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發改產業〔2021〕372號
2021年3月16日
發布機關: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司法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交通運輸部 商務部 人民銀行 市場監管總局 銀保監會
發展改革委網站

關於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發改產業〔2021〕3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部門:

製造服務業是面向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製造業產品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製造服務業供給質量不高,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不夠,引領製造業價值鏈攀升的作用不明顯,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為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培育壯大服務主體,加快提升面向製造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綜合性服務能力,提高製造業產業鏈整體質量和水平,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製造服務業在提升製造業質量效益、創新能力、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顯著增強,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更加突出。重點領域製造服務業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國際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製造服務業集聚區和示範企業。

二、製造服務業發展方向

聚焦重點環節和領域,從6個方面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

(三)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夯實產學研協同創新基礎,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深度融合,提升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製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商務諮詢專業化、數字化水平,助力製造業企業樹立戰略思維、創新管理模式、優化治理結構,推動提高經營效益。加快工業設計創新發展,提升製造業設計能力和水平,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知識產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優化製造業供給質量。支持企業和專業機構提供質量管理、控制、評價等服務,擴大製造業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加快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規範化改革和發展,提高服務水平和公信力,推進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提升製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加強國家計量基準標準和標準物質建設,提升計量測試能力水平,優化計量測試服務業市場供給。發展面向製造業的研發、製造、交付、維護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製造業鏈條延伸和價值增值。鼓勵專業服務機構積極參與製造業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加強品牌和營銷管理服務,提升製造業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高製造業生產效率。利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實現供需精準高效匹配,促進制造業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加快發展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培育共享製造、共享設計和共享數據平台,推動製造業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價值共享。發展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促進信息資源融合共享,推動實現採購、生產、流通等上下游環節信息實時採集、互聯互通,提高生產製造和物流一體化運作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支撐製造業綠色發展。強化節能環保服務對製造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診斷、節能評估、節能技術改造諮詢服務、節能環保融資、第三方監測、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等模式,推動節能環保服務由單一、短時效的技術服務,向諮詢、管理、投融資等多領域、全周期的綜合服務延伸拓展。發展回收與利用服務,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暢通汽車、紡織、家電等產品生產、消費、回收、處理、再利用全鏈條,實現產品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最大化。(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增強制造業發展活力。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為製造業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發展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提升人才管理能力和水平,優化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穩定製造業就業,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加大數據資源開發、開放和共享力度,促進知識、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和利用,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證監會、銀保監會、人民銀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信辦、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動製造業供應鏈創新應用。健全製造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穩步推進制造業智慧供應鏈體系,創新網絡和服務平台建設,推動製造業供應鏈向產業服務供應鏈轉型。支持製造業企業發揮自身供應鏈優勢賦能上下游企業,促進各環節高效銜接和全流程協同。鞏固製造業供應鏈核心環節競爭力,補足製造業供應鏈短板。推動感知技術在製造業供應鏈關鍵節點的應用,推進重點行業供應鏈體系智能化,逐步實現供應鏈可視化。建立製造業供應鏈評價體系,逐步形成重要資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完善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提升我國製造業供應鏈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製造服務業發展專項行動

以專項行動和重點工程為抓手,統籌謀劃、重點突破,實現製造業與製造服務業耦合共生、相融相長。

(九)製造服務業主體培育行動。圍繞製造業共性服務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戰略諮詢、管理優化、解決方案創新、數字能力建設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支持製造業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剝離非核心服務,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創業孵化、計量測試、檢驗檢測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鼓勵製造服務業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併購重組,實現集約化和品牌化發展。培育一批製造服務業新型產業服務平台或社會組織,鼓勵其開展協同研發、資源共享和成果推廣應用等活動。(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融合發展試點示範行動。深入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培育服務衍生製造、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原材料、消費品、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領域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新路徑。進一步健全要素配置、市場監管、統計監測等方面工作機制,打造一批深度融合型企業和平台。遴選培育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台、項目和城市,推動服務型製造理念得到普遍認可、服務型製造主要模式深入發展。(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中國製造品牌培育行動。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充分調動企業作為品牌建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以質量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制造業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持續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宣傳推介國貨精品,在全社會進一步傳播品牌發展理念,增強品牌發展意識,凝聚品牌發展共識。(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知識產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製造業智能轉型行動。制定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抓緊研製兩化融合成熟度、供應鏈數字化等亟需標準,加快工業設備和企業上雲用雲步伐。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集聚一批面向製造業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推進「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打造5個內網建設改造公共服務平台,遴選10個重點行業,挖掘20個典型應用場景。在冶金、石化、汽車、家電等重點領域遴選一批實施成效突出、複製推廣價值大的智能製造標杆工廠,加快制定分行業智能製造實施路線圖,修訂完善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開展聯網製造企業網絡安全能力貫標行動,遴選一批貫標示範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製造業研發設計能力提升行動。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有序發展,支持科技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新型研發機構,盤活並整合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大力推進系統設計、綠色設計和創意設計的理念與方法普及,開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及傳統優勢產業等領域重點設計突破工程,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研究平台,突出設計創新創意園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拉動效應,探索建立以創新為核心的設計賦能機制,推動製造業設計能力全面提升。(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製造業綠色化改造行動。開展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搭建綠色發展促進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市場主體,推動提高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紡織、造紙、皮革等行業綠色化水平。積極打造家電銷售和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產業鏈,探索實施家電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目標制度,研究開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企業資源環境績效評價,促進家電更新消費。(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製造業供應鏈創新發展行動。探索實施製造業供應鏈競爭力提升工程,逐步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供應鏈關鍵配套體系,鞏固製造業供應鏈核心環節競爭力。開展製造業供應鏈協同性、安全性、穩定性、競爭力等綜合評估,研究繪製基於國內國際產業循環的製造業重點行業供應鏈全景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網絡,建立重要資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研究國家製造業供應鏈安全計劃,建立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製造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行動。深入開展信息技術、科創服務、金融服務、服務外包、售後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現代物流、現代供應鏈、設施管理等服務領域標準化建設行動,推動製造服務業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持續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網絡互聯、邊緣計算、數據規範體系和工業APP等共性標準,支持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的技術要求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市場監管總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製造業計量能力提升行動。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加快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聯盟建設,培育計量測試等高技術製造服務業,聚焦製造業「測不了、測不準」難題,加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大專用計量測試裝備研發和儀器儀表研製,提升製造業整體測量能力和水平,賦能製造業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市場監管總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十八)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服務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強化主體責任,形成合力,細化實化工作任務和完成時限,建立高效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確保製造服務業發展取得實效。(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十九)優化發展環境。持續放寬市場准入,進一步破除隱性壁壘。支持從製造企業剝離的製造服務業企業按規定申請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鼓勵製造服務業企業積極承接離岸和在岸服務外包業務。(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擴大開放合作。推動服務業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全球優質服務資源,鼓勵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進口。積極推動我國技術質量標準和規範走出去,持續完善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國際合作交流體系,加快推進與重點出口市場認證證書和檢驗結果互認。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鼓勵供應鏈管理、諮詢、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與製造業協同走出去,增強全球服務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司法部、財政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加強用地保障。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以「先存量、後增量」的原則,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用地結構和產業用地指標。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鼓勵各地探索創新產業用地模式,適應製造服務業發展。(自然資源部牽頭負責)

(二十二)強化人才支撐。加快製造服務領域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培訓,充實壯大高水平製造服務業人才隊伍。緊跟製造服務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深化新工科建設,調整優化院校專業結構,加強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總結推廣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經驗。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推動人才評價與使用緊密結合,打破身份、學歷等限制,貫通製造服務業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進一步落實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引進海外製造服務業高層次人才、領軍型創業創新團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製造服務業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製造服務業企業開展債券融資,有效擴大知識產權、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規模,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逐步發展大型設備、公用設施、生產線等領域的設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服務,開發適合製造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鼓勵創投機構加大對製造服務業的資本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製造服務業企業到主板、創業板及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展改革委、證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加強區域協作,增強產業布局協同性,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形成一體化發展的製造服務業生態圈。支持製造服務業集聚發展,完善配套功能,優化集聚生態。依託龍頭企業構建產業鏈增值服務的生態系統,推動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採購、協同製造、協同物流,促進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生態鏈。(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  育  部

科  技  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司  法  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自 然 資 源 部

生 態 環 境 部

交 通 運 輸 部

商  務  部

人 民 銀 行

市場監管總局

銀 保 監 會

2021年3月16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