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法喜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續藏經 名公法喜志  明 夏樹芳輯

法喜志序

  是冊揀歷朝名位賢哲。飽於法味者。織之成帙。為來期之明證也。蓋佛法自漢始達震旦。使震旦無載道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載道之器。有在家出家。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於此。何以見巨海一滴味具百川者哉。有雲。獅子乳。唯玻璃盞能貯。余物貯之即碎。然載道實難其人。昔法華會上。地中湧出六萬恆河沙數菩薩。同如來前自誓。於佛滅後。恆在此界。流布大法。自佛法入此。此中緇素高流。荷擔大法者。不其人乎。又孰能哉。抑且佛末後。以法藏付囑國王大臣。將非後世異見稠密。借斯名勢。方能破之耶。是則通諸家之異執。斷末世之沉惑。此帙又是一大利器也。今之才士。有未見佛書者。視之為異物。非前哲開導。起信無由。是知此帙。為來哲之明證實矣。蓋自漢晉至於宋元。耽此法味者甚眾。今但揀光明勝大。昭千古耳目者。列之。咸法喜所資。死而不亡者壽也。教中有法喜禪悅二食。食之能養法身。資慧命。究竟無盡。是諸明哲。已飽法喜者也。今同載此名身不朽。知慧命亦無盡。此帙即法喜也。能持過去慧命。能資現在慧命。能生未來慧命。真法喜歟。真法喜歟。   紫竹林 觀衡 撰

名公法喜志叙

  今夫草木。自莖目葉。自葩自實。種種色色。殊形異態。而及乎膏殘華落。總必歸根。根在則當春而茁。一歲由是。十歲由是。乃至千百歲由是。人亦一草木也。之生而死。之死而生。夫死而生者根也。法門所謂種子是也。慧根一種。雖復展轉輪迴。而衣珠自在。至寶弗失。如樹梧則梧。樹檟則檟。從其所樹。久且不易。未有樹優曇而得巨磨。樹庵羅而得惡叉聚者也。夫自古聖哲。其樹深矣。樹之最初。而要之再世彼其人。即複習曾史法申韓勒祈連耀麟閣。犯一切空有之戒。甚或絲竹寄勝。曲生埋照。蠟屐留連。金湯辨論。處身智囊。托好阿堵。於薄迦氏。不啻河漢。而究竟收拾。未有不探覺海。不窺般若門者。故或始疑而終信。或跡背而實諧。或口排而衷嗜。要於了義。十九見解。何以故。根在故也。夏君夙稟慧性。能見本來。摭自晉魏。以迄唐宋。諸知禪學者。若而人曰法喜志。志中若許詢劉溉龐蘊裴休之屬。生平為佛弟子亡論。即昌黎諫佛骨。而從游大顛。杜祁公不信佛氏。讀楞嚴而有解。曰恨得之晚。乃知從威音至今。諸騷人墨士名臣碩宰。何嘗不自祗洹中來哉。昔謂老子為摩訶迦葉。宣尼乃淨名童子。事有固然。無足訝者。知禪者不言禪。亦猶善易者不言易。故夫有法者。不有其法者也。世人弁髦五戒。土苴大三藏。而猥雲見佛。且以為盜區。且以為名利藪。此與闡提蔑隸何異。何言佛法哉。試舉是編示之。能淟然汗下。當一棒喝下種子否。   羼提居士鄒迪光撰

法喜志叙

  澄江夏孝廉。輯法喜志成。有客過余。語及之。而曰。茂卿津津禪悅。跡所採擷。率從忠孝節誼中薦取。跳不得儒家門戶何也。余曰。茂卿以儒用禪者也。非以儒為禪用者也。以儒為禪用。即儒亦化而禪。以儒用禪。即禪亦化而儒矣。此茂卿陶鑄手也。曰然則儒家擯禪何也。曰此以正學脈也。而茂卿以廣取善也。一主嚴。一主寬。兩者並行。而不悖也。曰伯升之穢焉而錄休文之阿焉錄。處道之悖敵而錄。天覺之黨焉而錄。奚取也。曰兵有法。期於克敵。不必出自孫吳也。醫有案。期於療病。不必出自盧扁也。客曰。善已。又語客曰。請為子竟其說。禪教之興。本之乘儒教之衰而入。顧其所以得久行而不廢。則又賴儒教之立也。有如土苴人倫。秕糠事物。胥天下而入於虛無寂滅之教。世道人心。且蕩然靡所主持。彼禪者流。即欲雲臥霞餐。雍容塵拂。以課其所謂向上第一諦。將焉能之。昔王仲祖劉真常。共訪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王謂何曰。卿何不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復低頭看此耶。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聞者共賞。以為佳。由此言之。茂卿之為是編。特於忠孝節誼三致意也。其深乎。其深乎。客以告茂卿。曰善。遂掇幅箋受之。而標其端。

法喜志题辞

  原夫千流萬派。莫非天一所生。滿字只言。孰是象三之外。儻能函三為一。庶幾即佛是心。爰自誕影周星。通暉漢日。鷲頭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蓮花六葉。白社同開。祇樹雙林。玄風獨暢。豈非荷持象法汲引人倫者乎。自匪利根。寧超正果。別相別名。各喝登堂之棒。說常說寂。共操入室之戈。有齊修。有單修。並擬折衝尊俎。無假觀。無空觀。願言剖破藩籬。尼師聃。聃師竺。師亦何常。墨歸揚。揚歸儒。歸斯可受。何用分門立戶。自然識路知家。總屬一因緣。乳酥流出。便說三次第。羊鹿俱無。七十二君。皆在鈞陶之內。八萬千歲。即為俄頃之間。此夏丈茂卿所為志法喜也。茂卿顯證一乘。深研三藏。謂此岸無非彼岸。法身即是報身。矧夫忠孝節義之儒。合於清淨。精微之旨。遠泝東方而下。近沿南宋以前。凡宰官居士之闡揚。小史稗家之載記。莫不徵引所出。捃摭而來。即代不數人。人不數語。而機緣交激。若掣劍光。智藏開明。旁資鞭影。振金聲於覺苑。遠寶路於詞壇。儻非標表禪宗。縷詳史籍。何以契傳燈之喻。施合轍之功乎。固知。眼裡有筋。具遊戲於花飛釧動。舌頭無骨。妙言筌於見色聞聲。寧獨破三學之中堅。抑可謂四禪之外護者矣。不佞愧臨川之翻譯。乏淨土之修持。文力無餘。天機最淺。聊藉阮瞻之語。以自附於玄晏之一言云爾。   莊嚴居士友弟吳亮書

法喜志自叙

  文始曰。一蜂至眇也。亦能游觀乎天地。一鰕至微也。亦能放肆乎大海。況人配二儀。超萬有。而可無寥廓遠大之思乎。幾世出世間。得法自在。誠往喆消遙之令圖。而亦今人曠達之玄致也。玉幾山人。有物外英豪錄。昉古參禪學道之士。匯而成編。顧繁者厖雜。簡者寂寥。譎者瑣誕。佚者掛漏。余讀未卒業。而為之四顧。為之躊躇。竊有志焉。暇日山居。橫襟睨古。於諸名公。次第採擷。一一校讎。人各具一小傳。蓋自晉魏齊梁。迄於唐宋。按以歷朝本史。或諸名公文集。或散見本傳。或錯綜於大藏傳燈語錄諸書。裒多益寡纂要鈎玄。題曰法喜志。厘為四卷。大都超絕殊勝於世外。別標一色。而又准乎人情。不違大道。砥名節則依忠孝。律進退則首清嚴。出則奮跡麒麟。垂光竹帛。處則希蹤麋鹿。照耀松蘿。或以理學開基。或以文章命世。總之遺榮履素。歸於自然。固非謬悠荒唐。恣意枯槁。作一老頭陀行徑比也。間有韜斂未盡。蕩漾猶存。或跳躍圓方。互有出入。而清言妙理。亦所亟收讀之如水鏡浮空。氷壺映座。頓令心膽澄徹。神骨清涼。躁競之意煙消。而鬱結之衷霧散。學人慾打透關頭。安身立命。舍是無繇矣。老氏有言。雖有拱譬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其茲法喜之謂乎。夫法居三寶之一。至人秀世。法所必晞。然有法法而不囿於法。譬如雪山十大弟子。胸中各具一造化。決不向如來行處投足。此所謂法法而不囿於法者也。此又法喜者。所當知也。   延陵 夏樹芳 撰

  法喜志目錄

卷一   東方曼倩  劉更生  曹子建  羊叔子  王茂弘  劉真常  陶士行  謝安石  王右軍  王武岡  剎嘉賓  王喬之  殷中軍  袁彥伯  王坦之  何次道  何幼則  謝仁祖  羅君章  孫興公  許玄度  王簡棲  王苟子  習彥威  戴安道  宋少文  張萊民  陶靖節  劉遺民  周續之  謝康樂  孟 顗  高伯恭  明僧紹  雷仲倫  王彥德  孔德璋  江文通  蕭雲英  何彥德  張孝始  范伯倫  范蔚宗  劉靈預  周彥倫  顏之推  戴仲若  謝慶緒  顏延年  何子晢  劉士光  袁景倩  王淮之  何子季  蘇 瓊

卷二   陶貞白  荀公普  劉慧斐  陸佐公  孔彥深  梁敬之  魏伯起  劉 溉  沈休文  劉彥和  崔子約  劉士湮  阮士宗  庾彥實  杜輔言  徐孝穆  徐孝克  李子約  楊越公  張士衡  孫思邈  王仲淹  褚河南  虞文懿  孔頴達  杜克明  司馬喬卿  王子安  駱賓王  武平一  宋廣平  房 管  元魯山  王右丞  張燕公  嚴挺之  李青蓮  李公度  蘇 晉  韋蘇州  李遐叔  杜子巽  陸鴻漸  李鄴侯  顏魯公  裴晉公  龐道玄  柳柳州  劉夢得  於刺史  李元賓  李習之  權載之  徐 岱  李義山  盧源一  裴 寬

卷三   白少傅  李浚之  杜彥之  韋南康  皇甫湜  韓昌黎  裴公美  丁 繁  陳 琡  崔 群  司空表聖  呂許公  李文靖  謝宗源  曾運使  查湛然  楊文公  晁文元  王文正  朱 炎  朱正裕  王中立  王 隨  富文忠  文潞公  杜祁公  範文正  尹師魯  馮當世  夏英公  李 覯  趙清獻  歐陽永叔  司馬溫公  張文定  范忠文  邵康節  王介甫  蘇端明  蘇欒城  米襄陽  文與可  程明道  呂晦叔  楊無為  晁以道  王觀文  劉元城

卷四   胡康侯  周濂溪  秦淮海  李伯時  黃魯直  吳德夫  江民表  陳忠肅  李漢老  韓子蒼  呂居仁  張無盡  趙郡王  王以寧  潘待制  徐師川  楊龜山  張魏公  胡致堂  張文忠  王龜齡  游定夫  於 憲  朱晦庵  馮躋川  陸放翁  王龍舒  張南軒  尤遂初  吳明可  葉水心  真西山  錢公相  劉後村  陸省庵  范致虛  吳履齋  饒德操  劉中明  劉經臣  戴道純  楊 圭  李端願  高世則  趙松雪  黃晉卿  顧仲英  楊鐵崖

  法喜志目錄(終)

  

  法喜志卷一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窹斗居士 馮 定 閱

  東方曼倩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武帝朝上書稱旨。待詔金馬門。時有正諫法言以為滑稽之雄。元狩三年。帝鑿昆明池得黑灰。以問方朔。朔曰。可問西域胡道人。時梵僧摩騰至。因問之。騰曰。此劫灰也。

  劉更生

  劉向。字子政。一名更生。年十二。隨父任為輦郎。獻賦頌數十篇。成帝時為光祿大夫。以趙後淫亂着列女傳。以王氏權太盛作洪範五行傳。上欲用為九卿。數為王氏所持。居列大夫三十餘年。向嘗校書天祿閣。青藜夜照。往往多見佛書。其着列仙傳雲。吾披檢藏經。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以下迄於今。得仙道者一百四十九人。其七十四人乃見佛經。

  曹子建

  曹植。字子建。操次子。十歲善屬文。誦詩書十餘萬言。邯鄲淳見而駭嘆。稱為天人。植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游魚山。聞有聲特異。清揚哀婉。因仿其聲為梵唄。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植在日不甚信黃老。着辨道論見意。今載藏經中弘明集。

  羊叔子

  羊祜。字叔子。平陽人。累遷尚書在僕射。吳陸抗嘗稱其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祜方五歲。令乳母於鄰家李氏桑樹下探取金環。李氏驚曰。此亡兒所失。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日供武當山寺。有問其故。祜曰。前身過多。賴造此寺故獲中濟。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

  王茂弘

  王導。字茂弘。琅琊人。官太傅。封始興公。僧人吉友游建康。善說梵唄。導見之曰。我輩人也。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桓彝。皆造門結納。名籍公卿間。吉友嘗對導解帶盤薄。尚書卞望之適至。友正容肅然。人問其故。對曰。王公風期鑒人。卞令范度格物。吾吾當以是應之耳。

  劉真常

  劉惔。字真常。沛人。少清遠。家貧晏如。王導深器之。累遷丹陽尹。時竺法深道徽高扇。譽播山東。惔常為其弟子。一日法深在簡文坐。惔問道人何以游朱門。深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

  陶士行

  陶侃。字士行。鄱陽人。初為廣州刺史。有漁於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寺嘗經火而像屋無恙。其後侃武昌。使人迎之。十輩不能舉。既而叢力致之舟。舟輒沒。遂失其像。時謠曰。侃惟劍雄。像以神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公創寺。心祈之。於是像泠然自至。

  謝安石

  謝安。字安石。陽夏人。少有時名。朝命敦逼皆不就。年四十餘始應命。出為征西司馬。太元中加太保。居東山。時與支遁許詢為山水之游。嘗詔遁入禁中。講經多會宗遺文。為守文者所[怡-台+(陋-(阿-可))]。安聞而嘆曰。此九方[(栗-木+土)*ㄆ]之相馬。略玄黃而取神駿也。太和二年。遁辭闕還山。詔建沃州寺以居之。時安守吳興。以書抵遁曰。思君積日。計辰傾馳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惟遲君一來。以晤言消之。一日千載也。

  王右軍

  王羲之。字逸少。導從子。以骨鯁稱。起家秘書郎。後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咸康六年於廬山建歸宗寺。請西天達磨多羅居之。羲之在會稽。聞支遁名未之信。後遁還剡。羲之詣遁觀其風力。謂曰逍遙可得聞乎。遁作數千言。羲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王武岡

  王謐。字雅遠。官司徒。嘗與遠公書曰。身年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既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由此而推。復何羨於遐齡耶。人皆稱公善誘。

  郗嘉賓

  郗超。字嘉賓。山陽人。少有曠世之度。標誌慕佛。加好行檀。喜隱遁。聞拂衣者必為起屋具器用遺之。支道林每謂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甚重之。為桓溫府掾。超問謝安曰。支遁所談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才得其半耳。又問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辨論。恐當抗衡超拔淵源。殷有慚德。後與親舊書雲。支公神理所通。玄挺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超嘗着五戒文。已行五戒。更修歲月齋戒。迎中而食。既中之後。美味甘香一不得嘗。

  王喬之

  王喬之。琅琊人。有念佛三昧詩曰。妙用在茲。涉有覽無。神由昧徹。識以照粗。精微自引。因功本虛。泯彼三觀。思轉豪余。又曰。嘅自一生。夙之慧識。托崇淵人。庶藉冥力。思轉豪功。在深不測。至哉之念。注心西極。

  殷中軍

  殷浩。字深源。以佛經未了。遣人迓支公。支欲往。右軍曰。淵源思致淵富。故未易當。

  袁彥伯

  袁宏。字彥伯。陽夏人。自少有逸才。謝安輩甚重之。累官至東陽郡太守。所着詠史詩及東征等賦。為時盛傳。嘗着漢紀雲。西域天竺有佛道焉。變化無所不入。故能通萬物而大濟群生。漢明帝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圖其像而還。有經數千卷。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俗士目之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臣視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晉陽人。寧康中遷中書令。領丹陽尹。時桓溫移晉祚。坦之與謝安同心匡輔。卒安社稷。與支道林相友善。道林嘗造即色論曰。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論成以示坦之。坦之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何次道

  何充。字次道。廬江潛人。風韻閒雅。少以文義見稱。王導與庾亮並言於成帝曰。何充器局方槩有萬夫之望。臣死之日願引充內侍。則社稷無虞矣。及導卒。遂參錄尚書事。推能用功。不樹私恩。世甚重之。充性喜釋氏。時庾氷以元舅輔政。奏沙門應盡禮王者。充等議不應致拜。乃上奏曰。武皇以盛明革命。明帝以聰聖玄覽。豈此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疏三上。氷議遂寢。

  何幼則

  何准。字幼則。充之弟。高尚寡慾。州府交辟不就。初充為驃騎將軍。勸令仕。准曰。第五之名。何減驃騎。充居宰輔。權傾一時。而准散帶衡門。不及人事。惟焚香誦經而已。其女為穆皇后。

  謝仁祖

  謝尚。字仁祖。鯤之子。仕晉為鎮西將軍。尚嘗夢其父曰。西南有氣至。當者必死。汝宜建塔造寺可禳之。若未暇。可於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可擬之。尚寤遂刻小塔於杖頭。後果有異氣自天而下。直衝尚家。尚以杖頭指之。氣即回散。闔門獲全。尚於永和四年舍宅造寺。名莊嚴。

  羅君章

  羅含。字君章。耒陽人。少時嘗晝臥。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其口。自此藻思日新。仕為江夏從事。太守謝尚曰。可謂湘中之琳琅。讀書好佛。着更生論曰。世皆悲合之必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今談者徒雲。向我非今我。而不知今我即昔我耳。達觀者以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

  孫興公

  孫綽。字興公。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初隱會稽。放情山水。作遂初賦以見志。支道林問綽曰。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志。弟子早已服膺。然一詠一吟。許將生面。嘗作天台賦示友人范榮期曰。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每至佳句。輙雲應是我輩語。哀帝時為着作郎。撰喻道論左袒佛氏。內典中諸所撰述。俱見弘明等集。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不徒文雅而已。

  許玄度

  許詢。字玄度。高陽人。魏中領軍允曾孫也。澡心學佛。江左諸公卿翕然仰慕。簡文帝高其風。每月夜必造焉。清言妙理。至其亹亹。簡文不覺前席。劉真長為時譚宗。與詢結清言友。每謂人曰。清風朗月。何嘗不思玄度。與支遁講維摩經。詢發一難。眾謂遁不能通。遁通一義。眾謂詢無以難。詢嘗以會稽永興居為崇化寺。建塔四層。

  王簡棲

  王巾。字簡棲。琅琊人。有學業。為齊錄事參軍。作頭陀寺碑。文精理造。

  王苟子

  王修。字苟子。僧意在瓦官寺中。苟子與共語。使其唱理。意謂王曰。聖人有情否。王曰無。曰聖人如柱耶。王曰如壽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曰。誰運聖人耶。

  習彥威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章着稱。着晉漢春秋凡五十四卷。晉桓溫闢為從事。累遷別駕。時有沙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比至荊州。與習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習嘗與道安書曰。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宗虛者悟無常之旨。存有者達外身之權。若慶雲東徂。摩尼回耀。雨甘露於豐草。植旃檀於江湄。庶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逸響。重盪濯於一代矣。

  戴安道

  戴逵。字安道。譙郡人。性高潔。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遣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能為王門伶人。王子猷過訪。至雪夜乘舟。孝武時累征不就。嘗欲造無量壽佛。積思三年。刻雕方就。迎置山陰靈寶寺。郗超見而作禮。撮香在手。勃然煙上。極目雲表。眾皆嘆其神異。

  宗少文

  宗炳。字少文。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岳。慨焉有尚平之志。因疾還江陵。嘆曰名山恐難徧睹。惟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圖之於室。每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劉裕領荊州。闢為主簿。答曰。吾棲丘飲谷三十年矣。豈可作王門折腰吏耶。乃入廬山築室。專修業。嘗着明佛論。

  張萊民

  張野。字萊民。居潯陽柴桑。與陶淵明有婚姻之契。學兼華梵。累征不就。庾悅以其貧。征為散騎常侍。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屈志就祿。非吾志也。乃入廬山。依遠公研味釋典。

  陶靖節

  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為彭澤令。之官八十日即解印去。賦歸去來辭。及宋受禪居柴桑。門前植五株柳。因以五柳自號焉。閒靜寡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欣然有喜。常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以行。時遠公為西方之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我飲即往。許之。遂造焉。嘗着搜神記。多載佛之靈驗。

  劉遺民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聞。才操自負。不委氣於時俗。雖寒餓在己。威福當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謐。丞相栢玄。侍中謝琨。大尉劉裕。後先引薦。程之力辭。乃之匡山托於遠公。遠曰。官祿巍巍。何以不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相虧。普室無盤石之固。物情有迭卵之危。吾何為哉。遠然其說。深加器厚。太尉亦以其志不可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居山十五年。修念佛三昧。嘗於定中見佛光照地。作黃金色。又有摩頂授衣之異。若遺民者。真可謂妙觀大儀。啟心真照。飄靈衣於八極。沉香風以窮年。於遠公之誓辭。庶幾無負矣。蓮社與盟凡一百二十三人。

  周續之

  周續之。字通祖。雁門人。年十二。受業於范寧。通五經五緯。號十經。世稱為顏子。既而入廬山。事沙門慧遠。布衣蔬食。終身不娶。與劉遺民陶靖節。號潯陽三隱。

  謝康樂

  謝靈運。玄之孫。家於上虞。少好學。博覽群藉。文章稱江左第一。仕宋為永嘉太守。襲祖父封爵。故世稱康樂。靈運負才傲世。至廬山見遠公。肅然心服。即寺築台。譯涅盤經三十六卷。嘗撰佛贊曰。惟此大覺。因心則靈。垢盡智照。數極慧明。三達非我。一援群生。理粗心行。道絕形聲。菩薩贊曰。若人仰宗。發性遺慮。以定養慧。和理斯附。爰初四等。終然小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緣覺聲聞贊曰。厭苦情多。無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寶。誘以涅盤。救爾衰老。肇元三事。翻成一道。

  孟顗

  孟顗。仕宋為會稽太守。奉佛精懇。謝靈運嘲之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深恨此語。然而事佛彌加抗厲。

  高伯恭

  高允。字伯恭。渤海蓨人。少有奇度。崔宏異之曰。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仕魏累官中書令。爵咸陽公。允雖寵貴。家貧自如。武帝嘗幸其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廚中豉菜而已。帝曰。古之清貧有如此乎。賜帛五百疋。粟千斛。嘗撰鹿苑賦。與曇始法師傳。文甚精采。年九十八無疾而終。

  明僧紹

  明紹。字承烈。平原鬲人。明經隱居。自號平原居士。齊高帝欲就見之。時明紹方依遠公居定林寺。遠公問紹曰。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紹曰。山藪之人。正當鑿壞以遁。若辭不獲。便當依戴公故事。高帝知其意不可屈。遣人賜以竹根如意。及筍籜冠。宋泰始中嘗游攝山。野老諫曰。山多猛虎毒蛇。所以久絕行跡。紹曰。毒中之毒。無過三毒。忠信可踏水火。猛虎亦何能為。乃結茅茨廿許年。不事人世。嘗與法度禪師講無量壽經。夜見金光照室。

  雷仲倫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人。隱退不受徵辟。入遠公蓮社。立館東林之側。及遠公亡。與子侄書曰。吾托業廬山。事釋和尚三十年。淵匠既傾。良朋亦喪。及今未耄。尚可勵志西歸。自今已往。勿以家務相聞。

  王彥德

  王玄謨。字彥德。祁縣人。素奉佛。嘗舉兵伐魏。玄謨為寧朔將軍。受輔國蕭斌節制。玄謨失律當斬。沈慶之因諫曰。佛狸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謨將見殺。以觀音示夢得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年八十二卒。

  孔德璋

  孔穉珪。字德璋。會稽人。風韻清颯。好文詠。太守王僧虔見而重之。引為主簿。與江淹對掌辭筆。嘗答蕭子良疏曰。民早奉提拂之仁。深蒙弘引之訓。至於大覺明教。般若正源。使民六滯頓祛。五情方勖。回心頂禮。霍然大悟。

  江文通

  江淹。字文通。考城人。少孤。採薪以養母。仕齊累官御史中丞。彈劾不避貴近。風采肅然。後封醴陵侯。以詩賦顯。嘗着無為論曰。吾聞大人降跡。廣樹慈悲。破生死之樊籠。登涅盤之彼岸。闡二乘以誘物。去諸相以歸真。有智者不見其去來。有心者莫知其終始。湛然常住。永絕殊途。

  蕭雲英

  蕭子良。字雲英。敦義愛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及卒。饋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給其薪。與文慧太子並精佛理。而子良每招致名僧講諸佛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為眾僧賦食行水。子良嘗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因着淨住子二十卷。淨住者即梵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范伯倫

  范泰。字伯倫。順陽人。仕劉宋為中書郎。繼領國子祭酒。少帝在位多失。數上封事苦諫。博覽篇籍。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建祇洹精舍。

  范蔚宗

  范曄。字蔚宗。伯倫之子。仕宋為秘書丞。撰東漢書。有西域論曰。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張騫但着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惟列其奉浮屠不殺伐。而精文善導之功靡所傳述。予聞之。其國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跡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

  何彥德

  何尚之。字彥德。宋文帝時為侍中。帝嘗謂尚之曰。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在濟俗。若求性靈真要。必以佛理為指南。近見顏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黑白論。並明至理。開獎人意。若率土皆淳此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達許詢。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稟志歸依。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此明旨所謂坐致太平者也。時羊元保進曰。此談非臣所與聞。竊謂秦楚強兵。孫吳吞併。將無取於此也。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息。貴仁德則兵氣消。以孫吳為志。動期吞併。則將無取乎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已哉。帝悅曰。釋門之有卿。猶孔門之有季路。惡言不入於耳也。

  張孝始

  張元。字孝始。河北萬城人。年十六。其祖喪明。元憂泣。晝夜經行以祈福佑。復誦藥師經。至盲者得視之語。遂請七僧燃七層燈。轉讀是經七晝夜。每日行道祝曰。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並施法界。乞祖目還明。元求代暗。是夜夢。一神僧以金篦刮其祖目。三日遂瘥。

  劉靈預

  劉虬。字靈預涅陽人。抗節好學。宋太始中為當陽令。後徙居江陵。竟陵王累辟不就。報書曰。暢餘音於山澤。托暮情於魚鳥。遂斷谷餌朮。麻衣草履。長齋禮誦。六時不缺。注華嚴法華二經。

  周彥倫

  周顒。子彥倫。建康人。顒於鍾山西立隱舍。清貧寡慾。終日長蔬。王儉問曰。山中何所食。顒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後應詔出仕。累官國子博士。明帝頗好玄理。而所為多慘毒。顒不為顯諫。輙誦經中因緣罪福之事。帝亦為之少止。太子嘗問顒卿精何如胤。顒曰三塗八難。共所未免。然各有累。太子曰其累伊何。顒曰周妻何肉。顒嘗建山茨寺於鍾山。今草堂寺是也。

  顏之推

  顏之推。字子分。西魏武平中為黃門侍郎。舉家蔬食。深崇佛教。有顏氏家訓行於世。其歸心篇曰。神仙之事。頗為虛放。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勸汝曹學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歸心。勿生輕慢。其間妙旨具於經論。不復於此贊述。

  戴仲若

  戴顒。字仲若。逵之子。才巧如其父。江夷嘗托顒造觀音像。積年未成。夜夢神曰。江夷與觀音機緣未契。可改為彌勒。顒即馳報而夷書已至。俱於此夕感夢。觸手成妙像。今在會稽龍華寺。顒超逸多風。以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桐廬復多名山。故復居桐廬。己又愛吳下佳山水。復游吳下。吳中好事者。共為築室。至聚石開澗以居之。嘗着逍遙論。注禮中庸篇。永初嘉中累征不就。

  謝慶緒

  謝敷。字慶緒。會稽人。崇信釋氏。初入太平山中十餘年。以長齋供佛為業。招引同事化導不倦。以母老還南山若耶中。內史郗愔表薦之。征博士不就。郗尚書嘗曰。謝慶緒識見雖不絕人。可以累心處都盡。

  顏延年

  顏延之。字延年。琅琊人。官至太常卿。居身清約。不營財利。子竣既貴重。權傾一朝。凡所資供。延之一無所受。宅宇如舊。見竣起宅。謂曰。善為之。無令後人笑汝拙也。釋慧亮過江。止何園寺。講蓮花大小品十地等。延之眷德流連。每嘆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聲於後。清言妙緒。將絕復興。

  何子皙

  何點。字子皙。偃之子。尚之孫。點明目秀眉。容貌方雅。不以門戶自矜。或駕柴車。或躡草履。隨意所適必醉歸。人謂之通隱。梁武帝賜以鹿皮巾召見。引入華林園。詔拜常侍。點以手捋帝須曰。乃欲臣老子耶。遂辭去。一時名士如陳郡謝瀹。吳國張融。會稽孔德璋為莫逆友。點門世信佛。以會稽山多靈異往游焉。居若耶山雲門寺。兄求弟胤。並從棲遁。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求為東山。

  劉士光

  劉歊。字士光。平原人。奉母兄以孝弟聞。母每病夢歊進藥。翌日有問。弟劉吁常戴穀皮巾。披衲衣。每游山山澤。留連忘返。吁善玄言。尤精釋典。與兄歊聽講鍾山。因共卜築有終焉之志。歊所着有革終論。以為形之於神。逆旅之館耳。既死神去。館乃速朽。世稱其達。卒諡貞節先生。

  袁景倩

  袁粲。字景倩。幼孤好讀書。及長有風操。嘗着妙德先生傳。仕宋累官尚書左僕射。出鎮石頭城。為劉僧靜所殺。子最以身衛父俱死。粲語最曰。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逸士顧歡偏主道教。粲為論以駁之。謂孔老教俗為本。釋氏出世為宗。發軫既殊。其歸亦異。又仙道以變形為尚。泥洹以陶神為先。變形者。白首窮玄。而未能無死。陶神者。塵惑日損。而湛然常住。

  王淮之

  王淮之。字元會。琅琊人。世尚儒業。不信佛法。常謂身神俱滅。寧有三世耶。元嘉中為丹陽令。病絕少蘇。時建康令賀道力省疾。淮之語道力曰。身死神存。始知釋教不虛。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論不爾。今何見而輙異之耶。淮之斂容答雲。神實不盡。佛氏不可不信。語訖而終。

  何子季

  何胤。字子季。少好學。師事沛國劉巘。受易及禮記毛詩。時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仕齊為建安太守。每伏臘放囚還家。依期而返。胤嘗與門人議蔬食。門人上疏曰。變之大者無如死生。死生之所重無踰性命。性命之於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賒。如雲一往一來生死常事。則傷心之慘行亦自及。胤之末年遂絕血味。

  蘇瓊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為清河太守。郡父老嘗獻瓜二頭。瓊置梁上終不割。性喜禪理。有沙門入謁。意欲征債。瓊竟日與之談玄。沙門無從啟口。弟子問故。沙門曰。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雲間去。何由得論地上事耶。遂焚其券。

  法喜志卷一   法喜志卷二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陶貞白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人。母霍氏。夢天人手執香爐降其家。有娠生弘景。宋末為諸王侍讀。齊永明中脫朝衣掛神武門。上表辭祿。公卿祖征虜亭。供張甚盛。朝野榮之。止句曲華陽洞天。築危樓三層自處其上。百應遂絕。間一聽吹笙而已。庭院皆植松。每一聽松風。欣然自樂。與梁武帝有布衣舊。即位後手詔召之。弘景畫兩牛。一散放水草。一着金絡頭紖而策之。帝笑曰。此何減莊生龜臾尾耶。乃罷不復征。而朝家大事無不取決。帝每得弘景書。必焚香盥讀。尚書令沈約以下。皆屏師資之敬。時謂山中宰相。嘗建菩薩白塔於三茅山。又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乃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臨終不用沐浴。以大袈裟覆衾上。弟子遵之。年八十五。諡貞白先生。

  荀公普

  荀勖。字公普。武帝朝領秘書監。得汲郡冢中竹書。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秘書。自中書遷尚書令。人賀之。曰奪我鳳凰池。諸君何賀耶。泰始二年。勖於洛下造金像佛菩薩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競集瞻禮。

  劉慧斐

  劉慧斐。字宣文。彭城人。博學工文辭。起家梁安成王參軍。隱居東林寺。自構一小園名離垢。時人因稱為離垢先生。與張孝秀同游。相得甚歡。論者謂遠法師後將二百年。方有張劉之盛。

  陸佐公

  陸倕。字佐公。少勤學。善屬文。永明中。同謝眺等八人。並以文學親侍。累遷給事黃門侍郎。天監初。與劉孝綽。為龍門之游。嘗撰志公塔銘曰。緒胄莫詳。邑居罕見。譬彼湧出。猶如空現。言無成則。服匪恆倫。坐亡立在。折體分神。動足牆立。發言風偃。徒識靈奇。莫究深淺。

  孔彥深

  孔淳之。字彥深。居會稽剡縣。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窮其幽峻。嘗游山遇沙門法崇。因留共上。遂停三載。因指法崇嘆曰。緬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傾蓋於茲。不覺老之將至也。會稽太守謝方明苦要之不能致。使謂曰。苟不入吾郡。何為入吾郭。淳之笑曰。潛游者不識其水。巢棲者非辨其林。飛沉所至。何問其主。元嘉初征為散騎侍郎不就。

  梁敬之

  梁肅。字敬之。以文辭清麗擢太子校書郎。修國史。累官翰林學士。學天台教於荊溪禪師。深得法要。以止觀文義弘博。覽者廢日。乃刪定為六卷行於世。有天台禪林寺碑。天台止觀統例。智者禪師傳論。

  魏伯起

  魏收。字伯起。少機警。能屬文。北齊受禪。詔冊諸文及魏史。皆收所撰。官至尚書左僕射。諡文貞。其撰魏書佛老志曰。生生之類。三世神識嘗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報應。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典數形。澡煉神明。乃至無生而得佛道。其言三歸五戒。六道受生。六度進行。及佛真應。不生不滅。舍利塔廟。教化流廣之義。最為深密。

  劉溉

  劉溉。彥之曾孫。為建安太守。故人任昉以詩寄溉求一衫。溉撿槖中無可贈者。答曰。予衣本百結。閩鄉徒八蠶。官至吏部尚書。家居蔬食。虛室草床。傍無姬侍。朝夕從僧禮誦。武帝為月致三齋。所得俸祿皆充蔣山二寺。及卒。顏色如生。屈二指而逝。

  沈休文

  沈約。字休文。婺州東陽人。少為書生。名聞一時。以風流見稱。而肌體清癯。時謂沈郎腰瘦。嘗出新意撰聲律以革古詩。後世取則。號曰四聲。立宅郊阜。作郊居賦以自敘。仕至尚書僕射。休文於佛理甚精。着中食論一卷。謂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醲。皆使心神昏亂。而甘芳沉溺。為累甚切。以往古諸佛過中不餐。推此晚食並置中前。自中之後。清虛無事。念慮自簡。在始未專。在久自習。此誠遣累之筌罤。適道之捷徑也。

  劉彥和

  劉勰。字彥和。東筦人。雅為太子照明所重。撰文心雕龍五十篇。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裕。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而為之敘。定林寺藏經。即其銓次也。中書令沈約絕重其文。常置几案間。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須自誓。帝嘉之。賜法名慧地。

  崔子約

  崔子約。五歲喪父。不肯食肉。後喪居喪。哀毀骨立。兄子度死。百日不入房。長八尺余。姿神儶異。為平原公開府祭酒。與兄子瞻俱詣晉陽。寄居佛寺。瞻長於子約二歲。每退朝久立。子約憑几對之。二人風華郁然。諸沙門竊窺之。以為二天人也。

  劉士湮

  劉霽。字士湮。性至孝。十四居父憂。每哭輙嘔血。家貧與弟歊立志勤學。博涉多通。梁天監中。歷位西昌海鹽令。母明氏寢疾。泣誦觀音數萬徧。母病得瘥。及卒。廬墓哀號。白鶴雙翔其側。所着有釋俗語八卷。

  元士宗

  阮孝緒。字士宗。陳留人。父彥之。宋太尉從事中郎。孝緒年十三。通五經大旨。十六丁家難。入鐘山聽講。母有疾。緒在席心驚而歸。合藥鬚生人參。入山采求未獲。忽一鹿在前。心異之。至鹿息處果得人參。藥成。母疾隨愈。尚書令王晏來候之。緒惡其人。穿籬而遁。及晏被誅。以非黨獲免。嘗以鹿林為精舍。環以林池。杜絕交遊。世罕得而見之。御史中丞任昉欲見。輙望廬而返。乃指鹿林謂其兄曰。其室則邇。其人甚遠。繇是朝貴絕於造請。唯與斐子野交好。天監末累召不赴。曰若麇麚盡可參馭。何以異乎騄驥哉。嘗着七錄載內外圖書。其六曰佛法錄。既卒。門人諡曰文貞處士。

  庾彥實

  庾詵。字彥實。新野人。幼聰警。經史百氏無不該綜。性嗜林泉。蔬食布衣。不事生業。普通間召為黃門侍郎不就。晚年遵釋教。宅內建道場。六時禮誦。卒諡貞節先生。

  杜輔言

  杜[弓*丙*弓]。字輔言。中山人。幼聰敏。家貧無書。寄郡學受業。為時輩所推。魏孝明初。除太學博士。入北齊。為神武高歡奉使西魏。魏帝見之九龍殿。曰卿精於學佛。聊問經中佛性法性。為同為異。[弓*丙*弓]曰止是一理。又問曰說者皆妄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弓*丙*弓]曰。在寬成寬。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狹非寬。帝曰。既言成寬成狹。何得非狹非寬。[弓*丙*弓]曰。若言是寬。則不能成狹。若言是狹。亦不能為寬。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所成雖異。能成則一。帝稱善。

  徐孝穆

  徐陵。字孝穆。剡人。仕梁為散騎常侍。及候景宼梁。父士秀被圍。陵蔬食布衣。皇皇然若居哀恤。使齊還。除御史中丞。時安成王頊為司空。權傾朝野。大臣莫敢言。陵劾奏之。朝野肅然。累官太子少傅。陵八歲能屬文。沙門寶志摩其頂曰。此天上石麒麟也。嘗聽智者講經。因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墜三塗。三人中托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後至唐貞觀間。生縉雲朱家。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曰。少年何意欲違昔誓。因示其五願。遂感悟不復還家。即往天台國清寺。投章安法師咨受心要。證法華三昧。號智威。

  徐孝克

  徐孝克。陵之弟。性孝。通五經善屬文。梁太清中起家博士。候景亂。歲飢。孝克養母。饘粥不能給。乃剃髮為沙門。乞食以給。後旌於朝。高宗召為祭酒。每侍宴取珍果。還以遺母。高宗嗟嘆。勑所司餉其母。方克托缽時。有神僧印度。號法整。

  李子約

  李士謙。字子約。平棘人。幼孤事母孝。其伯父瑒稱曰。此吾家曾子也。宗黨豪盛。士謙獨舍宅為寺。兢兢儉素。不御酒肉。隋有天下。畢志不仕。嘗有粟千石以貸鄉人。值歲祲。對眾焚券。不責其償。明年又大飢。士謙罄竭家資。糜粥施藥。鄉人全活者萬計。或謂之曰。子多陰德。後必昌大。士謙曰。陰德猶耳鳴。已自知之。人無知者。子今已知。何足為德。士謙善談玄理。嘗有客在座。不信佛家報應之說。士謙諭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非休咎之應耶。至若[魚*糹]為黃態。杜宇為鶗鴂。褒君為龍。牛哀為虎。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鄧艾為牛。徐伯為魚。羊祜前身李子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客曰。邢子才雲。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櫟。仆以為然。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造。木豈有心乎。客不能難。

  楊越公

  楊素。字處道。華陰人。奇策高文。為一時之傑。累官上柱國。封越國公。雅重佛法。造光明寺。又於華岳造思覺寺。嘗行道院。觀壁間畫像。道士曰。此老子化胡成佛圖。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變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且老子安用化胡為佛。何不化胡為道。道流不能對。

  張士衡

  張士衡。樂壽人。九歲喪母。哀毀渝制。隋末兵起。諸儒廢學。士衡復講教鄉里。太子承乾迎致。謁太宗。推崇賢館學士。太子問事佛營福。其應如何。對曰。事佛在清淨仁恕。如貪惏驕虛。雖傾財事之。無損於禍。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為君明。為臣忠。為子孝。則福祚永。反是則禍至矣。時太子有逆志。故因對以箴之。

  孫思邈

  孫思邈。華原人。幼聰慧。日記萬言。獨狐信異之曰。聖童也。善老莊。兼通陰陽。推步醫藥。於釋典無所不究。居太白山。隋文帝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召至京師。時已老。欲官之不受。竟稱疾還山。嘗手寫華嚴經。太宗問邈曰。何經為大。對曰。華嚴經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八十卷反為大乎。對曰。華嚴法界具一切門。於一切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華嚴之一門耳。帝悟。從是受持。盧照鄰嘗稱之雲。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

  王仲淹

  王通。字仲淹。龍門人。既冠。慨然有弘濟蒼生之志。西遊長安。上太平十二策不見用。作東征之歌以歸。乃讀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門人自遠而至者。京兆杜如晦。趙郡李靖。河東薜收。中山賈瓊。清河房元齡。巨鹿魏徵。太原王珪溫彥博。咸稱北面受王佐之道。大業十三年有疾。聞煬帝被害。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將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也。命也。遂卒。嘗為中說以擬論語。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孔子之罪也。玄虛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皋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或問佛。文中子曰。聖人也。曰其教如何。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

  褚河南

  褚遂良。字登善。錢塘人。貞觀二十二年。太宗宣玄奘法師譯經流布。遂良入奏曰。佛教沖玄。天人莫測。言本則甚深。語門則難入。陛下擁護五乘。建立三寶。當叔葉而秀質。間千載而挺生。陟重險以求經。履危塗而訪道。見珍異俗。具獲真文。歸國翻宣。若庵摩之始脫。精文奧義。猶金口之新開。況天慈廣遠。使布九州。蠢黔黎。俱餐妙法。臣等億劫難逢。不勝欣幸。遂良博涉文史。工楷隸。歷官諫議大夫。兼起居注。太宗曰。朕有不善。卿亦記耶。對曰。臣職在載筆。君舉必書。後受顧命輔高宗。遷尚書右僕射。高宗欲立武后。遂良力諫不納。乃置笏殿陛。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歸田裡。其忠鯁若此。

  虞文懿

  虞世南。字伯施。姚江人。貞觀中。弘文館學士。圖形凌煙閣。世南崇信佛事。嘗撰疏曰。弟子早年忽遇重患。許設千人齋。今謹於道場供千僧蔬食。以其願力。希生生世世常無病惱。七世久遠。六道冤親。並同今願。後世南卒。帝手勑魏王泰曰。世南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未幾。賦往代興亡詩一篇。輙嘆息曰。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朕此詩將何所示。令褚遂良持詣世南靈帳。讀畢焚之。冀其神識感悟焉。明年。夢世南進讜言有如平生。因下詔曰。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純備。志存忠益。奄從物化。良用悲傷。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佛像一軀以資冥福。以申朕思舊之意。

  孔頴達

  孔頴達。字仲達。作五經正義。太宗朝。累官國子祭酒。時釋慧淨。與道士蔡晃談義。晃屢被摧折。頴達心存道黨。謂慧淨曰。佛家無諍。法師何以屢構斯難。慧淨答曰。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謂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難破我。即是不平。何謂平等。佛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矣。顧今亦爾。以淨之諍。破彼之諍。彼得無諍。即淨無諍也。

  杜克明

  杜如晦。字克明。杜陵人。英邁善斷。有王佐才。太宗即位。進右僕射。與房玄齡共筦國政。尊元琬法師之道。嘗詢要法。臨終召琬。願為世世之師。

  司馬喬卿

  司馬喬卿。河內人。官大理司直。天性純謹。有至行。永徽中為揚州司戶曹。丁母憂。居喪骨立。刺血寫金剛經。未幾於廬墓生芝草二莖。長尺有八寸。綠莖朱蓋。日瀝汁一升。食味甘如蜜。取而復生。喬卿同僚數人並目睹其事。

  王子安

  王勃。字子安。龍門人。六歲善文辭。麟德初對策高第。授朝散郎。數獻策闕下。兄勔劇皆第進士。有才名。林易簡稱為三珠樹。勃嘗撰釋迦畫像記。維摩畫像碑。如來成道記。皆精金美王。豐贍周詳。

  駱賓王

  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后朝。數上疏言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徐敬業討亂。賓王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罪。敬業敗。賓王亡去不知所之。當是時。狄仁傑委曲以圖大功。徐敬業慷慨以申大義。而賓王則佐佑敬業者也。或者乃謂敬業反。賓王被誅。謬矣。太平廣記載之甚詳。按。記雲。唐考功員外郎宋之問。以事累貶黜。放歸江南。游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散步。因賦詩曰。鷲嶺郁岩嶢。龍宮鎖寂寥。第二聯沈吟未就。有老僧點長命燈。坐大禪床。應聲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淛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遂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氷輕葉未雕。待入天台路。看予度石橋。僧所贈句乃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之問詰之。答曰。當徐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渠魁。罪且不測。因求類二人者函首以獻。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徧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當時雖敗。且以興復唐朝為名。故世多憐而脫之。

  武平一

  武甄。太原人。通春秋。工文辭。武后時畏禍。隱嵩山修浮屠。屢召不應。中宗時。拜修文館學士。

  宋廣平

  宋璟。字廣平。南和人。耿介有大節。風度凝遠。武后時為鳳閣舍人。每遇事直言。不顧身之利害。玄宗時拜相。清政平刑以持天下之正。中興賢相。璟為首稱。公方為廣州刺史。入曹溪禮六祖塔。誓曰。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師。祈一祥瑞。言訖。異香襲人。甘傾注。璟喜躍賦詩而去。

  房管

  房管。字以律。玄宗朝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初為桐廬令。邢真人和璞嘗過訪。管攜之野步。過一廢寺。松竹蕭森。和璞坐其下。以杖叩地。令侍者掘數尺。得一瓶子。瓶中皆婁師德與永公書。和璞謂管曰。省此否。蓋永公即管之前身也。父即房融。聰慧好佛。武后時以諫議大夫同平章事。值天竺僧般剌密諦持楞嚴經梵本至。融譯書而筆授之。後流欽州。

  元魯山

  元德秀。字紫芝。少孤事母孝。舉進士。擢魯山令。秩滿駕柴車而去。天下高其行。遂以魯山稱之。母亡廬墓。刺血寫經。卒諡文行先生。元結哭之曰。公生六十年。未嘗識女色。未嘗有十畝之地。未嘗完布帛而衣。未嘗具五味而食。吾哀之者。以戒荒淫貪佞。紈綺梁肉之徒耳。房管亦嘗嘆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王右丞

  王維。字摩詰。開元中右拾遺監察御史。天寶末拜給事中。歷官尚書右丞。與弟縉皆篤志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與道友斐迪浮舟往來。彈琴嘯詠。留連終日。母喪柴毀骨立。上表於朝。請以輞川地為佛寺。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譚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座。一以禪誦為業。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處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屬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嘗作能禪師碑雲。無有可舍。是達有源。無空可住。是知空本。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

  張燕公

  張說。字道濟。洛陽人。開元中為中書令。封燕國公。朝延有大着述多出其手。雅好釋典。於鄎國公主碑。手寫金字梵經。嘗問法要於神秀禪師。師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後着般若心經略曰。萬行起於心。三乘歸於一。知心無所得是真得。是一無不通是圓通。後為湘州刺史河北道觀察使。勤恤民隱有惠政。

  嚴挺之

  嚴挺之。名浚。以字行。華陰人。姿質軒秀。重交遊許與。生死不易。張九齡雅知之。每曰嚴大勁苦。舉進士。累登顯用。天下引領望其為相。帝亦知其賢。欲遂相之。晚為李林甫所抑。鬱郁不得志。至是豫為墓誌曰。天寶元年。挺之自絳州刺史抗疏。陳乞天恩。養疾歸間。兼授太子詹事。前後歷三十五官。春秋七十。無所展用。為上士所悲。今年九月。寢疾於洛陽之私第。擬卜地於大照和上塔次之西。自分盡忠事上。叨載國史。勉拙從事。或布人謠。陵谷可以自紀。文章焉用為飾。初挺之師事大照禪惠義。深明釋典。及遺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見舊史。

  李青蓮

  李白。字太白。成紀人。唐宗室。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才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賜食。上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白嘗着西方淨土贊曰。向西日沒處。遙瞻大悲顏。目淨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心往生。是故稱極樂。珠網珍寶樹。天花散香閣。圖畫了在眼。願托彼道場。以此功德海。冥佑為津梁。八十一劫罪。如風埽輕霜庶觀無量壽。長願玉毫光。

  李公度

  李舟。字公度。為虔州刺史。少以節行自負。杜甫有詩三十六韻送之。代北有豪鷹。生子毛盡赤是也。舟嘗與妹書曰。釋迦生中國。設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設教如釋迦。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識者以為名言。

  蘇晉

  蘇晉。藍田人。戶部尚書珦之子。數歲能屬文作八卦論。房頴叔王紹宗嘆曰。後來之王粲也。常得胡僧慧澄繡彌勒佛一本。晉寶之常曰。是佛好飲米汁。正與吾性合。願事之。他佛不愛也。

  韋蘇州

  韋應物。長安京兆人。逍遙公韋瓊之後。李肇國史補雲。韋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焚香埽地而座。唐天寶時扈從游幸。永泰中為府功曹。大曆中為鄠令櫟陽令。建中初刺滁州。又刺江州。貞元中刺蘇州。官轍所經。精虔奉佛。與釋皎然為方外友。唐人謂以文字作佛事者。皆影響剽其外廓。惟王摩詰柳子厚韋蘇州三。能深入耳。

  李遐叔

  李華。字遐叔。贊皇人。中博學宏辭科。天寶中拜監察御史。上疏劾宰相楊國忠姻黨橫暴。州郡肅然。嘗從荊溪然禪師學止觀。荊溪為述止觀大意一篇。包括大部。同時學者散騎常侍崔恭。諫議大夫田敦。更相提唱。潤州鶴林寺徑山之師元素示寂。華撰碑文。其末曰弟子嘗聞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之於夫子也。

  杜子巽

  杜鴻漸。字子巽。濮州人。出撫巴蜀。遣使詣白厓山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曰弟子聞和尚說無憶無念無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無住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無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曰後句妄字莫非從心否。無住曰從女者是。曰有據否。無住曰。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時庭樹鴉鳴。公曰。師還聞否。曰聞。鴉去矣。又問師今聞否。曰聞。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無住。曰。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今亦不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公又問何謂識心見性。答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蓋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滅。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舍不沉不浮。無為無相。活潑潑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杜黃裳同日拜相。晚以疾辭。釋位三日而終。命朝服加僧伽黎。剃鬚發而逝。遺命依沙門法葬。鴻漸系靈武策立功臣。家世奉佛。觀其末後一着。打徹大事非偈然矣。

  陸鴻漸

  陸羽。字鴻漸。初為沙門得之水濱。蓄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姓氏。名而字之。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孝乎。逃去為優人。天寶中。太守李齊物異之。授以書。貌侻陋。口吃而辨。上元中隱苕溪。與沙門通標皎然善。自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又號東岡子。又號東園先生。召拜太子文學不就。杜門着書。或獨野中。誦詩擊木。徜徉自如。

  李鄴侯

  李泌。字長源。京兆人。七歲知為文。玄宗召見呼為奇童。使與太子為布衣交。後謁肅宗於靈武。入議國事。出陪輿輦。兩京之復。泌之翼贊居多。初無妻不食肉。代宗強詔食肉娶妻。德宗朝。進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封鄴侯。聞瓚禪師居南嶽。人號懶殘。泌往謁之。聞其經聲。先悲愴而後悅豫。知其為謫墮之人。不久將去。候之良久。匍匐問道。師曰碎卻筆硯。方可談此。撥火出芋食之。泌至中夜復請曰。終無一言見教乎師撫其背曰。領取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詔征之。使者至石窟宣麻。贊含涕垂膺。凝然端坐。不以介意。使回以聞。德宗益嘆異之。

  顏魯公

  顏真卿。字清臣。杲卿從弟。博學工詩。事親以孝聞。舉進士累官平原太守。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累遷尚書右丞。封魯郡公。李希烈陷汝州。朝廷遣真卿往諭之。不屈被害。公嘗受戒於湖州慧明。又問道於江西嚴峻。乾元三年。肅宗置天下於生池八十一所。公奉詔立碑。其辭曰。昔殷湯克仁。垂一面之網。漢武垂惠。致含珠之報。流水救涸。寶勝稱名。蓋事止於當時。尚介祉於終古。豈我今日動者植者。水居涸居。舉天下以為池。磬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佛。

  裴晉公

  裴度。字中立。聞喜人。貞元初進士。累官中書侍郎。督兵討平淮蔡。封晉國公。因閹豎煽虐。退歸集賢里。日與白居易劉禹錫文酒相歡。不問戶外事。嘗訪道於徑山道欽禪師。執弟子禮。求出世法。臨卒謂門人曰。吾死無所系。但午橋莊松雲嶺未成。軟碧池。繡魚尾未長。漢書未終篇。為可恨耳。

  龐道玄

  龐蘊。字道玄。父任衡陽太守。世業儒。貞元初。謁石頭和尚。亡言妙契。一日石頭問子自見吾以來。日用事作麼生。對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一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偈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石頭然之。後訪百靈和上。路次相遇。靈問昔日石頭得意句。還會舉向人麼。居士雲會舉來。靈雲。舉向阿誰來。居士以手自指雲龐公。靈雲。真是妙德空生也。

  柳柳州

  柳宗元字子厚。解人。第進士。博學宏辭科。貞元中拜監察御史。元和中為柳州刺史。後貶永州司馬。因自放山澤間。湮鬱牢騷一寓諸文。其撰般舟和尚碑曰。和尚心大行密。禮卑道尊。以為由定發慧。必用毗尼。乃即崇嶺作精室曰般舟台焉。嗚呼。無得而修故念為實相。不取於法。故律為大乘。萬行方厲。入性恆如。寂用之涯。不可得也。送浩初上人敘曰。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訾予與浮圖游。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奭-人+大]然不與孔子異道。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楊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歟。曰以其夷也。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札由予乎。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起不得而斥也。子厚此書。推獎釋氏可謂極至。其送浚上人歸省敘。撰淨土院記。南嶽大明律師碑。具載唐史不可枚舉。

  劉夢得

  劉禹錫。字夢得。中山人。擢進士。登博學宏辭科。累官集賢直學士。晚年以文章自娛。白居易推為詩豪。嘗撰六祖大鑒禪師碑曰。如來滅後。五百歲而摩騰竺法蘭以經來。華人始聞其言。猶夫重昏之見吻爽。後五百歲而達磨以法來。華人始傳其心。猶夫昧且之睹白日。自達磨六傳至大鑒。如貫意珠。有先後而無同異。世之言真宗者。所謂頓門。初達磨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心印。至大鑒置而不傳。豈以是為芻狗耶。又撰佛衣銘曰。不有信器。眾生曷歸。是開便門。非止傳衣。初必有終。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久恃。先終知終。用乃不窮。我道無朽。衣於何有。其用已陳。孰非芻狗。

  於刺史

  於頔。字允元。代人。貞元十四年拜山東節度使。初為為湖州刺史。進沙門皎然杼山詩集藏於御書殿。與襄陽龐居士相得甚歡。一日詣居士問疾。居士謂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又嘗問紫玉禪禪。師是黑風。吹甚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於頔這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頔當時失色。師指雲。祇這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頔聞已信受。

  李元賓

  李觀。字元賓。華之從子。貞元中舉宏辭。善屬文。一洗前人時調。與韓愈相上下。卒年二十九。退之為作墓銘。其居父憂也。刺血寫金剛經。奇香發其舍。郁然連日。香及其鄰。

  李習之

  李翱。字習之。趙郡人。以文章見推當時。中進士第。元和初為國史修撰。性峭鯁。嘗面折宰相李逢吉之過。刺朗州。慕藥山惟儼禪師道風。入山謁之。藥山執經不顧。翱遂拂衣雲。見面不如聞名。山卻呼太守。翱應諾。山云何得貴耳賤目。翱謝之。乃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雲會麼。翱雲不會山雲。雲在青天水在瓶。翱欣然答以偈曰。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一夕師登山。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聲落澧陽八九十里許翱聞之。復寄偈曰。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獨上孤峰項。月下披雲嘯一聲。

  權載之

  權德輿。字載之。秦州人。少以文章稱。德宗聞其才。召為左補闕。累遷禮部尚書。德輿於經術無不貫綜。雖動止無外飾而醞藉風流。自然可慕。嘗着草衣禪師宴坐記曰。師居南嶽三十年。足不蹈地。口不嘗味。時無暑寒。一繩床而已。萬有囂然。此身不動。其內則以三世五蘊皆從妄作。然後以有法諦觀十二緣。於正智中。得真常真我。方寸之地。湛然虛無。身及智慧。二俱清淨。微言軟語。有時而聞。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履其門閾。皆獲趨入。

  徐岱

  徐岱。蘇州人。於學無所不通。辨論明銳。帝每遇誕日。詔佛老二氏與群臣大論麟德殿。岱始論三家若矛盾而卒同歸於善。帝大悅。官至校書郎。

  李義山

  李商隱。字義山。河內人。舉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詩文魂邁奇古。世號其詩為西崑體。有贊佛偈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龍吾不知。聃師天竺。善入無為。稽首大覺。吾師師師。商隱慕悟達國師知玄之道。以弟子禮事之。嘗苦眼疾冥禱。玄寄天眼偈三章。讀訖疾愈。

  盧源一

  盧士衍。字源一。家世官閥。勘解職仕。不三十餘。歷八諸侯府。皆掌劇事。性強邁不錄幽瑣。為吏所構。謫官建州。有異人密授心契。冥失所在。胤子積歲窮索無所得。一夕於衡山佛舍眾頭陀中燈下識之。號叫泣血無所顧。明復亡之矣先是眾以為姜頭陀。至是知其為盧也。元和中元微之拜張中丞於湘潭。適士衍在座。即日詣所舍東寺一見相笑。盡得本。元遂贈以七言五韻。雲盧師深話出家由。剃盡心花始剃頭。馬哭青山別車匿。鵲飛螺髻見羅睺。還來舊日經行處。似隔前身夢寐游。為向八龍兄弟說。他生滅會此生休。

  裴寬

  裴寬。聞喜人。官河刺史。州久旱。寬入境輙雨。徙河南尹。不屈附權貴。拜禮部尚書。喜佛氏。與沙門游。習誦其書老彌篤雲。

  法喜志卷二   法喜志卷三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白少傅

  白居易。字樂天。年十七登進士。憲宗朝極被寵遇。時事無不言。為當路所忌。遂擯斥不得施。乃放意文酒。東都所居。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晚年好佛特甚。至經月不茹葷。長慶二年知杭州。問道於鳥窠禪師。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居易服其言。作禮而退。嘗問惟寬禪師何以修心。師雲。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又問垢即不可念。淨亦無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翳。樂天從此悟入。又諮心要於凝禪師。得八言廣為八偈。八言者。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濟曰舍。其觀偈曰。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末後舍偈曰。眾苦既濟。大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年七十五。贈尚書左僕射。宣宗以詩吊之。既卒。以其所居施為佛寺。

  李浚之

  李渤。字浚之。初隱廬山。更從少室。元和初。李巽韋況交章薦之。以右拾遺召不拜。洛陽令韓愈遺書曰。朝士引領東望。若景星鳳凰爭睹為快。始出為諫議大夫。朝有闕政。輙附章列上。孤摻自將。雖屢斥不少衰其節。為江州刺史日。嘗問歸宗禪師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着渤有省。

  杜彥之

  杜荀鶴。字彥之。牧之子。大中間登科。官至翰林學士。所居得香林之勝。與顧雲諸賢為友。自號九華山人。有詩集行世。其送僧詩曰。利門名路兩何憑。百歲風前短焰燈。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

  韋南康

  韋皋。字城武。萬年人。皋初生。厥父飯僧祈福。忽有應真尊者至。齋畢。乳媼抱兒求咒願。尊者起謂眾曰。此兒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訖不見。其後皋遊宦出處。節義功名。大槩與武侯相類。始李白為蜀道難以斥嚴武。陸揚更為蜀道易以美[自/本]焉。治蜀二十一年。官至大尉中書令。封南康郡王。雅好釋氏法。嘉州彌勒如來石像初成。皋為之記曰。頭圍七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世美其簡而雅。又嘗訓鸚鵡念佛。鸚鵡斃。以桑門故事暗維之。得舍利十餘粒。皋為之記。其抑揚讚嘆。頗得禪那之妙。

  皇甫湜

  皇甫湜。字持正。新安人。元和中擢進士。游心內典。其送簡師敘曰。鳳羽而麟毛。此鳥獸也。經傳以比聖人。師雖佛氏而儒其行。雖夷狄其衣服。而仁義其心。即未齒於士。與鳳麟類矣。不猶愈於冠冤朝服。或漏於淫怪之說。以斁彝倫者耶。官至工部郎中。韓愈愛其才。與李翱張籍齊名。

  韓昌黎

  韓愈。字退之。南陽人。三歲而孤。鞠於嫂鄭氏。自知讀書。日記數千言。既長。盡通經史百家之學。擢進士第。累官刑部侍郎。憲宗迎佛骨。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既至潮。聞大顛禪師之名。致書問道。書三至。顛始入郭。愈敬禮焉。留師旬日乃返。後因祀神海上。登靈山。復造其居問道。尋改袁州。施衣二襲為別。後周茂叔往靈山寺訪大顛遺蹟。見文公留衣亭故事。題詩壁間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裴公美

  裴休。字公美。孟州人。兒時與兄弟偕隱。晝講經。夜着書。經年不出戶。有饋鹿者諸生薦之。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啖肉。後將何繼。擢進士為監察御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嗜浮圖法。講求其說。雖當世嘲之而所好不衰。公守新安日。屬運禪師初於黃蘗山。舍眾入大安精舍。混跡勞侶。公入寺因觀壁間畫。乃問是何圖相。主事者對曰。高僧真儀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公曰此間有禪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公命至。睹之欣然。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和尚代酬一語。運曰。第言之。公即舉前問。運朗聲曰裴休。公應諾。運曰。在什麼處。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遂迎入府第。旦夕問法。及移鎮宛陵亦命與俱。由是深徹法源。復與圭峰密禪師道緣尤密。年七十有四卒。休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為人摻守嚴正。進止雍閒。宣宗嘗曰。此真儒者。居嘗不御酒肉。着釋氏文數萬言。如作勸發菩提心文。圓覺經敘。法界觀敘。禪源詮敘。世皆服其精要。

  丁繁

  丁繁。自尚書郎參靈度師。去官求道。日食脫粟二外。缽水一盂。夏月夜禪。雖飛蚊咂食終不搖動。

  陳琡

  陳琡。鴻之子。咸通中佐廉使郭常侍銓之幕於徐。性耿介。非其人不與之交。同院有姓武者。為元衡相國之後。汾陽之壻也。琡心不屑與為侶。遂挈家居於芧山。與妻子隔山而居。短褐束絛。焚香習禪而已。在職之時。惟流溝寺長老與之款接。自述壇經三卷。今在藏中。臨行留一章與僧雲。行若獨輪車。常畏大道覆。止若圓底器。常恐他物觸。行止既如此。安得不離俗。乾符中弟璉復佐薜能幕於徐。薜公重其為人。延請入城。遂堅拒之曰。琡已有誓不踐公門矣。薜乃攜舟造之。清言永日。不宿而去。

  崔群

  崔群。武城人。未冠舉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數進讜言。憲宗嘉納之。後被譖出為湖廣觀察使。公至任。即訪湖南如會禪師問曰。師以何得。師曰。見性得。時師方病眼。公曰。既雲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稱謝。穆宗朝超拜吏部尚書。

  司空表聖

  司空圖。字表聖。河內人。咸通末進士。拜諫議大夫不赴。居中條山官谷。作休休亭。以禪悅為樂。號耐辱居士。有詩云。昨日流鶯今日蟬。起來又是夕陽天。六龍飛轡常相窘。更忍臨危自着鞭。

  呂許公

  呂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累官參知政事。封許國公。少時寄食僧房。得以安意書史。後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其故。對以私恩未報。帝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賜紫袍加號以旌之。於是恩俸悉推之寺僧以酬夙德。公嘗晨興禮佛。祝曰。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從子夷簡申國公。每遇元日拜家廟後。歸焚香發廣慧璉公書一封展禮之。申公之子公着亦封申國公。元日發天衣懷禪師書。左丞好問。元日發圓照禪師書。左丞之子用中。元日發佛照禪師書。其家世崇信有自來矣。

  李文靖

  李沆。字太初。太宗時為右補闕。真宗時拜相。日取水旱盜賊奏聞。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則留意於土木禱祠之事矣。厥後其言果驗。王文正公且嘆曰。李丈靖真聖人也。居常端默寡言。深通釋典。尤厭榮利。家人以所居第湫隘勸治之。公曰。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亦可治。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堂下花檻欹損。經歲不問。有請之者。曰豈以此故動吾一念哉。臨終右脅而逝。時盛暑停屍七日。顏色不變。吐香如蓮花。人謂履踐之驗。

  謝宗源

  謝泌。字宗源。舉進士為右諫議大夫。太宗時修正殿。泌諫不當用采繪。丞命代以丹堊。且獎其忠藎。公知人能得士。每發薦牘。必望闕再拜曰。老臣又為陛下得一人矣。王文正公旦。皆公所薦引也。與查待制道博通佛典。其亡也沐浴儼衣冠。無疾端坐而盡。

  曾運使

  曾會。字宗元。端拱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丁謂建捍海塘。索民太急。時無敢言者。公極論奏罷。軍民得安。幼時與雪竇顯禪師同舍。及冠異途。天禧初值於淮甸。公遂將中庸大學。參以楞嚴符宗門語句質顯。顯曰這個尚不與教乘合。況中庸大學耶。學士須直揵理會。乃彈指一下曰。但恁麼薦。取公於言下領旨。

  查湛然

  查道。字湛然。性慈孝。母病思鱖魚羹。市無鬻者。道泣禱於河。鑿氷得之。母病尋愈端拱初舉進士。官至龍圖閣待制。公嘗守果州。洞賊作亂。相戒曰。查使君以仁義撫此境。未可犯也。及城而遁。所着文集二十卷。嘗為石門聰禪師作僧堂記曰。自佛法廣被。達磨西來。具信根者求證本原。衣不禦寒。食不充腹。邇來禪剎競規宏壯。少年初學恣臥其間。明因果者如臥鐵床。若當冤敵。自非朝夕密養聖胎。潛求解脫。其或心汩蓋纏。身利溫暖。不察無明。惟究文字。自謂究竟。紀盡遷謝。墮彼惡趣。猛利丈夫得不為之動心哉。

  楊文公

  楊億。字大年。浦城人。累官朝林學士。性鯁介。尚名節。文格雄徤。學者宗之。諡曰文。所着文集一百九十四卷。公嘗自謂少時銳於仕進。常若有物礙於胸中。及學釋氏法。其物嚗然破散。無復蔽礙而心泰然。

  晁文元

  晁迥。字明遠。清豐人。歷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以太子少保致仕。年八十四。諡文元。迥性寬簡。當官蒞事。未嘗挾情害物。所着有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公所讀壇經。其七世孫子徤見其後題雲。時年八十一。第十六次看過。公當弱冠時。遇高士劉惟一。訪以生滅之事。劉曰人常不死。公駭之。劉曰。形死性不滅。公始悟其說。自是留意禪觀。晚年尚看壇經孜孜如此。又嘗見叢寶錄紀公一事。公謝政後燕居。獨處道院。不治他務。戒家人無輙有請。其子宗愨擢進士。易章服詣謝。公亦不顧。其夫人密覘之。但見瞑目端坐。鬚髮搖風。凝然若木偶。嘗有詩云。煉礦成金得寶珍。煉情成性得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百人中無一人。公又嘗曰。予觀寶積經中末後雲。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予詳此語。若有酌然明禪理而學佛者止用此一科足矣。

  王文正

  王旦。字子明。累官工部尚書同平章事。贈魏國公。諡文正。因省常禪師刺血寫華嚴經淨行品。結社修淨業。旦為之首。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囑翰林楊億曰。吾深厭勞生。願來世為僧。宴坐林間。觀心為樂。

  朱炎

  朱炎。真宗時為節度判官。久讀海眼。未知趣入。一日問講僧義江曰。此身死後。此心何在。江曰。此身未死。此心何在。公契旨述偈曰。四大不須先後覺。六根還向用時空。難將語嘿呈師也。只在尋常語嘿中。江曰。更須吐卻。

  朱正裕

  朱昂。字舉之。荊南人真宗朝翰林學士。博學有清德。晚年乞歸。真宗下詔留俟秋涼。時吳淑贈行詩曰。浴殿夜涼初閣筆。渚宮秋晚待懸車。昂前後所得俸資。日購奇書雲自樂。尤好釋氏書。自為墓誌。門人諡曰。正裕先生。弟協為主客郎。亦退居里中。人號渚宮二疏。

  王中立

  王中立。岢嵐州人。家豪於財。悉以供客而自舉甚儉。妻亡不再娶。居一室如神僧。數年乃出。人覺其談吐異常。叩之不言。晚年更名雲鶴。自號擬栩。臨終豫期而逝。多禪詠。

  王隨

  王隨。字子正。河內人。天聖初。自潤州徙知江寧府。歲大飢。時轉運使移府發常平倉米。計口日給。隨不聽。曰民飢由兼拜閉糴以邀高價耳。乃大出官粟私價遂平。民之全活者以萬計。居嘗慕裴休之為人。以御史中丞出鎮錢塘。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自是踐履益深。竟明大法。與楊大年俱號參禪者。先是大年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去其繁為十五卷。名玉英集。臨終書偈曰。畫堂燈已滅。彈指向誰說。去住本尋常。春風埽殘雪。

  富丈忠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慶曆中與文彥博並相。天下稱為富文。封鄭國公。諡文忠。公方鎮毫州時。迎華嚴顒公館於州治。既有證入而別。後答顒公書曰。示諭此事。聞佛必有夙因。今弼遭遇和尚。即無始以來忘失事一旦認得。此後定須拔出生死海。不是尋常恩知。雖盡力道。斷道不出也。和尚得弼百千。其數何益於事。不過得人道華嚴會下出得個老病俗漢。濟得和尚甚事。所云陶汰甚多。此事誠然。每念古尊宿始初在本師處。動是二三十年。少者亦是十數年。日夕侍奉。開道聞法。方得透頂徹底。卻思弼兩次蒙和尚垂顧。共得兩個月請益。若非和尚巧設方便。着力擿發。何由見個涯岸。雖竭踵頂難於報稱。未知何日再得瞻拜。但晨夕依依也。

  文潞公

  彥文博。字寬夫。介休人。進士及第。歷仕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再相時與富弼同拜。士大夫相慶以為得人。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年九十二。諡忠烈。公守洛陽日。嘗致齊往龍安寺瞻禮聖像。忽見像壞墮地。略不加敬。但膽視而出。旁有僧曰。何不作禮。公曰。像既壞。吾將何禮。僧曰。譬如官路土。人掘以為像。智者知路土。凡人謂像生。後來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公聞之有省。由是慕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辰香夜坐。未嘗少懈。每發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大諸含識。如如居士有頌讚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杜祁公

  杜衍。字世昌。山陰人。慶曆中為相。與富弼韓琦范仲[泳-永+庵]同革弊事以修紀綱。而衍尤抑絕僥倖。凡內降恩澤一切封還。後以太子少師致仕。封祁國公。卒諡正獻。時號清白宰相。公以張方平好佛。常竊怪之。有醫者朱生游二公間。一日公召生診脈。至遲。公詰之。曰看楞嚴經未了。公曰。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楞嚴何等語耶。生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駕見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範文正

  范仲淹。字希文。讀書長白山中。一日於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語僧出金修寺。仁宗朝。累官樞密參知政事。諡文正。追封楚國公。公嘗宣撫河東。宿保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元羅漢因果頌。藏經所未錄也。公為之敘曰。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讀之。一頌一悟。方知人世有無邊聖法。大藏遺落其文。因以付沙門慧喆俾行於世。公守吳日。琅琊覺禪師謁之。留數日。公於言下知歸。贈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閒。直欲與師閒到老。盡收識性入玄關。

  尹師魯

  尹洙。字師魯。博學。深於春秋。唐末以來。文章寖敝。洙與穆伯長倡為古文辭。自是文風少變。慶曆中。累官起居舍人。公謫官大梁時。與老衲去眼游。一日謂法眼曰。洙邇來頗以退靜為得法。眼曰。盍若退靜兩忘。公即有省。臨終之日。先以手書。別范文正公。適朱從事炎至。公謂炎曰。吾素學佛於禪師法眼者。乃今資此也。及文正公馳至慟哭之。公張目曰。已與公別。何用復來。且死生常理。希文豈不曉乎。言訖端坐而逝。

  馮當世

  馮京。字當世。江夏人。舉進士。自鄉選至廷對俱第一。京知制誥日。韓琦為相。京數月不一見。琦謂其傲。京聞之謂韓曰。公為宰相而不妄詣公者。乃所以重公也。豈傲哉。其在并州。嘗以書寄王安國曰。並門歌舞妙麗。閉目不窺。日以談禪為上。安國曰。若如所論。未達禪理。閉目不窺。已是一重公案。

  夏英公

  夏竦。字子喬。德安人。仁宗朝舉制科。皇佑中參知政事。公自契機於谷隱。日與老衲游。偶上濫溥禪師至。公問百骸潰散時。那個是長老自家的。藍曰。前月二十離蘄陽。公休去。藍卻問百骸潰散時。那個是相公自家的。公便喝。藍曰。喝則不無。畢竟那個是相公自家的。公對以偈曰。休認風前第一機。太虛何處暑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萬里無雲月上時。

  李覯

  李覯。字彥禮。南陽人。通五經。生徒數百。曾鞏鄧潤甫皆其商弟。覯嘗着潛書力於排佛。自嵩禪師攜所詮輔教編讀之。始留意佛書。乃悵然曰。我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佛道豈易言哉。皇佑間范仲淹薦試太學說書。既沒。潤甫上其退居類稿。皇佑續稿。詔官一子。

  趙清獻

  趙抃。字閱道。氣宇清逸。人不見其喜慍。自號知非子。宋至和中為侍御。彈劾不避貴戚。居嘗以一龜一鶴自隨。後以龜放汴水。有龜放長淮不再來之句。公在成都。有僧上詩云須向維摩頂上行。嗣後從天缽寺重元師問心要。及知青州。隱几公堂。聞雷聲忽然大省。後以太子少保歸三衢。與山僧野老往來無間。名所居為高齋。以詩自見曰。軒外長溪溪外山。捲簾空曠水雲間。高齋有問如何答。清夜安眠白晝間。元豐間。忽一日徧辭親友。其子[山*幾]見其形色異常。問後事。公厲聲叱之。少頃語如平時。趺坐而化。法泉禪師以偈贊曰。仕也邦為瑞。歸於世作程。人間金粟去。天上玉樓成慧劍無纖缺。氷壺徹底清。春風瀫水路。孤月破雲明。壽七十七。諡清獻。

  歐陽永叔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仁宗朝為諫官。論事切直。後拜參知政事。矢心匡弼。與韓琦策立英宗。熙寧初。以太子少師致仕。諡文忠。公始不信佛。知酬淨照詩云。佛說吾不學。勞師空款關。吾方仁義急。君且水雲閒。後守毫社。有許昌齡來游太清宮。公邀至州舍與語。忽然有悟。居洛中時。游嵩山。卻僕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滿軒。風物鮮美。公休於殿陛。傍有老僧閱經自若。公問誦何經。曰法華。公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散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慧。公大嘆服。後居頴州。捐酒肉。徹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華嚴經讀至八卷。乃安座而薨。

  司馬溫公

  司馬光。字君實。夏縣人。寶元初進士。累官端明殿學士。上疏極言青苗法不便。退居洛十五年。哲宗初立。召拜左僕射。罷青苗法。人謂公元佑相業。有旋乾轉坤之功。卒贈太師。封溫國公。諡文正。生平着述甚多。嘗作解禪六偈。謂世之談禪者。好為隱語以相迷。遂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其一曰。念怒如烈火。利慾如銛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其二曰。顏回安陋巷。孟軻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其三曰。孝弟通神明。忠信行蠻貊。作善降百祥。是名作因果。其四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義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張文定

  張方平。字安道。宋城人。累官太子少師。諡文定。與眉山父子友善。受知神宗。時王安石用事。公嶷然無所動。望高一時。慶曆中嘗為滁州守。游琅琅山。抵藏院。偶見楞伽經取視之。忽感悟前身事。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宿障氷釋。讀至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遂明己見。偈曰。一念在生滅。千機縛有無。神鋒輕舉處。透出走盤珠。暮年以此經授蘇子膽。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江淮間。子膽乃為書而刻之。

  范忠文

  范鎮。字景仁。華陽人。累官翰林學士。熙豐鎮。士大夫論天下賢者。必歸於司馬光及鎮。光嘗自謂勇決不如景仁。卒諡忠文。有文集百卷。或問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爾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後為信耶。山谷一日過景仁。終日相對。正身端坐。未嘗回顧。亦無倦色。景仁言吾二十年來胸中未嘗起一思慮。二三年來不甚觀書。若無賓客終日獨坐。夜分方睡。雖兒曹歡呼咫尺皆不聞。山谷曰。公卻是學佛作家。

  邵康節

  邵雍。字堯夫。范陽人。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名所寢處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公有學佛吟曰。飽食豐衣不易過。日長時節奈愁何。求名壯歲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妄欲斷緣緣愈重。徼求去病病還多。長江一片平如練。幸自無風又起波。熙寧初。以着作郎召不至。死諡康節。有皇極經世書十二卷。擊壤集行於世。程子稱為振古之豪傑。

  王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神宗朝拜相。封荊國公。一日訪蔣山元禪師。坐間談論。品藻古今。師曰。相公口氣逼人。恐着述勞神。心氣不正。何不坐禪體此大事。公從之。一日謂師曰。坐禪實不虧人。予數年欲作胡笳十八拍未就。忽於夜坐間得之。師呵呵大笑。公讀書定林。嘗問元公祖師意旨。元不答。公益扣之。元曰。公於般若有障者三。其近道一耳。公曰願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於世緣深。以剛大器遭世緣深。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世之志。用志不純。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則與物多競。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甘澹薄如頭陀。此為近道。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公再拜。後於首楞嚴得旨。熙寧八年。公復入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於中國有補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為善。豈小補哉。公居金陵。由蔣山至其故宅當半道。後請以宅為寺。因號半山。

  蘇端明

  蘇軾。字子瞻。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又曰。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此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公嘗訪弟子由於高安。將至之夕。子由與真淨文禪師。壽聖聰禪師聯床夜話。至三鼓方睡去。真淨忽驚覺曰。吾夢謁五祖戒禪師不思而夢。何祥也。子由撼聰公。聰曰。吾方夢見戒禪師至是品坐。黎明。俄報東坡已至奉新。有頃東坡至。理夢事。公問戒公生何所。曰陝右。東坡曰。軾十餘歲時每夢與是僧往來陝西。又問戒狀奚若。曰戒失一目。東坡曰先妣方娠。夢僧至門瘠而眇。又問戒終何所。曰高安大愚。今五十年矣。而東坡時四十九。後與真淨書曰。戒和尚不識人嫌。強顏復出。亦可笑矣。紹聖間公謫儋耳。攜阿彌陀佛一軸。曰此吾往西方公據也。公於建中元年七月。卒於毗陵。時錢濟明侍傍曰。公平生學佛。此日如何。公曰。此語亦不受。又徑山琳禪師問疾雲。學士生平踐履。至此更須着力。公應聲曰。着力便差。語絕而速。

  蘇欒城

  蘇轍。字子由。號頴濱。又號欒城。累官翰林學士門下侍即。諡文定。元豐三年。公以罪謫高安。會黃檗全禪師於城寺。熟視公曰。君靜而慧。苟留心宗門。何患不成此道。公識之。因習坐。數求決於全無契。後忽有省。聰禪師來居壽聖。公以此事往問。聰不答。公又叩之。聰徐徐謂曰。圓照未嘗以道語人。吾今亦無以語子。公於是得言外之旨。又嘗咨心法於洪州順禪師。順示以搐鼻因緣。公言下大悟。作偈呈曰。中年聞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錘。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米襄陽

  米芾。字元章。吳人。號海岳外史。由臨光尉累官禮部員外郎。芾為文奇險。不剽前人一語。特妙於翰墨。沉着飛翥。得獻之筆意。蘇子膽自海外歸。嘗與元章書雲。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關念。但念吾元章邁。往凌雲之氣。清雅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及得寶月庵賦琅然一誦。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元章答雲。更有知不盡處。修陽許之業。為帝宸碧落之游。異時相見乃知也。其高自標置如此。及晚年學禪有得。知淮陽軍。未卒前一月作親朋別書。盡焚其所好書畫奇物。造香楠棺。即其中坐臥飲食。書判前七日不茄葷。更衣沐浴。焚香清坐而已。及期徧邀郡僚。舉拂示眾曰。眾香國中來。眾香國中去。擲拂合掌而逝。平生好石。見有壞奇秀溜者取袍笏拜之。呼為石丈雲。

  文與可

  文與可。名同。嘗守湖州。元豐三年八月。至陳州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冠帶正坐而化。同館崔公度聞之。驚謂人曰。昨別與可於州南。與可曰明日復來乎。及再造。與可徐曰。經言人不妄語者舌覆面上。與可即吐舌引至眉上三迭。公度大駭。今聞其亡又異。信得道人也。同漢文翁之後。方口秀眉。以學名世。其襟韻高潔。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司馬光蘇子瞻尤雅重之。自號笑笑先生。子瞻嘗題笑笑先生墨竹贊曰。先生閒居。獨笑不已。問安所笑。笑我非爾。物之相物。我爾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餘。以竹發妙。竹亦得風。天然而笑。嗚呼。此足以占與可矣。

  程明道

  程顥。字伯淳。洛陽人。神宗朝進士。以道學為己任。世稱明道先生。嘗曰佛說光明變現。初莫喻其旨。後看華嚴合論。卻說得分曉。應機破惑。名之為光。心垢解脫。名之為明。只是前自心光明。便能得入光照無盡世界。公每覺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僧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一坐一起。並准清規。乃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呂晦叔

  呂公着。字晦叔。舉進士。累官御史中丞。元佑初拜尚書右僕射。與司馬光同心輔政。公自少講學。即以治心養性為本。寡嗜欲。薄滋味。生無窘步惰容。凡嬉笑俚近之語未嘗出諸口。晚多讀佛書。討究禪理。溫公博學有至行而獨不喜佛。公勸其留意。且曰。所謂學佛者直貴其心術簡要耳。非必事服習為方外人也。屬纊時雖子孫滿前。親朋沓至。初不談及身世。經理後事。

  楊無為

  楊傑。字次公。元佑中為侍郎。自號無為子。嘗歷參諸名宿。晚從天衣懷禪師游。懷每引龐居士機語。令研究深造。後奉祠泰山。一日聞雞鳴睹日出如盤涌。忽大悟。乎居以淨土自信。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嘗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凡聖一體。機感相通。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若自棄己靈。是誰之咎。又嘗與僧談道雲。大凡學道之人十二時中。嘗須照顧。不見南泉道三十年看一頭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變成露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諸人長鬚着精采。不可說禪道之時便有個照帶的道理。洗菜作務之時。不可便無知也。如雞抱卵。若是拋離起去。暖氣不接。不成種子。如今萬境森羅。六根煩動。略失照顧便致喪身失命。不是小事。

  晁以道

  晁說之。字以道。文元公孫。嘗慕司馬光范仲淹之為人。自號景遷。登進士。蘇子瞻以文章可備着述薦於朝。官至徽猷閣待制。生平博極群書。通六經。尤精於易。所着有客話等書行於世。公嘗監稅明州。嘗往湖南訪明智法師。聞三千境觀之說。欣然願學其旨。晚年日誦法華。自號天台教主。又從事禪學。山谷嘗寄詩云。念公坐癯禪。守心如縛虎。其答趙子和書曰。我釋迦文佛與阿彌陀佛。於無量無邊法門之外。立此淨土之一門。釋迦賓之也。彌陀主之也。釋迦於病藥之也。彌陀使之終身不死也。釋迦之土猶逆旅也。彌陀之土猶鄉閭也。自西竺以望安樂國。與震旦之望安樂國一也。

  王觀文

  王韶。字子淳。為洪州刺史。延晦堂禪師問道。默有所契。因述投機頌曰。晝曾忘食夜忘眠。捧得驪珠欲上天。卻向自身都放下。四棱塌地恰團圓。堂深肯之。

  劉元城

  劉安世。字器之。魏人。既舉進士。不謁選。從司馬光受業問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旦令自不妄語。始居台諫。論事剛直。權豪斂手。目之曰殿上虎。忠孝正直。居家未嘗有惰容。嘗曰吾欲為元佑全人。見司馬光於地下也。公嘗謂弟子為永卿曰。佛法到梁敝矣。人皆認着色相。至梁武帝為人主不知治民。至亂天下。豈佛意也。達磨西來。其說不認色相。上根聰悟多喜其說。故其說流通。予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吃緊處得力。然亦不可謂此事不得力。世間事有大於死生者乎。而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則於貴賤禍福輕矣。又嘗取楞嚴經示永卿曰。觀音大士。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蓋割水吹光而水火之性不動搖耳。猶如遇害而吾性湛然。此觀音無畏之力也又雲。音性圓消。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着。謂人得無畏力。則枷鎖不能為害。故祖師被刑雲。將頭迎白刃。一似斬春風。又呼永卿囑之曰。吾友可以此理諭人。使後人不至謗佛。

  法喜志卷三   法喜志卷四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胡康侯

  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紹聖中進士。累官紛事中。謝良佐嘗稱其如大冬嚴雪。百萎死而松栢獨秀。所着有春秋傳。卒諡文定。公久依上封。秀禪師得言外之旨。崇寧中過藥山。有禪人舉南泉斬貓話問公。公答偈曰。手握乾坤殺活機。縱橫施設在臨時。玉堂兔馬非龍象。大用堂堂總不知。又寄上封詩曰。祝融峰是杜城天。萬古江山在目前。須信死心元不死。夜來秋月又同圓。

  周濂溪

  周敦頤。字茂叔。春陵人。因游廬山樂其幽勝。遂築室焉。時佛印寓鸞溪。公謁之。相與講道。問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禪門何謂無心是道。師曰。疑則別參。公曰。參則不無。畢竟以何為道。師曰。滿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見窗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師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會豁幽潛。草深窗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遂請師作青松社主以媲白蓮故事。茂叔太極圖。其源從陳搏來。搏師麻衣。今正易心法。是麻衣涯公之傳。東林總公廣之也。總公門公門人弘益有書曰。性理之學實起於東林涯總二師。總以授周子。故劉後村詩云。濂溪學得自高僧。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於佛書早有所得。

  秦淮海

  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少豪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元佑初以薦起。累遷國史編修官。坐蘇軾黨謫監青田酒稅。嘗寓僧寺中有詩云。市區收罷魚豚稅。來與彌陀共一龕。忌者執詩以劾。復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從郴州。已徙橫州雷州藤州。徽宗朝自藤州召還。出遊華光寺。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夢中之作。有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則公之去來。可謂逍遙無礙矣。曾作五百羅漢記。歷落如畫。有法寶長老贊曰。欲老不老。八反九倒。昔是西庵。今為法寶。又建隆和尚銘曰。大因緣。十八年。結跏坐。帶力眠。汝鼻孔。未撩天。呼我作。無事禪。其他禪語一一勝妙。

  李伯時

  李公麟。字伯時。舒州人。元佑進士。博雅能詩。多識奇字。工於畫馬。不減韓干。秀和尚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畫名。矧又畫馬。期人夸以得妙。妙入馬腹中亦足懼。伯時由是絕筆。秀勸畫觀音像以贖過。黃魯直愛作艷辭。人爭傳之。秀呵曰。翰墨之妙甘施此乎。魯直笑曰。又當置我於馬腹中耶。秀曰汝以艷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正恐墮泥犁耳。魯直從是絕不作艷辭。

  黃魯直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蘇子膽見其詩文。嘆其獨立萬物之表。舉進士為着作郎。紹聖間。為章惇蔡京所嫉。謫涪州別駕。嘗參黃龍死心新禪師。有省。在黔時。止酒絕欲。讀大藏經三年。嘗曰。利衰毀譽。稱機若樂。此八風於四威儀中未嘗相離。雖古之元聖大智。有立於八風之外者乎。公有發願文曰。我從昔來。因痴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願我以此盡未來際。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盡眾生中現作佛事。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嘗答胡逸老書雲。君遂歸心於禪悅。何慰如之。可試看楞嚴圓覺二經反觀自己。是何道理。既為大丈夫。須辦大丈夫事耳。又與周才翁雲。思公窮悴。守道不渝。蓋古人所難也。然已知求道於生死之際。則世累目輕。但未直下撥塵見己耳。投子聰禪師。海會演禪師。道行高重。皆可親近。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只增無明種子也。

  吳德夫

  吳恂。字德夫。官至秘書。參晦堂禪師。師曰。平生學解記憶多聞即不問。卻問父母未生已前時道將一句來。公擬議。堂以拂子擊之。即領深旨。呈以偈曰。咄這多知俗漢齩盡古今公案。忽於狼藉堆頭。拾得蜣螂糞彈。明明不直分文。萬兩黃金不換。等閒拈出示人。止為走盤難看。

  江民表

  江公望。字民表。睦州人。徽宗朝左司諫。時陳佑論曾布罷去。公望入對曰。陛下臨御以來。易三言官。逐十諫臣。非天下所願望也。夫諫臣養之不可不素用之不可不審。聽之不可不察。去之不可不慎。時以為名言。後疏劾蔡京坐貶。士論惜之。家居蔬食清修。一無愛染。嘗着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又嘗書於家塾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銷落。法法全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一心攝念如來。即使營辦家事。種種作務。亦自不相妨礙。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旬日。便成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觀方便。

  陳忠肅

  陳瓘。字瑩中。南劍人。少年登上第。性閒雅。與物無競。見人之短未嘗面折。但微示意警之而已。嘗為右司諫。極論蔡京蔡卞。連謫通台楚三州。立朝骨鯁。有古人風烈。卒諡忠肅。自號了翁。公初尚雜華。頗有所詣。及會明智法師。叩天台宗旨。明智示以止觀上根。不思議境。以性奪修。成無作行。忽有契悟其謫居海上。未嘗有不滿意。惟克念西歸。會作延慶寺淨土院記。又嘗謁靈源清公。執聞見以求解會。清公曰。執解為宗。何日偶諧。公乃開悟。寄師偈曰。書堂兀兀萬幾休。日暖風柔草木幽。誰識二千年底事。如今只在眼睛頭。

  李漢老

  李邴。字漢老。濟州任城人。崇寧中官翰林學士。後拜參知政事。諡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公浮游塵外。心醉祖。道有年。聞大慧示眾語曰。庭前栢樹子。今日重新舉。打破趙州關。特地尋言語。敢問既是打破趙州關。為甚麼卻特地尋言語。後以書咨決曰。近扣籌室。伏蒙激發。忽有省入。顧惟根識暗鈍。平生學解盡落情見。一取一舍。如衣壞絮行草棘中。適自纏擾。今一笑頓釋所疑。欣幸可量又書曰。比蒙誨答備悉深旨。邴自驗者三。一事無逆順。隨緣即應。不留胸中。二宿習濃厚。不加排遣。自爾輕微。三古人公案。舊所茫然。時復瞥地。非大宗匠委曲垂慈。何以致此。

  韓子蒼

  韓駒。字子蒼。政和中進士。從學於蘇轍。評其詩似儲光義。蓋江西詩派之一也。嘗問道於草堂清禪師雲。近聞傳燈。頗合於心。但世緣未易消釋。須有切要明心處。毋吝指教。清答雲。欲究此事。善惡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皆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門。子蒼得旨乃述意雲。鍾[目/折]山林無二致。閒中意趣靜中身。都將聞見歸空照。養性存心不問人。

  呂居仁

  呂本中。字居仁。宣和中為樞密院編修官。兼侍講。卒諡文清。居仁性清約。以耽禪而病。癯癯不勝衣。作江西傳衣詩派圖。推山谷為詩祖。列陳無己等二十五人為法嗣。嘗致書問大慧禪要。慧答書曰。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若一向問人佛語如何。祖語又如何。諸方老宿語又如何。永劫無悟時也。居仁自是有省。每以前路資糧為念。嘗有詩云。病知前路資糧少。老覺平生事業非。紹聖丙寅夏六月。趺坐而逝。考其修蘊。定知稛載而去矣。又嘗曰。予病不能蔬食。惟有五味爽口之責。作詩自戒。君不如屈大夫。夕餐但秋菊。又不如顏平原。米盡旦食粥。雖知舌本欠滋味。頗覺和氣充其腹。痴人涴腥膻。杯盤眩紅綠。四方采珍異。亦未極所欲。何如野僧飯。菜羹下脫粟。竹間新筍大如椽。樹頭老耳肥如肉。亦不見蟹躁擾。亦不見牛觳觫。石郎愛惜韭蓱齏。晉侯睥睨熊蹯熟。以此為重輕。與君未為福。

  張無盡

  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童兒日記萬言趙抃薦之。召赴關。袖草茅憂國書以進。徽宗朝拜相。是夕彗星滅。久旱大雨。御書商霖二字賜之。公初不信佛。後見維摩經信手開視。有雲此病非大地。亦不離大地。倐然會心。後漕江西。見兜率悅禪師相與夜話。公曰。比看傳燈尊宿機緣。惟疑德山托缽話。悅曰若疑此話。其餘即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樂境界。公憤然就榻屢起。夜將五鼓。不覺踢翻溺器。忽大有省發。即扣悅門謂悅曰。已捉得賊了也。悅曰。贓在何處。公擬議。悅曰都運且寢。翌日公投偈曰。鼓寂鍾沉托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悅於是焚香付囑曰。等閒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臨機不礙。應物無拘。翻身魔界。轉腳迷途。了無逆順。不犯工夫。未幾悅入滅。公奏諡號真寂。宣和四年十一月黎明。公卒。口占遺表命弟子書之。仍作偈曰。幻質朝章八十一。漚生漚滅誰人識。撞破虛空歸去來。鐵牛入海無消息。

  趙郡王

  趙令衿。號超然。太祖五世孫。靖康初論事被謫。高宗召見。令衿奏乞留張浚趙鼎。以言不合罷歸。後襲封安定王。公在南康時。政成事簡。多與禪衲游。公堂間為摩詰丈室。適圓悟禪師奉旨來居甌阜。公欣然就其礦錘。悟不少假。公固請。悟曰。此事要得相應。直須是死一回始得。公默契。因自疏曰。家貧遭劫。誰知盡底不存。空室無人。幾度賊來亦打。悟見。囑令加護。

  王以寧

  王以寧。湘潭人。由太學任鼎澧帥。靖康初金兵入寇。以寧遣兵入援解太原圍。建元中。以宣撫司制置襄鄧。招諭桑仲等來降。以寧嘗過雪峰。問道於真歇禪師曰。予昔訪宏智大師。師令讀起信論。謫官天台時於鄰僧僧得之。披閱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盪空。一法不留之書也。而末章以繫念彌陀往生淨土為言。其旨何歟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歸空。然後為道耶。以寧默然。

  潘待制

  潘良貴。字子賤。金華人。政和間進士。官直龍圖閣。宰相呂頤浩嘗造良貴曰。旦夕當引入兩省。良貴退語人曰。用人自宰相事。何可握手密語。先示私恩。若士大夫受具籠絡。何以立朝。即日乞就外補。父喪。家貧無以葬。高宗賜錢五十萬緡。清風高節。凜然當世。年四十回心祖闈。所至掛缽。隨眾參叩。後依佛燈守珣禪師。久之不契。因訴曰。良貴只欲知死去如何。珣曰。好個封皮且留着使用。而今不了不當。忽被他換卻封皮。卒無整理處。又以南泉斬貓兒話問。珣曰。爾只管理會別人家貓兒。不知走卻自家狗子。公於言下如醉而醒。

  徐師川

  徐俯。字師川。分寧人。建炎中累官僉書樞密院事。長於詩。所着有東湖集。父禧。元豐中禦寇死節。諡忠愍。俯嘗侍先龍圖謁法昌禪師。及靈源禪師語論終日。公聞之藐如也。及法昌歸寂在談笑間。公異之。始篤信此道。後丁父憂。即命靈源至孝址說法。源登座問答已。乃曰。諸仁者。只如龍圖。平日讀萬卷書。如水傳器。無有遺余。且道尋常眷在甚麼處。而今舍識之後。這萬卷書的。又卻向甚麼處去也。公聞洒然有得曰。吾無憾矣。源下座問曰。學士適來見個甚麼便如此道。公曰若有所見則鈍置和尚去也。源曰恁地則老僧不如。靖康初。與朝士同志者。掛缽於天寧寺之擇木堂。力參圓悟。悟亦喜其見地超邁。一見至書記僚。指悟頂相曰。這老漢腳根獨未點地在。悟[((白-日+田)/廾)*頁]面曰。瓮里何曾走卻鱉。公曰。且喜老漢腳根點地。

  楊龜山

  楊時。學中立。將樂人。從二程游。得河洛之傳。累官諫議大夫。諸所論立皆關世道。高宗時除工部侍郎。世號龜山先生。諡文肅。嘗曰微生高乞酰與人。孔子以為不直。維摩經雲。直心是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與東林總禪師友善。謂師曰。禪學雖高。卻於儒道未有所得。師曰。儒道要緊處。也記得些子。且道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得個甚麼。中立默然。

  張魏公

  張浚。字德遠。宜公南軒之父也。高宗時累官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始終不主和議。為秦檜所嫉。所着有五經解。及雜說文集。孝宗朝封魏國公。諡忠獻。公嘗問道於圜悟勤禪師。師曰。岩頭雲。卻物為上。逐物為下。若能於物上轉得疾。一切立在下風。復示以偈曰。收光攝彩信天真。事事圓成物物新。內若有心還有物。何能移步出通津。公伏膺投偈曰。教外單傳佛祖機。本來無悟。亦無迷。浮雲散盡青天在。日出東方夜落西公之母秦國夫人。嘗問道於大慧禪師。夫人疾亟。曰妙喜老師此生無復見也。我有私恩未報。時大慧居宜春。公三走介趣之。兼程而至。夫人已捐館矣。公遂館師於光孝寺之東堂。盡誠供奉以慰秦國之願雲。

  胡致堂

  胡寅。字明仲。崇安人。建炎中拜起居郎。諸子嘗侍坐。數杯之後。歌孔明出師表。誦陳了翁奏章曰。可謂豪傑之士也。後為秦檜所忌。謫新州。着論語詳說。及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學者稱為致堂先生。王隨刪傳燈錄。改名玉英集。公作敘曰。傳燈所載。釋子以葛藤目之。今獨取其敷揚明白。庶易考其是非。若夫說秘怪。舉詩句。類俳優。夸誑誕者則盡削之。觀少林啟迪姬光。警發梁武。莫非的確要論。烏有如來流蘿蔓轇轕。不可致詰者哉。

  張文忠

  張九成。字子韶。錢塘人。受學楊時之門。紹興初。以直言對策。上及兩宮。下及閹寺。忠憤激烈。無所顧避。仕至禮部侍郎。贈太師崇國公。諡文忠。早業進士之暇。篤志釋典。嘗謁靈源明禪師叩宗旨。師令看趙州庭前栢樹子話。久無所入。謁胡文定公。咨盡心行己之道。胡告以將語孟談仁義處類作一處看。則要在其中。公稟受其語。造次不忘。一夕如廁。思惻陰之心仁之端也。正沈默間。忽聞蛙鳴。不覺舉庭前栢樹子。驀成頌曰。春天夜月一聲蛙。撞破虛空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公嘗奉祠得請。詣徑山問格物之旨。妙喜曰。公只有格物而不知物格。公聞之。恍如夢覺。題於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欲識一貫。兩個五百。公從是參道。得法自在。號無垢居士。嘗感嘆曰。凡聞徑山老人所舉因緣。無不豁然四達。如千門萬戶。不消一踏而開。公在朝。與秦檜和議不合。坐貶南安。一十四年。未嘗以得失芥蒂。識者莫不高其風。

  王龜齡

  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紹興中廷對第一。累官龍圖學士。諡忠文。朱晦翁嘗稱之曰。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君子人也。幼嘗夢遊天台石橋看一石碑。有神僧數百出迎。指公示眾曰。彼前身嚴首座也。曾寫此碑。後親到石橋。與夢中所見之境無異。遂留詩云。石橋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夢時。僧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會寫石橋碑。

  游定夫

  游酢。字定夫。建陽人。師事可南二程子。第進士。累官監察御史。嘗致書於開福寧禪師曰。儒者執五常。欲各盡其分。釋氏謂世間虛妄。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異。何歟。師答曰。人溺塵情愛網。晝思夜度。無一息之停。須力與之決。收其放心。死生乃可出。若只括其同異。揭揭焉盡分於郛廓之間。我習內熏。愛緣外染。於道何能造合。能反厥常。則心自通。道自合。不然。難以口舌爭也。定夫又問造道必有要法。師曰。道不在說與示也。說示者方便耳。須用就己知歸。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也。定夫默然。

  於憲

  於憲。侍郎張九成之甥也。常隨舅氏自嶺下歸淦。九成令拜大慧禪師。憲曰素不拜僧。曰汝姑叩之。憲遂舉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三句以問。慧曰。凡人不知本命元辰下落處。又要牽好人入火坑。如何聖賢於打頭一着不鑿破。憲曰。吾師能為聖賢鑿破否。慧曰。天命之謂性。便是清淨法身。率性之謂道。便是圓滿報身。修道之謂教。便是千百億化身。憲以告舅氏。曰子拜何辭。

  朱晦庵

  朱憙。字元晦。婺源人。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談禪。直指本心。遂悟昭昭靈靈一着。年十八。從劉屏山游。屏山意其留心舉業。搜之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金城錄謂公之學得於道謙禪師。公嘗致書問師雲。向蒙妙喜開示。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較。不得置絲毫詐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投一語警所不逮。師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公於言下有省。有久雨齋居誦經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居。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余。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

  馮濟川

  馮楫。字濟川。號不動居士。自壯叩諸名宿。雖在仕塗。不忘學佛。居龍門從佛眼游。偶一童子趨庭吟曰。萬象之中獨露身。佛眼拊公背曰好聻。公於其契入。後帥瀘南。篤志淨業。所至勸發道俗。兵興以來。教藏煨燼。公發願從建炎後。凡名山巨剎藏經殘失者。給與俸祿印施補之。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有偈曰。我賦耽痴癖。視財等空虛。不作子孫計。不為聲色娛。所得月俸給。惟將贖梵書。庶使披閱者。鹹得入無餘。古佛為半偈。尚乃舍全軀。是以不惜財。開示諸迷途。借問惜財者。終日校緇銖。無常忽到日。寧免生死無。紹興三十二年。以給事中乞休。一日忽報親朋。期以十月三日告終。至日設高座。見客如平日。辰巳間降階望闕肅拜。復登座書偈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盡。龜哥眼赤。書畢。拈拄杖按膝而化。

  陸放翁

  陸游。字務觀。仕至華文閣待制。封謂南伯。孝宗朝。南台劾其恃酒頹放。因自號曰放翁。嘗問松源岳禪師雲。心傳之學可得聞乎。師曰。既是心傳。豈從聞得。公領解呈偈曰。幾度驅車入帝京。逢僧一例眼雙青。今朝始覺禪家別。說有談空要眼聽。公居鏡湖時。有塗毒策禪師往來寖厚。策往雙徑受生。餘七日跏趺而逝。公哭以詩曰。岌岌龍門萬仞傾。翩翩隻影又西行。塵侵白拂繩床冷。露滴青松卯搭城。遙想再來非四大。尚應相見話三生。放翁大欠修行力。未免人間愴別情。

  王龍舒

  王日休。字虛中。自號龍舒居士。為國學進士。作六經訓傳數十萬言。一且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歸乎。自是一意念佛。年六十。布衣蔬茄。重研千里。以是誨人。閒居持戒甚嚴。坐必宴寂。臥必冠帶。面目奕奕有光。見者知為有道之士。有淨士文行於世。凡修持法門。感驗彰着。具有顛未。

  張南軒

  張栻。字敬夫。嘗問萬庵顏禪師曰。見即便見。擬思即差又作麼生。師曰。還問不知有。公曰。政當知有時如何。師曰。聞聲見色只如常。公豁然有省。乃留偈曰。聞聲見色只如常。熟察精粗理自彰。脫似虛空藏碧落。曾無少剩一毫芒。師然之。公僭心經史。動以古聖賢自期。孝宗朝直秘閣。累官吏部侍郎。諡曰宣。所着有論孟大極諸書。學者稱為南軒先生公疾革。定叟求教。公曰。蟬蛻人慾之私。春融天理之妙。語訖而逝。

  尤遂初

  尤袤。字延之。梁溪人。紹興中進士。眾擬延之為秘書丞。張南軒得報曰。此真秘丞矣。聞釋氏出世之法。見廬山歸宗禪師。欲謀隱計。朱元晦寄詩。有逃禪公勿遽。且畢區中緣之句。出守台州。孝宗臨軒親遣曰。南台有何勝槩。延之曰。太平洪福。國清萬年。上曰。聞石橋應真是五百強漢。時忽出現。鄉以何法處之。延之報拳曰。臣有金剛王寶劍在。上喜。書遂初老人四字賜之。到台一以慈愛蒞民。官至禮部尚書。諡文簡。所着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製三十卷。

  吳明可

  吳芾。字明可。仙居人。舉進士。累官龍圖閣直學士。前後守六郡。吏畏民懷。嘗曰睹官物當如己物。視公事當如私事。與其得罪於百姓。寧得罪於上官。為文豪徤峻整。有表奏五卷。詩文三十卷。以淳熙五年逸老於休休堂。時簡堂和尚自天台景星岩再赴隱靜。公和淵明詩十三篇送行。其一曰。師心如死灰。形亦如槁木。胡為衲子歸。似響答空谷。顧我塵垢身。正待醍醐浴。更願張佛燈。為我代明燭。

  葉水心

  葉適。字正則。永嘉人。淳熙中進士。雄文奧學推重當世。紹熙中徧歷華選。嘗密助趙汝愚定策。上疏辨朱熹之誣。官至寶謨閣學士。諡忠定。所着有水心等集諸書。公以佛書條項甚多。相反處亦不少。往問石岩璉禪師。師曰。佛以戒定慧為宗。心境不感諸緣。水流花開。鳶飛魚躍皆吾性真。要在千差一照。事理渾融。日久月深。真空妙智自印本心矣。若能收視返聽。心外原無別佛。不必問條項多言相反也。適由是知歸。與朱子書雲。適在荊州。無事贊佛書。乃知世外瑰奇之說。本不與道相亂。良由讀者不深考也。

  真西山

  真德秀。字景元。慶元中進士。累官參知政事。世稱西山先生。諡文忠。公帥湘州時。潭人為立生祠。深於禪學。嘗謂遺教經以端心正念為首。而深言持戒為智慧之本。至謂制心之道。如牧牛。如御馬。不使縱逸。去瞋止妄。息欲寡求。然後由禪定造智慧。具有漸次階級。非謂一超可入如來地也。又雲。予讀楞嚴經。觀世音以聞思修為圓通第一。其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答能如是圓拔一根。則諸根皆脫。於一彈指頃。徧歷三空。即與諸佛無異矣。又讀金剛經至四果。乃廢經而嘆曰。須陀洹所證。則觀世音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者耶。入流非有法也。惟不入六塵。安然常住。斯入流矣。至於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求而實無不來。蓋往則入塵。來則返本。斯陀含雖能來矣而未能無住。阿那含非徒不往而亦無來。至阿羅漢則往來意盡。無法可得。然則名雖四果。實一法也。但歷三空有淺深之異耳。

  錢公相

  錢象祖。字公相。錢塘人。寧宗時問道於保寧全禪師。又參護國此庵元禪師。師曰。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師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公渙然有得。自左丞相歸。日修淨業。

  劉後村

  劉克莊。字潛夫。號後村。淳佑中遷秘閣修撰。克莊生有異質。為文援筆立就。真德秀以學貫古今。文追騷雅薦之。有十釋詠。其達磨詠曰。直以心為佛。西來說最高。始知周孔外。別自有英豪。圖澄詠曰。值亂行何適。隨緣住亦安。能將石虎輩。只作海鷗看。

  陸省庵

  陸沅。號省庵居士。尚書左丞陸佃之孫。任福建提舉。中交代鄭興裔之言。閒退於家。客至語及。必合爪曰。沅與鄭歷卻中冤耳。謹當以善法解之。否則彼此酬酢無了時也。居常持法華經。晨起即澡浴焚香。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佛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後開卷而讀。不緩不忽。聲如貫珠。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又閱毗盧大藏。凡台教律部。少林心宗。靡不參究。

  范致虛

  范沖。字謙叔。一字致虛。甲翰苑守豫章。謁圓通道旻禪師曰。某宿世作何福業。今生墮在金紫囊中。去此事稍遠。旻呼內翰。公應諾。旻曰何遠之有。公為躍然。

  吳履齋

  吳潛。字毅夫。號履齋。正肅公柔勝之子。理宗朝拜相。後為賈似道所排。遂謫循州。宿楓亭接待寺。與僧曰。昔文殊告世尊曰。我初入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所謂繫心一緣。如日觀月觀。眉間毫相。與鼻準白之類。事雖淺近。理實幽微。如趙州雲。老僧十二時。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溈山問懶安雲。汝十二時當作務。安雲牧牛。溈雲作麼生牧。安雲。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此皆繫心一緣也。自後尊宿又生生巧妙方便。令學者看個話頭。如狗子佛性。麻三斤。乾屎橛。青州布衫。庭前栢子之類。都是理路不通處。教人取次看一則。看來看去。疑來疑去。十二時中。常不放舍。忽然鼻孔噴地一下。即是當人安身立命處。此皆繫心一緣之證據也。公於法門得大自在。其在循州豫知死日。語人曰。吾將逝矣。夜必雷雨。已而果然。作詩端坐而逝。封許國公。

  饒德操

  饒節。字德操。臨川人。以文章着稱。曾子宣魏了翁皆與之游。往來襄鄧間。嘗令其仆守舍。一日見仆歸。占對異常。怪問之。仆曰。守舍無所用心。聞鄰寺長老有道價。特往請一轉語。忽爾開悟。身心泰然。無他也。德操慨然曰。汝能是。我乃不能。何哉。徑往白崖問道。與其仆祝髮為浮屠。德操法名如壁。仆名如琳。琳有疾。德操躬親藥餌。既卒。盡送終之義。夏均父為其疏雲。無復挾書。更逐康成之後。何憂成佛。不居靈運之先。時稱其精當。德操號倚松道人。所撰詩辭有倚松集。呂紫薇雲。饒德操自為僧之後。詩更高妙。嘗勸予專意道詩云。向來相許濟時功。大似頻伽餉遠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文章不療百年老。世事能排兩頰紅。好貸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風。

  劉中明

  劉昉。字中明。初為丞相府史積勞。出為左殿直。已而嘆曰。為吏良苦。吾將清吾中扃。脫屣塵垢之外。遂往郴州。棲止於東山僧坊。沙門道覺詑中明曰。吾然膏油於如來前三十年矣。勝利當無涯。中明曰。異乎吾所聞。修竹之子。以身為檠。以戒行為膏油。以心為然器。照一切無明。古所稱然燈佛也。道覺大異之。居百日。別覺而去。後於南康伽藍屍解。周有從至東都。見中明葛裘賣藥於市。問曰。先生屍解。何至此耶。中明曰。無則入有。解乃歸真。吾家常事耳。子何訝焉。有從曰。居與先生同閈。先生面若紅瓊。有從將為枯骨。獨不念之乎。中明曰。踰五十之年。雖志於道如敗屋然。支傾補漏。第可延歲月。況子行年七十。平生好法律。佐人爭訟。損子陰德多矣。尚何言。遂去不知所之。

  劉經臣

  劉經臣。字興朝。少以逸才登仕版。於佛法未之信。因會東林照覺禪師。始醉心祖道。後抵京師。謁慧林沖禪師於僧舍。問雪竇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峰寒色。語下有省。歲余官雒幕。參韶山杲禪師。將去官。辭杲。杲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向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舍。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若收拾不得。則成失心之患。未幾復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禪師請問因緣。逸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爾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知覺向外馳求。轉疎轉遠。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逸舉傳燈所載波羅提尊者見香至國王。何者是佛見性是佛之語。問公。公不能對疑甚。歸就寢。熟睡至五更覺來。方追念間。見種種異相。表里洞徹。六根震動。天地迴旋。如雪開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逗明悉以所得告逸為證。逸厲聲曰。這個是甚麼事卻說履踐。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六首。及着明道諭儒篇以警世。

  戴道純

  戴道純。字孚中。官寺丞。一日咨扣靈源禪師有省。乃呈偈曰。杳冥源底全機處。一片心花露印文。知是幾生曾供養。時時微笑動香雲。

  楊圭

  楊圭。仕至大中大夫。嘗曰。諸佛說法。不離自性。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嘗見自心自性。自修自度。不從人得。又雲。國初以學佛名家者不可勝數。如王文正公。晁文元公。楊文莊公。楊文公。近世陳忠肅公。李忠定公。扶皇極。開太平。風節凜然。亦何貶於儒道。文正公與士大夫結淨行社。弟子社友凡八十人。文元公法藏碎金諸書。無非開佛心見。文莊公平日。五鼓盥漱誦金剛經。三十年不輟。文公與璉禪師游。出其所撰景德傳燈錄以淑後人。由是而觀。區區之跡未可論人也。

  李端願

  李端願。兒時在館舍。常閱禪書。長雖婚宦。然篤志祖道遂於後圃築室類蘭若。邀達觀曇穎禪師處之。公問曰。天堂地獄。畢竟是有是無。頴曰。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就有里尋無。手揸水月。堪笑眼前見牢獄不避。心外聞天堂欲生。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公回說偈曰。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滔滔汴水。隱隱隋堤。師其歸矣。箭浪東馳。

  高世則

  高世則。字仲貽。號無功。以節度使判溫州。所得俸祿積二萬緡。請以禪郡費。當時皇族居溫者多恣橫。世則以風裁鎮之。民賴以安。初參芙蓉禪師求指心要。一日忽造微密。呈偈曰。懸厓撒手任縱橫。大地虛空自坦平。照壑輝岩不借月。庵頭別有一簾明。

  趙松雪

  趙孟俯。字子昂。宋宗室。母丘夫人臨月。夢一僧入寢。覺而生孟俯。年甫十二。即好寫金剛經。與僧語。親若眷屬。重天目中峰之道。每受師書。必焚香望拜。公嘗提舉江淛儒學。叩師心要。師為說防情復性之旨。後入翰林。遣問金剛般若大意。師答以略義一卷。中峰有淨土偈一百八首。公為作一百八贊手書授之。有中峰淨土帖。

  黃晉卿

  黃溍。義烏人。自幼篤學。博極群書。發為文章。如澄湖不波。一碧萬頃。與柳貫虞集揭奚斯游。人號儒林四傑。延佑初進士。累官侍講學士。諡文獻。公於佛典橫襟考究。其撰虎丘寺記。茲上人息庵銘。蔣山志公塔院記。俱膾炙人口。

  顧仲英

  顧阿瑛。字仲英。崑山人。輕財結客。豪宕自喜。年三十始折節讀書。築別業於茜涇之西。曰玉山佳處。日宴客賦詩其中。若河東張翥。會稽楊維禛。天台柯九思。方外張伯雨輩。皆樂與之游。張士誠累辟不就。母喪廬於墓。檢釋氏書有悟。遂祝髮號金粟道人。

  楊鐵崖

  楊維禎。字廉夫。諸暨人。泰定間為赤城令。棄官將妻子游天目山。與江上老漁相狎。時時唱清江款。作回波引和之。仍自歌曰。小江秋。大江秋。美人不來生遠愁。吹笛海西流。又歌曰。東飛烏。西飛烏。美人手弄雙明珠。九見烏生雛。嘗對客雲。笛有君山古弄。海可養。蛟龍可呼。非鈞天大人不發也。明興天下大定 詔征遺逸之士修纂禮樂。廉夫被召至京師。肺疾作而卒。自號鐵笛道人。與僧釋臻釋現釋信為方外友。

  法喜志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