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司法院釋字第109號解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解釋字號

[編輯]

釋字第 109 號

解釋日期

[編輯]

民國 54年11月3日

解釋爭點

[編輯]

以共同犯罪之意,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以外行為等,均共同正犯?

資料來源

[編輯]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 第 219 頁

解釋文

[編輯]

  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或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而由其中一部分人實施犯罪之行為者,均為共同正犯。本院院字第一九○五號第二○三○號之一、第二二○二號前段等解釋,其旨趣尚屬一致。

理由書

[編輯]

  共同正犯,係共同實施犯罪行為之人,在共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其成立不以全體均行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為要件;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者,固為共同正犯;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或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前同謀,而由其中一部分人實行犯罪之行為者,亦均應認為共同正犯,使之對於全部行為所發生之結果,負其責任。本院院字第一九○五號解釋,係指事前同謀,事後得贓,推由他人實施,院字第二○三○號解釋之一,係謂事前同謀,而自任把風,皆不失為共同正犯。院字第二二○二號解釋前段所謂警察巡長與竊盜串通,窩藏贓物,並代為兜銷,應成立竊盜共犯,如係以自己犯罪之意思,並參與其實施,則屬竊盜共同正犯。上述三號解釋,雖因聲請內容不同,而釋示之語句有異,但其旨趣,則無二致。應併指明。

意見書

[編輯]

不同意見書

[編輯]

大法官 曾繁康
金世鼎
景佐綱

  本件分為一、對來文之分析二、有關問題之研討三、對本解譯文暨理
由書之批評四、不同意見人擬具之解釋文暨理由書四部分,依次說明如左
一 對來文之分析
  據最高法院呈,對本院院字第一九○五號,院字第二○三○號之一及
  院字第二二○二號前段等解釋發生疑義,聲請解釋,其要點有二:(
  一)共同正犯之成立應否以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為要件。(
  二)上開三號解釋旨趣是否一致。茲就此兩點分別言之。
(一)第一點
   關於共同正犯之成立應否以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為要件之
   問題,在程序上應就最高法院來文所列三號解釋有關之處加以解答
   。蓋因該院對於上開解釋發生疑義聲請解釋,自不能超出有關各該
   號解釋問題之外而為解答。
   又查來文所舉第一九○五號、二○三○號之一及二二○二號前段等
   解釋對於共同正犯之成立均以事前同謀為要件,謀議為著手犯罪前
   之行為,並屬於犯意,如僅因謀議而構成共同正犯顯與刑法處罰犯
   行之根本原則相反,不無使人困惑難明。而第二○三○號解釋之一
   除事前同謀外併舉有「並於實施犯罪之際擔任在外把風」之事實,
   把風為著手後實施之行為,此三號解釋互相參證,尤不能不使人對
   於前二號解釋所持之基本原則發生疑義。是以最高法院難免因此對
   於共同正犯之成立是否以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為要件而發
   生問題。在實體上關於本項問題應就上開分析,與各該號解釋有關
   部份解答之。
(二)第二點
   關於來文所列三號解釋之旨趣是否一致問題,係指各該號解釋所舉
   基於事前同謀而成立之共同正犯所依據之基本原則是否一致而言。
   故本問題應就此基本原則加以研求。
   又查本院院字第一九○五號、二○三○號之一、及二二○二號前段
   等解釋所持之基本原則不甚一致令人發生疑義之處,已於第一點分
   析明白。關於本點所謂旨趣不甚一致問題,在實體上即應就此原則
   是否一致為之解答。
二 來文上有關問題之研討
  查共同正犯在法例上所採之主義不甚一致,有客觀主義、主觀主義、
  共同意思主體說及折衷說之分,而關於共同正犯之成立亦有由於事前
  同謀者,臨時合議者,暗默之認識者,或繼承他人之犯意者之別。依
  刑法第廿八條之規定,共同正犯必須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與主觀主
  義共同正犯僅問各犯人是否有共同之意思不同,顯係採客觀主義。關
  於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之意義,在學說上頗有爭執,有主張所謂「實
  施」與刑法第廿五及廿七條所謂「實行」雖用語微異,而意義實同者
  ,即謂於實現分則或特別法各本條所定犯罪構成要件之事實各犯人有
  加功行為即為「實施」。亦有謂著手之行為及實施時重要援助之行為
  亦為「實施」而應論以共同正犯者。本院院字第二四○四號解釋則以
  「實施」係指犯罪之結果直接由其所發生者而言。但著手前之行為,
  亦認為「實施」,而有別「實行」。
  實施與完成亦有別,只於該要件事實之實現,各犯人參加已足,不必
  均由各犯人完成,故二人以共同施行成立犯罪之同種類部份,固為共
  同實施,又二人施行成立犯罪行為之異種類部份,亦為共同實施。
  至共同實施之行為是否限於共同實施同一之犯罪行為,法條雖屬不明
  ,在以前客觀說則採肯定說,例如強竊盜之把風以前客觀說均只認為
  幫助,不認為正犯。又已共同著手殺人,一人既遂,一人未遂,以前
  均謂應分別論罪。惟近來各國判例鑒於刑法對於共同正犯所以為之特
  別規定,用以別於單獨正犯者,原以注重其共同責任,非以注重其個
  人責任,故在解釋上多認為應從社會觀念,而對於犯人共同之意思亦
  不可完全不問,對於以前客觀說之主張乃有所修正,只須為同一犯罪
  及參與實施,至其行為之種類及效果則可不問。我國大理院及最高法
  院亦均持此見解。
  共同正犯既須各犯人共同實施犯罪,故僅參加謀畫,而於著手以後之
  行為並未參加者,前大理院及最高法院在舊刑法時代雖亦認為共同正
  犯,但以臨時共同到場為條件。「參照十九年非字第一六三號判例(
  註一)十九年上字第七三六號判例(註二)十九年上字第一九五六號
  判例(註三)」
  自現行刑法施行後,本院及最高法院對於前項見解有所變更事前參與
  謀議,臨時並未到場者,亦認為共同正犯,並不以臨時共同到場為成
  立共同正犯之條件「參照廿四年上字第八九○號(註四),本院院字
  第一九○五號及二二○二號前段解釋」。此項意見雖與刑法處罰犯行
  一般原則不符,但由其視參與謀議與分擔實施犯罪行為同等重要之點
  ,顯係採共同意思主體說,在理論上固難謂為無據。而與刑法不設處
  罰同謀犯之特別規定以便普遍適用之意旨,亦相符合也。故自現行刑
  法施行以來,在我國判例解釋上,對於一般共同正犯與同謀共同正犯
  所採之基本原則及主義並不一致,一則注重著手前之謀議,一則注重
  著手後之實施,一則採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折衷說,一則採共同意
  思主體說。
三 對本解釋文暨理由書之批評
(一)解釋文
   本解釋文將「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
   行為者」與「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而由其一部份人實施
   犯罪之行為者」並列,而均認為共同正犯。此兩種共同正犯其基本
   區別何在及與最高法院來文所列三號解釋之關係如何,在解釋理由
   書中並未闡明,但就理由書全文觀之,似藉此以表明共同正犯之種
   類者。至與上開三號解釋之關係如何,則無以瞭解。惟據原提案人
   之說明,謂前一種係指院字第二○三○號之一解釋所舉之共同正犯
   而言,後一種係指其他二號解釋所舉之共同正犯而言。但查院字第
   一九○五號、第二○三○號之一及第二二○二號前段各解釋均係以
   事前同謀為犯罪之事實基礎,均為同謀共同正犯,自無疑義。院字
   第二○三○號之一解釋雖於事前同謀外,並「於實施犯罪之際擔任
   在外把風」,然於其同謀共同正犯之成立並無影響。蓋同謀為其犯
   罪之基本,縱未參與把風,亦不阻礙同謀共同正犯之成立,與一般
   共同正犯顯不相侔。本解釋文認為係另一種共同正犯,而與同謀共
   同正犯並列,似有誤會。
   查判例解釋對於共同正犯所共同實施之行為,雖不以犯罪構成要件
   之行為為限,但在原則上即對於一般共同正犯必須為著手後所實施
   之行為,而在例外上即對於事前同謀之共同正犯必須為著手前之謀
   議。又判例解釋對共同正犯所採之主義對於一般共同正犯係採客觀
   主義與主觀主義之折衷說,而對事前同謀之共同正犯係採共同意思
   主體說。院字第一九○五號、第二○三○號之一第二二○二號前段
   等解釋所舉之共同正犯均係基於事前同謀犯罪之事實而成立之共同
   正犯,就其發生之事實及採用之原則暨主義,則其旨趣均屬一致。
   果如本解釋文所認定院字第一九○五號及第二二○二號前段解釋所
   舉之情形解為事前同謀之共同正犯,而第二○三○號之一為一般共
   同正犯,縱其見解正確,則其所依據之基本原則,必不一致,而其
   旨趣難謂為一致。則其所謂上開三號解釋之旨趣尚屬一致,亦不知
   究係指何種旨趣而言。
   本會議之任務在解釋憲法及統一法令歧見,以便主管機關之適用,
   並非通常一般問題之解答。縱如本解釋文認定來文所列各號解釋之
   旨趣為一致,而對於各該號解釋之維持,亦應有所指明,本解釋文
   未曾有所指示,似亦有欠完善。
(二)關於解釋理由書方面
   本理由書對於解釋文所舉「以自己犯罪之意思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
   件以外之行為或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而由其中一部份人
   實行犯罪之行為者均為共同正犯」部分,大體抄錄原文,並未說明
   理由似有補充之必要。否則,使人固無以瞭解解釋文之論據,且在
   實質上難免與大法官會議法第十七條大法官會議議決應附具解釋理
   由書之規定有違。
   又對於有關三號解釋之旨趣問題,僅謂「雖因聲請內容不同而釋示
   之語有異,但其旨趣則無二致」。所謂「其旨趣在解釋文中從文義
   上固無從瞭解究竟係指何種旨趣而言,前在解釋文中已有所批評。
   而在理由書中從文義上亦復無從探求,似亦有補充之必要。
四 不同意見人擬具之解釋文暨理由書
(一)解釋文
   共同正犯之成立,不以參與構成犯罪要件之行為為要件。二人以上
   事前共謀犯罪,其僅參與謀議者,應與遂行犯意者負共同正犯之罪
   責。本院院字第一九○五號、第二○三○號之一及第二二○二號前
   段等解釋與上開原則並無牴觸,均應予以維持。
(二)解釋理由書
   查刑法第二十八條對於共同正犯之為特別規定,而有別於單獨犯罪
   者,原以注重犯人之共同責任。如係為達成同一犯罪之目的,各犯
   所實施之行為有互相利用補充之作用,不問其行為之種類及價值,
   對於既成之事實,皆應負全部責任。故共同正犯之成立,不以參與
   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為要件。二人以上事前同謀犯罪,於同謀
   之後雖未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然參與謀議,與分擔實行,其任
   務之重要,並無異致,自應負共同正犯之罪責。
   本院院字第一九○五號解釋,因事前同謀,並基於前開原則,而認
   為應成立共同正犯。院字第二二○二號解釋前段雖泛指為共犯,但
   如係以共同犯罪之意思參與謀議,其為竊盜共同正犯,自無疑義。
   而其所以認為應成立共同正犯者,亦不外前開原則。至院字第二○
   三○號解釋之一對於事前同謀之後,並擔任在外把風者亦認為共同
   正犯,其情形與前開二號解釋雖稍有不同,然與其所依據之原則,
   則難謂有二致。上開三號解釋所持之原則,前後既屬一貫,並無牴
   觸情形,均應予以維持。
   附註:
   註一:一九年非字一六三號判例  刑法第四十二條之共犯,以共
      同實施犯罪之行為為要件。如果僅係事前同謀及予以實行之
      便利,並未參與實施,固不得以共同正犯論罪;但如原審及
      初判所認事實,被告對本案不僅事前同謀,暨臨時將被害人
      誘約至某地方,與某甲等會面,即於某甲等實施殺害之際,
      亦同在場,假使該被告係屬從場監視,則當時雖未下手殺人
      ,而此種監視之行為,究不外分擔實施之一部,自不得不負
      共同殺人之責,初判未就此點注意,遽依從犯之例論科,原
      覆判竟予以核准,實難謂非違法。
   註二:十九年上字七三六號判例  如果逆料有打架之舉動,如傷
      人結果,亦為該上訴人所預見,事前參與計謀,臨時共同到
      場,雖未下手實施,亦難免共犯之責。
   註三:十九年上字一九五六號判例  查上訴人臨時喝令,雖未動
      手,然既在場指揮,自係實施正犯,與教唆不同,原審認為
      教唆犯,以第一審認係共同正犯為不當,依刑法第四十三條
      判決,不無誤解。
   註四:二十四年上字八九○號判例  他人犯罪已決意,仍以犯罪
      意思促其實現,如就犯罪實行之方法以及實行之順序有所計
      劃,則其所計劃之事項,已構成犯罪行為之內容,直接干與
      犯罪之人,亦不過為履行該項計劃之分擔,其擔任計劃行為
      ,即與加工於犯罪之實施者初無異致,即應認為共同正犯。

相關附件

[編輯]
一、據本院刑三庭庭長陳樸生簽呈稱:「查刑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二人
  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究竟共同正犯之成立,應
  否以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為要件,司法院院字第一九○五號
  解釋:『事前與盜匪同謀,事後得贓,如係以自己犯罪之意思,推由
  他人實施,即應認為共同正犯』。院字第二○三○號解釋:『事前同
  謀,事後分贓,並於實施犯罪之際,擔任在外把風,顯係以自己犯罪
  之意思,而參與犯罪,即應認為共同正犯』。院字第二二○二號解釋
  :『來文所述警察巡長與竊盜串通窩藏贓物,並代為兜銷,如果該警
  察巡長與竊犯,係屬事前通謀,應成立刑法上竊盜共犯』。其旨趣不
  甚一致,適用時不無疑義,簽請核轉司法院釋示」等情。
二、據簽前情,理合呈請鈞院解釋示遵。

相關法條

[編輯]

中華民國刑法 第 28 條 ( 43.10.23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