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圖志/卷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元和郡縣圖志
◀上一卷 卷三十四·嶺南道一 嶺南節度使 下一卷▶

廣州[編輯]

,南海。都督府。開元戶六萬四千二百五十。鄉一百九十四。元和戶七萬四千九十九。鄉九十一。今為嶺南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十二:廣州,循州,潮州,端州,康州,封州,韶州,春州自春州以下分入下卷闕。,新州,雷州,羅州,高州,恩州,潘州,辯州,瀧州,勤州,崖州,瓊州,振州,儋州,萬安州。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百越之地,秦並天下置南海郡。下言南海郡地,即禹貢之域也。秦末趙佗竊據之,高帝定天下,為中國勞苦,釋佗不誅,因立佗為南越王,使無為南邊害。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下湞水,咸會番禺,誅佗玄孫建德及相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按漢南海郡即秦南海故郡也,屬交趾刺史。獻帝末,孫權以步騭為交州刺史,遷州於番禺,即今州理是也。孫皓時,以交州土壤太遠,乃分置廣州,理番禺。交州徙理龍編。晉代因而不改。義熙中,盧循自重印產南將軍,廣州刺史,用徐道覆計,舉兵建業,軍敗單舸走保廣州,為晉將杜慧度所破,投水而死。隋開皇九年平陳,於廣州置總管府,仁壽元年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三年罷番州為南海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蕭銑,復為廣州。開元二十一年,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廣州為嶺南五府經略使理所。以綏靜夷獠,統經略軍,南海郡,係本州城內有經略軍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清海軍,恩平郡,管兵一千人。恩平今恩州。桂管經略使始安郡,管兵一千人。容管經略使普寧郡,管兵一千一百人。鎮南經略使,安南都護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經略使,郎寧郡,管兵一千七百人。

州境:東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一千二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四千二百一十里。取虔州大庾嶺略路五千二百一十里。西北東都取桂州路五千八十里。東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西北溯流至連州八百九十里。正西微北至端州沿泝相兼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西北至賀州八百七十六里。正南至大海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布,竹布,蕉布,沈香,甲香,鍾乳,石斛,蚺蛇膽,山薑。元和貢:荔枝煎,山薑,餘甘子,鼊皮,石斛,鍾乳,沈香,甲香,占臘香,蚺蛇膽。

管縣十三:南海,番禺,化蒙,懷集,增城,洊水,東莞,新會,義寧,清遠,四會,湞陽,浛洭。

南海縣,上。郭下。本漢番禺縣之地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分其地置南海縣,屬廣州。番山,在縣東南三里。禺山,在縣西南一里。尉佗葬於此。

南海,在縣南,水路百里。自州東八十里有村,號曰古鬥,自此出海,浩淼無際。

石門水,一名貪泉,出到西三十里平地。即晉廣州刺史吳隱之飲水賦詩之處。

州城,步騭所築也。騭為交州刺史,登台遠望望,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遂遷州於番禺,建築城郭焉。趙佗故城,在縣西二十七里。即尉佗都城也。

陸賈故城,在縣西一十四里。賈之來也,佗不即前,賈故為城以待之。

盧循故城,在縣南六里。循既為宋劉祖所破,聚其餘黨,還至番禺,高祖遣建威將軍孫季高、振武將軍沈田子力戰,大破之。

朝台,在縣東北二十里。昔尉佗初遇陸賈之處也。後歲時於此望漢朝拜,故曰朝台。牛鼻鎮,在縣西北五十里。赤岸戍,在縣東百里。

紫石戍,在縣東七十里。北廟,在縣北三里。即尉佗之廟也。

虞翻廟,在縣西北三里。翻為孫權騎都尉,以數諫爭,徙交州卒。海廟,在縣東八十一里。任囂墓,在縣北三里,尉佗墓,在縣東北八里。又言佗葬在禺山,蓋與此相連接耳。

番禺縣,上。北至州十五里。本秦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二里。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隋開皇十年改置南海縣,即今縣是也。長安三年,於江南洲上別置番禺縣,取漢名,其洲周回約八十里。

化蒙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四會縣之地,宋元嘉十三年,分四會縣之蒙鄉置化蒙縣,屬綏建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縣屬廣州。鉛穴山,在縣西六十里。出鉛錫。

滑水,一名綏建江,經縣南,去縣三十步。

懷集縣,中。東南至州六百三十里。本漢四會縣之地,宋元嘉中,分四會縣之銀屯鄉置懷集縣,屬綏建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洭州,洭州,即今廣州浛洭縣理是也。二十年廢洭州,改屬廣州。

驃山,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多鐵釒丱,百姓資焉。綏建江,經縣西南三里。

增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番禺縣地,後漢番禺縣地,後漢於此置增縣。按昆侖山上有閬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屬廣州。

猊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多婆娑摩生,圍三四尺,於堅,里人以為弓。弓形如弩。九子嶺,在縣西四里。泉山,在縣西三十二里。其上多漆樹。

黿泉,在縣西青山。有神黿,帶銅鈈上此水,有穢此水,則便澍雨。石陂,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溉田口餘頃。牛潭,在縣東北二十里。

洊水縣,中。燕北至州七百五十里。本漢封陽縣地,在今賀州界,蕭齊於此置洊安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洊水縣。齊樂水,經縣北百步。

滑水,在縣北五十里。

東莞縣,中。西北至州三百里。本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於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東莞縣,取舊郡名也。

寶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南海,在縣西二里。

新會縣,中。東北至州三百里。本漢四會縣地,隋開皇十年置新會縣,屬岡州,岡州。即今廣州義寧縣理是也。開元二十三年割屬廣州。利山,在縣南一百七十里。上多沈香木。

南海,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義寧縣,下。東北至州五百里。本漢番禺縣之地,宋元嘉六年於此置義寧縣,屬新會郡。隋改屬岡州,天寶初廢岡州,以縣屬廣州。天咱山,在縣西一十六里。

清遠縣,中。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漢中宿縣地也,梁武帝於此置清遠郡,中宿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郡,置清遠縣,屬廣州。

觀亭山,一名觀峽,一名中宿峽,在縣東三十五里。縣昔取此峽為名。

四會縣,中。東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秦舊縣也,屬桂林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廣州。金山,一名金岡山,在縣北六十五里。出金沙。雞籠山,在縣西二里。

湞陽縣,中。南至州四百二十五里。本漢舊縣也,屬桂陽郡,在湞水之陽,因名。吳屬始興郡,隋開皇十年改為貞陽,屬循州,十九年改屬廣州。武德元年,復改為湞陽。

湞陽,在縣北四十里。湞水所出。尉佗為城於此山上,名曰萬人城。

湞陽峽,一名皋石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遊。

溱水,一名始興大江,北自韶州曲江縣界流入,東去縣一百一十步。洭浦故關,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實禁防之要地也。

浛洭縣,中。東南至州五百里。本漢舊縣也,地理志「含」字無「水」。屬桂陽郡,隋開皇十年於此置洭州,縣屬焉。二十年廢洭州,以縣屬廣州,因縣界洭水為名也。

堯山,在縣北四十里。白鹿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洭水,西自連州陽山縣界流入,經縣南百步。含洭故城,本漢含洭縣也,在今縣東四里。

故洭城,在縣西三十步。

循州[編輯]

,海豐。上。開元戶九千五百二十五。鄉,元和戶二千八十九。鄉十五。三秦南海郡地,漢平南越,復置南海郡,今州即漢南海郡之博羅縣也。梁置梁化郡,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循州,取循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龍川郡,武德五年復改為循州。

州境:東西九百入十三里。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廣、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取廣、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北至虔州一千五百里。東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西至廣州水路沿泝相兼四百里,陸路三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蚺蛇膽,甲香,藤器,鮫魚皮。元和貢:羅浮柑子,蚺蛇膽,藤箱,大甲香,小甲香,水馬,大魚睛。管縣六,歸善,博羅,興寧,海豐,河源,雷鄉。

歸善縣,中下。郭下。本漢博羅縣地也,宋於此置歸善縣,屬鄣郡。梁屬梁化郡,隋開皇十年廢梁化郡,以縣屬循州。長山,在縣東南一百里。

寅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多出茯苓。南海,在縣南一百一十里。河源水,北去縣四十步。歸善故城,在縣東北七十里。

梁化故城,在縣東南八十里。

博羅縣,中下。東南至州三十里。本漢舊縣,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二漢立名不一,自吳以後,復為博羅。

羅浮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與羅山並體。故曰羅浮。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彥伯記。

浮水,出羅浮山。河源水,東自歸善縣界流入,南去縣一百步。

興寧縣,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本漢龍川縣之地也,晉於今縣西三里置興寧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六石山,在縣西南三里。

循江,西自河源縣界流入,西去縣五十里。興寧江,南去縣一百八十里。

海豐縣,中下。西北至州五百里。本漢龍川縣地,東晉於此置海豐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南海,在縣南二十五里。

龍山,在縣北五十里。

河源縣,中下。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漢龍川縣之地,齊於此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

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縣東北三百四十里。循江,經縣東,南去縣二百步。

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也。秦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

雷鄉縣,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天授二年,廣東都督陳崇業奏置。南臨大江。

潮州[編輯]

,潮陽。下。開元戶九千三百三十七。鄉一十六。元和戶一千九百五十五。鄉一十六。今州,即漢南海郡之揭音竭。陽縣也,晉安帝義熙九年,於此立義安郡及海陽縣。隋開皇十年罷郡省海陽縣,仍於郡廨置義安縣,以屬循州。十一年,於義安縣立潮州,以潮流往復,因以為名。大業三年罷州為義安郡,武德四年復為潮州。

州境:東西五百三十六里。南北四百八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虔州路五千六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取虔州路四千八百一十里。西北至虔州一千五百里。東至大海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廣州水陸路相兼約一千六百里。西南至循州一千五百里。東北至漳州取漳浦縣路四百八十里。南至大海八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蕉葛布,蚺蛇膽,鮫魚皮,甲香,靈龜散。元和貢:細蕉布,甲香,鮫魚皮,水馬。管縣三:海陽,潮陽,程鄉。

海陽縣,中下。郭下。本漢揭陽縣地,晉於此立海陽縣,屬義安郡。隋開皇十年省郡,廢海陽入循州,十一年潮州,又立海陽縣以屬焉。南濱大海,故曰海陽。

鳳凰山,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大海,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三里。西津驛,在縣西六里。鹽亭驛,近海。百姓煮海水為鹽,遠近取給。

官鄣湖,在縣東南二十里。出名龜,以卜,勝於含洭龜也。

潮陽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里。本漢揭陽縣地,晉安帝分東莞郡置義安郡,仍立潮陽縣屬焉。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陽。貞元九年,移於今理。獲子山,一名龍首山,在縣東南五十里。

龍溪山,今名海寧嶺,在縣西南一百七十里。大海,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程鄉縣,中下。東南至州四百里。本漢揭陽縣地,齊於此置程鄉縣,蓋分海陽縣立焉,屬義安郡。隋開皇十年省,十一年置潮州,復立程鄉縣屬焉。

西陽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西陽水,在縣南二十三里。

端州[編輯]

,高要。下。開元戶八千一百四十二。鄉十四。元和戶一千七百九十五。鄉十四。本秦南海郡地,漢武帝置蒼梧郡,則為蒼梧郡之高要縣也,梁大同中,於此立高要郡。隋開皇十一年置端州,大業三年罷為信安郡,武德四年平蕭銑,五年重置端州,州當西江入廣州之要口也。

州境:東西一百五十八里。南北一百一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韶、郴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六百一十五里。東至廣州二百八十四里。不至廣州義寧縣一百五十里。東南水路至廣州新會縣三百里。東北至廣州四會縣陸路一百八十里。北取廣州四會縣界水路韶州六百四十里。西南水陸相兼至新州一百八十里。西至康州二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銀四鋌,蕉布,麻布。元和貢:乳香,黃魚,春子。管縣二:高要,平興。

高要縣,下。郭下。本漢舊縣,屬蒼梧郡,有鹽官。隋開皇十一年置端州,割屬焉。石室山,在縣北五里。

羚羊峽,在縣東,水行三十里。吳步騭為交州刺史,興軍取南海,衡毅、錢博等領兵逆之,戰於峽口,毅、博等軍敗,投水死者千餘人,即此處也。

青岐鎮,在縣東八十五里。鵠奔亭,在縣西八里。漢交趾刺史何敞辯死女子冤,即此處也。

平興縣,下。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高要縣地,晉末分置平興縣,屬新寧郡。隋開皇十二年罷郡,屬端州。漏山,在縣東四十里。

康州[編輯]

,晉康。下。開元戶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二。鄉一十六。元和戶

漢武帝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蒼梧郡之端溪縣也,晉末於此置晉康郡。隋開皇十二年省晉康郡,以所領縣屬端州。大業三年罷州信安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蕭銑,五年置康州。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九里。南北二百四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五百一十五里。東至端州一百九十里。西南水路至瀧州一百八十里。西北溯流至封州一百二十五里。北至霍山一百二十里,與廣州化蒙縣分界。

貢、賦:開元貢:蕉布,麻布。元和貢:銀。管縣四:端溪,悅城,都城,晉康。端溪縣,下。郭下。本漢端溪舊縣也,屬蒼梧郡。端山,下。郭下。本漢端溪舊縣也,屬蒼梧郡。

端山,在縣北一百二十五里。在樹冬榮,其子號曰豬肉子,大於杯,炙而食之,味如豬肉,故名也。西江水,經縣南,去縣五十二步。

悅城縣,下。西至州八十里。本漢端溪縣地,宋於此置樂城縣,屬端州。武德五年改屬康州,天寶元年改名悅城。鬱水,一名西江水,經縣南,去縣十步。

程溪水,東去縣一百步。

都城縣,下。東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端溪縣地,宋於此分置都城縣,屬晉康郡。隋大業二年屬封州,武德五年改屬康州。鬱水,經縣西,去縣一里。

晉康縣,下。東至州七十一里。本漢端溪縣地,宋於此置遂安縣。貞觀八年於縣置藥州,十八年廢州,以縣屬康州。至德元年,改為晉康縣。建水,在縣東五十步。

封州[編輯]

,臨封。下。開元戶五千六百五十三。鄉七。元和戶八百一十一。鄉七。

秦為南海郡之地。漢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漢蒼梧郡之廣信縣地也,梁於此置梁信郡,屬成州。隋開皇十年改為封州,大業三年罷州,以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復置封州。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八里。南北二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三十五里。東南沿流至康州一百二十里。北至賀州陸路三百九十里,水路六百四十里。西北溯流至梧州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蕉布,麻布。元和貢:銀。管縣二:封川,開建。

封川縣,下。郭下。本漢廣信縣地,漢於此置梁信郡。隋開皇十年改為梁信縣,屬封州。十八年改為封川縣,皇朝因之。古鬥山,在縣西十三里。

封溪水,經縣北去縣十五里。

開建縣,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封縣之地,宋文帝分置開建縣,屬臨賀郡。隋開皇十年改屬連州,武德四年改屬封州。

鼠石,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旁有三穴,皆容人居止。其石上時多石斛。石高五十丈。周回五里。臨賀水,一名封溪水,經縣西,去縣十五里。

韶州[編輯]

,始興。下。開元戶二萬七百六十四。鄉四十一。元和戶九千六百六十四。鄉四十一。

秦南海郡地,漢分置桂陽郡,今州即桂陽郡之曲江縣也。後漢置始興都尉,今州即都尉所部。吳甘露元年初,立為始興郡。梁承聖中,蕭勃據嶺南,於此置東衡州,隋開皇九年平陳,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為名。十一年廢入廣州,十二年,自今南海縣移廣州理曲江之廢韶州城,即今州理是也。仁壽元年,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二年又自今始興故鎮移番州理南海縣,今廣州理是也。三年,以番州為南海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平蕭銑,重於此置番州。貞觀元年改為韶州,復舊名也。

州境:東西六百二十里。南北四百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三千六百八十五里,取虔州、吉州路四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取郴州路三千四百二十五里,取虔州、吉州路二千八百七十里。南至廣州,水陸相兼五百三十里。西北至郴州陸路四百一十里。東北至虔州陸路五百五十里。西至連州山路險陵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麻布,竹布十五匹,鍾乳五兩,乳花。元和貢:鍾乳,乳花,蘭桂,石斛。管縣六:曲江,始興,樂昌,翁源,湞昌,仁化。

曲江縣,上。郭下。本漢舊縣也,屬桂陽郡。江流回曲,因以為名。吳置始興郡,縣屬焉。隋置韶州,縣屬不改。皇朝因之。靈鷲山,在縣北六里。

玉山,在縣東南十里。有采玉處。銀山,在縣西二十二里。出銀。

韶石,在縣東北八十五里。兩石相對,相去一里。石高七十五丈,周回五里,有似雙闕,名韶石。

牢石,在縣東六十里。石高七十丈,周回二十一里。色備五彩,狀若樓觀,上多零羊。

玉城,一名故郡城,在縣南六里。地勢險固,晉義熙初盧循克廣州,循將徐道覆移始興郡,據此城。

湞水,在縣東一里。元鼎五年征南越,樓船將軍下橫浦,入湞水,即此水。

始興縣,下。西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本漢南海之地,吳於此分置始興郡。隋改屬韶州,皇朝因之。

大庾嶺,一名東嶠山,即漢塞上也,在縣東北一百七十二里。從此至水道所極,越之北疆也。越相呂嘉破漢將軍韓千秋於石門,封送漢節,置於塞上,即此嶺。本名塞上,漢伐南越,有監軍姓庾城於此地,眾軍皆受庾節度,故名大庾。五嶺之戍中,此最在東,故曰東嶠。高一百三十丈。秦南有五嶺之戍,謂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縣也。

邪階水,今名階水,出縣東一百三十里。近水有邪階山,又有脩仁水,出縣東北東嶠山,仍有三楓亭、五渡水。齊範彥龍為始興守,至脩仁,酌水賦詩曰:「三楓何習習?五渡且悠悠。寧飲脩仁水,不挹邪階流。」

安遠鎮,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

樂昌縣,中。東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曲江縣地也,梁武帝分曲江置梁化縣,屬始興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廣州,十八年改為樂昌縣。武德中改屬韶州。

藍豪山,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廣五百里,崖嶺峻阻,所謂瀧中,即此也。滄湖,在縣東南十里。周回三十五里,南通瀧水。

任囂故城,在縣南五里。秦、楚之際,南海都尉任囂,因中國方亂,欲據嶺南,故築此城,以圖進取。囂死,此城尉佗因之,遂有南越。

翁源縣,下。西北至州二百八十里。本漢湞陽縣地,在今廣州界,梁承聖末蕭勃分湞陽立翁源縣,因縣界翁水之源為名也,後因不改。貞元元年,刺史徐申移於今理。

翁水,出縣東北一百四十里。鬆派水,與湞水合,經縣南二十步。

湞昌縣,下。西南至州陸路二百三十里。光宅元年,析始興北界置湞昌縣。北當驛路,南臨湞水。大庾嶺,在縣北五十六里。

仁化縣,下。南至州陸路一百一十里。垂拱四年,分曲江縣置仁化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