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風格的凱歌
共產主義風格的凱歌
——評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 |
|
在毛主席無產階級文藝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社會主義的文藝創作正在蓬勃發展。一朵朵革命文藝的新花昂首怒放,一個個高大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巍然挺立。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就是當前文藝戰線斗、批、改的一個新成果,一朵茁壯鮮艷地開放在社會主義文藝園地里的新花。
《龍江頌》取材於公社化以後的社會主義農村。寫的是一個生產大隊為取得全縣抗旱鬥爭勝利,不惜承擔最大犧牲堵江送水的偉大壯舉。劇本通過堵江送水中一場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種思想的激烈鬥爭,生動地刻畫了以江水英為代表的億萬貧下中農崇高的精神面貌,突出地歌頌了共產主義風格的偉大勝利,熱情地讚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必須懂得以局部需要服從全局需要這一個道理。」如何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這是共產主義風格同本位主義思想鬥爭的焦點。《龍江頌》一開始就揭開了這個矛盾。龍江大隊所在的縣,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乾旱。為了解除後山九萬畝土地的嚴重旱情,縣委決定在九龍江築壩截流,灌溉旱區。這對地處九龍江邊的龍江大隊來說,首先要付出的代價,是要淹沒三百畝高產田。嚴峻的考驗,擺在龍江大隊的幹部和群眾的面前:究竟是舍自己的三百畝救後山的九萬畝,還是相反,置後山的九萬畝於不顧而保自己的三百畝? 這裡有兩種絕然不同的態度。
以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為代表的一方,堅決執行縣委的決定。難道江水英對本隊良田被淹無動於衷?不。她想到了本隊三百畝豐收在望的莊稼,更想到了後山九萬畝缺水乾旱的良田;她想到了本隊群眾的利益,更想到了後山天天盼着龍江水的階級親人。「手心手背都是貧下中農的肉,山前山後都是人民公社的田。」崇高的共產主義風格,對階級兄弟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使江水英想後山貧下中農之所想,急後山貧下中農之所急。江水英深深懂得:「一花獨放紅一點,百花盛開春滿園」,犧牲龍江三百畝高產田,可贏得後山九萬畝的豐收,因而堅決主張「丟卒保車」,為全局利益作出必要的犧牲。同時,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江水英又提出「堤外損失堤內補」、「農業損失副業補」的積極措施,決心發揚「泰山壓頂不彎腰」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戰天鬥地,將不可避免的損失補回來。
以大隊長李志田為代表的一方,卻只想着本隊的小集體的利益。李志田是農村的一個基層幹部,他經歷了從私有制度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度的歷史性的變革,無疑已經有了社會主義時代新農民的一些特點。但是,幾千年來的私有制所造成的私有觀念,在他的頭腦里還有一定的地盤。由於本位主義思想作怪,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他不懂局部必須服從全局的道理,不算丟三百畝保九萬畝的大賬,頭腦里想的儘是「我的高產指標」、「我的超產分紅」、「我的晚季損失」,對將要被淹的莊稼難丟難捨。
一個寧肯承擔本大隊的最大犧牲,也要「端起龍江化春雨,灑遍災區解旱圍」,一個念念不忘小集體的一點損失,為將要丟掉高產田而「愁、愁、愁」,江水英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風格同李志田為代表的本位主義思想存在着尖銳的對立。然而,江水英提出的一個「補」字,卻使李志田頓時眉頭舒展、轉憂為喜,「依」着江水英接受了堵江任務,並用這個「補」字,說服了小隊長阿更。是不是李志田、阿更的思想真的通了呢?不,他們的出發點與江水英完全不同。江水英主張補救,是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通過龍江大隊這個局部,來彌補社會主義全局事業的某些損失。她的「丟」和「補」,都是以全黨、全國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的。李志田主張補救,則是單純為補償本單位的利益,他是以小集體的利益為出發點的。所以,兩種對立的思想,在補救問題上取得的一致,不過是表面的、暫時的現象。在這種形式上統一的背後,江、李之間隱伏着深刻的思想分歧,它必然會隨着矛盾的激化爆發出更尖銳的衝突;而階級敵人躲在背後,千方百計地利用李志田的本位主義思想,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反映了這場鬥爭的複雜性和尖銳性。
江、李之間的思想鬥爭,正是沿着這樣的脈絡,向前推進發展的。在堵江過程中,即將合龍的攔水壩突然塌方,急需大批柴草,是留柴燒磚補救自己,還是舍磚獻柴搶修大壩?龍江水位猛漲,大隊的五百畝秧田和十幾戶住房將要被淹,是關閘斷水,還是開足閘門承擔更大的犧牲?在這一個比一個嚴峻的考驗面前,兩種對立思想的暫時統一終於破裂,李志田和阿更再也「依」不下去了:舍磚獻柴,阿更竭力阻攔;開足閘門,李志田堅決反對。究竟是「依」着李志田、阿更的主張,把小集體的利益凌駕在全局的利益之上,中止送水抗旱的鬥爭,還是「依」着黨的要求,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矛盾,把堵江送水的鬥爭堅持到底?
問題尖銳地擺在江水英的面前。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這場激烈的鬥爭中,江水英的路線鬥爭覺悟提到了新的高度,共產主義的崇高風格閃發出了奪目的光彩。
一方面,江水英顧大局,識大體,始終如一地堅持以局部需要服從全局需要的革命原則。階級敵人黃國忠的搗亂,富裕中農常富的吵嚷,掉隊戰友李志田、阿更的梗阻,在這陣陣風雨面前,江水英腳跟站穩,沒有絲毫的動搖;從丟三百畝,到舍磚獻柴,到最後開足閘門承擔最大犧牲,在全局需要龍江大隊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的時候,她毫不猶豫,沒有半點的含糊。江水英不僅在局部必須服從全局的問題上表現了堅定的原則性,更可貴的是,她「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處處從黨和人民的需要着想,表現了高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打通虎頭岩的戰鬥,縣委沒有給龍江大隊分配任務。江水英主動請戰,爭挑重擔。常富在一邊嘀嘀咕咕,阿更在一旁猶豫不決,儘管兩人的思想境界有所不同,意思卻是一個:「我們自己都顧不過來,還管那麼遠哪?」江水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得遠,想得深,管得寬。「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遠,立公字遙距天涯心相連。」她懷着對後山階級兄弟的深厚情意,不顧自己通宵苦戰的勞累,率領民工趕到後山。江水英高度的無產階級黨性原則,發揚共產主義風格的自覺性,來自她對黨在社會主義時期基本路線的深刻理解,來自她對毛主席的教導、黨的決定的無限忠誠。她把旱情和敵情聯繫起來考察,因而在堵江送水的鬥爭中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處於主動進攻的地位。她把私有觀念和本位主義提高到階級鬥爭和兩條道路鬥爭的高度來解剖,看到了敵人利用「私」字,「私」字掩護敵人,從本位主義出發只能通向資本主義的嚴重後果。因而對掉隊戰友的本位主義思想的批判不留情面,鬥爭毫不妥協。她把修築巍巍大壩送水抗旱與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鋼鐵長城緊密聯繫起來,因而為革命捨己為人掏紅心,專門利人公在先。「風浪要征服,暗礁尤須防。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這幾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她階級鬥爭的高度覺悟和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自覺性。
另一方面,江水英正確地處理了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係,嚴格地把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和鞏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很好地結合起來,把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和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政策很好地結合起來。江水英深深懂得,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革命全局事業發展了,有利於生產隊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而生產隊集體經濟這個局部搞得好不好,又關係到社員群眾的生活和革命全局事業的得失。因此,江水英絕不是象李志田所說的那樣,不考慮本隊的生產和群眾的生活,只知一股勁地「丟、丟、丟」;恰恰相反,她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力爭補回或減少生產隊的損失,處處體現了「爭、爭、爭」的主動精神。江水英特別可貴的地方,就在於為了革命全局的需要作出必要的犧牲以後,她不是心安理得地向上伸手,不是消極氣餒地無所作為,不是毫無辦法地聽憑自然的擺布,而是有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有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在戰術上重視困難的科學態度。堤外三百畝高產田要被淹了,怎麼辦?她提出積極的補救措施,決心用堤內的豐收和副業的收入補回來;為了搶險合龍獻出柴草,一窯磚又報廢了,怎麼辦?她帶領群眾日夜奮戰在三千畝大田上,決心用辛勤的汗水把損失補回來;開足閘門,提高水位,社員的部分住房和秧田要被淹,怎麼辦?她一面安頓社員生活,一面把秧苗移到高處,決心用更大的幹勁把損失補回來。所有這些措施,這些安排,這些行動,都體現了江水英主動力爭的精神,體現了對社員群眾的體貼關懷。在社會主義事業衝破種種艱難險阻勝利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多麼需要江水英的這種頑強戰鬥的精神啊!
江水英身上體現出來的共產主義風格,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物,是黨領導下的廣大貧下中農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的產物,因而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在江水英的周圍,有阿堅伯、阿蓮以及後山的盼水媽等貧下中農的先進人物,他們一心一意為革命的崇高風格,和江水英捨己為人的共產主義精神交相輝映,構成了以江水英為中心的威武壯麗的英雄群像。在龍江大隊的歷史上,出現過三年前山洪迸發,地淹房塌,戰洪水,後山人不惜犧牲,熱情支援,和軍民齊心合力築堤造閘的感人場景。為了解除後山的旱情,以江水英為代表的龍江大隊貧下中農發揚自我犧牲的精神,送去寶貴的龍江風格水,使九萬畝旱田受益得高產;而後山解除旱情之後,又立即協助龍江大隊排水整田,把三百畝的損失全部補了回來。劇本通過這縱橫交織的各個側面,勾畫了我們時代「一方受災,八方支援」的宏偉場景,表現了共產主義風格把廣大革命群眾聯結成一個銳不可擋的戰鬥整體,是戰勝各種困難、推動革命事業迅速前進的巨大力量。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江水英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風格,只可能出現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社會主義社會,決不可能出現在污濁糜爛的資本主義社會。「龍江風格」的勝利,雄辯地證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社會主義革命的深入,蕩滌着幾千年的私有制所遺留下來的私有觀念,使億萬革命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江水英的那種共產主義風格正在大力發揚,龍江大隊式的集體英雄正在不斷湧現,共產主義風格的凱歌正在全國四處奏響。讓我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進一步緊密地團結起來,把共產主義風格的凱歌奏得更加嘹亮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