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讚經/07
光讚經卷第七
[編輯]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觀品第十七
[編輯]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四意止。何謂四意止?內自觀身,不與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觀於外身,不與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於是安詳調御其意。觀於世間無明愁慼,內觀痛癢彼心法者,於是安詳調御其意。覩於世間無明愁慼,觀外痛癢,不與痛癢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觀內思想,不與想俱,亦無想念,不得思想。觀外思想,不與想俱,亦無想念,不得思想。觀於內法,不與法俱,亦無法想,亦不得法。觀於外法,不與法俱,亦無法念,亦不得法。於是寂然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何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觀身?於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所行若住已住,亦知已坐當坐,亦知行臥已當行臥,如身應住所志所趣,皆悉知之。是為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也。於是安詳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往反安詳觀察視瞻而不卒暴,進止屈伸、著衣持鉢、飲食臥寐,懈息所從律行去來,坐起臥覺,有所說者,常懷徐詳,憙在閑居心不馳騁。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內身而不可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其心專一覩出入息,息長、息短亦悉知之;意息若近、若遠亦悉知之;意息若遲、若疾亦悉知之;意息卒暴、柔和亦悉知之。譬如,轉輪聖王知土地長短廣狹!譬如,瓦師作器知大小深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知息出入、長短、遲疾、剛柔。菩薩如是觀其內身,知其安詳,調御其心令順法教。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其身四分諸種,今身有是地種、水種、火種、風種。譬如,屠兒以持利刀,殺害牛、畜解為四段,為四段已,坐起省察則無牛,因緣合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是身,而身有此地種、水種、火種、風種。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內身,亦不見身,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察其身從頭至足,有身、髮、髓、腦,惡穢不淨具足充滿。有此身者,有髮毛、爪齒、皮革、筋脈、骨節、腸胃、腹、肝、肺、心、腎、五臟、血肉、脂髓、涕唾、垢濁、不淨、大便、小便。譬如,佃家以囊器盛若干種穀、麻、米、粟、豆、大麥、小麥、稻穬。
明目之人寫之置地分別知之,是為麻油、是為粳米、是為豆粟、是為稻穬。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今此身者,從足至頭,髮毛、爪齒、皮革、筋脈、骨節、腸胃、腹、肝、肺、心、腎、五臟、血肉、脂髓、[口*弟]唾、垢濁、不淨、大便、小便。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今觀身遭諸寒熱,若其壽終一日、若三日四日五日,其身膖脹,其色變青,臭爛膿血流出,計如此身,則不能離無常之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內身!知其安詳,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人壽終遭是寒熱日炙風飄,死至一日、若至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為鳥烏所食,狐、狼、熊、羆、虎、豹、鵄、梟、狗犬所食,無央數蟲從其身出還食其體。其人自察身所遊處,法無有常,分散離別,無脫此者。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身非常之後,寒熱所遭、日炙風飄,膖腫青脹,鳥獸所噉,臭處不淨。還自觀身亦當如是,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觀身終亡之後,遭於寒熱、日炙風飄,骨節相連譬如交璅,肉塗血澆、筋纏革裹皮覆。自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人終亡之後,但白骨鉤璅相連,有血脈皮肉筋髓,則而察之:『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有脫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骨髓筋纏碎壞分散還與土合。觀察如是:『今此軀體,其法如是。』
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假使覩見骨散在地,東西南北腳骨異處,膝臏、項頸、胸脇、頭髗各自異處,則而察之:『今此軀體,其法如是,手足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脫此者。』
內觀其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便觀身,死來久遠骨散在地,積有年歲,不可稱數難量之載,青骨碎壞與灰土合:『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有脫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痛癢思想觀法,亦復如是。以持誘進初發意者為無常觀,稍稍入空乃知無本;以為發意達者,觀內外身亦無有身,觀內外想亦無有想,觀內外法亦無有法,亦無所觀亦無所見,道不離俗、俗不離道,二者俱空,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摩訶衍者,四意斷。何等為四意斷?於是菩薩摩訶薩,諸惡未起不善之法,設來興者,制令不生;慇懃精進攝其心本,令斷諸瑕,諸惡不善非法之事,適興尋斷,慇懃精進自攝其心,使平等斷;諸善德本設來興者,假欲斷者,慇懃精進救攝其心,平等解脫;懷善法生,堅住不失,思惟具足,廣普令備益加歡樂,慇懃精進救攝其心,平等解脫。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摩訶衍,謂五根: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五力也。何謂五力?信力、精進力、意力、定力、慧力。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五力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七覺意。何謂七覺意?於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專修思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欲,亦無所依,除於諍訟、捨諸法,是謂思覺意。有行精進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欲,亦無所依,除諍訟、捨諸法,是謂精進覺意。又行悅豫覺意、行信覺意、行安覺意、定覺意、行觀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欲,亦無所依,除諍訟、捨諸法,是謂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行七覺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八由行賢聖之路。何謂八?正見、正念、正語、正治、正業、正方便、正意、正定,是為八由行賢聖之法。
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三品三昧。何謂為三?空三昧,無相、無願三昧。彼何謂空三昧?已相法空,空者脫門,則為無相,其無相者便為脫門,其所行者無所行也,是為無願脫門也。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逮得此已,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當分別若曉了所習、決斷滅盡、覺知由路、知所盡者、知無所起。曉了諸法,分別無我。曉了柔和終沒之事,自知其心、了他人心,是謂為慧。彼何謂分別?於苦知苦、無所從生、亦無所起,是謂分別苦。何謂為曉了所習?謂蠲除所習令不復生。何等為決斷滅盡?謂苦已盡,令無根本。何等覺知由路?謂賢聖之法八由路也。何謂知所盡者?謂婬、怒、癡滅。何謂知無所起?謂無所從生不起之慧。何謂曉了法慧?謂於五陰所造罪福,斷絕為慧。何謂分別無我?謂色非常,痛癢思想生死識非常。眼耳鼻舌身心,非我所有;色聲香味細滑法,非我所有;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亦非我所有;何謂曉了柔和終沒之事?有所咨嗟多所發起。何謂自知其心?自知古來根原。
何謂知人心?能別他人眾生心之所念。彼何謂如所慧心?謂怛薩阿竭薩芸若慧,是謂如所慧心。已得,是以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有三根!異人根、異根、別根。彼何謂異人根?謂有諸學士未得平等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何謂異根?其學士者無有異信、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謂異根。彼何謂別根?謂未學士而發大意——辟支佛、菩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謂菩薩摩訶薩別根摩訶衍也。有所得者亦無所得、亦無所獲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平等定也。有三事:有想有行三昧、無想有行三昧、無想無行三昧。彼何謂有想有行三昧?脫諸欲,寂除諸惡不善之法,有想有行,行第一寂,是謂有想有行三昧。彼何謂無想有行三昧?謂其心之內無想有行,亦無所著至第二寂,亦無內外,是謂無想有行三昧。彼何謂無想無行三昧?過第二、第三寂,度於無量有慧之定,越於無量識慧之宜,過於無量不用慧定,越於無量有想無想之定,是謂無想無行。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當行十念。何謂十念?念佛、念法、念聖眾、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是為十念。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禪、四無色定、四等心、八脫門、未曾所獲味之定,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有所得者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怛薩阿竭十種力也。何謂十種力?謂知他人、眾生之類處處非處,處有限無限。如審悉知過去、當來、今現在因緣罪福所行之處有所報應。如審悉知,世間之人有若干種,其體不同。如審悉知,他人眾生若干種心,所憙各異。如審悉知,他人眾生根原所趣,本末各異。如審悉知,一切五道終始所歸。如審悉知,知於眾人行者之心,根、力、覺意、一心、脫門、三昧正受,結縛、瞋恨、鬪訟之事,能慧分別。如審悉知,無數寂然。悉識過去無數億劫之事。識過去無數億劫之所。遊居眾生察其終沒之所歸趣。道眼徹視於十方一切佛界。五道生死、善惡、禍福、起滅終始。如審悉知,諸漏已盡,無有塵垢,度於想念,以知慧脫現在造行,自以神通證知諸行,生死已斷,稱舉梵行,所作已辦知未度者。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無所畏。何謂四無所畏?今吾已逮成平等覺,若有沙門、梵志、諸天、人民,若復異天、異覺之人,來欲訟理求佛之短,謂為不成平等之覺,不見瑞應,敢有發意當如來者!無敢發念,故佛安隱所行,無難亦無畏。勇猛行達無所著,而為他人師子之吼,講說分別清淨法輪,沙門、梵志、諸天宮魔及諸梵天,天上、世間無有能及道法之誼,諸漏已盡,無有終始。沙門、梵志、諸天魔梵、天上、世間,欲求佛短,謂不然者,諸漏未盡。都了不見發心求短者,故佛安隱無有恐懼,則為眾人而師子吼。悉知內法,無有內外,不見吾我。沙門、梵志、諸天魔梵、天上、世間,欲求佛短,謂不然者,不知內法計有吾我。都了不見發心求短者,故佛安隱無有恐懼,則為眾人而師子吼。講說賢聖,不解者解、不達者達、無乘者乘,而以平等普除苦惱,終不能求得佛短也。以奉法故,不違道誼,勇猛、無恐、無懼,而為他人講說清淨法輪,為師子吼。
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分別辯。何謂為四?一曰分別誼、二曰分別法、三曰所歸順分別、四曰分別辯。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何謂十八?一者如來無有瑕短。所說應時,無有短乏心、無忘失、無有若干想、無有不定心、無有不辯。分別所觀無有所樂。斷精進無失,終無失意。智慧無損解脫不闕。度知見不減。一切諸身之事無所不達。一切口所言說無所不通,各令得所。一切心所念,以智慧心悉知其原。又知過去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又知當來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又知現在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總持門。彼何謂總持門?諸文字等,所說平等,文字之門、文字所入。何謂文字門、文字所入因緣之門?一切諸法,以過去者亦無所起。其門所作是羅之門,法離諸垢是波之門,分別諸誼是遮之門。逮得一切諸法之行,亦無所得,亦無所沒者、亦無所生者,是那之門。一切法離諸號字,計其本淨而不可得,是羅之門。皆悉超度一切世法——恩愛、報應、因緣——是陀之門。一切諸法悉為本無,有、無斷絕,是為波之門。皆悉解結諸法所縛,是咤之門。燒盡諸法逮至清淨,是沙之門。一切諸法,無有罣礙不得諸事,是惒之門。斷除一切諸法音聲句跡所趣,是多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有本不可動搖,是計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吒之門。一切諸法得至究竟,是阿之門。一切諸法所當作為皆悉逮得,是娑之門。一切諸法皆已時得,通不悉節,是摩之門。解知諸法從吾我起,是迦之門。一切諸法逮得擁護,是癉之門。一切諸法逮得諸法之處,是闍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波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陀呵之門。一切諸法諸種無所起會,是奢之門。一切諸法寂然不起,是呿之門。一切諸法猶如虛空而無所生,是叉之門。一切諸法皆悉滅盡而不可得,是屍癉之門。一切諸法堅住於處而不可動,亦不可得,是[怡-台+若]之門。一切諸法慧不可得,是咤呵之門。一切諸法逮得所持,是披何之門。一切諸法已得閑靜,是車之門。一切諸法皆已焚燒,是那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作,是沙波之門。一切諸法而得至信,是嗟之門。一切諸法皆得盡滅,是迦何之門。一切諸法得輪數所在,是咤徐之門。一切諸法有所住處得無所住,是那之門。一切諸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不寐,無應不應、無想不想,是頗之門。一切諸法不可所奏,是屍迦之門。一切諸法不得五陰,是磋之門。一切諸法不得他念,是伊陀之門。捨一切法而無所得,伊陀之門。一切諸法不得所在,是吒之門。一切諸法,究竟邊際盡其處所,無生無死、無有無作,拔去文字音聲之說。所以者何?厭諸罣礙,無彼無名、無處所言,亦不可得、亦不可說、亦不可盡、亦不可見。譬如,須菩提!虛空虛無,一切諸法亦悉如是。是為,須菩提!總持所入因緣,文字分別所入。其有菩薩摩訶薩知是一切因緣,文字方便分別,則不復著音聲言說,則能次第曉了諸法之所歸趣也。」
摩訶般若波羅蜜十住品第十八
[編輯]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為摩訶衍三拔致?』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入於道地。云何菩薩入於道地?入一切諸法,無來亦無所去,無去亦無所壞。一切諸法不可知處、亦無想念,行十道地不見道地。何謂菩薩行十道地者?是菩薩摩訶薩行第一住者,當行十事。何謂為十?修治志性不為顛倒;修治愍哀除去眾想;等心眾生不得眾生;行布施事受者無異;敬善知識無有輕慢;求法為業而無所得;慇懃出學無所貪慕;求於佛身不想相好;開闡法事悉於眾生無所希望;棄除貢高則於諸法而無所著;口之所言至誠為業。是為十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一道地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二住者,當行八法。何謂為八?其戒清淨而有反復;能知報恩;住於忍力;常行歡喜;不捨眾生勤於大哀;受尊長教;其出家者視如世尊;行波羅蜜慕求善權。是為八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三住者,行五法。何謂為五?博問無厭不著文字;開化法施無衣食想;淨於佛土;勸眾德本;亦無所望。是為五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四住者,當行十法終不為捨。何謂為十?不捨閑居;志在少求;而知止足;不離宴坐;不毀禁戒;不厭受欲;不止滅度;一切所有施而不惜;而不怯弱;於諸所有而無所慕。是為十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五住者,當棄八事。何謂為八?棄捐家居;離比丘尼;捨棄動性;不貪功德;捨於睡臥;離於瞋爭;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八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六住者,以具六法。何謂為六?謂六波羅蜜;不為六法;不求聲聞、無緣覺想、不念於小;見貧乞者心色和悅;有所施與不以憂慼;心不懷恨。是為六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七住者,為以離二十法。何謂二十?無所受;無吾我;不計人;不有命;不念壽;不念常;不著斷滅;無諸想著;離因緣見;不倚諸陰;不慕諸種;捨於諸種;捨於諸入;無三界想;不著於佛;不著於法;不著聖眾;護禁捨見;不猗念空;捨諸邪見無所染污,是為二十事。當復具足二十法事。何謂二十。曉了於空;不證無相;惠無所願;淨於三場;愍哀眾生;不見眾生;無所輕慢;等觀諸法;體解法義;無所分別;曉了真正;亦無所著;無從生忍;講說一品;滅除眾想;棄捐塵勞;寂然離邪;其心調定;不離智慧;無有卒暴。是為二十。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八住者,以為具足四法。何謂為四?入眾生心神通自樂;現諸佛土隨所觀察;具成己土稽首諸佛;以真諦觀諸佛之身。是為四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九住者,當復具足四法。何謂為四?曉了諸根成諸佛土;慇懃奉修於幻三昧;順化眾生令其造德本處於淳淑;為眾示現具足之身為說道義。是為四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十住者,於十二事悉具足。何謂十二?為無量處而設擁護;隨眾所願各令得所;口所演說,諸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烋勒聞其音各各解了;辯才如是;胞胎眾事、種姓尊貴、所生之處、眷屬國土、棄國捐家、詣於佛樹、清淨具足;一切名德,皆為備悉。是為十二。
「復次,須菩提!第十菩薩摩訶薩者,即謂是佛。」
須菩提白佛言:「何謂菩薩遵修志性?」
佛言:「所作德本,心皆勸助薩芸若慧故。何謂菩薩等心?一切志薩芸若,行四等心——慈悲喜護——故。何謂菩薩為布施業?施於一切,無所想念故。
何謂菩薩結善知識?勸化一切令立正道,稽首問信恭敬尊長故。何謂菩薩具足求法?諸所求法,心常在於薩芸若慧,而不墮落聲聞、辟支佛地故。何謂菩薩慇懃出家?所生之處,世世捨業無所毀壞,隨怛薩阿竭教,其出家者修無上行故。何謂菩薩遵求佛身?若見佛形,其心未曾離佛爾,乃至於薩芸若慧故。何謂菩薩開闡諸法?假使菩薩現在見佛若般泥洹,而為眾生講說經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其義備悉,微妙具足清淨之行,及十二部經——聞經、德經、聽經、分別經、示現經、譬喻經、所說經、所生經、方等經、未曾有經章句經、所行經,是為菩薩十二部經——開闡諸法。
何謂菩薩棄捐憍慢心?未曾懷自大,終不生小姓家故。何謂菩薩所言至誠?若有所說,言行相副故。」
佛語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第一住奉行十事!」
須菩提白佛言:「何謂菩薩戒品清淨?」佛言:「心不念求聲聞、辟支佛乘,亦不毀訾於諸菩薩。若犯戒者,而以勸喻,令不墮壍故。何謂菩薩而有反復知報恩者?設使菩薩行菩薩道時,若施少者不以廢忘,何況於多。何謂菩薩住於忍力?常於眾生無有亂心,志不懷害故。何謂菩薩心色和悅?念化眾生不違正行故。何謂菩薩不捨眾生?能救濟護一切人故。何謂菩薩近於大悲?假使菩薩行道之時,心自念言:『因一切人故,恆河沙劫在於地獄,若見考署終不懈怠,當令彼人成於佛乘,以得滅度。』
如是比類一切眾生,其心自勸,微妙如是。何謂菩薩受尊長教?其有出家,若見師父視之如佛。何謂菩薩求波羅蜜?若使菩薩不志餘業、不念他法,無所輕慢,求無極故。何謂菩薩博聞無厭?諸佛天中天所可言說於此所講,及十方佛口所演說,悉奉受持故。何謂菩薩所說法施無衣食想?以此法施,心念如是,不想佛道故。何謂菩薩淨於佛土?所殖德本,皆以勸助嚴淨佛土故。何謂菩薩不厭生死?常欲具足一切功德,成就善本開化眾生,淨於佛土未曾懈惓,至令具足薩芸若慧故。何謂菩薩而知慚愧?常無聲聞、辟支佛心故。何謂菩薩不捨閑居?不入聲聞、辟支佛地故。何謂菩薩志在少求?行菩薩道無所貪慕,志在佛道故。何謂菩薩而知止足?用成薩芸若故。何謂菩薩不捨節限?謂能分別曉深法故。何謂菩薩不捨學戒?所持禁戒而不放逸故。何謂菩薩不厭受欲?其心未曾起貪欲故。何謂菩薩心不滅度?於一切法而無所行故。何謂菩薩一切所有?能以布施而悉將護,內外諸法無所貪故。何謂菩薩志不怯弱?心未曾發而為二識故。何謂菩薩觀諸所有而無所貪?於諸萬物無所念故。何謂菩薩棄國捐家?從一佛國復遊一國,所生之處,除其鬚髮而被袈裟,現作沙門故。何謂菩薩捨比丘尼?彈指之頃不與從事,於彼因緣心無所起故。何謂菩薩捨棄種姓?菩薩當念:『令眾生處在安隱,以自然安。』
若使見者,終不起嫉心故。何謂菩薩棄捐眾貪及與睡臥?假使菩薩所在眾會,若有興發聲聞、辟支佛心者,不當於彼與從事故。何謂菩薩離瞋恚?不從恨怒危害之心,無鬪訟意無所爭故。何謂菩薩不自稱譽?不見內法,無所觀故。何謂菩薩不毀他人?於外一切無所見故。何謂菩薩棄於十惡?習賢聖道為上行,淨身、口、意故。何謂菩薩棄捐憍慢?如是所行,不見諸法而有慢故。何謂菩薩捨於自大?所行不見形貌及與所有故。何謂菩薩離於顛倒?察諸所有而不可得故。何謂菩薩棄婬怒癡?永不覩見婬、怒、癡垢之所在故。何謂菩薩具足六法?第六住者當具六法。何謂為六?謂六波羅蜜當具足之。云何具足六波羅蜜?住六波羅蜜則能超越聲聞、辟支佛故。何謂菩薩不起聲聞、辟支佛心?此等所行不應為道,行小乘者不順佛道。若見乞求者則懷怯弱。行菩薩者當捨離之,心無憂慼。所以者何?斯等所行為不入道,從初發意常行布施,心不忘捨故。何謂菩薩不自貪身?所以爾者?推求本末無有吾我,計人壽命亦復如是。所以者何?諦觀察之心無所有故。何謂菩薩不墮滅見?所以爾者,一切諸法心無所斷,本末不起,一切諸法亦無所生故。何謂菩薩不計有常?所以爾者,假使諸法悉無所起,則無有常故。何謂菩薩不為想著?所以爾者,如是計之無有塵勞,無因緣見。所以爾者,彼所見者不見諸見故。何謂菩薩不猗名色?所以爾者,一切有所為無所有故。何謂菩薩不著諸陰?不猗諸種、不慕諸入。所以爾者,如是行者悉為自怨而無所有,以是故,不當猗著陰、種、諸入故。何謂菩薩不猗三界?其三界者自然無形,雖在三界而無所猗故。何謂菩薩不處所有?不以剋期而為虛空,一切所有悉無所有故。何謂菩薩見佛不著?不以猗見為見諸佛故。何謂菩薩不爭於空?一切諸法悉為空無,空不亂空,無所爭故。何謂菩薩具足於空?身相虛空則為菩薩具足於空故。何謂菩薩不證無相?於一切相而無所念故。何謂菩薩志無願慧?而於三界皆無所行故。何謂菩薩淨於三場?便能具足十善德故。何謂菩薩愍哀一切眾生之類?便能行德無極大哀故?何謂菩薩不慢眾生?而欲具足佛土故。何謂菩薩等觀諸法?察於諸法無高無下故。何謂菩薩諦觀道地?於一切法而無所習,無所動轉故。何謂菩薩無從生忍?一切諸法悉無所起,亦無所滅,忍無所有故。何謂菩薩無所生慧?其於名色,慧無所起故。何謂菩薩說於一品?不行二事故。何謂菩薩不念諸念?於一切法而無所念故。何謂菩薩棄捐諸見?能捨離聲聞、辟支佛地故。何謂菩薩滅除塵勞?一切諸漏所習止處,欲垢悉斷故。何謂菩薩寂離見地?謂能逮成薩芸若慧故。何謂心調?於三界無所患難故。何謂心寂?能御六根故。何謂菩薩不捨智慧?謂能逮得明眼故。何謂菩薩無有卒暴?觀於六入無染著故。何謂菩薩心有所入?則以一心普見一切眾生之念故。何謂菩薩神通自娛?則以神通而自娛樂,從一佛國復至一國,所遊之處無佛土想故。何謂菩薩見諸佛國?住此佛國則見十方無量佛國,於諸佛國亦無所著故。何謂菩薩如所觀察?見諸佛國具足嚴淨,三千世界所遊之處,輒為轉輪聖王故。何謂菩薩稽首諸佛供事歸念?一切經法分別義趣故。何謂菩薩而常審諦觀諸佛身?以真正見諸佛則為法身故。何謂菩薩曉了諸根?若能住於怛薩阿竭十種力者,則能曉了一切眾生諸根本故。何謂菩薩佛土清淨?人民清淨是則名曰佛土清淨故。何謂菩薩如幻三昧?住此三昧菩薩則能變現一切,無所不入,心無所處故。何謂菩薩而等三昧?菩薩於諸三昧無所希望故。何謂菩薩能教眾生?所造德本各隨其行而開化,菩薩摩訶薩則以至誠而護己身,隨其眾生而開度之。何謂菩薩至誠?自然有所勸發,欲以度脫一切眾生故。何謂菩薩如其志願必能得之?菩薩常具足六波羅蜜故。何謂菩薩所演出音,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聞其音者,各得解了而順化之?用有大哀普等音故。何謂菩薩入於胞胎?菩薩摩訶薩世世所生而無所生故。何謂菩薩在於尊貴?菩薩所生在諸種姓則能化之故。何謂菩薩所生具足?假使菩薩在君子種、在梵志種、在居士種,則能勸化故。何謂菩薩在於尊姓?諸以過去眾菩薩性等無差別故。何謂菩薩眷屬具足?菩薩所從諸眷屬侍使無所乏故。何謂菩薩土地嚴淨?始生之時,光明照曜無數世界,其蒙光者皆得安隱故。何謂菩薩棄國捐家?菩薩摩訶薩捨家學道時,化無央數億百千人而與從俱,能令眾生立於三乘故。何謂菩薩詣諸佛樹?其樹則為根莖枝葉華實,皆為七寶紫磨金色,照於十方無數佛土悉為大明,是為菩薩詣佛樹嚴淨。何謂菩薩一切名德而悉具足?設使菩薩人清淨者則佛國淨,是為菩薩名德具足。何謂菩薩住十道地成為如來?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得薩芸若慧,斷除塵勞、無所罣礙,是為菩薩住十道地成為如來。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蜜,意止、意斷、神足、根、力、七覺、八道、三十七品、十力、無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寂然離見,現入種性八等之地。若有所處,離欲之地、所作辦地,離於聲聞辟、支佛地、菩薩之地,是為菩薩摩訶薩入第九住於佛地,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行住,是為菩薩摩訶薩三拔致!」
光讚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