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布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公布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的通知
成府發〔1995〕77號
1995年4月20日
發布機關:成都市人民政府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局、規劃局提出的孫中山銅像等6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現予公布。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和省、市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按照劃定的範圍,認真做好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成都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四月廿日


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其保護範圍(「四至」說明)

1、孫中山銅像,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原為1927年塑造的站立銅像,現存銅坐像塑立於1945年,由著名雕塑家劉開渠重新設計。其保護範圍是銅像基座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座四周均至20米處為界。

2、二·一六烈士墓,位於成都市北郊磨盤山公墓旁,是紀念1928年2月16日犧牲的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烈士墓。原在成都體育學院內,因建設工程需要於1982年遷至現址。其保護範圍是陵墓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墓外緣起,四周均至20米處為界。

3、元堡摩崖造像,位於龍泉驛區長松鄉元堡村。始鑿於唐、宋,後多遭損毀,現僅存俗稱「清音溪」、「倒菩薩」和「兩河口」三處共36龕。其保護範圍是造像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以造像邊緣起,四周均至30米處為界。

4、青羊宮與二仙庵,位於成都市青羊正街。現存古建築有前門大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以及說法台和降生台、二仙庵四合院等,分別為清代康熙、同治、光緒年間所建。其保護範圍是現青羊宮圍牆內和二仙庵四合院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四周均至50米處為界。

5、三義廟,位於成都市提督街,是紀念蜀漢君主劉備與大將關羽、張飛的祠廟,因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典故而得名。現存古建築為清末民初所建,兩重四合院布局。其保護範圍是三義廟現有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左、右和後至牆外5米,前至提督街為界。

6、陝西會館,位於成都市陝西街。始建於清初,現存會館大殿為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年)旅川陝人集資重建。其保護範圍為現會館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是從會館外牆腳起,四周均至10米處為界。

7、正心堂,原位於成都市春熙路東段65號,現經市政府批准異地搬遷至金堂縣趙鎮作金堂縣博物館館址,搬遷重建後保護範圍為正心堂建築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為占地面積以外四周20米處為界。

8、川北會館,位於成都市臥龍橋街。建於清代,現存萬年台及正殿。其保護範圍是川北會館原建築占地面積。

9、大慈寺,位於成都市東風路一段23號。始建於唐,現存古建築為清中期所建,有天王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為成都市博物館館址。其保護範圍是現大慈寺圍牆以內。建設控制地帶四周以蜀都大道、和尚街、大慈寺街、北紗帽街為界。

10、南郊公園,位於成都市武侯大街。原為民國時期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墓園,內有數座園林建築組合成近代陵園傑作。其保護範圍是現公園的占地面積。

11、金華寺,位於成都市北郊天回鎮。建於清乾隆年間,現存古建築有大殿、二殿、廊房等,還有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樂樓。其保護範圍是金華寺現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該寺外牆腳起,四周均至20米處為界。

12、二江寺拱橋,位於雙流縣鶴林鄉。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為南北走向,磚石結構七孔拱橋,其保護範圍是該橋占地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橋兩頭及橋外各至20米處為界。

13、金華庵,位於雙流縣黃佛鄉。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及民國時多次培修,座西向東,五重檐硬山式頂,由大佛殿、觀音殿、古佛洞組成。其保護範圍是圍牆以內占地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從外牆腳起,東、南、西、北各至30米處為界。

14、湖廣會館,位於龍泉驛區洛帶鎮。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1912年毀於火災,1913年重建,又名禹王宮。其重點保護範圍是會館占地面積,一般保護範圍從圍牆外腳起,四周均至9米處為界,該範圍四周外至60米處為建設控制地帶。

15、廣東會館,位於龍泉驛區洛帶鎮。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末毀於火災,民國初期重建,又名南華宮。其重點保護範圍是會館現占地範圍,一般保護範圍從圍牆外腳起,四周均至9米處為界,該範圍外至四周60米處為建設控制地帶。

16、石經寺,位於龍泉驛區茶店鄉石經村。相傳始建於唐,明代已具規模,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簡州牧宋詩紅送石刻《金剛般若多羅密多心經》一部至此而名石經寺,為七重殿宇的宏大古建築群。其重點保護範圍是該寺圍牆以內,一般保護範圍從石經寺外牆腳起,四周外至30米處為界,一般保護範圍外四周均至130米處為建設控制地帶。

17、明教寺覺皇殿,位於青白江區城廂中學內,為川西著名叢林明教寺的正殿。始建於唐,現存大殿為元代所建。其保護範圍是現大殿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四邊外延10米處為界。

18、武廟正殿,位於青白江區城廂鎮東街城廂中學內。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現存正殿和東西廂房,正殿為兩重檐歇山琉璃頂。其保護範圍是整個武廟占地面積,四周外延3米為一般保護範圍。

19、文廟,位於青白江區城廂鎮城廂糧站內。始建於宋,清康熙元年(1662年)金堂縣令董濕重修。現存大成殿、崇聖祠、前廳、廂房等古建築。其保護範圍是文廟現有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為占地面積邊沿前後至10米處,左、右至5米處為界。

20、瑞光塔,位於金堂縣淮口鎮蛇山上。建於南宋紹光十八年(1148年),座東向西,為方形13層樓閣式磚塔,通高33米,其保護範圍是塔基占地面積,建築控制地帶從塔基腳起,東、北至500米處,西、南至300米處為界。

21、禹王宮,位於金堂縣土橋鎮。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又有增建,為四合院布局。其保護範圍是禹王宮現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外牆腳起,前至3米處金堂至樂至公路邊,左、右各至5.4米處,後至6米處坡坎上為界。

22、南華宮,位於金堂縣土橋鎮。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光緒元年(1880年)又有續建。座南向北,四合院布局。其保護範圍是南華宮現占地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從古建外牆起,東至5米處路邊,西至5米處,南至20米處,北至10米處新建教室外為界。

23、武擔山,位於成都軍區招待所內。傳為古蜀開明王王妃墓,上有民國時期磚塔一座。其保護範圍是整個武擔山的占地面積。

24、天涯石,位於成都市天涯石南街80號居民家中,據考為古蜀大石墓墓石,擬異地搬遷,搬遷後四周10米之內為其保護範圍。

25、支機石,位於成都市文化公園內,傳為神話中織女的支機石,歷代均有文字記載;據考為古蜀大石墓墓石。支機石四周20米之內為其保護範圍。

26、九里堤,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和平鄉,為宋代堤埂遺址。堤埂占地範圍為其保護範圍,四周20米以內為建設控制地帶。

27、廣都城遺址,位於雙流縣華陽鎮古城村。廣都城是古蜀國時有名「三都」(成都、廣都、新都)之一,分布在長約2.5公里,寬約0.5公里的平壩上,地下文化遺物豐富。在成都機器廠華陽分廠、威天化工廠、東寺小學之間約1.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均為其保護範圍。

28、八陣圖,位於青白江區彌牟鎮。據史料記載原為蜀漢丞相諸葛亮練兵站壘的陣式,初為64壘,後歷代均有改置,最多時有130壘,現存6壘,每壘高1.45米,周長15.7米。6壘占地面積和周邊外延5米以內為其保護範圍。

29、曾家包東漢墓,位於成都市西郊土橋鎮曾家包。是大型券拱磚室墓,1975年經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尤其是墓內畫像石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保護範圍是該墓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墓邊沿起,四周均至30米處為界。

30、成漢墓,位於成都市桓侯巷,傳為三國蜀漢時張飛的衣冠墓。墓室為磚砌券拱,出土了近百件陶俑。其保護範圍是墓冢占地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從墓冢邊緣起,東至8米處的圍牆,南、西、北各至30米為界。

31、努力餐,位於成都市金河街口。是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車耀先同志在抗戰前夕創辦的川菜館,實際是我黨在成都的秘密聯絡點之一,也是革命刊物《大聲周刊》的編輯和發行之處,原在祠堂街,1983年蜀都大道建設需要,遷建於現址。其保護範圍是現努力餐占地面積。

32、石塔寺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邛崍市高何鎮高興村石塔寺。為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10月至1936年2月在邛崍境內所建第四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石塔寺始建於唐,明清兩代重修。寺旁石塔建於南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是該建築的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是保護範圍以外四周均至35米處為界。

33、藥師岩摩崖造像,位於大邑縣斜源鄉盤石村。開刻於唐代開成二年(837年),北宋少量增刻,明嘉靖年間大量刻造。在150米長、20米高的崖壁上造像35龕1032尊。其保護範圍是造像占崖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造像邊緣上至崖壁頂部,左、右至30米處,前至20米處為界。

34、三昧水摩崖造像,位於彭州市九隴鎮雙松村。相傳唐代悟達國師曾於此處用稱為「三昧水」的山泉水來治療人之面瘡而得名,有摩崖造像37龕,建於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的石牌坊一座。其保護範圍是造像和牌坊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占地邊緣起,東、南、西、北各至50米處為界。

35、臥雲寺摩崖造像,位於雙流縣天橋鄉明水村。造像始鑿於明嘉靖九年(1531年),分布在長9.3米、寬5.78米,距地表0.3米高的崖壁上,共3龕7尊造像,上有木結構建築遮掩,又稱「臥雲寺」。從造像中心位置起四周均至20米處為其保護範圍。

36、成都古城牆,位於成都市北較場后街、北較場西、同仁路、西較場等處。始建於明代初年,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為精製標磚砌築,磚上鐫刻有其州、縣及工匠姓名銘文。其保護範圍是現存古城牆的占地面積。

37、陳家桅杆,位於溫江縣壽安鄉天鵝村,為清同治三年(1863年)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開始營建,歷時8年竣工,是一處集住宅、宗祠、園林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因門前有兩根雙斗桅杆,故習稱「陳家桅杆」,該建築的雕刻藝術水平較高是一大特點。其保護範圍是圍牆以內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外牆腳起,東、南、西、北均至10米處為界。

38、楊遇春宮保府,位於崇州市崇陽鎮上南街87號,為清代一等昭勇侯楊遇春的府第。建於清道光年間,座西向東,正側兩院。其保護範圍是圍牆內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外牆腳起,四周均至20米處為界。

39、下古寺,位於崇州市街子鄉古寺村。始建於唐,明末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有山門、彌勒殿、觀音殿、天王殿、大雄殿及左右廂房等建築,寺後崖壁上有摩崖造像三龕。其保護範圍是圍牆以內占地面積,建築控制地帶從外牆腳起,四周均至20米處為界。

40、趙子龍祠墓,位於大邑縣銀屏鄉錦屏村,是三國蜀將趙雲的墓和祠宇。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大邑知縣李德耀重建。其保護範圍是現有古建築占地面積並四周各至30米處為界。

41、奎光塔,位於都江堰市幸福鎮奎光路中段西側。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六角十七層密檐式磚塔,因為灌縣知縣周因培主持修建,故塔東有「周公祠」。其保護範圍是塔基占地面積並從塔基外沿起,北、東(含周公祠)、南三面至圍牆為界,西面至6.5米處為界。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奎光大道人行道邊,西至成都市二衛校大門外,南至衛校圍牆外,北至衛校圍牆外8米處為界。

42、老子廟,位於新津縣五津鎮車灌村境內。始建於唐,現存混元殿、三清殿、七真殿、三元殿和儒林祠、八卦亭、斗姥樓等古建,為清代及民國年間所建,有古柏數百株。該廟保護範圍是古建占地面積並從現存古建基礎及圍牆外腳起,四周均至30米處界,建設控制地帶在四周30米至100米之間。

43、磐陀寺,位於邛崍市臨邛鎮磐陀村。大殿始建於唐元和年間,現存大殿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大殿中有明景泰元年(1405年)泥塑佛像三尊,明代壁畫24平方米,另有唐代石刻造像四龕。其保護範圍是大殿占地面積並從大殿基腳四周起,東、南、西、北均至100米處為界。

44、寧宅民居,位於邛崍市臨邛鎮興賢街。建於清光緒三址年(1904年),為清廷皇家學校「咸安宮」教習寧緗的私宅,為「日」字形兩進四合院。其保護範圍是寧宅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寧宅牆外腳起,四周均至30米處為界。

45、興賢塔,位於邛崍市戰鬥鄉場口,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為六面3層樓閣式磚塔。其保護範圍是塔基占地面積並從塔基腳起,四周均至50米處為界。

46、新繁東湖,位於新都縣新繁鎮。始為唐代宰相、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787年一850年)所開鑿,北宋、南宋均有擴建。現存園林建築為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知縣程曉松重建。該園林座北向南,有樓台亭閣20餘座,碑刻20餘通,匾聯10餘幅。其保護範圍為現圍牆以內占地面積,從牆腳外面起,四周至20米處為一般保護範圍,牆外20米至50米處(其中北面為100米處)之間為建設控制地帶。

47、龍藏寺,位於新都縣龍安鄉安全村。始建於唐代貞觀三年(629年),初名慈惠庵,宋代祥符元年(1008年)開大為寺,更名龍藏,元末毀於兵火,明初重建,明末復毀,清代又重建並多次培修至今日規模。其保護範圍為現圍牆以內占地面積,從外牆腳起,四周至9米處為一般保護範圍,9米至30米處之間為建設控制地帶。

48、雲居院白塔,位於彭州市楠陽鎮。始建於宋代,因在雲居院而得名,為密檐式13層磚塔,高20.86米,塔基為正方形,邊長9.3米。其保護範圍是塔基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塔基邊緣起,東至21米,西至30米,南至38米,北至30米處為界。

49、龍興寺舍利寶塔,位於彭州市天彭鎮彭州中學內,建於1948年,由大小五塔組成,主塔居中高12.33米,四小塔位於四角,均高5.11米,塔基呈方形,邊長9.66米,高2.5米。其保護範圍從塔基腳起,東、南、西、北均至10米處為界。

50、天台山石牌坊,位於邛崍市天台鄉馬坪村,含明代照壁。石牌坊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4年),高10米,面闊三間9.6米;照壁為明崇禎四年(1631年)所建,通高4.9米,寬9.9米。其保護範圍是以石牌坊為中心,東、南、西三面至100米處為界,北面至永樂寺後旅遊公路為界。

51、霧中山石牌坊,位於大邑縣霧山鄉霧山村。原為佛教勝地,有古建築遺址達25萬多平方米,現存完整的古建築有明代仿木石牌坊3座,照壁2堵,明代木構建築15間,清代木構建築35間。其保護範圍是現存牌坊、照壁占地面積並以此為中心,四周均至15米處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在保護面積之外四周均至25米處為界。

52、柿子巷磚樓,位於成都市金河街60號。建於1930年至1940年間,是原民國時期四川省政府主席王纘緒的公館,為仿歐式建築。其保護範圍是磚樓現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外牆腳起,四周均至3米處為界。

53、文翁石室故址,位於成都市文廟前街石室中學內,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創立的地方學校——文翁學堂的舊址,其保護範圍是現學校占地面積。其中的清代古建築大成殿經市人民政府批准異地搬遷至金堂縣趙鎮復原重建,作金堂縣博物館館址。

54、魚鳧城遺址,位於溫江縣萬春鄉直屬村。相傳為古蜀國魚鳧王時期的都城,現存城垣長52米,寬6.5米,表層文化遺物具有西漢早期特點。其保護範圍是遺址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現存城垣邊緣起,東、西、南、北各至10米處為界。

55、鶴鳴山道觀遺址,位於大邑縣鶴鳴鄉三豐村,為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現存古建築有三官廟、解元亭、奎星樓等木構建築。其保護範圍是古建築占地面積,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範圍外四周至30米處為界。

56、郫縣古城遺址,位於郫縣三道堰鎮指路村、古柏村境內。遺址呈長方形,現存城牆高約2至5米,寬約10米,泥土卵石混合夯築而成。遺址內曾出土陶俑、五銖錢、鐵劍、漢磚等,其保護範圍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界東200米至郫彭公路處,界南300米至原古城鄉政府所在地北面圍牆處。

57、杜鵑城遺址,位於郫縣郫筒鎮北杜鵑村境內。遺址內現存城牆土垣約500米,寬約5-7米,高約4米,為夯土築成。遺址中繩紋陶片時有出土,上層為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址,下層待考。其保護範圍從保護標誌起,東至60米郫彭公路邊,西至500米處,南至75米處,北至80米處為界。

58、玉堂窯址,位於都江堰市玉堂鎮鳳鳴村、歧山村和中興鎮橫山村之間以歧山廟為中心的丘陵、淺山地帶。分布有十餘個窯包,為唐宋時期的瓷窯遺址,1977年曾進行了試掘,出土各類器物及窯具1000多件。該窯址面積大,堆積厚,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其保護範圍是每個窯包的占地面積並四周至8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為北至湯家溝,南至丘家牌坊,東至環山堰,西至鳳凰山腳的2.5平方公里範圍。

59、鄧雙窯址,位於新津縣五津鎮東南的西藏軍區第三招所內。其時代為北朝至隋唐間,有灰青瓷罐、斂口蓮瓣碗及五足支釘窯具等遺存。其保護範圍是窯址占地面積並四周至3米處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在四周3米至30米之間。

60、磁峰窯址,位於彭州市磁峰鄉西一村、鹿坪村、蟠龍村境內,為宋代四川燒制白瓷的窯址。其保護範圍是:①西一村境內磁灌公路北側斜坡,南北長20米,東西寬100米,保護面積2萬平方米。②鹿坪村境內磁灌公路東側,蟠江河右岸一級台地上,北至羅家山腳,南至蟠江河,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400米,保護面積8萬平方米。③蟠龍村境內蟠江河三級台地上,東西長1公里,南北寬300米,保護面積30萬平方米。

61、魚鳧王墓,位於溫江縣壽安鄉火星村。相傳為古蜀國魚鳧王之墓,俗稱「大墓山」。現存墓冢呈橢圓形,冢高5米,其保護範圍是從墓冢中心起,東、西各至35米,南、北各至45米為界。

62、柏灌王墓,位於溫江縣壽安鄉長青村。相傳為古蜀王柏灌之墓,俗稱「八仙山」,現存墓冢約高3米。其保護範圍是從墓冢中心起,東、西各至30米處,南、北至20米處為界。

63、新津崖墓,位於新津縣五津鎮龍巖村大雲山上,在120平方米面積的崖壁上分布東漢中期的崖墓四座,墓中壁上雕刻有闕、望樓等古建築圖案。其保護範圍是墓群占地面積並從該墓群邊緣起,四周至3米處為界。建築控制地帶在四周3米至30米之間。

64、魏了翁墓,位於蒲江縣高橋鄉潘溝村。魏了翁(1178-1237)是宋代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理學家,曾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資政學士等職,生前封為臨邛郡開國侯,逝後追贈為秦國公。其保護範圍是,墓冢占地面積並從墓冢緣腳起,東至20米處,南至50米處,西至26.5米處,北至20米處為界。

65、揚雄墓,位於郫縣友愛鄉子云村內。墓冢為圓形,座南向北,高6米,直徑26米。其保護範圍是墓冢占地面積並從墓冢腳起,北至200米處郫花公路邊,南至30米處,東至20米處,西至20米為界。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