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
1957年7月9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 周恩來
1957年7月9日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的決議批准 收錄於《國務院公報》1957年第30期[1]

各位代表:

中緬邊界問題是我國在國際關係方面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因此,政府認為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專門報告。

在我國和許多鄰國之間,都存在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未定界問題,而中緬兩國之間的未定界問題特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由於英國在過去統治緬甸的時期在中緬邊界問題上製造了長期的糾紛,而近幾年來,帝國主義勢力又經常利用中緬邊界問題,挑撥中緬關係,企圖造成緊張局勢。

我國政府一貫主張,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應該通過和平協商的途徑,求得公平合理的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由來已久,問題本身也很複雜,因此,政府從着手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起,就採取了審愼從事的態度,有準備、有步驟地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

在我們國家成立的最初幾年,政府需要把全部力量用來處理國內國外一系列重大而迫切的事務,因此不可能同時為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進行全面的和有系統的準備工作。但是自從中緬兩國總理在1954年12月12日的會談公報中提出 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 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以後,我國政府就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必要的準備。政府的各有關部門會同雲南省當局,對有關的歷史文獻和實際情況進行了系統的和詳細的調查研究。

在1955年11月,當中緬雙方為邊界問題的解決分別地積極進行準備的時候,在兩國的邊境上,雙方的前哨部隊由於誤會曾經發生過一次不幸的武裝衝突時間。這次時間,經過中緬雙方的努力,得到了適當的處理,同時也使中緬兩國政府體會到及早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必要。

從1956年年初起,中緬兩國政府就中緬邊界問題開始了頻繁的接觸。同年11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吳努主席應邀來北京同我國政府商談。我國政府根據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對中緬邊界問題調查研究的結果,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提出了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原則性的建議,幷且認為建議中的各點應該作為一個整體聯繫起來加以考慮。現在,我說明一下政府提出的這項建議的內容。

第一是關於在佧佤山區的一段。中英兩國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關於中緬邊界的條約中,對於這一段邊界都曾經有明文規定。但是,由於有關的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為了造成既成事實,英國在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所管轄的地區,遭到了當地佧佤族人民的英勇抵抗,這就是有名的 班洪事件 。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作為壓力,同國民黨政府於6月18日用換文的方式在佧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它片面有利的邊界。這就是所謂 1941年綫 。由於不久就發生了太平洋戰爭,在這條綫上幷沒有樹立界樁。1956年,在中緬兩國政府就中緬邊界問題進行商談的過程中,緬甸的領導人員曾經表示能夠理解中國人民對於1941年綫的不滿情緒,但是鑒於這段邊界已經通過當時負責的中英政府以換文劃定,因此要求我國政府予以承認,幷且要求我國政府把在1952年由於追剿國民黨殘餘部隊而進入1941年綫以西地區的中國軍隊撤回。我國政府認為,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而提出來的要求,應該按照一般國際慣例予以尊重,但是這幷不排除兩個友好國家的政府通過和平商談求得對雙方都是公平合理的解決。為了促進這種公平合理的解決,為了替這種解決創造良好的氣氛,我國政府在向緬甸政府提出的原則性建議中表示準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綫以西的地區。同時,我國政府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對1941年綫問題取得最後協議幷且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軍隊自1941年綫以西所撤出的地區,但是緬甸政府的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第二是關於在南碗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猛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碗三角地區,面積約250平方公里。這個地區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明文承認了這一點。但是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的條約以前,英國就不經中國的同意,強行通過這個地區興修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一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又以 永租 的名義取得了對中國這塊領士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承繼了對這個地區的 永租 關係。我國政府在向緬甸政府提出的原則性建議中指出,由緬甸繼續對中國的一塊領土保持 永租 的關係,是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係不相稱的。我國政府表示願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廢除對猛卯三角地 永租 關係的具體步驟。

第三是關於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這一段邊界過去始終沒有劃定。英國曾經在這個地區不斷地製造糾紛,藉機擴大它的殖民領域。最嚴重的就是1911年初英國對片馬地區的武裝侵占。 片馬事件 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都掀起了風想雲涌的抗議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也不得不在1911年4月10日給當時中國政府的照會中正式承認,片馬、崗房、古浪三處各寨是屬於中國的,但是卻亳無道理地繼續侵占這個地區。根據對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査硏究的結果,我國政府對於這一段邊界的劃定,向緬甸政府提出以下的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的部分,可以按照習慣邊界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的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該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又名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思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我國政府同時要求,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綫以西地區的同一時期內,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古浪撤出。在這一段最後劃界以前,緬甸政府可以保留在片馬、崗房、古浪地區的行政管理,而中國政府保証,在這一段邊界最後劃定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

在我國政府提出了以上的建議以後,吳努主席表示這是照顧雙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建議。在吳努主席同我國政府領導人員會談後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中又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從1956年十一月底到1956年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綫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撒出片馬、崗房、古浪。在1956年年底以前,中緬兩國政府分別完成了撤軍的工作。這就為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去年12月在仰光和今年3月在昆明,中緬兩國政府的領導人員又有機會對兩國邊界問題繼續進行友好的商談,進一步澄清了彼此的觀點,在總的力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全國各界人士都很關心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為了廣泛地徵求國內各力面的意見,我曾經代表政府在今年三月中旬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作了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在北京的人大代表、政府成員和特邀的專家也出席了那次會議。今年三月底,我又在昆明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召集的由雲南省各界和各兄弟民族代表參加的會議作了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在這兩次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會上,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使政府有機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幷且對有關問題作了解答,這就進一步統一了全國各方面在中緬邊界問題上的看法。

以上是我國政府到目前為止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大致經過。現在,我要說明一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中所遵循的基本政策。

我們的國家自從開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的政策,就是爭取世界局勢的和緩,爭取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同我們的鄰國和平共處。這個政策有利於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符合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時所根據的,也正是這個基本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緬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正像他亞非國家之問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樣,都是帝國主義長期侵略政策所造成的。現在,中緬兩國都已經取得獨立,都在努力為本國的和平建設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緬兩國又是同印度一起首先倡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我們都珍視自己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我們都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地維護我們各自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但是,帝國主義者卻從來沒有停止利用亞非國家的分歧在這些國家之間製造緊張和不和,竭力企圖重新對這些國家實行 分而治之 的侵略政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政府在同緬甸政府商談中緬邊界間題的過程中,一向強調雙方相見以誠,按照五項原則友好協商,求得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這樣,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不僅會使中緬兩國的友好關係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且還將有利於亞非國家的團結。我國政府在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上所採取的立場,是叢雜護我國的民族利益出發的,同時也是從促進中緬友誼和亞非各國團結的利益出發的。

中緬邊界問題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因此,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侯如何對待歷史資料,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正像封建時代的許多國家一樣,四至疆界是不十分明確的。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同邊沿地區各個民族的關係也有各種性質和程度的不同。因此,要確定中國封建帝國的疆界綫,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近六十多年來,國內和國外出版的地圖中,先後出現了對中緬未定界的許多很不同的畫法。這些情況不能不在廣大的范圍內引起了對中緬未定界的混亂看法。政府認為,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必須認眞地對待歷史資料,必須以正確的立場和觀點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把可以作為法理依據的歷史資料同由於情況變化只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加以區別。同時,更要注意到中緬兩國已發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根本變北,那就是,中國和緬甸已經分別擺脫了原來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地位,成為獨立的和互相友好的國家。緬甸政府繼承了原來受英國統治的地區,不同民族的自治邦同緬甸本部組成了緬甸聯邦。我國政府接管了國民黨政府所管轄的地區。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些歷史變化,同時也要按照一般國際慣例來對待過去簽訂的有關中緬邊界的條約。只有把以上各點結合起來考慮,才能夠正確地運用歷史資料,求得中緬邊界問題的公平合理的解決。

中緬邊界問題直接地關係到聚居在中緬邊境的各民族的利益。因此,在解決中緬邊界題的時候,就特別需照顧這些民族的利益。我們知道,兩國之間的邊界把聚居在邊境的同一民族劃分為二,是常見的事。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在中緬已定界的各段,在我國和許多其他鄰國的邊界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同一個民族分居邊界兩旁的情況。我們在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的時候必須事先估計到,有關民族被邊界綫分隔是難以避免的。鑒於這種情況,我們就更加需要同緬甸政府協商採取措施,使將來劃定的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邊界,進一步發展兩國邊民之間的親密聯繫。

各位代表,中緬兩國政府根據友好的精神和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對中緬邊界問題進行了多次的接觸和商談以後,已經在總的方面取得一致意見。我們相信,通過繼續的協商,把雙方在具體問題上的意見加以協調以後,中緬邊界問題就將得到全面的和公平合理的解決。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