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志
元大德南海志殘本(附輯佚) (宋元)陳大震、呂桂孫 纂修
●目錄
南海志卷第六 南海志卷第七 南海志卷第八 南海志卷第九 南海志卷第十 附錄一 附錄二 後記
●南海志卷第六
戶口 土貢 稅賦 舊志稅賦
○戶口
廣州為嶺南一都會,戶口視他郡為最。漢而後,州縣沿革不同,戶口增減,亦各不一。大抵建安、東晉永嘉之際至唐,中州人士避地入廣者眾,由是風俗革變,人民繁庶。至宋,承平日久,生聚愈盛。自王師滅宋平廣以前,兵革之間,或罹鋒鏑,或被驅掠,或死於寇盜,或轉徙於他所,不可勝計。至元二十七年,朝廷籍江南戶口,方見定數。比年官府肅清,盜賊寧息,人皆安生樂業,故廣之生齒日蕃,戶計日增矣。 前漢: 戶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三。 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後漢: 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 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 晉: 戶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一。 宋: 戶八千五百七十四。 口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 隋: 戶三萬四百八十二。據隋書卷三一地理志,南海郡戶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二,與廣州府志同,疑原書漏「七千」。地域包含十五縣。 唐: 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 口二十二萬一千五百。 宋: 主戶六萬四千七百九十六。 客戶七萬八千四百六十三。據元豐九域志卷九廣南路,此數為七萬八千四百六十五。原書「五」為「三」字。 淳熙: 主戶八萬二千九十。 客戶一十萬三千六百二十三。 口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七。 聖朝: 至元二十七年抄數: 戶一十七萬二千二百八十四。 僧道一千八百丹五名。 大德八年報數: 戶一十八萬八百七十三: 南人戶一十八萬三百二十三。 北人戶五百五十。 僧道一千八百丹五名: 僧尼行童一千六百四十三名。 道士女冠一百六十二名。 錄事司: 戶一萬一十三: 南人戶九千六百四十一。 北人戶三百七十二。 僧道四百一十七名: 僧尼行童三百八十七名。 道士三十名。 南海縣: 戶六萬七千一百六十六: 南人戶六萬七千一百六十六。 北人戶無。 僧道二百九十五名: 僧尼行童一百九十名。 道士女冠一百五名。 番禺縣: 戶二萬七千六百四十一: 南人戶二萬七千四百九十。 北人戶一百五十一。 僧道三百一十一名: 僧尼行童二百八十六名。 道士女冠二十五名。 東莞縣: 戶二萬四千三百九十八: 南人戶二萬四千三百九十四。 北人戶四。 僧道三百七十四名: 僧尼三百五十四名。 道士二十名。 增城縣: 戶七千六百二十八: 南人戶七千六百二十六。 北人戶二。 僧道一百六十二名: 僧尼一百四十二名: 道士二十名。 香山縣: 戶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 南人戶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八。 北人戶二十一。 僧道六十八名: 僧尼四十三名。 道士二十五名。 新會縣: 戶三萬九百一十三: 南人戶三萬九百一十三。 北人戶無。 僧道一百三十八名: 僧尼行童一百丹八名。 道士三十名。 清遠縣: 戶一千七百四十五: 南人戶一千七百四十五。 北人戶無。 僧道四十名: 僧尼二十八名: 道士一十二名。
○土貢
任土作貢,其來尚矣,尊君之義,人心所同。廣為禹跡所奄,楊州之地,厥篚織貝,厥包橘柚,載之禹貢,歷歷可稽。漢初趙佗,因陸賈使回,獻白璧一雙,翠鳥千,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此一時事也。後漢歲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和帝元興元年,臨武長唐羗上書諫止,帝下詔勑太官勿受獻,由是遂省。宋武帝時,州獻入筒細布一端八丈,帝惡其精麗勞民,付有司彈劾,以布還,並制嶺南禁作此布。唐制:州貢銀、藤、簟、竹蓆、荔枝、鼊皮、鱉甲、蚰蛇膽、石斛、沉香、甲香、詹糖香。宋太平興國八年,詔曰:「廣州歲貢藤,每斤去皴麤,中用者纔三兩。自今取堪用者,無使負重致遠,匱民力焉。」又九域志所載:「土貢:沉香一十斤,甲香三斤,詹糖香、石斛各二斤,龜殼、水馬各二十枚,鼊皮二十領。」元豐九域志卷九廣南路:「土貢:沉香一十斤,甲香三斤,詹糖香、石斛各二斤,龜殼、水馬各三十枚,鼊皮一十張,藤蓆二十領。」注稱:「席宜作簟。」後悉除之。聖朝不貴異物,進貢所供藥物而已。上無玩好之需,下無勞頓之擾,其視十里走紅塵者,相去有間矣。今以進獻物色,具載於後。 番禺縣: 藿香五十斤,廣茂壹佰斤 【 又名青姜】 ,柯子五十斤,隨風子壹斤,史君子二十斤。 南海縣: 龍眼子二斤,桄榔子壹斤,史君子三十斤,薑黃二十斤。 香山縣: 蛤蚧七十對。
○稅賦
什一取民,古之制也。漢晉而下,立法不同。唐自租庸調法既壞之後,兵戈日興,土狹費廣,陌錢、間架之類,往往病民。宋行雇役之法,故于田稅之外,又有夏役、秋役、茶錢、賞給之需;商稅之外,復有地基、河渡、銀場、經制之目,名件不一,民以為病。聖朝混一,首以寬民力為第一義,凡宋無名之賦,一切蠲除之。廣為極邊,愈加優恤。惟種田納地稅,買賣納商稅 【 商稅三十稅一】 ,魚鹽舶貨之徵,隨土所有。自此之外,秋毫不擾。今將稅賦名件疏列於後,附以前代諸色科名,以記沿革。
稅糧 鹽課 商稅 酒課
稅糧
本路一司七縣: 田土 田錢 壹佰柒拾伍貫貳佰肆拾伍文肆分。 計正耗米 壹萬貳仟肆佰參拾肆石陸斗貳升伍合肆抄參撮。 正米 壹萬壹仟陸佰貳拾壹石壹斗肆升肆合玖勺整。 鼠耗分例米 捌佰壹拾參石肆斗捌升壹勺肆抄參撮。 稅戶 貳萬捌仟壹佰柒拾柒戶。 丁 貳萬參仟壹佰貳拾捌丁。 米 壹萬肆仟伍佰參拾玖石陸斗參升肆勺。按田錢、稅戶正耗米總數與下列正米、鼠耗分例米合計,理應相符。上下各數多有相符,有一二數不符。此處相差甚大,可能非正耗米總數。當時米容量單位為萬仟佰拾石斗升合勺抄撮圭。 正米 壹萬參仟柒佰參拾壹石參斗肆升。 鼠耗分例米 玖佰陸拾壹石壹斗玖升參合捌勺。 客戶 參萬捌仟參佰參戶。 丁 參萬捌仟參佰參丁。 計正耗米 肆仟柒佰參石陸斗貳升參合柒勺。此正耗米總數應為肆仟捌佰參石柒斗柒升伍合柒勺,相差四數。 正米 肆仟肆佰捌拾玖石伍斗壹升。 鼠耗分例米 參佰壹拾肆石貳斗陸升伍合柒勺。 南海縣: 民糧 壹萬壹仟壹佰玖拾捌戶。 計正耗米 捌仟肆拾捌石貳斗玖升參合玖勺。 田錢 參拾柒貫肆佰玖拾玖文玖分。每文科米伍升。 計正耗米 貳仟捌佰壹拾玖石陸斗壹升壹合玖勺。此正耗米總數應為貳仟捌佰壹拾玖石陸斗參升壹合玖勺,「壹升」為「參升」,總數與分數必有一誤,下同。 正米 貳仟陸佰參拾伍石壹斗柒升。 鼠耗分例米 壹佰捌拾肆石肆斗陸升壹合玖勺。 丁稅戶 壹萬壹仟壹佰玖拾捌戶。 丁 捌仟捌佰捌拾丁。 計正耗米 伍仟貳佰貳拾捌石陸斗陸升貳合。 正米 肆仟捌佰捌拾陸石陸斗。 鼠耗分例米 參佰肆拾貳石陸升貳合。 番禺縣: 民糧 貳仟柒佰參拾貳戶。 計正耗米 參仟玖拾柒石玖斗參升肆合參勺貳抄肆圭。 田錢 壹拾柒貫陸拾參文柒分陸厘。 計正耗米 壹仟捌佰貳拾貳石參斗參升參合捌勺貳抄肆圭。 正米 壹仟柒佰參石壹斗壹升伍合柒勺貳抄。 鼠耗分例米 壹佰壹拾玖石貳斗壹升捌合壹勺肆圭。 丁 貳仟壹佰伍拾柒丁。 計正耗米 壹仟貳佰柒拾伍石陸斗伍合。 正米 壹仟壹佰玖拾貳石壹斗伍升。 鼠耗分例米 捌拾參石肆斗伍升五合。 東莞縣: 民糧 貳萬參仟柒佰貳拾柒戶。 計正耗米 肆仟貳佰參拾參石肆斗壹合伍勺。 田錢 肆拾貳貫玖佰貳拾柒文。 計正耗米 捌佰肆拾捌石參升捌合壹勺。此正耗米總數應為捌佰肆拾捌石參升玖合貳勺,「捌合壹勺」為「玖合貳勺」。 正米 柒佰玖拾貳石伍斗陸升。 鼠耗分例米 伍拾伍石肆斗柒升玖合貳勺。 丁 貳萬壹仟肆佰肆拾參丁。 計正耗米 參仟參佰捌拾伍石參斗陸升貳合參勺。 正米 參仟壹佰陸拾參石捌斗玖升。 鼠耗分例米 貳佰貳拾壹石肆斗柒升貳合參勺。 新會縣: 民糧 壹萬捌仟陸佰壹拾戶。 計正耗米 壹萬陸佰伍拾石伍斗玖升伍合壹勺貳抄伍撮肆圭。 田錢 陸拾伍貫伍佰伍拾捌文參分肆厘。 計正耗米 參仟捌佰柒拾石捌斗壹升陸合壹勺貳抄伍撮肆圭。此正耗米總數應為參仟捌佰柒拾柒石捌斗壹升陸合壹勺貳抄伍撮肆圭,漏記「柒石」。 正米 參仟陸佰貳拾肆石壹斗貳升柒合貳勺貳抄。 鼠耗分例米 貳佰伍拾參石陸斗捌升捌合玖勺伍撮肆圭。 丁稅客戶 壹萬捌仟陸佰壹拾戶。 丁 壹萬玖仟陸拾參丁。 計正耗米 陸仟柒佰柒拾貳石柒斗柒升玖合。 香山縣: 民糧 捌仟參佰壹拾貳戶。 丁 捌仟肆佰伍拾玖丁。 田錢 參佰貳文。 計正耗米 貳仟參佰玖拾玖石陸斗捌升玖合。 田地 參仟壹佰壹拾頃壹拾捌畝。 田錢 參佰貳文。 計正耗米 壹仟貳拾參石玖斗壹升伍合壹勺。此正耗米總數應為壹仟貳拾陸石玖斗壹升伍合壹勺,「參石」為「陸石」。 正米 玖佰伍拾玖石玖斗參升。 鼠耗分例米 陸拾陸石玖斗捌升伍合壹勺。 增城縣: 民糧 壹仟陸佰伍拾玖戶。 計正耗米 參仟參拾捌石肆斗柒升肆勺肆抄。 田地 壹仟貳佰陸拾伍頃捌拾伍畝。 田錢 捌貫參佰玖拾玖文。 計正耗米 壹仟捌佰肆拾石參斗參升柒合玖勺肆抄。 正米 壹仟柒佰壹拾玖石玖斗肆升貳合。 鼠耗分例米 壹佰貳拾石參斗玖升伍合玖勺肆抄。 丁稅戶 壹仟陸佰陸拾肆戶。 丁 壹仟肆佰壹拾捌丁。 計正耗米 壹仟壹佰玖拾捌石壹斗參升貳合伍勺。 正米 壹仟壹佰壹拾玖石柒斗伍升。 鼠耗分例米 柒拾捌石參斗捌升貳合伍勺。 錄事司: 民糧 壹佰柒拾陸戶。 田錢 貳貫貳佰玖拾玖文伍分。 計正耗米 壹佰伍拾陸石柒斗壹升參合捌勺陸抄玖撮貳圭。 正科米 壹佰壹拾柒石捌斗陸升貳抄玖撮貳圭。 正米 壹佰壹拾石壹斗肆升玖合伍勺陸抄。 鼠耗分例米 柒石柒斗壹升肆勺陸抄玖撮貳圭。 包納米 參拾捌石捌斗伍升參合捌勺肆抄。 正米 參拾陸石參斗壹升貳合。 鼠耗分例米 貳石伍斗肆升壹合捌勺肆抄。 清遠縣: 民糧 陸拾陸戶。 計正耗米 伍拾貳石柒斗捌升壹合參勺捌抄捌撮。 田錢 壹貫貳佰參拾壹文玖分。 每文科米壹升陸合。 計正耗米 肆拾伍石捌斗貳升柒合捌抄捌撮。此正耗米總數應為肆拾伍石捌斗參升柒合捌抄捌撮,「貳升」為「參升」。 正米 肆拾貳石捌斗參升捌合肆勺。 鼠耗分例米 貳石玖斗玖升捌合陸勺捌抄捌撮。 丁稅戶 陸拾陸戶。 丁 壹拾壹丁。每丁米伍斗玖升。 計正耗米 陸石玖斗肆升肆合參勺。 正米 陸石肆斗玖升。 鼠耗分例米 肆斗伍升肆合參勺。
鹽課
天一生水,潤下作咸,是為五味之最。雖民食之所需,而古人什一之稅,猶未及此。自齊以魚鹽富強,歷代因之,以資國用。設官榷賣,遂以為常。宋設立鹽場一十七處,自歸附後,起廢合併不一。至元三十年,止設一十四處,初定額辦鹽貳萬壹仟伍佰柒拾伍引貳百斤。大德六年,添辦鹽捌仟肆佰貳拾肆引貳佰斤。通以三萬引為額,每引給工本壹拾兩,與灶戶煎辦。 【 每一引官價一定十五兩。】 提舉官置司廣州。本路所管者,靖康、香山、東莞、歸德、黃田、海晏、矬峒七場而已。其隆井、招收、小江三場,隸潮州路。淡水、石橋二場,隸惠州路。雙恩、鹹水二場,隸南恩州。以其據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七,「其」字為「上」字。鹽場皆屬揚舉司,故並錄於此。 本司各場周歲總辦: 客旅鹽 捌千玖百玖引。 散辦鹽 貳萬壹千壹百玖拾壹引。散辦鹽總數與後列分數合計不符有工本十二場散辦鹽合計壹萬玖千伍百肆拾伍引,無工本二場散辦鹽壹千伍百肆拾陸引,合計貳萬壹千玖拾壹引,比此數少壹百引,總數與分數必有一誤。 官吏食鹽,民食鹽,灶戶食鹽。 有工本一十二場,計鹽二萬八千四百五十四引。 小江場周歲辦鹽七千八百二十四引: 客旅鹽三千九百六十四引。 散辦鹽三千八百六十引。 招收場周歲辦鹽二千八十六引: 客旅鹽五百四十九引。 散辦鹽一千五百三十七引。 石橋場周歲辦鹽三千九百八十一引: 客旅鹽二千七百六十二引。 散辦鹽一千二百一十九引。 鹹水場周歲辦鹽二千六十一引: 客旅鹽八百一十九引。 散辦鹽一千二百四十二引。 雙恩場周歲辦鹽二千五十八引: 客旅鹽八百一十五引。 散辦鹽一千二百四十三引。 隆井場周歲散辦鹽一千六百四十八引。 淡水場周歲散辦鹽一千九百二引。 黃田場周歲散辦鹽五百八十二引。 東莞場周歲散辦鹽四百一十二引。 香山場周歲散辦鹽一千七百八十四引。 歸德場周歲散辦鹽二千五十八引。 靖康場周歲散辦鹽二千五十八引。 無工本二場,計鹽一千五百四十六引。 海晏場周歲散辦鹽九百六十一引。 矬峒場周歲散辦鹽五百八十五引。
商稅
本路各務縣周歲總辦: 稅課鈔貳仟陸拾壹定肆拾伍兩貳錢參分陸厘。 竹木課鈔參拾柒定壹拾捌兩。 在城商稅務周歲辦: 稅課鈔壹仟捌佰參拾肆定壹拾貳兩。 竹木課鈔參拾柒定壹拾捌兩。 東莞縣務周歲辦: 稅課鈔捌拾定捌兩捌分。 新會縣務周歲辦: 稅課鈔陸拾玖定肆拾壹兩捌錢貳分陸厘。 增城縣務周歲辦: 稅課鈔參拾肆定貳拾伍兩捌錢伍分。 香山縣務周歲辦: 稅課鈔貳拾玖定壹拾貳兩捌分。 清遠縣務周歲辦: 稅課鈔壹拾肆定貳兩陸錢。
酒課
酒以成禮,三代以前有之矣。周官雖有三酒五齊之文,而不與九賦九貢之數。榷酤始於漢,而酒稅遂行。至宋變為官釀,惟嶺南以煙瘴不禁,謂之「萬戶酒」。歸附後,酒一壇稅鈔一錢。至元二十二年,官置局榷酤,尋又革,每壇稅鈔一貫。繼蒙上司行下,三分減一,有司失於奉行。至元二十九年,又令酒稅三分增一。酒戶訴於憲司,追照勘會,遂以前此未減之數,移為今次之增,仍每壇增鈔一錢,以充醋課,遂為定例。今並在城及諸縣酒醋課數目,開列於後。 本路各務縣周歲總辦: 酒課鈔參仟貳佰貳定壹兩壹分玖厘。 醋課鈔伍拾陸定柒兩貳錢柒分。 酵課鈔貳定參拾兩陸錢捌分。 在城酒務周歲辦: 酒課鈔壹仟捌佰玖拾貳定肆拾肆兩貳錢柒分玖厘。 醋課鈔伍拾定貳拾捌兩捌錢柒分。 酵課鈔壹定壹拾捌兩肆錢。 番禺縣周歲辦: 酒醋課鈔壹佰捌拾玖定壹拾肆兩肆錢。 南海縣周歲辦: 酒醋課鈔參佰參拾參定壹拾兩捌錢貳分。 東莞縣務周歲辦: 酒課鈔參佰柒拾肆定肆拾貳兩柒錢柒分。 醋課鈔壹定貳拾伍兩捌錢肆分。 酵課鈔壹定壹拾貳兩貳錢捌分。 新會縣務周歲辦: 酒課鈔貳佰壹拾玖定壹拾貳兩壹錢貳分。 醋課鈔肆拾壹兩肆錢。 增城縣務周歲辦: 酒課鈔柒拾陸定參拾柒兩捌錢。 醋課鈔參拾陸兩。 香山縣務周歲辦: 酒課鈔陸拾定參拾柒兩參錢陸分。 醋課鈔壹定壹拾陸兩參錢陸分。 清遠縣務周歲辦: 酒課鈔伍拾伍定壹兩肆錢柒分。 醋課鈔壹定捌兩捌錢。
○舊志稅賦
田錢壹仟參佰玖拾壹貫有奇。 茶錢貳仟壹佰參拾捌貫有奇。 夏秋料役錢共肆萬肆佰貳拾肆貫有奇。 田米舊管伍萬陸仟壹佰玖拾柒碩有奇。 今管肆萬捌佰肆碩有奇。 丁米舊管壹拾貳萬貳仟貳佰肆拾捌碩有奇。 今管壹等至肆等陸萬伍仟柒佰陸拾參碩有奇,余系伍等。 都稅務額解錢捌萬貳仟伍佰肆拾玖貫有奇。 增城縣巿務稅錢肆仟陸佰陸拾壹貫。 清遠縣巿務錢參仟陸佰貳拾參貫。 懷集縣巿務稅錢陸佰肆拾肆貫。 東莞縣巿務稅錢貳仟貳佰捌拾貳貫。 新會縣巿務稅錢肆仟捌拾捌貫。 扶胥鎮稅錢肆仟肆佰陸拾柒貫。 西南道場參仟玖拾玖貫有奇。 吉利場貳仟伍佰伍拾玖貫有奇。 金斗場貳仟捌佰肆拾陸貫有奇。 石壁場壹仟玖佰伍拾伍貫有奇。 寧口場捌佰貳拾貫有奇。 曲隆場參佰參拾玖貫有奇。 香山場伍佰單柒貫有奇。 東莞場、 【 (靜)】 〔靖〕康場、歸德場、矬峒場、官富場、海晏場、橫崗場、石疆場。 以上八場,全年額催稅錢,總計貳仟壹佰柒拾陸貫有奇。嘉定元年,經略陳舍人峴以為僻遠非商賈經由之地,歲久無幾,徒為民害,悉行除罷。內東莞 【 (靜)】 〔靖〕康、歸德、海晏四場,元系管催煎鹽課,自仍其舊。
●南海志卷第七
物產 舶貨
○物產
書序:九丘「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尚書序:「言九州島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所謂風土物產也。天地間,東西南北,風氣不同,物產亦異。故南人不識駝,北人不識象。杜鵑至洛,識者以為怪;鸜鵒巢魯,當時以為妖。橘踰淮而為枳,梅南落而北開。其氣殊,其產亦殊也。廣東南邊大海,控引諸蕃,西通牂牁,接連巴蜀,北限庾嶺,東界閩甌。或產於風土之宜,或來自異國之遠,皆聚於廣州。所以名花異果,珍禽奇獸,犀珠象貝,有中州所無者。漢志云:粵地「處近海,多犀、象、珠璣、銀、銅、玳瑁之湊」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謂其自遠方來也。桂海虞衡志又云:「世傳南果以子名者,百二十。半是山野間草木實,猿狙之所甘,人強名以果,故不能盡識。」桂海虞衡志志果:「世傳南果有以子名者,百二十。半是山野間草木實,猿狙之所甘,人強名以為果,故余不能盡識,錄其識且可食者五十五種。」其餘飛潛動植之類,似此者多,不獨草木為然也。今分門析類,條列於後。
谷粟絲麻 寶貝 香藥 花 菓 瓜 木 竹 菜 獸 畜 水族 禽
谷粟絲麻
秔,糯,秥,粟,麥,豆,脂麻,稻,絁,紬,紗,蕉布,葛布,苧布,竹鮮布,吉貝布。
寶貝
珠:來自舶上,土產不多。劉漢時置媚川都以采之,至宋而廢。歸附後,元貞元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珪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步海內生產鴉螺珍珠。又張珪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省府委官相視采澇,及採到產珠鴉螺樹、鴉螺殼,各取珠子進呈去訖。定議三年一次,於六月、七月采澇,所得多寡,初無定數。大德四年,續有侯福建言:東莞縣東名橫洲,共十處,出產珠顆。見行委官,亦依例相視采澇。 紫貝,鼊皮。
香藥
欖香:新會上、下川山所產白木香,亦名青桂頭。其水浸漬而腐者,謂之水盤頭。雨浸經年,凝結而堅者,謂之鐵面。惟欖香為上香,即白木香材,上有蛀孔如針眼,剔白木留其堅實者,小如鼠糞,大或如指,狀如欖核,故名。其價舊與銀等。今東莞縣地名茶園,人盛種之,客旅多販焉。 訶子:故干明寺有之,即今光孝。取寺之羅漢井水,與甘草和煎,乳白而甘。 桑螵蛸,木通,桑白皮,白芷,萹蓄,金毛狗脊,縮砂,桔梗,蓽撥,獨活,五加皮,楮實子,剪草,金銀花,藿香,象斗,馬屁勃,五倍子,山梔子,木鱉,五味子,青箱子,天漿子,紫蘇子,紫苑,紫梢花,凌霄花,地黃,乾薑,干葛,何首烏,山茨菰,地骨皮,馬兜苓,黃苽蔞,覆盆子,百部,萆麻子,蜀葵子,槐角子,車前子,薏苡仁,白扁豆,紫河車草,紫金牛,菖蒲,枇杷葉,金銀薄荷,石蓮子,山藥,史君子,天南星,白及,白斂,鶯粟子,黑牽牛,白牽牛,蛇床子,麥門冬,黃花母,茱萸,金鶯子,隨風子,訶梨勒,樟柳眼,香花子,苦練子,吊藤,仙人肝,葳靈仙,草牛膝,甜亭藶,芸台子,萆薢,續斷,接骨草,鹿茸,烏硃砂葉,紫背草,三賴子,紫茸,雲母石,香附子,貫眾,木饅頭,胡蔓草,海蛤,海螵蛸,海牛,海馬,海藻,石決明,石蠏,石蛇,石燕子,蛤蚧 【 歲貢七十對】 ,赤足蜈蚣,紅娘子,班貓,水蛭,盲蟲,昆布。
花
素馨花:南方草木狀云:一名那悉茗,「有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方草木狀:「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原書「那悉茗」應為「耶悉茗」。又龜山志謂:「昔劉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冢生此花,因名。」今城西九里,地名花田,彌望皆種此花,其香他處莫及。古龍涎香餅及串珠之類,治以此花,則韻味逾遠。販女或以蕉絲為穗,鬻於巿。 珊瑚花:經略程師孟詩云「珊瑚花發客疑真」是也。 茉莉花:或雲抹麗。較諸素馨,其香尤旎。其種又有黃色者。 泡花:或名柚花。春末夏初開,蕊圓白,既拆,似茶花,氣極清芬。 史君子花:蔓生,一簇至一二十葩,輕盈似海棠,紅白間開。 佛桑花:花與朱槿稍似,葉如黃桑,差小,州人呼為小牡丹。其色殷紅,大如盞。又有水紅者頗佳,四時皆有花。東坡詩云「艷艷燒空紅佛桑」是也。 朱槿花:一名木槿。詩云「顏如□英」是也。其色不一,或紫或白,或水紅者。春夏盛開,惟單台者,朝開暮落。 蝴蝶花:樹高可三、五尺,葉皺而有棱,春暮盛開。山谷間常有之,惟新會白水山為盛。其蕾叢眾,三二十顆。開必四朵相對,如白蝶狀,須眼微具。謝又開,其次蕾謝,復如之,亦草木之妖也。故好事者有詩云:「疑是多情年少兒,誓為比翼更連枝。芳魂化作此花者,世世生生不廝離。」 白鶴花:狀如白鶴,頭頸翅足皆具,頭有黑點如眼睛。開於暮春,惟西樵岩有之。 刺桐花:殷紅如木綿花,樹枝皆生刺,故名。朱餘慶詩云:「經冬來往不踏雪,半在刺桐花下行。」輿地紀勝卷八十九朱餘慶嶺南路:「越嶺向南風景異,人人傳說到京城。經冬來往不踏雪,盡在刺桐花上行。」 含笑花:其色微紫,香亦旖旎,蒲澗山多有之。東坡詩云:「如今獨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仙。」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廣州蒲澗寺:「不用山僧導我前,自尋雲外出山泉。千章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後來薝蔔祖師禪。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仙。」 真珠,金盞,金沙,金鳳,木香,金錢,闍提,鳳尾,麗春,長春,勝春,薔薇,芙蓉,密友,酴醿,山丹,蜀葵,蠟梅,小笑,大笑,鷹爪,萱草,竹僊,郁李,雞冠,金菊,指甲,荳蔻,御柳,木犀,杜鵑,海棠,羅漢,紫絛,紫薇,梅堆,白薇,麝臍,男貞,女貞,寒蟬,春花,鶯粟,木錦,雞頭,石竹,惜銀紅,玉繡球,佛頭菊,胡蝶菊,剪春羅,九里香,滴滴金,醉楊妃,七寸錦,玉留春,金燈,凌霄,白合,綠蔥,玉簪,干蓮,金蓮,黃淡,露頭,碧桃,錦李,丙桃,緋桃,紅梅,柳桃,奴仙,素馨菊,映山紅,一丈紅,千葉石榴,蘭,蕙,重瓣蜀葵。
菓
波羅密:樛枝大葉,實生於干,其大如瓠,蜜煎最宜。南海廟東西各一株,每歲九、十月熟,取供諸台,它莫敢取。本西域種也。一名曩伽結。 頻婆子:實大如肥皂核,煨熟去皮,味如栗。本韶州月華寺種,舊傳三藏法師在西域攜至,如今多有之。頻一作貧,梵語謂之叢林,以其葉盛成叢也。 蒟醬: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本草云:「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實似桑椹。其苗為浮留藤,合檳榔食之。」本草綱目卷十四:「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光澤,味辛香,實似桑椹。」「苗名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 荔枝:自東漢時南海進荔枝,時唐羌上書言狀,和帝罷之。 【 漢史:永元中,交州進荔枝、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死亡,罹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時唐羌,字伯游,為臨武長,上書言狀云:「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荔枝。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於路,犯死亡之害者眾。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和帝罷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敕太官勿復受獻。」時永元十五年也。】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謝承書曰:「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補臨武長。縣接交州,舊獻龍眼、荔支及生鮮,獻之,驛馬晝夜傳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頓仆死亡不絕。道經臨武,羌乃上書諫曰:『……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從之。」今佳品多出增城,其名有脆玉、麝香匣、大將軍、小將軍、皺玉、狀元紅、綠羅包、紫羅包、大丁香、小丁香、天茄子、黃泥子、水晶團、犀角子。又有金釵子,一名丫髻子,荔枝之小者,並蔕而生,味甘無核。又有海山樓者,宋諸司以重五日閱舟師於海山樓,率以是日至,因名焉。 龍眼:似荔枝而小者,而香甜勝之。 柑子:有源柑、銀柑。有饅頭柑,以其小尖如饅頭,香味不減溫柑。 香櫞:一雲枸櫞,皮厚而香。又有狀如手者,名佛指櫞。 橄欖:味甘而香,一名木欖。有丁香欖,較香,味丁香,尤勝。 烏欖:狀如橄欖而長,色黑,以溫湯沃之,熟乃可食。其仁可薦茶,一名木咸「咸」當為「威」字之訛。子。 綠欖:似烏欖而色綠,湯治如烏欖法,其味尤香,亦有紅色者。 蕉子:味香而甜,佳者出增城。有青牙蕉、黃牙蕉。青芽者雖甚熟且腐,而色不變,最為香美。 柚子:其花甚香,實大而圓,皮甚厚。 余甘:味初澀,回味甚甘,類橄欖,而風韻過之,大者如梅、李。山谷名之曰「味諫」,言初苦而終有味。其橄欖詩曰:「方懷味諫軒中果,忽見金盤橄欖來。想共余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今鄉人亦呼為「諫味」據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七,作「味諫」。 穀子:味亦初苦而後甘,嫩者以蜜漬暴干最宜。 秋風子:色褐,味酸澀,熟乃可食。 金斗子:色紅,味甘。 崖蜜:小而黃,殼薄味甘,增城山間有之。 青竹子:狀如桃而圓,色黃,味酸。 山不納子:色紅,味甘酸,其大如彈。 桂木子:其大如桃,皮黃,肉紅,味酸,俗呼鬼目。 千歲子:一名青脆子,核中有肉如栗。 不納子:類菩提子,其核可作數珠。 【 唐人詩云「薄納子」可對「木綿花」。】 毛韶子:似荔枝而味酸。 羊矢子:如石蓮而小,色青味甘。 三斂子:一名羊桃,瓣五出,如田家碌碡狀,味酸。 宜母子:一名黎檬子,狀如□據永樂大典一一九○七為「柑」字。橘,味酸。大德三年,泉州路煎糖官呈,用里木榨水,煎造舍里別。 【 舍里別,蒙古語,曰解渴水也。凡果木之汁,皆可為之。獨里木子香酸,經久不變。】 里木即宜母子。今本路於番禺縣城東廂,地名蓮塘,南海縣地名荔枝灣,創置御果園,共二處,栽植里木樹,大小共八百株。大德七年罷貢。 人面子:核如人面,去核沃糖,可寄遠。其仁香味,過於欖仁。 黃淡子:狀如柑橘,色黃味酸,花可薰香陳藏器。本草謂橘之類,有榻橘、山橘、黃淡子是也。 黃皮子:大如彈,味甜。有白蠟子,其味猶勝。 倒黏子:狀如軟棗,色紫黑,肉紅,味甜。 鬼抝子:狀如人指,皮薄色黃,其中有骨,可作蜜煎,其脆。 菩提子:狀如石榴,色青味甘。 冬桃:狀如橄欖而圓,色綠,味甘酸。 偏桃:如桃而偏,色青而肉甘。 岑梨:大如橘,味甘,亦梨之小者。 山棗:狀如棗而圓,色青黃,味甘酸。 馬臍子:即鳧茈也。小而實,稍類浙中者。 石栗:殼堅,內據永樂大典一一九○七,「內」為「肉」字。實如栗。 桃,李,梅,梨,棗,柿,栗,茅栗,蔗,蓮,藕,菱,茨菰,橙,橘,金橘,楊梅,石榴,盧橘。水瓮子,古買子,羅蒡子,柰丁,蒲萄子,錐子,茅錐子。
瓜
西瓜:按五代史云:「胡嶠為蕭翰掌書記,隨翰入契丹。得契丹破回紇時種,以牛糞覆棚而種之。大如中國冬瓜,其味甘」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初,蕭翰聞德光死,北歸,有同州合陽縣令胡嶠為翰掌書記,隨入契丹。……居虜中七年。當周廣順三年,亡歸中國,略能道其所見。云:『……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因名。廣州自至元歸附後,方有此種。其實圓碧而外堅,其子有三色:黃、紅、黑。北客云:瓜涼可止煩渴,過食不為害。其仁甘溫。今嶺南在在有之,遂為土產。 合子瓜,鴨青瓜,香瓜,王瓜,金瓜,銀瓜,白瓜。
木
菩提樹:州人以水浸葉,去其浮膜,為元夕燈飾。今光孝寺有之。 木綿樹:高四、五丈,花殷紅,大如甌,類山茶。花時如錦漫天,既謝,有綿飛如柳絮。 桄榔樹:如椶櫚而葉長,結子累然。 君遷樹:陸龜蒙和皮日休寄南海詩云:「庭中亦有君遷樹,莫向高台望漢朝」陸龜蒙:奉和襲美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周年:「庭中必有君遷樹,莫向空台望漢朝。」,是也。按文選吳都賦注云:「平仲、君遷二木,廣州有之,子如瓠形」。文選卷五左思吳都賦注,劉成曰:「平仲之木,實白如銀。君遷之樹,子如瓠形。……廣州有之。」又交州記云:「有君遷樹,有朝漢台。」又司馬溫公類篇云:「君遷,木名,子如馬妳?」今不知何木,或雲俗呼為牛妳子者是。 榕,檜,槐,黃柞,苦練,樟,楠,桐,□,黃膽,石心,杉,石鹽,赤黎,皂角,水沙,水松,山栢,黃楊,桑,鴨腳,樔,槁,楓,櫟,檀,■〈木圓〉,錐,椶櫚,柳,水椰,楮,相思,松,栢,鳥桕,紫荊,羊角,桂,羊矢,柯,山棗,上李,烏柿,山桃,牛耳聆,剎,桃花森,秋風。
竹
桃竹:即坡詩云:「已從子美識桃竹,更向安期覓棗瓜。」坡自注云:「蒲澗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予始錄子美詩遺之。」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贈蒲澗信長老:「優缽曇花豈有花,問師此曲唱誰家。已從子美得桃竹,(公自註: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予始錄子美詩遺之。)不向安期覓棗瓜。燕坐林間時有虎,高眠粥後不聞鴉。勝游自古兼支許,為采松肪寄一車。」又志林云:「桃竹,葉如棕,身如竹,密節而實中,蓋天成柱杖也。」 鶴膝,多枝,籠蔥,■思■摩,單,班,紫,貓頭,苦,筋,簕,黃陶,蘆,石,大頭,金絲,綠。
菜
芥,菘,蔓青,芥藍,芸台,蓴,石辣,焊,地黃,莧,蘿蔔,波菱,荇,萵苣,茼蒿,蔥,薤,蒜,韭,香菜,蕨,芹,萁,苦葵,薺,豬■〈〉木巳,茄,姜,瓠,黃苽,水苽,冬苽,蕈,芋,菌,茭筍,鵝眼,瓮,貓頭筍,筍,聖筍,蒲突,白菜,白苽,白女句■,莙薘,甜菜,胡荽,鵝腸,當風,藤菜,苦益,竹菜,面菜,禿菜,山姜筍,蕎,羊蹄,紫菜。
獸
象,虎,豹,狼,鹿,麞,麖,麋,麂,野豬,獺,猿猴,竹■〈鼠留〉,倒鼻,■〈犭豪〉豬,刺蝟,山川甲,香狸,白面氈,金錢狸,鼠狼,白鼠,豺,羚羊,熊,猩猩,鏖。
畜
馬,騾,驢,牛,羊,豬,雞,鵝,犬,鴨,貓。 潮雞:小於常雞而脛短,潮至則鳴。李德裕詩曰:「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唐詩別裁集卷十五李德裕嶺南道中:「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余靖詩曰:「客聽潮雞迷早夜,人瞻颶母識陰晴。」余靖武溪集卷二和董職方見示初到番禺:「五方殊俗古難並,千載猶存故越城。客聽潮雞迷早夜,人瞻颶母識陰晴。波濤洶湧天邊闊,犀象斕斒徼外生。太守不才當遠寄,惟憂南畝廢農耕。」
水族
天地中間,海為最巨,資生之物,厥族惟錯。其洪纖巨細,千態萬狀,雖爾雅有不能盡其網羅,山海經亦不能極其形容也。今以世常見、人常食者,錄於□原文不明。據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七引文為「左」字。 暨魚:大者長二丈余,脊若鋒刃。時至南海王廟前而退,人謂之「來朝」。或數十年一來,或一年數至,俗謂「來數」,則人有疫疾。景定壬戌冬,嘗過州境,數十成羣,至三江口而返。 ■〈魚居〉魚:昂首 【 (干)】 〔於〕水面,牙如立戟。 尋龍魚:頭類龍而無角,鱗亦然。惟香山古鎮海及南海逢村等處有之。大者或長丈余。人得而烹之,亦可為鮓,其骨脆美。 三鯬魚:一名鰣魚。甘腴可愛,肉中多生橫刺。楚淵材曰:「吾生平有五恨,第一恨鰣魚多骨」,是也。 黿,鼉,鼊,龜,鱉,鱟。 赤魚,■〈魚僉〉魚,白飯魚,黃皮魚,蒼魚,溫魚,筍殼魚,金鼓魚,腰帶魚,沙鑽魚,針魚,曹白魚,牛尾魚,藍刀魚,石頭魚,白春魚,庵魚,鞋底魚,甑箄魚,鰍魚,比目魚,鯰魚,斑魚,螗虱魚,馬蛟魚,沙魚,子魚,河豚魚,短頭魚,鱆魚,鱲魚,白甲魚,■〈魚資〉魚,鱸魚,鯉魚,鱤魚,鯿魚,馬鱭魚,鰍魚,墨魚,鯽魚,山花魚,鬐撒魚,赤賴魚,坦殼魚,鱔魚,亟魚,黃魚,綿魚,錦蒲魚,三珠魚。 蟹之美者,一名赤母,其殼含黃而臍團。坡詩云:「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自注云:「雄之臍尖,雌之臍團」,即此也。惟盛寒盛暑時最肥。產於鹹淡水之間有白蜆處,以其所食者白蜆而已。惟香山縣龍眼裡最多,番禺、東莞亦有之。 【 按蟹略云:「大者為■〈蟲矛〉蝤,小者為蟹。」今世俗皆呼為蟹,其來久矣。】 軟殼蟹,白蟹,虎蟹,寧蝦,白蝦,涌蝦,鐵蝦,五須蝦,長氣蝦,水母,水雞,蛙。 蜆:大小有三種,沙洲亦有之,惟泮塘海、南石頭海所產者為佳,名金錂口。劉鋹時取以自奉,禁民不得采。 獨崖蚝:其味最佳。新會地名獨崖海,海中所產。 沙螺:一名西施舌,其味亞於香螺,惟番禺沙灣海有之。 香螺,青螺,龜腳螺,刀鞘螺,指甲螺,鸚鵡螺,琢螺,拍掌螺,紅螺,白蜆,馬甲柱,蛤蜊, 【 一名車白】 ,車螯,瓦屋,絲蚶,獵涉,蚝 【 殼曰牡厲】 。
禽
白雀:番禺雜記云:「菖蒲觀有二白雀,相傳見之數百年矣。」 五色雀:其雀十數為羣,各異色。生聚於羅浮,時往來蒲澗山間。 灰鶴,鸛,白鷳,竹雞,畫眉,留春鶯,檳榔雀,雞鶒,雉雞,夜鳴雞,山胡,鷗,鵁青,鵓鴿,鷓鴣,鵲,烏鴉,鳩,青鳩,白項鴉,啄木,伯勞,燕,鷹,鶻,繡眼,野鴨,鵪鶉,鶽,鷺,鸕鶿,鷂,白頭,青錢。鸜鵒。
○舶貨【 諸蕃國附】
「貨通獅子國」,昌黎嘗有是詩矣。山海為天地寶藏,珍貨從出,有中國之所無。風化既通,梯航交集。以此之有,易彼之無,古人貿通之良法也。廣為蕃舶湊集之所,寶貨叢聚,實為外府。島夷諸國,名不可殫,前志所載者四十餘。聖朝奄有四海,盡日月出入之地,無不奉珍效貢,稽顙稱臣。故海人山獸之奇,龍珠犀貝之異,莫不充儲於內府,畜玩於上林,其來者視昔有加焉。而珍貨之盛,亦倍於前志之所書者。今錄其可名之國,附於舶貨之後。
寶物 布疋 香貨 藥物 諸木 皮貨 牛蹄角 雜物 諸蕃國
寶物
象牙,犀角,鶴頂,真珠,珊瑚,碧甸子,翠毛,龜筒,玳瑁。
布疋
白番布,花番布,草布,剪絨單,剪毛單。
香貨
沉香,速香,黃熟香,打拍香,暗八香,占城,麄熟,烏香,奇楠木,降香,檀香,戎香,薔薇水,乳香,金顏香。
藥物
腦子,阿魏,沒藥,胡椒,丁香,肉?子荳蔻,白荳蔻,荳蔻花,烏爹泥,茴香,硫黃,血竭,木香,蓽撥,木蘭皮,番白芷,雄黃,蘇合油,蓽澄茄。
諸木
蘇木,射木,烏木,紅柴。
皮貨
沙魚皮,皮席,皮枕頭,七鱗皮。
牛蹄角
白牛蹄,白牛角。
雜物
黃蠟,風油子,紫梗,磨末,草珠,花白紙,藤蓆,藤棒,■〈貝八〉子,孔雀毛,大青,鸚鵡螺殼,巴淡子。
諸蕃國
交趾國管: 團山,吉柴。 占城國管: 坭越,烏里,舊州,新州,古望,民瞳矓,賓瞳矓。 真臘國管: 真里富,登流眉,蒲甘,茸里。 羅斛國。 暹國管: 上水速孤底。 單馬令國管小西洋: 日囉亭,達剌希,崧古囉,凌牙蘇家,沙里,佛囉安,吉蘭丹,晏頭,丁伽蘆,迫嘉,朋亨,口蘭丹。 三佛齊國管小西洋: 龍牙山,龍牙門,便塾,欖邦,棚加,不理東,監篦,啞魯,亭停,不剌,無思忻,深沒陀囉,南無里,不斯麻,細蘭,沒里琶都,賓撮。 東洋佛坭國管小東洋: 麻里蘆,麻葉,美昆,蒲端,蘇錄,沙胡重,啞陳,麻拿囉奴,文杜陵。 單重布囉國管大東洋: 論杜,三啞思,沙囉溝,塔不辛地,沙棚溝,塗離,遍奴忻,勿里心,王琶華,都蘆辛,囉愇,西夷塗,質黎,故梅,訖丁銀,呼蘆漫頭,琶設,故提,頻底賢,孟嘉失,烏譚麻,蘇華公,文魯古,盟崖,盤檀。 闍婆國管大東洋: 孫絛,陀雜,白花灣,淡墨,熙寧,囉心,重伽蘆,不直干,陀達,蒲盤,布提,不者囉干,打工,琶離,故鸞,火山,地漫。 南毗馬八兒國: 細藍,伽一,勿里法丹,差里野括,撥的侄,古打林。 大故藍國。 差里也國。 政期離國。 胡荼辣國。 禧里弗丹。 賓陀蘭納。迫加魯。 盟哥魯。 條土■吉。 靼拿。 闊里株思。 加剌都。 拔肥離。塗拂。 毗沙弗丹。 啞靼。 鵬茄囉。 記施。 麻囉華。 弼施囉。麻加里。 白達。 層拔。 贍思。 弼琶囉。 勿斯離。 勿拔。 蘆眉。瓮蠻。 弗藍。 黑加魯。 默茄。 茶弼沙。 吉慈尼。
●南海志卷第八
社稷壇壝 城濠
○社稷壇壝
本路舊社壇在西城內。大德六年七月,內肅政廉訪司備奉御史台承奉中書省札付,欽奉聖旨,內一欵:「岳鎮海瀆、名山大川、風師、雨師、雷師當祀之日,須以本處正官齋潔行事,有廢不舉祀不敬者,從本道肅政廉訪司糾彈。欽此。」大德八年,總管府奉上司行下:「照得至元八年,欽奉聖旨,內一件,該自古春秋二仲戊日,祭社稷於西南郊;立春後丑日,祭風師於東北郊;立夏後申日,祭雨師、雷師於西南郊。欽此。」當年遷社稷壇於州之西南郊,立風師壇於東北郊,雨師、雷師壇於西南郊。 錄事司: 社稷壇附於本路。 南海縣: 舊社稷壇在蘭湖之上。 新社稷壇附於本路。 番禺縣: 舊社稷壇在縣治東南一里。 新社稷壇附於本路。 東莞縣: 舊社稷壇在縣西三里。 新社稷壇 增城縣: 舊社稷壇在縣西北巡檢寨前。 新社稷壇 新會縣: 舊社稷壇 新社稷壇 香山縣: 舊社稷壇在縣東半里。 新社稷壇 清遠縣: 舊社稷壇在縣西一里。 新社稷壇
○城濠
有州郡則有城池,所以扞御外侮也。州之東,舊有趙佗城古蹟,頹垣廢壘而已。余襄公詩云「千載猶存古越城」余靖詩見四一頁注二。者,即其地也。魏瓘修築子城,周環五里。熙寧初,即州東古城遺址,築東城焉,廣袤四里。繼於子城之西,增筑西城,周十里有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是為三城。為門十有七。東南、西南隅築兩翅,臨海以衛城南居民,名曰鴈翅城。上有樓觀,其東扁曰「番禺都會」,其西扁曰「南海勝觀」。登樓一覽,海山之勝,具在目前,亦一城壯觀也。城之外,環之以濠,東自平海門側,由海道入,環遶至城西金肅門外,通出海道。其外又有東西兩澳,由城內達諸海,以通漕運,以泄渠脈。其東為清水濠,其西為南濠。天兵下南,平夷城壁,樓櫓雉堞,一切蕩除,以後因之,不復修治。赫赫皇威,肅清海岱,崇墉仡仡,天塹截然,凜乎其不可犯也。今記城濠舊跡,其門、橋、古渠之類,並附焉。
城 濠 門 橋 渠
城
子城:慶曆四年,經略魏瓘築也。時城壁圮壞,方議修治,忽雨頹城角,得古磚志,云:「委於鬼工。」瓘以為己應,由是大築子城。周環五里,雉堞三百。竣事,遷諫議大夫,因任。皇佑四年,儂寇抵大通港,望城壁而悔,留五十三日,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備,除集賢院學士,再知廣州。復環城浚池。築東西南瓮城,門三。 東城:熙寧初,經略呂居簡得郡治之東古城遺址,始謀增築,會移滎陽,朝京師上其事,詔轉運使王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為門三。 西城:熙寧四年,經略程諫議師孟築。周十有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為門九。 舊三城有樓櫓共一千八百九十二間,歲久不全。嘉定三年,中書陳舍人峴,重建敵樓三百四十七間。閱歲既深,風雨摧剝,尺椽片瓦無存者。紹定二年,經略方校書淙,仍於舊址創團樓七十五座,炮台四間,城門雉堞皆一新之。 鴈翅城:嘉定三年,經略陳中書峴,以州城之南為一闤闠,無所捍蔽,創築東城,長九十丈,為門一,西城長五十丈,敵樓共三十三間。 三城歷年久,樓櫓傾側,磚石脫剝。端平乙未,經略彭寶章鉉會僚屬戎將經度之。明年四月,聞於朝,六月報可,七月朔興役,凡八閱月。修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頭四千四百九十三;修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頭九百一十七。新瓮城門十有四,門屋敵樓九十有七。嘉熙丁酉春二月告成。以余錢萬五千緡,附郡之贍軍質庫,歲與郡分十三之息,以備整葺,均定界至。使摧鋒、水軍、勇敢、忠勇、東南將,每仲月四九閱武之日,正將率部伍登城,各視其界,治草穢,補損闕,存本州島窯務,陸續造磚,以備整葺,為慮遠矣。開慶己未,廣右繹騷,謝經略子強,大修城壁,為豫備計,敵樓舊覆以瓦,皆易以磚石。城外築羊馬牆,高六尺許。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柵,翼而至海,備不虞也。至元十四年十二月,塔出元帥、呂元帥師夔,會泉、福舟師取廣州,廣師張鎮孫以城降。十五年正月八日,元帥下令夷其城隍,惟子城及兩鴈翅無恙。 【 詳見「取廣州始末」。】 收入本書「輯佚」,見一三四頁。
濠
三城南臨海,舊無內濠,海颶風至,則害舟楫。大中祥符間,邵曠知廣州,始鑿內濠,以通舟楫,州人便之。慶曆間,魏瓘再知廣州,環城浚池。熙寧初,王靖成東城,復濠其外。嘉定三年,經略陳峴重浚,長一千六百丈,東西置閘二,濠之兩旁皆民居,歲久淤壤堙塞。開慶己未,謝經略子強大興工役,廣斥至二十丈,深三丈余,東西埧頭高甃以石,費緡錢二十萬,米碩四萬。錢以產敷,夫隨鄉調,不大擾而事集。復自蒲澗景泰山,導泉水西入於韸,韸水又西至悟性寺之左,築堰瀦之,深二丈許,以渰浸州後之平地,有習坎重險之象。南開小竇,溢則泄之於濠。近年決其堤,納水於濠,遂以其故地為田,屬之官。 南濠:在越樓下,限以閘門,與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間,經略高紳所辟,納城中諸渠水,以達於海。維舟於是者,無風濤恐,且以備火災。淳熙二年,經略周自強浚之,歲久復堙。嘉定二年,陳經略峴重開,自外江通舟楫以達於市,旁翼以石欄。自越樓至閘門,長一百丈,闊十丈;自閘至海,長七十五丈。紹定三年,經略方淙浚之。寶佑元年,李經略迪復自擢甲巷開浚,至閘口又加深焉。德佑元年,經略徐直諒又浚之。至元二十八年,行樞密院副使、廣東道宣慰使阿里又浚焉。 清水濠:在行春門外,冗城而達諸海,古東澳也。濠長二百有四丈。闊十丈,歲久堙壅。嘉定二年,經略陳峴重浚。
門
雙門:榜清海軍。元符間,柯經略述建,規模視廣右尤壯。風雨震凌,棟宇欹撓,公家憚費,不復改作。淳佑四年,經略方寶學大琮撤而新之。授匠以式,築室廣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二丈三尺,皆甃以石,覆以磚;虛其東西二間為雙門,而樓其上者七間;旁為兩翅,東通親效營,西為團結軍,前則頒春、宣詔二亭,規模宏壯,中州未見其比。工役繁浩,逾年乃成。費出於官,工募於巿,民甚樂之,爭持緡錢牛酒以勞役者。訖事,會木石磚瓦與工費,縻錢二萬七千緡。江東提刑劉克莊為記。今扁廣東道。 鎮南門:子城之南門也。舊史鎮安。嘉熙元年,經略彭鉉新其門,改今名。 行春門:子城之東門。 有年門:子城之西門。舊名朝天,經略彭鉉改西成。淳佑六年,經略方大琮扁今名。 沖霄門:在子城之東南隅,州學之直。紹興二十七年,經略蘇簡辟,舊名步雲,經略潘公畤改今名。 迎熏門:在東城之南。 拱辰門:在東城之北。 震東門:在東城之東。 航海門:在西城之東南。 素波門:在城西之南,鹽倉街之直。 朝宗門:在西城之南。 善利門:在西城之南。 阜財門:在西城之南。 金肅門:在西城之西。 和豐門:在西城之西。舊名豐樂。淳佑六年,經略方大琮扁今名。 威遠門:在西城之北。 朝天門:在西城之北。舊名就日。淳佑六年,經略方大琮扁今名。 平海門:在東鴈翅城。
橋
花橋:在遠華樓下。 菓橋:跨南濠。 春風橋:在石洲北。 開明橋:舊史止戈,在金肅門外。 為政橋:舊名通津,在和豐門外。 鼎安橋:舊名威遠,在威遠門外。 拱北橋:舊名就日,在朝天門外。 彩虹橋:在戙船澳。 起敬橋:在金肅門外一里。 致喜橋:在行春門外。 賓日橋:在震東門外。 王孫橋:在拱辰門外。 東高橋:在平海門外。 西高橋:在善利門外。 文溪橋:在龍頭巿。
渠
古渠有六脈:草行頭至大巿,通大古渠,水出南濠為一脈;淨慧寺街至觀巷、擢甲巷、大古渠、新店街、合同場、番巷,通大古渠,水出南濠為一脈;光孝寺街至詩書行,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濠為一脈;大鈞巿至鹽倉街,及小巿至鹽步門,通大渠為一脈;廉訪司至春風橋,水出橋下為一脈;子城內,水出路學前泮水為一脈。 水閘:在東西鴈翅城濠口。嘉定二年,經略陳峴創,歲久圮壞。紹定二年,經略方淙,因舊址增築之。兩岸石甃,各長二十餘丈,中為重閘,闊丈余,以通舟。淳佑四年,東閘摧剝,經略方大琮築而新之。
●南海志卷第九
學校 舊志學校去處 舊志進士題名 舊志貢院 舊志貢額
○學校
學校為風化之原,徧天下郡縣皆有學。廣郡為東廣巨鎮,而遷徙廢興不一。初,西城蕃巿之通衢,有夫子廟,今夫子廟街是也。慶曆中,詔興學,即廟為之,制猶未備。皇佑二年,經略田公瑜,徙於州之東南而充廣之。熙寧元年,龍圖張公田,增東城,徙於國慶寺之東。諫議程公師孟、待制蔣公之奇,繼成之。或謂巿廛非弦誦之地,土請於郡,樞密(張)〔章〕公楶徙於城東南隅,面大江,枕番山,建今學。至是,凡四易地,時紹興三年也。幹道三年,參政龔公茂良,益侈故址而新之。前辟講堂,後忠恕堂,續改忠恕為本源。淳熙三年,集撰周公自強,創亭番山,重建六齋。四年,運使趙澣,仿泮水制,濠其前。嘉定元年,經略陳峴、運使張欣、提舉劉侯、巿舶梁克俊,皆捐帑倡役,廟學一新。至元丙子,天兵下廣,重屯於學,毀拆殆盡,所存惟一大成殿,學士尋亦解散。宣慰使完顏公正叔謁學,環視四顧,因嘆謂「教養之地,不可不葺」,謀之副使呂公恕,命提舉尹聖任新兩廡從祀,憲副三軒余公重建明倫堂。大成殿歲久將壓,延佑六年,監司朵兒只暨憲使卜公天璋,從新改創,教授廬陵陳學禮董其役。規模雄偉,甲於江廣兩道。六齋貳拾捌間,東西官廳六間。泰定元年,憲使密蘭、經歷韓渙、教授陳性存任內,建雲章閣七間,崇奉御寶詔書。泰定二年八月,憲使寧夏答哈公到任,追征本學各年佃欠,以命教授豫章呂弘道一新營建,翰林學士草盧吳先生撰記,今刻石立於閣之西。神廚三間,憲司經歷瀛海范可仁主盟,教授呂弘道鼎建。 本學租糧,自大德間教授陳黃裳任內,歲收租米貳仟肆佰柒拾陸石捌勝。泰定三年,教授呂弘道任內,增作貳仟陸佰玖拾柒石參斗參勝,租鈔伍佰貳拾玖定貳拾玖兩伍錢。既而又有南海縣良村水口田拾頃,被本處豪民朴佃,每歲僅納租米柒拾貳石,猶復連年拖欠。呂君不為勢奪利誘,申聞憲司,蒙憲使答哈公極力主張,委自宣慰司照磨歐陽齊賢鞠問,豪民伏辜,退還前田。再委南海縣尹張拱辰、同教諭徐中文,理畝監收,乃得谷壹仟捌佰肆拾貳石壹斗伍勝。致和元年以後,可收租米參仟石矣。來者幸毋忘憲官作興之盛德雲。
路學 書院 縣學
路學
大成殿一座五間,兩廈一十五架。舊殿卑陋,元貞元年,宣慰使塔剌海撤而新之, 教授朱元薦董其役。 東西從祀兩廊三十間,一十三架,提舉王獻任內重建。木欄一十八片,石欄干六十二幅,教授朱元薦任內建。 明倫堂一座五間,提舉尹聖任任內建。 明倫堂前,東西兩廡六齋,扁曰:新德、成德、崇德、進德、尚德、達德,教授朱元薦建。 景行堂一座三間,教授朱元薦建。 本源堂一座三間,教授朱元薦建。 養賢堂一座五間,爐亭一間,扁曰明德,大學諸生坐齋之所。至元三十一年,提舉王獻、熊炎,教授陳黃裳任內建。 養蒙堂一座五間,爐亭一間,扁曰立教,小學諸生坐齋之所。至元三十一年,提舉王獻、熊炎,教授陳黃裳任內建。 學廩四間,提舉王獻、熊炎,教授陳黃裳任內建。內米敖兩座,其一教授朱元薦任內建,其一教授呂桂孫建。 祭器庫四間,提舉王獻、熊炎,教授陳黃裳建。 護學祠一間,大德二年,教授朱元薦建。 六齋地面貳拾捌間,泰定三年三月,教授豫章呂弘道任內甃砌。 杏壇一所,並篆字碑一座,泰定四年三月,本道憲司經歷范可仁篆,教授呂弘道建立。 銅祭器等項,計壹仟肆佰壹拾貳件,名數具見石碑。泰定四年六月,教授呂弘道任內,命工鑄造。 衛道士神祠三間,致和元年四月,教授豫章呂弘道任內建。
書院
濂泉書院,所以奉濂溪周元公也。元公曾為廣漕,州人祠之,故立書院於漕司廨宇之後,以教養諸生。故游者皆深衣方屨,道義之士燕居。殿居其中,兩廊三門具焉。其外為櫺星門。其右則元公祠,一座三間,環以兩廡,三門居其前。其左則尊道堂,一座七間。演極堂居其後,蓋諸生講道之所。前設兩廡,齋房四間。三門一座亦五間,外有小三門一間。臨水亭,扁曰光霽,前瞰石洲,真得濂溪之趣焉。 學租: 米柒佰陸拾參石捌斗肆升。 鈔中統「中統」是蒙古世祖(忽必烈)年號(一二六○——一二六四),元年造絲鈔,十月造元寶鈔,稱為「中統鈔」。此處「鈔中統」應為「中統鈔」。見元史卷九十七食貨志「鈔法」。參拾柒定壹拾肆兩伍錢。
縣學
南海縣學:舊寓郡庠東廡。嘉定二年,知縣宋鈞創建於縣東六十步。前瞰城濠,背枕遠碧。千佛塔立其右,如文筆卓然;越台山擁其左,若屏障森列。陳經略峴撥金斗場,歲收地基錢一百貫,添助養士。施田及請買到贍學士,共四十餘頃。殿宇湫隘,歲老且弊,淳佑四年,經略方寶學大琮,撥緡錢付學改建,且建二齋。兵戈洊興,學毀於火。至元三十年,移於西城高桂坊之菊坡祠故址,鼎建焉。 學租: 米壹佰貳拾肆石壹斗肆升。 中統鈔壹拾柒定壹拾兩伍錢伍分。 番禺縣學:舊寓郡庠西廡,久且廢。淳佑元年,知縣諸葛珏始相地縣東南五里,前睨大江,後脈雲峯,山水明秀,與鄉大夫李正言昴英謀建學。李提舉鑒聞而嘉之,首捐錢仟緡為倡。劉經略伯正、劉運使克莊,亦相繼捐錢相其役。邑士裒金以益之。是歲仲秋役興,明年春告成。行舍菜禮,奉安聖師,會僚佐以落之。李提舉時攝帥,隨撥官田四百畝有奇,以助養士。方經略大琮又臨流築亭,扁浴沂,為士子游息之所。仍撥田益其廩。兵火後,莽為坵墟。至元三十年。附於南海縣學。今二學各析其半,以東屬南海,西屬番禺。 學租: 米貳佰肆拾陸石柒斗參升。 中統鈔捌定壹兩肆錢。 東莞縣學:舊在縣東南二里,宋淳熙十三年,知縣王中行遷今地。開禧丙寅,又遷大成殿於學之西。學舊有圖書閣,嘉定丁丑,一夕大風雨,閣遂仆。嘉熙戊戊,知縣許巨川,建經史閣於舊址前,東野黃朴書扁,文溪李昴英記之。 學租: 米貳佰捌拾肆石。 中統鈔貳拾玖定壹拾肆兩貳錢參分。 增城縣學:在縣治西北一百五十步。舊有四齋,開禧間並為二,嘉定二年,復辟而四:曰博文,曰果行,曰移忠,曰履信。舊學毀於火,至元二十五年,按察李簽事、同邑人李肖龍,相攸關內縣尉司右之空地,鼎建焉。 學租: 米肆石。 中統鈔參定貳拾玖兩玖錢伍分。 新會縣學:在縣東半里。 學租: 米玖拾參石伍斗。 中統鈔陸定肆拾貳兩壹錢。 香山縣學:在縣東半里。 學租: 米柒拾陸石參斗伍升。 中統鈔壹拾肆定參拾柒兩玖錢伍分。 清遠縣學: 學租: 米壹拾貳石伍斗。 中統鈔貳定肆拾貳兩陸錢。
○舊志學校去處
御書閣:經略龔茂良建。嘉定九年,楊經略長孺撤而大之,視昔為壯,奉御書、經史昈列左右。淳佑四年,經略方大琮,重建飛閣以益之,遷御書於閣之顛,中塑傳道聖賢燕居之像,旁建文、行、忠、信四齋,為番山書院。今廢。 大成殿之下,二亭夾東西階,御製八行八刑碑在焉。紹定二年,經略方淙,庭甃以石。 明倫堂:歲久而圮,淳佑九年,丘迪嚞重建。寶佑六年,謝經略子強重修。 觀德亭:在番山下。嘉定間,教授許巨川建。 【 士子合射之地。】 六齋:舊名就賢、約禮、澡身,在東廡;進德、擇□據中山大學圖書館鈔本、上海師範大學鈔本,為「賢」字。、尚志在西廡。 宗學:今廢。 小學:嘉定十四年,教授許巨川,請於都運劉強學,相攸學左隙地經始焉。為屋土十四楹,教導者席於中。寶佑元年,經略李迪遷於學之西偏,今廢。其地與養蒙堂相接。 本源堂:淳佑四年,建於御書閣之後,創仁、義、中、正四齋,後改文、行、忠、信。齋各八室,後辟爐亭。地據高明,軒戶宏敞。扁其堂曰本源,取濂溪「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語也。又采愛蓮說,植蓮於番山側之小池,士游泳其間,有「浴沂詠歸」之遺意焉。今廢。 祭器:初用三禮圖器,形制非古,且歲以漫漶弗稱。淳佑四年,經略方大琮命工仿禮局式,范錫為之。樽二十有八,龍勺三十有二,豆一百五十有三,簠簋一百三十有六,盥罍玷爵百四十有二。凡俎籩篚,皆易而新之。器成,又制三禮官服,冕帶舄畢具。齋祀之夕,儀文粲然。庫在東廡,今庫在西廡,器亦新制。 樂器:舊傳紹興以前索上,以備太常之缺。淳佑四年,經略方大琮,丁祭之夕,慨謂儀文既肅,樂奏缺然,於禮未稱。始得古鍾十於南恩郡庫。乃考古制,命工取式,制為樂器。鐘磬笙簫,琴瑟塤箎,柷敔搏拊,凡五十有六器。肄習於學,既而陳諸祀事,按音合節,不圖古樂之見於今也。教授張雷震,於舊學官位為庫藏之,庫今廢,樂器皆新制。 祭服:嘉定十年,經略楊長孺始制,歲久朽弊。淳佑十一年,經略趙汝暨,自獻官至執事,弁冕衣服,咸一新之。今不存。
○舊志進士題名
科目之設,從來久矣。進士一科,自唐而盛,宋仍唐舊,以此得人。廣為海濱鄒魯,詩書文物之盛,不減中州。其擢巍科,登顯仕,勳業赫奕,為邦家之光,州里之榮者,有不容以泯沒,此進士之所以題名也。聖朝議行貢舉,屢形詔旨,雖未有定例,然文章政事,同出一塗,科目取人,古今不易。姑記其舊,以俟來者。佗日必有以文章名世,以垂不朽,豈特進士云乎哉! 古成之 端拱元年。綿竹令。人以為仙。 成禹昌 咸平元年,孫榜。 馮元 大中祥符元年,第一甲。東都事略有傳。 王雋 慶曆二年,第三甲。 梁杞 慶曆六年,第五甲。 何邃 皇佑五年,第四甲,鄭榜。 鄧詰 皇佑五年,第五甲。 姚宗卿 嘉佑三年據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選舉志,應為嘉佑二年。下面徐元更亦誤。,第四甲。 徐元更 嘉佑三年,第四甲。三歲一舉始於此。 陳益 熙寧三年,第五甲,葉榜。 梁棟 熙寧九年,第五甲,徐榜。 吳邈 熙寧九年,第五甲,徐榜。 丁璉 元豐二年,第四甲,時彥榜。終朝散大夫。 鄧球 元豐二年,第四甲,時榜。 區傑 元豐五年,第五甲,黃裳榜。 謝裳 元豐八年,第二甲,焦蹈榜。 楊纁 元符三年,第四甲,李全榜。 麥致遠 元符三年,第四甲,李全榜。 張書言 元符三年,第四甲。朝請大夫,歷廣南巿舶、廣西提舉。 王公旦 崇寧二年,第四甲,霍端友榜。 馬鵬 崇寧五年,第四甲,蔡嶷榜。 陳謨 政和二年,第五甲,莫儔榜。 梁中矩 政和五年,第四甲,何?占仌木?榜。 鄧俊明 政和五年,第五甲,何榜。 王震 政和六年,第二甲,王昂榜。 李諤 建炎二年,第一甲,李易榜。朝列大夫,瓊州安撫。 何師遠 建炎二年,第四甲,李榜。 黃勛 紹興三年據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選舉志,張九成為紹興二年狀元。又見夢梁錄卷十七狀元表。其下丘崈、黃熙均應改為二年。,第三甲,張九成榜。朝請大夫,知新州。 丘崈 紹興三年,第四甲,張榜。 黃熙 紹興五年,張榜。 孔元勛 紹興五年,第二甲,汪洋榜。朝請大夫,歷知封州、新州。 翟傑 紹興五年,第五甲,汪榜。 王日華 紹興九年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黃公度為紹興八年狀元。,第四甲,黃公度榜。 吳羣 紹興十二年,第四甲,陳誠之榜。朝奉郎,通判瓊州。 李康臣 紹興十五年,第四甲,劉章榜。朝散郎,知昌化軍。 陳康延 紹興三十年,第三甲,梁克家榜。 林昂 淳熙二年,第五甲,詹騤榜。 陳獻臣 淳熙五年,第四甲,姚穎榜。 曾槐 淳熙五年,第五甲,姚榜。朝奉大夫,桂陽軍。 馬希驥 淳熙八年,第三甲,黃由榜。朝奉大夫,知雷州。 李昶 淳熙十一年,第五甲,衛涇榜。 曾機 紹熙元年,第四甲,余復榜。槐之弟。 崔與之 紹熙四年,第二甲,陳亮榜。丞相,清獻公。 劉澤 紹(興)〔熙〕四年,第三甲,陳榜。 劉鎔 慶元五年,第四甲,曾從龍榜。鐸之弟。 劉鎮 嘉(定)〔泰〕二年,第五甲,傅行簡榜。鐸之弟。 梁文奎 開禧元年,第二甲,毛自知榜。 梁該 嘉定七年,第四甲,袁甫榜。 徐如龜 嘉定七年,第五甲,袁榜。 蒙甄 嘉定十年,第四甲,吳潛榜。 楊汪中 嘉定十三年,劉渭榜。 溫若春 嘉定十三年,特奏名第一人,賜同進士出身。 趙崇垓 嘉定十六年,第四甲,蔣重珍榜。 李昴英 寶慶二年,第一甲,第三人,王會龍榜。 倫次陸 寶慶二年,第五甲,王榜。 吳仁孫 紹定二年,第四甲,黃朴榜。 吳文震 紹定五年,第二甲,徐元傑榜。通判全州。 趙興銄 紹定五年,第二甲,徐榜。 危夢亨 紹定五年,第五甲,徐榜。 張逢午 端平二年,第四甲,吳叔吉榜。 趙興鑺 端平二年,第四甲,吳榜。 楊遂 端平二年,第五甲,吳榜。 余復亨 端平二年,第五甲,吳榜。 封南譽 嘉熙二年,第四甲,周坦榜。 梁現 嘉熙二年,第四甲,周榜。 趙汝夫 嘉熙二年,第四甲,周榜。 姜雷煥 嘉熙二年,第五甲,周榜。 錢益 淳佑元年,第三甲,徐儼夫榜。 蔡夢雷 淳佑元年,第四甲,徐榜。 單崔明 淳佑元年,第四甲,徐榜。 陳龍起 淳佑元年,第五甲,徐榜。 李興龍 淳佑四年,第三甲,留夢炎榜。 廖慶孫 淳佑四年,第四甲,留榜。 郭閶 淳佑四年,第五甲,留榜。正言。 周鼐 淳佑四年,第五甲,留榜。 戴漢宗 淳佑七年,第三甲,張淵微榜。 張翔龍 淳佑七年,第四甲,張榜。 楊光大 淳佑七年,第四甲,張榜。 鄭奎英 淳佑十年,第二甲,方逢辰榜。 趙時鏦 淳佑十年,第三甲,方榜。 楊震西 淳佑十年,第四甲,方榜。 何起龍 淳佑十年,第四甲,方榜。 鄭得助 寶佑元年,第二甲,姚勉榜。 冼一龍 寶佑元年,第二甲,姚榜。 陳大震 寶佑元年,第四甲,姚榜。朝奉大夫,知全州。至元十八年,承事郎,廣東道儒學提舉。 謝月卿 寶佑元年,第五甲,姚榜。 梁夢靁 寶佑元年,第五甲,姚榜。 李心月 寶佑元年,第五甲,姚榜。 鄭福元 寶佑元年,第五甲,姚榜。 陳夢雷 寶佑元年,國學第五甲,姚榜。 蘇良 寶佑四年,第四甲,文天祥榜。 趙時洮 寶佑四年,第四甲,文榜。 曾士倬 寶佑四年,第五甲,文榜。 曾肅翁 寶佑四年,第五甲,文榜。 馮斗祥 寶佑四年,第五甲,文榜。 黃石 開慶元年,第五甲,周震炎榜。 李夢英 景定三年,第三甲,方榜。 曾南寶 景定三年,第四甲,方榜。 林元中 景定三年,第五甲,方榜。 吳桂發 咸淳元年,第二甲,阮登炳榜。 趙熼夫 咸淳元年,第三甲,阮榜。 趙時扣 咸淳元年,第三甲,阮榜。 趙若岡 咸淳元年,第四甲,阮榜。 麥雷奮 咸淳元年,第五甲,阮榜。 趙崇■〈言由〉 咸淳元年,第五甲,阮榜。 趙必■〈王象〉 咸淳元年,第五甲,阮榜。崇■〈言由〉之子。 趙必鈞 咸淳元年,第五甲,阮榜。 劉褎然 咸淳四年,第一甲,陳文龍榜。 王道夫 咸淳四年,第四甲,陳榜。 楊震 咸淳四年,第四甲,陳榜。 吳道泰 咸淳四年,第四甲,陳榜。 尹畊 咸淳四年,第四甲,陳榜。 梁與子 咸淳四年,第四甲,陳榜。 趙必燧 咸淳四年,第四甲,陳榜。 張鎮孫 咸淳七年,第一甲,第一人。 姚鈜 咸淳七年,第二甲,張鎮孫榜。 劉獬 咸淳七年,第二甲,張榜。 李肖龍 咸淳七年,第(一)〔二〕甲,張榜。 丘夢炎 咸淳七年,第二甲,張榜。 葉三得 咸淳七年,第四甲,張榜。 鄭起鴻 咸淳七年,第四甲,張榜。 王元甲 咸淳七年,第五甲,張榜。 何成子 咸淳十年,第五甲,王龍澤榜。 曾宋珍 咸淳十年,第五甲,王榜。 陳息 咸淳十年,第五甲,王榜。大震之侄。 錢夢驥 咸淳十年,第五甲,王榜。益之子。
○舊志貢院
貢院,舊無定所,詔歲寓於佛廬。紹興二十七年,林都運安宅攝州事,即偽劉清虛洞建東西二院,西以貢鄉曲之英,東以賓類試之士。淳熙元年,經略司馬伋,增修楹廡於西。士益盛,屨滿不能容。慶元五年,欲以二院合為一,乃相地學之東偏,創類試之所。嘉泰元年,遂合為一院。嘉定十二年,經略留恭,增屋五間。端平三年,經略彭鉉,撤而新之,袤而廣之,凡五百間。其後士風浸盛,淳佑十年,經略趙汝暨,辟州治酒庫地增廣之。院之前,舊為雄略指揮,悉辟之。南直泮水,闊餘五丈,甃以石,出入場屋者便焉。至元歸附,遂廢為軍翼。
○舊志貢額
先是士之與計偕者十有三,嘉定庚午,增為十有五。端平元年,又增其二,為十七。淳佑二年,又增其三,為二十。寶佑二年,又增為二十一。咸淳辛未,張鎮孫廷試魁天下,遂復增其二,足為二十三名。 漕試:舊不滿八百人,貢額十有二,視鄉學為甚優。館客試者,五十人貢一人,子弟二十人貢一人,遊學二百人貢一人。
●南海志卷第十
兵防 舊志兵防數 水馬站 舊志館驛遞鋪 河渡 局務倉庫 舊志諸司倉庫 廨宇 舊志諸司公廨
○兵防
兵以衛民,常制也。廣為嶺南巨鎮,瞰海負山,前控蕃夷,後帶蠻獠,兵威鎮遏,誠為重事。山林險隘之地,水道津要之沖,自唐宋以來,並設屯戍。天兵收附,威武如神。鎮守兵防,雖有沿革,然軍機勝算,非人間之所能知,姑記其略。仍以舊志所載前代鎮戍屯防,附列於後。 鎮守廣州路萬戶府: 宣慰司隨司千戶所。 各翼千戶所。 鎮撫所。 城內外巡警官。 司縣巡捕弓手: 錄事司弓手貳拾名。 番禺縣弓手壹佰參拾捌名。 南海縣弓手貳佰參拾伍名。 東莞縣弓手壹佰肆拾捌名。 增城縣弓手玖拾柒名。 新會縣弓手壹佰肆拾貳名。 香山縣弓手壹佰貳拾名。 清遠縣弓手貳拾柒名。
○舊志兵防數
禁軍: 東南第十一將五百人。 雄略第十三指揮五百人,馬三百五十疋。 雄略第九指揮三百人。 雄略第二十指揮五百一十人。 雄略第二十二指揮五百人。 雄略第三十一指揮五百人。 澄海第一指揮五百人。 澄海第二指揮五百人。 澄海第三指揮五百人。 澄海第二十七指揮五百人。 澄海第七十四指揮五百人。 澄海第七十五指揮五百人。 歸遠第二十一指揮五百人。 廂軍: 東城面指揮一百五十人。 西城面指揮一百五十人。 造船場指揮七十五人。 駕綱指揮二百二十人。 木匣作指揮一百人。 長運指揮五十人。 省馬鋪指揮三百五十人。 馬遞鋪二百二十五人。 都作院四百八十人。 城外駐泊指揮五十人。 巡檢寨兵: 扶胥都監額管澄海第四指揮四百人,又管澄海第二十四指揮四百人。 伍鎮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廣惠州同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右屬番禺縣界 西南道巡檢額管一百人。 廣恩州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右屬南海縣界 固戍角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廣惠州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屯門巡檢額管一百五十人。 右屬東莞縣界 廣恩州同巡檢額管澄海第五指揮四百人。 褥州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人。 崖山巡檢額管一百丹五人。 右屬新會縣界 長沙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 屬增城縣界。】 香山巡檢額管一百二十人。 清遠同巡檢額管九十五人。 四會懷集巡檢額管一百五十二人。 【 屬懷集縣界。】 經略司: 西淋彈壓額管六十人。 金利彈壓額管八十人。 東涌彈壓額管七十五人。 殿前司摧鋒軍分戍本路三千二百八十七人。 經略安撫司水軍一千一百人。 勇敢軍二百五十人。 忠勇軍三百人。
○水馬站
馬站 水站 館驛 遞鋪
聖朝混一區宇,舟車所至,人力所通,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莫非王土,莫非王臣,故水馬站遍天下。廣為楊州盡處,去京師萬餘里。然葉舟風遞,馹騎星馳,不十餘日可至,何其速也。朝廷立法,以田糧七十石買一馬,田參拾伍石糧造一舟,每舟站夫七名,稅與他役俱免,止供使臣官員往來而已。其它走傳,則有急遞鋪焉。故志水馬站。
馬站
六處,馬一百二十六疋。按以下分數統計,總數應為一百三十六疋。 番禺縣 在城站馬四十疋。 正馬二十疋,貼馬二十疋。 湴湖站馬二十六疋。 正馬一十三疋,貼馬一十三疋。 南海縣: 白土站馬三十疋。 正馬一十五疋,貼馬一十五疋。 增城縣: 縣廓站馬一十疋。 正馬五疋,貼馬五疋。 鳥石站馬一十疋。 正馬五疋,貼馬五疋。 清遠縣: 橫石磯站馬二十疋。 正馬一十疋,貼馬一十疋。
水站
一十處,船九十隻。 番禺縣: 在城站船二十隻。 南海縣: 官窯站船一十隻。西南站船五隻。胥江站船一十隻。 清遠縣: 縣廓站船九隻。回岐站船九隻。橫石磯站船一十二隻。 增城縣: 東洲站船五隻。 東莞縣: 怗崗站船五隻。黃家山站船五隻。
館驛
一十四處。下列館驛應為十五處。 番禺縣: 東城館驛。湴湖站館驛。 南海縣: 西城館驛。白土馬站館驛。官窯水站館驛。西南水站館驛。胥江水站館驛。 清遠縣: 縣廓站館驛。橫石磯水馬站館驛。回岐水馬站館驛。 增城縣: 縣廓馬站館驛。烏石馬站館驛。東洲水站館驛。 東莞縣: 怗崗水站館驛。黃家山水站館驛。
遞鋪
四十處。 南海縣: 官窯鋪,太平鋪,胥江鋪,蘆苞鋪,石門鋪,金利鋪,黃崗鋪,望仙鋪,仙峒鋪,鴨步鋪。 清遠縣: 回岐鋪,峽口鋪,縣門鋪,濱江鋪,橫石鋪,潖江鋪,大廟鋪。 增城縣: 增江鋪,甘棠鋪,鶴子鋪,河塘鋪,聶田鋪,官路鋪,鴨湖鋪,鳳凰鋪,佛嶺鋪,總鋪。 番禺縣: 府門鋪,大水中鋪,大水正鋪,烏石中鋪,烏石正鋪,白石中鋪,白石正鋪,車陂正鋪,車陂中鋪,馬騎鋪。 東莞縣: 蕉利鋪,水口鋪,獨崗鋪。
○舊志館驛遞鋪
館驛 旱鋪 水鋪
館驛
來歸館在沖霄門外。 來遠驛在蕃巷。
旱鋪
北門鋪,大水鋪,獵德鋪,白石鋪,烏石鋪,佛嶺鋪,聶田鋪,泉石鋪,增江鋪,白沙鋪,官峯鋪,凌江鋪,白鶴驛,巴徑鋪,大宴驛,山塘鋪,峽尾驛,巴由鋪,神步鋪,橫石驛,鴨灘鋪,郭頭鋪,黃崗鋪,伏堂鋪。
水鋪
大通鋪,瑞石鋪,半圃鋪,馬頭崗鋪,馬寧鋪,海州鋪,崑崙鋪,浪鑿鋪,木涌鋪,白塔鋪。
○河渡
長河渡 橫水渡
長河渡
南海縣: 新會渡,肇慶渡,瓦窯渡,丹灶渡,金利渡,奇石渡,張槎渡,龍江渡,炭步渡,白石岡渡,山南渡,鯉水渡,麻奢渡,沙坑渡,四會渡,橫江渡,區村渡,山根渡,青石渡,山吉渡,馬寧渡,江尾渡,蘭石渡,深村渡,橄欖渡,大灣度,羅村渡,石屈渡,何村渡,古灶渡,沙貝渡,橫岸渡,區村渡。上文已有「區村渡」,可能另名書誤,也可能重出。 番禺縣: 東莞渡,蘇家渡,南岸渡,惠州渡,石灣渡,黃家山渡,大寧渡,蓼涌渡,沙亭渡,河南渡,扶南渡,大石渡,茶園渡,佛山渡,相對岡渡,靖康渡,官山渡。
橫水渡
南海縣: 寧口渡,西岸渡,官窯渡,和順渡,靈州渡,佛山渡,仁壽渡,冼屈岸渡,牛眠岡渡,三江渡,胥江渡,蔣岸渡,流潮渡,橫岡渡,深村渡,石頭岸渡,迭滘渡,南津沙滘渡,豐江渡,分界渡,禾步駱村渡,上滘渡,西南渡,河清郎鑿渡,葛岸渡,江尾渡,西海白塔渡,大江渡,何村渡,藤涌蘭石渡,平地渡,古灶渡,東村榕州渡,冼村渡,木鐸渡,羅格登洲渡,石屈渡,下黎渡,九江甘竹渡,張槎渡,馮赤口渡,山南白坎渡,何村渡,白鷺洲渡,鹿子洲子渡,大沙渡。 番禺縣: 窯頭渡,玉胖湖渡,新村橫渡,蔞渡,老鴉湖渡,水南北頭渡,獵德渡,■〈蟲雷〉岡渡,西湖橫渡,沙頭渡,南村橫渡,黃家山橫渡,沙河渡,石井渡,土瓜渡,硤石渡,橫滘渡,三元江渡,茶園渡,三曹渡,新婦崗橫渡,古料渡,薗頭渡,吉洲頭渡,石碣渡,古鎮渡,蛋家租渡,觔竹渡,相對岡渡,白泥涌渡,企石渡,怗崗渡,大石頭渡。
○局務倉庫
廣州路: 惠濟軍民藥局,在南濠街。 商稅務,在南濠街。 灑醋務,在南濠街。 永豐倉,在子城直街,舊名廣豐。 平準庫,在大巿會通坊南。 元貞庫,在子城直街,舊名軍資。 鹽課提舉司: 都鹽倉,在沖霄門外,大德五年創建。 廣盈庫,在本司廨舍內,至元三十一年重建。 巿舶: 巿舶庫,在子城直街,內有來遠樓。 巿舶亭,在朝宗門外,至元十九年創建。
○舊志諸司倉庫
經略司: 樁備倉,在廣豐倉南。宋慶元元年,經略張釜創建,以羨財糴米儲備。 【 以下皆廢】 封樁庫,在軍資庫內。 經總制庫,在軍資庫內。 犒賞東庫,在州治東廡。 犒賞回易西庫,在右二廂高桂坊。 公使公用庫,在州治西廡。 公使酒庫,在州治東廡。 醋庫,在清海軍門外。 備安庫,在子城直街。 甲仗庫,在州治廳東。 萬人甲仗庫,在甲仗庫東南。 東防城甲仗庫,在震東門內。 西防城甲仗庫,在金肅門內。 接濟庫,在廣恩館內。 都稅務,在阜財門外。 竹木場,在豐樂門外。 轉運司: 財計庫,在本司西廡。 提舉司: 常平倉,在廣豐倉北。 廣惠倉,在右二廂青雲坊。 常平庫,在軍資庫內。 賣鈔庫,在廣惠倉內。 解庫,在靈川廟西。 惠民藥局,在本司西。 都鹽倉,在右二廂衣錦坊。 鹽亭,在素波門外。 巿舶司: 巿舶亭,在鎮安門外。
○廨宇
詩詠甘棠,美聽訟之所也。設官分職以來,各有廳事,所以出政令而決訟獄也。自唐至宋,皆專官署事,故所至廨宇,因以居焉。其臨民蒞事者,止於廳事而已。聖朝立法,設完坐官,每司或三四員,或五六員。廨宇止為聽斷之地,而各官私居,類皆僦賃。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於宋經略使衙開設。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使司,於至元二十八年鼎新創建,即舊通判西廳也。 廣州路總管府廳舍,即舊提舉常平茶鹽衙也。 鎮守廣州路萬戶府,即經略司西花園之壯猷堂也。 其餘官府,或因或創,更易不常,今列於後: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正衙門三間。 儀門參間。 設廳五間。 常衙廳五間: 正廳五間,抱廈三間。 經歷司: 正廳參間,耳房貳間,門樓壹座,司房壹拾間。 架閣庫壹座。 東西司房三十間。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衙門五間。 廳兩座: 前廳一座,抱廈三間,後廳一座,耳房兩間。 經歷司: 正廳一座,司房六間,門樓一所。 架閣庫五間。 東西司房廿間。 監房一所。 廣州路總管府: 衙門三間。 廳兩座: 前廳一座,後廳一座。 經歷司: 正廳一座,司房六間。 架閣庫三間。 東西司房三十間。 鎮守廣州路萬戶府: 正廳一座。 廣東鹽課提舉司: 衙門三間。 正廳一座。 吏目房一所。 東西司房十二間。
○舊志諸司公廨
經略安撫司 郡圃 轉運司 提舉常平司 提舉巿舶司
經略安撫司
州門:舊扁「廣州大都督府」,柯經略述建。今扁「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儀門:舊列戟十有四,柯經略建。今為使司帥府儀門。 設廳:元符二年,柯經略建。前楹鐵柱四,南漢鑄也。今為使司帥府公廳。至元三十年重修。大德四年,扁「帥正堂」。 治事廳:今為使司帥府常衙廳。大德六年鼎建。 經略安撫廳,在治事廳西。 【 以下皆廢。】 近民堂,在治事廳後。 敬簡堂,在帳門內。 帥正堂,在敬簡堂北。 強齋,在治事廳東。 節齋,在敬簡堂東。 清風堂,在安撫廳北。 拱極堂,在清風堂北。
郡圃
郡東西圃舊亭池,率荒蕪不治。淳佑壬寅,經略方寶學大琮政余,始命剗治蕪穢,舊者新之,堙沒者出之。西建「元老壯猷」之堂,後為小合,環植翠竹,扁「日報平安」。 前瞰石屏也,為小亭二,左「明發」,右「晚渡」。跨池為方橋,建小亭其中,扁「可兼」。橋東為運甓齋,西為饗軍堂。南建小亭,面越山,瞰蓮池,扁「對越」。堂之北,倚城由西級而升,曰「攀天」,曰「玉光」。屋其巔,壁環板而規,中望澄清閣,高與古木齊,虛空相照,如月宮然,扁「先月樓台」。直西為方丈室,扁「不動心境」。由東級而升,曰「緩步」,曰「更上」。屋其巔,扁「連天觀閣」。又東為方士宅,扁「斗南堂」。前為就日樓,又南為存軒。自「緩步」級而下,轉修廊,過梅亭,扁「石心鐵腸」。循修廊而東,過「無邊風月」,至「有腳陽春」,入中圃為靜廉道院,取風靜官廉語。小亭二,左「九節」,右「六穗」。異花怪石,羅植檻砌,繚以小徑。東過「山意」,至心田書院。一柱八表,象田字,且取一極三才義。前為三徑,入松關,出茂林修竹。東過廣平頌愛堂,至「佳木秀陰」,上鐵庵,南過「無盡藏」,至椿壽堂,木古石老,面而屋之,中壁繪壽域圖。後為廣居庵。由椿壽堂過盈把籬,至雲階,入廣清府。由雲階過紫筍圃,至羣玉山房、錦步障、卻月觀、薝蔔林,出「壺中日月」,東行至「穗石福地」,後為喜雪軒,直南為「不易心泉」。東曰「野人風味」,西曰「仙香世界」。亭二,東「賦梅」,西「對薇」。古木秀陰,不類人境,直勝概也。歲遇節,縱民樂之。其後,馬經略天驥於「穗石福地」之左,建修廊,扁「物外乾坤」,與舊「壺中日月」相直。次建春堂,廊之東,累級而升,扁「地位清高」。又於雲巔建亭,扁「海觀」,以增眺覽之勝。歸附後,僅存廣平、壯猷二堂,余皆蕪沒。
轉運司
轉運司,舊有東西二廳,在西城航海門內。紹興三十年以後,止差一員。 瑞芝堂,在廳事之後。紹興三年二月,台門右柱產金芝,一根八葉,三月再秀,分莖至十六葉。五年二月,復產金芝,蕊敷迭出,一根二十一葉。運使黃棆有記。 宅堂,在瑞芝堂北。 袞節堂,在廳事東,舊名袞繡。 澄清堂,在袞節堂東,舊名華遠。淳佑甲辰秋,李運判遇易華遠為澄清,以澄清堂改為光霽。 景濂堂,舊在仙湖之東,久廢。又於舊澄清堂扁此名。 水壺,在今景濂堂下,前瞰仙湖。黃運判撤其□據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六,「水壺」系「冰壺」,「黃運判撤其材」。改鳴佩。 一碧,在仙湖南,即舊葛仙洲故基,舊名葛仙洲。趙運判改創,易以今名。陳運判煒辟而大之。 月林亭,在灣南亭之右。 柳嶼亭,在月林亭東南。 奧趣,在仙湖東北。 觀魚臺,在奧趣北。 觀政,在觀魚北。 秀陰,在觀政北。 野渡,在秀陰前。 濂泉,在射圃北。黃運判朴於泉上結亭,名鳴佩。 志雨,在城上航海門南。 海邊春,在志雨西。 藏春園,在仙湖西。 見山,在藏春內北。 清暢堂,在華遠東,今移在綠遶西。 歲寒,在清暢南,黃運判改名南雪堂。 【 以上皆廢。】 濂溪書院,詳見「學校」。 千秋寺,在仙湖西,奉真觀之右,濂溪書院□。 奉真觀,舊名綠凈,在千秋寺北。 葛仙井,在奉真觀之側。 葛仙祠,舊附在奉真觀內,葛運判改創祠宇於丹井之西。
提舉常平司
澄清樓,舊名熙春台。淳熙四年,提舉葛公世顯名連天觀。紹興四年,虞提舉衡改建今名,菊坡崔公題扁。 觀風堂,在廳東。嘉泰二年,提舉陳公岐建。【 以下皆廢。】 燕喜堂,在宅堂內。 仁壽堂,在宅堂北。 遠華堂,在西園。淳熙九年,林提舉出岊建。 生雲,在遠華後。淳熙十一年,韓提舉壁建。 翼然亭,在城上,下瞰石洲。慶元三年,徐提舉安國建。 睇錦,在城上。 貯清,在西園。淳熙十一年,韓提舉壁建。 倚吟,在西園。
提舉巿舶司
勝己齋,在廳事東。【 以下皆廢。】 公生明,在勝己齋後。 戲彩堂,在廳事北。 山齋,在戲彩堂西。 九思堂,在廳事西。 達觀樓,在九思堂後。 南風堂,在後園。 鑒正,在南風堂左。 叢秀,在鑒正東。
●附錄一
南海志序 宋知全州陳公 元大德殘本南海志跋 南海志殘本二冊 書大德南海志殘本後 讀「書大德南海志殘本後」 關於大德本南海志曹跋
○南海志序
(元)陳大震 韓愈與張韶州有「願借圖經將入界」之詩,又張籍送鄭尚書,亦有「嶺南封管送圖經」之句,然則百越之有圖經,自唐已然。不特供地主之求,亦可備過客之借。廉訪使江陰義齋陸公,以儒被選,遠有光華,原隰咨諏,索圖經於故府,無有。遂命里耆舊陳大震、路教授呂桂孫,求舊志增修之。竊謂圖經之作,始於禹貢,是史錄其事以為篇者。周大司徒掌天下土地圖,知廣輪、方物、名數。漢得秦圖書,知戶口阨塞去處。光武披輿地圖,知天下郡縣,始得其一。爾後代代相承,各紀其所有以為志。 廣自元鼎開越分疆後,始為郡,後又為州,或屬交,或分理,千餘年間,屢有更革。南海志從來久廢則必修,今搜之故笈,存者僅有嘉定、淳佑二本,首尾殘缺,淳佑迄今五十年矣。大元混一區宇,■古所無,長城外不知幾萬里,皆入版籍。鄒子所謂中國者八十分之一,信不誣也。南海荒遠,在圖中一黑志耳。然無地誌,則又何以備史館之需。今在職方,已三十年,官府制度,革故鼎新,不錄則久將焉考,爰即舊志而增益之。若盡去其舊,則三百年前事,不能詳知矣,故兼取之。序成,白之公,公頷之,遂付之梓。 大德甲辰長至日,陳大震序。 【 (崇禎南海縣誌)】
○宋知全州陳公(大震)
陳大震,字希聲,番禺人,寶佑癸丑進士。釋褐,為博羅主簿,升循州長樂令。以文辭敏捷,政事寬厚稱。轉蘄州廣濟令,以平盜功,改奉議郎,參靜江帥府。咸淳七年,權知雷州,慮西湖久或湮廢,乃大築堤岸,建平湖書院,以祀寇準、二蘇,造石井欄以護井之當道者,泉得不竭,民德之。有婦人與夫殺養母,以賊訴者,大震怪其詞色,密遣察之,果非盜,一問具服,州人以為神。在郡二年,判語數百,人刻之,號蘧翁山判。轉朝奉大夫,以倅升守全州。元兵至,誓與城存亡,而力不支,遂歸番禺,自劾罷。宋帝入廣,召為尚書、吏部侍郎,不就。至元辛巳,有詔甄錄舊臣,宣授司農卿、廣東儒學提舉,避貫,請閒居,從之。居嘗深衣廣袖,自號蘧覺先生,立靈位以待死日,與常所往來者飲酒賦詩,曰:「吾可以下見穆陵矣。」卒年八十。大震性剛正,平生未嘗戲言。御子孫嚴而有禮,不冠不見。性樂山林,附郭有亭榭數所,皆樸陋,僅庇風雨。天色晴美,則籃輿遍賞,好事者多從之游。雖老,讀書不釋卷。為文章典雅,有法度,郡有大著述,必以屬之。文集數十卷,今不存。【 用陳氏家集、雷州志參修。】 【 (黃佐廣州人物傳卷十)】
○元大德殘本南海志跋
(清)曹元忠 元槧南海志,卷六至十,為戶口、土貢、稅賦、物產、舶貨、社稷、壇壝、城濠、學校、舊志進士題名、舊志貢額、兵防、水馬站、局務倉庫、廨宇,共十四門。近時各家書目皆未著錄,惟明文淵閣書目暑字號,有南海志八冊、六冊各一部,知明時有此書而已。余甲辰歲得自武昌書肆,不禁狂喜,然終以未着撰人為憾。 近在文華殿檢勘內閣大庫書籍,得見崇禎時南海縣知縣朱光熙所修縣誌,首有元大德甲辰長至日陳大震舊序,略謂廉訪使江陰義齋陸公,命里耆舊陳大震、教授呂桂孫,增修嘉定、淳佑二志為之,則志為陳大震撰也。又,其藝文志書目云:「元南海志二十卷,陳大震撰,今無。」可見是志在明季久已亡佚,故朱光熙以「今無」着之,今又閱三百年矣。雖視原書祇存四分之一,究系斷種秘本,烏可以殘闕少之耶? 陳大震、呂桂孫即見本志「學校」及進士題名。陸義齋當即陸垕,元史附臧夢解傳,江陰縣誌稱,垕升海南廣東道廉訪使,以侍親棄官歸者。又與張玉田雅故,山中白雲詞有「壺中天雲陸義齋,秀野園清暉山堂」,即其人也。 庚戌五月。 【 (王大陸編箋經室遺集卷十)】
○南海志殘本二冊
(清)潘宗周 撰人不詳。前五卷佚,存六至十。卷十末綴一「終」字,餘四卷否,似全書已盡於此。卷六紀戶口、土貢、稅賦,卷七紀物產,卷八紀社稷、壇壝、城濠,卷九紀學校,卷十紀兵防、水馬站、河渡、局務、倉庫、廨宇、郡圃。凡所舉廢,由宋及元,最後為致和元年,是為明宗即位之歲,蓋刊於有元中葉以後。按元世祖攻克廣州,立廣州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元領八縣。其後以懷集一縣割屬賀州,餘七縣,一南海,二番禺,三東筦,四增城,五香山,六新會,七清遠。本書紀載先錄事事,次及七縣,是雖名南海志,而實則廣州一路之志也。 版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單闌,版心細黑口,雙魚尾。書名題「南志」卷幾,無字數、刻工姓名。 【 (寶禮堂宋本書錄,附元錄。)】
○書大德南海志殘本後
陳垣 潘氏寶禮堂藏南海志殘本,二冊,今歸北京圖書館,潘跋不詳撰者,館目題為「元陳大震、呂桂孫纂修,大德刻本」。 有人提出疑問:一、謂陳大震書名南海縣誌,此書名南海志,無「縣」字,二、謂陳大震書二十卷,此書十卷;三、謂大震書大德年刻,此書敘事至致和元年。究竟是一書是二書? 答:元時南海志見於著錄者,只有陳大震一部。大震番禺籍,增城人,宋寶佑元年進士,見阮廣東通志六十七「選舉表」;入元,官廣東道儒學提舉,見殘本志卷九。 阮通志一九一藝文略,有陳大震南海志序,書名「縣誌」,序只稱南海志。序又稱此志系「廉訪使陸公(垕)命里耆舊陳大震、路教授呂桂孫求舊志增修之」,廉訪使、道儒學提舉、路教授,皆縣級以上之官,則此志不限於南海一縣,而為一路之志可知。宋知廣州軍州事陳峴撰南海志十三卷,見宋史二○四藝文志,今阮通志於陳峴書亦名「縣誌」。以此例之,陳大震志書名「縣」字,亦後人所加,並非原有,與今殘本志合。 陳大震志二十卷,今殘本志僅存卷六至卷十,共八十一頁,蓋前後皆缺,不獨缺前五卷而已。潘跋因「卷十末有一『終』字,餘四卷否」,遂疑「全書已盡於此」。不知卷末「終」字,或有或無,本無定例。今觀此志所缺門類尚多,不能因此一字,遽謂此書止十卷。 陳大震序作於大德八年甲辰,殘本志各卷敘事亦多至大德七、八年間,則稱「大德刻本」,未為不合。獨卷九「學校」門敘事,有至泰定元、二、三、四年及致和元年者,則顯系書刻成後再印時續有增補,此亦事所常有。如果於「大德刻本」下加入「致和後續有增纂」一語,便可解決。 致和年號系泰定五年二月所改,並非明宗之號;明宗即位於天曆二年正月,致和元年亦非「明宗即位之歲」,潘錄偶誤。 【 (藝林叢錄第一編,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一九六一年九月版。)】
○讀「書大德南海志殘本後」
宇庭 吾粵地方志見之著錄者,最早為皇佑(宋仁宗,公元一○四九)郭之美羅浮山志及元符譚粹羅浮集(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縣誌則數嘉定陳峴南海志(陳峴於嘉定二年知廣州軍事,是書當成於嘉定初)及淳佑方大琮南海志(淳佑七年,一二四七)。以上四書久告佚失。現存者為元刻本南海志,亦殘本也。潘氏寶禮堂宋本書錄作「元刻本」,以書中所記舉廢,由宋及元,最後為致和元年(一三二八),故未確定刻本年期。北京圖書館中國印本書籍展覽目錄則定為元大德間(約一三○五)刻本。余曾以書錄所記,黃慈博廣東宋元明經籍槧本紀略廣東文物卷九。所列「陳大震南海縣誌二十卷(未見)」及展覽目錄所敘,頗有異同,為求徹底解決疑問,乃不憚煩分別請教鄉前輩陳援庵、葉遐庵二先生,葉先生復又轉詢之趙萬里先生。頃承援庵先生撰文解答,不敢自秘,謹將全文鈔錄發表,文中「有人提出疑問」,所謂「有人」者,即本文作者也。 葉先生對此書,亦有提出若干指示。復函謂:「此書是創刊於大德,故稱『大德本』。書錄中只雲『元中葉』,亦菊老(張菊生先生)寶禮堂宋本書錄曾經張先生過目,故云。慎重之處。菊花校讎精密,當以所錄為準。」「菊老未點明『大德本』,致有疑問,可見著書之不易。」最後,又謂:「趙(萬里)見原書,陳大震有序文,可見是一非二。李昴英文溪集有重修南海志序,乃宋淳佑七年四月所作。又集內有元大德戊戌門人陳大震序,其人由宋入元,為文溪得意門生。」 趙先生函謂:「潘氏寶禮堂舊藏南海志,實系大德八年番禺陳大震與路教授呂桂孫所修,原書紀事至致和元年,則系後來增刻之葉。」 綜合陳、葉、趙三家之言,潘錄、黃紀及圖書目錄所舉,實是一書。南海志為一路之志,「縣」字為後人所加,書成於大德八年,為卷二十,隨後有增補。 此外,尚有可附記者,潘氏之書為曹元忠舊藏,箋經室所見宋元書題跋中「元槧南海志,卷六至十」,所記存佚、目次,與書錄所舉,正復相同。曹於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在武昌得之,究不知何時入寶禮堂也。 【 藝林叢錄第一編,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一九六一年九月版。】
○關於大德本南海志曹跋
宇庭 前撰讀「書大德南海志殘本後」一文時,曾提及大德南海志為曹元忠舊藏,見箋經室所見宋元書題跋,惟題跋全文未獲閱讀。撰文時曾記葉遐庵先生鈔錄,葉先生分函京滬學者查訪,全文於拙作付印後三日寄達,當時未克將曹跋錄入,頗以為憾。茲以是書為吾粵現存最早之地方志,且其版本年期又曾一度懸而未決,故特摘錄題跋要點於次,以供學人之參考。 南海志舊刻,在近代藏書家皆未著錄,明文淵閣書目暑字號,有明南海志(八冊、六冊各一部)。曹氏於清宣統年間,在文華殿檢勘內閣大庫書籍,見崇禎南海志,為南海縣知縣朱光熙所修。志首有元大德甲辰長至日陳大震舊序,略謂廉訪使義齋陸公,命里耆舊陳大震、教授呂桂孫,增修嘉定、淳佑二志。又崇禎南海縣誌藝文志列「元南海志二十卷,陳大震撰,今無」。可見志在明季已稱亡佚,故朱光熙以「今無」視之。由朱至曹,閱三百年。此書雖視足本只存四分之一,克稱「斷種秘本」。曹於光緒甲辰得之武昌,時以未知着撰人為憾,隨證明志為大德本,陳大震所撰,遂不禁狂喜。陳大震、呂桂孫見本志「學校」及進士題名。陸義齋名垕,元史附臧夢能傳。 內閣大庫舊藏後歸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前身),崇禎志計必同移。北京圖書館一九五九年善本書目有「大德南海志二十卷,存五,卷六至十」、「潘捐」之著錄,但無崇禎南海志也。 【 (藝林叢錄第一編,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一九六一年九月版。)】
●附錄二
南海志輯佚
說明 輯佚 分類索引
○說明
楊寶霖 在《永樂大典》成書(一四○八)之前,《南海志》可知者有三:一、《宋史》卷二○四《藝文志》三載陳峴《南海志》十三卷。陳峴,嘉定二年(一二○九)知廣州軍事,此志當成於是時。二、李昴英《文溪集》卷三《重修南海志序》謂志為方大琮編,序末署「淳佑七年(一二四七)四月朔」,此為是志成書之年。上二《南海志》已久佚。三、陳大震《南海志》二十卷,此志現存卷六至卷十,共五卷,現藏北京圖書館。〔崇禎〕《南海縣誌》、〔道光〕《廣東通志》俱收有陳大震大德甲辰《南海志序》,大德甲辰,即大德八年(一三○四),此為該志成書之時。〔大德〕《南海志》是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廣州最古的方志,曹元忠稱之為「斷種秘本」,實在不為過譽。 陳大震,增城沙村人,由番禺籍登寶佑元年(一二五三)進士〔民國〕《增城縣誌》卷十陳大震傳云:「沙村人,由番禺籍登寶佑癸丑進士。」〔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列傳》三陳大震傳,傳文全引《廣州人物誌》,傳後有按語云:「《增城縣誌》謂其雖以番禺籍舉進士,而子孫實家於增城雲。」,有《蘧覺集》,已佚。李昴英《文溪集》有陳大震序,末署「大元大德戊戌夏(大德二年,一二九八)門人陳大震書」,知大震曾受業於李昴英。宋亡,大震與東莞遺民李春叟、何文季(均李昴英門人)等游,詩歌酬唱,以寓黍離之感。何文季有《寄蘧覺先生》詩云: 白髮相看重別離,幾回默坐捻吟髭。 子猷不作乘舟興,龐老終無出郭時。 隔面雲山如有礙,輸心泓潁寄相思。 文溪遺稿傷淪落,此事還當付與誰。見《宋東莞遺民錄》卷下。 大震以宋代遺民,在元朝修志,其間多有揭露元兵暴行,寄託故國之思,今志雖殘,但仍可窺其一二。在宋代廣州有州城、東城、西城,「後天兵(指元兵)下南,平夷城壁,樓櫓雉堞,一切蕩除」。「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十二月,塔出元帥、呂元帥師夔,會泉、福舟師取廣州,廣帥張鎮孫以城降。十五年正月八日,元帥下令夷其城隍。」又在《取廣州始末》中提及。毀廣州城一事,三致意焉。 〔大德〕《南海志》所記地域,先記錄事司,後以次敘南海、番禺、東莞、增城、香山、新會、清遠等七縣,此正所謂「雖名《南海志》,而實則廣州一路之志也」。 現存的《永樂大典》殘卷中,引《南海志》共有九十九條,其中卷三五二五門字韻《雙門》條與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城池》重出,卷一九八六五竹字韻《桃竹》條與卷一一九○七廣字韻《廣州府三土產》條重出,實為九十七條。此九十七條,見於〔大德〕《南海志》殘本的,有三十四條,其餘六十三條不見於〔大德〕《南海志》殘本。此六十三條,文字長短不一,短者寥寥數字(如卷二二○五台定韻《瓊台》條僅得六字),長者洋洋千言(如卷二一九八四學字韻《郡縣學三十》條有五千五百餘字)約共二萬餘字。 在不見於〔大德〕《南海志》殘本的六十三條中,有五條涉及元事,如云:「涿郡盧摯代祀南海」,「元趙謙,趙州人」,「元呂恕,字仁卿。至元十八年,任廣東道宣慰副使」,「大德二年,定為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正次官」,「王師(指元兵)凡三入廣,廣州始平」。此五條必為〔大德〕《南海志》的佚文。其餘五十八條,皆為山川、建置、道里、鄉坊,不涉時與事,不能從而考定為何種《南海志》。陳大震《南海志序》稱,他修《南海志》時,陳峴、方大琮兩種《南海志》已經「首尾殘缺」。陳峴《南海志》早[大德]《南海志》九十餘年,方大琮《南海志》早〔大德〕《南海志》五十餘年;大震,粵人,時方修志,必有多人專心為之尋訪,所得兩種宋志,尚且「首尾殘缺」。《永樂大典》編輯之時,距大德八年,又歷百載,中經鼎革,兵燹頻仍,百年前已經殘缺的兩種宋志,未 必能為編輯《永樂大典》諸臣所見,即使當時徵集到這兩種已殘缺的宋志,未必就收入《永樂大典》中。所以,這不見於現存[大德]《南海志》的六十三條《南海志》之文,大概是〔大德〕《南海志》的佚文吧。不過,既無顯證,就不便遽定了。 另有一條,《大典》卷一四五三六樹字韻《波羅蜜樹》條引《南海志》,與〔大德〕《南海志》殘本卷七《物產》中波羅蜜條文字大異。為便於比較,茲鈔於下: 《永樂大典》:波羅蜜樹,實大如冬瓜,三月採取,味甘酸二種,出大理、永昌、臨安,百夷蠻中。 〔大德〕《南海志》:波羅蜜:樛枝大葉,實生於干,其大如瓠,蜜煎最宜。南海廟東西各一株,每歲九、十月熟,取供諸台,它莫敢取。本西域種也。一名曩伽結。《大典》所引,不涉廣東,不符「南海」,殆《大典》所標書名有誤。為保持原文,仍輯之。 《大典》所引九十七條《南海志》的條文中,所標書名,殊不劃一。除標《南海志》外,標《廣州府南海志》或《廣州南海志》者,有十四條;標《南海縣誌》者,一條;標《南海縣南海志》者,一條;標《東莞南海縣誌》者,一條。所標書名雖稍異,但均為《南海志》之文。何以見得?《大典》卷三五二五《雙門》條標《廣州府南海志》,卷一九八六五《桃竹》條標《廣州南海志》,這兩條均見於〔大德〕《南海志》卷七與卷八。由此類推,標《廣州府南海志》或《廣州南海志》的十四條,當為〔大德〕《南海志》佚文。《大典》卷八七八二僧字韻《雜錄諸僧四達岸禪師》條,標《南海縣誌》,而文有云:「(達岸禪師)新州新興人。」分明不是南海縣事,可知標《南海縣誌》或《南海縣南海志》,為《南海志》之誤。將《南海志》誤為《南海縣誌》不乏其例,〔道光〕《南海縣誌》卷二十五《藝文略》一,就將陳峴、方大琮、陳大震三人的《南海志》俱誤加一「縣」字,〔道光〕《廣東通志》、〔光緒〕《廣州府志》亦復如此。《大典》卷二二六七湖字韻《鱷湖》條標《東莞南海縣誌》,更加不倫不類,「東莞」乃鱷湖所在地,殆為致誤之由。 《南海志輯佚》從中華書局一九六○年和一九八六年兩次影印《永樂大典》殘本輯出,輯出條文,本想按其內容分類,但〔大德〕《南海志》無目錄流傳下來,主觀分類,恐與原意不符,倒不如按《大典》殘本影印本冊次為序。每條之下詳註出處,以便復檢。並編「分類索引」置之卷末,為便於檢計也。 明黃佐《廣州人物傳》獨引《南海志》者有四條,其中彭通一條有「洪武四年」字樣,顯非陳大震所作,餘三條系出何種《南海志》,不得而知,特附錄於後,以俟有識者。至於〔嘉靖〕《廣東通志》、〔萬曆〕《廣東通志》,也引有《南海志》,所引的條文,有與〔大德〕《南海志》同的,但也有涉及明初事的,當非陳大震之書,未敢闌入。
○輯佚
簡克己 風湖 菊湖 仙湖 湯湖 鱷湖 織女湖 運甓齋 妙高台 鶴舒台 瓊台 崔與之 趙謙 崖山門 玉液池 八賢堂 十賢堂 黃公度詠素馨詩 達岸禪師 錦石岩 李康臣 呂恕 廣州建置沿革 取廣州始末 廣州屬郡 廣州屬縣 番禺縣沿革 東莞縣沿革 增城縣沿革 清遠縣沿革 星分野 廣州道里 南海縣道里 番禺縣道里 東莞縣道里 新會縣道里 增城縣道里 香山縣道里 清遠縣道里 錄事司井 南海縣井 番禺縣井 增城縣井 新會縣井 錄事司坊里 南海縣坊里 番禺縣坊里 新會縣坊里 香山縣坊里 南海縣陂塘 氣候 龍舌嶺 黃公嶺 歐陽嶺 雲母嶺 焦石嶺 何仙姑 慧珠夢偉丈夫 袁復夢羣羊相屬 錢吉老夢松求治斧痕 正俊禪師建道場 波羅蜜樹 楊長孺 李迪 蔣之奇撰廣州州學記 章楶撰廣州府移學記 程矩撰學田記 霍暐 陳康延 劉鎮
簡克己
簡克己,本州島人。少習科舉業,已而厭之。遠遊湖湘,師事南軒先生數年,講性理學。既得其傳,退歸杜門,不妄與人交。嘗燕坐門塾,里巷子弟肄業過其門者,必呼其前,歷問所業,間舉語孟要語,為之講解。有通習者,撫而獎之;不通者,輒加警誨,其勤過於父師。士無長少,咸稱簡先生。 【 永樂大典卷九二二,師字韻,「勤過父師」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風湖
在增城縣西南三十里。 【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韻,「風湖」條,引南海志。】
菊湖
在番禺縣蒲澗山之北,以山有菊坡祠堂,故名。 【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韻,「菊湖」條,引南海志。】
仙湖
在南海縣,即藥洲,趙運使汝鐩改今名。 【 詳見「石洲」。】 【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韻,「仙湖」條,引南海志。】
湯湖
在新會縣西南一百一十里。湖之源自大山來,迤邐為長溪,中流為湯湖處,僅一席許,其熱如湯,上下流皆冷。 【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韻,「湯湖」條,引南海志。】
鱷湖
鱷湖,在東監,方員數十丈,其深無底。舊有鱷魚,故名。 【 永樂大典二二六七,湖字韻,「鱷湖」條,引東莞南海縣誌。】
織女湖
在東莞縣東北百餘里。 【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湖字韻,「織女湖」條,引南海志。】
運甓齋
郡國:可兼橋東有運甓齋。
【 永樂大典卷二五四○,齋字韻,「運甓齋」條,引南海志。】
妙高台
妙高台,在南海縣靈洲寶陀寺。去城六十里,有寶陀山,架亭其上,江水環繞,景趣可人,南宦者,必艤舟登覽焉。東坡詩云:「靈峯山上寶陀寺,白髮東坡又到來。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台。」石刻猶存。涿郡盧摯代祀南海,回舟次靈州,登妙高台,讀東坡詩,遂和其韻:「老子扁舟日暮回,眼花不甚見如來。憑誰借取羅浮月,掛向胥江玉鏡台。」 【 永樂大典卷二六○三,台字韻,「妙高台」條,引南海志。】
鶴舒台
州東北二十裏白雲山,有鶴舒台,蔣安期飛升於此。 【 永樂大典卷二六○四,台字韻,「鶴舒台」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瓊台
瓊州郡名瓊台。 【 永樂大典卷二六○五,台字韻,「瓊台」條,引南海志。】
崔與之
正子,增城人。家苦貧,力學自奮。先是,廣士有當試成均者,率憚遠不行,公毅然勇往;既中選,朝夕肄業,足跡未嘗至廛巿。禮部奏名庭策,極言官闈,皆人所難言。擢乙科,廣人由壁流取第者自公始。歷潯州司法、淮西檢法官,皆有守法持正之譽。改秩宰建昌新城,素號難治,公始至,歲適大歉,民有強發廩者,公折其手足以徇,因請自劾,守大異之。開禧用兵,軍需苛急公悉以縣帑牧巿,一毫不取於民。和糴令下,公依時直躬自交受,令民自槩,不擾而辦,為諸邑最。趙漕使希懌令諸邑視以為法,且特薦於朝。他司相繼論薦,時相欲留中,公不就,授通判邕州,薦者咸以為訝,挽公使留,公不可,諸公申其請,有旨與在內升擢差遣,公抗章控避,乞俟秩滿而後受,從之。邕守武人,性苛刻,遇禁卒無狀,相率為亂。公時攝守賓陽,聞變亟歸,叛者將擁門拒之,公疾馳以入,執首亂者戮之,縱其徒不問,闔郡帖然。擢守賓陽,提點廣西刑獄。甫建台,徧歷所部二十五州,大率皆荒寂之地。朱崖隔在海外,異時未嘗識使者威儀,公至,父老駭異。諸郡縣供帳之類,一切不受。兵吏不給券,攜緡錢自隨,計日給之。停車決遣,無頃刻暇。獎廉劾貪,多所刺舉,風采震動。詔除金部,屬金虜南奔,邊聲震恐,淮東密邇故汴,朝廷謀帥,難其人。除公直寶謨閣,知楊州,安撫淮東。公言:「邊釁已開,相持六年,凡所措置,大抵虛文從事,宜擇守將,集民兵,以固根本。」五年,以秘書監召。會興元倡亂,害總計,逐制臣。除公工部侍郎,尋加煥章閣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撫使。公言:「實邊斯可安邊。益州為四路心腹,惟恃錢穀,厚於他郡;軍興,帑庾告匱,宜厚儲積,以壯邊陲。」拜疏即行。初,安丙檄西夏夾攻金虜不克,虜乘盛數盜,邊蜀大擾。丙薨,公便宜度劍,以鎮關表。除公制置使,盡護四蜀之師。西北二國,合從攻鳳翔,叩鳳州,借糧於我。公條畫事宜,密授諸將,隨宜酬答,謄榜諭陝西五路遺黎,俾築塢自固,倚我軍為聲援。建言:「成都灘瀨險遠,艱於漕運,立為運米賞格。」奏行之。自是兵皆足食,蜀賴以全。五年丐歸,除禮部尚書。公輕舟出峽,徑歸五羊,自是不復出矣。築室所居之西偏,扁「菊坡」,刻韓魏公「老圃秋容淡,寒花晚節香」之句於門塾,蓋雅志也。公之門無雜客,連帥部使者時候其門,歲僅一再見,未嘗一問外事。端平乙未二月,摧鋒叛兵,自惠陽擁眾扣州城,郡守曾治鳳宵遁,官吏羣造里第,請公登城。公肩輿至,開諭禍福,又遣門人李昴英、楊汪中縋城親諭之,其徒俯伏聽命,咸欲釋甲以歸;而倡謀者黠甚,以嘗害博羅令懼不免,相率遁去,入據古端州以自固。俄有旨依舊端明殿學士、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公即家治事,區處條畫,揣摩調度,洞中事機。召兵四集,賊一戰不支,聚於苦竹嶺,窮蹙乞降,公命分隸降卒於諸軍,而戮其桀黠者。俄拜參知政事,八辭不受。踰年,拜右丞相,上遣中使促召,命守帥彭鉉勸請,又命郎官李昴英銜命而至,遜辭凡十三疏。上知公志不可回,詔即家條上時政,公手疏數萬言,上皆欣納,家藏御札七通。有文集若干卷,其文明白謹嚴,家大酉書其端曰:「東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歸西伯時。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載一人非公誰。」公善知人,生平薦引,淮游似、洪咨夔、林略、魏了翁、李性傳、程公許,後皆為公輔。嘗度劍閣留題云:「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里人采其語,立公生祠於其地。及薨,贈太師,諡清獻。初,公持節廣右,見於施行者,維楊倅高惟月據宋史卷四百六崔與之傳為「高惟肖」。鋟梓曰「崔公嶺海便民榜」;朱崖之人又編次其罷行擾民之政,曰「崔公海上澄清錄」。在蜀時,人繪公像於仙遊閣,與張忠定詠、趙清獻抃並祠,號為「三賢」。淳佑甲辰,廣帥方大琮祠公與張文獻九齡於學,號為「二獻」。咸淳癸酉,經略劉應龍又祠公於西城之高桂坊,今縣學即其地也。 【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一,崔字韻,「崔與之」條,引廣州南海志。】
趙謙
元趙謙,趙州人。累官任廣東道肅政廉訪,抑強扶弱,發擿平反,官吏望而畏之。有鄉民湯姓者,富於財,為仇人湯舉誣告在縣。其親雒公輔常以他事告縣令王夔於憲司,因而有憾,令教湯舉供職雒公輔束縛其仆袁二下水身死,勾追加刑,鍛煉成獄,惟不獲其屍。事上憲司,公以無屍,知其冤,購求之,檄於城隍,期以七日,如期,果有捕袁二至者,人皆以為神。 【 永樂大典卷二九四八,神字韻,「人以為神」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崖山門
廣州府原文如此,元是廣州路,非廣州府。以下同。新會縣南八十里有崖山,俗呼崖山門,海潮升降,皆由此門即大海。紹聖間,置寨於此。 【 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五,門字韻,「崖山門」條,引南海志。】
玉液池
番禺縣有玉液池,一名金鐘塘,自西竺至此塘,多瀦水也,故上塘村、下塘村之名猶存。 【 永樂大典卷三五七九,村字韻,「上塘村下塘村」條,引南海志。】
八賢堂
錄事司:子城外,藥洲千秋寺北,有八賢堂,不存。 【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七,堂字韻,「八賢堂」條,引廣州南海志。】
十賢堂
錄事司:子城外,藥州千秋寺北,有十賢堂,不存。 【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七,堂字韻,「十賢堂」條,引廣州南海志。】
黃公度詠素馨詩
黃公度詩:「不入東風桃李羣,結根遠在瘴江濆。眼看南國添春色,天遣余香入寶熏。淡薄直疑梅失素,清香不與蕙爭芬。上林托足雖無地,猶有佳名萬里聞。」 【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0,馨字韻,「素馨」條,引南海志。】
達岸禪師
姓梁,法名志清,新州新興人,梁貞明四年生。先一夕,父夢神人告曰:「明日,當有神僧來此。」遂生師。幼而知善,年九歲,日誦孝經,因白其母曰:「孝經何似佛經?」母曰:「但且讀書,何用比佛經乎?」曰:「孝經只事父母,佛經定求成佛,它時必獲功德。」父母驚嘆,因許出家。十三,念維摩詰經,漸通大義。唐清泰二年,師年十八,祝髮往南華受戒。巡禮至雲門山,依文偃長老,遂於言下,深達性宗。雲門謂曰:「汝嶺南漢主,損害生靈,盍往化之,紹隆佛法。」及回廣州,謁漢主晟,賜寶光寺 【 今崇報寺】 以居焉。因勸漢主除生、地獄等刑,數載辭還新興,漢主不許。遂於大通鎮東平陸上,結草為庵,以安禪眾,及構佛舍,漢主遣使往助其役。一日,師謂其徒曰:「可辦早齋,吾往新洲,取水松種之。」眾曰:「新洲去此五百餘里,豈能速回?」師曰:「汝等勿言,吾即行矣。」卯往而已回,以其松植於院前,祝之曰:「汝生兮虛其心,戾其文。」眾怪之曰:「松之為性,豈虛心者耶?」師曰:「庶幾不為材木,而免斧斤之患。」因請院額,漢主賜「明月山覺通禪院」,仍賜玉環、金欄、袈裟、銀缽盂等。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歲,正月十一日,師忽告別府官及諸檀越,謂其門人曰:「吾今入滅,汝等好護待院門。所奉恩賜之物,與汝等以為法信。」奄然坐化,有靈光燭乎方丈,數刻乃散。弟子以師遺語白之官,遂龕塐化身,鎮於伽藍。凡遇水旱疾疫,禱無不應。至道元年,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藍敏貞,因主僧有請,記其事於石,文繁,茲不盡錄。政和六年,經略使陳覺民,請於朝,勑賜「大通慈應禪院」,號達岸慧通證覺禪師。至元戊寅征南,舟師過寺,執行童二人於師前,已斬其一,忽有一人,緋衣拽刀大呼云:「留此一人,以供灑掃。」舟師顧視,乃本寺護教靈官也。釋而不殺。次年,廣西征進,戰舟復至,眾僧棄寺而遁,師化身為徒卒所毀。是夕,風雨驟作,戰舟覆沒者十八九。後寺僧迎師化身入城,寓光孝之風幡像飾如故。師一夕見夢於按察使脫歡公云:「某乃大道寺按寺建於大通鎮,政和六年賜名「大通慈應禪院」,故「大道寺」應為「大通寺」。僧,遭難流離,願公見念。」因贍師像,儼如夢中所見,乃創西蓮庵以奉焉。又數年,邦人始於舊基建寺迎師以歸。 【 永樂大典卷八七八二,僧字韻,「雜錄諸僧四」條,引南海縣誌。】
錦石岩
錦石岩在廣州府州城八十里西樵岩,九真洞西有錦石岩。 【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四,岩字韻,「錦石岩」條,引南海志。】
李康臣
李康臣,南海人,好學嗜古,名聞州里。紹興十四年,領鄉薦,明年登進士第,嘗知昌化軍,官至朝散郎。 【 永樂大典卷一○四二二,李字韻,「李康臣」條,引南海志。】
呂恕
元呂恕,字仁卿。至元十八年,任廣東道宣慰副使。下車之初,寇盜為梗,嘯山腥海,時調兵四出,俘虜者多。公於其間,力為分揀,遣而歸,其得釋者莫不感戴。 【 永樂大典卷一○八七六,虜字韻,「釋遣俘虜」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廣州建置沿革
廣為禹貢揚州之境, 【 按:晉、隋書並謂,交廣之地,為禹貢揚州之域。唐志亦云:「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 周職方之地, 【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地)〔下〕之地,辨其八蠻七閩之人民。」周禮夏官職方氏卷三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史稱蒼梧、九疑、韶石,皆舜跡所至之地,亦不得為要荒之服。】 春秋有于越, 【 按: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吳」;十四年「于越敗吳於雋李」,哀〔公〕十三年「于越入吳」,杜註:「於,發語聲。」即勾踐也。舊志云:「吾臣註:今南海在焉」,即其地,蓋引文選吳都賦注。】 戰國時,楚興兵伐越,遂屬楚,為百越。 【 史記:勾踐六世至無疆,「楚威王興兵伐之,大敗越,殺無疆,盡取故吳地」。「越以此(敗)〔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謂之百越。此是周顯王時。舊志雲「夷王時」,則成周之初,當考。】 秦王剪滅楚,略定楊粵陸梁地,以其地為桂林、南海、象郡,以謫遣戍。 【 舊志云:「非三十六郡之限,置南海尉以典之,志所謂『東南一尉』是也。」】 二世時,任囂為南海尉,病,召龍川令趙佗使行尉事。 【 囂語佗曰:「秦為無道,陳勝作亂,天下未知所安。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可為國。」又曰:「漢安元年「漢安元年」有誤。南越五主傳第一卷先主傳云:秦二世「二年,五星會東井,倍於南斗。」南越志云:「高帝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任囂觀天文曰:『秦方喪亂,此南越偏伯之象也。』」任囂病且死,在秦二世年間,說「高帝元年」不可靠。,五星聚東井,此南粵偏霸之象。」即使佗行尉事。】 囂死,佗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王,治南海。 【 佗後乘黃屋左纛,稱帝。以兵脅財賂,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 漢遣陸賈再使粵,因封之, 【 剖符通使,使和輯百越,無為南邊害。】 傳五世。 【 佗死,孫胡立;胡死,子嬰齊立;嬰齊死,子興立;呂嘉殺之,立建德。】 孝武元鼎五年,粵相呂嘉反,討平之,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屬交州刺史部,治蒼梧。 【 舊志云:「治交趾。」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州部十三州。又前漢地理志注云:「交趾刺史,今持節治蒼梧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注,師古曰:「胡廣記云: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別於諸州,令持節治蒼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王象之輿地記勝云:「漢武置交州刺史,治蒼梧之廣信縣,東漢立交州牧,亦治蒼梧,後徙治番禺。」舊志雲「治交州」,未知孰是。】 獻帝建安八年,升為交州牧。 【 通鑑:靈帝中平五年,太常劉焉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權輕,宜改置牧,選重臣為之。」焉欲求交趾牧,乃得益州牧。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太常江夏劉焉見王室多故,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焉內欲求交趾牧。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乃更求益州。」舊志雲「獻帝建安八年」,當考。】 十五年,始徙於南海。 【 通鑑:獻帝建安十五年,「蒼梧士燮為交趾守,雄長一州,威尊無上」,朝以朱符、張津、賴恭相繼為刺史,皆不能服。時孫權遂表「番陽太守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節度」。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初,蒼梧士燮為交趾太守。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燮表其弟壹領合浦太守,黃■有領九真太守,武領南海太守。燮體器寬厚,中國士人多往依之。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儀衛甚盛,震服百蠻。朝廷遣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為其將區景所殺,劉表遣零陵賴恭代津為刺史。是時蒼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吳巨代之。朝廷賜燮璽書,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趾太守如故。巨與恭相失,巨舉兵逐恭,恭走還零陵。孫權以番陽太守臨淮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節度。……權加燮左將軍,燮遣子入質。由是嶺南始服屬於權。」又寰宇志云:「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築之,後步騭修之。」是步騭方徙治也。】 詔以邊州,使持節給鼓吹,以重威鎮,加六佾之舞。 【 後漢志「交州刺史部」註:「王范交廣春秋云:『交州,元封五年治蒼梧,建安十五年治番禺。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並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後漢書志第二十三郡國「交州刺史部」註:王范交廣春秋曰:「交州治羸■■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並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 十八年省州,以郡屬荊州。 【 詔並十四州復為九州島。】 吳黃武五年,以交趾、日南、九真、合浦為交州,割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立為廣州,州得名自茲始,俄復舊。 【 通鑑:孫權黃武五年,士燮卒,子綏自署太守,不受代。刺史呂岱「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載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領刺史」。岱督兵討綏,滅之。而叛者復起,「於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 資治通鑑卷七十魏紀:「是歲,吳交趾太守士燮卒,吳王以燮子徽為安遠將軍,領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代燮。交州刺史呂岱以交趾絕遠,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將軍戴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為刺史;遣良與時南入。而徽自署交趾太守,發宗兵拒良,良留合浦。……呂岱上疏請討徽,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往。……過合浦,與良俱進。岱以燮弟子輔為師友從事,遣往說徽。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岱皆斬之。徽大將甘醴及栢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奮擊,破之。於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永安七年, 【 孫休】 復分交州立廣州,領郡十。 【 理番禺、南海、蒼梧、鬱林、高涼、高興、寧浦、桂林、始安、始興、臨賀為十。】 晉平吳,因之。東晉郡十五。 【 南海、蒼梧、鬱林、晉興、東官、晉康、新興、桂林、高涼、寧浦、永平、新安、義安、新會、高興為十五。】 宋分交廣二州地為越州,治臨漳 【 今廉州,】 廣州領郡十八。 【 省高興,外增宋康、綏建、海昌、宋熙四郡。】 齊領郡二十三。 【 增宋隆、寧浦、齊樂、齊建、齊寧五郡。】 梁、陳並置都督府。隋置總管府,仁壽元年改番州。 【 時晉王廣立為皇太子,避其諱,即煬帝。】 大業初,復立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平蕭銑,立廣州,仍置總管府;六年,為大都督府 【 寰宇記在七年】 ;貞觀為中都督府。永徽後,以廣、桂、容、邕、鎮南五府皆隸於廣,謂五府節度,名嶺南五管。又為嶺南五府經略使,理所曰經略軍, 【 南海郡城內軍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 曰清海軍 【 恩平郡管兵一千人】 ,曰桂管經略使 【 始安郡管兵一千人,】 曰容管經略使 【 晉寧郡管兵千一百人,】 曰鎮南經略使 【 安南都護府管兵四千二百人,】 曰邕管經略使 【 朗寧郡管兵千七百人】 ,名嶺南五管。天寶元年,改為南海郡。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干元元年,復為廣州。其後五府不屬,自杜佑始。 【 舊志云:「凡領是州,稱廣州刺史,充廣南五府經略使,後升為節度使。於佑為嶺南節度,當兼五府經略,適執政者遺脫,佑獨不兼,故五府不屬自佑始。」按唐本傳:佑在朝多所建議,盧杞當國惡之,出為嶺南節度使。】 咸通三年,分嶺南為東西道,廣為東道,邕為西道。干寧二年,升為清海軍節度。劉隱領州,又加建武節度 【 邕州,】 遂據其地,再傳至劉晟,舉兵攻取馬氏,桂、宜、蒙 【 昭之蒙山縣】 、連、梧、嚴 【 今象之來賓縣】 、富 【 今賀之富川縣】 、昭、柳、象、龔 【 今潯之平南縣】 十一州,始盡有嶺南地。宋開寶四年,南漢平,分東西路,仍為清海軍節度使、廣州大都督府,時潘美、尹崇珂同領州,兼廣南轉運巿舶使。景德二年,兼本路兵馬鈐轄。皇佑四年,詔州與桂州並帶經略安撫使。後被旨盜賊事,許便宜,與本路轉運、常平、茶鹽、巿舶並置司,獨提點刑獄,置司於韶。皇元定江南,至元十六年升為廣東道宣慰使司,其使兼都元帥,又升廣州為路總管府,尋罷都元帥府,以宣慰司兼管軍馬。二十年,立海北廣東道提刑按察司,並置於廣。二十六年,察司移置於韶。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並置於廣。大德二年,定為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正次官,並通管元帥府事。蓋嶺南一都會,故軍府之盛焉。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取廣州始末
至元十二年宋德佑二年(一二七六)為丙子年,應是蒙古至元十三年。丙子 【 宋德佑二年】 ,宋經略使兼知廣州徐直諒得驛報,天兵已下臨安,又聞江西、湖南皆降。時有淮將梁雄飛謫居於此,因遣之齎蠟書往江西歸附。未幾,又聞湖南行省亦遣使諭降,所遣者廣人曾士倬,時南此處永樂大典書眉批語云:「『時南』句恐有訛」,「南」恐為「官」之誤。湖南某縣令,與一將校楊尹俱來,直諒遣水軍統領唐淵往韶州逆之。直諒之意,謂已遣人通耗江西,不可又納湖南使,諭意唐淵俾殺之,乃沉曾、楊於韶州江下。六月,江西呂元帥師夔遣黃世雄與雄飛偕來,並稱招討使。時直諒聞益王已即位於福州,遣郡人李性道權提刑,領摧鋒軍將黃俊、陳寔,水軍將謝賢等拒之。至石門,性道不欲戰,艤舟岸滸,惟黃俊迎敵,遂敗,俊奔回,直諒乃乘舶舟遁去。十三日,世雄等入城,以性道為巿舶使,陳寔、謝賢、唐淵等各授以官,黃俊亦與焉。俊不受,諸將遂殺之於摧鋒軍寨佛殿下。八月,東莞人熊飛舊以勤王隸文丞相戲下,兵潰而歸,至是遂結集民兵數百至城下。十五日,世雄等與戰,飛敗,復回東莞,世雄等遣姚文虎追之,為飛所殺。飛再圖入城,世雄等度未可勝,九月十一日退師。既而新會宰曾逢龍率鄉兵至城下,性道迎謁,為逢龍所擒。飛等復入城,掠性道家,焚其居。二十一日,宋制置使趙溍、運副趙淇至,越一日,安撫方興至,搜陳寔、謝賢等殺之,刳肝以祭俊。唐淵逃。十月十日,遂置性道於死。俄呂元帥師夔、張元帥榮實將兵自江西來,溍遣逢龍、飛往南雄捍禦,續發將校劉自立守韶州。逢龍戰死於雄,飛回韶。張、呂元帥至,自立潛以城降,飛巷戰而死,遂屠韶城,以自立為招討使。十二月朔,溍、淇等聞大兵將至,以舶舟遁,方興未行,委郡人趙若岡等分四隅民兵守御。初五日,興遁。二元帥至城南,居民懼如韶之受屠也,俱逃竄入山,若岡焚其室廬,火光■天,城外民居為之蕩盡。初八日,若岡與忠勇軍陳勇開小巿門降。是夜,勇齎招諭榜入城,為營兵所殺。初十日,二帥入城,以若岡知南恩州事。會方興在南恩海靈山,令人逐若岡,去,不得入。是時郡人張鎮孫結集鄉兵於廣州海上,二元帥以水道不通,軍餉不繼,退師。十四年四月,鎮孫入城,為經略安撫使。有將校盧震者,擁眾暴橫,鎮孫殺之。十一月塔出右丞、呂元帥、劉元帥復入廣,鎮孫降。十五年正月,平廣州城。二月,右丞、二元帥復退師,以鎮孫歸於京師,道死於梅嶺。三月,宋凌震、王道夫入城,震為制置使,道夫為運使。時宋主昰崩,昺繼立。九月,震與道夫聞大兵復來。俱遁。十月,行省參政李恆、江東宣慰使張弘范,開蒙古漢軍都元帥府,督師南征。十六年正月,二帥會師。二月,克■山,宋主昺死 【 余見■山事跡,】 宋亡。三月,震降,道夫亦降。王師凡三入廣,廣州始平。
廣州屬郡
自漢武元鼎六年,平南粵,置南海郡,時為交州部。 【 吳永安七年。】 始分交州立廣州,初領南海、蒼梧、鬱林、高涼四郡,後增臨賀,始(平)〔安〕、始興、 【 三郡元屬荊州。臨賀,今賀州;始安,今昭州;始興,今韶、雄、英州。】 桂林、 【 吳分鬱林,置桂林郡,今靜江。】 高興、 【 吳大帝分合浦,高涼縣,立高涼郡;又立高興郡,今高、化州。】 寧浦, 【 又分合浦北部,立寧浦郡,今橫州。】 為十郡。晉永嘉元年,以臨賀、始興、始安為湘州,復增晉興、 【 分鬱林,立晉興郡,今邕州。】 東宮、 【 成帝分南海,立東官郡,今循、惠。】 新寧、 【 穆帝分蒼梧,立新寧郡,今新州。】 永平、 【 分蒼梧,立永平郡,今藤州。】 新安、 【 哀帝太和中置新安郡,未詳。】 義安、 【 安帝分南海之揭陽縣,立義安郡,今潮、梅。】 新會, 【 恭帝分南海,置新會郡,今為縣。】 為十五郡。宋省高興郡,外增宋康、 【 宋置宋安郡,今連州,「康」字當考。】 綏建、 【 文帝分南海之四會等縣,立綏建郡。】 海昌、 【 舊有海昌郡,平陳後廢入電白縣,今高州。】 宋熙, 【 元嘉十六年,以南海之高要縣,立宋熙郡。】 為十八郡。齊增宋隆、 【 舊有宋隆郡,平陳後廢入高要。】 寧浦、 【 晉宋已有寧浦,不廢,此重載,當考。】 齊樂 【 未詳】 、齊熙、 【 齊立齊熙郡,今融州。】 齊建, 【 齊立齊安郡,今南恩,「建」字當考。】 為二十三郡。唐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討擊使為嶺南節度使,領州二十三州,與、潮、韶、循、康、瀧 【 今瀧水】 、端、新、封、春 【 今陽春】 、勤、 【 開寶五年廢,入陽春。】 羅 【 今化州石龍縣,】 高、恩、雷、崖、瓊、振 【 今吉陽】 、儋、萬、安、潘 【 今高州地】 、滕是也。十年,又以漳、潮二州隸嶺南經略使。元和元年。復領潘、辨二州。 【 今化州地。】 宋潘美平嶺南,得州六十,兼邕桂所隸言也。開寶五年,詔省嶺南郡縣,領州十五,賀州復隸廣西,實領韶、潮、梅、循、惠、連、封、新、南恩、南雄、英德、肇慶、德慶,凡十四郡。聖朝混一,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戶定,廣、惠、潮為中路總管府,肇慶、南雄、韶、德慶為下路總管府,英德、南恩、新、封、循、梅、惠、連為散州。後以英德控制山獠要衝,升為路;而連之桂陽縣,以諸王投下食邑,得昇州。今為路八,州七。
廣州屬縣
縣以部言之,不可勝載,今以州所領者疏於後。 前漢縣六:番禺、博羅、中宿 【 今清遠】 、龍川、四會、揭陽。 後漢縣七: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增城。 晉以揭陽為義安郡,以中宿屬始興郡。統縣六:番禺、博羅、龍川、四會、增城、平夷。 宋以四會為綏建郡。統縣十:番禺、博羅、龍川、增城、酉平、熙安、懷化、綏寧、高要、始昌。 齊縣十三:番禺、博羅、龍川、增城、高要、酉平、綏寧、新羅、揭陽、河源、安遠、熙安、懷化。 【 按:隋開皇十年,以熙安、懷化入番禺。】 隋廢始興郡,以曲江、始興、翁源、樂昌隸廣州。又廢洭州,以浛洭 【 後避宋諱改浛光】 來屬。統縣十五:南海、寶安 【 即東莞】 、增城、四會、化蒙、曲江、始興、翁源、樂昌、浛光、清遠、政賓、懷集、義寧、新會。 唐以政賓入清遠,以四會、化蒙置南綏州,以義寧、新會置岡州,尋廢,屬廣州。統縣十三:南海、番禺、東莞、增城、四會、化蒙、懷集、洊水、清遠、浛光、真陽、義寧、新會。 南漢分南海,置常康、咸寧二縣,復以真陽屬英州。 宋開寶四年,以浛光屬連州。五年,以義寧入新會,以洊水入懷集,以化蒙入四會,以常康、咸寧復為南海。熙寧六年,以四會屬端州。紹興二十二年,始分四縣地,置香山。統縣八:南海、番禺、東莞、增城、清遠、懷集、新會、香山。 至元十六年,收附廣州。時荊湖行省兵馬先取懷集,遂附賀州。今統司一、縣七:錄事司、南海、番禺、東莞、增城、清遠、新會、香山。 【 以上三段見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番禺縣沿革
下縣。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互見清遠縣二禺山。屬南海郡,漢以來因之。宋志云:漢立番禺縣,故兩漢志及晉、宋、齊志南海郡下,並有番禺縣。隋開皇十年,改置南海縣,即今縣是也。長安三年,於江南洲上別置番禺縣,取舊名也。其洲周回約八十里。唐因之,分治郭下。宋開寶五年,並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 【 一作五年,】 分南海為番禺,以五鄉為籍焉。縣治舊在州之東一里紫泥巷。熙寧二年,經略王靖度地東北徙建,今因之。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東莞縣沿革
中縣。本漢南海郡地。吳甘露三年,始置司鹽都尉。晉成帝咸和六年,立東莞郡,領縣六,寶安、安德、興寧、海豐、海安、欣樂是也。晉安帝義熙九年,分立義安郡。宋齊又雲,東官太守治寶安縣,而南齊志亦云,東官郡有寶安,而治懷安。是晉、宋、齊皆嘗於其地置郡明矣。元和志又言:「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隸廣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四:「東莞縣,本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於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東莞縣,取舊郡名也。」然隋猶以寶安名縣,詳見寰宇記。李唐至德三年更名東莞。宋開寶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復置,今因之。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增城縣沿革
中縣。本漢番禺地,後漢建安六年置,故後漢志南海郡下有增城縣,晉、宋、齊因之。然宋志雖有東莞郡,雲咸和六年分南海縣立,乃治寶安縣,非治增城縣也。隋志增城縣下注云:「舊志東莞縣,平陳廢。」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南海郡」下增城註:「舊置東官郡,平陳廢。」然不明言置於何時。寰宇記云:「至黃武中,於此置東莞郡而立增城縣。」王東陽輿地紀勝辯云:「增城已見東漢志,非立於吳也。」或雲,縣之命名,以崑崙山有「聞風增城」,故名,亦謂有增江雲。宋開寶五年,廢增城縣,六年復置,今因之。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遠縣沿革
下縣。本漢中宿縣,以地有中宿峽,故名。屬南海郡。吳、晉並隸始興,故晉志始興郡下有中宿縣。梁改為清遠郡,中宿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郡,置清遠縣,屬黃州。唐武德六年,省,(改)〔政〕賓縣入焉。今縣有政賓鄉,宋因之,今仍舊。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星分野
若以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晉天文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隋地理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得其分野。」唐一行禪師分楚圖云:「自韶、廣、康、封、藤、羅、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杜佑通典云:「於南越西在天文牽牛、婺女,則越之分野。」韓文公送竇平序云:「踰甌閩而南,皆百越之地。」於天文其次星紀,其星牽牛。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廣州道里
秦開南越新道,由此徂南入越,必道嶺嶠,時有五處。按通典云:「一、塞上嶺,今南康郡大庾嶺是也;二、騎田嶺,今桂陽郡服嶺是也;三、都龐嶺,今道州江華縣永明嶺是也;四、洭渚嶺,今江華界白芒嶺是也;五、越嶺,今始安郡北零陵臨源嶺是也。」通典卷一八四:「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嶠,時有五處:塞上嶺一也,今南康郡大庚嶺是;騎田嶺二也,今桂陽郡臘嶺是;都龐嶺三也,今江華郡永明嶺是;甿渚嶺四也,今江華界白芒嶺是;越城嶺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臨源嶺是。西自衡山之南,東窮於海,一山之限也。」此秦人戍守之道也。漢武代越,以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出豫章,下臨浦;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灕水,或抵蒼梧;發夜郎兵,下■■羊牱江;咸會番禺:蓋漢人討擊之道也。若夫游旅之往來,負販之轉輸,穹官顯人之南轅,則自凌江下湞水者,由韶州為北路;自始安下灕水者,由封州為西路;自循陽下龍川,自潮陽曆海豐者,皆由惠州為東路;其自連州下湟水,則為西伯路。舟行陸走,咸至州而輻湊焉。有張文獻公九齡鑿開大庾嶺序、余襄公靖韶州真水館記、林運使安宅修潮惠下路驛記,掇其大略,附註於後。 (張序曰:「初嶺東廢路,人苦峻極。開元四載,俾左拾遺張九齡,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役匪踰時,則已坦坦而方九軌據張九齡曲江集卷十一開鑿大庾嶺路序,「九軌」為「五軌」。,闐闐而走四通。」 余記曰:「凡廣東,西之通道有三:出零陵,下灕水者,由桂州;出豫章,下真水者,由韶州;出桂陽,下武水者,亦由韶州。之嶠南者雖三道,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
南海縣道里
四至 東至番禺縣東城二里,西至四會、高要二縣界地名磯磄村一百二十五里,南至新會縣界地名古勞里一百五十二里,北至清遠縣界地名巴由一百八十三里。 八到 東到番禺縣即本路城二里,西到四會縣治二百四里,南到新會縣治二百二十五里,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東北到番禺縣城及錄事司五里,東南到新會縣治二百九十里,西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西南到番禺縣城及錄事司三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番禺縣道里
東到東莞縣二百五十里,西到南海縣治二里,南到新會縣治二百五十里,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東北到增城縣一百七十里,東南到東莞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西南到香山縣治二百八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東莞縣道里
東到惠州路城三百里,西到香山縣治三百里,南到大洋難定里數,北到增城縣治一百里,東北到博羅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到番禺縣城三百里,東南到大洋難定里數,西南到香山縣治三百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新會縣道里
西至新州界北雙一百里,北至南海縣界河清坊八十里。 東到南海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到南恩州城四百里,南到香山縣治二百一十里,北到南海縣二百九十里,東北到南海縣治二百里,東南到香山縣治二百一十里,西北到肇慶路城三百里,西南到新州城二百一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增城縣道里
東至博羅縣界角子山三十里,西至番禺縣界長吉里二百里,南至東莞縣界海洋一百里,北至清遠縣朱案四百里。 東到博羅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到番禺縣城二百五十里,南到東莞縣治一百五十里,北到英德路城五百五十里,東北到河源縣治四百五十里,東南到東莞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清遠縣治四百里,西南到番禺縣城二百三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香山縣道里
東至東莞縣界大洋一百五十里,西至新會縣界潮陽里一百里,南至大洋難定里數北至番禺、南海兩縣界地名三角山二百二十里。 東到東莞縣治水路二百五十里,西到新會縣治水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南蕃大洋難定里數,北到番禺、南海縣治水路二百二十里,東南到大虞山、九星洋水路三百里,西南到新會縣潮陽里水路二百八十里,東北到東莞縣治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浮虛海及新會縣治水路一百五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遠縣道里
東至增城縣界楊梅里一百五十里,西至四會縣上元鄉七十里,南至南海縣胥江七十五里,北至桂陽州陽山縣界政賓鄉二百里。 東到增城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到四會縣治四十里,南到南海縣治三百里,北到番禺、南海縣治三百里,東北到浛光縣一百六十里,西北到番禺、南海縣治三百里,東南到番禺縣城二百五十里,西南到番禺縣城三百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錄事司井
月井,舊在轉運司主管廳側月華樓下。月出照映井底,水脈不竭。與日井相望。 錄凈丹井,古圖經云:綠凈堂舊名濯鮮堂。 【 今奉貞觀。】 曾運使噩招方士雲集,蓋取葛仙煉丹藥洲之義,因以丹井名。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南海縣井
越井,名天井,又名越台岡井,或名趙佗井。番禺雜記云:「偽劉呼為玉龍泉,唯以供己,禁民無得汲。」由此井數步而南,井曰通泉,劉龑所鑿。劉龑,始據南越者。今北二井,莫知所存。昔有墜酒杯于越井者,後於石門得之,故陳江總詩云:「石門通越井」輿地紀勝卷八九江總別南海賓化侯:「石關通越井,蒲澗邇靈洲。」。又鮑仙姑行灸南海云:「吾有越井岡艾,唐崔煒得之。」又唐崔子向有詩云:「越井岡頭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越井久廢,莫考其跡。或雲在越台山凸處。 日井,在城外千佛寺側。太陽生東,照映井下,因名。今廢。 【 元一統志云:「井在州治野渡北。」】 星泉井,在金肅門外繡衣坊。鑿井之始,井中見星,故名。 【 輿地紀勝:「在金肅門外直街,時有光若星,故名。」】 珊瑚井,詳見「浮邱山」。 雙井,古圖經云:「在南海縣西,中夾官路,其味次於達摩泉。」歲久堙塞。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番禺縣井
孫公井二,在州北教場內。元豐八年,孫龍圖頎鑿之,故名。 安期煉丹井,在碧虛觀前。番禺記云:「數十年不汲,其味常甘,煎茶浸果,有金石氣。」今存一石井欄,在三清殿前,欄八方,上刻八卦。 鮑姑井,鮑姑,即葛稚川妻也。古圖經云:「嘗行灸於南海,唐崔煒遇之,仙姑曰:『吾善灸贅疣,今有越井岡艾少許,奉子意。』越井,即鮑姑井也。」唐子西有詩云:「廢台樛女後,遺井鮑姑時。」圖志不指言其地,紀雲景泰寺、碧虛觀多有題,未知孰是。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增城縣井
泉子井,在縣南三十五里。泉涌地中,清甘可掬,灌溉尤博。舊有亭名醒心,紹熙三年,權縣許伯鳳更創,改名廣濟。 雲母井,何仙姑煉雲母所汲也。 【 詳見「會仙觀」。】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新會縣井
瓦窯井,在縣西北半里。泉清而味甘,與達摩泉相類,譚家井次之。 譚家井,在縣西半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錄事司坊里
西城十九坊,歸附後,以魁星入耆德,福星入聯桂坊。 東南隅:聯桂,文信,望仙,衣錦。 西南隅:德星,中和,親仁,貴德。 東北隅:桂華,青雲。 西北隅:會通,晝錦,耆德。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南海縣坊里
城西十二坊,城北三坊,歸附後更易不一,今屬附郭里。又有六鄉十七里。今析為三十五里,各里以坊之大者為名。 城西廂:叢桂,仙桂,泰亨,德義,由義,和平,泰和,太平,陽春。城北(鄉)〔廂〕:弦歌,登雲,朝天。 附郭里:江村里,仁寧里,鹽步里,江尾里,大圃里,扶南里,吉利鄉,歸仁里,永業里,龍原里,歸政里,萬善里,先天裡,府郭里,長興里,長寧里,上下里,保義里,和順鄉,龍眼裡,孝義里,賓興鄉,長寧鄉,保池裡,觀光里,思仁里,政順鄉,林岳里,順義里,豐衍里,永通鎮。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番禺縣坊里
子城三坊,今以五仙入十賢。城南八坊,今以鼎魁、登俊入壽寧,仁壽入泰通,擢桂入東城。八坊更易不一,初無定名。 子城廂:興賢。 城南廂:狀元,世科,泰通,鼎魁,登俊,擢桂。 東城廂:道愛,賓日,拱辰,高明,先春,振文,吉和。 上、下桂林鄉,永保鄉,慕德鄉,依仁鄉,上德里,寧樂里,流溪里,沙溪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新會縣坊里
永寧鄉,常鄉鄉,德行上、下里,文章上、下里。 【 舊名章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香山縣坊里
文順鄉,延福里,皇字圍,四字圍,大字圍,五常字圍,恭字圍,良字圍,得能字圍,永樂鄉,永寧鄉,譚州黃旗角,大、小欖,海州。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南海縣陂塘
泮塘,在郡西六里。耆舊相傳,偽劉時花塢,一水環繞林幽邃。 活龍塘,俗呼掘龍塘,在三角巿。郡人禱雨於此。舊創雷壇,今廢。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0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氣候
南自衡岳,分為五嶺,清淑扶輿之氣鍾焉。溟海挹潤,溫風徐來,是謂東南之仁。氣遷俗隨,霜露時降,人居若東西州,唐已然矣。二氣相薄,間有不齊,風暮北而朝南,時春寒而秋熱,於是有「急脫急着勝服藥」之謠,此氣候變熊然耳。大抵自江以南,地率卑濕,循嶺以下,海氣尤蒸,春夏之交,易有雍閼湫底之患焉。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七,廣字韻,「廣州府三」,引南海志。】
龍舌嶺
在廣州府香山縣南二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嶺字韻,「龍舌嶺」條,引南海志。】
黃公嶺
在廣州府東莞縣東南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嶺字韻,「黃公嶺」條,引南海志。】
歐陽嶺
在廣州增城縣東二十里,高一百二十五丈,接羅浮山,葛稚川丹灶之西。故老相傳,舊有歐陽氏居此,年百歲,故名。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嶺字韻,「歐陽嶺」條,引南海志。】
雲母嶺
在廣州府增城縣西歸仁鄉二十里,山有雲母石,故名。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嶺字韻,「雲母嶺」條,引南海志。】
焦石嶺
在廣州增城縣東開元鄉五里。舊傳浮山自海來,遙瞻焦石,遂碇於博羅,今所謂浮碇岡是也。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嶺字韻,「焦石嶺」條,引南海志。】
何仙姑
增城人何仙姑,所居地曰春岡,下有穴,產雲母。忽夢老人教以服餌,兼得化煉之術,後常服之,體覺輕健,日月有異。一日,告其母欲游羅浮,母曰:「女子迎送不出門,奈何獨游?」數日又告,母方止,忽不見。 【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三六,夢字韻,「夢老人」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慧珠夢偉丈夫
州城西四里西禪寺,有僧慧珠,夢偉丈夫,長髯氅衣,由寺東廡來,謂珠曰:「可止。」珠覺,莫曉。次日,郡人霍姓者來告,曰:「向經浙西 □祠山香火,奉事惟謹。忽夢中語以家居葷茹,當處近廓剎境。詰旦,再卜得西禪,故請。」因出袖中像以示珠,乃如夢中所睹者,遂創祠安之。水旱禱必應。 【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三六,夢字韻,「夢偉丈夫」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袁復夢羣羊相屬
宋紹興十三年,提舉巿舶袁復以回舶禱於神,夢羣羊相屬以歸,且占之,曰:「方言以涉海為放洋,茲其兆歟?」舶果至倍常。 【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三六,夢字韻,「夢羣羊相屬」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錢吉老夢松求治斧痕
清遠縣東三十里,峽山廣慶寺飛來殿西南,有巨松傍崖而植。(太)〔大〕觀元年,皇城使錢師愈艤舟寺岸,從者斧松以照夜,師愈不之知也。明年,殿直錢吉老者宿岸下,夢一叟揖而前曰:「余居此三百稔,曩公族屬之從者斧余漆以代燭,血漬今未愈,公能為我白丈室老療治,庶幾育此字疑為「盲」字。風不能撼,俾余得順天命,則公賜已。」吉老詰其姓名居第,則曰:「余非圓首方足,乃植物中含靈者。飛來殿西南隅十餘步,余居也。」欲遲明以告於寺,偶復寢方酣,舟師已解維去,覺而詢之,去寺已數里。過浛光,以語縣宰彭球。球便道詣寺,因即吉老夢求之,得巨松,去根尺余有斧痕,脂乳尚注。遂白丈室,補以土,松今猶存。 【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四○,夢字韻,「夢松求治斧痕」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正俊禪師建道場
清遠縣東三十里有延祚寺。梁武帝末,有二神人化為遊方士來寺,叩正俊禪師曰:「峽山據清遠上流,建一道場,足立勝槩,師居之乎?」俊然之。俄中夜風雨暴作,遲明啟戶,寶像儼設。舊云:黃帝二庶子善音律,南采崑崙竹為黃鍾之管,與帝左右二臣同隱此山。化為遊方士□□者,非二庶子即二臣也。有祠在寺東偏,靈應顯著,山與寺多異跡。 【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三,士字韻,「神化方士」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波羅蜜樹
波羅蜜樹,實大如冬瓜,三月採取,味甘酸二種,出大理、永昌、臨安,百夷蠻中。 【 永樂大典卷一四五三六,樹字韻,「波羅蜜樹」條,引南海志。】
楊長孺
宋楊長孺,誠齊之子也。為廣州經略使,知州事,清白着於時,有詔獎諭,謂其清似吳隱之。 【 永樂大典卷一四五四五,着字韻,「清白着」條,引廣州府南海志。】
李迪
宋李迪治廣,嚴於御軍,戢吏治盜,發奸擿伏,時而用之。猾胥黠子,重足側立,不敢逞。 【 永樂大典卷一九七八三,伏字韻,「善於擿伏」條,引南海志。】
蔣之奇撰廣州州學記
元佑元年,番禺缺守,有詔以命臣之奇來治州事。始至下車,既見吏民,即謁先聖。明年仲春上丁,復行釋奠之禮。陟降延戺,顧瞻學宮,多歷年所。堂廡庳陿,隅奧側陋,師生所廬,曾莫攸處,講肄之次,寢以毀廢,怵然於心,思所以完葺之。會得鄉亭余材,悉輦置以充用,先治兩廡,次作講堂,悅徒勸工,不出旬月,而兩廡翼如,講堂眈如。還顧夫子之殿,益卑圮不稱,議道之堂,亦復摧撓,乃規廣其基,而大新其構。然計費甚巨,遂以謀於漕司,欣然聽許,增與之金,益巿材用,伐山浮海,不期而集。而番禺南海三屬邑令,實分董其事,專精畢力,日督月趣,乃斵乃治,乃途乃塈,勞徠勸向,功緒就畢。越明年夏學成,為殿南向,橫六楹,縱四楹,講堂、議道堂及於兩序,總四百二十有四楹。於是典學之官,與其正錄,及凡在學之有職掌者,牆立而進曰:「學已完矣,願有紀述,以詔於後。」余曰:「此固學士大夫之職也,其何敢辭。然愚嘗竊觀古今綴文之士,紀郡縣之學者,蓋亦多矣,其言率未嘗及於夫子之道,以開學者之聽明,而止敘其營作之近功,與夫教學之淺事,非所先也。古人所謂因事以陳辭者,庶幾以是寄余之言焉。」 余以謂夫子之道廣而大,故極天地而不能以蓋載;夫子之道變而通,故■古今而不能以終窮。彼其妙體存乎神,而人莫之能原;妙用藏乎易,而人莫之能測。蓋自體而出焉,則始於無思無為,寂然不動,而其應也,至於感而遂通;自用而入焉,則見於有為有行,問焉以言,而其極也,至於不行而至。化而裁之存乎變,則一辟一闔之謂也;推而行之存乎通,則往來不窮之謂也。積焉而不已,以至於日新,是之謂盛德;運焉而不窮,以至於富有,是之謂大業。是以其言則為詩書,其行則為禮樂,其法則為春秋,其燕間談說,造次踐履,則為孝經論語,而其妙則總之於易焉。自子貢,門人之高弟也,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所可聞者,夫子之文章而已。顏淵,幾於聖者也,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則卓爾而難從;奔軼絕塵,則瞠若乎其後矣。彼顏淵、子貢之徒,親見聖人,而猶若是,又況於聞而知之者乎?故自夫子之沒,學而得其傳,傳而得其意者,孟軻氏、楊雄氏而止耳。至於荀況氏、韓愈氏,則擇焉而不精,造焉而不醇,吾未見其無疵也。 抑余又聞之,有教無類,立賢無方。蓋上之行教也,無華蠻之限;天之生賢也,無遠近之間。韶之曲江,越在荒服;愛之日南,介於外夷,而猶有張九齡、姜公輔之儔出焉。豈以番禺之盛,而獨無昂霄聳壑之材見於世哉?殆所以教養之道未盡其方耳。番禺,自古一都會也。五嶺峙其北,大海環其東。眾水匯於前,羣峯擁於後。氣象雄偉,非它州比。繇漢以來,實為南越,屈強一方,最為強國。自高后、武帝時,雖力征經營,而兵鋒之出,嘗輒挫衄。漢之名臣如陸賈、嚴助、終軍之徒,皆嘗奉使而諭意焉。彼椎結之尉佗方以蠻夷大長老夫自處,傳國五世九十餘,終以滅亡。逮唐季之亂,劉氏陟、玢、晟、鋹,四世竊據,亦五十餘年,窮奢侈,酷刑罰,誅近世,戮羣弟,以至失國。其治蹇淺,不足稱列,夫豈暇遑庠序之事哉?此其所以歷年之久,而未有魁偉卓越之士聞於時者,亦理然也。 庠序者,固育材之地,為政者舍此而不務,非知治者也。夫謹簿書,弊獄訟,趣辦於目前,而收功淺;崇師儒,興學校,初雖若迂遲闊緩,而其效嘗見於千百年之後,雖至於衰亂之世,而餘風遺烈,猶未泯也。務其近小,而忽其遠大,不可謂智。是以衛颯下車,必修庠序;何武行部,先即學宮,彼蓋知所本雲。自斯學之成,會朝廷適除教官,專誨導之任。隆棟挺桷,屹其山立;褒衣峨冠,坌其雲至。繇今以往,將見人倫益以明,禮義益以起,而士之秀異者,亦益以出,則豈惟中州之人哉?雖卉裳■■剡衣,胡夷蜑蠻,猶將竭蹶而趨風,鼓舞而向化,永綏南邦,同底大道,然後為斯學之成也。余既為之記,又系以詩曰: 諸侯之學,是謂泮水。詩人所頌,魯侯戾止。獻馘於是,獻囚於是。采芹則美,飲酒維旨。淮夷來服,觩弓搜矢。其摯維何,元龜象齒。區區魯邦,陋無足紀。維泮之興,功烈如彼。下逮鄭國,學校不修。青青子衿,莫肯來游。誰欲毀之,僑告厥猶。視其所召,藥之則瘳。我得吾師,實獲所求。首善於京,其速置郵。矧在守長,宣化承流。德音不昭,維職之憂。番禺之學,莫原所作。歲月其綿,棟楹腐惡。藩級板夷,屋垣圮剝。圖像之威,弗丹弗雘。聖經不談,束置高閣。講席其虛,維塵漠漠。譬彼弗殖,萎其將落。於嗟斯民,誰啟誰覺。釋老二氏,尚能尊師。豈伊吾儒,曾是弗為。廢道若此,莫或恥之。振而起諸,豈不在茲。爰命鳩材,僝工以時。肇新兩序,翼如翬飛。載辟祠庭,奐其輪而。頤指而化,鬼設神施。乃延師生,來燕來處。匪怒伊教,載笑載語。籩豆有踐,殽核維旅。以妥以侑,禮儀具舉。濟濟多士,進退規矩。夏弦春誦,各得其所。相彼錯薪,有擢維楚。遐不作人,成是才諝。在漢循吏,時則文翁。修起學宮,成都巿中。常袞在閩,講導從容。士比內州,歲貢以充。賢不天成,有養自蒙。誰謂越遠,齊魯同風。憬彼夷蠻,來順來從。南交底寧,猗學之功。
章楶撰廣州府移學記
我宋統一海??禹,百有三十七年於茲矣。崇文向儒,聖聖相繼,其禮義之教,道德之化,薰陶漸染,萬里一俗。雖在窮荒之裔,僻邦陋邑,畎畝閭閻之人,皆知誦詩書,窮義理,潔身砥礪,以待鄉里之選。躐高科,取顯名者,比比有之。嗚呼,盛矣哉! 二廣據五嶺之南,凡四十餘州,而番禺為巨鎮,至於士人之知名者獨少,而業文擢第,及劣於他州,其故何哉?按州圖,去京師四千七百里,帶山並海,依險阻以為固。秦漢以來,常為奸雄桀黠竊據其地,其後廢國為郡,置吏統治。至者彈擊豪強,鉏剪寇盜之不暇,尚何及教化之事哉?蓋水陸之道四達,而蕃商海舶之所湊也。羣象珠玉,異香靈藥,珍麗瑋怪之物之所聚也。四方之人,雜居於巿井,輕身射利,出沒波濤之間,冒不測之險,死且無悔。彼既殖貨浩博,而其效且速,好義之心,不能勝於欲利,豈其勢之使然歟?又其俗喜遊樂,不恥爭鬬。婦代其夫訴訟,足躡公庭,如在其室家,詭辭巧辯,喧嘖誕謾,被鞭笞而去者無日無之。巨室父子,或異居焉;兄弟骨肉,急難不相救。少犯長,老欺幼,而不知以為非也。嫁娶間有無媒妁者,而父母弗之禁也;喪葬送終之禮,犯分過厚,蕩然無制。朝富暮貧,常甘心焉。豈習俗之積久,而朝廷之教化未孚歟?抑長上之人,不能廉己正身,以先百姓,使百姓無所視效歟?此楶所以日夜責躬自咎,又痛為廣人惜之也。 古者鄉黨都鄙,莫不有學。學者,賢人之所止,而禮義之所自出也。故余始領職,即以庠序為先,思與學士講論六經之言,修飾五典之教,明人倫,親小民,以風示境內,漸摩礲錯,期以歲月。顧學舍在中城之西,與尼寺相北,迫近巿廛,喧譁冗雜,殆非弦誦之所。度地辨方,又不合古制。而轉運使傅公志康、轉運判官馮公彥信,亦嘗以是為言。一日,諸生百有五十一人以狀來請,極道郡學遷置非宜,條其所以然之狀,願輸金於官,擇地而徙焉。總會所輸之錢,凡百有二十餘萬,漕台所助者半之。於是為之相攸經畫,參考陰陽家之說,咸曰牙城東南隅,有駐泊都監官廨,直番山之前,而風水且順,建學聚徒,此其吉地也。若夫三代之學,其略不可得而見。孟軻氏去聖未遠,止能道其命名之意爾。禮記着四代養老之學,有東西左右之辨。而賈誼亦陳五學之說,然所言者天子之學,不及諸侯之制也。是說疑漢儒穿鑿,無所考證。獨記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與今京師郡國建學之方無所乖戾,然則位必東南,理無疑矣。於是為之請於部使者,既得報,乃揆日聚土,且辟且築,募工分領而新之。規摹無所變更也,廣輪無所益損也,先之以夫子之殿,次之以議道之堂,兩廡及門,先後有序,講堂最後,為其梁棟未具爾。舊門之外,隙地猶廣,因作重門焉。兩門之間,又增建屋十四楹,東西相向,以為客次、小學直學之廬舍。以乙亥十一月丁巳鳩工,明年六月辛巳告成。諸生求為文以紀始末,余勉從其請雲。 當稽考載籍,自晉唐以來,守茲土者,名臣巨公,不為少矣。治效偉跡,班班見於方策,大抵多以清白稱。至於勸學育材,作新人物,則寂然無聞。考尋學校之跡,宜其無覩也。惟西城蕃巿有夫子廟址。慶曆中,仁宗詔天下興學,當時郡守奉行苟且,即夫子廟以為之,而其制度迫陋,不足以容生徒。皇佑二年,知州事田瑜徙於州之東南,始斥大之。熙寧元年,張田為州,懲艾儂知高之寇,請增築東城,而學為城所侵,因徙國慶寺之東,未及營造而田卒。其後郡人劉富納貲獻材,戮力以自效,殿堂廊序,始將完矣,轉運陳安道鄙其庳陋,止富勿修,盡以官錢巿良材而仆斲焉,始構東屋四十楹有畸,以為生員廬舍,太守程師孟繼成其在西者。今開封尹蔣公穎叔初下車,謁先聖,憫棟宇之化壞,懼廟貌之不嚴,而議道、講堂,反卑於廊廡,規圖經畫,銳意於興作,於是兩廡翼然植其旁,大殿巍然起其中,工告休,而穎叔領六路漕輓之寄,親為撰記,又系之以詩。而二堂未甚宏偉,乃以遺執政右丞蔡公。公至未閱歲,又改鎮東之命。議道既建,而講堂獨弗克就,將去,寓意於辭廟之祭文,諉後人以成其緒。自庚午迄今七年矣,歲月不謂不遠,竟未如公之志。甚哉!事之難成也如此。始余欲從諸生之請,或者曰:「前日欲構一堂,淹久尚爾,今築基徙學,成無期矣。」余以謂天下之事無難易,顧為之何如爾。萬鈞之重,可以併力舉也;九仞之山,可以累土成也。不合眾智,不能資聞見之廣;不因人心,豈足建長久之利哉?是舉也,微外台倡其端,別乘揆其策,賓幕軍佐樂事而赴功,則區區白髮之太守,安能致其力哉?雖然,太守之於廣人可謂無負矣。其欲成就諸生之才,亦以勤矣。因學之成,告於諸生曰: 夫學不力,不足以成德;善不明,不足以充擴其性。誦孔孟之書,學先王之道,苟無至誠好善之實,而不知性命死生之說,外禍福,輕富貴,則何足以謂之君子儒哉?文章,可學而工也;議論,可講而到也。巍科殊級,可以力取也;富貴利達,可以苟得也。此皆世俗之所貴,彼所謂貴者,非良貴也。君子之所以異於眾人者,以其存心。心之所存,四端而已。不誠其意,不足以正心;不正其心,不足以修身;不修其身,不足以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之道,一本諸心而已矣。諸生其勉焉!若夫喪良心而逐外物,君子謂之惑; 徇虛名而忘實行,君子謂之盜。盜可為乎哉?惑可久乎哉?前日穎叔為記,論夫子之道,以開諸生之聰明;余今又陳正心誠意之方,以破重外之惑。諸生其與師友朝夕講論德誼,寧心以明善,琢磨言行,使之內外如一。暇日還家,其長者,當以是諄諄告於子弟;其少者,當以是反覆陳於父兄之前。日切月劘,使廣之風俗丕變如齊魯之國,是太守之所望也。雖然,豈止於是而已哉?異日諸生有能傑然獨立,不以富貴介於心,都高位,據顯塗,推廣所學以及天下之生靈,使薦紳大夫傾心竦慕曰:「此番愚郡國生員也。」如是,則太守亦有餘榮。諸生其勉焉,而無忘譚公經始之勤。 【 譚文初前通判此州。】 紹聖丙子七月六日記。
程矩撰學田記
熙寧四年春三月,廣平程公以光祿卿、直昭文館、知州事,兼經略安撫巿舶勸農等使;六月,詔寵治效,遷右諫議大夫,再居是任,不奪民惠也。初,公下車,延問諸生,講究風俗所宜去取者,默而可否之,教條警勸,若屈指而挈裘領也。公識略精給,舉無遺畫,以控制荒服。廣為都會,治府西偏,異俗雜處,貨積不可訾計,而無城郭以居;其且創賊儂之毒,血肉煨燼,殆無孑遺。乃經始栽築,而上可其奏,周環二十里,五十六日而土工畢,人樂安處焉。昔不逞輩嘯集剽暴,必急於捕索,則泛諸海而逝矣,故有刲裂之刑,期於懲止;公晏若鎮輯,奪攘衰息,此經略安撫得其任也。遠人貿易,琛貨之歸,舳艫相銜,按籍較舊,為戚計之倍,此又巿舶得其職也。公建議計丁出粟,不以貧富為差,是用驅游手,率趨南畝,窒詭避之狡穴,固安土之常業,此又勸農得其理也。況復宣諭內志,使殊絕之域,知有聖人之化,以是注輦國酋長來新天慶道館,無慮數百楹,用祝天子壽。然則厲威以制人,而閨門有違者,況其遠者乎?懋德以從政,而桀驁有循者,況其柔良者乎?習尚美惡,由教之廢興也。一人篤善,則及於家,而至於鄉,豈以提封而止焉。故曰:俗之不刑,師帥之過也。公之聽斷,雖訟競紛委,唯一言折之,而日不移數刻,庭間以寂。故優遊多暇,辟視事之堂,巾卷在列,切劘講解,其弗帥者視之,而知鄉道也。郡人試將作監主簿劉富,居一日,趨拜墀下曰:「富有負郭不腆之土,而廩庾居舍卒,嘗改治之,總其直與廢,為錢百五十萬,乞資於學官。」懷化將軍卒押陀羅,亦捐貲以完齋宇,復售田以增多之,其數亦埒富之入;且願置別舍,以來蕃俗子弟,羣處講學,庶太平德澤,無遠邇之限也。夫厚藏之人,錐刀之末,何嘗憚而不爭之;至有以死生罪福,誇說脅誘,則胠篋探囊,未嘗為之憾恨,豈有意於儒者之聚歟?然於是也,非狃陶教化而輒寤者哉?夫聖賢之道,雖充足於己,而油然樂於胸中,必恃食以生。始公以圭田之收,繼生員之給,今有不待戒告而願贍其用,是可語於善也。噫,子產為鄭三年,輿人以田疇之殖、子弟之誨誦之,然其初也,怨怒亦至。公則不然,由戾止而久之,民畏民愛,一之而已矣。豈詩所謂「豈弟君子」者耶?矩向承乏簽書判官事,實詳其所謂,因得以記之。若頃畝、場畔、租賦之計,悉識諸碑陰。 七年四月十六日記。 【 以上三段見永樂大典卷二一九八四,學字韻,「郡縣學三十」,引南海志。】 按:明黃佐廣州人物傳中獨引南海志者共四處,其中一處系明代人物,三處用南海志,應為南海志之佚文,茲將輯出。
霍暐
霍暐,字明甫,南海人。篤志向學,故與馬子才游。子才者,鎮南節度推官鄱陽馬存也。暐之為文也,淵雋奇古,不與俗合。或勸易其習,乃質諸存,存以序送之,蓋推許之也。其略曰:「予讀書至盤庚三篇,周公之誥,如在宗廟、武庫之中觀古器,茫然不之識;如登太行之崎嶇,劍閣之道,羊腸九折之險,一步一止而九嘆息也;如夷狄蠻貊窮荒萬里之人聽華人之音,累十譯僅乃通。當時之人,號曰告令於一日之間,何自而知之也?當時之學,士大夫借曰知之可也;田夫野叟,閭巷之徒,保自而知之?(切)〔竊〕意三代之民,家家業儒,人人有士君子之識,所謂道德仁義之意,性命之說,典誥之語,一聞見而盡識之,非上之人好為聱牙倔強,以驚拂之也,蓋其所習者素曉也。南海霍公,好古文,日夜習誦,其下筆極有力,語梗而氣勁,讀之有不能成句者,以是連不得志於有司,同進之士,時或疑怪。頗自悔,欲為新麗軟熟之習以易業,而見謀於予。予曰:『子必勉之!三代之文章,民之所知也,後之學者有所不知也。當時以為常言相告語,後世之注釋者,不能竟也,是後世之學者不如三代之民也。非子之恥,學者之恥也。子必勉之!』」 初,皇佑間,新會龍山之水,色變而為紫者旬日,人皆以為瑞。暐獨持論,以謂:「清者,水之真體也,變而為紫,非正色也,其必水之怪乎?水,陰物也,陰之類為小人,為夷狄,為盜賊奸宄。今水失其常性,吾恐其關於國家者大也。」因記其事,其特立獨見此類也。後蔡京、童貫輩當國,有金人之變,江南盜賊蠭起,皆如言。 元佑初,入太學。時詔舉八行,人以暐之修己教於家者無閒言,遂以應命,官終海豐縣尉。時東莞王知亦有學行,同預是科。廣之士,以八行著者,暐暨知二人而已,鄉評咸謂無愧色雲。知未及仕而卒。 【 (用南海志修)】 廣州人物傳卷六「宋國學生霍公暐」。
陳康延
陳康延,字符舉,番禺人,力學自奮。紹興庚辰登進士第,初調鐔津勾警,再調龍川錄事。三任學官,兩歷邑令。淳熙間,適康延改秩入京,朝廷議催二廣監,丞相梁克家與康延厚,召赴都堂,俾之分司蒼梧,以任是責,事成,處以監司。康延力辭曰:「二廣民力竭矣,催之則民重困,寧居卑官,決不敢以害民之事而圖厚祿。」克家以其志不可奪,愈器重之。議亦寢,遂有知梅州之除。到郡,訪民利病,謂境內常有贛商之擾,於是嚴保伍之法,不得與贛商私販。復於江廣往來之沖,立寨募土兵,與戎兵雜居,置隅總為之鄉導,俟有緩急,並力夾攻。又立山寨,以邀其歸。賊不敢犯,民賴以安。家居不務華飾,龔茂良帥廣日,造其廬,怪所居湫隘,勸康延新之。笑曰:「吾耐此耳,處之裕如也。」僅有田五十畝以卒歲,其清白如此。官至朝散大夫。澤延長子洪彥,端溪令。孫棫,領鄉薦,為府學正。 【 (用南海志修)】 【 廣州人物傳卷七「宋知州陳公康延」。】
劉鎮 【 (附梁文奎、梁該)】
劉鎮,字叔安,南海人。兄弟三人,俱有文名。事親宗黨稱其孝。嘉泰二年,登進士第。性恬淡,不事干矯,鄉士大夫皆賢之。自號隨如,學者稱為隨如先生。仲弟鎔,字叔冶,尤工於書。慶元五年,登進士第,嘗知欽州,官至朝奉大夫。季弟鐸,字叔文。紹熙四年,登進士第。初,兄弟自為師友,及相繼而顯,邦人榮之,贈以詩曰:「三子皆黃甲,一門無白丁。」有司名其所居坊曰叢桂,里曰賢巷,以旌之。鎮尤長於詩,明白清潤,為時所推。嘗與崔與之交遊,及與之薨,搢紳多吊以詩,鎮有曰:「始終無玷缺,出處最光明。」人指以為實錄,其造語典實此類也。有文集行於世。 時又有梁文奎者,東莞人。博學強記,為文尚理致。開禧元年廷對,幾中首選,已而,寘乙科第一。歷左藏十餘年不調,處之自如。 又有梁該者,亦東莞人。長於記問,人呼之曰「書笥」。嘉定七年進士,官至倅車。皆一時文學之冠也。 【 (用南海志修)】 廣州人物傳卷七「宋隨如先生劉公鎮」。
○分類索引
沿革 廣州建置沿革……一二九 廣州屬郡……一三六 廣州屬縣……一三七 取廣州始末……一三四 番禺縣沿革……一三九 東莞縣沿革……一三九 增城縣沿革……一四○ 清遠縣沿革……一四○ 道里 廣州道里……一四二 南海縣道里……一四四 番禺縣道里……一四四 東莞縣道里……一四四 新會縣道里……一四五 增城縣道里……一四五 香山縣道里……一四六 清遠縣道里……一四六 坊里 錄事司坊里……一四九 南海縣坊里……一五○ 番禺縣坊里……一五○ 新會縣坊里……一五○ 香山縣坊里……一五一 星分野……一四一 氣候……一五一 山川 崖山門……一二五 錦石岩……一二八 黃公嶺……一五二 歐陽嶺……一五二 雲母嶺……一五二 焦石嶺……一五三 龍舌嶺……一五三 風湖……一一九 菊湖……一一九 仙湖……一二○ 湯湖……一二○ 鱷湖……一二○ 織女湖……一二○ 泮塘……一五一 活龍塘……一五一 玉液池……一二五 建置 妙高台……一二一 鶴舒台……一二一 瓊台……一二一 八賢堂……一二六 十賢堂……一二六 運甓齋……一二○ 月井……一四七 綠凈丹井……一四七 越井……一四七 日井……一四七 星泉井……一四八 珊湖井……一四八 雙井……一四八 孫公井……一四八 安期煉丹井……一四八 鮑姑井……一四八 泉子井……一四九 雲母井……一四九 瓦窯井……一四九 譚家井……一四九 人物 達岸禪師……一二六 李康臣……一二八 崔與之……一二二 簡克己……一一九 楊長孺……一五六 李迪……一五六 呂恕……一二八 趙謙……一二四 霍暐……一六六 陳康延……一六八 劉鎮……一六九 梁文奎……一六九 梁該……一六九 藝文 蔣之奇撰廣州州學記……一五六 章楶撰廣州府移學記……一六○ 程矩撰學田記……一六四 黃公度詠素馨詩……一二六 雜錄 何仙姑……一五三 慧珠夢偉丈夫……一五三 袁復夢羣羊相屬……一五四 錢吉老夢松求治斧痕……一五四 正俊禪師建道場……一五五 波羅蜜樹……一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