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文/卷五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

孫康[編輯]

  康,太原中都人,晉長沙太守放孫,元嘉中為起部郎,遷征南長史,有集十卷。

團扇銘[編輯]

  有圓者扇,誕此秀儀,露濯色,擬日定規,朗姿玉暢,惠氣蘭披。《北堂書鈔》一百三十四。

史喜[編輯]

  喜,吳興臨安人,本名喜公,明帝減為喜。元嘉中為主書令史,進主圖令史。孝建中擢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殿中御史。泰始初假建武將軍,遷步兵校尉,封竟陵縣侯,遷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再遷前軍將軍,改封東興縣侯、除交州刺史。不行,又除右軍將軍淮陵太守,假輔師將軍兼太子右衛率,轉驍騎將軍兼左衛將軍,加都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

報庾業劉延熙書)[編輯]

  前驅之人,忽獲來翰,披尋狂惑,良深悵駭。聖主以神武撥亂,德盛勛高,群逆交煽,滅在晷刻。君等勛義之烈,世荷國恩,事愧鳴,不懷食椹。今練勒所部,星言進邁,相見在近,不復多陳。《宋書·吳喜傳》。

薛安都[編輯]

  安都,河東汾陰人,初為魏雍秦二州都統,元嘉二十一年歸國。孝武鎮襄陽,板為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隨王誕板為建武將軍,行後軍參軍,尋除始興王浚征北參軍。孝武舉義,以為參軍,加寧朔將軍,及即位,除右軍將軍,封南鄉縣男,免。孝建初復除左軍將軍,遷輔國將軍竟陵內史,以斬魯爽功進爵為侯,轉太子左衛率。大明中改封武昌縣侯,加散騎常侍,又加征虜將軍。前廢帝即位,遷右衛將軍,加給事中,出為前將軍兗州刺史,徙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明帝即位,進號安北將軍。不受,舉兵同晉安王子勛。子勛平,奉書歸款,尋復降魏,魏以為徐州刺史河東公,召還桑乾,死於魏。

奉啟書歸款[編輯]

  臣庸隸荒萌,偷生上國,過蒙世祖孝武皇帝過常之恩,犬馬有心,實感恩遇。是以晉安始唱,投誠孤往,不期生榮,實存死報。今天命大歸,群迷改屬,輒率領所部,束骸待誅,違拒之罪,伏聽湯鑊。《宋書·薛安都傳》。

徐耕[編輯]

  耕,晉陵延陵人,自令史除平原令。

詣縣陳辭[編輯]

  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飢餒,采掇存命,聖上哀矜,已垂存拯,但饉罄來久,困殆者眾,米谷轉貴,糴索無所,方涉春夏,日月悠長,不有微救,永無濟理。不惟凡瑣,敢憂身外,鹿鳴之求,思同野草,氣類之感,能不傷心,民糴得少米,資供朝夕,志欲自竭,義存分餐。今以千斛,助官賑貸,此境連年不熟,今歲尤甚。晉陵境特為偏),此郡雖弊,猶有富室。承陂之家,處處而是,並皆保熟,所失蓋微。陳積之谷,皆有巨萬,旱之所)弊,實鍾貧民,溫富之家,各有財寶,謂此等並宜助官,得過儉月,所損至輕,所濟甚重。今敢自勵,為勸造之端,實願掘水揚塵,崇益山海。《宋書·孝義·徐耕傳》,元嘉二十一年大旱,民飢,耕詣縣陳辭,縣為言上。當時議者以耕比漢卜式,詔書褒美,酬以縣令。

蓋吳[編輯]

  吳,北地瀘水人,以元嘉二十二年九月舉兵杏城,自稱天台王。明年,上表歸順,自稱秦地王,尋為其下所殺。

上表歸順[編輯]

  自靈祚南遷,禍纏神土,二京失統,豹狼縱毒,蒼元蹈犬噬之悲,舊都哀荼蓼之痛。臣以庸鄙,仗義因機,乘寇虜天亡之期,藉二州思奮之憤,故創跡天台,爰暨咸、雍,義風一鼓,率土響同,威聲既張,士卒效勇,師不崇朝,群狡震裂,殄逆鱗於函關,掃凶跡於秦土,非仰協宋靈,俯允群願,焉能若斯者哉。

  今平城遺虐,連兵大壇,東西狼顧,威形莫接,長安孤危,河洛不戍,平陽二孽,世連土字,擁率部落,控弦五萬,東屯潼塞,任質軍門。私署安西將軍常山白廣平練甲高平,進師隴,北漠護軍,結駟連騎,提戈載驅。胡蘭落生等部曲數千,擬擊偽鎮,闔境,仰望皇澤。伏願陛下給一旅之眾,北陵河、陝,賜臣威儀,兼給戎械,進可以厭捍凶寇,覆其巢窟,退可以宣國威武,鎮御舊京。使中都有鳴鑾之響,荒餘懷來蘇之德。謹遣使人趙綰馳表丹誠。《宋書·索虜傳》,元嘉二十三年,蓋吳年二十九,於杏城天台舉兵反虜,諸戎夷並響應,有眾十餘萬。燾聞吳反,惡其名,累遣軍擊之,輒敗。吳上表歸順。

又上表[編輯]

  臣聞天無貳日,地無貳主。昔中都失統,九域分崩,群凶丘列於天邑,飛鴟目於四海。先皇慈懷內發,愍及戎荒,翦偽羌於長安,雪黎民之荼炭,政教既被,民始寧蘇。天未亡難,禍亂仍起,獫狁侏張,侵暴中國,使長安為豺狼之墟,鄴洛為蜂蛇之藪,縱毒生民,虐流兆庶,士女能言,莫不嘆憤。傾首東望,仰希拯接,咸同旱苗之待天澤,赤子之望慈親。

  臣仰恩天時,以義伐暴,輒東西結連,南北樹黨,五州同盟,迭相要契,仰馮威靈,千里雲集,冀廓除榛莽,以待王師,義夫始臻,莫不瓦解。虜主二月四日,傾資倒庫,與臣連營,接刃交鋒,無日不戰,獲賊過半,伏屍蔽野,伏願特遣偏師,賜垂拯接。若天威既震,足使奸虜潰亡,遺民小大,咸蒙生造。《宋書·索虜傳》,燾遣軍屢敗,乃自率大眾攻之,吳又上表。

魯爽[編輯]

  爽小名女生,扶風人,為魏寧南將軍、荊州刺史、襄陽公,鎮長社,元嘉二十八年率家屬部曲來歸,授督司州陳留東郡濟陰濮陽五郡軍事、征虜將軍、司州刺史,加督豫州之義陽宋安二郡軍事,領義陽內史。元兇劭弒立,南譙王義宣起兵入討,進平北將軍,領巴陵太守度支校尉。事平,以為使持節督豫司秦雍並五州諸軍事、左將軍、豫州刺史。孝建元年,奉義宣起兵,進征北將軍,為薛安都所斬。

與弟秀南歸奉辭於南平王鑠[編輯]

  爽秀得罪晉朝,負釁三世,生長絕域,遠身胡虜,兄弟闔門,淪點偽授,殞命不可,還國無因,近系南雲,傾屬東日。蓋猶痿人思步,盲者願明,嵩霍咫尺,江河匪遠,夷庚壅塞,隔同天地,痛心疾首,晝慨宵悲。虜主猖狂,豺豕其志,虐遍華戎,怨結幽顯。自盱眙旋軍,亡殪過半,昏酣沉湎,恣性肆身。爽秀等因民之憤,藉將旋之願,齊契義奮,梟馘醜徒,馮恃皇威,肅清逋穢,牢洛諸城,指期克定。規以涓塵,微雪夙負。方當束骸北闕,待戮司寇,懦節未申,伏心邊表。明大王殿下以睿茂居藩,文武兼姿,遠邇欽傾,承風聞德,願垂援拯,以慰虔望。老弱百口,先遣歸庇,逼逼丹心,仰希懷遠。謹遣同義穎川聶元初奉詞陳聞。《宋書·魯爽傳》,元嘉二十八年,爽率部曲千餘家奔汝南,遣秀從許昌還壽陽,奉辭於南平王鑠。

板義宣及臧質等文[編輯]

  丞相劉,今補天子,名義宣。車騎臧,今補丞相,名質,平西朱。今補車騎,名之。皆板到奉行。《宋書·魯爽傳》,《南史》四十。

劉康祖[編輯]

  康祖,彭城呂人,世居京口,襲父虔之爵新康縣男。元嘉中為征虜中兵參軍。歷安蠻府司馬,轉左軍將軍,與魏戰死,贈益州刺史,諡曰壯。

令軍中[編輯]

  顧望者斬首,轉步者斬足。《御覽》三百十二引裴子野《宋略》,左將軍劉康祖聞虜寇壽陽自虎牢率七千人來赴,虜至者八萬騎,康祖令軍中。

劉興祖[編輯]

  興祖,元嘉中為少府,拜青州刺史。案,《南齊書·王奐傳》,永明十一年,奐輒殺寧蠻長史劉興祖,距此四十年,當別是一人。

建議伐河北[編輯]

  河南阻飢,野無所掠,脫意外固守,非旬月可拔,稽留大眾,轉輸方勞。伐罪弔民,事存急速。今偽帥始死,兼逼暑時,國內猜擾,不暇遠赴,關內之眾,裁足自守。愚謂宜長驅中山,據其關要。冀州已北,民人尚豐,兼麥已向熟,資因為易,向義之徒,必應響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城守之外,可有二千人,今更發三千兵,假別駕崔勛之振威將軍,領所發隊,並二州望族,從蓋柳津直衝中山。申坦率歷城之眾,可有二千,駱驛俱進。較略二軍,可七千許人,既入其心腹,調租發車,以充軍用。若前驅乘勝,張永及河南眾軍,便宜一時濟河,使聲實兼舉。愚計謬允,宜並建司牧,撫柔初附。定州刺史取大嶺,冀州刺史向井陘,并州刺史屯雁門,幽州刺史塞軍都,湘州刺史備大行,因事指麾,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濟河之日,請大通版假。常忿將率,憚於深遠,勛之等慷慨之誠,誓必死效。若能成功,清一可待;若不克捷,不為大傷。並催促裝束,伏聽敕旨。《宋書·索虜傳》,元嘉二十九年,太祖更遣張永、王玄謨及魯爽等北伐,青州刺史劉興祖建議伐河北,上意止存河南,不納。

虞願[編輯]

  願字士恭,會稽餘姚人。元嘉末為國子生,遷湘東王國常侍,轉潯陽王府墨曹參軍。明帝即位,除太常丞,兼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領本郡中正,遷兼中書郎。元徽初出為晉平太守,以母老解職,除後軍將軍,遷中書郎,領東觀祭酒。除驍騎將軍,遷廷尉。齊受禪,遷宋廟主,拜辭流涕,尋卒。

祀孝武昭後二廟議[編輯]

  夫嘗之禮,事存繼嗣,故旁尊雖近,弟侄弗祀。君道雖高,臣無祭典。案晉景帝之於武帝,屬居伯父,武帝至祭之日,猶進觴爵。今上既纂祠文皇,於孝武室謂宜進拜而已,觴爵使有司行事。案《禮》:「過墓則軾,過祀則下。」凡在神祗,尚或致恭;況昭太后母臨四海,至尊親曾北面,兄母有敬,謂宜進拜,祝文宜稱皇帝諱。尋皇后廟見之禮,本虔為義,今於孝武,論其嫂叔,則無通問之典,語其尊卑,亦無相見之義。又皇后登御之初,昭後猶正位在宮,敬謁之道,久已前備。愚謂孝武昭太后二室,並不復薦告。《宋書·禮志》四,泰始二年六月,太常丞虞願議。

郊祀議[編輯]

  郊祭宗祀,俱主天神,而同日殷薦,於義為黷,明詔使圓丘報功,三載一享,明堂配帝,間歲昭薦,詳辰酌衷,實允懋典。《宋書·禮志》三,泰始六年五月,前兼曹郎虞願議。

丘珍孫[編輯]

  珍孫,吳興人,元嘉末為府司馬寧朔將軍。

與王僧達書[編輯]

  聞褚先生出居貴館,此子滅景雲棲,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載矣。自非折節好賢,何以致之?昔文舉棲冶城,安道入昌門,於茲而三焉。夫卻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暫致,不宜久羈。君當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願助為譬說。《齊書·褚伯玉傳》,《南史·褚伯玉傳》。

丘景先[編輯]

  景先,珍孫子,大明中為殿中郎,前廢帝時出為鄱陽內史,泰始初,晉安王子勛建號,以為廬陵內史,轉竟陵太守。子勛敗,變形為沙門逃走,吳喜擒殺之。

祭霍山議[編輯]

  )祀川岳,道光列代,差秩璋,義昭聯冊。但業曠中葉,儀漏典文。尋姬典事繼宗伯,漢載持節侍祠,血祭埋沉,經垂明範,酒脯牢具,悉有詳例。又名山著幣之異,大冢有嘗禾之加。山海祠霍山,以太牢告玉,此准酌記傳,其可言者也。今皇風緬暢,輝祀通岳,愚謂宜使以太常持節,牲以太牢之具,羞用酒脯時谷,禮以赤璋幣。又《鬯人》之職,凡山川四方用蜃,則盛酒當以蠡杯,其餘器用,無所取說。案郊望山瀆,以質表誠,器尚陶匏,籍以茅席,近可依准。山川以兆,宜為壇域。《宋書·禮志》四,大明七年,有司奏詔奠祭霍山,未審應奉使何官?用何牲饌?進奠之日,又用何器?殿中郎丘景先議。

丘邁之[編輯]

  邁之,孝建初博士。

閏月周忌議[編輯]

  案吳商議閏月亡者,應以本正之月為忌,謂正閏論雖各有所執,商議為允。宜以今六月為忌。《宋書·禮志》二,孝建元年六月湘東國刺稱國太妃以去三十年閏六月二十八日死,未詳周忌當在六月為取七月,勒禮官議正。博士丘邁之議,又見《通典》一百。

徐宏[編輯]

  宏,孝建初太學博士。

殄寇告二郊議[編輯]

  禮無不報,始既遍告,今賊已禽,不應不同。《宋書·禮志》三,孝建元年六月,太學博士徐宏、陸澄、孫勃議。

東平沖王主議[編輯]

  王既無後,追贈無臣,殤服既竟,靈便合毀。《記》曰:「殤與無後者,從祖食」。又曰:「士大夫不得於諸於祖之為士大夫者。」案諸不得於天子,沖王則宜諸祖之廟為王者,應長沙景王廟。《宋書·禮志》四,孝建元年七月,太學博士徐宏議,又見《通典》五十二。

殷祭議[編輯]

  三年之喪,雖從權制,再周祥變,猶服縞素,未為純吉,無容以祭。謂來年四月,未宜便殷,十月則允。《宋書·禮志》三,孝建元年十二月,太學博士徐宏議,又見《通典》五下。

蘇瑋生[編輯]

  瑋生,孝建初國子助教。

平賊告二郊議[編輯]

  案《王制》:「天子巡狩,歸假於祖祢」。又《曾子問》:「諸侯適天子,告於祖,奠於祢,命祝史告於社稷宗廟山川。告用牲幣,反亦如之,諸侯相見,反必告於祖祢,乃命祝史告至於南所告者。」又云:「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於祖祢。反必告至。」天子諸侯,雖事有小大,其禮略鈞,告出告至,理不得殊。鄭云:「出入禮同。」其義甚明。天子出征,類於上帝,推前所告者歸必告至,則宜告郊,不復容疑。元嘉三年,唯告廟社,未詳其義。或當以《禮記》唯雲「歸假祖祢」,而無告郊之辭。果立此義,彌所未達。夫《禮記》殘缺之書,本無備)體,折簡敗字,多所闕略。正應推例求意,不可動必徵文。天子反行告社,亦無成記,何故告郊,獨當致嫌。但出入必告,蓋孝敬之心。既以告歸為義,本非獻捷之禮。今輿駕竟未出宮,無容有告至之文。若陳告不行之禮,則為未有前准。愚謂祝史致辭,以昭誠信。苟其義舛於禮,自可從實而闕。臣等參議,以應告為允,宜並用牲告南北二郊,太廟、太社,依舊公卿行事。《宋書·禮志》三,孝建元年六月八座奏云云,國子助教蘇瑋生議,詔可。

殷祭議[編輯]

  案《禮》:「三年喪畢,然後於太祖。」又云:「三年不祭,唯天地社稷,越紼行事。」且不衤覃即祭,見譏《春秋》。求之古禮,喪服未終,固無裸享之義。自漢文以來,一從權制,宗廟朝聘,莫不皆吉。雖祥衤覃空存,無糹帚縞之變,嘗薦祀,不異平日。殷祠禮既弗殊,豈獨以心憂為礙。《宋書·禮志》三,孝建元年十二月,國子助教蘇瑋生議,又見《通典》五十。

為皇后父服議[編輯]

  案三日成服即除,及皇后行喪三十日,《禮》無其文。若並謂之公除,則可粗相依准。凡諸公除之設,蓋以王制奪禮,葬及祥除,皆宜反服,未有服之於前,不除於後。雖有齊斬重製,猶為功緦麻除喪。夫公除暫奪,豈可遂以即吉邪。愚謂至尊三月服竟,故應依禮除釋。皇后臨祖,及一周祥除,並宜反服齊衰。《宋書·禮志》二,《通典》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