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正按摩要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
說明:繁體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釐正按摩要術

簡體版:https://www.zysj.com.cn/so.html#釐正按摩要術

釐正按摩要術
作者:張振鑒 


<目錄>

<篇名>述古齋醫書敘

屬性:余耳筱衫名久矣。己丑七月,始邂逅於揚州。見其性情肫摯,氣象雍穆,望而知為非常 之士,然固未嘗知其能醫也。庚寅春,余兩子染疫殤,疫傳幾遍,移家江北,與筱衫結鄰居 筱衫醫治皆痊,昕夕過從,談論極洽,因得盡讀其所着《述古齋醫書三種》。語不矜奇,法 皆師古,委曲詳盡,纏綿悱惻。其辨證也,如扁鵲之視疾,癥結皆見;其制方也,如鄂王之 用兵,變化不測;遵是術也,天下無夭民矣。余既悲兩兒之不能得筱衫以起其死,而又為天 下之千萬億童幸也。 \x光緒庚寅閏二月\x \x姻愚弟盱眙王儀鄭拜序\x


<目錄>

<篇名>敘二

屬性: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曩在京師見直隸滿州人,往往飲啖後,或小有不適,輒用此法 能消脹懣,舒經絡,亦卻病之良方也。南人專以治小兒,名曰推拿。習是術者,不必皆醫。 每見版鋟某某氏推拿驚科,懸諸市,故知醫者略而不求,而婦人女子藉為啖飯地也。歲丁亥 ,自都中歸,訪張廣文筱衫仁棣於城東。遠近就醫者,戶外履滿,室中醫書數百卷,羅列縱 橫,為時時目涉者,案置抄本一,塗抹幾遍,閱之,則《推拿要訣》也。雲系丹徒張君屬為 釐訂,將醵資刊刻,廣惠嬰孩。張君號心樵,名言禮,前寓湖西,距余不遠,閒在親串家一 識之。古道可風,孰知留心醫學為活人傳世計耶。昔人言∶不為良相,必為良醫,醫之良, 非法不可,夫長桑越人,書不再見,苟得古法,神而明之,即今之長桑越人也。余不知醫, 猶記五六齡時,先太孺人云,餘生二歲,得慢驚症,置空室中,萬無生望,村外蘭若一老僧 ,清修梵行,兼習岐黃,邀之來,急以鉛粉冰片油於左右手心各擦四十九遍,病旋起。或即 此術之遺意歟。今讀是書,追思往訓,不禁泫然。爰慫恿筱衫,速為校正,俾早流傳,是役 也,倡始則心樵,釐正則筱衫,孫君犢山任參校,HT 君實卿、劉君恕堂司音釋。周君蘭坪、 王君雨亭、韓君毅庵,並倡始者之哲嗣幼樵督鐫刊。余既美二張之意,且樂諸君子相與有成 焉,是為序。 \x時光緒戊子冬十一月\x \x甘泉陳桂馨椒嶼氏撰\x


<目錄>

<篇名>敘三

屬性:經曰∶ 悍者,按而收之。又曰∶摩之浴之。是按摩之法,亦古人所最重者。唐有按摩 生專 科,今日推拿,實其遺法。顧習之者,皆婦人女子,未能盡推納動伸之妙耳。吾郡張筱衫先 生,負濟世之志,肆力於醫,近得周氏推拿書二冊,系張君心樵屬為釐正者。遵而用之,應 手輒效。於是,訂其紊亂,正其謬 ,芟其繁蕪,文其鄙陋。更采先哲名言,外治良法,以 附益之,辨證立法,考穴繪圖,井井有條,粲然大備,誠活人之要術,保幼之新書也。越人 雲∶人之所患患病多,醫之所患患道少。醫者得此書而習之,可免道少之譏。推拿家得此正 傳,亦不致遺殃幼小。即是窮鄉僻壤,有病無醫,根據法治療,均能取效。行見按摩所及,着 手生春。將使軒岐古法,復行於今,豈徒為周氏之功臣已哉。 \x光緒十有四年戊子冬十二月\x \x江都孫風翔犢山謹識\x


<目錄>

<篇名>敘四

屬性:昔黃農嘗百草,立方書,着《靈樞》、《素問》諸經,蓋欲布之天下,傳之後世,俾人 人曉其 法,療其病,以救人之命也,曷嘗居為奇貨而私為不傳之秘哉。余素不知醫,長男孝德生甫 三齡,得疳疾,愈醫愈危,僉以為無生理,因聞黃帝有按摩法,於小兒尤宜,嘗欲求其說不 可得。適族HT 中有善其術者,經按摩者三更衣得黑矢,由是告痊。如此者甚伙。以故羨其術 而 惜其秘。不料天奪之魄,命與術俱絕。後因事寓其家,見架上有《小兒推拿要訣》,翻閱一 過,乃告推拿者,即按摩之異名也。余欣然借抄,意在推展流傳,以救人命。家中人靳弗與 , 且曰∶此秘方也,慎毋泄。余弗蕕已,因仿蕭翼賺蘭亭,桓元竊發畫廚之意,私取錄焉。存 余家廿有餘年,屢質之諸醫家,咸茫然莫得其端緒。寶應張廣文筱衫先生,樂善不倦,仁聞 素昭,向服膺《靈樞》、《素問》諸經,又嘗博覽方書,於此道三折肱矣。故每治一症,必 審慎周詳;每出一方,輒回生起死。諄諄以施濟為念,以視人死如兒戲為戒。余心折久之。 特出 此書,筱衫亦欣然色喜。為肩剞劂之任,特為之刪其繁蕪,祛其 駁,分門別類, 井井有條,冠以凡例,繪厥原圖,且博採群書而附會之,令人一目了然。無論知醫不知醫, 皆能按圖治疾而無所遺誤。今而後,布之天下,傳之後世,得以起沉 登仁壽者,皆筱衫、 廣文之功。種福無量,種德無涯,而餘數十年未遂之願,至垂老而蕕睹其成,未始非三生之 濃幸也。刻既竣,爰敘其顛末,並志感激欽佩之忱,是為序。 \x光緒十有四年歲次戍子仲冬月


<目錄>

<篇名>敘五

屬性:歧黃療病之法,針灸而外,按摩繼之尚矣。後世失其傳而易為推拿之說。每見野叟老嫗 ,不 知經絡為何,穴道為何,表里寒熱虛實病證為何,溫清補瀉汗吐下和治法為何,而概以隨手 推抹,名曰抹驚。或妄灌以自制丸散,以致小兒夭枉無算,惻然心傷。竊念小兒臟腑柔脆, 一觸風寒暑濕燥火之氣,或痰滯,或食積,最易驚厥,是為急驚,吳鞠通所謂客忤痙也。其 重者有慢驚一證,應如何辨證,如何治法,此余所惴惴焉不克勝任者。方脈一科,望、聞、 問、切,秦越人謂為聖神工巧。前賢臨證,所重在問。蘇內翰東坡雲∶我有病狀,必盡情告 醫。我求愈病耳,豈以困醫為事哉?脈理深邃,變幻多端,按二十七部脈,即以定千變萬化 之證,談何容易。且仲師有從脈不從證,從證不從脈之論,尤須有靈機活法,今昔所慨以為 難也。況小兒昔稱啞科,脈無可切,證無可問,即僅以望,聞得之,神聖之事,豈末俗庸流 所能望其項背者。然辨證雖難,而又不得不辨,辨而後又不得不設法以治也。國初龔雲林《 推拿全書》,圖注不明,無門可入。夏禹鑄《幼科鐵鏡》亦略有可采,亟亟焉求按摩之術而 未蕕者。京江張心樵先生,抱利濟之懷,溷跡廛市,搜采方書。因見族弟地山善推拿,立起 沉,始則嬰兒,繼而男婦,治無不效。秘其術不一傳。既羨之而又惡之。羨其術之精,惡 其術之吝也。不幸干造物之忌,地山遂歿。先生托族誼,寓其家,遍翻架上書,得《推拿秘 訣》二冊,歸而錄之。藏二十年,以待識者釐訂,傳世兼濟世也。丁亥夏,以所錄者諄諄屬 余任是役。自首至末凡五閱,始悉此書乃明萬曆楚人周於蕃所着《推拿要訣》,付梓者三, 但次序錯亂,辭語鄙陋。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以故坊間不多見,原本 失,只留抄 本於先生之族。因以善其術,先生年七十矣,促余蕆其事,以償其願。余不敢辭,乃於重複 者汰之,繁蕪者刪之,顛倒者理之,俚俗者易之。更博採旁搜附會以明之。顏曰《釐正按摩 要術》,一志其源,一補其闕也。編次以辨證為先,立法為後,歷半載而就,以應先生之命 ,且以見先生慈惠居心。《書》曰∶惠迪吉,《易》曰∶積善餘慶,為先生操左券焉·謹志 其顛末如此。 \x時維光緒十四年戊子冬月\x \x寶應惕厲子張振 原名醴泉筱衫題於邗上旅次\x


<目錄>

<篇名>凡例

屬性:一、辨證宜先也。先哲言∶用藥不難,辨證為難,在小兒尤難。小兒辨證須覘神氣,審 形色 ,診面,察眼、耳、唇、齒、鼻準,驗舌苔,診指紋,察手足,聽聲,按胸腹,詢溲便,候 脈。 一、立法宜詳也。首按摩,繼以掐、揉、推、運、搓、搖,合為八法。又立汗、吐、下 三法。凡針灸砭淬浴 諸法之盡善者,一併采入。另附集成外治九法,惕厲子自製一法。 一、取穴宜繪圖也。按摩、針灸、砭淬等法,均系講明穴道,絲毫不差。欲求穴道,非 圖不 明。先輩以取穴難於診脈,特別《銅人》十四圖於前,其後正身圖,覆身圖、陽掌圖、陰掌 圖、足部圖,所載穴名,亦有《銅人》圖所未備者外,頭面、耳目、手脈、指紋、舌苔,以 及按摩手法各圖,一一繪列。 一、證治宜備載也。應用各法條例詳細,小兒最易驚風,故首列驚風。其餘小兒應有之 證,亦附於後。 一、鬻嬰有法也。集先賢諸家之說,匯為一卷,以綴於後,俾育嬰孩者,防患於未然。 一、是書本之周於蕃,其闡發宣明處,博採群書,廣搜古訓,所輯各說,倍於周氏。其 或參以己見者,則注惕厲子以示區別。 一、是書專以手法外治見長,不事湯藥,詢有功於嬰兒者。村嫗野叟取而習之,得其真 傳,庶無誤治之虞。 一、是書廣惠嬰孩,刊者將秘傳之術以公諸世,務期家置一編,按圖取穴,施治極易。 庶於活人之術,不無小補云爾。 一、是書以家藏秘傳之法,宣發闡明,醵貲刊刻,嗣後即有《痧喉正義》一卷,《痘疹 辨證錄》四卷續出問世。 一、首卷辨證,有說有圖,仿望、聞、問、切以分次序,所采群書,每條旁註姓氏,或 着書名,以明來歷,每篇後系以案語。 一、是書以按摩著名,故二卷首列按摩,余法均附於後,俾免喧賓奪主之譏。 一、是書分句處用HT ,緊要處用連○,醒目處用連 ,總期一目了然。 \x寶應惕厲子張振 原名醴泉筱衫謹志\x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覘神氣

屬性: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素問》) 形氣相得者生。(《素問》) 小兒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稍費人雕琢者壽。(《千金方》) 凡人問壽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滯,神宜清不宜枯, 神宜發揚不宜輕佻,神宜安靜不宜浮動。(《達摩》)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朱文公) 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小兒直訣》) 凡小兒專愛一人懷抱,見他人則避之,此神怯弱也。(萬密齋) 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又曰∶色至氣不至者死。謂其有氣無色,雖病不凶;有色無氣 ,無病亦亡。(喻嘉言) 人之五官百骸,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 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喻嘉言) 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養氣,氣以養神。失睡之人,神有飢色;喪亡之子,神有呆 色,氣索則神失所養耳。(喻嘉言) 胃之支脈上絡於心,才有壅閉,即堵其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趙以德) 獨語如見鬼狀,則心主之神氣虛,而病合於少陰也。少陰之神機樞轉,時出時入,廢則 神氣昏憒而不識人。(張隱庵) 凡病者,氣急不續,則氣已散;自汗如雨,氣隨汗散,大吐大利,氣隨吐利而散;遺尿 、嘔血、脫精,氣亦隨之而散。氣者陽也,氣散,則由陽而入陰,為將亡之候。(林佩琴) 凡人將死,喉間痰響有聲,以為痰涎閉窒而致氣盡者誤,實則真氣已離,痰隨氣浮而有 聲也。(林佩琴) 小兒病,神氣清明,雖重可救;神氣昏憒,病雖輕必有倉促之變。(許宣治) 人之五臟,內蘊精氣,上華於面,色固由氣而着者,然隱然含於皮之內者為氣,顯然彰 於皮之外者為色,色外而氣內,外有跡而內無跡也。(《心法》)注 凡病至神明失守而聲嘶者,為五臟已奪,主無治。(《大全》) 小兒五體以頭為尊,一面惟神可恃。精神明快者吉,精神昏憒者凶。(陳飛霞) 神氣為一身之主,神清氣爽,神完氣足,主清吉。神奪氣移,神疲氣濁,主夭亡。(惕 厲子) 寒則神清,熱則神昏。實則神有餘,虛則神不足。(惕厲子) 寒盛者氣必靜,熱盛者氣必粗。虛則氣歉,實則氣壯。(惕厲子) 口鼻氣粗,疾出疾入者,外感邪有餘也。口鼻氣微,徐出徐入者,內傷氣不足也。(惕 厲子) 按∶證有表、里、虛、實、寒、熱,在大人且不易辨,小兒尤難。夏禹鑄有審苗竅之法 ,陳 飛霞因之。以為臟腑有疾,無可揣度,乃由內而達於外者為苗竅,苗竅者,臟腑之外着也, 苗竅有跡可審,而神氣乃無跡之跡,尤不可不審。所期思命者善覘神氣,內傷外感從此辨, 死生亦從此決,方足以稱良工。(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審形色

屬性: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人生之氣,陽從左升,陰從右降,故以左頰配肝,右頰 配肺 。《周易》以南離北坎定水火之位,故以心配離火,屬於天庭;腎配坎水,處於地角。《內 經》以鼻為面王,以其位居至中,內通呼吸,生死賴之。脾屬土,土處中宮,故鼻屬脾也。 (陳飛霞) 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如面青,主驚風之證,又主痛 ;面 赤,主火熱;面黃,主傷脾傷食;面白,主虛寒;面黑,主痛,多惡候。總之,五色明顯為 新病,證屬輕;晦濁為久病,證屬重。(《四診心法》) 脾病色黃,正色也。見紅色,是火能生土,故為順。若見青色,乃木來克土,為逆也。 (《心法》) 肝病色青,正色也。見黑色,是水能生木,故為順。若見白色,乃金來克木,為逆也。 (《心法》) 肺病色白,正色也。見黑色,是土能生金,故為順。若見赤色,乃火來克金,為逆也。 (《心法》) 心病色赤,正色也。見青色,是木能生火,故為順。若見黑色,乃水來克火,為逆也。 (《心法》) 腎病色黑,正色也。見白色,是金能生水,故為順。若見黃色,乃土來克水,為逆也。 (《四診心法》) 小兒面部氣色,為十二經總見之處。氣血充實,遇部色相生者病易治。若久病氣血虛弱 ,遇部色相剋,則正氣不充,為難治。(《心法》) 天庭青暗,主驚風。紅主內熱,黑則無治。太陽青,主驚風。印堂青,主驚瀉。風池在 眉下 ,氣池在眼下。青主驚風,紫主吐逆,左頰赤主肝經有熱,右頰赤主肺熱痰盛。承漿青主驚 ,黃主吐,黑主抽搐。(《集成》) 日角在左額,猶日之東升,一經青色遮掩,為木蔽陽光,有病為最危。太陽在左右兩額 ,為眾陽之宗,屬火旺夏氣,色宜紅,如黑色掩映,為水克火之象,無治。(心法) 瀉痢者,面不宜赤,咳嗽者,色不宜青。感風寒則面有火光;傷積滯則色滯萎黃;氣弱 者,囟門低陷;血衰者,頭髮枯焦。(《集成》) 凡病者,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白脈浮,面黃脈緩,面黑脈沉,此色脈相合為無病。 一經相反,如面青則脈浮,為克色,主死。脈沉為生色,主生之類。(《集成》) 黃赤色為陽,故為病主風主熱。青白黑色為陰,故為病主寒主痛。晃白者,淺淡白色也 ,主 失血。否則心不生血,故其色不榮。微黑者,淺淡黑色,腎病水寒也。痿黃者,淺淡黃色, 諸虛見病也。兩頰有深紅色者,主陰火上乘,虛損之疾也(《心法》) 凡人天庭有黑色,兩顴有赤色,皆大如拇指,或成塊成條者,水火相射,主卒死。抑或 唇面青黑,以及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狀,皆無治。(《四診心法》) 春木旺,色宜青;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如當春而白,則為金克木。(《心法》) 夏火旺,色宜赤;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如當夏而黑,則為水克火。(《心法》) 秋金旺,色宜白;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如當秋而赤,則為火克金。(《心法》) 冬水旺,色宜黑;黑欲重漆,不欲如炭。如當冬而黃,則為土克金。(《心法》) 四時以黃為正色,但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心法》) 病者以面黃目青,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主生,但青如草滋,白如枯骨,黑如煤者死 。 (《大全》) 凡面赤目黃,面赤目青,面赤目白而病者,不治。(《大全》) 凡病面黑目青,面黑目白,面黑唇青,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轉反者死。(《大全》) 凡以面青目白,面青目黃,面青唇黑,在病者為無治。(《大全》) 凡病以面白目黑,及面無精采者,主無治。(《大全》) 初病外感,不妨滯濁。久病切忌鮮妍。惟黃色見於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澤,為欲愈 之候。(陳修園) 凡病,面青者死,面晦黑者死。(《大全》) 乍白乍黃,疳積連綿。又赤又青,風邪緊急。(萬密齋) 面目虛浮,定痛脹而氣喘。眉毛頻蹙,必腹痛而多啼。風池氣池如黃土,則為傷脾。左 頰右頰似青黛,即成客忤。(《集成》) 風門黑主疝,青主驚,方廣昏暗凶,光滑吉。(《集成》) 口頻撮而脾虛,舌長伸而心熱。(萬密齋) 小兒前囟門稟母血,後囟門含父精,前後囟門光實者主壽;前後囟門空虛者主夭。(《 集成》) 凡兒口大鼻端,眉清目秀,五嶽相朝,部位相等者主福壽。若口小鼻 ,眉心皺促者, 雖無病而終夭也。(《集成》) 漢張仲景見王仲宣曰∶君有病,當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不信,後果 如其言。美哉,仲聖之候色也。(《後漢書》) 凡青紫之筋散見於面者,多病風熱。(陳飛霞) 面赤主熱。然陰盛格陽,面赤而脈沉細者,是為戴陽,法當溫之。(周於蕃) 面多白點者蟲積。面黃不潤多蟹爪紋者亦蟲積。(周於蕃) 面黃不一者食積。面黃而光潤者,濕熱及痰飲蓄血。面黃而枯暗者,寒濕食積。面黃而 黑者脾胃衰。(周於蕃) 面白者氣虛。面白無神者,或病後、或脫血、或多汗也。(周於蕃) 按∶審色本自《素問》區辨綦詳,《金匱》獨論於篇首,是色診為司命所必習者。博採 古人 之說,參閱今人之證,庶期一望而知,乃足以操活人之術。不為良相而為良醫,所願習岐黃 之業者交相勸勉。篇內所載天庭、印堂、風池、氣池、太陽、方廣、兩顴、兩頰、兩額、五 岳、日月角、風門、囟門、地角、承漿諸處,則於診面篇有圖在。(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診面

屬性:小兒半歲後有病,以無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髮際之下。若三指俱熱,是感受 風邪 。鼻塞氣粗,三指俱冷,是感受風寒,髒冷吐瀉。若食、中二指熱,是上熱下冷;無名、中 二指熱,是夾之候;食指熱,是胸膈氣滿,乳食不消。(《蘭台規範》) 按∶三指診面法,歷載簡編。但其說有應有不應,務須參以別法,以求確當。緣操是術 者, 性命攸關,非苟焉已也。仲師曰∶委付凡醫,恣其所措,為天下後世庸工者戒。(惕厲子) \r全面圖\pn-n1.bmp\r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察眼

屬性:目乃肝之竅,勇視而睛轉者風也。直視而睛不轉者,肝氣將絕也。(夏禹鑄) 目之竅,五臟所屬。黑珠屬肝,純見黃色,凶證也。白珠屬肺,現青色,肝風侮肺也。 淡黃 色,脾有積滯也;老黃色,濕熱內蘊也。瞳人屬腎,無光彩又兼發黃,腎氣虛也。大角屬大 腸,破爛,肺有風也。小角屬小腸,破爛,心有熱也。上胞屬脾,腫則脾傷也。下胞屬胃, 色青者,胃有風也。上下眼胞皆腫者,脾經風熱也。睡而露睛者,脾胃虛寒所致也。(夏禹 鑄) 小兒目連眨者,肝有風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風入目,如風吹,兒不能任,故連眨。( 夏禹鑄) 小兒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不足也。(《大全》) 心主赤,目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目青甚者,肝熱也;淡青 者,肝虛也。脾主黃,目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集成》) 眼眶黑,主內有痰飲,眼眶青,主生驚厥。(《大全》) 目神短促而無光,瞻視無力而昏暗者,主病夭。目瞪者,膀胱絕也,或有痰涎內擾致之 。若目睛稍定,臨時轉動者亦屬痰。(《大全》) 目屬肝,肝氣實則眵干硬,肝氣虛則眵膠粘。寒傷肝則淚冷,熱傷肝則淚熱。(惕厲子) 赤脈貫瞳,火乘水位,治宜瀉心補腎。(《指南》) 凡病者,兩目 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集成》) 目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 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錢仲陽) 驚癇發搐,男則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則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錢 仲陽) 凡病者至危時,必察兩目。故經曰∶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世補齋》) 仲聖雲∶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睛不和者,神昏如醉也。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 此為實也,宜急下之。經雲∶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世補齋》) 小兒眼睛珠黑光滿輪者主壽,雖有疾病亦易愈。若白珠多而黑珠昏蒙、眼珠或黃或小者 ,主災患。(《集成》) 小兒目直視者熱,白膜遮睛者成疳。其病時或目開不合,或目合不開,或哭而 無淚,或不哭而淚出者,為肝絕。(《集成》) 開目見人者屬陽,閉目不欲見人者屬陰。(《大全》) 目忽無明者,脫陰脫血也。目睛定而不轉者,危候也。(《周於蕃》) 按∶經雲∶肝開竅於目,人之有目,猶天之有日也。天有日則陽光普照,人有目則精光 外發 ,由中形外,目其最着者。分而言之,則目專屬肝。統而言之,則臟腑皆繫於目。六淫感於 外,七情傷於內,臟腑病無不見於目。診目一法,亦司命所切要者爾。(惕厲子) \r全目圖\pn-n2.bmp\r \x銳 即小 ,屬心與小腸。上下胞屬脾胃。瞳人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內 即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察耳

屬性:兩耳時紅時熱者,主外感風熱。(《集成》) 兩耳尖發冷者,主發痘疹。(《集成》) 風門在耳前,少陽經所主。色黑,則為寒為疝。色青,則為燥為風。(《集成》) 耳上屬心。凡出痘時,宜色紅而熱。若色黑與白而冷,其筋紋如梅花品字樣,或串字樣 ,從耳皮上出者,皆逆也。(《大全》) 耳下屬腎。凡出痘時,其色宜紅紫帶冷,不宜淡黃壯熱。如筋紋梅花品字樣為順,若如 蚤咬芝麻之形者,為險逆難治之候。(《大全》) 耳後耳里屬肺。凡出痘時,其色宜淡白帶溫,不宜紅紫壯熱。如見茱萸形,或燈火燒烙 之樣為逆。(《大全》) 耳後耳外屬肝。凡出痘時,其色宜青帶溫,不宜淡白冰冷。稀疏者吉,稠密者凶。(《 大全》) 耳後中間屬脾。凡出痘時,宜蒼黃溫和,不宜青色壯熱,稀疏如黃蠟色者吉,稠密如蟻 色帶青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三條而枝葉多,色淡紅者吉。繫心經發痘,主頭面稀少。(《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紫赤色者,主肝經發痘,而急出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蒼黃色者,或筋頭大而根轉小,系脾經發痘,主頭面胸腹必稀。(《大 全》) 凡出痘,耳後筋淡而色白者,枝葉繁亂,系肺經發痘。出如蠶種,主癢塌極凶之兆,三 五日 必亡。(《大全》) 凡出痘,耳筋色黑,枝葉多者,系腎經發痘。主黑陷伏毒,九朝十朝內 必死。(《大全》) 凡發熱,耳筋出現紫黑赤白皆凶。耳上涼者吉,耳下涼者凶。耳後青筋起,主螈 。( 《大全》) 耳色枯焦,主腎涸證危。(《集成》) 兩耳後黑筋,橫過髮際,主臍下疼,腎氣痛。(《集成》) 凡看小兒潮熱之際,以兩耳辨其五色為驗,便知生死輕重之分。(《大全》) 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風,耳聾發狂者陽虛病。(周於蕃) 耳痛、耳腫、耳聾者,皆主膽病。(周於蕃) 按∶耳背上、中、下、分五臟。邵公治痘稱為秘法。乃識者以穿鑿譏之,未為無見。回 憶幼 時聆先君之訓曰∶興化有顧先生者,其面麻,群以顧大麻呼之。取佾生者三,卒未補博士弟 子員。治痘有神術,惟酷暑嚴寒,不起之證百中一二。其生平輒自負曰∶痘無死證。顧公麻 ,顧公洵三折肱矣。今春痘疫流行,夭枉甚多。總由寒熱虛實,莫能確辨,亦嬰兒一劫也。 嗣有《痘疹辨證錄》四卷,續刻問世,求海內諸方家惠書賜教,幸甚盼甚。是篇察耳,耳雖 為腎竅,而五臟所結,繫於耳者居多。外感則或冷或熱,內傷則或暗或滯。善診面色者,神 明而熟察之,亦辨證要法也。若徒取以辨痘證則拘矣。(惕厲子) \r耳背圖\pn-n3.bmp\r \x耳珠屬腎,耳葉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x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察唇口

屬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敗而見魚口,則啼不出聲。(《集成》) 肺主氣,發於聲出於口為言,肺絕,故聲如鴉聲也。(《集成》) 唇屬脾,紅紫熱也,又主蟲齧積痛。淡白虛也,又主吐涎嘔逆諸失血證。黑者,脾將絕 也,主無治。(顧練江) 唇紅而吐,胃熱也。唇白而吐,胃虛也。唇色平常而吐,作傷胃論。(《指南》) 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難通。(《大全》) 唇蹇而縮,不能蓋齒者,脾絕也。口角流涎者,脾冷也。(《大全》) 凡病者人中平滿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顧練江) 凡唇口腫赤而齒焦者,是熱極。唇燥裂者亦熱。(顧練江) 凡唇口青黑者,是寒極,唇黃者,主脾受積熱。(顧練江) 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候,紅甚焦黑則危。(《折衷》) 上唇生瘡,蟲食其髒。下唇生瘡,蟲食其肛。(《傷寒》狐蜮證) 口甜,是肝熱脾濕,胃有痰滯也。口咸,是腎水上泛,腎熱也。口淡,胃熱也。口辛, 肺熱 也。口臭,胃熱也。口苦是心熱又或膽熱也。口酸,肝熱也。又或脾胃氣弱,木乘土位所致 也。(顧練江) 口乾,脾熱也,口燥,胃家熱極也。(顧練江) 口有血腥味者胃熱。口不知食味者津液傷。(惕厲子) 唇口生瘡,聲啞者蟲積。唇紫者亦蟲積。(惕厲子) 唇燥舌干者脾熱,唇焦赤者脾熱,唇燥裂者亦脾熱。(周於蕃) 小兒口如魚嘴尖起者死,口中氣出不返者死,環口黧黑者死。(周於蕃) 口張、腳腫、脈絕者,五日死。口中不仁者外感。口燥齒干形脫者,不治。(周於蕃) 按∶經脈篇∶脈不營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難經》二 十四 難曰∶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 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徐靈胎注∶滿浮腫也,肉腫則唇亦腫,而反出於外也。藏象論 ∶脾,其華在唇。唇色不一,虛實寒熱從此分,死生亦從此決,辨證者可忽乎哉。(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察齒

屬性:齒為腎之表,舌為心之苗,心氣散,則舌出不收。腎氣絕,則齒忽齧人。心腎俱絕,則 陰陽相離。(《集成》) 凡小兒生而有齒者大凶,主傷父母,否則必自傷。(陳飛霞) 凡病者齒燥無津,主陽明熱病。若舌上焦黑無垢,主十三日死。(顧練澄) 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小兒病,看舌後亦須驗齒。(葉天士) 熱邪耗腎液者,齒色必黃。黃如醬瓣,宜救腎。(葉天士) 熱邪耗胃津者,齒色必紫,紫如乾漆,宜安胃。(葉天士) 齒光燥如石者,胃熱也。枯骨色者,腎液枯也。若上半截潤者,是水不上承,為心火上 炎也。(葉天士) 切牙齧齒者,濕熱化風為痙病。但咬不齧者,熱甚而牙關緊急也。(周於蕃) 齒垢由腎熱蒸胃濁氣所結。其色如灰糕,則枯敗而精氣俱亡,腎胃兩竭,為無治。(葉 天士) 齒縫流血者,胃火衝擊則痛,如不痛則出於牙根,腎火上炎也。(葉天士) 齒焦者腎水枯,無垢則胃液竭,有垢則火雖盛而液尚未竭也。(葉天士) 齒者,眠睡而齒相磨切也。血氣既虛,而風邪又客於牙車筋脈之間,故睡後而邪動引 其筋脈,故上下齒磨切有聲,謂之 齒。(《蘭台規範》) 齒如熱者病難治。(顧練澄)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易也,齒落而更易也。)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真牙者,欲所謂盡頭牙也。)男子八歲,腎氣實,齒更。三八,真牙生。五八,齒槁。八八 ,則齒發去。《素問》齒或生或去,皆由腎氣盛衰為之。(惕厲子) 按∶齒為骨。骨者,腎之餘也,上齒齦為足陽明胃絡,下齒齦為手陽明大腸絡,載在《 內經 》。後人以上四門牙屬心,下四門牙屬腎,左右二側牙,上屬胃,下屬脾。其餘在左之上者 屬膽,下者屬肝;右之上者屬大腸,下者屬肺,終不免牽合之弊。葉香岩於診舌後,必須驗 齒,以齒辨證,論熱病者居多。齒屬腎,腎屬水,火極而即以灼水也。(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察鼻準

屬性:年壽在鼻梁,為氣之門戶。赤光外侵,肺已受傷,則氣不流行,血必凝滯,有膿血之證 。(《集成》) 山根為足陽明胃之脈絡。小兒乳食過度,胃氣抑鬱,則青黑之紋橫截於山根,主生災。 (《集成》) 鼻孔為肺竅,乾燥,熱也,流清涕,寒也,流濁涕,熱也。鼻準屬脾,紅燥,脾熱也, 慘黃,脾敗也。(夏禹鑄) 鼻色青,主吐乳,又主腹中痛,肢冷者死。(《集成》) 鼻色微黑者,痰飲水氣,又主房勞。鮮紅者留飲,紫暗者時病。鼻色黃者,主痰飲濕熱 ,胸中寒。白者氣虛,又主亡血。(《集成》) 鼻色燥黑如煤煙者,陽毒熱極也。若鼻孔黑潤出冷氣者,為陰毒冷極。鼻上汗出如雨者 ,心胃病。(周於蕃) 鼻孔扇張,以及出氣多,入氣少者,皆無治。(《大全》) 無病患,忽現黑色於耳、目、口、鼻邊者,主凶。(周於蕃) 噴嚏者,感於風也。若欲嚏而不能者為寒。(周於蕃) 鼻鼾難言者風溫,鼻鳴乾燥者傷風。(周於蕃) 鼻色赤者主肺熱,又主風熱。設微赤非時者死。(《金匱》) 鼻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金匱》) 病患鼻尖山根明亮,目 黃者,病欲愈。(周於蕃) 《靈樞》曰∶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若明堂雖小,與面部相稱者,亦 壽。(《經絡全書》) 鼻痛者風火,鼻色黃黑而亮者,小腹兩脅痛,及蓄血。鼻尖青黃色者為淋。(周於蕃) 鼻扇有虛實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絕。若初病即鼻扇,多有邪熱風火,壅塞肺氣使然。 若久病鼻扇喘汗為肺絕。(林慎庵) 按∶是卷以辨證為主,分為十五篇,每篇所載,不過平日記誦之書,逐一翻閱,隨翻隨 繕, 不分類次。其原本措詞,或有未協之處,間易一二,以求明顯。刻因梓人索稿甚急,無暇搜 羅,是篇採集無多,閱者諒之。(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驗舌苔

屬性:經曰∶舌為心竅。舌根屬腎,舌中屬脾胃,舌左屬肝,舌右屬肺,舌尖屬心。又舌尖主 上焦,舌中主中焦,舌根主下焦。繪圖於後。(林佩琴) 舌苔如地上初生之草,草必有根,無根者為浮垢,刮之即去。地如穢濁,草必暢茂。邪 氣入胃,苔必濃膩。故以舌苔驗病之虛實寒熱,邪之淺深輕重。(《溫熱經緯》) 舌上無苔為在表,鮮紅為火,淡白為寒。(指無苔言。)若有白苔為半表半里,黃苔為在 里,黑苔病入少陰,主危險。(陳修園) 溫邪舌白而燥者,肺陰亡也。舌白如粉者,熱據上焦也。白苔在雜證,是胃中積滯。白 苔在 溫證,亦屬積滯,定屬熱邪,一二日變成黃黑矣。舌白而干者多譫語,舌白而尖漸紅,口漸 燥者皆屬熱。(《溫熱經緯》) 舌白為寒,如白而不燥,須問其口中和否。如口中自覺粘膩,濕漸化熱。口苦而渴者,邪 已化熱。或渴喜熱飲,邪雖化熱而痰飲內盛也。(《溫熱經緯》) 舌白屬氣,主病在氣分,則白苔不必盡屬於寒也。(《溫熱經緯》) 舌苔白濃而乾燥者,胃燥氣傷也。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若白薄而干者,肺津傷也 。(《溫熱經緯》) 白苔粘膩,吐涎沫而濁濃者,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濕熱之氣與谷氣相搏,土有餘也 。盈 滿則上泛,宜芳香辛散以逐之,苔白如鹼者,胃中宿滯,穢濁郁伏,急宜開泄。(葉天士) 白苔如積粉之濃,其穢濁重也。溫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腑,急宜透解。(葉天士) 舌潤如常而未生苔者邪在表。苔白而滑者邪入里。(周於蕃) 苔白而中黃者邪入胃。苔於白而中心黑者危。(周於蕃) 舌絳(深紅色也)者,熱入於營也。舌尖絳而干者,心營熱熾也。舌中絳而干者,胃火熱 灼也。若望之似干,以手捫之尚有津液,濕熱熏蒸,濁痰蒙閉也。(葉天士) 舌初絳而兼黃白色者,氣分邪尚未盡,純絳鮮色者,病已入營也。絳而光亮者,胃陰亡 也。絳而澤潤者,雖屬營熱,實因有痰,故不乾燥也。(葉天士) 舌絳而上有粘膩,似苔非苔者,中夾穢濁之氣。舌絳而短,難於抵齒者,痰阻舌根有內 風也。(葉天士) 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舌絳而有碎點或白或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 。(葉天士) 舌絳而無苔者,熱傷血分。舌絳而譫語者,熱入心營。(周於蕃) 舌紅者暑證,紅極者溫毒。舌紅嫩如新,望之潤而捫之干者,妄行汗下,津液竭也。( 周於蕃) 舌底絳而面有白苔者,濕熱遏伏也。舌絳而干縮者,腎陰竭也。(周於蕃) 舌絳而紫,紫而暗,潮濕不干,內有瘀血。若晦而干者,精血已枯,邪熱乘之,總由腎 色黑,肝色青,青黑相合而見於舌。變化紫晦,為腎肝色泛,多無治。(王孟英) 舌黃主熱,為邪以入里。或淡黃,或老黃如沉香色,或中有斷紋者主熱。(葉天士) 溫邪辨證最速,舌色一黃,頃刻即成灰黑,以其火中夾風也。天下至速者,莫如風火, 火就燥,口渴舌干,皆熱邪橫肆,瀰漫三焦也。(周於蕃) 舌苔黃而濃膩者,熱據中焦也。苔黃而或兼白者,熱滯胃脘也。(周於蕃) 苔黃而滑者熱尚輕,苔黃而干者熱已盛。苔中黃而兩邊白者邪入里。(周於蕃) 苔黃而帶灰色者胃熱,苔黃而帶黑色者危。(周於蕃) 苔黑有虛實寒熱。黑而燥者為熱,黑而潤者為寒。(王孟英) 陽虛而舌黑者,潤而不燥,或無苔而如煙煤者,是腎水來乘心火。(王孟英) 陰虛而舌黑者,不甚燥,不甚渴。其舌赤,或舌中黑而無苔垢,舌本枯而不甚赤,宜壯 水滋陰。(《溫熱經緯》) 舌中無苔,而舌根有黑苔乾燥者,熱在下焦也。(《溫熱經緯》) 舌本無苔,惟尖黑而燥,為心火自焚,不可救藥。(《溫熱經緯》) 苔黑而滑者,水來克火,為虛寒證,當溫之。若見短縮,腎氣竭也。(《溫熱篇》) 舌黑而燥者,津枯火熾也。宜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濃者,土燥水竭,以咸苦下之。( 《溫熱篇》) 舌黑而潤者,外無險惡情狀,胸有伏痰。暑熱證夾血,亦多有之,切勿誤作陰證。(何 報之) 淡紅無色,或干而不榮,胃津傷而氣不能化液也。(《溫熱篇》) 苔不拘何色,而忽生芒刺者,上焦熱極也。或斷紋燥裂,亦主熱。(《溫熱篇》) 舌焦而齒煤,唇血燥裂者,火熾血涸,欲成風痙也。(《溫熱篇》) 有熱無濕者,舌無苔,即有苔亦薄。若有濕有痰而熱者,必有濁苔,但濕在表者亦無苔 。(周於蕃) 初病,苔自濃,宜宣通氣分。久病,苔黃濃,宜宣通血分。病久有苔而燥,瀉積救陰; 病久無苔而干,滋陰養液。(林佩琴) 雜證舌中絳而干,須清營熱。雜證舌灰有津,須引火歸原,雜證苔黃,其味或苦或酸, 皆脾經有熱。(林佩琴) 舌黑有虛寒,有實熱。虛寒者,舌必潤。實熱者,舌必燥。舌黑譫語屬熱,無譫語屬寒 。(惕厲子) 舌白有寒有熱,無苔而淡白者寒,有苔而濃白者熱。舌白而干者熱,舌白而潮者寒。而 淡白 而以為口乾者,則病患自覺干,而視舌者不見其干,宜用桂附補命火,則津液薰蒸上潮於肺 ,不得以口乾而用寒涼。(林佩琴) 舌灰而燥者,急下存陰。舌灰有津者,宜桂附溫里。肥人舌灰有津亦然。(林佩琴) 苔潤有液者為寒,苔燥無液者為火。舌上無苔,如去油豬腰,為亡液。名鏡面舌,主危 險。(陳修園) 舌有半邊干半邊濕者,為膽病。舌半邊白苔,半邊黃黑苔者危。(周於蕃) 舌中黑而燥,兩邊或白或黃者,兩感證。舌中黑而潤,兩邊白者表里皆虛。(周於蕃) 舌半黑半黃,或半黃半白,或中干邊潤,或尖干根潤者,傳並之邪。(周於蕃) 白苔有黑點者,胃熱也;有紅點者,火炎也。舌紅有白點者,邪入心胞也;有黑點者, 胃熱也。(周於蕃) 舌紫腫大者酒毒,紫暗而摸之濕者,瘀血夾熱也。(周於蕃) 舌中醬色者,夾食傷寒也。舌藍色者,肝絕也。(周於蕃) 苔灰而薄者邪輕,苔黑而濃者邪重。苔漸退者邪亦退,苔漸進者邪亦進。(林佩琴) 凡有苔而退者,由舌尖退至中,由中退至根。若舌本乾燥,服藥後有津,苔必退。亦有 舌尖、中、根漸薄而一起退者。(林佩琴) 苔因食酸而變者,為染苔。食橄欖則黑,食枇杷則黃。(王孟英) 舌青皆厥陰之病。凡病者舌青主寒,無治。至婦人胎死腹中,則舌灰舌青又一說也。( 林佩琴) 小兒弄舌者主熱,若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錢仲陽) 病初起,舌干而脈滑脘悶者,痰阻於中,而液不上潮,未可率投補益也。(王孟英) 舌紅,而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者,熱毒熾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也。(周於蕃) 舌紅而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君火燔灼,熱毒炎上也。舌淡紅而中有大紅星者,亦君火 燔熾。(周於蕃) 按∶《內經》辨色而舌苔獨遺,近代諸方家詳言之,實有可據。張誕先着《舌鑒》,列 圖疏 方,只論傷寒,不論雜證,殊多遺漏。葉香岩《溫熱論》辨舌色獨出手眼,超絕千古,殆所 謂別有神悟,洵不傳之妙法也。故是篇本葉氏最多,聊注數語,以見嚮往欽佩之忱。 \x惕厲子於太乙燃藜照讀日誌\x \r全舌圖\pn-n4.bmp\r \x舌尖屬心,主上焦。舌中屬脾胃,主中焦,舌根屬腎,主下焦。\x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診指紋

屬性:幼科指紋,迄無定論。有謂不必用者,有用而至於怪誕不經,惑人聞見者,皆未深悉指 紋之 理。指紋與寸關尺同一脈,按《內經》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之端, 而交於手陽明,即指紋是也。指紋起於宋人錢仲陽,以食指三節,分為三關。寅曰風關,卯 曰氣關,辰曰命關,紋見風關,證輕;紋見氣關,證重;紋見命關,證危。雖未必其言悉應 ,而其義可取者,位則自下而上,證則自輕而重也。總之,指紋與太淵脈相通。凡有外邪 在皮毛腠理之間,太淵脈浮,指紋亦顯露於外,謂之表證。及邪入里也,淺深有別。若指紋 半 沉,邪在陽明胃經,指紋極沉,邪在陽明胃府,所謂以浮沉分表里也。小兒肌膚晃白,唇色 慘澹,多屬陽虛。指紋四時皆淡,雖有病亦止淡紅、淡青、淡紫而已。淡紅為虛寒,淡青為 虛風,淡紫為虛熱,此蓋根本不堅,中氣怯弱,無論新病久病,總歸於虛。切不可攻伐克削 。若病邪遏郁,營衛阻滯,升降羈留,指紋推而澀滯,絕無流利之象,由痰食風熱相搏,是 為實證。所謂以淡滯定虛實也。其審紋也,紋直則熱,紋曲則寒,紋多如脈數,紋少如脈遲 。紋入掌中,主腹中寒痛;紋向中指彎者,為內,為順證,為外感風寒;紋向大指彎者,為 外,為逆證,為內傷痰食;紋如魚刺,風痰皆熱。紋如三叉,痰嗽不止;紋如生花,紋如丫 樣,或兩丫齊上,透出三關,或向外彎而侵於指甲者,為難治。其辨色也,紫主熱,紫而兼 青主傷食。青主風、主驚。青而兼黑,主痰滯抑鬱。紅主寒,白主疳疾,黃主脾困,黑主中 惡、危險、無治。或謂黃為中和之氣,紅乃衣冠文物之色。紅黃隱隱,主身安無病。要不可不察 。或又謂青主肝病,或發驚,或傷風。肝木乘土,或腹痛泄瀉,糞帶青色,以兒常啼哭為驗 。黃主脾病,食積內傷,腫脹腹滿,吐瀉痞積疳疾等證。赤主心病,痰涎壅盛,驚悸不寧。 白 主肺病,咳嗽痰積。黑主腎病,臟腑中寒中惡,危急堪虞。其診指紋也,令人抱兒對立於向 光之處,醫者以左手握兒食指,以右手大拇指側面,蘸口津,由命關推上氣關、風關,指紋 愈推愈出,切不可覆指以指面推之,以指面螺紋有火,克制肺金,紋必變色,大損肺氣,慎 之戒之。 按∶診指紋以辨證,肇自錢氏,而其說有然有不然,必須參以望色諸法,方昭確實。論 語注醫所以寄死生,非泛常托業者比。(惕厲子) \r指紋圖\pn-n5.bmp\r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察手足

屬性:指爪屬筋余,脾為之運。小兒指尖冷,主驚厥。中指獨熱者屬寒;中指獨冷者,分男左 女右為痘痧發見之象。或其掌心冷而十指或開或合者,無治。(夏禹鑄) 小兒拳四指己握,而大指加於四指上者,男順女逆,小兒拳大指先屈於掌中,而四指加 於大 指上者,女順男逆。小兒拳將大指插入食指叉而後握之,無論男女急慢驚風,均屬險證,三 歲內至十歲外,皆可以此決之。(周於蕃) 指甲青者為心痛,又為肝氣絕;指甲黑者筋絕;指甲白者死;指上有紅絲縷者必夭。( 《大全》) 小兒熱邪傷神,手如數物,謂十指屈伸不定,如數物之狀然也。(《大全》) 凡病者手足、指甲下肉黑,八日死。(《大全》) 凡病者手掌腫而無紋,為無治。(《大全》) 抽衣撮空,循衣摸床,以及手撒不收者,皆無治。(周於蕃) 手熱足冷,頭痛發熱者,為挾陰證。(周於蕃) 手熱足冷,汗多妄言者,暑濕病也。(周於蕃) 足心熱,主熱;足脛冷,主寒。(《集成》) 足趺腫,嘔吐頭重者。不治。(《大全》) 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大全》) 手背熱與背上熱者,外感;手心熱與小腹熱者,內傷。(周於蕃) 手心冷者腹中寒,手心熱者虛火旺。(周於蕃) 足冷而暈者,氣虛也。手足抽搐,身反向後者,痙病。(周於蕃) 額上及手足冷者為陰證。如不能久立,行則掉動者,骨敗故也。(周於蕃) 仰睡而腳伸者熱證,覆臥而腳蜷者寒證。(周於蕃) 手腫至腕,足腫至跗,面腫至頸,皆氣虛不還,為最危。(周於蕃) 按∶脾主四肢。四肢厥逆,有寒有熱,三陰證四肢厥冷,人所習見者寒厥也。厥盡也, 陽盡 而陰生,故四肢冷也。若熱厥較寒厥尤多。《經》雲∶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同此厥逆 ,寒熱不分,生死立判,以之辨證,則手足尤為至要。(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聽聲

屬性:凡小兒聲音清亮者壽,有回音者壽,哭而聲澀者病,散而無聲者夭。(陳飛霞) 凡聲微者氣不足,聲壯者氣有餘,哭而無淚者實,哭而多淚者虛。(惕厲子) 發熱而靜默者邪在表,發熱而煩燥者邪入里。(周於蕃) 聞聲而受驚者,肝虛也。(《集成》) 聲濁而重者感於濕;或聲如從瓮中出者,亦中濕。(周於蕃) 言遲者風,言急者火。聲高而響者,主內熱外達。(周於蕃) 凡癇證,聲如羊者為心癇,聲如雞聲為肺癇,聲如豬者為腎癇,聲如犬者為肝癇,聲如 牛者為脾癇。(《蘭台規範》) 聲塞者為痰,聲戰者為寒,聲壯者為熱。(惕厲子) 氣衰言微者為虛,氣盛言厲者為實,狂言怒罵者為實熱。久病聞呃者為胃絕,痰聲漉漉 者死。(陳修園) 寒病懶言,熱病多語;言壯為實,言輕為虛,言微則氣奪,出言而首尾不相顧者,為神 喪。(《心法》) 凡病者語言聲音,不異於平時為吉,反者為凶。(陳修園) 聲啞於勞損見之,為無治。(周於蕃) 譫語為實,鄭聲為虛,皆主熱。鄭聲者如夢如囈。(《傷寒論》) 小兒聲大而亮者,臟腑充實。如向無大聲啼哭,必有一髒陰竅未通,或音如啾唧咿唔之 狀,主夭傷。(陳紫山) 聲雖啞而咳者,水寒傷肺。聲如破而咳者,外寒里熱。(周於蕃) 中醫聽聲,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干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 萬物 ,回動四旁,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 始。(《後漢書》) 出言遲懶,先輕後重者,內傷氣虛。出言雄壯,先重後輕者,外感邪盛。(周於蕃) 聲重鼻塞者,傷風。聲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聲濁者痰火。平時無寒熱,氣 短不足以息者,亦痰火。(周於蕃) 按∶扁鵲雲∶聞而知之謂之聖。寒主靜則少語,熱主煩則多言。虛則聲細,實則聲出如 常。 若精而求之,則以五藏有正聲,以合於五音者為常,變則病生,其義蘊載於《素問》、《金 匱》者居多。(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按胸腹

屬性: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在左乳三寸下。其動微而不見,為不及,宗氣內虛也。或動而應 衣, 為太過,宗氣外泄也。若三四至一止,五六至一止,主有積聚也。若絕不至者危。經曰∶虛 里無動脈者死。(《心法》) 人以胃氣為本,故虛里之動,可以辨病機之輕重。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者, 宗 氣積於膻中也,是為常。其動洪大而彈手,與絕而不應者,俱胃氣絕也。(《陽山原文》) 平人膻中靜者為佳,虛里者,脈之宗氣也。視之不見,按之漸動,如應如不應者為吉。 若胸中陽氣衰,其動高逾乳,至中府、雲門者凶。虛勞勞瘵,逐日動高者為無治。(台州) 虛里與寸口相應,虛里高者,寸口亦高。寸口結者,虛里亦結也。(《診病奇 》) 虛里動而高者為惡候,妊婦最忌。若產後而發危急之證,以及黃胖病,或驚惕,或奔怒 ,或強力而動支體者,虛里動雖高無患也,是不可不辨。(南陽) 凡治小兒不論諸證,宜先揣虛里穴,若跳動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也。幼科能遵 吾言,造福無涯,此千古未泄之秘也,珍之貴之。(《柳州醫話》) 小兒脈候難憑,惟揣虛里穴,確有可據,即以之治大人亦然也。《王孟英》 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知其臟腑如何,則莫如診胸腹。(《 對時論》) 察胸腹宜按撫數次,或沉或浮,以察胸腹之堅軟,拒按與否,可以知虛實也。(《診病 奇》) 上中下三脘,以指撫之,平而無澀滯者,胃中平和而無虛滯也。按中脘雖痞硬而不如 石者,飲癖也。(《診病奇 》) 虛里動氣有三候,淺按便得,深按卻不得者,氣虛之候。輕按洪大,重按虛細者,血虛 之候。有形而動者,積聚之候。(《該病奇 》) 診胸腹,輕手循撫,自鳩尾至臍下,知皮膚之潤燥,可以辨寒熱。中手尋捫,問疼不疼 者, 以察邪氣之有無。重手推按,更問疼否,以察臟腑之虛實,沉積之何如,即診脈中浮中沉之 法也。(《對時論》) 診腹之要,以臍為先。人身之有臍,猶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樞,又曰神闕。是神氣 之穴 ,為保生之根,徐按之而有力,其氣應手者,內有神氣之守也。若按之而氣不應者,其守失 常也。(陽山) 凡診腎間之動氣者,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安臍間,和緩有力,一息二至,繞臍充實 者, 腎氣充也。一息五六至,屬熱。手下虛冷,其動沉微者,命門不足也。手下熱燥不潤,其動 細數,上支中腕者,陰虛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為原氣虛敗之候。(《診病奇 》) 診腹先可診臍。按之有力者,無病也。按之無力如指如香灰中者,為無治。(壽安) 臍上下左右推之不動者,常也。然氣弱者推之則移於一方,右移者左絕也,左移者右絕 也,上下亦然,是之謂臍絕。病者見之為無治,惟高年無害。(《南溟》) 臍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也,故名神闕。與腎附於脊之十四椎相對,如南北極是也。凡 臍以 深大而堅固左右上下推之不動,輪(腹皮相聚為輪也。)廓(臍如小酒杯底為廓也。)約束者, 為真神安全。倘有大病猶可治,但暴病非此例。(《台州原文》) 小腹左右常結者,皆蓄血也。其痛者非食積蟲積之候,是蓄血而或為疝者。(《台州原 文》) 小腹有燥屎者,必近迫橫骨,左邊累累成塊,其狀稍長,按之不痛,左邊充滿則及右邊 。(《台州原文》) 臍之上下任脈見者,脹大如箸,為脾腎虛。此脈見平人則發病,病患則難治。勞傷陰虛 火動之證,多有此候。有鬱氣者亦常有之,不為害。醫者宜精察。(白竹) 久病腹皮貼背,當臍上下,有堅硬而結,排之不動者,是脊骨也。(《台州原文》)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故肝病須診兩脅。兩脅皮肉滿實而有力者,肝平也。兩脅空 虛無 力者,為肝虛,及中風一切筋病之候。男子積在左脅者屬疝氣,女子塊在右脅者屬瘀血也。 (《台州原文》) 痞積疝氣一切等證,着左者易治,着右者較難,左屬陽,右屬陰也。(良務) 鳩尾動氣不高者為風寒邪熱,鳩尾動氣而高者為痘疹。掌中動脈盛者,亦痘疹也,痘發 則動止,發而仍動者,痘毒熾也。為最危。(《南溟》) 治痘察寒熱,以診腹為主,診腹以任脈為要。真寒者,以腹兩旁雖熱,於任脈久按之, 則無 熱而為冷,雖有口渴脈數,痘色紅紫等證,是為假熱。若按任脈而有熱者,雖寒戰切牙,痘 色淡白下利等證,是為假寒。 (《宗柳》) 察寒熱,在任脈水分以上診之。手按久則自辨。察虛實,在臍下或左或右,動而低者毒 輕,動而高者毒重,虛里動甚者險證也。(《診病奇 》) 病診腹有三候,腹有凝結如筋而硬者,以指久按,其硬移他處。又就所移者按之,其 硬又 移他處。或大腹,或臍旁,或小腹,無定處,是一候也。右手輕輕按腹,為時稍久,潛心候 之,有物如蚯蚓蠢動,隱然應手,甚至腹底微鳴,是二候也。高低凸凹,如畎畝狀。熟按之 ,起伏聚散,上下往來,浮沉出沒,是三候也。(玄 ) 水腫脹滿證,按之至臍,臍隨手移左右,重手按之離乎脊,失臍根者必死。(《陽山原 文》) 脈候有熱,而腹候無熱者,是表熱而其熱易去也。按腹而熱如燒手掌者,是伏熱而其熱 不易 去也。小兒暴熱,其輕重難以脈辨,而診腹可以決定矣。若心下動而其熱烙手者,尤不可忽 。(南陽) 左右不容、承滿處痛,按之痛益甚,或引於胸腹中,漉漉有聲,時吐水汁,吐則痛減, 是為 囊。宜溫藥,宜減飲食。(台州) 腹痛有食痛積痛,痛在心下,瘀血痛在臍旁小腹,按痛處則有塊應手。腸癰痛右足攣急 ,小便淋瀝。痰飲痛者,其痛動移無定處也。(東郭) 凡小兒肚腹高起,為心突,為肺脹,肺絕也。(周於蕃) 肚大青筋,其臥如縛者,為無治。(《集成》) 腹者,水谷之海,腹皮寬濃,水谷盈也,主壽。(陳飛霞) 臍者,腹之中央,內居大腸。繞臍而痛,乃燥屎結於腸中,欲出不出之狀。(張令韶) 小腹未硬痛者,邪在表,若已硬痛者,邪入里也。(周於蕃) 小腹痛,脈沉遲者,為陰寒,當溫之。(周於蕃) 腹脹而鳴,肢冷而瀉,發熱、形瘦,脈大者死。(周於蕃) 按∶胸主分布陰陽,腹為陰中之至陰。食積痰滯瘀血,按之拒、按之不拒,其中虛實從 此而 辨,此其常解也。乃驗胸以虛里,驗腹以神闕,辨證恰在此。是人所罕見者,則於望、聞、 問、切四診之外,更增一法,較為精詳。(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詢溲便

屬性: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素問》) 大便先硬後溏者,不可攻。(張仲景) 凡小溲赤澀為熱,經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也。(惕厲子) 凡小兒小便由睡中自遺者,謂之尿床,皆腎與膀胱有虛寒也。(《蘭台規範》) 小兒初溲黃赤色,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為傷脾所致,久而成疳。(夏禹 鑄) 傷寒小水利者,太陽之氣未劇,吉兆也。(張景岳) 凡病者,尿自遺而不如,為無治。(《集成》) 溲白為寒,混白如米泔者,為濕熱。(周於蕃) 溲紅為熱,黃亦為熱,若淺紅淡黃者為陰虛,溺多心煩者不治。(周於蕃) 腸熱者溺黃,腸寒者溺白。(周於蕃) 溲短黃澀痛,心熱也;清長而利,心虛也。(周於蕃) 凡大便色青者為寒,然亦有因風瀉者,其色亦青,肝木乘脾也。(《鐵鏡》) 水液澄清,下利清谷者為寒。(《鐵鏡》) 大便老黃色者,心、肺、脾三經實熱;若淡黃色者,為虛熱。(《鐵鏡》) 糞如蟹渤,暑濕內搏,脾熱之證也。(江夢花) 大便醬色者屬濕,白色者屬脾虛。(夏禹鑄) 大便味餿臭者傷食滯,一痛則便,便則痛減,味極穢臭,便時肛門惡熱者,為極熱。 (夏禹鑄) 大便味如敗卵腥臭者,傷乳食。(《集成》) 大便如紅水而粘者,為暑熱。(《集成》) 大便時急迫作聲者屬熱。(《指南》) 大便黑如膠漆者,主濕熱凝滯。(周於蕃) 大便熱結,腹中堅滿者,屬有餘;若新近得解,而不甚乾結,或旬日不解,而全無脹意 ,非陽明實邪。(張景岳) 按∶病寒即見寒證,病熱即見熱證,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此其易能也。若內真寒而外 假熱 ,內真熱而外假寒,其中誤人者甚伙。經雲∶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又曰∶寒甚則熱,熱甚 則寒。又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又曰∶水極而火,火極而水。又曰∶陽盛格陰,陰盛格陽 。古人再三垂誡,反覆立言,深恐證涉疑似,後世為其所惑耳。溲由前陰出,便由後陰出, 寒自寒,熱自熱,以此區辨,則真假能立判矣。(惕厲子)


<目錄>卷一·辨證

<篇名>候脈

屬性:小兒一歲後,手腕短促,按脈為難。診者用一指轉側,辨寸關尺三部,以浮取、中取、 沉取候之。左九候,右九候。三五歲,脈以七八至而細數者為平和。增為熱,減為寒。(《 集成 》) 浮(輕手着於皮膚之上而即見也。)主表,屬腑,屬陽。風邪六氣,外因之病。有力為表 實, 無力為表虛,皆浮也。虛弱病久,臨危時,脈亦無力而浮,為外感內傷之別。(《心法》) 浮而虛甚為散脈,主神離氣脫。浮如蔥管為芤脈,主亡血。浮如按鼓為革脈,主亡精。 浮而 柔細為濡脈,主傷濕,又主血虛。浮而有力為洪脈,主嘔脹,又主陽盛陰虛。浮而無力為虛 脈,主血虛。(陳修園) 沉重手按於肌肉之下而始見也。主里,屬髒屬陰,七情飲食,內因之病。但暴怒者、水 腫者、腹痛極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脈亦沉。(《心法》) 沉而着骨為伏脈,主熱邪內郁。沉而底硬為革脈,沉而細軟為弱脈,主氣衰,然清貴者 有此脈。(陳修園) 遲(一息脈來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主寒,屬陰。有力為寒痛,無力為虛痛。傷暑、滯 食、困水,以及冷風迫汗、凝滯氣血者,脈皆遲。(陳修園) 遲而不愆為緩脈,遲而不流為澀脈,主血少。遲而偶停為結脈,主積聚,又主陽微,以 及氣鬱血壅痰滯。遲而止有定數為代脈,主氣竭,妊娠無忌。(東修園) 數一息脈來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也。主熱屬陽。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但內痛甚 者、汗將出者、虛陽將越者、瀉痢、痞瘍、初產、喘咳、脈亦數。(陳修園) 數而流利為滑脈,主痰飲食積。數而牽轉為緊脈,主寒,主痛。數而時止為促脈,主三 焦鬱火。數見於關為動脈,主痛、主驚,男亡陽,女血崩。(陳修園) 大脈狀粗大如指如箸。主實,邪氣盛,胃氣衰,故脈大而不緩。(陳修園) 大而涌沸為洪脈,大而堅硬為實脈。(陳修園) 細脈狀細小如線也。主虛,屬陰。又主真陰將亡。(陳修園) 細而不顯為微脈,主陽微欲絕。細而小浮為濡脈,細而小沉為弱脈。(陳修園) 短脈來短促,上不及寸,下不及尺。主素弱,又主傷酒,以及三焦氣壅,宿食不消。( 陳修園) 長脈來迢長,上至魚際,下至尺澤也。主素強,平脈也。(陳修園) 虛應指無力。主虛。身熱為傷暑,不熱為血少。(陳修園) 虛而沉小者為弱,主血虛。虛而浮小者為濡,主氣虛。虛而模糊者為微,主目陽氣絕。 虛而干滯者為澀,主血虛,亦主死血。(陳修園) 虛而形小為細,主氣冷。虛而形縮為短,主氣損。(陳修園) 實應指有力。主實,又主熱郁,以及傷食、氣痛、譫語等證。(陳修園) 實而流利者為滑,主血病。實而迢長者為長,主氣滯。實而涌沸者為洪,主熱極,亦主 內虛。實而端直者為弦,主肝邪症瘕疝瘧。(陳修園) 緩脈來四至,從容不迫。主正復,平脈也。但緩而和者主正復,緩而怠者主中濕。(陳 修園) 兩手六部,皆為肺脈。肺為臟腑之華蓋,凡一切臟腑病,其氣上薰於肺而應於脈。心病 六脈 皆洪,肝病六脈皆弦,腎病六脈皆沉,肺病六脈皆澀,脾病六脈皆緩。按之指下濁者為邪甚 ,清者為正復;有神者吉,無神者凶;有力者為熱、為實,無力者為寒、為虛,此為最驗。 (陳修園) 凡病內虛者,脈弱為宜,洪大則忌。病外感者,陽脈為宜,陰脈則忌。(陳修園) 凡脈有胃氣,有神氣而和緩者吉,合於時令者吉,與面上五色中見那一色相生者吉,反 是者凶。(陳修園) 何為無病脈。一息四至是也。何謂五臟早脈。心宜洪,肺宜澀,肝宜弦,脾宜緩,腎宜 沉, 又兼一段沖和之氣,為胃氣是也。何謂四時平脈。春弦、夏洪、秋澀、冬沉、四季之末和緩 是也。何謂男女異脈。男為陽,寸大於尺;女為陰,尺大於寸是也。(陳修園) 雀啄連連,止而又作,為肝絕。屋漏水落,半時一滴,為胃絕。彈石沉弦,按之指搏, 為腎 絕。忽密忽疏,亂如解索,為脾絕。本不動而末搖,如魚之翔,為心絕。蝦游冉冉,忽然一 躍,為大腸絕。釜沸空浮,絕無根腳,為肺絕。(陳修園) 診外感,其初則由經絡,病在表,輕者寸浮盛,重者關尺亦浮盛。迨傳入里,內熱重則 脈沉矣。病在上則見於寸,病在中則見於關,病在下則見於尺。(王漢皋) 寸脈伏,無虛證,是風寒閉也,為表虛,不可發汗。尺脈伏,無虛證,是濕熱閉也,為 里虛,不可利二便。(王漢皋) 左脈弱,右脈強,主汗多,遺精,肝鬱證。右脈弱,左脈強,主腹痛易怒。及誤服補火 丸散,必生肝熱,滑精諸證。(王漢皋) 右脈盛,左手無脈,主痰結氣虛。左脈盛,右手無脈,主食滯肝鬱。(王漢皋) 脈有反象,皆郁極而閉阻者也。如肝病左關弦,郁則弦而細,郁極則細而結,甚則伏。 然其弦反見於相剋之經,故右關弦也。余例推。(王漢皋) 保精日久者,兩尺俱盛,故六脈重取皆實,無遺精病。(王漢皋) 男右脈強,左脈沉細無力者,主氣弱,內有濕熱也,不數日必遺精。若尺弱者必已遺精 也。女脈如是者必白濁白淫。脈有結者必白帶。(王漢皋) 寸脈強,尺脈弱,主陽實陰虛。每病上熱下寒,上實下虛,浮陽上越,虛寒等證。(王 漢皋) 寸脈弱,尺脈強,主陽虛陰實,每易病風寒,及濕熱等證。宜細辨。(王漢皋) 凡無病者,浮取無脈,為表虛,以平素易汗為據。即有外感,汗劑宜慎。沉取無脈,為 里虛 ,以平素易泄為據。即有積滯,攻下劑宜慎。中取遲弱者中氣虛,以平素不能食,精神弱為 據。惟生而雙伏之六陰脈,不在此論。以其人能食而精神不弱為據。(王漢皋) 一部脈見三象四象,如右寸洪,肺熱也;洪而滑,又有痰,而中有一線之細,是其雖細 而力 強,乃能見象於洪滑之內,主上焦有痛。不為促結弦大而為細,其痛是鬱熱,非實火,治宜 解郁清肺化痰,不宜寒涼,不宜攻伐。余仿此。(王漢皋) 勞病吐血脈浮,若重診無脈,是無根將脫也。一切虛病、老病、久病、產病,均貴重診 有脈 也。大汗者,其脈輕診弱,重診強,乃有未出之汗,雖止之而不能止。若輕診強,重診無, 亦將脫也。惟浮沉皆得,脈力平緩,愈之象也。(王漢皋) 感寒者畏寒,左三部皆浮數,故身熱而痛。左魚際亦浮數而細,故頭大痛。若右三部亦 浮數,則惡食。如無風則無汗,非陽明熱者不渴。(王漢皋) 凡兩關重取至數不勻,而見結促,即郁也。須解肝脾郁。在雜疾須先解郁,而後治病。 常有脈證相符,醫治不應者,皆有郁未解也。(王漢皋) 按∶《褚氏遺書》多診識脈。識脈者必辨脈,辨脈者辨其形象也。浮脈輕清在上,輕按 即見 ,如木漂於水面也。沉脈重濁在下,重按乃得,如石墜於水底也。遲脈往來遲慢,為不及之 象。數脈往來急迫,為太過之象。大脈形粗,如箸如指。細脈形細,如絲如線。短脈不及本 位。長脈過乎本位。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實脈浮沉皆見,長大帶弦,按而有力也。緩 脈往來和勻,如春風微吹楊柳梢也。濡脈浮而軟,如帛在水中,輕按即見也。洪脈如洪水波 濤洶湧之象。浮而有力,來盛去衰,即大脈鈎脈也。澀脈艱澀而遲,如輕刀刮竹也。滑脈流 利不止,如珠走盤也。弦脈剛勁而直,可以舉百鈞,有力之象。弱脈柔軟而細,不能舉一羽 ,無力之象。芤脈中空,是實而空者,如搦蔥管也。革脈中空,是實而空者,如按鼓皮也。 緊脈緊急有力,即不松之謂,如轉索也。散脈浮散無力,即不聚之謂,如楊花飄散也。伏脈 沉伏於下,推筋着骨始見也。結脈遲而時有一止也。促脈數而時有一止也。動脈兩頭俱俯, 中間高起,形如豆粒,厥厥動搖也。代脈遲而中止,不能自還,每至一止有定數,如四時之 禪代不愆其期也。脈象既辨,而一部見二象、三象、四象者,乃一一能識也。是卷以幼科診 治,脈理尚未備載,若廣而求之,則有脈經在。(惕厲子) \r左寸關尺圖\pn-n6.bmp\r \x左寸(表)小腸(里)心 主上焦\x \x左關(表)膽(里)肝 主中焦\x \x左尺(表)膀胱(里)腎 主下焦\x \x掌後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凡診脈,視掌後高骨下指,先關後寸尺,人短則 指密排,人長則指疏排,為一定之法。\x \r右寸關尺圖\pn-n7.bmp\r \x右寸(表)大腸(里)肺 主上焦\x \x右關(表)胃(里)脾 主中焦\x \x右尺(表)心包(里)命門 主下焦\x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按法

屬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悍者,按而收之。王太僕注∶ 、疾也,悍、利也,氣候 疾利 ,按之以收斂也。《玉機真髒論》∶脾風發癉,曰可按。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又曰可 按。《舉痛論》∶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調經論》岐伯曰∶按摩勿釋,又曰按 摩勿釋。《異法方宜論》∶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王 注∶濕氣在下,故多病痿弱氣逆及寒熱也。導引,謂搖動筋骨,動支節。按,謂抑按皮肉, 蹺,謂捷舉手足。《生氣通天論》∶冬不按蹺,春不鼽衄。王注∶按,謂按摩,蹺,謂如蹺 捷者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然搖動筋骨,則陽氣不藏,春陽上升,重熱熏肺。肺通於 鼻,病鼽,謂鼻中水出,病衄,謂鼻中血出了。《離合真邪論》∶按而止之。《血氣形志論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王注∶驚則脈氣並,恐則神不收 ,脈並神遊,故經絡不通而病不仁。按摩者,開通閉塞,導引陰陽。醪藥,謂酒藥也。養正 祛邪,調中理氣也。《內經》載按法者多,其中有不可按者,按則增病。有不可不按者,按 則療病,故首先辨證。總之,古人用按摩法,無人不治,不拘嬰孩也。《爾雅·釋詁》∶按 ,止也。《廣 》∶按,抑也。周於蕃謂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動也。 按字,從手從安, 以手探穴而安於其上也。俗稱推拿。拿、持也,按、即拿之說也。前人所謂拿者,茲則以按 易之。以言手法,則以右手大指面直按之,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兩指對過合按之,其於 胸腹,則又以掌心按之,宜輕宜重,以當時相機行之。 一、按風門。風門即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將兩大指背跪按兩耳門,所謂黃蜂 入洞法也。此溫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氣。(周於蕃) 一、按牙關。牙關在兩牙腮盡近耳處。用大中二指,對過着力合按之,治牙關閉者即開 。(周於蕃) 一、按肩井。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當中指下陷中是。用右手大指按 之,治嘔吐,發汗。(周於蕃) 一、按奶旁,奶旁即乳房,用右手大指按之。治咳嗽,止嘔吐。左右同。(周於蕃) 一、按肚角。肚角在臍之旁,用右手掌心按之,治腹痛,亦止泄瀉。(周於蕃) 一、按琵琶。琵琶在肩井下,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廣意》) 一、按走馬。走馬在琵琶下,斗肘之上。以大指合按之,發汗。(《廣意》) 一、按交骨。交骨在手掌後,上下高骨間。以中、大指按之,治急慢驚風。(周於蕃) 一、按總經。總經在掌根橫紋之後。用右手大指背屈按其上,復以中指按手背,與橫紋 對過一窩風,治急驚暴亡等證。(周於蕃) 一、按百蟲。百蟲在膝上,以大指背屈按之,止抽搐。(周於蕃) 一、按三陰交。三陰交在內踝踝尖上三寸,以右手大指按之,能通血脈,治驚風。(《 廣意》) 一、按仆參。仆參即鞋帶處,在足跟上,按之,治昏迷不醒者。(《廣意》) 一、按二人上馬。二人上馬在小指、無名指、骨界空處。以大、中指對過按之,治腹痛 。(周於蕃)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摩法

屬性:《素問·病能篇》∶摩之切之。《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調經論》言∶按摩勿釋 者再 。《離合真神論》∶治之以按摩醪藥。《前漢·藝文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小兒 按 摩經》,四明陳氏着集載《針灸大成》。周於蕃曰∶按而留之,摩以去之。又曰∶急摩為瀉 ,緩摩為補,摩法較推則從輕,較運則從重。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宜遵《石室秘錄》∶摩 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義施之。其後掐法屬按,揉法,推、運、搓 、搖等法,均從摩法出也。 一、摩腹。用掌心,團摩滿腹上,治傷乳食。(周於蕃) 一、摩左右脅。左右脅在胸腹兩旁肋膊處。以掌心橫摩兩邊,得八十一次,治食積痰滯 。(周於蕃) 一、摩丹田。丹田在臍下,以掌心由胸口直摩之,得八十一次,治食積氣滯。(周於蕃) 一、摩神闕。神闕即肚臍。以掌心按臍並小腹,或往上,或往下,或宜左,或宜右,按 而摩之,或數十次數百次,治腹痛,並治便結。(周於蕃) 一、摩總經、天河、曲池三穴。以右手大指側直摩之,自能開胸退熱。(《按摩經》) 按∶摩法,前人以藥物摩者多,而以手法摩者,祗此數條。其後推、運、搓、搖等法, 皆從摩法體會出之,摩之名雖易,摩之義則一也,習按摩者其知之。(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掐法

屬性:掐,《說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周於蕃曰∶掐,由甲入也。夏禹鑄曰∶ 以掐 代針也。小兒久病且重者,先將人中一掐以試之,當即有哭聲,或連哭數聲者生,否則,哭 如鴉聲,或絕無聲者,難治。但醫者仍勿輕棄,以期生機於萬一,是一好生之德也。 掐法,以大指甲按主治之穴,或輕或重,相機行之。 一、掐大橫紋。大橫紋,即總心經,小天心,在掌根處,為諸經之祖。以指甲掐之,眾 經皆 動,百病皆效。其嗽甚,再掐中指一節,痰多再掐手背一節。指甲。為筋之餘,掐內止吐, 掐外止瀉。(《按摩經》) 一、掐大指端。大指端即肝記穴,又名皮罷。掐之治吼喘,並治昏迷不醒者。(周於蕃) 一、掐心經。心經在中指第一節,掐之,治咳嗽,發熱出汗。(《按摩經》) 一、掐內勞宮。內勞宮即掌心,掐之,亦治發熱出汗。(《按摩經》) 一、掐脾土。脾土在大指第一節。曲指左轉為補,直推為瀉。治飲食不進,瘦弱面黃, 四肢無力,肚起青筋(《按摩經》) 一、掐大腸側。大腸側在食指二節側。倒推入虎口,治水瀉痢疾,肚腹膨脹。紅痢補腎 水,白痢推三關。(《按摩經》) 一、掐肺經。肺經在無名指第一節。又掐離宮起至干宮止。當中輕,兩頭重,治咳嗽化 痰,昏迷嘔吐。(《按摩經》) 一、掐腎經。腎經在小指第一節。又掐小橫紋,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澀滯不 利,腹脹氣急,人事昏迷。(《按摩經》) 一、掐總筋。總筋在掌後,由總筋掐過天河水,能清心火,治口內生瘡,遍身潮熱,夜 間啼哭,四肢抽掣。(《按摩經》) 一、掐二扇門。二扇門在中指骨兩邊空處,掐後以揉法繼之。治壯熱多汗,並治急驚, 口眼歪斜。偏左則右掐揉,偏右則左掐揉,均宜重。(《按摩經》) 一、掐二人上馬。穴註上。主和溫之性,能補腎,清神, 順氣,甦醒沉 。《按摩 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外勞宮。外勞宮在掌背中間,與內勞宮相對。能清臟腑熱,以及午後潮熱,腹見 青筋,皆可用。(《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一窩風。一窩風在掌背盡根處。治肚痛,唇白,眼翻白、一哭一死,並除風去熱 。(《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外間使。外間使,在掌背一窩風、陽池、外關之後,與內間使相對。掐主溫和, 治吐瀉轉筋。(周於蕃) 一、掐五指節。五指節在手背指節高紋處。治傷風,被水驚嚇,四肢抽掣,面青,並一 切驚證。(《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治口眼歪斜,咳嗽風痰。(周於蕃) 一、掐精寧。精寧在手背合谷後,一窩風之上。治痰喘氣吼 ,乾嘔痞積。(《按摩經》 )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威靈。威靈在手背二人上馬後,一窩風之下。治急驚暴死。掐此處,有聲可治, 無聲難治。(《按摩經》)揉後以揉法繼之,並按合谷穴。(周於蕃) 一、掐陽池。陽池在手背一窩風之後。清補腎水,治大小便閉,眼翻白。(《按摩經》) 掐後以揉法繼之。治頭痛風寒無汗,為表散之法。(周於蕃) 一、掐四橫紋。四橫紋在陽掌面,二節橫紋處。治口眼歪斜,止腹痛,退臟腑熱。(《 廣意》) 一、掐小橫紋。小橫紋,在四橫紋之上,指節橫紋處。治口唇破爛,能退熱除煩。(《 廣意》)掐十王。十王在五指甲側,能退熱。(《廣意》) 一、掐端正,端正在左者,中指端左側,掐之止瀉。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側,掐之止 吐。《廣意》 一、掐委中。委中在膝後彎中有紋處,治往前跌悶。(《廣意》) 一、掐內庭。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治往後跌悶。(《廣意》) 一、掐太沖。太沖在足大指本節後,動脈中。治危急之證,舌吐者不治。(《廣意》) 一、掐甘載。甘載在掌背合谷後。能救危險,能祛鬼祟。(《廣意》) 一、掐大敦。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毛中。屈大指掐之,治鷹爪驚握拳切牙 者。 (《廣意》) 一、掐前承山。前承山在足三里下,與後承山相對。掐之,治驚來急速者(《廣意》) 一、掐後承山。後承山在足後跟去地一尺。掐之治氣吼,發汗,消痰食痞積。(《廣意 》) 一、凡掐筋之法,何證何穴,先將主病穴,起手掐三遍,後將諸穴掐三遍,掐後揉之, 每日掐三四次,其病自退,不可忽視。(《按摩經》) 一、掐老龍。老龍在男左女右無名指巔。掐之治急驚風,無聲者方可治。(《廣意》) 一、掐中指甲。醫者,以大指入兒中指甲內,着力掐之,治急慢驚。(周於蕃)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揉法

屬性:周於蕃曰∶揉以和之。揉法以手宛轉迴環,宜輕宜緩,繞於其上也。是從摩法生出者, 可以和氣血。可以活筋絡,而臟腑無閉塞之虞矣。 一、揉精寧。(穴註上)。治噎氣,喘氣,以二三百遍,氣平為止。(周於蕃) 一、揉版門。版門在大指魚際上,揉之除氣促氣攻,氣吼氣痛,並治嘔脹。(《按摩經 》) 一、揉內勞宮。(穴註上)。揉之動心中之火,惟發汗用之切不可以輕動。(《按摩經》) 一、揉湧泉。湧泉在足心,揉之,左轉止吐,右轉止瀉。若女用反之。(《按摩經》) 一、揉仆參。(穴註上)。揉之左轉,於吐則治之。右轉,於瀉則治之。皆補法也。(《 按摩經》) 一、揉腳大指。掐腳中指甲少許,治驚。(《按摩經》) 一、揉小天心。(穴註上。)能清腎水。(《按摩經》) 一、揉外勞宮。(穴註上。)和五臟,治潮熱,左轉清涼,右轉溫熱。(《廣意》) 一、揉外八卦。(穴註上。)主涼,除臟腑秘結,通血脈。(《廣意》) 一、揉臍上,治肚脹氣響。(《廣意》) 一、揉龜尾。龜尾在臀尖,揉之,治赤白痢泄瀉。(《廣意》) 一、揉三里。三里在膝頭下三寸,揉之,治麻木。(《廣意》) 一、揉中廉。中廉在前膝鬼眼之下,解溪之上。先掐後揉,治驚來急者。(《按摩經》) 一、揉中指第一節內紋,先掐三次,後揉之,治泄瀉。(《按摩經》) 一、揉後承山。(穴註上。)治氣吼發汗。(《廣意》) 一、掐威靈。(穴註上。)治卒亡。(周於蕃)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推法

屬性:《廣意》曰∶凡推展向前者,必期如線之直,毋得斜曲,恐傷動別經而招患也。古人有 推三回一之法,謂推去三次,帶回一次。若驚風用推,不可拘成數,但推中略帶幾回便是。 其手 法手內四指握定,以大指側着力直推之,推向前去三次,或帶回一次。如干推,則恐傷皮膚 。《廣意》∶春夏用熱水,秋冬用蔥姜水,以手指蘸水推之,水多須以手拭之,過於干則有 傷 皮膚,過於濕則難於着實,以乾濕得宜為妙。夏禹鑄曰∶往上推為清,往下推為補,周於蕃 曰∶推有直其指者,則主瀉,取消食之義。推有曲其指者,則主補,取進食之義。內傷用香 麝少許,和水推之,外感用蔥姜煎水推之,抑或蔥姜香麝並用入水推之,是摩中之手法最重 者。凡用推,必蘸湯以施之。 一、推天河水。天河水在總經之上,曲池之下。蘸水,由橫紋推至天河,為清天河水。 蘸水 由內勞宮推至曲池,為大推天河水,蘸水,由曲池推至內勞宮,為取天河水,均是以水濟火 ,取清涼退熱之義。(周於蕃) 圖附卷三。 一、推骨節,由項下大堆,直推至龜尾,須蘸蔥薑湯推之,。治傷寒骨節疼痛。(周於 蕃) 一、推肺俞。肺俞在第三堆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對乳引繩取之。須蘸蔥薑湯, 左旋推HT 屬補,右旋推HT 屬泄,但補泄須分四六數用之,治風寒。(周於蕃) 一、推由版門至大橫紋,蘸湯推之,能吐,能止瀉。(周於蕃) 一、推由大橫紋至版門。蘸湯推之,能瀉,能止嘔。(周於蕃) 一、推三關。蘸蔥薑湯,由陽池推至曲池,主溫性,病寒者多推之。(周於蕃) 若以三 關在一窩風外間使處,推上至曲池,夏禹鑄主之,其說甚是。 一、推六腑。蘸沸湯,由曲池推至陰池,主涼性,病熱者多推之(周於蕃) 若以六腑在 掌面內間使處,由曲池推至總經,夏禹鑄主之,其說亦是。 一、推肝木。肝木即食指端,蘸湯,側推之直入虎口,能和氣生血。(周於蕃) 一、推分陽池。由小兒陽掌根中間,向左蘸蔥薑湯推之,治唇乾頭低,肢冷項強,目直 視,口出冷氣。(周於蕃) 一、推分陰池。由小兒陽掌根中間,向右蘸蔥薑湯推之。須用手大指,一分陽,一分陰 ,治法同上條。(周於蕃) 一、推四橫紋。四橫紋在陽掌四指中節,蘸蔥薑湯推之,和上下之氣血,治人事瘦弱, 手足抽掣,頭偏左右,腸胃濕熱,不食奶,眼翻白者。(《按摩經》) 一、推外關、間使,其穴在陰掌根一窩風之後,蘸蔥薑湯,推之,治吐瀉轉筋。(《按 摩經》) 一、推後溪。後溪在手掌四指後。先用掐法,後蘸湯,推上為瀉,推下為補。治小便赤 澀,益腎經虛弱。(《按摩經》) 一、推版門。(穴註上。)蘸湯,往外推之,能退熱,往內推之,治四肢抽搐。(《按摩 經》) 一、推指三關。三關在食指三節,分寅、卯、辰三關。蘸蔥薑湯推之,能通血氣,能發 汗。(《廣意》) 一、推脾土。脾土在大指端,蘸湯屈兒指推之為補,能醒人事。直其指推之為清,能進 飲食。(周於蕃) 一、推五經。五經即五指尖也。蘸湯逐一往上直推,往右運為補,往左運為瀉,總期辨 寒熱虛實以施之。(《廣意》) 一、推三陰交。(穴註上。)蘸湯從上往下推之,治急驚,從下往上推之,治慢驚。(《 廣意》) 一、推心火。心火即中指端,蘸湯推之,能發汗退熱,若掐之,亦能利小便。(《廣意 》) 一、推肺金。肺金即無名指端。蘸湯推之,性主溫通,能止咳化痰。(《廣意》) 一、推腎水。腎水即小指端,蘸湯推之,退臟腑熱,利小便,小便短數,又宜補之。( 《廣意》) 一、推中指節,蘸湯推內則熱,推外則瀉。(《廣意》) 一、推坎宮。坎宮在兩眉上,蘸湯由小兒眉心,分推兩旁,能治外感風寒。(《廣意》) 圖附卷三。 一、推攢竹。攢竹在天庭下,蘸湯由眉心交互往上直推。(《廣意》)圖附卷三。 一、推胃脘,由喉往下推,止吐,由中脘往上推,則吐。均須蘸湯。(周於蕃) 一、推肚臍。須蘸湯往小腹下推,則泄,由小腹往肚臍上推,則補。(周於蕃) 一、推面部次第也。右大指蘸蔥薑湯,由眉心推至囟門三十六次。隨用兩大指蘸湯,由 天庭 分推兩額,並太陽、大陰、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印堂五下 ,囟門三十六下。隨用大指 面,左右揉轉,各三十六次,掐百會穴三十六下。山根、鼻準、人中、承漿各三十六下,隨 於各穴亦各揉三十六次。再於主治之穴從而按摩之,自能除風痰,去寒熱。其妙在適臟腑, 行氣血,治經絡,庶無塞而不通之病。(周於蕃) 一、推面部手部次第也。推坎宮二十四次,推攢竹二十四次,運太陽二十四次,運耳背 高骨 二十四次,掐承漿一下,掐兩頰一下,掐兩聽會一下,掐兩太陽一下,掐眉心一下,掐人耳 一下,提兩耳尖三下,推虎口三關,推五指尖, 五指尖,運八卦,分陰陽,推三關、六 府,用十大手法,運斗肘,為按摩不易之法。(《廣意》) 按∶掐由甲入,用以代針,掐之則生痛,而氣血一止,隨以揉繼之,氣血行而經絡舒也 。推 須着力,故推必蘸湯,否則有傷肌膚。掐從按法出。推從摩法出。搓、搖、揉、運,是較推 法之從輕者,亦無不從摩而出,按少而摩多者,均以宣通為得其法也。(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運法

屬性:周於蕃曰∶運則行之,謂四面旋繞而運動之也。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俾血脈流動 ,筋絡宣通,則氣機有沖和之致,而病自告痊矣。 一、運太陽。(穴註上。)用兩大指運兒兩太陽,往耳運轉為瀉,往眼運轉為補。(《廣 意》) 一、運耳背高骨。用兩手中指、無名指,揉運耳後高骨二十四下畢,再掐三下,治風熱 。(《廣意》) 一、運五經。五經,即五指端也。運之,治肚脹腸鳴,上下氣血不和,寒熱往來,四肢 抽掣。(《按摩經》) 一、運內八卦。以大指面自干起,運至兌止,到離宜輕運,恐推展心火,余俱從重,能 開胸化痰。(《按摩經》) 一、運外八卦。外八卦在掌背,運之能通一身之氣血,開臟腑之秘結,穴絡平和而蕩蕩 也。(《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運水入土。治水旺土衰,食谷不化者。運土入水,治水火不濟者。(《按摩經》)圖 附卷三。 一、運內勞宮。(穴註上。)醫者屈中指運之。右運涼,左運汗。(《按摩經》)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搓法

屬性:周於蕃曰∶搓以轉之。謂兩手相合,而交轉以相搓也。或兩指合搓,或兩手合搓,各極 運動之妙,是以摩法中生出者。 一、搓五經。五經,即五指端也。以大指食指合搓之,能動臟腑之氣。(《按摩經》) 一、搓食指。按∶關上為風關,關中為氣關,關下為命關。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 化痰。(《按摩經》) 一、搓湧泉。(穴註上。)左手搓向大指,則止吐。右手搓向小指,則止瀉。(《按摩經 》) 一、搓臍下丹田等處,以右手周遭搓摩之,一往一來,治膨脹腹痛。(《按摩經》)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搖法

屬性:周於蕃曰∶搖則動之。又曰∶寒證往裡搖,熱證往外搖。是法也,搖動宜輕,可以活經 絡,可以和氣血,亦摩法中之變化而出者。 一、搖頭。兩手托兒頭,於耳前少上處,輕輕搖之,所謂赤鳳搖頭也。(《按摩經》)圖 附卷三。 一、搖斗肘。(穴註上。)左手托兒斗肘運動,右手持兒手搖動,能治痞。(《按摩經 》) 一、搖左右手。醫者以一手掐勞宮,一手掐心經,兩各搖之,所謂丹鳳搖尾也。治驚風 。(《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掐威靈、精寧二穴,搖擺之,所謂鳳凰轉翅也。治黃腫。(《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將小兒手從輕從緩搖之,男左女右,能化痰。(《按摩經》) 按∶按摩以下六法,由按摩變化而出者,其立法之名雖異,而立法之義則同。各篇所主 治各 穴,是一病而施一法,恐有未盡之處。周氏所着,後人秘為家傳,不知皆古人所傳之法,具 在簡編,以治各證,或合數法,或合十餘穴分而治之,而主治之法宜多,非一證僅用一法已 也。每日治法,或二次,或三次,病輕者,或三次五次即愈。病重者,或十數次,或數十次 。手法有輕重,治數有多寡,胥得其宜,按摩自無不效。其餘所附諸法,亦以佐按摩之不逮 者爾。(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汗法

屬性:周於蕃曰∶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證,須用蔥姜煎 湯, 以左手託病者頭後,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 。隨用兩大指,蘸湯摩洗鼻兩邊二十四次,後又蘸湯,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囟門三十六次 ,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搬轉向前,掩兩耳門,即以兩大指自天 庭左右,分推兩額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兩太陽,並印堂二十四次,掐後,又將全指揉二 十四次,再用兩大指按兩太陽,兩中指按腦後兩風池穴,一齊着力,按搖三十六次,令小兒 大哭出汗。即當時無汗,隨後亦自有汗,或蘸蔥薑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 等處,皆取汗法也。總之,面部通臟腑,無論何證,以取汗諸法為最。但蘸湯推摩後,須用 手掌揩之,令頭面皆干,恐水濕反招風也。即有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後須推脾土以收 之。是法於風寒外感最宜,若內傷則又宜參酌也。 按∶周氏汗法,求其來歷不可得,豈周氏獨出心裁歟,抑本之異人傳授歟?余用以治外 感諸邪,靈妙異常。(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吐法

屬性:周於蕃曰∶小兒外感風寒,內傷乳食,致咳嗽嘔吐,痰涎積聚,宜先用汗法,隨將左手 託病 者腦後,令頭向前,用右手中、食兩指,插入喉間揉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 痰吐痰。如初感於一吐之後,病即告退,再按證以手法施治,則愈矣。但孩兒已生牙齒,按 牙關穴,牙關立開。須用竹箸筆桿之類,填牙齦,再入手指,庶免咬傷,須從容入口,恐傷 喉。即或胃無積滯,用此一吐,亦舒通臟腑之氣。若由版門推下橫紋令吐者,不若按舌之 快也。 按∶仲師梔豉湯、瓜蒂散,吐法也。丹溪以吐中有發散之意。張戴人三聖散等,吐法甚 多。 經曰∶高者越之。又曰上者涌之。先賢用此法,不可勝數。其吐時,宜閉目,以帛束胸腹, 吐不已,則飲以蔥湯,皆吐中法也。余於暴感停滯,喉閉痰厥等證,以鹽少許糝沸湯,用竹 箸敲二、三百次,連飲數口,以雞毛鵝翎,蘸湯入喉,隨探隨吐,將痰涎宿食因而越之,所 感外邪,失所憑根據,實治法快捷方式也。較周氏以手按舌,並先賢用藥吐者。不如此欲吐則探, 欲不吐則己。權自我操,可行可止,須量其人體質為之。若氣虛體弱,吐宜慎。(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下法

屬性:周於蕃曰∶凡小兒未能語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須令人抱小兒置膝上,醫者對面 將兩 手於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狀。又將兩手摩神闕,左右旋轉數百次,每轉三十六,愈多 愈效。再煎蔥薑湯加香麝少許,將兩手蘸湯於胸腹兩邊,分推數十次,至百餘次,亦為 分陰陽之法,然後從胸口蘸湯,推至臍下小腹並北角等處數十次,其餘蘸湯,由橫紋推向版 門,皆下法也。總之,胸腹上下,或摩或揉,或搓或推等法,往來輕重,緩急得宜,自然消 化,切勿偏用,庶臟腑不致有反覆不寧之患。即有痰滯食積,在迴腸曲折之間,藥力所不能 到者,此則妙在運動,因之消化而解矣。 按∶汗、吐、下周於蕃所傳之法,張氏秘之。其於家中有病者,婦孺皆悉此法,除病極 速。 自余將周法閱明宣着,並於其文義不順者,從而竄易之,更令讀者易習也。雖仲師有溫下寒 下法,而此則別有神妙之處,用是法者,自能知之,不待贅言。(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針法

屬性:針法失傳久矣。《靈樞》、《甲乙經》俱在,習之匪易,用之為難。若周於蕃所施針法 ,則 顯而易者耳。其書內所載第一用針要訣,無論急慢驚風,於小兒不飢不飽之時,應用花針, 將虎口、風、氣、命三關,並手少商、足少商等處,本驚搐之要穴,男左女右,略刺皮破血 出,不可深入,恐傷小兒反變他證。針法一用,病輕者隨手即愈,若重證,須將主治之穴, 再用推、運、掐、揉、諸法,雖病已垂危,無不可冀其回生也。 一、針少商。少商在大指甲外角韭葉許,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治喉癰腫痛。(周於 蕃) 一、針端正。端正在中指端兩旁,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治中風不省人事, 並治心痛。(周於蕃) 一、針曲池。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針七分,治喉痹不能言。(《大成》) 一、針禾 。禾 在鼻孔水溝旁五分。針三分,治鼻 鼻塞不通者。(《大成》) 一、針合谷。合谷在大指次指陷骨間。針三分,治喉痹、喉風腫痛者。(周於蕃) 按∶是篇採集無多,所慮無知妄作,漫施針法,以人命為兒戲,亦慎重治法之意,識者 驚之 。余有一二戚友,行針法者,亦曾歷言神效。術有自來,然余性多慎,終不敢見信也。(惕 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灸法

屬性:《異法方宜論》∶野處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法宜灸 ,故灸 者,亦從北方來。王太 仆注 ∶水寒冰冽,故生病於髒寒也。火艾燒灼,謂之灸 。《玉機真髒論》∶或痹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可燙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又曰∶筋脈相引而急病,可灸可藥。《素問》言灸者不 勝數。灸法分補瀉,以火補者,母吹其火,須待自滅。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其 用火也,宜清麻油燈火,或素蠟燭火。其用艾葉也,宜五月五日采曝干,陳久者良。入臼搗 細,篩去塵屑,再入臼搗,取潔白為止。須令極干,經火易燃。艾團分大小,灸面、炷宜小 ,灸胸腹手足,炷大如箸。若小兒周歲後,炷如雀糞則可。其壯數多寡也,灸頭項止於七壯 ,積至七七壯止。此外積至百壯,或五十壯,此曹氏灸法也。豈必如扁鵲三五百壯以及成千 壯哉。其取穴也,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四體正直為要。如稍有 傾側,徒傷好肉耳。其灸後調攝也,不可飲茶,恐解火氣。不可啖飯,恐滯經氣。須少停一 二時,入室靜臥,平心定氣,切忌色慾濃味,大怒大勞,大飢大飽,恐生痰涎,阻滯病氣, 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是亦灸法之所預防者爾。 一、灸尺澤。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肘橫紋筋骨罅陷中。灸七壯,治小兒慢 驚風。(《按摩經》) 一、灸長強。長強督脈之別絡,脊 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陰少陽之會。灸三 十壯,治小兒癲癇 瘕。(《按摩經》) 一、灸神庭。神庭在直鼻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灸七壯,治小兒癲癇驚風 。(《按摩經》) 一、灸少商。少商在大指甲角韭葉許,灸七壯,治五癇。(周於蕃) 一、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壯,治小兒脅滿,四肢不收, 癖積聚, 腹痛不嗜食,並治 瘧寒熱黃膽等證。(《按摩經》) 一、灸尾閭骨上三寸陷中,治小兒疳瘦,諸方不瘥者。 宜在三伏日內,用楊葉煎沸湯浴之。正午時灸,灸後帛拭,見有疳蟲隨汗即出。(《針 一、灸章門。在大橫外,直季脅肋端, 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 之。又雲∶肘尖盡處是穴。灸七壯,治小兒身瘦腹脹,四肢懈惰,肩臂不舉。(《大成》) 一、灸中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三壯,治小兒吐奶。(《大成》) 一、灸龜尾。(穴註上。)灸一壯,治脫肛瀉血,秋深不效者。(《大成》) 一、灸臍中三壯。《千金方》隨病者年歲若干,灸若干壯。亦治脫肛。(《大成》) 一、灸百會。百會在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灸七壯,治中風角弓反張,涎 一、灸鬼哭穴。以病者兩手大指並縛之,用艾炷於兩甲角,並甲後肉騎縫四處火灸,則 病者哀告我自去為效。是治鬼魅狐惑者。(《大成》) 一、灸足兩大指內,去甲一韭葉許,治卒死暴絕鬼魘者。(《大成》) 一、灸十四椎下,兩旁各開三寸,是為精宮穴。灸七壯,專治夢遺。 (《大成》) 一、灸鬼眼穴。令病者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可見是也。以墨點記,於六 月癸亥夜亥時灸,勿令人知。專治癆蟲,或四花、膏盲、肺俞亦可。(《大成》) 一、灸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治痞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大成 一、灸足第二指歧叉處,五七壯。治有痞塊者,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後,即是夕腹 一、灸肘尖,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大成》) 一、灸乳後三寸,或兩大拇指頭。男左女右。治屍疰客忤中惡等症。(《大成》) 一、灸左右手面中指節宛宛中,七壯。治贅疣諸痣。(《大成》) 一、灸兩手大指縫,或足二指上一寸半,治腫滿。(《大成》) 一、灸治偏墜者,用HT 心一條,量病者口兩角為準,折為三段如△字樣,以一角安臍 ,兩角安臍下兩旁,尖盡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艾炷如粟米 一、灸足大指次指中節橫紋當中處,四十壯。治疝痛,心痛,小腹急痛。(《大成》) 按∶病宜灸者甚多,就目前常用者略舉一二。然其中有宜灸亦有禁灸者。(《針灸大成 書不可不讀也。第古人灸法,用艾置膚上,以火燃之,恰受炮烙之傷,病者見之皆懼,不如 用生薑切片,以艾燃溫,置穴上,一經烙痛,即將薑片艾火撤去,庶免痛苦,較古法為尤精 。是說亦本之先賢,今時皆遵之。(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法

屬性:法,楚人多用之。取肥白燈芯,截三四寸長,微蘸麻油,烘乾,燃着,右手平持燈芯 尾下垂,按穴 之,一近皮膚即提起, 有聲,須手法靈捷,勿致灼傷肌肉。夏禹鑄所謂 一、 臍風。小兒生七日,臍風初發,吮乳必少,眼角眉心有黃色,即用燈火於囟門、眉心 、人中、承漿、兩手大指少商等處,各一 ,臍旁四圍六 。臍帶未落,於帶口一 ,如既 ,則於落處一 ,共一十一 ,風遂止而黃退矣。若黃色到鼻;猶易治,人中、承漿俱黃則 重。至唇緊舌強為無治。(周於蕃) 是證發時,腹上有青筋一條,若上行分枝至心下則危,宜用燈火於青筋盡處,各一 ,分枝總叉處三 ,青筋下縮者吉。(周於蕃) 如有病家因小兒畏火者,用肥白燈芯,截寸許長,不蘸油稍用口津,粘各穴上,以火燃 之,近肉即熄,用以代 。但力輕,當用一 者,須三倍之。(周於蕃) 一、 胎寒。小兒生一、二日內,面青唇白,不乳不啼,肢冷拳縮,或腹痛啼苦不已, 皆胎 寒也。用燈火於囟門、眉心、臍心各一 ,臍旁四圍六 ,左右足跟兩旁各一 ,共十五 。聲音不出者,肺俞穴二 ,左右少商穴各一 。(周於蕃) 一、 霍亂。人身營衛之氣,為邪氣所阻,不能流通,則手足厥冷,肚腹疼痛,身有紅 點隱 隱者,此名斑痧,亦名蕃痧,俗以厥冷謂為陰痧者,非也。以燈芯微蘸油點火 之,其病即 松。(王孟英)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砭法

屬性:砭、石針也。《山海經》∶高氏之山多針石。《素問·異法方宜論》∶東方之民,黑色 疏理 ,其病癰瘍,其治宜砭石。古人針砭並重,藥石同稱。《史記·倉公傳》∶年二十,是謂易 貿,法不當砭灸。漢時猶有此法,後世廢之,並不識其石。博考諸書,只瓷鋒砭血法,有以 石刺病遺義。爰亟錄之,亦禮亡羊存之意耳。 一、砭赤游丹也。丹毒赤腫,先以水漱口,吮惡血各聚一處,用細瓷一片擊碎,取鋒芒 者, 將箸頭劈破夾定,以線縛之,左手二指捻定,右手另取一箸,將鋒芒對惡血處,輕輕擊破, 血出後,以玉紅膏封之。如小兒生在百日內者,忌用,患在頭者,亦忌用。(《醫宗金鑒》) 附∶《秘傳極驗方》∶銀硃一錢,明雄黃五分,共研細末糝之,或敷亦可。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浴法

屬性:《玉機真髒論》∶脾風治法,可按、可藥、可浴。《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 是浴 法為岐黃所用者。漢有仲師,述伊芳尹湯液之法,古治遂棄而不講用,特搜錄浴法數條,以存 古法之遺。 一、《千金方》浴法也。凡浴小兒湯,須冷熱調和,勿令兒驚而生疾也。第在冬不可久 浴, 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若頻浴而兒背受冷,則發癇,如不浴又令兒毛落。 一、《千金方》浴法也。凡新生兒,以豬膽一枚,取汁投湯,其湯則宜用桃根、梅根、 李根各二三枝, 咀,以水三斗,煮取二十沸,去滓,浴之能除不詳,令兒終身無瘡疥。 一、《簡要濟眾方》浴法也。小兒初生,以益母草半斤,銼細,煎湯溫浴之,能除百病 。 一、痘證浴法也。水楊葉(無葉用嫩枝)一斤,煎湯去滓,加酒少許,俟涼熱得宜,入密 室中浴之。頭面胸背宜少浴,治痘將出未出時,為寒邪所束,標不見,出不快,等證。 一、《證治準繩》浴法也。凡浴小兒後,以蚌粉輕輕撲之,然後包裹,能辟邪收濕散氣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法

屬性:、《說文》同 。《六書索隱》借為 舍之 ,古人印章多用之。《集韻》乙盍切, 音額 。《說文》∶覆蓋也。徐鉉曰∶俗作窨。是 與敷法相似,又與熨法相類,而其實不同,世 俗所謂幫胸口者,即此 法之義也。 一、蔥豉 法也。連須蔥白、生薑、淡豆豉等分,加鹽少許,搗爛作餅 臍上。散風寒 ,理積滯,兼治二便不通。(《寶鑑》) 一、蕎餅 法也。醋炒蕎麥麩為兩餅,更換覆額上,取汗,以收風毒,治風寒頭痛。( 《理淪駢文》) 一、蔥螺 法也。皂角、生半夏、麝香為末,填臍內,外用田螺蔥白搗餅蓋之,治小便 不通。(吳尚先) 一、硝黃 法也。大黃、芒硝、蔥白搗餅, 胸口,治熱結胸,治小兒可,治大人亦 可。(《理淪駢文》) 一、巴豆 法也。巴豆、飛面同搗餅, 胸口,貼肉襯薄布一層,(防巴豆油近肉起泡) 。以熨斗熨餅上,治寒結胸。(《理淪駢文》)一、大黃 法也。醋調大黃末為餅, 臍上, 治吐血,此釜底抽薪法。《理論駢文》 一、蔥姜 法也。蔥姜擂細,大人掌上搓熱,貼囟門,治月內小兒傷風鼻塞發搐。(《 理淪駢文》) 一、黑豆 法也。黑豆一升,煮擂爛, 腰上,治腎經痘,腰痛遍身痛。(《理淪駢文 》)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疏表法

屬性:陳飛霞曰∶凡小兒無論風寒食積,將出痘疹,於發熱時,宜用蔥一握,搗爛取汁,少加 麻油 和勻,以指蘸蔥油摩運兩手心,兩足心,並前心頭面項背諸處。每處二十四下,隨以濃衣裹 之,並蒙其首,取微汗不可大汗。此等汗法,最能疏通腠理,宣通經絡,使邪氣外出,不致 久羈營衛,而又不傷正氣,可以佐周於蕃用汗法也。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清里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身熱至二三日後,邪已入里,五心煩熱,坐臥不寧,口渴多啼,胸滿氣 急,面 赤唇焦,大小便秘,此為內熱也。用雞蛋一枚,去黃取清,入麻油約與蛋清相等,再加雄黃 末一錢,攪勻燉溫,以婦女亂發一團,蘸蛋清於胸口拍之,至臍輪止,須拍半個時之久,即 以所用之發,敷於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後即去。以蛋清滋陰退熱,麻油雄黃,拔毒涼肌 ,身有熱者,用之能退,即無熱而啼哭焦煩,神志不安,去蛋清,專用麻油雄黃亂發拍之, 敷胸口,實時安臥,是法救危險之證,功難殫述也。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解煩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實熱證,痧疹毒盛,面赤口渴,五心煩躁,啼哭不己,身熱如火,氣喘 鼻扇 ,揚手踢足,一時藥不能及,用鉛粉一兩,以雞蛋清調勻,敷胸口及兩手心,復用釀酒小曲 十數枚研爛。和熱酒作二餅,貼兩足心,布扎之,少頃,其熱即散於四肢,心裡清涼,與前 清里法相似。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開閉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風痰閉塞,昏沉不醒者,藥不能入,甚至灸不知痛,總由痰塞其脾之大 絡, 截其陰陽升降之隧道也。證雖危險,急用生菖蒲、生艾葉、生薑、生蔥各一握,共入臼搗如 泥,以麻油原醋同炒熱,布包之,從頭項胸背四肢,乘熱下熨,其痰即豁,自然甦醒。此方 治小兒可,即治大人亦可。凡閉證皆效。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引痰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痰嗽氣喘,有升無降,喉如鋸聲,須引而 下行,最為得法。生白礬一 兩, 研末入麥麵一兩,或米麵亦可。用原醋和作成餅,以白礬見醋即化,入面取其膠粘也。冬寒 日宜燉溫,貼兩足心,布包之,一宿痰自下。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暖痰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胸有寒痰,一時昏迷,醒則吐痰如綠豆粉,濃厚而帶青色,此痰之生於 寒者 。前法皆不能化,惟生附子一枚,生薑一兩,同搗爛炒熱,布包熨背及胸,熨完,將姜、附 捻成一餅,貼入胸口,久則痰自開。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納氣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虛脫喘急,真氣浮散,適值危亡之頃,諸藥莫效,用吳茱萸五分,胡椒 七粒,五倍子一錢,研極細末,和酒成餅,填實肚臍,以帶扎之,其氣自順。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通脈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忽手足厥冷,總由表邪閉其經絡,或風痰阻其營衛,又或大病後陽氣不 達於 四肢,速用生薑煨熟,搗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調勻,以指蘸取,摩兩手足心,兼用搓揉以通 經絡,俊其熱回,以紙拭去之。此法不論陰陽虛實用之皆效。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定痛法

屬性:陳飛霞曰∶小兒胸腹飽悶,時覺疼痛,用食鹽一碗,鍋內炒熱,布包之,由胸腹從上運 下, 冷則又炒又運。鹽走血分,最能軟堅,所以止痛。即以治男婦氣痛,皆能取效。由疏表至此 九法,皆古書不載,實由異人傳授,經驗既久,神效無匹,筆之以公諸天下後世者。 按∶陳飛霞九法,外治確精,實有神效,及措詞殊多未洽。余不辭僭妄,取其義,易其 詞, 以求明顯,務期讀者一目了然,方能愜心貴當。是卷二十八法,以之治小兒可,以之治大人 亦可,切勿視為泛常也。(惕厲子)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熨法

屬性:《史記·扁鵲傳》∶案 毒熨。《索隱》∶案 ,謂按摩而玩弄身體使調也。毒熨者, 謂毒 病之處,以藥物熨貼也。熨法仿自扁鵲,而今時多不用者,以為外治特其小技耳。不知《靈 樞》、《素問》外治者不勝書,余嘗仿其法以行之,確有神效,不敢自私,亦不敢自秘。每 遇病者食積痰滯,結於胃脘,宜辛開苦降以治之,設誤服攻下大劑,正氣已傷,積滯未去, 此事邪實正虛,無論攻下不可,即消導破耗之劑,並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炒枳殼,炒 萊菔子各一兩,大皂角一條,食鹽五錢,共研末,白酒炒溫,用青布紮好,乘熱熨之,積滯 漸除,胸次自能舒適。此惕厲子自製一方, 之以就正有道者。


<目錄>卷二·立法

<篇名>咒法

屬性:太陰化生,金水之精,鑾劍披髮,手執寶刀,三界橫行,沏里流驚。東王公,西王母, 急去 山中采果,莫休小兒身上作禍,南斗六司延壽星,北斗七元解厄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 令敕。(收驚神咒) 按∶咒內莫休「休」字,應是「將」字,文義方順。記此,以待識者正之。(惕厲子) 天蒼蒼,地蒼蒼,小兒夜啼驚不詳,吾師今日來收捉,小兒即夕立安康。天驚地驚,年 驚月 驚,日驚時驚,水驚火驚,前檐公吊驚,後檐公吊驚,六六三十六驚,吾師奉法來收捉,要 受鐵枷鐵鎖形,諸神速速遠離去,小兒穩睡永安寧。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收驚神 咒) 勃瘧勃瘧,四山之神,使我來縛,六丁使者,五道將軍,收汝精氣,攝汝神魂,六丁使 者,五道將軍,收入精氣,攝汝神魂,速去速去,免逢此人。(截瘧咒) 按∶是咒系袁簡齋傳,凡有瘧疾者,臨發時,朗誦不斷,即止。 天火燒太陰,地火燒太陽,五雷靈不滅,燒斷諸不詳。(截瘧咒) 按∶是咒系宋西橋傳。用米粉作餅,蒸熟,新筆調硃砂,將天火至不祥二十字,即於餅 上寫三次,後錄病瘧者姓名,預前食自止。 我從東方來,路逢一池水,水內一尊龍,九頭十八尾,問他吃甚麼,專吃瘧疾鬼。太上 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截瘧咒) 按∶是咒於久瘧不愈者,以棗一枚,安病者口上誦三遍,將棗納於口中食之,即愈。 吞骨散,化骨丹,化龍下海入深灘。即吞即化,無論銅鐵皆化開。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 律令。(諸骨卡喉咒) 按∶是咒,須面東持水一碗,右手劍訣書符。符曰∶龍兒奉化神符敕令,書畢,誦咒七 遍,用劍訣在水碗內點三點,令卡者一氣吞下,其效如神。 按∶水碗須用煉水法,每日晨起,淨心沐手焚香,面東持水如前法,七咒畢,誦咒者自 將水碗內之水,一氣吞完,如此四十九日,不可間斷,以後用之如神。 赤眼神,赤眼神,我今知道你緣因,你是相公門前掃街人,只因灰塵吹入目,至今留下 赤眼人。(火眼咒) 按∶是咒楊子堅法,念前咒畢,將病眼吹一口,即念急急如律令。 年不利,普安保利,月不利,普安保利,日不利,普安保利,時不利,普安保利,一切 九重 房內有犯,普安到此百無禁忌。犯龍頭,報龍頭,犯龍腰,報龍腰,犯龍爪,報龍爪,犯龍 尾,報龍尾。弟子巽風一口,一吹一千里,二吹二千里,三吹三千里,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犯眼咒) 按∶是咒楊子堅法,左手持劍訣,指眼誦咒畢,將眼吹三口。如吹太過,則瞳人反背, 再將前咒誦一遍,呵一口,則瞳人如故。 天靈靈,地靈靈,家先香火不安寧,廚灶前頭多穢犯,挖窖動土侵龍神,弟子念來神即 曉, 各安方位守家庭。我今拜請三光至,開爾翳障霎時明,一切火風皆滅沒,神龍依舊復天真。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犯眼咒) 按∶是咒楊子堅法,手用劍訣默誦,左眼書霄字,右眼亦書霄字,左右眼俱重書霸字, 隨吸氣一口吹之。 天上金雞叫,地下錦雞啼,兩雞來相鬥,萬毒化為泥。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犯 翳咒) 按∶是咒楊子堅法,誦畢書散字於翳上。運神以手抓出,得腳叫一聲,曰散。總要平時 練習,用之方靈。 監生之神,衛生之靈,脫骨成胎,化骨成形。骨速開,骨速開,勿傷母命, 勿損子胎,敬請九老仙子君,日月光明普照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催生神咒) \r圖\pn-n8.bmp\r 按∶是咒虔誠默誦三遍,晝對太陽,夜對燈光,衣冠正揖,另用黃紙一條,持硃砂新筆 ,於 紙中間寫一 字,頂上寫馬,挨次順寫,圓圈合縫。切勿潦草,寫畢付產婦親人,用溫水一 盞,持符於燭上焚化,入水中,令產婦服下即產,兼能保胎,並下死胎,且寫符時,便知生 男生女,以寫馬字合縫,數雙生女,數單生男,以無心寫之最為應驗。 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兒苦,客忤從我始,扁鵲雖良不如善唾良。(《千金方》客忤 咒) 按∶是咒先用粉為丸,雞子大,摩兒囟門上及手足心各五遍,又摩心腹臍上下十數次, 摩訖,唾而咒,唾訖,棄粉丸於路旁。 天蒼蒼,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啼郎,來往君子念一遍,小兒睡到大天光。(《保嬰易知 錄》夜啼咒) 按∶是語用紙敬書,書後遍貼路旁,為人易見之處,總不要四眼見。 按∶咒法本上古祝由之義,其中或效或不效。病者邪氣已衰,而咒者須習於平時,用之 於當 境,又加以精誠格之,原無不效,若邪氣方張,咒者又潦草塞責,恐不足治病也。儒者於符 咒諸術,輒指為怪誕不經,謂為江湖伎倆耳。然亦思善操是術,確有神效,則誠解無可解而 不可不信者,若竟以誣妄斥之則過矣。(惕厲子)


<目錄>

<篇名>卷三·取穴

屬性:先賢言∶診脈難,取穴尤難。取穴之准,宜先審定各髒各腑經絡之穴,悉遵《銅人》圖 注, 始之以肺經,終之以督脈。其後所列正身、覆身、陽掌、陰掌、足部各圖,是本周於 蕃而又參諸家之說,大半《銅人》圖所未載,亦仍其舊,以圖之注之。是書按摩各法,純以 手法見長,其如何下手法,尤非圖不足以尋其跡,非注不足以明其用。以故附列推坎宮、推 攢竹、雙鳳展翅,以至運水入土,運土入水諸圖,匯為一編,俾習醫術者,按圖注,因證施 治。以取穴為按摩之要事,故是卷於凡可圖者,均一一羅列於後。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肺經圖(注)

屬性:\r手太陰肺經圖\pn-n9.bmp\r 中府(雲門下一寸六分。) 雲門(巨骨下二寸。) 天府(腋下三寸。) 俠白(肘上五寸 。) 淵(掌後橫紋頭。) 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 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大腸經圖(注)

屬性:\r手陽明大腸經圖\pn-n10.bmp\r 商陽(食指內側。) 二間(本節前)。 三間(本節後陷中。) 合谷(虎口歧骨間。) 陽溪( 腕上側。) 偏歷(腕後三寸。) 溫溜(腕後五寸。) 下廉(曲池前五寸。) 上廉曲池前三寸 。三里(曲池前二寸。) 曲池(屈骨紋盡頭。) 肘 (大骨外廉。) 五里大筋(中央肘上 三寸。) 臂 (肘上七寸。) 肩 (肩端舉臂取之。) 巨骨(肩尖上端。) 天鼎(喉旁四寸 。) 扶突(天鼎旁五寸。) 禾 (水溝旁五分。) 迎香(禾 上一寸。)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脾經圖(注)

屬性:\r足太陰脾經圖\pn-n11.bmp\r 隱白(大趾內側。) 大都(本節後陷中。) 太白(大趾內側核骨下。) 公孫(本節後一寸。) 商邱(內踝陷中。)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 漏谷(內踝上五寸。) 地機(內踝上六寸。) 陰陵泉(膝下內側。) 血海(膝上內側。) 箕門(魚腹動脈中。) 沖門(期門下一尺五分。 )府舍(期門下九寸。) 腹結(期門下六寸八分。) 大橫(期門下五寸五分。) 腹哀(期 門下二寸。) 食竇(天溪下一寸六分。) 天溪(胸鄉下一寸六分。)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 。)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 大包(腋下六寸。)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胃經圖(注)

屬性:\r足陽明胃經圖\pn-n12.bmp\r 承泣(目下七分。) 四白(目下一寸。) 巨 (鼻孔旁八分。) 地倉(夾吻四分。) 大迎( 頜下一寸三分。) 頰車(耳下八分。) 下關耳前動脈。 頭維(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 (喉旁一寸五分。) 水突(人迎下。) 氣舍(水突下。) 缺盆(氣舍下橫骨內。) 氣戶(璇 璣 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乳頭中。) 乳根(乳下,去乳中一寸六分。) 不容(巨闕旁三寸。 )承滿(不容下一寸。) 梁門(承滿下一寸。) 關門(梁門下一寸。) 太乙(關門下一寸。 )滑肉門(太乙下一寸。) 天樞(臍旁二寸。) 外陵(天樞下一寸。) 大巨(天樞下二寸。 )水道(天樞下四寸。) 歸來(天樞下六寸。) 氣沖(鼠鼷上一寸。) 髀關(膝上一尺二寸 。) 伏兔(膝上六寸。) 陰市(膝上三寸。) 梁邱(膝上二寸。) 犢鼻(膝臏陷中。) 三 里(膝下三寸。) 上巨虛(膝下六寸。) 條口(膝下七寸。) 下巨虛(膝下八寸。) 豐隆( 膝下九寸。) 解溪(內庭後六寸五分。) 沖陽(內庭後五寸。) 陷谷(內庭後二寸。) 內 庭(次趾外間。) 厲兌(次趾端。)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心經圖(注)

屬性:\r手少陰心經圖\pn-n13.bmp\r 極泉(腋下大筋間。) 青靈(肘上三寸。) 少海(肘後五分。)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 里(腕後一寸。) 陰 (腕後五分。) 神門(掌後銳骨間。) 少府(本節後。) 少沖(小指 內側。)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小腸經圖(注)

屬性:\r手太陽小腸經圖\pn-n14.bmp\r 少澤(少指外側。) 前谷(本節前。) 後溪(本節後捏拳取之。) 腕骨(腕前骨陷側。) 陽 胛下兩骨間。) 俞(大骨下陷中。) 天宗(大骨後。) 秉風(肩 外舉臂取之。) 曲垣 肩中曲胛陷中。肩外俞(胛後一寸。) 肩中俞(胛後二寸。) 天窗(扶突後陷中。) 天容( 耳下曲頰後。) 顴 (面上鳩骨銳端。) 聽宮(耳端大如菽。)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腎經圖(注)

屬性:\r足少陰腎經圖\pn-n15.bmp\r 湧泉(足掌心。) 然谷(內踝下一寸。) 太溪(內踝後跟骨上。) 大鐘(足跟後踵邊。) 水 築賓(內踝上 內分肉間。) 陰谷(膝旁曲膝紋間。) 橫骨(大赫下一寸。) 大赫(氣穴下 一寸。) 氣穴(四滿下一寸。) 四滿(中注下一寸。) 中注(肓俞下一寸。) 肓俞(臍旁五 分。) 商曲(肓俞上一寸。) 石關(商曲上一寸。) 陰都(石關上一寸。) 通谷(陰都上一 寸。) 幽門(通谷上一寸。)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 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 靈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 中( 府下一寸六分。) 俞府(璇璣旁二 寸。)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膀胱經圖(注)

屬性:\r足太陽膀胱經圖\pn-n16.bmp\r 睛明(目內 。) 攢竹(眉頭陷中。) 曲差(髮際上五分。) 五處(髮際上一寸。) 承 光( 寸五分。) 天柱(髮際內大筋外廉陷中。) 大杼(第一椎旁一寸五分。) 風門(二椎旁一寸 五分。) 肺俞(三椎旁一寸五分。) 厥陰俞(四椎旁一寸五分。) 心俞(五椎旁一寸五分。 )督俞(六椎旁一寸五分。) 膈俞(七椎旁一寸五分。) 肝俞(九椎旁一寸五分。) 膽俞( 十椎旁一寸五分。) 脾俞(十一椎旁一寸五分。) 胃俞(十二椎旁一寸五分。) 三焦俞(十 三椎旁一寸五分。) 腎俞(十四椎旁一寸五分。) 氣海俞(十五椎旁一寸五分。) 大腸俞 (十六椎旁一寸五分。) 關元俞(十七椎旁一寸五分。) 小腸俞(十八椎旁一寸五分。) 膀 胱俞(十九椎旁一寸五分。) 中膂俞(二十椎旁一寸五分。) 白環俞(二十一椎旁一寸五分 。) 上 (第一腰空。) 次 (第二腰空。) 中 (第三腰空。) 下 (第四腰空。) 會 陽(尻骨旁。) 附分(二椎旁三寸。) 魄戶(三椎旁三寸。) 膏肓(四椎旁三寸。) 神堂( 五椎旁三寸。) (六椎旁三寸。) 膈關(七椎旁三寸。) 魂門(九椎旁三寸。) 陽綱( 十椎旁三寸。) 意舍(十一椎旁三寸。) 胃倉(十二椎旁三寸。) 肓門(十三椎旁三寸。) 志室(十四椎旁三寸。) 胞肓(十九椎旁三寸。) 秩邊(二十椎旁三寸。) 承扶(臀下陷 中。) 浮 (承扶下六分。) 委陽(承扶下一寸六分。) 殷門(承扶下六寸。) 委中( 中約 紋間。) 合陽(委中下三寸。) 承筋(腳跟上七寸。) 承山( 下分肉間。) 飛揚(外踝上 七寸。) 跗陽(外踝上三寸。) 崑崙(後跟陷中。) 仆參(踝骨下。) 申脈(外踝下五分。 )金門(申脈下一寸。) 京骨(足外側骨際。) 束骨(本節後陷中。) 通谷(本節前陷中。 )至陰(小指外側。)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肝經圖(注)

屬性:\r足厥陰肝經圖\pn-n17.bmp\r 大敦(大趾端。) 行間(大趾縫中。) 太沖本節後二寸。中封(足跟前一寸。) 蠡溝( 內踝上五寸。) 中都(內踝上七寸。) 膝關(犢鼻下二寸。) 曲泉(曲膝橫紋盡處。) 陰包(膝 上四寸。) 五里(氣衝下三寸。) 陰廉(氣衝下一寸。) 章門(下脘旁九寸。) 期門(巨 闕旁四寸五分。)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膽經圖(注)

屬性:\r足少陽膽經圖\pn-n18.bmp\r 瞳子 (近銳 五分。) 聽會(耳前陷中。) 客主人(耳前起骨中,開口取之。) 頷厭 (腦空下。) 懸顱(曲角中。) 懸厘(腦空下曲角上。) 曲發(耳上髮際。) 率谷(耳上一寸五 分。) 天沖(耳後入發二寸。) 浮白(耳後入發一寸。) 竅陰(完骨上。) 完骨(耳後入發 四分。) 本神(神庭旁二寸) 陽白(眉上一寸。) 臨泣(髮際上五分。) 目窗(髮際上一寸 五分。) 正營(髮際上二寸五分。) 承靈(髮際上四寸。) 腦空(髮際上五寸五分。) 風 池(耳後髮際陷中。) 肩井(肩上陷中。) 淵液(腋下三寸。) 輒筋(期門下旁。) 日月( 期門下五分。) 京門(日月下。) 帶脈(章門下一寸八分。) 五樞(帶脈下。) 維道(章門 下五寸三分。) 居 (章門下八寸三分。) 環跳(髀樞宛宛中。) 風市(垂手中指盡處。) 中 (膝上五寸。) 陽關(陽陵泉上三寸。) 陽陵泉(膝下一寸。) 陽交(外踝上七寸。) 外邱(外踝上六寸。) 光明(外踝上五寸。) 陽輔(外踝上四寸。) 懸鐘(外踝上三寸。) 邱墟(外踝前陷中。) 臨泣(俠溪後一寸五分。) 地五會(俠溪後一寸。) 俠溪(趾後岐 骨間。) 竅陰(小趾次趾之間。)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心包絡經圖(注)

屬性:\r手厥陰心主經圖\pn-n19.bmp\r 天池(乳後一寸。) 天泉(曲腋下二寸。) 曲澤(屈肘陷中。) 門(去腕五寸。) 間 使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三焦經圖(注)

屬性:\r手少陽三焦經圖\pn-n20.bmp\r 關沖(無名指外側。) 液門(小指次指陷中。) 中渚(去液門一寸。)陽池(腕上陷中。) 外 (肘前五寸。) 天井(肘外大骨後骨隙中。) 清冷淵(肘後二寸。) 消鑠(臂外對腋處。) 會(肩前三寸。) 肩 ( 上陷中。) 天 (缺盆陷處。) 天牖(天容外。) 翳風(耳後 尖角陷中。) 脈(耳後青筋處)。 顱息( 脈上。) 角孫(耳廓中間上。) 耳門(耳前起 肉中。) 禾 (耳前動脈。) 絲竹空(眉後陷中。)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任脈圖(注)

屬性:\r任脈\pn-n21.bmp\r 會陰(兩陰中間。) 曲骨(橫骨上毛際陷中。) 中極(臍下四寸。) 關元(中極上一寸 。) 臍上一寸。) 下脘(臍上二寸。) 建里(臍上三寸。) 中脘(臍上四寸。) 上脘(臍上五寸 。) 巨闕(臍上六寸。) 鳩尾(臍上七寸。) 中庭(臍上八寸。) 膻中(中庭上一寸六分。 )玉堂(膻中上一寸六分。) 紫宮(玉堂上一寸六分。) 華蓋(紫宮上一寸六分。) 璇璣( 華蓋上一寸六分。) 天突(璇璣上一寸六分。) 廉泉(頸下結喉上。) 承漿(唇下陷中。)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督脈圖(注)

屬性:\r督脈圖\pn-n22.bmp\r 長強( 骨端三分。) 腰俞(二十一椎下。) 陽關(十六椎下。) 命門(十四椎下。) (十三椎下。) 脊中(十一椎下。) 筋縮(九椎下。) 至陽(七椎下。) 靈台(六椎下。) 神道(五椎下。) 身柱(三椎下。) 陶道(一椎下)。 大椎(第一節上。) 啞門(髮際上五 分。) 風府(髮際上一寸五分。) 腦戶(去頂四寸五分。) 強間(腦戶上一寸五分。) 後 頂(強間上一寸五分。) 百會(頂中。) 前頂(髮際上三寸五分。) 囟會(髮際上三寸。) 上星(髮際上一寸。) 神庭(髮際上五分。) 素 (鼻端。) 水溝(人中。) 兌端(唇上端 陷中。) 齦交(上齒內。)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正身圖(注)

屬性:\r正身圖\pn-n23.bmp\r 正身各穴,已載於《銅人》圖者不復注。第井灶在兩鼻孔,琵琶在肩井下,走馬在琵琶 下, ,百蟲在鬼眼上,膀胱在百蟲上。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覆身圖(注)

屬性:\r覆身圖\pn-n24.bmp\r 覆身各穴,載在《銅人》圖者,茲不重出。第高骨腦空,在風池風府上,龜尾在尾閭處 ,以補《銅人》所未載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陽掌圖(注)

屬性:\r陽掌圖\pn-n25.bmp\r 陽掌,掌正面也。掌心,為內勞宮。前離、後坎、左震、右兌、干艮、巽坤,寄四隅, 內八 卦也。大指端脾,二節胃。食指端肝,三節大腸。中指端心,三節小腸。無名指端肺,三節 包絡。小指端腎,三節膀胱。各指二節紋,為四橫紋,三節根為小橫紋。大指次指叉為虎口 ,食指三節為三關,魚際為版門,掌根為小天心,大橫紋,總心經, 統名大陵。以後為天 河水,內間使,掌根上為陽池,下為陰池,二池旁為交骨。四指後握拳縫處為後溪。十指尖 為十王穴,中指左右為兩端正,皆補《銅人》所未載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陰掌圖(注)

屬性:\r陰掌圖\pn-n26.bmp\r 陰掌者,掌背也。掌背心為外勞宮,與陽掌八卦相同,為外八卦。大指次指叉後為合谷 ,合 谷後為甘載。掌根盡處為一窩風。一窩風上為精寧,下為威靈,一窩風后為陽池,再後為外 關,再後為外間使。手彎處為曲池,手彎尖處為斗肘,大指外廉爪甲角韭葉許為少商,食指 中指骨界空處為二扇門,中指無名指骨界空處亦為二扇門。四指後為二人上馬,五指中節有 橫紋為五指節,種種穴名,亦補《銅人》所未載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足部圖(注)

屬性:\r足部圖\pn-n27.bmp\r 足部各穴,載於《銅人》圖者,茲不復注。第老龍穴在足二指巔,鞋帶即仆參,在足後 跟上。內外鬼眼,外在膝前,內在膝後,皆以補《銅人》之未載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推坎宮法

屬性:\r推坎宮圖\pn-n28.bmp\r 法治外感內傷均宜。醫用兩大指,春夏蘸蔥姜和真麻油,由小兒眉心上,分推兩旁。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推攢竹法

屬性:\r推攢竹圖\pn-n29.bmp\r 法治外感內傷均宜。醫用兩大指,春夏蘸水,秋冬蘸蔥姜和真麻油,由兒眉心,交互往 上直推。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雙鳳展翅法

屬性:\r雙鳳展翅圖\pn-n29a.bmp\r 專治肺經受寒。醫用兩手中、食二指,捻兒兩耳尖,向上三提畢。次掐承漿,又次掐兩 頰,以及聽會、太陰、太陽、眉心、人中諸穴。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分陰陽法

屬性:\r分陰陽圖\pn-n30.bmp\r 法治寒熱往來。將兒手掌向上,醫用兩手托住,將兩大指於掌後中間,往外陰陽二穴分 之。 陽穴宜重分,陰穴宜輕分,無論何法,均須用此。但寒證宜多分陽,熱證宜多分陰,又不可 不講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取天河水法

屬性:\r取天河水圖\pn-n31.bmp\r 法主大涼,病熱者用之。將兒手掌向上,蘸冷水由天河水推至內勞宮。如蘸冷水由橫紋 推至曲池,為推天河水法。蘸冷水由內勞宮直推至曲池為大推天河水法。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蒼龍擺尾法

屬性:\r蒼龍擺尾圖\pn-n32.bmp\r 法能退熱開胸。醫右手拿兒左手食、中、名三指。以左手從總經起,搓摩至天河及斗肘 ,手 法略重,自斗肘又搓摩至總經。一上一下三四次,又將左手大、食、中三指捏兒斗肘,右手 照前拿法,搖動九次。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推三關法

屬性:\r推三關圖\pn-n33.bmp\r 法主溫,病寒者用之。將兒手掌向上,蘸蔥薑湯,由陽池推至曲池上面,須推三五百次 ,量人虛實施之。 一法蘸蔥薑湯,由大橫紋中間,直推至曲池,溫法也。夏禹鑄主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退六腑法

屬性:\r退六腑圖\pn-n34.bmp\r 法主涼,病熱者用之。將兒手掌向上,蘸開水,由陰池推至曲池下面,須推三五百次, 量人虛實施之。 一法,蘸開水,由手背一窩風中間,直推至斗肘,涼法也。夏禹鑄主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水中撈月法

屬性:\r水中撈月圖\pn-n35.bmp\r 法主大涼。將兒掌向上,醫用左手拿住,右手滴涼水一點於內勞宮,即用右手四指扇七 下, 再滴涼水於總經、天河兩穴。又吹四五口,將兒中指屈之,醫以左大指捏住,右手捏拳,將 中指節自總經按摩到曲池,橫空二指,如此四五次,在關踢,涼行背上。往腑踢,涼入心肌 。切勿輕用。 一法將兒手掌心,用冷水旋推旋吹,如運八卦法。四面環繞,為水底撈月。夏禹鑄主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按弦搓摩法

屬性:\r按弦搓摩圖\pn-n36.bmp\r 法治痰滯。醫用左手拿兒掌向上,以右大、食、三指自陽穴上,輕輕按摩至曲池,又輕 輕按 摩至陰穴止,如此一上一下,凡九次。屬陽證者,關輕腑重。屬陰證者,關重腑輕。再用兩 手,從曲池搓摩至關腑三、四次。又將右大、食、中指捏兒脾指,左大、食、中指,捏兒斗 肘,往外搖二十四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猿猴摘果法

屬性:\r猿猴摘果圖\pn-n37.bmp\r 法主溫,治痰氣,除寒退熱。醫用左手食、中兩指,捏兒陽穴,大指捏陰穴。屬寒證者 ,將 右大指從陽穴往上揉至曲池,轉下揉至陰穴,名轉陽過陰。屬熱證者,從陰穴揉上至曲池, 轉下揉至陽穴,名轉陰過陽。俱揉九次。陽穴即三關,陰穴即六腑也。揉畢,再將右大指, 掐兒心、肝、脾三指,各掐一下,各搖二十四下。寒證往裡搖,熱證往外搖。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鳳凰展翅法

屬性:\r鳳凰展翅圖\pn-n38.bmp\r 法主溫。醫用兩手托兒手於總經上,將兩手上四指在下邊兩面爬開,二大指在上陰陽二 穴,兩 面爬開。再以兩大指捏陰陽二穴向外搖二十四下,捏緊一刻,又將左、大、食、中指側拿兒 手肘,向下輕擺三、四下,復用左手托兒斗肘,右手托兒手背,大指掐住虎口,往上向外順 搖二十四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推中指法

屬性:\r推中指圖\pn-n39.bmp\r 法治寒熱往來。醫用左手大指、無名指,拿兒中指,以中指、食指托兒中指背,蘸湯以 右大指推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飛經走氣法

屬性:\r飛經走氣圖\pn-n40.bmp\r 法主溫。醫用右手拿兒手,四指不動。左手四指,從兒曲池邊起,輪流跳至總經上九次 ,復拿兒陰陽二穴,將右手向上往外,一伸一縮,傳送其氣,徐徐過關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天門入虎口法

屬性:\r天門入虎口圖\pn-n41.bmp\r 法主健脾消食。將兒手掌向上,蘸蔥薑湯,自食指尖寅、卯、辰三關側,推至大指根。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補脾土法

屬性:\r補脾土圖\pn-n42.bmp\r 法主健補脾虛。醫用左手將兒大指面屈拿之,以右手蘸蔥薑湯推之。又將兒大指面直拿 之,仍以右手蘸蔥薑湯推之。互相為用,在人之活法耳。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二龍戲珠法

屬性:\r二龍戲珠圖\pn-n43.bmp\r 法主溫。醫將右大、食、中三指,捏兒肝肺二指。左、大、食、中三指,捏兒陰陽二穴 ,往 上一捏又一捏,捏至曲池五次。熱證、陰捏重而陽捏輕,寒證、陽重而陰輕,再捏陰陽二穴 ,將肝肺二指,搖擺二九、三九是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赤鳳搖頭法

屬性:\r赤鳳搖頭圖\pn-n44.bmp\r 法治寒熱均宜,能通關順氣。將兒左掌向上,醫用左手大、食、中指,輕輕捏兒斗肘, 以右 手大、食、中指,先捏兒心指,朝上向外順搖二十四下,次肝指,次脾指,次肺指,再次捏 腎指,俱順搖二十四下,女搖右手亦朝上向外,各搖二十四下,即男順女逆也。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推五經法

屬性:\r推五經圖\pn-n45.bmp\r 五經者,即五指尖心、肝、脾、肺、腎也。二、三節為六腑。醫用左手四指托兒手背, 捏兒掌心,右手食指曲兒指尖下,逐指推運,往上直推。往右運為補,往左運為瀉。先須直 推,次看兒寒熱虛實。心肝肺指,或瀉或補,大指脾胃宜多補,如熱甚可略瀉。腎經或補或 瀉,或往指根推之。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運內八卦法

屬性:\r運內八卦圖\pn-n46.bmp\r 法治心熱痰迷。醫用左手拿兒左手四指,掌心朝上,右手四指托兒手背,以大指自干運 震卦略重。又輕運七次為定魄。再自巽起推至兌四卦,照前七次為安魂。又自坤至坎七次能 退熱。又自艮至離七次能發汗。若咳嗽,自離運至干七次,再坎離二宮直推七次,為水火既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打馬過天河法

屬性:\r打馬過天河圖\pn-n47.bmp\r 法主涼,能去熱病。醫用左大指捏兒總經,以右大、中指彈之,如彈琴狀。由天河彈過 曲池九次,再將右大指掐肩井、琵琶、走馬三穴,各五次。 一法運勞宮畢,屈指向上,以指甲彈內關、陽池、間使、天河等穴。《按摩經》主之。 \r十大手圖\pn-n48.bmp\r 法治乳滯感寒。將兒左手掌向上,醫用兩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將二大指輕按三關六 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關,中掐旁揉,自總經起循環轉動至曲池邊,橫空三指,自下復上,三四轉為妙。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運外八卦法

屬性:\r運外八卦圖\pn-n49.bmp\r 法主通氣血,開秘結。將兒手背向上,醫以右大指從干運起,至離宮略輕,過離如余宮


<目錄>卷三·取穴

<篇名>運水入土運土入水法

屬性:\r運水入土運土入水圖\pn-n50.bmp\r 法治腎脾。將兒掌向上,醫用右大指面,蘸蔥薑湯,由腎水起,經干、坎、艮三宮邊過 脾土止,為運水入土,治痢疾。由脾土起,經艮、坎、干三宮邊過,至腎水止為運土入水,治泄瀉。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驚風

屬性:驚風者,驚生於心,風生於肝。小兒熱盛生風,風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則肘臂伸縮 ,十指開合為搦,肩頭相撲為掣,手足動搖為顫,身仰後向為反,手若開弓為引,目直似怒 為竄,露睛不活為視,是為八候也。療驚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風,祛風必先解熱,而解熱 又必辨風、寒、暑、濕、燥、火外感之邪,必先辨之而後去之。其驚風有急有慢,分為兩門 ,其證異,其法亦異。 急驚,證多暴發,壯熱煩急,面赤唇紅,痰壅氣促,牙關緊急,二便秘澀,或由風寒郁 閉,或由熱邪阻塞,痰滯經絡所致。 掐揉合谷穴,(三十六遍。)掐揉中指巔,(二十四遍。)掐揉威靈穴(五十遍。)分陰陽, (三 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腎水,(一百遍。)推天河水,(二百遍。 )推脾土,補清(各一百遍。)推補肺經,(二百遍。)運五經,(二十遍。)掐五指節,(二十六 遍。)猿猴摘果,(二十遍。)咬崑崙穴,(三次。)推三陰穴,(急驚由上至下二十四遍。)清 天河水,(二百遍。)揉內勞宮,(二百遍。)運八卦。(一百遍。) 凡推法,用蔥椒水,再以水調蛤粉,敷頭頂心,手足心,並太陽等處,暫禁乳食。用汗 法, (見卷二,二十一頁。)通脈法,(見卷二四十四頁。)寒用疏表法,(見卷二,三十七頁。)熱 用清里法,(見卷二,三十八頁。)痰用開閉法。(見卷二,四十頁。) 慢驚,面青唇白,四肢厥冷,人事昏迷,手足搐掣,兩目無神,睡則露睛,神色悽慘, 大便色青,總由誤汗誤下,脾土虛敗所致。 掐老龍穴,(三次。)灸崑崙穴,(三壯。)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推肺 經, (二百遍。)推腎水,(二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掐五指節,(二十遍。)運五經,(三 十遍。)運八卦,(一百遍。)赤鳳搖頭,(二十遍。)二龍戲珠,(三十遍。)天門入虎口,(三 十遍。)推三陰穴,(慢驚從下往上。)揉小天心,(二百遍。) 凡推法,用蔥姜加香麝水,用 法,(見卷二,三十頁。)用納氣法,(見卷二,四十三 頁。)用灸法。(見卷二,二十六頁。) 按∶驚風原小兒應有之證。第近來各家言驚風者,沿為二十四種,後增四種,後又增數 種, 至三十餘種,列名既多,愈覺誕妄。治法應豁痰以療驚,驅風以止掣,一以祛邪為主。奈庸 夫村婦,用針挑筋以治驚,不知驚之為驚,而誤以為筋骨之筋也。舌吐如蛇舌,故驚名蛇絲 。手足亂舞如馬蹄,故驚名馬蹄。口動如魚吮水,故驚名鯽魚。倘因病形以立名,則將來驚 風名目有不可勝數者矣。夏禹鑄辟謬甚是。余以急驚、慢驚為兩門。急驚屬陽,古稱陽癇, 慢驚屬陰,古稱陰癇。蓋是證,中土已虛,風木始動,延久即見驚駭之狀耳,實則非因驚而 起也。奈世俗不知,一詢醫者不識驚名,即以醫為無技。以故種種驚名不可不知,亦以免俗 眼抑揄爾。(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疳疾

屬性:疳者,干而瘦也。由小兒稟賦氣血虛弱,臟腑柔脆,或乳食過飽,或肥甘無節,停滯中 脘,傳 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熱盛成疳,則消耗氣血,煎灼津液。凡疳疾初起,尿如米泔 ,午後潮熱,或因吐瀉瘧痢,日久失治,以及久熱、久汗、久咳、久瘡,致令青筋暴露,肚 大堅硬,面色青黃,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而疳證成矣。然當分其所屬而治之。心疳,則面 紅便赤, 壯熱煩渴,切牙弄舌;肝疳,則面目爪甲皆青,目胞赤腫,翳生淚多,白膜遮睛 ,糞青如苔;脾疳,則黃瘦,頭大脛細,或喜吃米,吃茶葉,吃泥土,或吐瀉煩渴,大便腥 粘;肺疳,則面白咳逆,毛髮焦枯,肌膚乾燥,憎寒發熱,常流清涕,鼻頰生瘡也;腎疳, 則面色黧黑,齒齦出血,口臭足冷,骨瘦腹痛,泄瀉,啼哭不已,湯藥宜分經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補清,(各二百遍 。)推腎水,(一百遍。)揉肚,(一百遍。)摩臍左右旋。(各一百遍。) 按∶疳疾一證,身多發熱,宜分別輕重虛實治之。《醫宗金鑒》於疳證分列各名,方法 俱在,勿拘於外治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嘔吐

屬性:吐證有三,曰嘔、曰吐、曰噦。噦、即乾嘔也。先賢謂嘔屬陽明,有聲有物,氣血俱病 也。 吐屬太陽,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有聲無物,氣病也。獨李東垣謂嘔、吐、噦,俱 屬脾胃虛弱。潔古老人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諸逆上沖也。宜分虛實、 寒熱以治之。 熱吐 小兒為稚陽之體,邪熱易感,或則乳母過食濃味,以致熱積胃中,將熱乳吮兒, 或則 小兒過食煎爆之物,以及辛熱諸品,遂令食入即吐。其證面赤唇紅,口渴飲冷,身熱便赤, 吐次雖少而所出甚多,乳汁化而色黃也。內治,以溫膽加黃連麥冬主之。 分陽陰,(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經,(一百遍。)推脾 經, (一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運八卦,(一百遍。)赤鳳搖頭,(五十遍。)掐十王穴,( 二十四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揉總經,(八十遍。)揉斗肘。(八十遍。) 寒吐 因小兒過食生冷,或乳母當風取涼,使寒氣入乳,將寒乳吮兒,以致胃虛不納, 乳汁 不化。其證喜熱惡寒,面唇色白,四肢逆冷,朝食暮吐。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吐次多而所 出少也。內治宜溫中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一百遍。)推 肺經 ,(八十遍。)運八卦,(一百遍。)掐右端正,(三十六遍。)黃蜂入洞,(二十四遍。)赤鳳搖 頭,(二十四遍。)搖斗肘。(五十遍。) 實吐 內傷食滯,胃不能納,每吐必有酸臭之味,身發潮熱,見食則惡,胸腹脹滿,二 便秘澀,痞硬疼痛,口渴思飲寒涼也。內治以下法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運八 卦, (八十遍。)掐五指尖,(二十四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撈明月,(三十六遍。)打馬過 天河,(三十六遍。)搖斗肘。(五十遍。) 虛吐 胃氣虛弱,不能消納乳食。其證精神睏倦,囟門煽動,睡臥露睛,自利不渴,時 常嘔吐者是也。內治以四君加丁香、沉香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運八卦,(八十遍。)推補 脾 土,(二百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運土入水,(八十遍。)赤鳳搖頭,(二十四遍。)推 補大腸,(五十遍。)揉斗肘,(八十遍。)推補五經。(八十遍。) 按∶《靈樞》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嘔吐,證雖屬胃氣失降,而多由肝逆沖胃致 之。 故湯藥治法,宜泄肝安胃,以苦降辛通,佐以酸泄主之。甚至嘔而絕粒者,取生鵝血熱飲。 每食必吐者,煮羊血熟食之,皆主之。則雖有按摩外治之法,特其一端耳。司命者,當博採 旁搜,於每證必須有審證之法,極效之方,庶幾無愧。(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泄瀉

屬性:泄瀉者,胃中水谷不分,併入大腸,多因脾濕不運。《內經》所謂濕多成五泄也。小兒 致病 之原,或內由生冷乳食所傷,或外因風寒暑濕所感,抑或饑飽失時,脾不能運,冷熱相干, 遂成泄瀉。甚至久瀉不止,元氣漸衰,必成慢驚重症。內治宜分消,宜溫補。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 推心 經,(八十遍。)推清腎水,(一百遍。)掐左端正,(二十四遍。)側推大腸,(八十遍。)揉外 勞宮,(四十九遍。)運八卦,(一百遍。)揉臍及龜尾,(二百遍。)掐承山,(三十遍。)打馬 過天河,(八十遍。)搖斗肘。(八十遍。)屬寒者,加黃蜂入洞,(二十四遍。)屬熱者,加撈 明月。(二十四遍。) 按∶泄瀉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舉,必至脫滑不禁,方以澀藥固 之。 李士材治瀉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然有因痰 而泄者,又宜以痰泄之法治之,若僅以按摩施之,則拘矣。(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寒證

屬性:風、寒、暑、濕、燥、火,謂之六淫。仲師有《傷寒論》,其中分六經見證,列三百九 十七 法,一百一十三方,精矣,備矣。小兒感寒證,憎寒,畏風,身熱,頭疼,項強,肢節痛, 胸滿痞,內治以疏表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運內八卦,(五十遍。)掐 五指 尖,(五十遍。)搖斗肘。(五十遍。)無汗,掐二扇門,(五十遍。)掐心經(五十遍。)揉內勞 宮,(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一百遍。)推肺俞穴,(一百遍。)推由大 椎至龜尾,(一百遍。)凡推法,用蔥姜水,用疏表法,(見卷二,三十六頁。)汗法,(見卷 二,二十一頁。)通脈法,(見卷二,四十三頁。) 按∶寒證,感冒則輕,傷寒則重,中寒則尤重。仲師《傷寒論》其中有雲∶若汗之者, 是不 當汗而汗,為誤汗也。有雲∶若下之者,是不當下而下,為誤下也。《傷寒》一書,為後世 救誤之書,不然,六經證候,只立數方,足以盡之,何以着一百十三方之多耶?吁!仲師慮人 之誤也,而設方以救之,凡為司命者,可不揭其所以誤,而體仲聖救世之心哉。(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熱證

屬性:小兒發熱,有表里虛實之異。何謂表熱?外感寒邪,脈浮緊,苔微白,頭疼,發熱,身 痛, 無汗,惡風,惡寒者是也;何謂里熱?小兒肥甘過度,致生內熱,面赤,唇焦舌燥,小溲赤 澀,脈實有力者是也;何謂虛熱?小兒氣質虛弱,營衛不和,其證神倦氣乏,又有陰盛格陽 ,外浮發熱者,其面色雖赤,煩躁不寧,然小溲必清白,四肢必厥逆,方為真寒假熱;何謂 實熱?小兒午後潮熱,蒸蒸有汗,肚腹脹滿,面唇紅赤,口舌乾燥,溲赤,便難,煩渴不止 ,啼哭不已,脈洪數有力者是也。辨證確,則施治不難矣。 胎熱 兒生旬日間,目赤,身熱,溲黃,啼哭,驚煩,由母受胎後,過食五辛,以致熱 蘊於 內,熏蒸胎氣而生,名曰胎熱。久則有鵝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等證,不可不予防也。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三焦,(三十六遍。) 清天河水,(五十遍。)揉外勞宮,(一百遍。)運內八卦,(一百遍,自坤至坎,宜多二次。) 掐腎水,(三十六遍。)掐十王穴,(三十六遍。)運斗肘,(三十六遍。)水底撈明月。(三十 六遍。)凡推用蔥水。 法, 虎口曲池,(見卷二,三十頁。) 驚熱 小兒見異物則懼,或聞聲而心駭,心既受涼,氣則不順,身發微熱,夢寐不安, 脈數煩躁,與急驚相似。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清心經,(一百遍。)推二 扇門, (一百遍。)推肺經,(一百遍。)掐中指巔,(五十遍。)掐合谷,(五十遍。)掐總經,(五十 遍。)清天河水,(三十六遍。)掐揉威靈,(五十遍。)運斗肘,(五十遍。)撈明月。(三十六 遍。)凡推用蔥湯。 疳熱 小兒食積於中,郁久生熱,自脾經失治,傳之各髒,致成五疳之疾,若脾病去則 余髒皆安矣。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天 門入 虎口,(一百遍。)推大小腸,(一百遍。)運內八卦,(一百遍。)掐揉總經,(五十遍。)運斗 肘,(五十遍。)摩運肚臍左右旋轉,(各二、三百遍。)分胸腹陰陽。(二百遍。)凡推用蔥姜 水。 按∶諸病屬熱者多。病機十九條,大半皆言熱,此熱證所宜辨也。其中真熱假寒,真寒 假熱 ,一經差誤,生死攸關。然必辨之於平時,而施之於當境。庸工不讀書,不辨證,即至病者 就診,既無主見,有何把握,隨意疏方,草菅人命,良可慨也。噫!病者不死於病而死於 醫,並不死於醫而死於病家之延醫者。(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痢疾

屬性:痢疾,古名滯下。多因外受暑濕,內傷生冷,而傷於氣者色多白,以肺與大腸相表里也 。傷於 血者色多赤,以心與小腸相表里也。里急者,腹窘痛也。後重者,頻下墜也。總之,無積不 成痢,內治以宣通之法主之。 熱痢,濕熱熏蒸,凝結腸胃,以致腹痛,肛墜,溲短,舌赤,唇焦,煩渴迸迫,下痢鮮 紅,脈象洪滑。總由暑濕積滯,內治宜清火導滯法。 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清心經,(一百遍。)分陰陽,(二百遍。)推大 腸, (八十遍。)推脾土,(二百遍。)運八卦,(八十遍。)推腎水,(八十遍。)揉臍及龜尾。(各 一百遍。) 寒痢者,生冷不節,脾失轉輸,下痢白膿腸鳴切痛,面唇青白,渴喜熱飲,脈象弦弱。 內治宜溫理脾胃,佐以行氣法。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八十遍。)運八卦,(八十遍。)推脾 土, (一百遍。)推大腸,(一百遍。)天門入虎口,(八十遍。)揉臍及龜尾,(各一百遍。)運水入 土,(一百遍。)板門推向橫紋,(五十遍。)推委中後承山。(各五十遍。)凡推用姜蔥水,用 灸法,灸神闕。(見卷二,二十六頁。) 赤白痢,由冷熱不調。內治以駐車丸連理湯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運八 卦, (五十遍。)推大腸(二百遍。)版門推向橫紋,(五十遍。)摩臍腰眼,並龜尾,(各一百二十 遍。)推委中後承山。(各五十遍。)凡推用姜蔥水。 噤口痢。熱毒沖胃,腸中傳導皆逆阻似閉,身熱,舌赤,唇紅。內治以清解熱毒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推大腸 , (二百遍。)版門推向橫門,(五十遍。)摩臍腰眼並龜尾,(各一百二十遍。)推委中並後承山 。(各五十遍。) 按∶痢疾必兼濕熱停滯,氣機阻逆,不得宣通,致令里急後重,小溲赤澀。宜苦寒之藥 ,燥 濕滌熱,佐以辛溫,便能開郁行氣。故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然必分初、中 、末治之。初痢,則形氣尚強,脹實堅痛者,亟宜去積,積去,則痢止。此通因通用之法也 。其或有煩熱,喜冷脈實,腹滿,純下鮮紅血者,濕熱內盛,亟宜清利,迨經久已傷,或傷 陰,或傷陽。傷陰者,精血脂液悉從痢去,多煩躁熱渴之候,宜清潤 養陰;傷陽者,脾腎 元陽,因痢而衰,多滑脫厥逆之候,宜溫補回陽。總之,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滑脫多寒, 澀滯多熱。參之脈證,合之新久,庶幾近之,勿徒以按摩為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瘧疾

屬性:《內經,》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謂瘧疾由傷暑而汗出腠開,當風浴水受淒涼之水寒, 及秋 遇涼風束之,里邪不能外越,則隨經絡以內薄,舍於臟腑募原之間,與日行之衛氣相值而瘧 作焉。當其邪正交爭,並於陰,則中外皆寒,並於陽,則內外皆熱,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 離 ,故病得體,衛氣集則復作。治者於瘧將發時與正發之際,切勿施治,治之則病癒甚,須在 未發前二、三時,迎而奪之,方為合法。小兒胎瘧,不能服藥,用黃丹五錢,生明礬三錢, 胡椒二錢五分,麝香少許,共研末,以好醋調敷手心,男左女右,以絹包手掌,藥發自汗而 愈。如小兒未進穀食者,患瘧久不止,用冰糖濃煎湯餵之,最驗。 食瘧。飲食不節,復感風暑,寒熱交作,腹脹痞悶,面黃惡食,內治以養胃湯減參術主 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清天河水,(二百遍。)推 脾土 (二百遍。)推腎水補清,(各一百遍。)揉臍,(一百遍。)運八卦,(二十遍。)用熨法。(見 卷二,四十五頁。) 痰瘧。小兒素有痰飲,復因外邪凝結脾胃,胸悶欲吐,其證面黃目腫,內治以豁痰之藥 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 推清肺經,(二百遍。) 推四 橫紋,(三十遍。)推脾土,(二百遍。)揉臍,(一百二十遍。)揉內勞宮,(三十遍。)運八卦 ,(五十遍。)按弦搓摩,(二十四遍。)汗吐法先之。凡推法用薑湯,或桃葉汁亦可。另用桃 葉研餅,敷湧泉穴,用開閉法,(見卷二,三十九頁。)引痰法。(見卷二,四十頁。) 久瘧。邪結血絡,左脅脹滿,牽連少腹,或腎虛脾虛皆有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清天河水,(二百遍。)推 補脾 土,(二百遍。)運八卦,(一百遍。)掐二人上馬。(二十遍。)凡推用姜水,桃葉捶爛敷足心 癉瘧,但熱不寒,由陰氣先傷,陽氣獨發,壯熱,少氣,煩冤,手足熱,欲嘔,邪內藏 於心,外舍肌肉,令人消爍肌肉。內治以甘寒生津法。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推脾土,(一百遍。)運八卦,(五十遍。)推肺 經, (五十遍。)退六腑,(一百遍。)推間使、內關,(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五十遍。)搖斗肘 ,(五十遍。)清里法。(見卷二,三十七頁。) 按∶瘧證,內傷痰食積滯,外感風寒暑濕。但感有淺深,故病有輕重,所期寒則溫之, 熱則 清之,食則消之,風痰則疏導之,務須緩以圖治,不可期以速效。逐日行按摩等法三五次, 至三五日、五七日均可。嬰兒如此,大人則次數加多,日期更久,方為合法。毋欲速以圖功 ,致生他證,是謂至要。勿謂徒恃手法而不求方藥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咳嗽

屬性:肺為華蓋,職司整肅。自氣逆而為咳,痰動而為嗽。其證之寒熱虛實,外因內因,宜審 辨也 。肺寒則嗽必痰稀,面白,畏風多涕,宜溫肺固衛。肺熱則嗽必痰稠,面紅身熱,喘滿,宜 降火清痰。肺虛則嗽必氣逆,汗出,顏白,飧泄,宜補脾斂肺。肺實則嗽必頓咳,抱首,面 赤,反食,宜利膈化痰。外因在六淫,內因在臟腑,亦各有治法,而外治諸法,要不可緩。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經,(二百遍。)掐 二扇門 ,(二十四遍。)掐二人上馬,(二十四遍。)揉肺俞穴,(二百遍。)掐五指節,(二十四遍。) 掐合谷,(二十四遍。)運八卦,(一百遍。)揉大指根,(一百遍。)掐精寧,(二十四遍。)天 門入虎口,(五十遍。)痰壅氣喘,加掐嚮導,(三十六遍。)掐版門。(二十四遍。)痰結雍塞 ,加運八卦。(一百遍。)乾咳,加退六腑,(一百遍。)痰咳,加推肺經,加推脾經,加清腎 水,加運八卦,(各一百遍。)氣喘,加飛經走氣。(五十遍。)凡推用蔥水。 按∶先賢言諸病易治,咳嗽難醫。以咳嗽病因,頭緒紛煩也。徐洄溪歷三十年而後能治 咳嗽 ,其治咳嗽之難,有如此者,司命者應如何辨證,如何施治,必求百治百效,庶不愧為良工 。(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痰迷

屬性:小兒痰雍氣塞,呀呷作聲,甚至痰漫竅閉,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間,吐之不出,咽之 不入,在小兒為尤多。內治宜豁痰化痰主之。 分陰陽,(一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經,(一百遍。)推心 經, (五十遍。)推四橫紋,(五十遍。)運八卦,(五十遍。)揉內勞宮,(五十遍。)天門入虎口, (五十遍。)掐五指節,(二十四遍。)吐法,(見卷二,二十二頁。)應先用之。抑或用雞毛沾 燈窩油,掃喉中即吐。引痰法,(見卷二,四十頁。)通脈法,(見卷二,四十三頁。)開閉法 。(見卷二,三十九頁。) 小兒氣海穴,醫者以手指曲節抵之,旋又放之。以是法取痰,痰即下。此在下者引而竭 之法也。 小兒中指由根掐至尖數下,再推湧泉穴,左轉不揉,以中指對按頰車穴,用耳挖爬舌上 ,即吐痰。此在上者因而越之法也。 按∶痰由腎陽虛,火不制水,水泛為痰,為飲逆上攻,故痰清而澈,治宜通陽泄濕,忌 用膩品 助陰。痰由腎陰虛,火必爍金,火結為痰,為痰火上升,故痰稠而濁,治宜滋陰清潤,忌用 溫燥之品。龐氏雲∶天下無逆流之水,因乎風也。人身無倒上之痰,因乎氣也。痰能隨氣升 降,周身無處不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 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甚至痰入心竅則迷,癲癇抽制,則各有治法 在,不徒按摩已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頭腫

屬性:頭腫。由風溫內伏,熱毒雍遏。或發於兩頤則為 腮,或發於頭面則為大頭瘟。內 治以普濟消毒飲去升、柴、芩、連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揉兩 太陽 ,(五十遍。)運八卦,(二十遍。)揉內勞宮,(三十遍。)汗吐法先之。凡推用蔥湯,用清里 法,(見卷二,三十七頁。)解煩法。(見卷二,三十八頁。) 按∶頭腫為溫毒疫邪,疫為燥熱毒癘,從無辛溫升散之例,一切柴、葛、風燥辛熱諸品 ,皆 不可犯。外解如蔥、豉、翹、荷之屬,內清如芩,連、滑、梔之屬,下奪如芒硝、大黃之屬 。且疫為穢濁之邪,薰蒸熱痰,蒙蔽心包,神昏語譫,宜芳香宣逐,清血絡以防結閉。如犀 、葛、郁、佩、銀花之屬。煩渴多汗,如石膏、知母之屬。疹發咽痛,如犀角、牛蒡、生地 之屬。天行疫癘之氣,亟宜解毒為先,大頭瘟濕熱傷巔,腫大如斗,不速治,十死八九,豈 徒以按摩已哉。(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腹痛

屬性:腹有寒痛,熱痛,食痛,氣不和痛,脾虛痛,肝木乘脾痛,蛔動痛者,不可以不辨。 寒痛者,氣滯陽衰,面色白,口氣冷,大便青色,小便青利。痛之來也。遷緩不速,綿 綿不 已。痛時,喜以熱手按之,其痛稍止,肚皮冰冷者是也。內治以香砂理中湯去白朮主之。 分陰,(一百遍,重。)分陽,(二百遍,輕。)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五十遍。) 由胸 腹分推左右,(二百遍。)揉肚臍,(二百遍。)推補脾土,(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二十遍 。)掐揉一窩風,(五十遍。)凡推用蔥姜水,用定痛法。(見卷二,四十四頁。)艾灸神闕、 氣海各穴各七壯。(見卷二,二十六頁。) 熱痛,面赤,口氣熱,唇紅,煩渴,大便秘,小便赤,時痛時止,痛來迅厲,腹形如常 ,不 腫不飽,彈之不響,以熱手按之,其痛愈甚,肚皮熱如火灼,此真熱也。內治以清熱瀉火主 之。 分陰,(二百遍。)分陽,(一百遍。)推三關,(五十遍。)退六腑,(一百遍。)水底撈明 月, (一百遍。)清天河水,(三十六遍。)分腹陰陽,(二百遍。)揉肚臍,(一百遍。)推脾土。( 一百遍。)用清里法。(見卷二,三十七頁。) 食痛,由飲食不節,積滯不化,食入即痛,眼胞浮腫,瀉必 臭,腹必飽脹,彈如鼓 響,面黃噯酸,便後痛減,不飢不食者是也。內治香砂平胃散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天門 入虎 口,(一百遍。)分腹陰陽,(二百遍。)揉臍,(二百遍。)凡推用蔥水香麝水,用艾灸神闕、 氣海各穴七壯,(見卷二,二十六頁。)熨法,(見卷二,四十五頁。)定痛法,(見卷二,四 十四頁。) 氣不和痛,小兒初生後,束臍過緊,不知兒體漸長,束帶未松,上下氣不流通也。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分腹 陰陽 ,(二百遍。)揉臍,(二百遍。)運土入水,(三十六遍。)揉臍,(二百遍。)運土入水,(三 十六遍。)運八卦。(三十六遍。)凡推用蔥湯,用艾灸神闕三壯,(見卷二,二十六頁。) 臍輪一 ,氣海一 ,心窩一 。(見卷二,三十頁。) 脾虛痛,面色萎黃,大便少而色白,中有虛寒也。內治以香砂六君湯主之。 分陰陽,(一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三百遍。)運 水入 土,(一百遍。)分腹陰陽,(二百遍。)揉臍。(一百遍。)凡推用蔥湯,用艾灸神闕、氣海各 穴三壯。(見卷二,二十六頁。) 肝木乘脾痛,肝木克脾,肝氣無所泄,乘脾衰而痛也。其證唇白口淡,面色時青,痛則 腹連兩脅,重按之則痛止,手起又痛也。內治以四君加柴、芍主之。 分陰陽,(一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天 河入 虎口,(二百遍。)揉臍,(二百遍。)分腹陰陽,(二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運八卦坎 重,(一百遍。)推大腸,(六十遍。)運五經。(一百遍。)凡推用蔥薑湯。 蛔痛,口吐青水,痛久不歇,或一時或二時而止,或歇半日又痛,面黃唇白,或有紅點 ,脈乍大乍小,此其候也。內治理中安蛔散或烏梅丸加減主之。 分陰陽,(一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揉肚 臍 。(一百遍。)凡推用蔥姜香麝水。用艾灸神闕、氣海穴各穴五壯。(見卷二,二十六頁。) 史君子去殼火喂,或食十餘粒,或少頃又食,以痛止則停。苦楝根皮一兩,水煎濃服, 蟲即下。但體弱者酌之。 按∶腹痛一證,寒淫為多,熱淫為少,以寒則易於阻塞陽氣也。氣滯者多,血滯者少, 理氣 滯不宜動血,理血滯則必兼行氣也。先哲以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故治痛大法,不外溫散辛 通,而其要則初用通腑,久必通絡,宜審虛實治之。(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黃疸

屬性:黃膽,由脾胃濕熱鬱蒸,漸自身目如金,汗溺皆黃。經謂濕熱相交,民病癉也。丹溪雲 ∶此 如曲醬相似,濕熱久 ,其黃乃成。海藏雲∶凡病當汗不汗,當利小便不利,皆生黃。內 治以清熱泄濕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三百遍。)抱 肚揉,(一百遍。)揉臍左右旋。(各一百遍。)凡推用蔥湯香麝水。 按∶黃膽宜辨陰陽,濕熱 陽黃多瘀熱,煩渴大汗,脈必滑數,系胃腑濕熱薰蒸,與膽液泄越,上而侵肺,則發黃 。其 色明如橘子。治在胃。且有表實里實之分,表實則無汗,治宜疏表,使黃從表解;里實則二 便必秘,腹必滿,治宜下奪,使黃從里解。若表里無證,則不可汗下,惟利小便而已。 陰黃,身冷汗出,脈必沉微,系脾臟寒濕不通,與膽液浸淫,外漬肌肉則發黃,其色晦 如煙 薰,治在脾,或宜溫脾,以理中加茵陳主之。或宜溫腎,以四逆加茵陳主之。且陰黃亦有體 痛發熱者,但身如薰黃,終不似陽黃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陰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者,茵陳 茯苓湯主之。 疸∶黃病也。疸有五,身目皆黃,寒熱體倦者為黃膽;食已如飢,頭眩,煩熱身黃者為 谷疸 ;大醉當風入水,心中懊 ,不食慾吐,面黃赤斑者,為酒疸;房勞,小腹滿急,額上黑, 手足心熱,薄暮發熱者為女勞疸;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熱汗出澡浴,水入毛孔而成者 ,為黃汗。方書治法具在,則無庸贅述,若徒以按摩諸法施之,則拘矣。(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腫脹

屬性: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 水, 因肺脾腎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則臟腑脈絡皮 膚上下表里皆有之。辨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郁滯蟲積皆致之。以論治法,則宜內外兼盡為 要。 氣腫。皮濃色蒼,一身盡腫,自上而下,按之 而不起,由寒氣客於皮膚也。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 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運 水入 土,(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五十遍)。摩肚 臍左右旋轉。(各二百遍。)凡推用滾水,忌 鹽醬生冷。 水腫。先喘後腫,皮薄色澤,自下而上,按之隨手而起。因煩渴喜飲,脾虛不能制水, 水反侮土上沖肺,皮膚腫如裹水之狀。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運水 入土,(一百遍。)摩肚臍左右旋轉。(各二百遍。)凡推用蔥薑湯,忌鹽醬生冷。 按∶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謂水為至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腎何 以聚 水,腎者胃之關也,腎虛則關閉,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為水所漬,故肌肉浮腫 ,肺不能化,而反為水所凌,故氣息喘急,皆陰勝之害也。是知腫脹無不由肺脾腎者。以肺 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也。經言∶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 火也。火衰則不能蒸動腎之關門而水聚焉。須以桂附腎氣丸,蒸動其關,積水始下,以陽主 開也。此不獨治水腫,即治脹之要,亦在通陽。腫脹病在水分,以治水為主,兼理氣,氣化 ,水自化也。在氣分,以理氣為主,兼利水,水行,氣亦行也。必辨陰陽虛實,濕熱壅滯屬 陽,濁氣凝滯屬陰。陽證按之痛,陰證按之不痛。陽證起於中焦,陰證起於下焦。凡陽證必 熱,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溺赤便秘,脈數有力,為熱為實。溺清便瀉,脈微無 力,為虛為寒。陽證治在腑,法宜清,陰證治在髒,法宜溫。此腫脹之大概也。徐洄溪言∶ 脹滿證即使正虛,終屬邪實。古人慎用補法。 總之,腫證易治,脹證難治。脹證頭緒甚多,宜辨有形無形,無形宜宣通,有形可攻伐 。如 食入脹加,治在通腑,二便通調,則脹又在髒。其大概治法,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 、宜清肅、宜溫通、宜升舉、宜疏利、宜補攝、宜開郁、宜緩攻、宜軟堅化痞,宜理瘀導滯 ,總要在宣通,勿用守補,如是而已。(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積聚

屬性:諸有形而堅着不移者為積。諸無形而留止不定者為聚。積在五臟,主陰,病屬血分。聚 在六 腑,主陽,病屬氣分。《難經》既以積聚分屬臟腑,《巢氏病源》別立症瘕之病名,以不動 者為症,動者為瘕。亦猶是《難經》積聚之說也。第無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症積,其 破難。治之者,辨有形無形,在氣在血,可得其概矣。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掐 四橫 紋,(三十遍。)運八卦,(八十遍。)掐大腸,(二十四遍。)揉版門,(八十遍。)推補腎水, (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一百遍。)掐小橫紋。(二十遍。)發熱腹痛,加水底撈明月,(五 十遍。)大便秘結,加推六腑,(一百遍。)掐小橫紋,(二十四遍。)揉掐腎水。(各五十遍。 )腹痛泄瀉,加揉掐一窩風,(三十六遍。)揉臍及龜尾。(各一百遍。)凡推用蔥姜椒水,用 灸法。(見卷二,二十六頁。) 按《難經》肺之積在右脅下,為息賁;肝之積在左脅下,為肥氣;心之積在臍上,上至 心下 ,為伏梁;脾之積在胃脘,為痞氣;腎之積發於少腹,上至心,上下無時,為奔豚;其見於 臍下為症瘕,症者按之不移,有血症、食症之別;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鱉石瘕之類。見於胸 脅為痞癖,痞為結塊,在肌肉而可見。癖由內着,結隱癖而難求。既分其部,必原所起,其 初由外感風寒,內傷氣鬱血瘀,食積痰滯,凝結於肓膜,久而盤踞堅牢,以至元氣日衰,攻 補為難。如徒以按摩諸法治之,恐難奏效,所貴理其氣,氣行則脈絡通,尤宜調其中,脾運 則積滯化。其藥宜辛散溫通,乃能入陰出陽,解散凝聚,李士材有陰陽攻積丸在,然搜逐之 中,酌補元氣,務令脾胃氣旺,乃可消磨堅結。但堅頑之積聚,多在腸胃以外募原之間,非 藥力所能猝及。宜薄貼以攻其外,針法以攻其內,艾灸以消散固結,佐其所不逮也。(惕厲 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食積

屬性:食積。由乳食積滯,胸悶腸鳴,噯氣酸腐,見食則惡,或脹或痛,大便臭穢,矢氣有傷 食之 味。夾寒則面色白 ,舌苔白膩,口吐清水,食物不化,手足時冷。夾熱則面赤唇乾,口渴 ,舌苔黃膩。積久脾傷,延成疳疾。內治以健脾扶陽主之。 分陰陽,(一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運八卦,(一百遍。)分腹 陰陽 ,(二百遍。)揉臍,(二百遍。)推補脾土。(一百遍。)凡推用蔥姜水。用熨法,(見卷二, 四十五頁。)灸法,灸神闕、鳩尾、氣海各穴七壯。(見卷二,二十六頁。)吐法,(見卷二, 二十二頁。)下法,(見卷二,二十三頁。)通脈法。(見卷二,四十三頁。) 附治傷乳。陳紅曲一錢五分,砂仁五分,生薑一片,水煎服。 附治傷一切諸穀食,將所傷之物燒灰,如雞內金炙灰,磨枳實汁調服。 附治傷諸肉食及生魚膾。草果(麵包煨)五分,焦山楂肉一錢五分,研末,薑湯調服。 附治傷麵筋粽子等物,諸藥不能消化。即以本物拌綠礬燒灰,沙糖酒下。 附治傷糯米粉餅餌。用炒酒藥或酒麴三錢炒,糖薑湯下。 附治傷索粉片者。紫蘇煎濃湯加杏仁泥服之。 附治傷面傷豆腐者。生萊菔煎湯飲之。如無生萊菔,以萊菔子煎湯亦效。 附治傷瓜果生冷菜物。木香、砂仁各一錢。炮姜、肉桂各三分,麝香少許,共研末和飯 杵丸,炒山楂煎湯下。 附治傷蟹膚痛者。蘇葉一錢,生薑一塊,煎湯,加丁香汁少許服,最效。 附治傷雞卵鴨卵胸腹滿悶。生薑、大蒜泥搗汁,和開水頻咽之。 附治傷狗肉。杏仁四兩,去皮尖,和沸湯搗爛絞汁,服二次即解,或以蘆根水煮汁飲亦 效。 按∶飲以養陽,食以養陰。飲食所以衛生,實脾胃所生之本也。胃旺則多食不滯,過時 不飢 。脾運則分輸五臟,榮潤四肢。然以生冷則戕胃,饑飽則戕脾。中氣先餒,不宜專事消導。 中氣,即脾胃沖和之元氣也。脾氣以健運為要,胃氣以下行為順。胃強脾弱,則消谷而便溏 ,脾強胃弱,則知飢而納少。食傷者,胃陽虛,飽食輒噯,宜溫通。脾陽虛,多食不化者, 宜香燥。飲食留滯,脘痞腹脹者,為腑氣不宣,宜消導。小兒傷乳滯,則又宜香附、神曲、 麥芽、砂仁、陳皮、甘草之屬。可以佐按摩之法不逮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癇證

屬性:經言∶二陰急為癇厥。謂少陰氣逆於經而上行,則喉塞音喑而癇發矣。證由心腎虛怯, 肝風 膽火 逆,痰誕上壅,心包經脈閉阻,猝然暈仆,口眼牽掣,腰背反張,手足抽搐,喊作畜 聲。因其相似,分為五癇,以內應五臟也。癇證幼小為多,大人亦有之。經久失調,遂成痼 疾,一觸厥氣鼓風,涎沫升逆無制,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而倒。必待 其氣反、吐去驚涎宿沫而後蘇。內治以清痰火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經,(一百遍。)推補 脾土 ,(二百遍。)天門入虎口,(八十遍。)運八卦,(一百遍。)赤鳳搖頭,(五十遍。)按弦搓摩 ,(二十四遍。)掐威靈穴,(二十四遍。)揉中指,(一百遍。)掐總筋,(二十四遍。)灸崑崙 七壯,汗吐法先之。凡推用蔥薑湯,用引痰法,(見卷二,四十頁。)通脈法,(見卷二,四 十三頁。)開閉法,(見卷二,三十九頁。)灸法。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見卷二,二十 六頁。) 按∶石頑謂癇以補腎為本,豁痰為標,其由來不外肝腎龍雷上沖所致。丹溪以癇主痰熱 ,治 以星、半、芩、連主之。熱多者涼膈散加川連、麥冬之屬。痰多者以戴人三聖散吐之。由驚 而病者,東垣安神丸平之。總之,癇有陰陽,以先體熱螈 驚啼而後發,脈浮洪者為陽癇, 病在腑則易治。以先身冷不驚掣啼叫而病發,脈沉微者為陰癇,病在髒為難治。目瞪如呆者 不治,脈沉實弦急及虛散者皆不治,皆醫者所宜深悉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火眼

屬性:小兒兩目紅腫,由肝經有熱內蘊,風邪外襲,是為風火眼。內治以疏散主之。經雲∶火 郁發之是也。 分陰陽,(三百遍。)推補腎水,(五百遍。)退六腑,(五百遍。)推脾土,(一百遍。)推 天河 水,(五百遍。)運八卦,(二百遍。)水底撈明月,(一百遍。)掐合谷穴,(二十四遍。)推曲 池。(三十六遍。)凡推用蔥水。 按∶眼病有專科,證治甚繁,大約以內障、外障為兩門,火眼特外障中之一證耳。余於 海濱 ,遇有患風火眼者,以至於盲,就余診,詢之,則初患時,有醫者令服大黃,為苦寒所逼, 於經訓火郁發之,大相違悖,是以至此也。司命者,宜辨證,始知為何病,宜立法,方與病 針鋒相對。所惜庸工不求往訓,率爾操觚,俾天下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者不可勝數。醫術之 壞,將不知伊芳於胡底也,可慨也夫!(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臍風

屬性:臍者,小兒之根蒂也,名曰神闕。穴近三陰,喜溫惡涼,喜干惡濕。如斷臍有法,臍風 何自 而起。惟有水濕風冷之氣,入於臍中,兒必腹脹臍腫,日夜啼叫,此臍風之初發也。眼角眉 心忽見黃色,即是臍風見證,宜急治。若黃色到鼻,治猶易,到人中、承漿則難。甚至口鎖 、唇緊、頭強者不治。但臍風初見,總在初生三日之內,舌硬眼閉,口吐白沫,哭不出聲, 左右牙齦上 有硬梗,藍黃白色如雞魚脆骨形狀,或白點如粟米大,亟用銀針,將齦 硬梗 外,以及黃白點顆刺破,以青布蘸濕扭干,塗以墨汁。內治用防風一錢煎服。 分陰陽,(七十遍。)推三關,(五十遍。)退六腑,(七十遍。)運八卦,(五十遍。)推肺 經, (五十遍。)揉外勞宮。(二百遍。)凡推用蔥薑湯。燈火 法,於兒囟門、眉心、人中、承漿 ,兩大指少商諸穴各一 ,臍輪六 ,未落臍帶,於帶口一 ,既落,於落處一 ,共十三 。其腹有青筋叉縫處均宜 。(見卷二,三十頁。) 按∶臍風證,每起於斷臍不慎。夏禹鑄以為風入腹,附於肝,肝竅在目,眼角黃也,肝 木乘 土,鼻準黃也。以致入腎入心,口撮舌強也。及早治之,以 法為要,猶可告痊。(惕厲子) 鵝口,起於初生之小兒。口內白屑,試去復生,重則滿舌上 疊疊腫起,狀如鵝口,開 而不 合,哭聲不出,乳食為難。或生牙齦上下,名曰馬牙,皆由心脾胎熱上攻所致也。藥以清熱 瀉脾主之。 推食指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分陰陽,(三十六遍。)撈明月,(三十六 遍。)打馬過天河。(三十六遍。) 扁銀簪腳,將牙齦刮破出血,以軟絹拭淨,磨陳墨汁塗之。頭髮蘸井水拭口,再以白礬 燒灰二錢,硃砂水飛二錢,馬牙硝五錢,研末,用白鵝糞水攪取汁,塗舌與口角上即愈。 按∶鵝口一證,在胎時受其母飲食熱毒之氣,蘊結心脾,因之甫生後,即發於口舌之間 。內 治以清熱瀉脾為主,外治如所列諸法足矣。倘不急於求治,必將口舌摩爛,不能吮乳,則命 難痊也。(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牙疳

屬性:牙疳,由內蘊胎毒,外感熱毒,毒氣上攻,牙根潰爛,隨變黑腐,臭穢難聞,辨證最速 ,名為走馬牙疳。內治以瀉毒清熱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清天河水,(二百遍。)水 里撈 明月,(五十遍。)搖頭,(三十遍。)凡推用香麝蔥湯水。金棗砒一枚,用紅棗一個去核,以 紅砒黃豆大一粒入棗內,濕紙重重包裹,慢火上 至煙盡為度,研細末。穿腸骨一錢,(即 狗屎中未化骨,於白色屎內尋之即得)珍珠、牛黃各五分,冰片八分,廣木香一錢二分,銅 綠二錢五分,人中白( )三錢。共八味,各研細末,秤准和勻,先用防風二錢,馬兜鈴三錢 ,甘草一錢,煎湯洗患處。以舊青布拭淨毒血,用前藥末一分,磨陳京墨調藥擦之,大有神 功。韭根松蘿茶各二錢,煎成濃汁,乘熱以雞翎蘸洗患處,去淨腐肉。 按∶牙疳一證,因熱毒攻胃上發,齦肉赤爛腫痛,口臭出血,牙齒脫落,穿腮蝕唇,病 勢危 急。外用前藥敷之,內治如芩、連、硝、黃、蘆薈、蕪荑、雄黃之屬。或加犀、羚、白虎之 品, 以清火解毒為先,方期有濟。然此證專恃胃強能食,堪勝峻藥,否則終無生機也。(惕厲子) 脾之脈絡系舌旁,肝之脈絡系舌本,心之脈絡系舌根。心脾蘊熱,則氣血俱盛,腫附舌 根, 其形狀似舌,如舌下又一小舌,故曰重舌也。宜針刺出血,向旁挑之,不可深刺正中主筋之 上也。內治以清心泄熱主之。 分陰陽,(二十四遍。)推食指三關,(三十六遍。)推心經,(三十六遍。)推脾經,(一 百遍。 )推六腑,(三十六遍。)運八卦,(三十六遍。)運水入土,(五十遍。)清天河水。(三十六遍 。)凡推用蔥湯。 按∶《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所列吐舌、弄舌、木舌、以及重舌等證。僅例重舌,有舉 一漏 萬之弊。吐舌,則面紅,尿赤,口渴,煩躁不安,宜導赤,瀉心火也;弄舌,以兒舌在口內 搖動者,唇焦舌干,煩熱便穢,治以瀉黃湯,藿、防、山梔、石膏、甘草之屬。木舌者,舌 硬如木,不能轉動,內治以瀉心熱,外以紫雪丹塗舌上,是將《心法》所列者補其闕也。然 是書祗列二十四證,遺漏甚多,亦以仍周氏之舊爾。(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喉痛

屬性:喉以納氣而通於天,咽以納食而通於地,會厭 乎其上以司開 ,惟其為心肺肝腎呼吸 之門 ,飲食聲音吐納之道,關係死生,為害速矣。經雲∶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其證喉痹為總名 ,而風溫喉痛為多,亦宜內外兼治。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掐心經,(五十遍。)掐總 經, (五十遍。)清天河水,(五十遍。)水底撈明月,(五十遍。)瀉腎水,(五十遍。)二龍戲珠, (三十六遍。)運斗肘。(五十遍。)凡推用蔥姜水。 按∶程鍾齡外科十法,喉腫不刺血,喉風不吐痰,喉癰不放膿,喉蛾不針破,皆非法也 。凡 使刀針,切勿傷蒂丁,以及舌根等處。尤氏以喉痹屬痰,喉風屬火,總因火鬱熱毒,致生乳 蛾等證。治宜去風豁痰,解熱開郁,其證自痊。初病寒熱者,須疏散,迨二便秘結,系有實 火者,以下奪之法主之。不可驟用寒涼,以痰實結胸,遇寒不運,漸至喘塞不治也。其氣急 閉塞欲死者,亟用吹法、吐法、針法。其吹也,硼砂膽礬末,或皂角末少許吹鼻,噴嚏即開 ;其吐也,搗皂角浸水,以水灌入即吐,或新汲水磨雄黃灌入亦吐,或雞鵝翎蘸桐油一、二 滴,入百沸水,以箸敲水,即用雞鵝翎入喉探吐;其針也,用三棱針於喉腫處刺血出。若口 噤針不能入,如手足冷,以水溫之。刺少商穴,左右皆刺二分,出血,口即開,喉即寬。或 針照海、然谷四穴,使血出如珠,皆可求愈也。若刺少商穴,血出散而不收者為無治。近時 有爛喉痧者,最為險惡之證。初起憎寒壯熱,咽痛渴煩,宜辛涼清散。若驟服寒涼,外邪益 閉,內火益焰,咽痛愈劇,潰腐日甚矣。至丹痧透發,已無惡 寒等證,則宜寒涼泄熱,不宜雜進辛散,煽動風火,致增腫腐,必致滴水下咽,痛如刀割, 此證由感風火濕熱而發,治法因風熱者,主清透。以普濟消毒去升柴主之。因濕熱者主清滲 ,痰火凝集者主消降,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止。所慮者,毒氣深伏,郁不能發,為悶痧之 證。邗上患此者甚多。一由疫毒內陷,一由庸醫誤治。用柴葛升麻,一切辛溫風燥之品,升 提 熱毒,入於咽喉,市醫坐蹈是弊,俾病者即歸冥路。噫,此誤治也。醫者不自知,病家不能 知,而病而死者或有知,死者能甘心哉?余有《痧喉正義》續出問世,海內諸君子,有以匡 正之,則幸甚矣。(惕厲子)


<目錄>卷四·列證

<篇名>赤游丹

屬性:赤游丹,由胎中熱毒,或生後過於溫暖,以致熱毒外發,皮膚紅腫,色若塗丹,遊走不 定,行於遍身,故曰赤游丹。發於頭面四肢而內歸心腹者不治。內治宜清熱解毒主之。 外治宜用砭法。砭去惡血,以鮮豬瘦肉切片貼之。其破爛處,用明雄黃、銀硃等分研細 末糝之,確有神效。 按∶是卷列二十四證,雖病證所遺甚多,而治法不事湯藥,因小兒不喜藥,於小兒最宜 。按 摩各法,是亦靈素所燦着者。市醫不知遵經,而以淺近菲薄視之,不讀古書,妄生議論,鳳 也而以為雞矣,龍也而以為蛇矣。醫術之壞,非一日也。然予不敢謂采輯各法,足以告備, 俟將湯液方法, 集成書,以補是書之闕,就正海內諸方家以匡不逮,斯則纂述之愚忱,不 能自己者爾。(惕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