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注/中華古今註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編輯]

昔崔豹《古今註》博識雖廣,殆有闕文,洎乎廣初,莫之聞見。今添其註,以釋其義,目之為《中華古今註》,勒成三卷,稍資後後,請益前言云爾。

卷上[編輯]

帝王、宮闕、都邑、羽儀、冕服、州縣、儀仗、軍器等部註,凡六十六門。

[編輯]

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皆所以通古今之語,明同實而兩名之也。秦始皇造阿房宮,闕五百步,南北千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幟。咸陽二百里內,為宮觀二百七十所,皆復道相連。

[編輯]

闕者,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缺,故謂之闕。其上皆丹堊,其下皆畫雲氣、仙靈、奇禽怪獸,以昭示萬民焉。蒼龍闕畫蒼龍,白虎闕畫白虎,玄武闕畫玄武,朱雀闕上有朱雀二枚。

[編輯]

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城門皆築土為之,累土曰臺,故亦謂之臺門也。

城隍[編輯]

隍者,城池之無水者也。

秦所築長城[編輯]

秦始皇三十二年,得讖書云:「亡秦者胡也」。乃使蒙恬築長城以備之。蓋秦終於二世帝胡亥也,非為胡人所患。秦所築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者焉。

長安禦溝[編輯]

謂之楊溝,植高楊於其上也。一曰羊溝,謂羊喜抵觸垣墻,故為溝以隔之,故曰羊溝。亦曰禁溝,引終南山水從宮內過,所謂禦溝。

封疆[編輯]

畫界者,封土為臺,以表識疆境也。畫界者,於二封之間,又為壝埒,以畫界分域也。

闤闠[編輯]

闤者,市墻也。闠者,市門也。

肆店[編輯]

肆者,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店者,所以置貨鬻之物也。

罘罳屏[編輯]

屏之遺象也。塾門外之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其所應應對之事也。塾之者,言熟也,行至門內屏外,復應思維也。罘罳,復思也。漢西京罘罳,合板為之,亦築土為之,每門闕殿舍皆有焉。如今郡國廳前亦樹之也。

宗廟[編輯]

宗者,宗祀也,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靈貌也。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庶人無廟,四時之享也。

漢成帝廟[編輯]

顧成廟有三玉鼎、二真金爐,槐樹悉為扶老鉤欄,畫雲龍角虛於其上也。

堯誹謗木[編輯]

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如華也。形如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柱也。」

方僥[編輯]

僥者,繞也,所以繞逆蠻夷,使不得侵入中國也。方者,方面也,南方僥色赤,故稱丹僥焉。

開塞[編輯]

關者,長安之關門也,函谷關、潼關之屬也。塞者,塞也,所以擁塞夷狄,不侵中國也。

孫亮金璃屏風[編輯]

孫亮,吳主權之子也。作金璃屏風,鏤作瑞應圖,一百二十種之祥物也。

孫權舸船[編輯]

孫權,吳之主也。時號舸為赤龍,小船為馳馬,言如龍之飛於天,如馬之走陸地也。

漢高祖斬白蛇劍[編輯]

漢世傳高祖斬白蛇劍長七尺。漢高祖自稱提三尺劍而取天下。有問余者,余告之曰:「漢高為泗上亭長,送徒麗山,所提劍理應三尺耳。後富貴,別得七尺寶劍,舍舊而服之。漢之後世,唯聞高祖以所佩劍斬白蛇,而高祖常佩此劍,即斬蛇之劍也。」

魏武帝軍帢[編輯]

魏武所制也,以軍中服之輕便。有作五色帢,以表方面也。

吳大帝寶刀[編輯]

吳大帝有寶刀三:其一曰百煉,二曰青犢,三曰漏影。

孫文臺青玉馬鞍[編輯]

孫文臺獲青玉馬鞍,其光照於衢路也。

魏武帝馬勒酒碗[編輯]

魏武帝以瑪瑙為馬勒,車渠石為酒碗。

大駕指南車[編輯]

起於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皆迷四方,於是乃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位,故後漢恆建。舊說雲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常氏重譯來獻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歸路,周公錫以文錦二疋、軿車五乘,皆為司南之制,使越常氏載之以南,緣扶南林邑海際,期年而至其國,使大夫窶將送至國而還至。始制車,轄轊皆以鐵,還至,鐵亦銷盡。以屬巾車氏收而載之,常為先導,示服遠人而正四方也。車法在《尚方故事》,漢末喪亂,其法中絕,馬先生鈞紹而作焉。今指南車,馬先生之遺法也。

金根車[編輯]

秦制也。秦並天下,閱三代之輿服,謂殷得瑞山車,一曰金根,故因作為金根之車,秦乃增飾而乘禦焉。漢因而不改。

辟惡車[編輯]

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禳除不祥也。《春秋》云:「桃弓荊矢,以除其災。」所謂辟惡也。

記裏鼓[編輯]

所以識道里也,謂之大章車。起於西京,亦曰記裏車。車上有二層,皆有木人焉。行一里,下一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鐘。《尚方故事》有作車法。

街鼓[編輯]

唐舊制,京城內金吾昏曉傳呼,以戒行者。馬周請置六街鼓,號之曰鼕鼕鼓。

華蓋[編輯]

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華蓋焉。

曲蓋[編輯]

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紂,大風折蓋,太公因折蓋之形制曲蓋焉。戰國常以賜將帥。自漢朝乘輿用,謂曰<車卑>輗蓋,有軍號者賜其一焉。

雉尾扇[編輯]

起於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為王後、夫人之車服。輦車有翣,即緝雉羽為扇翣,以鄣翳風塵也。漢朝乘輿服之,後以賜梁孝王。魏晉已來以為常準。諸王皆得用之。

鄣扇[編輯]

長扇也。漢世多豪俠,象雉尾而制長扇也。

五明扇[編輯]

舜所作也。舜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之也。

警蹕[編輯]

所以戒行徒也。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故曰出警入蹕也。至漢朝梁孝王,稱警稱蹕,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蹕,路也,謂行者皆警於途路也。

[編輯]

上所以促行徒也,上鼓為行節也。

冕服[編輯]

牛亭問:「冕者繁露,何也?」答曰:「假玉而下垂,如露而繁也。」《文選》云:「袞冕垂旒,所以蔽明;黈纊塞耳,所以閉聰。」《尚書》云:「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也。」所謂天子袞冕之服也。

金斧[編輯]

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用之以斷斬。今以黃鉞為乘輿之飾,玄鉞諸公王得建之。武王以黃鉞斬紂,故王者以為戒,太公以玄鉞斬妲己,故婦人以為戒。漢制,諸公亦建玄鉞,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斷斬,故為諸公之飾焉。大將出征,特加黃鉞者,以銅為之,黃金塗刃及柄,不得純金也。得賜黃鉞,則斬持節。

公主建釒皇[編輯]

秦改鐵作釒皇制也,一本云:「釒皇,秦制也。」今諸王妃、公主與乘輿通建之。

信幡[編輯]

古之徽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謂之信幡。乘輿則畫為白虎,取其義,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龍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黃龍幡,而五色以詔。東方郡國以青龍信,南方郡國以朱雀信,西方郡國以白虎信,北方郡國以玄武信,朝廷畿內則以黃龍信,亦以麒麟幡。高貴鄉公討晉文王,自秉黃龍幡以揮,是今晉朝唯用白虎幡。書信幡用鳥書,取其飛騰輕疾也,一曰以鴻雁燕鳦,有去來之信也。

豹尾[編輯]

周制也,所以象君子之豹變也,尾言謙也。古軍政建之,唯乘輿行建焉。

馬前弓箭[編輯]

兩漢:京兆及河南尹、執金吾、司隸校尉,皆使人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持弓矢,走者則射之,有乘高窺窺者亦射之。魏晉已來,則用角弓,設而不用焉。

貍頭白首[編輯]

昔秦始皇東巡狩,有猛獸突於帝前,有武士戴貍皮白首,獸畏而遁。遂軍仗儀服皆戴作貍頭白首,以威不虞也。

龍虎節[編輯]

《孝經》云:「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唐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云:「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紫檀木畫其形象,禦親金書,以賜重臣。碧油籠之,歿而不用,則倒進之。漢蘇武使單于,不拜,單于怒令武北海窖中牧羊,氈裹節,食雪臥,節旄落,還漢,仗節而回,旄落盡也。

軍容襪額[編輯]

昔禹王集諸侯於塗山之夕,忽大風雷震,雲中甲馬及九十一千餘人,中有服金甲及鐵甲,不被甲者以紅絹襪其首額。禹王問之,對曰:「此襪額。」蓋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為衛從,乃是海神來朝也。一雲風伯、雨師。自此為用。後至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襪額、緋衫、大口褲,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橐鞬三仗[編輯]

起自周武王之制也。武王伐紂,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鑄劍戟以為農器,示天下不復用兵。武王以安必防危,理必防亂,故彀弓匣劍以軍儀,示不忘武也。舊儀,軲轆三仗,首襪額紅謂之橐鞬三仗也。

戈戟[編輯]

魯陽以長戈指日,日為之退舍。戈由殳也,戟以木為之。後世刻為,無復典刑,赤油韜之,亦謂之油戟,亦謂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以為前驅。唐五品以上皆施棨於門。

矛殳[編輯]

矛亦楯也,殳亦戟之象也。《詩》云:「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其器也,以木為之。

刀劍[編輯]

《河圖》云:「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遂不敵。黃帝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授黃帝兵法符制,以服蚩尤。」吳大帝有寶三,見上註中。吳大帝有寶劍六,其一曰白蛇,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奔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晉朝武帝時,武庫火,有智伯頭(一雲王莽頭)、孔子履、高祖斬蛇劍,二物皆為火焚之,唯劍飛上天而去也。又晉時牛鬥間常有紫氣,張華知非王者之氣,乃是劍氣。乃以雷煥為豐城令,張華知煥博識,到縣乃掘縣獄,深得劍兩枚,一送與張華,一煥自佩。後華卒,子韙佩,過延平津,躍入水,使人尋之,乃見化為龍也。雷煥卒,子亦佩之,於延平津亦躍入水,化為龍矣。高祖斬白蛇劍見上註中。

枷棒[編輯]

《易》云:「荷校滅耳,凶。」《禮》云:「去桎梏。」桎梏,亦枷杻也。六月盛暑,去囚人枷杻,決斷刑獄,放宥之也。唐時則天朝,周興、來俊臣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勝數。俊臣特製刑獄,造十枚大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臣(棒號即臣),五曰失魂魄,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遭此枷者,宛轉於地,斯須悶絕。別有一枷,名曰<力>(普迷切)尾榆見即臣。復有鐵圈籠頭,名號數十。又招集告事者,常數百人,造《告密羅織經》一卷。每拷訊囚人,先設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數。

[編輯]

棒者,崔正熊註:車輻也。漢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塗兩足,故謂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隸校尉亦得執焉。用以夾車,故謂之車輻。一曰形似輻,故曰車輻。魏曹操為洛陽北部尉,乃懸五色棒於門,以威豪猾也。

車輻[編輯]

棒形如車輻,見上註中。

旌旃[編輯]

旌者,旌也,旌表賢人之德。旃者,善也,以彰善人之德。旌類旗之象,旃類白旄之制。《書》云:「旌別淑慝。」

麾旄[編輯]

麾者,所以指揮也,武王執白旄以揮是也。乘輿以黃,諸公以朱,剌史二千石以纁也。

文武車耳[編輯]

古重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或曰,重較在車藩上,重起如牛角,故曰重較。

青印囊[編輯]

所以盛印也。劾奏之日,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劾奏之日,則以青繒為囊,盛印於後。謂劾奏尚其質直,故用布。非劾奏日,文明故用繒。自晉朝以來,劾奏之官,專以印居前,非劾奏之官,專以印居後。

簪白筆[編輯]

古珥筆之遺象也。腰帶劍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文武冠[編輯]

文官進賢冠,古緌貌冠之遺象也。武官冠惠文冠,古緇布冠之遺象也。緇布冠,上古之法,武人質木,故須法焉。

鑾輅[編輯]

鑾者,所謂和鑾也。《禮》云:「行前朱雀。」或謂朱鳥也。鑾輅衡上金爵者,朱鳥口銜鈴,鈴謂之鑾,所謂和鑾者也。前有鸞鳥,故謂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或謂為鸞,或謂為鑾,事一而異義也。

五輅[編輯]

《禮》云:「春乘青輅,架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蒼玉,<夏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秋乘白輅,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冬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旗,衣玄衣,服玄玉。」其制見《三禮圖》。

貂蟬[編輯]

胡服也。貂者,須其文而不煥炳,外柔易而內剛勁也。蟬者,清虛識變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

部伍兵陣[編輯]

部伍者,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長為伯,故稱伍伯。一曰戶伯,漢制:兵吏五人一戶、一竈,置□一伯,故云戶伯,亦曰火伯,以為一竈之主也。漢諸王公行,戶伯各率其伍以導引也。古兵士服韋弁,今戶伯服赤績纁衣,常韎弁之遺法也。

部者[編輯]

封部之屬也。語云:「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治其賦也。」

兵陳[編輯]

《左傳》云:「兵由火也,不戢將自焚。」《老子》雲「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以上將軍居右,偏將軍居左。」言喪禮處之。

[編輯]

陣者,勝拒敵也。類常山之率然,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俱應。率然者,常山之長蛇也。唐朝高宗臨殿,策問員半千曰:「兵書言天陣、地陣、人陣,何也?」半千對曰:「天陣者是星辰孤虛,地陣者是山川向背,人陣者是偏裨彌縫。以臣所見則不然,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得天之時,此天陣也;兵在足食,且戰且耕,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師和睦此人陣也。」高宗大賞,策為上第。

武臣缺胯襖子[編輯]

隋文帝征遼,詔武官服缺胯襖子,取軍用,如服有所妨也,其三品以上皆紫。至武德元年,高祖詔其諸衛將軍,每至十月一日,皆服缺胯襖子,織成紫瑞獸襖子。左右武衛將軍服豹文襖子,左右翊衛將軍服瑞鷹文襖子。其七品以上陪位散員官等,皆服綠無文綾襖子。至今不易其制。又侍中馬周,請於汗衫等上,常以立冬日,加服小缺襖子,詔從之,永以為式。

文武品階腰帶[編輯]

蓋古革帶也。自三代以來,降至秦漢,皆庶人服之,而貴賤通以銅為銙,以韋為鞓。六品以上用銀為銙,九品以上及庶人以鐵為銙。沿至貞觀二年,高祖三品以上,以金為銙,服綠。庶人以鐵為銙,服白。向下捶垂頭,而取順,合呼撻尾。漢中興,每以端午,賜百僚烏犀腰帶。魏武帝賜宮人金隱起師子銙腰帶,以助將軍之勇也。高祖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示色不改更故也。

九環帶[編輯]

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環帶,百官士庶皆同。

靴笏[編輯]

靴者,蓋古西胡也。昔趙武靈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靿黃皮,閑居之服。至馬周改制,長靿以殺之,加之以氈及絳,得著入殿省敷奏,取便乘騎也,文武百僚咸服之。至貞觀三年,安西國進緋韋短靿靴,詔內侍省分給諸司。至大歷二年,宮人錦靿靴侍於左右。笏者記其忽忘之心。《禮》云:「天子以圭,諸侯以球,大夫以魚須,一品至五品以象為之,六品至九品以木為之。」《禮》云:「端畢紳搢笏。」唐德宗朝,太尉段秀實以笏擊逆臣朱泚不忠,反遭其禍。

履舄[編輯]

履者,屨之不帶也。不借,草屨也。以其輕賤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也,漢文帝履不藉以視朝是也。舄者,以木置履下,乾臘不畏泥濕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象裳也。《禮》云:「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春申君客三千,皆珠履也。」漢制;功臣閣老四賜曰: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肩輿入宮。淳于髡諫楚王曰:「若堂上燭滅,男女雜坐,履舄交錯,臣當此之時,一飲一石。」晏子諫齊王曰:「今履賤而踴貴也。」言齊王好刖人之足,微諫之也。

廚人穰衣[編輯]

廚人穰衣,廝徒之服也,取其便於用耳。乘輿進食者有服穰衣。前漢董偃,綠幘青篝加穰衣,以見武帝,廚人之服也。

伺風鳥[編輯]

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為恆式。

玉佩[編輯]

玉佩之法,漢末喪亂而不傳。至魏侍中王粲,識古佩之法,更制焉。

天子乘輿赤綬[編輯]

天子乘輿之制,赤綬,四采,黃、赤、縹、紺,黃為圭,長二丈九尺,五百首。諸侯赤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

公侯大將軍紫綬[編輯]

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公王、封君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綠綬,三采,青、白、紅,青圭,長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一千石、六百石墨綬,二采,青、紺,淳青圭,長一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五百石之長,同前制也。三百石、二百石黃綬,淳黃一采,圭長一丈五尺六十首。一百石青綬,青紺綸一采,婉轉繆織,長一丈二尺。自青綬以上,皆長三尺二寸。綠綬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襚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間,施玉環塊。自墨綬以下縌皆長三尺,與黃綬同采,而首半之。凡先合單方為一絲,四絲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皆廣一尺六寸。


卷中[編輯]

皇后、冠帶、士庶、衣裳、文籍、書契、草木、答問、釋義部註,凡四十四門。

皇后太后印綬[編輯]

太皇太后、皇太后綬,其制與天子乘輿同,赤綬,四采,黃、赤、縹、紺,淳黃為圭,長二丈九尺,五百首。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制,其赤綬,四采,赤、黃、縹、紺,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三百四十首。(縌、綬玉環玦等,已在天子乘輿綬門中,見上卷註中)

[編輯]

者,唐武德貞觀年中,宮人騎馬,多著冪,而全身障蔽。至永徽年中後,皆用帷帽,施裙到頸,漸為淺露。至明慶年,百官家口若不乘車,便坐檐子。至神龍末,冪殆絕。其冪之象,類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繒帛為之,若便於事。非乘車舉及坐檐子,即此制誠非便於時也。開元初,宮人馬上著胡帽,靚妝露面,士庶咸效之。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魏宮人長眉蟬鬢[編輯]

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鶴髻。魏文帝宮人絕所愛者,有莫瓊樹、薛夜來、陳尚衣、段巧笑,皆日夜在帝側,瓊樹始制為蟬鬢,望之縹緲如蟬翼,故曰蟬鬢。巧笑始以錦衣絲履,作紫粉拂面。尚衣能歌舞。夜來善為衣裳。皆為一時之冠絕。

頭髻[編輯]

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許嫁於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榛木為笄,笄以約發也。居喪以桑木為笄,表變孝也。皆長尺有二寸。沿至夏後,以銅為笄,於兩旁約發也,為之發笄。殷後服盤龍步搖,梳流蘇,珠翠三服,服龍盤步搖,若侍,去梳蘇,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周文王又制平頭髻。昭帝又制小須變裙髻。始皇詔後梳淩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至漢高祖,又令宮人梳奉聖髻。武帝又令梳十二鬟髻,又墮墮馬髻。靈帝又令梳瑤臺髻。魏文帝令宮人梳百花髻、芙蓉歸雲髻。梁天監中,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歸真髻,作白妝,青黛眉,有郁髻。隋有淩虛髻、祥雲髻。隋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歸秦髻、奉仙髻、節暈妝。貞觀中,梳歸順髻。又太真偏梳朵子,作啼妝。又有愁來髻,又飛髻,又百合髻,作白妝黑眉。

冠子朵子扇子[編輯]

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當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羅為之,插五色通草蘇朵子,披淺黃叢羅衫,把雲母小扇子,靸蹲鳳頭履以侍從。令宮人當暑戴黃羅髻,蟬冠子,五花朵子,披淺黃銀泥飛雲帔,把五色羅小扇子,靸金泥飛頭鞋。至隋帝,於江都宮水精殿令宮人戴通天百葉冠子,插瑟瑟鈿朵,皆垂珠翠,披紫羅帔,把半月雉尾扇子,靸瑞鳩頭履子,謂之仙飛。其後改更實繁,不可具紀。

釵子[編輯]

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又至東晉,有童謠言:「織女死時,人插白骨釵子,白妝,為織女作孝。」至隋煬帝,宮人插鈿頭釵子,常以端午日,賜百僚玳瑁釵冠。《後漢書》:「貴人助簪玳瑁釵。」

梁冀盤桓釵[編輯]

盤桓釵,梁冀婦之所制也。梁冀妻改翠眉為愁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於今其法不絕。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編輯]

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簫史,為燒水銀作粉與塗,亦名飛雲丹,傳以簫曲終而同上升。

燕脂[編輯]

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塗之作桃花妝。

花子[編輯]

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升。至東晉有童謠云:「織女死時,人帖草油花子,為織女作孝。」至後周,又詔宮人帖五色雲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如供奉者,帖勝花子,作桃花妝,插通草朵子,著短袖衫子。

衫子背子[編輯]

衫子,自黃帝垂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義,故衣裳相連。始皇元年,詔宮人及近侍宮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蓋取便於侍奉。背子,隋大業末,煬帝宮人、百官母妻等,緋羅蹙金飛鳳背子,以為朝服,及禮見賓客、舅姑之長服也。天寶年中,西川貢五色織成背子,玄宗詔曰:「觀此一服,費用百金,其往金玉珍異,並不許貢。」

裙襯裙[編輯]

古之前制,衣裳相連。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裙上加翟,衣皆以絹為之。始皇元年,宮人令服五色花羅裙,至今禮席有短裙焉。襯裙,隋大業中,煬帝制五色夾纈花羅裙,以賜宮人及百僚母妻,又制單絲羅,以為花籠裙,常侍宴供奉宮人所服。後又於裙上剪絲鳳綴於縫上,取象古之褕翟。至開元中猶有制焉。

宮人披襖子[編輯]

蓋袍之遺象也。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多以五色繡羅為之,或以錦為之,始有其名。煬帝宮中,有雲鶴金銀泥披襖子。則天以赭黃羅上銀泥襖子以燕居。

鞋子[編輯]

自古即皆有,謂之履,絇繶皆畫五色。至漢有伏虎頭,始以布鞔繶,上脫下加,以錦為飾。至東晉,以草木織成,即有鳳頭之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臺履。梁有笏頭履、分捎履、立鳳履,又有五色雲霞履。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靸鞋[編輯]

蓋古之履也。秦始皇常靸望仙鞋,衣叢雲短褐,以對隱逸求神仙。至梁天監年中,武帝解脫鞅鞋,以絲為之,今天子所履也。

女人披帛[編輯]

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禦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宮人相傳,謂之奉聖巾,亦曰續壽巾、續聖巾,蓋非參從見之服。

麻鞋[編輯]

起自伊尹,以草為之草履。周文王以麻為之,名曰麻鞋。至秦以絲為之,令宮人侍從著之,庶人不可至。東晉又加其好,公主及宮貴,皆絲為之。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麻鞋一糸兩,取其「和鞋」之義。

[編輯]

三代及周著角襪,以帶系於踝。至魏文帝吳妃,乃改樣以羅為之,後加以彩繡畫,至今不易。至隋煬帝宮人,織成五色立鳳朱錦襪靿。

席帽[編輯]

本古之圍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韋之四周,垂絲網之,施以朱翠,丈夫去飾。至煬帝淫侈,欲見女子之容,詔去帽,戴襆頭巾子幗也,以皂羅為之,丈夫藤蓆為之,骨鞔以繒,乃名席帽。至馬周以席帽、油禦雨從事。

大帽子[編輯]

本巖叟草野之服也。至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搭耳帽[編輯]

本胡服,以韋為之,以羔毛絡縫。趙武靈王更以綾絹,皂色為之,始並立其名爪牙帽子,蓋軍戎之服也。又隱太子常以花搭耳帽子,以畋獵、遊宴後,賜武臣及內侍從。

烏紗帽[編輯]

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襆頭[編輯]

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皂羅後裹發,蓋庶人之常服。沿至後周,武帝裁為四腳,名曰襆頭。以至唐,侍中馬周更與羅代絹,又令重系前後,以象二儀,兩邊各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為常服。

巾子[編輯]

隋大業十年,禮官上疏裹頭者宜裹巾子。與桐木為之,內外皆漆,在外及庶人常服。沿至證聖二年,則天賜群臣然葛巾子,呼為武家高巾子,亦曰武氏內樣。

汗衫[編輯]

蓋三代之襯衣也。《禮》曰中單。漢高祖與楚交戰,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至今亦有中單,但不緶,而不開耳。

半臂[編輯]

尚書右僕射馬周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請中單上加半臂,以為得禮。其武官等諸服長衫,亦請之判余,以別文武。」詔從之。

襪肚[編輯]

蓋文王所制也,謂之腰巾,但以繒為之,宮女以彩為之,名曰腰彩。至漢武帝,以四帶,名曰襪肚。至靈帝,賜宮人蹙金絲合勝襪肚,亦名齊襠。

[編輯]

褌,三代不見所述。周文王所制褌,長至膝,謂之弊衣,賤人不可服,曰良衣,蓋良人之服也。至魏文帝賜宮人緋交襠,即今之褌也。

[編輯]

蓋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為之,名曰褶。敬王以繒為之,名曰袴,但不縫口而已,庶人衣服也。到漢章帝,以綾為之,加下緣,名曰口。常以端午日賜百官水紋綾袴,蓋取清慢而理人。若百官母及妻妾等承恩者,則別賜羅紋勝袴,取其曰勝。今太常二人,服紫絹袴褶,緋衣,執永籥以舞之。又時黃帝講武之臣近侍者,朱章袴褶。以下屬於鞋。

布衫[編輯]

三皇及周末,庶人服短褐襦,服深衣。秦始皇以布開胯,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侍中馬周取深衣之造,加襴衫,為庶人之禮,見之表,至仕官皆服之。

袍衫[編輯]

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國語》曰:「袍以朝見也。」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絹為之。至貞觀年中,左右尋常供奉賜袍。丞相長孫無忌上儀,請於袍上加襴,取象於緣,詔從之。

緋綾袍[編輯]

舊北齊則長帽短靴、合胯襖子,朱、紫、玄、黃,各從所好。天子多著緋袍,百官士庶同服。隋改江南,天子則曰帢褶,公卿則中褐襦,北朝雜以戎狄之制,北齊貴臣多著黃文綾袍,百官士庶同服之。

[編輯]

語云:「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燧銅鏡[編輯]

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與艾承之,則火出矣。

莫難珠[編輯]

一名木難珠,色黃,出東夷國也。

程雅問三皇五帝[編輯]

程雅問董仲舒曰:「曷為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者,五土也;三王者,三明也;五霸者,五嶽也。」

牛亭問將離草名[編輯]

牛亭問曰:「將離相贈與芍藥,何也?」答曰:「芍藥一名可離,故曰相贈與芍藥。相招召則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也。欲忘人之憂,則贈丹棘。丹棘一名忘思,使人忘憂也。欲捐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一名歡合,則忘忿也。」

程雅問拾攎鬼木[編輯]

程雅問:「拾攎鬼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寶眊,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木為棒,棒殺之。世人傳以此木為眾鬼所畏,取此木為器用,以厭卻邪鬼,故曰無患也。

牛亭問書契所起[編輯]

牛亭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作秦筆耳,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以羊毛為被,所為蒼毫,非為兔毫竹管筆也。」

孫興公稱皇帝龍須草[編輯]

孫綽,字興公也,作《天臺賦》,擲地作金聲。孫興公問曰:「世稱皇帝鑿峴山得仙,乘龍上天,群臣援龍須,須墜地而生草,世名曰龍須,有之乎?」答曰:「非也。有龍須草,一名縉雲草,故世人為之傳,非也。今草有虎須者,江東亦織為席,曰西王母席,可復是西王母騎虎而墮其須乎?」

牛亭問籍者何雲[編輯]

答曰:「籍者,一尺二寸竹牒,記人之年、名字、物色,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程雅問口傳者何雲[編輯]

答曰:「傳者,以木為之,長一尺五寸,書符信於其上,又一板,封以御史印章,所以為期信,即如今之過所也,言經過所在為證也。」

牛亭問草木[編輯]

牛亭問曰:「草木,生類乎?」答曰:「生類也。」「有識乎?」曰:「亡識。」問:「亡識,寧為生類也?」答曰:「物有生而有識者,有生而無識者,有不生而有識者,有不生而亡識者。夫生而有識者,蟲類是也;生而無識者,草木是也;不生而有識者,神鬼是也;不生而無識者,水土是也。」

卷下[編輯]

古今音樂、鳥獸、魚蟲、龜鱉等部,凡六十八門。

雉朝飛[編輯]

犢沐子所作也。齊處士,涽宣王時人,年五十,無妻。出薪於野,見雉雌雄相隨,意動心悲,乃作《雉朝飛》曲,以自傷焉。其聲中絕。魏武帝宮人有靈女者,故冠軍陰並之姊,年七歲入漢宮學鼓琴,琴特鳴,異於余妓,善為新聲,能傳此曲。靈女至明帝崩後,出嫁為尹更生妻。

別鶴操[編輯]

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無子,父兄將為改娶,妻聞之,中夜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飧。」後人因為樂章。

走馬引[編輯]

樗裏牧恭所作也。為父報仇,殺人而亡,藏於山谷之下。有天馬夜降,圍其室而鳴。夜覺聞其走聲,以為吏追,乃奔而亡。明朝視之,乃天馬跡也。遂惕然而悟曰:「豈吾所處之將危矣?」遂荷衣糧而去,入於沂澤,援琴而鼓之,為天馬聲,故曰《走馬引》。

淮南王歌[編輯]

淮南小山所作也。南王食求仙,遍禮方士,遂與八公相攜俱去,莫知所在。小山之徒思戀不已,乃作《淮南王歌》焉。

武溪深[編輯]

馬援南征所作也。援門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其曲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能臨,嘆我武溪多毒淫。」

吳趨曲[編輯]

吳人以歌其地。

箜篌引[編輯]

朝鮮津卒霍裏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發提壺,亂河遊而渡。其妻隨而止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鼓之,作《公無渡河》,聲音淒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霍裏子高還,以其聲授妻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墜淚飲泣焉。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悲歌[編輯]

《平陵東》,翟義門人之所作也。王莽殺義,門人作歌以怨也。

薤露蒿裏歌[編輯]

並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精歸於蒿裏,故有二章。其一章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滋,人死一去何時歸?」其二章曰:「蒿裏誰家地,聚斂精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至孝武帝時,李延年乃分二章為二曲,《薤露》送公卿貴人,《蒿裏歌》送士夫庶人,使挽樞者歌之,世亦呼輓歌。

長歌、短歌[編輯]

言人壽命長短不可妄求。

陌上桑歌[編輯]

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後為趙王家令,羅敷出採桑於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飲酒欲奪之。羅敷行彈箏,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

杞梁妻歌[編輯]

杞植妻妹朝日之所作也。杞植戰死,妻曰:「上無考,中無夫,下無子,人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長城感之,頹。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姊之賢貞操,乃為作歌,名曰《杞梁妻賢》。杞梁,植字也。

董逃歌[編輯]

後漢遊童所作也。後有董卓作亂,卒以逃亡。後人習之,以為歌章,樂府奏之,以為規戒。

短簫鐃歌[編輯]

軍樂也,黃帝歧伯所作,以建武揚德,風動戰士也。《周禮》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歌也。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耳,亦以賜有功諸侯也。

上霤[編輯]

地名也。其地人,有父母死,兄不字其孤弟者,鄰人為其弟作悲歌,以諷其兄,故曰《上雷田》曲也。

日重光月重輪[編輯]

群臣為漢明帝所作也。明帝為太子,樂人以歌詩四首,以贊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其二曰《月重輪》,其三曰《星重耀》,其四曰《海重潤》。漢末喪亂,後二章亡。舊說雲,天子之德,光明如日,規輪如月,眾耀如星,占潤如海,光明皆比太子德賢,故曰重耳。

橫吹[編輯]

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後漢以給邊將。和帝時,萬人將軍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俱存。世用者,《黃鶴》、《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陽》、《望行人》十曲。後漢蔡邕益琴為九弦。

鞞鼓[編輯]

高辛氏娶於陳豐氏女,制鞞、鼓、鐘、磬、塤、篪。

問大琴大瑟[編輯]

答曰:「古者,伏羲氏造二十五弦瑟,不聞二十弦之瑟。《廣雅》云:『瑟長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舜之所造,有琴即有瑟雲。』」

問女媧笙簧[編輯]

問曰:「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妹,蛇身人首,斷鰲足而立四極,欲人之生而制其樂,以為發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釣竿歌[編輯]

伯常子妻所作也。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父,其妻思s之,每至河,則作《釣竿之歌》。後司馬相如作《釣竿歌》詩。今傳為古曲。

楊鳥[編輯]

白鷢也,似鷹而尾上白。

扶老[編輯]

禿鶖也,狀如鶴而大大者。高八尺,善與人鬥,好啖蛇。

[編輯]

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飛,不畏繒繳。江南沃饒,每至還河北,體肥不能高飛,恐有虞人所獲,常銜蘆長數寸,以防繒繳。

[編輯]

常在海邊沙上食砂石,皆消爛。唯食海蛤不消,隨其屎出,用為藥,倍勝者也。

[編輯]

千歲則變蒼,又千歲變黑,所謂玄鶴也。

[編輯]

自識其駒,非其駒則嚙殺之。

[編輯]

五百年化為玃。

鷓鴣[編輯]

南方有鳥曰鷓鴣,其名自呼。常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時夜飛,飛則出以樹葉覆背上。

[編輯]

為牡則馬,為牝則駏。

秦始皇馬[編輯]

有七名馬: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踦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翮,六曰銅雀,七曰神鳧。

曹真駃馬[編輯]

曹真有駃馬,名為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鴛鴦[編輯]

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其一思而死,故謂之匹鳥也。

[編輯]

口有闕,尻有九孔。

[編輯]

有牙而不噬。一名麕獐。見人懼,謂之章懾。

鹿[編輯]

青州人謂鹿為獐也。

[編輯]

一名神女,俗雲七月填河成橋。《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言其鳩拙,假鵲而成巢也。

[編輯]

一名佳賓,言常棲宿人家,如賓客也。《詩》云:「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編輯]

一名神女,一名夭女,一名鷙鳥。《詩》云:「燕燕於飛,差池其羽。」齊人呼為鳦也。

鴝鵒[編輯]

一名鳩,一名鴶鵴,今之布穀也,江東呼為獲谷也。

[編輯]

一名孝鳥,一名玄烏燕,白脰烏也。脰烏子須食母,亦能自食其子也。

[編輯]

一名燭夜。《禮》云:「雞曰翰音,<尃鳥>雞赤羽。《逸周禮》曰:「文翰若采維。」周成王時,蜀入獻也。

[編輯]

一名黃耳,犬曰羹獻。

巤攵犬[編輯]

周成王時,渠搜國獻巤攵犬,能飛食虎豹。

[編輯]

一名參軍,一名豕,豕曰剛鬛。《禮》云:「豚曰鬛肥。」亦曰彘,江東呼為豨,皆通名也。豕生子多,謂之豵。

[編輯]

一名髯須參軍。《禮》云:「羊曰柔毛。《易》曰:「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進,不能退。」蓋羊好能抵觸墻垣。

鵁鶄[編輯]

似鳧,腳高,毛冠,江東人家養之,以厭水災。

螢火[編輯]

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磷,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一名丹良。腐草為之,食蚊蚋。

螻蛄[編輯]

一名天螻,一名螜,一名石鼠。有五能而不成伎術,其一曰飛不過屋,其二曰緣不過木,其三曰泅不度谷,其四曰掘不能覆其身,其五曰走不能絕人。

蟋蟀[編輯]

一名秋吟蛩,秋初生,得寒則鳴噪,濟南人謂之懶婦。一名青蛚,今之促織也。

蝙蝠[編輯]

一名仙鼠,一名飛鼠,五百歲色白腦重,集物則頭垂,故謂為倒掛蝙蝠,食之神仙。

蟛蚏[編輯]

小蟹也,生海邊塗中,食土。一名長卿。其有一螯大者,名為擁劍。一名執火。

長跂[編輯]

蟰蛸也,身小足長,故謂長跂。小蜘蛛,長腳也,俗呼為蟢子。

蠅虎[編輯]

蠅狐也,形似蜘蛛而色灰白,善捕蠅蝗,一曰蠅虎子。

莎雞[編輯]

一名促織,一名絡緯,一名蟋蟀。促織,謂其鳴聲如急,一曰促機。絡緯,一曰紡緯。

蚯蚓[編輯]

一名蜜蟺,一名曲蟺。善長吟於地中,江東謂之歌女,或謂鳴砌,亦呼為謇蚓。

飛蛾[編輯]

善拂燈,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蝘蜓[編輯]

一曰守宮,一曰龍子,善於樹上捕蟬食之。其長細五色者,名曰晰蜴。其長大者,名曰蠑螈。蛇醫,大者長三尺,其色玄紺,善魅人。一曰玄螈,一名綠螈。

蜻蛉[編輯]

一名青亭,一名蝴蝶,色青而大是也。小而黃者曰胡梨,一曰胡籬。小而赤者曰赤卒,一曰絳<馬呈>,一曰赤衣使者,好集大水上,亦名為赤弁丈人。

蛺蝶[編輯]

一名野娥,一名風蝶。江東人謂之撻末,色白而背青者也。其有大如蝙蝠者,或青斑,名曰鳳車,一名鬼車,生江南甘橘園中。

紺蝶[編輯]

一曰青令,似蜻蛉而色玄紺,江東人為紺蟠,亦曰童蟠,皆曰天雞。好以七月群飛暗天,海邊夷貊食之,謂海中青蝦化為之也。

魚子[編輯]

魚子曰蠅,亦曰鯤,言如散稻米,凡魚子總名鯤也。

鯉魚[編輯]

鯉魚之大者,鱣魚,即今之赤鯉魚也。兗州人謂赤鯉為赤驥,謂青鯉為青馬,謂黑鯉為玄駒,謂白鯉為白旗,謂黃鯉為黃雉。

鱧魚[編輯]

鱧之大者曰鮪。鮪,鱣屬也,大者名王鮪,小者名鱣鮪。今宜都郡自京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鱣之魚。有一魚狀如鱣小,建平人謂之鮥子,即此魚也。

蜣螂[編輯]

能以土苞屎,轉而成丸,團正無邪角。莊周所謂蛣蜣之智,在於轉丸者也。蜣螂一名蛣蜣,一名轉丸,一名弄丸。

蝸牛[編輯]

陵螺也,形如<蟲虎>蝓,殼如小螺,熱則自懸葉下。野人為圓舍如蝸牛,故曰蝸舍,亦曰蝸牛之子舍。蝸殼婉轉有文章,絞縛為結,似螺殼文,故曰螺縛。童子結髮,亦曰結髻,亦謂其形似螺殼也。

白魚[編輯]

赤尾曰魟,一曰魧,或曰魟,雄又曰魧魚子。好群浮水上者曰白萍。

蝦蟆子[編輯]

一名科斗,一名玄針,一名玄魚,形圓而尾大,而尾脫腳生也。

烏賊[編輯]

一名河伯度事小吏。

鯨魚[編輯]

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千丈。一生數萬子。常以五六月就岸邊生子,至七八月導從其子還大海中。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水族畏,悉逃匿,魚無敢當者。其雌曰鯢,大亦長千里,眼為明月珠。

水居[編輯]

狀如人乘馬,眾魚導從。一名魚伯,大水有之。漢未有人河際見之,馬人皆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鼻似人不異,視之良久乃入水。

龜名[編輯]

玄衣督郵,又龜名十號: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扌亦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擇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大凡物含異氣,不可以常理推耳。火龜由火鼠耳,千歲之龜,常有白氣而起耳。

鱉名[編輯]

河伯從事,江東人謂青衣魚,為婢<魚旁>魚,為童子魚,為土父鱉,一名河伯使者。

結草蟲[編輯]

結草蟲,一名結葦,好於草末,折屈草葉以為巢窟,處處有之。

鶢鶋[編輯]

《國語》云:「海鳥曰爰居。」漢元帝有大鳥,如馬駒,時人謂之爰居,出即凶也。

程雅問蠶[編輯]

「蠶為天駟星化,何雲女兒?」答曰:「大古時人遠征,家有一女,並馬一匹。女思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歸,吾將嫁汝。馬乃絕韁而去,之父所,父䰌家有故,乘之而還。駿馬見女,輒怒而奪,父擊之。父懼而密問其女,女具以實答。父乃射殺馬,曝皮於庭所。女以足蹙之曰:爾馬也,欲人為婦,自取屠剝,何如?言未竟,皮欻然起,抱女而行。父還,失女,後大樹之間得,乃盡化為續蠶於樹。其繭厚大於常蠶。鄰婦取養之,其收二倍。今世人謂蠶為女兒,蓋古之遺語也。

程雅問龜[編輯]

問曰:「靈龜五色,知吉凶,何也?」答曰:「靈龜五色,似玉,背陰向陽,知存亡吉凶。千歲遊於蓮之上,五色具焉。其額上兩骨起,骨起似角,解人言,浮於叢蓍下。南方人以龜支床足,經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能行氣導引至神若此。」

牛亭問蟬[編輯]

問:「蟬曰齊女,何也?」答曰:「昔齊後忿而死,屍變為蟬,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為齊女焉。」

牛亭問蟻[編輯]

「玄駒,何也?」答曰:「昔河內人見有人馬數千萬,皆如黍米,遊動往來,從旦至暮。家人與火燒之,人皆蚊蚋,馬皆成大蟻。故呼蚊蚋曰黍民,蟻玄駒也。」

玄晏先生問鳳[編輯]

問曰:「鳳為群鳥之王,有之乎?」答曰:「非也。鳳瑞應之鳥也。其雌曰凰,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色具采,其高六尺,與鳥之異也。出則為祥,非常見之鳥也。人自敬之,與鳥別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