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交通發展規劃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
制定機關: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2年7月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
PDF版本

前言

[編輯]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北京建設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為特徵的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階段。為了更好地指導「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加快推進《北京交通發展綱要(2004—2020)》和《北京市建設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行動計劃(2009—2015年)》各項目標的完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會同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等部門以及民航、鐵路、郵政等相關單位開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總結了「十一五」時期交通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分析了「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面臨的形勢,並通過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交通發展的形勢分析,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的目標和戰略對策,確定了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並制定了相關的保障措施。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遵循「開放、科學、務實、創新」的編制原則,舉辦了國家部委、周邊省市交通部門、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區縣政府等十餘次座談會,召開了院士、國務院參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交通專家、市民代表等多次諮詢會,開設了網上公眾建言獻策專欄,在廣泛吸收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

規劃實施期限:2011年-2015年。

一、交通發展形勢

[編輯]

「十一五」期間是北京市機動車增長最快、交通投入最大、交通結構改善最明顯、交通管理最有效、市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交通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克服重重困難,加快構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為特徵的新北京交通體系,應對了5年淨增200多萬輛機動車的挑戰,基本滿足了市民不斷增長和變化的交通需求,適應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十一五」時期市級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到約2118億元,占同期GDP的4.0%,比「十五」時期增長101.3%。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投資占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59%。實施公共交通低票價優惠政策。建成10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到336公里。優化調整地面公交線網,實現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交」。2010年城市公共交通客運量達到68.98億人次,比「十五」末增長33.2%。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十五」末的29.8%提高到39.7%。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市區城市道路總里程達到6355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達到263公里,比「十五」末增長14.3%。市域公路總里程達到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903公里,比「十五」末增長64.8%,實現了「區區通高速」。幹線公路里程達到3462公里,比「十五」末增長15.6%,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幹線公路總里程的比例從63.5%提高到88.6%,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建成了T3航站樓、北京南站、我國第一條自主創新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等對外交通設施。建成了東直門、西直門等5個綜合客運樞紐。

建成了城市交通智能指揮控制系統、軌道交通運行指揮系統、國內首個動態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等一批智能化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建立了三級交通應急預案體系,形成了治超、治安等多項職能為一體的公路綜合執法檢查網絡。實施了市政交通一卡通應用技術等30多項地方交通標準。推廣使用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推進了廢舊輪膠粉改性瀝青等一批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應用。

分階段實施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工作,完成了1000多項疏堵工程項目。實施了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錯時上下班、重點區域停車價格調整等需求管理措施。科學籌劃,精心組織,實現了安全、準點、可靠、便利的奧運交通總目標,賽事交通和社會交通和諧運轉,圓滿完成了國慶6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的交通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間北京交通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人口、就業崗位和城市主要功能區建設仍集中在中心城,出行時空分布更為集中,潮汐特徵更為明顯,中心城交通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劇;機動車發展呈現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態勢,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軌道交通線網密度低,地面公交運行速度慢,換乘設施不完善、銜接不暢,難以與小客車出行方式競爭;路網結構不合理,微循環不暢;樞紐場站設施建設滯後,缺乏有效的換乘銜接,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緩慢,占路停車等問題凸顯;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惡化;市民現代交通意識、綠色出行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交通規劃、投資、建設、運營、管理體制機制尚需進一步理順。

「十二五」時期首都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力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首都交通發展的關鍵時期。

隨着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現代化、機動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加劇,未來五年,北京交通形勢依然嚴峻。人口規模突破城市總體規劃預期,出行總量將持續增長、出行需求更為複雜多樣。「十二五」末全市日均出行總量將達到5400~5900萬人次,平均出行距離增加到11公里。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長勢頭很難自行減緩,中心城路網承載能力難以支撐。出行結構優化調整將面臨巨大挑戰,綠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難度大。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主要取決於運行速度、銜接換乘條件、線網布局、舒適度等,而受用地、專用道網絡等條件的制約,改善難度極大。同時,改善自行車出行環境,保持步行和自行車在中短距離出行中的合理比例,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未來五年北京交通將面臨人口、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長的嚴峻考驗。影響交通發展的「六大關鍵」是:有效調控人口和城市功能布局,從源頭上抑制交通需求過快增長;強化交通的引導與支撐作用,協調城市開發建設與交通發展;控制機動車過快增長,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繼續保持交通投入與經濟同步增長,提高交通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落實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政策,大幅改善交通出行結構;進一步強化交通管理,提高路網運行效率。「十二五」時期必須在發展方式、途徑和策略上有新的突破。

二、交通發展戰略

[編輯]

(一)指導思想

[編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力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進一步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為中心,以建設公交城市為主線,努力構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為特徵的新北京交通體系,進一步增強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促進首都交通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規劃原則

[編輯]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要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以人為本,以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公平、和諧的交通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和加強交通需求管理並重、建設管理與養護並重、交通設施規模擴充與結構調整並重、動態交通與靜態交通並重、中心城和新城交通發展並重;堅持標本兼治,通過擴大基礎設施供給、挖掘基礎設施潛力、改善路網設施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強化需求管理政策,加大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力度,實行精細化管理等綜合措施,努力緩解交通擁堵;堅持體制機制管理創新,理順市區兩級交通體制,創新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

(三)發展目標

[編輯]

「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要確保首都交通整體安全順暢,確保中心城特別是核心區交通運行狀況不惡化並逐步得到改善,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持。

具體目標為:
  1. 公共交通吸引力明顯增強,出行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0%,小客車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自行車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
  2. 交通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心城交通擁堵狀況得到緩解。城市快速路達到300公里,建設城市主幹路200公里,建設城市次幹路支路微循環系統400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660公里;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力爭達到14個;建設5萬個公共停車位、2.1萬個駐車換乘停車位、5萬輛規模的公共租賃自行車系統;力爭交通設施承載能力提高20%,中心城路網擁堵指數控制在7左右。
  3. 構建一體化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對外輻射能力顯著提高。基本建成21500公里市域公路網,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000公里;加快鐵路樞紐建設,強化高速鐵路的區域輻射能力;打造適應北京未來發展的世界級大型國際樞紐機場,航空旅客年吞吐能力超過1.2億人次,中轉旅客比例達到20%以上,貨郵吞吐量超過300萬噸;加快出海通道建設。
  4. 交通出行效率不斷提升,交通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形成「1—1—2」小時交通圈,即中心城內通勤出行時間平均不超過1小時,最遠新城到中心城(五環路)出行時間平均不超過1小時,北京到環渤海經濟圈(華北、京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時間平均不超過2小時;交通安全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年萬車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7以下。
  5. 交通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交通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全行業核心業務實現信息化;大幅提高工程科研成果的推廣使用率;通過管理、經濟、技術手段降低全行業能耗水平,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用能大幅降低;力爭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礎上削減10%左右。
表2-1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規劃目標
一、交通出行效率 1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力爭達到50%
2 中心城小汽車出行比例 25%以下
3 中心城自行車出行比例 18%
4 中心城擁堵指數 7左右
5 中心城內通勤出行時間 平均不超過1小時
6 最遠新城到中心城(五環路)出行時間 平均不超過1小時
7 北京到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城市出行時間 平均不超過2小時
二、交通基礎設施 8 軌道交通運營里程 660公里
9 城市快速路總里程 300公里
10 城市主幹道建設里程 200公里
11 城市次幹路、支路建設里程 400公里 
12 公路總里程 21500公里
13 高速公路里程 1000公里
14 幹線公路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比例 92%
15 綜合客運交通樞紐 力爭達到14個
16 建成公交中心站 5處
17 建設公共停車位 5萬個
18 駐車換乘停車位 2.1萬個
19 北京新機場 力爭完成一期工程
20 鐵路客運樞紐 達到7座
21 建設郵政局所網點 1000個
22 城市快速路完好率 92%
23 城市主幹道完好率 90%
24 高速公路平均P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數) 大於92
25 普通幹線公路平均PQI 大於90
26 縣級路平均PQI 大於88
三、交通運輸 27 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 1200萬人次以上
28 中心城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 1300至1500萬人次
29 中心城公共電汽車數量 2.3萬輛
30 中心城公交專用道里程 450公里
31 航空旅客年吞吐能力 1.2億人次以上
32 航空貨郵年吞吐量 300萬噸
33 鐵路旅客年發送量 1.8億人次
34 鐵路貨物年發送量 2900萬噸
35 公路省際年客運量 2640萬人次
四、交通安全 36 年萬車交通事故死亡率 1.7以下
五、綠色交通 37 公共租賃自行車規模 5萬輛
38 貨運「綠色車隊」規模 5萬輛
39 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 「十一五」末基礎上削減10%
六、交通科技 40 新一代智能交通運輸管理與服務體系 建立以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為核心,包括信息基礎、行業監管、交通安全應急、綜合運輸管理與協調、決策支持、多方式公眾出行服務平台六個方面的「一個中心、六大平台」
七、交通人才 41 實施「十百千萬」人才工程 十名領軍人物;百名拔尖人才;千名青年骨幹人才;萬名技術能手

三、主要任務及重點項目

[編輯]

(一)着力推進公交城市建設

[編輯]

全方位深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政策措施,以方便廣大市民出行、最大限度減少路網交通負荷為目標,推進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主體的公交城市建設,實現交通與城市和諧發展。

1、大力發展軌道交通

[編輯]
(1)加快軌道交通建設
[編輯]

確立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運系統中的骨幹地位,發揮其引導與支撐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調整的作用,按照安全、質量、功能、成本、效率五統一原則,加快軌道交通新線建設,擴大線網規模,增加中心城線網密度。建設完成6號線、8號線二期、9號線、10號線二期、7號線、14號線、西郊線、S1線、昌平線二期等10條線路,全面完成2015年軌道交通561公里近期線網建設規劃。加快實施中心城軌道交通加密工程,重點推進16號線、8號線三期、海淀山後線、燕房線建設,2015年全市軌道交通線網運行總里程達到660公里,五環路內線網密度達到0.5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步行1000米即可到達地鐵車站。

隨軌道交通新線同步規劃、投資、建設完善的接駁換乘系統,實現軌道交通與公共電汽車、出租汽車、社會車輛、自行車、步行之間的舒適、順暢、便捷銜接。同時,在既有軌道交通線路的四環路外站點逐步增加建設駐車換乘停車場。駐車換乘停車位建設2.1萬個,「十二五」末達3萬個以上。

(2)提高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水平
[編輯]

按照安全、高效、服務相統一和骨幹線網集中運營的原則,運營主體提前介入軌道交通新線建設,依託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實現軌道交通運營主體間的協調運營和統一指揮。中心城新投入運營的骨幹線路最小發車間隔2-2.5分鐘。實施既有軌道交通線路改造工程,更新運營線路老舊車輛,縮短發車間隔,提高運輸能力,實現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10號線一期高峰發車間隔2分鐘。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達到1200萬人次以上。

(3)加強軌道交通養護
[編輯]

健全完善軌道設施監測和養護維修體系。配備完善設施監測和養護設備,實現養護維修作業對全線網的覆蓋,實現工務大車維修檢測作業的全面覆蓋,對既有線路進行車站、橋梁及線路、場區以及結構等方面的檢測和維修,加強運營的安全保障。

2、優化完善地面公交系統

[編輯]

充分發揮地面公交的主體作用,規劃、實施以快線網為骨架、普線網為基礎、支線網為補充,覆蓋中心城、新城、鄉鎮的公共電汽車服務網絡。

優化調整地面公交線網,加強與軌道交通的銜接,增加支線網密度,增設小區延伸線路和區域「袖珍線路」,提供多樣化公交服務,完善線網功能結構。公共電汽車線路條數達到760條,中心城日均客運量達到1300~1500萬人次,90%乘客步行到最近車站距離不超過500米,高峰時段主要幹線候車時間3至5分鐘,高峰時段平均滿載率控制在70%左右。

重點建設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統,在主要客流走廊和快速路上施劃公交專用道150公里,總里程達450公里以上並連續成網;建設完成阜石路、廣渠路等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完善朝陽路、安立路快速公交線路的道路設施條件,基本實現與社會車輛的物理隔離;依託專用道,重點發展市區公交環線、快線及與新城之間聯絡線。

優化車型結構,適當增加地面公交運力,提高車輛的安全、舒適、環保性。中心城公共電汽車數量達到2.3萬輛,其中空調車比例由50%提高到70%,車輛能源結構以國Ⅳ和國Ⅴ柴油公共汽車為主,以天然氣公共汽車為輔,以無軌電車、純電動、混合動力公共汽車為補充。

3、加快樞紐場站建設

[編輯]
(1)綜合交通樞紐
[編輯]

重點建設四惠、宋家莊、蘋果園、北苑北、望京西、豐臺火車站、菜戶營、北苑、通州核心區、霍營等10個客運樞紐;推動開展首鋼、海淀山後、新國展、芍藥居、奧體南區、首都機場、商務中心區(CBD)、星火站、北京新機場、門頭溝等樞紐的前期研究工作。保證內外交通及各種交通方式的合理銜接,改善換乘條件。

(2)公交場站
[編輯]

加快永久性公交場站建設,建成溫泉、北七家、後沙峪、郭公莊、麗澤南5處中心站,西直門南、西直門北、冷泉、青塔等25處首末站;將一批臨時場站轉化為永久場站;重點在公主墳、大北窯等10處區域建設多港灣式中途換乘站,建設臨時場站40處;合理調整車輛保養布局,建成五里店、清河2處保養場;鼓勵新能源電動汽車的使用,建成小營、四惠2處電動車公交場站;規劃建設木樨園、方莊、右安門、和平里等多處立體停車場,提高現有場站停車能力。

4、加強郊區客運體系建設

[編輯]

完善郊區客運場站建設,新建五級客運站80個,實現鄉鎮客運站覆蓋率達到100%的目標。推動郊區客運經營主體公司化、經營方式公交化、經營行為規範化,建立以軌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市區公交放射線為快線、區縣城區到鄉鎮線路為幹線、鄉鎮到行政村線路為支線的三級客運體系,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

(二)着力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建設

[編輯]

強化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引導作用,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設施承載能力和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幹道系統和次支路系統建設,利用地下空間完善路網結構,加大中心城公共停車場建設力度,改善停車環境,緩解中心城交通擁堵。加大新城內部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建立多模式交通走廊,引導新城開發。加快以高速公路和國、市道為骨幹,功能和結構完善的市域及區域公路網建設,構建公路、鐵路、民航為一體的交通設施體系,提升對外輻射能力。

1、提高中心城基礎設施承載能力

[編輯]
(1)城市道路
[編輯]

完善「環路+放射線」架構的快速路系統。建設廣渠路二期、京良路、懷豐路、西外大街西延、京新高速公路(北四環至北五環段)、麗澤路,總里程達300公里。加快推進建國門橋、十八里店橋、遠通橋、太陽宮橋等11處快速路節點改造,打通「瓶頸」,完善快速路功能。

繼續推進主幹路系統建設。增加南北貫通通道,建設城東幹道、城西幹道、萬壽路南延、上莊路(含西山隧道)等;推進建設新街口北大街、台基廠大街、學院南路東延、北辰東路南延和首體南路南延等,打通斷頭路;建設柳村路、金中都南路、西客站南路南延、梅市口路西延、射擊場路、翠湖南路、定福莊路、長安街西延、古城大街南延和北辛安路南延等,支撐城市重點功能區及城南地區、園博會等重點地區發展。建設主幹路200餘公里。

着力推進次支路建設,改善微循環系統。重點改造中心城的主要擁堵節點,打通一批斷頭路,改善街坊路及居住區內道路系統;建設幹道系統和軌道交通沿線的微循環系統;建設城市重點功能區、交通樞紐及交通擁堵區域周邊微循環系統。建設次幹路、支路里程約400公里。

提高城市道路養護水平。大修道路870萬平方米,大修橋梁20座,加強橋梁抗震改造、車轍治理、橋梁安保、道路橋梁檢測等日常養護工作。城區主幹路完好率達到90%,快速路完好率提高到92%,步道完好率達到88%,A、B級橋梁占90%,無E級橋梁。

(2)停車設施
[編輯]

本着「以靜制動」的原則,着重改善居住停車條件,適度滿足出行停車需求,逐步形成以配建停車為主、路外公共停車為輔、路側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格局,推動城市靜態交通資源社會共享。落實規劃公共停車場用地,以解放軍總醫院、同仁醫院、北京醫院和人民醫院公共停車樓(庫)建設為試點,推進中心城5萬個公共停車位建設;在開展老舊小區停車改造試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建設20萬個簡易式、機械式停車位。

2、推進區域、城鄉交通一體化

[編輯]
(1)公路
[編輯]

全面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市域內高速公路,推進國、市道高速公路系統建設,提高高速公路網絡整體承載能力。配合河北省加快推進首都大外環高速公路建設,有效疏解過境交通。建設G3京台高速(五環—市界)、G5京昆高速(大苑村—市界)、G7京新高速(五環—六環、德勝口—延慶縣城)、京密高速一期(京承高速—開放環島),共計126.9公里。「十二五」末高速公路總里程達1000公里。推進G45大廣高速通州平谷段、密涿支線(機場第二高速—市界)、連接北京新機場的高速公路、京密高速二期(北五環—京承高速)、109國道高速(六環軍莊立交—市界)、京承高速-大廣高速聯絡線等高速公路建設。適時拓寬改造六環路。完善國道網布局,加大國道提級改造力度。按照一級公路標準改造101國道繞城線(密雲縣彩虹門—沙河鐵橋)、108國道(小園—河北鎮)、110輔線應急線(黑龍潭北部停車場—袞天溝停車場)、111國道(湯河口—市界)等,共計80公里。啟動建設104國道(青雲店—市界)、107國道(六環—市界)、111國道昌平、懷柔段等。加強市道建設。改建國道間聯絡線,東部發展帶聯絡線,南部、北部橫向聯繫道路;重點改造昌金路、懷長路、密興路等。市道新、改建里程共計200公里。

完善區縣之間、區縣內部縣道網布局,支持山區旅遊產業及溝域經濟發展,新、改建縣道300公里。

推進農村道路建設,支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善重點鎮、一般鎮、行政村之間的聯絡道路,提升鄉村道通行條件。完善村道路面狀況,推進村內幹道和街坊路道路硬化。

完善戰備公路系統建設,加強駐京部隊出行聯絡線的道路建設;完善大件運輸通道系統建設,滿足大型設備運輸需求;以防止和減少事故為重點,加快推進鐵路道口「平改立」。提高公路養護水平,公路養護覆蓋全部公路網。加強橋梁抗震、交通工程改善、綠化工程改善、地質災害防護工程等。到2015年,平均路面使用性能指數(PQI)高速公路大於92,普通幹線公路大於90,縣級路大於88,普通公路小於70的比重下降至7%以內;國省幹線公路每年大中修的比例不少於13%,其中大修不少於8%;及時消除國省幹線上的危橋,每年國省縣公路一二類橋梁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市公路養護廢舊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達到50%,國省幹線公路廢舊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達到80%以上。實現一般災害情況下公路應急救援2小時內到達,建立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和隊伍。

完善貨運場站體系。擴建馬駒橋、閻村、黃村、豐臺等貨運站,新建大莊、東壩、孫村、豆各莊等貨運場站,完善平谷馬坊物流基地,加快具有口岸功能的馬駒橋物流基地建設。同時,對現有貨運場站進行整頓規範。初步建成專業化、多方式整合的貨運場站體系,支撐城市產業布局及各項功能發揮。

(2)民航
[編輯]

力爭建成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同步建設周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首都國際機場第四條跑道及相關配套設施,完成2號航站樓升級改造及西區A380運行區域改造,完善周邊交通基礎設施。到2015年,航空旅客年吞吐能力達到1.2億人次,中轉旅客比例達到20%以上,貨郵年吞吐量達到300萬噸。

提升首都國際機場功能和地位,將其建設成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實施首都國際機場總體規劃修編;爭取完善空域政策,提升空域、航路、航線的容量和流量;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業發展。

(3)鐵路
[編輯]

建成京滬高速鐵路、京廣客專,建設京瀋客專、京張城際,推進京唐城際、京九客專至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建設。建成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徑線,建設西長線至豐沙、京原2條聯絡線,實施黃良線電化改造及東北環複線、電化改造,推進貨運外環線及魏善莊、三河技術站建設,推進百子灣至亦莊聯絡線建設,形成「10條鐵路幹線、4條客專、4條城際、3條環線」、「客內貨外」的總體布局。

改擴建豐臺站,新建星火站和新北京東站,形成北京客運七站布局。建設竇店集裝箱中心站、昌平集裝箱辦理站。建成順義、通州、大興、雙橋、房山貨運物流中心。完成黃村行郵基地。

實現京原、京通、京承電化改造。建成北京鐵路調度中心和鐵道部調度中心。建成北京客專綜合維修基地,完善北京動車檢修設施。加強客運信息化建設。加強鐵路樞紐與城市交通的高效接駁。

到2015年,基本建成點線能力匹配,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安全、高效、便捷的首都鐵路運輸服務體系。鐵路旅客年發送量達到1.8億人次,貨物發送量達到2900萬噸、貨物到達量達到6700萬噸。

(4)郵政
[編輯]

建設北京站郵政樞紐改擴建工程、約1000個郵政局所網點建設工程;完成全市1.8萬多幢老舊住宅樓房信報箱補建更新、2000個社區郵政服務站建設;新建700個郵政報刊亭;加快郵政技術措施和信息化水平的建設與改造。利用現代化交通平台提升快遞服務水平。

基本實現每萬人一個郵政服務網點、住宅樓房一戶一個信報箱、有條件的城市規模社區設置一個郵政服務點、農村每個行政村建有一個健康運行的村郵站;局所平均服務人口1萬人,平均服務半徑1.8公里;具備通郵條件的住宅樓房通郵率達到100%、住宅樓房標準信報箱插箱投遞到戶率達到100%、轄區內互寄郵件次日送達率達到100%。

(5)新城交通體系
[編輯]

建立新城內部綜合交通體系。堅持新城開發建設與交通協調發展,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建立級配合理、尺度適宜的新城道路網絡,特別重視次幹路、支路建設;打造新城便捷、舒適的步行及自行車系統,創造有利於「步行/自行車+公交」的出行模式。

加快構建新城多模式對外交通走廊。利用市郊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等建立新城與中心城、新城之間聯繫的多層次、複合型交通走廊;加快建設連接三個重點新城的綜合交通走廊,實現三個重點新城分工合作的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心城人口、產業和功能疏解。

(三)着力推進實施交通需求管理

[編輯]

綜合利用經濟、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強化交通需求管理,抑制機動車的過快增長和過度使用,努力緩解中心城交通擁堵。

  1. 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並嚴格公務車使用管理。在此基礎上,對單位和個人年度淨增載客汽車實施總量調控,遏制過快增長。
  2. 繼續實施機動車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措施和黃標車限行規定。遇有惡劣天氣、重大活動、重要節日等可能引發嚴重擁堵情況,適時採取重點交通擁堵路段高峰時段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措施。
  3. 提供多元化交通服務。積極發展中小學校校車服務系統;鼓勵單位開行班車;規範合乘。
  4. 充分利用電視電話會議等現代化手段,提高效率,減少交通出行。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錯峰出行。
  5. 加強停車管理,按照差別化供給的原則,修訂頒布建築物停車位配建標準;按照「中心高於外圍、路內高於路外、地上高於地下」的原則擴大差別化停車收費區域範圍,制定停車收費政;加強停車經營企業信譽管理,提高停車服務水平。

(四)着力推進交通精細化管理

[編輯]

提高交通系統安全、有序、順暢運行水平,寓管理於服務中,在管理中體現服務,以規範化為手段,以人性化為目標,推動交通精細化管理。

1、加強交通秩序管理

[編輯]

優化交通組織方式。科學設置區域交通單行線系統。研究城市快速路及主幹道的高承載率車道和放射線的潮汐車道設置。優化調整城市快速路和主幹道出入口,渠化改造道路交叉路口,改善路網功能。

完善和提升交通標識系統功能。優化複雜交通點段標識的設置,增設預告類和確認類指路標識,增設地面標識,規範交通樞紐、場站的標識設置,使交通標識系統科學、連續、有效。綜合治理交通秩序。調整優化信號燈配時,完善設施搶修模式。改進勤務指揮模式,突出重點環節管控。嚴整道路交通秩序、停車秩序,減少因亂致堵,集中力量治理和疏導交通堵點、亂點、黑。

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實現交通安全設施與新改建道路交通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驗收。重點加強鄉村公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

2、推進交通路政管理

[編輯]

創新路政管理手段,提高路政管理設施與裝備水平,加快路政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加強路政設施管理,實現路政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

加大對惡意違法和嚴重危及公路設施安全的查處力度,力爭路政案件查處率達到90%以上。完善路政全程辦事代理制度,優化服務環境。建立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快速反應的路政執法隊伍,推進規範執法、文明執法。

提高城市道路管理水平。加強城市道路占掘路許可和監管工作,強化對地下工程穿越道路橋梁設施的安全監管;明確市區兩級道路的管理職責,落實管理主體,消滅「無主路」,建立城市道路數據動態更新機制。

制定開放使用地下交通連廊的相關管理辦法。完善配套設施,加快實現中關村西區、金融街、奧林匹克中心區地下連廊的交通功能,建設商務中心區(CBD)地下交通連廊。

3、強化交通運輸行業監管與服務

[編輯]
(1)出租汽車
[編輯]

繼續實施出租汽車總量調控政策,出租汽車總量保持6.66萬輛;推進新能源車在出租汽車行業的示範應用,運營車輛全部達到國Ⅳ標準及以上;全市具備調車功能的出租汽車數量達到75%以上,車輛空駛率降低到35%以下;完善管理機制,依法維護乘客、駕駛員和企業的權益,保持行業安全穩定。

(2)道路客運
[編輯]

依託客運樞紐,科學配置客運班線和運力資源,省際客運班線達到850條、線路總里程為46萬公里左右;本市省際客運車輛達到1270輛;省際客車GPS使用率達到100%;年客運量達到264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96.36億人公里;旅客平均運距達到365公里左右。

堅持旅遊客運運力規模總量控制,保持合理的運力結構,調整和優化旅遊客運運力資源,高級客車占客車總數比重達到70%以上,營運客車GPS使用率達到100%。形成以旅遊包車為主,其他包車、旅遊班線為輔的旅遊客運服務體系。逐步建成以北京市旅遊集散客運體系為主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遊散客運輸網絡體系。

(3)汽車租賃
[編輯]

租賃汽車規模控制在4萬輛左右,經營備案業戶300家、營業門店420家左右,具有安全監控及導航功能的車輛達到40%。建設汽車租賃信息管理系統,搭建政府與企業聯網的管理平台,建設汽車租賃公共信息服務和信用管理平台。初步形成管理機制完善,公共服務規範,市場環境良好,行業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4)道路貨運
[編輯]

以滿足城市正常運行、生產生活需要為目標,建立和完善城市配送體系,研究並制定城市中心區貨物運輸組織方案和措施,制定城市中心區從事晝運的貨運經營者的條件、貨運車輛營運技術要求地方標準以及城市中心區貨運車輛通行證管理辦法等規定,城市配送體系基本形成規模,與鐵路、水路、航空運輸接駁的道路貨物運輸網絡初步形成,中心城區道路貨物配送系統承擔城市正常運行所需貨運量的70%左右。

加快新技術及貨運信息平台的開發和應用,加快北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設,建成道路貨運公共信息服務系統;推進危險品等專用車輛安裝行車記錄儀和GPS裝置,構建危險品運輸監控平台,提高貨運行業服務水平。注重培育貨運市場,推進形成綜合性一體化服務的物流龍頭企業。

(5)機動車維修
[編輯]

建設誠信行業。機動車維修行業AAA級企業占考核企業總數的比例由10.4%上升至12%。完善機動車維修電子地圖和維修企業收費備案等各種信息,規範企業經營服務行為,提高行業和企業服務水平。

建設機動車維修行業管理信息系統、推廣汽車不解體診斷技術、汽車維護標準化作業模式等科技項目,提高汽車維修故障診斷水平和確保汽車維修質量。開展水性漆示範項目調研和推廣。

全面實施機動車維修技術人員從業資格考核制度,機動車維修行業從業人員持證率達到30%以上。

制定並落實機動車維修企業危險廢物歸集處置相關辦法,力爭實現全行業簽約率100%。逐步推行營運車輛檢測/維護制度。通過開展噴烤漆房設備安全管理等安全示範項目和各種安全活動,提高安全意識,加強安全檢查,確保行業安全。

(6)水域遊船
[編輯]

加強水上安全管理。力爭20%的遊船單位通過安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或達到4A級景區標準;遊船單位安全保障資金投入的年增長率不低於5%;現有老齡船舶以每年10%的比例淘汰更新,自航船舶平均船齡達到5年以下,達到全國非水網地區先進水平;保持船舶法定檢驗率100%;形成高效應對水上交通和公共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精通業務、人員穩定的海事執法隊伍。

4、加強交通運輸行業市場監管

[編輯]

創新監管方式,加大市場主體在市場規範發展中的責任;加強科技執法裝備建設,完善覆蓋全市的交通執法信息管理系統和執法指揮調度系統。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市場監管效率和水平。

加大對出租汽車、省際客運、旅遊客運、貨運、機動車維修等行業非法經營的管控力度,重點加大非法客運經營打擊力度;加大對業內重大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重點打擊嚴重侵害乘客權益的行為和化學危險品違法運輸行為。為交通運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5、提高交通安全應急管理水平

[編輯]

堅持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管理相結合,以應急準備為抓手,以處置救援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平安交通」建設為主線,以構建現代化交通應急體系為目標,實現本市交通行業應急體系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交通安全應急綜合管理
[編輯]

強化應急處置救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決策機制和現場指揮與協調機制;推進應急救援搶險隊伍和應急物資的建設管理,建立基礎數據庫和調動方案;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制定應急保障預案和專項處置預案;強化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管理工作體制機制;建立應急善後保障體系,加強恢復重建機制建設、調查評估機制建設。

(2)交通安全應急行業管理
[編輯]

健全法規標準,規範安全管理制度,加強行業監管,全面履行安全監管職責,規範經營行為,完善汽車噴烤漆房等交通產品認證、安全綜合評價、備案、監管與退出機制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制度,加強設施設備的安全技術管理;加大安全宣傳力度,強化人員安全、應急救援知識和能力培訓考核和管理。

6、嚴格超限超載治理

[編輯]

以構建管理機制為中心,確立和完善市區兩級治超及綜檢管理機構為重點,依託固定站點,按照「建設標準化、管理制度化、運營規範化」要求,不斷完善治超網絡,強化聯合執法力度,提高科技治超水平,形成治超工作的穩定態勢,確保全市超限超載率控制在1%以內。

完成15個綜合檢查站的建設;在所有貨車繞行的縣、鄉、村等低等級公路上,統一設置龍門架、隔離墩等限高限行設施,強化縣鄉村公路治超工作力度;推進實施貨物裝載源頭運政派駐和巡查制度,加強超限源頭監管。

7、加大交通疏堵工程力度

[編輯]

實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在規劃紅線範圍內,對既有道路設施進行改造和完善,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市級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用於優化平交路口、設公交港灣、交通組織優化等疏堵項目,以及交通信號優化、增設交通標誌、標線、隔離護欄和安全防護設施等交通管理項目。

8、完善法規、標準和制度

[編輯]

出台一批促進交通可持續發展、緩解交通擁堵的配套法規、規章,以保障停車泊位管理、擁堵收費管理、公共交通管理、出租汽車管理、城市道路管理、汽車租賃管理、水運管理、鄉村道路管理等工作的順利開展。

各相關行業依據法規和規劃,制訂行業發展指導意見,建立企業信用考核體系,完善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優化行業結構,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

建立內容完整、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的北京市交通標準體系。組織完成設施建設、養護、運營、管理、監管及服務等方面約60項地方交通標準的制修訂任務。

制定完善全市交通執法程序性規定。建立功能完備的法規培訓考核系統,修改完善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文書案卷評查標準。

(五)着力推進綠色交通體系建設

[編輯]

1、完善步行及自行車系統

[編輯]

改善步行、自行車設施條件,提高出行安全、便捷、舒適程度,鼓勵步行、自行車出行。重點排查並完善中心城及功能區的行人步道和自行車道系統,建設完善一批立體人行過街設施;在CBD等重點地區、重點大街和歷史文化保護區建設一批自行車、步行示範區;在主要公交車站、軌道站點及客流集中地區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依託軌道交通站點和公交樞紐,推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設,設置1000個左右自行車租賃點,形成5萬輛以上租賃自行車規模;推進無障礙交通設施與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中心城無障礙交通出行網絡。

2、構建綠色配送系統

[編輯]

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需要,實現傳統道路貨運業向現代物流業社會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轉變。組建5萬輛規模的「綠色車隊」,承擔70%的日常物資運輸和本行業全部應急物資運輸任務。依託貨運樞紐場站,帶動城鄉物流配送業發展。

3、推進交通行業節能減排

[編輯]

加強公交車輛節能環保技術研究和既有車輛改造,擴大新能源汽車使用規模。開展軌道交通機車牽引、照明、供電、通風空調等節能減排工作。擴大高速公路不停車電子收費(ETC)系統、動態車載導航系統的應用規模。開展低碳公路、高速公路服務區、交通樞紐、軌道交通等示範工程,建設交通節能減排重點試驗室。

(六)着力推進交通科技創新與信息化

[編輯]

1、促進交通運輸科技創新

[編輯]
(1)建設新一代智能交通運輸管理與服務體系
[編輯]

逐步建立以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與服務體系,基於新一代的通信平台、全流程數據採集、處理與決策支持的新方法,着重建立「一個中心、六大平台」,為交通運輸規劃管理決策、運營組織服務和公眾出行提供城鄉一體化的新應用與新服務,實現人、車、路及環境信息互通和諧運轉。

建設信息基礎平台。重點建設城市道路、公路數據採集與服務系統,公共交通客流數據採集與服務系統,交通運輸統計信息系統等。

建設行業監管平台。完善交通綜合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城市道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執法管理等行業監管系統,建成出租行業運營數據採集分析、機動車維修服務與監管、汽車租賃服務、貨運信息服務等運輸行業服務與監管系統。

建設交通安全應急平台。完善交通行業圖像管理系統,最大化整合接入北京市交通行業現有與外部圖像資源,建設完善地面公交、軌道交通、場站等圖像信息系統。建設交通安全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城市道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系統、軌道交通安全防範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極端天氣條件下道路交通保暢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等。

建設綜合運輸管理與協調平台。建設覆蓋縣級以上公路的公路運行狀況監測系統,建成覆蓋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等行業的公共交通運營安全監測體系,實現地面公交、軌道交通、出租汽車、民航、鐵路、交管等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

建設決策支持平台。重點建設全市交通運行仿真分析系統、面向交通規劃設計的出行分析系統、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管理系統、基於手機定位數據的交通出行指數分析及預報系統、交通運行監測分析系統、擁堵會商決策支持系統、擁堵收費監測評價系統等。

建設多方式公眾出行服務平台。重點建設公眾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智能化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慢行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智能停車信息服務系統、智能化交通設備設施檢測中心、車輛租賃信息服務系統等。

建設行業企業運營智能化系統。重點建設地面公交智能調度與安全防範管理系統、停車管理和誘導系統、出租運營調度與管理系統、物流綜合信息網、軌道網絡化運營安全、綜合交通樞紐智能化系統等。完善兩客一危智能調度與網絡化運營組織系統。

(2)工程科技
[編輯]

開展道路、橋梁、軌道交通結構類型與構造設計、抗震及修復加固等規劃設計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推廣新型拌和材料、高性能道路結構、地下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研究與應用。

推動基礎設施快速修建、應急搶險、道路排水除雪等基礎設施預防性養護及快速修復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開展山區高邊坡綜合防治、隧道施工風險識別和監測預報、軌道交通設施及車輛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機動車狀態監測評價等防災減災監測技術研究。

(3)研發基地建設
[編輯]

重點建設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產業基地、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基地、交通基礎設施材料研發基地、城市交通仿真與規劃研究基地、動態交通信息服務產業化基地等一批交通重點科研、產業基地。

2、提升交通管理科技水平

[編輯]

建設城鄉一體化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新建信號系統控制路口1700處(含高清視頻檢測和闖紅燈違法監測功能),對1984處單點控制機進行聯網改造,實現全市所有路口的信號系統覆蓋和聯動協調控制;新建公交優先控制系統400處。

擴建交通綜合監測系統。新建1600個雙向交通綜合監測斷面,實現對8道防控線以及全市17條高速公路的全覆蓋;建設電視監控設備2000套,新建固定式交通違法監測設備3000套;新建公交車載違法監測設備1000套;新建交通流檢測設備500套。

完善公眾信息服務與誘導系統。新建室外誘導顯示屏550塊,形成一整套動態信息誘導服務體系,實現道路交通信息的社會共享。

建設交通組織優化與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建設路側停車智能化管理系統1000套,實現停車信息監測、違法停車監管、智能停車收費、數據分析與服務、停車信息誘導以及輔助決策與管理;完善全市交通仿真基礎模型,構建北京市區域大規模路網的交通組織優化仿真平台,完成路網改造仿真評價。

開展物聯網交通運輸服務平台建設。重點實現對危險品運輸車輛、專業貨運車輛等重點車輛的管理和服務,完成通行證防偽車輛准入限行控制;全面推廣應用「電子專用標籤」等測手段,逐步實現對全市車輛的動態感應和有效控制;開發涉車涉駕信息應用系統,促進車駕信息資源在社會領域的全面應用。

全面整合強化「一個中心,三個平台」。全面融合共享交通基礎數據,形成「大情報」體系;完善接處警和指揮調度監督、警務信息快速部署系統;增加122接警座席數量,實現智能語音航功能,提高系統的自動處理能力;建設交通管理容災備份中心和網絡中心,提高系統和數據對災難性事件的抵禦能力;開展機房等科技配套工程建設。

(七)着力推進交通文明建設

[編輯]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交通參與者現代交通意識,營造「改善交通我參與,交通順暢我快樂」的社會氛圍,完善文明出行、文明服務、文明管理長效機制。

1、開展交通文明宣傳

[編輯]

開展交通文明宣傳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單位、進農村活動,號召市民文明行車、乘車、停車、行路;深入開展排隊日、讓座日、交通志願者服務活動和公交、地鐵、出租汽車等窗口行業創建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活動;提升交通服務、管理文明水平。

2、倡導綠色出行

[編輯]

通過開展「公交周」、「無車日」、「少開車」等活動,倡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倡導使用清潔能源汽車和低排放、低能耗汽車。

3、提高行業文明素質

[編輯]

圍繞「服務文明、管理文明」,精心打造具有時代特點、首都特色、行業特質的服務品牌和交通文化,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加快誠信體系建設,培養樹立先進典型,促進交通發展環境明顯提升、行業文明素質明顯提高、崗位服務意識明顯增強。

(八)着力推進實施人才工程

[編輯]

1、建設人才引進、培養、服務、管理平台

[編輯]

建設人才引進平台,為緊缺型及關鍵性崗位人才引進建設綠色通道;建設人才開發與培養平台,加強行業行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高層次專業技術、行業高技能和關鍵崗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建設人才激勵平台,鼓勵人才創優爭先;建設人才使用及管理機制交流平台,創新交通行業用人機制;建設人才信息服務平台,加強對行業人才管理的宏觀指導。

2、加強行業從業人員培訓,提高素質和技能

[編輯]

完善行業從業人員錄取、培訓、考核和監督管理機制,強化培訓管理,提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2萬名高素質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管理人員;實現執法隊伍管理正規化、裝備標準化;強化安全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建設。

3、打造一支精幹高效的創新人才隊伍,增強交通可持續發展源動力

[編輯]

實施「交通科技人才集聚工程」,集聚一批國內外交通科技前沿的學術領軍人才,建設「十名領軍人物、百名拔尖人才、千名青年骨幹人才、萬名技術能手」的創新人才梯隊,完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組建交通行業專家技術委員會。組建北京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

4、提高管理人才素質和能力

[編輯]

在高級專業性崗位探索職員聘任制度,開展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加大實踐鍛煉工作力度,堅持把崗位鍛煉、崗位輪換、掛職鍛煉、交流任職作為實踐鍛煉的主要方式,探索和拓寬機關幹部到基層和生產一線鍛煉的新方法、新途徑。

5、建設交通人才培訓基地

[編輯]

充分發揮首都高校人才優勢,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下的交通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繼續加大對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投入力度,建成學院房山新校區。形成全日制高職在校生5500人、成人學歷教育1000人、職業培訓能力2.5萬人、職業技能鑑定2.5-3萬人,專業涵蓋城市軌道交通、汽車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公路管理工程等16個專業的北京交通人才培訓基地。

四、實施保障

[編輯]

(一)規劃與用地保障

[編輯]

堅持土地利用與交通協調發展,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嚴格控制中心城建設總量增量,優化新城交通發展模式。建立交通基礎設施用地儲備與批次供地的保障制度。公共交通樞紐場站、公共停車場、交通接駁設施等交通基礎設施用地須在規劃中優先安排落實。在用地緊張、場站停車矛盾突出的地區,應與綠化、公建等用地相結合安排交通功能。

(二)資金與政策保障

[編輯]

堅持交通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配,「十二五」市級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約需3635億元。

啟動機動車排污、交通擁堵、特許經營、土地增值及相關稅費的研究工作,推進建立交通發展專項基金。

完善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設融資模式,逐步建立政府投資、銀行貸款、土地一級開發、資產證券化、社會股權投資、企業自籌、政府貼息等綜合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

確定中心區微循環道路建設市級財政資金補助政策、交通樞紐和地面公交場站、公共停車場投資政策以及地下隧道工程專項投融資政策。

按照建管並重原則,加大交通規劃、科技、管理、應急、法規標準等方面的資金投入。

(三)體制與機制保障

[編輯]

明確市政府各部門、區縣政府交通疏堵責任,進一步完善緩解交通擁堵會商機制;理順市、區(縣)交通建設管理體制,明確職責,建立考評機制;重點推進徵地拆遷、停車建設與管理、超限超載治理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完善。

建立公共電汽車場站建設投資管理體制機制;制定將公共停車場納入交通基礎設施政策機制,優化完善停車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機制;進一步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將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納入審批環節,由政府主管部門對開發代征、代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專項審查、驗收、接養,並實施監管;繼續完善郊區客運運營管理機制,改革完善公共交通票制票價;建立全市交通信息共享機制,研究將交通信息化建設納入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機制。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