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努力提高礦石自給率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努力提高礦石自給率

——湖北冶煉廠狠抓礦山生產建設的調查
《人民日報》通訊員 《人民日報》記者
1972年1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這篇報道提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切鋼鐵和有色金屬聯合企業,都要狠抓礦山建設,大打礦山之仗,把生產建設的重點轉移到礦山上來。

一個包括採礦、選礦、冶煉的聯合企業,究竟是首先大打礦山之仗、促進冶煉的發展呢,還是只注意抓冶煉、不重視抓礦山?也就是說,是搞「有米之炊」呢,還是搞「無米之炊」?這是在如何發展冶金工業問題上兩條路線的鬥爭。事實證明,只有把重點移到礦山上來,冶金工業的發展才能多快好省。 湖北冶煉廠的成本所以能降低,產量所以能上升,質量所以能提高,就是因為它堅決執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狠抓了礦山建設,提高了精礦粉的自給率。因此,希望一切有條件的冶煉企業,重視和實踐這個經驗。 編者

湖北冶煉廠是一個包括採礦、選礦、冶煉的大型有色金屬聯合企業。十多年來,這個廠圍繞抓不抓礦山的問題,進行着激烈的鬥爭。

抓礦山,促冶煉[編輯]

在建廠的過程中,廣大職工根據當地豐富的礦藏資源條件,一直主張抓緊礦山建設,爭取原料自給。但劉少奇及其代理人頑固地推行「抓中間,帶兩頭」的反動方針,只重視抓冶煉,不注意抓礦山。到文化大革命前,這個廠的精礦粉自給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工人們氣憤地說:「湖北冶煉廠身在寶山,捧着金飯碗到處討飯。」

針對這種情況,一九七○年,這個廠的革委會首先把生產建設的重點轉移到了礦山上去,一手抓老礦,努力挖掘生產潛力,擴大儲量,增加產量;一手抓新礦,承擔一部分基本建設項目,與基建隊伍共同加速建設。全廠掀起了轟轟烈烈大打礦山之仗的群眾運動。經過艱苦努力,去年精礦粉的產量,比前年增長了一點四倍。原料自給率,比前年增長了一倍以上,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長了二點四倍。

抓了礦山,就有力地促進了冶煉。去年以來,這個廠的冶煉生產發生了三個顯著變化:一、生產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過去由於絕大部分原料要從外地調運,供應時松時緊,質量時高時低,爐子經常處於「等米下鍋」的半飢半飽狀態,無法組織均衡生產。現在原料自給率提高了,供應比較穩定了,這樣,就取得了領導生產的主動權。二、產量增加,質量提高。去年的產量比前年增長百分之三十以上。反射爐、轉爐的產量都大大超過了設計能力,產品質量也顯著提高。三、成本大幅度降低。現在每一噸產品的成本要比過去降低百分之二十。

要打礦山仗,先打思想仗[編輯]

在大打礦山之仗的戰鬥中,這個廠堅持抓兩種思想、兩條路線鬥爭,進行了三破三立。

破「冶煉中心」的謬論,立采、選、煉綜合平衡的思想。廠領導根據有的部門和礦山爭設備、爭材料、爭人員的情況,組織廣大職工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確切地計算原料的生產,……是我們每一種國營工業和合作社工業從開始進行的時候就必須注意的。」並聯繫本廠在礦山建設上兩條路線鬥爭的實際,批判「冶煉中心」的謬論,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冶煉對礦山的依賴關係。要發展冶煉生產,必須狠抓礦山建設,積極搞好采、選、煉的綜合平衡。這樣,全廠才能逐步把生產建設的重點轉移到礦山上,不僅在資金、設備、材料、人員上做到了優先保證礦山的需要,而且全廠供銷、動力、機修、運輸等部門也都走上了為礦山服務的軌道。

破「建礦無能為力」的論調,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前年,廠里召開會議,討論一個新礦山的建設問題。有的同志提出,為了使這個礦儘快形成生產能力,應該主動配合基建部門,組織力量承擔部分掃尾工程。有的同志卻認為:冶煉廠是生產單位,興建礦山無能為力,基建部門應該一包到底。廠領導發動大家,把兩種意見提到路線鬥爭的高度來分析。使大家認識到:所謂生產單位建礦無能為力,實際上是「等、靠、要」的思想在作怪,這不符合毛主席倡導的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的革命路線。最後,決定擔負起部分掃尾工程做到了邊建設、邊試車、邊生產,加快了礦山的建設速度。

破懦夫懶漢的思想,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般地說,礦山建設,比其他建設更苦、更累、更難。領導礦山建設,要有一股很大的革命幹勁,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為了培養這種精神,廠領導狠抓思想革命化這個根本,不斷破除怕苦、怕累、怕難的懦夫懶漢思想,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領導群眾,大打礦山之仗。前年,這個廠抽調了五十多名幹部充實礦山各級領導班子。這些幹部朝氣蓬勃地戰鬥在生產第一線,帶領群眾前進,受到了礦工的好評。

領導深入下去,切實解決問題[編輯]

要打好礦山仗,領導必須深入生產第一線,細緻地調查研究,切實地解決問題。

有個礦是全廠有名的「老大難」單位。問題在哪裡?廠里的主要負責幹部,親自到這個礦進行調查研究。經過深入了解,才發現這個礦落後的主要原因是有壞人暗中煽動無政府主義思潮,破壞正常的生產秩序。他們在深入開展「一打三反」和整黨建黨運動中,發動群眾揭開了階級鬥爭的蓋子,揪出了一小撮興風作浪的階級敵人,狠狠打擊了無政府主義的歪風邪氣,迅速扭轉了這個礦的落後面貌。

新建的另一個礦,由於選礦廠設備安裝質量不好,卡住了整個礦山生產的脖子。礦石挖出來了,就是選不出來。在這個礦蹲點的廠領導幹部抓住這個問題,帶領一個有工人、幹部、技術人員參加的攻關小組,從破碎開始,一道道工序進行檢查。他們發現選礦上不去的關鍵是球磨機運轉不好,就解剖了一檯球磨機,終於找到了運轉不好的關鍵是傳動部分磨損太大,於是立即組織廠機修車間進行加工修理,提高了選礦效率。這個礦的氧化礦含泥巴太多,過濾效率低,造成了沉澱池大量跑礦的現象,浪費很大。這個領導幹部又召開了工人座談會,發動大家出主意,想辦法,一面改進過濾機,一面擴大沉澱池,提高了金屬回收率。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