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後魏文/卷五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六

闕名

[編輯]

上前廢帝勸進表

[編輯]

  否泰沿時,殷憂啟聖,故六飛在御,三石興符。伏惟陛下運屬千齡,智周萬物,獨昭系象,妙極天人,寶曆有歸,光宅攸屬,而將安獨善,不務兼濟,靈命徘徊,幽明載佇。伏願時順謳謠,念茲宗┙,用舍勞疾,允答人神。《魏書·前廢帝紀》。長廣王曄建明二年三月至邙南。爾朱世隆奉廣陵王東門之外,行禪讓之禮。群臣上表云云。

上太武帝書

[編輯]

  苑囿過度,民無田業。乞減大半以賜貧人。《魏書·古弼傳》。太武時,上谷民上書。

為太武帝讓沮渠牧犍書

[編輯]

  王外從正朔,內不舍僭。罪一也。民籍地圖,不登公府,任土作貢,不入作貢,不入司農。罪二也。既荷王爵,又受偽官,取兩端之榮,邀不二之寵。罪三也。知朝廷志在懷遠,固違聖略,切稅商胡,以斷行旅。罪四也。揚言西戎,高自驕大。罪五也。坐自封殖,不欲入朝。罪六也。北托叛虜,南引仇池,憑援谷渾,提挈為奸。罪七也。承敕過限,輒假征、鎮。罪八也。欣敵之全,幸我之敗,侮慢王人,供不以禮。罪九也。既婚帝室,寵逾功舊,方恣欲情,蒸淫其嫂。罪十也。既違伉儷之體,不篤婚姻之義,公行鴆毒,規害公主。罪十一也。備防王人,候守關要,有如寇讎。罪十二也。為臣如是,其可恕乎?先令後誅,王者之典也。若親率群臣,委贄郊迎,謁拜馬首,上策也。六軍既臨,面縛輿梓,又其次也。如其守迷窮城,不時悛悟,身死族滅,為世大戮。宜思厥中,自求多福也。《魏書·沮渠牧犍傳》。世祖親征之,詔公卿為書讓之。

上言賈相遇石人事

[編輯]

  晉昌民賈相,昔年二十二,為雁門郡吏,入句注西陘,見一老父,謂相曰:「自今以後四十二年當有聖人出於北方。時當大樂,子孫永長,吾不及見之。」言終而過。相顧視之,老父化為石人,相今七十,下檢石人見存。《魏書·靈征志下》。天興四年春,新興太守上言。

上言大石文

[編輯]

  往曹氏之世,丘池縣大柳谷山石表龍馬之形,石馬脊文曰:「大討曹。」而晉氏代魏。今石文記國家祖宗諱,著受命之符。乃遣使圖寫其文。大石有五,皆青質白章,間成文字。其二石記張、呂之前,已然之效。其三石記國家祖宗以至於今。其文記昭成皇帝諱,「繼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凡十四字;次記太祖道武皇帝諱,「應王,載記千歲」,凡七字;次記太宗明元皇帝諱,「長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次記「太平天王繼世主治」,凡八字;次記皇太子諱,「昌封太山」,凡五字。初上封太平王,天文圖錄又授「太平真君」之號,與石文相應。太宗名諱之後,有一人象,攜一小兒。見者皆曰:「上愛皇孫,提攜臥起,不離左右此即上象靈契,真天授也。」《魏書·靈征志下》。真群五年二月,張掖郡上言

上言積穀

[編輯]

  請析州郡常調九分之二,京都度支歲用之餘,各立官司,豐年糴貯於倉,時儉則加私之一,糶之於民。如此,民必力田以買絹,積財以取粟。官年登則常積,歲凶則直給。又別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以為屯民。相水陸之宜,斷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甄其正課並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谷積而民足矣。《魏書·食貨志》。太和十二年,詔群臣求安民之術,有司上言。

奏上太上皇帝尊號

[編輯]

  昔三皇之社,淡泊無為,故稱皇。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魏書·獻文帝紀》。皇興五年八月,禪位太了了,於是群公奏。

奏屍異

[編輯]

  上谷郡比丘尼惠香,在北山松樹下死,屍形不壞。爾來三年,士女觀者有千百。於時人皆異之。《魏書·釋老志》。太和九年,有司奏。

奏檢僧尼

[編輯]

  前被敕以勒籍之初,愚民僥倖,假稱入道,以避輸課,其無籍僧尼罷遣還俗。重被旨,所檢僧尼、寺主、維那當事隱密。其有道行精勤者,聽仍在道;為行凡粗者,有籍無籍,悉罷歸齊民。今依旨簡選,其諸州還俗者,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魏書·釋老志》。太和十年,有司奏云云,奏可。

奏長孫慮乞代父死

[編輯]

  慮於父為孝子,於弟為仁兄。尋究情狀,特可矜感。《魏書·長孫慮傳》。慮列辭尚書,乞代父命。尚書奏。高祖詔恕其父死罪。

奏處裴植死刑孝明初即位

[編輯]

  羊祉告植姑子皇甫仲達云:「受植旨,詐稱被詔,率合部曲,欲圖率軍於忠。」臣等窮治,辭不伏引。然眾證明丙。案律,在邊合率部眾不滿百人以下,身猶尚斬,況仲達公然在京,稱詔聚眾,喧惑都邑,駭動人情。量其本意,不可測度。案《詐偽律》,詐稱制者死。今依眾證,處仲達入死。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崇義縣開國侯裴植,身居納言之任,為禁司,仲達又稱其姓名,募集人眾,雖名仲達切讓,無忿懼之心。眾證雖不見植,皆言促達為植所使。召仲達責問而不告列,推論情狀,不同之理不可分明。不得同之常獄,有所降減。計同仲達,處植死刑。又植親率城眾,附從王化,依律上議,唯恩裁處。《魏書·裴叔業附傳》。兄子植為度支尚書。會韋伯昕告植欲謀廢黜,尚書又奏。

奏尼太后喪儀

[編輯]

  案舊事,皇太后崩儀,自復魂斂葬,百官哭臨,其禮甚多。今尼太后既存委俗尊,憑居道法。凶事簡速不依配極之典;寺庭局狹,非容百官之位。但昔經奉接,義成君臣,終始情禮,理無廢絕。輒准故式,立儀如別。內外群官,權改常服,單衣邪巾,奉送至墓,列位哭拜,事訖而除。止在京師,更不宣下。《魏書·禮志四》。神龜元年九月,尼高皇太后崩於瑤光寺。有司奏云云。又見《通典》八十。

奏太后父依前詔稱太上

[編輯]

  張普惠辭雖不屈。然非臣等所同。渙汗已流,請依前詔。《魏書·張普惠傳》。靈太后父司徒胡國珍薨,贈相國太上秦公。普惠以前後父無太上之號,密表太后博議,議諸以太后當朝,志相黨順,遂奏。

奏請許崔光伯解職

[編輯]

  案《禮》,始封之君不臣諸父昆弟,封君之子臣昆弟不臣諸父,封君之孫得盡臣。計始封之群,即是世繼之祖,尚不得臣,況今之刺史,既非世繼,而得行臣吏之節,執笏稱名者乎?檢光伯請解,率禮不愆,請宜許遂,以明道教。《魏書·崔亮附傳》。亮從父弟光伯為青州別駕,後以從弟休臨州,遂申牒求解。尚書奏。靈太后令從之。

奏請優賚閻慶胤

[編輯]

  案慶胤自臨此郡,惠政有聞,又能自己粟贍恤饑饉,乃有子愛百姓之義。如不少加優賚,無以厲彼貪殘。又案齊州東魏郡太守路邕,在郡治能,與之相埒,語其分贍,又亦不殊,而聖旨優隆,賜以衣馬。求情即理,謂合同賞。《魏書·良吏閻慶胤傳》。有司奏靈太后卒無褒賞焉。

奏置齊獻武王陵官

[編輯]

  齊獻武王勛高德重,禮絕群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長丞主陵,今請置長一人,丞二人,錄事一人,戶曹史一人,禁備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舊。《魏書·官氏志》。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

國號議

[編輯]

  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自漢以來,要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魏書·道武紀》。天興元年六月丙子,詔有司議定國號,群臣曰。

白狼見太平郡議

[編輯]

  古今瑞應多矣。然白狼見於成湯之世,古殷道用興,太平嘉名也。又先帝本封之國,而白狼見焉,無窮之徵也。周宣王得之,而犬戎服。《魏書·靈征志下》。太安三年三月,有白狼一見於太平郡。議者曰。

遣師援于闐議

[編輯]

  于闐去京師幾萬里,蠕蠕之性,惟習野掠,不能攻城,若為所拒,當已旋矣。雖欲遣師,勢無所及。《魏書·于闐傳》。顯祖末,蠕蠕寇于闐。于闐遣使素目伽上表求援。顯祖詔公卿議之,公卿奏。

議撰親祀七廟儀

[編輯]

  昔有虞親虔,祖考來格,殷宗躬謁,介福降。大魏七廟之祭,依先朝舊事,多不親謁。今陛下孝誠發中,思親祀事,稽合古王《通典》作「義」,禮之常典。臣等謹案舊章,並采漢魏故事,撰祭服、冠、屨、牲牢之具,、洗、、簋、俎豆之器,百官助祭位次,樂官節奏之引,升降進退之法,別集為親拜之儀。《魏書·禮志一》。太和六年十一月,將親祀七廟,有司依禮具儀,於是群官議。又見《通典》四十九。

王公五等爵有罪降本爵一等議

[編輯]

  官人若罪本除名,以職當刑,猶有餘資,復降階而敘。至於五等封爵,除刑若盡,永即甄削,便同之除名,於例實爽。愚謂自王公以下,有封邑,罪除名,三年之後,宜各降本爵一等,王及郡公降為縣公,公為侯,侯為伯,伯為子,子為男,至於縣男,則降為鄉男。五等爵者,亦依此而降,至於散男。其鄉男無可降授者,三年之後,聽依其本品之資出身。《魏書·刑罰志》。延昌二年,詔議律之制,與八坐門下參議。皆以為。

答諸儒問

[編輯]

  諸儒問雲,日月已過,或父已亡,獨聞喪,當稅之不?若宜稅,稅何服?答曰:父卒而為祖後,服斬,與父在異者也。《通典》九十八,案魏時云云。

野王縣孔子廟記

[編輯]

  仲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鐸,遂旋車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於太行嶺南為之立廟,蓋往時回轅處也。《水經·沁水注》。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宇毀落,上求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內太守元真、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立碑於廟。治中劉明、別駕呂次文、主簿向班虎、劉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

  魯國孔氏,官於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同上

邑主仇池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象記

[編輯]

  夫靈光弗曜,大千懷永夜之悲;玄蹤不遘,葉生含靡導之懺。是以如來應群緣以顯跡,爰暨□□□像遂著,降及後王,茲功厥作。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戎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誕承龍曜之資,遠踵應符之胤,稟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也,垂仁聲於未聞,揮光也,摧百萬於一掌。震英勇則九宇咸駭,存侍納則朝野必附。靜王衢於三紛,掃雲鯨於天路。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行,路徑石窟,覽先皇之明蹤,睹盛聖之麗跡。矚目□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刊石記功,示之云爾。碑拓本

巨鹿太守呂顯頌

[編輯]

  時惟府君,克己清明,緝我荒土,民胥樂生,願壽無疆,以享長齡。《魏書·呂羅漢傳》。祖顯,為慕容垂河間太守,皇始初以郡來降,拜巨鹿太守。民頌之。

季洪演造像頌

[編輯]

  邑子季洪演

  夫靈光郁烈,雖體洞埃塵。然一乘浸運,則十厘競發。故釋迦出沒,有其四也。是以邑義等皆籍出蘭穗,秀貫煙霞,悼純暉之日削,忄良重暗之年深。遂相率舍,爰圖嘉石,於此爽塏,營像一區,庶踵萬品,等階十號。頌曰:

  湛矣澄源,修哉寶觀,息彼摸擬,邁茲陳贊。事等手足,道猶花干,遠邇分津,清濁交判。有釋迥興,體苞聖達,淨樂蕭然,常我無遏。三徑是填,五蓋修脫,六度告離,雙林顯末。於穆邑義,廣夏之梁,爰樹瓊像,仿佛遺光。功崇先祀,福潤見方,咸踵六吉,永拔宿霜。武定二年三月一日造訖。碑拓本

弩機銘

[編輯]

  正始二年二月卅日,左尚方信貼作吏李貞亘、待詔孟朝師、左轉除待詔李昌師造。拓本

石門銘

[編輯]

  此門蓋漢永平中所穿,將五百載。世代綿迥,屯夷遞作,乍開乍閉,通塞不恆。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褫,門南北各數里,車馬不通者久之。攀蘿捫葛,然後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裒斜始開。至於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峭盤迂,九折無以加,經途巨礙,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實仗才賢,朝難其人,褒簡良牧。三年,詔假節、龍驤將軍、督梁秦諸軍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れ漾,撫境綏邊,蓋有叔子之風焉。以天險難升,轉輸難阻,表求自回車已降,開創舊路,釋嶺磴之勞,就方軌之逸,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領□□□□□□□□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機發,精解冥會,雖元凱之梁河,德衡之損躡,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訖永平二年正月畢功。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填溪棧,豁碎險梁,及自回車至谷口二百餘里,邊駢轡而進。往哲所不工,前賢所輟思,莫不夷通焉。王生履之,可無臨深之嘆;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勞。於是畜產鹽鐵之利,紉錦之饒,充仞川內,四民富實,百姓息肩。壯矣!自非思埒班爾,籌等張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銘曰:

  龍門斯鑿,大禹所彰,茲岩乃穴,肇自漢皇。導此中國,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閣匪梁,西帶隴,東控樊襄。河山雖險,惟德是強,昔惟畿甸,今則關疆。永懷□□,□在人亡,不逢殊績,何用再光。水眺悠,林望幽長,夕凝曉露,晝含曙霜,秋風夏起,寒鳥春傷。穹窿高閣,有車轔轔,威夷石道,駟牡其る。千載絕軌,百兩更新,敢刊岩曲,以紀鴻塵。魏永平二年太歲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作典簽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

  案西壁文,後漢永平中開石門。今大魏改正始五年為永平元年,余功至二年正月訖,手開復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前,極矣哉!後之君子,異世同聞焉。碑拓本

齊郡王選像銘

[編輯]

  夫玄宗沖邈,跡遠於鹿關;靈范崇虛,理絕於埃不圖色相以表光儀,尋聲教以陳妙軌,將何以依希至象,仿佛神功者哉?持節、督涇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涇州刺史、齊郡王,體蔭宸儀,天縱淑茂,達成實之通途,識真假之高韻,精善惡下當有「之」字,碑本脫二門,明生滅之一理,資福有由,歸道無礙。於是依雲山之逸狀,即林水之仙區,啟神像於青山,鏤禪形於玄石,締慶想於幽津,結嘉應於冥運。乃作銘曰:

  芒芒玄極,眇眇幽宗,靈風潛被,神化冥通。舟輿為本,廣濟為功,德由世重,道以人鴻。臨觀淨境,□絕塵封,圖形泉石,構至雲松。□□□□□□□□福田有慶,嘉應無窮。熙平二年七月廿日造。碑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