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副墨/馬蹄第九
駢拇第八 ◄ | 南華真經副墨 馬蹄第九 |
► 胠篋第十 |
外篇 馬蹄第九
[編輯]此篇言聖人治天下之過,其意則自前篇『天下有常然』生下。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夫天下之物性有常然,自適其適者,可以養生,可以盡年,故以馬設喻。
言馬,蹄踐霜雪,毛御風寒,不閒放於義台路寢也;齕草飲水,翹足而陸,不安飽於羈馽皁棧也。
自伯樂治馬,而馬之不能自適其適者,不死無幾矣。所以然者,以損其性,故傷其年也。然則治天下者,胡為貿貿焉以損天下之性為哉?燒剔刻,以治馬蹄。雒與絡通,絡首曰羈,絡足曰馽。皁棧,槽櫪也。馬銜曰橛,馬纓曰飾。
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夫埴之就規矩,與木之就鉤繩,皆非本性。是惟土木無知,使其有知,必以柔埏刻削為強賊矣。
度之馬性,亦猶是也,而世猶稱之曰:伯樂善治馬,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猶治天下者過用其情以傷民性,而反謂之善治。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蓋善治天下者,能不拂民之常性而已。常性者,織焉而衣,耕焉而食,人人所同也,謂之同德。同則易至於比矣。
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一而不黨也,命曰天放。天放者,曠蕩於天然自有之中,而已私一無所與也。
其行填填,質而重也,其視顛顛,莊而寧也,皆以形容渾樸無心之意。
山無蹊隧,澤無舟梁,水陸之路不通,各居其鄉而自相連屬,即老子所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者。當時是也,民無機心,不相戕賊,故禽獸可羈而游,鳥巢可攀而瞰,群然並生並育於太和之中,此尚不知其孰為同類,孰為異類也,又烏知其有君王小人哉?
故同乎無知,其德不離,知則意見起而知識開,道理之所以日漓也。同乎無欲,是謂素樸,欲則奢侈生而文飾繁,大朴之所以日散也。
故無知無欲而民之常性得矣,安所庸吾治哉?
此篇所言至德之世,與戴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語意頗同,讀者更當理會。此個景象,其在吾人,即赤子純一未發時也,父母教之而知識開,猶聖人治之而真性失也。所以體道者復歸於嬰兒,論治者追隆於上古。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辟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無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此言聖人治天下之過,蹩躠踶跂,字皆從足,蓋勉強不安之意。澶漫,即汗漫也。摘辟,屈折手足之意。言聖人以仁義強天下而天下之心始疑,以禮樂亂天下而天下之心始分。疑與分,而大朴散矣。
『朴散則為器』,故淳樸不殘之先,孰為犧樽乎?犧樽成而純樸殘矣。白玉不毀之先,孰為珪璋乎?珪璋就而白玉毀矣。
以況道德不廢,安取仁義乎?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乎?以至文章烜而五色迷,六律作而無聲混。道之所由裂也,亂之所由階也,作者之聖俑之矣。
故殘朴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又以馬喻。夫馬,食草飲水,饑渴之常性也,相糜相踶,喜怒之常情也。馬之知,止此而已,初五所謂機心也。自伯樂治馬,有機事而後馬有機心。加之以衡扼,衡扼者,車上之物,所以駕馬者。月題,頭上額鏡,如月者也。
介,獨也,倪,睥睨也,獨立而睥睨,生心以求脫也。城曲曰闉,馬頸曰扼,曲其頸矣拒人,不受羈勒也。鷙,悍鷙也,曼,奔突也。詭銜者,詐受其銜;竊轡者,偷齝其轡。
言馬之知流於詭計竊盜,變態百端,要皆伯樂之治使之。以況聖人之治天下,屈折禮樂以正天下之容體,縣跂仁義以安天下之心志,而民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而不可止。
何謂好知爭利?當赫胥氏之時,天下不知仁義禮樂,今則聖人教之,辯其制度,審其聲音,別其等殺,意謂循此由此,人道之利也,是以聖人以仁義禮樂之利誘天下,而天下歸之,故曰:好知爭利,聖人之過也。
孰若使天下無知無利之為得哉?故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爾時方壺外史說是篇已,重宣此義而作亂辭:
伯樂治馬,馬死過半。聖人治民,民性乃亂。
民之真性,無欲無知。素樸乃得,蹩躠奚為?
道德不廢,安用仁義?朴散為器,工匠之罪。
伯樂之馬,詭銜竊轡。聖人之民,好知爭利。
返其純樸,赫胥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