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友漁齋醫話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友漁齋醫話
作者:黃凱鈞 

[編輯]

醫之為言意也。俞扁之方,和緩之術,通乎治國,功在活人,斯言雖小,可以喻大。退庵黃先生,希夷養生,淡泊明志,學進乎道,藝通乎神。大還菊泉之旁,小隱橘井之側。凡夫炎帝百草之譜,黃庭六根之書,康伯市上,壺史探奇;扁鵲篋中,鏡經測要,莫不擷我靈素,洞其神明,以回膏肓,以達腠理。良醫良相,胥在是矣!請志簡端,以為嚆矢。

甲戌春仲陽湖愚侄劉嗣綰頓首拜題

自記

[編輯]

予少多疾,年十九,先君辭世,因棄舉業,涉獵岐黃之學。嘗慨世之昧者,非養奸為盜,即誅伐無過,乃立志為醫。遇有難治之症,遍翻方論,每至深夜,燭屢見跋,不倦也,必得其要領而後已。如是推原究本,漸有所獲。初,母氏年衰欠安,擇藥物所宜,調治奏效,心竅喜悅。至於家人輩,遇有不適,為之處方,亦多霍然,遐邇延就,歲無虛日。積今垂四十載,雖系偏知,而自問不致誤人,乃着醫話六種。凡人以攝生為第一,故首輯一覽延齡一卷。集平生見聞,有俾於學人,作橘旁雜論二卷。《靈》、《素》、《難經》,為醫者根柢,然非經年累月,難以窮其奧旨。今以急就之法,匯以五臟見症,虛實用藥之宜,亦可領其大意,編上池涓滴一卷。傳雲∶空言無補,必見諸實事。錄肘後偶鈔二卷。治病之法,前人大備,而頭緒紛紜,遽難從事。今以短章包括,直指源流,兼附藥宜,作證治指要一卷。其藥籠短劇一卷,間出新意,非止辭簡,而實切於用焉。其知我者,諒不至覆瓿;不知我者,亦任其訕誚耳!前梓《友漁齋詩集》十卷,茲刻醫話八卷。齋名仍存其舊。

時嘉慶十有七年歲次壬申花朝退庵居士黃凱鈞自記

第一種

[編輯]

一覽延齡一卷

[編輯]

松有千年之固,雪無一時之堅。若植松於腐壞,不期而必蠹;藏雪於陰山,歷夏而不消。違其性則堅者脆,順其理則促者長。物情既爾,人理豈殊?然則調攝之術,又可忽乎?人之胚胎,賴父母精血凝結而成。及至十月胎完,則父母精血一點也用不着,止做得一個胞胎。其中得父母一點神氣,日漸長大,其精血惡濁之物,日逐翻出。至十月滿足,翻天覆地,HT (和去聲)地一聲,脫胎出世,其父母惡濁之氣,還不能盡;又去口血,剃胎髮,每月變蒸,輪為疹痘;至七八歲,又毀齒更生,然後氣體漸清。知慮漸長,別立乾坤,自成造化;漸至十五六歲,再為父母矣。豈非天地一團至真之氣所成乎?人不自愛,淪於夭札,不能延年立命,實為可惜!

附胎育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古之制也。今人以病男羸女,為不了而畢姻;或男女病患新瘥,以吉日之迫而結婚。病蛾無能繭之蠶,破蕊無結實之果。少年少女,三關神逸,五神志蕩,房中分外,業種成胎。或侏儒不振;或巨首瞠目,雖具人形,實無聰慧。其次學術行淫,執法無戒, 鬼使神,產男生女,望之不似。余實見之,每為憐憫。

附胎教受娠之後,始終無犯,則胎氣真純,可無小產之患,而有靈光入夢;或有瑞氣相憑而生賢良君子。是以古今史傳分明,五祖山誡禪師,慕蘇老泉而為東坡學士,武夷丹士,投真漆匠之家,而產西山先生;嵩道者,受史衛王之供,而出嵩之丞相。凡投胎奪舍之靈,常有神童茂異之士。故胎教之法,使孕婦常觀良金美玉,瑚璉 簋之器,又聽講誦經史傳集,而使秀氣入胎。欲其生而知之,是乃仁術也。投胎奪舍之說,吾儒所無;胎教之法,自不可少。(以上二則雖非攝生,實立命之原。)

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不出則不入。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久,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養生者能存其神,則氣自裕;神之所至,氣亦隨之而往焉。盈天地間皆氣也。長生久視之術,其要在此。人顧損精以耗其氣何哉?

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為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久談多笑,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急行喘促,傷也;善怒鬱勃,傷也。積陽至極早亡,早亡非道。是以養性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極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致積聚,飲多則成痰癖也。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遠願廣志,不欲規造異功。冬不欲極溫,夏不欲過涼;及露坐星夜,眠不動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勝。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久則損壽耳。《養生要訣》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

胸臆之設,猶宮室也;肢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川也;腠理之間,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則國亡,氣衰則身謝。

又曰∶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不實,多怒則腠理血逆,多樂則心神蕩閒,多愁則面目焦枯,多好則智慮潰溢,多惡則肺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逆。此乃伐人之生,甚於斧斤;蝕人之性,猛於豺虎。

又曰∶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詐欺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則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嘆,行一惡則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形神安靜,災病不生矣。

長生之道,莊子一段,亦自好看。如雲∶黃帝問廣成子,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曰∶善哉問!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人果能無勞爾形,無搖爾精,長生之道,可以無俟外覓。

眼者,神之牖;鼻者,氣之戶;尾閭者,精之路。人多視則神耗,多息則氣虛,(氣急之謂。)頻好內則精竭。務須時時閉目以養神,日逐調息以養氣,緊閉下元以養精。精充則氣裕,氣裕則神完,道家謂之三寶,又謂之大藥。此非惑於異端之教,實吾儒養生之常理耳。

精存於目,則其視明;精存於耳,則其聽聰;精留於口則其言當;精集於心,則其慮通。故閉四關,則終身無患。又口中欲不出謂之扃,外邪不入謂之閉。中扃外閉,何事不節;外閉中扃,何事不成。合文子之二語觀之,人何可不愛精而遠欲耶!

人生類以眠臥為宴息,飲食為頤養。不知睡臥最不可嗜,禪家以為六欲之首,最損神氣。飲食亦不可過多,最能抑塞陽氣。升降失度,將以養生,實以殘生也。君子夙同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素食,當使腸胃清虛,則神氣周流,陰陽得位。此最養生之道,若肆志茵褥,恣啖濃鮮,殊非調護所宜也。

男子八歲而陽精生,十六歲而陽精泄,八八六十四而陽精竭。女子七歲而癸水生,十四歲而癸水降,七七四十九而癸水竭。予嘗驗之,男子之壽多阻於六十四歲之外,稍有不謹,多生腫脹風痹諸疾,而損壽元。故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女子之壽,多阻於四十九歲之外,稍有不謹,則多生崩淋中脘諸疾,亦多損壽元。故知命者,於此耗竭之時,尤宜加謹,此真人鬼關捩也。

邢和叔言∶吾曹常須愛養精力,精力稍不足,則倦所臨事,皆勉強而無誠意,接賓客言語尚可見,況臨大事乎?大抵能慎保始終者,卻疾延年,老當益壯。雖有貧富之異,而營衛沖融,四時若春,比之抱病而富且貴,已為霄壤之隔矣。況能進進不已,則非常人所可知也。

青州錄事參軍麻希慧年九十餘致仕,唐太宗問攝生術。對曰∶臣無他術,惟是少情寡慾,節聲色,薄滋味而已。唐柳公度年八十,有強力。人問其術。對曰∶平生未嘗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以元氣佐喜怒。宋呂許公為相,問服食之法於任恭惠公。公曰∶不曉養生之術,但中年因讀文選有悟耳。謂∶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許公深以為然。觀此三說,則養生之道,可以懸解,若夫煉服食以冀長生。此則方士之妄談,高明之士,慎勿惑焉!

唐同州刺吏孟銑致仕歸伊芳陽,年雖晚暮,志力如壯。嘗謂所親曰∶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竊謂∶善言莫離口,則德崇而福濃;良藥不離手,則病去而身康,固長久之術也。然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物療身病,又當法療心病,不尤為愈哉!

前明道林蔣先生偶抱疾病,歲乙亥病益甚,噦血幾不起。先生乃醫藥借寓道林寺一室,只以一力自隨,閉目趺足,默坐澄心,常達晝夜,不就枕席。一日忽香津滿頰,一片虛白,炯炯見前,猛然有省之間,而沉 已霍然去體矣。先生嘗曰∶某讀關洛諸書,見得萬物一體,未敢自信。直到三十二三歲,因病去寺中靜坐,將怕死與戀老母念頭一齊斷卻,如此者半年余。一旦,忽覺此心洞然,宇宙渾屬一身,呼吸痛癢,全無間隔。

宋晁文元公名迥,字明遠。天資純至,年過四十,登第始娶。得鍊氣服形之法,謝事燕居,獨處道院,不治他務。戒家人無輒有請,惟二膳以時而進,既畢即徹,若祭享然。其言曰∶辯不如訥,語不如默,動不如靜,忙不如間。又雲∶清勝於濁,靜勝於動,忘勝於思,默勝於語,性勝於情,五勝習熟,乃入道之漸門也。晚年耳中聞聲,自言如樂中簧,以為學道靈應之驗,享年八十四而卒。

世言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老饕,此言老人饕餮嗜飲食,為永年之相也。此語未必然。飽食胃氣不展,多生疾患,藜藿次之,膏粱為甚;冬春次之,夏秋為甚。四分律載比邱有病,先斷飲食,亦一法也。猶憶先大父文相公,體中稍有不適,即禁飲食;年九十二卒,終身無臥床之病。胃氣運動故也。更見曹慈山先生,食精而少,不用晚餐,壽近百歲。傳聞大學士張公玉書,早飯一盞,食物無幾,至暮惟服凍米湯一碗,年近期頤。蓋食取補氣,不飢即已,飽是眾疾;至用藥物消導,尤傷和也。蘇公每與客食,未飽已舍七箸。予有五節一篇,其節食曰∶美味雖悅口,脾弱運化難,老饕且任彼,負腹自安。亦從閱歷而得。

稽康《養生論》曰∶神農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眩元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腑臟,醴醪鬻其腸胃。芳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而攻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內外受敵〉體非木石,其能久乎?

《抱朴子》曰∶凡養生者,欲令多聞廣見,而擇善焉〉偏修一事,不足賴也。又患好事之徒,各挾其所長;知元素之術者,則曰∶知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惟行氣足以延壽矣;知屈伸之法者,惟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惟奇藥可以無病矣。學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文中子曰∶善養生者,先寢食而後醫藥。此言簡而有味。

孫真人《衛生歌》∶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能寶之,洪範五福確為最。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次求長生須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還去火不生灰,人能戒性還延命。貪慾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因保此身。心若太費費則勞,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世人慾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春噓明目夏呵心,秋 冬嘻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發宜多梳氣宜煉,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崑崙,雙手揩磨常在面。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來辛減少加酸。季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能調少病纏。春寒莫使錦衣薄,夏月汗多須換着,秋冬覺冷漸加添,莫待病生才入藥。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心旺腎衰色宜避,養精固腎當節制,常令腎實不空虛。日食須知忌油膩,太飽傷神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飢餐渴飲莫太過,免至膨 損心肺。醉後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逸。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飲酒可以陶情性,劇飲過多防百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傷命。慎忽將鹽去點茶,分明引賊入人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坐臥防風吹腦後,腦後受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入五內成災咎。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魚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百病侵。不問住家或住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宜端肅畏天威,靜坐澄心須謹戒。思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留余福,免致中年早白頭。頂天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難報罔極恩,朝夕焚香拜天地。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更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本草衍義》總序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以精神徇智巧,以憂患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餐嗜辛酸,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當,辯爭倍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為之病矣。久處濕地,強力入水;縱慾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此皆不思而自取之也。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平;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無欲,腎水自足。此皆吾生藥石,人當請事斯語。

人知惜生,每逢節氣,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夏至欲宜節,冬至欲宜絕。蓋二至陰陽消長之際,損人更甚。當一陽初生,其氣甚微,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易稱至日閉關。《內經》∶「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故保養精氣,為來春發生之本,退遠帷幕,較夏至為尤要也。

《養氣訓》∶一少思慮養心氣,二莫嗔怒養肝氣,三薄滋味養胃氣,四少言語養肺氣,五節房室養腎氣。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

譙國華元化善養性,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授術於元化。嘗語普等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人體常搖動,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因馬念車,因車念蓋;趑趄囁嚅而未決,寤寐驚悸而不安。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兩腎中間,白膜之內,一點動氣,大如筋頭,鼓舞變化,開合周身,熏蒸三焦,消化水谷,外御六淫。內應萬慮,晝夜無停,八面受敵。由是神隨物化,氣逐神消,營衛告衰,七竅反常矣!噫!業識茫然,安有止極,是在人知足知止耳!

人之始生,其氣日向上升。故齒毀復出,發剃再生,志慮聰明日長;及真精既溢之後,其氣日漸下降。初則便溺處毫毛,次則兩脅下毫毛,精神已虧於體矣;又次則兩頰生髭髯,精神已虧於首矣。然猶有精血充滿,髭髯毫毛尚黑;迨至中年,則精血不能充滿,而頤頰皓素,霜雪滿顛,齒落不生,發落不出矣。君子見其征,則知其內;驗其符,則省其中。而頤體養精,惜氣存神,雖若逐亡,猶恐不及,況縱慾以戕生,損身以促命乎?

血肉之軀,未嘗無病。鳥獸亦血肉也,巢居穴處,飽而後己,何以無病?馬牛鷹鷂,亦鳥獸也。乃亦有病何也?以鳥獸未嘗受羈 ,而馬牛鷹鷂,則轡縶任人故耳。夫人,勞心勞力,為治人事人之所役,使安得不為諸疾之所侵。君子見其始,即知其終。善為心主,不為形役,病安從生?

宣和中,一兵偶為車傷,蹩不能行。遇一道人,敷以少藥,步履如初。兵大感激,遍游天下,訪求其人,少致謝悃。一日復遇諸途,哭泣拜謝。道人曰∶吾施恩於人多矣,誰如子者,授以秘訣,兵遂得道。文子聞之,詣兵問道,兵曰∶清靜是道,簡易為上。文子頓若有省。

噫!知清靜之為道,與簡易之為道,何俟他求!

黃退庵動靜說∶世間物龜靜而壽,蟾蜍亦靜而壽;鹿動而壽,猿亦動而壽。蓋龜與蟾蜍能服氣,鹿與猿得良草美果,更逍遙於山林,故皆獲永年也。如牛馬亦一靜一動,不能長年者,為系役於人者也。前人多稱人能靜默必長壽,其理果然。有好動者,亦長壽。要知動靜於人,不可勉強。喜靜則靜,喜動則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皆人之常情也。更如靜中亦動觀書,動中亦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心情開曠,則謂之養生也可。若心情不開曠,靜亦不是,動亦不是。最靜之人,食後亦宜散步,以舒調氣血;好動之人,亦宜默坐片時,以凝形神。如此雖不服氣,不居山林,亦往往能至大年。

養生家每講導引,如抱崑崙,鳴天鼓,撼天柱,暖心腎,摩足心,漱津叩齒諸法,更有般運演五禽等術。人能久習常行,亦去宿疾,身強耐老。非不願習焉,奈余心疏野,必欲根據時合刻而行,反覺為難。舊有自述詩∶衛生有術翻嫌苦,固齒無方悔嗜甜一聊,正謂此也。但於五更叩齒,晨起用冷水漱口,亦能固齒。夜間設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漱津滿口,作三次咽,如是數行,所謂華池之水,能降浮火。蓋叩齒漱津,亦不可廢。余皆非予所知,故概不錄。修煉家有黃芽白雪,嬰兒 女,金童木母,鉛汞龍虎諸名,不過人之五臟氣血別號耳。

更以精氣神為三寶,為大藥,其法迴環顛倒,順受逆行。故《參同契》單說易象,蓋易亦逆數也,非有傳授,雖魏伯陽復生,亦不能從事於其間。予不解修煉之術,而於五臟氣血,亦可粗述。心為一身之主,使寂然不着一念,我未見其人,亦難到此境;先賢主敬之說,亦不過不使放逸,收此心在腔子裡。有事即應,如鏡照物;過後便無,常活潑潑地,養個歡喜神。能如是,於心為不負矣。肝主木,應風,應東方,應春令;木喜條達,喜滋養。能無怒無郁,逍遙自得,則於肝為無負矣。脾主土,應中央,應長夏,喜香燥,喜動靜有節。能不過勞,節飲食,則於脾為無負矣。肺主金,主氣,應西方,應秋令,為嬌藏,畏冷畏熱,畏憂思。能未寒先衣未熱先解,不飲過熱之酒,少言語事,怡情悅志,則於肺為無負矣。腎主水,應北方,應冬令,喜潤惡燥,畏窮思極想,畏色慾損精。能恬淡寡慾,少飲火酒,並金石之藥,則於腎為無負矣。人能留心五負,雖不燒丹鍊汞,其去長生久視之法不遠矣!

嘗閱養生之說,惟天隱子所着八篇,包括妙秘,簡而易行,長生久視,無出是書。自伯陽以來,此為最矣。其曰神倦,人稟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折;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又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也,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故曰易簡,神仙之德也。(至道不繁,至德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

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言學也。又曰∶易有漸卦,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

曰∶澡身虛心。澡身者,非湯沐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摩擦暢外者也。齋戒者,齋乃潔淨之務;戒乃節約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百物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敗腐閉氣難化之物勿食,此所謂調中也。手掌摩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此是形骸調理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何謂安處?非華亭邃宇,重 廣塌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屋宜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捲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亦安矣。明暗尚然,況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不傷哉!太多情慾,太多事慮,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何謂存想?曰∶存謂存我之神,想為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終日視他物,故心亦逐外走;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營營浮光,未嘗內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神,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坐忘者,目存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知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曰∶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問者有悟而退。

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也?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即不能解。)安處謂之間解。(言無間心即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即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即不能解。)信間慧定,四門通神,謂之身解。故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齋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涅盤法∶華楞岩皆一性。)入四真如,歸於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於無為。)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真物我,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五歸一門。(謂五歸於漸、終同仙矣。)按∶天隱子,即唐時天台司馬承禎也。意者,不欲自顯其名耶!

稽叔夜雲∶服藥求汗,或有未獲愧情一生,渙然流漓,情發於中,而形於外,則知七情之傷,人顯而易見。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此段亦說得明確可聽。

《保生要錄》曰∶衣服濃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濃;盛熱夜臥,大伏亦必着單;冬月綿衣,莫令甚濃,寒則頻添數層。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故寒時而熱則減,則不傷於溫;熱時而寒則加,則不傷於寒。寒熱不時,妄自脫着,則傷於寒熱矣。寒欲漸着,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寧使略溫為得;胸上至頭,不妨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衣為汗濕即易,薰衣火氣未歇,不可便着。夫寒熱均平,形體適中,則疾疚不生,壽年自永。補寒月之被,或綿或絮,不可過濃,亦宜逐層添蓋;至春漸暖漸減,被須四五床,方能隨時應用;濃被綿絮不可過五斤,薄以一斤為止。初春天驟暖,仍蓋濃被,必至傷溫。否則手足舒露,反致受寒,故被須濃薄隨時,寒暖消息,乃為善養生也。

又曰∶飲食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榮衛四肢,不可極飢而食,極飽而徹。

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得凍齒。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鹽。凡食汗出,勿令洗面,令人少顏色。夏月飲酒,切莫當風,最易受病。醉飽之後,切忌便臥,此非病尋人,人自尋病也。又人家自造米麵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

春季攝生。遇風日融和,當從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凝眺,用濾滯懷,以暢生氣不可默坐,以生他郁。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備袷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

夏季攝生。夏至後伏陰在內,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宜從虛堂靜室,水亭木陰,潔淨空敞之處,遠卻賊風,自然清涼,心宜恬淡,冰雪胸懷,不可以熱為熱,輒生熱惱。其於肥膩當戒,不得坐臥星下,睡着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風入腠理,漸迫臟腑,其患不測。

秋季攝生。近年天氣遲緩,往往早春多寒,早秋多熱;晚春尚寒,晚秋尚熱。時過中秋,尚有裸體洗浴者。故早中二秋,調攝與夏同。諺雲∶人過七月半,可稱鐵羅漢。蓋謂三伏炎蒸,啖生冷,愛風涼,表學受傷。當秋風束縛之時,汗孔閉塞,伏邪欲泄,或瘧或痢作焉。攝生之士,能謹於夏,再謹於夏秋,可無瘧痢之患矣。然石成金改;人過八月半,方為鐵羅漢。蓋謂七月中至八月中三十日,尚有流金爍石,庚金亢伏之候,正宜留心保養,有深意在焉。

冬季攝生。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日光。設遇早起,須飲溫酒一杯,食物少許,既冒大風霧露,亦不致中傷,胃實肌充故也。大寒之時,宜處密室,多燒香爐,以藉暖氣,不得用大火烘炙,損人。手足應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令人煩躁。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

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陽氣內蘊之時,若加湯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節疏薄,易於感動,多生外疾。雖壯盛之年,宜遠房帷,維持陽氣,以為來春發生之本。

黃退庵曰∶前賢往哲之言,切於人之養生保命者。已採錄若干條,若能探求不懈,亦足以永年益算矣。但世人屏棄俗緣,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萬人之中,恐無一人也。今以平居自處之境錄一通,與違生明理之君子觀之,或有取乎凡人。總宜平明即起,今日應行之事,於卯後午前,逐件料理定當;午後仍可讀書靜坐,澆花掃地,稍勞其體。仲春至仲秋,可早息,余或稍遲;冬夜雖長,不宜至更深。少壯之年,於二至大寒大暑,雷雨月蝕之宵,醉飽勞動之後,憂未能釋,怒未能解之時,房室切宜遠也。飲酒所以謀歡,若至嘔吐委頓,則失矣。食物量腹而受,寧少無多;夏月尤宜淡泊,使臟腑清虛,不致生疾。力不能為之事,莫放心中,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偶有所失,勿戚戚於心;非理之來,當平心恕過好言慰之,或量力周濟,自然變怒為悅而去矣。千謀萬算,須知總由乎天。不如守吾之拙,為人之美,莫大乎孝與不淫不殺;不食牛肉,更能存心利人利物。不但自己福大壽長,子孫定為良善保家也。言雖淺陋,然於為人之道,養生之功,亦有小補云爾。

第二種

[編輯]

橘旁雜論上卷

[編輯]

談天鄒衍,心好未能;買藥韓康,身堪為偶。才既局於匡濟,志非甘以沉淪,乃感文正之言,良醫豈易。然而尺短寸長,不揣孤陋,古今並論,或有可取。與其矜全而不語,曷若糊覆而見收?

古今醫書大意

[編輯]

古今醫書,汗牛充棟,何可勝言哉?自上古及周秦兩漢,魏晉六朝,唐宋元明至國朝,名賢代出,各自成家,其書不下幾千百種。其中砂混南金,魚目亂珠者,亦復不少;今汰其繁,而檢其要若干種。如三光之麗乎天,五味之益於口,誠不可一日廢焉。每種略疏其大旨,俾人知所採擇;而訪求善本,有欲熟讀者,有欲熟玩者,有欲查閱者,此皆在人神而明之者也。自上古神農着《本草》,辨草木、金石、蟲魚、禽獸之性,一日而化七十毒,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條晰寒熱升降之治。計藥三百六十五種,分上中下三品,是為方書之祖。黃帝作《素問》,與岐伯、雷公等六臣更相問難,其言通貫三才,包括萬象,雖張、李、劉、朱諸人,終身鑽仰,竟無能盡其蘊奧;唐·啟元子王冰注釋,頗為補益。《靈樞經》十二卷,是書論針灸之道,俞穴脈絡之曲折,醫者終莫能外;與《素問》通號《內經》。《難經》二卷,周秦越人撰,計八十一難。發明《內經》之旨,辭義古奧,猝不能通。元·滑壽伯仁所注,較諸家箋釋,則為明暢。《金匱要略》,漢·張機仲景撰,晉·王叔和編,世罕傳本。宋·王洙始於秘閣錄出,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為醫雜症者之祖。國朝徐彬忠可注為獨善。又有《傷寒論》十卷,亦叔和編次,金·成無己註解。後賢以叔和將原文顛倒錯亂,各出己見以成書,如方中行之前條辨,程郊倩之後條辨,喻嘉言之《尚論篇》,誠為各有發明;然無互有膠柱之處,莫若無己之原注為得。總之講《傷寒》者,各部俱宜探討深究也。《明理論》五十篇,論方五十篇,皆無己所撰,以發明仲景意也。《肘後方》八卷,晉·葛洪稚川撰,凡分五十三類,但有方而無論。梁·陶貞白增修,金·楊用道附註。《甲乙經》八卷,晉·皇甫謐士安撰,蓋合《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諸書,撮其精要,以成是經,言針灸之法最悉。《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敘陰陽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以舉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 ;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披誦之,足以占外知內,回死別生焉。《褚氏遺書》一卷,南齊·褚澄彥道撰,凡十篇。發明氣血陰陽之奧,其論寡婦僧尼之異治,發前人所未發。至宋嘉泰中始有刻本。《巢氏病源》五十卷,隋大業中巢元方等奉敕撰,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條。然但論病源,不載方藥,後賢往往採擇所論以成書,則歷代寶為圭臬矣。《千金方》三十卷,唐·孫真人思邈撰。後因方中多用虻蟲、水蛭,別撰《千金翼方》。以他藥代之,以惜物命。後有混作九十三卷。其為原書與否,已不可詳。《外台秘要》四十卷,唐·王燾撰,是書作於出守鄴郡時,故曰《外台》。凡一千一百四門。皆先論後方,古聖專門授受之法,多在其中。惟以針法無益而有損,削之不載。又如《普濟本事方》十卷,宋·許叔微撰,皆經驗諸方,並記醫案,故以《本事》為名。其書屬詞簡雅,偽醫不能甚解,故罕傳習,然多入微之論。《素問原病式》一卷,金·劉完素守真撰,以《素問·至真要大論》所列病機十九條,演為二百七十七字。立全書綱領,而逐條辯析,其大旨多主於火。又撰《宣明方論》十五卷,其大旨本《素問》及《金匱要略》,而用藥多主寒涼。蓋因天時地氣而施。泥之者非,廢之者亦非也。《病機氣宜》三卷,金·張元素撰,其書分三十門,於脈證多所闡明。李濂《醫史》稱∶劉完素病傷寒,不能自醫,得元素治之乃愈,則其術侔完素矣。《儒門事親》十五卷,金·張從正子和撰。其曰《儒門事親》者,以為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當知醫也。其法以汗吐下三法作諸症,惟宜治六淫外感,不可為常訓。用之得宜,取效亦捷,在因證而施治之。《內外傷辨惑論》三卷,金·李杲東垣撰。發明內傷之症,有類外感,大旨培補脾胃為主。又撰《蘭室秘藏》六卷,凡二十一門。其歸重於脾胃,極言寒涼峻劑之害。蓋隱挽劉張二家之流弊也。又《脾胃論》十二卷,申明培補脾土,昇陽益胃,與《辨惑論》相輔而行。《醫壘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以十二經為綱,首傷寒附雜症,大抵祖仲景之意,參以其師張元素、李杲之法,與朱震亨門徑小異。又撰《此事難知》二卷,皆闡明李杲之緒論,於傷寒延醫尤詳。杲《傷寒會要》,久已散佚,惟賴此尚存其梗概。《格致餘論》一卷,元·朱震亨丹溪撰。其說以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以補陰為宗。又撰《局方發揮》一卷,以《和劑局方》多溫補燥烈之藥,耗損真陰,乃着此書以辟之。後之分別門戶以相攻者,自此為始。又撰《金匱鈎元》三卷,以補陰為宗,其以郁論病,亦開後來無窮之悟。《推求師意》二卷,明·戴元禮撰。元禮為震亨之弟子,既校補震亨《金匱鈎元》,又闡發其未盡之意,以成是書。震亨用黃柏、知母補陰,或過於苦寒,以伐生氣;元禮能調劑其所偏,尤為善學。《薛氏醫案》七十八卷,明·薛己立齋撰。蓋裒其生平著作,共為一編。所自着者九種,訂正舊本而附以己說者十五種。考其大旨,以命門為真陽真陰,而氣血為陰陽所化,常用者不過十餘方,而隨機加減,變化不窮。後趙獻可作《醫貫》,述己之說,而主持太過,遂至膠柱鼓瑟,非己之本意也。《名醫類案》十二卷,明·江 撰,其子應宿增補,凡二百五門。所采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名醫治驗方論,多所辨證,不但以捃拾為富也。《赤水元珠》三十卷,明·孫一揆撰,凡分七十門,每門又各條分縷析,辨別疑義。大旨以明證為主,故於寒熱虛實表里氣血八端,言之甚詳;其論古今病症,名實混淆之處,尤為細密。其醫案亦能發明病源,可取也。又《醫旨緒餘》二卷,以臟腑氣血經絡穴,推明陰陽五行之理,並論諸家之長短。《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撰。凡五種∶雜症、傷寒、瘍科、幼科、女科,附以類方,其擴采繁富,條理分明。考方論者,莫賅洽於是書。《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明·李時珍瀕湖撰。取諸家本草,刪復補漏訂訛,匯為一編。凡十六部,六十二類,所取諸藥一千八百七十一種,圖三卷,百病主治二卷。考證精搏,與《證治準繩》俱為醫學之淵海。又《奇經八脈考》一卷,以人身十二經脈,醫家所共知,惟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任、督、帶,為奇經八脈,醫所易忽。因各詳其證治,並附以氣口九道脈圖,闡發《內經》之旨。《廣筆記》四卷,明·繆希雍仲淳撰。其大旨以劉完素、朱震亨為宗,與張介賓同時,而門徑迥異。繆捷變而或以巧失,張持重而或以緩誤,亦互有得失也。又撰《本草經疏》三十卷,分為十部,每藥皆有發明,故謂之疏。王懋作《石膏辨》,頗詆 之,然亦一家之學也。《類經》三十卷,明·張介賓景岳撰。以《素問》、《靈樞》析為三百九十條,分十二類,厘為十七卷;又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釋亦為通貫詳悉。雖不免割裂古書,而門目分明,易於尋檢,洵為後學之實筏也。李杲、羅從謙嘗有是作,不自介賓始。又撰《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大旨以溫補為宗,然執持太過,故傳其說者,功過相半。《溫疫論》三卷,《補遺》一卷,明·吳有性又可撰。

其說以傷寒中脈絡,因表入里;瘟疫之氣,自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在不表不里之間,治法迥異,乃撰此書以辨別之。蓋崇禎辛巳,疫氣蔓延數省,以傷寒法治之多死,因推究而得其病源焉。《 瘧論疏》一卷,明·盧之頤撰。所論證治用藥,分寒熱虛實之辨,至為詳悉。《醫門法律》六卷,國朝喻昌嘉言先生撰。大旨為針砭庸醫而作,每門先冠以論,次為法為律,法者療病之例,律者糾誤療之失也。所治醫案,為《寓意草》。明審證候,意亦不似他家醫案,但稱治驗,而不言其所以然。其論秋燥一症,超越古今。《傷寒舌鑒》一卷,國朝張登撰,以舌苔辨傷寒證因,以身所閱歷,定為一百二十圖,頗顯明易見。如國朝張倬《傷寒兼證析義》一卷,王子接晉山《古方選注》三卷、《得宜本草》一卷,魏之 《續名醫類案》六十卷,徐大椿洄溪《本草百種錄》一卷、《蘭台軌範》八卷、《傷寒類方》一卷、《醫學源流論》二卷,皆所表表,業斯道者,咸宜備覽焉。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編輯]

范文正公微時,嘗詣靈祠求禱曰∶他日得相位乎?不許。復禱曰∶不然願為良醫。亦不許。既而嘆曰∶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他日有人謂公曰∶丈夫之志於相理為當然;醫之技,君何願焉?無乃失於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欲救物,故無棄物。且丈夫之於學也,固欲遇神聖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已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

[編輯]

北齊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專心醫道,研習積年,遂善醫。族弟亦為母病,醫為治療不愈,遂自精究針藥,母病乃除,隋許道幼亦因其母病患,遍覽經方,得以究極,世號名醫。戒諸子曰∶人之嘗視膳藥,不知方術,豈為孝乎?由是轉相傳授。唐·王勃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游,盡得其要,勃之所見與道幼同。唐有王燾,亦因母病學醫,因以所學,作書傳世。宋·高若納亦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千金方》及王燾《外台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多出衡州,皆本高氏學焉。此皆以醫為孝者也。宋李虛己母喪明,虛己旦夕舐睛不懈,二年母目復明。李行簡父患癰極痛,行簡吮其敗膏至盡,疾尋愈。此又以孝為醫者也。

方技中醫術為要

[編輯]

古來方技,如天文術數,堪輿風鑒,卜筮醫術數類。天文惟帝皇所重;術數若遁甲風角,惟為將所重;堪輿其應每遠數百載,或數十載始驗,真偽難知;風鑒即能先知預定人之富貴壽考,本各自具也。卜筮不過決疑,醫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不可廢其術。療疾病,決生死,望問切脈之次,必雲因何而得,所屬何髒,所系何經,當用何藥,服後能見何效。危者復安,骨者復肉,能神而明之,實為方技中之最要者也。

[編輯]

人稟天地五行之氣,以生手三陽三陰,足三陽三陰,合為十二經,以環絡一身,往來流通,無少間斷,其脈應於兩手三部焉。夫脈者,血也;脈不自動,氣實使之,故有九候之法。《內經》雲∶脈者血之府。《說文》雲∶血理分袤行體者,從爪從血亦作脈。華佗雲∶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血熱則脈數,血寒則脈遲;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晉·王叔和分為七表八里,可謂詳且至矣。然文理繁多,學人卒難究白。宋·崔子虛以《難經》六難,專言浮沉,九難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也。七表八里而總萬病。其說以為浮者為表為陽,外得之病也;有力主風,無力主氣,浮而無力為芤,有力為洪。沉者為里為陰,內受之病也;有力主積,無力主氣,沉而極小為微,至骨為伏,無力為弱。遲者為陰主寒,內受之病也;有力主痛,無力主冷,遲而少 為緩。短細為澀,無力為濡。數者為陽主熱,外得之病也;有力主熱,無力主瘡,數而極弦為緊,有力為弦,流利為滑。他如九道六極之殊,三焦五臟之辨,與其持脈之道,療病之方,其間元妙,俱在六脈。當時師承傳授,皆為名醫,其訣蓋不出於此,學人其求諸。

四時受病原委

[編輯]

天有四時即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人之感也,隨其臟腑之虛實而病焉。邪如穿窬,見人家牆門不固之處,則乘而入。昔有三人,冒露曉行,後一人無病,一人病,一人死。無病者先以酒食,胃氣充而肌表固也;病者不飲酒而單食,死者空腹而行。可見邪之即湊,其氣必虛。夫春氣宜溫,萬物發陳,其氣疏以達。設天寒衣薄,腠理閉塞,陽氣不得透泄,諸病生焉。驟發者其感也輕,更有從冬而受邪者。如王叔和雲∶寒邪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其感也深。若貧乏之輩,肌理固密,胃氣壯實,更復營作,不時出汗,即有所感,邪從汗而泄矣。故被體雖薄而不病也。至於寒之初着人也,始則皮毛則肺應之,次則肌肉則胃應之。當體中稍有不適,即以辛散之劑服之,何至陽氣不得泄越,郁而成病?始則身熱咳嗽,甚則為疹為斑,其總名曰春陽寒郁。更有當春季受邪,陽氣不透,其人稟濃,不致驟發,至春杪夏初,始欲走泄,因病熱焉,其邪傳心胞及胃者居多,或寒熱往來,或單熱不休,或疹或斑,或成溫疫,其名曰春溫晚發。夏為火德,萬物欣榮。然大江以南,土卑潮汐,當梅雨淋漓,則多濕邪;大小暑又多酷熱,暑傷人氣,濕侵腸胃。人當夏令,宜謹起居,薄滋味,為衛生要事。暑邪無形,從人口鼻吸受;暑先傷氣分,故氣促脈軟,四肢無力;暑傷心,心主液,故心煩少寐汗出;或久晴土燥,忽大雨下注,熱氣上蒸,最易受暑。及途行淺舍,勞逸雖殊,其受邪也同,是為陽暑。更有處於涼亭水榭,愛納涼,喜冷凍飲料,胃氣抑鬱,其病惡寒壯熱,少汗,脈沉滯,或吐瀉,是為陰暑,不可不知。暑必挾濕挾穢,其病有霍亂者,有四因也∶受暑、受涼、受濕、傷食。至於赤白二痢,皆由濕熱內侵飲食不節,其名曰暑濕交病。秋氣宜涼,金令清肅,則病者少;若秋陽熾驕,人感其氣,或貪涼露坐,毛竅為風露所遏,邪不得泄,最易受病。大抵瘧症多從是得。及身熱頭痛,咳嗽喘促等症,愈晚愈重,其名曰涼風襲暑。冬氣凜冽,萬物閉藏。然每有夏秋伏暑在內,至冬至一陽來復,感其氣而欲泄,多見形寒肢熱,咳嗽吐血,牙宣鼻衄等症。更有冬氣和煦,陽藏不密,冬溫症。當冬三月,善衛生者,晨不冒霧露,閉關獨宿,夜臥不致過暖,則為來春發生之本。若空腹曉行,不謹房室,易生寒病,即病者古名為傷寒,可不慎歟?其名曰冬藏不固,其治法前賢悉備,何待予之贅辭耶。然未有分四時而立法者,故探討精微,特出己意,以成一編。俾業斯者,觀之瞭如指掌,熟玩詳求,自能得心應手。至不關乎氣感,當另立一門,以見意也。《內經》之四季所感而發病,未嘗不以四氣而論,予分四時受病,並出治法者,乃推其本而究其源,與古人立法,原無大異,惟用主藥有別耳。

六淫相兼說

[編輯]

風寒在其中,燥火在其中,暑濕在其中。

夫冬天之風,人人慾避之,畏其寒也。早春之風料峭入骨,人畏之,亦因寒也。當其楊柳風和,吹面不寒;夏月北窗,清風徐至。人非止不避,而反愛之,故風而寒則傷人;和而清者不傷人;覺其寒則傷人,不覺其寒則不傷人。惟腦後與隙中來者,咸宜避之。假如密室,當伏天其熱必甚。設遇外間涼風大至,人思挾纊,入此室中,其熱不減,但洞啟窗戶,霎時而涼,可見寒在風中明矣。太陽為真火,諸濕一承其耀,無不 然,火亦喜從其類,故易稱火就燥。風雖亦可為燥,然必假氣收肅;晴光軒豁之時,非其良能焉。更有藏麻年久,自能出火,可見燥在火中明矣。夫暑,火之餘氣也,必因濕而成。六月為火德,小暑大暑系焉;或當亢陽,忽地潮礎汗,龍雷並起,大雨滂沛。人快其涼,而不知熱土受濕,暑氣上蒸,此時感邪最易。又如螢火,腐草所化,亦由濕熱相蘊而成。始於長夏,絕於寒露,此暑之始終也。

前人稱暑必挾濕,信夫!若暑不因濕,則可謂之火,火而兼濕,方成暑矣。

用藥如用兵

[編輯]

醫之用藥,如將之用兵。熱之攻寒,寒之攻熱,此正治也。因寒攻寒,因熱攻熱,此因治也。子虛者補其母,母虛者益其子;培東耗西,增水益火;或治標以救急,或治本以湔緩。譬如兵法,聲東擊西,奔左備右,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衛其虛,避其實,擊其惰,還其銳,兵無常勢,醫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明;能因病變化而取效者,謂之神醫。

醫不盡藥石

[編輯]

醫者,意也,其術不盡於藥石。故古人有泥丸蓑草,可以濟人之語。蘇耽橘井,食葉飲泉即愈,豈專藥石也?此在醫者有恆,能真心濟世,不逐聲利之間,則雖祝由,可以已病。以我正氣,卻彼邪氣,德行所積,隨施隨驗,固非常理可測。若只專計刀錐之利,己心不正,安能卻邪?雖己試之方,珍異之藥,或未必能有神明助乎?其間非可擯之為妄語也!

治貴人有四難

[編輯]

後漢郭玉謂,療貴人有四難∶「自用意而不任醫,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安間,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余以為此四病,貴人果有之。然貴人之遇醫,亦有四難∶遠地相召,素不曾試,一難也;稍涉毒味,不敢輕用,二難也;尊高臨之,醫不能盡意三難也;專任仆外家,烹煮失宜,四難也。以此言之,貴人不可輕於致病,尤須慎於服藥,如夫子所謂某未達,不敢嘗焉。然後可。

醫家五失

[編輯]

醫家乘人之危,古經比之殺人。古經雲∶不恤緩急,妄索事分殺人也;不問有無,必欲多得,殺人也;懶惰睡眠,輕視人命,殺人也;辨察不明,用藥差誤,殺人也;見不即治,俄至增劇,殺人也。有此五失,挾術殺人,甚於挺刃。昔陳景仁妻張氏有微疾,醫誤投血膈之藥,遂至不起。既死,魂神蕩越。一日,因景仁出郊,遂合為一,恍惚如狂,獨歌獨笑,以終其身。觀此臨人疾患,可不慎夫。

七情皆聽命於心

[編輯]

人之病,不外乎三因∶外因六淫,內因七情,與饑飽勞倦、跌扑為不內不外因。凡單感六淫,雖其人素弱,無甚大病。若兼傷七情,臟腑先虛復感外邪,為病必重。故七情之傷,過於外感。夫七情之傷,各有所屬。心為喜,肝為怒,脾為思,肺為憂,腎為恐,此為五志。尚有悲屬肺,驚屬心,共為七情。七情者,人不能免,惟不可過耳,過則傷矣。其傷雖分五臟,其實止一心耳。夫心為君主,其餘各髒為臣,皆聽命於君。惟君所使,臣下奉行而已。故善養生者,心常有主,如岳家軍,撼之不動,主師既能鎮定,各營孰敢輕動耶?又如張魏公在軍,夜聞營中喧擾,魏公安臥不動,俄頃寂然,明日廉得首亂者一人斬之。一見主不動而孰敢動,一見眾雖動而主為不動。心之於四髒亦然,在軍則無亂,在人則無傷。至於不為饑飽勞役所困,人自易為,非比七情之難伏,若跌扑何待言?

再論七情總由心發

[編輯]

昔如謝傅之折屐,景文之斂棋,雖屬矯情,終為雅量。一遇喜而若無喜,一逢悲恐而若無悲恐,心有所持也。古人以非理相加,橫逆之來,在庸夫必勃然怒發矣。而賢者乃曰可以理遣,可以情恕,必不似庸人之勃然怒發焉。此無他,在明理。管幼安泛海值颶風,舟欲覆溺,眾人不勝恐懼,幼安面無憂容,語不改常。此無他,在知命。夫明理與知命,惟心能然。我故曰∶七情雖分五臟,其實止一心而已。觀此更覺曉暢。

人病何者為多

[編輯]

或問∶人之病何者為多?予曰∶火熱為多。如病機十九條,火居其五,熱居其四。凡人毛竅三千六百,竅竅通氣,氣即火也。(《內經》氣有餘便是火。)若感風寒,毛竅閉塞,氣不得泄,便郁而成火,所謂人傷於寒,則病熱也。若感暑感燥,暑即火而兼濕,燥即火在其中,故人感六淫,皆為熱病。更臟腑中各有少火,少火生氣為無病。一髒失調,一腑氣逆即郁滯,少火變為壯火,壯火食氣則病。故外之六淫,內之臟腑,違之則皆化火而病生矣。豈非火熱為多乎?問∶病既火熱為多,何溫熱之藥,補益之方,方書並載,未曾獨多寒涼耶?答曰∶壯火食氣,久則為虛為寒。(氣少故也。)或過用寒涼,或稟氣素弱,或命門火衰,或勞倦內傷,或寒邪直犯臟腑。如此等症,自然要用溫熱補益耳。治火諸法,條述於後。風寒初感,火未甚郁者用辛散,已愈者用辛涼,半表半里者用和解,表邪未祛而里症又急者用雙解。表邪已盡,惟內有實熱者,或清或下。感暑濕者清而利之,暑兼風者散而清之,濕熱者苦辛淡分消之,感燥者清而兼潤之。臟腑鬱火為病者,心郁則瀉之,肝鬱則疏之,脾郁則奪之,肺郁則散之,腎郁則泄之。其六腑鬱火,各從其類而治之。

正氣受逼則為邪火

[編輯]

風寒之中人也,始則皮毛,肺應之,為噴嚏惡風,鼻出清涕,肌膚烘熱,咳嗽咽痛,甚則發疹,繼逼腠理。肺與胃應之,為惡寒頭痛,身熱咳嗽,納食無味,甚則為斑為疹;漸浸肌肉,胃應之,為舌黃口渴壯熱,口中氣穢,不思納食,形體牽滯,臥不安寐,甚則發斑。及至半表半里,則為口苦脅痛,往來寒熱,心煩喜嘔,不欲納入,甚則壯熱譫語。夫風寒之中人也,由淺而深;其為病也,亦由輕而重,總不外火郁二字。至郁久而為毒,此毒非鴆酒蛇泥也,乃人自家正氣,被外邪所逼,一步退一步,始於皮毛,及至臟腑;始於一星,終於燎原,熒熒不滅,炎炎奈何?今詳述明曉,俾患者早為療治,咸登壽域焉爾。

三折肱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辨

[編輯]

《左傳》雲∶三折肱知為良醫也。從未有人注及三折肱之意。予謂∶古之醫者,自備藥籠至病家延醫後,向籠取藥,或君臣未配,或輕重失宜,取而復置,置而復取,總以鄭重為事,此為三折肱也。又《禮記》雲∶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後注者,多以世業之謂,非也。醫必父而子,子而孫,如是其業則精,始服其藥。若傳至曾元,更為名醫矣!其間賢者不待言,其不肖者若何?因其世業,而安心服其藥。設為所誤,生死攸關,雖愚者不為也。況醫道可通仙道,遠數十百年,偶出一豪傑之士,聰明好學,貫微徹幽。然而上世並非醫者,舍是人而必求所謂三世者,有是理乎?凡醫者必讀上古《神農本草》、黃帝《素問》、《靈樞經》,及仲景《傷寒論》三世之書,方為有本之學,從而服藥,庶無誤人。三世者,三世之書也。漢儒謂∶《神農本草》、黃帝《素問》、元女《脈訣》,為三世之書。聊記以質博學之君子.

求療盡告所悉

[編輯]

扁鵲兄弟三人皆善醫。魏文侯問曰∶子兄弟三人孰最善?對曰∶長兄視色,故名不出家;仲兄視毫毛,故名不出門;如鵲針人血脈,投人藥餌,故名聞諸侯。然扁鵲見齊桓侯,知疾在腠理,疾在血脈,疾在腸胃,亦未嘗非能視色知人之疾也。若彼之兄弟,後世安有如是之神哉!夫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而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生死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延醫,驗醫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虛實寒熱於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巧飾遂非,以全其名;間有審密者,雖惑主人之言,亦參以己見,兩存而雜治,亦云難矣。不如東坡之言∶凡醫之工拙,先驗於平時,有疾求療,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然後參之以脈,虛實寒熱,洞然胸中。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如此則豈非智耶?

擇醫宜謹

[編輯]

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處虛實之分,定順逆之節;原疾 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詳問為要

[編輯]

經雲∶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脈而知之謂之巧。予謂∶治人之疾,神聖難明,惟切問為要。孫思邈必問病者二便,亦可悟矣。

醫家功德

[編輯]

施效驗良方。平時須合應驗丹藥,遇急病者,請致即行。(遲速時刻生死有關。)診脈不輕率任意。不因貴藥,輒減分數。不因酬薄,遲滯其往。不因錯認病症,下藥委曲回護。不因祁寒暑雨,憚於遠赴。不因飲酒宴樂,託辭不往。耐心替病患診脈。遇貧病者,捐藥施治。不因循用藥,遲其痊癒。(病本易治,而用無關緊要之藥以圖濃謝。外科尤甚,懷良心,喪天理,不可不戒。)不用霸道劫劑,求其速效。不乘人重病險瘡, 勒濃謝。不妄驚病家。不賣假藥誤人病。不輕忽臨危病患。不厭惡穢惡病患。不與同道水火,誤及病患。不用墮胎藥。不忌時醫,輒生毀謗。不認病失真,強用峻劑。可以步行,不必舟輿,費人財物。不待藥資,然後發藥。以上二十四條,業斯道者,能反而求之,後福無窮矣!

十不治

[編輯]

前人稱病有十不治。人能反躬自省,不治仍可治也。縱慾 淫,不自珍重。窘苦拘囚,無瀟灑之態。怨天尤人,廣生懊惱。念朝預愁明日,一年營計百年。室人聒噪,耳目盡成荊棘。

聽信巫師賽禱,廣行宰割。寢同不適,飲食無度。多服湯藥,蕩滌腸胃,元氣漸耗。諱病忌醫,使寒熱虛實妄投。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捨之想。

為醫首重讀書論

[編輯]

醫乃古聖人設法以濟後世,生死存亡所系焉。欲探其精微,務在博覽古今,潛心體貼。

如上古有軒岐,以下代不乏人。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化七十毒,是有《本草》。黃帝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窮天文,下窮地理,中極民瘼,《靈樞》、《素問》作焉。其間推原運氣之變遷,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疾必歸其要,治法務合其宜。井然而有條,粲然而不紊;其道至精至微,知人之所不能知,發人之所不能發,誠萬世全生之大典也。扁鵲得其遺意,演而為《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王叔和因之而作《脈經》,俱彪炳璀燦,為一時宗。獨漢長沙太守張仲景,推本求源,探微索隱,而作《傷寒論》、《金匱要略》。其方取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宜,真千古不傳之秘;而於春溫、夏熱、中暑、伏暑等症,則有未盡也。幸守真劉子,作《要旨論》、《原病式》、《直格書》、《宣明論》四書,補長沙所未及。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佑丸,可謂青出於藍,真有功醫門者。同時有張子和者,作《儒門事親》,方分汗吐下三法,其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止有此三法,無第四法,乃不易之確論,於是世人知有劉張之派矣。其奈後學欠於精詳,用之失當,至東垣老人闡《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濟生拔萃》十書,以傳於世。獨於內傷一門,立《脾胃論》,補中益氣等湯,出千古之特見,開後來之瞽蒙。及丹溪朱氏,傷寒火熱,內傷雜病,無不精研。其時世人泥於局方,故立補陰諸法,以救偏弊。其因不一,慨無善法救人之夭,乃發神明之識,各撰成書,以為世之準繩也。至於巢元方之《病源》書,孫思邈之《千金方》,王燾之《外台秘要》辭繁方廣,足稱往代之大作。如陶節安之《傷寒六書》,似勝朱奉議之《活人書》。因節安發仲景所未發,奉議不遵陰陽為表里,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而其殺人也豈少哉!薛己之《外科》,補東垣所未備。戴元禮之《證治要訣》,葛可久之《十藥神書》,錢瑛之《小兒方論》,張景岳之《大寶論》,趙養葵之《水火論》,如牛渚燃犀,無微不照。秋燥是嘉言獨得,瘟疫屬又可新裁,皆近代之皎皎者也。至於國朝名家疊出,接脈前賢,咸宜購覽,以廣見聞。名醫著作,汗牛充棟,不勝備載,茲舉其要耳。業斯者,探討以上種種,兼之臨症權衡,以時為要,亦不失為大丈夫也哉!

為醫須明十弊論

[編輯]

治病如救焚,須器械整齊,同心合力,處置有方,自然手到成功,存乎其人耳。其不能者,蓋有大弊十端,列舉於後。一曰不辨。陰陽氣血,表里虛實寒熱,此十字是醫家綱領;風寒暑濕燥火之外感,勞倦飲食七情之內傷,必須分晰的確,施治方得有效。若胸中茫然,頭痛治頭,腳酸醫腳,此固粗工之不足道也。二曰辨不真。如六淫之邪,知其外感,而所傷何氣,所中何經,則又不能分曉。頭痛惡寒,知為感冒,而伏邪發泄,不具表症,亦應汗散。

凡此之類,難以枚舉。若不辨真,與不辨無異。三曰過於小心。孫真人云∶小心膽大。原是至言,相須而不可相離。但一味小心,亦歸誤事。如實火當清,杯水難勝車薪之火;里急當下,弱弩安及高舉之鴻。竟有以水不能制火為無火,射不能中禽為去遠,遂改弦易轍,得而復失,良可嘆也。四曰粗心膽大。因其平素不學,臨症之際,得末忘本。有一醫於孟夏治一症,見有畏風自汗,頭痛脈緩,竟投桂枝湯,下咽而斃,猶曰此傷寒明法也。殊不知霜降後,春分前,猶有伏暑伏寒陽症,現病相同,況其非時者乎?五曰假立名目。病雖多岐,原可一貫,縱使千變萬化,必窮其源。設遇一二理所難通,沉思莫測,不妨直道相告,推賢任能,切不可不知為知,強立名目亂投雜治。緣病家知醫者鮮,但我不可自欺也。六曰固窒不通。執偏知偏見,固屬害事;即援引合節,亦當思地氣之各別,天時之不同膏粱藜藿,體質殊途,但執成法以從事,難其必無弊焉。故先賢以執成方治今病,比以拆舊料改新屋,必經匠手,此圓機之謂也。七曰性急誤事。如膨脹一症,原有虛實寒熱氣血水蟲之分,惟虛與寒兩種,最難調治,藥非一日數劑不瘳。病家不肯耐性,醫家必須明說,少服無效,但服至二三十劑,必有應驗,使彼敬信,方能有濟。

為醫最忌當圓勿圓,當執勿執。遇此等症,識見不真,希圖速效,往往舍補用峻,或下或疏,以致敗事。中風痹痿等症,皆因臟腑虛損,日積月累而成,俱宜緩圖,一涉性急,多致不起。八曰貪心損德。疾病侵擾,富貴貧賤,皆所不免。然經營勞力之人,易於受邪,即如時疫流行,多生於饑寒勞役之輩;三瘧腸癖,亦農夫居多。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予習醫有年,所治大半系貧苦之人,藥物維艱,安望其報,是必細心切問,和言安慰。若存厭惡,致起輕忽,傷德非細。九曰妄自為能。孫思邈唐季之真人,其治人疾病,必詳問至數十語,必得其情而後已。何後人反智,以三部難形之脈,決人無窮之病,若非淺學無知,必遵古賢之訓。十曰虛耗精神。醫之為道,首重保生,未有自己不立而能立人者也。《內經》四氣調神諸篇,皆貴怡養。故業斯道者,遠酒色財氣,及一切耗心費神之事,養得一片精明,閒來讀書會意,臨症至誠聰明。一遇疑難之疾,方能專心構思,志在必得。如是利濟,始為仁術焉。較之雜務分心,用意膚淺,奚啻霄壤哉?

橘旁雜論下卷

[編輯]

論金石

[編輯]

或問曰∶金石之藥,埋之不腐,煮之不爛,用能固氣,可以延年;草木之藥,未免腐爛,焉有固駐之功?答曰∶金石之藥,其性 悍,而無津液之潤。人服金石,當壯盛時,未見其害;及其衰弱,毒則發焉。夫壯年氣盛則能制,血旺則能行,故不發也。及其氣虛血衰,不能行制,毒積於臟腑,大患生焉。何固駐之有?或問曰∶亦有未衰弱而石發,何也?答曰∶憂恚在心,氣血不宣暢,營衛澀滯,不能行石,熱結不散,隨其所積,發諸癰瘡。又有服石之人,倚石熱而縱慾,恃石勢而啖肥濃,以為奇效,而不知精液潛耗,猛熱遂作,烈火燎原,罕不焦土,問曰∶金石之為害若此,農皇何以標之於本經?答曰∶大虛積冷之人,不妨暫服,疾愈即止,亦無害也。又問曰∶石性標悍,髒衰則發,今病者先虛而後服石,豈能制其勢力乎?且未見其害何也?答曰∶初服之人,石勢未積,又乘虛冷之體,焉得發邪。又曰∶草木自不能久,豈能益人載?答曰∶服之不倦,勢力相接,積年之後,必獲大益。夫攻之藥,以疾瘥見功;固駐之方,覺安為效。形神既寧,則壽命日永矣。

輕重失宜先後失序

[編輯]

醫貴適中,毋太過,毋不及。用藥失於不及,譬如淺力之弓,取獸百步之外;又如升斗之水,救車薪之火,勢必無濟也。用藥失於太過,譬如牮屋,用機過力,梁柱損裂;又如飲酒過量,嘔吐委頓,有何益乎?徒見其害。二者似是而實謬,為醫不可不知也。治病先表后里,先攻後補,先本後標,先氣後血,此一定之理也。然而有先里後表者,(如痘瘡斑疹不起,用承氣下之。)有表里並治者,(如傷寒之用大柴胡湯。)有先補後攻者,(古人治大積大聚多用先補後攻。)有攻補並施者,(如枳術丸、黃龍湯)有先標後本者,(所謂急則先治其標。)有標本並顧者,(如參蘇飲、人參白虎之類。)有先血後氣者,(如用承氣後用白虎等湯。)有氣血並治並補者。(如通聖散、八珍湯之類。)為醫亦不可不知也。

治重疾須用重藥

[編輯]

病當危急時,非峻重之劑,不能救百中之一二。今之醫者,皆顧惜名節,姑以輕平之方,冀其偶中,幸而不死,則曰是我之功;不幸而死,則曰非我之罪。恐真心救世,不應如此也。

真心救世者,必慨然以生死為己任。當寒即寒,當熱即熱;當補即補,當攻即攻。不可逡巡畏縮,而用不寒不熱,不補不攻,如諺所謂不治病,不傷命之藥。嗟乎!既不治病,欲不損命,有是理耶?倘於此認不的確,不妨缺疑,以待高明。慎勿嘗試,以圖僥倖,庶不負仁者之初心也。

痢無止法

[編輯]

痢疾皆由暑濕內侵,脾胃受傷,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積滯,欲從大腸而泄。經雲∶在下者因而導之,使邪之出也。若用藥澀住,邪氣必上升,為禍最烈。如鄰翁姚姓子,年二十歲,七月患赤痢腹痛,日夜數十行。人傳一方,用罌粟殼一錢煎湯服,才下咽,痢固止,不半日腹脹胸悶氣急,身作寒熱。延醫治之,用柴平湯,一服脹滿更甚,兩目赤突,招予治之。知其伏邪為粟殼澀住,不得出路,致先腹脹胸悶,漸攻上部,氣促而目突也。予心知前方柴平湯,非安危定亂之劑,若用承氣湯下之,或可救也。此時兩脈摶指,口中穢氣難聞,神呆目瞪,腸胃已敗,辭不定方。越一日而歿。非止澀藥不可用,即經年休息痢,用脾腎雙補,不加輕清消導之品,亦難免無弊。如鄰翁王君利川令嗣,患久痢不痊,翁自能醫,不能自信,往蘇州雨田顧翁延醫,方用繆仲淳脾腎雙補。予適過其齋,見稱藥滿案,因謂之曰∶按久痢不愈而成休息,其原究因暑濕傷臟腑也。末治雖用補劑,如楂肉、砂殼、淡芩、黑梔之類,不可廢也,若峻補恐有弊。翁不能用,竟服之,漸覺腹脹納減;若易方尚可為治,其如堅信不疑,後竟成鼓脹而歿。錢洪台上舍,病休息痢兩載,就予延醫。其體壯實,更喜肥濃酒食,知其陰分無虧,方用西黨參、炒於術、茯苓、廣皮、楂肉、砂仁殼、淡芩、谷芽、炒苡仁、炙草,四服有效,出入加減二十劑,改用丸方而痊。亦見補中用消之一證也。更如治痢疾用柴胡、升麻之類,以除後重。按∶升、柴只升無形之氣,不滯有形之邪;若桔梗能提阻邪穢,斷不可用。

為醫須明陰陽之理

[編輯]

文學戈生之母,早秋患赤痢,腹痛日夜數十回,予用川連、黃芩、白芍等藥。戈生曰∶我母當腹痛甚時,用熱水泡布置於大腹,則痛緩,內必有寒。若屬火,何以得暖而痛緩乎?予曰∶若屬火,火為陽,陽中有陰,譬如燈火之焰,以物罩之,其色則黑。黑屬水,水屬陰,腹痛得暖而緩者,亦猶火本陽而焰則陰也,是為假寒。乃破其疑,決意服之。兩劑痛止而痢亦減,加昇陽藥而痊。若無前之一論,非止不能開其疑,自亦為其搖惑矣。故為醫者,不可不深究乎陰陽之理。

臟腑難知

[編輯]

遠在千萬里之外,可以數測;近在一身之內,不可以理推。何以故?天地之遠,中國之外,按曆象,據圖籍,可盡知;一身以中,心肝脾肺腎之五臟,膀胱小腸膽大腸三焦之五腑,位置則可知矣。若其中所以營運,所以溉注以生吾人者,今之醫流,雖度量揣摩,終不知也。

昔,列子稱∶工人偃師,所造倡者,歌舞合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皆傅會草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無不畢具。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若偃師者,非知造化之所為乎?嗚呼!惟如是,然後知吾身中之所以營運,而惜乎偃師之不再生也!

用藥不論多少

[編輯]

許嗣宗善醫。言∶病與藥,惟用一物攻之,則氣純而愈速。今人多其物以幸其功,他物相制,不能專力。按∶藥用一味為單方,施於輕淺之症,何嘗不可。古方莫如《內經》半夏秫米湯、雞矢醴,雀卵丸,亦並非獨用。至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台秘要》,如淮陰用兵,多多益善。對症施之,其應如響,亦何嘗因多藥而相制耶?

再論為醫之弊

[編輯]

古之聖王賢臣,始辨藥味,原病因以救人疾患,豈小道哉?《周禮》設司醫之官,歲終則稽其醫事,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四為下。上世之見於史傳者,惟倉公、扁鵲、淳于意、華佗,數人而已;魏晉及前明見於方術傳者,屈指亦不過百餘人耳。可見為名醫有着述傳世,亦云難矣!何近來為醫之多耶?殆有說焉。天下之廣,通都大邑無論矣。窮鄉僻壤,必欲如古之名醫,始可為治,非化意兆身,豈能遍哉?其勢不得不取其近便,或邀或就,而求為延醫。夫為醫者,始則習舉業而不售,為商賈而乏資,為農無力,為工不屑。於是手擇易知易見之方書,春習而夏;而質稍慧者,借病為鵠,漸能知黑道白;其愚者依樣葫蘆,雖至老死,終無所得。古來如狄梁公之針難產,海陵王纂之療邪鬼,皆為一代名臣,非專專於是業者,而其技仰何神耶!吾願天下之人,有學而志淡功名,有業而不謀衣食。任聰明年壯之時,博覽古聖前賢之說,更訪明理造詣之家,溝求精蘊,志存拯濟,為一代善良。可得也耶!可得也耶!

童子好睡說

[編輯]

或問童子好睡。孩提無論已,凡三歲以下,十歲以上之童子,每到晚餐才罷,或竟倒臥或扶頭坐睡,無不如沉醉然何耶?答曰∶此脾系急,心系緩也。何謂脾系急?童子純陽好動,一日之中,無刻停歇,則體勞。脾主運動,故曰脾系急。何謂心系緩?童子天機活潑,心無所用,即入塾課讀,亦是口內工夫。十歲之外,有用機記者,即不然也。心主血,不用則血不耗,故曰心系緩。夫農夫粗人,身雖老大,亦多體勞心逸者,伸腳即酣睡可驗矣。富貴人心勞體逸者多,故不及農夫粗人之好睡耳。

長病與高年病

[編輯]

長病與高年病,大要在保全胃氣。保全胃氣,在食不在藥,萬不可專恃於藥,致妨於食。倘其力能食時,寧可因食而廢藥,不可因藥而廢食。

治病雖愈善後不可缺

[編輯]

天下之事,經理一番,其有未盡善者,從而修飾潤色,不可缺也。若大病久病癒後,必當隨時調理,方為無弊。前張邑侯令媛病肝厥,延湖州一醫療治,經月而愈。時予適晤侯於靈芬館,乃相告曰∶女公子之疾雖痊,原其故乃血虛木燥,必得滋養兼開郁散滯之品,作丸料常服,庶保不復作也。侯諾而未暇終服,不數月,疾復作,湖醫斂手無術,竟歸不起。是誰之咎歟?

病癒肉食辨

[編輯]

斐一中曰∶人當病癒,胃氣必虛,固不可恣情口吻,尤不可小心太過,絕口不沾肉味。

此言只說得一面,未能圓光。予謂∶病後胃氣既虛,必欠於運化,肉食肥濃,發風動氣,助火生痰,皆未能免;須淡味與穀食調養,胃氣漸能健運,然後與風肉豬脂煮極爛充膳,方為無弊。若病癒便啖豕肉,斷不可也。如瘧疾斑疹之後,尤當切戒。

煮藥有法

[編輯]

煮藥之法,取味者火宜緩,取氣者火宜速。若人參雖取氣,亦須武火緩煎。

服藥有六弊

[編輯]

世俗服藥之弊有六,不可不知。有食已而即藥者,有藥已而即恣飲茶湯者;有藥食雜進而恬不知忌者;有才服此醫之藥,而旋以彼醫之藥繼之者;有明受此醫之藥,而陰則服彼醫之藥,不肯明言以欺人者;更有苦於服藥,所投湯丸,潛傾暗廢,中外侍人,又互為之隱,無可稽窮者。病或偶減,因無論已;設或病增,咎將安責?

熱症飲水得汗而愈

[編輯]

一人七月間病熱,日夜炎炎不解,醫用杏仁、薄荷、芩、連之類,解肌退熱,數服不愈。病經旬日,其人開張藥鋪。略知醫藥,因謂同伴曰∶前所服藥,甚為對症而不瘳,我其殆焉哉!惟心中想冷凍飲料,同伴咸謂閉塞腑氣,不與,病者無可如何?又經數日,適無人在側,因意床下藏有雪水一瓮。乃勉力支撐,掀蓋連飲數碗,即倒臥床下,汗流遍身;及覺即思粥飲,身涼脈靜矣。其伴詢於其人,所患乃燥熱之症,治法當用玉女煎加解肌藥,早已愈矣。其如芩、連能清熱,不能潤燥,兼有杯水車薪之弊,所以似是而實非。其飲雪水而愈者,如熱斧沃水,則氣蒸蒸然,燥火之邪,從汗而泄,此必然之勢,無足奇者。

難於末治

[編輯]

凡病難於末治。前人有言,如錢孔中過鼠,全身已出,而尾不能出。要知尾不能出,其中有故在,只要細心體定,自然有得,不然則一簣之虧,前功盡棄矣!昔聞一人傷寒愈後,晝能食,夜能眠,二便如常,可稱無患矣。然坐臥一室,窗戶緊閉,或啟透風,庭除小步,便作寒熱。近處知名者,藥治殆遍,終無一效。後詣吳門薛一瓢延醫,曰∶賊去而門未關者,用玉屏風散而痊。此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脫尾而出,究何難哉?人患身熱咳嗽,予為延醫。

知其暑風,用辛涼無效,因其煩躁不寧,用大黃下之,一服而愈,粥飯兼進。一日忽目赤舌紅,咽痛如刺,服西瓜汁緩痛,彈指頃,診其脈如平人。因思表邪已散,暑熱已清,結食已消,而見此症何耶?靜思一片時,念其痛雖甚,只宜輕清,方為合法,乃用燈心二十莖,竹卷心二十個,以清心火,大甘草三片,以甘瀉之,煎半杯,才服即合眼酣寢。覺而謂人曰∶前藥下咽,即不痛,是何仙方耶?而不知藥不值一文,此亦脫尾之驗也。

跋葉氏醫案

[編輯]

或問∶近來習醫者,案頭無不置一《葉氏醫案》,究竟其書何如?予曰∶先生乃吳中之名醫也,始習幼科,後學力日進,擴充其道,於內科一門,可稱集大成焉。其論肝風內動,非外來之風,用和陽熄風之法,發前人所未發;於暑症一門,雖宗河間,而用方工細,亦可謂青出於藍;其於痢疾,輒用溫補,瘧疾少用柴胡,未免美玉微瑕。其案辨症多而論脈少,夫切後於問,豈可濃非。更如肋痛用入絡之品,若青蔥管、新絳、旋復、桃仁之類;腹痛用甲己化土,亦開後來無窮之秘。但欲觀是書,須讀張李劉朱各家之說,然後探究葉氏方意所從來,庶不為無根之萍,亦免隨波逐浪之誚。

古今藥味不同論

[編輯]

古之為醫,躬親藥物,如韓伯休之賣藥,賣藥即醫也。《千金方》載採藥以時,故有雷公之炮炙,仲景之咀 ,無一不入山採藥,以救世人之疾。樂府雖有飛龍落藥店之句,然至宋季,始立和劑局,復多藥鋪。是時醫人尚摧藥籠,貯一切丸散,其飲片則取給於店鋪矣。藥乃各方所產,皆本天生。白朮贊曰∶津如玉液,味似瓊漿;人參必釘頭鼠尾,黃 必金井玉欄。至於近世,藥既有鋪,聚必有行,若漢口集川陝兩湖兩廣之藥,號稱為藪,天下之商販感集焉。蒙艟巨艦,日以百計,營運四方,而所產之地界不加廣,生不敷銷,無以應天下之求。土着者乃有下子分根之法,如茯苓乃百年松脂所化。近以松枝埋於土中,三年可采。鳳州黨參,陝州黃 ,於潛白朮,無不稱者,安能氣味純濃,得及上古哉?出處道地,最為難得,欲求天生者,非我所知也。即人參一味,從長白髮祥,得地靈氣濃,功魁群草;尚有下子分苗,名曰秧參,味淡而氣薄,辛叨朝廷嚴禁,罪偽行真,功力如前。薄荷、青蒿,極賤之品,吳中山野,幾遍原隰,余者可知矣。惟金石血肉之品,與結子采葉之藥,無分古今也。

以藥得名為善得子

[編輯]

醫貴集大成,而秦越人過洛陽為老人醫,入趙為帶下醫,入秦為小兒醫。又似入國問境,因地制宜者。我邑唐介庵先生,抱性慈濃,於醫學深究南陽之旨,各家亦能探討。中年後,以用大黃著名。凡士夫與窮巷僻鄉,遇有熱結不解者,必延唐大黃焉;於是乎先生之字,竟為大黃之名掩矣。先生遇表症則汗之,虛則補之,寒則溫之,亦何嘗執大黃而療人之疾哉!乃人過欲下之症,延先生耳,非先生之偏用大黃也!先生之品,堪師堪拜,遇貧苦有疾,邀一次,下日自來;數里之內不坐船,常佩紙筆墨硯,暨一囊錢。診視後,隨取寫方,不待假諸鄰也。囑服幾劑,即將錢數置案頭,夠藥炭之需。常見一家,深秋尚眠竹簟,曰∶不宜,盍勿易草蓆?答言∶乏錢。先生歸,令一價持席往。又一鄰人手藝營生,積銀十兩,常置臥所。一日忽不見,遂病,醫藥終無效。先生知其情,袖銀如數,診脈時潛置於枕席間,病患一旦復得,喜悅而病瘥。後皆知先生所為,糾而還之,終無德色。先生初無子,其室人當天癸已絕之年,忽然懷妊生子,奇矣!非先生盛德之感,有是理乎?

醫不治老考終命難

[編輯]

《佛經》雲∶生老病死,能全四者,即謂之盡命可也。醫能治病,或調劑於未病,以永其年。至於薪盡油干,則謂之老死。一病字亦加不上,方可謂真考終命也。唐賈敦實,為懷州刺史,後疾篤,子孫延醫,卻不肯見。曰∶未聞良醫能治老也。卒年九十餘,旨哉斯言!猶憶大父文相公,乾隆三十五年,年九十二歲,年非不高矣;而病脾泄,七日而卒。蓋緣我父儀高公,先七日而歿,大父聞之,一慟而疾作。若我父無故,大父亦未必盡此焉。故考終命為五福之一,天下之人,能盡其命者,有幾人哉?

醫資須行好事

[編輯]

每見有名醫家,不數年間,必獲濃資。其間實緣治療得當,而愈人者固多;僥倖而得者亦復不少。當虔修良藥,以施貧苦,疏財帛以行利人利物之事,則天亦原其情而錫之福也。莫謂我道勝人,分應坐享,求田問舍,以傳子孫;墓木未拱,已有資產廢棄者比比也。何如仍行好事,再種來生之福耶?

醫家運到道行

[編輯]

中才之輩,其通塞蓋有時也。往昔同里一醫,專心好學,年至半百終歲門巷蕭然。忽一日有嘉興地界鄉豪俞姓者,三房其一子,有病甚危,因薦來邀。其時早秋,衣服須紗,乃假諸相好而就,同來舟而往。途中問及病者,平時愛嗜何物,使者指舟旁之菱曰∶最愛此。而采菱之人,大肆詈言。蓋謂新落水船,桐油氣未退,而菱花遇桐油氣輒萎,為此喧譁。耳聞之,忽然有得,潛抓舟內油滯作丸,如梧子大者十粒,以紙包裝佩囊中。及診脈間,問何所苦?

言胸滿腹脹,身熱不解,前醫用硝朴、枳實,攻之無效。近添漿水不入,稍納即嘔,病勢危急,默喜對症。曰∶此上下阻隔,再遲二三日,則無救矣。幸帶有神丸,先用湯灌下。出堂開方,不過消導行氣之劑。買藥須往返經時,而病者腹中已雷動矣。及煎藥服下,即如圊,下黑燥糞,繼溏者甚多,即飢而思納。病家上下無不歡悅,以慶再生,留款數日,濃饋而返。於是日行一日,名動公卿矣。前輩雲∶此醫金姓,字不知。觀此則白蕈散,亦非妄語也。

論用大黃

[編輯]

近來為醫,純用大黃者,當時氣流行之際,則延請之人,履滿戶外,必私囑從人,以先到為幸,何也?夫欲服大黃之名,必壯熱如燎,全不思納;或神昏譫語,勢甚危急。醫人一到,若遇神仙。然能用大黃,誠非難事。如傷寒傳經,至陽明里證,腹滿拒按,面帶黑滯,下出燥糞便愈。至於溫疫,必舌黃胸痞,不甚拒按,面色亦帶黑滯,所下如膠似漆。其疫邪一分不盡,則病不瘳。故不妨數下,邪盡則愈。人見如此重症,得一下或數下而痊,聲便驟通,群稱妙手。此不過閱歷既深,臨症毅然不移耳。然終歸粗工,為時醫則可∶若能於雜症中用之,方為作手。往時鄰家子患大腹與兩腿小瘡密密,當臥時則作癢,輒夜爬抓,膿血淋漓;至晨不癢而結痂,及夜仍然。外科治以清解燥濕無效,繼用補血散風更甚,年余不痊。後至舊青浦陳家,曰此瘡從臟腑蓄毒所發,須服丸料,半年可愈。方用大黃、犀角,余不盡悉。服丸漸覺癢減,膿水亦少,半年果痊。更有張姓,平時毫無所患,惟過友戚家,雖門素識,常誤入別舍,而自不覺也。後遇徐君洄溪因述其故,徐曰∶必得雪蝦蟆配藥,能除此症,但此物難求,我尚有一枚。修丸與君,張服完,病如失。後問雪蝦蟆從何而得,徐曰∶那有此物,丸中首用大黃,明言恐君不服,故謬言之耳。如二君者,皆能知人所不知,如是始可盡大黃之用矣。

治病何者為難

[編輯]

或問∶治病何者為難?子曰∶此非短章所能了,略舉數則,可以類推。如上寒下熱,上熱下寒;表里受邪,氣血交病;伏邪未盡,正氣已虛;更有此髒病而治他髒者,辨證稍涉不明,鮮不誤人。何謂上寒下熱?如惡風身熱,又患腹痛赤痢。須先散其寒邪,再用清熱之藥是也。何謂上熱下寒?如咳嗽吐血,又大便清泄,腳冷等症。前賢用八味湯冷服,冷從上熱所好,桂、附能除下寒是也。何謂表里受邪,氣血交病?如發寒熱,又患赤痢腹痛,須表里雙顧,柴平湯加黃連、楂肉;或壯熱不休,頭疼惡風,腹痞拒按,須大柴胡等湯是也。其邪未盡而正已虛,當分邪之輕重,虛之大小;補中帶疏,疏中帶補,必如持權操衡,方為有得。若此髒病而治他髒者,即所謂隔一隔二之法,不外乎虛補其母,實瀉其子是也。更有急病為難,治之得當,頃刻霍然,否則移晷難挨。即如小便不通一症,其因不一。濕熱癃閉,開泄太陽,豈待言哉?東垣治一人小便不通,腹脹如臌,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東垣深思至夜半,忽有所得,用滋腎丸而愈。丹溪治一人,窮思極想,因見水注而悟,用吐法而瘳。二說皆載本書,不煩重述。二公皆大名醫,尚難其治如此,而況後人乎!

溫涼之藥俱不可執

[編輯]

涼藥誤人,人不易覺;熱藥誤人,一服便見。往時有患咳嗽吐血,一醫用涼血之品,生地、丹皮之類,病者服之,喜其血止;出入加減,數十劑咳嗽不減,納食漸少,病者不悟,竟成腹臌而斃。嗚呼!此服寒涼誤人,而人不覺也。又南城李姓,病症未詳,諸醫罔效。延蘆墟郁某來治,用八味湯二劑而愈。明年病復作,症一如前,仍延郁治,仍用八味湯,一服而殂。此熱醫誤人而易見者也。前人有用熱藥如君子,涼藥如小人之喻。所謂君子者,苟有過,人必知之。為人則可,藥關人性命,用之不當,雖君子亦何取乎?而況小人耶?

干神莫救

[編輯]

東門內李姓,販魚為業。時買魚歸,經三店塘,船頭忽有旋風過,飄箬蓬墮水中。李持蒿打撈,見中流旋渦一圍,凹如缸然,心異之,隨刺以蒿,旋渦忽不見,而李即頭眩眼花,跌入艙中矣。及抵家,已身作大熱,喘如拽鋸,兩目赤突,不省人事。其鄰人邀予延醫,六脈浮大異常,無所謂神鬼之脈,乍大乍小者,予不知其故,惟覺病勢危急,未便寫方,約其明日,觀其大勢,再作區處。不意至夜半而斃。予每臨重症,必探聽消息。越三日,晤其鄰,遂述其由如此,咸疑路遇神舟,為其干犯故也。諺雲∶人之便溺,日不向南,夜不向北,為避日光與北辰焉。然更宜於有遮攔處以避游神往來更善,觀者莫謂小節而忽也。

甘草與鯽魚犯

[編輯]

一漁家子屢逆其母,母苦之久,而無法使悛,欲買信石毒之。鋪中知其故,謬以甘草末付之。適子捕得鯽魚,使母烹食。母乃以甘草末置魚腹中,其子不覺,盡其汁而斃。奇哉!槐花與魚羹同食則殺人,小說所載;甘草與鯽魚相犯,從古未聞其說。豈天道惡逆子,而冥冥中致其死耶?錄之以俟博物者備考焉。

淡竹回生

[編輯]

吉祥橋南畔沈嫗子,年十六七,賣果度日。深秋病熱,乏資醫治,延至匝月將殆。有戚識予,為延診之。脈細欲絕,目珠翻上,唇齒間血跡干焦,呼吸莫續。予曰∶熱入五液俱涸,甘露飲冀回萬一。但母老子孤,設難轉關,不敢任其咎,棄嬰堂華真人每着靈驗,曷勿誠懇一方。其戚旋往,得淡竹葉十片,煎湯服下,目轉能視;再服,能言思粥 向生矣。按∶淡竹葉解暑毒,利小便而已,何有如是之神哉!真仙方也。

疾病多生於夏

[編輯]

李笠山,國初山人。善為詞曲,其說仗新巧,如曰∶天若只有三季而無夏,則人病必少。蓋夏月流金爍石,溽暑煩蒸。人當是境,飲食生冷,貪涼露坐,在所不免。勞力之夫,白汗淋漓,臟腑堅實,尚可支持;膏粱之人,無此二者,多患霍亂吐瀉,或瘧或痢。試觀他時,何嘗有也?即秋季之疾,亦由夏月所釀,時至而發,故天無暑令,人可免病矣。其說誠然。我謂天有四時,生長收藏,何可缺一?人能於夏至前,便遠房帷;當三伏盛熱,須念伏陰在內,宜溫茶暖飯,薄滋味,一切瓜桃少啖,不露坐納涼,道途奔走,曉行晝歇,居家恬淡寡營;若有大樹蔽屋,疏廉清簟,假物調情,惟覺晝長可愛,何夏熱之能病患哉?

勞逸有方

[編輯]

車牛多骨立,驛馬多早斃,休息少也。山禽與野獸,不為人獵取,從無見有自死者,散逸多也。牛馬有病,役於人也。禽獸無病,得自由也。易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人可飽食不事事乎?但不可過勞,不可焦心。黎明至午,應行之事,只管去做;午後不妨休息養神。

夫牛馬之勞,本非所願,為畜於人,欲罷不能;山禽野獸,一巢一穴之外,惟覓食不飢則已。人能若是乎,大則為國為民,小則謀食謀衣,各行其志,亦各有所樂。故雖勞能臻上壽,頹惰自甘者,亦未必延齡也。外廄之馬,田家之牛,芻豢得宜,勞逸得中,亦何嘗骨立而早斃耶?前作攝生一卷,每言靜養。然人之於事,豈可盡廢。故書此可參閱之。

治病必得立案

[編輯]

徐洄溪先生《醫學源流論》雲∶治病必得立案。詳其何脈何因何症,宜何法治。若是則方能用心,可杜膚泛。服劑之後,又當驗其如何應效,最為醫人真實工夫。予少因多病,弱冠便喜覽方書。後緣老母年高,時有疾恙,益專心向學,盡心調治,漸有所得;因之家人上下,稍有違和,治之多效。鄰朋鄉黨,漸有知者,邀致必往。即而日有就醫,至夏杪三秋,踵門不絕,皆不論有無,盡心為治,知與不知,俱立一案於方,下次複診,照方案詳問隨機圓變,必中肯綮而後已。今年屆甲周,閱歷及四十載,不可謂之淺矣;然而所得者十不能五焉,惟不肯稍涉不知為知,妄語誑人耳!此亦可以自信。

天性所近

[編輯]

世間德行經濟文章學術,立於天地間,表表可觀,半由學力,半實天成,即一才一藝,無不盡然。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夫能困學,即是其天性,惟賦淺耳。若夫天性,必不能困學。予表兄費某,舅氏必欲其用功舉業,延名師,豐修膳,焚膏繼晷,磨琢萬方。年逾弱冠,作一破承不能,乃棄去日事手藝。如碧山治銀,元吉治錫,雖時工莫及也。更能刺繡結纓,雕刻竹木,無不精美可觀。何於文本之緣,切膚而不知痛癢;於雜藝一見即能為之,天性有別耳。予舊居對宇有藥鋪,每薄暮放學,就視藥物,一見能名,續翻本草,並能知其性。時年止八九歲,長嫂病,延俞醒齋先生來治,令予陪侍。其患崩漏,頭重難起,予告俞曰∶長嫂之症,莫非下虛乎?先生問何以知之?答曰∶如竹稍戴物,必不能舉,試易以木則舉,強弱之分也。先生曰∶是。後晤相知,極口稱道。及長,乃從事於此。豈非天性使然乎?

論用補藥

[編輯]

一人見予所着醫案中,有開手即補者,有邪未盡去而間用補者,有邪才去而用峻補者,乃訝之。予告之曰∶古來名醫,莫如仲景,病邪之甚,莫若傷寒。仲景立一百一十三方,七十餘方皆用人參,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於表散中用人參,清疏中用人參,溫劑中用人參。

予之邪未盡而間用補者,是法仲景也。後世名醫,如金之東垣,明之介賓,亦為表表者。東垣補中益氣等湯,治勞倦內傷,其效如神;介賓八陣方中一陰煎至四陰煎等湯,治血虛發熱,其效亦如神。予之開手即補,乃法東垣、介賓也。至於邪已去而用補者,庸人之技耳,何待辨哉?蓋予之為治,貧乏居多,其患每由勞倦而得。《脾胃論》言之甚詳,姑再述其要者,以見意焉。開手即補,其要端有三∶先視其色,面無黑滯油氣,再問明身熱惡寒,若臥於被中,則體不寒,或自汗不思納,納亦無味,肢軟氣弱,舌上微胎不渴,脈浮大而軟,小便微赤而長,正屬勞倦內傷,合補中益氣。若其人身熱不惡寒,盜汗舌絳少胎,喜飲而不消水,面帶微紅,脈細數無力,此為陰虧發熱,合四物四陰煎等湯。或有勞倦兼血虛者,以上之症,間而有之,合八物或補中益氣,加生地、歸身、麥冬之類。至若久病,或療治未痊,正氣已虛,留邪未盡,理應清疏中佐補,補劑中佐徹邪,辨症稍涉疑似。不但用補藥誤人,清疏溫瀉,何一不誤人。況予之虛心,君不得而知也。每遇用或攻或補或寒或熱之劑,常另立一簿,錄出方案。若複診,必悉其情;如不複診,必再四探聽,服劑已痊,中心始安。醫案所述,盡如此也。客聞之,唯唯而退。

狗蠅起痘豆治翻疤

[編輯]

趙賓 曰∶小兒痘瘡,固是危事,然要不可擾之。或多用老雞、鱖魚發之,非也;或以消毒飲、升麻湯解之,亦非也。大要在調氣血之外,任其自然耳。惟《本事方》捻金散最佳。又陳劍剛雲∶痘瘡且不多升麻湯,只須四君子湯,加黃 一味為穩耳。二說皆有理,然或有變證,則不得不資於藥。癸亥痘瘡甚行,括蒼陳坡,老儒也。因言向分教三山日,其孫方三歲,發熱七日,痘瘡出而倒靨色黑,唇口冰冷,危症也。遍試諸藥皆不效,因乞靈於城隍神,以卜生死。路經一士人門,怪我侵晨倉皇,因遮叩之遂告以故。士人曰∶卻有藥可起此疾。喜甚,因為經營少許,俾服之,移時即紅潤如常。後求其方,甚為秘惜。及代歸,方以見贐,其方用狗蠅七枚,(狗身上跳飛者)擂細和醅酒少許調服。蠅,夏月極多易得,冬月則藏。蠅多在狗耳中,不可不知,更宜預收以備用。痘後餘毒不盡,每有翻疤,濃水淋漓,至有殞命者。

予第三子患此,用藥無效,心殊憂煎。舊戚張姓者,觀予色滯,詢知其故,傳一方,妙而且易。用浸拌豆腐豆搗爛敷上,膿出再敷,三四日間,毒盡痂落,皮肉已出新肌矣。

第三種

[編輯]

上池涓滴一卷

[編輯]

扁鵲遇異人,飲以上池水,能見人之五臟。心切嚮往,而異人難值,乃綢繹墳素,其五內之情狀,亦略可見矣。俾外露何象,即知內關何髒;雖上池之水無分,其涓滴亦似得矣!

心為赤帝,為神明之府。象如倒懸蓮蕊,色如縞映朱。心者,纖也。所納纖微,無不貫注。

重十二兩,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中有七孔三毛,上智之人,七孔通明;中智之人,五孔通明;下材無孔,則不智。為手少陰,肝之子,脾之母也,小腸為之府。其音征,其味苦,其臭焦,於液為汗,其合脈也,其榮色也,氣通於舌,竅通於耳。主藏神,在志為喜,在變動為憂,故人有不暢事,心即焦燥;心氣通則舌和,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虛則恐懼自失,色夭毛悴,血脈枯槁,臥不安枕,精神錯亂,及怔忡、驚悸、自汗等症作矣。病心風,則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飲則嘔;心中寒,則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面色青黑,熱則厥,掌中熱,煩煎,面赤目黃,口舌生瘡,咳血赤淋,咽喉痛,咽不利,或夢刀杖火焰赤色紅衣之物;有積則胸膈支痛,及伏梁起於臍上,大如臂,是皆心所生病者。腎邪入心則多汗,肺邪入心則多言。喜是心之本志,然喜太過,亦能傷心也。心苦緩,急宜食酸以收之心;心欲軟,急宜咸以軟之,用咸補之,以甘瀉之。

肝為青帝,為將軍之官。象如懸匏,色如縞映紺。肝者干也,位左膈下,着脊之九椎,左三葉,右四葉。為足厥陰,心之母,腎之子也,膽為之府。其音角,其味酸,其臭燥,於液為淚,其合筋也,其榮爪也。為魂之府,血之藏也,開竊於目。在志為怒,故怒甚則傷肝。肝氣通則目和,辨五色;病則脅痛引小腹,頭痛耳聾,胸滿嘔逆,眼生翳暈,視物不明,或肉板睛,兩角赤痛,丈夫潰疝,婦人少腹腫,遺溺,癃閉;肝熱則目赤 淚,口苦面赤,咯血;肝虛則恐,如有人捕之,腰痛不可以俯仰。受寒則唇青囊縮,轉筋入腹。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脾為黃帝,為倉廩之官。象如刀鐮,色如縞映栝蔞實。脾者裨也,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為足太陰,為肺之子,心之母。其音宮,其味甘,其臭香,於液為涎;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重二斤三兩,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志,其志為思,故思慮不解,則傷脾。脾氣通則五穀運化;病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身體重,足痿不收,溏泄瘕,水閉黃膽,食不化,不能臥;強立則膝股內腫,厥足大趾不用,此乃經病也。虛則五臟不足,四肢不用,面色痿黃,怠惰嗜臥;或夢飲食不足,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身重,痞氣在胃脘如盤;或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若脾病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以逆,其脈弦急,此是木克土,為大逆也。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以甘補之。

肺為白帝,為相傳之官。象如懸磬,色如縞映紅。居五臟之上,對胸若覆蓋,故曰華蓋。肺者勃也,(言其氣勃鬱也。)重三斤六兩,六葉兩耳,總計八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髒之氣。在經為手太陰,脾之子,腎之母也。其音商,其味辛,其臭腥,在液為涕;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主藏魄,在志為憂,在變動為咳,與大腸相為表里。肺氣通,則鼻知香臭;肺受邪,則鼻塞而出涕,多汗而畏風,或吐痰血,喘咳氣逆,胸背四肢痛,翕翕發熱。肺虛則多恐懼,皮毛焦悴,不耐煩勞,乾咳失音;或夢見白物爭戰,哭泣飛揚,氣短不能調息;肺氣勞則好睡,肺壅則腸鳴,肺氣燥則喉干,肺病寒熱,必旦善暮甚,或生瘡疹,皮膚燥癢,皆肺病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禁食寒冷之物,忌衣薄雨濕,受病最易。

腎為黑帝,為作強之官。象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十四椎下,色如縞映紫。重一斤二兩,主分水氣,灌注一身,如樹之有根,左曰腎,右曰命門。腎者,慎也,為先天之府,守之則存,用之則竭。為足少陰,肝之母,肺之子也。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肺,水津四布,下歸膀胱,藏精於腎,人之技能,皆出於腎也。其音羽,其味咸,其臭腐,在液為唾;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耳;主藏精,在志為恐,與膀胱合為府。腎氣盛,則耳能辨五聲;腎病則耳聾骨痿,多欠伸,腰疼腹脹,體重,喘咳,汗出惡風,食慾下,膈塞不通,小便餘瀝,疝瘕遺精。虛則令人夢入暗處,見婦人僧尼。總之,腎臟虧損,則諸症蜂起,難一一枚舉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咸瀉之。

上五臟調攝失宜,即有病生焉,觀此亦可省矣,他如《靈》、《素》諸編,非加之以歲月,豈能窮其奧哉?

人之五臟,通順和調,則身康氣適;稍有不善,則疾病生矣。或虛或實,(實謂受邪)或寒或熱,症見多岐,難以概舉。凡攝生之士,雖非醫者,於家人上下,補偏救弊,亦有所主持。

姑將五臟致病之由,所見之症,應用何藥,按髒分開。俾覽之者,隨其因而採用之。

心宜恬淡,少思慮。遇逆境,即善自排解,固腎水以上交於心。若此者,病從何來?反之則為累矣。累積成虛,其病為怔忡,(心氣怯。)吐血,(心不主血。)陽痿,(心不交於腎。)健忘,食物無味,語言顛倒,(皆因氣血虛少。)宜用補藥。枸杞、(色赤入心補血。)歸身、(補肝即虛補其母。)棗仁、(味酸斂心陽。)茯神、(味淡安心氣。)柏子仁、(寧心益智。)龍眼、(補心血益智。)蓮肉、(象心補心。)人參、(補肺氣,心氣通肺,故亦補心。)如天王補心丹,養營湯,孔聖枕中湯,歸脾丸湯,皆可用。開郁則陳皮、香附、石菖蒲、鬱金、遠志,必須之品。心乃虛靈之府,六淫不相干,其受邪者,乃心之經也,故諸瀉心湯,治傷寒下早,痞滿在心胸間也。其有面色青黑者,心氣寒也,宜乾薑、附子、溫之。心屬火,熱從火出,人遇拂逆之事,若心焦躁,則一切熱病生矣。多汗,(心主汗。)夜臥不寧,(心煩則少寐。)手足心皆熱,(手足心應心。)咽痛口乾,咽不利,(心脈繫於咽,故見諸患。)舌強,(心開竅於舌。)咳嗽,(心火上炎。)諸癰瘡發背,(心有鬱火所致。)寸脈溢出魚際,(火乘肺也。)宜用涼藥,黃連、(若瀉心火。)連翹、(象心清心。)燈心、竹卷心(以心清心。)牛黃、(入心清痰熱。)犀角、(涼心。)硃砂、(鎮而兼涼。)甘草、(以甘瀉之。)至寶丹,治熱邪入心包絡,神昏譫語,非此不為功。以上藥味,雖分補瀉溫涼,然補中亦宜兼溫涼之品,涼中須兼開利之藥,又在圓機妙用耳。

肝宜條達,戒郁怒,當拂逆而善自開釋,以長養生氣。若能如此,病安從來?反則為逆,逆之則傷肝。虛則病錯忘不精,恐怖,(神傷。)目KT KT 然,(肝開竅於目,傷則不能受血而視。)睡臥不寧,(血不歸肝,魂不寧舍。)陰縮,(肝脈過陰器。)筋攣,(肝主筋,傷則筋無所受。)諸症宜補藥,用歸身、生地、白芍、(養肝炒。)牛膝、(強筋。)柏子仁,(平肝悅神。)杜仲、(強筋神虛。)阿膠、(涼血益肝陰。)黃精、枸杞子、(養肝平目。)狗脊、(強筋骨。)何首烏。(益肝陰強筋。)肝病而挾風火,則病眩暈癲厥,耳聾,(肝陽上冒。)咯血咳嗽,(木火炎上,肝不藏血。)螈 強直,(肝受風邪。)咽痛喉燥,(肝脈循咽喉。)目赤,(肝火上升。)諸症宜清火熄風,藥用羚羊角、(平肝清熱。)丹皮、(清肝經血熱。)桑葉、(清肝氣熱。)鈎藤、(平肝除風熱。)薄荷、荊芥、(驅風清熱。)甘菊、(熄風除熱。) 豆皮、(和肝陽。)刺蒺藜、(散肝風。)秦皮,(平肝除熱。)如實熱,黃連、龍膽草,亦可配用。郁滯則病胃脘痛,吞酸嘔吐,(木凌胃。)脅痛,(肝脈布脅肋。)左脅下結塊如覆杯,(肝鬱所積。)結核瘰 ,(肝經火郁所致。)疝氣,(肝脈繞陰器。)婦人月閉等症,宜開郁散結,藥用青皮、香附、陳皮、(行氣破滯。)延胡索、鬱金、(止痛解郁。)柴胡、(解郁調經。)夏枯草、(解肝經鬱熱,治結核瘰 要藥。)川楝子、(治疝要藥。)他如川連、吳茱萸、三棱、莪朮等藥,須視其虛實寒熱以用之。肝者,將軍之官,其性剛烈,喜投柔劑。若香燥只可暫用,宜參以柔劑佐之,方無燥暴之患。如逍遙散、七味飲、左金丸、滋腎生肝飲等方,皆可選用。

脾居中州,宜健運。五味入胃,由脾布散。人能謹飲食,戒生冷,遠潮濕,少思慮愁憂,若是,患自可免,反之則生病矣。傷勞倦憂思,則病四肢怠惰,(脾主四肢。)肌肉痿黃,(脾主肌肉。)大便溏泄,飲食不化,(脾不運動。)或不時身熱,宜用補藥,黨參、(補中和脾。)黃 、(補中益氣。)白朮、(健脾燥濕。)炙草、(甘能益脾。)茯苓、(淡滲調脾。)

扁豆、(調脾和胃。)懷山藥、(補脾調中。)大棗,(甘溫健脾。)如六君子、補中益氣、參苓白朮術散等方均可選用。傷飲食則病腹痛脹滿,痞悶不安,(脾氣滯礙。)大便或閉或泄,里急後重,(濕熱鬱結。)噫氣,(脾土壅滯。)痞氣,(脾之積。)身熱,(管氣不通。)小兒疳積蟲積,宜用消導運氣之藥,廣皮、(理氣導滯。)砂仁(快氣醒脾。)楂肉、(消食磨積。)神曲、(調中消食。)枳殼、枳實、(消脹利氣。)麥芽、谷芽、(消食健運。)濃朴、(瀉滿除濕。)檳榔、(破滯、攻堅、殺蟲。)大黃,(蕩滌腸胃。)如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平胃散、保和丸等方,皆可選用。蟲積遇仙丹、追蟲丸皆可效。傷暑濕,則病腹痛泄瀉下痢,(脾傷飲食,暑濕為患。)霍亂嘔吐,(暑濕擾中,陰陽錯亂。)且用芳香逐穢清熱之藥,藿香、(通上中二焦邪滯、快脾胃去惡氣。)濃朴、廣皮、(芳香氣穢。)滑石、(利濕去暑。)川連、(瀉火去濕。)黃芩、(除脾家濕熱。)建曲、(除脾家敦阜之氣。)苡仁、(利濕健脾。)澤瀉、(去濕熱。)砂仁殼,(醒脾。)如小半夏湯、益元散、黃連香藿散、二香散、香連丸等方,可選用。傷寒濕生冷,則病身重體痛如束,(寒濕留着肌肉。)下利純清徹冷,(生冷傷脾陽。)畏寒,(胃陽遏滯。)腹痛不止,(脾陽不振。)足跗腫,(寒濕着太陽經。)嘔吐清冷汁,(生冷所傷,胃陽不舒。)手足常覺不暖,(脾陽不能四達。)宜用溫中驅濕之品,香薷、(辛散能解結利濕。)草蔻仁、(暖胃健脾燥濕除寒。)乾薑、(逐寒濕。)白豆蔻、(行氣暖胃。)良姜、(去寒濕止痛。)

附子、(逐寒通陽。)肉桂、(驅沉寒之物溫脾陽。)蒼朮、(燥胃強脾逐寒濕。)木瓜、(利濕舒筋。)羌活、(散表勝濕。)蘇葉。(散表驅寒。)大順散、五苓散、冷香飲子、漿水散等方,皆可選用。

肺為百脈所宗,氣之源也。其體最嬌,故又惡寒,又惡熱,苦氣上逆,人能慎風寒,遠暑濕,未寒先衣,漸暖漸脫;寡言養氣,少食辛酸之物,若是者,病從何來?逆之則病生矣。虛則病不任風寒,(肺應皮毛。)喘促語言不續,(肺氣虧損。)咳唾頻頻,(水津不能四布。)虛而有熱,則病肺痿,(肺液枯涸。)百合病,(手太陰虛熱所致。)失音,(肺金傷損。)乾咳,咳血,皮毛焦悴。(虛火燥肺。)但虛宜補,人參、黃 、(大補肺氣。)蛤蚧、(補肺定喘。)

白肺頭、(以肺補肺。)五味子(能收耗散之金。)等類。虛而挾熱,宜用滋養清金,北沙參、(清金。)麥冬、燕窩、(大補肺陰。)百合、(象肺益肺。)秫米、(平補肺金。)川貝、(清肺消痰。)款冬、(潤肺消痰。)桑皮、(瀉肺消痰。)地骨皮、(治肺熱出汗。)馬兜鈴、(清肺止嗽。)花粉、桑葉(潤燥清肺。)如清燥救肺湯、四陰煎、人參固本丸、補肺阿膠散、瀉白散等方,皆可選用。受邪則病哮喘,(風寒之邪閉塞肺氣。)畏風身熱,鼻流清涕,(皆受邪肺氣不宣。)或咳嗽,為痧,為疹,為溫熱,為肺癰,其末也則為癢瘰疥瘡,(皆寒郁皮毛,肺氣不宣以成諸症。)有宜溫散,有宜辛涼,視症以用之。溫散如麻黃、(肺有實邪最重者可用。)桂枝、(溫經通營衛。)蘇葉、(散寒。)荊芥、白芷、羌活,(溫散。)辛涼如薄荷、(辛涼。)石膏(色白入肺能清氣熱。)前胡、白前、(治喉中水雞聲最妙。)連翹、(輕宜瀉火。)黃芩、(苦清肺火。)黑梔、(瀉火屈曲下行。)竹葉,(輕揚清肺。)他如杏仁、(辛散苦降。)橘紅、(利降達表。)旋復花、(降肺能消寒痰。)防風、(宣肺去風。)葶藶子、(肺中水氣 急者,非此不能除。)紫菀、(潤肺消痰。)射干、(瀉火清痰。)栝蔞仁、(清上焦熱痰。)通草、(利水退熱色白入肺。)馬勃、(消腫退熱。)桔梗。(開提肺氣。)是皆治肺病之不可缺者。

腎為人身之根,本宜閉藏,五臟受精,皆歸藏於腎。人能戒淫慾,而不使有傷,病安從來?傷之則虛,虛久成損,其病腰脊痛,(督脈貫脊屬腎,)遺精白濁,(腎關不固。)消渴,(精液內亡。)瞳子散大無光,(瞳子屬腎。)骨蒸勞熱,(陰虧。)骨酸痿厥,(腎主骨。)面如漆紫,(黑色屬水,腎臟傷則精枯故也。)耳聾,(腎竅通於耳。)恐懼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也。)呼吸不續,(元海氣虛故也。)坐臥不寧,(水虧不能養心所致。)陰痿,(腎陰虛。)或口熱舌干,齒痛咽痛。(陰火上炎。)諸症有宜補陰,有宜補陽。補陽則用破故紙、(溫補命門。)附子、肉桂、(回陽補腎。)大茴香、(暖丹田補命門。)巴戟天、(強陰益精。)菟絲子、(溫補三陰。)覆盆子、(益腎臟而固精)沙苑蒺藜、(補腎益陰治臍痛。)

胡蘆巴、(暖丹田去寒濕)鎖陽、(強精益陽。)杜仲、(強筋充骨。)韭子、(補肝陰助命門。)陽起石、(治精泛陰痰。)雀卵、(補陽益精。)鹿茸,(添精補髓暖腎助陽。)方如八味丸,右歸飲、七寶美髯丹、黑地黃丸、鞏堤丸等方可用。補陰藥,宜用肉蓯蓉、(益隨強陰。)

續斷、(補腎理筋。)生熟地黃、(補腎養血。)黃柏、(瀉相火。)牡蠣、(消熱補陰。)阿膠、(滋腎補陰。)元參、(補水瀉無根之火。)枸杞、(滋肺益腎。)狗脊、(平肝補腎。)玉竹、(平補氣血去風濕。)天冬、(補水潤燥。)何首烏、(益精堅腎,收斂精氣。)金櫻子、(澀精。)女貞子、(滋陰降火。)胡麻、(潤五臟填精氣。)黑大豆、(固腎明目。)磁石、(重鎮肝腎。)海參、(補腎益精。)淡菜、(咸補精血。)秋石,(滋陰降火。)方為六味丸、左歸丸、大補元煎、虎潛丸、大補陰丸、龜鹿二仙膠等方可用。(以上所論皆就本髒虧損所致,至於外因傳感而病,不在此例。)

第四種

[編輯]

肘後偶鈔上卷

[編輯]

隨得隨錄,故不分門別類。醫案貴在發揮明白,故茲錄立案,頗有重者。因現症差異,病源實同,乃為詳辨中的,重見疊出,愈知斯道之圓機。其有淺病,即應手取效,亦不錄。

感寒

[編輯]

金(一四) 憎寒,發熱,怕風,背頸項俱痛,脈浮緊,舌淡黃,此感受天氣暴寒也。人感其氣,衛氣不行,即傷寒病熱之症。麻黃湯既不敢服,只得權宜以應之,與香蘇合蔥豉法。

紫蘇 香豉 羌活 當歸 橘皮 香附 炙草 生薑 大棗 蔥頭

[編輯]

周(十八) 入暮熱甚,心煩不寐,形體驟消,舌白面暗,兩脈小數,胸前痞滿,此暑邪已入血分,血為陰,故暮夜發熱。在氣分則渴,今在血分,故不渴。黃芩、知母雖能逐熱,而心胸之邪,非黃連不能除,故南陽小陷胸法加減之。

川連(一錢) 栝蔞仁(四錢) 枳實(一錢磨沖) 鮮生地(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鬱金(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又兩服熱退安眠,小便清矣。惟胃口被暑熱消爍,未能遽健,改用芳香醒胃,甘寒養津。

麥冬(二錢) 花粉(二錢) 鮮石斛(四錢) 茯苓(二錢) 橘紅(六分) 白蔻仁(五分)

沈(二二) 嘔血發熱,胸悶自汗,脈虛大而數,此屬暑傷肺絡。暑傷氣分脈虛,今又傷絡,故脈大而數。議與涼血清暑法。

鹽水炒香豉(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二錢) 飛滑石(三錢荷葉包) 醋炒,丹皮(一錢五分) 冬桑葉(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脈靜身涼血止,見風略覺洒淅,氣被暑傷,衛失外護,其畏風宜矣。余歷吐血一症,多有六淫致病者,雖非真陰失守之比,然切宜保養,以冀復元。

北沙參(二錢) 麥冬(二錢) 冬桑葉(二錢) 丹皮(一錢) 茯神(一錢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南棗肉(二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陸(二三)暑風上冒,頭痛脘悶,咳嗽痰多,脈右弦滑,與涼散兼化痰法。

光杏仁(三錢) 蘇薄荷(一錢) 射干(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生甘草(三分)

兩服愈。

王 吸受暑邪,中脘脹悶。

香豉 杏仁 鬱金 栝蔞皮 連翹 益元散 絲瓜葉一服愈。

僧(三三)脘悶,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咳嗆見紅,兩脈虛數。此暑邪內伏,至深秋發動,始傷氣分,久損血分矣。既非陰虧火升,滋補當忌。

光杏仁(三錢) 通草(八分) 橘紅(八分鹽水炒) 飛滑石(二分)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童便一杯沖。

又兩服脈緩身涼血止,唯氣大口燥未平,前方清解,今用清養,立方用意,只更一字,自然有先後之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一錢) 花粉 青蒿子(五分) 廣皮(五分鹽水炒) 鮮石斛(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 鮮枇杷葉(三錢去毛)

周(十四) 病熱旬日,形瘦神呆,心煩不寐,汗泄口燥,便赤氣濁,兩脈沉細欲絕。此屬伏暑重症,古稱暑傷心,故煩而不寐;暑邪從口鼻吸受,先傷氣分,肺為百脈所朝,是為氣母。因受暑熱消爍,故脈伏而細。乃庚金逢暑必伏之意,其形脈雖似大虛,切審口燥,思涼飲,小便短赤,生脈白虎合劑,最對是症。若龍、牡、歸、地,滋膩鎮攝,暑邪何由得解?

西洋參(三錢) 麥冬(二錢) 通草(七分) 石膏(八分) 知母(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甘草(四分) 竹葉(七片) 白粳米(一撮)

陸(二八) 氣急胸悶,發熱口渴,小便短赤,中暑之症。

石膏(五錢) 麥冬(二錢) 杏仁(二錢) 通草(七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鬱金(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絲瓜葉(一片)

一服病已脫然,彼以效驗神速,大有妙處。接服一劑,竟致胸中氣逆,痰喘有聲。因方內有石膏一味,能寒肺氣,過服陷秋降之令,氣不外泄,則逆於內,故當盛暑,絕無汗出,反見多痰。

杏仁 薄荷 防風 桔梗 橘紅 蘇子

朱(三三) 從前吸受暑邪,熱熾發渴,恣啖西瓜;熱渴稍解,而腹脹足重,不思納食,脈細,舌白,呼吸窒滯,氣分受病無疑,調治失宜,必成鼓脹。

杏仁 橘紅 通草 鬱金 連翹 蘇梗 茯苓皮 淡竹葉又三服,病減大半,惟氣短未平,原方加北沙參、枇杷葉。

王(四十) 暑邪內伏,風寒外侵,頭疼惡寒,身熱冷汗,口臭便赤,大腹脹滿;已歷四旬,納食無幾,形瘦神呆,豈是小恙?用河間桂苓甘露飲加減。

石膏(四錢) 滑石(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小川連(六分)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通草(七分) 甘草(三分)

兩服前患頓除,胃陰受傷,元氣虛耗,當用滋養。

黨參 麥冬 黃 橘皮 茯苓 扁豆 甘草午後微熱自汗,小便復赤,脈浮大而數,此為假實,法當大補,十全大補去川芎,十數劑而愈。

高嫗(六五) 身熱浹旬,神昏遺溺,氣短耳聾,舌胎灰滯,此暑邪內陷之症。前方香豉、杏仁、石膏、知母,非不清暑宣氣,其如不及何?非局方至寶丹不能直達病所,驅邪外泄;更用清芳淡補之劑調其中,症雖危險,或可有效。先用燈心湯調進至寶丹兩丸,續進∶栝蔞皮(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通草(六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六味因氣短重用) 西瓜翠衣(六分) 鮮荷梗(七寸) 淡竹葉(三十片)

兩服熱減,神清,已能起坐如圊。惟舌赤而思冷凍飲料,暑毒尚未消盡,與涼解血熱法。

犀角(五分) 連翹心(一錢) 白金汁(一小匙) 通草(七分) 鬱金(一錢) 滑石(二錢)

一服能下黑糞數枚,內陷之邪始解,繼用生脈散調理痊癒。

戈(五六) 發熱胸悶,神魂撩亂,脈弦數,舌白,六七日內,形消色滯,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結於中焦,須加味陷胸湯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發厥,譫語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無容多議,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歸煎服後,泄氣難聞,連解小便,去病甚速,方錄於下。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橘皮 通草 滑石 甘草梢 淡竹葉

湯(四三) 暑邪內迫,血痢纏綿,宜清熱導滯。

苦參 黃芩 白芍 楂肉 濃朴 橘皮 葛根 銀花 蛀大棗 病歷四旬,三帖而愈。

徐(二五) 身熱氣短咳嗽,察形脈,知勞倦伏暑,投生脈白虎湯,加杏仁、射干、滑石、青蒿,去五味子,三服而痊。近年人參大貴,難以概用,勉以北沙參代之。蓋此症暑多而虛少,故效;若虛多而暑少,非人參不可。

溫病

[編輯]

朱(二九) 溫邪內熾,自汗便澀,發熱欲嘔,當清內徹邪。

石膏(五錢) 柴胡(八分) 淡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滑石(二錢) 甘草(三分)

兩服愈。

風溫

[編輯]

某頭痛發熱,咳嗽喘促,脈左浮數。風溫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 光杏仁(三錢) 連翹(五錢) 象貝(二錢) 廣橘紅(八分) 桑葉(五錢)生甘草(三分) 枇杷葉(三大片去毛淨)

又兩服,頭痛發熱頓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連翹,加栝蔞皮、紫菀、白前各一錢五分,兩服即痊。

李氏(二八) 脈浮而數,頭痛惡風,發熱咽痛,防發疹子。此風溫犯肺之症狀也,與輕清宣上法。

薄荷(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牛蒡子(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桔梗(一錢) 遼參葉(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一劑,咽痛止,膚見紅點;再劑知為發疹,着手了無痕跡。此系疹發不透,故腹痛嘔吐,胸悶兼作,惟其邪不外泄,必致內陷,急投以涼瀉法,使邪從下出。

酒炒錦紋(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石膏(五錢) 栝蔞皮(二錢) 廣橘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服後,解下腥穢甚多,腹痛胸滿頓除,皮腠忽然皺揭。此為皮膚被邪氣衝突,如水薄堤松之理,疹邪不達皮毛而內迫。觀此愈明,今大勢已定,自可無憂,雖尚有微熱微嘔,但用輕劑足矣。

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川斛(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又兩服,熱嘔痊癒。惟寤不成寐,長夜轉側,一見黃昏燈火,輒生憂悶,至天明心始安,他無所苦,但求夜臥安枕。思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議和陰陽以安神,神靜自然得寐矣。

半夏(一錢五分。和胃通陰陽為君)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以上三味補血潤胃為臣) 茯神(一錢五分) 北秫米(三錢包煎) 棗仁(二錢,以上二味安神寧志為佐)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三分,以上辛甘和陰以納陰為使)

申時煎服,酣眠徹夜,精神頓復。

[編輯]

毛(二二) 發熱旬日,舌黃口燥,大腹有塊,按之甚痛,大便難通,所解無幾,兩脈疲軟帶數。此春溫疫症,熱邪結於大腑,當用承氣湯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枳實(一錢) 石膏(八錢) 知母(二錢)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

一服之後,能下燥糞數塊,腹和不硬,熱緩神清而愈。

[編輯]

周(二四) 紅斑遍體,自覺胸寬熱緩,邪熱透發明矣。咳嗆咽痛。因手太陰受熱熏灼,清疏肺胃立愈。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三錢) 犀角尖(一錢鎊) 川貝(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桔梗(一錢) 橘紅(八分) 甘草(四分)

又,斑後不思納食,宜醒胃陰。

北沙參 麥冬 川斛 花粉 茯苓 橘皮 甘草

[編輯]

張嫗 疹後內熱,咳嗽身癢,當疏肺金鬱火。

杏仁 橘紅 薄荷 桔梗 連翹 甘草

溫毒發頤

[編輯]

史女(十七) 仲春發熱浹旬,神昏耳聾,頸項與頤俱腫,唇口焦燥,目脂膠結,脈反小數。

觀其脈症,是為溫邪內蘊化毒,久則血燥風盛,釀成發頤重症。姑投清疏消毒,但得腫退能納,方保無妨。

川連(一錢)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四錢) 蟬衣(五分) 連翹(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柴胡(三分) 薄荷(五分)

三服腫退,熱減神清,稍能納粥,仍用涼解。

川連(五分)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數服痊癒。

[編輯]

沈氏(三十六) 春昇陽氣,為寒邪所郁,而為 腮,畏寒發熱,口臭耳聾,外宜辛散,內清伏火。

防風 薄荷 細蘇梗 石膏 連翹 荊芥 蟬衣孫氏(五十) 倏然頭眩,汗泄神昏,耳聾舌麻氣促。此由肝腎不足,風火上騰,痰因氣聚,三者使然,物之迅速,莫甚於風火。此是內生,非由外致,防、薄能驅外束理,此種須遵丹溪和陽熄風,兼清痰氣。

丹皮 桑葉 白芍 菊花 鈎藤 橘皮 半夏 薑汁 竹瀝 一服效。

頭痛

[編輯]

戴(三二)宿有頭痛,每發於寅卯時,遇午即緩,此少陽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鈎藤 香附 甘草

[編輯]

孫(二二)陽明經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編輯]

曹(五九) 時屆嚴寒,封藏不固,兩耳鳴脹,切脈洪實,理宜介類潛陽。

龜板(三錢) 牡蠣(二錢) 貢干(二錢) 枸杞(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川柏(一錢) 知母(一錢) 桂心(四分)

沈(三七) 肝腎之火,上沖清道,左耳脹痛。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梔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蔥管兩服出膿而愈。

咽痛

[編輯]

朱(十四) 脈浮畏風,身熱咽痛,肺邪欲泄,勢將發疹。

杏仁(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粘子(二錢) 橘紅(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 蟬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錢)

一服肌癢見點,再劑而愈。乃翁見惠盆梅,作七絕一首謝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齊開,旁人問我從何日,道是山翁當杏栽。

某 風寒犯肺,咽喉腫痛,當辛散。

蘇葉 杏仁 粘子 橘紅 薄荷 桔梗 蟬衣 甘草 姜皮 蔥

頭愈後旬余,咽喉復痛,起於夜分,忽然如鯁,左邊起泡如繭,此陰火上沖,當清解。前惡寒脈浮,今不惡寒脈細,以此分溫清兩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藥,貽誤非細。

元參 連翹 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

自(三七) 咽痛起於暮夜,而多痰涎,屬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須苦味潛陽,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參(二錢,能清陰火) 連翹(一錢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錢,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錢,辛散苦降) 橘紅(五分,辛利上焦之氣) 桔梗(一錢,開肺氣散鬱火) 薄荷(一錢,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

陶(二四) 伏熱在內,時交冬至,陽氣內動,相因為病,咽喉燥痛,痰涎纏繞,渴飲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熱,舌白如堊,脈來細數。此實火症,非大寒之劑不能療。莫謂寒冬,怕用寒劑,舍時從症,古賢有之。

石膏(八錢) 川連(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生地(三分) 麥冬(二錢) 杏仁(三錢)薄荷(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服下即吐痰涎碗許,諸病減半,再劑而愈。

梅核

[編輯]

錢(六二) 胸中之氣,上沖清道,而痛即欲嘔吐飲食,此為梅核氣,噎症之漸也。近添泄瀉,是系新病,理宜分治。推究病情,必是酒客好飲,谷減胃氣必虛。蓋陽明以降為順,虛則失其傳導之權。更必氣性多躁,木火上炎,直衝會厭,以成斯病,然乎否乎?病者首肯,以為雖素知,亦不能如是明悉,況初診乎?即請予處方。

人參(八分) 代赭石(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 枳實(六分) 旋復花(一錢) 川連(七分) 烏梅肉(六分)

服兩劑,喉痛嘔吐止,增減其味,以為丸料,常服可許脫然,切宜節飲戒性,庶得萬全。

胃痛

[編輯]

潘嫗 痞升脘痛,納少難消,兩脈沉伏,七情內傷,中陽失運,頭疼畏風,亦是濁陰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吳茱萸(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黨參(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肩痛

[編輯]

王氏(三六) 肩胛酸痛,經月不愈,屬血虛,兼受風邪。

歸身 黃 冬術 秦艽 川續斷 羌活 防風

兩服不知病之所在。

脅痛

[編輯]

陳(五十) 肝火內煽,絡脈受傷,脅肋大痛,疏痛氣血。

桃仁(二錢) 紅花(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活血化氣第一品) 旋復花(一錢) 青蔥管(七寸二味能入絡止痛)

周(四十) 肝陽犯胃,脅痛嘔吐。

川楝肉 歸須 生白芍 橘白 半夏 山梔 茯苓 炙草 老薑

渣三服痛止嘔除,午後覺脘中嘈雜,六脈細軟,胃土久受木侮,氣虛不能健運。陽明以通為補,以降為順,所以補中須佐清降。

人參 蒸於術 茯苓 半夏 枳殼 橘皮 歸身 白芍 炙草

張(二五) 木郁為熱而脅痛,濕蘊則肌黃並見矣。

柴胡 薄荷 丹皮 黑梔 延胡索 旋復花 歸須 桃仁 新絳 青蔥管久痛必入絡脈,今三服既得減去什七,治黃新病要緊。納少嗜臥,因脾氣欠運,疸症之常,此恙若平一二分痛,不治而瓦解矣。

柴胡 薄荷 夏枯草 川連 山梔 香附 廣皮 木通 茵陳

徐(五一)右脅閃痛,咳嗆腥痰,內癰之象。

苡仁 桑皮 地骨皮 橘紅 茯苓 杏仁 黨參 白朮 甘草六服竟愈。

陶(二八) 左肋痛如刀割,畏寒身熱,神氣昏憊,脈象模糊,勢甚危急。此乃客邪干犯,疏風兼治絡,冀得速平,方保無事。多有變失血者,亦屬瘀滯,流行無妨。

炒延胡 當歸 紅花 桃仁 橘紅 生香附 旋復花 蘇葉 青蔥管

腹痛

[編輯]

錢(四十) 幼年腹中起塊,時常作痛。邇來頻發,食入膨脹,吐出方松,究其病源,屬肝木乘土。通陽明,泄厥陰,遵葉氏成法。

川楝肉(一錢) 炒延胡(一錢)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七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丹皮(一錢五分) 炙草(三分) 姜渣(二錢)

柴嫗(五一) 兩脈虛細,當臍作痛,連及胸脅,而兼身熱足冷。此系元虛陽虧,當投溫補。

黨參 於術 黃 歸身 白芍 桂心 橘皮 香附 炙草 煨姜 大棗

四服熱退神旺。

沈(三七) 寒濕內侵,腑氣不行,腹痛下痢。

蘇葉 羌活 茅術 楂肉 濃朴 橘白 一服而愈。

胸痹

[編輯]

某 關部獨澀,納食不降,中陽欠運所致,作胸痹治。

薤白(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薑汁(一匙)

三服效。

[編輯]

本氏(三四) 肝陽上冒,口苦耳聾,滋腎生肝飲。

熟地(四錢) 萸肉(一錢五分) 山藥(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澤瀉(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脾胃

[編輯]

某 腰酸胸滿,納食作膨,遇風寒慄,虛浮之脈,中陽欠運何疑?補中益氣加桂枝六分,三帖效。

癆損

[編輯]

沈(二六) 陰平陽秘,水火既濟,自然無病。今則反之,上熱下寒,故所見咽痛音低,咳嗽涎痰,此屬上熱;足冷便泄,溲血,此屬下寒,脈來浮數無根,損疾成癆,誠為重候。幸胃氣尚可,試投一方以補救之。

麥冬(二錢) 元參(一錢) 茅草根(二錢,以上三味輕清上焦之熱) 黨參(一錢五分)蒸冬術(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五分,以上四味補土生金) 廣皮(八分) 牛膝(一錢五分,以上二味理氣達下,使痰涎下行)

兩服便實胃納稍增,夜嗽未寧,前方加五味子十粒,早上服。補腎水,暖命門,引火歸元,加減金匱腎氣丸。

熟地(三兩) 萸肉(一兩) 山藥(一兩) 茯苓(一兩) 丹皮(一兩) 澤瀉(一兩)牛膝(一兩) 桂心(四錢) 破故紙(一錢)

張(二六)形寒夜熱,盜汗氣短,咳嗆脈,虛數而弦,綿延四載,嘆從前醫治,不遇明眼。此積勞成損,急宜補土生金,兼治營血。

黨參 蒸冬術 茯苓 苡仁 黃 熟地 五味子 橘皮 歸身 炙草 大棗 浮小麥

四服知,又十劑,四年沉痼痊癒。此等虛症,若藥料不道地,不能成功。所以業斯道者,藥物豈可不講哉!設遇窮鄉僻壤之人,尤宜指點某家藥材妥當,莫輕其價,方為合法。前方藥品,乃貧家之人參也。黃 產陝西為上,余方多劣,但辨糯體無渣味甘,金井玉欄者為佳耳。白朮,台州寧國、江西諸處俱產,野生最上;台之種術,亦自功效,惟欲蒸透,防、黨驗法同黃 。

童勞

[編輯]

陳(八歲) 童子咳嗆內熱,已經三年,證屬童勞,治宜滋養化源,清降肺氣。

黨參 北沙參 茯苓 苡仁 地骨皮 桑皮 生冬術 麥冬 橘皮 炙草 枇杷葉方立甚妙,童勞安得不愈?三年沉痼,四服而愈。

[編輯]

周氏(十四)兼旬進食輒嘔,近日粥飲亦吐,神識潦倒,大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擬苦辛酸法,必可納谷,再商扶治。

黨參(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生牡蠣(三錢) 橘白(八分) 丹皮(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吳茱萸(三分) 老薑渣(二錢)

服一劑,胸脘寬舒,納食不嘔,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臍旁動氣,宜養脾陰,切戒動怒。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牡蠣 桑葉 麥冬 甘草數劑安然。後因不戒於怒復發,仍來招余,力辭難治,纏綿兩月,竟成膈症而歿。

外母(五七) 丙午仲秋,患晨起嘔吐黃水,腹痛泄瀉,食物些微亦脹,神氣潦倒,將成重候。切脈左浮弦,右沉澀,知為肝木不平,脾胃虛弱。用斯意調治不效,改投溫通酸斂而愈。

因夏月喜飲井泉,及生冷瓜桃之類,脾胃虛寒,肝火上乘所致。

吳茱萸(六分) 乾薑(一錢) 黨參(一錢五分) 白朮(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烏梅肉(七分) 煨木香(三分) 炙草(五分) 大棗(二枚)

一服嘔止,再劑能下紫血數塊,腹即不痛,納食亦安,惟大便未實,換方∶黨參 炒白芍 茯苓 橘皮 破故紙 山藥 肉果 炙草 菟絲餅六服痊癒。

陳(四三) 病發先瀉,既吐食並酸水,旬日一發,經歷三年,欲成反胃。自述當臨發時,汗出寒慄。此病由於厥陰濁陰上僭,致脾胃氣弱,傳化無節,納導無權。治當苦降辛散,甘補酸收,法烏梅丸意,臨發前一日服。

桂枝木 白蔻仁 半夏 川連 黨參 生冬術 當歸 白芍 烏梅 茯苓 炙草

張(十五) 咳嗆彌月,嘔吐飲食,便燥如栗。詢述臍旁宿有塊上攻,即咳吐食物。此系厥陰之氣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潤腸。

烏梅 鱉甲 生白芍 生地 半夏 通草 歸身 麥冬 玉竹又 病減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脈來短數,中氣亦虛,前法兼補胃。

歸身 白芍 生地 黨參 蒸冬術 鱉甲 烏梅 麥冬 半夏凡人病中,虛實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慘澹,不能起坐,似乎虛極,而不知病氣未去也。

何以辨之?當察其胃中不快納少,舌胎或黃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熱,是其驗也。設投補劑,鮮不誤事。無以上諸症,而見神色慘澹,起坐不能,方是真虛,惟胃悶納少,更當辨其虛否。

[編輯]

曹女(二二)惡風背痛,身熱咳嗆,外感風邪,內有鬱火。

柴胡(五分) 薄荷(五分) 杏仁(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山梔(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唐(四八) 發熱咳嗽多汗,脈弦細。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肺虛則脾氣亦弱,諸症從此而生。治當調攝營衛,若作外感而投表散,失其本矣。

黨參(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 於術(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炒) 蘇子(一錢五分炒研) 炙草(三分)老薑(二片) 大棗(三個)

又前方只服三劑,熱止嗽減汗無,此培植中氣,肺疾亦痊,所謂虛補其母之法。

萬(三七) 脈軟咳嗽,法當補土。

黨參 於術 黃 歸身 橘紅 茯苓 扁豆 苡仁 炙草四服如失。

屠嫗(六三)咳嗆半年,六脈微細,每至夜臥,猶苦氣上逆,難以着枕。是虛火上炎,都氣湯加肉桂甜梨皮。

王(二十) 身熱乾咳,夜不思寐,自汗淋漓,兩脈虛數無緒,一息八九至,當此病後,脈唯細數,是假實。確係營衛大虛,守護失宜,浪用疏肺,能免重虛之戒乎?

黨參(二錢) 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五分) 黃 (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二錢)淮麥(一錢五分)

兩服汗止熱退嗽減,加五味子十粒,麥冬二錢,去白芍、萸肉、小麥、龍眼,十服痊癒。

張(三一)咳嗽夜熱,至曉汗解,晚食作脹,脈來軟大。此情懷抑鬱,陽氣下陷,補中益氣,四貼有效。惟咳嗽仍然,去升麻,加麥冬、五味而痊。

周(三七)臥着安然,坐起即欲嘔吐,畏寒咳嗽,脈來弦細。按脈證確非中氣不足,補藥壅滯,難以遽投,實緣外感肺郁有火,疏利清理,萬全之策。

杏仁 通草 橘紅 半夏 蘇葉 茯苓 連翹 川斛 老薑皮

鍾(四八) 老勞咳嗽多痰,不能倒臥,側右尤覺氣逆不安。此由水虧火升,胃虛不降,投都氣丸加青鉛,氣急略減。自述氣不上逆,可以伏枕安臥足矣,徹夜轉側,已經一月。人藉安息以養營血,其病至此,實屬難當。即思一方,以左司升,右司降,是屬東方肝木,西方肺金所主,氣逆不降,責在肺不清肅,秋令不行。

苡仁(二錢) 茯神(二錢) 通草(六分) 橘皮(六分,秋石水炒) 粉草(二錢。以上五味色白行降令,兼和肺氣) 鈎藤(三錢) 菊花炭(和肝陽緩氣上逆。)

立方在命意好,不在藥之輕重,一服即效。病者喜出過望,酬予重值古玩。因彼家貧不受,回言尊恙非旦晚可愈,可售價病中調理。後因酒色不戒,仍歸不起。

魯(十七)發熱咳嗽,舌苔干黃,脈來細數而動。此因外感風熱,內受驚恐,痰氣結於中焦,治宜疏肌開郁。

杏仁 薄荷 連翹 橘紅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鬱金

朱嫗 內熱煩渴,頻喜涼飲,嗽咸痰。此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戴(二七) 肌熱盜汗咳嗆,加味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杏仁 前胡 連翹 橘紅 通草三服愈。

毛(五一) 咳嗽八閱月,從前吐紅,近日吐痰,消瘦失音,夜熱脈數,積勞成損。

炒熟地 黨參 歸身 半夏 懷山藥 橘皮 茯神 苡仁 丹皮六服,其病如失。

蔣氏(二五) 脈來細數,頻年咳嗽,不時寒熱。治宜補土以止嗽,養營以除熱。六君子加歸、地、五味子、麥冬、苡仁,四服病減,再服十劑可愈。

倪氏(四六) 咳嗆有年,每到春時發作,入夏漸愈。今已小暑,其病反增,內熱口苦,嘔痰多汗,聲喘背痛,兩脈虛數微弦。此久嗽肺傷,必奪母氣,治法宜補胃清金。

黨參 白朮 茯苓 半夏 橘紅 杏仁 連翹 北沙參 炙草 茅草根

又四帖,病減其半。前方去連翹,再服四劑,照方制丸料,用茅根與大棗蔥湯泛丸,可冀來春不發。

[編輯]

徐(二八)肺氣失於清肅,則欠下行,致生腹脹痰喘,小便赤短,治法宜行秋令。

石膏 茯苓 通草 桑皮 蘇梗 杏仁 濃朴 連翹

四服腹不脹,痰喘緩,小便清長,改用∶北沙參 麥冬 茯苓 桑皮 杏仁 連翹 甘草 茅根

胡(三二)宿有氣喘,多年不作。近因勞倦復發,肢軟無力,脈象浮大。按∶脈大為勞,當作傷治。加味貞元飲。

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黨參(二錢) 生冬術(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茯苓(一錢) 黑梔(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時有一鄰人在旁,略能醫理,見予驟用熟地、黨參,乃曰∶觀病者形體魁梧,願切其脈,脈無虛象,但覺有力,而竟投膩補,恐壅滯肺氣,喘更甚焉。予曰∶醫貴小心膽大,明眼快手,此方實合其症,非冒昧粗率可比。凡氣呼屬肺,吸屬腎,今肺腎不足,故息出入不順而急,當補一也。脈之浮大,似乎有餘,其實不足,當補二也。脈有真假,有假寒假熱,假虛假實,此即假實也。予方中佐杏、蘇二味,當非十全本領,君欲舍補而全用疏肺順氣,似是而實非也。約服四劑,複診時,可來一證。後四日鄰人見來複診,隨至小山園,先問服藥若何,答言∶氣已不促,四肢略覺有力,昨日已能幫拔菜箕。始無間言。設其與病者為鄰,必止其不服予方,藥之是否,亦無從而驗矣。世間似此者豈少哉!

[編輯]

張(二四) 初冬病熱旬日,舌黃口渴,胸滿背痛自汗。此內有伏暑,外感新寒,用雙解法。

石膏(五錢消暑止汗) 蘇葉(一錢) 羌活(一錢,疏肌逐邪) 黃芩(一錢,退熱) 花粉(一錢,止渴) 橘紅(一錢,寬胸) 栝蔞(二錢,清熱消煩) 濃朴(一錢三分,除滿) 甘草(三分和中)

又兩服,諸症皆退,尚有餘熱。

川斛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丹皮 橘皮 甘草

曹(十七) 左脈弦細,右弦大而數,日夜發熱,頭痛不休,頻喜飲啜,而不消水。正屬勞倦內傷,壯火食氣,用景岳四陰煎。若因頭痛作外感,脈弦數喜飲作寒熱,或用小柴胡和解,危矣哉!

生地(四錢) 麥冬(二錢) 黨參(一錢五分) 於術(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丹皮(一錢) 青蒿(一錢) 炙草(四分)

又前方四服熱解,略有頭痛,入暮微發寒熱,自汗盜汗。虛象畢露,當補營衛,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生地三錢,浮小麥錢半,四帖痊癒。

莊(三四) 發熱十日,神昏譫語,唇焦口臭,煩躁呻吟,脈反沉細。此熱邪已入血分,症非輕淺,擬桃仁承氣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甘草(四分)石膏(一兩)

服下旋即如圊,數回解下燥糞兩塊,濁穢甚多,熱退神清,舌苔退淡。古稱陽症見陰脈者死,未盡然也。蓋邪氣結於陽明,血無不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熱結不交,其脈多現沉細陰脈,此段與古人翻案。學人審之,餘熱未盡,只消清養胃陰。

鮮生地 鮮石斛 知母 麥冬 花粉 甘草

費(三十) 畏寒身熱,脈虛肢軟,舌苔白滑,屬脾虛不能護表,補中益氣去升、麻,加桂枝四帖愈。

陸(三六) 身熱吐蛔,咳痰面清淡,脈浮洪而數。此脾虛發熱,非時疫也。(因多時疫。)誤投攻下,幾乎不免,數日來全不納谷,胸前脹滿,豈是小恙?急宜扶助脾胃,觀其轉旋。

黨參 生於術 黃 歸身 熟地 麥冬 茯苓 橘皮 炙草 煨姜五服熱退神復,稍能應對,咳痰未能盡除。當屬補力未到,前方去地、冬,加苡仁、半夏、蘇子,十服而愈。

柏(四一) 發熱惡食,口苦便赤,脈細盜汗,勞傷血分。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麥冬 青蒿 地骨皮 四服愈。

沈(五十) 發熱不休,日輕夜重,神昏譫語,兩脈細數。若為溫瘧,全無少陽現症,面色清淡,不似邪滯之容。倘辨不確,作熱邪治,投小白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能治溫瘧。)

何異鴆毒哉!此為血虛發熱,其譫語乃肝燥所致,但服此方,即明予言不謬矣。八珍湯去川芎,加黃 、枸杞、五味子、龍眼肉,一劑知二劑已。

周(二六) 發熱如傷寒,全不納食,右脈不起,左三部浮大而軟,觀其形痿氣微,必屬勞倦傷脾;既帶外感,終是輕枝薄葉,治病專貴求本,仿李東垣法,庶可挽回。

黨參 黃 蒸冬術 歸身 生地 麥冬 橘皮 青蒿 柴胡 炙草 姜 棗

又脈起而調,神爽能納,惟入暮微發寒熱,咳嗽。此營衛虛損,久病宜用溫補。

熟地 黃 黨參 蒸冬術 歸身 枸杞 柴胡 桂枝 炙草

楊(二三) 外感祛,頭痛畏風除,其熱未解,胸悶不納,形弱氣乏,病邪半入於里。

柴胡 防風 升麻 黃芩 半夏 橘皮 北沙參 甘草 姜皮 兩服痊癒。

查氏(四十) 前投消導開郁,胸前脹痛愈,畏風除;惟身熱,納食慾嘔。此肝火上逆,胃氣不降所致。

半夏 橘紅 鬱金 丹皮 麥冬 白芍 茯苓 山梔 黃芩 兩服痊癒。

陸(十七) 兩脈浮大,不時發熱盜汗,證屬勞倦,雖當伏天亢炎,終宜補益;稍帶暑邪,豈可輕投!故辨證最貴明確。

黨參 黃 歸身 蒸冬術 生地黃 橘皮 炒谷芽 炙草 四服痊癒。

安兒(十三)暮秋患發熱、畏風、噯腐,脈弦數,投以消導解肌清熱,兩服無效∶其夜半稍緩,余無休時,全不思納。改投柴、葛、石膏、黃芩、知母,兩和表里,得汗旋退旋復,出入數劑,加至石膏兩餘,終不去病。因診脈緊而甚數,且七八日不大便,解肌清里不愈,必須下之,用大承氣湯,解下燥糞一塊,繼濁穢甚多,身熱即減。至明朝起,寒戰似瘧,傍午熱尤甚。予思汗下之後,其病不除,由營衛二氣不和,宜清淡之品;況且咳嗆,即以竹葉五十片,薄荷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白粳米百粒,煎服兩帖。熱輕寒重,脈帶虛形,色慘澹,舌苔少而不渴,小便不熱,見火無赤大之象,乃當其未寒前,一時許服。

半夏 黨參 廣皮 歸身 黃 柴胡 升麻 防風 葛根 炙草 大棗 生薑此方意在補脾胃,消痰涎,徹其衛陽,使不內陷。其日寒來甚微,熱只二時許,口和思納,又下日,以黃 當歸建中湯,加半夏、橘皮,服後不知病之去向矣。

沈(三二) 發熱吐蛔,口燥而渴,舌心紅亮,脈右弱左弦,全不納食。此外受風寒,內傷暑熱,不是輕證,用雙解法。

柴胡 葛根 知母 黃芩 白芍 花粉 楂肉 橘皮 甘草

一服熱退渴止,脈和能納。惟合眼汗即大泄,此胃家有虛熱,津液不得下輸,宜和營法。

生地 歸身 白芍 黃 麥冬 北沙參 棗仁 茯神 炙草 浮小麥

如此雙感重症,兩服痊癒,可見藥貴對症。雖臨危之疾,大氣未絕,亦可應手取效也。

仲景雲∶一劑知二劑已。信不我斯?所以感症投劑,至三帖後不見效驗,錯路無疑。

肘後偶鈔下卷

[編輯]

寒熱

[編輯]

范(二八) 往來寒熱,經月不解,舌赤脅痛,微咳,脈來虛大,病在血分。

小生地(一錢五分) 歸身(八分) 柴胡(七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青蒿(一錢) 桑葉(一錢)

因有盜汗,加姜、棗。

陸(二十) 日發寒熱數次,入夜單熱,口苦發渴,頭目俱痛。診脈左弦右長,胸悶背板。此正秋分以後,伏邪欲泄,為新寒束縛,似瘧非瘧,屬三陽合病,匯而治之。

柴胡(一錢) 葛根(一錢) 紫蘇(一錢) 羌活(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甘草(四分) 老薑(二片) 大棗(二枚)

服下汗出如蒸,諸病俱松;再服汗如前,外症盡退。尚有微熱,口苦而渴,此汗泄太過。

生地(四錢) 麥冬(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川斛(三錢) 青蒿(一錢) 甘草(四分) 南棗(兩枚) 浮小麥(二錢)

兩服痊癒。

僧(五八)倏寒倏熱,咳嗆氣急冷汗。前醫誤作虛治,投人參、熟地,反見神昏譫語。時有客僧見源師,知余醫理明確,放舟相邀。才按六部,即欲予決生死。切其脈浮弦,此風邪客肺,氣不得泄,以致氣急冷汗。自述初起吐瀉發渴,小便短澀,自宜分利,如何遽補;若證候果虛,參、地何反添病邪。宜用輕劑,疏通肺氣。

杏仁 香豉 薄荷 前胡 連翹 山梔 橘紅 通草

兩服而愈。

盛(三一)齒痛頸腫,舌絳寒熱,屬風邪血熱。

柴胡 薄荷 甘菊 蔓荊子 歸身 小生地 芍藥 丹皮 香附 甘草 三服痊癒。

張(十五) 仲夏倏寒倏熱,脈浮大,自汗,舌白便赤,頭重肢軟。病在上焦,清疏為宜。

杏仁 淡豆豉 橘紅 通草 連翹 黃芩 薄荷 甘草 一服起咳嗽,再劑身起紅點,連服而愈。前症溫邪客於肺,所以邪欲泄而現咳嗽發疹也。

陸(三六) 納少形消,寒熱無時,脈數而軟,舌白便赤,少寐口臭。此伏火證,當立春後,驚蟄前,陽氣升發,伏邪欲泄也,宜清疏。

川連 條芩 川柏 杏仁 香豉 紫蘇 防風

王女(六歲) 日發寒熱,兩月不痊。當病作時,腹痛難禁,牙肉與指甲慘澹無華,神氣潦倒。此症俗名胎瘧,從前屢次更醫,或補或清,總無定見。以余觀之,先賢治瘧,從少陽居多,此又邪纏募原,太陰受病,腹痛可驗。或曰∶少陽亦有腹痛。余曰∶少陽腹痛,南陽論有明條,但此症脈小而軟,略無弦象,所以醫貴變通。請以予藥投之,即明言之不妄矣。

人參(六分) 白朮(一錢) 歸身(一錢) 草果(五分) 白芍(一錢) 柴胡(四分) 半夏曲(一錢五分)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煨姜(三片) 大棗(二枚)

一服愈。

僧達禪 病發熱,胸煩嘔吐,背痛不惡風,脈來弦而有力。症俱溫瘧,用小柴胡去參,加竹茹、栝蔞皮,以除胸中煩熱。一服不應,嘔逆轉甚,加石膏五錢。一服亦無進退,怔忡復發,心搖不已。即構思一方,以怔忡為君,事主昏亂。由於包絡少外護之能,邪熱乘虛,侵犯城郭,主亦為之動搖,豈可投補,但宜瀉其丁火。

川連(八分) 小生地(三錢) 木通(一錢) 甘草梢(四分) 連翹(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服下心病漸安。

下日又診,脈仍弦大,病勢逐增,神昏譫語。細詢其體中不安處,徐以手按其腹,至臍左旁,身為歉仄。此因有痛懼按之象,邪已入里明矣。因悟不頭痛惡風,即嘔吐心煩,不欲飲食,亦屬少陽標證,舍大柴胡法,無劑可施。

大黃(四錢遲入) 石膏(五錢) 芒硝(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

僧有至親侍奉湯藥,見立方猛峻,不敢輕服。因住家楓溪,有乩仙特靈,即往叩問,乩伏一方,與予方藥味分兩均符,惟加濃朴八分,竹葉十片。歸即煎服,兩劑諸症悉平而愈。

俞氏(四四) 兩脈弦大,惡風,寒熱,舌黃齒燥,發渴,暑瘧之重也。小柴胡去參,加石膏、杏仁、滑石,兩帖愈。

王(二二) 瘧疾初起,當和清少陽,何得見膽怯心跳,與硃砂、琥珀、龍齒,何益於病!可知少陽經屬膽乎?一月來非但邪不能泄,反以肥濃為補,致痰涎膠固胃中,寒熱更甚,神昏譫語,病邪兼入陽明,擬兩和法。

半夏 橘皮 濃朴 栝蔞皮 茯苓 柴胡 黃芩 甘草 兩服愈。

伍(三二) 發熱浹旬,乾咳不止,舌苔白腐,大便日泄數回,兩脈不浮不沉,弦而有力。此肺瘧也。

杏仁(三錢) 橘皮(一錢五分) 桔梗(五分) 青蒿(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栝蔞仁(二錢) 豬苓(一錢) 茯苓(二錢)

兩服汗出,熱退嗽止。二仁雖滑,所謂有病則病當之。

張(二八) 發熱咳嗽,日輕夜重,脈浮弦而數。此手太陰瘧也,當從肺治。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八分)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方(二四)三瘧年余,寒來束縛,熱發炙肌,當和營衛。

柴胡(一錢) 桂枝(四分)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老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三服寒熱俱輕,飲食覺快。當補營衛,補中益氣湯加減,此遵立齋法。

黨參(二錢) 制白朮(二錢) 黃 (二錢)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三分) 柴胡(四分) 炙草(五分) 老薑(三片) 大棗(二枚)

四服病當來日而不知矣。

王氏(五六)三瘧經年,臨發頭痛,將解汗泄,納食膨脹,時兼腹痛咳嗆。病久氣血兩虧,營衛失調,若非多服補劑,病魘終是難驅,酷信師巫,不信醫藥故言。

人參(或間服黨參) 於術 黃 歸身 橘皮 柴胡 葛根 紅花 半夏 神曲 益智仁白芍 砂仁殼 炙草 姜 棗

屠(四一) 微寒壯熱,口臭發渴,頭疼體酸,小便短赤,脈來弦實。此為溫瘧,小柴胡加石膏治之而愈。

僧(四四) 瘧變單熱,夜不欲寐,口苦作嘔,相延匝月,不思納食。症是沉重,脈象有根無妨,作瘧邪入血分治。

小生地 歸身 滑石 柴胡 黃芩 半夏 橘皮 甘草 姜皮

一服熱即退,嘔仍然。因胃虛,糯米飲合人乳各半盞,服下即安。此系華仙方。

沈(十九) 瘧(即三陰瘧。)初起,脈來沉澀,寒熱俱重。蓋此症農人最多,大半起於三秋。某因內有伏暑,外感風寒,飲食入胃,運化失常,多生痰涎,以成此症。治法須分感之偏勝,體之濃薄,以權藥之輕重。更察國中末邪之淺深,元氣之虛實,以權藥之徹補。(徹邪補正。)久發不止,必致傳於五臟,尤當細心切脈問因。一遵先賢,分別施治,何患病魔之纏綿難愈哉!世俗以此症為徒罪病,言其二三年不肯愈也。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以上三味內清暑熱) 柴胡(一錢) 蘇葉(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以上三味除風寒)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以上四味蕩滌胃中痰涎)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大棗(二枚,以和營衛)

四服而愈。此方治體實邪重者,可見立方治病,全要用意精切,則藥無虛發矣。

戊(二二) 日瘧纏綿,五旬不愈,多痰口苦,舌光而渴,脈細而數。良由暑邪內伏,胃失運行,平素雖陰虧體質,又兼久熱,歸、地養血,似乎對症,路實分岐。蓋暑邪從鼻吸受,是無形,滋之補之,不見其利,反見其害。

杏仁 香豉 橘紅 通草 連翹 滑石 青蒿 甘草 西瓜翠

服後汗泄,小便利,諸患俱平。惟余微熱痰氣未清,按脈浮大,是宜清補肺氣。

北沙參 麥冬 半夏曲 茯神 草 橘紅 連翹

一服其病如失,加參條數劑而康。

戴(十四) 日瘧歷兩月不止,兼有咳嗆,舌白脈細而數。此屬正虛邪淺。

柴胡 桂枝 青蒿 黨參 生地 冬術 歸身 白芍 杏仁 橘紅 小麥 大棗六服瘧咳皆愈。

徐(三九)冷雨侵肌,營衛不調,三日瘧初起。

柴胡(一錢) 桂枝(五分) 石膏(三錢)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棗四服寒剩些微,小柴胡去參,加知母、蒼朮、蔻仁,又數劑而愈。

許(二八) 三瘧經年,寒輕熱重,津津汗出,腿跨酸楚,補中益氣加生地、茯苓、半夏,六服減其大半;去升麻,又加牛膝,不數劑而痊。其效在陰陽並補,升降得宜。

許(三八) 三瘧年半,陰陽俱虛,大小腹常痛,宜益先天之真,遵仲景八味丸而愈。

秦(二二) 瘧脈沉細,寒熱俱猛,病作入夜必有夢遺,當作邪盛治。其法以昇陽散寒,清暑除熱,香燥理胃,用豬苓意在乎其陰陽使不得交錯。治病當尋源頭,其精關不禁,系水火不交而致,固攝之藥,閉遏邪氣,反能益病。但使調和陰陽,諸症皆得而愈矣。

柴胡 升麻 葛根 防風 黃芩 知母 橘皮 濃朴 半夏 豬苓四服寒退什九,熱退其七,夢遺一服就無,改輕昇陽之品,去濃朴,加黨參錢半。

姜(三四) 三瘧住後,遇勞復發,足酸腰痛,當補營衛。

生地 歸身 白芍 黨參 黃 半夏 橘皮 升麻 柴胡 炙草

王(三一) 日發單寒不熱,古稱牝瘧,此衛陽郁滯所致。中秋後雖值天氣微寒,卻不宜桂枝溫表,緣內有暑邪故也。凡陽陷入陰為寒,用昇陽可以止寒,溫肌無益。

柴胡 升麻 葛根 防風 黃芩 半夏 橘皮 枳殼 姜皮

李(三二) 暑邪被涼風所遏。日瘧以散風清暑滌痰,三法並用,治風寒暑熱如神。

柴胡 葛根 黃芩 知母 枳實 半夏 橘皮 甘草 姜皮

任(二四) 日瘧最重,吐瀉並作,勺水難下。此乃濕熱滿布三焦,營衛不通,似為險候。以予觀之,一條直路,並無屈曲難行;其症雖重,可汗應手效也。柴苓湯去參,加濃朴、黃連。果一服而愈。

鍾(四九) 三瘧愈後,繼熱病,旋變小便不禁,莖痛如割。責之久病腎虛。

熟地 萸肉 山藥 菟絲子 覆盆子 五味子 枸杞子四服如風掃塵。

徐氏(四四) 痹熱咳嗽,經月不解,此肺瘧也。

柴胡 黃芩 半夏 橘紅 杏仁 防風 蘇葉 連翹 甘草兩服瘧愈,咳嗽未除,清金養胃而痊。

徐(二六) 瘧疾夜發,胸痛納脹,已歷四旬。

柴胡 當歸 丹皮 白芍 黃芩 灸鱉甲 橘皮 烏梅肉 炙草三服痊癒。

馬女(十七) 瘧後腹痛嘔黃水,不思納食,或納旋即吐出,兩脈沉細而數,口苦而渴。

按∶寒熱雖除,邪終未泄,宜理少陽陽明。

柴胡 黃芩 白芍 半夏 橘皮 濃朴 益智仁 炙草 姜皮

趙氏(二八) 日瘧兼旬不止,腹塊納脹,舌苔干黃,脈虛。此正弱邪踞,先宜清疏。

柴胡 炙鱉甲 橘皮 半夏 黃芩 谷芽 濃朴 白芍

夏(十八) 寒熱後,胸悶不思納,盜汗腰痛,經月不愈。此瘧邪盤踞募原。

小生地 丹皮 黃芩 青蒿 鱉甲 知母 橘皮 半夏 神曲 炙草 浮小麥

[編輯]

許(五八) 身熱赤痢,匝月不飢不納,脈帶微弦。證屬難治,猶得神氣不喪,姑投一方,以觀消息。

川連(八分,清暑毒) 蓮肉(三錢,去心,補脾帶澀) 白芍(一錢五分,清血) 橘皮(八分,利氣) 濃朴(六分,炒,疏滯) 楂肉(二錢,消積) 銀花(一錢五分,解毒止利) 甘草(三分,和中) 菜花頭(五個,此味得春和之氣,溫而能升。所以生萬物者也,以提脾胃之氣)

兩帖熱退思食,痢減半變白。此症妙在病患不輕服藥,從未投劑,所以用方取效尤速,已歷除途,可許抵岸。又用∶蓮肉(三錢) 扁豆(三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炒) 白芍(一錢五分炒) 銀花(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朴(六分)

服之痊癒。

蔡氏(五九) 血痢兩月,醫治無法。近日粥飲俱不進矣,胸悶乾嘔,腹痛不休,里急後重,晝夜六七十行,形神疲困,脈細數而沉,噤口重症顯然。幸脈不致弦勁,勢雖危險,總因熱毒蘊蓄腸胃,非真土敗之比,盡人心力,可冀斡旋。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以上三味,立齋先生以為治熱痢主藥)山楂(三錢) 濃朴(一錢) 橘皮(一錢) 木香(磨沖少許)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乾嘔止,痢變白,但腹痛仍然,行數不能大減。肛墜,前方消熱調氣,其痢不減分毫。

因憶目下天氣收肅,出穢轉側,豈無感冒?肺與大腸相為表里,今臟腑之氣皆郁而不伸,治病必當求本。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升麻(七分) 橘皮(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苦參(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濃朴(六分) 蛀棗(兩枚善治秋痢) 姜皮(四分辛涼走表)

一服痛痢減半,再劑其病如失。飲食漸進,胸膈不甚舒暢,因肝木動故也。況年及甲周,大病新瘥,中州焉能驟健?緩調平復。

黨參 白芍 麥冬(白米拌炒) 炒銀花 歸身(炒黑) 鈎藤 橘皮 丹皮 炙草

又方∶五味異功散,加歸、芍、熟地、砂仁、麥冬,十餘劑而痊。

徐(四七) 血痢半年,近添畏風,夜熱盜汗,此陰分已傷,兼有外感。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濃朴(八分) 楂肉(一錢五分) 茅術(一錢) 廣皮(一錢) 防風(一錢) 蘇葉(一錢)

吳(五十) 痢下赤白,肛門下陷,脈來濡軟此屬濕熱,用東垣升舉法。

葛根(一錢) 升麻(六分) 焦術(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銀花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谷芽(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炙草(四分) 扁豆花(十五朵)

三服愈。

柏(三七)赤痢初起,稠膩難下,腹痛便泄,身熱畏冷,脈細。此熱郁臟腑,寒束肌表,治當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葛根(一錢) 川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檳榔(一錢) 濃朴(一錢) 澤瀉(一錢)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痢減十七,身熱腹痛全除。惟小溲微澀,黃昏微熱,陰分受傷。

滑石 白芍 苦參 丹皮 楂肉 濃朴 澤瀉 甘草

吳(五一) 形寒咳嗽,血痢時下,不思納食,內邪未盡,外賊又來,一定表里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杏仁(二錢) 生茅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炙草(四分)

兩服病已。

李(四四) 痢下五色,腹痛重墜,行數無度,納食無幾,已歷五旬,以上各症,亦為不輕,而脈更弦大,非痢所宜。幸神氣不憊,當屬陽症,用逐熱導邪升舉之法。若得桴應,可商維持。

川連(七分) 條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濃朴(一錢) 木香(四分)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炙草(四分)

三服痢仍不減,腹痛後重無矣,脈弦稍緩,舌苔干黃微渴。因意前投芩、連逐熱,反見黃苔,五旬久痢,陰血大虧,竟用加味四物湯。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山藥(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蓮肉(二錢) 蛀棗(二枚,因病立方者祥,執方治病者殃)

三服痢減大半,穀食頓增,如此重症,得如此速效,信藥之有緣也。今但扶脾胃,不治而可愈矣。異功散加熟地、歸、芍、山藥、楂肉、砂仁殼,不十劑而痊。

周嫗(六六) 紅痢三月不痊,宜逐邪兼顧本原。

谷芽 楂肉 砂仁殼 橘皮 黃芩 炒白芍 炒歸身 炒冬術 銀花 蓮肉 炒山藥 炙草四服痢止。苦以久痢而用澀藥,如烏梅、石榴皮、訶子、罌粟殼之類,非不取效。奈痢之所生,由脾胃氣滯,暑熱內攻,初起必用寒涼清火邪,辛溫開滯氣,消導如山楂、枳實、神曲,重則大黃,尤為要藥。原其故歸於清邪逐穢,使腸胃通利,積滯何由而生。前案年高痢久,日夜數十回,逐邪須兼顧本,自然有效。若澀藥澀住,往往延為休息痢,或腹脹腳腫,諸患蜂起。病家不知,醫者亦不經意,究竟是誰之過與?

瘧痢

[編輯]

鳳(三一)勞復瘧兼赤痢腹痛,補中益氣,合黃芩湯而愈。

黨參 白朮 黃 炒歸身 升麻 柴胡 橘皮 黃芩 白芍 煨木香 楂肉 炙草

此症虛多而邪少,如此治法,所以得效。不然瘧痢並發,用此等方,鮮有不誤事者。一人體質強,瘧痢並發,小柴胡去參加川連、白芍、楂肉、濃朴,兩帖瘧止痢減;去柴胡、半夏,兩帖而愈。

[編輯]

盛(六一)便泄盜汗,腿軟納少而脹,脈弦澀,屬木侮脾土。

蒸於術 白芍 茯苓 橘皮 丹皮 砂仁殼 黨參 桑葉 炙草 淮麥 大棗 四帖痊癒。

曹氏(三四)胸悶便泄,納少而脹,脈左弦右軟,木來乘胃,泄肝通腑治法。金鈴子散加雲苓、白芍、栝蔞皮、老薑。

陳(二一)久泄不止,納食作脹,失聰雀目,唇燥腿軟,脈左細弱右弦,屬木旺土虛。經營勞力,是為重傷,宜補脾勝濕和肝。

黨參 蒸冬術 茯苓 焦白芍 豬苓 澤瀉 橘皮 濃朴 鈎藤 炙草

錢(二十)三日瘧起匝月,旬日前後患晨泄,熱重寒輕,胸悶不思納食,兩脈小數,舌苔微黃。此邪踞膜原,陽氣下陷,治宜分理。

川鬱金 濃朴 橘皮 茯苓 半夏 黃芩 柴胡 升麻 防風 葛根 一服瀉止,又兩服發輕如不知矣。又前投扶中升提,已得桴應,納食大增;今但平理營衛,更須小心食物,彈指可愈。

半夏 橘皮 柴胡 知母 濃朴 茯苓 黃芩 紅棗

退庵自記∶乾隆己酉七月,患肢軟倦怠,見風洒淅,後重便溏。此大腸之氣下迫,由於肺氣不宣,治須開暢手太陰,使髒氣通達,腑氣無有不利也。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防風(一錢) 廣皮(一錢四味開暢肺氣為君) 楂肉(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鬱金(一錢二分) 濃朴(一錢五味導滯開大腸之氣為臣使)

一服愈。

黃(四六)目黃腹痛,泄瀉咳嗆,胸悶不納。此由濕熱內侵,風涼襲肺,治以徹表清暑利小便。

杏仁 防風 薄荷 前胡 黃芩 黑梔 楂肉 廣皮 茯苓 豬苓 澤瀉 木香

吐瀉

[編輯]

張(七九)陰陽錯亂,吐瀉並作,勺水不下,小水不通,口渴舌干,兩脈虛不應手。證屬險候,姑擬釐清法,以觀消息。

茯苓 豬苓 橘皮 濃朴 扁豆 廣藿香 白芍(炒) 於術 半夏 鈎藤

兩服吐瀉止,進稀粥,脈起應手,舌潤筋舒,宜芳香醒胃,稼穡益脾。

黨參 於術 茯苓 廣皮 濃朴 扁豆 半夏 砂殼 炙草

二便閉

[編輯]

徐(二八)自述患瘧兩發,入河洗澡,下日瘧愈,即患小溲不通,腹堅如石,隆起如阜,兩腿光腫,氣短神呆,已經七日,危急難挨,莫過乎此。前醫投承氣更衣湯丸,大便微通,小便涓滴而已。診脈弦而有力,明系瘧邪結,膀胱之氣亦為不化。蓋足少陽病,及足太陽,治宜泄少陽開太陽。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

傍晚服下,至更余腹中有聲,預教以燈心搐鼻,連噴數嚏,小水如注;到天明連更五回,約有斗許,穢濁難聞,其病如失。此方妙在重用柴胡。

大便燥結

[編輯]

周(三六)納食作泛,大便燥結。此饑飽勞役,中氣受傷,《內經》所謂∶「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是也。

黨參 麥冬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斛 甘草 蔗漿

吐血

[編輯]

沈(三八)脈虛數,逢勞吐血,此得之勞傷脾氣,脾不統血。經雲∶勞者溫之。是證必當溫養,若見脈數咳嗆吐紅,輒投寒涼,損抑中氣,其病必增。

黨參(二錢) 生於術(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黑) 桂枝木(五分) 五味子(十粒)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加姜、棗。

陳女(二十) 春末起咳嗆,長夏吐紅,惡風潮熱脈數。蓋由肺受風熱,氣不外泄,致血妄行,非陰虛火升之比,可以勿憂,但輕疏太陰,彈指奏功。

杏仁(二錢,研) 防風(一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 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又前方理表降氣,熱退嗽寧,可見吐紅一症,屢有外感。昧者不察,潤補雜投,竟有弄假成真。治病求本,醫門要訣,今但清養肺胃。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八分) 杏仁(二錢研) 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徐(四五) 勞傷營氣,復感新寒,發熱喘促吐紅,病甚危急,姑用解表以救里逆。

香豉(三錢) 紫蘇(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細蔥頭(五個)

兩服熱緩嗽減,吐血未止,脈左細軟,右浮弦皆數,舌苔淡黃,脈症可補,因右手浮弦,風邪未盡,佐理表一二味為穩。

黨參 苡仁 生地 歸身炭 麥冬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杏仁 薄荷 三帖去杏、薄,加於術、黃 、炙草,十餘劑方起。

咳嗽吐血陳(四三) 咳嗽吐血,或稠或稀,時覺左腹氣升,臥着尤甚,形淡畏風,脈軟微數。前醫先用杏仁、薄荷,疏降肺氣,其咳更頻。或以燥火刑金,投洋參、麥冬之類,並納大減。逆予延醫,此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制木,致肝氣上逆,胃受木侮,傳導失宜,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一派濁氣熏蒸,凝行上騰,肺為華蓋,焉得不為之病乎?所以疏散則愈耗其金,涼潤則虛其母,治法必滋化源,平其所勝,方可奏效。

黨參(三錢本應用人參,因價極貴,姑以代之) 於術(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丹皮(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

十帖病去大半,繼進人參生脈散三服,仍用前方,去桑、丹,加肉桂、黃 、苡仁而痊癒。

按∶此症治之不當,必致肌肉日削,痰涎日多,不消數月,危境立至。所以詳論病情,俾業斯道者,得其涯 焉。

蔡(三四) 胸脹喘促,咳嗽吐紅,脈大而數。古稱脈大為勞,數為虛,證由勞傷脾元,土不生金,肺失清降,治當滋其化源。

黨參(二錢) 黃 (三錢) 生於術(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炒黑) 橘皮(一錢) 麥冬(二錢) 苡仁(二錢) 五味子(十粒) 炙草(四分)

此方余出臆見,名培源益肺湯,治勞倦吐血有神功。

曹(五五) 形寒咳嗽吐紅,兩脈弦軟,是為勞倦傷脾,積寒傷肺。治當溫補手足太陰肺脾,略佐疏理客邪。

黨參 蒸於術 茯苓 橘皮 前胡 歸身 薏仁 桂枝木 紫蘇 炙草 煨姜 大棗 兩帖血止嗽減。

吳(二一) 前投解肌,汗出熱退,咳血仍然。究其病因,深受寒邪,肺氣不舒,致血妄行。姑再疏利元府,以解里逆。

杏仁 前胡 蘇葉 防風 橘皮 石膏 甘草

此方代青龍湯,兩服嗽緩,吐紅止,胸寬,食進,已得生機。

趙(二十) 夜熱盜汗,咳嗽紅痰,脈弦而數。證屬勞怯,自宜保護,兼助藥物,以冀延齡。

北沙參 麥冬 茯神 苡仁 牛膝 白芍 桑葉 鈎藤 茅根

前投清金和肝之法,夜熱盜汗愈;今但治其咳嗽。究其源,因勞而得,宜益土生金法,而培化源之意。

黨參 蒸於術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麥冬 苡仁 橘皮 炙草 茅根古稱嗽症用異功散收功者,可不復發,所謂補土以生金也。

姚氏(二四) 舊冬起咳嗽,延至二月,復吐紅痰而臭,脈來細數異常,自汗。屢次更醫,皆謂陰虛,投四物六味之類。後一醫以為肺癰,今往專科延醫,病家有親,知予能治難病,相邀延醫。觀其脈症,若為陰虛必燥,焉得有汗?內癰脅上必痛,脈必洪大,今皆無有。以予觀之,屬肺受外邪,此髒最嬌,久嗽必傷其膜,紅痰因此而出;更土生金,子奪母氣,臭痰屬脾虛,試觀世間腥穢濁物,土掩一宿,其氣立解。治法必須從標及本,先用疏散肺邪。

杏仁 薄荷 防風 橘紅 桔梗 桑皮 連翹 甘草

兩服咳嗽大減,改用培土生金法,稍佐利肺,六君子加苡仁、扁豆、山藥、杏仁、前胡,四服痰少而腥氣無矣,嗽痊癒。原方去後五品,加麥冬、歸、地,調補復元。

浦女(十一) 久嗆傷肺,痰內帶紅,左脈弦數,肝火刑金。

丹皮 桑葉 鈎藤 白芍 苡仁 茯神 杏仁 橘紅 麥冬 甘草 沙參四服減半,改用而痊。

[編輯]

陸(十八) 衄血久而不止,身熱脈數,重取豁然,鼻衄方藥,施用殆遍,全無一效。不知去血過多,虛而發熱也。

黃 (四錢) 熟地(六錢) 歸身(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牛漆(二錢) 荊芥炭(一錢)陳皮(八分) 側柏葉汁(一小杯)

此方出余臆見,名加味補血湯,三服即愈。

溲血

[編輯]

朱(十一) 熱邪迫入太陽,溺赤溲血,治宜噓血歸經,導去火邪。

黃 當歸 柴胡 升麻 黃柏 生地 木通 知母 甘草 淡竹葉

便血

[編輯]

張(六歲) 赤痢三月,延為便血,日數回,肌色慘澹,而不可遽補,因腑陽困塞故也。

生茅術(一錢)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 砂仁殼(一錢) 雞內金(一具炙) 炙草(四分)

陸(六三) 便紅有年,大便常泄,左尺獨小。古有病久不愈,責諸腎者,蓋因腎為胃之關,今用其意。

生地(四錢) 萸肉(二錢) 菟絲子餅(二錢) 山藥(二錢) 荊芥炭(一錢) 茅蒼朮(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側柏葉(一錢五分) 山楂肉(二錢)

張僮(十四) 自述前年嬉戲舉石,旋即便血。此為努力傷脾,脾不統血;久則腎亦不固,腎為胃之關,當雙補之。

黨參(一兩五錢) 蒸冬術(一兩五錢) 生茅術(一兩) 黃 (二兩) 橘皮(一兩) 山藥(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 菟絲子餅(二兩) 砂仁末(七錢) 茯苓(一兩五錢) 炙草(五錢) 側柏葉(一兩)

棗肉為丸,晨服四錢,一料痊癒。

顧(三二) 腸風便血,下必有聲,兼見咳嗽,當宗東垣法。

茅術 防風 荊芥炭 羌活 柴胡 升麻 川連 側柏葉(炒黑)

投昇陽散風燥血之劑,數服後,血嗽俱減。肺與大腸相為表里,然今脈軟弱,臍不快而痛。此失血過多所致,當補中氣,仍佐升發。

黨參 白朮 黃 歸身炭 杜仲 防風 升麻 橘皮 荊芥炭 生地炭 炙草

張(六十) 大腸之氣虛滯不和,腹痛便血。

生地 茅術 濃朴 橘皮 砂仁殼 白芍 黃 蒸於術 黨參 楂肉 炙草 蛀大棗

四服其病頓愈。此方黑地黃丸與補中益氣相配成方,療虛人便血最效。

[編輯]

呂(八二) 患小溲短數而痛,入暮燥渴,夜半尤甚,脈陽盛陰虛,腎水虧乏無疑。高年不能屏棄世緣,應酬紛紜,五志不寧,陽不交陰之症。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焉。」治宜補陰以降陽,金匱腎氣丸,早夜服三錢。

[編輯]

錢(三四) 白濁溺痛,起於長夏,濕熱阻竅,清利治之。

萆 扁蓄 瞿麥 赤茯苓 滑石 木通 淡竹葉四服愈。

白淫

[編輯]

顧(二五) 從前吐血,近起白淫,出於溺後,脈數而小,兩尺尤微。自述逢勞更甚,補攝並施。

黨參 黃 熟地 萸肉 山藥 五味子 湘蓮 芡實一服止,改丸料,吐血亦瘳。

[編輯]

沈氏(二七) 青年喪偶,情懷鬱結,以致周痹,時常腹痛,行步維艱,納谷甚減,治當疏補兼施。

黨參(二錢) 蒸於術(二錢) 蒼朮(一錢) 柴胡(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益智仁(七分) 橘皮(八分)

出入加減,四十劑痊癒矣。

[編輯]

郁(七五) 兩膝痿痛,不能行立,脈來弦數。並非痰凝氣滯,若用疏燥之劑,非但無效,反能增病。蓋緣高年陰血不足,肝火不寧,筋無所養,病屬痿症,補血和肝,一定之法。

熟地 歸身 白芍 牛膝 威靈仙 枸杞 防己 萆

[編輯]

錢(二九) 中焦痞痛,旋變黃膽,脈來弦數而澀,屬肝火內郁。時當溽暑,濕土用事,濕熱相蒸,脾氣欠運,此症成矣,宜清疏並用。

川連(八分) 柴胡(六分) 山梔(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木通(七分) 茵陳(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六帖黃退,胸寬而愈。

[編輯]

沈氏(四二) 三瘧住後足腫,旋及大腹胸脅,納食大減,氣急脈細。此分明脾腎兩虛,脾虛則不能制水,腎寒則膀胱亦不能化,失滲泄之能,以成泛濫之勢;治法莫穩於四明加減腎氣丸,並補中益氣湯,分早晚而進。但此法久服方有效,又奈湯丸中藥品,有力者方能辦。今田家之婦,粒食不缺為幸,焉能辦此?坐忍其斃,又非仁人之用心。因推敲一方,以欲退其腫,必有利水∶欲利其水,必先利氣。而不知單利其氣,仍如無雲而致雨,豈可得耶?然則何如?須按《內經》氣化能出之法,在溫而利之也。

椒目(一錢) 丁香(十隻) 老薑皮(七分) 橘皮(一錢二分) 蘇梗(八分) 通草(七分)大腹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一錢) 茯苓皮(二錢)

五帖皮膚發癢納增,又五帖皮膚皺揭,頓覺寬鬆。前方應效雖速,所謂急則治標,非萬全之法。改用培土利氣暖腎,以冀痊癒。前方去通草、車前子,加黨參二錢,生冬術二錢,十服,病去其半。又用異功散,加黃 、苡仁、丁香、椒目、澤瀉、老薑皮、大蘇梗,十餘劑,而飲食起居如常。

朱女(十四) 上下俱腫,半年來病日加重,不思納食,寤着譫語,咳嗆脈數。此氣虛兼滯,須補養疏通安神。

黨參(二錢) 龍眼肉(七枚) 棗仁(二錢) 茯神(一錢五分) 砂仁殼(一錢) 遠志(一錢) 大蘇梗(一錢) 橘皮(一錢) 杏仁(二錢五分去皮研) 桑皮(一錢五分蜜水炒)

四服眼鼻分明,踝細大半,夜眠安靜能納,神氣通暢。將前方增減藥味分兩,作丸料。

彼父以此女為不起,訪予延醫,一決生死,今得如此速效,感激無盡。蓋腫脹雖列一門,其實殊途。腫易治而脹難治,緣脹關臟腑,腫則重在水,輕在氣。若能別其虛實,辨明所兼,應手取效,亦非難也。欲辨腫脹,但着頭足俱浮,大腹不甚堅緊者為腫,獨大腹堅緊如鼓,青筋累累為單脹最重;或頭面朝腫,兩腳晚腫,惟腹無時不然者,始為脹兼腫也。將腫脹縷析於此,以俾學人之豁目焉。

王(五歲) 童年身腫,屬肺氣不舒,膀胱不利。

茯苓皮 橘皮 桑皮 大腹皮 苡仁 杏仁 木通 車前子 姜皮沈氏(六八) 形衰氣弱,流運失時,口糜內熱,肢腫不納,兩脈沉細帶數,此症難治。

蓋人氣應天,目下仲夏,陽氣弛張於外,如草木無不生長蔥鬱,而人豈可抑斂不伸耶?在年壯氣盛,或於冬月為寒邪所逼,即病為傷寒;至春化溫,及夏為熱。所以可療者,因其本氣充實,舉而升之,補偏救弊,以歸天和。此則不然,姑擬一方,冀回萬一。

連翹 香豉 薄荷 防風 橘紅 杏仁 山梔 人參 老薑皮

服此竟有效,然至秋時方起,欲其久住,難矣哉!

趙(六十) 甲周之年,患水腫。由於氣虛少運,膀胱失利,非旦晚可愈,耐性服藥,庶可奏效。

黨參 黃 生冬術 大腹皮 蘇梗 砂仁殼 橘紅 茯苓 澤瀉 姜皮

又,前方添歸身、白芍、煨木香,減砂仁殼、蘇梗,有效,腳腫退,腹脹寬,制丸劑可以收功。

沈(二十) 瘧後面浮腳腫,脈來沉澀,用上下分消法。

蘇葉 羌活 防風 茯苓 澤瀉 苡仁 橘皮 香附 砂仁殼 姜皮 西河柳

易漏,故頻飲頻溺,所有精氣,隨水下注,從膀胱而出,如米泔者精液也,如酒酵者精氣也。如此日夜發熱,豈止 羸?體質薄弱,鮮不免者。前方雖效,然非大補腎陰,終歸復萌,乃去石膏、黃連,又服三十劑,肌肉漸復,目明如舊。

[編輯]

鄔(五九) 初夏入山買竹,逾月方回,歷夏秋肌肉消煉,肥體忽成瘦軀,兼之兩足痹痛,行步艱難,數延醫治。或以為虛,或視為濕,服藥數十,兩目昏花,視小如大,勢日沉重,彼有鄰人為櫛工者,言予能治,即求延醫。六脈洪實帶弦,因其向肥忽瘦,意非消症乎?即問能飲若幾,小便幾?答曰∶入山買竹,天氣初熱,煩渴喜飲,至今仍咽喉乾燥,時時啜茶方妙,少頃即欲小便。復問小溲着干土上有沙起否?曰∶未試,惟解坑內見泡沫高起數寸。予曰∶君半年來肌肉日削,從此而去,古人以飲一溲二,名為上消。由於亢陽,非大寒之劑,不足與焉。

石膏(一兩)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生地(三錢) 天冬(二錢) 麥冬(二錢) 龜板(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服四劑,燥渴小便泡沫稍減,目清大半。因問余曰∶從前服藥數十,病日有加,今只服四劑,何效如是之速?予曰∶君陽體陽脈,入山陽時,經營勞頓。又喜火酒,五內之火俱動,燥渴作矣。凡飲食入胃,熟腐水谷,遊行精氣,上輸於肺,水精四布,下歸膀胱,通調水道,小便出焉。其間升降灑陳,原有一番工夫。今臟腑有火,如燥土沃水,易漏不滋,即大其制,修丸常服,將及一年,足痹亦痊。鄔之得生,皆出櫛工之賜也!

[編輯]

張(五六) 大腹左邊起塊如掌,納大減,脈微細。此為情懷不暢,氣血皆郁,五積之形已彰。幸春起至初冬,不為沉痼,當先推氣分,越鞠丸意。

茅術(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神曲(二錢炒) 撫芎(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黑梔(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老薑汁(一匙)

又前方三服,開郁運氣,有形之積已得軟小,乘勢推蕩,脈之細極,總因氣血凝滯使然。

莪朮(一錢五分炒) 枳實(一錢五分) 神曲(一錢炒) 桂枝(五分) 香附(三錢) 青皮(一錢) 濃朴(一錢炒) 加老薑汁(一匙) 食鹽(少許)

又,經雲∶「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今病去六七,納食加倍,否己成泰,設關防賊,似不可缺。

黨參(一錢五分) 生於術(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香附(二錢) 鬱金(一錢) 桂枝木(五分) 炙草(四分)

產後

[編輯]

某氏 產後起腹痛便溏,時兼痢下,脈細而虛,當從脾家所喜。

茅術(八分) 濃朴(八分) 橘皮(八分) 茯苓(二錢) 谷芽(二錢) 砂仁殼(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四服愈大半,改用香砂六君而痊。

某氏 產後大便燥結,當氣血雙補。

黃 (四錢蜜炙) 熟地(五錢) 歸身(二錢) 橘皮(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煨姜(二片)

四服不但便通,神亦旺。

許氏(二七) 產才三朝,腹痛身熱,系惡露留阻,當生化法。

當歸 川芎 益母草 香附 棠球子 炮姜 炙草 兩服愈。

調經

[編輯]

俞女(十九) 患月信不調,不時氣逆沖胸,迷悶嘔吐,甚至神昏發厥,脈大而澀。症似木乘土,因脈不合症,視其面色,並無憂怒之形。緣詢病起幾時,自述前歲飲井水停經,旋起腹脹,後經通而氣沖之病作矣。予既得其情,即處一方,以溫經逐瘀利氣,三法並施。

炮姜(八分) 歸尾(二錢酒潤) 艾葉(一錢五分) 大黃(三錢酒潤遲入) 枳實(一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橘皮(一錢) 桃仁(二錢) 紅花(一錢)

時適行經之期,服兩劑,所下瘀塊甚多,胸寬腹和,不知病之去向矣。惟覺形軟,診其脈無澀大之象,三載沉痼,應手取效,下法不可不知,改調補氣血方,女母不勝欣悅而返。

血崩

[編輯]

沈氏(二八) 小產後一月,血崩不止。

黨參(二錢) 蒸於術(一錢五分) 枸杞(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山藥(二錢炒)菟絲子餅(二錢) 杜仲(一錢五分鹽水炒) 荊芥炭(一錢) 炙草(三分)

服兩劑即愈,此方治挾虛崩漏多效。

第五種

[編輯]

證治指要一卷

[編輯]

人有三百六十種病,一種之中,又有岐焉。不知者乃有亡羊之嘆,得其要者,一言而終,不外乎表里、臟腑、氣血、寒熱、虛實十字耳。古來名醫,各有成書,惟《內經》包羅一切,仲景《傷寒》、《金匱》,可曰無遺。後之着述,或有方無論,或有論無方,或出特見以成一家之言,於各種病症,亦云備矣。何待鄙人之援管操觚,道其長短哉?然而聖人不廢孺子之歌,賢者猶采芻蕘之語。僕從事於此,已歷四十載,只今須髯皓白,心志日衰;宿有所得,再不筆之於書,竊恐一旦眼光落地,平昔之苦心力學,參驪究黃,豈不盡付之冥漠乎?所可鄙者,如馬遠繪山一角,管中見豹一斑,未免為有識者所誚耳。時次男若濟志願學醫,勸予曰∶即不傳於外人,而作小子梯航,何不可耶?乃俾之抄錄焉。

類中風

[編輯]

此症大端,由其人腎水素虧,勞心過度,水虧則木燥生風;心勞則血耗,風火相煽。一時卒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者,為類中風。治宜滋腎平肝,養血熄風,參消痰之品。亦有寒中,須佐溫熱,如地黃飲子一方加減。若用開竅豁痰,散風清火,每成脫證不治。

更有兼症,隨其病而治之。其半身不遂,四肢不仁,亦屬類中分岐。一切方藥,須於各種醫書查閱,予只論其源頭,方概不錄。

童癆

[編輯]

癆之為病,咳嗽吐血,後反無血可吐,內熱形瘦,失音氣急,語言不續,危如反掌。其人患此症者,體素弱,過用心;或好色,必善怒,三者兼之,必成癆病。何也?用心血耗,好色精虧,善怒肝旺。肝旺則脾胃先傷,納食欠運,大便或燥結,或溏泄,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母虛子弱,不任風寒,稍受感冒,咳嗽見矣。心火不降,腎水不交於心,兼之肝火上炎,血焉得不吐?內熱焉得不作?及後無血可吐,敗症盡見,臨崖勒馬,悔已晚矣!其症始起,飲溲溺,更能靜養,遠色戒性,脫然亦不為難。若惟仗草根樹皮,不能守戒,百無一痊也。更有屍蛀,俗稱百日癆,室女為多。其患乾咳,不吐血,亦無痰,入暮身熱,晨起不覺,飲食漸減,初起面色嬌紅,絕似無病,未及半年,多已殞命。治此病,《千金方》有此藥。然是症甚少,未曾修試,雖蘆扁復生,亦無所施其技。設有癆蟲,謂之心疾,皆非我所知也。凡男子欲事未必損人,慾念最損人;隔牆釵釧,隙穴髻鬟,少年常有,衽席不施,而爍為枯臘者矣。惟童癆一症,無論男女,患咳嗽夜熱者,宜於補土養金中,加銀胡、青蒿、地骨皮、鱉甲、知母等藥多效。

鼓症

[編輯]

(附腫脹)

鼓症者,其大腹逢逢如鼓之謂也。有氣有血,有水有食積,有痞有蟲,各有寒熱虛實之分,腫脹之別。其因氣者,其人善怒,肝旺脾衰,致肺氣不宣。流為是症者,必兼咳嗽。治宜先用輕劑,如桑皮、杏仁、通草之類,即徐之才《十劑》中所謂輕可去實也。繼用泄木化氣之品,如桑葉、黑梔、夏枯草、廣皮、砂仁殼、大蘇梗之類。其因氣虛腹滿者,當補中益氣,加五皮化氣之品。其因血者,必血已離經,瘀滯臟腑,以成是症,或血痢澀早,邪不得泄,亦成此患。治宜逐瘀,如桃仁、歸尾、紅花、楂肉、枳實、雞內金、大黃,再加氣藥。其因水者,一因土虛不能制水,一因腎臟虛寒,不能化氣,致水泛濫者,治當補土溫腎,加利水化氣之藥。有實水腫,腿踝按之則陷如泥,目下浮起如新臥起狀,兼頭面浮腫者,先開鬼門,用風藥散之;繼用五皮飲,加苡仁、砂殼、澤瀉、車前之類利之,謂之潔淨府,此症最為易治。其氣血水三症之中,如帶食積,各宜加消積之品;其痞而脹者,當用消痞丸,隨其因而加減之;其蟲積為鼓,當用檳榔、雷丸、蕪荑、使君子,或加大黃、枳實等藥治之。凡腫易治,脹難治,腫因有邪,脹從臟腑而發。若凡上下不腫,惟大腹青筋累累,臍突單腹脹,尤為難治。

凡瘧疾愈後,切忌驟補,往往為患不測。蓋邪半入於里,初愈者邪未盡泄,十有四五。善調者素食淡葷,待其胃氣撤消,正強而留邪自去。常見一人,瘧愈後服人參湯,竟成痿症;一人瘧後食煨扁豆,即成鼓脹,皆致不起,可不慎哉!

噎膈

[編輯]

(附翻胃)

噎膈症其因有三∶一曰憂思氣結,二曰含怒不舒,三曰好酒傷胃。夫憂思不解,則心氣結,心系通咽,結則鬱火上凌清道,痰涎纏擾。初則咽物不利,久則噎症成矣,即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也。治法先宜開解病患,後用舒心氣,清鬱火,消痰涎,利咽喉之藥,早治多愈,重則糞如羊矢,則無救矣。凡人怒必有火,喧嚷呵 ,怒火即泄,當時平復,亦無所傷。其有含怒不發,肝氣久郁成火,輕則胃痛,肝火凌胃;重則胃傷,失通降之權。陽明以通為補,以降為順,病則不通不降,食物入胃,逗留不化膈病成矣。治法亦先宜開解病患,後用舒肝通腑消痰利氣之藥,輕則易治,重則難愈。好酒之人,日事沉湎,穀食少而胃失養;胃虛欠運,漸生濕熱,上蒸會厭,中滯胃脘,多成噎膈。蓋噎在上而膈在中,噎未必即膈,膈則必並噎,噎輕而膈重也。治法先宜勸其節飲,即以扶胃利濕,清火消痰之藥治之,早治十愈八九.翻胃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有勞心勞力,憂愁不解,饑飽不調,日久胃傷而成。

治法補胃為君,並通腑降氣之藥,亦可十愈八九。噎膈症至後食物下幽門,謂之下口,入大腸無幾,並有燥火 煉,故大便每如羊糞者,病已八九分,治療為難。更有腎病阻隔幽門,(腎為胃之關。)納食不下者,用六味八味等湯治之,不可不知。

[編輯]

痹者,疲也。有周痹,周身及四肢麻木或痛。蓋因氣血不充,兼受風濕而成,治宜補氣血,佐散風利濕之藥,須帶溫而行之,方有效也。有行痹,麻木與痛無定所也,其治法與周痹相同。其胸痹乃胸中陽氣窒滯,治用薤白、白酒、栝蔞皮之類,通其陽氣即愈矣。

[編輯]

(附肺痿)

痿症多由濕熱,或寒邪流注於腿膝間,或腫或不腫,或酸楚軟弱,行步維艱。亦有好色精虧,肝血不能相濟,筋失所濡,以成是症者。當戒色慾,再用滋補肝腎,兼疏通之藥治之。若因受寒,宜溫通筋絡,濕熱須清利中加威靈仙、牛膝、木瓜等味。半由藥治,半須病患留心調養,切忌火酒,庶能速痊。其肺痿一症,名同而路別。肺痿乃心火刑金,久嗽而成者,蓋肺為燥金,有復感燥氣而成者,治心火刑金,當先和心陽,加黃連亦可,繼用養肺之品,如人參、麥冬、五味、燕窩、北沙參之類。若因感燥而成痿者,宜玉女煎、清燥救肺湯之類。

肺痿之重者,眉毛脫落,皮膚乾枯,肺主皮毛也,治至數月,藥須百劑,方能痊可。

咳嗽

[編輯]

咳嗽有外感,有內傷,有內傷兼外感。肺主皮毛,又為嬌髒。人受風寒,皮毛洒淅,肺氣不得外泄,為噴嚏,鼻流清涕,而咳嗽者,宜用溫散,如蘇葉、防風、前胡、橘紅、蔥白、炙草、姜皮之類。如已化火者,宜用辛涼,如薄荷、杏仁、荊芥、連翹、山梔、竹葉之類。若受暑風,為氣悶自汗而嗽者,須兼清暑之品,如滑石、茯苓、苡仁;因暑中有濕故以淡味滲之,沙參、絲瓜葉、淡竹葉之類。受燥氣,舌干口渴而咳者,須入石膏、鮮生地、桑葉之類。若內傷,本經有形寒飲冷則傷肺,為惡寒喘促,咳吐痰血者,宜補土降氣,消痰理表之藥,如六君加蘇子、杏仁、桂枝木、老薑渣、大棗之類。若心火刑金,宜和心陽,養肺之藥,如茯神、棗仁、柏子仁、元參、沙參、麥冬、連翹、竹卷心、燈心,甚則黃連、黃芩亦可用。肝火上炎,必口苦吐酸,脈弦咳嗽者,宜用和肝泄木,如生地、歸身、白芍、丹皮、桑葉、鈎藤、白蒺藜之類。若腎水泛痰,而見咳嗽者,其痰必咸,耳必鳴,夜重日輕,六味湯、都氣丸俱可用。因二方有茯苓、澤瀉,故能降一切虛火。更有勞倦咳嗽,其治在滋化源,方用補中益氣,去升麻、柴胡,加茯苓、麥冬、五味子;有痰再加半夏、象貝。予治此症,獲效多矣。有日晡身熱,咳嗽至曉,熱解,嗽亦緩者,瀉白散主之。有酒客胃中濕熱熏蒸,而為咳嗽者,又當燥濕清火,如茯苓、生苡仁、茅術、半夏、神曲、黃芩、黑梔之類。以上所採藥味,原與病症相合,然並非即以此數味為方也。在觀者參而用之,方為合格。更有老年衛氣不固,每當新寒束縛之時,多有咳痰者,俗稱痰火病。宜於平時服補肺胃之丸,至期不致受涼,多可免者。予治數老人。其效如神。

消症

[編輯]

消症分上中下三種。上屬心肺,中屬腸胃,下屬肝腎。大抵消症多因水火偏勝為患,治法不外乎滋清並施。欲別其上中下,先視其外象。上消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是心移熱於肺而成。古法用人參白虎湯為主。中消則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是大腸移熱於胃而成。古用調胃承氣湯為主。下消則煩躁引飲,小便如膏,多屬肝腎虧損。古用六味八味加減。至於飲一溲二,多致難治。孫真人云∶消渴之人愈後,多有發大癰而卒。此無他,明系精液氣血耗盡之故也。凡消渴症。溺於干土,必有如鹽汁然;溺於盆中,必起沫如酒酵。精液消耗。從此而去,更有平時納只數合,一旦兼數日而食。此腹中有蟲積,當用攻蟲法下出之,即愈。

哮喘

[編輯]

哮喘實因肺中有實邪。脈浮緊,喘而無汗,能食不得倒臥,大青龍湯;有汗,越脾湯;其效如神。稍遇挾虛,禍不旋踵。予每仿其制而輕其劑,用蘇葉、前胡、防風、杏仁、連翹、黃芩。若熱甚者,用石膏、橘紅、甘草。痰多加浮海石、半夏、萊菔子、枳殼等味。宜加減各味列於下∶如桑皮、地骨皮、花粉、青黛、蘆根、茅根、桑葉、竹葉、枇杷葉、川貝、象貝、款冬花、紫菀、馬兜鈴、茯苓、澤瀉、苡仁、通草諸味。隨其症而采入之可也。稍挾虛者,佐以生甜冬術、麥冬、沙參、元參。寒而無熱者,屏去一切寒涼,加老薑、桂枝木。俟其病去六七,宜疏補並施。若痊癒後,必得補土生金,兼固表調里之藥。如異功散合玉屏風,再加甜杏仁、蘇子、梨汁。或萊菔汁熬膏為丸,以杜不發。華真人曰∶哮喘似乎肺實,乃肺虛也。信然。故用補劑,多見其效,用清疏久而愈甚,亦可驗矣。凡治肺病,能用補母收功,可謂萬全,再不復作。其有腎虛喘而不哮者,宜貞元飲,用熟地、歸身二味,其應如響。

傷寒

[編輯]

傷寒,予存其名,而無言也。自南陽立法以來,歷代有人條論,各有可取。學人自當求之,豈待予言哉?然而善讀仲景書者,不但能明經絡,見症瞭如指掌,並可得其立方用意之妙。

故前人云∶能明《傷寒論》一書,非止能治傷寒,而於雜症亦思過半矣。豈不在立方之妙乎?不善讀書者,雖治真正傷寒,尚如隔靴搔癢,而況以此法治雜症,其為誤人非細焉!予少時曾見一人病胃痛,嘔吐酸水,色如青草汁。延城北王某來治,曰∶此症正合《傷寒論》中厥後條,宜理中湯。方用附子、乾薑、半夏、茯苓、人參、白朮、陳皮、白芍、甘草,一服而愈,用之當也。又見一人,夏月患畏風自汗,身熱氣短,延一醫延醫,用桂枝湯一服而斃,用不當也。我故曰∶《傷寒論》須善讀為益廣大,不善讀貽害非細。豈虛語哉?

[編輯]

斑,溫熱所化也,由感而得。其邪從皮毛漸至於胃,胃主肌肉,溫熱郁不得泄,化而為斑。

其先必見脈洪數,舌黃胸悶,口渴氣穢,壯熱諸症,甚則譫語,無論見斑與未見,宜散表清胃,用蘇葉、淡豆豉、(早春初冬可用。)葛根、薄荷、黃芩、連翹、花粉、地骨皮、鼠粘子、橘紅、蘆根、甘草等藥,服一二劑,無斑即可解。若熱不解,而反見氣急,面帶黑滯油光,大便已多日不解者,可用大黃、元明粉、枳實,再加清疏雙解之,腑氣得松,有斑即起,無斑即愈矣,犀角地黃湯、化斑湯,臨症酌用可也。水晶斑乃熱之甚者,陽極似陰之象,方中須重用石膏,其藍斑必因從前失治,熱至腎水已涸,故見此症,多致不治。斑症稍涉補藥,鮮不死者。

[編輯]

疹,亦溫熱所化也,從肺所發。其先必咽痛咳嗽,身熱惡風,脈浮數,宜散表清肺,蘇葉(早春初冬用之) 薄荷、杏仁、連翹、花粉、地骨皮、蟬衣、橘紅、生甘草、竹葉、西河柳枝。熱甚加黃芩,咽痛加射干、馬勃,有痰加象貝,二三劑可痊。愈後忌肉食一月,避風為要。蔗漿甘寒,病中最宜。

咽痛喉風

[編輯]

此症有輕有重,輕者不過肺氣不宣,火郁咽痛,或心火上炎,治肺有鬱火者,用蘇葉、(不惡寒可勿用) 薄荷、杏仁、射干、橘紅、馬勃、連翹、元參。火甚者,加黃芩或石膏。

痰涎纏繞,加天蟲、象貝。治心火上炎,竹卷心、燈心、茯神、甘草,或加黃連、連翹,俱一二服可愈。惟有一種冬溫,伏火又為寒邪所襲,每在小寒後,春分前,患惡寒身熱,脈緊咽喉作痛,不能納食。若失治與治之不當,必致膠痰壅盛,並鼻塞不通,一二日間,多有殞命。治法須用大青龍湯、麻桂散寒邪,石膏清伏火,杏仁開肺,炙甘、姜、棗和表里,煎服取效甚速。予治五房工人張二,臘月患喉痛頸腫,惡寒壯熱,脈緊神呆,語言不清,用前方得汗即瘥。後周身脫皮,可見伏火寒邪,盡從肌膚而泄,皮受沖奪,故麩而脫也。不然極甚之邪,盡升於三寸之喉,其不斃者幾希。再用真鴨嘴膽礬研細,同釅醋調。(釅醋,醋之好者)用雞翎蘸探喉中,吐出膠痰,脹即松而可愈矣。此方最效。膽礬須平時購得,以便臨時取用也。蛾喉者,喉間起紫血泡如繭。一為單蛾,二為雙蛾,泡起象繭,故曰蛾。亦因風寒火毒而成。血泡須用銀針點破出血,即無妨,用藥亦宜散風寒,清鬱火。更有大便燥結,多日不解者,用大黃下之,為釜底抽薪法亦可。間旋上病取下,古人有之。若從肝腎而發,用八味湯,導火歸源。予未之遇,不敢妄斷焉。

吐血

[編輯]

真癆病之吐血,南齊褚澄曰∶「飲溲溺,百不一死。」夫溲溺能清臟腑虛熱,兼降浮火。癆病吐血,實由於此,最為切要。然有法焉,俗謂之還元湯。乃服自便之溺,宜不食腥穢之物食,味略淡,晚餐白粥,如是數日後,五更或清晨,解時去頭末,取中一碗服之,更能散心遠色戒性,雖沉 宿疾,不數日可痊。海鹽縣村寺有一僧,能療一切勞傷,虛損吐血,干癆無血可吐之症。此僧絕不知《神農本草》、《黃帝內經》。惟善於起居得宜,飲食消息,患者住彼寺中,三月半年,十愈八九。此雖勿藥,記之名醫可也。予舉斯,亦願病者,知起居得宜,飲食消息之法,莫單仗草根木皮,久歸不起。夫血,心主之,脾統之,肝藏之,用心過度,心陽不攝。吐血者,藥用人參、棗仁、茯神、柏子仁、麥冬、丹皮、犀角、生地、茅根、藕節之類。須加橘紅、通草、牛膝炭以松之;勞倦傷脾,藥用人參、白朮、茯神、炙草、廣皮、歸身、炙側柏葉、藕節之類;怒氣傷肝,藥用丹皮、桑葉、生地炭、歸身炭、炒白芍、鈎藤、白蒺藜、甘草之類。以上藥味,並非成方,惟與髒相合,在圓機之士,采而施之可也。吐血有數種,嘔血屬陽明胃,與厥陰肝為多,故盈盆滿碗;咯血唾血,俱從肺腎出,咳血心肺胃三經俱有;痰中帶血,肝腎為多,吐紅痰脾虛肺熱也。心肝腎先傷,繼及脾胃肺。吐血者為真癆病難治,余當辨其何髒何腑何因,隨其症而治之。每有因外感吐血,觀予醫案可得也。

鼻衄

[編輯]

鼻衄因受外感,內有伏火。為瘧為單熱,數日後忽鼻衄如注。此邪入血分,欲借血而泄,名為紅汗。徒傷血分,不及正汗遠甚,治須清疏中佐涼血之品。有少年磕傷成病,每逢煩勞即發,宜當歸補血湯,加生地炭、牛膝炭、荊芥炭,陳皮、歸身,亦須炒黑,方能止血,免助火也。有心肺火炎,犀角地黃湯亦可用。

牙衄

[編輯]

宿有是病,屢屢發者,為勞損之苗。予每用黃連六味湯、補血湯,加旱蓮草、生地、丹皮,多效。亦有外感,內有伏火,出血吐地即凝者,此由鬱火,藥用柴胡、薄荷、黃連、山梔、丹皮、赤芍之類,隨其症而加減之。

瘧疾

[編輯]

瘧成於夏秋為多,他時雖有,終不似夏秋之眾也。蓋夏月人食肥濃,並吸受暑邪,外感涼風,或冒露水,始則皮毛閉塞,暑邪欲泄不泄;內之肥濃,間化為痰。風露之感在表,暑食所傷在里,半表半里,足少陽膽經應之。衛氣陷入營分,則為寒;營氣不交於衛,則為熱嘔吐者,胃有積痰也;心煩少寐者,胃不和也;口苦者,膽熱也。此日瘧、間瘧之所由作也。治法當疏邪清熱,滌痰利氣、消痰並施,柴胡、(日瘧寒輕者用薄荷亦可。)青蒿、半夏、陳皮、黃芩、神曲、甘草。無汗加蘇葉;熱甚加石膏、知母、竹葉;口渴加花粉;嘔甚加炒竹茹,小便短赤加滑石,胸滿或悶,加枳實、栝蔞皮;噯腐加楂肉;舌黃或煤色,脈弦實,大便多日不解者,可加大黃下之;咳嗽加杏仁、射干、前胡。服藥先一劑,系其惰,謂將解早一時服;第二帖迎而奪之,謂未發前早一時服。

近世富貴人,畏服柴胡。按∶此味惟邪未入少陽服之,所謂開門揖盜,引邪入室,原所禁用。既往來寒熱,脈弦口苦,心煩喜嘔,少陽症已見,柴胡升清肝膽之熱,必用之品,何礙之有?凡瘧之寒甚者,戰慄氣急,雖熱天綿被數重,不足蔽其辜,不知者當寒作時,恣飲薑湯火酒,寒不能祛,而其日熱作必甚,助其火也。《準繩》一說殊妙,謂瘧之作寒,乃陽氣陷入陰中,須升提之,予用之多效。一醫治一人寒重,用桂枝、當歸,即變為壯熱不休,幾致喪命。嗟乎!治瘧又當分初、中、後,在氣在血。以上之治,是在初在氣之法也,中則氣血之間,後則皆在血分矣。更宜疏中用補,補中兼清,無一定之方,不移之法,如鴛鴦繡出,金針難度,在人聰明好學,神而明之也。更有瘧作,女人月事適行,為壯熱譫語,甚有如狂者,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去參,加生地、歸須、丹皮,一服可愈。其 瘧,即三日瘧,予醫案中雖有數條,一時偶中,其大段細節,未能深究,不敢妄言。《 瘧論疏》一卷,明·盧之頤撰,至為詳悉,可觀也。

痢疾

[編輯]

痢亦夏秋為多,他時間有也。其因亦由夏月愛啖瓜桃生冷,內受暑邪,外感風涼,伏邪欲泄,為斑為疹為瘧者有之,至迫入大腸,則病痢矣。其白者在氣分,黃痢傷脾,赤痢在血分,赤白黃紫並見者,為五色痢,當分治之。前人以白屬寒,赤屬熱,非也。分氣血則可,分寒熱則未當。治白痢疏氣消導,或加清利濕熱,或用丁香溫脾。治黃痢補脾,如炒白朮、茯苓之類,加清導利疏之品。治赤痢以黃連、黃芩、白芍為主藥,隨症加減。下痢兼身熱頭疼惡風者,加表藥。若瘧當兼和解,惟初起赤痢作嘔不納者,為噤口痢,最重,因兼胃病也。前人有用對金散,予治此症,每加半夏、炒竹茹、銀花露、蓮肉之類,亦多效者。後重里急,見風洒淅,加防風、葛根、升麻、柴胡,以升提清陽。赤痢必用之藥,除主藥之外,如楂肉、濃朴、白頭翁、銀花、陳皮、木香、苦參,初起隨症選用。至於用過清熱逐穢,調氣不愈者,宜和血之品,如生地炭、歸身炭、丹皮之類。下如豆汁者,兼挾濕也,宜用茅術、濃朴、茯苓、澤瀉、豬芩之類。下如魚腦者,屬脾腎虛寒,參附湯亦可酌用;如屋漏水者,濕毒為多。二種近於敗症,久而不愈,延為休息者,補脾為主,兼可補腎,所謂久不愈,責諸腎。然而必佐以枯芩、楂肉、砂仁殼之類,緩緩調補,切不可峻用雙補,多致腹脹。蓋休息一症,脾腎雖虛,亦有留邪未盡,故宜佐淡清輕消,方為無弊。凡瀉變痢,為脾傳腎轉重;痢變瀉,為腎傳脾轉輕。赤痢初起體實者,用桃仁承氣下之,取效最速。切忌用澀藥,貽害非細。丹溪雲∶「調氣則後重自除,和血則便膿自愈。」予亦有所得,乃曰∶調氣則後重自除,涼血則便膿自愈;昇陽則後重自除,升清則濁降,和血則便膿自愈。一轉移間,有先後之分,尤為允治。

溫疫

[編輯]

舊傳∶人當兵荒困頓之後,必有大疫。因饑寒勞役,在所不免,髒氣先虛,再感外邪,一人病疫,傳染無休。崇禎辛巳,天下擾攘,疫氣蔓延數省,時以傷寒法治之,不見其效,反多有害。吳又可先生特出己見,發千古神明之識,着《溫疫論》三卷,《補遺》一卷。以疫氣從口鼻吸入,伏於膜原,在不表不里之間,治法迥異,乃着此書以辨別之,有功於世,大矣哉!首用達原飲,繼以三承氣,謂傷寒可遲下,一下可愈,溫疫宜早下方痊。論中詳辨分明,何待予言,惟所論乃兵荒困頓傳染之疫也。近時承平熙泰,間有是症,其因不同,而邪伏膜原,以數下始痊則一也。更《溫疫論》中,首用達原飲,內草果一味,燥烈而溫,與承平之疫,未能中的。予乃加制一方,名開郁勝濕湯,乃因近時疫症,有感邪於冬季者,《傷寒論》所謂人之傷於寒也,至春化為溫,至夏為熱。再兼挾濕與肥濃,食物膠結於胃而成,舌黃胸痞,壯熱不休,脈洪澀或沉細。其邪並非自口鼻吸入,故藥用茅術、濃朴、陳皮(三味開郁勝濕為君。)楂肉、神曲、枳實、栝蔞皮、(消胃中膠結為臣。)黃芩、連翹、(清伏熱為佐。)甘草。(和中為使。)若熱不解,須以大黃、枳實、元明粉,再配合症之藥下之,所下如膠似漆,必得淨盡。若留邪一分,則不愈焉。有用大黃數兩至半斤始愈者。本論最為精確,但粗工取其卷帙不繁,論斷簡捷,竟操為枕秘。不論東垣之脾虛發熱,丹溪之陰虛發熱,概用達原飲、三承氣等湯治之。嗚呼!殺人多矣!非又可之謬,實謬用者之罪也。今論清時疫症,與兵荒疫症,其因有異,達原飲太烈,余治無別焉。並解內傷與血虛,不可混施誤人也。

陰暑陽暑

[編輯]

暑有陰陽二種,不可不辨也。人之處於涼亭水榭,日受風涼,喜啖爽口冷茶,陽氣閉塞,其病惡風熱壯,少汗脈沉滯,或腹痛吐瀉,此夏月之陰症也,不可謂之傷寒,乃名之為陰暑。前人治此等症,大順散、理中湯,輕則平胃散。予嫌其姜、桂之性太烈,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亦為要緊。乃制一方,名勝濕和中湯,蘇葉、(惡寒用之。)半夏、茯苓、陳皮、炙草、(四味為二陳消痰勝濕)濃朴、神曲,(溫中消導。)若果指甲灰色,方可加淡附子、乾薑各數分。陽暑途行淺舍,勞逸雖殊,其受病則同。暑邪無形,從口鼻吸受,暑傷人氣分,故氣短脈虛;暑先傷心,故心煩少寐多汗,(心主液。)或身熱,四肢無力,渴思冷凍飲料,小便赤穢,雖六脈虛細,總宜清暑利濕,滑石、淡竹葉、芩、連、茯苓、苡仁之類,皆可選用,佐以補氣之品,人參白虎,清暑益氣等湯,俱可參用。

一鄰氏子年十三四,面白體弱。時當中伏,出就外敷,晝景赫赫,人多汲飲井泉,鄰子亦飲兩觥,即不能到塾,目瞪神呆,懨懨臥榻。其父兄延人刺少商穴,出紫血些微,續服痧藥,至下日辰刻,邀予視之。六脈已絕,指甲盡作灰色。予曰∶此伏天中寒之症,所謂陰暑也,若服附子理中湯,或可救,今則無及矣。過午而歿。一人途行歸家,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此為乾霍亂,一名攪腸痧,宜用炒鹽沃湯,待溫飲而探吐;或用瓷盤蘸香油遍刮胸背,臟腑氣通,能吐能瀉。即屬無妨。其人不知治法,服老薑湯一碗而斃。此中陽暑也。

泄瀉

[編輯]

泄瀉,濕熱居多。洞泄者,如溝渠決水,一往無留,濕兼熱也;火瀉腹痛,即欲如廁,或完谷不化,(所謂邪火不殺谷)熱兼濕也。多由挾暑傷食,夜臥大腹受寒,火郁於內成者。治法須清熱利水消導,芳香開脾藥,如黃芩、黑梔、焦白芍、茯苓、澤瀉、豬苓、楂肉、神曲、陳皮、谷芽、濃朴、砂仁殼之類,隨症選用。如熱甚完谷不化,當重用黃連,治濕而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有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蓋謂風主木,木克土也,宜加散風之藥,防風、葛根、羌活、柴胡、薄荷之類。惟濕熱已靖,久而不愈者,當補脾胃,參苓白朮散。更如五更作瀉者,為腎虛,四神丸治之。

霍亂

[編輯]

是症每由暑邪傷食,或受寒涼,衛應於胃,衛氣不宣,胃亦阻滯,而成腹痛吐瀉並作者。治當疏衛和胃,消食利濕,清暑並施,藥如香薷、(惡寒可用。)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炒白朮、扁豆、神曲、楂肉、(傷食可用。)濃朴、黃芩、黑梔、廣霍之類,隨症選用。其轉筋者,屬風寒濕俱有,病在肝,當分辨何因,加入對症之藥治之。惟霍亂初起,胸悶腹痛,切忌穀食,不知者竟致殞命。故體中稍有不適,寧至空腹,安後稍食稀粥,漸漸加增,亦養生之一法也。

黃疸

[編輯]

古有五疸之名,兼有陰黃、陽黃之別。予所見者,眼白梔色,肌黃,小便着白褲上如柏汁者,更胸悶腹脹,肢軟嗜臥,其病因鬱火與濕氣相蒸而成,專治在肝胃兩經,古稱濕熱成黃。

胃中有濕熱,則飽悶納脹,肢軟(胃主四肢)嗜臥,脾氣欠運,(脾胃相為表里)鬱火肝木不達也,治法宜風以勝濕,苦味泄熱,佐以開郁利導之品,藥如柴胡、薄荷、防風、葛根、黃連、黃芩、夏枯草、山梔、鬱金、陳皮、蒼朮、茵陳、茯苓、苡仁、木通、香附、通草、楂肉、神曲、枳殼之類,隨症選用。五疸者,五臟各有是病,然不外乎風以散之,淡以滲之,苦以泄之,香以開之之法也。其謂陰黃者,肌色雖黃,而帶暗滯;陽黃者,鮮而明也。陽黃數服可愈,陰黃未能即已焉。酒客動怒,最易成此症。

肝風

[編輯]

肝屬木,木生風,所謂肝風者,乃本髒自生,非外來之邪,其為病也則不一。如頭痛耳聾,目腫手足麻木,筋跳肉 ,眩暈脅痛吐食等症,若誤用風藥疏散,非止無效,反助其暴。治法當遵丹溪和陽(風必挾火)熄風,藥用丹皮、桑葉、黑梔、白芍、 豆皮、棗仁、茯神、麥冬、天冬、生地、鹽水炒橘紅、炒牛膝、羚羊角、鈎藤、白蒺藜、甘草諸味,可以選用。蓋肝為肝臟,宜以柔藥勝之,若用香燥,非其治也。寒木亦能生風,又當佐以桂心、老薑。欲辨肝風者,脈弦而渙,口苦無味,其患之來,只在頃刻。(風行迅速)認症的確,取效亦如反掌,惟愈後必須服養血滋肝泄木丸料,庶不復作也。

肝火

[編輯]

風從火生,火未必從風生也。然火遇風則猛,故治肝風,必佐和陽,治肝火亦宜加熄風也。

肝火之為病,兩目赤痛, 耳出膿,頭疼口苦而渴,脅痛胃痛,嘔吐咳嗽,或吐血,頸生瘰,藥用大黃、龍膽草、蘆薈、夏枯草、黃連。以上五味,瀉肝實火,余當擇其清柔之品,如桑葉、丹皮、羚羊角之類治之。

胃痛脅痛

[編輯]

胃痛脅痛,附於肝火之後者,因其治亦專責於肝。肝喜條達,若人含怒不發,則郁而成火,火性上炎,侮其所勝,則胃痛見矣。輕則不飢不納,重則嘔吐黃水,脈必弦,口必苦。治宜解其郁怒,再用泄木安土理氣方藥,如丹皮、桑葉、鈎藤、白芍、廣皮、炒延胡、半夏、茯苓、通草、當歸、川楝子;久病胃虛,可加黨參、生甜冬術、炙草、老薑渣之類,可以選用。其脅痛亦由肝經鬱火循經而上,治法與胃病相同,惟可用逍遙散疏之。蓋治胃痛泄木為主,治脅痛兼可散郁也。或問用越鞠何如?答曰∶郁而兼濕兼痰,越鞠為先,郁而血燥,逍遙是務,二方以此而分。若客寒犯胃而痛,爬床滾席,刻不可耐者,脈必沉伏,面色慘澹,當用溫散,不可不辨也。

小兒急慢驚風

[編輯]

急驚病在腑,慢驚病在髒;急驚多因風熱閉塞,(手厥陰足)少陽(心胞絡膽)而成。小兒心膽氣弱,輒見非常之物,或驟聽震響,皆致氣機不利,氣化為痰。其為病也,身熱吐乳,目珠翻上,筋掣身跳,治宜散風清熱,安神平肝,清痰開竅,藥如薄荷、荊芥、杏仁、茯神、遠志、鈎藤、黃芩、連翹、丹皮、桑葉、橘紅、半夏、南星、天蟲、石菖蒲、通草、燈心、竹卷心、甘草、大蘇梗等味,隨症選用。牛黃清心丸、玉樞丹、琥珀抱龍丸,俱可采施。更推拿尤為要緊,症雖恐人,平復亦易。惟慢驚一症,其初不過寒熱,或單熱不休,或吐瀉並作,治之得當,未必便成慢驚。每見昧者,治此等症,不辨其體氣不足,脈象虛弱,概用霸劑,如石膏、黃連、枳實、大黃之類。其初小虛,藥後脾胃衰敗,遂致角弓反張,危象駢生。

嗚呼!病家猶以為如此重藥而疾不痊,命數當然;而不知不服霸藥,尚可挽回,極至木旺土衰,始無及矣。予治小兒此症,先用理表清熱消導三劑,後即用培脾平肝,如異功散加桑葉、丹皮,或補中益氣加麥冬、生地、白芍,往往得痊,以告天下為父母者,不可不察也。

陰虛發熱

[編輯]

經雲∶陰虛生內熱。更有熱病久服寒涼,而身熱不止,反口渴消水,大便燥結,此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補腎水以制陽光,前人用六味湯,未盡善也。蓋六味惟地黃滋腎,萸肉酸收肝風,丹皮清肝經血熱,山藥培脾益胃,茯苓、澤瀉能瀉肝腎浮火,此方治肝腎虛火上炎最妙,若以補北濟南則未也。予治沈姓一子,年十七,病熱,服石膏二斤余,其熱不退,脈虛數,口燥而渴,大便燥結難下,大肉盡脫,服藥即嘔,納粥無幾,症甚危急。予曰∶陰氣大耗,大肉盡脫,在法難治,幸神氣尚存,但胃口已受藥傷,可將人乳與糯米飲各半杯溫服,三日得嘔止;再商治法,果不嘔,納稍增,身熱口渴便結仍然,乃用鮮生地、鮮石斛、天冬、麥冬、花粉、麻仁、橘紅、粉草、松子仁。此方甘寒養津,不犯胃氣,四服納增,余症不減。復用熟地、生地、天冬、麥冬、龜板、川柏、知母、橘紅、鮮石斛、甘草,此方大補陰,合甘露飲四服,熱退不渴,大便潤而易下。若守六味,斷難取效,復用八珍湯收功。

陽虛發熱

[編輯]

經雲∶陽虛生外寒。未嘗言發熱。夫外寒與陰虛生內熱對峙而言,其發熱也,陽不潛藏,亦非借薪而燃,實無根之焰,龍雷之火也。其為症身熱舌苔淡黃,口燥齒浮,而不消水,脈浮大滿指,按之索然,面色慘澹,午後微紅,(是為戴陽)言語無力,納少胸悶,大便亦有燥結者。若誤投涼劑,初亦如無損,旋必加重,治此症必須從其類以求之,用八味湯涼服。蓋陰無陽無以生,陽無陰無以附,以六味納氣歸腎,以桂、附引火歸原,涼服者,熱因寒用也。

曾見一婦,小產後身作大熱,舌黃脈大,口乾大便多日不解。醫者皮相其症,不辨真假,而用白虎湯大服,便通熱緩,病家甚為喜悅。時予尚無醫名,其家人所述如此,予欲一診,偕往視之,曰∶以我之見,是格陽於上,昨方不可再服,必當溫補,庶可奏功。問∶既系虛症,何昨日服藥,大便通,熱勢減耶?予曰∶此大便之結,如寒月水澤腹堅,其通者幾微,亢陽為寒涼所逼而出焉。其熱勢減者,亦因寒涼灌濯,暫為退舍,脈象浮大,軟如綿絮,急服八味湯,尚恐無及。其家不信,醫來複診,見有應效,仍用前方,加麥冬、五味,又一服,兩目真視,循衣摸床,一晝夜而終,悔已無及矣!

伏暑

[編輯]

凡暑氣流行,自小暑至三伏,炎威赫奕爍石流金。若中秋前,驕陽熾盛,尚有殘暑,人當其境,自汗泄肌,精神脫落,邪從口鼻吸受,伏於膜原,即發者為傷暑中暑,前已略論之矣。

遇時不發,直至初冬,或交冬至一陽來復,始欲泄者,名曰伏暑。其見症也,身熱或肢熱,或咳嗽痰血;又感新寒或鼻衄牙宣,暑邪已入血分,心煩少寐,自汗淋漓,氣短無力,脈細如絲,重按不散,渴思冷凍飲料,小便穢赤等症,雖當寒月,重裘被體,總用涼劑,加補肺之品,如生脈白虎湯;又如滑石、連翹、白金汁、銀花露、西瓜翠、白通草、北沙參、麥冬之類,亦可採用。若伏邪已入血分,非黃連不治,佐宜丹皮、白芍、鮮生地之類,可隨症配入。

一人周姓,年逾三旬,孟冬患身熱,自汗如雨,不飢不納,形軟不能起坐,一醫用龍牡、歸、地,養血攝斂,病日加重。延予診視,面色慘澹無神,脈細欲絕,乃問思冷凍飲料否?答曰∶欲而家人不許。又令人傾其溺器,氣穢而赤,病者又述不得安寐,已十晝夜矣。予曰∶此伏暑症也。方中須用人參,病家業斷以無力為辭。予曰∶不用亦可,但非經一月,則不能行立奈何?曰∶得保無虞為幸,遲起亦所願耳。方用白虎湯,加∶北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一服汗收,酣寢一夜,半日,諸患霍然,後果調匝月始愈。

此症昧者多有誤認陽虛陰症,用溫補者,禍不旋踵。觀此篇亦可了了。

瘡瘍總論

[編輯]

瘡瘍治法,予非專科,然其大意,不可不知。經雲∶營氣逆於肉里,則生癰疽。又雲∶膏粱之變,足(能也)生大疔。夫營氣逆者,必有鬱火,久不得泄,則發為癰疽。如范亞夫不合於項王,至彭城疽發於背是也。膏粱之變,曾見一錢姓者,愛食市脯中之豬首肉,每食百錢無虛日,豕肉已能發風生痰,況其首乎?久之宜發於背而莫救焉。相傳一西商在蘇州貿易,每食豬首,近鄰一人善治背疽,因商挾重貲,料其久必毒發,欲居為奇,直待其歸,尚無影響。乃買舟隨之,將及渡河,乃問其隨人,爾主肉食無厭,更啖何物?答雲∶每飽肥濃,輒飲濃點松蘿茶一碗,其人聞之,太息而返。蓋謂松蘿能消肉毒故也。治瘡瘍莫妙消磨於未成,如梅花點舌丹,藥精製虔,可致奇效。更有蒜熨一法,無論一切無名腫毒,疔瘡發背,初起者治之立散。用大囊蒜切片,如開元錢濃,置患處,艾絨灸,以不痛至痛,痛至不甚痛為度,大約七壯左右。如發背初起,難辨毒結何處,須將濕紙一張,平貼背上,驗何處先燥,即是瘡頂。用墨筆點定,去紙而後隔蒜灸之,隨處可灸,惟面上忌灸,若灸而不散,毒氣亦已歸攏,易潰易痊,最便最妙之法也。更有一方,亦治一切諸瘡,未成可散,已成易潰。藥用白甘菊、丹皮、赤芍、銀花、地丁、草歸尾、乳香、沒藥、連翹、陳皮、細生地、甘草節,水煎服,外用角針煎湯洗。予治一婦,患三陰瘧未解,忽周身發瘡,皆大如錢,三三兩兩,不下百十,而瘧頓住。此伏邪走泄為瘡,三陰則無疾矣。諸專科療治,用黃連、黃芩寒涼之藥,膿水淋漓更甚,納食減矣,就予求治,藥用生黃 、西黨參、炒白朮、銀花、白芷、茯苓皮、廣皮、生苡仁、炙草,三服納增,瘡無膿水;去白芷,加生地、歸身、黃 ,蜜水炒,四服結痂,又四服痊癒。

第六種

[編輯]

藥籠短劇一卷

[編輯]

《神農本草》,藥分上中下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種。後世逐漸增添,至李時珍《綱目》,乃有一千八百七十一種,辨其性味,所主何經,所療何疾,亦為詳且盡矣,何待言哉?然藥如人才,各有短長。(堯舜善治天下,執鞭驅羊,不如三尺之童;秦武力能舉鼎,而有絕 之患;許歷軍士,乃獻破秦之策,童子至性,能禁猛虎之暴。)故參、 上藥,有時亦能流弊;蛇床下品,用當亦擅其長。或前人已言,或心有所得,咸為辨別。(昔華仙治病,藥不過漆葉、青粘;今已百倍於前,匯通其意,亦大可措手矣。)

人參〕 功魁群草,善療百病,為氣虛之聖藥。最不可缺者,痘瘡氣虛難起,臨盆補氣易產,跌扑血出發暈,一切氣脫危症。所禁用者,肺邪未清,斑疹初起,產後瘀血為患。

此藥在國初時,出多用少,大參不過黃金對換,見(退庵詩鈔)予少時,五分枝白金五十換;近年產稀用繁,價十倍於前。其力亦大,最虛之症,服參三四錢,已可挽回,續用西黨參代之,往往奏功。每見有人傾資服參,反致遍身浮腫,仍歸無濟,可見用之的當,少亦有功;若浪服之,雖多奚為!

防黨參〕西產為上,體糯味甜,嚼之少渣者佳;他方所出,反覺肥大,概不入藥。

近來人參大貴,無力者惟仗此扶助脾胃。與西 、甜冬術並用,以為補益,四君、補中益氣等湯,皆以代人參,往往見效。惟中滿有火者忌之。臘月煎膠合丸料,代蜜最妙。

西洋參〕味苦性寒,惟牙宣出血,虛而有火者宜之。更車中馬上噙含數片,亦可生津止渴。世人見其有參之名,又能生津止渴,作為補益之品,火體庶可;其虛寒者,能免脾胃受傷,納減便泄乎?

北沙參〕肺經輕清淡補之品。予治肺虛咳嗽,每用黨參、元參、北沙參,或加降氣消痰,名三參飲,獲效甚多。若肺中有邪,不可漫施。

甘草〕生用瀉火,炙用補中。凡入表和補瀉溫涼劑中,皆能相助為功,協和諸藥,使之不爭。炙黑能治吐血,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惟中滿者忌之。節治瘡核,梢治淋濁。

黃精〕天生此味以供山僧服食。凡深山皆產,鮮者如葳蕤,須蒸透作黑色。能補脾益腎,其功勝於大棗。一僧患便血,久而不愈,有道友饋數斤,食盡而痊,亦補脾益腎之功也。

葳蕤〕(即玉竹)甘平益胃,潤燥祛風。能治病眼,見風淚出,婦人久服宜男。惟與痰多者相犯。微炒用。

黃芪〕西產為佳,雖系種者,亦金井玉欄,體糯而甜,新貨為上,稍久則色味盡減,不可用矣。去頭去粗皮,切片蜜水拌炒,欲達肌膚,連皮生用。黃 補氣,亞於人參,然當歸補血湯中,用黃 倍於當歸者,蓋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須當急固,故重用之也。然則黃 兼能補血明矣,治陽虛自汗,人盡知之;陰虛盜汗,人皆不察,只須兼涼血之品,六黃湯用此一味是也。惟肺家有火,表邪未清,胃氣壅實者,咸宜忌之。

白朮〕天生野產,不論何處,皆能扶土生津,挽回造化。近時不可得矣,即有亦只如鈕大,欲求津如玉液,味似瓊漿,難矣哉!土人以此細者種之數載,然後出售,已為難得,得一枚重錢數者,價亦不賤。鋪中所賣,所謂於術,即蒼朮種,亦為高品;更有大如拳者,出台州,謂之糞術,種而澆肥,故易大耳。或飯餳久蒸,調理常病,亦可用。更有小者味薄炒用,惟能燥濕;更有小而甜者為甜冬術,宜入淡補劑中。予治肺虛咳嗽,每用白朮,因其補土生金,前人用異功散治肺疾,亦由此也。玉屏風用之,亦取其補土生金,以固皮毛。

胃氣壅實,邪在陽明,在所禁用。一人停食,用消導無效,一醫令濃煎白朮湯,服之而愈,謂胃虛則欠運,如磨齒平,不能屑物。此塞因塞用,亦頗有理。

蒼朮〕苦溫辛烈,燥濕強脾,發汗逐痰,飲辟惡氣,總解痰氣血濕食五郁燥結。多汗忌用。出茅山,硃砂點者良,米泔浸切。

桔梗〕入心肺胃,開提氣血,散表寒邪。故能開胸膈滯氣,治喉痹咽痛,腹痛腸鳴,載藥上浮,至於高處。凡病欲從大小便出者,若誤用之,為患不測。

天麻〕辛溫,入肝氣分,通血脈,疏痰氣。治諸風眩掉,語言蹇滯,風濕癢痹,小兒驚癇。此燥血之品,非真中風忌用。

秦艽〕苦燥濕,辛散風,活血榮筋。治風寒濕痹,通身攣急,潮熱骨蒸,腸風泄血,一切濕勝風淫,皆能治也。

柴胡〕苦微寒,能升清陽,為足少陽膽經表藥,同黃芩治往來寒熱,心煩欲嘔,口苦耳聾,熱入血室等症。陰虛火炎禁用。銀州柴胡治久瘧成虛,或肌熱骨蒸,同地骨皮、青蒿、鱉甲,再加育陰之品治之。

前胡〕辛散肺,解風寒;甘入脾,理胸腹。攻專下氣,氣下則火降,而痰消。無實邪者忌。

獨活〕辛苦微溫,善搜腎經之風,兼能燥濕。故治痙癇濕痹,(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奔豚疝瘕(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於腎家所致。疝瘕亦然。)節疏色黃者為獨活,節密色紫者為羌活,並出蜀中。

羌活〕辛苦溫,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剛痙柔痙。(無汗為剛,有汗為柔。)中風不語,太陽頭痛,皆主之。凡屬血虛為病,非關風濕者,勿浪用也。

防風〕辛甘微溫,去風勝濕之要藥,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濕,搜肝瀉肺,太陽頭痛。若咳嗽不因風寒,泄瀉不因寒濕,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並在禁例。合黃 、白朮,又能固表止汗,名玉屏風散。予治哮喘愈後,必用玉屏合異功,加杏仁、蘇子為丸,令服,多致不發。

升麻〕甘辛微苦,能引參 補力入於脾胃,表散風邪,升散火郁,能升清陽,治下痢後重,久泄脫肛,崩中帶下,痘瘡斑疹。若陰虛火升者忌。

細辛〕辛溫,為心之引經,腎之本藥。溫經發汗,水停心下,治少陰咽痛,味濃性烈,不可多用。

遠志〕開心氣,散鬱結,瘡家用以為膏。因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取其開心氣,散鬱火也。甘草水浸去骨。

金毛狗脊〕味咸入腎,治腰脊痛。鹽水炒,微滑。大便不實者勿用。

淫羊藿〕性溫補腎,須輔入他藥,獨力無功。

瑣陽〕味咸入腎,能強筋潤燥,益精興陽,狀類男陰。惟相火易動,及大便不實者忌。

肉蓯蓉〕味咸入腎,其性和平,治老人便閉,蓯蓉之名不虛也。便滑者不用漂淡。

以上二味,舊傳產西北,驢馬遺精所化。

白及〕性澀,得秋令,入肺止吐血,肺損者能復生之,(人之五臟,惟肺損壞,者可以復生。)為末酒沖二錢,治跌打折骨;油調,治湯火灼傷,除面上 HT ,( 面上黑色,HT面上瘡也。)塗手足皸裂,研朱點勘,手摩不脫。

三七〕廣產者,細皮堅實,味甘苦,能生津補氣,虛寒吐血,配入溫滋劑中,宜炒用。

地榆〕苦酸微寒,入下焦,除血熱腸風。(血鮮者為腸風,血瘀者為髒毒。)血痢,(地榆有斷下之功,初起禁用。)取上截炒用,梢反行血。

丹參〕舊稱∶一味丹參,功兼四物,謂其亦能補血。凡血虛有痰,大便不實者,礙於四物而用之甚妙。兼補心血,天王補心丹用之是也。

元參〕能清浮火,配入丸料,能入腎補水;若煎劑中,只可治虛火上炎。時人每有咽痛,輒用元參、麥冬,不知風溫與寒郁為患,二味並不能治,而反滯邪,豈可浪用!

苦參〕清下焦血熱,故孫一奎治血痢,每多用之。不可多服,令人腰膝軟弱。蓋苦伐生氣,徒有參名而已。

龍膽草〕大苦大寒,清肝膽實火。故龍薈丸治肝火鬱結,大便不通,極傷胃氣,非肝經有實火者不用。

黃連〕川產堅實,色如淡金者佳,余不入藥。清心火為安危定亂之品,同栝蔞、枳實,泄胸痞如神。又為熱痢要藥,凡熱邪入血分,非此不除。炒用濃腸胃,酒炒兼瀉肺火。

《溫疫論》言其守而不走,亦與大黃對峙而言。泄痞何嘗不走,惟不能逐有形之邪耳。苦從火化,久服反能生熱,惟胸中有火,血分有熱相宜,否則須佐補藥,方為無弊。如同人參治噤口重痢,入六味湯治牙宣出血之類,其用不可枚舉。

胡黃連〕其性功用,並同黃連。今治小兒潮熱五疳等症,(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也。幼科不辨曲折次第,概用成方治之。)初起亦有得效,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此等藥,極苦大寒,弱體不能勝耳。出波斯國,折之煙出者真。

黃芩〕入肺與大腸,同柴胡治往來寒熱;同白芍、甘草,治挾熱腹痛。血痢要藥,胎前能滋胞宮之陰,其用甚廣。虛寒者忌之。堅實者為子芩,清大腸;中空者為枯芩,瀉肺火。

紫草〕涼厥陰血分,(心包、肝)治痘瘡血熱,二便閉塞。

知母〕滋腎瀉火,育陰滑腸,熱病陰不足者宜之,而便溏忌用。知、柏二味,寒而滋陰,其質粘膩可證也。故丹溪常用之,然配入養血劑中為善。

貝母〕川產為佳,瀉心火,散肺郁,化燥痰,功專散結除熱。汪機曰∶貝母涼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故凡風寒濕滯之痰,貝母非所宜也。象山貝母,去時感風痰,俱去心;土貝母外科用治痰毒。

白頭翁〕能清陽明血熱,(胃、大腸。)治熱毒血痢,血分無熱忌。藥鋪多於統柴胡內揀出,然必頭上有白毛者真。

白前〕微寒,治肺氣壅實,喉中作水雞聲者,服之立愈。

白薇〕微寒,瀉陽明血熱,下水氣,療熱淋。

白蘚皮〕味苦性燥,入脾胃,除風濕,通關利竅,為諸黃風痹之要藥。

白茅根〕甘寒,清心潤肺,除脾胃伏熱,治吐衄諸血,肺熱咳嗽。

延胡索〕辛苦溫,能行氣血之滯,治上下內外諸痛,(通則不痛。)為活血利氣之要品,無瘀滯者忌。能墮胎。生用破血,炒用調血,醋炒止血。

當歸〕辛溫,血藥得酒良。凡遇血虛肝燥,筋失所養,婦人月事不調,必需之品。

其用浩博,惟不宜於多痰邪熱便溏火嗽諸症。凡治痢疾,及便血吐血衄等症,皆宜炒黑,則溫滑之性減,黑兼止血,可取也。頭行上,身行中,尾行下,兼行瘀。

芍藥〕酸,斂血藥,凡遇血熱肝火必需之品,炒用。桂枝湯用之,能止傷風自汗,桂枝溫衛,芍藥收斂也;同甘草用之,能止腹痛,取其斂肝,甘草和脾也。在表在里,無所不可,皆在用之得宜耳。病欲疏散者忌用。入脾藥中宜炒焦,取平肝不克土也。有赤白兩種,白者補而斂;赤者散而瀉,瘍科多用。

〕辛溫,血中氣藥。昇陽開郁,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止痛調經,治諸種頭痛,(須加引經之藥。)一切風木為病。凡氣升痰喘,虛火上炎,不宜用之。單服久服,令人暴亡。蜀產為川芎,南產為撫芎。

丹皮〕清肝經血熱之要藥,瘡家必需之品。同桑葉大能泄木,凡肝火為患,二味如軍中之弓矢,不可一日廢也。

鬱金〕辛苦微寒,入心及心包絡,併入肺,開心肝之郁,治氣血諸痛。如陰虛火亢,不關心肝氣逆,不宜用也。出川廣者佳。

薑黃〕辛溫,入脾及肝,破血下氣,除風消腫,治產後敗血攻心。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血虛服之,病反增劇。出川廣。

蓬莪朮〕辛苦溫,行氣消瘀,通經化積,治心腹諸痛,奔豚 癖。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耗。須兼參,術,庶幾焉耳。

荊三棱〕苦平入肝,散一切血瘀氣結,瘡硬食停,老塊堅積,消腫止痛,通乳墮胎,宜同莪朮面裹煨。

澤蘭〕苦辛微溫,入肝脾兩經,通九竅,利關節,破宿血,通月經。無瘀者勿輕用。俗雲即省頭草,非也。馬蘭草涼血止鼻衄。

香附〕辛散苦降,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利三焦,解六郁,治崩中帶下,月候不調,能耗血散氣。生則行胸膈,達皮膚;童便浸炒入血分,酒浸炒行經絡,醋浸炒消積聚,薑汁炒化冷痰。

木香〕辛苦溫,三焦氣藥,疏肝和脾,治一切氣痛,九種心痛,瀉痢後重。性香燥,肺燥血虛,慎勿與之。香連丸用之,取其破滯和脾止痛。廣產入藥。

砂仁〕辛溫,和脾快氣,行結滯,治痞脹,溫中醒胃。性竄而燥,血虛火炎者忌。

炒,去衣研。砂仁殼,辛香利氣,凡腹脹瀉痢等症,俱可用之,無砂仁燥竄之弊。

白豆蔻〕辛熱,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除寒濕,化食寬膨,治久瘧脾虛,感寒腹痛。若因熱腹痛,氣虛火升,咸宜禁之。去衣研。草豆蔻(產閩中)辛溫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亂吐瀉。辛燥耗血,陰不足者忌。

草果〕辛熱,溫脾破氣,除痰消食化積,(瘧積)治瘴瘧,寒痰凝於膜原,瘧久不住者,非草果不為功,但用須參培元之品。面裹煨,取仁忌鐵。

肉豆蔻〕(一名肉果)辛溫,理脾暖胃,下氣調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腎臟虛寒,五更泄瀉,四神丸用之是也。面裹煨。

破故紙〕(即補骨脂)辛溫,入心包命門。暖丹田,縮小便,治虛寒喘嗽,腰膝酸痛。若陰虛有熱,大便結實戒用。得胡桃肉良。

益智仁〕辛溫,治脾陽郁滯,冷氣腹痛,又能使氣宣通,溫中進食,攝涎縮小便。

血燥有熱不宜用。出嶺南,取仁炒。

蛇床子〕辛苦溫,強陽補腎,散風寒,燥濕殺蟲,治女子陰痛陰癢。(同礬煎湯洗。)時珍曰∶不獨補助男子,而且有益婦人。世人舍賤求貴,豈有不負斯味乎?

良姜〕辛熱,治胃脘冷痛,虛者可與參、術同行。出嶺南高州,土拌炒。

藿香〕出交廣,辛微溫,入肺脾。快氣和中,開胃止嘔,去惡氣,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上中二焦邪滯。若胃家有熱戒用。梗勝於葉。

白芷〕色白味辛,入肺胃大腸三經。發汗除風濕,治頭目昏痛,目癢淚出,活血排膿,生肌止痛,又為瘡家聖藥,(同大黃煎服治癰疽發背。)外用為末敷塗。虛而有火忌。不香者不入藥。

藁本〕辛溫,為太陽膀胱經風藥,本經寒郁頭痛連腦者,必用之。又去風濕,療胃風泄瀉頭痛,不因寒傷太陽不可用。

香薷〕辛,散皮膚之蒸熱,溫解心腹之凝結,治嘔逆水腫,霍亂轉筋。香薷為夏月解表之品,其性溫熱,感寒宜之。若陽暑宜清涼,誤服之反成大害。香薷飲宜冷服。

荊芥〕辛苦溫,散皮里膜外之風,發汗勝濕,利咽喉,清頭目,為風病血病瘡家要藥。治血炒黑用。

紫蘇〕性溫,發汗解肌,散風寒,利肺下氣,定喘安胎。若旦暮恣食,亦能耗損真氣,古稱芳草致豪貴之疾,此類是也。蘇子驅寒降氣,消痰利膈,潤心肺,止咳嗽。炒研。

老蘇梗順氣安胎,挾虛宜之。

薄荷〕辛涼清散,療風熱而發汗,清頭目,利咽喉,起皮膚隱疹,治傷風失音。表虛勿服。

地黃〕向年人從懷慶歸,饋地黃一囊,釘頭鼠尾,細紋堅實,所謂原枝是也。鋪中所售,皆細長,縮而為肥短之狀,其力遠不及原枝,滋補肝腎之要藥。生用涼補,熟用溫補。同當歸能納氣,同桂、附能暖命門,為補陰益血之元戎。惟大便溏泄,大傷濕熱,胃欠運行者忌之。與萊菔同食,鬚髮易白,蔻萊公所從事焉。鮮生地另是一種,出杭州橋水,(地名)惟能清熱潤燥,配入玉女煎,最為相稱。

旱蓮草〕(即醴腸。)止牙宣出血,搗汁收入食鹽,擦牙能固齒,微有益腎之功。

麥冬〕清肺中伏火。若燥金用之,能滋能清最宜,兼能寧心。若肺有外邪,則不可用。復脈湯、生脈散用之,皆取其潤養肺金也。

甘菊〕息肝風,解疔毒,凡因肝風上冒頭目,必需之品。炒黑用,瘡家勿炒。

穀精草〕功善明目退翳,稻根得餘氣而生。

草決明〕(即青葙子。)除風熱,治一切目疾。惟瞳子散大者忌。

木賊草〕治目疾,見風流淚,翳膜遮睛。

麻黃〕辛苦溫,(中牟產麻黃,地冬不積雪,性熱可知)入心膀胱大腸,而為肺之主藥。能發汗,去營中寒邪,利九竅,開毛孔,傷寒頭痛,惡寒無汗,脈緊者宜之。治咳逆上氣,痰哮氣喘,皮肉不仁,水腫風腫。惟冬月表有寒邪用之,誤投禍不旋踵。按∶麻黃用蒸發汗,駛不能御;根節止汗,又效如影響,物理難測如是也。

刺蒺藜〕苦溫,平肝風,勝濕破血,古方用以補腎何也?

沙苑蒺藜〕產潼關者,入藥,補腎納氣,須從熟地、枸杞相輔為功,獨力無成也。

鹽水炒。

益母草〕(即茺蔚)微苦微寒,入心包肝。行血去瘀生新,調經消疔腫乳癰,辛散滑利,益母之名,勿為誤之。茺蔚子功用相同,行中略補。

夏枯草〕苦寒,散肝經鬱火,故治瘰 鼠 癭瘤,症堅乳癰,目珠夜痛,此皆肝火為患也。久服亦傷胃。

青蒿〕二月生苗,得春氣最早,故入肝膽血分,治骨蒸虛熱,久瘧盜汗,清暑辟穢。青蒿性雖苦寒,然芬香醒脾,血虛有熱者最宜。

連翹〕清六經之火,只治上中,力不到下焦,涼藥之輕清者也。

地丁草〕辛苦寒,治癰疽發背,疔腫瘡毒,為外科要藥。水洗。

牛蒡子〕(即鼠粘子。)辛苦寒,瀉熱散結,宣達肺氣,清咽喉,消斑疹,行十二經,散諸瘡腫毒。

大小薊〕甘苦涼,皆能破血退熱,治吐血衄血腸癰。小薊只能破瘀生新,不如大薊之消癰毒。

紅花〕入肝經,破瘀活血,潤燥消腫止痛,治經閉難產,痘瘡血滯。過用能使血妄行。酒潤焙。

瞿麥〕苦寒,降心火,利小腸,治熱淋要藥,更通經墮胎。

萹蓄〕苦平,能去濕熱,故利小便,治黃膽熱淋。

車前子〕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開水竅,固精竅。陽虛下陷勿服。入利水劑中炒研,入補藥酒蒸搗餅。

燈芯〕淡滲,祛心火,清肺熱,利小腸,同竹卷心。稍加甘草,治心火咽痛如神。

地膚子〕微寒,入膀胱,利小便,通熱淋。

海金沙〕除手足太陽小腸膀胱血熱之要藥。

茵陳〕入膀胱,發汗利水,泄脾胃濕熱,為治陽黃之主藥。若陰黃宜溫補,用茵陳大謬。

葶藶子〕辛苦大寒,能瀉肺中水氣,從膀胱出,止嗽除痰定喘。十劑曰∶泄可去閉。大黃泄陰分血閉,葶藶泄陽分氣閉,猛峻之藥,得大棗為輔,稍緩其性。有甜苦二種,甜者力稍緩,同糯米微炒,去米用。稍挾虛者切勿輕試。

大青〕苦咸而寒,解心胃熱毒,治傷寒狂熱,陽毒發斑。非心胃實邪勿用。

青黛〕從波斯來者最佳,然難得;今所用者,干靛花,每斤漂取一兩亦妙。瀉肝散五臟鬱火,治傷寒發斑血痢,同天花粉作散服,治火嗽無痰,面浮眼腫者如神。

蘆根〕清肺胃熱,痘疹痧斑,可以煎湯代茶,取其甘寒退熱,不犯胃氣之良藥也;茅根清養肺氣,燥金咳嗆宜之。

豨薟草〕苦辛,生寒熟溫,治纏綿風氣,四肢麻痹。長於理風濕,未免燥血,亦可搗汁熬膏。

旋復花〕苦辛,能下氣行水,咸能軟堅,入肺大腸,通血脈,消痰結,同代赭石治噫氣頻頻。然走散之藥,虛人禁之。入煎劑須絹包,或瀝清。(有細毛着肺令人嗽。)

紫菀〕辛苦溫,治痰逆上氣,能開喉痹,取惡涎。陰虛肺熱者不宜專用,須地黃、麥冬共之。

款冬花〕辛溫潤肺,治咳逆上氣,喘渴喉痹,肺痿咳吐膿血,為治嗽要藥。十二月開花,當積雪堅冰,此花獨秀,稟純陽之性,故主辛溫開豁,卻不助火,可以久任。

牛膝〕味酸,入肝腎並膝足,炒黑治虛火吐血,下降之藥。凡小便多與胎氣不固者忌用。

續斷〕川產者佳。苦辛微溫,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主勞傷,止痛生肌,補而不滯,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女科外科,需為上劑。

葫蘆巴〕出嶺南者佳。苦溫純陽,入右腎命門,同茴香、巴戟、川烏、川楝子、吳茱萸,治疝瘕冷氣,寒濕腳氣。酒炒。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理氣血,逐寒濕,溫中開郁,調經安胎,陳久者良。揉搗如綿,謂之熟艾,灸火用。凡血燥有火禁。

附子〕辛甘大熱,其性純陽多浮,其用走而不守,通行經絡,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失散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祛下焦之寒濕。治中寒中風,心腹冷痛,暴瀉脫陽,脾虛久泄,拘攣風痹,小兒慢驚,痘瘡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症,開關門,消水腫。通宜冷服,(熱因寒用。)發散生用,峻補熟用。若內有真熱,外見假寒,服之禍不旋踵。從前附子野生產罕,價貴功力亦大;近今多是種者,土人以鹽醃之,其性愈減。烏頭天雄,名異用同。

白附子〕辛甘大熱,入陽明經,能行諸藥上行頭面,祛風痰,治心氣冷痛,中風失音。燥毒之品,勿可輕用。

天南星〕苦辛,入肺脾肝三經,性燥,除濕痰,治風散血,攻積拔腫。按∶南星治風痰,半夏治濕痰。故陰虛燥痰大忌。

半夏〕辛溫性燥,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濕化痰,發表開郁止嘔;又能行水利二便,為治濕痰之主藥。苟無濕者禁。古有三禁,謂失血、口渴、多汗也。造曲,燥性減,調理劑中宜之。

常山〕辛苦寒,能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截諸瘧必效。性猛,挾虛不可用。

藜蘆〕至苦辛,入口即令人吐,善通頂使嚏,風癇宜用之,因其善吐痰涎也。取根用。

大戟〕辛苦寒,專能瀉臟腑水濕,治十二種水腫,發汗通經,消癰逐血,除寒善泄。大損真氣,元虛無濕勿用。杭產色紫者入藥。

甘遂〕苦寒,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下水之聖藥。主十二種水,大腹腫滿,去水極神。損真極速,大實大水,可以暫用。面裹煨。

商陸〕苦寒,沉陰下行,逐水退腫脹,(腫屬脾,脹屬肝)腫脹因脾虛者多,若誤用甘遂、大戟、商陸等藥,雖取快一時,未幾再作,決不能救。

芫花〕苦溫,去水飲痰癖,療五水在五臟,皮膚脹滿,(五水者∶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也。仲景治傷寒心下有水而咳,乾嘔,痛引兩脅,十棗湯。)毒性至緊,取效最捷。稍虛服之,多致夭折。

千金子〕辛溫,行水破血,治冷氣脹,下惡滯物,攻擊猛摯。腫脹不因體實水積而用之必死。去殼研,壓淨油。

牽牛〕辛熱,惟善走瀉氣,宜下焦郁遏,治大小便氣閉不通,逐水消痰,殺蟲墮胎。凡氣虛病在血分者大忌。

有黑白二種,黑者力速。(亦名黑丑。)

蓖麻子〕辛甘熱,性善收,又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治水症浮腫,針刺入肉,(搗敷傷處,刺出即去藥。)追膿拔毒,敷瘰 惡瘡,屢奏奇功。外科煎膏多用之,內服不可輕率。

貫眾〕有毒。而能解毒,故解邪熱之毒,發斑痘,殺諸蟲。浸水缸中,日飲其水,能辟時疫。

射干〕苦寒,瀉肺脾實火,消結痰老血,治喉痹咽痛為要藥,消結核,化瘧母,惟實火宜之。扁竹花根也。

大黃〕大苦大寒,氣味俱濃,除腸胃中有形之邪,治傷寒邪結於胃,與少陽膽少陰腎諸經者,皆可下之。溫疫邪伏膜原,積滯於腸胃,非此不能療。血痢初起,體實者亦可用。一切上病治下,釜底抽薪,法用之得當,亦其效如神。辨證不真而誤用之,貽害非細。酒制力緩,煎劑生用,遲入有力。

天名精〕(一名地松)辛甘寒,能破血,吐痰涎,解毒殺蟲,治乳蛾喉痹,小兒急驚,(不省人事,絞汁入好酒灌之即醒。)服汁能吐瘧痰。根名杜牛膝,功用相同。子名鶴虱,殺蟲治蛔咬腹痛。

山慈菇〕甘辛微寒,功專清熱散結,癰瘡疔腫解毒,去毛切。仙茅產浙東仙居縣,性溫補腎,不入丸料,只可浸酒服。

蒼耳子〕(即詩卷耳)甘苦溫,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痛肢攣痹痛,遍身瘙癢。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何首烏〕益肝補腎,斂陰氣,烏髮須,於冬季得大重斤者,竹刀刮去皮,切開煨,料豆汁拌蒸曝干,再蒸黑色為度。七寶美髯丹,前明嘉靖初,方士邵應節進上,世宗服餌,連生皇嗣,於是何首烏方,天下大行矣。

菟絲子〕補腎強腰膝,和平中正之品,《千金》大菟絲子丸,首用此味,凡脾疾久而不愈,必責諸腎,此丸是也。淘淨雜子,煮透吐絲,搗餅酒炒。

覆盆子〕甘酸溫,益腎補肝,固精縮小便,女子服之多孕。小便不利忌。淘淨酒拌蒸。此味賤藥之金玉品也。

五味子〕收肺家耗散之金,一分肺邪未盡,用之即受其害,雖名五味,酸居其八,辛居其二,餘味非我所知。其酸不亞於梅,即欲用之,只可十粒,或一分,不宜多用。

天冬〕苦寒,補水,與地黃皆為補北濟南之品,但脾胃虛寒者大忌。糖制者雖易其性,然亦能滑腸,大便不實者不宜食。

百部〕甘苦溫,潤肺經,治寒嗽久嗽,殺蛔除虱,燒煙熏拊蟲,傷胃滑腸,虛人須與補藥並行。酒浸焙。

馬兜鈴〕輕清肺熱,苦辛降氣,治痰嗽喘促。若肺虛挾寒大忌。根名青木香,塗諸毒熱腫。

栝蔞皮〕能和肝陽,開胸滌痰。栝蔞仁潤肺療乾咳;便滑者忌。

天花粉〕(即栝蔞根。)生津止渴,清肺胃煩熱,和平之品,同地骨皮、桑葉治客熱,久而不愈;同漂青黛,治火嗆如神。

山豆根〕苦寒,瀉心火,保肺金,去大腸風熱,治喉癰喉風。能損脾胃。

金銀花〕甘平,除熱解毒,養血除痢寬膨,治一切瘡疽。稟春和之氣以生,故無禁忌。其藤名忍冬,(凌冬不凋。)治筋骨痹痛。按∶銀花無論外科與痢症,俱宜重用。

土茯苓〕甘淡,祛濕熱,利小便,止泄瀉。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瘰 瘡腫,淡滲傷陰。肝腎陰虧勿服。有赤白二種,白者良。

萆薢〕甘苦,入胃肝,祛風濕,治風寒濕痹,莖痛遺濁。腎虛無濕者禁。有黃白二種,白者良。

防己〕辛苦寒,行十二經,開太陽,(膀胱)通腠利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木通苦寒,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兼治腳氣水腫。若下焦無濕熱忌。出漢中,根大而中通,名漢防己,治濕;更有木防己治風。

木通〕(舊稱輕清平淡。)嘗其味實大苦,通臟腑之氣,消乳積,治熱淋。

通草〕降肺氣,利小便,同桑皮治水膨,水出高源,肺氣下降,則水亦泄矣。輕清平淡,加諸通利則合。

葛根〕辛甘,輕揚升發,入陽明經,能助胃氣,上行生津,止渴開肌,發汗退熱,為治清氣下陷泄瀉之聖藥。血痢濕瘧,腸風痘疹,(凡斑疹已見紅點,不可更服)上盛下虛之人,須斟酌用之。葛花解酒毒,欲緩其性可煨用。

茜草〕色赤,入厥陰血分,消瘀通經,治風痹黃膽,(疸有五種,茜草治蓄血發黃。

無瘀滯者忌。)

威靈仙〕辛溫,風藥善走,能宣五臟,通行十二經,治中風痛風,頭痛頑痹, 瘕積聚,黃膽浮腫,一切冷痛,性疾快利。治諸骨哽頗驗,(威靈仙用糖酒煎一碗,一氣飲下諸骨盡消。)大耗真氣,不得已而後用之可也。

鈎藤〕甘苦微寒,除心熱,平肝風,舒筋除眩,治小兒驚啼螈 ,(伸縮不已俗謂之搐搦。)味淡力薄,煎劑宜遲入。

使君子〕甘溫殺蟲,消積,治五疳,為小兒諸病要藥。

澤瀉〕利小便,消水腫,六味湯同茯苓並用,治肝腎虛火上炎如神。小便不禁者忌用。

石菖蒲〕氣辛性竄,惟痰火結於包絡用之,以開蒙塞。若小兒小有驚癇,自當散風清熱,平肝消食。此味不可輕用,因走竄真氣。

蒲黃〕甘平,厥陰血分藥,(心包、肝。)生用行血消瘀,通經脈,祛膀胱之熱。同五靈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氣痛。炒黑性澀止血,治崩帶泄精。無瘀勿用。

海藻〕苦泄結,咸軟堅,寒滌熱,消瘰 結核 瘕,脾胃有濕勿服。

昆布〕用同海藻而性雄,除頑痰積聚,治癭瘤陰潰。

石斛〕入胃, 豆皮入腎,虛而有熱宜之。二種皆輕清淡味,配入諸藥,如饌中之蝦菜,無甚要緊,然不可缺。鮮石斛清養胃陰,調理之病,最妙之品。

骨碎補〕苦堅腎,溫行血,補傷折,療骨痿,蜜拌蒸曬。

景天〕苦酸寒,純陰之品,入心清熱,為末同菊葉汁療火丹。中寒者勿服。

馬勃〕辛平,輕虛清肺,解熱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失音,將粉吹入,活鼻衄,外用敷諸瘡良。

柏子仁〕色赤入心,補心益智。凡健忘多汗驚癇,皆心氣不足,柏子仁湯主之,炒研。

側柏葉〕性澀而燥,清血分濕熱,凡治便血炒黑用;吐血衄血,搗汁沖。

肉桂〕辛甘大熱,氣濃純陽,入肝腎血分,補命門相火不足,痼冷沉寒之症,疏通血脈,小腹痛,奔豚疝瘕,抑肝扶土,療寒熱久瘧,引火歸原,出交趾最貴, 產其濃者亦可用。去皮及油而止。

桂枝〕辛甘溫,氣薄升浮,入肺膀胱,溫經通脈,發汗解肌。治傷風頭痛,傷寒自汗,同芍藥、甘草、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陽盛之人,或挾暑熱,下咽生災。

沉香〕辛甘溫,能下氣,理痰調中治心腹痛,噤口毒痢。氣虛下陷,切勿沾唇。入湯劑磨汁,入丸散鎊曝燥磨,忌火。

丁香〕辛溫,純陽,溫胃暖腎,治心腹冷痛,挾寒白痢痛經,同柿蒂、生薑,治嘔噦呃逆痘瘡灰白不起,須同人參、當歸。非虛寒勿用。

檀香〕辛溫,調脾利膈,降真香辛溫,辟惡止金瘡出血。

烏藥〕辛溫上入肺脾,下通膀胱與腎,疏胸腹氣逆,兼能止痛。氣虛血熱勿服。

乳香〕苦辛溫,入心通十二經,去風伸筋,調氣活血,托里護心,生肌止痛。癰疽瘡腫,瘡疽已潰勿服。

沒藥〕苦平,入十二經,散結通血,消腫定痛。出南番,色赤如琥珀者良。

血竭〕甘咸,散瘀生新,止痛生肌,善收瘡口。出南番,嚼之如 者佳。

安息香〕出安息國,樹脂熬成,外用瀝青為殼。能辟邪氣,安五臟,至寶丹所以用之。

蘇合香〕通竅開郁解邪,出諸番,合眾香之汁煎成,故又名蘇合油。以箸挑起,懸絲不斷者真。走竄真氣,挾虛勿服。

龍腦香〕(即冰片)出南番,杉脂所化。辛溫香竄善走,治用雖多,不外通竅引經。

同火酒服殺人。

蘆薈〕木脂也,出波斯國。大苦大寒,功專清熱殺蟲,同膽草能瀉肝經實火。

黃柏〕滋腎瀉火,炒用燥濕,凡下焦,有濕熱者,必用之品。同熟地、龜板、知母,為大補陰丸,治火有餘。而形不足者,無火忌之。

槐花子〕清大腸風熱,治腸風便血,血痔。虛寒者忌。炒用。

金鈴子〕苦寒,能導小腸膀胱之熱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同延胡索名金鈴子散,治肝火胃痛。川產良,用肉去核。

秦皮〕苦寒性澀,清肝平木,久痢可用,治目疾,洗服皆效。

樗根皮〕(即臭椿根皮)苦寒澀,故能燥濕清熱收斂,入血分,血痢腸風,久而不愈,有斷下之功。積滯未盡,勉強固澀,必變他症。

訶子〕苦溫泄氣,酸澀收肺,大能化痰,久嗽久痢,略用可也。若早施之,為害不測。

濃朴〕苦降,瀉實滿;辛溫,瀉濕滿,消痰化食治嘔,瀉痢亂藿,一切客寒犯胃,濕氣侵脾之症,邪氣未解宜之。已虛者勿用,損胎元。榛樹皮也,前因兩川教匪擾亂,砍樹為薪,紫濃者價至數換,薑汁炒。

皂莢〕性極尖利,搜風泄熱,通關竅,涌痰涎,宣壅導滯,以末搐鼻,立作噴嚏。

治中風口噤,胸痹喉痹,濟急頗有神效。稍涉虛者,切勿輕與,孕婦尤忌。

皂角刺〕辛溫,搜風殺蟲,鋒銳直達病所,潰癰疽,散腫毒,攻乳積,(一名妒乳)

為癰疽未潰之神藥;已潰勿服,孕婦亦忌。

西河柳〕凡肺受寒郁,氣不宣達,為咳逆,或咽痛,或畏寒,身熱發痧發疹,皆宜用。按∶西河柳辛開肺郁,溫散風邪,達表最要之品,枝葉並用。若無感無郁者忌。

海桐皮〕入血分,祛風去濕,行經絡達病所,凡病屬風濕者宜之。出廣南,皮白堅韌,作索不爛。

杜仲〕續絕補傷,強筋健腰,鹽水炒斷絲,青娥丸同補骨脂核桃肉,治虛寒腰痛,凡腰膝不足者宜之,並能固胎。

合歡皮〕甘平,安五臟,悅心志,和血止痛,明目消腫,結續長肌。香油調末,治蜘蛛咬,得酒良。

蕪荑〕辛苦散滿,祛五臟皮膚肢節風濕,凡腹中有酒血氣所化成鱉者,惟蕪荑同暖胃理氣補血之藥,乃可殺之。

烏桕根皮〕性能瀉下,故通腸利水,功勝大戟,治 咸痰喘。

蘇木〕辛平,出蘇方國,入三陰血分,行血去瘀,同防風治血滯生風,產後瘀血上攻,排膿止血〉無瘀者忌。

乾漆〕(即漆渣)辛溫有毒,功專行血殺蟲,血見乾漆,即化為水,其能損血可見。

炒用。

大楓子〕出南番,辛熱有毒,治瘡癬疥癘,有殺蟲劫毒之功。中仁色白,去油用。

巴豆〕辛熱大毒,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為斬關奪門之將。(大黃,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髒病多寒者宜之。)以少許着肌膚,即起泡,況腸胃柔薄之質乎?萬不得已,亦須炒熟去油,入少許即止。

桑葉〕瀉肝經之氣熱,與丹皮同用,大能泄木,同石膏、生地,能療肺燥;同地骨皮,又治盜汗。輕清之物,施用頗廣,須立冬後采。

桑皮〕蜜水炒,治肺火咳嗽,大能瀉肺,肺以降為順,故瀉白散首用之。《十劑》中同通草能消水腫,所謂輕可去實也。蓋因肺氣降,水亦從茲而泄。惟客邪在肺,宜疏散,則不可用。

楮實〕甘寒而利,消水腫,療骨哽,明目軟堅,古方取以為補,惟還少丹用之。酒蒸,皮可為紙。

枳實〕摩堅破滯,能墜至高之氣,性猛而悍,小陷胸用之,瀉胸痞如神。稍挾虛者犯之,反生脹滿,切戒也。枳實如壯夫,枳殼如年長,血氣之勇已衰,惟能寬胸利氣;青皮能疏肝氣,枳殼並能疏肺氣,然皆氣滯始宜。

山梔〕清心肺熱,同香附能開郁,涼藥之輕清者;同茯苓能瀉熱邪,屈曲從小便出。近多炒用,用生者絕少。

棗仁〕安神斂心陽,止虛汗,兼入脾,故歸脾湯用之,取火生土也。

蕤仁〕微寒,消風清熱,和肝明目,破心下結痰,除腹中痞氣,目病不緣風熱。

而因虛者勿用。

山茱萸〕炒黑,收肝風,其酸不亞於梅,六味用之,亦取其酸收納氣也。

金櫻子〕酸澀,固精秘氣,治滑精久痢,性澀滯。昧者喜其澀精而服之致生別症,咎將誰執?熬膏用。

郁李仁〕行水破血,潤燥治大腸氣滯,關格不通,治標之藥。精液不足而便結者勿投。去皮尖研。

女貞子〕冬青樹子也。純陰之品,益肝腎,陰虛有火者宜之。揉去粗皮,蜜酒拌蒸。

五加皮〕苦辛,膏風勝濕,逐皮膚之瘀血,療筋骨之拘攣,莖節花皮根具五色故名。下部無風寒濕,及肝腎有火者勿服。釀酒尤良。

枸杞〕滋補肝腎之要品,性平赤色,又能補心,凡陰不足者相宜。產甘州為上,入煎劑亦宜炒用。枸杞在處有之,肉薄子多,故不入藥,甘產則反是。《抱朴子》曰∶去家千里,莫食枸杞。謂能壯陽補腎。予謂∶采子之藥,古今相同,何昔能而今不能耶?按∶是盡多有過譽者,如稱∶服菟絲子三月,能行及奔馬,飲啖如沃雪。然乎否乎?

地骨皮〕枸杞根也,降肺中伏火,除肝腎虛熱,能涼血,治五內煩熱,止肌熱虛汗。中寒者勿用。

蔓荊子〕輕浮升散,搜風利竅,治頭痛腦鳴,目痛齒痛諸症。不因風邪,血虛有火者忌之。

木芙蓉〕涼血散熱,消腫排膿,治一切癰疽腫毒有殊功,用花葉搗數四圍,瘍科為清涼膏也。

密蒙花〕微寒,潤肝燥,治目中赤脈清盲,膚翳赤腫,眵淚羞明,小兒疳氣攻眼。

產蜀中,其花繁密蒙茸故名。

竹葉〕清肺胃風熱。竹卷心清心火,竹瀝同薑汁能消遊行之痰,竹茹和胃止嘔,須炒。淡竹葉極消暑毒,能令從小便出。

天竹黃〕甘微寒,涼心去風熱,利竅豁痰,治大人中風不語,小兒客忤驚癇。出南海,大竹之精氣結成,片片如竹節者真。

琥珀〕色赤,入手少陰足厥陰血分,(心肝)能寧心定魄,消瘀血破 瘕,生肌合瘡,治五淋,利小便。淡滲之品,凡陰虛水虧者勿服。

茯苓〕滇產者色紺,堅實可入補藥;其六安兩浙所出者,多斷松枝種成,數年可采,惟能利小便,不及滇產遠甚。茯苓必須用片,葉氏醫案每用塊苓,徐洄溪以為雖煎終日而味不出,此言自當遵之。抱木者為茯神,安神寧心。

豬苓〕甘苦淡,泄滯利竅,在上能開腠發汗,入膀胱利濕行水,平陰陽,分消濕邪,淡滲亡津,無濕勿服。去皮切。

雷丸〕苦寒,有小毒,入胃,功專消積,殺蟲,竹之餘氣,得霹靂而生,故名。

桑寄生〕舒筋絡,利關節,除風濕痹痛之要藥,同他藥浸酒服良。

杏仁〕有甜苦二種,甜者,去皮炒研,潤肺降氣,消痰止嗽,有濕痰者不宜;苦者瀉肺解肌,降氣利胸膈,同橘皮通大腸氣秘。(肺與大腸為表里)去皮研,表劑連皮研。因虛而嗽勿用,雙仁者殺人。

烏梅〕酸澀之品,入肺脾血分,治久嗽久痢,久瘧安蛔厥病。有當發表者大忌。更有留邪未盡,用之亦有害。

桃仁〕能治一切血瘀、血積、血痞、血秘,皮膚燥癢,(肌有凝血)發熱如狂。(蓄血在小腹)若非瘀滯而誤用之,大傷陰氣。泡去皮尖炒研。

大棗〕甘溫,補中益脾,同老薑和營衛,利百藥。惟嫌助火,胃熱齒痛所忌。

梨汁〕涼心潤肺,除煩解渴,熬膏代蜜丸。一切治肺之藥最妙。

柿霜〕乃肺之精液,北地用膏粱粉收者,清上焦心肺之熱。柿蒂止呃逆。(濟生方加丁香生薑尤妙)

木瓜〕酸澀而溫,調營衛,利筋骨,治霍亂轉筋。(能理脾伐肝也)

山楂〕健脾行氣,消食磨積,(麥芽消穀食,山楂消腥膻)散瘀化痰,發小兒痘疹,行乳積,止兒枕痛。(惡露留於小腹名兒枕痛)同茴香療小腸疝氣,去核炒。

橘皮〕脾肺腸胃之氣藥,舊有國老之稱,謂其於補於表於疏劑中皆能相助成功。同杏仁能治老人便閉,去白入肺達表,橘白和中止胃痛,清異錄名橘皮為貴老。取陳而紫色者佳。

枇杷葉〕清肺和胃,降氣消痰,治熱咳嘔逆,拭淨毛蜜炙,可入肺寒之劑;去粗蒸用,手揉軟,可入肺熱之劑。

石榴皮〕酸澀,治久痢下血, 存性為末沖服。崩漏脫肛,煎湯洗。若血痢留邪未盡忌之。

胡桃肉〕潤,皮澀,同補骨脂,治虛寒腰痛。胡桃人參湯,觀音夢傳於洪輯子,治痰喘。去皮無效,連皮有功,蓋皮能斂肺也。一切筋骨痛皆可除。

荔枝核〕治睾丸脹痛,取象形之義,須配入平肝祛風濕劑中,燒存性,研沖。

龍眼〕甘溫,補心益智。惟嫌助火,故胃熱者服之,多作齒痛。

松子〕潤腸開胃,悅肌膚,散風止嗽,治大便虛閉。

檳榔〕尖長如雞心者,苦辛溫,能破滯散邪,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攻堅去積,消食行痰,逐水殺蟲,墮諸氣至於下極。氣虛下陷者,所當遠避。雖能辟瘴,耗損真氣,多食少壽。更有花紋者,只可行滯消食。(陰囊生虱,煎湯洗之即除。)

大腹皮〕辛溫,泄肺運脾,寬胸利水,為諸腹腫脹之首。惟鴆鳥多棲其樹,故須泡用。

川椒〕熱,有毒,入肺,發汗散寒;入脾,暖胃燥濕。治心腹冷痛,腎寒水腫。若陰虛火旺者大忌。微炒去汗。椒目苦辛,行水消水蠱,除脹定喘。秦椒(俗名花椒)主治與川椒相同。

胡椒〕辛,大熱有毒,溫中下氣,快膈消痰,治寒痰冷痢,陰毒腹痛。胡椒走氣助火,最能損肺,莫以其快膈而嗜之。

吳茱萸〕辛苦大熱,有小毒,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郁,治厥陰腹痛,嘔逆吞酸,善能降濁陰上僭,利大腸壅氣,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滾湯泡,去辛烈,止嘔黃連水炒,治血醋炒。

〕甘苦微寒,上清頭目,醒昏睡,消油膩,解肉毒。

瓜蒂〕苦寒,能吐陽明風熱,痰涎上膈宿食。(瓜蒂散加淡豉、赤小豆同為末,開水調服取水調。)

西瓜〕甘寒,解暑毒,除煩清熱。翠衣入心包絡,退熱涼心,清暑之品。

蔗漿〕甘微寒,和中潤燥,治嘔噦噎膈翻胃,(和薑汁服。)大便燥結,取漿須備器柞之。

蓮子〕象心,寧心益脾,與龍眼肉煮湯,長服大益心脾;痢之重者,以此調治,無損有益,故東垣母高年病痢,首用此味也。去心炒,蓮須澀精固胎。

石蓮子〕苦寒,清心除煩,去濕熱,專治噤口痢。

〕甘寒,涼血散瘀,節,功用相同。

荷葉〕色青而仰,象震,升發陽氣,凡肝經病,用此引經甚妙。

芡實〕扶脾益腎,性澀,精不禁者宜之。

〕辛溫補腎,暖腰膝,散瘀血,治噎膈翻胃,多食神昏目暗,忌蜜。韭子辛溫補腎,助命門,故五子衍宗丸用之,蒸曬炒研。

蔥白〕辛散,發汗解肌,通陽氣,多食神昏。青蔥管同紅花、杏仁,能入絡,治肋痛。

薤白〕辛溫而滑,下氣調中,治胸痹刺痛,肺氣喘急。滑利之品,無滯勿用。

大蒜〕辛熱有毒,開胃健脾,消食去寒滯,利小便,消水腫,其氣鑽筋入髓,與麝臍同功。生痰助火,散氣耗血,昏神損目,虛熱之人,切勿沾唇。獨頭者切片灼艾,治一切癰疽惡瘡妙。

白芥子〕辛溫入肺,能發汗散寒,祛皮里膜外之痰,消腫止痛。芥菜辛熱,多食昏目發瘡。

萊菔子〕辛溫,長於利氣,生用豁風痰,散風寒;炒熟定痰嗽,消食除膨。肺虛者勿服。萊菔生食升氣;熟食降氣。制面毒。

生薑〕辛溫行陽分,祛寒發表,宣肺解郁,和胃止嘔。姜皮辛涼行水,故五皮飲用之。煨姜與大棗並用,行脾胃之津液,和營衛之氣。

乾薑〕辛熱,能溫經散寒邪。客寒犯胃作痛,厥陰濁陰上僭,必用之品。同五味子治寒嗽,通關節,宣脈絡,為用甚廣。

炮姜〕辛苦大熱,能使陽生陰退。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分,故入四物湯。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即乾薑炮黑。陰虛有火者勿服。孕婦尤忌。

大茴香〕產寧夏,辛溫,暖丹田,補命門,療小腸冷氣。 疝陰腫。(疝有七腫皆屬於肝。)小茴香辛平理氣,入腎治腰痛;入肝治腹痛,並療陰疝。

菠菜〕取老菠菜直下根,治老人大便難下最妙。須佐補氣養血之藥。

蒲公英〕苦甘寒,化熱毒,消腫核,治乳癰乳積之聖藥。

山藥〕培脾益腎,強骨節。一切滋補藥,不能成丸者,用此收之。

百合〕象肺,保肺之藥,百合固金湯是也。若肺家有邪,疏之不暇,固之豈無害乎?

冬瓜子〕肺脹喘急,非此不療。並消水腫,亦因利肺氣也。

胡麻〕潤腸胃,益五臟。大便滑者忌用。

大麻仁〕治陽明燥熱便難,走而不守。腸滑者忌。

小麥〕涼心止汗,治盜汗。須浮者,炒用。

麥芽〕健胃快脾,消積滯,化一切米麵食積。尤善通乳。能墮胎,炒用。

糯米〕和胃,育陰生津。糯米飲同人乳服,治藥傷胃口食入即吐如神。古稱貧人無補,以糯為補。信然。凡麥冬用粳米拌炒,滋肺而不妨脾稷,(俗名珠粟。)小兒切不可食,堅而難化,脹而壅胃,曾見有失命。為長者預宜禁之。

苡仁〕甘益胃,淡滲濕。治水腫泄瀉補脾,炒用。利水生用。其力緩,須倍於他味。

罌粟殼〕酸澀,斂肺固腸。治久嗽瀉痢脫肛。兜攝太過,故必留邪淨盡。庶用少許,否則大忌。

赤小豆〕細而色暗者入藥。通小腸,行水散血,消腫解毒排膿。同芙蓉花搗爛,敷一切瘡疽,取效甚速。須出瘡頂,腐豆水浸拌搗爛。塗痘瘡翻疤,亦有神效。

綠豆〕甘寒,清十二經熱毒而解渴。凡肌膚熱瘰,綠豆皮治之。肉壅氣,能緩藥力。煨蠶豆能實大腸。

扁豆〕生用清暑,炒用清補脾胃。惟病後煨食,極能滯氣,去皮煮至稀爛,少食可也。

淡豆豉〕苦泄肺,寒勝熱,發汗解肌。同梔子治懊惱不眠;同蘇葉治寒月感冒;同薄荷、杏仁治暑風身熱,無表邪者勿用。

神曲〕調中和胃,治痰逆,消積滯。同香附、黑山梔能開鬱氣。附造曲法。以∶白曲百斤,青蒿、蒼耳、野蓼各取自然汁三升,杏仁泥、赤小豆末各三升,以配六神,通和作餅,楮葉包 ,待生黃衣,曬乾炒。

谷芽〕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生用運化為多;炒用開導為多。味甘氣和,健脾之良藥也。

飴糖〕(即餳也)和平潤肺止嗽,有痰火者忌之。建中湯用之,取其甘緩和平也。

〕溫熱經,甘者滿中,淡者利小便,用為嚮導,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藥至極高之分。熱飲傷肺;冷凍飲料傷胃;少飲和血壯神,禦寒辟邪;過飲亂神耗血,損胃生濕痰,助慾火,為病百端。無灰酒入藥,火酒燥烈尤甚,不可多飲。葛花、綠豆,能解酒毒。

金箔〕辛平有毒,鎮心肝,安魂魄,治驚癇風熱肝膽之病。

白石英〕甘辛,微溫潤燥,治肺痿吐膿,咳逆上氣。紫石英性味相同,安心神,暖子宮,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火 醋淬,研末水飛。

硃砂〕甘涼,體陽性陰,色赤屬心,鎮心定驚,瀉熱辟邪,多用令人神呆。明透者良,研細水飛。

雄黃〕辛溫有毒,入肝氣分,殺百毒,辟鬼魅,治驚癇,又能化血為水。明徹不臭者良。

石膏〕以白入肺,並清胃火,熱邪在氣分,口渴齒燥,引飲,非此不為功。石膏為水藥,燥熱如焦釜,沃以水,氣出蒸蒸然,此無汗能發之謂也。暑熱爍津,則汗出不休,石膏能寒肺氣,此有汗能止之謂也。凡瘧疾寒輕熱甚多汗者,用之最勝。一切肺燥發熱,乾咳喘急者,須同清滋之品,治之多效。白虎湯之知母、粳米,玉女煎之地黃是也。石膏能行秋肅之令,肺胃發火者大忌。

滑石〕利毛竅,清濕熱從小便出,暑必挾濕,得甘草良。今鋪中六一散,用漂滑石收甘草湯者佳。

赤石脂〕甘溫酸澀,能收濕,止血固下,療腸 泄痢,久不愈。

禹餘糧〕甘平性澀,入胃大腸血分,能固下,治血痢血崩,研漂。

爐甘石〕甘溫能止血消腫,收濕祛痰,退眼疾赤爛翳膜。 紅童便淬七次,研漂。

海浮石〕咸軟堅,寒潤下,色白體輕,入肺止嗽,化老痰,消癭瘤結核,水沫結成。

磁石〕咸,能引肺氣入腎,通耳氣,火 醋淬研漂。

代赭石〕苦寒,入心包肝血分,同旋復治氣逆,噫氣頻頻,虛人須加補益。

青礞石〕色青入肝,治頑痰癖結,(痰着礞石即化為水)滾痰丸所以用之。虛人大忌。須揀有金心者方入藥。

花蕊石〕入肝血分,能化瘀血為水,下死胎胞衣。大損陰血。 研水飛。

芒硝〕軟堅,即皮硝之在上者。三承氣所以用之,同大黃、枳實,推蕩燥實疫邪之要藥,克削臟腑,故調胃承氣即不用者,恐其誅伐無過。元明粉功用相同,霸性稍減。

石硫黃〕味酸有毒,大熱純陽,補命門真火。若陽氣暴絕,陰毒傷寒,久患寒瀉,亦為救危上藥。治老人虛閉,(半硫丸主之)用之不當,貽害匪輕。番舶者良,最難得。土硫黃止可入瘡藥,臭不可服。

白礬〕酸咸寒,性收澀燥濕,追涎化痰,墜濁解毒殺蟲。

地漿〕掘黃土地作坎,深三尺,入新汲水攪濁,少頃取清,用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誤食馬蝗,生子腹中,用此下之。

伏龍肝〕(即對釜臍之土)辛溫調中,去濕消腫,治久痢不愈。

燕窩〕養肺陰,滋脈絡,骨節有聲,用糯米煮粥服,即療。肥白為佳,多痰者忌。

五靈脂〕甘溫,生用能通血閉;炒黑治經水過多。一切瘀滯作痛,必用之藥。酒漂去砂。

牛黃〕同珍珠,治痰迷心竅,丹藥採用至廣,如至寶丹、抱龍丸、清心丸皆用之。

病在心包絡之要藥,霞天膠健脾補血,膽星消包絡積痰。

阿膠〕補血清熱,止血妄行,為血分要藥。蛤粉炒,但真者絕少。黃明膠治瘡疥血虛,不肯結痂。

虎骨〕頸骨補天柱無力,膝補疲痿,能潛陽伏風,煎膠用。

犀角〕涼心解毒,凡一切心經蓄熱必用之品。又能和陽療鼻血衄。

羚羊角〕輕清肝經血熱,和陽熄風,兼清肺火,平穩好藥。鎊用。

鹿角〕溫經,強筋補血,治顛頂虛寒頭痛。稍涉熱體,服之即鼻衄便血,其性溫熱可見矣。煎膠茸,力更大。

麝香〕麝之臍也,西產為上;川產次之,能開通十二經氣閉,走竄之品,凡丹藥用之,取其開竅通氣也。善敗瓜果。亦能墮胎。

桑螵蛸〕益固腎,治夢遺白濁,縮小便,即螳螂子也。

蟬蛻〕其體輕清,故除風熱,解肌發痘疹,退翳。治中風失音,洗用。

蜂蜜〕秘蜜之謂也,潤腸胃,和百藥,不可同蔥食,殺人。黃蠟止痛生肌,凡被毆或跌傷,見風多致不救。一方用荊芥黃蠟魚鰾炒黃色各五錢,艾葉三片,入無灰酒一碗,重湯煮一炷香,熱飲之,汗出立愈。惟百日內,不得食雞肉。

五倍子〕酸澀斂肺,咸寒降火化痰,治下血脫肛。有外感非虛脫禁用,去蛀屑。

僵蠶〕去齒足炒,治風痰之要藥。痧痘症多用之,取其散風消痰也。日本國人有病,僵蠶為上藥,非此不治,猶唐古忒之需大黃也。

蟾蜍〕微毒,入胃退虛熱,行濕氣,治小兒勞瘦疳疾。

海參〕色黑補腎〉產北洋者大而刺密,沿緣石上,一擒而獲,若再取之,寧敗不移。便滑者莫多食。

龍骨〕攝斂收澀,無過此品,故能鎮心澀精斂汗,收飛越孤陽。龍齒主治相同,尤療驚癇, 用。

龜板〕咸寒,至陰之品,益腎滋陰,治真水不足,勞熱骨蒸,腰腳酸痛之症。腎虛無熱勿用。去牆酒炙搗。

牡蠣〕生能補肝滋腎,斂精止汗。凡應表之症,用龍牡貽害非細。

石決明〕咸涼,除肺肝風熱,療目疾內外障。亦治骨蒸勞熱。 研。

珍珠〕固心消熱痰,清神明,治驚癇。所以至寶丹用之。

淡菜〕味咸,補陰潛陽,凡虛火易升者宜之。

人中黃〕甘草為末,入竹筒中,瀝青封固,臘月浸於廁中,交春取出漂清,破竹懸風處陰乾,解血分毒。

人中白〕多年溺器中如苔而濃者,漂清 用,解血分毒,喉科要藥。

金汁〕入地愈久愈佳,瑩白者入藥,清血分熱毒。大寒之品,無火者切忌。

童便〕止熱血妄行,為吐血產後之良藥。患吐血自服溲溺,百不一死,皆能從其類而治之也。秋石咸滋腎水,陰虛火升者宜。

人乳〕補血上品。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本屬血化,胃陰受戕,納食即吐,同糯米飲緩緩服之,便能受物。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