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方案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方案 2002年
制定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官方來源

一、前言[編輯]

中華民族具有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過重大貢獻,在人類進入新世紀之際,如何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嚴肅而重大的歷史課題。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地將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納入了「十五」計劃建設目標,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針對當前我國文化事業的實際情況和科技發展的水平,整合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研究機構等現有的文化信息資源,形成互聯網上中華文化信息資源的整體優勢,對於順利實現「十五」計劃確定的文化建設目標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擬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

「共享工程」將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澱的各種類型的文化信息資源精華以及貼近大眾生活的現代社會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與整合;建成互聯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並通過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部分(市)、縣(市)以及部分鄉鎮、街道(社區)的文化信息資源網絡傳輸系統,實現優秀文化信息在全國範圍內的共建共享。

(一)建設意義[編輯]

1、「共享工程」是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型文化建設項目

實施「共享工程」,實際上是互聯網上中華文化信息基地的建設,它將迅速扭轉網上中文信息匱乏的狀況,形成整體優勢。這不僅可以弘揚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化,而且必將極大地促進其發展和創新。「共享工程」將廣泛應用計算機、網絡、通訊和多媒體等高新科技成果,用這些先進技術來傳播先進文化。因此,「共享工程」的實施正是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根據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進行的文化創新工程;是努力繁榮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的宏大工程;最先進生產力的實踐,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文化戰線落實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措施。

2、「共享工程」是抵制西方發達國家文化滲透,占領基層文化陣地的有力措施

當今世界,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在互聯網上的優勢,向發展中國家展開了文化滲透。「共享工程」的實施,將在互聯網上充分展示中華文化在新世紀的發展和創新,以此抵禦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但由於歷史、地域、經濟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十分貧乏。「共享工程」的實施,將把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通過互聯網方便快捷地傳送到廣大人民群眾身邊,填補基層文化需求的空白,以先進的文化占領基層思想文化陣地,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豐富、活躍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3、「共享工程」是「以德治國」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迫切需要增強先進文化的滲透力、輻射力和感染力。「共享工程」的實施,將通過網絡廣泛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進文化教育廣大群眾,提高人民群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4、「共享工程」的實施是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

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着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前國際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在文化建設上也是如此。互聯網的應用,使信息達到的範圍、傳播的速度都有顯著增長和提高。世界各國爭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對外傳播手段,力爭在21世紀的世界輿論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共享工程」的實施,就是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採用現代高新技術,推動文化建設中傳播手段的升級換代,從而推動文化事業的更快發展,逐步形成以文化信息的網上服務為基礎的新的知識經濟增長點。

5、「共享工程」的實施將改變我國文化建設的現狀

目前,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仍有57個縣無文化館、有144個縣無圖書館、5000多個鄉鎮無文化站;還有相當數量的圖書館、文化館、站有館無舍或設施簡陋,這種狀況在西部地區尢為突出。

截止2000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675個,人均擁有圖書0.3冊;到館讀者18854萬人次,占全國總人口的15%;有756個縣級圖書館全年無一分購書費,占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數的28.3%。全國文化部門共有藝術表演場所1900個,2000年演出場次6.4萬場,觀眾3738萬人次,直接到劇場觀看演出的人次僅占全國人口的3%。全國共有博物館1384個,2000年舉辦陳列、展覽17752個,共8540萬人次參觀,僅占全國人口的6%,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阻礙了文化信息的傳播。「共享工程」將通過採用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徹底消除不同地區在獲取文化信息資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夠經濟、快速地傳送到各地,使老少邊窮地區的群眾也能享受到優秀文化精品,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範圍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文化建設的現狀,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此外,一些重要文化機構收藏的文化珍品,由於傳播條件的制約,無法充分利用,有些已面臨損壞。「共享工程」將使這些瀕臨滅絕的文化藝術珍品以數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並得以廣泛傳播。

(二)建設條件[編輯]

1、技術基礎

國內已有的軟/硬開發能力,一大批國家「863」的科研成果,為「共享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國內外有關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相關科研課題的進展,為「共享工程」的建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國家圖書館聯合上海圖書館等七館共同完成的國家重點科技項目「中國試驗型數字圖書館」,在數字信息資源庫設計、專用軟件工具和檢索標準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為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共享工程」奠定了技術基礎。

2、資源基礎

近年來全國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院團、研究機構等計算機網絡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引進和數字化加工積累了一批數字文化資源。以國家圖書館為例,截止目前已上網提供讀者免費使用的書目數據1078萬條,運行在館域網及局域網上的書目數據上億條;並建立了中國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站,向讀者提供全文影像數據6000萬頁。國家圖書館書目數據中心已有成員館565家,書目數據120餘萬條。這些都為「共享工程」的建設做了必要的前期數字資源準備。

3、網絡基礎

目前,我國主要骨幹通信網絡已具有相當規模,已建和在建的全國性主要互聯網絡有:

中國計算機公用互聯網(ChinaNet)為國家電信骨幹通信網,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多層網絡結構,已實現全網互聯。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已通達各省、市、自治區的160個城市,聯網的大學、中小學等教育和科研單位已達895個。中國網通高速寬帶互聯網(CNCnet)採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網絡技術,已貫通東南部的17個重點城市。中國科技網(CSTNet)已完成與國內其它骨幹網的互連互通,可接入全國各地45個城市、共1000多家科研院所、科技部門和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金橋網(ChinaGBN)目前已有600多家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ISP接入。中國遠程教育衛星寬帶網(CEBsat)由教育部為滿足國民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而興建的開放式網絡。系統採用寬帶和數字壓縮技術,將多套電視、IP 、語音廣播同時通過鑫諾1號衛星向全國傳送。它將聯通全國67萬所中小學,2千餘所高校和電視大學。中國有線電視網(CATV)現已覆蓋了31個省(市),335個地方,2614個縣市,4.5萬個鄉鎮,72萬個行政村,是全球最大的有線電視網。中廣電信有限公司的「天網通」(CBT)是中國衛星高速寬帶多媒體通信系統。

隨着國家骨幹通信網絡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寬帶城域網的發展如火如荼。北京、廣州、寧波等城市已經開始提供寬帶接入服務。

可以說,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與部分縣、鄉都已具備了網絡條件,只要配備計算機設備,就可以接入國家骨幹通信網。此外,我國的電視人口覆蓋率已達92%,電視機社會擁有量達3.2億台,在不具備計算機設備的偏遠地區,可以使用電視機加機頂盒接入網絡,以確保群眾能夠獲取「共享工程」所提供的豐富文化信息資源。

4、實施主體

目前,我國已建成了遍及城市文化設施網點,至2000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675個,群眾藝術館390個,文化館2907個,文化站42024個,農村集鎮文化22171個,圖書室59312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群眾文化網絡。「共享工程」主要依託這些現有文化設施進行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提供給社會大眾利用。

二、總體目標[編輯]

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國家骨幹通訊網絡系統,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有的各類文化信息資源,擴大網上中華文化信息資源的存儲、傳播和利用,實現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聯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實現優秀文化信息通過網絡為大眾服務的目標。

(一)網絡框架[編輯]

實現網絡聯網的「135」計劃,即實現1個國家中心、30個以上省級分中心和5000個以上縣、鄉、街道和社區基層網點的聯網。

在建設國家中心的基礎上,建設30個以上省級分中心或專業分中心;藉助國家骨幹通訊網,在分中心的周圍搭建起一個包括全國5000個以上的縣、鄉、街道和社區圖書館或文化館、文化站的聯網系統,實現數字文化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與利用。

(二)資源框架[編輯]

1、完成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研究等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

聯合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科研機構等,有計劃的對原有數據整合及新數據製作,建成上述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搭建起一個公益性的元數據交換平台,在充分提示這些機構文化信息資源收藏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國的數字資源調度與指向系統,為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開展網上服務奠定基礎。

2、完成以「百萬冊(件)文獻共建」與「四個一優秀作品」為核心的數字資源建設,即完成100萬冊(件)文獻、1000台優秀地方劇目、1000部優秀音樂作品、1000部優秀美術作品、1000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化,並提供網上服務。

數字資源建設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內容,要根據社會需求,通過已有數字資源的整合與採購、新建各類資源庫、網上信息的抓取與加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建設包括文化法規、圖書、音樂、美術、戲劇、戲曲、文物、文化旅遊、文化科技、藝術教育、文化市場、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國知名藝術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數字資源庫,力爭在「十五」期間實現資源庫總量達5TB。

3、整合貼近大眾生活的社會文化信息資源。

數字資源建設除包括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外,還要建設一批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的社會文化資源,圍繞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播先進文化。社會文化信息資源包括科普知識、法律常識、生活禮儀、農業科技、衛生保健以及百科知識等資源庫。

4、建設支持文化信息資源共建的基礎信息資源。

為避免信息資源的重複建設,「共享工程」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資源集中進行建設,形成基礎信息資源庫提供有關的資源建設單位共同使用。

(三)服務框架[編輯]

通過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建立網上文化信息資源導航系統;利用由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以及基層中心組成的網絡開展服務。

通過在各級中心之間建立交換和通信機制,在各中心之間實現信息的高速共享,從而充分發揮各級中心的服務職能,滿足基層群眾對於科普、教育、文藝等多方面的資源需求。同時利用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和各級中心的信息導航功能,建立網上資源導航系統,促進科技、教育、農業等已有的專業網絡信息資源的傳播,並開展網上參考諮詢工作。

三、實施內容[編輯]

(一)建立由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基層中心組成的網絡[編輯]

1、網絡結構

「共享工程」的網絡體系建立在國家現有的骨幹通訊網絡上,包括由光纜連接的傳輸網絡以及由衛星接發的網絡。網絡節點由一個國家中心、若干省級分中心以及基層中心組成。

2、國家中心

國家中心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的管理中心,包括匯總資源和提供資源服務兩方面的工作。各地加工後的數字資源提交給國家中心,由國家中心把所有資源進行數據整合併裝入中心服務器,對外提供網絡資源服務。

國家中心除了進行資源建設,還要提供以下網上服務。

(1)提供信息資源聯合目錄,方便用戶得到資源目錄。國家中心在更新數字資源的同時要更新信息資源聯合目錄。聯合目錄的發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

  • 國家中心的服務器發布
  • 刻成光盤對外發布

(2)提供數據同步接口,使各省級分中心和基層中心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數據的同步。對於網絡條件較好的省級分中心和基層中心,可以通過互聯網的雙向交互,請求資源服務,進行數據下載,更新本地數字資源。

(3)國家中心根據用戶請求對資源進行打包通過衛星廣播方式發送。由於衛星廣播方式沒有用戶數的限制,屬於無衝突共享機制。形成相當規模後,成本較低,比較適合互聯網不發達的地區。

(4)國家中心根據用戶請求,定期將數據打包成光盤或磁盤介質,發送給其他分中心進行數據更新。

3、省級分中心

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省級分中心,負責為本地區的網絡用戶提供服務;根據需要建立以行業劃分的分中心,負責對某一類行業的用戶提供服務。

(1)數據更新

省級分中心的數字資源來源於國家中心,根據各地方的網絡條件,數據的同步方式分為以下幾類:

  • 在網絡條件較好的地方,省級分中心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數字資源。
省級分中心根據國家中心發布的信息資源聯合目錄,選擇所要同步的數字資源,發出同步請求,把中心服務器上的數字資源同步到本地,通過裝入系統把數據裝入本地。
  • 數據同步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衛星傳輸。
省級分中心根據國家中心發布的信息資源聯合目錄,提交同步的數字資源請求,國家中心根據請求,通過衛星傳輸網頻道定期發送相應的數字資源,省級分中心通過衛星接收入設備接收入數據,下載後的數據通過裝入系統同步到省級分中心的網站。

(2)對外服務

由於網絡條件的不同,各省級分中心對外提供網絡服務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 不具備網絡服務條件的省級分中心,元數據和對象數據都放在本地服務器上,用戶訪問時連接到本地服務器。
  • 具備網絡服務條件的省級分中心,它的對外服務方式除上述方式外,還有:
元數據放在本地服務器上,而對於占用數據空間較大的對象數據不下載到本地,當用戶訪問到對象資源時,系統自動鏈接到中心服務器上提供服務。
各省級分中心要對基層中心提供數據更新服務。

4、基層中心

建立基層中心(地、市、縣、鄉、街道、社區、具有局域網的單位、中小學等等),主要任務是方便、快捷地對本地用戶提供資源服務。

(1)數據更新

基層中心除了少數具備雙向網絡通訊能力的以外,大多採用以下兩種模式進行數據更新。

  • 通過衛星傳輸網,基層中心根據上級中心發布的數據聯合目錄,提交選擇同步的數字資源請求。通過衛星接收入設備接受數據,下載後的數據通過裝入系統同步到本地中心。
  • 對於網絡條件不好或是通訊較為封閉的地方,基層中心可以通過獲得國家中心或上級中心發布的數據光盤,通過裝入系統把光盤上的數字資源導入到本地中心。

(2)對外服務

基層中心的數字資源放在本地服務器上,用戶直接訪問本地服務器。

(二)數字資源建設[編輯]

1、數字資源整合

(1)資源整合思路

  • 以大文化的概念為背景,建立一套科學的分類體系,既體現全面性,又體現層次性。
  • 以文化系統的可控資源數字化為基礎,突出文化信息資源特色,同時組織並整合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信息;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資源基礎,發揮國家圖書館等重點單位的資源優勢。
  • 發揮圖書館對內容資源的組織優勢,通過縱、橫兩條線索組織貫穿資源內容,充分體現信息內容的關聯性和信息組織的條理性,避免重複勞動。
  • 實現資源整合的多樣性和整體性,除整合共享資源的聯合目錄及圖文、聲像等多媒體數字資源外,還應重點整合作為底層資源的基礎信息資源,如來自圖書、期刊等的基本條目庫資源,以便在以後的資源建設中達到更大範圍的資源共享。

(2)資源整合步驟

數字數據的整合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內容獲取與內容管理的過程,即把各種數字資源專題庫及無序的離散信息整合到結構統一、內容獨立的數字資源加工庫;後期是內容的挖掘、分析、發布、增值的過程,即把內容獨立的各個加工庫的內容,通過不同線索的關聯整合到統一的發布庫中,對外提供專欄專題服務。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是對數據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分類可粗可細,每大類下可包含若干小類。例如法律、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生活、旅遊、健康等。每一個分類涵蓋資源庫中該領域的最新資源內容,可隨時更新,可根據自身的需要從中選擇編輯所需內容,可以進行定題服務,可以創建可預見的專題,充分體現資源的豐富性、廣泛性、完整性、時效性。

因為有跟蹤新信息和新數據的技術的支持,所以面對如衛星頻道接收、生活小區、光盤專遞等特定用戶可以進行連續的個性化服務,成為周刊、日報式的連續數字資源服務。

2、數字資源建設標準

為達到數字資源的高度共享,「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該在統一的標準下進行,要從數字資源元數據與對象數據兩方面明確資源建設的具體標準。

需要整合的資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數字圖書館資源庫
  • 圖書、期刊等的書目數據
  • 其他系統建立的資源庫
  • 素材資料

資源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格式:

  • MARC數據
  • 格式文本文件
  • 數據庫文件
  • HTML文件
  • 文體文件
  • 多媒體文件

經過整合後數字資源在中文元數據與對象數據方面都應該符合「共享工程」提出的統一標準。

3、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1)資源共建

資源加工一般在國家中心和特定分中心進行,工作人員使用統一的資源加工軟件創建若干特色資源庫。特定分中心創建的資源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將元數據和對象數據傳遞到中間節點。其它中心主要利用國家中心創建的資源數據。

(2)資源查詢

系統採用元數據同步技術,國家中心建為資源門戶網站,存放全部元數據,提供對所有資源統一的查詢入口。其它中心可以在上級中心或國家中心選擇部分或全部元數據,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進行元數據同步,並提供對本地存放的元數據的查詢入口,條件允許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訪問國家中心或上級中心的門戶網站,對相應中心的元數據進行查詢。

(3)資源服務

系統採用對象數據同步技術,國家中心的資源門戶網站,存放全部對象數據,提供對所有資源的應用服務界面。其它中心可以在上級中心或國家中心選擇部分或全部對象數據,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進行對象數據同步,並提供對本地存放的對象數據的應用服務,條件允許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訪問國家中心或上級中心的門戶網站,使用相應中心對象數據提供的應用服務。對於元數據在本地存放而對象數據不在本地的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方式激活上級中心或國家中心的資源發送服務,同步相應對象數據。或者直接訪問存放在上級中心或國家中心的對象數據。對於不具備網絡條件的基層中心可提供單機光盤版的服務系統。

(4)資源索取

下級中心在本地元數據集、對象數據集不足的情況下,在工作人員的干預下,激活本地的資源索取服務,提交索取請求。通過互聯網等方式激活上級中心或國家中心的資源發送服務,傳遞請求,獲取相應數據,並將獲取的數據裝入本地資源庫。

發送服務的激活方式包括:

通過互聯網等直接激活,發送索取請求,相應數據批量下載,裝入到本地。

以e-mail等方式發送索取說明,由工作人員激活發送服務,將相應數據卸出為文件,傳遞到下級中心,並裝入本地服務器。

(5)資源發送服務

國家中心或分中心啟動資源發送服務,分析、響應下級中心的索取要求,將元數據或對象數據卸出、封裝,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將數據傳遞到下級中心。

4、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從法律、運營、技術三個方面去考慮和解決,「共享工程」所涉及的數字資源的知識產權有很大部分在法律上難於很快明確,需要在實踐的過程逐步解決。為此,在遵循現有有關法律的前提下,要儘快從運營和技術兩個方面出發,建立公正和實用的運營模式和技術平台,為最終合法地解決數字版權保護問題提供一定的基礎。

(三)技術實現[編輯]

1、網絡平台

「共享工程」將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通訊主幹網絡,通過在各級中心運行的系統,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

2、國家中心系統

國家中心包含資源數字化、資源加工、資源轉換、資源查詢、資源服務、資源發送六個模塊。

  • 資源數字化主要功能為將未數字化資源數字化,將已數字化資源轉換為指定格式。
  • 資源加工主要功能為通過資源加工軟件創建特色資源庫。
  • 資源轉換主要功能為將指定格式的資源文件批量裝入資源庫。
  • 資源查詢主要功能為對本地存放的元數據提供查詢功能。
  • 資源服務主要功能為對本地存放的對象數據提供應用服務。
  • 資源發送主要功能為響應下級中心的索取要求,提供相應數據。

資源上送到國家中心後,國家中心負責將資源數字化,經過資源加工、資源轉換將資源裝入資源庫。用戶通過資源查詢在元數據中查詢記錄,通過資源服務得到數字資源的最終服務。國家中心通過資源發送響應下級中心的元數據、對象數據索取要求,解析索取要求,動態生成結果返回下級中心。

3、省級分中心系統

省級分中心包含資源查詢、資源服務、資源發送、資源索取四個模塊。

資源索取主要功能為向國家中心提出資源索取請求,得到所需數據後裝入本地資源庫。

其他模塊主要功能同國家中心。

4、基層中心系統

基層中心系統包含資源查詢、資源服務、資源索取三個模塊。模塊主要功能同國家中心與省級分中心。

四、實施步驟[編輯]

(一)第一階段(2002年)[編輯]

  • 組建「共享工程」領導小組和專家諮詢委員會
  • 制定「共享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 調研並制訂有關標準規範
  • 開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現狀調研,提出資源建設方案
  • 建立項目試驗系統,就網絡平台、系統開發、資源建設、用戶服務、項目管理等方面開展試驗性運行
  • 完成國家中心與若干省級分中心、以及300個基層中心的聯網;完成國家中心與文化部直屬試點單位的聯網
  • 建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結算系統
  • 完成資源建設總量的20%,並提供服務

(二)第二階段(2003-2004年)[編輯]

  • 採購、製作、整合各類數字文化信息資源
  • 搭建元數據共享平台,聯合目錄系統投入試運行
  • 完成國家中心與所有分中心的聯網,以及分中心下屬3000個基層中心的聯網
  • 完成文化部直屬單位的聯網
  • 完成資源建設總量的60%,並提供服務

(三)第三階段(2005年)[編輯]

  • 全部完成資源建設規劃,並提供服務
  • 完成總體目標中的縣、鄉、街道、社區、基層中心的建設與聯網

五、保障措施[編輯]

「共享工程」既是一項文化建設項目,也是一項政府工程,應堅持公益性為主,科學規劃,統一標準,加強管理,分步實施。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編輯]

1、成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領導小組

職責是:宏觀規劃建設方向;組織協調、指導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協調網絡通道使用;協調與有關部委、單位、地方主管部門的關係等事宜。

組 長:孫家正(文化部部長)

副組長:金立群(財政部副部長)

    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長)

成 員:張少春(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

    李 雄(文化部計劃財務司司長)

    陳琪林(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司長)

    周小璞(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副司長)

    楊炳延(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文化部。其職責是:組織起草建設規劃和編制實施方案;負責專項資金的管理與使用;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制定國家中心章程,監督國家中心的運行;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等。

2、成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專家諮詢委員會

職責是:協助領導小組對「共享工程」的規劃、實施方案、資源建設、標準規範、技術路線等重大問題給予諮詢。專家諮詢委員會由文化部聘請有關專家組成。

顧問:

胡啟恆(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國傑(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任委員:

孫承鑒(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員)

成員:

鎮錫惠(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
楊力舟(中國美術館館長、一級美術師)
薛若琳(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韓寶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繆其浩(上海圖書館副館長、研究員)
陸行素(天津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
李東來(遼寧省圖書館副館長、研究館員)
莫少強(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常 林(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鄭智明(福建省圖書館館長助理、副研究館員)
趙紅川(四川省圖書館館長助理、副研究館員)

3、建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中心

國家中心設在國家圖書館內。主要職責是:負責工程實施的技術路線;組織起草有關項目管理辦法與驗收辦法;制定、推廣有關標準規範;具體組織全國性的數字資源建設;指導各省級分中心的業務建設;承擔「共享工程」系統的日常運轉工作。

(二)建立「共享工程」專項資金[編輯]

1、專項資金的使用原則

中央財政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國家中心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建設、技術研發及人員培訓;重點支持具有使用價值、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大項目;重點資助西部地區及其它老少邊窮地區的基層中心建設。各地也應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

2、專項資金的管理

參照財政部印發的《中央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試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制定具體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專項資金的使用要符合國家文化政策,遵守國家財務制度,堅持誠實申請、公證受理、科學評估、擇優支持、專款專用的原則,建立項目與經費管理相互監督制約的機制,建立項目事前審核、事中監督和事後考核的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政府有關部門、中介機構在決策管理過程中的管理、評議和諮詢作用。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法律規定的機構制定的規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