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1969年6月27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

——西寧市醫藥公司大力加強農村醫藥工作
《人民日報》通訊員 《人民日報》記者
1969年6月2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青海省西寧市醫藥公司革命委員會成立一年半來,以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教導為指針,努力改變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已經取得初步成就。

建立農村醫藥供應點

[編輯]

醫藥公司同供銷部門密切配合,在農村大建醫藥供應點。西寧市轄區農村的三十三個供銷社門市部,全部建立了醫藥專櫃;在偏僻的山村,還建立了九個醫藥代銷點。公司還約請了許多農村保健員代銷藥品。這些供應點,都經銷幾十種到百多種治療農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中西成藥,形成了一個農村醫藥供應網。有的供應點,已經成為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藥房。

為進一步健全這個供應網,公司又在市郊四鄉選擇了適當地點,設立比較完備的醫藥商店,經營批發、零售和幫助農村健全醫療機構等業務。東鄉的商店已經開始營業。

建立農村供應點,首先要培養熱情替貧下中農服務的、具有醫藥知識的營業員。開始時,有的經銷人員有顧慮,一怕工作量增加太麻煩,二怕賣錯藥發生醫療事故。公司的農村服務組人員每到一處,就同經銷人員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和有關醫療衛生工作的指示,使他們認識到加強農村醫藥供應的偉大意義。設立專櫃以後,又同他們一起站櫃檯賣藥,幫助他們熟悉業務,為貧下中農「小病當醫生,大病當參謀」。這些供應點建立後,大部分經銷人員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度的責任心為貧下中農服務。貧下中農高興地說:「醫藥供應點成了我們的小醫院,毛主席對貧下中農實在關心!」

藥物分配優先照顧農村

[編輯]

不論批發或零售,各種療效高、價錢低的藥品,都優先滿足農村需要。公司每次進貨都把農村需要的藥品另庫保管,農村要求購買時,隨來隨有。送藥到農村時,也免除了一切煩瑣手續,就地開票,就地收款,就地交貨。一九六八年,農村藥品供應總額比一九六七年猛增了三倍多。

公司革命同志還耐心細緻地給貧下中農當參謀,幫助制訂用藥計劃。有一次,有個山區大隊派了一位新培訓的保健員來買藥。公司批發部了解了這個大隊的具體情況,覺得他們的購藥計劃不切實際,便指定專人同他們共同研究,根據大隊實際需要和節約原則,修改貨單,還介紹用藥知識。照原來藥單買藥需要兩千多元,經過修改,只花了三百多元,常用藥品基本上配全了。

幫助農村培訓保健人員

[編輯]

公司還派出一批農村服務人員,幫助農村培訓保健人員。培訓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支持和幫助公社做培訓工作。即由公司派出農村服務人員當義務教員,協同貧下中農選定培養對象,供應課本和實習藥械,等等。用這種方法已經為幾個公社培訓了十一名保健員。

另一種是,公司農村服務人員在工作中以帶徒弟方法,個別輔導。服務人員同農村保健員一起看病、售藥,一起總結經驗教訓,幫助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和保健制度。農村保健員稱讚服務人員說:「同他們一起工作,沒有基礎的,打下基礎了;有基礎的,更加提高了。」北鄉二十里舖公社有三個保健員,就是這樣成長的。

還有一種,就是讓農村的培養對象到門市部來,同營業員一起站櫃檯售藥,一起應顧客要求處理傷病,熟悉各種藥物和簡易醫療。東大街門市部就用這種辦法,幫助沈家寨公社南酉山大隊建立了醫療室,培訓了保健員。設立服務台,為工農兵服務公司所轄的各個單位,都建立了工農兵服務台,設立了服務小組。服務項目有小病小傷處理、各種注射以及急救、包紮、代煎湯藥、加工成藥等等。開辦服務台時,公司革委會集中部分同志辦了一期醫護人員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着重學習毛主席的光輝著作「老三篇」,樹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還學習了一般醫護技術。建立服務台後,各個商店和門市部又賣藥,又能醫治和處理一些傷病。群眾反應極好。

醫藥公司城區各門市部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同時,還按照統一規劃,分別同農村大隊固定掛鉤。服務人員經常帶上藥品,到分工地區售藥看病,做調查研究,摸索為農村服務的經驗。各商店和門市部普遍調整和延長了營業時間。有的實行了「每天二十四小時營業,一年三百六十日開門」的制度。有的開設了「早晚門市」。出售藥品根據顧客需要,可以拆整售零,丸劑買一丸也可,片劑買一片也可以。

加強藥材生產和收購工作

[編輯]

西寧四鄉有幾十種有價值的野生藥材,有的產量大,質量高。公司革委會為挖掘農村藥材資源,滿足農村用藥需要,把指導農村藥材生產和收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他們散發了大量有關藥材識別、生產和收購的小冊子以及宣傳畫。公司的藥材加工廠經常派出專人在農村巡迴指導藥材生產,發現藥源就告訴當地社隊,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採挖,並指導他們種植。收購工作也緊緊跟上,各醫藥供應點對於農民採挖的藥材,不論量多量少,都隨來隨收購。

現在,西寧四鄉採挖和種植藥材都比以前大為增加。有多種藥材資源,做到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除滿足本地的需要,還有力地支援了外地。這不僅增加了社會財富和藥物來源,也增加了群眾收入。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