿰之資提舉司雖以𣙜茶為名其實不能専㪚據賣引之任不過為運司官吏營辦資財而已上行下效勢所必然提舉司既見分司官吏所為若是亦復倣效遷延及茶戸得據還家已及五六月矣中間又存㽞茶引二三千本以茶戸消乏為名轉賣與新興之戸毎據又多取中統鈔二十五兩上下分派各為己私不知此等之錢自何而出其為茶戸之苦有不可言至如得據在手碾磨方興吏卒踵門催折初限不知茶未發賣何從得錢間有充裕之家必須別行措辦其力薄者例被拘監無非典鬻家私以應官限及終限不能足備上司𦂳併重複勾追非法苦楚此皆由運司給引之遲分司苛取之過茶戸本圖求利反受其害日見消乏逃亡情實堪憫今若申明舊制毎歲正月須要運司盡將據引給付提舉司隨時派㪚無得停㽞在庫多收分利妨誤造茶時月如有過期別行定罪仍不許運司似前分司自行㪚賣據引違者從肅政亷訪司依例究治如此庶茶司少革貪黷之風茶戸免損乏之害中書省以其言送戸部定擬復移咨江西行省委官與茶運司講究如果便益如所言行之












  元史卷九十七
  元史卷九十七考證
  都省移咨陜西行省 原文作都督明南監本作都省按下文赴省講究云云為都省無疑據改又卷內到塲籍定資次句塲訛稿據續通考改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八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兵志第四十六
  兵一
  兵者先王所以威天下而折奪姦宄戡定禍亂者也三代之制遠矣漢唐而下其法變更不一大抵用得其道則兵力富而國勢強用失其宜則兵力耗而國勢弱故兵制之得失國勢之盛衰繫焉元之有國肇基朔漠雖其兵制簡略然自太祖太宗滅夏剪金霆轟風飛奄有中土兵力可謂雄勁者矣及世祖即位平川蜀下荊襄繼命大將帥師渡江盡取南宋之地天下遂定於一豈非盛哉考之國初典兵之官視兵數多寡為爵秩崇卑長萬夫者為萬戶千夫者為千戶百夫者為百戶世祖時頗修官制內立五衞以總宿衞諸軍衞設親軍都指揮使外則萬戶之下置總管千戶之下置總把百戶之下置彈壓立樞密院以總之遇方面有警則置行樞密院事己則廢而移都鎮撫司屬行省萬戶千戶百戶分上中下萬戶佩金虎符符趺為伏虎形首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別千戶金符百戶銀符萬戶千戶死陣者子孫襲爵死病則降一等總把百戶老死萬戶遷他官皆不得襲是法尋廢後無大小皆世其官獨以罪去者則否若夫軍士則初有䝉古軍特黙齊軍䝉古軍皆國人特黙齊軍則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衆寡盡僉為兵十人為一牌設牌頭上馬則備戰鬬下馬則屯聚牧養孩幼稍長又籍之曰漸丁軍既平中原發民為卒是為漢軍或以貧富為甲乙戶出一人曰獨戶軍合二三而出一人則為正軍戶餘為貼軍戶或以男丁論嘗以二十丁出一卒至元七年十丁出一卒或以戶論二十戶出一卒而限年二十以上者充士卒之家為富商大賈則又取一人曰餘丁軍至十五年免或取匠為軍曰匠軍或取諸侯將校之子弟充軍曰質子軍又曰圖爾哈軍是皆多事之際一時之制天下既平嘗為軍者定入尺籍伍符不可更易詐增損丁産者覺則更籍其實而以印印之病死戍所者百日外役次丁死陣者復一年貧不能役則聚而一之曰合併貧甚者老無子者落其籍戶絶者別以民補之奴得縱自使者俾為其主貼軍其戶逃而還者復三年又逃者杖之投他役者還籍其繼得宋兵號新附軍又有遼東之乣軍契丹軍女直軍高麗軍雲南之寸白軍福建之畬軍則皆不出戍他方者蓋鄉兵也又有以技名者曰砲軍弩軍水手軍應募而集者曰達爾罕軍其名數則有憲宗二年之籍世祖至元八年之籍十一年之籍而新附軍有二十七年之籍以兵籍係軍機重務漢人不閲其數雖樞密近臣職專軍旅者惟長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今其典籍可考者曰兵制曰宿衞曰鎮戍而馬政屯田展齊弓手急逓舖兵鷹房捕獵非兵而兵者亦以類附焉作兵志
  兵制
  太宗元年十一月詔兄弟諸王諸子並衆官人等所屬去處僉軍亊理有妄分彼此者達嚕噶齊並官員皆罪之每一牌子僉軍一名限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者充仍定立千戶百戶牌子頭其隠匿不實及知情不首並隠藏逃役軍人者皆處死 七年七月僉宣德西京平陽太原陜西五路人匠充軍命各處管匠頭目除織匠及和琳建宮殿一切合千人等外應有回囘河西漢兒匠人並扎爾古齊及章吉種田人等通驗丁數每二十人出軍一名 八年七月詔燕京路保州等處每二十戶僉軍一名令塔布伊爾統領出軍真定河間邢州大名太原等路除先僉軍人外於斷事官呼圖克新籍民戶三十七萬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數內每二十丁起軍一名亦令屬塔布伊爾領之 十三年八月諭總管萬戶劉哈瑪爾據色埒黙奏呼圖克等元籍諸路民戶一百萬四千六百五十六戶除逃戶外有七十二萬三千九百一十戶隨路總僉軍一十萬五千四百七十一名㸃數過九萬七千五百七十五人餘因近年蝗旱民力艱難往往在逃有㫖今後止驗見在民戶僉軍仍命逃戶復業者免三年軍役
  世祖中統元年六月詔罷解鹽司軍一百人初解鹽司元籍一千鹽戶內每十戶出軍一人後阿勒達爾倍其役世祖以重困其民罷之七月以張榮實從南征多立功命為水軍萬戶兼領霸州民戶諸水軍將吏河陰路達嚕噶齊胡玉千戶王端臣軍七百有四人八柳樹千戶威喇軍三百六十一人孟州龎綽爾齊張信軍一百九十人濱棣州海口總把張山軍一百人滄州海口達嚕噶齊塔喇海軍一百人睢州李總管麾下孟春等五十五人霸州蕭萬戶軍一百九十五人悉聽命焉 三年三月詔真定彰德邢州洺磁東平大名平陽太原衞輝懷孟等路各處有舊屬安扎爾博囉實訥岱庫庫布哈伯爾克巴圖爾等官所管特黙齊軍人乙卯嵗籍為民戶亦有僉充軍者若壬寅甲寅兩次僉定軍已入籍冊者令隨各萬戶依舊出征其或未嘗為軍及䝉古漢人民戶內作數者悉僉為軍六月以軍士訴貧乏者衆命貧富相兼應役其間實有不能自存者優恤之十月諭山東東路經略司益都路匠軍已前曽經僉把者可遵別路之例俾令從軍以鳯翔府屯田軍人準充平陽軍數仍於鳯翔屯田勿遣從軍刁國器所管重僉軍九百一十五人即日放罷為民陜西行省言士卒戍金州者諸鄂囉己嘗服役今重勞苦詔罷之併罷山東大名河南諸路新僉防城戍卒 四年二月詔統軍司及管軍萬戶千戶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圖爾哈其制萬戶圖爾哈一名馬一十匹牛二具種田人四名千戶見管軍五百或五百以上者圖爾哈一名馬六匹牛一具種田人二名雖所管軍不及五百其家富強子弟徤壯者亦出圖爾哈一名馬匹牛具種田人同萬戶千戶子弟充圖爾哈者挈其妻子同至從人不拘定數馬匹牛具除定去數目已上復増餘者聽若有貧乏不能自備者於本萬戶內不該出圖爾哈之人通行津濟起發不得因而科及衆軍萬戶千戶或無親子或親子㓜弱未及成人者以弟姪充候親子年及十五卻行交換若委有親子不得隠匿代替委有氣力不得妄稱貧乏及雖到來氣力卻有不完者並罪之是月帝以太宗舊制設官分職軍民之事各有所司後多故之際不暇分別命阿哈充都元帥專於北京東京平灤懿州蓋州路管領見管軍人凡民間之事毋得預焉五月立樞密院凡䝉古漢軍並聽樞密節制統軍司都元帥府除遇邊面緊急事務就便調度外其軍情一切大小公事並須申覆合設鄂囉官並從樞密院設置七月詔免河南保甲丁壯射生軍三千四百四十一戶雜泛科差專令把守巡哨八月諭成都路行樞密院近年軍人逃亡事故者可於各鄂囉內盡實僉補自乙卯年定入軍籍之數悉僉赴軍十一月女直碩達勒達及竒凌貝地合僉鎮守軍命伊爾布哈僉三千人付塔實雅拉領之並達嚕噶齊官之子及其餘近上戶內亦令僉軍聽伊爾布哈節制 至元二年八月陜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言新僉軍七千人若發民戶恐致擾亂今鞏昌已有舊軍三千諸路軍二千餘二千人亦不必發民戶當以便宜起補從之十一月省院官議收到私走間道盜販馬匹曾過南界人三千八百四戶悉令充軍以一千九百七十八人與山東路統軍司一千人與蔡州萬戶餘八百二十六戶有㫖留之軍中 三年七月添內外巡軍外路每百戶選中産者一人充之其賦令餘戶代輸在都增武衞軍四百 四年正月僉䝉古軍每戶二丁三丁者一人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二月詔遣官僉平陽太原人戶為軍除軍站僧道伊嚕勒昆達實密儒人等戶外於係官投下民戶運司戶人匠打捕鷹房金銀鐵冶丹粉錫碌等不以是何戶計驗酌中戶內丁多堪當人戶僉軍三千人定立百戶牌子頭前赴陜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所轄東川出征復於京兆延安兩路僉軍一千人如平陽太原例五月詔河南路驗酌中戶內丁多堪當軍人戶僉軍四百二十名歸之樞密院俾從軍復其徭役南京路除邳州南宿州外依中書省揀定應僉軍人戶驗丁數僉軍二千五百八十名管領出征十二月僉女直碩達勒達軍三千人 五年閏正月詔益都李璮元僉軍仍依舊數充役二月詔諸路鄂囉毋隸總管府別設總押所官聽樞密院節制六月省臣議僉起圖爾哈官員皆已遷轉或物故黜退者於內復有貧難䝉古人氏除隨路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及掌兵萬戶合令應當其次官員圖爾哈宜放罷其自願留質者聽之十月禁長軍之官不得侵漁士卒違者論罪十一月僉山東河南沿邊州城民戶為軍遇征進則選有力之家同元守邊城漢軍一體出征其無力之家代守邊城及屯田勾當 六年二月僉懷孟衞輝路丁多人戶充軍益都淄萊所轄登萊州李璮舊軍內起僉一萬人差官部領出征其淄萊路所轄淄萊等處有非李璮舊管者僉五百二十六人其餘諸色人戶亦令酌驗丁數僉軍起遣至軍前赴役十月從山東路統軍司言應係逃軍未獲者令其次親丁代役身死軍人亦令親丁代補無親丁則以少壯驅丁代之七年三月定軍官等級萬戶千戶百戸總把以軍士
  為差六月成都府括民三萬一千七十五戶僉義士軍八千六十七人七月分揀隨路砲手軍始太祖太宗征討之際於隨路取發並攻破州縣招取鐵木金火等人匠充砲手管領出征壬子年俱作砲手附籍中統四年揀定除正軍當役外其餘戶與民一體當差後為出軍正戶煩難至元四年取元充砲手民戶津貼其間有能與不能者影占不便至是分揀之 八年二月以𤓰州沙州鷹房二百人充軍 九年正月河南省請益兵勅諸路僉軍三萬詔元帥府統軍司總管萬戶府閲實軍籍二月命阿珠典行省䝉古軍劉整阿爾哈雅典漢軍四月詔諸路軍戶驅丁除至元六年前從良入民籍者當差七年後凡從良文書寫從便為民者亦如之餘雖從良並令津助本戶軍役七月閲大都京兆等處特黙齊戶名籍九月詔樞密諸路正軍貼戶及同籍親戚僮奴丁年堪役依諸王權要以避役者並還之軍惟匠藝精巧者以名聞十二月命府州司縣達嚕噶齊及治民長官不妨本職兼管諸軍鄂囉各路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別給宣命印信府州司縣達嚕噶齊長官止給印信任滿則別具解由申樞密院 十年正月哈喇請於渠江之北雲門山及嘉陵西岸虎頭山立二戍以其圖來上仍乞益兵二萬勑給京兆新僉軍五千人益之陜西京兆延安鳯翔三路諸色人戸約六萬戶內僉軍六千五月禁乾討虜人其願充軍者於萬戶千戶內結成牌甲與大軍一體征進八月禁軍吏之長舉債不得重取其息以損軍力違者罪之九月襄陽生券軍至都釋械繫免死聽自立部伍俾征日本仍於䝉古漢人內選官率領之 十一年正月初立軍官以功陞散官格五月便宜總帥府言本路軍經今四十年間或死或逃無丁不能起補見在軍少乞選擇堪與不堪丁力放罷貧乏無丁者於民站內別選充役從之詔延安府沙井靜州等處種田巴達勒達戶選可充軍者僉起出征六月潁川屯田總管李珣言近為僉軍事乞依徐邳州屯田例每三丁內一丁防城二丁納糧可僉丁壯七百餘人並元撥保甲丁壯令珣通領鎮守潁州代見屯納罕監戰軍馬別用從之 十二年三月遣官往遼東僉揀䝉古達嚕噶齊千戶百戶等官子弟出軍詔隨處所置襄陽生券軍之為農者或自願充軍具數以聞五月正陽萬戶劉復亨言新下江南三十餘城俱守以兵及江北淮南潤揚等處未降軍力分散調度不給以致鎮巢軍滁州兩處復叛乞僉河西等戶為軍併力勦除庶無後患有㫖命肅州達嚕噶齊並遣使同往驗各色戶計物力富強者僉起之六月僉平陽西京延安等路達嚕噶齊弟男為軍萊州酒稅官王貞等上言國家討平殘宋吊伐為事何嘗以賄利為心彼不紹事業小人貪圖貨利作乾討虜名目侵掠彼地所得人口悉皆貨賣以充酒食之費勝則無益朝廷敗則實為辱國其招討司所收乾討虜人可悉罷之第其高下籍為正軍命各萬戶管領征進一則得其實用二則正王師吊伐之名實為便益從之 十四年正月詔上都隆興西京北京四路編民捕獵等戶僉選丁壯軍二千人防守上都中書省議從各路搭配二十五戶內取軍一名選善騎射者充官給行資中統鈔一錠仍自備鞍馬衣裝器仗編立牌甲差官部領前來赴役十二月樞密院臣言收附亡宋州城新附請糧官軍並通事馬軍人等軍官不肻存恤多逃散者乞招誘之命左丞陳巖等分揀堪當軍役者收係充軍依舊例月支錢糧其生券不堪當軍者官給牛具糧食屯田種養 十五年正月定軍官承襲之制凡軍官之有功者陞其秩元受之職令他有功者居之不得令子姪復代陣亡者始得承襲病死者降一等總把百戶老病死不在承襲之例凡將校臨陣中傷還營病創者亦令與陣亡之人一體承襲禁長軍之官不恤士卒及士卒亡命避役侵擾初附百姓者俱有罪雲南行省言雲南屯駐䝉古軍甚少遂取漸長成丁齊呼勒圖等軍以備出征雲南濶逺多未降之地必須用兵已僉㸑僰人一萬為軍續取新降拉拉和寧等人亦令充軍然其人與中原不同若赴別地出征必致逃匿宜令就各所居一方未降處用之九月併軍士初至元九年僉軍三萬止擇精鋭年壯者不復問其貲産且無貼戶之助嵗乆多貧乏不堪樞密院臣奏宜縱為民遂併為一萬五千諸軍戶投充諸侯王齊哩克昆人匠或託別戶以避其役者復令為軍有良匠則別而出之樞密臣又言至元八年於各路軍之為富商大賈者一百四十三戶各増一軍號餘丁軍今東平等路諸鄂囉總管府言往往人死産乏不能充二軍乞免餘丁充役者制可十二月樞密院官議諸軍官在軍籍者除百戶總把權準軍役其元帥招討萬戶總管千戶或首領官俱合再當正軍一名 十六年正月罷五翼特黙齊重役軍三月括兩淮造回回礮新附軍匠六百人及䝉古回回漢人新附人能造礮者至京師五月淮西道宣慰司官昂吉爾請招諭亡宋通事軍俾屬之麾下初亡宋多招納北地䝉古人為通事軍遇之甚厚每戰皆列於前行願効死力及宋亡無所歸朝議欲編入版籍未暇也人人疑懼皆不自安至是昻吉爾請招集列之行伍以備征戍從之九月詔河西地未僉軍之官及富強戶有物力者僉軍六百人十月夀州等處招討使李特爾格請召募有罪亡命人充軍其言使功不如使過始南宋未平時䝉古諸色人等因得罪皆亡命往依焉今已平定尚逃匿林藪若釋其罪而用之必能効力無不一當十者矣十一月罷太原平陽西京延安路新僉軍還籍 十七年七月詔江淮諸路招集達爾罕軍初平江南募死士願從軍者號達爾罕屬之劉萬努麾下南北既混一復散之其人皆無所歸率羣聚剽掠至是命諸路招集之令萬努部領如故聽范左丞李巴圖二人節制 十八年二月併貧乏軍人三萬戶為一萬五千取貼戶津貼正軍充役四月置䝉古漢人新附軍總管六月樞密院議正軍貧乏無丁者令富彊丁多貼戶權充正軍應役驗正軍物力卻令津濟貼戶其正軍仍為軍頭如故或正軍實係單丁者許傭雇練習之人應役丁多者不得傭雇軍官亦不得以親從人代之 十九年二月諸侯王阿濟格遣使言特黙齊軍凡九處出征各鄂囉內復徵雜泛徭役不便詔免之並詔有司毋重役軍戶六月禁長軍之官毋得占役士卒散定海達爾罕軍還各營及歸戍城邑十月僉發漸丁軍士遵舊制家止一丁者不作數凡二丁至五丁六丁之家止存一人餘皆充軍 二十年二月命各處行樞密院造新附軍籍冊六月從丞相巴延議所括宋手號軍八萬三千六百人立牌甲設官以統之十月定出征軍人亡命之罪為首者斬餘令減死一等 二十一年八月江東道僉事馬奉訓言劉萬努乾討虜軍私相糾合結為徒黨張弓挾矢或詐稱使臣莫若散之各翼萬戶千戶百戶牌甲內管領為便省院官以聞有㫖可令問此軍欲從托歡出征虜掠耶欲且放散還家耶回奏衆軍皆言自圍襄樊渡江以來與國効力願令還家少息遂從之籍亡宋手記軍宋時有是軍死則以兄弟若子承代有㫖依漢軍例籍之毋湼其手 二十二年正月立行樞密院於江南三省其各處行省見管軍馬悉以付焉九月詔福建黃華畬軍有恆産者放為民無恆産與妻子者編為守城軍征交趾䝉古軍五百人漢軍二千人除留䝉古軍百人漢軍四百人為鎮南王托歡宿衞餘悉遣還別以江淮行樞密院䝉古軍戍江西十月從頁特密實言以乾討虜軍七百人籍名數立牌甲命將官之無軍者領之十一月御史臺臣言昔宋以無室家壯士為鹽軍內附之初有五千人除征占城運糧死亡者今存一千一百二十二人此徒皆性習凶暴民患苦之宜給以衣糧使屯田自贍庶絶其擾從之十二月從樞密院請嚴立軍籍條例選壯士及有力之家充軍舊例丁力強者充軍弱者出錢故有正軍貼戶之籍行之既乆而強者弱弱者強籍亦如故其同戶異居者私立年期以相更代故有老稚不免從軍而強壯家居者至是革焉江淛省募鹽徒為軍得四千七百六十六人選軍官麾下無士卒者相參統之以備各處鎮守 二十四年閏二月樞密院臣言諸軍貼戶有正軍已死者有充工匠者放為民者有元係各投下戶回付者似此歇閒一千三百四十戶乞差人分揀貧富定貼戶正軍制可 二十六年八月樞密院議諸管軍官萬戶千戶百戶等或治軍有法鎮守無虞鎧仗精完差役均平軍無逃竄者許所司薦舉以聞不次擢用諸軍吏之長非有上司之命毋擅離職諸長軍者及䝉古漢軍毋得妄言邊事
  成宗大德二年十二月定各省提調軍馬官員凡用隨從軍士䝉古長官三十名次官二十名漢人一十名萬戶千戶百戶人等俱不得占役行省鎮撫止用聽探外亦不得多餘役占十一年四月詔禮店軍還屬土番宣慰司初西川伊蘇岱爾安珠努特穆爾等所統特黙齊軍自壬子年屬籍禮店隸王相府後王相府罷屬之陜西省僧格奏屬土番宣慰司咸以為不便大德十年命依壬子之籍至是復改屬焉
  武宗至大元年正月以通惠河千戶劉粲所領運糧軍九百二十人屬萬戶齊勤特穆爾兵籍十二月丞相三寶努等言國制行省佐貳及宣慰使不得提調軍馬若遙授平章揚州宣慰使阿拉克特穆爾者嘗與成宗同乳母故得行之非常憲也今命實迪代之宜遵國制勿令提調制可
  仁宗皇慶元年三月中書省臣奏李瑪格等四百戶為民初李瑪格等四百戶屬諸王托克托乙未年定籍為民高麗林衍及納延叛皆嘗僉為軍至元八年置軍籍以李瑪格等非七十二萬戶內軍數復改為民至大四年樞密院復奏為軍至是省官以為言命遵乙未年已定之籍後樞密復奏竟以為軍戶十二月省臣言先是樞密院奏準雲南省宜遵各省制其省官居長者二員得佩虎符提調軍馬餘佐貳者不得預已受虎符者悉收之今雲南省言本省藉軍士之力以辦集錢穀遇有調遣則省官親率衆上馬故舊制雖牧民官亦得佩虎符領軍務視他省為不同臣等議已受虎符者依故事未受者宜頒賜之制可 二年正月詔雲南省鎮遠方掌邊務凡事涉軍旅者自平章至僚佐須同署押其長官二員復與哈必齊 延祐二年二月四川省軍官闕員詔依民官遷調之制差人與本省提調官及監察御史同銓注 三年三月命巴延都萬戶府及紅胖襖總帥府各調軍九千五百人往諸侯王所更代守邊士卒其屬都萬戶府者軍一名馬三匹屬總帥府者軍一名馬二匹令人自為計其貧不能自備者則命行伍之長及百戶千戶等助之悉遣精鋭練習騎射之士每軍一百名百戶一員五百名千戶一員復命邁珠囊嘉特二人分左右部領之










  元史卷九十八
  元史卷九十八考證
  世祖中統三年制十月諭山東路經略司 按原本十月上複出三年二字上文已載今刪
  世祖至元四年依中書省揀定應僉軍人戶騐丁數僉軍 按揀字舊訛間今改
  世祖至元十七年初平江南募死士願從軍者號達爾罕屬之劉萬努麾下 按萬努原文萬奴原本於此處又作萬戶據下文復令萬奴領如故為萬努之訛無疑今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九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兵志第四十七
  兵二
  宿衛
  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元制宿衛諸軍在內而鎮戍諸軍在外內外相維以制輕重之勢亦一代之良法哉方太祖時以穆呼哩齊拉袞博勒呼博爾濟為四集賽領集賽台分番宿衛及世祖時又設五衛以象五方始有侍衛親軍之屬置都指揮使以領之而其後増置改易於是禁兵之設殆不止於前矣夫屬櫜鞬列宮禁宿衛之事也而其用非一端用之於大朝㑹則謂之圍宿軍用之於大祭祀則謂之儀仗軍車駕巡幸用之則曰扈從軍守䕶天子之帑藏則曰看守軍或夜以之警非常則為巡邏軍或嵗漕至京師用之以彈壓則為鎮遏軍今總之為宿衛而以餘者附見焉
  四集賽太祖功臣博勒呼博爾濟穆呼哩齊拉袞時號都爾本庫魯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集賽之長集賽者猶言畨直宿衛也凡宿衛每三日一更申酉戌日博爾呼領之為第一集賽即伊克集賽博爾呼早絶太祖命以博索部代之而非四傑功臣之類故太祖以自名領之其雲伊克者言天子自領之故也亥子丑日博爾濟領之為第二集賽寅夘辰日穆呼哩領之為第三集賽己午未日齊拉袞領之為第四集賽齊拉袞後絶其後集賽常以右丞相領之凡集賽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衛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老既久則遂擢為一品官而四集賽之長天子或又命大臣以總之然不常設也其它預集賽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悉世守之雖以才能授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至內庭則執其事如故至於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其集賽執事之名則主弓矢鷹隼者曰和爾齊實保齊齊哩克齊書寫聖㫖曰扎爾拉克齊為天子主文史者曰筆且齊親烹飪以奉上飲食者曰博囉齊侍上帶刀及弓矢者曰伊勒都齊庫特齊司閽者曰巴爾噶齊掌酒者曰達喇齊典車馬者曰烏拉齊摩哩齊掌內府尚供衣服者曰舒庫爾齊收駱駝者曰特黙齊牧羊者曰和尼齊捕盜者曰和囉噶齊奏樂者曰浩爾齊又名忠勇之士曰巴圖爾勇敢無敵之士曰巴圖其名類蓋不一然皆天子左右服勞侍從執事之人其分番更直亦如四集賽之制而領於四集賽之長若夫宿衛之士則謂之集賽台亦以三日分番入衛其初名數甚簡後累增為萬四千人揆之古制猶天子之禁軍是故無事則各執其事以備宿衛禁庭有事則惟天子之所指使比之樞宻各衛諸軍於是為尤親信者也然四集賽台自太祖以後累朝所御鄂爾多其宿衛未嘗廢是故一朝有一朝之集賽總而計之其數滋多每嵗所賜鈔幣動以億萬計國家大費每敝於此焉
  右衛 中統三年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董文炳兼山東東路經畧使共領武衛軍事命益都行省大都督薩竒蘇驗壬子年已定民籍及照李璮總籍軍數每千戸內選練習軍士二人充侍衛軍並海州東海漣州三處之軍屬焉至元元年改武衛為侍衛親軍分左右翼置都指揮使八年改立左右中三衛掌宿衛扈從兼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
  左衛
  中衛 並至元八年侍衛親軍改立
  前衛 至元十六年以侍衛親軍創置前後二衛掌宿衛扈從兼營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置都指揮使後衛 亦至元十六年
  武衛 至元二十五年尚書省奏諾海尼都以漢軍一萬人如上都所立虎賁司營屯田修城隍二十六年樞宻院官安巴奏以六衛六千人塔喇海布格所掌大都屯田三千人及近路迤南萬戶府一千人總一萬人立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掌修治城隍及京師內外工役之事
  左都威衛 至元十六年世祖以新取到侍衛親軍一萬戸屬之東宮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三十一年復以屬皇太后改隆福宮左都威衛使司至大三年選其軍之善造作者八百人立千戸所一及百戸翼八以掌之而分局造作皇慶元年以王平章舊所領軍一千人立屯田至治三年罷匠軍千戸所
  右都威衛 國初穆呼哩奉太祖命收扎拉爾烏嚕䝉古諾海四投下以安扎爾博囉實訥岱伯爾克巴圖爾庫庫布哈五人領特黙齊軍既平金隨處鎮守中統三年世祖以五投下特黙齊立䝉古特黙齊總管府至元十六年罷其軍各於本投下應役十九年仍令充軍二十一年樞宻院奏以五投下特黙齊軍俱屬之東宮復置官屬如舊二十二年改䝉古侍衛親軍指揮使司三十一年改隆福宮右都威衛使司
  唐古衛 至元十八年阿實克烏蘇言今春奉命總領河西軍三千人但其所帶虎符金牌者甚衆征伐之重若無官署何以防閑之樞宻院以聞遂立唐古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總之
  桂齊衛 至元二十四年
  西域親軍 元貞元年依桂齊唐古二衛例始立西域親軍都指揮使司
  衛候直都指揮使司 至元元年裕宗招集控鶴一百三十五人三十一年徽政院增控鶴六十五人立衛候司以領之且掌儀從金銀器物元貞元年皇太后衛以晉王校尉一百人𨽻焉大徳十一年益以懐孟從行控鶴二百人陞衛候直都指揮使司至大元年復増控鶴百人總六百人設百戸所六以為其屬至治三年罷之四年以控鶴六百三十人歸於皇后位下後復置立右阿蘇衛 至元九年初立阿蘇巴圖達嚕噶齊後招阿蘇正軍三千餘名復選阿蘇齊齊克齊拉袞集賽台軍七百人扈從車駕掌宿衛城禁兼管潮河蘇沽兩川屯田並供給軍儲二十三年為阿蘇軍南攻鎮巢殘傷者衆遂以鎮巢六百戶屬之並前軍總為一萬戶𨽻前後二衛至大二年始改立右衛阿蘇親軍都指揮使司左阿蘇衛 亦至大二年改立
  隆鎮衛 睿宗在潛邸嘗於居庸闗立南北口屯軍徼巡盜賊各設千戸所至元二十五年以南北口上千戶所總領之至大四年改千戸所為萬戸府分欽察唐古桂齊西域左右阿蘇諸衛軍三千人並南北口大和嶺舊隘漢軍六百九十三人屯駐東西四十三處立十千戸所置隆鎮上萬戶府以統之皇慶元年始改為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延祐二年又以哈喇婁軍千戶所𨽻焉至治元年置䝉古漢軍籍
  左衛率府 至大元年命以中衛兵萬人立衛率府屬之東宮時仁宗為皇太子曰世祖立五衛象五方也其制猶中書之六部殆不可易遂命江南行省萬戶府選漢軍之精鋭者一萬人為東宮衛兵立衛率府延祐元年改為忠翊府未㡬復改為御臨親軍都指揮使司又以御臨非古典改為羽林六年英宗立為皇太子復以𨽻東宮仍為左衛率府
  右衛率府延祐五年以詹事圖們岱爾所管薩勒竒諾爾萬戶府及迤東女直兩萬戶府右翼屯田萬戶府兵合為右衛率府𨽻皇太子位下
  喀喇衛 武宗至大三年定喀喇軍籍凡喀喇氏之非者皆別而黜之驗其實始得入籍及諸侯王阿濟格呼魯蘇所領特黙齊屬喀喇氏者令樞宻院喀喇衛遣人乘傳往置籍焉
  忠翊侍衛 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大徳十一年増軍數立為大同等處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至大四年四月皇大後修五臺寺遂移屬徽政院並以京兆軍三千人増入延祐元年改中都威衛使司仍𨽻徽政院至治元年始改為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宗仁衛 至治二年右丞相拜珠奏圖卜特穆爾叛時沒入伊竒喇斯人一百戸與今所收䝉古子女通三千戸清州徹匠二千戶合為行軍五千戶請立宗仁衛以統之於是命右丞相拜珠總衛事給降虎符牌面如右衛率府又置行軍千戶所𨽻焉
  右欽察衛 至元二十三年依河西等衛例立欽察衛至治二年分為左右兩衛天厯二年以本衛屬大都督府
  左欽察衛 亦至治二年立始至元中立衛時設行軍千戶十有九所屯田三所大徳中置濟爾噶朗特古納兩千戸所至大元年復設四千戶所至是始分為左右二衛亦屬大都督府
  龍翊侍衛 天厯元年十二月立龍翊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左欽察衛騰吉斯等九千戶𨽻焉
  虎賁清軍都指揮使司
  左翊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右翊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宣忠俄羅斯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威武阿蘇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東路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女直侍衛親軍萬戶府
  髙麗女直漢軍萬戶府管女直侍衛親軍萬戶府鎮守海口侍衛親軍屯儲都指揮使司
  宣鎮侍衛
  世祖中統元年四月諭隨路管軍萬戶有舊從萬戶僧格征西軍人悉遣至京師充防城軍孟古岱軍三百一十九人嚴萬戶軍一千三百四十五人濟南路軍一百四十人塔齊爾軍一百四十九人竒扎爾軍一百四十五人馬總管軍一百四十四人 三年十月諭益都大小管軍官及軍人等先李璮懐逆䝉蔽朝廷恩命驅駕爾等以為已惠爾等雖有效過功勞殊無聞報一旦冺絶此非爾等不忠之愆實李璮懐逆之罪也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董文炳來奏其詳言爾等各有願為朝廷出力之語此復見爾等存忠之久也今命董文炳仍為山東東路經畧使收集爾等直𨽻朝廷充武衛軍近侍勾當比及應職且當守把南邉隄防外隙庶內境軍民各得安業爾等宜益盡心以圖勲效 至元二年十二月増侍衛親軍一萬人內選女直軍三千髙麗軍三千阿哈三千益都路一千每千人置千戸一員百人置百戸一員以領之仍選丁力壯鋭者以應役焉 三年五月帝謂樞宻臣曰侍衛親軍非朕命不得發充夫役修瓊華島士卒即日放還 四年七月諭東京等路宣撫司命於所管戶內以十等為率於從上第三等戶僉選侍衛親軍一千八百名若第三等戶不敷於第二等戶內僉補仍定立千戸百戸牌子頭並其家屬同來赴中都應役 十四年五月以䝉古軍與漢軍相叅備都城內外及萬夀山宿衛仍以伊蘇布哈專領圍宿事 十五年五月總管胡翔請召還侍衛軍先是宿州蘄縣等萬戶府士卒百人有㫖俾充侍衛軍後從僉省嚴忠範征西川既而嘉定重慶夔府皆下忠範回軍留西道翔上言從之九月以總管張子房所匿軍二千二百二十二人充侍衛軍士 十六年四月選揚州省新附軍二萬人充侍衛親軍併其妻子遷赴京師 二十四年十月總帥汪惟和選麾下鋭卒一千人請擇昆弟中一人統之以備侍衛從之
  成宗大徳二年八月詔䝉古侍衛所管特黙齊軍人子弟投充諸王位下身役者悉遵世祖成憲發還元役充軍 大徳六年二月調䝉古侍衛等軍一萬人往官山住夏
  仁宗延祐六年九月知樞宻院事達實特穆爾言諸漢人不得㸃圍宿軍士圖籍係軍數者雖御史亦不得預知此國制也比者領圍宿官言中書命司計李處恭巡視守倉庫軍卒有曠役者則罪之以懲其後使無怠而已而李司計擅取軍數箠士卒在法為過臣等議宜自中書與樞宻遣人案之驗實以聞制可 七年六月以紅城中都威衛係掌軍務之司屬徽政院不便命遵舊制俾樞宻總之
  衛宿軍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命大都侍衛軍內復起一萬人赴上都以備衛宿
  成宗元貞二年十月樞宻院臣言昔大朝㑹時皇城外皆無牆垣故用軍環繞以備圍宿今墻垣已成南北西三畔皆可置軍獨御酒庫西地窄不能容臣等與丞相鄂勒哲議各城門以䝉古漢軍列衛及於周橋南置戍樓以警昏旦從之
  武宗至大四年正月省臣等傳皇太子命以大朝㑹調䝉古漢軍三萬人備圍宿仍遣使發山東河北河南淮北諸路軍至京師復命都府左右翼右都威衛整器仗車騎六月以諸侯王駙馬等來朝命發各衛色目漢軍八百二十六人至上京復命指揮使伊克布哈領之仁宗皇慶元年六月命衛率府軍士備圍宿守隆福宮內外禁門十一月樞宻院臣言皇太后有㫖禁掖門可嚴守衛臣等議增置百戶一員及於欽察桂齊西域唐古阿蘇等衛調軍士九十人増守諸掖門復命千戶一員帥領百戶一員備巡邏從之 延祐三年十月以諸侯王來朝命圍宿軍士六千人増至一萬人復命伊爾根圖嚕分左右部領其事十一月詔圍宿軍士除舊有者更増色目軍萬人以備禁衛十二月樞宻院臣言圍宿軍士不及數其已發各衛者地逺至不能如期可遷刈葦草及青塔寺工役軍先備守衛其各衛還家軍士亦發二萬五千人令備車馬器械俱㑹京師制可 六年閏八月命知樞密院事忠嘉領圍宿發五衛軍代羽林軍士仍以千戶二員百戶十員擇士卒精鋭者二百人屬之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帝詣石佛寺以其墻垣䟱壊命副樞凖台僉院阿薩爾領圍宿士卒以備巡邏八月東內皇城建宿衛屋二十五楹命五衛內摘軍二百五十人居之以備禁衛
  文宗天厯二年二月樞宻院臣言去嵗嘗奉㫖依先制調軍把守圍宿此時各翼軍人皆隨處出征亦有潰散者故不及依次調遣止於右翼侍衛及右都威衛內發軍一千一百二十六名以備圍宿今嵗車駕行幸臣等議於河南山東兩都府內起遣未差軍士一千三名以備扈從制可五月樞密臣又言比奉令㫖放散軍人臣等議常制以三月一日放散六月一日赴限今放散既遲可令於八月一日赴限從之
  儀仗軍
  世祖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上尊號受冊告祭天地宗廟調左右中三衛軍五千人為蹕街清路軍
  武宗至大二年十二月上尊號百官行朝賀禮樞密院調軍一千人備儀仗 三年十月上皇太后尊號行冊寳禮用內外儀仗軍及防䕶軍色甲馬軍二百人四年二月合祭天地太廟社稷用蹕街清道及守內外壝門軍一百八十人命以圍宿軍為之事畢還役七月以奉迎武宗玉冊祔廟用清路蹕街軍一百五十人管軍千戶百戶各一員九月以祭享太廟用蹕街清路軍一百五十人千戸百戶各一員
  仁宗皇慶元年三月天夀節行禮用內外儀仗軍一千人
  英宗至治元年十一月命有司選控鶴衛士及色目漢軍以備鹵簿儀仗十二月定鹵簿隊仗用軍士二千三百三十人萬戶千戶百戶四十五員仍議用軍士一千九百五十人萬戶千戶百戶五十九員以備儀仗致和元年六月以享太廟用蹕街清路軍一百名看籸盆軍一百名管軍官千戶百戸各一員九月行大禮用擎執儀仗䝉古漢軍一千名
  文宗天厯元年十一月親祭太廟內外用儀仗並五色甲馬軍一千六百五十名仍命指揮青山及洪副使攝折衝都尉提調 二年正旦行禮用儀仗軍一千人享太廟用蹕街清路軍一百名看守籸盆軍一百名管軍千戶百戶各一員天夀節行禮用儀仗軍一千名皇后冊寳擎執儀仗用軍一千二百名軍官四員
  扈從軍
  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發䝉古岱綽爾齊所領西河軍士及額爾赫麾下二百人入備扈從
  武宗至大二年太后將幸五臺徽政院官請調軍扈從省臣議昔大太后嘗幸五臺於住夏特黙齊及漢軍內各起扈從軍三百人今遵故事從之十一月樞密院臣言去嵗六衛漢軍內以諸處興建工役故用六千軍士於上都臣等議來嵗車駕行幸復令騎卒六千人備車馬器仗與步卒二千人扈從制可
  看守軍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軍守都城外倉初大都城內倉敖有軍守之城外豐閏豐實廣貯通濟四倉無守者至是收糧頗多丞相僧格以為言乃依都城內倉例每倉發軍五人守之十二月中書省臣言樞密院公廨後有倉貯糧乞調軍五人看守從之
  成宗大徳四年二月調軍五百人於新浚河內看閘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帝御大安閣樞密院臣奏嘗奉㫖令各門置軍守備臣等議特黙齊軍士去其所戍地逺卒莫能至擬發阿蘇唐古等軍叅漢軍用之各門置五十人制可
  仁宗延祐元年閏三月隆禧院官言初世祖影殿有軍士守之今武宗御容於大崇恩福元寺安置宜依例調軍守衛從之三年二月嶺北省乞軍守衛倉庫命於綽哈所屬萬戶三千特黙齊軍內摘軍三百人與之英宗至治元年増守太廟墻垣軍初以衛士軍人共守圍宿故止言䝉古軍四百人至是以衛士守內墻垣其外壖止用軍士乃増至八百復命僉院哈克繖院判阿拉克特穆爾領之四月敕吹斯戩幹納爾巴克實寺內常令軍士五人守衛
  巡邏軍
  仁宗皇慶元年三月丞相特們徳爾奏每嵗既幸上京於各宿衛中留衛士三百七十人以備巡邏今嵗多盜賊宜増百人以嚴守禦制可仍命樞密與中書分領之延祐七年五月詔留守司及虎賁司官親率衆於夜巡邏
  鎮遏軍
  仁宗延祐元年閏三月樞密院官奏中書省言江淛春運糧八十三萬六千二百六十石取日開洋前來直沽請預差軍人鎮遏照依年例調軍一千名命右衛副都指揮使巴延往鎮遏之 三年四月海運至直沽樞密院官奏今嵗軍數不敷乞調軍士五百人巡鎮從之七年四月調海運鎮遏軍一千人如舊制
  鎮戍
  元初以武功定天下四方鎮戍之兵亦重矣然自其始而觀之則太祖太宗相繼以有西域中原而攻取之際屯兵蓋無定數其制殆不可考也世祖之時海宇混一然後命宗王將兵鎮邉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束據天下腹心則以䝉古特黙齊軍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盡南海則名藩列郡又各以漢軍及新附等軍戍焉皆世祖宏規逺畧與二三大臣之所共議達兵機之要審地理之宜而足以貽謀於後世者也故其後江南三行省嘗以遷調戍兵為言當時莫敢有變其法者誠以祖宗成憲不易於變更也然卒之承平既久將驕卒惰軍政不修而天下之勢遂至於不可為夫豈其制之不善哉葢法久必敝古今之勢然也今故著其調兵屯兵之制而列之為鎮戍焉
  世祖中統元年五月詔漢軍萬戶各於本管新舊軍內摘發軍人備衣甲器仗差官領赴燕京近地屯駐萬戶史天澤一萬四百三十五人張瑪格二百四十人解成一千七百六十人竒扎爾四百六十六人實喇巴圖八百九十六人扶溝瑪均努一百二十九人內黃特穆爾一百四十四人趙諾海四十一人鄢陵實都爾古六十五人十一月命右三部尚書克哷木平章政事趙璧領䝉古漢軍於燕京近地屯駐平章塔齊爾領武衛軍一萬人屯駐北山漢軍質子軍及僉到民間諸投下軍於西京宣徳屯駐復命克哷木為大都督管領諸軍勾當分達勒達軍為兩路一赴宣徳徳興一赴興州其諸萬戶漢軍令赴潮河屯守復以興州達勒達軍合入徳興宣徳命漢軍萬戶悉赴懐來縉山川中屯駐 三年十月詔田徳實所管固安質子軍九百十六戶及平灤州劉布嚕哈所管質子軍四百戶還元管地面屯駐 至元七年以金州軍八百隸東川統軍司還成都呼喇濟軍戍東川 十一年正月以孟古岱等新舊軍一萬一千人戍建都調襄陽府生劵軍六百人熟劵軍四百人由京兆府鎮戍鴨池命金州招討使欽察部領之十二月調西川王安撫楊總帥軍與和尼齊相合與綽哈鴻和爾同鎮守哈達之城 十二年二月詔以東川新得城寨逼近夔府恐南兵來侵發鞏昌路補僉軍三千人戍之三月海州丁安撫等來降選五州丁壯四千人守海州東海 十三年十月命色岱呼呼必賚巴圖爾二人為都元帥領䝉古軍二千人河西軍一千人守鄂端城 十五年三月分揚州行省兵於隆興府初置行省分兵諸路調遣江西省軍為最少至是以南廣地濶阻山谿之險命特穆爾布哈領兵一萬人赴之合元帥達春軍以備戰守四月詔以巴延阿珠所調河南新僉軍三千人守廬州六月命荊湖北道宣慰使塔爾海調遣䕫府諸軍七月詔以塔爾海征䕫軍之還戍者及揚州江西舟師悉付水軍萬戶張榮實將之守禦江中八月命江南諸路戍卒散歸各所屬萬戶屯戍初渡江所得城池發各萬戶部曲士卒以戍之久而亡命死傷者衆續至者多不著行伍至是總還各營以備屯戍安西王相府言川蜀既平城邑山砦洞穴凡八十三所其渠州禮義城等處凡三十三所宜以兵鎮守餘悉撤去從之九月詔發東京北京軍四百人往戍應昌府其應昌舊戍士卒悉令散歸十一月定軍民異屬之制及䝉古軍屯戍之地先是以李璮叛分軍民為二而異其屬後因平江南軍官始兼民職遂因之凡以千戶守一郡則率其麾下從之百戶亦然不便至是令軍民各異屬如初制士卒以萬戶為率擇可屯之地屯之諸䝉古軍士散處南北及還各鄂囉者亦皆收聚令四萬戶所領之衆屯河北阿珠二萬戶屯河南以備調遣餘丁定其版籍編入行伍俾各有所屬遇征伐則遣之 十六年二月命萬戶富珠哩敬領其麾下舊有士卒守湖州先是以唐鄧均三州士卒二百八十八人屬敬麾下後遷戍江陵府至是還之四月定上都戍卒用本路元籍軍士國制郡邑鎮戍士卒皆更相易置故每嵗以他郡兵戍上都軍士罷於轉輸至是以上都民充軍者四千人每嵗令備鎮戍罷他郡戍兵六月周門魚通及黎雅諸處民戶不奉國法議以兵戍其地發新附軍五百人䝉古軍一百人漢軍四百人往鎮戍之七月以西川䝉古軍七千人新附軍三千人付皇子西安王命實喇特穆爾以戍杭州軍六百九十人赴京師調兩淮招討鍚沙䝉古軍及自北方迴特黙齊軍代之八月調江南新附軍五千駐太原五千駐大名五千駐衛州又發特黙齊軍一萬人及䕫府招討張萬之新附軍俾四川西道宣慰使伊克徳濟將之戍鄂端 十七年正月詔以塔爾巴噶守建都伯竒台守長河西之地無令遷易三月同知淛東道宣慰司事張鐸言江南鎮戍軍官不便請以時更易置之國制既平江南以兵戍列城其長軍之官皆世守不易故多與富民樹黨因奪民田宅居室蠧有司政事為害滋甚鐸上言以為皆不遷易之𡚁請更其制限以嵗月遷調之庶使初附之民得以安業也五月命樞密院調兵六百人守居庸闗南北口七月勅更代廣州鎮戍士卒初以丞相巴延等麾下哈必齊軍二千五百人從元帥張𢎞範征廣王因留戍焉嵗久多死亡者至是命更代之復以揚州行省四萬戶䝉古軍更戍潭州十月發砲卒千人入甘州備戰守十二月八番羅甸宣慰司請増戍卒先是以三千人戍八番後征亦奚不薛分摘其半至是師還宣慰司復請益兵以備戰守從之十八年正月命萬戶張珪率麾下徃就潭州還其祖
  父所領亳州士卒並統之二月以哈必齊軍三千戍揚州十月髙麗王並行省皆言金州合浦固城全羅州等處㳂海上下與日本正當衝要宜設立鎮邉萬戶府屯鎮從之十一月詔以征東留後軍分鎮慶元上海澉浦三處上船海口 十九年二月命唐古特於㳂江州郡視便宜置軍鎮戍及諭鄂州揚州隆興泉州等四省議用兵戍列城徙淛東宣慰司於溫州分軍戍守江南自歸州及江隂至三海口凡二十八所四月調揚州哈必齊軍三千人鎮泉州又潭州行省以臨川鎮地接占城及未附黎洞請立總管府一同鎮戍從之七月以隆興西京軍士代上都戍卒還西川先是上都屯戍士卒其鄂囉皆在西川而戍西川者多隆興西京軍士每嵗轉餉不勝勞費至是更之 二十年八月留䝉古軍千人戍揚州餘悉縱還揚州所有䝉古士卒九千人行省請以三分為率留一分鎮戍史塔爾琿曰䝉古士卒悍勇孰敢當留一千人足矣從之十月發乾討虜軍千人増戍福建行省先是福建行省以其地險常有盜負固為亂兵少不足戰守請増䝉古漢軍千人樞密院議以劉萬努所領乾討虜軍益之 二十一年四月詔潭州䝉古軍依揚州例留一千人餘悉放還諸鄂囉十月増兵鎮守金齒國以其地民戶剛狠舊嘗以漢軍新附軍三千人戍守今再調特黙齊䝉古軍二千人令雅爾哈率赴之 二十二年二月詔改江淮江西元帥招討司為上中下三萬戶府䝉古漢人新附諸軍相叅作三十七翼上萬戶宿州蘄縣真定沂郯益都髙郵㳂海七翼中萬戶棗陽十字路邳州鄧州杭州懐州孟州真定八翼下萬戶常州鎮江潁州廬州亳州安慶江隂水軍益都新軍湖州淮安夀春揚州泰州弩手保甲處州上都新軍黃州安豐松江鎮江水軍建康二十二翼每翼設達嚕噶齊萬戶副萬戶各一人以隸所在行院 二十四年五月調各衛諸色軍士五百人於平灤以備鎮戍十月詔以廣東邉徼之地山險人稀兼江西福建賊徒聚集不時越境作亂發江西行省呼圖克特穆爾麾下軍五千人往鎮守之 二十五年二月調揚州省軍赴鄂州代鎮戍士卒三月詔黃州蘄州夀昌諸軍還隸江淮省始三處舊置鎮守軍以近鄂州省嘗分隸領之至是軍官以為言遂仍其舊遼陽行省言懿州地接賊境請益兵鎮戍從之四月調江淮行省全翼一下萬戶軍移鎮江西從皇子托歡士卒及劉二巴圖爾麾下一萬人皆散歸各營十一月増軍戍咸平府以察罕伊爾蘇克言其地實邉徼請益兵鎮守以備不虞故也 二十六年二月命萬戶劉得祿以軍五千人鎮守八番 二十七年六月調各行省軍於江西以備鎮戍俟盜賊平息而後縱還九月以元帥諾海麾下軍四百人守文州調江淮省下萬戶府軍於福建鎮戍十一月江淮行省言先是丞相巴延及元帥阿珠安塔哈等守行省時各路置軍鎮戍視地之輕重而為之多寡厥後孟古岱代之悉更其法易置將吏士卒殊失其宜今福建盜賊已平惟淛東一道地極邉惡賊所巢宂請復遷三萬戶以戍守之哈喇岱一軍戍㳂海明台伊竒哩一軍戍溫處扎呼岱一軍戍紹興婺州其寜國徽州初用土兵後皆與賊通今盡遷之江北更調髙郵泰州兩萬戶漢軍戍之揚州建康鎮江三城跨據大江人民繁㑹置七萬戶府杭州行省諸司府庫所在置四萬戶府水戰之法舊止十所今擇平海㳂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閲習伺察諸盜錢塘控扼海口舊置戰艦二十艘今増置戰艦百艘海船二十艘樞院以聞悉從之 二十八年年二月調江淮省特黙齊軍及漢軍二千人於托歡太子側近揚州屯駐 二十九年以咸平府東京所屯新附軍五百人増戍女直地 三十年正月詔西征特黙齊軍八千人分留一千或二千餘令放還皇子鄂囉齊大王珠卜言切恐軍散釁生宜留四千還四千從之五月命思播黃平鎮逺拘刷亡宋避役手號軍人以増鎮守七月調四州行院新附軍一千人戍松山
  成宗元貞元年七月樞密院官奏劉二巴圗爾言初鄂州省安置軍馬之時南面止是潭州等處後得廣西海外四州八畨洞蠻等地疆界闊逺闕少戍軍復増四萬人今將元屬本省四翼萬戶軍分出軍力減少臣等謂劉二巴圖爾之言有理雖然江南平定之時㳂江安置軍馬巴延阿珠安塔哈阿爾哈雅阿嘍罕等俱係元經攻取之人又與近臣阿爾婁博囉等樞密院官同議安置者乞命通軍事知地理之人同議増減安置庶後無弊從之 二年五月江淛行省言近以鎮守建康太平保定萬戶府全翼軍馬七千二百一十二名調屬湖廣省乞分兩淮戍兵於本省㳂海鎮遏樞密院官議㳂江軍馬係巴延阿珠安置勿令改動止於本省元管千戶百戶軍內發兵鎮守之制可九月詔以兩廣海外四州城池戍兵嵗一更代往來勞苦給俸錢選良醫往治其疾病者命三二年一更代之 三年二月調揚州翼鄧新萬戶府全翼軍馬分屯蘄黃大徳元年三月陜西平章政事圗魯卜領總帥府軍三千人收捕西番囘詔留總帥軍百人及階州舊軍圖沙瑪軍各二百人守階州餘軍還元翼湖廣省請以保定翼萬人移鎮郴州樞密院官議此翼乃張柔所領征伐舊軍宜遷入鄂州省屯駐別調兵守之七月招收亡宋左右兩江土軍千人從思明上思等處都元帥實喇布哈言也十一月河南行省言前揚州立江淮行省江陵立荊湖行省各統軍馬上下鎮遏後江淮省移於杭州荊湖省遷於鄂州黃河之南大江迤北汴梁古郡設立河南江北行省通管江淮荊湖兩省元有地面近年併入軍馬通行管領所屬之地大江最為𦂳要兩淮地險人頑宋亡之後始來歸順當時㳂江一帶斟酌緩急安置定三十一翼軍馬鎮遏後遷調十二翼前去江南餘有一十九翼於內調發止存原額十分中一二況兩淮荊襄自古隘要之地歸附至今雖即寜靜宜慮未然乞照㳂江元置軍馬遷調江南翼分並各省所占本省軍人發還元翼仍前鎮遏省院官議以為㳂江安置三十一翼軍馬之説本院無此簿書問之河南省官博囉罕其省亦無樞密院文卷內但稱至元十九年巴延伊蘇特穆爾等共擬其地安置三萬二千軍後增二千總三萬四千今悉令各省差占及逃亡事故者還充役足矣又博囉罕言去年巴延㸃視河南省見有軍五萬二百之上又若還其占役事故軍人則共有七八萬人此數之外托歡太子位下有一千特黙齊一千漢軍阿勒巴齊等哈喇婁亦在其地設有非常皆可調用㩀各省占役總計軍官軍人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一名軍官二百九名軍人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二名內漢軍五千五百八十名新附軍八千二十八名䝉古軍六十四名江淛省占役軍官軍人四千九百五十七名湖廣省占役軍官軍人七千六百三名福建省占役軍官軍人一千二百七十二名江西省出征收捕未囘新附軍四十九名悉令還役江淛省亦言河南行省見占本省軍人八千八百三十三名亦宜遣還鎮遏有㫖兩省各差官赴闕辨議 二年正月樞宻院言拉克岱托果斯所領漢人女直髙麗等軍二千一百三十六名內有青海對陣者有久戍四五年者物力消乏乞於六衛軍內分一千二百人大同屯田軍八百人徹爾台軍二百人總二千二百人徃代之制可三月詔各省合併鎮守軍福建所置者合為五十三所江淛所置者合為二百二十七所江西元立屯軍鎮守二百二十六所減去一百六十二所存六十四所 三年三月沅州賊人嘯聚命以毗陽萬戶府鎮守辰州鎮巢萬戸府鎮守沅州靖州上均萬戶府鎮守常州澧州五年三月詔河南省占役江淛省軍一萬一千四百七十二名除洪澤芍陂屯田外餘令發還元翼 七年四月調碉門四川軍一千人鎮守羅羅斯 八年二月以江南海口軍少調蘄縣王萬戶翼漢軍一百人寗萬戶翼漢軍一百人新附軍二百人守慶元自納延來者䝉古軍三百人守定海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樞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江淛省言請以慶元台州㳂海萬戶府新附軍往陸路鎮守以蘄縣宿州兩萬戶府陸路漢軍移就㳂海屯鎮臣等議自世祖時巴延阿珠等相地之勢制事之宜然後安置軍馬豈可輕動前行省孟古岱等亦言以水陸軍互換遷調世祖有訓曰孟古岱得非狂醉而發此言以水路之兵習陸路之伎驅步騎之士而從風水之役難成易敗於事何補今欲禦備姦宄莫若從宜於水路㳂海萬戶府新附軍三分取一與陸路蘄縣萬戶府漢軍相叅鎮守從之 四年十月以江浙省嘗言兩淛㳂海瀕江隘口地接諸番海宼出沒兼收附江南之後三十餘年承平日久將驕卒惰帥領不得其人軍馬安置不當乞斟酌衝要去處遷調鎮遏樞密院官議慶元與日本相接且為倭商焚毀宜如所請其餘遷調軍馬事闗機務別議行之十二月雲南八百媳婦大小徹里等作耗調四川省䝉古漢軍四千人命萬戶囊嘉特部領赴雲南鎮守其四川省言本省地方東南控接荊湖西北襟連秦隴阻山帶江密邇番蠻素號天險古稱極邉重地乞於存恤歇役六年軍內調二千人往從之
  仁宗皇慶元年十一月詔江西省瘴地內諸路鎮守軍各移近地屯駐 延祐四年四月河南行省言本省地方寛廣闗係非輕所屬萬戶府俱於臨江㳂淮上下鎮守方面相離省府近者千里之上逺者二千餘里不測調度卒難相應況汴梁國家腹心之地設立行省別無親臨軍馬較之江淛江西湖廣陜西四川等處俱有隨省軍馬惟本省未䝉撥付樞密院以聞命於山東河北䝉古軍河南淮北䝉古軍兩都萬戶府調軍一千人與之十一月陜西都萬戶府言碉門特黙齊軍一百五十名鎮守多年乞放還元翼樞密院臣議彼中亦係要地不宜放還止令於元翼起遣一百五十名三年一更鎮守元調四川各翼漢軍一千名鎮守碉門黎雅亦令一體更代
  泰定四年三月陜西行省嘗言奉元建立行省行臺別無軍府唯有䝉古軍都萬戶府逺在鳳翔置司相離三百五十餘里緩急難用乞移都萬戶府於奉元置司軍民兩便及後陜西都萬戶府言自大徳三年命移司酌中安置經今三十餘年鳳翔離天都土番甘肅俱各三千里地面酌中不移為便樞密言陜西舊例未嘗提調軍馬況鳳翔置司三十餘年不宜移動制可十二月河南行省言所轄之地東連淮海南限大江北抵黃河西接闗陜洞蠻草賊出沒與民為害本省軍馬俱在瀕海㳂江安置逺者二千近者一千餘里乞以砲手弩軍兩翼移於汴梁並各萬戶府摘軍五千名益之樞密院臣言世祖命知地理省院官共議於瀕海㳂江六十三處安置軍馬時汴梁未嘗置軍揚州衝要重地置五翼軍馬並砲手弩軍今親王托歡太子鎮遏揚州提調四省軍馬此軍不宜更動設若河南省果用軍則布達拉濟所管四萬戶䝉古軍內三萬戶在黃河之南河南省之西一萬戶在河南省之南圖卜台所管五萬戶䝉古軍俱在黃河之北河南省東北阿拉克特穆爾安圖等兩侍衛䝉古軍在河南省之北共十一衛翼䝉古軍馬俱在河南省周圍屯駐又本省所轄一十九翼軍馬俱在河南省之南㳂江置列果用兵即馳奏於諸軍馬內調發從之



  元史卷九十九
  元史卷九十九考證
  宗仁衞沒入伊竒喇斯人一百戶與今所收䝉古子女通三千戶清州徹匠二千戶合為行軍五千戶 按三千戶上舊脫通字與行軍五千之數不合又合為行軍五千戶句脫戶字並據經世大典增
  成宗大徳二年八月詔蒙古侍衞所管特黙齊軍人子弟 按成宗元貞三年二月改元大徳其四年實大徳二年也舊作元貞四年誤今改
  圍宿軍各城門以䝉古漢軍列衞 按原本脫漢字據經世大典增
  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勅更代廣州鎮戍士卒 按原本脫勅更代三字據經世大典增
  至元二十二年詔改江淮江西元帥招討司為上中下萬戶府下萬戶二十二翼 按志所載止二十翼世祖本紀及續通考諸書亦少二翼據本卷後成宗元年江浙行省奏建康太平保定萬戶府全翼軍馬云云疑此處建康翼之下尚有太平保定二翼也
  㤗定四年以砲手努軍兩翼移於汴梁並各萬戶府摘軍五千名益之樞宻院臣言世祖命知地理省院官共議云云 按原本於五千名下脫去益之及樞宻院臣言七字據經世大典增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志第四十八
  兵三
  馬政
  西北馬多天下秦漢而下載籍蓋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蓋其沙漠萬里牧養蕃息太僕之馬殆不可以數計亦一代之盛哉世祖中統四年設羣牧所隸太府監尋陞尚牧監又陞太僕院改衛尉院院廢立太僕寺屬之宣徽院後隸中書省典掌御位下大鄂爾多馬其牧地東越躭羅北踰和琳圖們西至甘肅南暨雲南等地凡一十四處自上都大都以至諤尼巴雅爾濟蘭格爾周迴萬里無非牧地馬羣或千百或三五十左股烙官印號大印子馬印有必實古必達古庫卜沁諤斯庫卾蘭等名牧人曰哈噶齊哈喇齊有千戸百戸父子相承任事自夏及冬隨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朝廷嵗以九月十月遣寺官馳驛閲視較其多寡有所産駒即烙印取勘收除見在數目造䝉古回回漢字文冊以聞其總數蓋不可知也凡病死者三則令牧人償大牝馬二二則償二嵗馬一一則償牝羊一其無馬者以羊駞牛折納太廟祀事暨諸寺影堂用乳酪則供牝馬駕仗及宮人出入則供尚乘馬車駕行幸上都太僕卿以下皆從先驅馬出徤徳門外取其肥可乳者以行汰其羸瘦者還於羣自天子以及諸王百官各以都蘭氈置撒帳為取乳室車駕還京師太僕卿先期遣使徴馬五十鄂瑪堆來京師鄂瑪堆者承乳車之名也既至俾哈噶齊哈喇齊之在朝為卿大夫者親秣飼之日釀黑馬乳奉玉食謂之細乳每鄂瑪堆牝馬四十每牝馬一官給芻一束菽八升駒一給芻一束菽五升菽貴則其半以小稻充自諸王百官而下亦有馬乳之供鄂瑪堆如前之數而馬減四之一謂之粗乳芻粟要旬取給於度支寺官亦以旬詣閑廏閲肥瘠又自世祖而下山陵各有鄂瑪堆取馬乳以供祀事號金陵擠馬越五年盡以與守山陵使者凡御位下正宮位下隨朝諸色目人員甘肅土番耽羅雲南占城蘆州河西亦奚卜薛和琳鄂諾吉魯爾阿勒哈瑪竒哈喇穆稜伊竒喇斯伊蘇呼察青海阿齊圖布爾罕濟蘭格爾等處草地內及江南腹裏諸處應有係官孳生馬牛駞驢羊㸃數之處一十四道牧地各千戸百戶等名目如左
  東路濟蘭格爾等處 諤尼巴雅爾上都周圍哈喇穆稜等處 阿勒哈瑪竒等處 烏津川等處阿齊圖布爾罕 甘州等處 左手永平等處 右手固安州等處 雲南亦奚卜薛 蘆州 益都和林圖們 髙麗耽羅國
  一濟蘭格爾等處御位下 濟蘭格爾地哈喇齊千戶瑪們滿達勒塔竒爾巴爾斯和果賚達實特穆爾哈喇諾海巴延岱雅爾達實薩題勒宻實嘉琿台哈特穆爾托多額森穆蘇額伯蘇塔本巴爾徳黙實布延台薩都 昻吉和囉噶齊千戶下百戶托克托穆爾烏嚕古內托噶巴噶齊庫庫楚 齊齊克地實喇
  卜 錫里袞尼嚕袞鄂托克齊哈喇特穆爾 哈斯罕地僧嘉努 諤尼巴雅爾斷頭山百戶哈濟
  一諤尼巴雅爾等處御位下 諤尼巴雅爾地哈喇齊百戸哈喇托輝鄂都瑪勒雅克特穆爾阿勒楚爾額森圖們伊嚕音特穆爾伊蘇克穆爾拉布克
  大鄂爾多位下 竒拉爾果勒齊瑪們等 哈里雅爾彀齊拜特穆爾 巴濟拉彀齊阿勒達爾 鄂齊爾巴延彀齊嘉琿達等 達魯內伊爾格齊塔哩雅齊等 巴濟拉阿都齊哈喇托輝 桃山太師伊徹察喇彭楚克特穆爾等 巴延濟嚕肯阿都齊圖古勒 諤尼巴雅爾努圖克齊和尼齊
  一哈喇穆稜等處御位下 阿實克翁格圖地巴圖爾竒徹圖地濟勒岱 噶克察摩多 和斯諾爾哈達伊勒噶雅薩題 袞蘇爾章昻吉哈達 錫里濟呼爾都哈喇齊伯竒 沁諾爾哈喇齊呼魯蘇 伊嚕徹辰 雲內州珠嚕海齊察罕 察汗諾爾沁舒蘇塔舒爾阿嘍罕 石頭山圖古勒 雅布哈尼嚕
  袞托克托穆爾 開城路黑水河布哈
  大鄂爾多位下諤勒哲
  一阿勒哈瑪竒等處御位下 阿勒哈瑪竒地哈喇齊百戸額布勒竒圖噶和斯特穆爾穆爾齊茂海布哷齊博囉罕 吉魯爾地哈喇齊千戸青巴克實百戸竒爾台錫錫鄂博塔爾布斯布爾察克圖伊蘇徳勒丹達爾伊埒黙色 䝉古岱 鄂諾地琳沁喇嘛扎卜哈扎爾布哈等
  大鄂爾多位下 阿勒哈瑪竒昻輝等 庫庫地庫庫齊勒等
  一烏津川等處御位下 烏津川地哈喇齊千戸伊嚕勒阿拉克特穆爾托克托徹爾 珠嚕海齊烏魯斯瑪塔爾喀爾喀地哈喇齊千戸達實雅爾和拉罕察克達納 庫庫地烏訥格齊孟古岱 吉魯爾巴喇噶齊巴爾黙色
  大鄂爾多位下 瑪塔喀爾喀齊哩克昆濟爾噶呼
  一阿齊圖布爾罕等處御位下 阿齊圖布爾罕地哈噶齊實訥 卾爾沁扎木實保齊孟克薩喇 和囉噶昻吉托和齊 青海後輝罕達爾罕昻吉額森鴻和爾布拉克昻吉黙爾根呼魯蘇 雅爾各地昻吉哈坦和爾台黙色 伊勒濟哷庫哈喇齊博囉伊埓呼察西哈喇齊 達蘭蘇魯克哈喇齊巴沁濟勒哈喇哈斯布拉克哈喇齊阿爾圖
  大鄂爾多位下 吉魯爾和尼齊塔喇海
  一甘州等處御位下 口千子哈喇布哈一所 鄂囉齊一所 鄂拉實克阿拉善鄂都瑪勒 額伯爾沁一所庫楚沁 塔坦地巴沁 雙和爾地劉子總管庫庫蘇地 塔斯特穆爾等 甘州等處楊珠卜布克哷地實喇濟蘇 扎哈圖屯田地安圖一所哈喇巴爾呼圖克珠爾海齊額勒敏
  一左手永平等處御位下 永平地哈喇齊千戸陸實樂亭地珠爾海齊阿都齊達喇齊穆爾黙色伊爾格齊瑪們薩里台 香河昻吉鼎珠伊瑪齊蘇克特穆爾 河西務阿雅噶齊博囉岱 漷州哈喇齊托歡徹爾桃花島青實保齊徹伯爾等
  大鄂爾多位下 河西務諤徳齊百戸滿濟勒噶
  一右手固安州四集賽巴喇噶齊平章諾海為長 固安州哈喇齊托歡徹爾哈噶齊和囉噶齊昻吉巴圖爾 真定實保齊托克托 左衛哈喇齊塔卜岱青州哈喇齊阿爾噶布哈 涿州哈喇齊博囉哈斯
  一雲南亦奚卜薛特穆爾布哈為長
  一蘆州
  一益州哈喇齊呼圖克特穆爾
  一和琳圖們達實和爾為長
  一髙麗耽羅
  屯田
  古者寓兵於農漢魏而下始置屯田為守邊之計有國者善用其法則亦養兵息民之要道也國初用兵征討遇堅城大敵則必屯田以守之海內既一於是內而各衛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資軍餉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其為慮蓋甚詳宻矣大抵勺陂洪澤甘肅𤓰沙因昔人之制其地利蓋不減於舊和琳陜西四川等地則因地之宜而肇為之亦未嘗遺其利焉至於雲南八番海南海北雖非屯田之所而以為蠻夷腹心之地則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由是而天下無不可屯之兵無不可耕之地矣今故著其建置增損之概而內外所轄軍民屯田各以次列焉
  樞宻院所轄
  左衛屯田 世祖中統三年三月調樞宻院二千人於東安州南永清縣東荒土及本衛元占牧地立屯開耕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為軍二千名為田一千三百一十頃六十五畆
  右衛屯田 世祖中統三年三月調本衛軍二千人於永清益津等處立屯開耕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其屯軍田畆之數與左衛同
  中衛屯田 世祖至元四年於武清香河等縣置立十一年以各屯地界相去百餘里往來耕作不便遷於河西務荒莊楊家口青臺楊家白等處其屯軍之數與左衛同為田一千三十七頃八十二畆
  前衛屯田 世祖至元十五年九月以各省軍入備侍衛者於霸州保定涿州荒閒地土屯種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屯軍與左衛同為田一千頃
  後衛屯田 置立嵗月與前衛同後以永清等處田畆低下遷昌平縣之太平莊泰定三年五月以太平莊乃世祖經行之地營盤所在春秋往來牧放衛士頭匹不宜與漢軍立屯遂罷之止於舊立屯所耕作如故屯軍與左衛同為田一千二百二十八頃一十四畆
  武衛屯田 世祖至元十八年發迤南軍人三千名於涿州霸州保定定興等處置立屯田分設廣備萬益等六屯別立農政院以領之二十二年罷農政院為司農寺自後與民相參屯種二十五年別立屯田萬戸府分管屯種軍人二十六年以屯軍屬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兼領屯田事仁宗皇慶元年改屬衛率府後復歸之武衛英宗至治元年命以廣備利民二千戸軍人所耕地土與左衛率府䝉古岱屯田千戸所互相更易屯軍三千名為田一千八百四頃四十五畆
  右翼屯田萬戸府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二月罷䝉古侍衛軍從人之屯田者別以鄂端巴實伯里回還漢軍及大名衛輝兩翼新附軍與前後二衛迤東還戍士卒合併屯田設左右翼屯田萬戸府以領之遂於大都路霸州及河間等處立屯開耕置漢軍左右手二千戶新附軍六千戸所為軍二千五十一名為田一千三百九十九頃五十二畆
  右翼屯田萬戸府其置立嵗月與左翼同成宗大徳元年十一月發真定軍人三百名於武清縣崔黃口增置屯田仁宗延祐五年四月立衛率府以本府屯田並屬詹事院後復歸之樞宻分置漢軍千戸所三別置新附軍千戸所一為軍一千五百四十人為田六百九十九頃五十畆
  忠翊侍衛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萬戸府摘大同隆興太原平陽等處軍人四千名於音扎噶齊勤地面及紅城周迴置立屯田開耕荒田二十頃仍命西京宣慰司領其事後改立大同等處屯儲萬戸府以領之成宗大徳十一年改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仍領屯田武宗至大四年以黃華嶺新附屯田軍一千人併歸本衛別立屯署是年改大同侍衛為中都威衛屬之徽政院分屯軍二千置弩軍翼止以二千人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黃華嶺新附軍屯如故仁宗延祐二年遷紅城屯軍於古北口太平莊屯種五年復僉中都威衛軍八百人於左都威衛所轄地內別立屯署七年十二月罷左都威衛及太平莊白草營等處屯田復於紅城周迴立屯仍屬中都威衛英宗至治元年始改為忠翌侍衛屯田如故為田二千頃後移置屯所不知其數
  左右欽察衛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發本衛軍一千五百一十二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及欽察屯田千戸所於清州等處屯田英宗至治二年始分左右欽察衛以左右手屯田千戸所分屬之文宗天厯二年創立龍翌侍衛復以隸焉為軍左手千戸所七百五名右手千戸所四百三十七名欽察千戸所八百名為田左手千戸所一百三十七頃五十畆右手千戸所二百一十八頃五十畆欽察千戸所三百頃
  左衛率府屯田 武宗至大元年六月命於大都路漷州武清縣及保定路新城縣置立屯田英宗至治元年以武衛與左衛率府屯田地界相離隔絶不便耕作命以兩衛屯田互更易之分置三翼屯田千戸所為軍三千人為田一千五百頃
  宗仁衛屯田 英宗至治二年八月發五衛漢軍二千人於大寜等處創立屯田分置兩翼屯田千戸所為田二千頃
  宣忠扈衛屯田 文宗至順元年十二月命收聚訖一萬俄羅斯給地一百頃立宣忠扈衛親軍萬戸府屯田依宗仁衛例
  大司農司所轄
  永平屯田總管府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八月以北京採取材木百姓三千餘戸於灤州立屯設官署以領其事為戸三千二百九十為田一萬一千一百六十四頃四十九畆
  營田提舉司 不詳其建置之始其設立處所在大都漷州之武清縣為戸軍二百五十三民一千二百三十五析居放良四百八十布哷齊二百三十二和卓一百七十口獨居布哷齊一十二口哈喇穆爾丹八十二名為田三千五百二頃九十三畆
  廣濟署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正月以崔黃口空城屯田嵗澇不收遷於清滄等處後大司農寺以尚珍署舊領屯夫二百三十戶歸之既又遷濟南河間五百五十戶平灤真定保定三路屯夫四百五十戸併入本屯為戶共一千二百三十為田一萬二千六百頃三十八畆
  宣徽院所轄
  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總管府 世祖至元十六年募民耕漣海等州荒地官給禾種自備牛具所得子粒官得十之四民得十之六仍免屯戸徭役屢欲中廢不果二十七年所轄提舉司一十九處併為十二其後𠕅併止設八處為戸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三為田一萬五千一百九十三頃三十九畆
  豐閏署 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創立於大都路薊州之豐閏縣為戸八百三十七為田三百四十九頃
  寶坻屯 世祖至元十六年僉大都屬邑編民三百戸立屯於大都之寶坻縣為田四百五十頃
  尚珍署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置立於濟寜路之兗州為戸四百五十六為田九千七百一十九頃七十二畆
  腹裏所轄軍民屯田
  大同等處屯儲總管府屯田 成宗大徳四年以西京黃華嶺等處田土頗廣發軍民九千餘人立屯開耕六年始立屯儲軍民總管萬戸府十一年放罷漢軍還紅城屯所止存民夫在屯仁宗時改萬戸府為總管府為戸軍四千二十民五千九百四十五為田五千頃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屯田 世宗至元十七年十二月阿爾婁官人言近於瑪納齊圖沁納沁髙州呼蘭達巴等處改置驛傳臣等議可於舊置驛所設立屯田從之二十八年發虎賁親軍二千人入屯二十九年增軍一千凡立三十四屯於上都置司為軍三千人佃戸七十九為田四千二百二頃七十九畆
  嶺北行省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併和琳阿拉克岱元領軍千人入五條河成宗元貞元年摘六衛漢軍一千名赴青海屯田大徳三年以五條河漢軍悉併入青海仁宗延祐三年罷青海屯田復立屯於五條河六年分揀䝉古軍五千人復屯田青海七年命依世祖舊制青海五條河俱設屯田發軍一千人於五條河立屯英宗時立屯田萬戸府為戸四千六百四十八為田六千四百餘頃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屯田
  大寜路海陽等處打捕屯田所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以大寜遼陽平灤諸路拘刷漏籍放良布哷齊人戸及僧道之還俗者立屯於瑞州之西瀕海荒地開耕設打捕屯田總管府成宗大徳四年罷之止立打捕屯田所為戸元撥並召募共一百二十二為田二百三十頃五十畆
  扶餘路屯田萬戸府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月以蠻軍三百戸女直一百九十戸於咸平府屯種三十年命本府萬戸呼嚕古岱領其事仍於楚勒罕拉林等處立屯三十一年罷萬戸府屯田仁宗大徳二年撥蠻軍三百戸屬肇州蒙古萬戸府止存女直一百九十戸依舊立屯為田四百頃
  金復州萬戸府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五月發新附軍一千二百八十一戸於根敦扎卜立屯田二十六年分京師應役新附軍一千人屯田哈斯罕闗東荒地三十年以伊嚕音特穆爾塔斯哈雅兩萬戸新附軍一千三百六十戸併入金復州立屯耕作為戸三千六百四十一為田二千五百二十三頃
  肇州䝉古屯田萬戸府 成宗元貞元年七月以納延布納噶齊及打魚碩達勒達女直等戸於肇州旁近地開耕為戸布拉噶齊二百二十戸碩達勒達八十戸歸附軍三百戸續增漸丁五十二戸田一千五百四十頃
  河南行省所轄軍民屯田
  南陽府民屯 世祖至元二年正月詔孟州之東黃河之北南至八栁樹枯河徐州等處凡荒閒地土可令阿珠阿嘍罕等所領士卒立屯耕種並摘各萬戸所管漢軍屯田六年以攻襄樊軍餉不足發南京河南歸徳諸路編民二萬餘戸於唐鄧中裕等處立屯八年㪚還元屯戸別僉南陽諸色戸計立營田使司領之尋罷改立南陽屯田總管府後復罷止隸有司為戸六千四十二為田一萬六百六十二頃七畆
  洪澤萬戸府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立洪澤南北三屯設萬戸府以統之先是江淮行省言國家經費糧儲為急今屯田之利無過兩淮況勺陂洪澤皆漢唐舊嘗立屯之地若令江淮新附漢軍屯田可嵗得糧百五十餘萬石至是從之三十一年罷三屯萬戸止立洪澤屯田萬戸府以統之其置立處所在淮安路之白水塘黃家疃等處為戸一萬五千九百九十四名為田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二頃二十一畆
  芍陂屯田萬戸府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二月江淮行省言安豐之芍陂可溉田萬餘頃乞置三萬人立屯中書省議發軍士二千人姑試行之後屯戸至一萬四千八百八名
  徳安等處軍民屯田總管府 世祖至元十八年以各翼取到漢軍及各路拘收手號新附軍分置十屯立屯田萬戸府三十一年改立總管府為民九千三百七十五名軍五千九百六十五名為田八千八百七十九頃九十六畆
  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所轄軍民屯田
  陜西屯田總管府 世祖至元十一年正月以安西王府所管編民二千戸立櫟陽涇陽終南渭南屯田十八年立屯田所十九年以軍站屯戸拘收為齊哩克昆戸放還而無所歸者籍為屯戸立安西平涼屯田設提領所以領之二十九年立鳳翔鎮原彭原屯田放罷至元十年所僉接應成都延安軍人置立民屯設立屯田所尋改為軍屯令千戸所管領三十年復更為民屯為戸鳳翔一千一百二十七戸鎮原九百一十三戸櫟陽七百八十六戸後存六百五十戸涇陽六百九十六戸後存六百五十八戸彭原一千二百三十八戸安西七百二十四戸後存二百六十二戸平涼二百八十八戸終南七百七十一戸後存七百一十三戸渭南八百一十一戸後存七百六十六戸為田鳳翔九十頃一十二畆鎮原四百二十六頃八十五畆櫟陽一千二十頃九十九畆涇陽一千二十頃九十九畆彭原五百四十五頃六十八畆安西四百六十七頃七十八畆平涼一百一十五頃二十畆終南九百四十三頃七十六畆渭南一千二百二十二頃三十一畆
  陜西等處萬戸府屯田 世祖至元十九年二月以盩厔南係官荒地發歸附軍立孝子林張馬村軍屯二十年以南山把口子巡哨軍人八百戸於盩厔之杏園莊寜州之大昌原屯田二十一年發文州鎮戍新附軍九百人立亞柏鎮軍屯復以燕京戍守新附軍四百六十三戶於徳順州之威戎立屯開耕為戸孝子林屯三百一戶張馬村屯三百一十三戶杏園莊屯二百三十三戸大昌原屯四百七十四戸亞柏鎮屯九百戸威戎屯四百六十三戸為田孝子林二十三頃八十畆張馬村七十三頃八十畆杏園莊一百一十八頃三十畆大昌原一百五十八頃七十九畆亞柏鎮二百六十八頃五十九畆威戎一百六十四頃八十畆
  桂齊延安總管府屯 世祖至元十九年以拘收贖身放良布哷齊及漏籍戸計於延安路特黙齊草地屯田為戸二千二十七為田四百八十六頃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所轄軍民屯田
  寜夏等處新附軍萬戸府屯田 世祖至元十九年三月發迤南新附軍一千三百八十二戸往寜夏等處屯田二十一年遣塔塔喇千戸所管軍人九百五十八戸屯田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頃三十三畆
  管軍萬戸府屯田 世祖至元十八年正月命肅州沙州𤓰州置立屯田先是遣都元帥劉恩往肅州諸郡視地之所宜恩還言宜立屯田遂從之發軍於甘州黑山子滿峪泉水渠鴨子翅等處立屯田為戸二千二百九十為田一千一百六十六頃六十四畆
  寜夏營田司屯田 世祖至元八年正月僉發已未年隨州鄂州投降人民一千一百七戸往中興居住十一年編為屯田戸凡二千四百丁二十三年續僉漸丁得三百人為田一千八百頃
  寜夏路放良官屯田 世祖至元十一年從安撫司請以招收放良人民九百四戸編聚屯田為田四百四十六頃五十畆
  額齊訥屯田 世祖至元十六年調歸附軍人於甘州十八年以充屯田軍二十二年遷甘州新附軍二千人往屯額齊訥合即渠開種為田九十一頃五十畆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屯田
  贛州路南安寨兵萬戸府屯田 成宗大徳二年正月以贛州路所轄信豐㑹昌龍南安逺等處賊人出沒發寨兵及宋舊役弓手與抄數漏籍人戸立屯耕守以鎮遏之為戸三千二百六十五為田五百二十四頃六十八畆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屯田
  汀漳屯田 世祖至元十八年以福建調軍糧儲費用依腹裏例置立屯田命管軍總管鄭楚等發鎮守士卒年老不堪備征戰者得百有十四人又募南安等縣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戸立屯耕作成宗元貞三年命於南詔黎畬各立屯田摘撥見戍軍人每屯置一千五百名及將所招陳弔眼等餘黨入屯與軍人相參耕種為戸汀州屯一千五百二十五名漳州屯一千五百一十三名為田汀州屯二百二十五頃漳州屯二百五十頃
  髙麗國立屯
  髙麗屯田 世祖至元七年創立是時東征日本欲積糧餉為進取計遂以王綧洪察球爾等所管髙麗戸二千人及發中衛軍二千人合博索府咸平府軍各一千人於王京東寜府鳳州等一十處置立屯田設經畧司以領其事每屯用軍五百人
  四川行省所轄軍民屯田二十九處
  廣元路民屯 世祖至元十三年從利路元帥言廣元實東西兩川要衝支給浩繁經理係官田畆得九頃六十畆遂以褒州刷到無主人口偶配為十戸立屯開種十八年發新得州編民七十七戸屯田為戸共八十七敘州宣撫司民屯 世祖至元十一年命西蜀四川經畧使起立屯田十五年僉長寜軍富順州等處編民四百七十五戶立屯耕種十九年續僉一百六十戸二十年敘州僉民一千九百戸二十五年富順州復僉民六百八戸増入舊屯二十七年取勘析出屯戸得二百八十四成宗元貞二年復放罷站戸一千一十七戸依舊屯田總之為戸四千四百四十四
  紹慶路民屯 世祖至元十九年於本路未當差民戶內僉二十三戶置立屯田二十年於彭水縣籍管萬州寄戸內僉撥二十戶二十一年僉彭水縣未當差民戶三十二戸增入二十六年屯戸貧乏者多負逋復僉彭水縣編民一十六戸補之為戸九十一
  嘉定路民屯 世祖至元十九年僉亡宋編民四戸置立屯田成宗元貞元年撥成都義士軍八戸增入為戶一十二
  順慶路民屯 世祖至元十二年僉順慶民三千四百六十八戸置立屯田十九年復於民戶內差撥一千三百二十六戶置民屯二十年復僉二百一十二戶增入總之五千一十六戶
  潼川府民屯 世祖至元十一年僉本府編民及義士軍二千二百二十四戸立屯十三年復僉民一百四十二戶二十一年行省遣使於遂寜府擇監夫之老弱廢疾者得四十六戶僉充屯戶總之二千四百一十二戸夔路總管府民屯 世祖至元十一年置累僉本路編民至五千二十七戸續於新附軍內僉老弱五十六戸增入
  重慶路民屯 世祖至元十一年置累於江津巴縣瀘州忠州等處僉撥編民二千三百八十七戸並召募共三千五百六十六戶
  成都路民屯 世祖至元十二年僉隂陽人四十戸辦納屯糧二十二年續僉瀘州編民九千七戸充屯田戸三十一年續僉千戸髙徳所管民一十四戸
  保寜萬戸府軍屯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保寜府言本管軍人一戸或二丁三丁父兄子弟應役實為重併若又遷於成都屯種去家隔逺逃匿必多乞令本府在營士卒及夔路守鎮軍人止於保寜沿江屯種從之僉軍一千二百名二十七年發屯軍一百二十九人從萬戸伊蘇岱爾西征別僉漸丁軍人入屯為戸一千三百二十九名為田一百一十八頃二十七畆
  敘州等處萬戸府軍屯 成宗元貞二年改立敘州軍屯遷遂寜屯軍二百三十九人於敘州宣化縣喁口上下荒地開耕為田四十一頃八十三畆
  重慶五路守鎮萬戸府軍屯 仁宗延祐七年發軍一千二百人於重慶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耕為田四百二十頃
  夔路萬戸府軍屯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從四川行省議除沿邊重地分軍鎮守餘軍一萬人命官於成都諸處擇膏腴地立屯開種為戸三百五十一人為田五十六頃七十畆凡創立十四屯
  成都等處萬戸府軍屯於本路崇慶州義興鄉楠木園置立為戸二百九十九人為田四十二頃七十畆河東陜西等路萬戸府軍屯 置立於灌州之青城陶埧及崇慶州之大柵頭等處為戶一千一百二十八名為田二百八頃七畆
  廣安等處萬戸府軍屯 置立於成都路崇慶州之七寶埧為戸一百五十名為田二十六頃二十五畆保寜萬戸府軍屯 置立於重慶州之晉源縣金馬為戸五百六十四名為田七十五頃九十五畆
  敘州萬戸府軍屯 置立於灌州之青城為戶二百二十一名為田三十八頃六十七畆
  五路萬戶府軍屯 置立於成都路崇慶州之大柵鎮孝感鄉及灌州青城縣之懐仁鄉為戸一千一百六十一名為田二百三頃一十七畆
  興元金州䓁處萬戸府軍屯 置立於崇慶州晉源縣孝感鄉為戶三百四十四名為田五十六頃
  隨路巴圖萬戶府軍屯 置立於灌州青城溫江縣為戶八百三十二名為田一百六十二頃五十七畆舊附等軍萬戶府軍屯 置立於灌州青城縣崇慶州等處為戸一千二名為田一百二十九頃五十畆礮手萬戶府軍屯 置立於灌州青城縣龍池鄉為戸九十六名為田一十六頃八十畆
  順慶軍屯 置立於晉源縣義興鄉江源縣將軍橋為戸五百六十五名為田九十八頃八十七畆
  平陽軍屯 置立於灌州青城崇慶州大柵頭為戸三百九十八名為田六十九頃六十五畆
  遂寜州軍屯為戸二千名為田三百五十頃
  嘉定萬戶府軍屯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摘䝉古漢軍及嘉定新附軍三百六十人於崇慶州青城等處屯田二十八年還之元翼止餘屯軍一十三名為田二頃二十七畆
  順慶等處萬戶府軍屯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發軍於㳂江下流漢初等處屯種為戸六百五十六名為田一百一十四頃八十畆
  廣安等處萬戸府軍屯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撥廣安舊附漢軍一百一十八名於新明等處立屯開耕為田二十頃六十五畆
  雲南行省所轄軍民屯田一十二處
  威楚提舉司屯田 世祖至元十五年於威楚提舉鹽使司拘刷漏籍人戸充民屯本司就領其事與中原之制不同為戸三十三為田一百六十五雙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軍民屯 世祖至元十二年命於所轄州縣拘刷漏籍人戸得六千六十有六戶置立屯田十四年僉本府編民四百戸益之十八年續僉永昌府編民一千二百七十五戸增入二十六年立大理軍屯於爨僰軍內撥二百戸二十七年復僉爨僰軍人二百八十一戸增入二十八年續增一百一十九戶總之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戸軍屯六百戸為田軍民已業二萬二千一百五雙
  鶴慶路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十二年僉鶴慶路編民一百戶立民屯二十七年僉爨僰軍一百五十二戸立軍屯為田軍屯六百八雙民屯四百雙俱已業
  武定路總管府軍屯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以雲南戍軍糧餉不足於和曲祿勸二州爨僰軍內僉一百八十七戸立屯耕種為田七百四十八雙
  威楚路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十五年立威楚民屯拘刷本路漏籍人戶得一千一百一戸內八百六十六戸官給無主荒田四千三百三十雙餘戸自備已業田一千一百七十五雙二十七年始立屯軍於本路爨僰軍內僉三百九十九戸內一十五戸官給荒田六十雙餘戸自備已業田一千五百三十六雙
  中慶路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十二年置立中慶民屯於所屬州縣內拘刷漏籍人戸得四千一百九十七戸官給田一萬七千二十二雙自備已業田二千六百二雙二十七年始立軍屯用爨僰軍人七百有九戸官給田二百三十二雙自備巳業田二千六百一雙
  曲靖等處宣慰司兼管軍萬戸府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十二年立曲靖路民屯拘刷所轄州郡諸色漏籍人戸七百四十戸立屯十八年續僉民一千五百戶增入其所耕之田官給一千四百八十雙自備已業田三千雙十二年立澂江民屯所僉屯戸與曲靖同凡一千二百六十戸二十六年始立軍屯於爨僰軍內僉一百六十六戸二十七年復僉一百二十六戸增入十二年立仁徳府民屯所僉屯戸與澂江同凡八十戶官給田一百六十雙二十六年始立軍屯僉爨僰軍四十四戸二十七年續僉五十六戸增入所耕田畆四百雙俱係軍人巳業
  烏撒宣慰司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烏撒路軍屯以爨僰軍一百一十四戸屯田又立東川路民屯屯戶亦係爨僰軍人八十六戸皆自備已業
  臨安宣慰司兼管軍萬戸府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十二年立臨安民屯二處皆於所屬州縣拘刷漏籍人戸開耕宣慰司所管民屯三百戸田六百雙本路所管民屯二千戸田三千四百雙二十七年續立爨僰軍屯為戸二百八十八為田一千一百五十二雙
  梁千戸翼軍屯 世祖至元三十年梁王遣使詣雲南行省言以漢軍一千人置立屯田三十一年發三百人備鎮戍巡邏止存七百人於烏䝉屯田後遷於新興州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雙
  羅羅斯宣慰司兼管軍萬戸府軍民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㑹通民屯屯戸係爨僰土軍二戸十六年立建昌民屯撥編民一百四戸二十三年發爨僰軍一百八十戸立軍屯是年又立㑹川路民屯發本路所轄州邑編民四十戸十六年立徳昌路民屯發編民二十一戶二十年始立軍屯發爨僰軍人一百二十戸烏䝉等處屯田總管府軍屯 仁宗延祐二年立烏䝉軍屯先是雲南行省言烏䝉乃雲南咽喉之地別無屯戍軍馬其地廣濶土脈膏腴皆有古昔屯田之蹟乞發輝和爾及新附漢軍屯田備邊至是從之為戸軍五千人為田一千二百五十頃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屯田三處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帥府民屯 世祖至元三十年召募民戸並發新附士卒於海南海北等處置立屯田成宗元貞元年以其地多瘴癘縱屯田軍二千人還各翼留二千人與召募民戶屯種大徳三年罷屯田萬戶府屯軍悉令還役止令民戶八千四百二十八戶屯田瓊州路五千一十一戶雷州路一千五百六十六戸髙州路九百四十八戸化州路八百四十三戶亷州路六十戸為田瓊州路二百九十二頃九十八畆雷州路一百六十五頃五十一畆髙州路四十五頃化州路五十五頃二十四畆亷州路四頃八十八畆
  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撞兵屯田 成宗大徳二年黃聖許叛逃之交趾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七畆部民有呂瑛者言募牧蘭等處及融慶溪洞徭撞民丁於上浪忠州諸處開屯耕種十年平大任洞賊黃徳寜等以其地所遺田土續置藤州屯田為戸上浪屯一千二百八十二戸忠州屯六百一十四戸那扶屯一千九戸雷留屯一百八十七戸水口屯一千五百九十九戸續增藤州屯二百八頃一十九畆
  湖南道宣慰司衡州等處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調徳安屯田萬戶府軍士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分置衡州之清化永州之烏符武岡之白倉置立屯田二十七年募衡陽縣無土産居民得九戸增入清化屯為戸清化屯軍民五百九戶烏符屯軍民五百戶白倉屯同為田清化屯一百二十頃一十九畆烏符屯一百三頃五十畆白倉屯八十六頃九十二畆




  元史卷一百
  元史卷一百考證
  屯田樞宻院所轄右翼屯田萬戶府別置新軍千戶所一 按一字舊訛以今改
  忠翊侍衞屯田 按忠翊舊訛中翊今據前卷改左右欽察衞屯田為軍左手千戶所七百五名 按左手千戶所七百五名經世大典作二百七十五名
  肇州蒙古屯田萬戶府田一千五百四十頃 按原本脫去田一千五百四十頃八字據經世大典補
  紹慶路民屯於本路未當差民戶內僉二十三戶 按二十三戶舊訛二十三名據下文為戶九十一之數核改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軍民屯命於所轄州縣拘刷漏籍人戶得六千六十有六戶 按經世大典作二千六十有六戶
  烏䝉等屯田總管府軍屯乞發輝和爾及新附漢軍屯田備邊 按備邊二字舊訛作俱遏今改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屯田三處 按舊訛二處據下文改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帥府民屯留二千人與召募民戶屯種 按民戶舊訛民之今改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一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展齊
  元制展齊者驛傳之驛名也葢以通達邉情布宣號令古人所謂置郵而傳命未有重於此者焉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其給驛傳璽書謂之鋪馬聖㫖遇軍務之急則又以金字圓符為信銀字者次之內則掌之天府外則國人之為長官者主之其官有驛令有提領又置托克托和斯於闗㑹之地以司辦詰皆總於通政院及中書兵部而站戶闕乏逃亡則又以時僉補且加賑恤焉於是四方來往之使止則有館舍頓則有供帳饑渇則有飲食而梯航畢達海宇㑹同元之天下視前代所以為極盛也今故著其驛政之大者然後紀各省水陸凡若干站而遼東狗站亦因以附見雲
  太宗元年十一月敕諸牛舖馬站每一百戶置漢車一十具各站俱置米倉站戶每年一牌內納米一石令百戶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麵一斤米一升酒一瓶 四年五月諭隨路官員並展齊人等使臣無牌面文字始給馬之驛官及元差官皆罪之有文字牌面而不給驛馬者亦論罪若係軍情急速及送納顔色絲線酒食米粟段匹鷹隼但係御用諸物雖無牌面文字亦驗數應付車牛
  世祖中統四年三月中書省定議乘坐驛馬長行馬使臣從人及下文字蘇拉解子人等分例乘驛使臣換馬處正使臣支粥食解渇酒從人支粥宿頓處正使臣白米一升麵一斤酒一升鹽油雜支鈔一十文冬月一行日支炭一斤十月一日為始正月三十日終住支從人白米一升麵一斤長行馬使臣賫聖㫖令㫖及省部文字幹當官事者其一二居長人員支宿頓分例次人與粥飯仍支給馬一匹草一十二斤料五升十月為始至三月三十日終止白米一升麵一斤油鹽雜用鈔一十文投呈公文蘇拉解子依部擬宿頓處批支五月雲州設站戶取迤南州城站戶籍內選堪中上戶應當馬站戶馬一匹牛站戶牛二隻於各戶選堪當站役之人不問親軀每戶取二丁及家屬於立站去處安置 五年八月詔站戶貧富不等每戶限四頃除免稅石以供鋪馬祇應己上田畝全納地稅 至正六年二月詔各道憲司如總管府例每道給鋪馬劄子三道 七年正月省部官定議各路總府在城驛設官二員於見役人員內選用州縣驛設頭目二名如見役人即是相應站戶就令依上任事不係站戶則就本站馬戶內別行選用除托克托和斯依舊存設隨路見設總站官罷之十一月立諸站都統領使司往來使臣令托克托和斯盤問八年正月中書省議鋪馬劄子初用䝉古字各處展齊未能盡識宜繪畫馬匹數目復以省印覆之庶無疑惑因命今後各處取給舖馬標附文籍其馬匹數付驛史房書寫畢就左右司用墨印印給馬數目省印印訖別行附籍發行墨印左右司封掌 九年八月諸站都統領使司言朝省諸司局院及外路諸官府應差馳驛使臣所賫劄子從托克托和斯辦詰無托克托和斯處總管府驗之 十一年十月命隨處展齊直𨽻各路總兵府其站戶家屬令元籍州縣管領 十三年正月改諸站都統領使司為通政院命降鑄印信 十七年二月詔江淮諸路增置水站除海青使臣及事干軍務者方許馳驛餘者自濟州水站為始並令乘船往來 十八年閏八月詔除上都榆林迤北展齊外隨路官錢不須支給驗其閒劇量增站戶協力自備舒蘇當站 十九年四月詔給各處行省鋪馬聖㫖揚州行省鄂州行省泉州行省隆興行省占城行省安西行省四川行省西夏行省甘州行省毎省五道南方騐田糧及七十石者准當站馬一匹九月通政院臣言隨路展齊三五戶共當正馬一匹十三戶供車一輛自備一切什物公用近年以來多為諸王公主及正宮太子位下頭目識認招收或冐入投下戶計者遂致展齊損弊乞換補站戶從之十月增給各省鋪馬聖㫖西川京兆泉州十道甘州中興各五道 二十年二月和琳宣慰司給鋪馬聖㫖二道江淮行省增給十道都省遣使繁多亦增二十道給之七月免站戶和顧和買一切雜泛差役仍令自備舒蘇十一月增給甘州行省鋪馬聖㫖十道總之為二十道十二月增各省及轉運司宣慰司鋪馬聖㫖三十五道江淮行省十道四川行省十道安西轉運司分司二道荊湖行省所轄湖南宣慰司三道福建行省十道二十一年二月增給各處鋪馬劄子荊湖占城等處本省一十道荊湖北道宣慰司二道所轄路分一十六處每處二道山東運司二道河南運司七道宣徳府三道江西行省五道福建行省所轄路分七處每處二道司農司五道四川行省所轄順元路宣慰司三道思州播州兩處宣撫司各三道都省二十道四月定增使臣分例正使宿頓支米二升麵一斤羊肉一斤酒一升柴一束油鹽雜支增鈔二分通作三分經過減半從者毎名支米一升經過減半九月給阿爾哈雅所治之省鋪馬聖㫖十道所轄宣慰司二處各三道 二十二年四月給陜西行省並各處宣慰司行工部等處鋪馬劄子一百二十六道 二十三年四月福建東京兩行省各給圓牌二面鄂囉齊出使交阯先給圓牌二面今再增二面於托歡太子位下給發南京行省起馬三十匹給圓面二面剏立三處宣慰司給劄子起馬三十匹 二十四年四月增給尚書省鋪馬聖㫖一百五十道並先給降一百五十道共三百道五月揚州省言徐州至揚州水馬站兩各分置夏月水潦使臣勞苦請徙馬站附併水站一處安置馳驛者白日馬行夜則經由水路況站戶皆是水濱居止者庶幾官民兩便從之七月給中興路陜西行宮廣東宣慰司沙布鼎等官鋪馬聖一㫖一十二道 二十五年正月腹裏路分三十八處年銷祇應錢不敷増給鈔三千九百八十一錠併元額七千一百六十九錠總中統鈔一萬一千一百五十錠分上下半年給降二月命南方站戶以糧七十石出馬一匹為則或十石之下八九戶共之或二三十石之上兩三戶共之惟求稅糧僅足當站之數不至多餘卻免其一切雜泛差役若有納糧百石之下七十石之上自請獨當站馬一匹者聴之五月增給遼陽行省鋪馬劄子五道十一月福建行省元給鋪馬聖㫖二十四道增給劄子六道二十六年正月給光祿寺鋪馬劄子四道二月從沿海鎮守官蔡澤言以舊有水軍二千人於海道置立水站三月給海道運糧萬戶府鋪馬聖㫖五道四月四川紹慶路給鋪馬劄子二道成都府六道龍興行省增給鋪馬聖㫖五道太原府宣慰司及儲峙提舉司給降二道八月給遼東宣慰司鋪馬聖㫖五道大理金齒宣慰司四道九月增給西京宣慰司鋪馬劄子五道江淮行省所轄浙東道宣慰司三道紹興路總管府給降二道甘肅行省所轄額齊訥總管府沙州肅州三路給六道十一月增給甘肅行省鋪馬聖㫖七道 二十七年正月增給陜西行省鋪馬聖㫖五道二月都省增給鋪馬聖㫖一百五十道江淮行省一十五道六月給行田提舉司鋪馬聖㫖二道九月江淮行省所轄徽州路水道不通給鋪馬聖㫖二道 二十八年六月隨處設站官二員大都至上都置司吏三名餘設二名祇應頭目攢典各一員站戶及百者設百戶一名七月詔各路府州縣達嚕噶齊長官依軍戶例兼管展齊鄂羅非奉通政院明文不得擅科差役十二月增給省除之任官鋪馬聖㫖三百五十道 二十九年三月命通政院分官四員於江南四省整理展齊給印與之 三十年正月南丹州洞蠻來朝立安撫司於其地給鋪馬聖㫖二道三月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增給鋪馬聖㫖起馬五匹五月給淘金運司鋪馬聖㫖起馬五匹大司農司起馬二十匹六月江浙行省言各路遞運站船若止以六戶供船一艘除苗不過十四五石力寡不能當役請令各路除苗不過元額二十四石自六戶之上或至十戶通融僉撥從之八月給劉二巴圖爾圓牌二面鋪馬聖㫖一十五道十月增給濟南府鹽運司鋪馬聖㫖一道 三十一年六月給福建運司鋪馬聖㫖起馬五匹
  成宗大徳八年正月御史臺臣言各處展齊合用祇應官錢多不依時撥降又或數少不給遂令站戶輪當庫子陪備應辦莫若驗使臣起數實支官錢所在官司依時撥降令各站提領收掌祇待毋得科配小民似為便益詔都省定議行之 十年從江浙省言命站官仍領祇待選站戶之有餘糧者以充庫子止設一名上下半年更代就准本戶里正主首身役
  武宗至大三年五月給嘉興松江瑞州三路及汴梁等處管民總管府鋪馬聖㫖各三道 四年三月詔拘收各衙門鋪馬聖㫖命中書省定議以聞省臣言始者展齊𨽻兵部後屬通政院今通政院怠於整治展齊消乏合依舊命兵部領之制可四月中書省臣又言昨奉㫖以展齊屬兵部今右丞相特門徳爾等議漢地之驛命兵部領之其特爾根納琳摩琳等處䝉古展齊仍付通政院帝曰何必如此但今罷通政院悉𨽻兵部可也閏七月復立通政院領䝉古展齊八月詔大都至上都每站除設驛令丞外設提領三員司吏三名腹裏路分衝要水陸展齊設提領二員司吏二員其餘閒慢驛分止設提領一員司吏一名如無驛令量擬提領二員每一百戶設百戶一名從拘該路府州縣提調正官於站戶內選用三嵗為滿凡濫設官吏頭目人等盡罷之十一月給中政院鋪馬聖㫖二十道
  仁宗皇慶二年四月增給陜西行臺鋪馬聖㫖八道六月中書省臣言典瑞監掌金字圓牌及鋪馬聖㫖三百餘道至大四年凡聖㫖皆納之於翰林院以金字圓牌不敷增置五十面葢圓牌遣使初為軍情大事而設不宜濫給自今求給牌面不經中書省樞密院者宜勿與從之 延祐元年十月沙𤓰州立屯儲總管萬戶府給鋪馬聖㫖六道 五年十月中書兵部言各站設置提領止受部劄行九品印職専車馬之役所領展齊多者三二千少者五七百戶比之軍民體非輕細奈何俸祿不給三年一更貪邪得以自縱今擬各處館驛除令丞外見役提領不許交換從之 七月四月詔䝉古漢人站依世祖舊制悉歸之通政院十一月從通政院官請詔腹裏江南漢地展齊依舊制命各路達嚕噶齊總管提調州縣官勿得預
  泰定元年三月遣官賑給特爾根摩琳納琳等一百一十九站鈔二十一萬三千三百錠糧七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北方展齊每加津濟至此為最盛
  中書省所轄腹裏各路展齊總計一百九十八處陸站一百七十五處馬一萬二千二百九十八疋車一千六十九輛牛一千九百八十二隻驢四千九百八頭 水站二十一處船九百五十隻馬二百六十六匹牛二百隻驢三百九十四頭羊五百口 牛站二處牛三百六隻車六十輛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總計一百七十九處該一百九十六站 陸站一百六處馬三千九百二十八匹車二百一十七輛牛一百九十二隻驢五百三十四頭 水站九十處船一千五百一十二隻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總計一百二十處
  陸站一百五處馬六千五百一十五匹車二千六百二十一輛牛五千二百五十九隻 狗站一十五處元設站戶三百狗三千隻後除絶亡倒死外實在站戶二百八十九狗二百一十八隻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總計二百六十二處
  馬站一百三十四處馬五千一百二十三匹 轎站三十五處轎一百四十八乘 步站一十一處遞運夫三千三十二戶 水站八十二處船一千六百二十七隻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總計一百五十四處
  馬站八十五處馬二千一百六十五匹轎二十五乗水站六十九處船五百六十八隻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總計一百七十三處
  陸站一百處馬二千五百五十五匹車七十輛牛五百四十五隻坐轎一百七十五乘臥轎三十乘水站七十三處船五百八十隻
  陜西行中書省所轄八十一處
  陸站八十處馬七千六百二十九匹 水站一處船六隻
  四川行中書省所轄
  陸站四十八處馬九百八十六匹牛一百五十頭水站八十四處船六百五十四隻牛七十六頭
  雲南諸路行中書省所轄展齊七十八處
  馬站七十四處馬二千三百四十五匹牛三十隻水站四處船二十四隻
  甘肅行中書省所轄三路
  托克托和斯馬站六處馬四百九十一匹 牛一百四十九頭驢一百七十一頭羊六百五十口
  弓手
  元制郡邑設弓手以防盜也內而京師有南北兩城兵馬司外而諸路府所轄州縣設縣尉司巡檢司捕盜所皆置巡軍弓手而其數則有多寡之不同職巡邏専捕獲官有綱運及流徙者至則執兵仗導送以轉相授受外此則不敢役示專其職焉
  世祖中統五年隨州府驛路設置巡馬及馬步弓手騐民戶多寡定立額數除本管頭目外本處長官兼充提控官其夜禁之法一更三㸃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㸃鐘聲動聴人行有公事急速及喪病産育之類則不在此限違者笞二十七下有官者笞七下准贖元寳鈔一貫州縣城池相離逺處其間五七十里所有村店及二十戶以上者設立巡防弓手合用器仗必須完備令本縣長官提調不及二十戶者依數差補若無村店去處或五七十里創立聚落店舍亦須及二十戶數其巡軍別設不在戶數之內闗津渡口必當設立店舍弓手去處不在五七十里之限於本路不以是何投下當差戶計及軍站人匹打捕鷹房鄂拓克窰冶諸邑人戶內每一百戶內取中戶一名充役與免本戶合着差發其當戶推到合該差發數目卻於九十九戶內均攤若有失盜勒令當該弓手定立二限盤捉每限一月如限內不獲其捕盜官強盜停俸兩月竊盜一月外據弓手如一月不獲強盜決二十七下竊盜七下兩月不獲強盜二十七下竊盜一十七下三月不獲者強盜三十七下竊盜二十七下如限內獲賊數及一半者全免正罪至元三年省部議隨路戶數多寡不同兼軍站不該差發似難均攤擬合斟酌京府司縣合用人數止於本處包銀絲線並止納包銀戶計內每一百戶選差中戶一名當役本戶合當差發稅銀卻令九十九戶包納從之四年除上都中都已有巡軍其所轄州縣合設弓手俱於本路包銀等戶選丁多強壯者充驗各處州縣戶數多寡驛程𦂳慢設置合用器仗各人自備八年御史臺言諸路宜選年壯熟閑弓馬之人以備巡捕之職弓手數少者亦宜增置除捕盜防轉不得別行差占十六年分大都南北兩城兵馬司各主捕盜之任南城三十二處弓手一千二百名北城一十七處弓手七百九十五名二十三年省臺官言捕賊巡馬先令執持閒棍以行賊衆多有弓箭反致巡軍被傷今議給各路弓箭十副府州七副司縣五副各令置備防盜從之仁宗延祐二年從江南行御史臺請以各處弓手人等往往致害人命役三年者罷之還當民役別於相應戶內補換
  急遞捕兵
  古者置郵而傳命示速也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其所繋至重其立法葢可考焉世祖時自燕京至開平府復自開平府至京兆始驗地里逺近人數多寡立急遞站鋪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則設一鋪於各州縣所管民戶及漏籍戶內僉起鋪兵中統元年詔隨處官司設傳遞鋪驛每鋪置鋪丁五人各處縣官置文簿一道付鋪遇有轉遞文字當傳鋪所即注名件到鋪時刻及所轄轉遞人姓名置簿令轉送人取下鋪押字交收時刻還鋪本縣官司時復㸃刷稽滯者治罪其文字本縣官司絹袋封記以牌書號其牌長五寸濶一尺五分以緑油黃字書號若係邉闗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鎖於上重別題號及寫某處文字發遣時刻以憑照勘遲速其匣子長一尺濶四寸髙三寸用黑油紅字書號已上牌匣俱係營造小尺上以千字文為號仍將本管地境置立鋪驛卓望地名遞相傳報鋪兵一晝夜行四百里各路總兵府委有俸正官一員每季親行提㸃州縣亦委有俸末職正官上下半月照刷如有怠慢初犯事輕者笞四十贖銅再犯罰俸一月三犯者決總管府提㸃官比總管減一等仍科三十初犯贖銅再犯罰俸半月三犯者決鋪兵鋪司痛行斷罪至元八年申命州縣官用心照刷及㸃視闕少鋪司鋪兵凡有遞轉文字到鋪司隨即分明附籍速令當該鋪兵裹以軟絹包袱更用油絹捲縛夾版束繋賫小回厯一本作急走遞到下鋪交割附厯訖於回厯上令鋪司驗到鋪時刻並文字總計角數及有無開拆磨擦損壞或亂行批寫字様如此附寫一行鋪司畫字回還若有違犯易為挨問隨路鋪兵不許顧人領替須要本戶少壯人力正身應役每鋪安置十二時輪子一枚紅綽楔一座並牌額及上司行下諸路申上鋪厯二本毎遇夜常明燈燭其鋪兵每名備夾版鈴攀各一付纓槍一軟絹包袱一油絹三尺蓑衣一領回厯一本各處往來文字先用淨檢紙封裹於上更用厚夾紙印信封皮各路承發文字人吏每日逐旋發放及將承發到文字驗視有無開拆磨擦損壞批寫字様分朗附簿九年左補闕祖里法罕言諸路急遞鋪名不合人情急者急速也國家設官署名字必須吉祥者為美宜更定之遂更為通逺鋪二十年留守司官言初立急遞鋪時取不能當差貧戶除其差發充鋪兵又不敷者於漏籍戶內貼補今富人規避差發永充鋪兵乞擇其富者令充站戶站戶之貧者卻充鋪兵從之二十八年中書省定議近年入遞文字封緘雜亂發遣無時今後省部並諸衙門入遞文字其常事皆付承發司隨所投下去處類為一緘如往江淮行省者凡江淮行省不以是何文字通為一緘其他官府同省部臺院凡有急速之事別置匣子發遣其匣子入遞隨到即行鋪司須能附寫文厯辦定時刻鋪兵須壯徤善走者不堪之人隨即易換三十一年大都設置總急遞鋪提領所降九品銅印設提領三員英宗至治三年各處急遞鋪每十鋪設一郵長於州縣籍記司吏內差充使之専督其事一嵗之內能盡職者從優補用不能者提調官量輕重罪之凡鋪卒皆腰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賫文書以行夜則持炬火道狹則車馬者負荷者聞⿰避諸旁夜亦以驚虎狼也響及所之鋪則鋪人出以俟其至囊板以䕶文書不破碎不襞積摺小漆絹以禦雨雪不使濡濕之及各鋪得之則又展轉遞去
  鷹房捕獵
  元制自御位及諸王皆有實保齊葢鷹人也是故捕獵有戶使之致鮮食以薦宗廟供天庖而齒革羽毛又皆足以備用此殆不可闕焉者也然地有禁取有時而違者則罪之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㳺豫之度謂之飛放故鷹房捕獵皆有司存而打捕鷹房人戶多析居放良及漏籍布哷齊並還俗僧道與凡曠役無賴者及招收亡宋舊役等戶為之其差發除納地稅商稅依例出軍等六色宣課外並免其雜泛差役自太宗乙未年抄籍分屬御位下及諸王公主駙馬各投下及世祖時行尚書省嘗重定其籍厥後永為定製焉
  御位下打捕鷹房官 一所權官張元大都路寶坻縣置司元額七十七戶 一所王阿都齊世襲祖父職掌十投下中都順天真定宣徳等路諸色人匠打捕等戶元額一百四十七戶 一所管領大都等處打捕鷹房民戶達嚕噶齊舒穆嚕額森世襲祖父職元額一百一十七戶 一所管領大都路打捕鷹房等官李托歡特穆爾世襲祖父職元額一百二十八戶一所宣授管領大都等處打捕鷹房人匠等戶達嚕噶齊黃伊蘇岱爾世襲祖父職元額五十戶 一所管領鷹房打捕人匠等戶達嚕噶齊伊喇特木爾世襲祖父職元額一百五十七戶 一所宣授管領打捕鷹房等戶達嚕噶齊阿巴齊世襲祖父職元額三百五十五戶 一所宣授管領大都等路打捕鷹房人戶達嚕噶齊哈沙世襲祖父職元額二百四十三戶
  諸王位下 汝寧王位下管領民匠打捕鷹房等戶官元額二百一戶 保賽音大王位下管領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鷹房諸色人匠達嚕噶齊都總管府元額七百八十戶
  天下州縣所設獵戶 腹裏打捕戶總計四千四百二十三戶 河東宣慰司打捕戸五百九十八戸 晉寧路打捕戸三百三十二戸 大同路打捕戸一十五戸 冀寧路打捕戸二百五十一戸 上都留守司打捕戸三百九十七戸 宣徳提領所打捕戸一百八十二戸 山東宣慰司打捕戸三百九十七戸宣徳提領所打捕戸一百八十二戸 山東宣慰
  司打捕戸一百戸 益都路打捕戸四十三戸 濟南路打捕戸三十六戸 般陽路二十一戸 東平路三十四戸 曹州八十四戸 徳州一十戸 濮州三十一戸 泰安州五戸 東昌路一戸 真定路九十一戸 順徳路十九戸 廣平路一十九戸冠州五戸 恩州二戸 彰徳三十七戸 衛輝
  路一十六戸 大名路二百八十六戶 保安路三十一戶 河間路二百五十二戸 隨路提舉司一千一百九十一戸 河間鷹房府二百七十六戸都總管府七百五十六戶
  遼陽大寧等處打捕鷹房官捕戸七百五十九戶東平等路打捕鷹房官捕戸三百九戸 隨州徳安河南㐮陽懐孟等處打捕鷹房官捕戸一百七十二戸 打捕提領所捕戸四十戸 髙麗鷹房總管捕戸二百五十戸 河南等路打捕鷹房官捕戸一千一百四十二戸 益都等處打捕鷹房官捕戶五百二十一戶 河北河南東平等處打捕鷹房官捕戸三百戶隨路打捕鷹房官總管捕戸一百五十九戸 真定保定等處打捕鷹房官捕戸五十戶 准安路鷹房官捕戸四十七戸 揚州等處打捕鷹房官捕戸七十二戸
  宣徽院管轄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總管府司屬打捕衙門提舉司十處千戶所一處總一萬四千三百二戶 淮安提舉司八百五十八戸 安東提舉司九百一十二戸 招泗提舉司四百六十五戸 鎮巢提舉司二千五百四十戶 蘄黃提舉司一千一百一十二戸 通泰提舉司七百四十九戸 塔山提舉司六百四十四戸 魚網提舉司二千五百一十九戶 打捕手號軍上千戶所打捕軍六百四戶







  元史卷一百一
  元史卷一百一考證
  太宗元年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麵一斤 按北字舊訛比據永樂大典本改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陸站一百五處 按舊本脫陸站一百五處六字據經世大典補
  四川行中書省所轄 按此條獨無總數以下文計之當為一百三十二處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二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五十
  刑法
  自古有天下者雖聖帝眀王不能去刑法以為治是故道之以徳義而民弗従則必律之以法法復違焉則刑辟之施誠有不得已者是以先王制刑非以立威乃所以輔治也故書曰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徳後世専務黷刑任法以為治者無乃昧於本末輕重之義乎歴代得失考諸史可見也元興其初未有法守百司斷理獄訟循用金律頗傷嚴刻及世祖平宋疆理混一由是簡除繁苛始定新律頒之有司號曰至元新格仁宗之時又以格例條畫有闗於風紀者類集成書號曰風憲宏綱至英宗時復命宰執儒臣取前書而加損益焉書成號曰大元通制其書之大綱有三一曰詔制二曰條格三曰㫁例凡詔制為條九十有四條格為條一千一百五十有一㫁例為條七百十有七大凢纂集世祖以來法制事例而已其五刑之目凡七下至五十七謂之笞刑凡六十七至一百七謂之杖刑其徒法年數杖數相附麗為加減鹽徒盜賊既決而又鐐之流則南人遷於遼陽迤北之地北人遷於南方湖廣之鄉死刑則有斬而無絞惡逆之極者又有凌遲處死之法焉葢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則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葢亦仁矣世祖謂宰臣曰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回一二日乃覆奏斯言也雖古仁君何以過之自後繼體之君惟刑之恤凡郡國有疑獄必遣官覆訊而従輕死罪審錄無寃者亦必待報然後加刑而大徳間王約復上言國朝之制笞杖十減為七今之杖一百者宜止九十不當又加十也此其君臣之間唯知輕典之為尚百年之間天下乂寕亦豈偶然而致哉然其弊也南北異制事類繁𤨏挾情之吏舞弄文法出入比附用譎行私而兇頑不法之徒又數以赦宥獲免至於西僧嵗作佛事㦯恣意縱囚以售其奸宄俾善良者喑啞而飲恨識者病之然則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今按其實條例而次第之使後世有以考其得失作刑法志
  名列
  五刑
  笞刑
  七下    十七    二十七
  三十七   四十七   五十七
  杖刑
  六十七   七十七   八十七
  九十七   一百七
  徒刑
  一年杖六十七一年半杖七十七二年杖八十七二年半杖九十七三年杖一百七
  流刑
  遼陽     湖北     迤北
  死刑
  斬     凌遲處死
  五服
  斬衰 三年 杖期 期 五月 三月
  子為父婦為夫之父之類
  齊衰 三年 杖期 期 五月 三月
  子為母婦為夫之母之類
  大功 九月 長殤九月 中殤七月
  為同堂兄弟為姑母妹適人者之類
  小功 五月 殤
  為伯叔祖父母為從兄弟之類
  緦麻 三月
  為族兄弟為族曽祖父母之類
  十惡
  謀反
  謂謀危社稷
  謀大逆
  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
  謀叛
  謂謀背國從偽
  惡逆
  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之類
  不道
  謂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觧人造畜蠱毒壓魅
  大不敬
  謂盜大祀神御之物乗輿服御之物及偽造御寳合和御藥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若造御膳誤犯食禁御幸舟船誤不牢固指斥乗輿情理切害及對捍制使而無人臣之禮
  不孝
  謂詈言詛盟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供飬有闕居父母䘮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
  吉聞祖父母父母䘮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
  不睦
  謂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毆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長小功尊屬
  不義
  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夫䘮匿不舉哀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
  內亂
  謂姦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
  議親
  謂皇帝袒免以上親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緦麻以
  上親皇后小功以上親
  議故
  謂故舊
  議賢
  謂有大徳行
  議能
  謂有大才業
  議功
  謂有大功勲
  議貴
  謂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
  議勤
  謂有大勤勞
  議賓
  謂承先代之後為國賓者
  贖刑
  諸牧民官公罪之輕者許罰贖
  諸職官犯夜者贖
  諸年老七十以上年幼十五以下不任杖責者贖諸罪人癃篤殘疾有妨科決者贖
  衛禁
  諸掌宿衞三日一更直掌四門之鑰昏閉晨啟毋敢不慎 諸欲言事人闌入宮殿呼冀上聞杖一百七發元籍 諸擅帶刀闌入殿廷者杖八十七流逺 諸登皇城角樓因為盜者處死 諸闌入禁衛盜金玉寶器者處死 諸輒入禁苑盜殺官獸者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為従減一等並刺字知見不首者笞四十七掌門衛受財縦放者五十七坐鋪守把軍人不訶問二十七諸漢人南人投充宿衛士總宿衛官輒收納之並坐罪諸大都上都諸城門夜有急務湏出入者遣官以夜
  行象牙圓符及織成聖旨啟閉門尉辯騐明白乃許啟雖有牙符而無織成聖旨者不論何人並勿啟違者處死
  職制上
  諸官府印章長官掌收次官封之差故即以牒發次官次其下者第封之不得付其私人 諸郡縣城門鎻鑰並従有司掌之 諸有司凡薦舉刑名出納等文字非有故並湏圓署行之 諸職官到任距上司百里之內者公叅百里之外者免上司輒非理徴㑹稽失公務者禁之 諸內外百司呈署文字並須由下而上論定而後行之 諸省府以下百司凡行公務置朱銷簿按治官以時考之 諸職司公坐同職者以先到任居上輒越次而坐者正之 諸有司公事各官連銜申稟其上司者並自書其名有故從對讀首領官代書之具述其故於名下曺吏輒代書其名者罪之 諸職官受代聴除之處従所便具載觧由私赴都者禁之 諸有司案牘籍帳編次架閣各路提控案牘並架閣庫官與經歴知事同掌之散府州縣知事提舉案牘都吏目典史掌之任滿相沿交割毋敢不慎 諸樞宻院行省文卷除軍數及邉闗兵機不在考閱餘並従監察御史考閱之諸職官承上司他委所治闕官者許回申不得擅令
  首領官吏攝事 諸職官押運官物赴都除常所不差者餘並置籍輪差徇私不均者罪其上司 諸吏員遷調㢘訪司書吏奏差避道路府州縣吏避貫 諸有司遺失印信隨即尋獲者罸俸一月追尋不獲者具申禮部別鑄元掌印官觧職坐罪非獲元印不得給由求敘諸毀匿邉関文字者流 諸䝉古人居官犯法論罪
  既定必擇䝉古官斷之行杖亦如之 諸四集賽及諸王駙馬䝉古色目之人犯姦盜詐偽従大宗正府治之諸以親女獻當路權貴求進用已得者追奪所受命
  仍沒入其家 諸官吏在任與親戚故舊及理應追往之人追往者聴餘並禁之 諸職官到任輙受所部執見儀物比受贓減等論 諸職官受部民事後致謝食用之物者笞二十七記過 諸上司及出使官於使所受其燕享餽遺者准不枉法減二等論經過而受者各減一等従䑓憲察之 諸職官及有出身人因事受財枉法者除名不敘不枉法者殿三年再犯不敘無祿者減一等以至元鈔為則枉法一貫至十貫笞四十七不滿貫者量情㫁罪依例除名一十貫以上至二十貫五十七二十貫以上至五十貫杖七十七一百貫之上一百七不枉法一貫至二十貫笞四十七夲等敘不滿貫者量情㫁罪觧見任別行求仕二十貫以上至五十貫五十七注邉逺一任五十貫以上至一百貫杖六十七降一等一百貫以上至一百五十貫七十七降二等一百五十貫以上至二百貫八十七降三等二百貫以上至三百貫九十七降四等三百貫以上一百七除名不敘 諸內外百司官吏受贓悔過自首無不盡不實者免罪有不盡不實止坐不盡之贓若知人慾告而首及以贜還主並減罪二等聞知他處事發首者計其日程雖不知亦以知人慾告而首論詭名代首者勿聴犯人實有病故許親屬代首臺憲官吏受贓不在准首之限有司受人首告者罪之 諸職官恐嚇有罪人求賂未得財者笞二十七 諸告官吏贓有實取之者有為過度人所諱而官吏初不知者有官吏已知而姑付過度之家事畢而後取之者有夲未嘗言而故以錢物置人家指作過度而誣陷人者止以錢物所在坐之與錢人俱坐 諸職官但犯贓私有罪狀明白者停職聴㫁諸奴賤為官但犯贓罪除名 諸職官犯贓生前贓狀明白雖死猶責家屬納贓 諸官吏犯贓罪遇原免或自首免罪過錢人即因人致罪不坐 諸官吏贓罰臺官問者歸臺省官問者歸省 諸職官犯贓罪狀已明反誣告臨問官者㫁後仍徒 諸官吏家人受贓減官吏法二等坐官吏初不知及知即首官吏家人俱免不即首官吏減家人法二等坐家人依夲法若官吏知情故令家人受財官吏依夲法家人免坐官吏實不知者止坐家人 諸職官受除未任因承差而犯贓者同見任論邉逺遷轉官已任而未受文憑犯贓者亦如之吏未出職受贓者出職事發罷所受職 諸錢榖官吏受贓不枉法者止計贓論罪不殿年敘 諸職官受贓聞知事發回付到主同知人慾告自首論減二等科罪枉法者降先職三等敘不枉法者觧職別敘 諸職官侵用官錢者以枉法論雖㑹赦仍除名不敘 諸職官在任犯贓被問贓狀已明而稱疾者停其職歸對 諸職官所將親屬傔従受所部財而無入已之贓㑹赦還職諸外任牧守受贓被問垂成近臣奏徴入朝者執付元問官 諸職官犯贓在逃者同獄成  諸職官受贓丁憂終制日究問軍官不丁憂者不在終制之限 諸職官犯贓已承伏㑹赦者免罪徴贓黜降如條未承伏者勿論 諸職官受贓即改悔還主其主猶執告者勿論 諸職官受財為人請託者計贓論罪 諸小吏犯贓並斷罪除名 諸庫子等職已有出身無添給祿米者不與小吏犯贓同論 諸掾吏出身應入流或以職官轉補但犯贓並同吏員坐除名府州縣首領官非朝命者同吏員 諸吏員取受非真犯者不除名 諸流外官越受民詞者笞一十七首領官二十七記過諸臨民官於無職田州縣虛徴其入於民者㫁罪觧職記過 諸職司頻入茶酒市肆及倡優之家者㫁罪罷職諸監臨官私役弓手笞二十七三名已上加一等占
  騎弓手馬笞一十七並記過各夲管官吏輒應付者各減一等 諸內外官吏稱疾病滿百日者作闕期年後任 諸職官連犯二罪輕罪已斷重罪始發罪従已㫁殿降従後發 諸有過被問詐死逃罪者杖六十七有官者罷職不敘贓多者従重論 諸行省以下大小司存長官非理折辱其首領官者禁之首領官有過失聴申上司不得擅問長官處決不公首領官執覆不従許直申上司 諸隨朝官無故不公聚者坐罪選待 諸職官已受宣勑以地逺官卑輙稱故不赴者奪所受命謫種田或在任詐稱病而去者三年後降二等敘其同僚徇私與文書者降一等敘 諸受命職官闕期已及或有辨證勾稽䘮葬疾病公私諸務妨阻不能之任者具始末詣夲處有司自陳保勘給據再敘並任元注地方有司保勘不實者並坐之 諸受除官員闕次未及輒先往任所居住守代者従木管上司究之 諸各衙門輒將聴除及罷閑無祿私己之人差遣者禁 諸職官親死不奔喪杖六十七降先職二等雜職敘未終喪赴官笞四十七降一等終制日敘若有罪詐稱親喪杖八十七除名不敘親久沒稱始死笞五十七觧見任雜職敘凡不丁父母憂者罪與不奔喪同 諸官吏私罪被逮無問已招未招罹父母大故者聼其奔赴丁憂終制日追問公罪並矜恕之 諸職官父母亡匿喪縦宴樂遇國哀私家設音樂並罷不敘 諸外任官員謁告應有假故具曺狀報所屬仍置籍以記之有託故者風憲官糾而罪之 諸官吏遷葬祖父母父母給假二十日並除馬程日七十里限內俸錢仍給之違限不至者勒停 諸職官任滿觧由應給而不給不應給而給及有過而不開寫者罪及有司觧由到部增損功罪不以實者亦如之 諸罷免官吏敘復給由而匿其過名者罪及初給由有司 諸匿過求仕已除事覺者笞四十七追奪不敘 諸職官年及致仕而不知止者㢘訪司糾黜之 諸職官被罪理算殿年以被問停職月日為始 諸逺方官員親年七十以上者許元籍有司保勘量注近闕便養冒濫者坐罪 諸職官沒於王事者其應繼之人降二等䕃敘 諸內外百司五品以上進上表章並以䝉古字書毋敢不敬仍以漢字書其副 諸內外百司凡進賀表箋繕寫謄籍印識各以式其輒犯廟諱御名者禁之 諸內外百司應出給劄付有額設譯史者並以䝉古字書冩 諸內外百司有兼設䝉古回回譯使者每遇行移及勘合文字標譯闗防仍兼用之 諸內外百司公移尊卑有序各有定製惟執政出典外郡申部公文書姓不書名 諸人臣口傳聖旨行事者禁之 諸大小機務必由中書惟樞宻院御史臺徽政宣政諸院許自言所職其餘不由中書而輒上聞既上聞而又不由中書徑下所司行之者以違制論所司亦不稟白而輒受以行之者従監察御史㢘訪司糾之 諸中書機務有泄其議者量所泄事聞奏論罪諸省部官名隸宿衞者晝出治事夜入畨直 諸檢校官勾檢中書及六曺之務其有稽違省掾呈省論罰部吏就録罪名開呈 諸行省擅役軍人營繕雖公廨不奏請猶議罪 諸行省擅役軍人非軍情者禁之 諸行省長官二員給金虎符典軍惟雲南行省官皆給符諸各處行省所轄軍官軍情怠慢從提調軍馬長官
  㫁遣其餘雜犯受宣官以上咨稟受勑官以下就㫁諸行省嵗支錢糧各處正官季一照勘嵗終㑹其成行省以式稽考濫者徴之實者籍之總其槩咨都省臺憲官閱實之 諸方靣大臣受金縦賊成亂者斬其佐受金或阿順不能匡正並坐罪㑹赦仍除名 諸樞宻院及各省所部軍官其麾下征者戍者出者處者饑寒不贍役使不均代以私人舉債倍息在家曰逃有力曰乏惟單窮是使惟貨賄是圗以苦士卒以耗兵籍百戶有罪罪及千戶千戶有罪罪及萬戶萬戶有罪従樞宻院及行省帥府以其狀聞隨事論罪 諸宣徽院所抽分馬牛羊官嚴其程期制其供億謹其鈐束之法以譏察之其有欺官擾民者㢘訪司糾之 諸翰林院應譯寫制書必呈中書省共議其槀其文卷非邉逺軍情重事並従監察御史考閱之 諸宣政院文卷除修佛事不在照制外其餘文卷及所隸內外司存並照刷之諸徽政院及齊哩克昆人舊設諸府司文卷並従臺憲照刷 諸臺官職掌飭官箴稽吏課內秩羣祀外察行人與聞軍國奏議理達民庻寃辭凡有司刑名賦役銓選㑹計調度徴收營繕鞫勘審訊勾稽及庶官㢘貪厲禁張弛編民惸獨流移強暴兼併悉糾舉之 諸行臺官主察行省宣慰司以下諸軍民官吏之作姦犯科者窮民之流離失業者豪強家之奪民利者按察官之不稱職任者餘視內臺立法同 諸御史臺所轄各道憲司民有寃滯赴愬於臺者咸著於籍嵗終則會以考其各道之殿最而黜陟之 諸臺憲所察天下官吏贓汚欺詐稽違罪入於刑書者嵗㑹其數及其罪狀上之藏於中書 諸內外臺嵗遣監察御史刷磨各省文卷並察各道㢘訪司官吏臧否官弗稱者呈臺黜罸吏弗稱者就罷之 諸風憲薦舉必考其最績彈劾必著其罪狀舉劾失當並坐之 諸殿中侍御史凡遇廷臣奏事必隨入內在廷有不可與聞之人即糾斥之朝㑹祭祀一切行禮失儀越次及託故不至者即糾罰之文武百官謁假事故三日以外者以曺狀報之凡官府剏置百官禮任事被差往還報曺狀並同 諸㢘訪分司官每季孟夏初旬出録囚仲秋中旬出按治眀年孟夏中旬還其憚逺違期託故避事者従監察御史劾之 諸廉訪司分巡各路軍民官吏有過得罪狀明白者六品以下牒總司論罪五品以上申臺聞奏 諸㢘訪司官擅封㸃軍器庫者笞三十七觧職別敘 諸官吏受贓事主雖不告言監察御史㢘訪司察之實者糾之 諸行省官及首領官受賂隨省㢘訪司察知者上之臺已下就問 諸行省理問所見問公事㢘訪司輒逮問者禁之 諸職官受贓㢘訪司必親臨聴決有必不能親臨者摘敵品有司老成㢘能正官問之 諸被按官吏有寃抑者詣御史臺陳理所言實罪被告所言虛罪告者仍加等其有故摭按問官吏以事者禁之 諸按問職官贓毋遽施刑惟衆證已明而不欵伏者加刑問之軍官則先奪所佩符而問之 諸風憲官吏但犯贓加等㫁罪雖不枉法亦除名 諸方面之臣入覲輒斂所部官吏俸錢備禮物者禁之違者罪之 諸湖南北江西兩廣接境溪洞蠻獠竊發諸監臨禁治不嚴及故縦者軍官笞三十七管民官二十七並削所受階一等記過諸邉隅鎮守不嚴他盜輒入境殺掠者軍官坐罪民
  官不坐 諸軍民官鎮撫邉陲三年無嘯聚之盜者民官減一資軍官陞散官一階五年無者軍民官各陞散官一等 諸郡縣版籍所司謹庋置之正官相沿革之諸勸農官每嵗終則上其所治農桑水利之成績於
  本屬上司本屬上司㑹所部之成績以上於大司農若部部考其勤惰成否以上於省而殿最之其在官怠其事隳其法者罪之 諸職官行田受民戶齊斂錢者以一多科㫁 諸受財占民差徭者以枉法論 諸額課
  所在管民正官董其事若以他故出次官通攝之 諸額收錢糧各䖏計吏嵗一詣省㑹之有齊斂者従案治官舉劾 諸郡縣嵗以三限徴收稅糧初限十月終中限十一月終末限十二月終違者初限笞四十再犯杖八十但結攬及自願與結攬人等並沒入其家財仍依元科之數倍徴之若不差正官部糧而以權官部之或致失䧟及輸不足者達嚕噶齊管民官同坐 諸州縣義倉糧數不實監臨失舉察者罪之 諸職官於禁刑之日決㫁公事者罸俸一月吏笞二十七記過 諸有司斷諸小罪輒以杖頭非法杖人致死罪坐判署官吏諸曾訴官吏之人有罪其被訴官吏勿推 諸有司
  輒慿妄言帷薄私事逮繫人者笞四十七觧職期年後敘 諸職官得代及休致凡有追奪並同見任其婚姻田債諸事止於子孫弟侄陳訴有司輒相侵凌者究之諸職官吿吏民毀罵非親聞者勿問違者罪之 諸
  職官聴訟者事闗有服之親並婚姻之家及曾受業之師與所讐嫌之人應迴避而不迴避者各以其所犯坐之有輒以官法臨決尊長者雖㑹赦仍觧職降敘 諸有司事闗䝉古軍者與管軍官約㑹問 諸管軍官鄂囉官及鹽運司打補鷹坊軍匠各投下管領諸色人等但犯強竊盜賊偽造寶鈔畧賣人口發塜放火犯姦及諸死罪並従有司歸問其鬪訟婚田良賤錢債財産宗従繼絶及科差不公自相告言者従夲管理問若事闗民戶者従有司約㑹歸問並従有司追逮三約不至者有司就便歸㫁 諸州縣鄰境軍民相闗詞訟元告就被論官司歸㫁不在約㑹之例㫁不當理許赴上司陳訴罪及元㫁官吏 諸僧道儒人有爭有司勿問止令三家所掌㑹問 諸哈達大師止令掌教念經回回人應有刑名戶婚錢糧詞訟並従有司問之 諸僧人但犯姦盜詐偽致傷人命及諸重罪有司歸問其自相爭告従各寺院住持夲管頭目歸問若僧俗相爭田土與有司約㑹約㑹不至有司就便歸問 諸各寺院稅糧除前宋所有常住及世祖所賜田土免納稅糧外已後諸人布施並已力典賣者依例納糧 諸管民官以公事攝所部並用信牌其差人擾衆者禁之 諸掩骼埋胔有司之職或饑嵗流莩或中路暴死無親屬收認應聞有司檢覆者檢覆既畢就付地主鄰人收𦵏不湏檢覆者亦就收葬 諸救災䘏患鄰邑之禮嵗飢輒閉糴者罪之 諸郡縣災傷過時而不申或申不以實及按治官不以時檢踏皆罪之 諸蟲蝗為災有司失捕路官各罰俸一月州官各笞一十七縣官各二十七並記過 諸水旱為災人民艱食有司不以時申報賑䘏以致轉徙饑莩者正官笞三十七佐官二十七各觧見任降先職一等敘 諸有司檢覆災傷或以熟作荒或以可救為不可救一頃已上者罰俸二十頃已上者笞一十七二百頃已上者笞二十七五百頃已上者笞三十七惟以荒作熟抑民納糧者笞四十七罷之託故不行妨誤檢覆者笞三十七 諸義夫節婦孝子順孫節行應旌表者從所屬有司舉之監察御史㢘訪司察之但有冒濫罪及元舉 諸賜髙年帛應受賜而有司不以實報者正官笞四十七觧職別敘 諸州縣舉茂異秀才非經監察御史㢘訪司體察者不得開申 諸民犯弒逆有司稱故不聴理者杖六十七觧見任殿三年雜職敘 諸檢屍有司故遷延及檢覆牒到不受以致屍變者正官笞三十七首領官吏各四十七其不親臨或使人代之以致增減不實移易輕重及初覆檢官相符同者正官隨事輕重論罪黜降首領官吏各笞五十七罷之仵作行人杖七十七受財者以枉法論 諸有司在監囚人因病而死虛立檢屍文案及闗覆檢官者正官笞四十七觧職別敘已代㑹赦者仍記其過 諸職官覆檢屍傷屍已焚瘞止傅㑹初檢申詳者觧職別敘若已改除仍記其過 諸藩王及軍馬經過郡縣委積館勞並許於應給官物內支遣隨申行省知㑹或擅移易齊斂者禁之 諸郡縣非遇聖旨令旨諸王鮒馬大臣經過官吏並免郊迎妨奪公務仍不得贐以錢物按治官常糾察之 諸職官但犯軍情違誤受𠡠官各路就㫁受宣官従都省行省處分其餘公罪各路並不得輒㫁 諸部送囚徒中路所次州縣不寄囚於獄而監收旅舍以致反禁而亾者部送官笞三十七還職夲處防䕶官笞四十七就責捕賊仍通記過名 諸有司各處遞至流囚輒主意故縦者杖六十七觧職降先品一等敘刑部記過 諸和顧和買依時置備對物給價官吏權豪因縁結攬營私害公者罪之 諸有司和買諸物多餘估計分受其價者凖盜官錢論不分受以冒估多寡論監臨及當該官吏詭名申納者物價全沒之尅落價鈔者準不枉法贓論不即支價者臺憲官糾之諸職官輒以親故人事之物為散之民鳩斂錢財者計其時直以餘利為坐減不枉法贓二等科罪錢物各歸其主諸職官私用民力者笞二十七記過追顧直給其民諸尅除所屬官吏俸錢為公用及備進上禮物既去職者並勿論 諸在任官斂屬吏俸贈去官者笞四十七還職 諸職官輒借騎所部內驛馬者笞三十七降先職一等敘記過 諸職官於所部非親故及理應往復之家輒行慶吊之禮者禁之違者罪之



  元史卷一百二
  元史卷一百二考證
  刑法志一諸官吏在任與親戚故舊及理應追往之人追往者聼餘並禁之 按至正條格至元三十一年定諸官吏在任部下情禮數除親戚故舊及理應追徃之人外餘皆禁止如違隨其輕重斟酌追㫁原刻理訛禮今據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三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職制下
  諸職官戶在軍籍管軍官輒追逮其身者禁之 諸中外大小軍官不能以法撫循軍人而又害之者從監察御史㢘訪司糾察之行省官及宣慰司元帥府官無故以軍官自衛者亦如之 諸軍官不法各處憲司就問之樞府不得委官同問 諸管軍官輒以所佩金銀符充典質者笞五十七降散官一等受質者減二等 諸軍官犯贓應罷職殿降者上所佩符再敘日給之 諸軍官役使軍人萬戶八名千戶減萬戶之半彈壓減千戶之半過是數者坐罪 諸軍官驅役軍人致死非命者量事斷罪並罷職徵燒埋銀給苦主 諸管軍官擅放正軍及分受僱役錢者以枉法論除名不敘 諸管軍官吏尅除軍人衣糧鹽菜錢並全未給散會赦尅除已招者追給未招者免徵未給散者給散其私役軍人官牛帶種官地並管民官占種官地所收子粒已招者追沒未招者免徴 諸軍官役其出征軍人家屬又借之錢而多取息者並坐之 諸軍官輒縱軍人誣民以罪嚇取錢物而分贓自厚者計贓科罪除名不敘 諸民間失火鎮守軍官坐視不救而反縱軍剽掠者從臺憲官糾之 諸軍官輒斷民訟者禁之違者罪之 諸軍官挾仇犯分輒持刃欲殺連帥者杖六十七解職別敘 諸投下官吏受贓與常選官同論 諸投下雜職犯贓罪者罷之不以常調殿降論 諸投下妄稱上㫖影占民站除其徭役故縱為民害者杖七十七沒其家財之半所占民杖一百七還元籍 諸王傅文卷監察御史考閲與有司同 諸位下置財賦營田等司嵗終則會㑹畢從㢘訪司考閲之 諸投下輕重囚徒並從㢘訪司審錄 諸藩邸事務大者奏裁小者移中書擅以教令行者禁之 諸倉庾官吏與府州司縣官吏人等以百姓合納稅糧通同攬納接受折價飛鈔者十石以上各刺麵杖一百七十石以下九十七官吏除名不敘退閑官吏豪勢富戶行舖人等違犯者十石之上杖九十七十石之下八十七其舖糧官吏知情分受笞五十七除名不敘有失覺察者監臨部糧官吏二十七府州總部糧官吏一十七若能捕獲犯人者與免本罪若倉官人吏等盜糶官糧與攬納飛鈔同論知情糴買十石以上杖一百七十石之下九十七其漕運官吏有失覺察者驗糧數多寡治罪其盜糶糧價結攬飛鈔追徵沒官正糧於倉官並結攬糴買人均徵還官 諸倉庫官吏人等盜所主守錢糧一貫以下決五十七至十貫杖六十七每二十貫加一等一百二十貫徒一年每三十貫加半年二百四十貫徒三年三百貫處死計贓以至元鈔為則諸物以當時價估折計之 諸倉庫官知庫子攢典鬥腳人等侵盜移易官物匿不舉發者與犯人同罪失覺察者減犯人罪四等 諸倉庫錢糧出納所設首領官及提舉監支納以下攢典合千人以上互相覺察若有違法短少一體均陪任內收支錢糧正收倒除皆完方許給由 諸典守鈔庫官巳倒昏鈔不用退印笞五十七解見任提調官失計㸃笞一十七並記過名 諸鈔庫官輒以自已昬鈔詭名倒換者笞三十七記過 諸平準行用庫倒換昏鈔多取工墨錢庫官知而不曽分贓者減一等並解職別敘主謀又受贓者以枉法論除名不敘 諸白紙坊典守官私受桑楮皮折價者計贓以枉法論除名不敘仍追贓收買本色還官 諸京倉受糧部官董之外倉收糧州縣長官董之收不如法致腐敗者按治官通究之 諸倉官委任親屬為家丁致盜糶官糧者笞五十七解職殿敘同僚相容隠四十七解職 諸倉官輒翻釘官斛多收民租主謀者笞五十七同僚初不知情既知而不能改正者三十七並解職別敘 諸京師毎日散糶官米人止一斗權豪勢要及有祿之家輒糴買者笞二十七追中統鈔二十五貫付告人充賞 諸官局造作典守輒尅除材料者計贓以枉法論除名不敘 諸運司辦課官取受事發辦課畢日追問受代離職者就問之 諸鹽場官勘問犯人致死者從轉運司差官攝其職發犯人歸有司 諸稅務官輒以民到務文契枉作匿稅私其罰錢者以枉法論除名不敘 諸財賦總管淘金提舉司存雖有䕶持制書事應糾劾者監察御史亷訪司準法行之 諸守庫藏軍官夜不直宿致有盜者笞二十七還職捕盜不獲者圍宿軍官軍人追陪所失物貨俟獲盜徵贓給還若遇強劫軍官軍人力所不及者不在追斷之限 諸雜造局院輒與諸人帶造軍器者禁之 諸兩浙財賦府𨽻徽政者掌治錢榖造作嵗終報成以次年正月至於二月從亷訪司稽其文書違者糾之 諸有司橋梁不修道塗不治雖修治而不牢強者按治及監臨官究治之 諸有司不以時修築隄防霖雨既降水潦並至漂民廬舎溺民妻子為民害者本郡官吏各罰俸一月縣官各笞二十七典史各一十七並記過名諸漕運官輒拘括水陸舟車阻滯商旅者禁之 諸
  漕運官輒受贓縱水手人等以稻糠盜換官糧者以枉法計贓論罪除名不敘 諸海道都漕運萬戶府所轄千戶已下有罪萬戶問之萬戶有罪行省問之徇情者監察御史亷訪司察之漕事畢然後㢘訪司考其案牘諸海道運糧船戶盜糶官糧詐稱遭風覆沒者計贓
  刺斷雖㑹赦仍刺之 諸使臣行李托克托和斯及驛吏輒搜檢者禁之 諸使臣行槖過重壓損驛馬托克托和斯與使臣交贈為好不以法稱盤者笞二十七記過 諸急遞鋪輒開所遞實封文書妄入無名文字者笞五十七 諸急遞鋪每上下半月府州判官縣主簿親臨撿視所遞文字但有稽違磨擦沉匿鋪司鋪兵即驗事重輕論罪各路正官一員總之㢘訪司察之其有弗職親臨官初犯笞一十七再犯加一等三犯呈省別議總提調官減親臨官一等每季具申上司有無稽違仍於各官任滿日解由開冩而黜陟之 諸使臣輒騎壊駒馬者取與各笞五十七及以車易馬者俱坐之諸公主下嫁迎送往還並不得由傳置 諸使臣在城輒騎占驛馬者禁之違者罪之 諸驛使在路奪回馬易所乘馬馳至死者償其直若以私事故選良馬馳至死者笞二十七仍償其直 諸使臣多取分例笞一十七追所多還官記過使還人員除軍情急務外日不過三驛驛官仍於闗文標冩起止程期違者各笞二十七再犯罷役 諸乘驛使臣或枉道營私橫索祗待或訪舊逸遊餓損馬乘並申聞斷治 諸使臣枉道馳驛者笞五十七托克托和斯擅依隨給驛者依例科罰諸驛使詐改公牒多起馬者杖八十七其部押官馬輒夾帶私馬多取草料者並沒入其私馬 諸朝廷軍情大事奉㫖遣使者佩以金字圓符給驛其餘小事止用御寳聖㫖諸王公主駙馬亦為軍情急務遣使者佩以銀字圓符給驛其餘止用御寳聖㫖若濫給者從臺憲糾察之 諸髙麗使臣所帶徒從來則俱來去則俱去輒留中路郡邑買賣者禁之易馬出界者禁之 諸出使官員所至輙受官吏筵宴及官吏輒相邀請並從風憲糾察 諸使臣所過州縣無故不得入城有故入城者止於公館安宿輒宿於官民之家者從風憲糾之 諸遣使開讀詔書所過州郡就便開讀者聽非所經由而輒往者禁之若本宗事須親往者不在此限 諸使臣所至之處有親戚故舊禮應追往者聽 諸受命出使還匿給驛文字符節及錫貢之物久不進者杖六十七記過 諸進表使臣五日外不還職託故稽留他有營者止所給驛籍其姓名罷黜之 諸出使郡國使事之外毋有所與有必須上聞者實封以聞 諸銜命出使輒將有司刑囚審斷者罪之 諸奉使循行郡縣有告亷訪司官不法者若其人嘗為風憲所黜罷則與監察御史雜問之餘聽專問 諸官吏公差輒受人贐行禮物者隨事論罪官還職吏發隣道貼補 諸捕盜境內若失過盜賊卻獲他境盜賊許令功過相補如獲他境強盜或偽造寳鈔二起各准境內強盜一起無強者准竊盜二起如獲竊盜准亦如之如境內無失但獲強竊盜賊依例理賞若應捕之人及事主等告指捕獲者不賞 諸捕盜官不得差遣違者臺憲官糾之 諸捕盜官任內失過盜賊除獲別境盜準折外三限不獲強盜三起竊盜五起各笞一十七強盜五起竊盜十起各笞二十七強盜十起竊盜十五起各笞三十七鎮守軍官一體捕限者同罪親民提控捕盜減罪二等其限內獲賊及半者免罪若諸人獲盜應賞者賞之 諸南北兵馬司職在廵警非違捕逐盜賊輒理民訟者禁之 諸南北兵馬司罪囚八十七以下決遣應刺配者就刺配之 諸各路在城錄事錄判分番巡捕若有失盜止坐巡捕官 諸職官非應捕之人告獲反賊者陞二等用諸告獲強盜每名官給賞錢至元鈔五十貫竊盜二
  十五貫親獲者倍之獲強盜至五人與一官 諸捕獲弒逆兇徒比獲強盜給賞 諸隨處鎮守軍官軍人親獲強竊盜賊者減半給賞 諸郡城失盜一年不獲者勒巡軍陪償所盜財物其敢差占巡軍者禁之 諸捕盜官捕獲強竊盜賊不即牒發淹禁死亡者杖七十七罷職 諸盜牛馬悔過放還者以竊盜已行不得財論不徵倍贓賞錢有司輒以常盜刺斷者以刑名違錯科罰 諸捕盜官輒受人遞至匿名文字枉勘平人為盜致囚死獄中者杖九十七罷職不敘正問官六十七降先職二等敘首領官笞四十七注邉逺一任承吏杖六十七罷役不敘主意寫匿名文書者杖一百七流逺遞送匿名文書者減二等受命主事遞送者減三等 諸捕盜官搜捕逆賊輒將平人審問蹤跡乗怒毆之邂逅致死者杖六十七解職別敘記過徵燒埋銀給苦主諸捕盜官受財故縱賊囚者與犯人同罪已敗獲者徒杖並減一等 諸父有罪不坐其子兄有罪不坐其弟諸大宗正府理斷人命重事必以漢字立案牘以公
  文移憲臺然後監察御史審覆之 諸有司非法用刑者重罪之已殺之人輒臠割其肉而去者禁之違者重罪之 諸鞫獄不能正其心和其氣感之以誠動之以情推之以理輒施以大披掛及王侍郎繩索並法外慘酷之刑者悉禁止之 諸鞫問罪囚除朝省委問大獄外不得寅夜問事㢘訪司察之 諸各路推官專掌推鞫刑獄平反寃滯董理州縣刑名之事其餘庶務毋有所與按治官嵗錄其殿最秩滿則上其事而黜陟之凡推官若受差不聞上司輒離職者亦坐罪 諸處斷重囚雖叛逆必令臺憲審錄而後斬於市曹 諸內外囚禁從各路正官及監察御史亷訪司以時審錄輕者斷遣重者結案其有寃滯就糾察之 諸正䝉古人除犯死罪監禁依常法有司毋得拷掠仍日給飲食犯真姦盜者解束帶佩囊散收餘犯輕重者以理對證有司勿執拘之逃逸者監收 諸奏決天下囚值上怒勿輒奏上欲有所誅必遲回一二日乃覆奏 諸有司因公依理決罰邂逅身死者不坐 諸累過不悛年七十以上應罰贖者仍減等科決 諸犯罪二罪俱發以重者論罪等從一若一罪先發已經論決餘罪後發其輕若等勿論重者更論之通計前罪以充後數 諸職官輒以微故乗怒不取招詞斷決人邂逅致死人誘苦主焚瘞其屍者笞五十七解職別敘記過 諸鞫獄輒以私怨暴怒去衣鞭背者禁之 諸鞫問囚徒重事須加拷訊者長貳僚佐㑹議立案然後行之違者重加其罪 諸弓兵祗候獄卒輒毆死罪囚者為首杖一百七為從減一等均徵燒埋銀給苦主其枉死應徵倍贓者免徵諸有司輒收禁無罪之人者正官並笞一十七記過無招枉禁致自縊而死者笞三十七期年後敘 諸有司輒將無辜枉禁瘐死者解職降先品一等敘 諸有司承告被盜輒將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卻獲正賊者正問官笞五十七解職期年後降先職一等敘首領官及承吏各五十七罷役不敘均徵燒埋銀給苦主通記過名 諸有司受財故縱正賊誣執非罪非法拷訊連逮妻子銜寃赴獄事未曉白身已就死正官杖一百七除名佐官八十七降二等雜職敘仍均徵燒埋銀 諸有司故入人罪若未決者及囚自死者以所入罪減一等論入人全罪以全罪論若未決放仍以減等論 諸故出人之罪應全科而未決放者從減等論仍記過 諸失入人之罪者減三等失出人罪者減五等未決放者又減一等並記過 諸有司失出人死罪者笞五十七解職期年後降先品一等敘記過正犯人追禁結案諸有司輒將革前雜犯承問斷遣者以故入論 諸監臨挾仇違法枉斷所監臨職官者抵罪不敘 諸審囚官強愎自用輒將䝉古人刺字者杖七十七除名將已刺字去之 諸為盜並從有司歸問各投下輒擅斷遣者坐罪 諸鬬毆殺人無輕重並結案上省部詳讞有司輒任情擅斷者笞五十七解職期年後降先品一等敘 諸禁囚因械梏不嚴致反獄者直日押獄杖九十七獄卒各七十七司獄及提牢官皆坐罪百日內全獲者不坐 諸罪在大惡官吏受贓縱令私和者罷之諸司獄受財縱犯姦囚人在禁疎枷飲酒者以枉法科罪除名 諸流囚強盜持仗不曾傷人但得財若得財至二十貫為從不持仗不曾傷人得財四十貫為從及竊盜割車剜房傷事主為從不曾傷事主但曾得財不曾得財內有舊賊初犯齊喇司盜駞馬牛為從畧賣良人為奴婢一人詐雕都省行省印套畫省官押字動支錢糧干礙選法或妄造妖言犯上並杖一百七流尼魯罕初犯盜駞馬牛為首及盜財三百貫以上盜財十貫以下經斷再犯發塜開棺傷屍內應流者挑剜裨湊寳鈔以真作偽再犯知情買使偽鈔三犯並杖一百七發肇州屯種 諸犯罪流逺逃歸再獲仍流若中路遭亂而逃不再犯及已老病並㑹赦者釋之 諸流囚居役非遇元正寒食重午等節並勿給假 諸配役囚徒遇閏月通理之 諸應徒流未行㑹赦者釋之已行未至㑹赦者亦釋之 諸囚徒配役役所停罷者㑹赦免放諸有罪奉㫖流逺雖㑹赦非奏請不得放還 諸徒
  罪晝則帶鐐居役夜則入囚牢房其流罪發各處屯種者止令監臨關防屯種 諸流逺囚徒惟女直髙麗二族流湖廣餘並流尼魯罕及取海青之地 諸徒流無配役之所者發鹽司居役 諸主守失囚者減囚罪三等長押流囚官中路失囚者視提牢官減主守罪四等既斷還職 諸大小刑獄應監繫之人並送司獄司分輕重監收 諸掌刑獄輒縱囚徒在禁飲博及帶刀刃紙筆陰陽文字入禁者罪之 諸獄具枷長五尺以上六尺以下濶一尺四寸以上一尺六寸以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二十斤杖罪一十五斤皆以乾木為之長濶輕重各刻誌其上杻長一尺六寸以上二尺以下橫三寸厚一寸鎻長八尺以上一丈二尺以下鐐連環重三斤笞大頭徑二分七釐小頭徑一分七釐罪五十七以下用之杖大頭徑三分二釐小頭徑二分二釐罪六十七以上用之訊杖大頭徑四分五釐小頭徑三分五釐長三尺五寸並刋削節目無令筋膠諸物裝釘應決者並用小頭其決笞及杖者臋受拷訊者臋若股分受務令均停 諸郡縣佐貳及幕官每月分番提牢三日一親臨㸃視其有枉禁及淹延者即舉問月終則具囚數牒次官其在上都囚禁從留守司提之 諸南北兵馬司每月分番提牢仍令提控案牘兼掌囚禁 諸鹽運司監收鹽徒每月佐貳官分番董視與有司同 諸內郡官仕雲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罰而不廢諸左右兩江所部土官輒興兵相讎殺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有司受財妄聽者以枉法論 諸土官有能愛撫軍民境內寧謐者三年一次保勘陞官其有勲勞及應陞賞承襲文字至帥府輒非理疏駁故為難阻者罷之
  祭令
  諸國家有事郊廟凡獻官及百執事之人受誓戒之後散齊宿於正寢致齊宿於祀所散齊日治事如故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字不決罰罪人不與穢惡事致齊日惟祀事得行餘悉禁之 諸嶽鎮名山國家之所秩祀小民輒僭禮犯義以祈禱䙝瀆者禁之諸五嶽四瀆五鎮國家秩祀有常諸王公主駙馬輒遣人降香致祭者禁之 諸郡縣宣聖廟凡官員使臣軍馬輒敢館穀於內有司輒敢聽訟宴飲於內工官輒敢營造於內並行禁之諸書院同 諸毎月朔望郡縣長吏率其叅佐僚屬詣孔子廟拜謁禮畢從學官升堂講説其鄉村市鎮亦擇有學問徳行可為師長者於農隙之時以教導民其有視為迂緩而不務者糾之
  學規
  諸䝉古漢人國子監學官任內驗其教養出格生員多寡以為陞遷博士教授有闕從監察御史舉之其不稱職者黜之坐及元舉之官 諸國子生悖慢師長及行禮失儀言行不謹講誦不熟功課不辦無故廢學有故不告輒出告假違限執事失悞忿戾鬬爭並委正錄糾舉除悖慢師長別議敘者初犯戒諭再犯三犯酌量責罰其廚人僕夫門子常切在學供給使令違者就便決責 諸國學居首善之地六館諸生以次陞齊毋或躐等其有未應陞而求陞及曽犯學規者輕者降之重者黜之其教之不以道者監察御史糾之 諸國子監私試積分生員其有不事課業及一切違戾規矩初犯罰一分再犯罰二分三犯除名已補髙等生員其有違戾規矩初犯殿試一年再犯除名並從學正錄糾舉正錄知見不糾舉者從本監議罰在學生員嵗終實厯坐齋不滿半周嵗者並除名除月假外其餘告假不用凖算學錄嵗終通行考較漢人生貟三年不能通一經及不肯篤勤者勒令出學 諸奎章閣授經郎生貟每月朔望上弦弦給假四日當入宿衞者給假三日餘有故須請假者於授經郎稟説附厯給假無故不入學第一次罰當日㑹食第二次於師席前罰拜及當日會食第三次於學士院及師席前罰拜及當日會食三次不改奏聞懲戒黜退 諸隨路學校計其錢糧多寡養育生徒提調正官時一詣學督視必使課講有程訓迪有法賞勤罰隋作成人材其學政不舉者究之 諸教官在任侵盜錢糧荒廢廟宇教養無實行止不臧有忝師席從亷訪司糾之任滿有司輒朦朧給由者究之 諸贍學田土學官職吏或賣熟為荒減額收租或受財縱令豪右占佃䧟沒兼併及巧名冒支者提調官究之 諸貧寒老病之士必為衆所尊敬者保申本路體覆無異下本學養贍仍移亷訪司察之但有冒濫從提調官改正 諸各處學校為講習作養之地有司輒侵借其錢糧者禁之教官不稱職者亷訪司糾之 諸在任及已代教官輒㩦家入學䙝瀆居止者從亷訪司糾之 諸各路醫學大小生員不令坐齋肄業有名無實及在學而訓誨無法課講鹵莽苟應故事者教授正錄提調官罰俸有差 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太醫院不精加考試輒以私妄舉充隨朝太醫及內外郡縣醫官內外郡縣醫學不依法考試輒縱人行醫者並從監察御史亷訪司察之
  軍律
  諸軍官離職屯軍離營行軍離其部伍者皆有罪 諸軍官不得擅離部署赴闕言事有必合言者實封附遞以聞 諸隨處軍馬有久逺營屯或時暫經過並從官給糧食輒妨擾農民阻滯客旅者禁之 諸臨陣先退者處死 諸統軍捕逐寇盜分守要害約相為聲援稽留失期致殺死將士仍不即追襲者處死雖㑹赦罷職不敘 諸軍民官鎮守邉陲帥兵擊賊紀律無統變易號令背約失期形分勢格致令破軍殺將或未戰逃歸或棄城退走復能建招徠之功者減其罪無功者各以其罪罪之 諸防戍軍人於屯所逃者杖一百七再犯者處死若科定出征逃匿者斬以徇 諸軍戶貧乏已經存恤而復逃者杖八十七發遣當軍隠藏者減二等兩隣知而不首者又減隠藏罪二等 諸軍戶告乏求替者從有司覆實之其詐妄者亷訪司究之 諸各衞扈從漢軍每戶選練習壯丁一人常充仍於貼戶內選兩人輪番供役其有故必合替換者自萬戶及千百戶相視所換之可用然後用之百戶千戸萬戶私換者驗名數多寡論罪解降 諸管軍官吏受錢代替軍空名者驗入已錢數以枉法科論除名令兄弟子姪驅丁代替者驗名數多寡論罪解降 諸軍馬征伐擄掠良民兇徒射利畧賣人口或自賊殺或以病亡棄屍道路暴骸溝壑者嚴行禁止
  戶婚
  諸匠戶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黹繡其輒敢拘刷者禁之 諸係官當差人戶非奉朝省文字輒投充諸王及各投下給使者論罪 諸僧道還俗兄弟析居奴放為良未入於籍者應諸王諸子公主駙馬毋拘藏之民有敢隠藏者罪之 諸庶民有妄以漏籍戶及土田於諸王公主駙馬呈獻者論罪諸投下輒濫收者亦罪之諸官吏占人戸供給私用者治罪 諸有司治賦歛急致貧民鬻男女為輸者追還所鬻男女而正有司罪價勿償 諸生女溺死者沒其家財之半以勞軍首者為奴即以為良有司失舉者罪之 諸民戸流移所在有司起遣復業輒以拉木伊克人收之者禁之 諸鰥寡孤獨老弱殘疾窮而無告者於飬濟院收飬應收飬而不收飬不應收養而收養者罪其守宰按治官糾察之 諸被災流民有司招諭復業其年深不能復業及失所在者蠲其賦輒抑民包納者從臺憲糾之 諸年穀不熟人民轉徙所至既經賑濟復聚黨持仗剽刼財物毆傷平民者除孤老殘疾不能自贍任便居住有司依前存養其餘有子弟者驗其家口計程逺近支與行糧次第押還元籍沿路復為民害者從所在有司斷遣
  諸䝉古回回契丹女直漢人軍前所俘人口留家者為奴婢居外附籍者即為良民已居外復認為奴婢者沒入其家財 諸收捕叛亂軍人掠取生口並從按治官及軍民官一同審閱實為賊黨妻屬者給公據付之無公據者以掠良民之罪罪之 諸羣盜降附以所刼掠男女充收捕官饋獻者勿受仍還為民無親屬可收係者使男女相配聽為民其留賊所者悉縱之 諸收到被掠婦人忘其鄉里並無親屬可歸者有司與之嫁聘所得聘財與資粧束 諸軍民官輒隠藏降附人民不令復業者罪之 諸籍沒人口元主私典賣者追收入官徴價還主 諸投下官員招占己籍係官民匠戶計者沒其家財所占戶歸本籍 諸投下所籍戶令出五戶絲餘悉勿與其有橫歛於民從憲臺究之 諸願棄俗出家為僧道若本戶丁多差役不闕及有兄弟足以侍養父母者於本籍有司陳請保勘申路給據簪剃違者斷罪歸俗 諸河西僧人有妻子者當差發稅糧鋪馬次舎與庶民同其無妻子者蠲除之 諸父母在分財異居父母困乏不共子職及同宗有服之親鰥寡孤獨老弱殘疾不能自存寄食養濟院不行收養者重議其罪親族亦貧不能給者許養濟院收錄 諸典賣田宅從有司給據立契買主賣主隨時赴有司推收稅糧若買主權豪官吏阿狥不即過割止令賣主納稅或為分派別戸包納或為立詭名但受分文之贓笞五十七仍於買主名下驗元價追徵以半沒官半付告者首領官及所掌吏斷罪罷役 諸典賣田宅須從尊長書押給據立帳厯問有服房親及隣人典主不願交易者限十日批退違限不批退者笞一十七願者限十五日議價立契成交違限不酬價者笞二十七任便交易親隣典主故相邀阻需求書字錢物者笞二十七業主虛張髙價不相由問成交者笞三十七仍聽親隣典主百日收贖限外不得爭訴業主欺昧故不交業者笞四十七親隣典主在他所者百里之外不在由問之限若違例事覺有司不以理聽者者監察御史亷訪司糾之 諸軍官軍人不歸營屯到任官員不歸官舎往來使臣不歸館驛輒於民家居止為民害者行省行臺起遣究治到任官無官舎出私錢僦居者聽 諸造謀以已賣田宅誣買主占奪脅取錢物者計贓論罪仍紅泥粉壁書過於門 諸㛰田訴訟必於本年結絶已經務停而不結絶者從亷訪司及本管上司正官吏之罪累經務停而不結絶者即與歸結不在務停之限違者罪亦如之其所爭田內租入納稅之外並從有司收貯斷後隨田給付 諸以女子典雇於人及典僱人之子女者並禁止之若已典雇願以婚嫁之禮為妻妾者聽 諸受錢典雇妻妾者禁其夫婦同雇而不相離者聽 諸受財嫁賣妻妾及過房弟妹者禁 諸乞養過房男女者聽轉賣為奴婢者禁之奴婢過房良民者禁之 諸守宰抑取部民男女為奴婢者杖七十七期年後降二等雜職敘 諸妄認良人為奴非理殘虐者杖八十七有官者罷之 諸訴良得實給據居住候元籍親屬收領無親屬者聽令自便 諸奴婢背主在逃杖七十七 諸男女議婚有以指腹割衿為定者禁之 諸嫁娶之家飲食宴好求足成禮以華侈相尚暮夜不休者禁之諸男女婚姻媒氏違例多索聘財及多取媒利者諭衆決遣 諸女子已許嫁而未成婚其夫家犯叛逆應沒入者若其夫為盜及犯流逺者皆聽改嫁已成婚有子其夫雖為盜受罪勿改嫁 諸男女既定婚其女犯姦事覺夫家欲棄則追還聘財不棄則減半成婚若夫家輒詭以風聞姦事恐脅成親者笞五十七離之 諸遭父母喪忘哀拜靈成婚者杖八十七離之有官者罷之仍沒其聘財婦人不坐 諸服內定婚各減服內成親罪二等仍離之聘財沒官 諸有女許嫁已報書及有私約或已受聘財而輒悔者笞三十七更許他人者笞四十七已成婚者五十七後娶知情者減一等女歸前夫男家悔者不坐不追聘財五年無故不娶者有司給據改嫁 諸有女納婿復逐婿納他人為婿者杖六十七後婿同其罪女歸前夫聘財沒官 諸職官娶娼為妻者笞五十七解職離之 諸有妻妾復娶妻妾者笞四十七離之在官者解職記過不追聘財 諸先通姦被斷復娶以為妻妾者雖有所生男女猶離之 諸轉嫁已歸未成婚男婦者杖六十七婦歸宗聘財沒官諸受財以妻轉嫁者杖六十七追還聘財娶者不知情不坐婦人歸宗 諸以書幣娶人女為妾復受財轉嫁他人者笞五十七聘財沒官妾歸宗有官者罪之 諸僧道悖教娶妻者杖六十七離之僧道還俗為民聘財沒官 諸典賣佃戶者禁佃戶嫁娶從其父母 諸兄收弟婦者杖一百七婦九十七離之雖出首仍坐主婚笞五十七行媒三十七 諸居父母䘮姦收庶母者各杖一百七離之有官者除名 諸漢人南人父沒子收其庶母兄沒弟收其嫂者禁之 諸姑表兄弟嫂叔不相收收者以姦論 諸奴收主妻者以姦論強收主女者處死 諸為子輒以亡父之妾與人人輒受而私之與者杖七十七受者笞五十七 諸受財強嫁所監臨妻以枉法論杖七十七除名追財沒官妻還前夫 諸良家女願與人奴為婚者即為奴婢娶良家女為妻以為奴婢賣之者即改正為良賣主買主同罪價沒官諸以童養未成婚男婦轉配其奴者笞五十七婦歸宗不追聘財 諸逃奴有女嫁為良人妻已有男女而本主覺察者追其聘財歸本主婦人不離 諸棄妻已歸宗改嫁者從其後夫 諸棄妻改嫁後夫亡復納以為妻者離之 諸夫婦不相睦賣休買休者禁之違者罪之和離者不坐 諸出妻妾須約以書契聴其改嫁以手模為徴者禁之 諸婦人背夫棄舅姑出家為尼者杖六十七還其夫 諸賣買良人為娼賣主買主同罪婦還為良價錢半沒官半付告者或婦人自陳或因事發覺全沒入之良家婦犯姦為夫所棄或娼優親屬願為娼者聴 諸娼女孕勒令墮胎者犯人坐罪娼放為良 諸勒妻妾為娼者杖八十七以乞養良家女為人歌舞給宴樂及勒為娼者杖七十七婦人並歸宗勒奴婢為娼者笞四十七婦人放從良 諸受財縱妻妾為娼者本夫與姦婦姦夫各杖八十七離之其妻妾隨時自首者不坐若日月已久纔自首者勿聴










  元史卷一百三
  元史卷一百三考證
  刑法志二從亷訪考閲之 按考原刻訛者今據永樂大典改
  刑法志二枉作匿稅 按稅字下原刻重一稅字今據文義刪
  刑法志二諸有司承告被盜輒將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卻獲正賊者正問官笞五十七解職 按警原刻訛景考官民凖用凡強盜免死竊盜再犯皆刺字籍充警跡人令村坊常切檢察遇出處經宿或移他所報隣右知至正條格亦同今據改
  刑法志二諸土官原刻訛上官今據文義改又此條誤與上文連為一條今改空一格
  刑法志二㪚齊宿於正寢致齊宿於祀所 按致齊句原刻脫宿字今據文義増
  刑法志二餘者初犯戒諭再犯三犯酌量責罰 按諭原刻訛論酌原刻訛約今據文義改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四
  眀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刑法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食貨
  諸犯私鹽者杖七十七徒二年財産一半沒官於沒物內一半付告人充賞鹽貨犯界者減私鹽罪一等提㸃官禁治不嚴初犯笞四十再犯杖八十本司官與總管府官一同歸斷三犯聞奏定罪如監臨及竈戶私賣鹽者同私鹽法 諸偽造鹽引者斬家産付告人充賞失覺察者鄰佑不首告杖一百商賈販鹽到處不呈引發賣及鹽引數外夾帶鹽引不相隨並同私鹽法鹽已賣五日內不赴司縣批納引目杖六十徒一年因而轉用者同賣私鹽法犯私鹽及犯界斷後發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充鹽夫帶鐐居役役滿放還 諸給散煎鹽竈戶工本官吏通同尅減者計贓論罪 諸大都南北兩城闗廂設立鹽局官為發賣其餘州縣鄉村並聴鹽商興販 諸賣鹽局官煎鹽竈戶販鹽客旅行鋪之家輒挿和灰土硝鹻者笞五十七 諸䝉古人私煑鹽者依常法 諸犯私鹽㑹赦家産未入官者革撥 諸私鹽再犯加等斷徒如初犯三犯杖斷同再犯流逺婦人免徒其博易諸物不論巨細科全罪 諸轉買私鹽食用者笞五十七不用斷沒之令 諸捕獲私鹽止理見發之家勿聴攀指平民有𣙜貨無犯人以𣙜貨解官無𣙜貨有犯人勿問諸巡捕私鹽非承告報明白不得輒入人家捜檢 諸犯私鹽被獲拒捕者斷罪流逺因而傷人者處死 諸巡鹽軍官輒受財脫放鹽徒者以枉法計贓論罪奪所佩符及所受命罷職不敘 諸茶法客旅納課買茶隨處驗引發賣畢三日內不赴所在官司批納引目者杖六十因而轉用或改抺字號或増添夾帶斤重及引不隨茶者並同私茶法但犯私茶杖七十茶一半沒官一半付告人充賞應捕人同若茶園磨戶犯者及運茶車船主知情夾帶同罪有司禁治不嚴致有私茶生發罪及官吏茶過批驗去處不批驗者杖七十偽造茶引者斬家産付告人充賞 諸私茶非私自入山採者不從斷沒法 諸産金之地有司嵗徴金課正官監視人戶自執權衡兩平收受其有巧立名色廣取用錢及多稱金數尅除火耗為民害者從監察御史㢘訪司紏之諸出銅之地民間敢私鍊者禁之 諸鐡法無引私販者比私鹽減一等杖六十鐡沒官內一半折價付告人充賞偽造鐡引者同偽造省部印信論罪官給賞鈔二錠付告人監臨正官禁治私鐡不嚴致有私鐡生發者初犯笞三十再犯加一等三犯別議黜降客旅赴冶支鐡引後不批月日出給引鐡不相隨引外夾帶鐡沒官鐡已賣十日內不赴有司批納引目笞四十因而轉用同私鐡法凡私鐡農器鍋釡刀鎌斧杖及破壊生熟鐡器不在禁限江南鐡貨及生熟鐡器不得於淮漢以北販賣違者以私鐵論 諸衛輝等處販賣私竹者竹及價錢並沒官首告得實者於沒官物約量給賞犯界私賣者減私竹罪一等若民間住宅內外井闌檻竹不成畆本主自用外貨賣者依例抽分有司禁治不嚴者罪之仍於解由內開寫 諸私造薩滿阿喇克酒者同私酒法杖七十徒二年財産一半沒官有首告者於沒官物內一半給賞 諸䝉古漢軍輒造私酒醋麯者依常法 諸犯禁飲私酒者笞三十七 諸犯界酒十瓶以下罰中統鈔一十兩笞二十七十瓶以上罰鈔四十兩笞四十七酒給元主酒雖多罰止五十兩罪止六十諸匿稅者物貨一半沒官於沒官物內一半付告人充賞但犯笞五十入門不弔引同匿稅法 諸辦課官估物收稅而輒抽分本色者禁之其監臨官吏輒於稅課務求索什物者以盜官物論取與同坐 諸辦課官所掌應稅之物並三十分中取一輒冒估直多收稅錢別立名色巧取分例及不應收稅而收者各以其罪罪之㢘訪司常加體察 諸在城及鄉村有市集之處課稅有常法其在城稅務官吏輒於鄉村妄執經過商賈匿稅者禁之 諸辦課官侵用増餘稅課者以不枉法贓論罪 諸職官印契不納稅錢者計應納稅錢以不枉法論 諸市舶金銀銅錢鐡貨男女人口絲綿段疋銷金綾羅米糧軍器等不得私販下海違者舶商船主綱首事頭火長各杖一百七船物沒官有首告者以沒官物內一半充賞㢘訪司常加紏察 諸市舶司於囬帆物內三十分抽稅一分輒以非理受財者計贓以枉法論 諸舶商大船給公驗小船給公憑每大船一帶柴水船八櫓船各一驗憑隨船而行或有驗無憑及數外夾帶即同私販犯人杖一百七船物並納官內一半付告人充賞公驗內批寫物貨不實及轉變參泄作𡚁同漏舶法杖一百七財物沒官舶司官吏容隠斷罪不敘諸番國遣使奉貢仍具貢物報市舶司稱驗若有夾
  帶不與抽分者以漏舶論 諸海門鎮守軍官輒與番邦回舶頭目等人通情滲泄舶貨者杖一百七除名不敘 諸中賣寳貨耗蠧國財者禁之 諸雲南行使𧴩法官司商賈以他𧴩入境者禁之
  大惡
  諸大臣謀危社稷者誅 諸無故議論謀逆為倡者處死和者流 諸潛謀反亂者處死宅主及兩鄰知而不首者同罪內能悔過自首者免罪給賞不應捕人首告者官之 諸謀反已有反狀為首及同情者凌遲處死為從者處死知情不首者減為從一等流逺並沒入其家其相須連坐者各以其罪罪之 諸父謀反子異籍不坐 諸謀反事覺捕治得實行省不得擅行誅殺結案待報 諸匿反叛不首者處死 諸妖言惑衆嘯聚為亂為首及同謀者處死沒入其家為所誘惑相連而起者杖一百七 諸假託神異狂謀犯上者處死 諸亂言犯上者處死仍沒其家 諸指斥乘輿者非特恩必坐之 諸妄撰詞曲誣人以犯上惡言者處死 諸職官輒指斥詔㫖亂言者雖㑹赦仍除名不敘 諸子孫弒其祖父母父母者凌遲處死因風狂者處死 諸醉後毆其父母父母無他子告乞免死養老者杖一百七居役百日 諸子弒其繼母者與嫡母同 諸部內有犯惡逆而鄰佑社長知而不首有司承告而不問皆罪之 諸子弒其父母雖瘐死獄中仍支解其司以徇諸毆傷祖父母父母者處死 諸謀殺已改嫁祖母
  者仍以惡逆論 諸挾讐毆死義父及殺傷幸獲生免者皆處死 諸圖財殺傷義母者處死 諸為人子孫或因貧困或信巫覡説誘發掘祖宗墳墓盜其財物賣其塋地者驗輕重斷罪遺棄屍骸不為祭祀者同惡逆結案買者知情減犯人罪二等價錢沒官不知情臨事詳審有司仍不得出給賣墳地公據 諸為人子孫為首同他盜發掘祖宗墳墓盜取財物者以惡逆論雖遇大赦原免仍刺字徙逺方屯種 諸婦毆舅姑者處死諸因姦毆死其夫及其舅姑者凌遲處死 諸弟殺
  其兄者處死 諸父子同謀殺其兄欲圖其財而收其嫂者父子並凌遲處死 諸兄因爭毆其弟弟還毆其兄邂逅致死㑹赦仍以故殺論 諸嫂叔爭殺死其嫂者處死 諸因爭虐殺其兄者雖死仍戮其屍 諸因爭移怒戳傷其兄者於市曹杖一百七流逺 諸挾讐毆死其伯叔母者處死 諸因爭兄弟同謀毆死諸父者皆處死 諸挾讐故殺其從父偶獲生免者罪與己死同 諸妻因爭殺其夫者處死 諸婦人問醫人買毒藥殺其夫者醫人同處死 諸妻殺傷其夫幸獲生免者同殺死論 諸婿因醉殺其婦翁偶獲生免者罪與己死同 諸奴殺傷本主者處死 諸奴詬詈其主不遜者杖一百七居役二年役滿日歸其主 諸奴故殺其主者凌遲處死 諸奴毆死主婿者處死 諸挾仇殺傷人一家俱獲生免者與己死同其同謀悔過不至者減等論 諸以姦盡殺其母黨一家者凌遲處死諸兄挾仇與子同謀殺其弟一家者皆處死 諸支
  解人煑以為食者以不道論雖瘦死仍徴燒埋銀給苦主 諸魘魅大臣者處死 諸妻魘魅其夫子魘魅其父㑹大赦者子流逺妻從其夫嫁賣 諸造蠱毒中人者處死 諸採生人支解以祭鬼者凌遲處死仍沒其家産其同居家口雖不知情並徙逺方已行而不曾殺人者比強盜不曾傷人不得財杖一百七徒三年謀而未行者九十七徒二年半其應死之人能自首或捕獲同罪者給犯人家産應捕者減半
  姦非
  諸和姦者杖七十七有夫者八十七誘姦婦逃者加一等男女同罪婦人去衣受刑未成者減四等強姦有夫婦人者死無夫者杖一百七未成者減一等婦人不坐其媒合及容止者各減姦罪三等止理見發之家私和者減四等 諸指姦不坐 諸無夫婦人有孕稱與某人姦即同指姦罪止本婦 諸宿衛士與宮女姦者出軍 諸翁欺姦男婦已成者處死未成者杖一百七男婦歸宗和姦者皆處死男婦虛執翁姦已成有司已加翁拷掠男婦招虛者處死虛執翁姦未成已加翁拷掠男婦招虛者杖一百七發付夫家從其嫁賣婦告或翁告同若男婦告翁強姦已成卻問得翁欲欺姦未成男婦妄告重事笞三十七歸宗 諸欺姦義男婦杖一百七欺姦不成杖八十七婦並不坐婦及其夫異居當差雖㑹赦仍異居 諸男婦與姦夫謀誣翁欺姦買休出離者杖一百七從夫嫁賣姦夫減一等買休錢沒官諸與弟妻姦者各杖一百七姦夫流逺姦婦從夫所欲諸嫂寡守志叔強姦者杖九十七 諸與同居姪婦
  姦各杖一百七有官者除名 諸強姦姪婦未成者杖一百七 諸與兄弟之女姦皆處死與從兄弟之女姦
  減一等與族兄弟之女姦減二等 諸居父母喪欺姦父妾者各杖九十七婦人歸宗 諸姦私再犯者罪加二等婦人聴其夫嫁賣 諸因姦偷遞家財止以姦論諸僱人之妻為妾年滿而歸雇主復與通即以姦論
  因又與殺其夫者皆處死 諸子犯姦父出首仍坐之諸姦不理首原 諸姦生男女男隨父女隨母 諸僧尼道士女冠犯姦斷後並勒還俗 諸強姦人幼女者處死雖和同強女不坐凡稱幼女止十嵗以下 諸年老姦人幼女杖一百七不聴贖 諸十五嵗未成丁男和姦十嵗以下女雖和同強減死杖一百七女不坐諸強姦十嵗以上女者杖一百七 諸強姦妻前夫男婦未成及強姦妻前夫女已成並杖一百七妻離之諸三男強姦一婦者皆處死婦人不坐 諸職官犯姦者如常律仍除名但有祿人犯者同 諸職官求姦未成者笞五十七解見任雜職敘 諸職官因謔部民妻致其夫棄妻者杖六十七罷職降二等雜職敘記過諸職官強姦部民妻未成杖一百七除名不敘 諸職官因姦買部民妾姦非姦所捕獲止以買部民妾論笞三十七解職別敘 諸監臨官與所監臨囚人妾姦者杖九十七除名 諸職官與倡優之妻姦因娶為妾者杖七十七罷職不敘 諸監臨令人姦汚所部寡婦者杖八十七除名 諸蠻夷官擅以籍沒婦人為妻者杖八十七罷職記過婦人笞四十七 諸主姦奴妻者不坐 諸奴有女已許嫁為良人妻即為良人其主輒欺姦者杖一百七其妻縱之者笞五十七其女夫家仍願為婚者減元議財錢之半不願者追還元下聘財令父收管為良改嫁 諸奴姦主女者處死 諸以傔從與命婦姦以命婦從姦夫逃者皆處死 諸強姦主妻者處死 諸奴與主妾姦者各杖九十七 諸良民竊奴婢生子子隨母還主奴竊良民生子子隨母為良仍異籍當差 諸奴婢相姦笞四十七 諸夫受財縱妻為娼者夫及姦婦姦夫各杖八十七離之若夫受財勒妻妾為娼者妻量情論罪 諸和姦同謀以財買休卻娶為妻者各杖九十七姦婦歸其夫 諸夫妻不睦夫以威虐逼其妻指與人姦者杖七十七妻不坐離之 諸婿誣妻父與女姦者杖九十七妻離之 諸夫指姦而棄其妻所指姦夫輒停妻而娶之者兩離之 諸姦夫姦婦同謀殺其夫者皆處死仍於姦夫家屬徴燒埋銀諸因姦殺其本夫姦婦不知情以減死論 諸妻與
  人姦同謀藥死其夫偶獲生免者罪與已死同依例結案 諸婦人為首與衆姦夫同謀親殺其夫者凌遲處死姦夫同謀者如常法 諸夫獲妻姦妻拒捕殺之無罪 諸與無夫婦姦約為妻卻毆死正妻者處死 諸與姦婦同謀藥死其正妻者皆處死 諸妻妾與人姦夫於姦所殺其姦夫及其妻妾及為人妻殺其強姦之夫並不坐若於姦所殺其姦夫而妻妾獲免殺其妻妾而姦夫獲免者杖一百七 諸姦夫殺死姦婦者與故殺常人同 諸求姦不從毆死其婦以強盜持杖殺人論 諸兩姦夫與一姦婦皆有宿約其先至者因鬥殺其後至者以故殺論
  盜賊
  諸盜賊共盜者併贓論仍以造意之人為首隨從者各減一等或二罪以上俱發從其重者論之 諸竊盜初犯刺左臂謂已得財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刺項並充警跡人官司以法拘檢闗防之其䝉古人有犯及婦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 諸評盜賊者皆以至元鈔為則除正贓外仍追倍贓其有未獲賊人及雖獲無可追償並於有者名下追徴 諸犯徒者徒一年杖六十七一年半杖七十七二年杖八十七二年半杖九十七三年杖一百七皆先決訖然後發遣合屬帶鐐居役應配役人隨有金銀銅鐡洞冶屯田隄岸橋道一切等處就作令人監視日計工程滿日放還充警跡人諸盜未發而自首者原其罪能捕獲同伴者仍依例
  給賞其於事主有所損傷及准首再犯不在原免之例諸杖罪以下府州追勘明白即聴斷決徒罪總管府
  決配仍申合於上司照驗流罪以上須牒㢘訪司官審覆無寃方得結案依例待報其徒伴有未獲追㑹有不完者如復審既定贓驗明白理無可疑亦聴依上歸結諸強盜持仗但傷人者雖不得財皆死不曽傷人不
  得財徒二年半但得財徒三年至二十貫為首者死餘人流逺不持仗傷人者惟造意及下手者死不曽傷人不得財徒一年半十貫以下徒二年每十貫加一等至四十貫為首者死餘人各徒三年若因盜而姦同傷人坐之其同行人止依本法謀而未行者於不得財罪上各減一等罪之 諸竊盜始謀而未行者笞四十七已行而不得財者五十七得財十貫以下六十七至二十貫七十七毎二十貫加一等一百貫徒一年毎一百貫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諸盜庫藏錢物者比常盜加一等贓滿至五百貫以上者流 諸盜駝馬牛驢騾一倍九盜駱駞者初犯為首九十七徒二年半為從八十七徒二年再犯加等三犯不分首從一百七出軍盜馬者初犯為首八十七徒二年為從七十七徒一年半再犯加等罪止一百七出軍盜牛者初犯為首七十七徒一年半為從六十七徒一年再犯加等罪止一百七出軍盜驢騾者初犯為首六十七徒一年為從五十七刺放再犯加等罪止徒三年盜羊豬者初犯為首五十七刺放為從四十七刺放再犯加等罪止徒三年盜係官駝馬牛者比常盜加一等 諸劇賊既欵附得官復以捕賊為由虐取民財者計贓論罪流逺 諸強盜再犯仍刺 諸強盜殺傷事主不分首從皆處死 諸強奪人財以強盜論 諸以藥迷瞀人取其財者以強盜論諸白晝持仗剽掠得財毆傷事主若得財不曽傷事主並以強盜論 諸官民行船遭風著淺輒有搶擄財物者比同強盜科斷若會赦仍不與真盜同論徴贓免罪諸強盜出外國其邉臣執以來獻者賜金帛以旌之諸盜乘輿服御器物者不分首從皆處死知情領賣
  剋除價錢者減一等 諸盜官錢追徴未盡到官禁繋既久實無可折償者除之 諸守庫軍但盜庫中財物者處死會赦者仍刺之 諸內藏典守輒盜庫中財物者處死 諸造鈔庫工匠私藏合毀之鈔出庫者杖一百七監臨失闗防者笞三十七 諸盜印鈔庫鈔者處死 諸檢昏鈔行人盜取昏鈔為監臨捜獲不得財者以盜庫藏錢物不得財加等論杖七十七 諸燒鈔庫合干檢鈔行人輒盜昏鈔出庫分使者刺斷 諸盜局院官物雖贓不滿貫仍加等杖七十七刺字 諸工匠已闗出庫物料成造及額餘外不曽還官因盜出局者斷罪免刺 諸盜已到倉官糧而未離倉事覺者以不得財論免刺 諸盜官員符節比常盜加一等計贓坐罪 諸盜守府文卷作故紙變賣者杖七十七同竊盜刺字買卷人笞四十七 諸圖財謀故殺人多者凌遲處死仍驗各賊所殺人數於家屬均徴燒埋銀 諸圖財陷溺人於死幸獲生免者罪與己死同 諸圖財殺死他人奴婢者同圖財殺人論 諸奴盜主財而逃送其逃者輒殺其奴而取其財即以強盜殺人論 諸發塚已開塚者同竊盜開棺槨者同強盜毀屍骸者同傷人仍於犯人家屬徴燒埋銀 諸挾仇發塜盜棄其屍者處死 諸發塚得財不傷屍杖一百七刺配 諸盜發諸王駙馬墳寢者不分首從皆處死看守禁地人杖一百七三分家産一分沒官同看守人杖六十七 諸事主殺死盜者不坐 諸寅夜潛入人家被毆傷而死者勿論 諸於逈野盜伐人材木者免刺計贓科斷諸被脅從上盜至盜所復逃去不以為從論 諸竊盜贓不滿貫斷罪免刺 諸子為盜父殺之不坐 諸為盜初經刺斷再犯姦私止以姦為坐不以為盜再犯論諸奴婢數為盜應識過於門者其主不知情不得輒
  書於其主之門 諸被誘脅上盜不曽分贓而容隠不首者杖六十七免刺 諸先盜親屬財免刺再盜他人財止作初犯論 諸先犯誘姦婦人在逃後犯竊盜二事俱發以誘姦為重杖從姦刺從盜 諸瘖啞為盜不論瘖啞 諸詐稱捜稅攔頭剽奪行李財物者以盜論刺斷充警跡人 諸盜米糧非因饑饉者仍刺㫁 諸盜塔廟神像服飾無人看守者㫁罪免刺 諸事主及盜私相休和者同罪所盜錢物頭疋倍贓等沒官 諸竊盜應徒若有祖父母父母年老無兼丁侍養者刺斷免徒再犯而親尚存者𠉀親終日發遣居役 諸女直人為盜刺斷同漢人 諸年饑民窮見物而盜計贓斷罪免刺配及徴倍贓 諸竊盜一嵗之中頻犯者從一重論刺斷 諸為盜以所得贓與人博不勝失所得贓事覺追正贓仍坐博者罪 諸父以子同盜子年未出幼不曽分贓免罪 諸年饑追其子若婿同持杖行劫子若婿減死一等坐免刺充警跡人 諸父為人誘為盜疾不能往命其子從之而分其贓者父減為從一等免刺子以為從論 諸兄逼未成丁弟同上盜減為從一等論仍罰贖 諸兄弟同盜罪皆至死父母老而乏養者內以一人情罪可逭者免死養親 諸兄弟同盜皆刺 諸父子兄弟頻同上盜從凡盜首從論 諸父子兄弟同為強盜者皆處死 諸夫謀為強盜妻不諌反從之盜者減為從一等論罪 諸親屬相盜謂本服緦麻以上親及大功以上親為婚姻之家犯盜止坐其罪並不在刺字倍贓再犯之限其別居尊長於卑幼家竊盜若強盜及卑幼於尊長家行竊盜者緦麻小功減凡人一等大功減二等期親減三等強盜者準凡盜論殺傷者各依故殺傷法若同居卑幼將人盜已家財物者五十貫以下笞二十七毎五十貫加一等罪止五十七他人以常盜減一等 諸姑表姪盜姑夫財同親屬相盜論 諸女在室喪其父不能自存有祖父母而不之䘏因盜祖父母錢者不坐 諸弟為首強劫從兄財即以強盜論 諸嘗過房他人子孫以為子孫輒盜所過房之家財物者即以親屬相盜論 諸奴盜主財應流逺而主求免者聴 諸奴盜主財斷罪免刺 諸盜雇主財者免刺不追倍贓盜先雇主財者同常盜論諸佃客盜地主財同常盜論 諸同主奴相盜斷罪免刺配不追倍贓 諸盜同受僱人財不以同居論 諸賃屋與房主同居而盜房主財者與常盜論 諸盜同本財者笞五十七不以真盜計贓論 諸巡捕軍兵因自為盜者比常盜加一等論罪若自相覺察告捕到官或曾共為盜首獲同伴者免罪給賞 諸軍人為盜刺斷免充警跡人仍追賞錢給告者 諸守庫藏軍人輒為首誘引外人偷盜官物但經二次三次入庫為盜及提鈴把門軍人受贓縱賊者皆處死為從者杖一百七刺字流逺 諸見役軍人在逃因為竊盜得財杖一百七仍刺字杖從逃軍刺從盜 諸軍人在路奪人財物又廹逐人致死非命者為首杖一百七為從七十七徵燒埋銀給苦主 諸婦人為盜斷罪免刺配及警跡人免徴倍贓𠕂犯者坐其夫 諸婦人寡居與人姦盜舅姑財與姦夫令娶已為妻者姦非姦所捕獲止以同居卑幼盜尊長財為坐笞五十七歸宗姦夫笞六十七諸為僧竊取佛像腹中裝者以盜論 諸僧道為盜同常盜刺斷徵倍贓還俗充警跡人 諸僧道盜其親師祖師父及同師兄弟財者免刺不追倍贓斷罪還俗諸幼小為盜事發長大以幼小論未老疾為盜事發老疾以老疾論其所當罪聴贖仍免刺配諸犯罪亦如之諸年未出幼再犯竊盜者仍免刺贖罪發充警跡人諸竊盜年幼者為首年長者為從為首仍聴贖免刺
  配為從依常律 諸掏摸人身上錢物者初犯再犯三犯刺斷徒流並同竊盜法仍以赦後為坐 諸以七十二局欺誘良家子弟富商大賈博塞錢物者以竊盜論計贓斷配 諸夜發同舟槖中裝取其財者與竊盜真犯同論 諸畧賣良人為奴婢者畧賣一人杖一百七流逺二人以上處死為妻妾子孫者一百七徒三年因而殺傷人者同強盜法若畧而未賣者減一等和誘者又各減一等及和同相賣為奴婢者各一百七畧誘奴婢貨賣為奴婢者各減誘畧良人罪一等為妻妾子孫者七十七徒一年半知情娶賣及藏匿受錢者各遞減犯人罪一等假以過房乞養為名因而貨賣為奴婢者九十七引領牙保知情減二等價沒官人給親如無元買契劵有司輒給公據者及承告不即追捕者並笞四十七闗津主司知而受財縱放者減犯人罪三等除名不敘失檢察者笞二十七如能告獲者畧人每人給賞三十貫和誘每人二十貫以至元鈔為則於犯人名下追徵無財者徵及知情安主牙保應捕人減半其事未發而自首者若同黨能悔過自首擒獲其徒黨者並原其罪仍給賞之半再犯及因畧傷人者不在首原之例諸婦人誘賣良人罪應徒者免徒 諸職官誘畧良
  人為奴革後不首仍除名不敘所誘畧人給親 諸兄盜牛脅其弟同宰殺者弟不坐 諸白晝剽奪驛馬為首者處死為從減一等流逺 諸盜親屬馬牛事未覺自首願償價不從既送官仍以自首論免刺 諸強盜行劫為主所逐分散奔走為首者殺傷隣人為從者不知不以殺傷事主不分首從論為首者處死為從者杖一百七刺配 諸竊盜棄財拒捕毆傷事主者杖一百七免刺 諸為盜先竊後強㑹赦其下手殺傷事主者不赦餘仍刺而釋之 諸盜賊分贓不均從賊欲首為首賊所殺者仍以謀故殺人論 諸盜賊聞赦故殺捕盜之人者不赦 諸藏匿強竊盜賊有主謀紏合指引上盜分受贓物者身雖不行合以為首論若未行盜及行盜之後知情藏匿之家各減強竊從賊一等科斷免刺其已經斷怙終不改者與從賊同 諸謀欲圖人所質之田輒遣人強劫贖田之價者主謀下手一體刺斷其卑幼為尊長驅役者免刺 諸盜賊應徵正贓及燒埋銀貧無以備令其折庸凡折庸視各處庸價而㑹之庸滿發元籍充警跡人婦人日準男子工價三分之二官錢役於旁近之處私錢役於事主之家 諸盜賊得財用於酒肆倡優之家不知情止於本盜追徵其所盜即官錢雖不知情於所用之家追徵若用買貨物還其貨物徵元贓 諸奴婢盜人牛馬既斷罪其贓無可徵者以其人給物主其主願贖者聴 諸盜官銀追徵未盡到官禁繫既久實無可折償者除之 諸係官人口盜人牛馬免徵倍贓 諸盜賊正贓已徵給主倍贓無可追理者免徵 諸盜賊正贓或典質於人典主不知情而歸其贓仍徴還元價 諸遐荒盜賊盜駞馬牛驢羊倍贓無可徴者就發配役出軍 諸盜先犯後發與後犯先發罪同者勿論 諸先犯強盜刺斷再犯竊盜止依再犯竊盜刺配 諸出軍賊徒在逃初犯杖六十七再犯加二等罪止一百七仍發元流所出軍 諸強竊盜充警跡人者五年不犯除其籍其能告發及捕獲強盜一名減二年二名比五年竊盜一名減一年應除籍之外所獲多者依常人獲盜理賞不及數者給憑通理籍既除再犯終身拘籍之凡警跡人緝捕之外有司毋差遣出入妨其理生 諸警跡人有不告知隣佑輒離家經宿及㳺惰不事生産作業者有司究之隣佑有失覺察者亦罪之 諸警跡人受命捕盜既獲其盜卻挾恨殺其盜而取其財不以平人殺有罪賊人論 諸色目人犯盜免刺科斷發本管官司設法拘檢限內改過者除其籍無本管官司發付者從有司收充警跡人諸為盜經刺自除其字再犯非理者補刺五年不再
  犯已除籍者不補刺年未滿者仍補刺 諸盜賊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後不補刺 諸應刺左右臂而臂有雕青者隨上下空歇之處刺之 諸犯竊盜已經刺臂卻徧文其身覆蓋元刺再犯竊盜於手背刺之諸累犯竊盜左右項臂刺徧而再犯者於項上空處刺之 諸子盜父首弟盜兄首婿盜翁首並同自首者免罪 諸奴盜主首者斷罪免刺不徵倍贓仍付其主為奴 諸脅從上盜而不受贓者止以不首之罪罪之杖六十七不刺 諸為盜悔過以所盜贓還主者免罪諸為盜得財者聞有涉疑根捕卻以贓還主者減二等論罪免徒刺及倍贓 諸竊盜因事主盤詰而自首服其贓未還主者計贓減二等論罪刺字 諸盜賊為首者自首免罪為從不首仍全科 諸無服之親相首為盜止科其罪免刺配倍贓 諸竊盜悔過以贓還主不盡其餘贓猶及刺罪者仍刺之














  元史巻一百四
  元史卷一百四考證
  刑法志三若茶園磨戸犯者及運茶車船主知情夾帶同罪 按原刻脫車字今據官民凖用元典章増
  刑法志三諸潛謀反亂者處死宅主及兩隣知而不首者同罪 按宅原刻訛安今據至正條格改
  刑法志三諸子弒其父母雖瘐死獄中仍支解其屍以狥 按瘐死原刻訛瘦死考漢書宣帝紀注囚徒病律名為瘐今據改
  刑法志三諸因爭移怒戳傷其兄者於市曺杖一百七流逺 按戳原刻作戮 按至正條格載以刃傷兄而未死者杖一百七遷徙千里之外即此例也今據改
  刑法志三諸婦人為盜㫁罪免刺配及充警跡人 按原刻脫充字今據文義増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五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詐偽
  諸主謀偽造符寳及受財鑄造者皆處死同情轉募工匠及受募刻字者杖一百七偽造制敕者與符寳同諸妄増減制書者處死 諸近侍官輒詐傳上㫖者杖一百七除名不敘 諸偽造省府印信文字但犯制敕者處死若偽造省府劄付者杖一百七再犯流逺知情不首者八十七其文理訛謬不堪行用者九十七若偽造司縣印信文字追呼平民勒取財物者初犯杖七十七累犯不悛者一百七 諸偽造宣慰司印信契本及商稅務青由欺冒商賈者杖一百七 諸赦前偽造省印赦後不曽銷毀杖七十七有官者奪所受宣敕除名不敘 諸掾屬輒造省官押字盜用省印賣放官職者雖會赦流逺 諸偽造稅物雜印私熬顔色偽稅物貨者杖八十七告捕得實者徴中統鈔一百貫充賞物主知情減犯人罪一等其匿稅之物一半沒官於沒官物內一半付告人充賞不知情者不坐物給元主其捕獲人擅自脫放者減犯人罪二等受財者與犯人同罪諸省部小史為人誤毀行移檢扎輒自刻印信偽補署押求蓋本罪無他情𡚁者杖七十七發元籍 諸僧道偽造諸王印信及令㫖抄題者處死 諸盤獲偽造印信之人同獲強盜給賞 諸告獲私造厯日者賞銀一百兩如無太史院厯日印信便同私厯造者以違制論諸受財賣他人敕牒及收買轉賣者杖一百七刺面
  發元籍買者杖八十七發元籍 諸職官被差以疾輒令人代乗驛傳而往者杖六十七代者笞五十七 諸公差於官船夾帶從人冒支分例者笞一十七記過支過分例米追徴還官 諸詐稱使臣偽寫給驛文字起馬匹舟船者杖一百七有司失覺察輒憑無印信闗牒倒給者判署官笞三十七首領官吏四十七 諸職官詐傳上司言語擅起驛馬者杖六十七托克托和斯依隨擅給驛馬者笞五十七並解職別敘記過驛官二十七還職 諸詐稱按部官恐嚇官吏者杖六十七 諸詐稱監臨長官署置差遣欺取錢物者杖八十七錢物沒官 諸詐稱奉使所委官聽理民訟者杖九十七詐稱隨行令史者笞五十七 諸偽造寳鈔首謀起意並雕板抄紙收買顔料書填字號窩藏印造但同情者皆處死仍沒其家産兩隣知而不首者杖七十七坊正主首社長失察並巡捕官兵各笞四十七捕盜官及鎮守巡捕軍官各決三十七未獲賊徒依強盜立限緝捕買使偽鈔者初犯杖一百七再犯加徒一年三犯科㫁流逺諸捕獲偽鈔賞銀五錠給銀不給鈔 諸父子同造
  偽鈔者皆處死 諸父偽造鈔子聽給使不與父同坐子造偽鈔父不同造不與子同坐 諸夫偽造寳鈔者妻不坐 諸偽造寳鈔印板不全者杖一百七 諸偽造寳鈔沒其家産不及其妻子 諸赦前收藏偽鈔赦後行使者杖一百七不曽行使而不首者減一等 諸偽造鈔罪應死者雖親老無兼丁不聽上請 諸捕獲偽造寳鈔之人雖已身故其應得賞鈔仍給其親屬諸奴婢買使偽鈔其主陳首者不在理賞之例 諸挑剜禆湊寳鈔者不分首從杖一百七徒一年再犯流逺年七十以上者呈稟定奪毋輒聽贖買使者減一等諸燒造偽銀者徒 諸造賣偽銀買主不知情價錢給主偽銀內銷提真銀沒官依本犯科罪 諸偽造各倉支發糧籌者笞五十七已支出官糧者凖盜係官錢物科罪倉官人等有犯者依監主自盜法贓重者從重論諸冒支官錢計贓以枉法論並除名不敘 諸冒名
  入仕者杖六十七奪所受命追俸發元籍會赦不首笞四十七仍追奪之 諸奴受主命冒充職官者杖九十七其主及同僚相容隠者八十七 諸子冒亡父官居職任事者杖七十七犯在赦前赦後不出首者笞四十七追回所受宣敕及支過俸祿還官 諸邊臣輒以子婿詐稱招徠蠻獠保充土官者除名不敘拘奪所授官諸軍官承襲偽増年者監察御史亷訪司糾察之濫
  保官吏並坐罪 諸職官妄報出身履歴者除名不敘諸驛史令史有過不敘詐稱作闕別處補用者笞五
  十七罷役不敘 諸輸納官物輒増改朱鈔者杖六十七罷之 諸有司長官輒以追到盜贓支使卻虛立給主文案者雖㑹赦解職降先職二等敘承吏除名不敘諸帥府上功文字詐添有功軍人名數主謀者杖八
  十七除名不敘隨從書寫者笞五十七 諸詐以軍功受舉入仕者罷之仍奪所受命 諸擅改已奏官員選目姓名者雖會赦除名發元籍 諸曹吏輒於公牘改易年月圖逭罪責者笞五十七罷役別敘記過 諸譁強之人輒為人偽増籍面者杖八十七紅泥粉壁識過其門 諸䝉古驛史能辨出詐偽文字一起以上者減一資陞轉
  訴訟
  諸告人罪者須明注年月指陳實事不得稱疑誣告者抵罪反坐越訴者笞五十七本屬官司有過及有寃抑屢告不理或理㫁偏屈並應合廻避者許赴上司陳之諸訴訟本爭亊外別生餘亊者禁其本爭事畢別訴
  者聽 諸軍民風憲官有罪各從其所屬上司訴之諸民間雜犯赴有司陳首者聽 諸告言重事實輕事虛免坐輕事實重事虛反坐 諸中外有司發人家録私書輒興獄訟者禁之若本宗事須引用證驗者仍聽追照其搆飾傅㑹以文致人罪者審辨之除本宗外餘事並勿聽理 諸教令人告緦麻以上親及奴婢告主者各減告者罪一等若教令人告子孫各減所告罪二等其教令人告事虛應反坐或得實應賞者皆以告者為首教令為從 諸老廢篤疾事須爭訴止令同居親屬深知本末者代之若謀反大逆子孫不孝為同居所侵侮必須自陳者聽 諸致仕得代官不得已與齊民訟許其親屬家人代訴所司毋侵撓之 諸婦人輒代男子告辨爭訟者禁之若果寡居及雖有子男為他故所妨事須爭訟者不在禁例 諸子證其父奴訐其主及妻妾弟姪不相容隠凡干名犯義為風化之玷者並禁止之 諸親屬相告並同自首 諸妻訐夫惡比同自首原免凡夫有罪非惡逆重事妻得相容隠而輒告訐其夫者笞四十七 諸妻曽背夫而逃被㫁復誣告其夫以重罪者抵罪反坐從其夫嫁賣 諸職官同僚相言者並解職別敘記過 諸告人罪者自下而上不得越訴諸府州司縣應受理而不受理雖受理而聽㫁偏屈或遷延不決者隨輕重而罪罰之 諸訴官吏受賂不法徑赴憲司者不以越訴論 諸陳訴有理路府州縣不行訴之省部臺院省部臺院不行經乗輿訴之未訴省部臺院輒經乗輿訴者罪之 諸職官誣告人枉法贓者以其罪罪之除名不敘 諸奴婢告其主者處死本主求免者聽減一等 諸以奴告主私事主同自首奴杖七十七
  鬬毆
  諸鬬毆以手足擊人傷者笞二十七以他物者三十七傷及拔髪方寸以上者四十七若血從耳目出內損吐血者加一等折齒毀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若破骨及湯火傷人者杖六十七折一齒二指以上及髠髪並刃傷折人肋眇人兩目墮人胎七十七以穢物汚人頭面者罪亦如之折跌人肢體及瞎其目者九十七辜內平復者各減二等即損二事以上及因舊患令致篤疾若㫁舌及毀敗人隂陽者一百七 諸訴毆詈有䦨告者勿聽違者究之 諸保辜者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者二十日以刃及湯火傷人者三十日折跌支體及破骨者五十日毆傷不相須餘條毆傷及殺傷者凖此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他故謂別増餘患而死者 諸娼女毆傷良人辜限之外死者杖七十七單衣受刑 諸毆傷人辜限外死者杖七十七 諸以非理毆傷妻妾者罪以本毆傷論並離之若妻不為父母悅以致非理毆傷者罪減二等並離之 諸職官毆妻墮胎者笞三十七解職期年後降先品一等注邊逺一任妻離之 諸以非理苦虐未成婚男婦者笞四十七婦歸宗不追聘財 諸舅姑非理凌虐無罪男婦者笞四十七男婦歸宗不追聘財 諸䝉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於有司 諸䝉古人斫傷他人奴知罪願休和者聽 諸以他物傷人致成廢疾者杖七十七仍追中統鈔一十錠付被傷人充養濟之資 諸因鬬毆斫傷人成廢疾者杖八十七徴中統鈔二十錠付被傷人充養濟之資為父還毆致傷者徴其鈔之半諸豪橫輒誣平人為盜捕其夫婦男女於私家拷訊
  監禁非理凌虐者杖一百七流逺其破害有致殘廢者仍徴中統鈔二十錠充養濟之資 諸職官輒將義男去勢以充閹官進納者杖一百七除名不敘記過義男歸宗 諸以微故殘傷義男肢體廢疾者加凡人折跌肢體二等論義男歸宗仍徴中統鈔五百貫充養贍之資 諸尊長輒以微罪刺傷弟姪雙目者與常人同罪杖一百七追徴贍養鈔二十錠給苦主免流識過於門無罪者仍流 諸弟雖聽其兄之仇同謀剜其兄之眼即以弟為首各杖一百七流逺而弟加逺 諸卑幼挾仇輒刺傷尊長雙目成廢疾者杖一百七流逺 諸以刃刺破人兩目成篤疾者杖一百七流逺仍徴中統鈔二十錠充養贍之資主使者亦如之 諸挾仇傷人之目者若一目元損又傷其一目與傷兩目同論雖會赦仍流 諸因爭誤瞎人一目者杖七十七徴中統鈔五十兩充醫藥之資 諸托克托和斯輒毆傷往來使臣者笞四十七解職記過 諸職官輒以他物毆傷使臣者杖六十七 諸司屬官輒毆本營上司幕官者笞四十七解職記過 諸方鎮僚屬輒以他物毆傷主帥者杖六十七幕官使酒罵長官者笞四十七並解職別敘記過 諸按部官因爭辯輒毆有司官有司官還毆者各笞三十七解職 諸監臨官挾怨當㕔扯捽屬官屬官輒毆之者笞四十七解職 諸方面大臣不能以正率下輒與幕屬公堂鬬爭雖㑹赦並罷免記過赦前無招者還職 諸職官輒毆傷所監臨以所毆傷法論罪記過 諸職官毆傷同署長官者笞五十七解見任降先品一等敘仍記過名 諸有司長官輒毆同位正官者笞三十七毆佐貳官者二十七並解職記過 諸同僚改除復以私忿相毆詈者皆罷其所受新命 諸在閒職官輒毆詈本籍在任長官者杖六十七 諸職官相毆其官等從所傷輕重論罪 諸軍官縱酒因戲而怒故毆傷有司官者笞三十七記過 諸幕僚因公輒以惡言詈長官者笞四十七長官輒還毆者笞一十七並記過名 諸職官乗醉當街毆傷平民者笞四十七記過 諸職官閒居與庶民相毆者職官減一等聽罰贖 諸以他物毆傷職官者加一等笞五十七 諸小民恃年老毆詈所屬官長者杖六十七不聽贖 諸惡少無賴輒毆傷禁近之人者杖七十七
  殺傷
  諸殺人者死仍於家屬徴燒埋銀五十兩給苦主無銀者徴中統鈔一十錠㑹赦免罪者倍之 諸部民毆死官長主謀及下手者皆處死同毆傷非致命者杖一百七流逺均徴燒埋銀 諸殺人還自殺不死者仍處死諸殺人從而加功無故殺之情者會赦仍釋之 諸
  鬬毆殺人先誤後故者即以故殺論 諸因鬬毆以刃殺人及他物毆死人者並同故殺 諸因爭以刃傷人幸獲生免者杖一百七 諸持刃方殺人人覺而逃卻移怒殺所解勸者與故殺同 諸有司徴科急民弗堪致殺其徴科者仍以故殺論 諸醉中欲殺其妻不得移怒殺死其解紛之人者處死 諸欲誘娼女逃不從輒殺之者與殺常人同 諸鬬毆殺人者結案待報諸人殺死其父子毆之死者不坐仍於殺父者之家徴燒埋銀五十兩 諸䝉古人因爭及乗醉毆死漢人者㫁罰出征並全徴燒埋銀 諸因閧爭一人誤蹂死小兒一人毆人致死毆者結案蹂者杖一百七並徴燒埋銀 諸有人戲調其妻夫遇而毆之因傷而死者減死一等論罪仍徴燒埋銀 諸毆死應捕殺惡逆之人者免罪不徴燒埋銀 諸以他物傷人傷毒流注而死雖在辜限之外仍減殺人罪三等坐之 諸因爭以頭觸人與人俱仆肘抵其心邂逅致死者杖一百七全徴燒埋銀 諸出使從人毆死館夫者以毆殺論 諸因戲言相毆致傷人命者杖一百七 諸父亡母復納他人為夫即為義父若逐其子出居於外即同凡人其有所鬬毆殺傷即以凡人鬬毆殺傷論 諸彼此有罪之人相格致死者與殺常人同 諸職官以微故毆死齊民者處死 諸職官受贓為民所告輒毆死告者以故殺論 諸軍官因公乗恕輒令麾下毆人殺死者杖八十七解職期年後降先品一等敘徴燒埋銀給苦主若會赦仍殿降徴銀 諸閫帥侵盜係官錢糧怒吏發其姦輒令人毆死者以故殺論雖會大赦仍追奪不敘倍徴燒埋銀 諸局院官輒以微故毆死匠人者處死 諸父無故以刃殺其子者杖七十七 諸子不孝父與弟姪同謀置之死地者父不坐弟姪杖一百七 諸女已嫁聞女有過輒殺其女者笞五十七追還元受聘財給夫別娶 諸父有過毆其子女邂逅致死者免罪 諸後夫毆死前夫之子者處死 諸妻故殺妾子者杖九十七從其夫嫁賣 諸男婦雖有過舅姑輒加殘虐致死者杖一百七 諸子不孝父殺其子因及其婦者杖七十七婦元有粧奩之物盡歸其父母 諸以細故殺其弟者處死 諸兄以立繼之子主謀殺其嫡弟者主謀下手皆處死其田宅人口財物盡歸死者妻子其子歸宗 諸弟先毆其兄兄還殺其弟即兄殺有罪之弟不以凡人殺死論 諸因爭誤毆死異居弟者杖七十七徴燒埋銀之半 諸因爭故殺族弟者與殺常人同諸妹為尼與人私兄聞而諌之不從反詬詈扯捽其
  兄兄殺之即兄殺有罪之妹不以凡人鬬殺論 諸兄毆弟妻因傷而死者杖一百七徴燒埋銀 諸嫂溺死其小姑者以故殺論 諸因爭毆死族兄弟之子者杖一百七故以刃殺之者處死並徴燒埋銀 諸毆死兄弟之子而圖其財者處死 諸夫婦同謀殺其兄弟之子者皆處死 諸尊長謀毆卑幼致死者杖七十七異居者仍徴燒埋銀 諸以微過輒殺其妻者處死 諸因夫妻反目輒藥死其妻者與故殺常人同 諸妻悖慢其舅姑其夫毆之致死者杖七十七 諸夫臥疾妻不侍湯藥又詬詈其舅姑以傷其夫之心夫毆之邂逅致死者不坐 諸夫惡妻而愛妾輒求妻微罪而殺之者處死 諸風聞涉疑故殺定婚妻者與殺凡人同論諸妻以殘酷毆死其妾者杖一百七去衣受刑 諸
  舅以無實之罪故殺其甥者與殺常人同論 諸因爭挾仇毆死其婿者與殺常人同 諸奴毆詈其主主毆傷奴致死者免罪 諸故殺無罪奴婢杖八十七因醉殺之者減一等 諸毆死擬放良奴婢者杖七十七諸謀殺已放良奴婢者與故殺常人同 諸良人以鬬毆殺人奴杖一百七徴燒埋銀五十兩 諸良人戲殺他人奴者杖七十七徴燒埋銀五十兩 諸奴毆死其弟弟亦為同主奴主乞貸死者聽 諸異主奴婢相犯死者同常人同主相犯至重刑者仍依例結案 諸地主毆死佃客者杖一百七徴燒埋銀五十兩 諸醉中誤認他人為仇人故殺致命者雖誤同故 諸奴受本主命執仇殺人者減死流逺 諸挾仇殺人會赦為首下手者不赦為從不曽下手者免死徒一年 諸以老病殺人者不以老病免 諸謀故殺人年七十以上並枷禁歸勘結案 諸兩家之子昏暮奔還中路相迎撞仆於地因傷致死者不坐仍徴鈔五十兩給苦主 諸十五以下小兒過失殺人者免罪徴燒埋銀 諸十五以下小兒因爭毆傷人致死者聽贖徴燒埋銀給苦主諸瞽者毆人因傷致死杖一百七徴燒埋銀給苦主諸病風狂毆傷人致死免罪徴燒埋銀 諸庸醫以
  鍼藥殺人者杖一百七徴燒埋銀 諸颺磚石剝隣之果誤傷人致死者杖八十七徴燒埋銀 諸軍士習射招箭者不謹致被傷而死射者不坐仍徴燒埋銀 諸過誤踏死小兒杖七十七徴燒埋銀給苦主 諸昏夜馳馬誤觸人死杖七十七徴燒埋銀 諸驅車走馬致傷人命者杖七十七徴燒埋銀 諸昏夜行車不知有人在地誤致轢死者笞二十七徴燒埋銀之半給苦主諸幼小自相作戲誤傷致死者不坐 諸戲傷人命
  自願休和者聽 諸兩人作戲爭物一人放手一人失勢跌死放者不坐 諸以物戲驚小兒成病而死者杖六十七追徴燒埋銀五十兩 諸以戲與人相逐致人跌傷而死者其罪徒仍徴燒埋銀給苦主 諸駱駞在牧囓人而死者牧人笞一十七以駱駞給苦主 諸驛馬在野囓人而死者以其馬給苦主馬主別買當役諸奴故殺其子女以誣其主者杖一百七 諸因爭以妻前夫男女溺死誣頼人者以故殺論 諸後夫置毒飲食與前夫子女食而死者與藥死常人同 諸故殺無罪子孫以誣賴仇人者以故殺常人論 諸殺人無苦主者免徴燒埋銀犯人財産人口並付其妻子仍為民當差 諸殺有罪之人免徴燒埋銀 諸圖財謀故殺人多者皆凌遲處死驗各賊所殺人數於家屬均徴燒埋銀 諸同居相毆而死及殺人罪未結正而死者並不徴燒埋銀 諸殺人者被殺之人或家住他所官徴燒埋銀移本籍得其家屬給之 諸鬬毆殺人應徴燒埋銀而犯人貧乏不能出備並其餘親屬無應徴之人官與支給 諸致傷人命應徴燒埋銀者止徴銀價中統鈔一十綻 諸因爭同毆死人會赦應倍徴燒埋銀者為首致命徴中統鈔一十錠為從均徴一十錠諸毆死人雖不見屍招證明白者仍徴燒埋銀 諸僧道殺人燒埋銀於常住追徴 諸庸作毆傷人命徴燒埋銀不及庸作之家 諸奴毆人致死犯在主家於本主徴燒埋銀不犯在主家燒埋銀無可徴者不徴於其主
  禁令
  諸度量權衡不同者犯人笞五十七司縣正官初犯罰俸一月再犯笞二十七三犯別議仍記過名路府州縣達嚕噶齊長官提調失職初犯罰俸二十日再犯別議諸奏目及官府公文並用國字其有襲用輝和爾字
  者禁之 諸但降詔㫖條畫民間輒刻小本賣於市者禁之 諸內外應佩符職官輒以符付其僕從佩服者禁之 諸官員朝㑹服其朝服私致敬於人臣者罰諸隨朝文武百官朝賀不至者罰中統鈔十貫失儀者罰中統鈔八貫 諸宰相出入輒衝犯者罪之 諸章服惟䝉古人及宿衛之士不許服龍鳯文餘並不禁謂龍五爪三角者職官一品二品許服渾金花三品服金荅子四品五品服雲袖帶襴六品七品服六花八品九品服四花職事散官從一髙命婦一品至三品服渾金四品五品服金荅子六品以下惟服銷金並金紗荅子首飾一品至三品許用金珠寳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珍珠六品以下用金惟耳環用珠玉同籍者不限親疎期親雖別籍並出嫁同車輿並不得用龍鳯文一品至三品許用間金粧飾銀螭頭繡帶青幔四品五品用素獅頭繡帶青幔六品至九品用素雲頭素帶青幔內外有出身者滿應入流見役人員服用與九品同受各投下令㫖鈞㫖有印信見任人員亦與九品同庶人惟許服暗花紵絲絲綢綾羅毛毳不許用赭黃冒笠不得飾以金玉鞾不得裁置花様首飾許用翠花金釵箆各一事惟耳環許用金珠碧甸餘並用銀車輿黒油齊頭平頂皂幔諸色目人除行營帳外餘並與庶人同職官致仕與見任同解降者依應得品級不敘者與庶人同父祖有官既歿年深非犯除名不敘其命婦及子孫與見任同諸樂人工藝人等服用與庶人同凡承應粧扮之物不拘上例皂𨽻公使人惟許服綢絹倡家出入止服皂背不許乗坐車馬應服色等第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違者職官解見任期年後降一等敘餘人笞五十七違禁之物付告捉人充賞御賜之物不在禁限 諸官員以黃金飾甲者禁之違者甲匠同罪 諸常人鞍韂畫虎兔者聽畫雲龍犀牛者禁之 諸段疋織造周身大龍者禁之胸背小龍者勿禁 諸市造鞍轡箭鏃鞾履及諸雜帶用金為飾者禁之 諸郡縣達嚕噶齊及諸投下擅造軍器者禁之 諸神廟儀仗止代以土木紙綵用真兵器者禁之 諸都城小民造彈弓及執者杖七十七沒其家財之半在外郡縣不在禁限 諸打捕及捕盜巡馬弓手巡鹽弓手許執弓箭餘悉禁之 諸漢人持兵器者禁之漢人為軍者不禁 諸賣軍器者賣與應執把之人者不禁 諸民問有藏鐡尺鐡骨朶及含刀鐡柱杖者禁之 諸私藏甲全副者處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不堪穿繫禦敵者笞三十七若鎗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處死五件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件以下七十七徒二年不堪使用笞五十七弓箭私有十副者處死五副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副以下七十七徒二年不成副笞五十七凡弓一箭三十為一副 諸嶽瀆祠廟輒敢觸犯作踐者禁之諸伏羲媧皇堯舜禹湯后土等廟軍馬使臣敢沮壊
  者禁之 諸名山大川寺觀祠廟並前代名賢遺蹟敢拆毀者禁之 諸改寺為觀改觀為寺者禁之 諸祠廟寺觀模勒御寳聖㫖及諸王令㫖者禁之 諸為子行孝輒以剜肝刲股埋兒之屬為孝者並禁止之 諸民間喪𦵏以紙為屋室金銀為馬雜綵衣服帷帳者悉禁之 諸墳墓以甎瓦為屋其上者禁之 諸家廟春秋祭祀輒用公服行禮者禁之 諸民間祖宗神主稱皇字者禁之 諸小民房屋安置鵞項銜脊有鱗爪瓦獸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 諸職官居見任雖有善政不許立碑已立而犯贓汚者毀之無治狀以虛譽立碑者毀之 諸夜禁一更三㸃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㸃鐘聲動聽人行違者笞二十七有官者聽贖其公務急速及疾病死喪産育之類不禁 諸有司曉鐘未動寺觀輒鳴鐘者禁之 諸江南之地每夜禁鐘以前市井㸃燈買賣曉鐘之後人家㸃燈讀書工作者並不禁其集衆祠禱者禁之 諸犯夜拒捕斮傷徼巡者杖一百七 諸城郭人民隣甲相保門置水瓮積水常盈家設火具每物須備大風時作則傳呼以徇於路有司不時㸃視凡救火之具不備者罪之 諸遺火延燒係官房舍杖七十七延燒民房舍笞五十七因致傷人命者杖八十七所毀房舍財畜公私俱免徴償燒自已房舍者笞二十七止坐失火之人 諸煎鹽草地輒縱野火延燒者杖八十七因致闕用者奏取聖裁隣接管民官專一闗防禁治 諸縱火圍獵延燒民房舍錢穀者㫁罪勒償償未盡而會赦者免徴 諸故燒太子諸王房舍者處死 諸故燒官府廨宇及有人居止宅舍無問舍宇大小財物多寡比同強盜免刺杖一百七徒三年因傷人命同殺人其無人居止空房並損壊財物及田塲積聚之物同竊盜免刺計贓㫁罪因盜取財物者同強盜刺㫁並追賠所燒物價傷人命者仍徴燒埋銀再犯者決配役滿徒千里之外 諸挾仇放火隨時撲滅不曽延燒者比強盜不曽傷人不得財杖七十七徒一年半免刺雖親屬相犯比同常人 諸每月朔望二弦凡有生之物殺者禁之 諸郡縣嵗正月五月各禁宰殺十日其飢饉去處自朔日為始禁殺五日 諸每嵗自十二月至來嵗正月殺母羊者禁之 諸宴會雖達官殺馬為禮者禁之其有老病不任鞍勒者亦必與衆驗而後殺之 諸私宰牛馬者杖一百七徴鈔二十五兩付告人充賞兩隣知而不首者笞二十七本管頭目失覺察者笞五十七有見殺不告因脅取錢物者杖七十七若老病不任用者從有司辨驗方許宰殺已病死者申驗開剝其筋角即付官皮肉若不自用須投稅貨賣違者同匿稅法有司禁治不嚴者糾之 諸私宰官馬牛為首杖一百七為從八十七 諸助力私宰馬牛者減正犯人二等論罪 諸牛馬驢騾死而筋角不盡實輸官者一副以上笞二十七五副以上四十七十副以上杖六十七仍徴所犯物價付告人充賞 諸毀傷體膚以行丐於市者禁之 諸城郭內外放鴿帶鈐者禁之 諸諸王駙馬及諸權貴豪右侵占山塲阻民樵採者罪之 諸關譏不嚴受財故縱者罪之 諸江河津渡或明知潮信已到及風濤將起貪索渡錢淹延不渡以致中流覆溺傷害人命者為首處死為從減一等諸棄俗出家不從有司體覆輒度人僧道者其師笞五十七受度者四十七發元籍 諸以白衣善友為名聚衆結社者禁之 諸色目僧尼女冠輒入民家強行抄化者禁之 諸僧道偽造經文犯上惑衆為首者斬為從者各以輕重論刑 諸以非理迎賽祈禱惑衆亂民者禁之 諸俗人集衆鳴鐃作佛事者禁之 諸軍官鳩財聚衆張設儀衛鳴鑼擊鼔迎賽神社以為民倡者笞五十七其副二十七並記過 諸隂陽家天文圖讖應禁之書敢私藏者罪之 諸隂陽家偽造圖讖釋老家私撰經文凡以邪説左道誣民惑衆者禁之違者重罪之在寺觀者罪及主守居外者所在有司察之 諸妄言禁書者徒 諸隂陽家者流輒為人燃燈祭星蠱惑人心者禁之 諸妄言星變災祥杖一百七 諸隂陽法師輒入諸王公主駙馬家者禁之 諸以隂陽相法書符呪水凡異端之術惑亂人聽希求仕進者禁之違者罪之 諸寫匿名文書所言重者處死輕者流沒其妻子與捕獲人充賞事主自獲者不賞 諸寫匿名文字訐人私罪不涉官事者杖七十七 諸投匿名文字於人家脅取錢物者杖八十七發元籍 諸見匿名文書非隨時敗獲者即與燒毀輒以聞官者減犯人二等論罪凡匿名文字其言不及官府止欲訐人罪者如所訐論 諸民間子弟不務生業輒於城市坊鎮演唱詞話教習雜戲聚衆淫謔者並禁之 諸弄禽蛇傀儡藏擫撇鈸倒花錢撃魚鼓惑人集衆以賣偽藥者禁之違者重罪之 諸棄本逐末習用角觝之戲學攻刺之術者師弟子並杖七十七 諸亂製詞曲為譏議者流諸賭博錢物杖七十七錢物沒官有官者罷見任期
  年後雜職內敘開張博房之家罪亦如之再犯加徒一年應捕故縱笞四十七受財者同罪有司縱令攀指十人及在前同賭人罪及官吏賭飲食者不坐 諸賭博錢物同賭之人自首者勿論 諸賭博因事發露追到攤塲賭具贓證明白者即以本法科論不以展轉攀指革撥 諸故縱牛馬食踐田禾者禁之 諸所在鎮守䝉古漢軍各立營所無故輒入人家求索酒食及縱頭疋食踐田禾桑果罪及主將 諸藩王無都省文書輒於各處徴收差發強取飲食草料為民害者禁之 諸有虎豹為害之處有司嚴勒官兵及打捕之人多方捕之其有不應捕之人自能設機捕獲者皮肉不須納官就以充賞 諸職官違例放鷹追奪當日所服用鞍馬衣物沒官 諸所撥各官圍獵山塲並毋禁民樵採違者治之 諸年穀不登人民愁困諸王達官應出圍獵者並禁治之 諸田禾未收毋縱圍獵於迤北不耕種之地圍獵者聽 諸軍人受財偽造火印將所管官馬盜換與人者杖九十七追贓沒官 諸年穀不登百姓飢乏遇禁地野獸搏而食之者毋輒沒入 諸打捕鷹坊官以合進御膳野物賣價自私者計贓以枉法論除名不敘 諸舟車之靡器服之竒方面大臣非錫貢不得擅進 諸拉木伊克人口到監即移所稱籍貫召主識認半年之上無主識認者匹配為戶付有司當差殘疾老病給文引而縱遣之頭匹有主識認者徴還已用草料價錢然後給主無主則籍其毛齒而收養之 諸拉木伊克奴婢私相配合雖生育子女有主識認者各歸其主無主者官與收係 諸隠藏拉木伊克鷹犬者笞三十七沒其家財之半其收拾拉木伊克鷹犬之人因以為民害者罪之 諸鋤獲宿藏之物在他人地內者與地主中分在官地內者一半納官在已地內者即同業主得古器珍寳之物者聞官進獻約量給價若有詐偽隠匿㫁罪追沒 諸監臨官輒舉貸於民者取與俱罪之 諸稱貸錢穀年月雖多不過一本一息有輒取贏於人或轉換契券息上加息或占人牛馬財産奪人子女以為奴婢者重加之罪仍償多取之息其本息沒官 諸典質不設正庫不立信帖違例取息者禁之諸闗廂店戶居停客旅非所知識必問其所奉官府
  文引但有可疑者不得容止違者罪之 諸官戶行錢商船輒䜿旗號置弓箭鑼鼓揭錢主衙門職名往來江河者禁之 諸經商或因事出外必從有司㑹問隣保出給文引違者究治 諸投下並其餘有印信衙門並不得濫給文引 諸有毒之藥非醫人輒相賣買致傷人命者買者賣者皆處死不曽傷人者各杖六十七仍追至元鈔一百兩與告人充賞不通醫術製合偽藥於市井貨賣者禁之 諸下海使臣及舶商輒以中國生口寳貨戎器馬匹遺外番者從亷訪司察之 諸商賈收買金銀下番者禁之違者罪之 諸海濱豪民輒與番商交通貿易銅錢下海者杖一百七 諸娼妓之家所生男女每季不過次月十日會其數以上於中書省有未生墮其胎已生輒殘其命者禁之 諸娼妓之家輒買良人為娼而有司不審濫給公據稅務無憑輒與印稅並嚴禁之違者痛繩之
  雜犯
  諸鬬爭折辨輒提大名字者罪之 諸職官因公失口亂言者笞二十七 諸快意中或酒後及害風狂疾失口亂言別無情理者免罪 諸惡少無賴結聚朋黨陵轢善良故因鬬爭相與羅織者與木偶連鎖巡行街衢得後犯人代之然後決遣 諸惡少白晝持刀劍於都市中欲殺本部官長者杖九十七 諸無賴軍人輒受財毆人因奪取錢物者杖八十七紅泥粉壁識過其門免徒 諸先作過犯曽經紅泥粉壁後犯未應遷徙者於元置紅泥粉壁添録過名 諸豪右權移官府威行鄉井淫暴貪虐累犯不悛者徙逺惡之地屯種 諸頻犯過惡累㫁不改者流逺 諸兇人殘害良善強將男子去勢絶滅人後幸獲生免者杖一百七流逺 諸貴勢之家奴𨽻有犯輒私置鐡枷釘項禁錮及擅刺其面者禁之 諸獲逃奴輒刺面劓鼻非理殘苦者禁之諸無故擅刺其奴者杖六十七 諸囉哩回回為民害者從所在有司禁治
  捕亡
  諸失盜捕盜官不立限捕盜卻令他戶陪償事主財物者罰俸兩月仍立限追捕 諸強盜殺人三限不獲會赦捕盜官合得罪罰革撥仍令捕盜任滿不獲解由內通行開寫依例黜降 諸他境盜入境逃藏捕盜官輒分彼疆此界不即捕捉者笞四十七解職別敘記過諸己㫁流囚在禁未發反獄毆傷禁子已逃復獲者處死未出境者杖一百七發已擬流所 諸發解囚徒經過州縣止宿不寄收牢房輒於逆旅監繫以致脫監在逃者長押官笞二十七還役防送官四十七記過 諸囚徒反獄而逃主守減犯人罪二等提牢官又減主守四等隨時捉獲及半以上者罰俸一月 諸奴婢背主而逃杖七十七誘引窩藏者六十七隣人社長坊里正知不首捕者笞三十七關譏應捕人受贓脫放者以枉法論寺觀軍營勢家影蔽及投下冒收為戶者依藏匿論自首者免罪 諸告獲逃奴者於所將財物內三分取一付告獲人充賞 諸逃奴拒捕不曽致傷人命者杖一百七
  恤刑
  諸獄囚必輕重異處男女異室毋或㕘雜司獄致其慎獄卒去其虐提牢官盡其誠 諸在禁囚徒無親屬供給或有親屬而貧不能給者日給倉米一升三升之中給粟一升以食有疾者凡油炭席薦之屬各以時具其飢寒而衣糧不繼疾患而醫療不時致非理死損者坐有司罪 諸各處司獄司看守囚徒夜支清油一斤諸路府州縣但停囚去處於䑕耗糧內放支囚糧 諸在禁無家屬囚徒嵗十二月至於正月給羊皮為披蓋袴襪及薪草為暖匣熏炕之用 諸獄訟有必聽𠉀歸對之人召保知在如無保識有司給糧養濟勿寄養於民家 諸流囚在路有司日給米一升有疾命良醫治之疾愈隨時發遣 諸獄醫囚之司命必試而後用之若有弗稱坐掌醫及提調官之罪 諸獄囚病至二分申報漸増至九分為死證若以重為輕以急為緩誤傷人命者究之 諸獄囚有病主司驗實給醫藥病重者去枷鎖杻聽家人入侍職事散官五品以上聽二人入侍犯惡逆以上及強盜至死奴婢殺主者給醫藥而已諸有司在禁囚徒飢寒衣食不時病不督醫看𠉀不
  脫枷杻不令親人入侍一嵗之內死至十人以上者正官笞二十七次官三十七還職首領官四十七罷職別敘記過 諸孕婦有罪産後百日決遣臨産之月聽令召保産後二十日復追入禁無保及犯死罪者産時令婦人入侍 諸犯死罪有親年七十以上無兼丁侍養者許陳情奏裁 諸有罪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篤廢殘疾罰贖者毎笞杖一罰中統鈔一貫 諸疑獄在禁五年之上不能明者遇赦釋免
  平反
  諸官吏平反寃獄應賞者從有司保勘亷訪司體覆而後議之其有冒濫不實者罪及保勘體覆官吏 諸路府軍民長官因收捕反叛輒羅織平民強姦室女殺虜人口財産並覆人之家其同僚能理平民之寃正犯人之罪歸其俘虜活其死命者於本官上優陞一等遷用凡職官能平反重刑一起以上陞等同 諸職官能平反寃獄一起之上與減一資 諸路府曹吏能平反寃獄者於各道宣慰司部令史補用















  元史巻一百五
  元史巻一百五考證
  刑法志四諸子冒亡父官居職任事者杖七十七 按原刻脫亡字今據至正條格増
  刑法志四一品至三品許用間金粧飾銀螭頭繡帶青幔 按三品原刻訛二品今據永樂大典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六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一
  后妃表
  后妃之制厥有等威其來尚矣元初因其國俗不娶庶姓非此族也不居嫡選當時史臣以為舅甥之貴葢有周姬齊姜之遺意歴世守之固可嘉也然其居則有曰鄂爾多之分沒復有繼承守宮之法位號之淆名分之瀆則亦甚矣累朝常詔有司修后妃傳而未見成書內廷事秘今莫之考則其氏名之僅見簡牘者尚可遺而不録乎且一代之制存焉闕疑而慎言斯可矣作后妃傳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六>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六>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六>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六>















  元史卷一百六
  元史巻一百六考證
  太宗托里格訥六皇后鼐瑪錦氏嵗壬寅太宗崩後攝國凡四年 按元太宗崩於嵗辛丑鼐瑪錦氏後之稱制始於嵗壬寅本紀可證表文舛錯至后妃傳載後攝國凡五年乃史臣未檢壬寅後始稱制之文從辛丑計至乙巳遂雲五年表作四年實無誤也
  泰定帝巴拜哈斯皇后鴻吉哩氏邁珠罕女 按后妃傳邁珠罕乃泰定帝二妃巴罕蘓喀逹喇之父後與二妃俱鴻吉哩氏表因誤書為後父下文巴罕書巴拜哈斯妹並誤鴻吉哩氏之世系莫詳於托音色辰傳今以傳考之巴罕後於巴拜哈斯皇后輩行不同
  寧宗皇后順帝皇后 原表文宗皇后以下備録追封帝后而寧順兩朝闕如按寧宗短世然順帝為之立後祔廟有其名則不容沒其實今采本傳並補入表中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七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自昔帝王之興莫不衆建子弟以蕃王室所以崇本支隆國勢也觀其屬籍有圖玉牒有紀大統小宗秩乎不紊葢亦慎矣然以唐室之盛自𤣥宗後諸王不出閤而史已失其世次況後世乎元之宗系藏之金匱石室者甚秘外廷莫能知也其在史官固特其槩而考諸簡牘又未必盡得其詳則因其所可知而闕其所不知亦史氏法也作宗室世系表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七>















  烈祖神元皇帝五子長太祖皇帝次二楚齊格爾王次三哈準大王次四特黙格鄂齊錦所謂皇太弟國王鄂濟爾諾延者也次五伯勒格台王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七>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七>




  太祖皇帝六子長卓沁太子次二察罕台太子次三太宗皇帝次四圖類即睿宗也次五烏拉齊無嗣次六科爾戩太子
  卓沁太子位



















  太宗皇帝七子長定宗皇帝次二奎騰太子次三庫春太子次四哈喇徹爾王次五哈斯大王次六哈坦大王次七黙埓大王
  按憲宗紀有雲太宗以子裕隆不材故不立為嗣今考經世大典帝系篇及嵗賜録並不見裕隆名字次序故不敢列之世表謹著於此以俟知者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七>










  定宗皇帝三子長呼察大王次二諾果太子次三和和大王








  睿宗皇帝十一子長憲宗皇帝次二呼爾都圖次三失其名次四世祖皇帝次五失其名次六錫里庫大王次七額哷布格大王次八博綽大王次九黙挌大王次十蘇都勒噶大王次十一蘇布特大王























  憲宗皇帝五子長巴爾圖大王次二烏蘇岱大王次三裕隆哈實大王次四河平王錫里濟次五璸都早卒無嗣












  世宗皇帝十子長多爾濟王次二皇太子珍戩即裕宗也次三西安王莽噶拉木次四北安王諾木罕無後次五雲南王和克齊次六阿雅噶齊大王次七西平王鄂囉齊次八寧王庫庫楚次九鎮南王托歡次十和塔拉特穆爾王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七>

  裕宗皇帝三子長晉王噶瑪拉即顯宗也次二達爾瑪巴拉太子即順宗也次三成宗皇帝
  顯宗皇帝三子長梁王薩克繖次二泰定皇帝次三湘寧王徳勒格爾布哈




  順宗皇帝三子長魏王阿穆爾克次二武宗皇帝次三仁宗皇帝








  成宗皇帝一子皇太子徳夀早薨無後
  武宗皇帝二子長明宗皇帝次文宗皇帝
  仁宗皇帝二子長英宗皇帝次安王烏特古斯布哈早隕無後
  英宗皇帝無子
  泰定皇帝四子長皇太子阿勒濟雅巴次二晉王巴特瑪雅爾藏布次三錫錫太子次四允丹藏布太子俱早隕無後
  明宗皇帝二子長子順皇帝次寧宗皇帝
  文宗皇帝三子長皇太子喇特納達喇早薨無後次二雅克特古斯太子次三太平訥太子俱早隕無後寧宗皇帝早世無子
  順皇帝三子長皇太子阿裕爾實哩達喇餘二子早世按十祖世系録雲始祖勃端察爾收騰格哩呼喇人氏民戶時嘗得一懷姙婦人曰察察哩納之其所生遺腹兒因其母名曰察察哩自後別為一種亦號達靼今以非始祖親子故不列之世表附著於此雲











  元史巻一百七
  元史巻一百七考證
  拜星呼爾二子 按二子原刻訛一子今據輟耕録改柴布爾罕帑爾尼古察烏爾圖徳格 按輟耕録海都次子柴布爾罕努爾収兄拜星呼爾妻生一子尼古察烏爾圖徳格子孫為錫濟爾敖拉拜星呼爾次子昭納蘇子孫為岱爾超圖原刻誤以尼古察烏爾圖徳格為柴布爾罕努爾弟以昭納蘇為柴布爾罕努爾子今據改
  益王邁努 按益王原刻作宣靖王表例俱以最後爵號為定考本紀邁努以泰定二年封宣靖王至元二年進封益王今畫一改
  西安王達爾瑪 按原刻脫西安王三字考順帝本紀至元十三年以豫王弟達爾瑪討南陽有功封西安王今據増
  實勒們太孫 按木紀實勒們太宗嘗撫之宮中稱太孫原刻孫字訛子今據改
  威順王庫春布哈 按順字下原刻衍平字今據本傳及諸王表刪
  淮王特穆爾布哈 按淮王原刻作宣讓王考特穆爾布哈傳至正二十年進封淮王今據體例畫一改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八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三
  諸王表
  昔周封列國七十而同姓者五十三人漢申丹書之信而外戚侯者恩寖廣矣詩曰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其此之謂乎元興宗室駙馬通稱諸王嵗賜之頒分地之入所以盡夫展親之義者亦優且渥然初制簡樸位號無稱惟視印章以為輕重厥後遂有國邑之名而賜印之等猶前日也得諸掌故具著於篇作諸王表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八>















  元史巻一百八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九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四
  諸公主表
  昔者史臣有言婦人內夫家雖天姬之貴史氏猶外而弗詳然元室之制非勲臣世族及封國之君則莫得尚主是以世聨戚畹者親視諸王其藩翰屏垣之寄葢亦重矣則其世次顧可以弗之著耶且秦漢以來惟帝姬得號公主而元則諸王之女亦槩稱焉是又不可不知也惜乎記載弗備所可見者僅此而已作諸公主表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九>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九>















  元史巻一百九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五上
  三公表
  古者三公之職寅亮天地燮理隂陽以論道經邦者也元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自穆呼哩國王始為太師後凡為三公者皆國之元勲而漢人則惟劉秉忠嘗為太保其後鮮有聞矣其制又有大司徒司徒太尉司空之屬然其置否不常人品或混故置者又或開府不開府焉若夫東宮亦嘗置三師三少而不恆有也今固不得而悉著之惟自穆呼哩而下得拜三公者若干人作三公表
  太祖皇帝
  太師   太傅   太保
  丙寅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七年
  癸酉八年
  甲戌九年
  乙亥十年
  丙子十一年
  丁丑十二年 穆呼哩
  戊寅十三年 穆呼哩
  己卯十四年 穆呼哩
  庚辰十五年 穆呼哩
  辛巳十六年 穆呼哩
  壬午十七年 穆呼哩
  癸未十八年 穆呼哩
  甲申十九年
  乙酉二十年
  丙戌二十一年
  丁亥二十二年
  戊子
  太宗皇帝
  己丑元年  阿哈   托輝   明安
  庚寅二年  按和琳廣記多載國初之事內有太師辛卯三年  阿哈太傅托輝太保明安之名及他公壬辰四年  牘所報亦間見之然拜罷嵗月之後先癸巳五年  不可考矣故著於此
  甲午六年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丁酉九年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定宗皇帝
  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己酉
  庚戌
  憲宗皇帝
  辛亥元年
  壬子二年
  癸丑三年
  甲寅四年
  乙卯五年
  丙辰六年
  丁巳七年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世祖皇帝
  庚申中統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至元元年          劉秉忠
  乙丑二年            劉秉忠
  丙寅三年            劉秉忠
  丁卯四年            劉秉忠
  戊辰五年            劉秉忠
  己巳六年            劉秉忠
  庚午七年            劉秉忠
  辛未八年            劉秉忠
  壬申九年            劉秉忠
  癸酉十年            劉秉忠
  甲戌十一年           劉秉忠
  乙亥十二年
  丙子十三年
  丁丑十四年
  戊寅十五年
  己卯十六年
  庚辰十七年
  辛巳十八年
  壬午十九年
  癸未二十年
  甲申二十一年
  乙酉二十二年
  丙戌二十三年
  丁亥二十四年
  戊子二十五年
  己丑二十六年
  庚寅二十七年
  辛卯二十八年
  壬辰二十九年
  癸巳三十年
  甲午三十一年
  成宗皇帝
  乙未元貞元年          伊徹察喇
  丙申二年            伊徹察喇
  丁酉大徳元年          伊徹察喇
  戊戌二年            伊徹察喇
  己亥三年            伊徹察喇庚子四年  伊徹察喇 鄂勒哲
  辛丑五年  伊徹察喇
  壬寅六年  伊徹察喇
  癸卯七年  伊徹察喇
  甲辰八年
  乙巳九年
  丙午十年
  丁未十一年       哈喇哈斯 塔喇海武宗皇帝
  戊申至大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阿拉克布哈 奇塔特布濟克 三寳努
  多爾濟戩
  辛亥四年  多爾濟戩 呼嚕古岱
  奇塔特布濟克
  特克
  仁宗皇帝
  壬子皇慶元年 阿斯罕  特克   庫春
  癸丑二年   阿斯罕  布呼   庫春
  甲寅延祐元年 阿斯罕  布呼   庫春
  乙卯二年   阿斯罕  布呼   庫春
  丙辰三年   特們徳爾 布呼   庫春
  丁巳四年   特們徳爾 布呼   庫春
  戊午五年        布呼   庫春
  己未六年   特們徳爾 布呼   庫春
  庚申七年   特們徳爾 托迪   庫春
  英宗皇帝
  辛酉至治元年 特們徳爾 托迪   庫春
  壬戌二年   特們徳爾 托迪   庫春
  癸亥三年        托迪
  泰定皇帝
  甲子泰定元年 布呼   托迪   巴延徹爾乙丑二年  阿勒坦綽克 托迪   圖古勒
  丙寅三年        托迪   圖古勒
  丁卯四年        托迪   圖古勒文宗皇帝
  戊辰天歴元年 雅克特穆爾 博迪蘇
  己巳二年   雅克特穆爾 博迪蘇 巴延
  庚午至順元年 雅克特穆爾 博廸蘇 巴延
  辛未二年   雅克特穆爾博迪蘇  巴延
  壬申三年   雅克特穆爾




  元史巻一百十
  元史巻一百十考證
  成宗元貞元年太保伊徹察喇 按成宗本紀以中統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即位五月裕嚕為太師巴延為太傅伊徹察喇為太保三人同日拜命今表闕其二
  成宗大徳十一年大傅哈喇哈斯 按武宗本紀武宗於大徳十一年五月入嗣大統即以知樞宻院多爾都海為太傅右丞相哈喇哈斯為太保後又加哈喇哈斯為太傅表既不載多爾都海之除太傅而於哈喇哈斯之先除太保亦未之及
  武宗至大元年 按武宗本紀至大元年三月命太師伊徹察喇太師哈喇哈斯分給北來貧民鈔幣則是年之太師太傅俱可考表未之載
  武宗至大三年太傅竒塔特布濟克 按武宗本紀至大二年竒塔特布濟克已除太傅
  仁宗延佑六年太傅布呼 按仁宗本紀延佑六年八月以太傅御史大夫布呼為太師表於次年不復載布呼於太傅直至㤗定元年始載布呼為太師中間殊為脫略
  㤗定二年太師阿勒坦綽克 按英宗本紀㤗定元年阿勒坦綽克己為太師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一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順帝
  太師   太傅   太保
  癸酉元統元年 雅克特穆爾 薩都
  巴延
  甲戌二年   巴延   薩都   雅克布琳乙亥至元元年 巴延   薩都   鼎珠
  諤勒哲特穆爾
  丙子二年   巴延        鼎珠
  丁丑三年   巴延        鼎珠
  滿濟勒噶台
  戊寅四年   巴延        滿濟勒噶台
  已卯五年   巴延        滿濟勒噶台庚辰六年   巴延   塔斯哈雅 特黙齊
  滿濟勒噶台
  辛巳至正元年 滿濟勒噶台
  壬午二年   滿濟勒噶台
  癸未三年   滿濟勒噶台
  甲申四年   滿濟勒噶台
  乙酉五年   滿濟勒噶台      巴咱爾
  丙戌六年  滿濟勒噶台      巴咱爾
  丁亥七年  滿濟勒噶台      伯勒齊爾布哈
  戊子八年       托克托
  己丑九年       托克托
  庚寅十年       托克托
  辛卯十一年      托克托
  壬辰十二年 托克托
  癸巳十三年 托克托
  甲午十四年 托克托  汪嘉努  巴咱爾
  乙未十五年 汪嘉努  重嘉努  鼎珠
  巴咱爾
  丙申十六年 汪嘉努  重嘉努  鼎珠
  丁酉十七年 汪嘉努  重嘉努  鼎珠
  戊戌十八年 汪嘉努  重嘉努  吹斯戩
  鼎珠
  己亥十九年           吹斯戩
  庚子二十年           綽思戩
  太平
  辛丑二十一年 汪嘉努 婁章   吹斯戩
  壬寅二十二年 汪嘉努 婁章   吹斯戩
  癸卯二十三年 汪嘉努 婁章
  甲辰二十四年          博囉特穆爾乙巳二十五年 巴咱爾 庫庫特穆爾 圖沁特穆爾丙午二十六年 巴咱爾 庫庫特穆爾
  丁未二十七年            伊蘇
  戊申二十八年      庫庫特穆爾 伊蘇













  元史巻一百十一
  元史巻一百十一考證
  順帝至正十四年 按順帝本紀至正十四年有命太傅阿喇吉領兵之事表不載其名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二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宰相者上承天子下統百司治體繫焉元初將相大臣年月疏濶簡牘未詳者則闕之中統建元以來宰執之官其拜罷嵗月之可考者列而書之作宰相年表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二>
  元史巻一百十二考證
  宰相表世祖中統三年右丞張啓元 案張啓元原本止書姓而缺名表中似此者甚多今俱考本紀増入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三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順帝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史部,正史類,元史,卷一百十三>
  元史巻一百十三考證
  宰相表順帝至正十二年叅知政事杜秉彛十月添設案順帝本紀杜秉彛是年七月為添設叅知政事
  與此互異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四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列傳第一
  后妃
  太祖光獻翼聖皇后名布爾特格勒灃鴻吉哩氏托音色辰女也托音色辰與子阿禪從征有功太祖賜號國舅封王爵以統其部約世世生女為後生男尚公主世祖至元三年十二月追謚光獻翼聖皇后冊文曰尊祖宗致誠孝實王政之攸先法天地建鴻名亦母儀之克稱肆先䖍於太室庸昭示於後昆體茲至公節以大惠欽惟光獻皇后宅心淵靜稟徳柔嘉當聖神創業之初有夙夜求賢之助功施社稷垂慈訓於景襄慶衍官闈流徽音於莊聖協贊龍飛之運永詒燕翼之謀惟周人著稱思齊亦推本興王之跡在漢世始諡光烈葢篤申追逺之情是用稽迪舊章增崇遺美謹遣攝太尉某奉玉冊玉寳加上尊謚曰光獻翼聖皇后伏惟淑靈降格典禮備膺於億萬年茂隆丕祚升祔太祖廟其餘后妃有四鄂爾多四十餘人不記氏族其名悉見於表後皆倣此
  太宗昭慈皇后名托里格訥尼瑪察氏生定宗歳辛丑十一月太宗崩後稱制攝國者五年丙午㑹諸王百官議立定宗朝政多出於後至元二年崩追諡昭慈皇后升祔太宗廟
  定宗欽淑皇后名烏拉海額實定宗初崩後抱子實勒們垂簾聴政者六月至元二年追諡欽淑皇后
  憲宗貞節皇后名呼圖克台鴻吉哩氏托音色辰孫孟克沁女早崩後妹約索爾繼為妃至元三年追諡貞節皇后升祔憲宗廟
  世祖昭睿順聖皇后名徹伯爾鴻吉哩氏濟寧忠武王阿禪女也生裕宗中統初立為皇后至元十年三月授冊寳上尊號貞懿昭聖順天睿文光應皇后一日四集賽官奏割京城外近地牧馬帝既允方以圖進後至帝前將諌先陽責太保劉秉忠曰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聴汝何為不言向初到定都時若以地牧馬則可今軍站俱分業已定奪之可乎帝黙然命寢其事後嘗於太府監攴繒帛表裏各一帝謂後曰此軍國所需非私家物後何可得支後自是率宮人親執女工拘諸舊弓弦練之緝為綢以為衣其韌密比綾綺宣徽院羊臑皮置不用後取之合縫為地毯其勤儉有節而無棄物類如此十三年平宋幼主朝於上都大宴衆皆歡甚唯後不樂帝曰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衆人皆喜爾獨不樂何耶後跪奏曰妾聞自古無千嵗之國母使吾子孫及此則幸矣帝以宋府庫故物各聚置殿庭上召後視之後徧視即去帝遣宦者追問後欲何所取後曰宋人貯蓄以遺其子孫子孫不能守而歸於我我何忍取一物耶時宋太后全氏至京不習北方風土後為奏令回江南帝不允至三奏帝乃答曰爾婦人無逺慮若使之南還或浮言一動即廢其家非所以為愛也苟能愛之時加存䘏使之便安可也後退益厚待之胡帽舊無前簷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簷帝大喜遂命為式又製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倣之後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十八年二月崩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五月追謚昭睿順聖皇后其冊文曰奉先思孝臣子之至情節惠易名古今之大典惟殷娀有明徳之號而周任著思齊之稱爰考舊章式崇尊謚恭惟先皇后厚徳載物正位承天隆內治於公宮綱大倫於天下曩事龍潛之邸及承虎變之秋鄂渚班師洞識事機之㑹上都踐阼居多輔佐之謀先物之明獨㫁於衷進賢之志允葉於上左右我聖祖建帝王之極功撫育我前人嗣社稷之重託臣下之勤勞灼見生民之疾苦周知儷宸極二十年垂慈範千萬世唯全美聖而益聖宜顯冊書而屢書不勝惓惓懇懇之誠敬展尊尊親親之義以揚盛烈以對耿光謹遣某官某奉玉冊玉寳上尊謚曰昭睿順聖皇后欽惟淑靈在天明鑒逮下増輝煒管茂揚徽懿之音合享太宮益衍夀昌之福升祔世祖廟諾爾布皇后鴻吉哩氏納沁孫仙童女也至元二十年納為皇后繼守正宮時世祖春秋髙頗預政相臣常不得見帝輒因後奏事焉有子一人名特黙齊
  成宗貞慈靜懿皇后名實哩達喇鴻吉哩氏額埒春之女也生皇子徳夀早薨武宗即位追尊謚貞慈靜懿皇后其冊文曰宗祧定位象天地之有隂陽今古同符通幽明以行典禮哀榮斯備孝敬兼陳恭惟元妃鴻吉哩氏慶毓仙源徳昭彤史春宮主饋共瞻采翟之輝椒掖正名莫際飛龍之㑹惟貞協在中之美而慈推成物之仁靜既合夫坤元懿益彰於壼則雖小星之逮下豈衆曜之敢齊嗣服雲初追懐曷已是用究成先志式闡徽稱謹遣某官某上尊謚曰貞慈靜懿皇后升祔於成宗皇帝殿室伏惟淑靈永伸配侑介以景福佑我無疆
  布爾罕皇后巴約特氏駙馬圖埒實之女元貞初立為皇后大徳三年十月授冊寳成宗多疾後居中用事信任相臣哈喇哈斯大徳之政人稱平允皆後處決京師創建萬寕寺中塑祕宻佛像其形醜怪後以手帕䝉覆其面尋傳㫖毀之省院臺臣奏上尊號帝不允車駕幸上都後方自奏請帝曰我病日乆國家大事多廢不舉尚寕理此等事耶事遂寢大徳十年後嘗謀貶順宗妃塔濟與其子仁宗往懐州明年成宗崩時武宗在北邊恐其歸必報前怨後乃命取安西王阿南達實哩來京師謀立之仁宗自懐州入清宮禁既誅安西王並構後以私通事出居東安州武宗宣慈惠聖皇后名𭹀格鴻吉哩氏托里子班巴爾之女至大三年四月冊為皇后其文曰乾為天坤為地四時由是以相成日宗陽月宗隂萬象以之而並著後職有關於世教先猷具載於邦彞惟慈㫖之親承亦僉言之允若咨爾皇后鴻吉哩氏睿聰淑哲端懿誠荘寳婺分輝源天潢之自出纓徽迪慶系紱組以相仍後逸
  皇慶二年立長秋寺掌皇后宮政秩三品泰定四年十一月崩上尊謚曰宣慈惠聖皇后升祔武宗廟
  蘇喀實哩皇后阿禪従孫哈爾吉女珎格皇后従妹也妃二人伊竒哩氏紐掄公主之女實生明宗天厯二年追謚仁獻章聖皇后唐古氏生文宗天厯二年追謚文獻昭聖皇后仁宗荘懿慈聖皇后名阿南達實哩鴻吉哩氏生英宗皇慶二年三月冊為皇后上冊寳遣官祭告天地於南郊及太廟改典內院為中政院秩正二品英宗即位上尊號皇太后其冊文曰坤承乾徳所以著兩儀之稱母統父尊所以崇一體之號故因親而立愛宜考禮以正名恭惟聖母溫慈惠和淑哲端懿上以奉宗祧之重下以敘倫紀之常恢王化於二南嗣徽音於三母輔佐先考憂勤警戒之慮深擁佑眇躬撫育提攜之恩至迨於今日紹我丕基規模一出於慈闈付託益彰於祖訓致天下之養以為樂未足盡於孝心極域中之大以為尊庶可稱其懿美式遵貴貴之義用罄親親之情謹遣某官某奉冊上尊號曰皇太后伏惟周宗綿綿長信穆穆備洛書之錫福粲坤極之儀天啓佑後人永錫𦙍祚明日受百官朝賀於興聖宮至治二年崩上謚荘懿慈聖皇后其冊文曰致孝所以揚親易名所以表行矧為天下母而養弗逮履天子位而報則豐曷勝孺慕之心必盡欽崇之禮欽惟先皇太后夙明壼則克嗣徽音輔佐先朝有恭儉節用之實誕育眇質有劬勞顧復之恩九族咸育於仁四海仰遵其化昊天不弔景命靡融愴聖善之長違念風猷之未泯是用渝揚於彤史正宜敷繹於寳慈爰據彞經追嚴徽號謹遣攝太尉某官某奉玉冊玉寳上尊號曰荘懿慈聖皇后伏惟淑靈如在合饗太宮鍳格孔昭膺茲巨典隂相丕祚億萬斯年升祔仁宗廟
  英宗莊靜懿聖皇后名蘓喀巴拉伊竒哩氏昌國公主伊勒噶雅女也至治元年冊為皇后泰定四年六月崩謚曰莊靜懿聖皇后
  泰定帝巴拜哈斯皇后鴻吉哩氏阿禪孫鄂蘭徹爾女泰定元年冊為皇后
  妃二人一曰巴罕一曰蘓喀達喇皆鴻吉哩氏兗王滿濟勒噶之女文宗天歴初俱安置東安州
  明宗貞裕徽聖皇后名瑪里達生順帝而崩至元二年諡貞裕徽聖皇后
  班布爾實皇后成宗甥夀寧公主女也侍明宗潛邸生寧宗天厯二年立寧徽寺掌明宗皇后宮事以鈔萬錠幣帛二千疋供後宮費用十一月後請為明宗資㝠福命帝師率諸僧作佛事七日於大天源延聖寺道士建醮於玉虛天寳太乙萬壽四宮及武當龍虎二山至順元年勅有司供明宗後宮幣帛二百疋是年四月崩文宗布達實哩皇后鴻吉哩氏父駙馬魯王多阿克巴拉母魯國公主僧格嘉勒文宗居建業後亦在行天厯元年帝即位立為皇后二年授冊寳十一月後以銀五萬兩助建大承天䕶聖寺至順元年以籍沒張珪家田四百頃賜寺為永業後與宦者拜珠謀殺明宗皇后班布爾實三年八月文宗崩於上都後導𫾻末命申帝初志遂立明宗次子伊埒哲伯是為寧宗十一月奉玉冊玉寳尊皇后為皇太后十二月御興聖殿受朝賀寧宗崩大臣請立太子雅克特古斯後曰天位至重吾子尚幼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在廣西今十三嵗矣理當立之乃奉㫖迎至京師以明年六月即位是為順帝元統元年尊為太皇太后仍稱制臨朝至元六年六月詔去尊號安置東安州尋崩
  寧宗塔哩雅圖黙色皇后鴻吉哩氏至順三年十月立為後至正二十八年崩升祔寧宗廟
  順帝喇特納實哩皇后欽察氏太師太平王雅克特穆爾女至順四年立為後元統二年授冊寳其冊文曰天之元統二氣配莫厚於坤儀月之道循右行眀同貞於乾曜若昔帝王之宅後居多輔相之世勲葢選徳於亢宗亦疇庸於先正造周資任姒之化興漢表馬鄧之功咨爾皇后欽察氏雍肅惠慈謙裕靜淑乃祖乃父夙堅翼亮之心於國於家實獲修齊之助朕纘丕圖之初載親承太后之睿謨眷我元臣簡茲碩媛相嚴禋而率典奉慈極以愉顔用彰褘翟之華式著旂常之舊令攝太尉某官奉以玉冊寳章命爾為皇后備成嘉禮宏賁大猷於戲嵩髙生賢予篤懐於良佐闗雎正始爾勉嗣於徽音永錫壽康昭示悠乆至元元年後兄御史大夫騰吉斯以謀逆誅弟塔喇海走匿後宮後以衣蔽之因遷後出宮丞相巴延鴆後於開平民舍
  布延呼圖克皇后鴻吉哩氏宣慈惠聖皇后珎格姪毓徳王博囉特穆爾女也至元三年三月立為皇后其冊文曰帝王之道齊其家而天下平風教所基正乎位而人倫厚爰擇配以承宗事若稽古以率典常咨爾鴻吉哩氏淑質溫恭齊莊貞一屬選賢於中壼躬受命於慈闈朂帥來嬪蹈榘儀之有度動容中禮謹夙夜以無違茲表式於宮庭宜推崇其位號乃蠲吉旦庸舉彝章遣攝太尉某持節授以玉冊寳章命爾為皇后於戲乾施坤承克順成於四序日明月儷乆照臨於萬方朕欲躋世於乂安爾其助予之徳化共御亨嘉之運益延昌熾之期勉爾徽音聿修內治生皇子珍戩二嵗而天后性節儉不妬忌動以禮法自持第三皇后竒氏素有寵居興聖西宮帝希幸東內後左右以為言後無幾微怨望意従帝時巡上京次中道帝遣內官傳㫖欲臨幸後辭曰暮夜非至尊往來之時內官往復者三竟拒不納帝益賢之帝嘗問後中政院所支錢糧皆傳汝㫖汝還記之否後對曰妾當用則支闗防出入必已選人司之妾豈能盡記耶居坤徳殿終日端坐未嘗妄踰戸閾至正二十五年八月崩年四十二竒氏後見其所遺衣服敝壊大笑曰正宮皇后何至服此等衣耶其樸素可知踰月皇太子自兾寧歸哭之甚哀
  諤勒哲呼圗克皇后竒氏係髙麗人生皇太子阿裕爾實哩達喇家微用後貴三世追封王爵初徽政院使圖們岱爾進為宮女主供茗飲後性頴黠日見寵幸後喇特納實哩皇后方驕妬數箠辱之喇特納實哩既遇害帝欲立之丞相巴延爭不可巴延罷相實喇卜遂請立為第二皇后居興聖宮改徽政院為資政院後無事取女孝經史書訪問歴代皇后之有賢行者為法四方貢獻或有珍味輒先遣使薦太廟然後敢食至正十八年京城大饑後命官為粥食之又出金銀粟帛命資政院使保布哈於京都十一門置冢葬死者遺骼十餘萬復命僧建水陸大㑹度之時帝頗怠於政治後與皇太子阿裕爾實哩達喇謀內禪遣保布哈諭意丞相太平太平不答復召太平至宮舉酒賜之自申前請太平依違而已由是後與太子銜之而帝亦知後意怒而疏之兩月不見保布哈因後而寵幸既被劾黜後諷御史大夫佛嘉努為之辯明佛嘉努乃謀再劾保布哈後知之反嗾御史劾佛嘉努謫居潮河初竒氏之族在髙麗者怙勢驕橫髙麗王怒盡殺之二十三年後謂皇太子曰汝何不為我復讐耶遂立髙麗王族人留京師者為王以竒族之子三寳努為元子遣同知樞密院事崔特穆爾為丞相用兵一萬並招倭兵共往納之過鴨緑水伏兵四起乃大敗餘十七騎而還後大慚二十四年七月博囉特穆爾稱兵犯闕皇太子出奔兾寧下令討博囉特穆爾博囉特穆爾怒嗾監察御史武起宗言後外撓國政奏帝宜遷後出於外帝不答二十五年三月遂矯制幽於諸色總管府令其黨姚巴延布哈守之四月庚寅博囉特穆爾逼後還宮取印章偽為後書召太子後仍回幽所後又數納美女於博囉特穆爾至百日始還宮及博囉特穆爾死召皇太子還京師後傳㫖令庫庫特穆爾以兵擁皇太子入城欲脅帝禪位庫庫特穆爾知其意至京城三十里外即遣軍還營皇太子復銜之事見庫庫特穆爾傳㑹巴延呼圖克皇后崩十二月中書省臣言後宜正位中宮帝不答又奏改資政院為崇政院而中政院亦兼主之帝乃授之冊寳其冊文曰坤以承乾元人道莫先於夫婦後以母天下王化實始於家邦典禮之常古今攸重咨爾索隆噶氏篤生名族來事朕躬警戒相成每勤於夙夜恭儉率下多歴於嵗年既發祥元子於儲闈復流慶孫枝於甲觀眷若中宮之位允宜淑配之賢宗戚大臣況僉言而敷請掖庭諸御咸傾望以推尊乃屢遜辭尤可嘉尚今遣攝太尉某持節授以玉冊玉寳命爾為皇后於戲慎修壼政益勉爾輔佐之心昭嗣徽音同保我延洪之福其欽寵命以衍壽祺二十八年従帝北奔











  元史巻一百十四
  元史巻一百十四考證
  太祖光獻翼聖皇后名布爾特格勒津 原文作名旭真按后妃傳光獻皇后名孛爾台旭真此傳但稱旭真托音色辰傳又但稱孛兒台割裂無理今均以全文改對
  世祖至元三年十二月追諡 原文作二年按元初無宗廟之制中統初設神主於中書省四年始建太廟至元三年冬十月以丞相安圖巴延等言乃命平章趙璧等集議於是自烈祖以下帝后始有諡號此雲二年誤今據祭祀志改下倣此
  太宗昭慈皇后 按此即太宗紀所稱六皇后者考后妃表太宗元後名博囉額真史不為立傳又不載其升祔元史䟱畧類如此
  定宗欽淑皇后 按表稱烏拉海額實為三皇后但不載他後名憲宗紀則雲定宗後與實勒們之母並以厭禳事覺賜死是定宗固尚有他後表既不詳傳亦失載遂無可考耳
  憲宗貞節皇后名呼圖克台 原文作忽都台他巻又作忽台今併改
  世祖昭睿順聖皇后傳今軍站俱分業已定 軍站原文作軍蘸二字義不相屬考元典章有軍屯民屯站赤各條俱有分地各不相混所云分業已定當指此蘸站以音近而訛今據改
  十八年二月崩 原文作十四年據世祖紀及后妃表改
  成宗貞慈靜懿皇后傳 生皇子上原本有大德三年十月立為後之文考元典章所載大德三年十月冊文為巴約特氏則布爾罕皇后也迨武宗嗣位放逐布爾罕乃以實哩達喇為祔其實成宗時未嘗冊立且同時亦無並立二後之理今據刪又武宗即位追尊云云原文作至大三年十月考是時乃上武宗之母皇太后冊寳與此判然二事其追尊實哩達喇皇后在即位之初今據本紀改
  布爾罕皇后巴約時氏 原文作伯岳吾氏武宗紀又作伯要真氏今併改
  明宗貞裕徽聖皇后至元二年追諡 原文作文宗立加諡誤據順帝本紀改
  班布爾實皇后 考元史類編為尼瑪察氏傳失載文宗布達實哩皇后母魯國公主僧格嘉勒 原文作桑哥吉剌托音色辰傳又作祥哥剌吉今併改
  寧宗塔哩雅圖黙色皇后 按寧宗在位祇一月年甫七歲其立後之事本紀無明文后妃表亦未載未審傳所據
  順帝喇特納實皇后傳至元元年 原文作元統三年元統三年至元元年也是年十一月改元巴延之弒後在六月故稱三年然史例紀年元統之號實二年而止當與本紀畫一今改正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五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列傳第二
  睿宗
  睿宗景襄皇帝諱圗類太祖第四子太宗母弟也方太祖崩時太宗留和博之地國事無所屬圗類實身任之聞燕京盜賊白晝掠富民財吏不能禁遂遣塔齊爾烏爾圗薩哈勒往窮治之殺十有六人盜始屏息己丑夏太宗還京八月即位明年庚寅秋太宗伐金命圗類帥師以從破天城堡㧞蒲城縣聞金平章哈達參政布哈守西邊遂渡河攻鳯翔㑹前兵戰不利從太宗援之哈達乃退辛卯春破洛陽河中諸城太宗還官山大㑹諸侯王謂曰人言耗國家者實由冦敵今金未殄實我敵也諸君寧無計乎圗類進曰臣有愚計非衆可聞太宗屏左右亟臨問之其言秘人莫知也鳯翔既下有降人李昌國者言金主遷汴所恃者黃河潼闗之險爾若出寶雞入漢中不一月可達唐鄧金人聞之寧不謂我師從天而下乎圗類然之言於太宗太宗太喜語諸王大臣曰昔太祖嘗有志此舉今圗類能言之真賽音也賽音猶華言大好雲遂大發兵太宗以中軍自碗子城南下渡河由洛陽進旺沁諾延以左軍由濟南進而圗類總右軍自鳯翔渡渭水過寳雞入小潼闗涉宋人之境沿漢水而下期以明年春俱㑹於汴遣綽布千詣宋假道且約合兵宋殺使者圗類大怒曰彼昔遣苟夢玉來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乃分兵攻宋諸城堡長驅入漢中進襲四川克閬州過南部而還遂由金取房前鋒三千人破金兵十餘萬於武當山趨均州乗騎浮渡漢水遣桂徹訥率千騎馳白太宗太宗方詣漢水將分兵應之㑹桂徹訥至即遣慰諭圗類亟合兵焉圗類既渡漢金大將哈達設伏二十餘萬於鄧州之西據隘待之時圗類兵不滿四萬及得諜報乃悉留輜重輕騎以進十二月丙子及金人戰於山徉北以誘之金人不動圗類舉火夜行金哈達聞其且至退保鄧州攻之三日不下遂將而北以三千騎命扎拉等率之為殿明旦大霧迷道為金人所襲殺傷相當圗類以扎拉失律罷之而以伊勒吉濟達代焉未幾敗金軍壬辰春哈達等知圗類已北合步騎十五萬躡其後圗類按兵遣其將圗類克等誘之日且暮令軍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譟以擾之太宗時亦渡河遣親王昆布哈等將萬餘騎來㑹時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圗類即欲擊之諸將請俟太宗至破之未晩圗類曰機不可失彼脫入城未易圗也況大敵在前敢以遺君父乎遂奮擊於三峯山大破之追奔數十里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鋭盡於此矣餘衆迸走睢州伏兵起又敗之哈達走鈞州僅遺數百騎布哈走汴至望京橋復禽獲之太宗尋至按行戰地顧諭圗類曰微汝不能致此㨗也諸侯王進曰誠如聖諭然圗類之功著在社稷蓋又指其定䇿雲爾圗類從容對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聞者服其不伐從太祖攻鈞州㧞之獲哈達攻許州又㧞之遂從太宗收定河南諸郡四月由半渡入真定過中都出北口住夏於宮山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圗類禱於天地請以身代之又取巫覡祓除釁滌之水飲焉居數日太宗疾愈圗類從之北還至阿爾哈達遜之地遇疾而薨夀四十有妃竒𠱤氏子十一人長憲宗次四則世祖也憲宗立追謚曰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合祭昊天后土以太祖睿宗配享世祖至元二年改謚景襄皇帝
  裕宗
  裕宗文恵明孝皇帝諱珍戩世祖嫡子也母昭睿順聖皇后鴻吉哩氏少從姚樞竇黙授孝經及終巻世祖大悅設食饗樞等中統三年封燕王守中書令丞相史天倪入啟事王曰我幼未嘗習祖宗典則閑於政體一旦當大任惟汝耆徳頼焉復諭贊善王恂曰省臣所啓等國事也爾宜入與聞之四年兼判樞宻院事至元初省臣奏請王署勅毎月必再至中書於是王將入中書乳母進新衣笑卻之曰吾何事美觀也嘗從幸宜興世祖違豫憂形於色夕不能寐聞母皇后暴得風疾即悲泣衣不解帶而行七年秋受詔巡撫青海至冬還京間謂諸王扎拉呼及從官巴延等曰吾屬適有茲暇宜各悉乃心慎言所守俾吾聞之於是色埓黙曰太祖有訓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巴延曰皇上有訓欺㒺盜竊人之至惡一為欺㒺則後雖出善言人終弗信一為盜竊則事雖未覺心常惴惴若捕者將至扎拉呼曰我祖有訓長者梢深者底蓋言貴有終始長必極其杪深必究其底不可中輟也王曰皇上有訓毋持大心大心一持事即隳敗吾觀孔子之語即與聖訓合也至王恂陳説尤多事見恂傳十年三月立為皇太子仍兼中書令判樞宻院事受玉冊皇帝若曰咨爾皇太子𤤽戩仰惟太祖皇帝遺訓嫡子中有克嗣服繼統者豫選定之是用立太宗英文皇帝以紹隆丕構自時厥後為不顯立冢嫡遂啟爭端朕上遵祖宗宏規下協昆弟僉同之議乃從燕邸即立爾為皇太子積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國家定立儲嗣宜有冊命此典禮也今遣攝太尉左丞相巴延持節授爾玉冊金寶於戲聖武燕謀爾其承奉昆弟宗親爾其和協使仁孝顯於躬行抑可謂不負所託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九月丙戌詔立宮師府設官屬三十有八員起處士楊恭懿於京兆太子嘗有疾世祖臨幸親和藥以賜之遣侍臣李衆馳祀嶽瀆名山川太子戒其所至郡邑毋煩吏迎送重擾民也詔以侍衛親軍萬人益隸東宮太子命王慶端董士亨選其驍勇者教以兵法時閲試焉太子服綾祫為瀋所漬命侍臣重加染治侍臣請織綾更製之太子曰吾欲織百端非難也顧是物未敝豈宜棄之東宮香殿成工請鑿石為池如曲水流觴故事太子曰古有肉林酒池爾欲吾效之耶不許毎與諸王近臣習射之暇輒講論經典若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王恂許衡所述遼金帝王行事要略下至武經等書從容片言之間苟有允愜未嘗不為之灑然改容時侍經幄者如王怐白棟皆朝夕不出東宮而待制李謙太常宋衟尤加咨訪蓋無問也十八年二月昭睿順聖皇后崩太子自獵所奔赴勺飲不入口者終日設廬帳居之命宋衟擇可備顧問者衟以郭祐何瑋徐琰馬紹楊居寛何榮祖楊仁風等為言太子曰是數人者盡為我致之宜自近者始遂召瑋於易州琰於東平贊善王恂卒太子聞之嗟悼賻鈔二千五百緡一日顧謂左右曰王贊善當言必言未嘗顧惜隨事規正良多禆補今鮮有其匹也時阿哈瑪特専國太子惡其姦惡未嘗少假顔色盜知阿哈瑪特所畏憚者獨太子爾因為偽太子夜入京城召而殺之及和爾果斯入相太子曰阿哈瑪特死於盜手汝任中書有便國利民者毋憚更張苟或沮撓我當力持之中書啟以何瑋參議省事徐琰為左司郎中瑋琰入見太子諭之曰汝等學孔子之道今始得行宜盡平生所學以行之辟楊仁風於潞州馬紹於東平復辟楊恭懿置省中議事以衛輝總管董文用練達官政與恭懿同置省中按察副使王惲進承華事畧一曰廣孝二曰立愛三曰端本四曰進學五曰擇術六曰謹習七曰聽政八曰達聰九曰撫軍十曰明分十一曰崇儒十二曰親賢十三曰去邪十四曰尚儉十五曰幾諌十六曰從諌十七曰推㤙十八曰尚儉十九曰戒逸二十曰審官太子聞漢成帝不絶馳道唐肅宗改絳紗袍為朱明服大喜曰使吾行之亦當若此及説邢峙止齊太子食邪蒿顧宮臣曰菜名邪蒿未必果邪也雖食之豈遽使人不正耶張九思對曰古人設戒義固當爾詔割江西龍興路為太子分地太子謂左右曰安得治民如邢州張耕者乎誠使之往治俾江南諸郡取法民必安集於是召宋衟大選署守長江西行省以嵗課羨餘鈔四十七萬緡獻太子怒曰朝廷令汝等安治百姓百姓安錢糧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錢糧雖多安能自奉乎盡郤之阿里以民官兼課司請嵗附輸羊三百太子以其越例罷之參政劉思敬遣其弟思恭以新民百六十戸來獻太子問民所從來對曰思敬征重慶時所俘獲者太子蹙然曰歸語汝兄此屬宜隨所在放遣為民毋重失人心烏䝉宣撫司進馬踰嵗獻之額即諭之曰去嵗嘗俾勿多進馬恐道路所經數勞吾民也自今其勿復然二十年春辟劉因於保定因以疾辭固辟之乃至拜右贊善大夫以吏部郎中𤓰爾佳之竒為左贊善大夫時已立國子學李棟宋衟李謙皆以東宮僚友繼典教事至是命因専領之而以衟等仍備咨訪嘗曰吾聞金章宗時有司論太學生廩費太多章宗謂養出一范文正公所償顧豈少哉其言甚善㑹因復以疾乞去二十二年以長史耶律有尚為國子司業中庶子巴拜以其子阿巴齊入見諭令入學巴拜即令其子入䝉古學逾年又見太子問讀何書其子以䝉古書對太子曰我命汝學漢人文字耳其亟入胄監遣使辟宋工部侍郎倪堅於開元既至訪以古今成敗得失堅對言三代得天下以仁其失也以不仁漢唐之亾以外戚閹竪宋之亾以姦黨權臣太子嘉納賜酒至日昃乃罷諭徳李謙𤓰爾佳之竒嘗進言曰殿下睿性夙成閲理久熟方遵聖訓參決庶務如視膳問安之禮固無待於贊諭至于軍民之利病政令之得失事闗朝廷責在臺院有非宮臣所宜言者獨有澄原固本保守成業殿下所當留心臣等不容緘口者也敬陳十事曰正心曰睦親曰崇儉曰親賢曰幾諌曰戢兵曰尚文曰定律曰正名曰革敝其論正心有雲太子之心天下之本也太子心正則天心有所屬人心有所繋矣唐太宗嘗言人主一心攻之者衆或以勇力或以辨口或以謟䛕或以姦詐或以嗜欲輻輳攻之各求自售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殿下至尊之儲貳人求自售者亦不為少須常喚醒此心不使為物慾所撓則宗社生靈之福固本澄原莫此為切論睦親以宗親為王室之藩屏人主之所自衛者也大分既定尊卑懸殊必恩意俯逮然後得盡其歡心宗親之歡心得則逺近之歡心得矣其論正名革敝尤切中時政太子在中書日久明於聽斷四方州郡科徴輓漕造作和市有係民休戚者聞之即日奏罷右承盧世榮以言利進太子意深非之嘗曰財非天降安得嵗取贏乎恐生民膏血竭於此也豈惟害民實國之大蠧其後世榮果坐罪僧格素主世榮聞太子有言訖箝口不敢捄至元以來天下臻於太平人材輩出太子優禮遇之在師友之列者非朝廷名徳則布衣節行之士徳意未嘗少衰宋衟目疾賜鈔千五百緡王磐告老而歸官其婿於東平以終養孔洙自江南入覲則責張九思學聖人之道不知有聖人之後其大雅不羣本於天性中外歸心焉於是世祖春秋高江南行臺監察御史言事者請禪位於太子太子聞之懼臺臣寢其奏不敢遽聞而小人以臺臣隠匿乘間發之世祖怒甚太子愈益懼未幾遂薨夀四十有三成宗即位追諡曰文恵明孝皇帝廟號裕宗祔於太廟
  顯宗
  顯宗光聖仁慈皇帝諱噶瑪拉裕宗長子也母曰徽仁裕聖皇后鴻吉哩氏噶瑪拉少育於祖母昭睿順聖皇后日侍世祖未嘗離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無隠至元中奉㫖鎮北邊叛王永和爾等聞其至望風請降既而都勒斡徹伯爾諸王遣使求和邊境以寧嘗出征駐金山㑹大雪擁火坐帳內歡甚顧謂左右曰今日風雪如是吾與卿處猶有寒色彼從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盧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為肉糜親嘗而徧賜之撫循部曲之暇則命額黙根以國語講通鑑戒其近侍臣台布哈曰朝廷以藩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輩輔助其或依勢作威不用我命輕者論遣大者奏聞宜各慎之使百姓安業主上無北顧之憂則予與卿等亦樂處於此乃所以報國家也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邊日久特命獵於栁林之地率衆至漷州恐廩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給從士仍飭其衆曰汝等飲食既足若復侵漁百姓是汝自取罪讁無悔衆皆如約民頼以安北還覲世祖於上京世祖勞之曰汝在栁林民不知擾朕實嘉焉明年冬封梁王授以金印出鎮雲南過中山又明年春過懐孟從卒馬駞之屬不下千百所至未嘗橫取於民二十九年改封晉王移鎮北邊統領太祖四大鄂爾多及軍馬達勒達國土更鑄晉王金印授之中書省臣言於世祖曰諸王皆置傅今晉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視諸王宜有加請置內史世祖從之遂以北安王傅托輝梁王傅茂巴爾斯雲南行省平章賽音並為內史明年置內史府乂明年世祖崩晉王聞訃奔赴上都諸王大臣咸在晉王曰昔皇祖命我鎮撫北方以衛社稷久歴邊事願服厥職母弟特穆爾仁孝宜嗣大統於是成宗即帝位而晉王復歸藩邸元貞元年塔塔爾部年穀不熟檄宣徽院賑之又塔塔喇民饑請朝廷賑之詔賜王鈔千萬貫及銀帛有差皇太后復以雲南所貢金器遣達年來賜是嵗冬詔以知樞宻院事扎薩克同知徽政院事阿里哈為內史大徳二年詔給秫米五百石五年成宗以邊士貧乏分給鈔一千萬貫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五天性仁厚御下有恩元貞初藩邸屬官審伯年老請以其子代之內史言於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為朝廷所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嵗耗財不可勝計子三人曰哈遜特穆爾曰薩克繖曰徳勒格爾布哈王薨後十年仁宗即位諡王獻武又十一年英宗遇弒哈遜特穆爾以嗣晉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聖仁孝皇帝廟號顯宗祔享太室又六年文宗即位乃毀其廟室
  順宗
  順宗昭聖衍孝皇帝諱逹爾瑪巴拉裕宗第二子也母曰徽仁裕聖皇后鴻吉哩氏至元初裕宗為燕王荅剌麻八剌生於燕邸明年詔裕宗居潮河八月召至京師凡乘輿巡幸及嵗時朝賀未嘗不侍裕宗以行稍長世祖賜女實古氏其後乃納鴻吉哩氏為妃二十二年裕宗薨達爾瑪巴拉以皇孫鍾愛兩宮優其出閤之禮二十八年始詔出鎮懐州以侍衛都指揮使索多尚書王倚從行至趙州從卒有伐民桑棗者民遮訴於道達爾瑪巴拉怒杖從卒以懲衆遣王倚入奏世祖大悅未至以疾召還明年春世祖北幸留治疾京師越兩月而薨年二十冇九子三人長曰阿穆爾克封魏王實古氏出也妃所生者曰哈尚是為武宗曰阿裕爾巴里巴特喇是為仁宗大徳十一年秋武宗即位追謚曰昭聖衍孝皇帝廟號順宗祔享太廟




  元史巻一百十五
  元史巻一百十五考證
  顯宗傳叛王永和爾 原文作岳木忽兒他巻又作約木忽兒藥木忽兒籰木忽兒要不忽兒又作藥不忽今併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巻一百十六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列傳第三
  后妃
  睿宗顯懿莊聖皇后名繅勒噶嗒納竒𠱤氏生憲宗世祖相繼為帝至元二年追上尊諡莊聖皇后升祔睿宗廟至大二年十二月加諡顯懿莊聖皇后三年十月又上玉冊其文曰祖功宗徳稱誄於天內則閫儀受成於廟行之大者名必顯恩之隆者報則豊上以増佐定之光下以伸遹追之孝欽惟莊聖皇后英明溥博聖善柔嘉尊儷景㐮隂教純被逮事光獻婦職勤修勲聿著於承天祥兩占於夢日跡聖緒洪源之有漸知深仁厚澤之無垠𤣥符肇自塗山顧前徽之末稱蒼籙興於文母豈後嗣之能㤀是用叅考彛經丕楊景鑠敷繹寳慈之誼形容青史之規謹遣攝太尉某奉玉冊玉寳加上尊諡曰顯懿莊聖皇后伏惟睿靈昭垂鍳格禮嚴閟宮樂歌夷則億萬斯年承休無斁
  裕宗徽聖皇后名伯竒音濟濟一名庫庫克沁鴻吉哩氏生順宗成宗先世祖出臘道渴至一帳房見一女子緝駝茸世祖從覓馬潼女子曰馬湩有之但我父母諸兄皆不在我女子難以與汝世祖欲去之女子又曰我獨居此汝自來自去於理不宜我父母即歸姑待之湏臾果歸出馬湩飲世祖世祖既去嘆息曰得此等女子為人家婦豈不美耶後與諸臣謀擇太子妃世祖俱不允有一老臣嘗知向者之言知其未許嫁言於世祖世祖太喜納為太子妃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徳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厠所用紙亦以靣擦令柔軟以進一日裕宗有病世祖往視見牀上設織金臥褥世祖慍而語之曰我嘗以汝為賢何乃若此耶後跪答曰嘗時不曽敢用今為太子病恐有濕氣因用之即時撤去世祖崩成宗至上都諸王畢㑹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璽於穆呼哩國王曽孫世徳家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受永昌上之於後至是後手授成宗即皇帝位尊后為皇太后冊文曰自家而國治道必有所先立愛惟親君徳莫加於孝況㤙深於鞠我而禮重於正名歴代以來令儀可考人子之職所在天下之母宜尊恭惟聖母聖善本乎天資靜専法乎地道上以奉宗祐之重下以敘倫紀之常助我前人守卷耳憂勤之志保予沖子成思齊雍肅之風肆神器之有歸知孫謀之素定畀付雖由於厯數規摹一出於庭闈是用率籲衆心章明鉅典不勝拳拳大願謹奉冊寳上尊稱曰皇太后伏惟長信穆穆周宗綿綿備洛書之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福粲慈極之儀天瑤圖寳運於萬斯年命設官屬置徽政院後院官有受獻浙西田七百頃籍於位下太后曰我寡居婦人衣食自有餘況江南率土皆國家所有我曷敢私之即命中書省盡易院官之受獻者後之弟欲因後求官後語之曰若欲求官耶汝自為之勿以累我也其後弟果被黜人皆服後之先見大徳四年二月崩祔葬先陵諡曰裕聖皇后升祔裕宗廟至大三年十月又追尊諡曰徽仁裕聖皇后
  顯宗宣懿淑聖皇后名布延徹爾額實鴻吉哩氏顯宗居晉邸納為元妃生泰定帝泰定元年追尊宣懿淑聖皇后其冊文曰祗纘皇圖方𢎞仁孝之化追崇聖母永懐鞠育之恩匪建鴻名疇彰厚徳欽惟皇妣晉王妃鴻吉哩氏淑侔周姒賢邁虞嬪儷我先王恪守肇基之地昭其懿範益恢正始之風順坤道以承乾炯月輝以遡日隂功久積衍聖緒於無疆神器攸歸知慶源之有自仰徽音之如在慨至飬之莫加聿選休辰爰修縟典謹遣攝太尉某奉玉冊玉寳上尊諡曰宣懿淑聖皇后伏惟淑靈在上式垂鍳臨合享太宮永錫繁祉升祔皇考顯宗廟天厯初復祧顯宗廟祀
  順宗昭獻元聖皇后名嗒濟鴻吉哩氏阿禪孫呼圖克特穆爾女裕宗居燕邸及潮河順宗俱在侍稍長世祖賜女實古氏後乃納後為妃生武宗及仁宗大徳九年成宗不豫布爾罕皇后秉政遣仁宗母子出居懐州十年十二月後至懐州十一年正月成宗崩時武宗總兵北邉左丞相達爾罕哈喇哈斯隂遣使報仁宗與後奔還京師後與仁宗入內哭復出居舊邸朝夕入奠即遣使迎武宗還以五月即位先是太后以兩太子星命付隂陽家推筭問所宜立對曰重光大荒落有災旃䝉作噩長久重光為武宗生年旃䝉為仁宗生年太后頗惑其言遣近臣托爾諭旨武宗曰汝兄弟二人皆我所出豈有親疎隂陽家所言運祚修短亦不容不思也武宗黙然進哈喇托克托而言曰我捍北邉十年又𦙍次居長太后以星命為言茫昧難信使我設施合於天心民望雖一日之短亦足垂名萬世何可以隂陽家言而乖祖宗之法㢤托克托以聞太后愕然曰修短之説雖出術家吾為太子逺慮所以深愛太子也太子既如是言今當速來耳詳見哈喇托克托傳中五月武宗既立即日尊為皇太后立仁宗為皇太子三宮協和十一月帝朝太后於隆福宮上皇太后玉冊玉寳至大元年三月帝為太后建興聖宮給鈔五萬綻絲二萬觔二年正月太后幸五臺山作佛事詔髙麗王璋従之四月立興聖宮江淮財賦總管府以司太后錢糧三年二月以上皇太后尊號告祀南郊四月以興聖宮鷹坊等戶四千分處遼陽建萬戶府統之十月戊申帝率皇太子諸王羣臣朝興聖宮上皇太后尊號冊寳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皇太后庚戌後恭謝太廟以皇太后受尊號詔赦天下四年仁宗即位延祐二年三月帝率諸王百官奉玉冊玉寳加上皇太后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合徳泰寜福慶皇太后延祐七年英宗即位十二月上尊號太皇太后冊文雲王政之先無以加孝人倫之本莫大尊親肆予臨御之初首舉推崇之典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仁施溥博明燭幽微爰自居淵潛之宮已有母天下之望方武宗之北狩適成廟之賓天旋克振於乾綱諒再安於宗祏雖有在躬之厯數實司創業之艱難儀式表於慈闈動協謀於先帝莫究補天之妙允如扶日之升位履至尊兩翼成於聖子嗣登大寳復擁佑於𦕈躬矧徳邁塗山功髙文母是宜加於四字式益衍於徽稱謹奉玉冊玉寳加上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合徳泰寕福慶徽文崇佑太皇太后於戲茲雖涉於強名庶庸申於善頌九州四海飬未足於孝心萬嵗千秋願永膺於夀祉丙辰太后御大明殿受朝賀戊辰告太廟太后見明宗少時有英氣而英宗稍柔懦諸羣小以立明宗必不利於已遂擁立英宗及既即位太后來賀英宗即毅然見於色後退而悔曰我不擬養此兒耶遂飲恨成疾至治二年九月崩三年三月升祔順宗廟配食後性聰慧歴佐三朝教宮女執女功親操井臼然不事檢飭自正位東朝淫恣益甚內則赫嚕毋伊埒薩巴用事外則幸臣實勒們耕埒及時宰特們徳爾相率為姦以至箠辱平章張珪等濁亂朝政無所不至及英宗立羣倖伏誅而後勢燄頓息焉














  元史卷一百十六
  元史卷一百十六考證
  睿宗顯懿荘聖皇后 本紀作荘獻
  順宗昭獻元聖皇后至治二年九月崩三年三月升祔原文併作三年二月事與英宗本紀所載不符今
  據紀增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十七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列傳第四
  伯勒格台
  宗王伯勒格台者列祖之第五子太祖之季弟也天性純厚明敏多智畧不喜華飾軀幹魁偉勇力絶人㓜從太祖平諸部落掌從馬國法常以腹心遇敗則牽從馬其子孫最多居處近太祖行在所南接阿齊台營地嘗從太祖宴諸部族或潛圖害伯勒格台以刀斫其臂傷甚帝大怒欲索而誅之伯勒格台曰今將舉大事於天下其可以臣故而生釁隙哉且臣雖傷甚幸不至死請勿治帝尤賢之當創業之初征取諸國王未嘗不在軍中摧鋒䧟陣不避艱險帝嘗曰有伯勒格台之力哈扎爾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其見稱如此嘗立為國相又長官扎爾古齊別授之印賜以蒙古百姓三千戶及廣寧路恩州二城戶一萬一千六百三以為分地又以鄂諾竒嚕之地建營以居江南平加賜信州路及鈆山州二城戶一萬八千王薨子曰罕都呼曰伊蘇布哈曰昆布哈罕都呼性剛猛能知兵從憲宗征伐多立戰功及攻釣魚山而還道由河南招來流亡百餘戶悉以入籍罕都呼子曰呼喇濟以疾廢不能軍世祖俾居於恩以綂其籓人至大三年呼喇濟薨子逹春嗣逹春性溫厚謙恭好學通經史能撫恤其民雲伊蘇布哈子曰卓多中統三年始以推戴功封為廣寧王至元十三年賜印昆布哈領兵河南屢建大功子曰穆爾格特昂吉爾岱
  卓沁
  卓沁者太祖長子也國初以親王分封西北其地極逺去京師數萬里驛騎急行二百餘日方逹京師以故其地郡邑風俗皆莫得而詳焉卓沁薨子巴圖嗣巴圖薨弟薩喇逹嗣薩喇逹薨弟孟克特穆爾嗣孟克特穆爾薨弟托克托孟克嗣托克托孟克薨弟托克托嗣托克薨弟布呼嗣布呼薨弟伊濟貝嗣至元三年伊濟貝遣使來求分地嵗賜以賑給軍站京師元無所領府治三年中書請置總管府給正三品印至大元年伊濟貝薨子嘉鼐巴嗣其位下舊賜平陽晉州永州分地嵗賦中統鈔二千四百錠自至元五年己夘嵗給之
  圖喇
  圖喇太祖次子察罕台四世孫也少以勇力聞大徳十一年春成宗崩佐丞相阿古台等潛謀立安西王阿南逹而推皇后巴約特氏稱制中外洶洶仁宗歸自懷孟引圖喇入內縛阿古台等以出誅之大事遂定武宗即位第功封越王賜金印以紹興路為其分地圖喇居常怏怏有怨望意至大元年秋武宗幸涼亭將御舟圖喇前止之帝曰爾何如朕欲登舟圖喇曰人有常言一箭中麋毋曰自能百兔未得未可遽止此葢國俗儕輩相靳之語而圖喇言之武宗由是銜焉既而大宴萬嵗山圖喇醉起解其腰帯擲諸地嗔目謂帝曰爾與我者止此耳帝益疑其有異志二年春命楚王伊克圖丞相托克托平章齊勒特穆爾鞫之辭服遂伏誅子西安王剌特納實哩天厯初以推戴功進封豫王
  伊克圖
  伊克圖祖父博綽睿宗庶子也博綽之母曰瑪實尼瑪察氏博綽驍勇善騎射憲宗命將大軍北征欽察有功賜號巴圖爾嵗丁巳分土諸侯王賜蠡州三千三百四十七戶為其食邑博綽娶察罕黙爾竒氏生實喇卜嘉勒實喇卜嘉勒娶鴻吉哩氏生伊克圖伊克圖年十三世祖命襲其祖父統軍至元十二年從北安王北征十三年錫里濟叛遣人誘脅之伊克圖不從事王益忠謹博爾歡巴圖魯尼堪與海都通相率引去王遣伊克圖追之擒博爾歡等以獻未㡬錫里濟以和爾圖卜特穆爾等反以兵攻王圖博特穆爾生致伊克圖使錫里濟拘之伊克圖與王親臣納木台等謀逃歸事覺納木台等被殺復繫錫里濟永和爾困辱備至十四年鄂爾和達巴延帥師討叛鍚里濟永和爾迎戰伊克圖潛結齊勒特穆爾托克托呼亂其陣錫里濟軍亂因得脫走見帝鬚髪盡白帝閔之賞賚甚厚至元十八年加封耒陽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戶二十一年與托克托呼同封海都伊克圖先進邏得諜人知其虛實直前衝敵陣破其精兵海都敗走得所俘掠軍民而還托多爾海上其功詔賜鈔幣鎧甲弓矢其後北安王駐特穆爾河納延額布根有異圖額布根引兵趨吉魯爾河大帳王遣庫庫楚托克托呼率衆追之諾海民擾攘不知所從伊克圖將三百騎至阿哈齊地㑹王帳下蘇達蘇部兵逃去伊克圖諭之使還時徹伯爾圖呼嚕古台誘蒙古軍二萬從納延伊克圖知之夜襲其河上軍突入帳中遇呼敦黙爾根㡬獲之間道逸去二十七年海都入宼時托多爾海方居守大帳詔遣伊克圖同力備禦軍未戰而潰伊克圖妻奴輜重駐布色哈剌嶺上悉為永和爾莽賚特穆爾所剽掠伊克圖與其子托里特穆爾相失獨與十三騎奔還世祖撫慰嘉歎賜爵慎逺王塗金銀印以鴻吉哩氏女賜之資裝特厚復命納爾環齊齊克布哈往錫命其部屬同時被掠者以故相僧格家財分賜之仍各賜白金五十兩珠子一酒巵鈔幣稱是又命伊克圖居北安王第二帳王薨帝命掌大帳固辭成宗立命伊克圖侍左右武宗撫兵漠北請以子托里特穆爾從大徳五年海都都勒幹合軍入㓂托里特穆爾將兵千人擁䕶先後立戰功多在軍十年成宗崩安西王阿南達與莽賚特穆爾窺望神器伊克圖曰世祖皇帝之嫡孫在神器所當屬安西藩王也入繼非制武宗即位以其父子勞効忠勤益厚遇之進封楚王賜金印置王傅以駙馬都尉都勒噶之女弟鴻吉哩氏為楚王妃又以叛王徹伯爾親屬賜之託里特穆爾襲封鎮逺王至大三年徹伯爾來歸宗親皆㑹伊克圖進曰太祖皇帝削平四方惟南土未定列聖嗣位未遑統一世祖皇帝混一四海顧惟宗室諸王弗克同堂而燕今陛下洪福齊天巴圖罕之裔首已附順叛王徹伯爾舉族來歸人民境土悉為一家地大物衆有可恃者焉有不可恃者焉昔我太祖有訓世祖誦之臣與有聞治亂國者宜以法齊之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今請有以整飭之則人將有所勸懲惟陛下鑒之帝嘉納其言伊克圖薨仁宗命托里特穆爾嗣楚王延祐中明宗西出托里特穆爾坐累徙西番沒入其家貲之半明宗即位制曰托里特穆爾何罪其轉徙籍沒豈不以我故耶其復故號人民貲帑悉歸之託里特穆爾薨子巴圖魯立巴圖魯薨有子三人曰雅克特穆爾曰蘓克特穆爾曰多羅布哈雅克特穆爾嗣時年十有二妃鴻吉哩氏哈扎爾駙馬之女孫蘇喀實哩皇后之從妹也
  庫春布哈
  庫春布哈世祖之孫鎮南王托歡子也泰定三年封威順王鎮武昌賜金印撥付集賽台五百名又自募至一千名設王傅官屬湖廣行省供億錢糧衣裝嵗支米三萬石鈔三萬二千錠又日給王子諸妃飲饍文宗天厯初賜庫春布哈金銀各五十兩幣三十匹仍鎮湖廣而庫春布哈縱集賽等官侵奪民利民患苦之至元五年太師巴延矯制召赴京貶之及托克托為相始明其無辜命復還鎮至正二年湖北亷訪司糾言庫春布哈恃以宗室恣行不法不報十一年徐夀輝為亂起蘄黃庫春布哈與其子拜特穆爾塔斯特穆爾引兵至金剛臺夀輝部將倪文俊敗之執拜特穆爾十二年夀輝偽將普勝䧟武昌庫春布哈與湖廣行省平章和尚棄城走詔追奪庫春布哈印而誅和尚十三年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鄂爾和克復武昌及漢陽庫春布哈復率領王子並本部集賽台屢討賊立功十四年詔庫春布哈復鎮武昌還其印十六年命庫春布哈與宣讓王特穆爾布哈以兵鎮遏懷慶各賜黃金一錠白金五錠幣帛九匹鈔二十錠未㡬復還武昌命其子報恩努莭岱努佛嘉努以大船四十餘隻水陸並進至沔陽攻徐夀輝偽將倪文俊且載妃妾以行兵至漢川縣雞鳴汊水淺船閣不能行文俊以火筏盡焚其船莭岱努佛嘉努皆遇害而報恩努自死妃妾皆䧟庫春布哈走陜西二十五年侯巴延達實春庫春布哈自雲南經蜀轉戰而去至成州欲之京師李思齊以取蜀為名扼不令行俾屯田於成州以沒其子曰和尚者封義王侍從順帝左右多著勞効帝出入常與俱至正二十四年博囉特穆爾稱兵犯闕遂為中書右丞相總握國柄恣為淫虐和尚心忿之數為帝言乃受密㫖與儒士徐士本謀交結勇士桑都瑪金諾海巴延岱爾特古思布哈和尼呼圖克洪巴拜黃哈喇巴圖龍從雲陰圖剌博囉特穆爾帝期以事濟放鴿鈴為號徐士本掌之明年七月博囉特穆爾入奏事行至延春閣李樹下巴延岱爾自衆中奮出斫博囉特穆爾中其腦桑都瑪等競前斫死之詳見博囉特穆爾傳二十八年順帝將北奔詔淮王特穆爾布哈監國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將破即先遁不知所之
  特穆爾布哈
  特穆爾布哈世祖孫鎮南王托歡第四子也初世祖第九子托歡以討安南無成功終身不許見遂封鎮南王出鎮揚州托歡薨子婁章襲封鎮南王婁章薨弟圖卜布哈襲及圖卜布哈薨子博囉布哈㓜特穆爾布哈乃嗣封為鎮南王文宗天厯初賜特穆爾布哈黃金五十兩白金五十兩幣三十匹二年博囉布哈已長特穆爾布哈請以其位復還博囉布哈朝廷以其讓而不居也改封宣讓王賜金印移鎮於廬州順帝至元元年撥廬州饒州牧地一百頃賜之二年賜市宅鈔四千錠命其王府官凡班次列於有司之右五年巴延擅權矯制貶特穆爾布哈及威順王庫春布哈至托克托為相始力言於帝明兩王皆無辜詔令復還鎮至正十二年廬州境內賊起淮西亷訪使陳思謙言於特穆爾布哈曰王以帝室之胄鎮撫淮甸豈宜坐視且府中官屬及集賽台人等數甚多必有可使摧鋒䧟陣者惟王圖之特穆爾布哈大悟其言曰此吾責也即命以所部兵及諸王竒塔特等分道擊賊擒其渠帥廬州境內皆平帝聞之賜金帯銀鈔以賞其功十六年命特穆爾布哈與庫春布哈以兵鎮遏懷慶路賜金銀各一錠幣帛九匹鈔二十錠既而汝潁之㓂南渡淮特穆爾布哈復以便宜調芍陂屯軍拒之及廬州不守乃挈身北歸留京師二十七年進封淮王賜金印設王傅等官二十八年大明兵逼京師順帝北奔詔以特穆爾布哈監國而拜慶通中書左丞相輔之俄而城破特穆爾布哈死之年八十三





  元史卷一百十七
  元史卷一百十七考證
  伊克圖傳憲宗命將大軍 原文作大將軍考元時諸王領兵有大將軍之稱係倒置今改正
  托克托呼 原文作禿禿哈他卷又作脫脫哈土土哈今併改
  都勒斡 原文作䔍哇他卷又作䔍姓又作都斡今併改
  庫春布哈 原文作寛徹普化他卷又作寛徹不花今倂改其他名以不花而又訛普化補化者倣此
  巴延岱爾 原文作伯顔達兒他卷又作伯達兒今併改





<史部,正史類,元史>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十八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濂等修
  列傳第五
  托音色辰
  托音色辰姓布斯格爾鴻吉哩氏世居朔漠本名托音從太祖起兵有功賜名色辰故兼稱托音色辰女布爾特格勒津光獻翼聖皇后子阿禪從太祖征伐凢三十二戰平西夏斷潼闗道取回紇塔寶千城皆與有功嵗丁亥賜號國舅阿禪諾延壬辰賜銀印封河西王以統其國族丁酉賜錢二十萬緍有㫖鴻吉哩氏生女世以為後生男世尚公主每嵗四時孟月聴讀所賜㫖世世不絶又賜所俘獲軍民五千二百仍授萬戶以領之阿禪薨𦵏官人山元貞元年二月追封濟寧王諡忠武妻浩沁追封濟寧王妃子旺沁嵗戊戌授萬戶尚睿宗女伊蘇布哈公主旺沁薨𦵏巴噶罕弟納沁嵗丁巳襲萬戸奉㫖伐宋攻釣魚山又從世祖南涉淮甸下大清口獲船百餘艘又率兵平山東濟兗單等州及額哷布格叛中統二年與諸王北伐以其子噶海托歡額埒春等十人自從至於莾賚音蘇宻爾與額哷布噶之黨伯爾克巴爾斯等戰追北至伯爾克圖復戰自旦及夕斬首萬級薨塟摩該圖額埒春襲萬戶尚諤勒哲公主諤勒哲公主薨繼尚囊嘉特章公主於至元十四年薨塟托里拉無子弟曰特穆爾至元十八年襲萬戶二十四年納延叛從帝親征以功封濟寧郡王賜白傘葢以寵之二十五年諸王哈坦多羅干叛與諸王及統兵官伊蘇特穆爾等率兵討之由格哷勒河與哈坦等遇轉戰至納穆爾河殱其衆賜名阿齊圖諾延以旌其功薨塟摩該圖子二人長曰多阿克巴拉次曰僧克巴拉皆㓜至元二十七年以其弟曼濟台襲萬戶亦尚囊嘉特章公主成宗即位封皇姑魯國大長公主以金印封曼濟台為濟寧王奉㫖率本部兵討叛王海都都勒斡既與遇方約戰行伍未定單騎突入陣中往復數四敵兵大擾一戰遂大㨗時武宗在藩邸綂大軍令曼濟台總領蒙古軍民官輔武宗守莾賚以遏北方囊嘉特章公主薨繼尚裕宗女納木喀巴勒公主曼濟台薨年五十二大徳十一年三月阿齊圖諾延長子多阿克巴拉襲萬戶尚僧格嘉勒喇實公主六月封大長公主賜多阿克巴拉金印加封魯王至大二年賜平江稻田一千五百頃皇慶間加封皇姊大長公主天厯間加號皇姑徽文懿福貞夀大長公主至大三年多阿克巴拉薨𦵏摩該圖阿哩雅實哩多阿克巴拉嫡子也至大三年甫八嵗襲萬戶四年七月襲封魯王尚多爾濟巴勒公主元統元年阿哩雅實哩薨至順間封多爾濟巴勒號肅雍賢寕公主僧格巴拉者魯王多阿克巴拉弟阿哩雅實哩之叔也自幼奉世祖㫖養於諤克沁公主布札爾駙馬所後襲統其部民四百戸成宗時尚博諾公主至順間加封鄆安大長公主授僧格巴拉金印封鄆安王職千戶元綂元年授萬戸二年三月加封鄆安公主號皇姑大長公主加封僧格巴拉魯王以疾薨年六十一此皆以駙馬襲封王爵者也蘇爾呼圖克者亦阿禪子以從征功在太祖朝遙授左丞相為千戶仍賜以塗金銀章及金銀字海青圓符五驛馬劵六其子曰阿哈駙馬當憲宗朝嘗率兵破徐州以功受賞黃金一錠白金十錠及銀鞍勒仍命襲父官至世祖時有詔鴻吉哩萬戶所受驛劵圓符皆仍其舊凡蘇爾呼圖克所受者皆收之而蘇爾呼圖克諸孫若博囉實勒巴延曼濟塔碩爾布哈托多布哈章吉特等及阿哈孫曰伊蘇岱爾與阿禪之弟名䇿者在太祖世受官本藩蒙古軍站千戸䇿之子曰哈喇哈斯以平金功賜號巴圖爾哈喇哈斯之孫曰徳埓哩至元四年授光祿大夫以銀章封懿國公有托里者亦阿禪之裔孫也世祖授官本藩戶仍賜驛劵圓符各四令以兵守朔土之吉魯爾二十四年從族父阿齊諾延征叛王納顔有功亦賜號巴圖爾托里卒子班巴爾嗣班巴爾卒子滿濟勒噶嗣滿濟勒噶尚博迪蘇公主卒弟博囉特穆爾嗣以金章封懿徳王博囉特穆爾薨滿濟勒噶孫阿實克襲千戶有名綽哈者阿禪次子伯克之裔孫尚托歡巴圖公主仁宗朝封安逺王以兵守莾賚有達爾罕者亦托音色辰裔孫也以從軍功亦賜巴圖爾號加賜黃金一錠其子曰布扎爾從征納顔禽其黨金嘉努帝賞以金帶其後有曰博碩者即其孫也又阿禪之孫納罕尚太宗蘇哷肯公主和和之孫布扎爾尚鄂克沁公主又托音色辰諸孫有名托羅該者尚布爾罕公主繼尚庫庫楞公主此皆尚公主為駙馬者也其女之為後者自光獻翼聖皇后以降憲宗貞節皇后諱哷圖克台及後妹約索爾皆阿禪從孫孟克沁女世祖昭睿順聖皇后諱徹伯爾濟寧忠武王阿禪女其諱特古掄者阿禪孫托里女諱諾爾布冊繼守正宮者納沁孫僊童之女成宗貞慈靜懿皇后諱實哩達喇額埒春之女也順宗昭獻元聖皇后諱塔濟大徳十一年十一月武宗冊上皇太后至大三年十月加上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皇太后仁宗延祐二年加上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合徳泰寧福慶皇大後延祐七年又加徽文宗祐四字尊號太皇太后則阿禪孫呼圖克特穆爾女武宗宣慈恵聖皇后諱爾格托里子班巴爾女其諱蘇喀實哩者阿禪從孫哈爾吉之女泰定皇后諱巴拜哈斯阿禪孫鄂蘭徹爾之女其諱巴罕諱蘇喀達喇者皆托里孫滿濟勒噶女文宗皇后諱布達實哩魯王多阿克巴拉女此則鴻吉哩氏之為後者也初鴻吉哩氏族居於庫哷勒溫都爾肯徳哷穆爾額爾古納河之地嵗甲戌太祖在特黙格爾時有㫖分賜阿禪及其弟和和䇿等農土農土有言經界也若曰是庫哷勒溫都爾肯以與阿禪及哈扎爾為農土申諭阿禪曰克穆爾溫都爾塔拉諾爾特黙格爾等地汝則居之諭䇿曰阿勒哈瑪竒迤東算濟鼐爾圖山穆爾蘇陶哈海沃稜直至阿濟爾格溫都爾華婁噶老等地汝則居之以哷勒庫爾河北為鄰阿齊台為界諭和和曰哈拉袞迤東塗河潢河之間和爾齊諾斡慶州之地與伊竒喇斯為鄰汝則居之又諭阿禪子蘇爾呼圖克曰以汝父子能輸忠於國克穆爾溫都爾迤東絡馬河至於赤山塗河迤南與國民為鄰汝則居之至元七年額埒春萬戶及其妃囊嘉特章公主請於朝曰本藩所受農土在上都東北三百里達哩海子實本藩駐夏之地可建城邑以居帝從之名其城為應昌府二十二年改為應昌路元貞元年濟寧王曼濟台亦尚囊嘉特章公主復與公主請於帝以應昌路東七百里駐冬之地剏建城邑復從之大徳元年名其城為全寧路鴻吉哩之分邑得任其陪臣為達嚕噶齊者有濟寧路及濟兗單三州鉅野鄆城金鄉虞城碭山豐縣肥城任城魚臺沛縣單父嘉祥滋陽寧陽曲阜泗水一十六縣此丙申嵗之所賜也至元六年陞古濟州為濟寧府十八年始陞為路而濟兗單三州𨽻焉又汀州路長汀寧化清流武平上杭連城六縣此至元十三年之所賜也又有永平路灤州盧龍遷安撫寧昌黎石城樂亭六縣此至大元年之所賜也若平江稻田一千五百頃則至大二年所賜也其應昌全寧等路則自達嚕噶齊總管以下諸官屬皆得専任其陪臣而王人不與焉此外復有王傅府自王傅六人而下其羣屬有錢糧人匠鷹房軍民軍站營田稻田煙粉千戶總管提舉等官以署計者四十餘以員計者七百餘此可得而稽考者也其五戶絲金鈔之數則丙申嵗所賜濟寧路之三萬戶至元十八年所賜汀州路之四萬戶絲以斤計者嵗二千二百有竒鈔以錠計者嵗一千六百有竒此則所謂嵗賜者也
  布圖
  布圖伊竒喇斯氏善騎射太祖嘗潛遣珠魯卜齊岱出使至額爾古納河布圖知其為帝所遣值日暮留宿殺羊享之珠魯卜齊岱馬疲乏復假以良馬及還布圖待之有加珠魯卜齊岱具以白帝帝大喜許妻以皇妹特穆爾布圖宗族乃遣額布根岱等詣太祖因致言曰臣聞威徳所加若雲開見日春風解凍喜不自勝帝問布圖孳畜㡬何額布根岱對曰有馬三千匹請以馬之半為聘禮帝怒曰婚姻而論財殆若商賈矣昔人有言同心實難朕方欲取天下汝伊竒喇斯之民從布圖効忠於我可也何以財為竟以皇妹妻之既而察察爾岱展楚琿托音等以兵三萬入寇布圖聞之遣博囉岱摩哩托克托來告乃與哈喇扎拉溫都爾哈納等討托克音掠其輜重降其民奈曼叛帝召布圖以兵至大戰敗之皇妹薨復妻以皇女噶沁必濟而命哈喇巴圖之子伊克呼喇圖帶弓矢為之侍哈喇巴圖曰吾兒豈能為人臣僕寧死不為也帝令布圖與之敵哈喇巴圖令伊埒等拒戰於安圖河布圖直前擒伊埓刺殺伊克呼喇圖哈喇巴圖走渡卓沁河又擒之盡殺其衆從太師國王穆呼哩略地遼東西以功封冠懿二州從征西夏病薨贈推忠宣力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駙馬都尉上柱國進封昌王謚忠武子繅勒噶襲爵
  繅勒噶事太宗與穆呼哩取嘉州降其民遣巴圖爾罕卓沁恰來獻㨗帝曰若父宣力國家朕昔見之今繅勒噶克光前烈賜以金錦金帶七寶鞍召至中都以疾薨繅勒噶娶皇子庫春女安圖公主生女是為憲宗皇后子扎古勒沁從定宗出討萬努有功太宗命親王阿齊台以女伊遜展公主妻之薨贈推誠靖宣佐運贊治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駙馬都尉上柱國襲封昌王謚忠靖扎古勒沁有子二人長伊埓台娶皇子賽音珠卜女哈達爾罕公主生圗卜台與納顔戰有功次和琳和琳尚憲宗女巴雅圖公主後托哩特穆爾叛世祖命和琳與錫里濟等討之大戰終日托里特穆爾敗走帝嘉之復令尚憲宗孫女布哷齊公主宋平封以廣州納顔沙喇哈喇叛世祖親征色徹肯等與哈喇罕屢戰帝召和琳至值色徹肯等戰於青和實袞之地哈喇罕之衆甚盛和琳以兵二百迎敵敗之哈喇罕等走渡猱河還其巢穴踰年夏帝命和琳復征之至吉魯爾徳古爾二河之間大戰其衆度徳古爾河遁去餘百人逃匿山谷和琳即率兵二百徒步追之色徹肯止之曰彼亡命者安得徒行和琳不聴往殺其衆色徹肯以聞賜金一鋌銀五鋌又踰年復往征之與哈喇罕遇於烏拉河和琳夜率千人潛入其軍盡殺之帝賜鈔五萬貫金一錠銀十錠和琳薨贈効忠保徳輔運佐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駙馬都尉上柱國追封昌王謚忠宣子阿實克事成宗都勒斡叛於海都帝遣晉王噶瑪拉並武宗帥師討之戰哈喇台山阿實克射都勒斡中其膝擒殺甚多都勒斡號哭而遁武宗賜之衣成宗加賜珠衣封為昌王置王府官屬仁宗朝復賜以寧昌縣稅入阿實克尚成宗女伊勒噶雅公主復尚憲宗曾孫女滿達勒公主阿實克薨子巴喇實哩襲封昌王和琳從弟布哈尚世祖女烏爾戩公主其弟索隆噶娶皇子莽噶拉木女紐掄公主生女是為武宗仁獻章聖皇后實生明宗
  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
  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翁觀部人系出沙陀鴈門後逺祖實古世為部長金源氏塹山為界以限南北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以一軍守其衝要時西北有國曰奈曼其主迪延汗遣使來約欲相親附以同據朔方部衆有欲從之者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弗從乃執其使奉酒六尊以其謀來告太祖時朔方未有酒太祖飲三爵而止曰是物少則發性多則亂性使還酬以馬五百羊一千遂約同攻迪延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先期至既平奈曼從下中原復為嚮導南出界垣太祖留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歸鎮本部為其部衆昔之異議者所殺長子巴延實保並死之其妻阿里哈攜幼子布頁赫與姪鎮國逃難夜遁至界垣告守者縋城以登因避地雲中太祖既定雲中購求得之賜與甚厚追封阿勒古斯托克塔古哩為髙唐王阿里哈為髙唐王妃以其子布頁赫尚幼封其侄鎮國為北平王鎮國薨子尼古爾台襲爵尚睿宗女塔瑪噶公主略地江淮薨于軍賜興州民千餘戶給其塟布頁赫幼從攻西域還封北平王尚阿拉克必濟公主公主明睿有智略車駕征伐四出嘗留守軍國大政諮稟而後行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布頁赫未有子公主進姬妾以廣嗣續生三子曰準布哈曰阿爾布哈曰珠爾布哈公主視之皆如己出布頁赫薨追封髙唐王謚武毅復加贈宣忠協力翊衛果毅功臣太傅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公主阿拉克必濟追封皇祖姑齊國大長公主加封趙國子準布哈尚定宗長女伊埒黙色公主阿爾布哈尚世祖季伊埒公主中統初討額埓布格敗拉布哈於阿勒坦和囉海之地三年圍李璮於濟南獨當一面事平又從征西北敗叛王之黨埓黙子崆果囉阿爾布哈卒子竒爾濟蘇
  竒爾濟蘇性勇毅習武事尤篤於儒術築萬卷堂於私第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隂陽術數靡不該貫尚呼圖克坦黙色公主繼尚阿裕爾實哩公主宗王額布根叛率騎千餘畫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時方暑將戰北風大起左右請待之竒爾濟蘇曰當暑得風天贊我也䇿馬赴戰騎士隨之大殺其衆額布根以數騎遁去竒爾濟蘇身中矢斷其髪凱還詔賜黃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成宗即位封髙唐王西北不安請於帝願往平之再三請帝乃許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馬首不南大徳元年夏遇敵於巴雅斯之地衆謂當俟大軍畢至與戰未晩竒爾濟蘇曰大丈夫報國而待人耶即整衆鼓譟以進大敗之擒其將卒百數以獻詔賜世祖所服貂裘寳鞍及繒錦七百介冑戈㦸弓矢等物二年秋諸王將帥共議防邊咸曰敵往嵗不冬出且可休兵於境竒爾濟蘇曰不然今秋𠉀騎來者甚少所謂鷙鳥將擊必匿其形備不可緩也衆不以為然竒爾濟蘇獨嚴兵以待之是冬敵兵果大至三戰三克竒爾濟蘇乘勝逐北深入險地後騎不繼馬躓䧟敵遂為所執敵誘使降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竒爾濟蘇毅然曰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敵不敢逼帝嘗遣其家臣阿濟蘇特使敵境見於人衆中竒爾濟蘇一見輒問兩宮安否次問嗣子何如言未畢左右即引去之明日遣使者還不復再見竟不屈死也九年追封髙唐忠憲王加贈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節保徳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公主呼圖克坦黙色追封齊國長公主阿裕爾實哩封齊國公主並加封趙國子専幼詔以弟摩和納襲髙唐王摩和納才識英偉謹守成業撫民御衆境內又安痛其兄死節遣使如京師表請䘏典又請翰林承㫖閻復銘諸石教養専過於己子命家臣之謹厚者掌其兄之珍服秘玩待専成立乃悉以付之至大二年摩和納加封趙王即以王爵讓専三年専襲封趙王尚晉王女喇特納巴拉公主一日召王傅托歡司馬阿濟蘇謂曰先王旅殯博囉荒逺之地神靈將何依吾痛心欲無生若請於上得使歸塟先塋瞑目無憾矣二人言之知樞宻院事額爾吉納以聞帝嗟悼乆之曰専孝子也即賜阿濟蘇黃金瓶得托歡之子實桂圖魯王傅摩和納之子阿嚕呼圖克斷事官額森等一十九人乘驛以往復賜從者鈔五百貫淇陽王伊徹察喇丞相托和齊也圖爾差兵五百人䕶其行至殯所奠告啟視屍體如生遂得歸𦵏









  元史卷一百十八
  元史卷一百十八考證
  托音色辰傳賜號國舅阿禪諾延 阿禪原文作按陳按元史類編以賜諾延號為旺沁事旺沁原文作斡陳考諾延為國舅之稱阿禪為光獻皇后同父昆弟故得賜號若其子旺沁尚公主則駙馬也類編以按陳斡陳名相似遂混而為一太宗紀八年分賜諸王貴戚鄂爾多亦稱旺沁為諾延其誤同自當以傳為正
  封曼濟台為濟寧王 按諸王表曼濟台由濟寧王進封魯王續通考亦同考傳及紀封魯王者為多阿克巴拉曼濟台之兄子也當是表誤而續通考據以傳訛
  輔武宗守莽賚 原文脫宗字據本紀増
  阿齊圖 上文作按察兒此又作按塔兒今併改徽文懿福貞壽大長公主 貞原文訛真據本紀及續通考改
  僧格巴拉自㓜奉世祖㫖養於鄂克沁公主布扎爾駙馬所 原文作養於鄂克沁公主所是為布扎爾駙馬按僧格巴拉尚博諾公主表及續通考皆同其世系亦與布扎爾別此布扎爾即下文和和之孫尚鄂克沁公主者繹原傳文義似以布扎爾為僧格巴拉駙馬之號未順今改正
  以金章封懿德王 原文訛也德按表及類編皆載博囉特穆爾封懿德王惟后妃傳作毓德今據表改
  尚托歡巴圖公主 表作台忽普都此又作台忽魯都今依表譯改
  皆阿禪從孫孟克沁之女 按后妃傳及類編皆云貞節後為托音色辰孫孟克沁女此雲阿禪從孫則於托音色辰為曾孫行矣惟表與傳合自當以傳為正
  泰定皇后巴拜哈斯阿禪孫鄂蘭徹爾之女 按表以後為兗王邁珠罕女考后妃傳及類編皆與此合自係表誤
  魯王多阿克巴拉之女 原文書爵於名下未順今改滋陽 原文訛磁陽據地理志改
  又有永平路灤州 考太宗本紀於八年丙申歲以平灤州賜旺沁此雲至大元年所賜與紀不合
  和琳傳色徹肯等與哈喇罕屢戰 色徹肯原文作薛徹堅他卷又作薛赤干哈喇罕原文作哈剌罕下文作哈荅罕蓋因上文公主之名遂相牽混今併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十九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 濓等修
  列傳第六
  穆呼哩
  穆呼哩扎拉爾氏世居鄂諾水東父崆根果斡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從平黙爾竒斯征奈曼數立功後奈曼又叛太祖與六騎走中道乏食擒水際槖駞殺之燔以啖太祖追騎垂及而太祖馬斃五騎相顧駭愕崆根果斡以所乘馬濟太祖身當追騎死之太祖獲免有子五人穆呼哩其第三子也生時有白氣出帳中神巫異之曰此非常兒也及長沉毅多智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強與博爾濟博囉罕齊拉袞事太祖俱以忠勇稱號都爾本庫魯克猶華言四傑也太祖軍嘗失利㑹大雪失牙帳所在夜臥草澤中穆呼哩與博爾濟張裘氊立雪中障蔽太祖達旦竟不移足一日太祖從三十餘騎行谿谷間顧謂曰此中或遇冦當奈何對曰請以身當之既而冦果自林間突出矢下如雨穆呼哩引弓射之三發中三人其酋呼曰爾為誰曰穆呼哩也徐解馬鞍持之捍衛太祖以出冦遂引去克哷王汗與奈曼部相讐戰求援於太祖太祖遣穆呼哩及博爾濟等救之盡殺奈曼之衆於阿勒台之下獲甲仗馬牛而還既而王汗謀襲太祖其下巴爾台知之密告太祖太祖遣穆呼哩選精騎夜斫其營王汗走死諸部大人聞風欵附歲丙寅太祖即皇帝位首命穆呼哩博爾濟為左右萬戶從容謂曰國內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也汝等切宜體此勿替初心金之降者皆言其主璟殺戮宗親荒淫日恣帝曰朕出師有名矣辛未從伐金薄宣德遂克德興壬申攻雲中九原諸郡拔之進圍撫州金兵號四十萬陣野狐嶺北穆呼哩曰彼衆我寡弗致死力戰未易破也率敢死士䇿馬橫戈大呼䧟陣帝麾諸軍並進大敗金兵追至澮河殭屍百里癸酉攻居庸闗壁堅不得入遣別將哲伯統兵趨紫荊口金左監軍髙琪引兵來拒不戰而潰遂拔涿州因分兵攻下益都濵棣諸城遂次覇州史天倪蕭伯特率衆來降並奏為萬戶甲戌從圍燕金主請和北還命統諸軍征遼東次髙州盧琮金朴以城降乙亥禆將蕭額森以計平定東京進攻北京金守將伊木沁率衆二十萬拒花道逆戰敗之斬首八萬餘級城中食盡契丹軍斬闗來降遂逼之其下殺伊木沁推音達琿為帥舉城降穆呼哩怒其降緩欲坑之蕭額森曰北京為遼西重鎮既降而坑之後豈有降者乎從之奏音達琿留守北京以烏頁爾權兵馬都元帥鎮之遣髙德玉劉布斯格爾招諭興中府同知烏里布不從殺布斯格爾德玉走免未㡬吏民殺烏里布推土豪石天應為帥舉城降奏為興中尹兵馬都提控錦州張鯨聚衆十餘萬殺節度使稱臨海郡王至是來降詔穆呼哩以鯨總北京十提控兵從多果朗南征未附州郡穆呼哩密察鯨有反側意請以蕭額森監其軍至平州鯨稱疾逗留復謀遁去監軍蕭額森執送行在誅之鯨弟致憤其兄被誅據錦州叛畧平灤瑞利義懿廣寧等州穆呼哩率䝉古布哈等軍數萬討之州郡多殺致所署長吏降進逼紅羅山主將杜秀降奏為錦州節度使丙子致䧟興中府七月進兵臨興中先遣烏頁爾等攻溜石山諭之曰今若急攻賊必遣兵來援我斷其歸路致可擒也又遣䝉古布哈屯永德縣東𠉀之致果遣鯨子東平將騎兵八千步卒三萬援溜石䝉古布哈引兵趨之馳報穆呼哩夜半引兵疾馳遇於神水縣東夾擊之分麾下兵之半下馬步戰選善射者數千令曰賊步兵無甲疾射之乃麾騎兵齊進大敗之斬東平及士卒萬二千八百餘級括開義縣進圍錦州致遣張太平髙益出戰又敗之斬首三千餘級溺死者不可勝數圍守月餘致憤將校不戮力殺敗將二十餘人髙益懼縛致出降伏誅廣寧劉琰懿州田和尚降穆呼哩曰此叛冦存之無以懲後除工匠優伶外悉屠之拔蘇復海三州斬完顔仲嘉努咸平宣撫冨森等率衆十餘萬遁入海島丁丑八月詔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絶分鴻吉哩伊竒喇斯烏嚕古莽果等十軍及烏頁爾契丹畨漢等軍並屬麾下且諭曰太行之北朕自經畧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賜大駕所建九斿大旗仍諭諸將曰穆呼哩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臨也乃建行省於燕雲以圖中原遂自燕南攻遂城及蠡州諸城拔之冬破大名府遂東定益都淄登萊濰密等州戊寅自西京由大和嶺入河東攻太原忻代澤潞汾霍等州悉降之遂徇平陽金守臣棄城遁以前鋒托卜安扎爾統蒙古軍鎮之拒金兵以義州監軍李廷植之弟守忠權河東南路帥府事己夘以蕭特穆爾等出雲朔攻降岢嵐火山軍以誥里濟達為元帥達嚕噶齊攻拔吉隰州擊綘州克之庚辰復由燕徇趙至滿城武仙舉真定來降權知河北西路兵馬事史天倪進言曰今中原粗定而所過猶縱兵抄掠非王者弔民之意也穆呼哩曰善下令禁無剽掠所獲老稚悉遣還田裡軍中肅然吏民大悅兵至滏陽金邢州節度使武貴迎降進攻天平寨破之遣䝉古布哈分兵畧定河北衛懐孟州入濟南嚴實籍所𨽻相魏磁洺恩博滑濬等州戶三十萬詣軍門降時金兵屯黃陵岡號二十萬遣步兵二萬襲濟南穆呼哩以輕兵五百擊走之遂㑹大軍薄黃陵岡金兵陣河南岸示以死戰穆呼哩曰此不可用長兵當以短兵取勝令騎下馬引滿齊發亦下馬督戰果大敗之溺死者衆進攻楚丘楚丘城小而固四面皆水令諸軍以草木填塹直抵城下嚴實率所部先登拔之攻下單州圍東平以實權山東西路行省戒之曰東平糧盡必棄城走汝伺其去即入城安輯之勿苦郡縣以敗事也留蘇嚕克圖以䝉古軍三千屯守之辛巳四月東平糧盡金行省孟古奔汴蘇嚕克圖邀擊之斬七千餘級孟古引數百騎遁去實入城建行省撫其民先是郡王岱遜攻洺不下至是遣石天應抜之五月還軍野狐嶺宋漣水忠義統轄石珪來降以為濟兗單三州都總管予綉衣玉帶勞之曰汝不憚跋涉數千里慕義而來尋當列奏賜汝髙爵爾其勉之京東安撫使張琳亦來降以琳行山東東路益都滄景濵棣等州都元帥府事鄭遵亦以𬃷鄉蓨縣降陞為完州以遵為節度使行元帥府事秋八月從駐青冢監國公主遣使來勞大饗將士由東勝渡河西夏國李王請以兵五萬屬焉冬十月復由雲中歴太和寨入葭州金將王公佐遁以石天應權行臺兵馬都元帥進取綏德破馬蹄寨距延安三十里止舍金行省完顔哈達出兵三萬陣於城東䝉古布哈以騎三千覘之馳報曰彼見吾兵少有輕敵心明日合戰當佯敗可以伏兵取勝也從之夜半以大軍銜枚齊進伏於東城十五里兩谷間明日蒙古布哈進兵望見金兵即棄皷旗走金兵果追之伏發皷聲震天地萬矢齊下金兵大敗斬七千級獲馬八百哈達走保延安圍之旬日不下乃南徇洛川克鄜州北京權帥石天應擒送金驍將張鐵槍穆呼哩責其不降厲聲答曰我受金朝厚恩二十餘年今事至此有死而已穆呼哩義之欲解其縛諸將怒其不屈竟殺之遂降坊州大饗士卒聞金復取隰州以希禪為經畧使於是復由丹州渡河圍隰克之留和卓統䝉古軍鎮石隰間以田雄權元帥府事壬午秋七月令䝉古布哈引兵出秦隴以張聲勢視山川險夷大兵道雲中攻下孟州四蹄寨遷其民於州拔晉陽義和寨進克三清巖入霍邑山堡遷其人於趙城縣薄青龍堡金平陽公胡天祚拒守禆將冨察鼎珠監軍王和開壁降遷天祚於平陽八月有星晝見隠士喬靜真曰今觀天象未可征進穆呼哩曰主上命我平定中原今河北雖平而河南秦鞏未下若因天象而不進兵天下何時而定耶且違君命得為忠乎冬十月過晉至絳拔榮州胡瓶堡所至望風歸附河中久為金有至是復來歸穆呼哩召石天應謂曰蒲為河東要害我擇守者非君不可乃以天應權河東南北路陜右闗西行臺平陽李守忠太原攸哈喇巴圖隰州田雄並受節制命天應造浮梁以濟歸師乃渡河拔同州下蒲城徑趍長安金京兆行省完顔哈達擁兵二十萬固守乃分麾下烏爾古納台哈布哈兵六千屯守之遣昻吉將兵三千斷潼闗遂西擊鳳翔月餘不下謂諸將曰吾奉命専征不數年取遼西遼東山東河北不勞餘刀前攻天平延安今攻鳳翔皆不下豈吾命將盡耶乃駐兵渭水南遣䝉古布哈南越牛嶺闗狥宋鳳州而還時中條山賊侯七等聚衆十餘萬伺大兵既西謀襲河中石天應遣別將吳權府引兵五百夜出東門伏兩谷間戒之曰𠉀賊過半急擊之我出其前爾攻其後可克也吳權府醉酒失期天應戰死城陷賊燒燬廬舍殺掠人民還走中條先鋒元帥安扎爾邀擊敗之斬數萬級侯七復遁去穆呼哩以天應子烏格襲領具衆癸未春師還浮梁未成顧諸將曰橋未畢工安可坐待乎復攻下河西堡寨十餘三月渡河還聞喜縣疾篤召其弟岱遜曰我為國家助成大業擐甲執鋭垂四十年東征西討無復遺恨苐恨汴京未下耳汝其勉之薨年五十四厥後太祖親攻鳳翔謂諸將曰使穆呼哩在朕不親至此矣至治元年詔封崆根果斡推忠效節保大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宣忠穆呼哩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忠武子博囉嗣博囉沈毅魁傑寛厚愛人通諸國語善騎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時太祖在西域夏國主李王隂結外援蓄異圖密詔博囉討之甲申秋九月攻銀州克之斬首數萬級獲生口馬駞牛羊數十萬俘監府塔爾海命都元帥䝉古布哈將兵守要害而還乙酉春復朝行在所同知真定府事武仙叛殺都元帥史天倪脅居民遁於雙門寨仙弟質於軍中挈家逃歸遣賽罕追及於紫金闗斬之命天倪弟天澤代領帥府事丙戌夏詔封功臣戶口為食邑曰十投下博囉居其首宋將李全陷益都執元帥張琳送楚州秋七月郡王岱遜率兵圍全於益都冬十二月博囉引兵入齊先遣李喜孫招諭全全欲降部將田世榮等不從殺喜孫丁亥春三月全突圍欲走邀擊大敗之斬首七千餘級自相蹂踐溺死不可勝計夏四月城中食盡全降諸將皆曰全勢窮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誅後必為患博囉曰不然誅一人易耳山東未降者尚多全索得人心殺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聞詔博囉便宜處之乃以全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鄭衍德田世榮副之郡縣聞風欵附山東悉平時滕州尚為金守諸將或言炎暑未可進攻博囉曰主上親督大軍平定西域數年未聞當暑不戰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進兵金兵出戰敗之斬三千餘級其餘老㓜開門出降以州屬石天祿俾先鋒元帥蕭鼐爾台統䝉古軍屯濟兗庫庫布哈以兵三千屯濰沂莒備宋千戶阿里統大軍駐河北備金九月師還至燕獵於昌平民持牛酒以獻卻之及還賜館人銀數百兩聞太祖崩趨赴北庭哀毀遘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詔封純誠開濟保德輔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忠定子七人長塔斯次蘇肯徹爾次巴圖爾次拜納次額黙根次額布根次阿爾齊蘇
  塔斯一名扎拉古㓜與常兒異英才大畧綽有祖風穆呼哩常曰成吾志必此兒也及長每語必先忠孝曰大丈夫受天子厚恩當效死行陣間以圖報稱安能委靡苟且目前以隳先世勲業哉年十八襲爵遂至雲中庚寅秋七月叛將武仙圍潞州太宗命塔斯救之仙聞之退軍十餘里大兵未至塔斯率十餘騎覘賊形勢仙恐有伏不敢犯塔斯曰日暮矣待明旦擊之是夜五皷金將伊喇布哈來襲我師與戰不利退守沁南賊還攻潞州城陷主將任存死之冬十月帝親征遣萬戶揚珠吉達與塔斯復取潞州仙夜遁邀擊之斬首七千餘級以任存侄代領其衆十一月帝攻鳳翔命塔斯守潼闗以備金兵河中自石天應死復為金有辛卯帝親攻拔之金元帥完顔和拉遁塔斯追斬之壬辰春睿宗與金兵相拒於汝漢間金步騎二十萬帝命塔斯與親王阿齊台昆布哈合軍先進渡河以為聲援至三峯山方與睿宗兵合金兵成列將戰㑹大雪分兵四出塔斯冐矢右先挫其鋒諸軍繼進大敗金兵擒伊拉布哈完顔哈達單騎走鈞州追斬之遂拔鈞州三月帝北還詔塔斯與呼圖克統兵畧定河南諸郡皆降惟汴京歸德蔡州未下塔斯遣使請曰臣之祖父佐興大業累著勲伐臣襲世爵曾無寸效去嵗復失利上黨罪當萬死願分攻汴城一隅以報陛下帝壯其言命卜之不利乃止癸巳秋九月從定宗於潛邸東征擒金咸平宣撫完顔萬努於遼東萬努自乙亥嵗率衆保東海至是平之甲午秋七月朝行在所時諸王大㑹帝顧塔斯曰先皇帝肇開大業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髙麗回鶻諸國皆已臣附惟東南一隅尚阻聲教朕欲躬行天討卿等以為何如羣臣未對塔斯對曰臣家累世受恩圖報萬一正在今日臣雖駑鈍願仗天威掃清淮浙何勞大駕親臨不測之地哉帝悅曰塔斯雖年少英風美績簡在朕心終能成我家大事矣賜黃金甲玻瓈帶及良弓二十命與王子庫春總軍南征乙未冬拔𬃷陽庫春別徇襄鄧塔斯引兵攻郢郢瀕漢江城堅兵精且多戰艦塔斯命造木筏遣汶上逹嚕噶齊劉巴圖爾將死士五百乗筏進擊引騎兵沿岸迎射大破之溺死者過半餘皆走郢壁堅不能下俘生口馬牛數萬而還丙申冬十月復出鄧州遂至蘄黃蘄州遣使獻金帛牛馬犒師請曰宋小國也進貢大朝有年矣惟王以生靈為念乃捨之遂進拔符鎮六安縣焦家寨丁酉秋九月由八栁渡河入汴京守臣劉甫置酒大慶殿塔斯曰此故金主所居我人臣也不可處此遂宴於甫家冬十月復與昆布哈攻光州主將黃舜卿降昆布哈率兵別畧黃州塔斯攻大蘇山斬首數千級獲生口牛馬以千數戊戌春正月至安慶府官民皆遁於江東至北峽闗宋汪統制率兵三千降遷之尉氏三月朝行在所秋九月帝宴羣臣於行宮塔斯大醉帝語侍臣曰塔斯神已逝矣其能久乎冬十二月還雲中已亥春三月薨年二十八子蘇都爾㓜弟蘇肯徹爾襲蘇都爾既長別賜民三千戶為食邑得建國王旗幟降五品印一七品印二付其家臣置官屬如列侯故事蘇都爾薨子呼圖克華襲呼圖克華薨子呼圖克特穆爾襲呼圖克特穆爾薨子寳格襲寳格薨子道通襲蘇肯徹爾性嚴厲賞罰明信人莫敢犯與兄塔斯從太宗攻鳳翔將兵抵潼闗與金人戰皆有功既滅金皇子庫春攻宋棗陽入郢蘇肯徹爾皆與焉及塔斯薨蘇肯徹爾襲爵即上京之西阿爾察圖置營總中都行省䝉古漢軍凡他行省監鎮事必先白之定其可否而後上聞帝嘗遣使至見其威容凜然倜儻有竒氣所部軍士紀綱整肅還朝以告帝曰真穆呼哩家兒也他國使有至者每見皆倉皇失次不能措辭必慰撫良久始得盡其所欲言左右或諫曰諸王百司既莫敢越而復示之以威使人怖畏盍少加寛恕以待之蘇肯徹爾曰爾言誠是然時有不同寛猛各有所宜施天下初附民心未安萬一守者自縱事變忽起悔之晩矣尋薨延祐三年贈宣忠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為東平郡王諡忠宣子四人曰和爾齊襲王爵曰納顔曰姜衛曰薩滿姜衛自有傳
  納顔性謙和好學以賢能稱蘇肯徹爾薨憲宗擇於諸子命納顔襲爵納顔力辭曰臣有兄和爾齊當襲帝曰朕知之然柔弱不能勝和爾齊亦固讓納顔頓首涕泣力辭不得命既而曰若然則王爵必不敢受願代臣兄行軍國之事於是和爾齊襲為國王事無巨細必與納顔謀議剖決精當無所壅滯世祖在潛藩常與論事納顔敷陳大義又明習典故世祖謂左右曰納顔後必可大用因號之曰色辰猶華言大賢也納顔雖居顯要而小心謹畏每誨羣從子弟曰先世從太祖皇帝出入矢石間被堅執鋭斬將搴旗勤勞四十餘年遂成功名以故一家䝉恩深厚可謂極矣慎勿驕惰以墮先王之名爾曹戒之病卒世祖聞之為之悲悼至正八年贈中奉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㕘知政事䕶軍追封魯郡公子二人曰碩迪曰巴顔□爾碩迪通敏有幹才世祖即位入宿衛典朝儀後同知通政院事嘗言遼東溫綽濟喇敏二種民數為冦宜遣近臣諭之帝方難其人僉曰惟碩迪元勲世胄可使帝深然之以問碩迪對曰先臣從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辭險艱以立勲業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戇願請行帝大喜賜御衣錫燕以行碩迪至集諸萬戶陳兵衝要詰其渠魁誅之脅從者皆降帝大悅賞賚有差後從征納延及使西域屢建殊勲卒贈推忠宣惠寧逺功臣諡忠敏加贈資善大夫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䕶軍追封魯郡公
  巴圖爾從世祖征伐為先鋒元帥累立戰功世祖在潛邸從容語巴圖爾曰今天下稍定我欲勸主上駐蹕回鶻以休兵息民何如對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世祖憮然曰非卿言我㡬失之已未秋命巴圖爾率諸軍由蔡伐宋且移檄諭宋沿邉諸將遂與世祖兵合而南五戰皆捷遂渡大江傳於鄂㑹憲宗崩於蜀額哷布格搆亂和琳世祖北還留巴圖爾總軍務以待命世祖至開平即位還定都於燕嘗曰朕居此以臨天下巴圖爾之力也師還中統二年卒于軍大德八年追贈推誠宣力翊衛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東平王諡武靖夫人特穆爾昭睿順聖皇后同母姊也子四人長安圖次鼎通次巴圖和坦他姬子曰和通襲國王安圖別有傳托多爾台崆根果斡第三子岱遜郡王之後父曰孟克從憲宗征伐累立戰功嵗己未攻合州㑹憲宗崩命托多爾台䕶靈駕赴北㑹額埓布格叛拘留數日逃歸追騎執以北還將殺之親王烏蘇台裕隆達實曰托多爾台乃太師國王之裔不可殺也遂獲免至元元年從烏蘇台來歸世祖嘉之授懐逺大將軍佩金虎符世襲東平達嚕噶齊命宿衛士四十人給驛送之官所蒞官一紀鎮靜不擾鄆人賴之以安卒年四十二子四人哲伯幼嗜讀書習翰墨至元十四年監東平官少中大夫多善政以清白稱嘗出家藏書二千餘卷置東平廟學使學徒講肄之尋授嘉議大夫江南湖北道提刑按察使改浙西大徳四年入覲賜金段十疋明年春卒年五十一子三人皆早喪自哲伯除按察使弟圖卜新嗣其職圖卜新性淳靜喜怒不形知民疾苦而能以善道之旱嘗致禱即雨嵗饑請於朝發廩以賑之睦同僚興學校加太中大夫士民刻石紀其政績雲卒年五十一子五人長布拉噶齊次達實托音次鄂爾和次鄂勒哲布哈次琉珠瑪皆以次嗣為東平達嚕噶齊
  托克托祖嗣國王蘇肯徹爾沉深有智畧奉命征討所向克捷父薩滿幼頴異襁褓時世祖撫育之若子嘗挾之南征同舟濟大江慮其有失繫之御榻及長常侍左右帝嘗詔之曰男女異路古制也況掖庭乎禮不可不肅汝其司之既而近臣博囉衘命遽出行失其次薩滿怒其違禮執而囚之別室帝恠其久不至詢知其故命釋其罪薩滿因進曰令自陛下出陛下乃自違之何以責臣下乎帝曰卿言誠是也由是有意大任之㑹以疾卒不果年僅十有七托克托幼既失怙其母博囉罕篤意教之孜孜若恐不及稍長直宿衛世祖復親誨導尤以嗜酒為戒既冠儀觀甚偉喜與儒士語每聞一善言善行若獲拱璧終身識之不忘至元二十四年從征納顔帝駐驆於山巔旌旗蔽野皷未作𠉀者報有隙可乗托克托即擐甲率家奴數十人疾馳擊之衆披靡不敢前帝望見之大加嗟賞遣使者勞之且召還曰卿勿輕進此冦易擒也視其刀已折馬已中箭矣帝顧謂近臣曰薩滿不幸早死托克托幼朕撫而教之常恐其不立今能如此薩滿為有子矣遂親解佩刀及所乗馬賜之由是深加器重得預聞機密之事其後哈坦復為亂成宗時在潛邸督師往征托克托引衆率先躍馬蹙之其衆大潰托克托馬陷於淖哈坦兵復進挑戰托克托弟阿喇卜丹奮戈衝撃遂大敗之成宗即位其寵顧為尤篤常侍禁闥出入惟謹退語家人曰我昔親承先帝訓飭令毋嗜飲今未能絶也豈有為人知過而不能改者乎自今以往家人有以酒至吾前者即痛懲之帝聞之喜曰扎拉台如托克托者無㡬今能剛制於酒真可大用矣即拜資德大夫上都留守通政院使虎賁衛親軍都指揮使政令嚴肅克修其職三年朝議以江浙行省地大人衆非世臣有重望者不足以鎮之進拜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有㫖命中書祖道都門外以餞之始至嚴飭左右毋預公家事且戒其掾屬曰僕從有私囑者慎勿聽若軍民諸事有闗於利害者則言之當言而不言爾之責也言而不聽我之咎也聞者為之悚慄時朱清張瑄以海運之故致位㕘知政事怙勢多行不法恐事覺以黃金五十兩珠三囊賂托克托求蔽其罪托克托大怒繫之有司遣使奏聞帝喜曰托克托我家老臣之子孫其志固宜與衆人殊賜內府黃金五十兩命回使寵賚之有豪民白晝殺人托克托立命有司按法誅之自是豪猾屛息民賴以安帝以浙民相安之久未及召還大德十一年卒於位年四十四子多爾濟別有傳
  博爾濟
  博爾濟阿爾拉氏始祖勃端察爾以才武雄朔方父諾海阿爾斯蘭與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隣好博爾濟志意沈雄善戰知兵太祖於潛邸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出無往不從時諸部未寧博爾濟毎警夜帝寢必安枕寓直於內語及政要或至達旦君臣之契猶魚水也初伊勒錦部卒盜牧馬博爾濟與往追之時年十三知衆寡不敵乃出竒從旁夾擊之盜舍所掠去及戰於和濟格爾兩軍相接下令殊死戰跬步勿退博爾濟繫馬於腰跽而引滿分寸不離故處太祖嘉其勇膽又嘗潰圍於竒𠱤太祖失馬博爾濟擁帝累騎而馳頓止中野㑹天雨雪失牙帳所在臥草澤中與穆呼哩張氊裘蔽帝通夕植立足蹟不移及旦雪深數尺遂免於難黙爾竒斯之戰亦以風雪迷陣再入敵中求太祖不見急趨輜重則帝已還臥憇車中聞博爾濟至曰此天贊我也丙寅嵗太祖即皇帝位君臣之分益密嘗從容謂博爾濟及穆呼哩曰今國內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汝等宜體此勿替遂以博爾濟及穆呼哩為左右萬戶各以其屬翊衛位在諸將上皇子察罕台出征西域有㫖從博爾濟受教博爾濟教以人生經涉險阻必獲善地所過無輕舍止太祖謂皇子曰朕之教汝亦不踰是未㡬賜廣平路戶一萬七千三百有竒為分地以老病薨太祖痛悼之大德五年贈推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廣平王諡武忠子博囉台襲爵萬戶贈推誠宣力保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廣平王諡忠定孫伊實特穆爾伊實特穆爾世祖時嘗寵以不名賜號伊嚕勒諾延猶華言能官也弱冠襲爵統阿勒台部器量宏達莫測其際世祖聞其賢驛召赴闕見其風骨龎厚解御服銀貂賜之時重大官內膳之選特命領其事侍宴內殿伊實特穆爾起行酒詔諸王妃皆為答禮至元十二年拜御史大夫時江南既定益封功臣後遂賜全州清湘縣戶為分地其在中臺務振宏綱弗親細故興利之臣欲援金舊制併憲司入漕府當政者乂請以郡府之吏互照憲司檢底伊實特穆爾曰風憲所以戢奸若是有傷監臨之體其議乃沮遇事廷辯吐辭鯁直世祖毎為之霽威至元二十四年宗王納延叛東鄙世祖躬行天討命總戎者先之世祖至半道伊實特穆爾已退敵殭屍覆野數旬之間三戰三捷獲納延以獻詔選乗輿槖駞百蹄勞之謝曰天威所臨猶風偃草臣何力之有世祖還留伊實特穆爾𠞰其餘黨乃執其酋金嘉努以獻戮其同惡數人於軍前明年納延之遺孽哈坦多羅干復叛再命出師兩與之遇皆敗之追及兩河其衆大衂遂遁時已盛冬聲言俟春方進乃倍道兼行過黒龍江擣其巢穴殺戮殆盡哈坦多羅干莫知所終夷其城撫其民而還詔賜內府七寳冠帶以旌之加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中命禦邉杭愛二十九年加録軍國重事知樞密院事宗王帥臣咸稟命焉特賜步輦入內位望之重廷臣無出其右三十年成宗以皇孫撫軍北邉伊實特穆爾輔行請授皇孫以儲闈舊璽詔從之三十一年世祖崩皇孫南還宗室諸王㑹於上都定䇿之際伊實特穆爾起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踰三月神器不可久虛宗祧不可乏主疇昔儲闈符璽既有所歸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孫踐阼願北面事之於是宗親大臣合辭勸進伊實特穆爾復坐曰大事已定吾死且無憾皇孫遂即位進秩太師賜以尚方玉帶寳服還鎮北邉元貞元年冬議邉事入朝兩宮賜宴如家人禮賜其妻圖古勒宴服及他珍寳十一月以疾薨大德五年詔贈宣忠同德弼亮功臣依前太師開府儀同三司録軍國重事御史大夫追封廣平王諡曰貞憲子三人穆哩庫仍襲爵為萬戶次托里次托克托呼為御史大夫
  博囉罕
  博囉罕學順氏事太祖為第一千戶戰歿於敵子托歡襲職從憲宗四征不庭有拓地功子實勒們鎮徼外從征六詔等城亦歿於兵子伊徹察喇性仁厚勤儉事母以孝聞資貌英偉望之如神世祖雅聞其賢且閔其父之死年十六召見帝見其容止端重奏對詳明喜而謂曰實勒們有子矣即命領四集賽台官至元十七年長一集賽明年詔曰伊徹察喇秉心忠實執事敬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曉暢朝章言輒稱㫖不可以其年少而弗陞其官可代錫津為宣徽使二十六年帝討叛者於杭愛衆皆陣伊徹察喇奏曰丞相安圖巴延御史大夫伊嚕勒皆已受命征戰三人者臣不可以後之今勍賊逆命敢禦天戈惟陞下憐臣使臣一戰帝曰乃祖博囉罕佐我太祖無征不在無戰不克其功大矣卿以為安圖軰與爾家同功一體各立戰功自恥不逮然親屬槖鞬恭衛朝夕爾功非小何必身踐行伍手事斬馘乃快爾心耶二十七年僧格既立尚書省殺異已者箝天下口以刑爵為貨既而紀綱大紊尚書平章政事伊蘇岱爾太官屬也潛以其事白伊徹察喇請奏劾之僧格伏誅帝曰伊徹察喇口伐大姦發其䝉蔽乃以沒入僧格黃金四百兩白金三千五百兩及水田水磑別墅賞其清彊僧格既敗帝以湖廣行省西連番洞諸蠻南接交趾島夷延袤數千里其間土沃人稠畬丁溪丁善驚好鬬思得賢方伯往撫安之伊徹察喇舉哈喇哈斯達爾罕以為行省平章政事凡八年威德交孚洽於海外入為丞相天下稱賢世以伊徹察喇為知人二十八年都水使者請鑿渠西導白浮諸水經都城中東入潞河則江淮之舟既達廣濟渠可直泊於都城之匯帝亟欲其成又不欲役其細民敕四集賽人及諸府人専其役度其髙深畫地分賦之刻日使畢工伊徹察喇率其屬著役者服操畚鍤即所賦以倡趍者雲集依刻而渠成賜名曰通惠河公私便之帝語近臣曰是渠非伊徹察喇身率衆手成不速也成宗即位制曰伊徹察喇盡其誠力深其謀議抒忠於國流惠於人可加開府儀同三司太保錄軍國重事樞密宣徽使大德四年拜太師初叛王海都都勒斡據金山南北不奉正朔垂五十年時入為冦嘗命親王統左右部宗王諸帥屯列大軍備其衝突五年朝議北師少怠紀律不嚴命伊徹察喇副晉王督之是年海都都勒斡入冦大軍分為五隊伊徹察喇將其一鋒既交頗不利伊徹察喇怒被甲持矛身先陷陣一軍隨之出敵背五軍合擊大敗之海都都勒斡遁去伊徹察喇亦罷兵歸鎮厥後都勒斡請臣附時武宗亦在軍伊徹察喇遣使詣武宗及諸王將帥曰都勒斡請降為我大利固當待命於上然往返再閲月必失事機事機一失為國大患人命困於轉輸將士疲於討伐無有已時矣都勒斡之妻我弟瑪古哈喇妹也宜遣使報之許其臣附衆議皆以為允既遣始以事聞帝曰伊徹察喇深識機宜既而瑪古哈喇復命由是叛人稍稍來歸十年冬叛王穆爾特穆爾等屯於金山武宗帥師出其不意先踰金山伊徹察喇以諸軍繼往壓之以威啖之以利穆爾特穆爾乃降其部人驚潰伊徹察喇遣圖們特穆爾察呼將萬人深入其部人亦降徹伯爾者海都長子也海都死嗣領其衆至是掩取其部人凡兩部十餘萬口至大元年伊徹察喇遣使奏曰諸王托和木本懐擕貳而徹伯爾㳺兵近境叛黨素無悛心倘合謀致死則垂成之功顧為國患臣以為都勒斡先衆請和今雖死宜遣使安撫其子庫春使不我異又諸部既已來歸我之牧地不足宜處諸降人於金山之陽吾軍屯田金山之北軍食既饒又成重戌就彼有謀已擣其腹心矣奏入帝曰是謀甚善卿宜移軍阿達哈薩音薩哈地伊徹察喇既移軍徹伯爾托和木果欲奔庫春不見納去留無所遂相率來降於是北邉始寧帝詔伊徹察喇曰卿之先世佐我祖宗常為大將攻城戰野功烈甚著卿乃國之元老宣忠底績靖謐中外朕入繼大統卿之謀猷居多今立和琳等處行中書省以卿為右丞相依前太師錄軍國重事特封淇陽王佩黃金印宗藩將領實瞻卿麾進退其益懋乃德悉乃心力毋替所服四年伊徹察喇入朝帝宴於大明殿眷禮優渥尋以疾薨於第詔贈宣忠安逺佐運弼亮功臣諡忠武
  塔齊爾一名布展居官山伯祖父博囉罕從太祖起朔方直宿衛為和尼齊和尼齊者佩櫜鞬侍左右者也由是子孫世其職博囉罕從太祖平諸國宣力為多當時與穆呼哩等俱以功號四傑塔齊爾其從孫也驍勇善戰幼直宿衛太祖平燕睿宗監國聞燕京盜賊恣意殘殺直指富庶之家載運其物有司不能禁乃遣塔齊爾耶律楚材窮治其黨誅首惡十有六人由是巨盜屏跡太宗伐金塔齊爾從師授行省兵馬都元帥分宿衛與諸王軍士俾統之下河東諸州郡濟河破潼闗取陜路辛夘從圍河中府拔之壬辰從渡白坡時睿宗已自西和州入興元由武闗出唐鄧太宗以睿宗與金兵相持久乃遣使約期㑹兵合進即詔發諸軍至鈞州連日大雪睿宗與金人戰於三峯山大破之詔塔齊爾等進圍汴城金主以兄子曹王額爾克為質太宗與睿宗還河北塔齊爾復與金兵戰於南薫門癸巳金主遷蔡州塔齊爾復帥師圍蔡甲午滅金遂留鎮撫中原分兵屯大河之上以遏宋兵丙申破宋光息諸州事聞於朝以息州軍民一千戶賜之戊戌卒子必里克台嗣為和尼齊憲宗即位嵗壬子襲父職總管四萬戶䝉古漢軍攻宋兩淮定邉地戊午㑹師圍宋襄陽逼樊城力戰死之次曰宋都木達至元七年賜金虎符襲䝉古軍萬戶八年悉兵再攻襄陽圍樊城進戰鄂岳漢陽江陵歸峽諸州皆有㓛十二年加昭毅大將軍受詔為隆興出征都元帥與李恆等長驅而宋人莫當其鋒戰勝攻取望風迎降盡平江西十一城又徇嶺南廣東宋亡還師未及論功卒












  元史卷一百十九
  元史卷一百十九考證
  穆呼哩傳北京十提控兵 十原文訛士據本紀改攻抜吉隰州 吉原文訛石考地理志吉州與隰州屬晉寧路石州則屬冀寧路此與隰州連文當從吉今據改
  博囉傳庫庫布哈 原文作課課不花他卷又作濶濶不花今併改
  巴圖爾 按史例均詳世系此名前傳未見本傳又未詳何人之後考類編乃穆呼哩之孫博囉之子原史未便増訂姑仍舊史
  昭睿順聖皇后之姊也 姊原文作司母兄據安圖傳改
  伊實特穆爾傳皇孫踐阼 孫原文作帝本紀及類編俱作孫按下文皇孫遂即位當作孫字為是今據改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一百二十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列傳第七
  察罕伊埒薩哈勒 喇勒智喇斡
  察罕初名伊德唐古鄂摩克氏父吹辰類為夏臣其妾方懷察罕不容於嫡母以配掌羊羣者哲哩木察罕稍長其母以告且曰嫡母已有弟矣察罕武勇過人㓜牧羊於野植杖於地脫㡌寘杖端跪拜歌舞太祖出獵見而問之察罕對曰獨行則㡌在上而尊二人行則年長者尊今獨行故致敬於㡌且聞有大官至先習禮儀耳帝異之乃挈以歸語光獻皇后曰今日出獵得佳兒可善視之命給事內廷及長賜姓䝉古妻以宮人鴻吉哩氏嘗行困脫靴藉草而寢鴞鳴其旁心惡之擲靴擊之有蛇自靴中墜歸以其事聞帝曰是禽人所惡者在爾則為喜神宜戒子孫勿殺其類從帝略雲中桑乾金將達實擁重兵守野狐嶺帝遣察罕覘虛實還言彼馬足輕動不足畏也帝命鼓行而前遂破其軍圍白樓七日拔之以功為御帳前首千戶從帝征西域布哈爾賽瑪爾堪二城回回國主扎拉鼎拒守鐡門闗兵不得進察罕先驅開道斬其將餘衆悉降又從攻西夏破肅州師次甘州察罕父吹辰類居守城中察罕因射書招之且求見其弟時弟年十三命登城於髙處見之且遣使諭城中使早降其副恩楚等三十六人合謀殺吹辰類父子並殺使者併力拒守城破太祖欲盡坑之察罕言百姓無辜止罪三十六人進攻靈州夏人以十萬衆赴援帝親與戰大敗之還次六盤夏主堅守中興帝遣察罕入城諭以禍福衆方議降㑹帝崩諸將擒夏主殺之復議屠中興察罕力諫止之馳入安集遺民太宗即位從略河南北還清水達蘭達巴之地賜馬三百珠衣金帶鞍勒皇子庫春胡土克圖伐宋命察罕為斥𠉀又從親王昆布哈南伐歲乙未克𬃷陽及光化軍未幾召昆布哈赴行在以全軍付察罕丁酉復與昆布哈率師進克光州戊戌授馬步軍都元帥率諸翼軍攻拔天長縣及滁夀泗等州定宗即位賜黑貂裘一鑌刀十命拓江淮地憲宗即位召見累賜金五十兩珠衣一金綺二疋以都元帥兼領尚書省事賜汴梁歸徳河南懷孟曹濮太原三千餘戶為食邑及諸處草地合一萬四千五百餘頃戶二萬餘未幾復召賜金四百五十兩金綺弓矢等物乙夘卒贈推忠開濟翊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河南王諡武宣子十人長穆呼哩穆呼哩事憲宗直宿衛從攻釣魚山以功授四鄂爾多齊哩克昆千戶賜金幣及黃金鞍勒世祖即位賜金五十兩珠二串至元四年攻宋自江陵略地回至安陽灘宋兵扼其歸路穆呼哩奮擊敗之都元帥阿珠墜馬宋軍追及之穆呼哩挾之上馬鏖戰退宋兵由是得免特賜銀二百五十兩佩金虎符為䝉古軍萬戶復攻襄樊有功卒于軍贈推誠宣力功臣榮祿大夫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梁國公諡武毅從孫伊埒薩哈勒
  伊埒薩哈勒祖吹且佐太祖時得召見屬皇子察哈台為扎爾古齊父阿卜呼事諸王阿勒呼木居西域至元十年擇貴族子備宿衛召伊埒薩哈勒至為舒庫爾齊掌服御事甚見親幸有大政時以訪之稱之曰秀才而不名奉使河西還奏諸王哲伯特穆爾用官太濫帝嘉之擢河東提刑按察使逐平陽路達嚕噶齊台哈布哈召還賜黃金百兩銀五百兩以旌其直進南臺中丞帝出內中寳刀賜之曰以鎮外臺時丞相阿哈瑪特之子呼遜為江淮行省平章恃勢貪穢伊埒薩哈勒發其姦得贜鈔八十一萬錠奏而誅之並劾江淮釋教總攝嘉木揚喇勒智諸不法事諸道竦動二十一年改北京宣慰使諸王納延鎮遼東伊埒薩哈勒察其必反密請備之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立遼陽行省以伊埒薩哈勒為㕘知政事已而納延果反帝親征之時諸軍皆㑹伊埒薩哈勒掌運糧儲軍供無乏東方平帝嘉其先見且餉運有勞加左相二十七年命尚諸王算濟女親為資裝以送之併贈玉帶一改四川行省左丞二十九年再賜玉帶一元貞元年成宗即位入朝卒弟喇勒智喇斡喇勒智喇斡為裕宗東宮筆且齊至元十八年蜀初定帝閔其地久受兵百姓傷殘擇近臣撫安之以喇勒智喇斡為嘉定路達嚕噶齊時方以闢田均賦弭盜息訟諸事課守令喇勒智喇斡奉詔甚謹民安之使者交薦其能㑹盜起雲南號數十萬聲言欲寇成都喇勒智喇斡馳入告急言辭懇切繼以泣涕大臣疑其不然帝曰雲南朕所經理未可忽也推食勞之又語喇勒智喇斡曰南人生長亂離豈不厭兵畏禍耶御之乖方保之不以其道故為亂耳其歸以朕意告諸將叛則討之服則捨之毋多殺以傷生意則人定矣喇勒智喇斡至蜀宣布上㫖俄召為泉府卿後遷刑部尚書有小吏誣告漕臣劉獻盜倉粟宰相僧格方事聚斂衆阿其意鍜煉枉服喇勒智喇斡曰刑部天下持平輦轂之下漕臣以寃死何以正四方乎即以實聞以是忤丞相出為江東道宣慰使在官務興學諸生有俊秀者拔而用之為政嚴明豪民滑吏縮手不敢犯然亦無所刑戮而治元貞二年遷四川行省㕘知政事蜀有婦人殺夫者繫數十人加以箠楚卒不得其實喇勒智喇斡至盡按得之大徳三年以㕘知政事為湖南宣慰使繼改荊湖荊湖多弊政而公田為甚部內實無田隨民所輸租取之戶無大小皆出租雖水旱亦不免喇勒智喇斡問民所不便凡十數事上於朝而言公田尤切朝議遣使理之㑹有詔凡官無公田者始隨俸給之民力少蘇七年再遷四川行省㕘知政事八年進左丞雲南王入朝所在以驛騎縱獵喇勒智喇斡曰驛騎所以傳命令事非有急且不得馳況獵乎王憚為之止蜀人饑親勸分以賑之所活甚衆有死無葬者則以已錢買地使葬且修寛政以撫其民部內以治十年入朝帝以白金對衣賜之加資徳大夫湖廣行省左丞湖廣歲織幣上供以省臣領工作遣使買絲他郡多為奸利工官又為刻剝故匠戶日貧造幣益惡喇勒智喇斡不遣使令工視賈有藏絲者擇買之工不告病歲省費數萬貫他郡推用之皆便至大三年以疾卒於官年五十七初贈資徳大夫陜西行省右丞上護軍寧夏郡公諡忠惠再贈推誠亮節崇徳贊治功臣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柱國秦國公子二人長瑪南翰林學士承㫖次韓吉納御史大夫孫達爾瑪內府宰相
  徹伯爾和卓
  徹伯爾和卓賽音人賽音西域部之族長也因以為氏和卓其官稱也徹伯爾長身美髯方瞳廣顙雄勇善騎射初謁太祖于軍中一見異之太祖與克哷王汗有隙一夕王汗潛兵來倉卒不為備衆軍大潰太祖遽引去從行者僅十九人徹伯爾與焉至班朱爾河餱糧俱盡荒逺無所得食㑹一野馬北來諸王哈扎爾射之殪遂刳革為釡出火於石汲河水煑而啖之太祖舉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將士莫不感泣王汗既滅西域諸部次第亦平乃遣徹伯爾使金金不為禮而歸金人恃居庸之塞冶鐵錮闗門布鐵蒺藜百餘里守以精鋭徹伯爾既還報太祖遂進師距闗百里不能前召徹伯爾問計對曰從此而北黒樹林中有間道騎行可一人臣向嘗過之若勒兵御枚以出終夕可至太祖乃令徹伯爾輕騎前導日暮入谷黎明諸軍已在平地疾趨南口金鼓之聲若自天下金人猶睡未知也比驚起已莫能支吾鋒鏑所及流血被野闗既破中都大震已而金人遷汴太祖覽中都山川形勢顧謂左右近臣曰朕之所以至此者徹伯爾之功為多又謂徹伯爾曰汝引弓射之隨箭所落悉畀汝為已地乘輿北歸留徹伯爾與諸將守中都授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嚕噶齊賜養老一百戶並四王府為居第徹伯爾每戰被重甲舞槊陷陣馳突如飛嘗乘槖駞以戰衆莫能當有丘真人者有道之士也隠居崑崙山中太祖聞其名命徹伯爾往聘之丘語徹伯爾曰我嘗識公徹伯爾曰我亦嘗見真人他日偶坐問徹伯爾曰公欲極一身貴顯乎欲子孫蕃衍乎徹伯爾曰百歲之後富貴何在子孫無恙以承宗祀足矣丘曰聞命以後果如所願雲卒年一百一十八贈推忠佐命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涼國公諡武定二子阿里哈宻拉齊阿里哈蚤從徹伯爾出入行陣勇而善謀憲宗伐蜀為天下質子兵馬都元帥生哈濟終湖南宣慰使贈推誠保徳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追封涼國公諡安惠生陜西行省平章政事楊阿太府監丞阿爾斯蘭太僕寺丞本布楊阿生阿巴齊太僕寺卿宻拉齊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涼國公諡懿生戶部尚書額伯爾心陜西行省㕘知政事哈喇
  卓沁台
  卓沁台鄂爾和達氏其先琳沁巴丹以材武雄諸部生子曰鄂爾和達曰莽果與扎拉爾鴻吉哩伊竒喇斯等五人當開創之先恊贊大業厥後太祖即位命其子孫各因其名為氏號五投下朔方既定舉六十五人為千夫長鄂爾和達之孫曰卓沁台其一也卓沁台有膽略善騎射勇冠一時初竒𠱤王汗之子星根有智勇諸部畏之竒雅喇哈喇克心沙陀等帥衆來侵兵戰不利近臣和斯音徳爾等馳告太祖曰事急矣羣下忠勇無踰卓沁台者宜急遣之拒敵從之卓沁台承命單騎陷陣射殺星根降其大將實勒們等遂併有竒𠱤之地奈曼黙爾格台合兵來侵諸部有隂附之者不虞太祖領兵卒至諸部潰去乘勝敗之卓沁台俘其主嘉克堅布及二女以歸諸部悉平與嘉克堅布盟而歸之未幾奈曼復叛卓沁台以計襲嘉克堅布殺之遂平其國卓沁台始從征竒雅喇自哈宻啓行歴班沁海子間闗葛里每遇戰陣必為先鋒帝嘗諭之曰朕之望汝如髙山前日影也賜嬪御茂巴噶必濟音濟薩巴俾統烏嚕古四千人世世無替子竒塔特材武過人自太宗及世祖歴事四朝以勞封德清郡王賜以金印丙申賜徳州戶二萬為食邑至元十八年増食邑二萬一千戶肇慶路連州徳州洎屬邑俱𨽻焉竒塔特薨子都沁巴圖爾襲爵為郡王太宗時與伊拉噶台戰勝帝即以伊拉噶台妻賜之世祖之徵額哷布格也竒塔特子哈達與呼圖克跪而請曰臣父祖幸在先朝當軍旅征伐之寄屢立戰功今王師北征臣等幸少壯願如父祖力戰自効既得請戰於實黙溫都爾之地諸王哈坦駙馬琳沁與烏蘭孟古居右諸王塔齊爾及達爾楚克台居左哈必齊將中軍兵始交獲其將哈坦斬之威喇之軍遂敗衂又戰於實喇雅圖噶之地當帝前混戰至日晡勝之帝賜以黃金將佐吏卒行賞各有差李璮叛帝遣哈必齊及阿爾班哈達庫庫楚往討之哈達與烏嚕訥哷台亦在行璮平與有功焉哈達子托歡亦嘗從諸王齊齊克圖討珠爾噶台獲之又嘗破錫里濟永和爾於伊蘇摩哩及征納延托歡弟慶通亦在軍雖病猶力戰竒塔特二子曰都沁曰哈達哈達三子曰托歡曰琳沁巴勒曰慶通托歡二子曰達實特穆爾曰多喇達實特穆爾一子曰實喇布哈自竒塔特而下凡九人皆封郡王雲
  扎哈
  扎哈齊哩克台氏以軍伍長從太祖同飲班朱爾河水與諸王百官大㑹鄂諾河上太祖尊號曰青吉斯皇帝歲庚午從征奈曼有功賜良馬一壬申從攻庫楚克諸國復賜珍珠旗佩金虎符為錫里巴從攻塔塔爾欽察唐古哲袞契丹女直河西諸國所俘生口萬計悉以上獻賜御用服器白金等物命屯田於阿嘍罕立扎哈城戍守之壬申從太祖謀定漢地師次隆興與金將呼齊呼戰矢中臆間褁瘡而出者復數四軍聲為之大振既破燕太祖命於城中環射四箭凡箭所至園池邸舍之處悉以賜之尋拜中書右丞相己丑太宗即位扈從至西京攻河中河南鈞州癸巳攻蔡州以功賜恩州一千戶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置局𢎞州既而得西域織金綺紋工三百餘戶及汴京織毛褐工三百戶皆分𨽻𢎞州命扎哈世掌焉定宗即位以扎哈為先朝舊臣仍拜中書右丞相薨年八十四子十人博果斯繼食其封邑從世祖征花馬大理率兵千人結浮橋於金沙江以濟師中統初論功授益州等路宣撫使賜金虎符玉帶二年改東平路副達嚕噶齊討平叛寇尋遷濟南等路宣慰至元二年遷南京路達嚕噶齊四年討平蘄縣叛民以病乞謝事特授保定路達嚕噶齊賜錢一萬貫歸老於家卒年八十一
  實納台
  實訥台圖伯特克哷氏侍太祖以忠勇聞時穆呼哩博爾濟既立為左右萬戶帝謂實訥台曰汝願屬誰麾下為我宣力對曰願屬穆呼哩即日命佩金符領䝉古軍從太師國王為先鋒兵至河北史天澤之父率老㓜數千詣軍門降國王承制授天澤兄天倪河北西路都元帥領真定乙酉天澤送母還白霫副帥武僊殺天倪以真定叛經歴王縉追天澤至燕請攝主帥遣監軍李伯祐詣國王軍前言狀且請援兵國王命實訥台率精甲三千與天澤合兵進圍中山僊遣其將葛鐵槍來援實訥台撤圍迎之遇諸新樂奮擊敗之㑹日暮阻水為營實訥台料其氣索必宵遁乘勝復進擊大敗之擒鐵槍中山守將亦宵遁遂克中山取無極拔趙州僊棄真定奔西山抱犢寨實訥台與天澤入城撫定其民未幾僊潛結水軍為內應夜開南門納僊復據其城實訥台倉卒以步兵七十踰城奔藁城遲明部曲稍來集兵威復振襲取真定僊棄城遁將士怒民之反覆驅萬人出將屠之實訥台曰金氏慕國威信徯我來蘇此民為賊所驅脇有何罪焉若不勝一朝之忿非惟自屈其力且堅他城不降之心乃皆釋之初僊之叛也其弟質國王軍中聞之遁去實訥台遣弟賽罕追及於紫荊闗斬之俘其妻子而還乃整兵前進下太原略太行拔長勝寨斬僊守將盧治中圍僊於雙門寨僊遁去引兵出太行山東遇宋將彭義斌與戰敗之追至火炎山破其營擒義斌斬之至大名守將蘇元帥以城降遂引兵臨東平敗安撫王立剛於陽穀圍東平立剛走連水金守將棄城遁他將邀擊敗之遂定東平又與䝉古布哈徇河北懷孟衛從國王定益都壬辰渡河略汴京徇睢州遇金將完顔慶善努與戰敗之追斬慶善努金主入蔡諸軍圍之實訥台史天澤攻城北面汝水阻其前結筏潛渡血戰連日金亡朝廷以實訥台功多命併將史氏三萬戶軍以圖南征賜東平戶三百俾食其賦命嚴實為治第宅分撥牧馬草地日膳供二羊及衣糧等以老病卒於東平歸葬漠北子七人瑪古岱爾烏爾圖知名
  瑪古岱爾歲戊戌從國王和爾齊行省於襄陽略地兩淮己未從渡江攻鄂州以功賞銀五十兩中統元年追阿勒達爾琿塔哈有功二年從北征敗額哷布格於實黙溫都爾之地三年又與李璮戰有功國王和爾齊上其功奉㫖賞銀五十兩授提舉本投下諸色匠戶達嚕噶齊卒子四人和尼齊江南行臺御史大夫
  烏爾圖中統三年從石髙山奉㫖拘集特黙齊軍授本軍千戶至元八年授武略將軍佩銀符十年攻樊城有功換金符遷武徳將軍十一年渡江有功賞銀三百兩改武節將軍十二年四月至建安卒于軍子托羅該徹爾襲職從參政阿嘍罕攻獨松闗有功陞宣武將軍尋命管領侍衛軍樞密院録其渡江以來累次戰功十八年陞懐逺大將軍二十年江西行省命討武寧叛賊董琦平之改授虎符江州萬戶府達嚕噶齊二十四年移鎮潮州值賊張文惠羅半天等嘯聚江西行樞密院檄討之領兵破賊寨斬賊首羅大老李尊長等獲其偽銀印三卒于軍
  烏頁爾
  烏頁爾沙卜珠氏狀貎甚偉腰大十圍父圖嚕噶克察以武勇稱太祖五年烏頁爾與珠卜納延克金東京有功九年太師穆呼哩取北京領兵為先驅下之捷聞授金紫光祿大夫北京總管都元帥留撫其人綏懷有方自京以南相繼來降時金將達魯以惠州漁河口為隘有衆數萬圖復北疆烏頁爾以鋭兵千人擊摧其鋒殺數千人獲其旗鼔羊馬斬達魯於軍中有趙守玉者據興州烏頁爾討平之十一年張致以錦州叛又攻破之穆呼哩大喜以馬十匹甲五事賞其功十二年興州監軍綽爾以兵叛烏頁爾往征之賊軍射殺所乘馬軍士憤怒奮戈衝擊大破賊軍十五年從征山東大戰東平馳赴陷陣生挾二將以還穆呼哩壯之以功上聞十六年從征延安矢中右股力戰破之俄又取葭鄜二州擒金梟將張鐵槍以獻十七年克鳳翔及所屬州郡十八年從帝親征河西明年下之詔賜烏頁爾馬五匹甲一事二十年從穆呼哩圍益都越二年下三十餘城太宗元年入覲命與薩里台和爾齊征遼東下之三年又與薩里台征髙麗下受開龍宣泰葭等十餘城髙麗懼請和烏頁爾曰若能以子為質當即休兵十三年遣其族子綧從烏頁爾來朝帝大悅厚加賜予俾充北京東京廣寧葢州平州泰州開元府七路征行兵馬都元帥佩虎符憲宗元年召問東夷事對曰臣雖老倘藉威靈指麾三軍敵國猶可克況東夷小醜乎帝壯其言問飲酒幾何對曰唯所賜時有一駙馬都尉在側素以酒稱命與之角飲帝大咲賜錦衣名馬俄謝病歸七年復來朝帝憫其老謂曰自太祖時效勞至今者獨卿無愆賜賚甚厚以都元帥授其中子阿哈八年秋九月辛亥夜中星隕帳前光數丈有聲烏頁爾曰吾死矣明日卒年九十六子四人轄哩最有名太宗時授北京等路達嚕噶齊至元七年改授招勇大將軍河間總管
  和斯摩哩
  和斯摩哩西域古則鄂爾多人初為西遼庫爾汗近侍後為古則鄂爾多屬喀三拜薩哈勒長官太祖西征和斯摩哩率喀三等城酋長迎降大將哲伯以聞帝命和斯摩哩從哲伯為先鋒攻奈曼克之斬其主庫楚類哲伯令和斯摩哩持庫楚類首往徇其地若喀什噶爾葉爾羌鄂端諸城皆望風降附又從征尼沙布爾城諭下之帝親征至賽瑪爾堪與其主扎拉鼎合戰於卓勒新濟齊之地敗之追襲扎拉鼎等於阿爾噶城戰於圖滿山又敗之追至汗顔城西寨又敗之扎拉鼎逃入於海和斯摩哩收其珍寳以還取伊嚕格勒徳心兩城繼而汗顔城亦下帝遣使趣哲伯疾馳以討欽察命和斯摩哩招諭竒爾台實喇烏蘇等城悉降至庫爾哲部及阿克蘇部以兵拒敵皆戰敗而降又招降赫林城進擊俄羅斯於塔勒山克之獲其國主密濟特薩勒哲伯命和斯摩哩獻諸卓沁太子誅之尋征喀喇至伯資巴里城與其主呼圖克薩哈勒戰又敗其軍遂平欽察軍還哲伯卒㑹帝親征河西和斯摩哩持所獲珍寳及七寳⿰糹㪚迎見於阿魯斯布魯斯帝顧羣臣曰哲伯常稱和斯摩哩之功其軀幹雖小而聲聞甚大就以所進金寳命隨其力所勝悉賜之仍命與色辰額哷為筆且齊未幾和斯摩哩奏向者嘗招安圖士卒留伊伯格勒城宜令扈從征河西許之命常居左右至伊勒吉哈雅又討平實達爾烏克從太祖征汴至懷孟令領鄂囉事帝由白坡渡河㑹睿宗兵攻金將哈達敗之回駐金蓮川壬辰授懷孟達嚕噶齊佩金符癸巳金將強元帥圍懷州和斯哩率其衆及實喇濟蘇蘇爾噶勒等力戰金兵退又遣富察哈納赫舎哩扎魯招諭金總帥范真率其麾下軍民萬餘人來降己亥六月帝以和斯摩哩從軍西域宣力居多命其長子諾綽巴襲為懐孟達嚕噶齊次子穆爾齊襲必且齊令和斯摩哩為扎爾古齊歸西域大師察罕行省特們徳爾奏留之帝允其請庚子進懷孟河南二十八處都達嚕噶齊所𨽻州郡不從命者制令籍其家乙邜五月卒子穆里濟復為懷孟達嚕噶齊中統三年從攻淮西與宋戰死

  元史巻一百二十
  元史巻一百二十考證
  伊埒薩哈勒𫝊江淮行省平章政事 原文作江浙行省按百官志江淮行省設於至元十三年至二十二年始改江浙行省本紀呼遜被誅乃十九年亊書江浙行省未考今據改
  卓沁台傳與伊拉噶台戰勝 原文作亦刺哈台他卷又作亦刺哈係脫字今併改
  扎哈𫝊歲庚午從太祖征奈曼有功 按續通鑑載太祖元年丙寅滅奈曼此後不復紀奈曼事此作庚午與諸書不合
  壬申從攻庫楚克諸國 壬申從太祖謀定漢地 壬申兩見核之本紀後壬申無訛考是年不載攻庫楚克事疑尚在壬申巳前但他書無可訂正仍闕疑
  烏頁爾傳十六年從征延安力戰破之俄又取葭鄜二州 按太祖紀十六年穆呼哩克葭綏德保安鄜坊丹等州進攻延安不下是攻延安在取葭鄜二州後傳序次與穆呼哩𫝊同而與紀不合復雲力戰勝之未知所據
  擒金梟將張鐵槍以獻 張原文作金據穆呼哩𫝊改二十年從穆呼哩圍益都 按太祖紀穆呼哩於十八年三月卒於解州續綱目同又按二十一年郡王岱遜圍李全於益都十二月李全降如傳所云非特此時穆呼哩已卒且是年亦無圍益都事自是紀載之訛
  遣其族子綧從烏頁爾來朝 原文脫族字據太祖本紀増






<史部,正史類,元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