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隋文/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

陽休之[編輯]

  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魏前軍將軍固子,為州主簿。孝昌中,避亂入都。孝莊時,累遷冠軍長史。孝武時,出為驃騎賀拔勝荊州長史。隨府轉行軍右丞、南道軍司,從勝奔梁。天平中,還魏,為齊文襄開府主簿,隨府轉行台郎中。元象初,封新泰縣伯。武定中,累遷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兼侍中。齊受禪,除散騎常侍,別封始平縣男。歷事文宣、廢帝、孝昭、武成、後主,至尚書右僕射,封燕郡王。齊亡入周,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進位上開府,除和州刺史,至隋開皇二年免。卒於洛陽,年七十四。有《幽州古今人物誌》三十卷、《集》三十卷。

陶潛集序錄[編輯]

  余覽陶潛之文,辭采雖未優,而往往有奇絕異語,放逸之致,棲托仍高。其集先有兩本行於世,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並序目,編比顛亂,兼復闕少。蕭統所撰八卷,合序目傳誄,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然編次有體,次第可尋。余頗賞潛文,以為三本不同,恐終致忘失。今錄統所闕,並序目等,合為一帙十卷,以遺好事君子。《陶淵明集》宋本

崔猷[編輯]

  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魏幽州刺史挺孫。仕魏,為員外散騎侍郎,領大行台郎中,歷通直散騎侍郎,攝尚書駕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虜將軍、司徒從事中郎。永熙中,入關,以本官奏門下事。大統初,兼給事黃門侍郎,封平原縣伯。正除黃門,加中軍將軍,除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遷京兆尹,除大都督驃騎將軍、浙州刺史,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本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恭帝時,授梁州刺史。周受禪,進爵固安縣公。明帝即位,徵拜御正中大夫。武成末,除司會中大夫。武帝即位,重授梁州刺史,尋復為司會。建德中,出為同州司會,徵拜小司徒,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受禪,授大將軍,進爵汲郡公。開皇四年卒,諡曰明。

建議遵秦、漢稱皇帝建年號[編輯]

  世有澆淳,運有治亂,故帝王以之沿革,聖哲因時制宜。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請遵秦、漢稱皇帝,建年號。《周書·崔猷傳》,世宗即位時,依周禮稱天王,又不建年號,猷以為云云,朝議從之。

復王思政書[編輯]

  夫兵者,務在先聲後實,故能百戰百勝,以弱為強也。但襄城控帶京洛,實當世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潁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充斥,徑至城下。輒以愚情,權其利害,莫若頓兵襄城,為行台治所,潁川置州,遣郭賢鎮守。則表里膠固,人心易安,縱有不虞,豈能為患。《周書·崔猷傳》

崔仲方[編輯]

  仲方字不齊,猷子。仕周,為宇文護參軍,轉記室,遷司玉大夫。授平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封石城縣男。授儀同,進封范陽縣侯。宣帝時,為少內史。隋受禪,進位上開府,轉司農少卿,封安固縣公。拜虢州刺史,轉基州刺史。加開府,轉會州總管。仁壽初,遷代州總管。煬帝即位,進位大將軍,拜民部尚書。轉禮部尚書,坐事免。尋為國子祭酒,轉太常卿,歷上郡、信都太守,致仕。卒年七十六。

上書論取陳之策[編輯]

  臣謹案晉太康元年歲在庚子,晉武平吳,至今開皇六年,歲次景午,合三百七載。《春秋寶乾圖》云:「王者三百年一蠲法。」令三百之期,可謂備矣。陳氏草竊,起於景子,至今景午,又子午為沖,陰陽之忌。昔史趙有言曰:「陳,顓頊之族,為水,故歲在鶉火以滅。」又云:「周武王克商,封胡公滿於陳。」至魯昭公九年,陳災,裨灶曰:「歲五及鶉火而後陳亡,楚克之。」楚,祝融之後也,為火正,故復滅陳。陳承舜後,舜承顓頊,雖太歲左行,歲星右轉,鶉火之歲,陳族再亡,戊午之年,媯虞運盡,語跡雖殊,考事無別。皇朝五運相承,感火德而王,國號為隋,與楚同分。楚是火正,午為鶉火,未為鶉首,申為實沈,酉為大梁。既當周、秦、晉、趙之分,若當此分發兵,將得歲之助,以今量古,陳滅不疑。臣謂午未申酉,並是數極。蓋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況主聖臣良,兵強國富,動植回心,人神葉契。陳既主昏於上,民ゥ於下,險無百二之固,眾非九國之師。夏癸、殷辛尚不能立,獨此島夷而稽天討!伏度朝廷自有弘謨,但芻蕘所見,冀申螢爝。今唯須武昌已下,蘄、和、滁、方、吳、海等州更怙精兵,密營渡計。益、信、襄、荊、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張形勢,為水戰之具。蜀、漢二江,是其上流,水路衝要,必爭之所。賊雖於流頭、荊門、延洲、公安、巴陵、隱磯、夏首、蘄口、盆城置船,然終聚漢口、峽口,以水戰大決。若賊必以上流有軍,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諸將即須擇便橫渡。如擁眾自衛,上江水軍鼓行以前。雖恃九江五湖之險,非德無以為固,徒有三吳、百越之兵,無恩不能自立。《隋書·崔仲方傳》

崔賾[編輯]

  賾字祖,仲方族人。開皇初,射策高第,除校書郎,轉協律郎。母憂去職。徵為河南、豫章二王侍讀。及河南為晉王,轉記室參軍。王入東宮,除太子齋師,遷舍人,以疾歸。徵授起居舍人。大業中,為鷹揚長史,遷越王長史。宇文化及行弒,引為著作郎,稱疾不起。卒年六十九。

答詔問藍田玉人[編輯]

  謹案:漢文已前,未有冠幘,即是文帝以來所製作也。臣見魏大司農盧元明撰《嵩高山廟記》云:「有神人,以玉為形像,長數寸。或出或隱,出則令世延長。」伏惟陛下應天順民,定鼎嵩雒,岳神自見,臣敢稱慶。《隋書·隱逸·崔廓傳》,藍田令王曇於藍田山得一玉人,長三尺四寸,著大領,衣冠幘,奏之。詔問群臣,莫有識者,賾答。

答豫章王書[編輯]

  一昨伏奉教書,榮貺非恆,心靈自失。若乃理高《象》、《系》,管輅思而不解,事富《山海》,郭璞注而未詳。至於五色相宣,八音繁會,鳳鳴不足喻,龍章莫之比。吳札之論《周頌》,詎盡揄揚,郢客之奏《陽春》,誰堪赴節!伏惟令王殿下,稟潤天潢,承輝日觀,雅道邁於東平,文藝高於北海。漢則馬遷、蕭望,晉則裴楷、張華,雞樹騰聲,池播美,望我清塵,悠然路絕。祖燕南贅客,河朔惰游,本無意於希顏,豈有心於慕藺!未嘗聚螢映雪,懸頭刺股,讀《論》唯取一篇,披《莊》不過盈尺。況復桑榆漸暮,藜藿屢空,舉燭無成,穿楊盡棄。但以燕求馬首,薛養雞鳴,謬齒鴻儀,虛班驥皂。挾泰山而超北海,比報德而非難,堙崑崙以為池,匹酬恩而反易。忽屬周桐錫瑞,唐水承家,門有將相,樹宜桃李。真龍將下,誰好有名,濫吹先逃,何須別聽!但慈旨抑揚,損上益下,江海所以稱王,丘陵為之不逮。曹植儻預聞高論,則不隕令名,楊修若叨在下風,亦詎虧淳德。無任荷戴之至,謹奉啟以聞。《隋書·隱逸·崔廓傳》,又《北史》八十八

袁聿修[編輯]

  聿修字叔德,陳郡項人,一雲陽夏人,魏都官尚書翻子。太昌中,為太保開府西ト祭酒,歷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為太子中舍人。齊天保初,除太子庶子,行博陵太守,尋兼太府少卿,轉大司農少卿。太寧初,除太常少卿。河清中,加冠軍輔國將軍,除吏部郎中,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遷秘書監。天統中,出為信州刺史。武平中,除都官尚書,轉吏部尚書。齊亡入周,授儀同大將軍、吏部下大夫。大象末,除東京司宗中大夫。隋受禪,加上儀同,遷東京都官尚書。入,除都官尚書。開皇二年,出為熊州刺史。卒年七十二。

與邢劭書[編輯]

  今日仰遇,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願得此心,不貽厚責。《北齊書·袁聿修傳》,太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經歷兗州,時邢劭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糹由為信。聿修退糹由不受,與邢書云云。又見《御覽》二百二十九引《三國典略》。

斛斯徵[編輯]

  徵字士亮,廣牧富昌人,魏太傅尚書令椿第三子。從孝武西遷,累遷太常卿。恭帝末,拜司樂中大夫。入周,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宣帝即位,遷上大將軍、大宗伯。以諫下獄,亡命,遇赦免。隋受禪,例復官,除太子太傅。開皇四年卒,諡曰ウ。有《樂典》十卷。

奏駁鄭譯新樂[編輯]

  《禮》云:十二律轉相生,聲五具在十六焉,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然詳一笙十六管,總一百九十二管,既無相生之理,又無還宮之義。臣恐鄭聲亂樂,未合於古。夫音樂之起,本於人心,天之應人,有如影響。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譴之以殃。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化。紂為朝歌、北里之音,而社稷滅。是知樂也者,和性情,移風俗,動天地,感鬼神,禍福所基,盛衰攸系,安可不慎哉!案譯之所為,不師古始。若以月奏一笙,則鐘鼓諸色,各須一十有二。雅樂之備,已充廟庭,今若益之,於何陳列;方須更辟階墀,增修廊宇,非急之務,寧可勞人?如謂笙管之外,不須加造,則樂之損益,豈繫於笙?進退無據,竊謂不可。《北史》四十九

李士謙[編輯]

  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魏徵士謐子。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齊吏部尚書辛術召署員外郎,趙王舉德行,皆不就。開皇八年卒。

論刑罰[編輯]

  帝王製法,沿革不同,自可損益,無為頓改。今之贓重者死,是酷而不懲也。語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謂此罪宜從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斷其右腕。流刑刖去右手三指,又犯者下其腕。小盜宜黥,又犯則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無不止也。無賴之人,竄之邊裔,職為亂階,適所以召戎矣,非求治之道也。博弈淫游,盜之萌也,禁而不止,黥之則可。《隋書·隱逸·李士謙傳》,又見《北史》三十三

李穆[編輯]

  穆字顯慶,隴西成紀人。遷居高平,柱國遠弟。魏永熙中,為統軍。孝武西遷,授都督,封永平縣子。大統中,進爵為伯,授武衛將軍、儀同三司。進封安武郡公,加開府,領侍中,轉太僕。進位大將軍、原州刺史。遷雍州刺史,兼小冢宰。周初,坐事除名。尋除直州刺史。武成中,除少保,拜小司徒。進位柱國,轉大司空。天和中,進封申國公。建德初,拜太保,出為原州總管。進位上柱國,轉并州總管。大象初,拜大左輔。隋受禪,拜太師。開皇六年卒,年七十七。贈冀州刺史,諡曰明。

請移都表[編輯]

  帝王所居,隨時興廢,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兩漢,有一世而屢徙,無革命而不遷。曹、馬同洛水之陽,魏、周共長安之內,此之四代,蓋聞之矣。曹則三家鼎立,馬則四海尋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師古。往者周運將窮,禍生華裔,廟堂冠帶,屢睹奸回,士有包藏,人稀柱石。四海萬國,皆縱豺狼,不叛不侵,百城罕一。伏惟陛下膺期誕聖,秉受圖,始晦君人之德,俯從將相之重。內剪群凶,崇朝大定,外誅巨猾,不日肅清。變大亂之民,成太平之俗,百靈符命,兆庶謳歌。幽顯樂推,日月填積,方屈箕、潁之志,始順內外之請。自受命神宗,弘道設教,陶冶與陰陽合德,覆育共天地齊旨。萬物開闢之初,八表光華之旦,視聽以革,風俗且移。至若帝室天居,未議經創,非所謂發明大造,光贊惟新。自漢以來,為喪亂之地,爰從近代,累葉所都。未嘗謀龜問筮,瞻星定鼎,何以副聖主之規,表大隋之德?竊以神州之廣,福地之多,將為皇家興廟建寢,上玄之意,當別有之。伏願遠順天人,取決卜筮,時改都邑,光宅區夏。任子來之民,垂無窮之業,應神宮於辰極,順和氣於天壤,理康物阜,永隆長世。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丹赤所懷,無容噤嘿。《隋書·李穆傳》

遺令[編輯]

  吾荷國恩,年宦已極,啟足歸泉,無所復恨。竟不得陪玉鑾於岱宗,預金泥於梁甫,眷眷光景,其在斯乎!《隋書·李穆傳》

李詢[編輯]

  詢字孝詢,穆兄賢之子。仕周,為納言上士。轉內史上士,兼掌吏部。建德中,拜司衛上士,歷儀同三司、長安令,遷英果大夫,加位大將軍,封高平郡公。大象初,為行軍元帥長史,進位上柱國,改封隴西郡公。隋受禪,檢校襄州總管,尋拜隰州總管。卒,諡曰襄。

上隋公密啟[編輯]

  大將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並受尉遲迥飠襄金,軍中忄蚤忄蚤,人情大異。《隋書·李德林傳》,韋孝寬為東道元帥,長史李詢上密啟。

梁睿[編輯]

  睿字恃德,安定烏氏人。西魏大統中,襲父御爵廣平郡公,累加儀同三司。尋為本邑大中正。恭帝時,加開府,改封五龍郡公。周受禪,徵為御伯。出為中州刺史,鎮新安,拜大將軍,進封蔣國公。入為司會,遷小冢宰。武帝時,歷敷州刺史,涼、安二州總管,進位柱國。大象中,為益州總管,進位上柱國。隋受禪,徵還京師。開皇十五年卒,諡曰襄。大業中,追改封戴公。

上隋公疏請略定南寧[編輯]

  竊以遠撫長駕,王者令圖,易俗移風,有國恆典。南寧州,漢世羊柯之地,近代已來,分置興古、雲南、建寧、朱提四郡。戶口殷眾,金寶富饒,二河有駿馬、明珠,益寧出鹽井、犀角。晉太始七年,以益州曠遠,分置寧州。至偽梁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被湘東徵赴荊州,屬東夏尚阻,未遑遠略。土民爨瓚遂竊據一方,國家遙授刺史。其子震,相承至今。而震臣禮多虧,貢賦不入,每年奉獻,不過數十匹馬。其處去益,路止一千,朱提北境,即與戎州接界。如聞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風。伏惟大丞相匡贊聖朝,寧濟區宇,絕後光前,方垂萬代,闢土服遠,今正其時。幸因平蜀士眾,不煩重興師旅,押獠既訖,即請略定南寧。自盧、戎已來,軍糧須給,過此即於蠻夷徵稅,以供兵馬。其寧州、朱提、雲南、西爨,並置總管州鎮。計彼熟蠻租調,足供城防倉儲。一則以肅蠻夷,二則裨益軍國。今謹件南寧州郡縣及事意如別。有大都督杜神敬,昔曾使彼,具所諳練,今並送往。《隋書·梁睿傳》

又請[編輯]

  竊以柔遠能邇,著自前經,拓土開疆,王者所務。南寧州,漢代羊柯之郡,其地沃壤,多是漢人,既饒寶物,又出名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則遠振威名,二則有益軍國。其處與交、廣相接,路乃非遙。漢代開此,本為討越之計。伐陳之日,復是一機,以此商量,決謂須取。《隋書·梁睿傳》,書未答,又請。

上書奏北邊鎮守策[編輯]

  竊以戎狄作患,其來久矣。防遏之道,自古為難。所以周無上算,漢收下策,以其倏來忽往,雲屯霧散,強則騁其犯塞,弱又不可盡除故也。今皇祚肇興,宇內寧一,唯有突厥種類,尚為邊梗。此臣所以廢寢與食,寤寐思之。昔匈奴未平,去病辭老,先零尚在,充國自劾。臣才非古烈,而志追昔士。謹件安置北邊城鎮烽候,及人馬糧貯戰守事意如別,謹並圖上呈,伏惟裁覽。《隋書·梁睿傳》,睿見突厥方強,恐為邊患,復陳鎮守之策十餘事,上書奏之。

竇榮定[編輯]

  榮定,扶風平陵人。尚文帝姊安成長公主。西魏大統中,為千牛備身。授平東將軍,封宜君縣子。拜上儀同,襲父善爵永富縣公。進位開府,除忠州刺史。周建德末,加上開府,拜前將軍、飛中大夫。大象中,領左、右宮伯,拜洛州總管。隋受禪,坐事除名。尋拜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寧州刺史,除秦州總管,進爵安豐郡公。拜右武衛大將軍,轉左武衛大將軍。開皇六年卒,贈冀州刺史,諡曰懿。

上書讓三公[編輯]

  臣每觀西朝衛、霍,東都梁、鄧,幸托葭莩,位極台鉉,寵積驕盈,必致傾覆。向使前賢少自貶損,遠避權勢,推而不居,則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覽前修,實為畏懼。《隋書·竇榮定傳》

[編輯]

  字圓通,一作通賢,天水西人。魏末,為周文帝相府參軍,封平定縣男,轉中書侍郎。周受禪,遷陝州刺史,授開府儀同三司。遷荊州總管長史,入為民部中大夫。建德中,除益州總管長史,入為天官司會,累遷御正上大夫。大象中,加上開府,復拜天官都司會,遷大宗伯。隋受禪,進大將軍,封金城郡公,出為相州刺史。徵尚書右僕射,出為陝州刺史,轉冀州刺史。

因斛斯徵在逃密奏周武帝大赦[編輯]

  徵自以負罪深重,懼死遁逃,若不北竄匈奴,則南投吳越。徵雖愚陋,久歷清顯,奔彼敵國,無益聖朝。今者炎旱為災,可因茲大赦。《隋書·趙傳》

楊尚希[編輯]

  尚希,弘農人。周文帝賜姓普六如氏,擢為國子博士,轉舍人。仕明武世,歷太學博士、太子宮尹、計部中大夫,賜爵高都縣侯,東京司憲中大夫。大定中,授司會中大夫。隋受禪,拜度支尚書,進爵為公,出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出為瀛州刺史。未之官,除兵部尚書。轉禮部尚書,授上儀同,出為蒲州刺史。開皇十年卒,諡曰平。

請並省郡縣表[編輯]

  自秦並天下,罷侯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寮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充?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管見,伏聽裁處。《隋書·楊尚希傳》,《北史》七十五,《通典》三十三

韋世康[編輯]

  世康,京兆杜陵人,魏雍州從事子。西魏大統中,辟州主簿,歷直寢,封漢安縣公,尚周文帝女襄樂公主,授儀同三司。後仕周,歷典祠大夫,沔、硤二州刺史。從武帝平齊,授司州總管長史。宣帝時,入為民部中大夫,進位上開府,轉司會中大夫。靜帝即位,授絳州刺史。隋初,擢禮部尚書,進爵上庸郡公,轉吏部尚書。拜襄州刺史,免。尋授安州總管,遷信州總管。復拜吏部尚書,出為荊州總管。開皇十七年卒。贈大將軍,諡曰文。

在絳州與子弟書[編輯]

  吾生因緒餘,夙沾纓弁,驅馳不已,四紀於茲。亟登袞命,頻蒞方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如斯之事,頗為時悉。今耄雖未及,壯年已謝,霜早梧楸,風先蒲柳。眼暗更劇,不見細書,足病彌增,非可趨走。祿豈須多,防滿則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辭。況襄春秋已高,溫清宜奉,晨昏有闕,罪在我躬。今世穆、世文並從戎役,吾與世沖復嬰遠任,陟岵瞻望,此情彌切,桓山之悲,倍深常戀。意欲上聞,乞遵養禮,未訪汝等,故遣此及。興言遠慕,感咽難勝。《隋書·韋世康傳》

王元規[編輯]

  元規字正范,太原晉陽人。居會稽,師事沈文阿。梁中大通初,對策舉高第,為湘東王國左常侍。轉員外散騎侍郎,除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侯景之亂,棄官歸鄉里。陳天嘉中,除始興王功曹參軍,領國子助教,轉鎮東鄱陽王記室參軍,仍領助教。後主在東宮,引為學士。尋除尚書祠部郎,復為鄱陽王中錄事參軍,轉散騎侍郎,遷南平王限內參軍。王為江州,隨府之鎮。陳亡入隋,為秦王府東ト祭酒。卒於廣陵,年七十四。有《續沈文阿春秋左氏傳義略》十卷、《續經典大義》十二卷。

郊壇丈尺議[編輯]

  案前漢《黃圖》,上帝壇徑五丈,高九尺;后土壇方五丈,高六尺。梁南郊壇上徑十一丈,下徑十八丈,高二丈七尺,北郊壇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即日南郊壇廣十丈,高二丈二尺五寸,北郊壇廣九丈三尺,高一丈五寸。今議增南郊壇上徑十二丈,則天大數,下徑十八丈,取於三分益一,高二丈七尺,取三倍九尺之堂。北郊壇上方十丈,以則地義,下至十五丈,亦取二分益一,高一丈二尺,亦取二倍漢家之數。《禮記》云:「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因名山升中於天,因吉土饗帝於郊。」《周官》云:「冬日至,祠天於地上之圜丘。夏日至,祭地於澤中之方丘。」《祭法》云:「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記》云:「至敬不壇,掃地而祭。」於其質也,以報覆燾持載之功。《爾雅》亦云:「丘,言非人所造為。」古圜方兩丘,並因見有而祭。本無高廣之數。後世隨事遷都,而建立郊禮。或有地吉而未必有丘,或有見丘而不必廣。故有築建之法,而制丈尺之儀。愚謂郊祀事重,圜方二丘,高下廣狹,既無明文,但五帝不相沿,三王不相襲。今謹述漢、梁並即日三代壇不同,及更增修丈尺如前。聽旨。《隋書·禮儀志一》,太建十一年,尚書祠部郎王元規議,詔遂依用。又略見《通典》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