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謠諺
序
[編輯]《虞書》曰:詩言志。《禮記》申其說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大序復釋其義曰:詩也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觀於此,則千古詩敎之源,未有先於言志者矣。乃近世論詩之士,語及言志,多視爲迂濶而遠於事情,由是風雅漸漓、詩敎不振。抑知言志之道,無待遠求,風雅固其大宗,謠諺尤其顯證,欲探風雅之奧者,不妨先問謠諺之塗。誠以言爲心聲,而謠諺皆天籟自鳴,直抒己志,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可以達下情而宣上德,其關係寄託,與風雅表裏相符。蓋風雅之述志,著於文字;而謠諺之述志,發於語言。語言在文字之先,故點畫不先於聲音,簡札不先於應對。自來講點畫者,兼溯聲音之始;工簡札者,兼求應對之宜。然則談風雅者,兼誦謠諺之詞,豈非言語文學之科,實有相因而相濟者乎?顧前人裒錄謠諺者,如郭氏茂倩之古樂府解題、左氏克明之古樂府、劉氏履之風雅翼、唐氏汝諤之古詩解,則有謠無諺;臧氏懋循之詩所、郭氏子章之六語,則謠諺並收;然皆以謠諺各列一門,而非以謠諺特編一集。至若周氏守忠之古今諺,則有諺無謠;楊氏愼之古今諺、古今風謠,則謠諺分載;然其去取界限,不甚謹嚴。故古籍每有闕遺,而今語尤多蕪雜,閱者未能滿其志焉。頃讀觀察杜公手輯《古謠諺》一書,採摭期於至詳,裁鑒期於至審,體例期於至密,訂正期於至精,集諸家之長而無諸家之失,其包羅宏富,共識爲藝苑之鉅觀矣。而余所以推重此書者,則更在公之聽輿誦而酌民言,深有得乎詩敎之本。蓋謠諺之興,由於輿誦,爲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惡,則芻蕘葑菲,均可備詢,訪於輶軒。故昔之觀民風者,旣陳詩,亦陳謠諺。考之左氏《正義》以逍遙訓謠,許氏《說文》以傳言訓諺。夫謠與遙同部,凡發於近地者,卽可行於遠方;諺從彥得聲,凡播於時賢者,卽可傳之來哲。然則謠諺之語,在今日以爲古,在昔時則以爲今,所謂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此書有鑑於周、楊兩書之氾濫,故但紀古而不紀今。然公於里諺民謠,最能體察,雖久司鹽筴,未握臺綱,而遇閭閻有控訴於前者,必善爲綏撫,故事不越職而道濟於生人。加以前此兩攝東亭,輿情愛戴,士民之獻頌者,咸擬諸古循吏焉。此以知古人謠諺,本不啻言志之詩;而編次成書,卽不啻公之言志。信足以闡揚詩敎,而主持風雅之盟矣。惟祝自今以往,此志愈堅,將見班秩彌高,而政績愈顯,撰著益富,而聲望益隆,其卽以此書爲左券也夫。
咸豐辛酉孟秋儀徵劉毓崧序
凡例
[編輯]目錄
[編輯]-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