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齊文/卷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

王儉[編輯]

國史條例議[編輯]

  金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貨通則國富民實,宜加編錄,以崇務本。《朝會志》前史不書,蔡邕稱先師胡廣說《漢舊儀》,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儀,無煩錄。宜立《食貨》,省《朝會》。《洪範》九疇,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火之精,是為日月五行之宗也。今宜憲章前軌,無所改革。又立《帝女傳》,亦非淺識所安。若有高德異行,自當載在《列女》,若止於常美,則仍舊不書。《南齊書·檀超傳》。左僕射王儉議。

乘輿副車議[編輯]

  時乘黃無副,借用五輅,大朝臨軒,權列三輅。今衣書十二乘,古制車之象也,亦曰五時副車。青萌車是謂扌翕車。《通典》六十四

服章議[編輯]

  依漢三公服山龍九章,卿華蟲七章。《南齊書·輿服志》

金貂議[編輯]

  漢景六年,梁王入朝,中郎謁者金貂,出入殿門。左思《魏都賦》云:「藹藹侍列,金貂齊光。」此藩國侍臣有貂之明文。晉《百官表》云:「太尉參軍四人,朝服武冠。」此又宰府之明文。《南史》二十二《王儉傳》

公府長史朝服議[編輯]

  《春秋國語》云:「貌者情之華,服者心之文。」岩廓盛禮,衣冠為大。是故軍國異容,內外殊序。而自頃承用,每有乖違。府職掌人,教四方是則。臣居毗佐,志在當官,永言先典,載懷夕惕。案晉令,公府長史,官品第六,銅印,墨綬,朝服,進賢兩梁冠。掾、屬,官品第七,朝服,進賢一梁冠。晉官表注,亦與《令》同。而今長史、掾、屬,但著朱服而已,此則公違明文,積習成謬。謂宜依舊制,長史兩梁冠,掾、屬一梁冠,並同備朝服。中單韋舄,率由舊章。若所上蒙允,並請班司徒二府及諸儀同三府,通為永准。又尋舊事,司徒公府領步人者職僚,悉同降朝不領兵者。主簿祭酒,中單韋舄並備,令史以下,唯著玄衣。今府既開公,謹遵此制。其或有署台位者,玄服為疑。案《令》稱諸有兼官,皆從重官之例。尋內官為重,其署台位者,悉宜著位之服,不在玄服之例。若署諸卿寺位兼府職者,雖三品,而卿寺為卑,則宜依公府玄衣之制。服章事重,禮儀所先,請台詳服。《宋書·禮志》五。元徽四年,司徒右長史王儉議。

又議[編輯]

  自頃服章多闕,有違前准,近議依令文,被報不宜改革,又稱左丞劉議,案令文,「凡有朝服,今多闕亡。然則文存服損,非唯鉉佐,用舍既久,即為舊章」,如下旨。伏尋皇宋受終,每因晉舊制,律令條章,同規在昔。若事有宜,必合懲改,則當上關詔書,下由朝議,懸諸日月,垂則後昆。豈得因外府之乖謬,以為盛宋之興典,用晉氏之律令,而謂其儀為頹法哉!順違從失,非所望於高議;申明舊典,何改革之可論。又左丞引令史之闕服,以為鉉佐之明比。夫名位不同,禮數異等,令史從省,或有權宜;達官簡略,為失彌重。又主簿、祭酒,備服於王庭,長史、掾、屬,朱衣以就列。於是倫比,自成矛盾。此而可忍,孰不可安。將引令以尊舊,台據失以為例,研詳符旨,良所未譬。當官而行,何強之有,制令昭然,守以無貳。同上。

郊殷議[編輯]

  案《禮記·王制》,天子先袷後時祭,諸侯先時祭後袷。《春秋》魯僖二年袷,明年春,自此以後,五年再殷。《禮緯·稽命征》曰「三年一袷,五年一」,經、記所論袷與時祭,其言詳矣,初不以先殷後郊為嫌。

  至於郊配之重,事由王跡,是故杜林議云:「漢業特起,不因緣堯,宜以高帝配天。」魏高堂隆議以舜配天,蔣濟云:「漢時奏議,謂堯已禪舜,不得為漢祖,舜亦已禪禹,不得為魏之祖。今宜以武皇帝配天。」晉、宋因循,即為前式。

  又案《禮》及《孝經·援神契》並雲「明堂有五室,天子每月於其室聽朔布教,祭五帝之神,配以有功德之君。」《大戴禮記》曰:「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也。」許慎《五經異義》曰:「布政之宮,故稱明堂。明堂,盛貌也。」《周官·匠人職》稱明堂有五室。鄭玄云:「周人明堂五室,帝一室也。」初不聞有文王之寢。鄭《志》趙商問云:「說者謂天子廟制如明堂,是為明堂即文廟邪?」鄭答曰:「明堂主祭上帝,以文王配耳,猶如郊天以后稷配也。」袁孝尼云:「明堂法天之宮,本祭天帝,而以文王配,配其父於天位則可,牽天帝而就人鬼,則非義也。」太元十三年,孫耆之議,稱郊以祀天,故配之以后稷;明堂以祀帝,故配之以文王。由斯言之,郊為皇天之位,明堂即上帝之廟。徐邈謂配之為言,必有神主;郊為天壇,則堂非文廟。《史記》雲,趙綰、王臧欲立明堂,於時亦未有郊配。漢又祀汾陰五,即是五帝之祭,亦未有郊配。

  議者或謂南郊之日,已旅上帝,若又以無配而特祀明堂,則一日再祭,於義為黷。案古者郊本不共日。蔡邕《獨斷》曰:「祠南郊,祀畢,次北郊,又次、明堂、高廟世祖廟,謂之五供。」馬融云:「郊天之祀,咸以夏正,五氣用事,有休有王,各以其時,兆於方郊,四時合歲,功作相成,亦以此月總旅明堂。」是則南郊、明堂各日之證也。近代從省,故與郊同日,猶無煩黷之疑。何者?其為祭雖同,所以致祭則異。孔晁雲,言五帝佐天化育,故有從祀之禮,旅上帝是也。至於四郊明堂,則是本祀之所,譬猶功臣從饗,豈復廢其私廟。且明堂有配之時,南郊亦旅上帝,此則不疑於共日,今何故致嫌於同辰。又《禮記》:「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歲彳扁。」《尚書·堯典》:「咸秩無文。」《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據此諸義,則四方、山川,猶必享祀,五帝大神,義不可略。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郊天地明堂,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以武皇帝配天,文皇帝配上帝,然則黃初中,南郊明堂,皆無配也。

  又郊日及牲色,異議紛然。《郊特牲》云:「郊之用辛,周之始郊也。」盧植云:「辛之為言,自新也。」鄭玄云:「用辛日者,為人當齋戒自新也。」漢魏以來。或丁或已,而用辛常多。考之典據,辛日為允。《郊特牲》又雲,郊牲幣宜以正色。繆襲據《祭法》雲,天地も犢,周家所尚,魏以建丑為正,牲宜尚白。《白虎通》曰,三王祭天,一用夏正,所以然者,夏正得天之數也。魏用異朔,故牲色不同,今大齊受命,建寅創歷,郊廟用牲,一依晉、宋。

  謂宜以今年十月殷祀宗廟。自此以後,五年再殷。來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宜以共日,還祭明堂。又用次辛,饗祀北郊。而並無配。犧牲之色,率由舊章。《南齊書·禮志》上。建元元年七月。

朝堂諱訓議[編輯]

  後諱依舊不立訓。禮,天子諸侯諱群祖,臣隸既有從敬之義,宜為太常府君諱。至於朝堂榜題,本施至極,既追尊所不及,禮降於在三,晉之京兆,宋之東安,不列榜題。孫毓議稱京兆列在正廟,臣下應諱,而不上榜。宋初博士司馬道敬議,東安府君諱宜上榜,何休承天執不同,即為明據。其有人名地名犯太常府君及帝后諱者,皆改。宣帝諱同。二名不偏諱,所以改承明門為北掖,以榜有「之」字與「承」並,東宮承華門亦改為宣華雲。《南齊書·禮志》上。建元元年,太常上朝堂諱訓,僕射王儉議。

太子迎車駕臨喪議[編輯]

  尋《禮記·服問》,君所主夫人妻、太子、嫡婦,言國君為此三人為主喪也。今鸞輿臨降,自以主喪而至,雖因事撫慰,義不在吊,南郡以下,不應出門奉迎。但尊極所臨,禮有變革,權去杖,移立戶外,足表情敬,無煩主哭。皇太子既一宮之重,自應以車駕幸宮,依常奉候。既當成服之日,吉凶不容相干,宜以衰幘行事。望拜止哭,率由舊章。尊駕不以臨吊,奉迎則惟常體,求之情禮,如為可安。《南齊書·文惠太子傳》。穆妃薨,成服日,車駕出臨喪,朝議疑太子應出門迎。左僕射王儉云云。又《南史·》四十四。

國臣為太子妃服議[編輯]

  《禮》「庶人為國君齊衰」,先儒雲,庶人在官,若府史之屬是也。又諸侯之大夫妻,為夫人服む衰七月,以此輕微疏遠,故不得盡禮。今皇孫自是蕃國之王公,太子穆妃是天朝之嫡婦。宮臣得申小君之禮,國官豈敢為夫人之敬。當單衣白合素帶哭於中門外,每臨輒入,與宮官同。《南齊書·禮志》下。建元二年,太子穆妃薨,南郡王聞喜公國臣疑制君母服,儉又議。

宮臣為太子妃服議[編輯]

  《禮記·文王世子》:「父在斯為子,君在斯為臣。」且漢魏以來,宮僚充備,臣隸之節,具體在三。昔庾翼妻喪,王允、滕弘《南史》作「含」。謂府吏宜有小君之服,況臣節之重邪?宜依禮為舊君妻齊衰三月,居官之身,併合屬假,朝晡臨哭,悉系東宮。今臣之未從官在遠者,於居官之所屬寧二日半,仍行喪成服,遣箋表,不得奔赴。《南齊書·禮志》下。建元二年,皇太子妃薨,前宮臣疑所服,左僕射王儉議。又略見《南史》二十二。

太子妃銘旌議[編輯]

  禮,既塗棺,祝取銘置於殯東,大斂畢,便應建於西階之東。《南齊書·禮志》下。太子妃斬草乘黃,議建銘旌,僕射王儉議。

太子妃薨建旒議[編輯]

  旒本是命服,無關於凶事,今公卿以下,平存不能備禮,故在凶乃建耳。東宮秩同上公九命之儀,妃與儲君一體,義不容異,無緣未同常例,別立凶旒。大明舊事,是不經詳議,率爾便行耳。今宜考以禮典,不得效尤從失。吉部伍自有桁輅,凶部別有銘旌,若復立旒,復置何處?た自用八。《南齊書·禮志》下,宋大明二年,太子妃薨,建九旒。有司又議:「斬草日建旒與不?若建旒,應幾旒?及畫龍升降云何?又用幾た?」,僕射王儉議。又見《通典》八十四。

太子妃靈還在道不設祭議[編輯]

  既虞卒哭,祭之於廟,本是祭序昭穆耳,未全同卒吉四時之祭也,所以有朔望殷事。蕃國不行權制,宋江夏王妃卒哭以後,朔望設祭。帝室既以卒哭除喪,無緣方有朔望之祭。靈筵雖未升廟堂,而舫中即成行廟,猶如桓玄及宋高祖長沙、臨川二國,並有移廟之禮。豈復謂靈筵在途,便設殷事邪?推此而言,朔望不復俟祭。宋懿後時舊事不及此,益可知時議。《南齊書·禮志》下。有司奏「穆妃卒哭後,靈還在道,遇朔望,當須設祭不?」王儉議。

太子妃喪遇閏議[編輯]

  三百六旬,《尚書》明義,文公納幣,《春秋》致譏。《穀梁》云:「積分而成月。」《公羊》云:「天無是月。」雖然,《左氏》謂告朔為得禮。是故先儒咸謂三年期喪,歲數沒閏,大功以下,月數數閏。夫閏者,蓋是年之餘日,而月之異朔,所以吳商云:「合閏以正期,允協情理。」今杖期之喪,雖以十一月而小祥,至於祥縞,必須周歲。凡厭屈之禮,要取象正服。祥縞相去二月,厭降小祥,亦以則之。又且求之名義,則小祥本以年限,考於倫例,則相去必應二朔。今以厭屈而先祥,不得謂此事之非期,事既同條,情無異貫,沒閏之理,固在言先。設令祥在此晦,則去縞三月,依附準例,益復為礙。謂應須五月晦乃祥。此國之大典,宜共精詳。並通關八座丞郎,研盡同異。《南齊書·禮志》下。建元三年,左僕射王儉議。又見《通典》一百。

答褚淵難喪遇閏議[編輯]

  含閏之義,通儒所難。但祥本應期,屈而不遂。語事則名體俱存,論哀則情無以異。跡雖數月,義實計年,閏是年之歸餘,故宜總而苞之。期而兩祥,緣尊故屈,祥則沒閏,象年所申,屈申兼著,二途具舉。經紀之旨,其在茲乎!如使五月小祥,六月乃閏,則祥之去縞,事成二月,是為十一月以象前期,二朔以放後歲,名有區域,不得相參。魯襄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楚子卒」。唯書上月,初不言閏,此又附之明義也。鄭、射、王、賀唯雲期則沒閏,初不復區別杖期之中祥,將謂不俟言矣。成休甫云:「大祥後礻覃,有閏別數之。」明杖期之祥,不得方於糹┪縞之末。即恩如彼,就例如此。《南齊書·禮志》下。建元三年。又見《通典》一百。

穆太妃小祥南郡王應不相待議[編輯]

  禮有倫序,義無徒設。如令遠則不待,近必相須,禮例既乖,即心無取。若疑兄弟同居,吉凶舛雜,則遠還之子,自應開立別門,以終喪事,靈筵祭奠,隨在家之人,再期而毀。庶子在家,亦不待嫡。而況儲妃正體王室,中軍長嫡之重,天朝又行權制,進退彌復非疑。謂應不相待,中軍祥縞之日,聞喜致哀而已,不受弔慰。至聞喜變除,昆弟亦宜相就寫情,不對客。《南史·四十四竟陵王良傳》。太妃以七月薨,子良以八月奉凶問。及小祥,疑南郡王應相待。尚書左僕射王儉議。

安陸王子婦為范貴妃服議[編輯]

  孫為慈孫,婦為慈婦,姑為慈姑,宜制期年服。《南史·四十四安陸王子敬傳》。子敬所生早亡,帝命貴妃范氏母養之,及范氏薨,而子及婦服制禮無明文。永明中,尚書令王儉議。

單拜錄尚書優策議[編輯]

  見居本官,別拜錄,推理應有策書,而舊事不載。中朝以來,三公王侯,則優策並設,官品第二,策而不優。優者褒美,策者兼明委寄。尚書職居天官,政化之本,故尚書令品雖第三,拜必有策。錄尚書品秩不見,而總任彌重,前代多與本官同拜,故不別有策。即事緣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書,用申隆寄。既異王侯,不假優文。《南齊書·褚淵傳》。

司空未拜而薨掾屬為吏敬議[編輯]

  依《禮》,婦在塗,聞夫家喪,改服而入。今掾屬雖未服勤,而吏節稟於天朝,宜申禮敬。《南齊書·褚淵傳》

司空解職而薨府史制服議[編輯]

  依中朝士孫德祖從樂陵遷為陳留,未入境,卒,樂陵郡吏依見君之服,陳留迎吏依娶女有吉日齊衰吊,司徒府宜依居官制服。《南齊書·褚淵傳》

庶姓三公需車議[編輯]

  官品第一,皆加幢絡。《南齊書·褚淵傳》

昭皇后遷儀議[編輯]

  奠如大斂。賀循云:「從墓之墓,皆設奠,如將葬廟朝之禮。」范甯云:「將窆而奠。」雖不稱為祖,而不得無祭。《南齊書·禮志》下。建元四年,高帝山陵,昭皇后應遷。祠部疑有祖祭及遣啟諸奠九飯之儀不?左僕射王儉議。

設虞議[編輯]

  范甯云:「葬必有魂車。」若不為其歸,神將安舍?世中改葬,即墓所施靈設祭,何得不祭而毀邪?賀循云:「既窆,設奠於墓,以終其事。」雖非正虞,亦粗相似。晉氏修復五陵,宋朝敬後改葬,皆有虞。今設虞非疑。《南齊書·禮志》下。建元四年,昭皇后遷,有司奏應無虞,左僕射王儉議。

諒暗議[編輯]

  權典既行,喪禮斯奪,事興漢世,而源由甚遠。殷宗諒暗,非有服之稱,周王即吉,唯宴樂為譏。《春秋》之義,嗣君逾年即位,則預朝會聘享焉。《左氏》云:「凡君即位,卿出並聘,踐修舊好。」又云:「諸侯即位,小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至於諒暗之內而圖婚,三年未終而吉諦,齊歸之喪不廢,杞公之卒不徹樂,皆致譏貶,以明鑑戒。自斯而談,朝聘蒸嘗之典,卒哭而備行,婚諦樂之事,三載而後舉,通塞興廢,各有由然。又案《大戴禮記》及《孔子家語》並稱武王崩,成王嗣位,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見諸侯,命祝雍作頌。襄十五年十一月,晉侯周卒;十六年正月,葬晉悼公。平公既即位,改服修官,於曲沃。《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廟。《春秋左氏傳》:「凡君卒哭而而特祀於主,蒸嘗於廟。」先儒雲「特祀於主者,特以喪禮奉新亡者主於寢,不同於吉。蒸嘗,於廟者,卒哭成事,群廟之主,各反其廟。則四時之祭,皆即吉也。三年喪畢,吉於廟,躋群主以定新主也。」凡此諸義,皆著在經誥,昭乎方冊,所以晉、宋因循,同規前典,卒哭公除,親奉蒸嘗,率禮無違,因心允協。爰至泰豫元年,禮官立議,不宜親奉,乃引「三年之制,自天子達」。又據《王制》稱「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越紼而行事」。曾不知自天子達,本在至情,既葬釋除,事以權奪,委衰襲袞,孝享宜申,直紼之旨,事施未葬,卒哭之後,何紼可越?復依范宣之難杜預,譙周之論士祭,並非明據。晉武在喪,每欲存寧戚之懷,不全依諒暗之典,至於四時蒸嘗,蓋以哀疾未堪,非便頓改舊式。江左以來,通儒碩學,所歷多矣,守而弗革,義豈徒然。又且即心而言,公卿大夫,則負親臨;三元告始,則朝會萬國。雖金石輟響,而иね充庭;情深於恆哀,而跡降於凡制。豈曰能安國家故也。宗廟蒸嘗,孝敬所先,寧容吉事備行,斯典獨廢。就令必宜廢祭,則應三年永闕,乃復同之他故,有司攝禮,進退二三,彌乖典衷。謂宜依舊親奉。《南齊書·禮志》上。建元四年,尚書令王儉采晉《中朝諒暗議》奏,從之。又見《通典》五十二。

嗣位郊祀議[編輯]

  案秦為諸侯,雜祀諸,始皇並天下,未有定祠。漢高受命,因雍四而起北,始祀五帝,未定郊丘。文帝六年,新垣平議初起渭陽五帝廟。武帝初至雍郊見五,後常三歲一郊祠雍。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於汾陰,明年,立太一祠於甘泉,自是以後,二歲一郊,與雍更祠。成帝初即位,丞相匡衡於長安定南北郊。哀、平之際,又復甘泉、汾陰祠。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依匡衡議,還復長安南北二郊。光武建武二年,定郊祀兆於洛陽。魏、晉因循,率由漢典,雖時或參差,而類多間歲。至於嗣位之君,參差不一。宜有定製。檢晉明帝太寧三年南郊,其年九月崩,成帝即位,明年改元即郊;簡文咸安二年南郊,其年七月崩,孝武即位,明年改元亦郊;宋文帝元嘉三十年正月南郊,其年二月崩,孝武嗣位,明年改元亦郊。此則二代明例,差可依放。今聖明系業,幽顯宅心,言化則頻郊非嫌,語事則元號初改,燎登配,孝敬兼遂。謂明年正月宜饗祀二郊,虔祭明堂。自茲厥後,依舊間歲。《南齊書·禮志》上。建元四年,世祖即位,尚書令王儉議。又略見《南史》二十二、《通典》四十二。

日蝕廢社議[編輯]

  《禮記·曾子問》:「天子嘗郊社五祀之祭,簋既陳。」唯大喪乃廢。至於當祭之日,火及日蝕則停。尋伐鼓用牲,由來尚矣,而簋初陳,問所不及。據此而言,致齋初日,仍值薄蝕,則不應廢祭。又初平四年,博士孫瑞議以日蝕廢冠而不廢郊,朝議從之。王者父天親地,郊社不殊,此則前准,謂不宜廢。《南齊書·禮志》上。永明元年十二月,有司奏:「今月三日臘祠太社稷,一日合朔,日蝕既在致齋內,未審於社祠無疑不?曹檢未有前准。」尚書令王儉議。又見《通典》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