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華真經註疏/卷二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南華真經註疏
◀上一卷 卷二十四 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下一卷▶

南華真經註疏卷之二十四

河南郭象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編輯]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井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疏〕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隱則深遠難知,井則鬱然可見。欽明至道玄絕,顯晦無常,故,寄此言以彰其義也。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運知極心問道,假設賓主,謂之無為。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疏〕此假設言方,運知問道。若為尋思,何所念慮,則知至道?若為服動,於何處所,則安心契道?何所依從,何所道說,則得其道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別也。設此三問,竟無一答,非無為謂惜情不答,直是理無分別,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閱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疏〕白是潔素之色,南是顯明之方,呱者疑似夷猶,闋者空靜無物。問不得決,反照於白水之南,拾有反無,狐疑未能窮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義,故曰狂屈焉耳。

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俟,應聲也。初欲言語,中途忘之,斯忘之衍,反照之道。

知不得問,反於帝官,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疏〕軒轅體道,妙達玄言,故以一無無於三問。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經》為證也。

道不可致,

〔注〕道在自然,非可言政者也。

〔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德不可至。

〔注〕不失德故稱德,稱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為德者,非至德也。

仁可為也,

〔疏〕夫至仁無親,而今行偏愛之仁者,適可有為而已矣。

義可虧也,

〔疏〕夫裁非斷割,適可虧殘,非大全也。大全者,生之而已矣。

禮相偽也。

〔疏〕夫禮尚往來,更相浮偽,華藻亂德,非真實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注〕禮有常則,故矯效之所由生也。

〔疏〕棄本逐末,散樸為澆,道喪淳漓,逮於行禮,故引《老經》證成其義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

〔住〕損華偽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

〔疏〕夫修道之人,日損華偽,既而前損有,後損無,有無雙遣,以至於非有非無之無為也,寂而不動,無為故無不為也。此引《老經》重明其旨。

今已為物也,

〔注〕物失其所,故有為物。

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

〔注〕其歸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體合變化,故化物不難。

〔疏〕倒置之類,浮偽居心,徇末忘本,以道為物,縱欲歸根復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難,唯在大聖人耳。

生也死之徒,

〔注〕知變化之道者,不以為異。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

〔注〕更相為始,則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氣聚而生,猶是死之徒類;氣散而死,猶是生之本始。生死終始,誰知紀鋼乎。聚散往來,變化無定。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注〕息生於異。

〔疏〕夫氣聚為生,氣散為死,聚散雖異,為氣則同。斯則死生聚散,可為徒伴,既無其別,有何憂色。

故萬物一也,

〔疏〕生死既其不二,萬物理當歸一。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氣耳。

〔注〕各以所美為神奇,所惡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惡也;我之所美,彼或惡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豈殊哉。

〔疏〕夫物無美惡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則謂為神妙奇特,情之所惡者則謂為腥臭腐敗,而顛倒本末,一至於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異;彼之所美,此則惡之一。此之所惡,彼又為美。故毛墻麗姬,人之所美,魚見深入,烏見高飛。斯則臬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惡,何有定焉。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

聖人故貴一。

〔疏〕夫體道聖人,智同萬物,故貴此真一,而冥同萬境。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日: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注〕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當昧乎無言之地。是以先舉不言之標,而後寄明於黃帝,則夫自然之冥物,巢乎有得而見也。

〔疏〕彼無為謂妙體無知,故真是道也必此狂屈反照遣言,中忘其告,似道非真也。知與黃帝二人,運智以詮理,故不近真道也。狂屈逖聽,聞此格量,謂黃帝雖未近真,適可知玄言而已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注〕此孔子之所以雲予欲無言。

〔疏〕夫二儀履載,其功最美;四時代叔,各有明法;萬物生成,咸資道理;竟不言說,曾無議論也。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

〔注〕任其自為而已。

〔疏〕夫聖人者,合兩儀之履載,同萬物之生成,是故口無所言,心無所作。

大聖不作,

〔注〕唯因任也。

觀於天地之謂也。

〔注〕觀其形容,象其物宜,與天地不異。

〔疏〕夫大聖至人,無為無作,觀天地之覆載,法至道之生成,無為無言,斯之謂也。

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

〔注〕百化自化而神明不奪。

〔疏〕彼神聖明靈,至精極妙,與物和混,變化隨流,或聚或散,曾無欣戚。今言百千萬者,並舉其大綱數爾。

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

〔注〕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圓者已自圓而方者已自方,未有為其根者,故莫知。

〔疏〕夫物或生或死,乍方乍圓,變化自然,莫知根緒。

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

〔注〕豈待為之而後存哉。

〔疏〕扁然,褊生之貌也。言萬物翩然,隨時生育,從古已來,鈴固自有,直由措意而後有之。

六合為巨,未離其內;

〔注〕計六合在無極之中則陋矣。

秋豪為小,待之成體。

[註〕秋豪雖小,非無亦無以容其質。

〔疏〕六合,天地四方也。獸逢秋景,毛端生豪,豪極微細,謂秋豪也。巨,大也。六合雖大,猶居至道之中,豪毛雖小,資道以成體質也。

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

〔注〕日新也。

〔疏〕世問庶物,莫不浮沈,升降生死,往來不住,運之不停,新新相續,未嘗守故也。

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注〕不待為之。

〔疏〕夫二氣氤氳,四時運轉,春秋寒暑,次叔天然,豈待為之而後行之。

僭然若亡而存,

〔注〕炤然若存則亡矣。

〔疏〕婚然如昧,似無而有。

油然不形而神,

〔注〕挈然有形則不神。

〔疏〕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油然無係,不見形象,而神用無方。

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

〔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群生,畜養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可以觀於天矣。

〔注〕與天同觀。

〔疏〕觀,見也。天,自然也。夫能達理通玄,識根知本者,可謂觀自然之至道也。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疏〕齧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師也。汝之容貌端雅,忽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

〔疏〕收攝私心,令其平等,專一志度,令無放逸,汝之精神自來舍止。

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於汝,無極大道,居乎汝心中。

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疏〕瞳焉,無知直視之貌。故,事也。心既虛夷,視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犢,於事無求也。

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悅,行歌而去之,

〔疏〕談玄未終,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暝。於是被衣喜躍,贊其敏速,行於大道,歌而去之。

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注〕與變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類死灰之土,無情直任純實之真知,不自矜持於事故也。

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注〕獨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謀議。非幾所識,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並被衣歌辭也。

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疏〕丞,古之得道人,舜師也。而至道虛通,生成動植,未知己身之內,得有此道不乎?既逢師傅,故有咨請。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注〕夫身者非汝所能有也,塊然而自有耳。身非汝所有,而況道哉。

〔疏〕道者,四句所不能得,百非所不能詮。汝身尚不能自有,何得有於道邪?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疏〕未悟生因自然,形由造物,故云身非我有,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

〔注〕若身是汝有者,則美惡死生,當制之由汝。今氣東而生,汝不能禁也;氣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結而自成耳,非汝有也。

〔疏〕委,結東也。夫天地陰陽,結東剛柔和順之氣,成汝身形性命者也。故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聚散,既不由汝,是知汝身,豈汝有邪?

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注〕氣自委結而蟬蛻也。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獨化而成,猶如蟬蛻也。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爾中來,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尋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誰行,住者誰住,食者誰食,味者誰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爾也。

天地之彊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彊陽,猶運動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遺身而志生也。

[疏〕彊陽,運動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孫者並是天地陰陽運動之氣東結而成者也,復何得自有此身也。

孔子問於老聰曰:今日晏問,敢問至彥才道。

〔疏〕晏,安也。孔子師於老子,故承安居閑暇而詢問玄道也。

老聰曰:汝齋戒,疏淪而心,澡雪而精神,拮擊而知。夫道,官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疏〕疏淪,猶酒濯也。澡雪,猶精潔也。而,汝也。拾擊,打破也。崖,分也。汝欲問道,先須齋汝心逃,戒慎專誠,酒濯身心,清靜神識,打破聖智,滌蕩虛夷。然玄道寶冥,難可言辮,將為汝舉其崖分,粗略言之。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

〔注〕皆所以明其獨生而無所資借。

形本生於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倫,理也。夫昭明顯著之物,生於寶冥之中;人倫有為之事,生於無形之內;精智神識之心,生於重玄之道;有形質氣之類,根本生於精微。

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家者卵生。

〔注〕言瀉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疏〕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氣類而相生也。故人默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卯生,稟之自然,不可相易。

其來無邇,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遊無逃之途者,放形骸於天地之問,寄精神於八方之表;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來為來者,雖來而無蹤跡;不往為往者,雖往亦無崖際。是以出入無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宏達四方,大通萬物也。

邀於此者,四肢彊,思慮徇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徇,通也。遇於道而會於真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強'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之應,應無方所也。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注〕官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儀賴玄道而高廣,三光資玄道以運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經》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注〕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讀經典,不鈴知真;宏辮飾辭,不鈴慧照。故《老經》雲,善者不辮,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無用知慧為也。

〔疏〕博知辮滄,不益其明;沈默面牆,不加其損;所謂不增不滅,無損無益,聖人妙體,故保而愛之也。

淵淵乎其若海,

〔注〕容恣無量。

〔疏〕尾閒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淵澄深大,故譬玄道。

巍巍乎其終則復始也,

〔注〕與化俱者,乃積無窮之紀,可謂巍巍。

〔疏〕巍巍者,高大貌也。夫道,遠超太一,近邁兩儀,囊括無窮,故以歎巍巍也。終則復始,此明無終無始,變化日新,隨迎不得。

運量萬物而不匱。

〔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匱也。

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

〔注〕各取於身而足。

〔疏〕夫運載萬物,器量韋生,潛被無窮而不匱乏者,聖人君子之道。此而非遠,近在內心,既不籍稟,豈其外也。

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注〕還用物,故我不匱。此明道之贍物,在於不贍,不贍而物自得,故日此其道與。言至道之無功,無功乃足稱道也。

〔疏〕有識無情,皆稟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終不匱乏。然道物不一不異,而離道無物,故日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

〔注〕無所偏名。

處於天地之問,直且為人,

〔注〕敖然自放,所遇而安,了無功名。

〔疏〕中國,九州也?言人所察之道,非陰非陽,非柔非剛,非短非長,故絕四句,離百非也。處在天地之問,直置為人,而無偏執,本亦作值字者,言處乎宇內,遇值為人,曾無所係也。

將反於宗。

〔注〕本逐末也。

〔疏〕既無偏執,在置為人,故能反本還原,歸於宗極。

自本觀之,生者,暗醣物也。

〔注〕直眾氣也。

〔疏〕本,道也。哈噫,氣聚也。從道理而觀之,故知生者聚氣之物也,奚足以惜之哉。

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爽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

〔注〕死生猶未足殊,況壽夭之問哉。

〔疏〕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假令壽夭,餘促詛幾。俄頃之問,須臾之說耳,何足以是堯非桀而分別於其問哉。

果菰有理,

〔注〕物無不理,但當順之。

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注〕人倫有智慧之變,故難也。然其智慧自相齒耳,但當從而任之。

〔疏〕在樹日果,在地日放。桃李之屬,瓜瓠之徒,木生藤生,皆有其理。人之處世,險阻艱難,而貴賤尊卑,更相齒次,但當任之,自合天道,譬彼果蕨,有理存焉。

聖人遭之而不違,

〔注〕順所遇也。

過之而不守。

〔注〕宜過而過。

〔疏〕遭遇軒冕,徒而不違,既以過焉,亦不留合也。

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

〔注〕調偶,和合之謂也。

〔疏〕調和庶物,順而應之,上德也;偶對前境,逗機應物,聖道也。

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注〕如斯而已。

〔疏〕夫帝王興起,俯應韋生,莫遇調偶隨時,逗機接物。

人生天地之問,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注〕乃不足惜。

〔疏〕白駒,駿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處世。俄頃之問,其為迫促,如馳駿駒之過孔隙,效忽而已,何曾足雲也。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浮然,莫不入焉。

〔注〕出入者,變化之謂耳,言天下未有不變也。

〔疏〕注勃是生出之容,油膠是入死之狀。言世問萬物,相與無怛,莫不從變而生,順化而死。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注〕俱是化也。

生物哀之,

〔注〕死物不哀。

人類悲之。

〔注〕死類不悲。

〔疏〕夫生死往來,會變化耳,委之造物,何足係哉。故其死也,生物人類,共悲哀之務,非類非生,故不悲不哀也。

解其天強,墮其天裹,

〔注〕獨脫也。

〔疏〕技,囊藏也。裹,束囊也。言人執是競非,欣生惡死,故為生死束縛也。今既一於是非,忘於生死,故車解天然之技工裊也。

紛乎宛乎,

〔注〕變化姻媼。

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注〕無為用心於其問也。

〔疏〕紛綸宛轉,並適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歸土,神氣離散,紛宛任從,自有還無,乃大歸也。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

〔注〕不形,形乃成;若形之,形則敗其形矣。

〔疏〕夫人之未生也,本不有其形,故從無形;氣聚而有其形,氣散而歸於無形也。

是人之所同知也,

〔注〕雖知之,然不能任其自形而反形之,所以多敗。

非將至之所務也,

〔注〕務則不至。

〔疏〕夫從無形生形,從有表復無形質,是人之所同知也。斯乃人問近事,非詣理至人之達務也。

此眾人之所同論也。

〔注〕雖論之,然故不能不務,所以不至也。

〔疏〕形質有無,生死來往,眾人凡類,同共乎論耳。

彼至則不論,

〔注〕悅然不覺乃至。論則不至。

〔疏〕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明見無值,

〔注〕聞至乃值。

〔疏〕值,命遇也。夫能閉智塞聰,冥契玄理,若顯明問見,則不會真也。

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注〕默而塞之,則無所奔逐,故大得。

〔疏〕夫大辮飾詞,去真遠矣;忘言靜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聞求,多聞求不如於閤塞。若能妙知於此意,可謂深得於大理已矣。

束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疏〕居在束郭,故號束郭子,則無擇之師東郭順子也。問莊子曰:所謂虛通至道,於何處在乎?

莊子曰:無所不在。

〔疏〕道無不褊,在處有之。

束郭子曰:期而後可。

〔注〕欲令莊子指名所在。

〔疏〕郭注云:欲令莊子指名所在也。

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稈。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臂。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束郭子不應。

〔疏〕大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故處處有之,不簡穢賤。束郭未達斯趣,謂道卓爾清高,在瓦號已嫌卑甚,又聞屎溺,故瞋而不應也。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注〕舉其標質,言無所不在,而方復怪此,斯不及質也。

〔疏〕質,實也。言道無不在,豈唯梯牌。固答子之問,猶未逮真也。

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稀也,每下愈死。

〔注〕稀,大豕也。夫監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今問道之所,在而每況之於下賤,則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矣。

〔疏〕正,官號也。則今之市令也。獲,名也。監,市之魁也,則今屠卒也。稀,褚也。凡今問於屠人買褚之法,云:踐豕之股腳之問,難肥之處,愈知豕之肥瘦之意況也。何者?近下難肥之處有肉,足知易肥之處足脂。亦猶屎溺卑下之處有道,則明清虛之地皆褊也。

汝唯莫必,無乎逃物。

〔注〕若必謂無之逃物,則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則未足以為道。

〔疏〕無者,無為道也。夫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汝唯莫言至道逃棄於物也。爻其逃物,何為周褊乎。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於物,教亦普褊無偏也。

周褊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疏〕周悉普褊,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於物,雖有三名之異,其實理指歸則同於一也。

嘗相與游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

〔注〕若游有,則不能周褊咸也。同合而論之,然後知道之無不在,知道之無不在,然後能曠然無懷而遊彼無窮也。

〔疏〕無何有之官,謂玄道處所也;無一物可有,故日無何有也。而周褊三者,相與敖遊乎至道之鄉,實旨既一,同合而論,冥符玄理,故無終始窮極耳。

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問乎。

〔注〕此皆無為故也。

〔疏〕此總欺周褊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鄉,又處無為之域,故能恬淡安靜,寂寞清虛,柔順調和,寬閑逸豫。

寥已吾志,

〔注〕寥然空虛。

〔疏〕得道玄聖,契理冥真,性志九夷,寂寥而已乎。

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注〕志苟寥然,則無所往矣;無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焉,則理未動而志已至矣。

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

〔注〕斯順之也。

〔疏〕語既寂寥,故與無還往。假令不往而往,不來而來,竟無至所,亦無止住。

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

〔注〕但往來不由於知耳,不為不往來也。往來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終乎。

〔疏〕假令往還造物,來去死生,隨變任化,亦不知終始也。

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

〔注〕馮閎者,虛廓之謂也。大知由乎寥廓,恣變化之所知,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馮閡是虛曠之貌,謂入契會也。言大聖知之人,能會於寂寥虛曠之理,是以逍遙自得,放任無窮。

物物者與物無際,

〔注〕明物物者,無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際,崖畔也。夫能物於物者,聖人也。聖人冥同萬境,故與物無彼我之際畔。

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注〕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然,真所謂際者也。

〔疏〕物情分別,取捨萬端,故有物我之交際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注〕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際其安在乎。

〔疏〕際之不際者,聖人之達觀也;不際之際者,凡鄙之滯情也。

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注〕既明物物者無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則為之者誰乎哉?皆忽然而自爾也。

〔疏〕富貴為盈,貧賤為虛;老病為衰殺,終始為本末;生來為積,死去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誰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之也。物既非物,何盈虛衰殺之可語邪。是知所謂盈虛。皆非盈虛故《西昇經》雲,若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坷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

〔疏〕姓何,字荷甘。神農者,非三皇之神農也,則後之人物耳。二人同學於老龍吉。老龍吉亦是號也。

神農隱几闔戶晝瞑,坷荷甘日中奮戶而入曰:老龍死矣。

〔疏〕隱,憑也,闔,合也。杳,開也,亦排也。學道之人,心神凝靜,閉門隱几,守默而暝。荷甘既聞師亡,所以排戶而告。

神農隱几擁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

〔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驚,故還放杖而笑也。

〔疏〕曝然,放杖聲也。神農聞吉死,是以擁狀而驚;覆思死不足哀,故還放杖而笑。

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龍連叔之徒,莫足與言也。

〔疏〕夫子,老龍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猶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為狂也。而師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專,故棄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絕,無復談玄垂訓,開發我心。

彞綱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

〔注〕言體道者,人之宗主也。

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

〔注〕秋豪之端細矣,又未得其萬分之一。

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瓦夫體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手自得耳。

〔疏〕姓拿,名鋼,隱者也。繫,屬也。聞龍吉之亡,傍為議論云:體道之人,世間共重,賢人君子,繫屬歸依。今老龍之於玄道,猶豪端萬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簡,處順而亡,況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說。是知體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猶復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於學人論者,論曰冥冥而謂之冥冥,猶非真道也。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曠,恬淡清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清無窮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

〔疏〕子既知道,頗有名數不乎?其數如何,請為略迷。

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疏〕貴為帝王,賤為僕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而數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為,隨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無始為其名焉。無窮無為,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內: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

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幾得之不由於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歎,悟不知乃真知。誰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聞不見之域而後至焉。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道不當名。

〔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則非道也。不應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道,悉皆不知。

道無問,問無應。

〔注〕絕學去教,而歸於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幾言此者,覆釋前文。

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注〕所謂貴空。

〔疏〕窮,空也。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貴空也。

無應應之,是無內也。

〔注〕實無而假有以應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而強應之,乃成殊外。

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太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宇宙,內不知乎己身之妙本者也。

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

〔注〕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疏〕崑崙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苟其滯著名言,猶存問應者,是知未能經過高遠,游涉深玄者矣。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無有者,所觀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官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注〕此皆絕學之意也。於道絕之,則夫學者乃在根本中來矣。故學之善者,其唯不學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歎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是以淺學小智,無從而至也。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注〕拈捶鉤之輕重,而無豪芒之差也。

〔疏〕大馬,官號,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鉤,行年八十,而捶鉤彌巧,專性凝慮,故無豪芒之差失也。鉤,稱鉤椎也,謂能拈捶鉤推,知斤兩之輕重,無豪芒之差失也。

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

〔疏〕司馬怪其年老而捶鍛愈精,謂其工巧別有道衍也。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

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

〔疏〕更無別衍,有所守持。少年已來,專精好此,捶鉤之外,無所觀察,習以成性,遂至於斯也。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注〕都無懷,則物來皆應。

〔疏〕所以至老而長得其捶鉤之用者,假賴於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為用,尚得終年,況乎體道聖人,無用無不用,故能成大用,萬物資稟,不亦宜乎。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注〕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

〔疏〕姓冉,名求,仲尼弟子。師資發起,詢問兩儀未有之時可知已否。夫變化日新,則無今無古,古猶今也,故答雲可知也。

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

〔疏〕失其問意,遂退而歸。既遵應問,還用應答。

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

〔疏〕昔日初咨,心中昭然明察;今時後間,情慮昧然暗晦。敢問前明後暗,意謂如何?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注〕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

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

〔注〕思求更政不了。

〔疏〕先求未悟,銳彼精神,用心求受,故昭然明白也。後時領解,不復運用精神,直置任真,無所求請,故昧然闇塞也。求邪者,言不求也。

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注〕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無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

〔疏〕日新而變,故無始無終,無今無古,故知無未有天地之時者也。

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注〕言世世無極。

〔疏〕言子孫不相生,世世無極,天地人物,悉皆無原無有之時也。可乎,言不可也。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

〔注〕夫死者獨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不以死死生。

〔注〕生者亦獨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無也。夫聚散死生,皆獨化日新,未嘗假賴,豈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對之問,仲尼止令無應,理盡於此,更何所言也?

死生有待邪?

〔注〕獨化而足。

皆有所一體。

〔注〕死與生各自成一體。

〔疏〕死,獨化也,豈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於生,故知生亦不待於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體耳,故無所因待也。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

〔注〕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於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則無先後,物出則是物,復不得有先於此物者。何以知其然邪?謂其猶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無先物者也。然則先物者誰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則無窮已之時也。是知天地萬物,自古以固存,無未有之時也。

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注〕取於自爾者,恩流百代而不廢也。

〔疏〕夫得道聖人,慈愛覆育,恩流百代而無窮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體自然,故能虛己於彼,忘懷亭毒,不仁萬物,芻狗蒼生,蓋取斯義而然也。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

〔疏〕請夫子言。將,送也。夫聖人如鏡,不送不迎;顏回問之日,未曉其理,故詢諸尼父,問其所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注〕以心順形而形自化。

〔疏〕古人純樸,合道者多,故能外形隨物,內心凝靜。

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注〕以心使形。

〔疏〕內以緣通,變化無明,外形乖誤,不能順物。

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注〕常無心,故一不化;一不化,乃能與物化者耳。

安化安不化,

〔注〕化與不化,皆任彼耳,斯無心也。

〔疏〕安,任也。夫聖人無心,隨物流轉,故化與不化,斯安任之,既無分別,曾不栗意也。

安與之相靡,

〔注〕直無心而恣其自化耳,非將迎而靡順之。

〔疏〕靡,順也。所謂化與不化悉安任者,為不件蒼生,更相靡順。

必與之莫多。

〔注〕不將不迎,則足而止。

〔疏〕雖復與物相順,而亦不多仁恩,各止於分,彼我無損。

稀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官,湯武之室。

〔注〕言夫無心而任化,乃常聖之所道處。

〔疏〕稀韋、軒轅、虞舜、股湯、周武,並是聖明王也。言無心順物之道,乃是稀韋彷徨之苑囿,軒轅敖遊之園圃,虞舜養德之官闈,湯武怡神之虛室,斯乃莘聖之所進而處之也。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斃也,而況今之人乎。

〔注〕聖,和也。夫儒墨之師,天下之難和者,而無心者猶故和之,而況其幾乎。

〔疏〕整聖,和也。夫儒墨之師添更相是非,天下之難和者也,而聖人君子,猶能順而和之。況乎令世之人,非儒墨之師者也。隨而化之,不亦宜乎。

聖人處物不傷物。

〔注〕至順也。

〔疏〕處俗和光,利而不害,故不傷之也。

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

〔注〕在我而已。

〔疏〕虛舟飄瓦,大順韋生,韋生樂推,故處不害也。

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注〕無心故至順,至順故能無所將迎而義冠於將迎也。

〔疏〕夫唯安任韋品,彼我無傷者,故能與物交際而明不迎而迎者。

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

〔注〕山林皋壤,未善於我,而我便樂之,此為無故而樂也。

樂未畢也,哀又繼之。

〔注〕夫無故而樂,亦無故而哀也。則幾所樂不足樂,幾所哀不足哀也。

〔疏〕幾情滯執,忘生欣惡,忽睹高山茂林,神皋奧壤,則欣然欽慕,以為快樂;而樂情未幾,哀又繼之,情隨事遷,哀樂斯變。此乃無故而樂,無故而哀,是知世之哀樂,不足計也。

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注〕不能坐忘自得,而為哀樂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窮達之來,不能禦折,哀樂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閑斯趣,譬彼客舍,為物所停,以妄為真,深可悲歎也。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注〕知之所遇者即知之,知之所不遇者即不知也。

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注〕所不能者,不能強能也。由此觀之,知與不知,能與不能,制不出我也,當付之自然耳。

〔疏〕夫智有明閤,能有工拙,各稟素分,不可強為。故分之所遇,知則知之,不遇者不能知也;分之所能,能則能之,性之不能,不可能也。譬烏飛魚泳,蛛網蛻丸,率之自然寧非性也。

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兔也。

〔注〕受生各有分也。

〔疏〕既非聖人,未能智周萬物,故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稟生不同,機關各異,而流俗之人,叉固其所不免也。

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

〔疏〕人之所不免者,分外智能之事也。而幾鄙之流不能安分,故銳意感情,務在獨免,愚惑之甚,深可悲傷。

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無言可言,故去言

也。至理之為,無為可為,故去為也。

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注〕夫由知而後得者,假學者耳,故淺也。

〔疏〕見賢思齊,拾己效物,假學求理,運知訪道,此乃淺近,豈日深知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