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關於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
發改社會〔2021〕1497號
2021年10月23日
發布機關:國家發展改革委 體育總局 自然資源部 水利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農業發展銀行
發展改革委網站

關於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

發改社會〔2021〕149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體育行政部門、自然資源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林草局,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體育公園是以體育健身為重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具備改善生態、美化環境、體育健身、運動休閒、娛樂休憩、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是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推進體育公園建設,對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指導各地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聚焦群眾「健身去哪兒」的問題,擴大公益性、基礎性全民健身服務供給,堅持系統觀念,以綠色生態為引領,處理好公園風貌與健身設施之間的關係,推動健身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打造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

(二)基本原則。

科學規劃,經濟實用。根據發展水平、自然生態、人口規模、存量資源等因素進行合理均衡布局,與當地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規劃要求。合理確定建設規模,不搞標新立異,做到綠色環保、方便實用。

便民利民,公平可及。以公益性為導向,以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公園為重點,以近距離服務全齡人口為目標,因地制宜,統籌城鄉,按照本地區群眾運動習慣布局多元健身設施,提高智慧化水平,方便城鄉居民就近就便參與體育鍛煉。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把建設體育公園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確保人們既能盡享體育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自然的生態之美,促進全民健身回歸自然。

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指揮棒」和「藥引子」作用,綜合運用多種資金渠道,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積極性。探索靈活多樣的體育公園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提高建設效率和運營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體育公園成為全民健身的全新載體、綠地系統的有機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標誌。

二、推動體育公園綠色空間與健身設施有機融合

(四)堅持綠色生態底色。體育公園綠化用地占公園陸地面積的比例不得低於65%,確保不逾越生態保護紅線,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推進健身設施有機嵌入綠色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打造運動場景。體育公園要與生產生活空間有機融合,不設固定頂棚、看台,不得以建設體育場館替代體育公園,不得以體育公園的名義建設特色小鎮、變相開發房地產項目,避免體育公園場館化、房地產化、過度商業化。不鼓勵將體育綜合體命名為體育公園。

(五)布局各類健身場地及配套設施。體育公園內既要有滿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廣場,也要有滿足青少年需求的足球、籃球、排球等常規球類場地設施和滿足兒童需要的活動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置臨時性、裝配式的冰雪、游泳設施。包含水域的體育公園可以因地制宜建設供皮划艇、賽艇等水上運動使用的小型船艇碼頭。鼓勵配套建設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儲物等服務設施,提高群眾健身便利性。

三、加強體育公園科學規劃布局

(六)按人口規模科學布局。體育公園建設要與常住人口總量、結構和發展趨勢相銜接,優先考慮在距離居住人群較近、覆蓋人口較多、健身設施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布局建設,增強公益性,提高可及性,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參與體育鍛煉。

(七)在新建城區優先布局。把體育公園作為新建城區健身設施的優先形態,新建城區、郊區新城要做好體育公園的空間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輻射面大、設施完善、功能健全的體育公園,形成示範帶動作用。

(八)合理確定體育公園建設規模。各地要根據國土空間規劃,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統籌考慮體育公園與服務半徑內其他健身設施之間的功能協調和面積配比,合理預留體育公園建設空間。按照區域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縣域次區域)和一般鎮四個等級,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編制體育公園建設方案。鼓勵各地參考如下標準推進體育公園建設(含新建、改擴建,下同)。

——鼓勵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行政區域(含縣級行政區域和鄉鎮,下同),建設不低於10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於15%,綠化用地占比不低於65%,健身步道不少於2公里,無相對固定服務半徑,至少具有10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於5項。

——鼓勵常住人口30—50萬的行政區域,建設不低於6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於20%,綠化用地占比不低於65%,健身步道不少於1公里,主要服務半徑應在5公里以內,至少具有8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於4項。

——鼓勵常住人口30萬以下的行政區域,建設不低於4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於20%,綠化用地占比不低於65%,主要服務半徑應在1公里以內,至少具有4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於3項。

(九)注重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結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以及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聚焦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將體育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部分予以統籌考慮,營建更多開敞空間,推進城鎮留白增綠,推動體育公園拆牆透綠,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發展新形態,使老百姓享有更多愜意生活休閒空間。

四、創新體育公園建設方式

(十)合理利用低效用地。在城中村、老舊城區等區域,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充分引入市場化機制,合理盤活利用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改擴建體育公園。

(十一)拓展現有公園功能。有條件的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中,可適當提高公園內鋪裝面積比例,用於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設施。允許在園內建設鋪設天然草皮的非標足球場,並計入園內綠化用地面積。圍繞現有的湖泊、綠地、山坡等,因地制宜布局體育設施,不破壞公園原有風貌。

(十二)建設特色體育公園。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不妨礙防洪、供水安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峽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設特色體育公園。在草原自然公園中可以融入與當地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體育元素。

五、優化體育公園運營模式

(十三)鼓勵第三方企業化運營。對於政府投資新建的體育公園,鼓勵委託第三方運營管理,向公眾免費開放。各地可探索將現有的體育公園轉交給第三方運營,提高運營管理效率。鼓勵體育企業依法對體育公園中的足球、籃球、網球、排球、乒乓球、輪滑、冰雪等場地設施進行微利經營。

(十四)靈活採取多種運營模式。鼓勵通過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BOOT)、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DBFOT)、建設-移交-運營(BTO)、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等多種模式,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

(十五)提高運營管理水平。推廣智慧管理,加強人流統計、安全管理、場地服務和開放管理等功能,做好人員信息登記和人流監測,逐步實現進出人員可追溯。各地要制定體育公園管理辦法,加強健身設施的日常維護和安全管理,落實體育公園內已建成健身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責任,完善標識系統,引導居民正確、安全、文明使用體育公園各類設施。

六、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十六)保障土地供給。各地要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將體育公園相關建設用地納入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非營利性體育用地,可以採取劃撥方式供地。對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當依法採取有償方式供地。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的方式,供應體育公園建設用地。在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對使用荒山、荒地、荒灘及石漠化土地建設的體育公園,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出讓底價可按不低於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應收取相關費用之和的原則確定。

(十七)推進複合利用。各地在不改變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建設體育公園。鼓勵利用體育公園內的林業生產用地建設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場地設施。支持在不妨礙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灘等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因地制宜利用體育公園實現雨水調蓄功能,發揮削峰、錯峰作用,做到一地多用。

(十八)優化審批建設程序。完善利用公共綠地、閒置空間、城市「金角銀邊」等場所建設健身設施的政策,優化建設臨時性體育場地設施的審批許可手續。

(十九)拓展資金渠道。將體育公園建設納入「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中統籌實施,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符合條件的體育公園建設項目予以支持。體育彩票公益金支持體育公園購置健身設施設備。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適時組織項目資金對接活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納入各地建設規劃並符合業務範圍的體育公園建設項目,在貸款利率、貸款期限、貸款方式上予以優惠支持,開闢綠色辦貸通道,優先安排調查審查審批,優先滿足信貸規模,優先安排投放。各地要統籌運用財政資金、商業貸款、企業債券、產業投資基金、開發性金融等多種資金渠道,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各地要將體育公園內已建成的體育設施納入市政公共設施養護管理,明確資金安排。

七、保障措施

(二十)加強部門協同。各地發展改革、體育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體育公園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提上議事日程。自然資源部門要將體育公園建設納入城市綠地相關專項規劃。自然資源、林草部門要加大土地保障力度,依法依規辦理涉及體育公園建設的土地審批手續。體育部門要加強項目儲備,制定體育公園配置要求國家標準,積極參與體育公園規劃、設計和建設,進行全程監督和管理,將建設面積不低於4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納入各地指導目標完成情況統計範圍,按期調度進展情況。

(二十一)確定指導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等部門根據人口、縣級行政區域數量、城鎮化率、地理條件等因素,確定「十四五」時期各省(區、市)體育公園建設指導目標。各地要根據指導目標,合理確定本地區「十四五」時期的建設目標。

(二十二)加強督查落實。各地要根據本意見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抓緊制定本地區體育公園建設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適時開展體育公園建設典型案例評選,對各地體育公園建設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附件:

1. 重點任務分工

2.「十四五」體育公園建設指導目標

國家發展改革委

體 育 總 局

自 然 資 源 部

水  利  部

農 業 農 村 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農業發展銀行

2021年10月23日

附件:

1. 重點任務分工

2.「十四五」體育公園建設指導目標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