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編輯]

《中庸》言道之書也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道本於天也。又曰天下之達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是道不外乎五倫也。唯道不外乎五倫,故曰道不遠人。又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不虛行,有天地而後有天地之道;有聖人而後有聖人之道。學聖人者爲君子之道,反是則小人之道,非吾所爲道矣。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豈有索之虛無以爲道者哉?』唯老氏五千言始尊道於天地之上,其言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之曰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於是求道於窈冥怳忽,不可名象之中,與孔孟之言道,枘鑿不相入矣。

張無垢曰:『道非虛無也,日用而已矣。』以虛無爲道,足以亡國;以日用爲道,則堯舜三之勲業也。

韓康伯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雲『道者何,無之稱也。』其注太極云:『夫有必生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正義申之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爲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老子云:「道生一」即此。』晉人以老莊說易,後儒知其非而終不脫此窠臼,所謂道在邇而求諸遠也。

五倫

[編輯]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五倫也。惟人皆有孝悌之心,故其性無不善。堯舜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欲其自別於禽獸也。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此之謂良知良能,此之謂性善。』釋氏棄其父母昆弟而不知養,雖日變心性何益?

忠恕

[編輯]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帝王之忠恕也。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聖賢之忠恕也。離恕而言仁則爲煦煦之仁,舍忠而言信則爲硜硜之信。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

孟子曰:『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猶是也,君子必自反也。』《論語》曰:『言思忠』又曰:『主忠信』子張問政則曰:『行之以忠』子貢問友則曰:『忠告而善道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蓋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舍忠而能行者。』後人但以忠爲臣道,又以捐軀㣘國者爲忠,而忠之義隘矣。

言動

[編輯]

衣冠中,動作慎,不苟訾,不苟笑,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儒者之事也。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1] 何晏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終以亡身;王安石囚首喪面而談詩書,足以禍國。

謙讓

[編輯]

孟子曰:『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又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也。』恭敬辭讓,本非兩事,舍讓而言敬則空虛無所著,雖日言敬而去禮愈遠矣。禮者,自卑而尊,人人與己相接而不知退讓則橫逆及之矣。天道虧盈而益謙,鬼神害盈而福謙。孔子至聖,賢於堯舜,而自言竊比老彭,謙之至讓之至也。有禮者敬人,敬人而人恆敬之,舍謙讓何以哉?

義利

[編輯]

古之士無恆產而有恆心,今之士即有恆產猶不能保其有恆心也,況無恆產乎?臨賭苟得,臨難苟免,好利而不好名,雖在庠序,其志趣與市井胥徒何以異哉?

王伯厚云:『尚志謂之士,行已有恥謂之士,否則何以異乎工商?特立獨行謂之儒,通天地人謂之儒,否則何以異乎老釋?無其實而竊其名,可以欺其心,不可以欺其鄉!』

廉恥

[編輯]

禮義廉恥,謂之四維,此言出於《管子》而賈生亟稱之,獨柳厚著《四維論》謂:『廉恥即義,不當列爲四。』此非知道之言也。孔子論成人則取公綽之不欲,論士則雲『行已有恥。』廉恥與禮義本同一源,而必別而言之者,以行事驗之而決其有不同也。知禮則不妄動,知義則不妄交,知廉則不妄取,知恥則不妄爲。古人尚實事而不尚空言,故覘國者以四維爲先。人有土田,女反有之是不廉也;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是無恥也;觀二雅之所刺,知管子之言必有中矣。

宋鄧綰以頌王安石得官,謂其鄉人曰:『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爲之。』雖無恥,猶知人笑罵也。章惇召入相,人問當國何先,曰:『司馬光姦邪,所當先辨。』小人無忌憚, 曾綰之不若矣。

方正

[編輯]

王義方彈李義府疏:『昔事,馬周分桃,見寵後交,劉洎割袖承恩。義府小人,固不足責,馬劉貞觀名臣,乃亦有此,匪之傷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4874&page=9

  1. 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