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辦工業必須堅持為農業服務的方向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縣辦工業必須堅持為農業服務的方向

——江西樂平縣電機廠的調查報告
上饒專區革委會報道組 《人民日報》記者
1969年3月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江西省樂平縣電機廠,是在毛主席關於工業必須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光輝思想指引下,在一九六六年九月創辦起來的。全廠只有四十七個人,六台舊機床。過去這個縣不能製造電器設備,機器修理也是「小病送南昌,大病進庫房」。有了電機廠以後,全縣抽水、照明、加工各種電器設備,已做到大修不出縣,並能成批生產小型電動機、多種型號的變壓器。到一九六八年底,這個廠用自己生產的變壓器等,裝備了十五個電力排灌站。初步統計,全縣由電機廠解決配套設備而擴大的灌溉面積達二萬八千餘畝,裝備了社、隊加工工廠一百六十九個,相當於該廠創辦前全縣社、隊加工廠總數的四倍。同時,還為社隊培養了一支亦工亦農的技術隊伍。

縣辦工業必須為農業服務[編輯]

樂平縣電機廠堅持為農業服務的正確方向,經歷了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種思想的激烈搏鬥。這個廠一創辦,就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確立了為農業服務的堅定方向。工人們認識到,縣辦工業服務的對象是農業,如果不立足農村,不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就不能生根發展。但是,採取什麼辦法來創辦電機廠?圍繞這個問題,曾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有人說,「電老虎」的屁股可不是好摸的,要想滿足農業的需要,就要上面撥款,建大廠房,買洋設備。工人們卻說:「什麼大廠房小廠房,只要按毛澤東思想辦事,雞窩裡也能飛出金鳳凰。」貧下中農更是全力支持,熱情鼓勵。沒有廠房,水上運輸公社就騰出汽車庫房給電機廠作廠房;經費不足,有十個集體單位很快籌集了一批資金。在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下,電機廠工人堅持因陋就簡,沒花幾天時間,沒用國家一文投資,就投入了生產。

電機廠創辦初期,由於資金困難,又出現了「為農業」還是「刮農業」的兩種思想鬥爭。有人認為「修電機,沒有底,多收幾個錢,算不得啥問題」。走資派更是妄想利用資金困難,扭轉為農業服務的方向。但工人們毫不動搖地說:「我們有一雙手,毛澤東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他們對走資派說:「農業是基礎,你們想扭轉我們為農業服務的方向萬萬辦不到!」電機廠就這樣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成為一個打不爛,壓不垮的為農業服務的堅強的社會主義企業。

為農業服務的路子越走越寬[編輯]

樂平縣電機廠成長的過程,也是這個廠的工人為農業服務的思想不斷勝利的過程。

開始,有的人認為,廠小設備差,能把送上門的電器設備修好就不錯。後來,工人們反覆學習了「老三篇」,檢查自己是否樹立了為農業服務的思想,是「等上門」修理,還是「走上門」修理。通過學習,大家認識到「等上門」和「走上門」雖只一字之差,卻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服務態度。於是,他們抽出四分之一的人,組成兩個支農小分隊,帶着「老三篇」,背着工具袋,爬山涉水,分赴全縣各公社、大隊,一邊宣傳毛澤東思想,一邊修理電器設備,進行調查研究。在三個月中,他們幫助社、隊修好了近兩百件電器設備,使五十多台死機復活。鍾家山公社獅子山電力排灌站一台電動機壞了,兩千多畝稻田受旱,貧下中農只好用人力車水,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支農小分隊夜以繼日地為他們趕修,在很短時間內,就使這台癱瘓了近一年的電動機投入了抗旱鬥爭。貧下中農說:「電機廠的路向農村通,人往農村走,這條路硬是走對了。」

隨着農業的發展,貧下中農對機械化、電動化等要求越來越迫切,電源問題解決了的地方,要求增添設備,擴大生產;沒有電源的邊遠山區,要求小型發電機。工人們感到,只修理機器不製造產品,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於是,他們克服了廠小人員少,設備條件差,一無圖紙,二無技術員,三無原材料等重重困難,在貧下中農的幫助下,製造成功了第一台變壓器。現在一些邊遠山區也用上了電,貧下中農高興地說:「點燈不用油,碾米不用牛,水往田裡流,年年保豐收。」

為了更好地為農業服務,電機廠工人通過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先後製造各種電器、電機一百多件。僅今年一個多月生產的為農業服務的變壓器就超過了去年全年。貧下中農讚揚他們的路子越走越寬了。

樂平電機廠工人在為農業服務的實踐中,不僅為農村修機器、出產品,還為貧下中農培養亦工亦農的技術人材。他們先後辦了兩期半工半讀電機學校,共培訓了一百零七人。現在,已有十七名從電機學校畢業回到農村的學生,能夠自己就地修理電器設備。此外,電機廠還採取現場「帶徒弟」的辦法,幫助社隊技術隊伍成長,使技術大權牢牢掌握在貧下中農手中。

這樣的工廠貧下中農最歡迎[編輯]

樂平縣電機廠規模雖然很小,但在廣大貧下中農中的聲譽卻很高。工人們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在為農業服務的正確方向指引下,使電機廠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發揮了它特有的作用。

一、樂平縣電機廠工人以高度責任感全心全意為農業生產服務,體現工人階級對貧下中農的熱情關懷和支援,大大鼓舞了廣大貧下中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鬥志,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貧下中農說:我們從電機廠得到的不只是帶動機器的「電動機」,而是工人階級的「推動力」。禮林公社的發電機壞了,電機廠的工人涉過齊腰的深水,冒雨跑了二十多里路,幫他們及時修好。在為發展農業的共同目標下,電機廠工人和人民公社社員建立了新型的廠社關係和工農關係。

二、樂平縣電機廠堅持從貧下中農的實際需要出發,因地制宜安排生產,大大加速了農村機械、電動等建設的進程。電機廠建立僅兩年多,全縣電灌電排站裝機容量就增加一倍多,農村電力加工業擴大四倍多,農村照明用電也增加百分之四十。港口公社鳴山大隊連年豐收以後,迫切要求改變人力排灌和手工加工的落後狀態。一九六七年底,電機廠支農小分隊在這裡實地調查,實地設計,給他們生產了一台小型變壓器、兩台小型電動機,很快就幫助這個大隊實現了軋花、機米、磨麵、榨油的機械化,排灌動力化,照明電氣化。

三、打擊了農村資本主義自發勢力,在鞏固農村社會主義陣地方面顯示了縣辦工業的強大威力。有個時期,樂平縣出現少數搞投機的人趁農村電器設備修理困難的空子,高價承修,挖集體經濟的牆腳。電機廠的工人發現這樣的問題,總是挺身而出,給以有力的反擊。貧下中農稱讚電機廠是社會主義的好工廠。

四、樂平縣電機廠由於不斷地用毛主席「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思想武裝自己,因而深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這就為電機廠的不斷鞏固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個時期,廠里人力、物力、財力遇到困難,貧下中農從四面八方給以支援,有的派人來廠幫工,有的送來大批原材料,有的把辦電的公共積累借給電機廠使用。他們說:「電機廠支援農業生產,我們也要支援電機廠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