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名山藏/卷之四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名山藏
◀上一卷 名山藏卷之四十七 下一卷▶

●名山藏卷之四十七

  晉江何喬遠 譔

  輿地記二

  ◆輿地記二

  北京

  ○北京

  北京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遼金元夷狄也稱帝建都不足當形勝成祖分藩於此既即位以為京師曰北京城則京城皇城壇廟則天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山川壇社稷壇太廟文廟帝王廟文廟之中有周宣王石鼓山陵則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苑囿則西苑南海子御馬苑建置則文武百官之公署京城門凡九門曰正陽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西曰得勝東之北曰東直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南曰阜成

  順天府

  保定府

  河閒府

  真定府

  順德府

  廣平府

  大名府

  永平府

  親軍

  △順天府

  順天府禹頁冀州之域天文箕尾分野星曰析木爾雅析木為之津釋者為天漢之津梁燕分星也高陽氏幽陵陶唐幽都虞幽州夏殷冀州地周幽州武王封堯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秦上谷漁陽二郡漢初為燕又分置涿郡元狩中為幽州東漢幽州治冀唐幽州宋燕山府皇朝洪武初為北平府永樂初亡為順天府山曰天壽山諸陵在焉曰西山曰香山曰玉泉山西湖瀦其下玉泉之水流經大內出都城南注大通河曰平坡山岡曰臥龍英宗臨幸焉水曰海子流入於都城河曰盧溝本桑乾河又名漯河俗呼運河亦曰小黃河金井之泉成祖蹕而甘之台曰金台燕所以延士也北一百二十里曰居庸關秦始皇築長城居息庸徒於此淮南子天下有九塞居庸居一焉龍虎台在居庸關南凡領州四縣二十三附郭曰大興宛平

  大興縣

  宛平縣

  良鄉縣

  固安縣

  永清縣

  東安縣

  香河縣

  通州

  昌平州

  涿州

  霸州

  薊州

  大興縣

  大興縣金名凡編里三十六

  宛平縣

  宛平縣遼名釋名曰燕宛也宛宛然以平之義凡編里十五

  良鄉縣

  西南七十里曰良鄉縣漢名凡編里二十五

  固安縣

  西南百二十里曰固安縣隋名凡編里三十八

  永清縣

  南百五十里曰永清縣唐名耴邊境水清之義凡編里二十一

  東安縣

  南百五十里曰東安縣元名有劉琨之墓凡編里四十四

  香河縣

  東南百二十里曰香河縣遼名凡編里十

  通州

  東四十五里曰通州金名義耴通漕白河自密雲縣南合於潮河至於州入於直沽是名白遂之河亦曰潞河張家灣是白河下流元有張萬戶居此以名灣凡編里三十二領縣四

  三河縣

  武清縣

  漷縣

  寶坻縣

  三河縣

  州東七十里曰三河縣唐名七渡鮑丘臨泃三河徑焉免兒庂山是產花班之石可作宮磚凡編里三十五

  武清縣

  州南五十里曰武清縣唐名漢雍奴水經曰藪澤名也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水曰直沽入於海凡編里二十八

  漷縣

  州南四十五里曰漷縣在漷河之南漢泉州縣地畫眉郎墳是為張敞之墓景鷹之台元主所駐蹕也凡編里十五

  寶坻縣

  州東南百二十里曰寶坻縣金名以境內產鹽漢泉州縣地是生銀魚曰麵條之魚凡編里三十二

  昌平州

  北九十里曰昌平州後魏名舊為縣正德九年升為州軍都山後漢盧植所教授也唐劉蕡亦居此邑鎮曰黃花口曰白楊元郭守敬堰水五十餘里以入潞通漕曰白浮堰清河源自縣西南一泉徑燕丹村東南合於榆河一泉分為二流入宛平含高梁河曰官河經雙塔店入於榆河曰雙塔河榆河一名溫渝河會於白河黃花鎮川河□源塞外流入黃花鎮口徑昌平至懷柔入於白河高梁河出自并州黃河之別源東徑沙澗又東南徑高梁店流入都城海子又有濕余之河出軍都出折入於潞河有朱能之墓凡編里二十七領縣三

  順義縣

  密雲縣

  懷柔縣

  順義縣

  東北六十里曰順義縣秦上谷郡漢魏晉皆范陽境凡編里二十七

  密雲縣

  東北百二十里曰密雲縣後魏名唐曰檀州以古有白檀樹東北五十里曰共城是舜流共工之地霧靈之山祥光如霧歲以六月六日現漁陽之城秦以閭左戍凡編里十九

  懷柔縣

  東北一百里曰懷柔縣山曰紅螺高二百餘仞山下之潭嘗有殷紅二螺日夕吐光黍谷之山鄒衍所吹律也凡編里十四

  涿州

  西南百四十里曰涿州春秋戰國皆燕之涿邑秦上谷郡漢涿郡曹魏范陽郡有督□之亭樓桑之村南曰酈亭是後魏酈道元所居台曰華陽燕太子丹與樊將軍置酒處也獨鹿山有鹿鳴澤漢武帝元封四年出蕭關歷鹿鳴澤者也凡編里四十六領縣一

  房山縣

  房山縣

  州西北四十里曰房山縣太房之山幽燕奧室黃山張良所隱也石經山山如天竺有石經洞隋大業間法師靜琬鑿石為板刻經一藏唐貞觀初成大涅盤一部而師滅後僧徒相繼歷遼金始完貯於洞者七穴者二洞扃以石門穴鎮以浮屠孔水洞在太房山東北懸崖千尺下有石窟白龍時遊人見之則化為魚時時聞音樂聲有人篝火浮舟行五六日莫測其源有齊孫臏唐賈島本朝姚廣孝之墓凡編里十六

  霸州

  南二百一十里曰霸州後周名秦上谷郡漢屬渤海郡後漢屬廣陽郡當京邑之陽山原衍夷群水所赴來自西北者九自西南者六 【 西北曰盧溝拒馬夾河琉璃胡良桑乾烏流白澗西南曰黑羊一泉方順塘河沙河礴河】 凡編里三餘縣三

  文安縣

  大城縣

  保定縣

  文安縣

  州南六十里曰文安縣漢舊縣凡編里三十四

  大城縣

  州南百二十里曰大城縣五代周名漢名平舒屬渤海郡周禮曰其川虖池嘔夷鄭注嘔夷出平舒黃泌之河源出自交河凡編里二十三

  保定縣

  州南十八里曰保定縣宋名河曰玉帶受宣府紫荊白溝之水達苑家口灌直沽入於海窪邑也桃花塞宋楊延朗築以御奏丹凡編里六

  薊州

  東二百曰薊州秦漢漁陽郡唐曰薊州耴古薊門關名崆峒之山黃帝所問道也北平城李廣射虎飲羽焉凡編里二十六領縣四

  玉田縣

  豐潤縣

  遵化縣

  平谷縣

  玉田縣

  州東八十里曰玉田縣唐名漢陽雍伯至孝行善仙人遺之石子一升曰種之生玉雍伯求北平徐氏女為妻曰必白璧一雙行視石得璧五雙縣以名玉田本春秋無終子國漢無終縣有無終之山燕昭王冢在焉徐無之山有不灰之本生火之石燕山自西山一帶迤■〈辶里〉而來延袤數百里如長蛇光沙之泉沙碎若飛雪以磨金玉之器能飛光輝凡編里十八

  豐潤縣

  州東南百九十里曰豐潤縣金名南關之城趙武靈王所築凡編里二十二

  遵化縣

  州東百二十里曰遵化縣唐名春秋無終漢屬右北平磨台之山游池中其背負鏡口曰大喜峯凡編里二十

  平谷縣

  州西北八十里曰平谷縣漢舊縣魚子之山有軒轅之陵凡編里十三

  △保定府

  保定府冀州之城分野尾箕兼昴畢戰國屬趙秦上谷巨鹿二郡地漢涿郡及信都中山國地唐時其地屬莫定滿瀛等州宋保塞軍太平興國中為保州政和為清苑郡保塞軍節度皇朝為府初屬北平布政同永樂中隸京師領州三縣十七

  清苑縣

  滿城縣

  安肅縣

  定興縣

  新城縣

  唐縣

  博野縣

  慶都縣

  容城縣

  完縣

  蠡縣

  雄縣

  祁州

  安州

  易州

  清苑縣

  附郭曰清苑縣隋名以清苑之河本漢樊輿縣屬涿郡郎山之峰尖如削玉河曰清苑曰石橋曰梁高陽城雲是顓頊所築廉頗之廟前臨雞水有石樑焉謂之廉梁凡編里十四

  滿城縣

  西北四十里曰滿城縣唐名東漢北平縣地後魏樂浪有漢王譚之城譚不從王莽與其五子避難於此光武封其五子為侯人名之曰五公城有張蒼之墓河曰方順凡編里□十

  安肅縣

  北六十里曰安肅縣本宋安肅軍凡編里十六

  定興縣

  北百二十里曰定興縣金名本隋范陽地河曰五里凡編里二十二

  新城縣

  東北百五十里曰新城縣漢名本督亢地河曰白溝宋與遼界凡編里三十六

  唐縣

  西一百十里曰唐縣漢名堯為唐侯國於此春秋鮮虞邑山曰堯山又山曰葛洪西南隅有老姑之峪宋時有老姑謂人曰貧道住世二百年矣言已投崖不墜而升有王陵之城王陵援兵以捄白登灌城與王陵城灌嬰所築也中山城在峭嶺之上是為慕容乖之都河曰唐河靈井一名趙母井醇酎千日此並所釀凡編里二十二

  博野縣

  南九十里曰博野縣後魏名漢蠡吾東漢博陵洪武初屬祁州六年改屬河南二程先世居此縣凡編里二十一

  慶都縣

  西南九十里曰慶都縣金名漢之望都縣南四十里有堯廟慶都陵堯母葬焉堯山在唐縣北慶都山在其南登堯山可見慶都山凡編里八

  容城縣

  東北九十里曰容城縣漢舊縣凡編里六

  完縣

  西七十里曰完縣秦之曲逆漢書曰濡水於曲逆城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漢封陳平焉章帝丑其名改曰蒲陰縣西三十里曰伊祁山堯母所居祁水出焉有孝烈將軍之廟木蘭女也唐封為將軍凡編里十七

  蠡縣

  南九十里曰蠡縣漢之蠡吾漢桓帝父封蠡吾侯凡編里二十七

  雄縣

  東北百二十里曰雄縣有小雄大雄二山河曰雄河凡編里十七

  祁州

  南百二十里曰祁州唐名本漢中山國安國縣地有沙滋二河凡編里十四領縣二

  深澤縣

  束鹿縣

  深澤縣

  州南二十里曰深澤縣漢舊縣凡編里十一

  束鹿縣

  州南百二十里曰束鹿縣唐名凡編里十七

  安州

  東七十里曰安州金名洪武七年為縣十四年為州易水在城北入於雄縣為瓦濟河徑直沽入於海凡編里二十二領縣三

  高陽縣

  新安縣

  高陽縣

  州南四十里曰高陽縣漢舊縣凡編里十四

  新安縣

  州東二十里曰新安縣元名曹徐二河出自安肅合流於縣南曰溫義凡編里十一

  易州

  西北百二十里曰易州隋名周禮曰其浸淶易易州淶水縣是也秦上谷漢涿郡地易水發源故安縣分南北二派北出於西山之寬中谷左與軍士川女思谷之水合右則紫荊關之水注之其地名三會江濡水田於窮獨之山亦曰聖女水有燕昭之廟郭隗樂毅劇辛鄒衍之祠樊於期將軍之廟荊軻城在州西七里高漸離故居在州南十六里州西南關曰紫荊關外通宣大二鎮各四百七十里為扼塞之關凡編里三十領縣一

  淶水縣

  淶水縣

  州東四十里曰淶水縣後周名水曰淶水是有水田凡編里二十五

  △河閒府

  河閒府冀州域分野箕尾春秋晉東陽地戰國燕趙齊三國境秦巨鹿上谷二郡地漢河閒國唐曰灞州亦河閒宋曰河閒洪武初屬北平布政司永樂中隸京師領州二縣十六

  河閒縣

  獻縣

  阜城縣

  肅寧縣

  任丘縣

  交河縣

  青縣

  興濟縣

  靜海縣

  寧津縣

  景州

  滄州

  河閒縣

  附郭曰河閒縣周為唐叔封邑漢周卿侯國東漢武垣縣漢武帝廵狩至東武垣城望氣者言當得異女遂得鈎弋夫人漢博士毛萇宅壘俱存凡編里二十五

  獻縣

  南六十里曰獻縣以河間獻王名漢樂城東漢樂陵縣西北三十里曰中水城漢高封呂馬童為中水侯以居高滱二水間故曰中水河曰滹沱凡編里二十金

  阜城縣

  西南百四十里曰阜城縣漢舊縣河曰胡盧華陽之亭稽康學琴焉有簡子之城符融之壘凡編里二十五

  肅寧縣

  西五十里曰肅寧縣河曰中堡合於直沽凡編里十三

  任丘縣

  北九十里曰任丘縣本漢鄚縣地平帝使中郎將任丘城此因名衣冠之族比閭而是韓嬰是此縣人長桑君是扁鵲所師有扁鵲之宅水曰濡曰滱左傳齊侯伐燕盟於濡水凡編里三十二

  交河縣

  南八十里曰交河縣以滹沱高河二水交流東北三十里有顓頊城其產香梨凡編里十四

  青縣

  東百五十里曰青縣唐幽州盧台軍地凡編里六

  興濟縣

  東百八十里曰興濟縣宋名孝宗張皇后是此縣人獨流之河有蒲葦之利凡編里十

  靜海縣

  東百八十里曰靜海縣凡編里十五

  寧津縣

  東南二百九十里曰寧津縣金名凡編里二十二

  景州

  南二百里曰景州唐名本漢景成侯國隋為蓨縣本漢條縣隋改為蓨是為董仲舒之鄉漢書董子廣川人屬冀都郡今景州蓨縣是也漢封周亞夫為條侯韓頹當為弓高侯韓增為龍頟侯此縣有亞夫廟月高城龍頟村漢表以亞夫為蓨侯蓨即條也河曰衛河凡編里二十八領縣三

  吳橋縣

  東光縣

  故城縣

  吳橋縣

  州東五十里曰吳橋縣金名有孫臏墓凡編里十一

  東光縣

  州東北七十里曰東光縣後魏徙渤海郡治於此凡編里七

  故城縣

  州南九十里曰故城縣元名本隋清河郡歷亭縣地縣西南四曰澹村是澹臺故居凡編里八

  滄州

  東百五十里曰滄州後魏名本漢渤海郡爾雅九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鬴五曰胡蘇六曰簡潔七曰釣盤八曰鬲津其一則河之經流也舊志徒駭河在滄州廢清池縣西北二十里太史河在南皮縣治北馬頰河在東光縣界胡蘇河在慶雲縣西南簡潔河在南皮縣城外十餘步釣盤河在獻縣東南二百八十里鬲津河在慶雲縣又在樂陵縣西三十里考書傳九河所在與此多不合又先儒程氏以為其地已淪於海酈道元亦謂九河碣石淪於海此蓋後世新河而傳以舊名耳顧今亦湮沒矣有麻姑城漢武東廵祀麻姑於此有長蘆廢縣本漢參戶縣地今為都轉運鹽使司治凡編里二十七領縣三

  南皮縣

  鹽山縣

  慶雲縣

  南皮縣

  州南七十里曰南皮縣漢舊縣因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魏文帝與吳質書憶昔南皮之游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今縣西有寒井人曰尹吉甫雋不疑石苞凡編里九

  鹽山縣

  州東九十里曰鹽山縣隋名鹽山之下是為鹽場本春秋無棣邑漢置高城屬渤海有兮城秦始皇發童男女千人八海求蓬萊築此城僑居之亦曰千童城平津鄉漢屬高平縣以此封公孫弘者也凡編里二十三

  慶雲縣

  州南百六十里曰慶雲縣漢曰陽信凡編里十一

  △真定府

  真定府冀州之城分野日畢周并州地春秋鮮虞國戰國屬趙秦為巨鹿郡漢置恆山縣後避諱改常山武帝置真定國常山屬焉唐恆山郡宋真定府本朝永樂隸京師領州五縣二十七

  真定縣

  井陘縣

  獲鹿縣

  元氏縣

  靈壽縣

  藁城縣

  欒城縣

  無極縣

  平山縣

  阜平縣

  定州

  冀州

  晉州

  趙州

  深州

  真定縣

  附郭曰真定縣本戰或趙之東垣邑滹沱河入於海西韓河八於滹沱滋河入甸水城北牧莊三塜相去百步雲藺相如廉頗李牧墓也凡編里十三

  井陘縣

  西南百五十里曰井陘縣漢舊縣陘即鉶也燕趙之閒謂山春為鉶周穆王傳天子北徑乃絕漳水於鉶山之下癸未雨雪穆天子獵於鉶山之西河甘陶河入於滹沱綿蔓河合於甘陶關曰故關凡編里十三

  獲鹿縣

  西南五十里曰獲鹿縣唐名本戰國趙之石邑韓信伐趙下井陘軍中乏水於海螺山下獲二白鹿跑地出泉故名獲鹿抱犢山本名蓽山韓信伐趙持赤幟登山而望者也橫山有聖母祠舊石邑北三十里有趙陀先冢城東有戰國時趙王冢大者六小者二十三關曰土門是名井陘口凡編里十二

  元氏縣

  西南九十里曰元氏縣漢舊縣本趙公子元封邑故曰元氏山曰無極又山曰白石又山曰封龍凡編里十七

  靈壽縣

  西北六十里曰靈壽縣漢舊縣有孟嘗君塜有趙武靈王城樂羊伐中山魏文侯封之靈壽是此縣也樂毅亦此縣人是魏將羊之後口曰白羊凡編里十三

  藁城縣

  東南六十里曰藁城縣漢舊縣西南為古肥子國漢立肥累縣凡編里十四

  欒城縣

  南六十里曰欒城縣漢舊縣春秋晉欒武子封邑河曰洨河凡編里十二

  無極縣

  東八十里曰無極縣漢曰毋極唐武后亡本元氏縣之無極山名凡編里十三

  平山縣

  西九十里曰平山縣本春秋晉之蒲邑漢蒲吾縣西北六十里曰房山漢章帝幸趙祠焉河曰濊河凡編里二十一

  阜平縣

  西北二百五十里曰阜平縣金名 【 一載華陽亭稽康夜學琴於此】 派河入於滹沱臙脂當城二河入於派凡編里十一

  定州

  東北百三十里曰定州後魏名春秋鮮虞晉中山漢中山郡東北一十里有堯城東三十里有固城雲是禹築宋韓琦蘇軾嘗知是州琦有閱古堂繪前代良守將之跡軾有雪浪石置學舍治堂曰可以世廟自安陸八即位過是州守倪機供應得宜世宗書屏曰可以機堂之清風店石亨御虜處也黑水在州界深而不流漢置盧奴縣俗謂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滱水出焉有中山靖王塜凡編里三十四領縣三

  新樂縣

  曲陽縣

  行唐縣

  新樂縣

  州西南五十里曰新樂縣隋名東漢新市井縣沙河合於滋有伏羲台凡編里十一

  曲陽縣

  州西六十里曰曲陽縣漢上曲陽縣以在太行之陽轉曲之處山曰恆山北嶽也有太玄之泉神章十九種服之成仙唐貞觀間有飛石西墜葆而祠之馬文升言舜所封恆山在今渾源州宜移祀語在典禮記凡編里二十五

  行唐縣

  州西九十里曰行唐縣秦為南行唐縣後魏去其南毘山毘盧佛所化身也倒馬關水北合於滱水告河出焉人曰郄縠凡編里二十二

  冀州

  東南二百八十里曰冀州春秋晉東陽地秦巨鹿郡漢信都縣白季薦郄缺於晉文公文公用為下軍大夫與冀為采邑因以為氏缺是以名冀孔巢父州人漳水出焉有張耳之墓凡編里十七領縣四

  南宮縣

  新河縣

  棗強縣

  武邑縣

  南宮縣

  州南六十里曰南宮縣漢舊縣凡編里二十

  新河縣

  州西六十里曰新河縣元名漢之堂陽凡編里十二

  棗強縣

  州東三十里曰棗強縣漢舊縣以多棗名索盧之水衛河之支也有棘津城故曰呂尚困於棘津左傳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凡編里十七

  武邑縣

  州東北九十里曰武邑縣漢舊縣觀津之城樂毅所封曰望諸君夾河出焉凡編里二十三

  晉州

  東九十里曰晉州元名本春秋鼓子國漢置下曲陽縣凡編里十七領縣三

  安平縣

  饒陽縣

  武強縣

  安平縣

  州東北五十里曰安平縣凡編里十四

  饒陽縣

  州東北百三十里曰饒陽縣漢舊縣以饒河名有光武城是光武征王郎時所築凡編里十七

  武強縣

  州東百六十里曰武強縣晉名漢曰武隊有武強之山凡編里十四

  趙州

  南百一十里曰趙州北齊名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巨鹿郡漢趙國宋子城高漸離所匿作也凡編□□七領縣六

  柏鄉縣

  隆平縣

  高邑縣

  臨城縣

  贊皇縣

  寧晉縣

  柏鄉縣

  州南七十里曰柏鄉縣本春秋晉郭邑地漢為鄗縣凡編里十

  隆平縣

  州東南一百里曰隆平縣宋名漢曰廣阿漢高帝時任敖為御史大夫封廣阿侯隋名縣曰大陸隋圖經大陸縣有堯台堯禪舜處也縣東北三十五里曰象城雲舜弟象嘗居此凡編里十一

  高邑縣

  州西南五十里曰高邑縣本晉鄗邑漢曰鄗縣光武即位於鄗南改曰高邑凡編里十一

  臨城縣

  州西南九十里曰臨城縣唐名戰國屬趙為房子邑漢置房子縣韓信與陳余戰於釣盤之山余問地曰釣盤嘆曰魚遇釣盤吾其亡矣凡編里十三

  贊皇縣

  州西九十里曰贊皇縣隋名贊皇之山其高百丈壇山在縣東有周穆王吉日癸已四篆字李棲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孫父子是此縣人故稱讚皇公水曰槐水凡編里十二

  寧晉縣

  州東四十里曰寧晉縣唐名春秋晉楊氏邑漢楊氏縣河曰葫蘆凡編里十八

  深州

  東二百五十里曰深州隋名漢曰下博凡編里十七領縣三

  衡水縣

  衡水縣

  州南五十里曰衡水縣隋名漢舊縣人曰孔穎達凡編里七

  △順德府

  順德府冀州之域分野昴殷祖乙所都周邢或後屬晉戰國屬趙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漢巨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晉為石勒所據後魏為襄國唐邢為宋信德府元順德府國初屬北平布政司永樂中直隸京師領縣九

  邢臺縣

  沙河縣

  南和縣

  平鄉縣

  廣宗縣

  巨鹿縣

  唐山縣

  內丘縣

  任縣

  邢臺縣

  附郭曰邢臺縣宋名縣西一百四十里曰夷儀城春秋邢遷於夷儀有解玉之沙豫讓橋讓伏以刺趙事子者也仙翁仙唐玄宗所封仙人張果所止息也鵲山之穴是生雲母水曰百泉為澧河源石井岡一名龍岡石勒時天旱佛圖澄於此岡掘得死龍水而蘇之呪之上天雨即大降凡編里二十八

  沙河縣

  南三十五里曰沙河縣隋名磬口山漢魏時舊鐵官也凡編里十九

  南和縣

  東四十里曰南和縣漢舊縣其人宋璟璟墓在沙河縣西北顏真卿書碑河曰狼溝凡編里十三

  平鄉縣

  東南一百里曰平鄉縣本漢癭陶縣沙丘台紂所築秦始皇崩地也南城春秋傳齊國夏伐晉耴河曰濁漳凡編里十三

  廣宗縣

  東一百二十里曰廣宗縣唐名漢堂陽凡編里十二

  巨鹿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曰巨鹿縣隋名漢南侯芭是此縣人凡編里十三

  唐山縣

  東北九十里曰唐山縣本春秋時晉栢人邑漢高於此心動是為堯始封之地山曰堯山是生文石五色錦辛干言之山其在詩曰出宿于于飲餞於言泜水出焉凡編里十四

  內丘縣

  北五十五里曰內丘縣隋名東漢常山郡之中丘縣蓬鵲山扁鵲將號太子採藥焉矍山礪水所出也礪水之水可礪刀劍洗腸源佛圖澄於此洗腸凡編里十八

  任縣

  東北四十里曰任縣春秋時晉張縣地漢分置任縣河曰澧河凡編里十三

  △廣平府

  廣平府冀州城分野昴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邯鄲郡地漢初置廣平國武帝改為平千國宣帝復為廣平國東漢省入巨鹿郡唐洺州國初隸北平布政司永樂中直隸京師領縣九

  永年縣

  曲周縣

  肥鄉縣

  雞澤縣

  廣平縣

  邯鄲縣

  成安縣

  威縣

  清河縣

  永年縣

  附郭曰永年縣本春秋曲梁地漢曲梁縣河曰洺曰沙水曰滏冉伯牛墓在縣西凡編二十九

  曲周縣

  東北四十五里曰曲周縣漢舊縣凡編里二十八

  肥鄉縣

  南四十里曰肥鄉縣曹魏名本漢邯鄲蒲縣地有列人之城列人之堤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耴列人河口石字凡編里二十六

  雞澤縣

  北七十里曰雞澤縣春秋盟於雞澤凡編里九

  廣平縣

  東南七十里曰廣平縣漢名河曰拳壯凡編里十七

  邯鄲縣

  西南五十里曰邯鄲縣山曰紫山一名馬服山有趙奢之塜奢為馬服君叢台在縣北呂仙祠岩於此發黃梁之夢是生玄精之石河曰西河凡編里二十七

  成安縣

  南六十里曰成安縣春秋晉干侯地漢魏郡斥丘縣地陳餘事趙封成安君寇凖嘗知此縣凡編里三十四

  威縣

  東北一百三十五里曰威縣東漢廣平國斥漳縣地凡編里八

  清河縣

  東北二百里曰清河縣晉名本周甘泉市秦為厝縣屬巨鹿漢為信成縣屬清河後漢改甘陵縣以安帝母甘陵氏葬縣東北因名有鯀堤張廵嘗令此縣凡編里六

  △大名府

  大名府宋名冀兗域分野室璧本商舊都周封武庚於此春秋為晉地戰國魏衛二國境秦屬東郡漢置魏郡治元城唐為魏州為魏郡國初屬北平布政司永樂中直隸京師領州一縣九

  元城縣

  大名縣

  南樂縣

  魏縣

  清豐縣

  內黃縣

  濬縣

  滑縣

  開州

  元城縣

  附郭曰元城縣漢舊縣春秋時沙麓地有沙麓山春秋沙麓崩亦名女女坐丘漢書雲王翁孺既徙魏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晉史卜之曰後六百四十五年當有聖母興其齊田氏乎翁孺徙居正直其地日月當之後翁孺生禁禁生女政君漢元後也臨朝稱制矣五鹿之墟晉重耳所乞食也馬陵道孫臏於此殺龐涓河曰沙河人曰朿晢凡編里六

  大名縣

  南十里曰大名縣五代漢名本漢元城縣貴鄉地山曰愜山漢成帝時河決王延世於此運土塞河殊愜人心河曰雕馬凡編里十

  南樂縣

  東南四十里曰南樂縣五代唐名本漢樂昌縣有昌意城黃帝子昌意所造有倉頡塜又河南開封亦有之水曰繁水凡編里二十

  魏縣

  西南四十里曰魏縣漢舊縣周時地名洹水戰國時為魏武侯別都河曰漳曰御凡編里二十六

  清豐縣

  東南九十里曰清豐縣古頓丘衛邑衛風雲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唐曰清豐以孝子張清豐得名有干城衛風雲出宿于于泉源在頓丘古城東北衛風雲泉源在左又水曰澶水秋山在頓丘廢縣西北山海經帝嚳葬此山之陰漢京房唐南霽雲是此州人凡編里二十五

  內黃縣

  南百里曰內黃縣漢舊縣殷河亶甲居相春秋嚷公時會於柯皆此地西南十二里有牽城春秋公會齊人衛人於牽水曰湯水水經湯水又東北至於內黃有殷中宗陵欒巴是此縣人凡編里二十

  濬縣

  西南二百里曰濬縣春秋衛邑漢黎陽縣大伾之山見於禹貢紫金山在大伾山東善化山一名枉人相傳紂殺比干於此是生紫班之石光膩類玉同山武王伐紂諸侯之所會同也鹿台巨橋皆在是縣之西朝歌城在縣西七十里紂糟丘酒池土人猶依約識之黑山九州島要記黑子昔居此山采苓苓服食壽五百歲枋頭在縣西南曹操下大枋於淇水口堰之使東以通漕運慕容垂拒破桓溫皆此地也河曰衛河水曰淇水又曰黎水黎陽津一名白馬津酈食其說沛公曰守白馬之津諸侯形制之勢凡編里四十

  滑縣

  南二百三十里曰滑縣本古豕韋氏國春秋衛地秦漢東郡地晉濮陽國地唐曰滑州汲黯是此縣人凡編里六十七

  開州

  南百六十里曰開州漢頓丘唐澶州鮒鰅山一名廣陽山山海經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陰四蛇衛之咸城在城東南春秋齊桓會諸侯於咸澶淵在城南春秋會盟於澶淵戚城在城北七里春秋晉趙鞅納世子蒯■〈日貴〉於戚旄丘在州東北■〈比阝〉風旄丘之葛兮鐵丘在州北五里左傳鄭與衛戰蒯■〈日貴〉登鐵丘以望衛軍清丘在州東南七十里左傳盟於清丘延丘在州東南困十里延陵季子適衛之所憩也瑕丘在城東南三十里禮記檀弓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從黃河故道在州治南鯀堤在州西十里復關堤在州城西南衛詩乘彼垝垣以望復關瓠子口在州西南二十里漢武沈璧馬從官負薪而築宣房之宮者也凡編里六十八領縣一

  長垣縣

  長垣縣

  州南百五十里曰長垣縣漢名春秋蒲齊侯衛侯胥命於蒲家語子路為蒲宰龍城在縣東南二十里關龍逄所居鶴城衛懿公養鶴之城也蘧伯玉墓在縣南十五里凡編里四十六

  △永平府

  永平府冀州域分野尾黃帝逐葷粥始為華有初虞分冀東北為營州此其地商封墨台氏為孤竹國周幽州春秋肥子國秦遼西右北平二郡地漢末為公孫度所據魏改廬龍郡北燕平州及樂浪郡唐平州國初屬北平布政司永樂中直隸京師領州一縣五

  盧龍縣

  遷安縣

  撫寧縣

  昌黎縣

  灤州

  隆慶州

  保安州

  盧龍縣

  附郭曰盧龍縣漢肥如縣其曰盧龍以鎮山如龍形山曰陽山有李廣射虎之石洞山產鐵雙子山有孤竹長君之墓囗壽子山有孤竹次君之墓馬鞭山有孤竹少君之墓周王山在灤河中水夾其下其水則海其河肥如灤河自口北開平東南流徑遷安縣界至縣合漆河又南至樂亭縣入於海凡編里十五

  遷安縣

  西北四十里曰遷安縣漢令支寬河之川是生黃金河曰青龍凡編里二十九

  撫寧縣

  東八十里曰撫寧縣本漢驪城縣陽渝二河入於海關曰榆關又關曰山海凡編里十七

  昌黎縣

  東南八十里曰昌黎縣本營州地碣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禹貢碣石也韓愈之先是此縣人凡編里二十六

  灤州

  南四十里曰灤州契丹名本商孤竹地漢石城縣厥河沂卑耳之溪俞兒之神為齊桓前導凡編里六十七領縣二

  樂亭縣

  樂亭縣

  州東九十里曰樂亭縣河曰定流又河曰清河凡編里二十七

  隆慶州

  隆慶州冀州地分野尾漢廣寗縣地屬上谷郡唐媯州元以仁宗生此為龍慶州本朝初州郡俱廢永樂十一年復置州改曰隆慶直隸京師大翮山在州北二十五里上有王仲廟仲弱冠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或傳秦始皇征仲不至大怒詔檻連送之仲化為大鳥飛去落二翮於此因以名山曰阪山軒轅與焱帝戰坂泉之野是此山也八達嶺在州南三十里居庸關外蚩尤城在州城西岔道在州城南二十里出居庸關東西路繇是而分故以名岔凡編里十四領縣一

  永寧縣

  永寧縣

  州東三十里曰永寧縣本遼縉山縣地永樂十一年置縣治團山下耴其寧惟永之義凡編里五

  保安州

  保安州冀州之域或雲軒轅都涿鹿是此州也虞為幽州北境分野尾春秋戰國上谷郡漢涿鹿唐團練使總山後八軍元奉聖州至元初以地震改保安州國初州縣俱廢永樂中置州隸京師涿鹿之山涿水出焉黃帝於此破蚩尤凡編里七

  △親軍

  金吾前衛

  金吾後衛

  羽林左衛

  羽林右衛

  府軍衛

  府軍左衛

  府軍右衛

  府軍前衛

  府軍後衛

  虎賁左衛

  錦衣衛

  旗手衛

  金吾左衛

  金吾右衛

  羽林前衛 【 上三衛舊為北平護衛靖難後升】

  燕山左衛

  燕山右衛

  大興左衛

  濟陽衛

  濟州衛

  通州衛 【 舊為安吉衛以上七衛舊屬北平都司永樂四年升】

  騰驤左衛

  騰驤右衛 【 舊為神武前衛】

  武驤左衛

  武驤右衛 【 以上四衛宣德八年以各衛養馬軍士及神武前衛官軍開設】

  成功中衛 【 洪武間設】

  武功左衛 【 宣德二年設】

  武功右衛 【 宣德六年設】

  永清左衛

  永清右衛

  彭城衛 【 上三衛屬北平都司後改常山三護衛宣德初復為本衛又並河南三護衛多餘官軍於彭城衛】

  長陵衛 【 舊為南京羽材右衛永樂二十二年改】

  獻陵衛 【 舊為武成左衛宣德元年改】

  景陵衛 【 舊為武成右衛宣德十年改】

  裕陵衛 【 舊為武成前衛天順八年改】

  茂陵衛 【 舊為武成後衛成化二十三年改】

  泰陵衛 【 舊為忠義左衛弘治十八年改】

  康陵衛 【 舊為義勇中衛正德十六年改】

  水陵衛 【 舊為義勇左衛嘉靖二十七年改】

  昭陵衛 【 舊為神武后衛隆慶六年改】

  奠靖千戶所 【 嘉靖二十一年設】

  犧牲千戶所 【 屬太常寺】

  舊制止上十二衛後添設金吾左衛以下十衛俱稱親軍指揮使司又添騰驤等四衛亦系親軍並武功永清彭城及長陵等十五衛二所俱不屬五府

  在京

  留守左衛

  鎮南衛

  驍騎右衛

  龍虎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留守右衛

  虎賁右衛

  武德衛

  留守中衛

  神策衛

  應天衛

  和陽衛

  龍驤天衛

  留守前衛

  豹韜衛

  留守後衛

  鷹揚衛

  興武衛 【 以上俱南京舊衛永樂十八年分調】

  大寧中衛

  大寧前衛

  會州衛 【 以上俱北平行都司都舊衛】

  富峪衛 【 此下系添設並北平山西等衛改】

  寬河衛 【 舊為大寧後衛又為營州中護衛】

  神武左衛

  忠義右衛

  忠義前衛

  忠義後衛

  義勇前衛

  義勇後衛

  義勇右衛

  武成中衛

  蔚州左衛

  牧馬千戶所 【 成化十三年添設】

  在外直隸 【 舊為北平都司有北平三護衛後俱為軍其不系北平舊衛者俱永樂以後添】

  薊州衛

  遵化衛 【 上俱北平舊衛】

  密雲中衛

  密雲後衛

  鎮朔衛

  東勝右衛

  興州左屯衛

  興州中屯衛

  興州前屯衛

  興州後屯衛

  忠義中衛

  通州左衛

  通州右衛

  神武中衛

  定邊衛

  武清衛

  涿鹿衛 【 舊為河南寧國衛】

  涿鹿左衛

  涿鹿中衛

  永平衛 【 北平舊衛】

  山海衛

  盧龍衛

  開平中屯衛

  興州右屯衛

  東勝左衛

  撫寧衛

  延慶衛 【 舊為北平都司居庸關千戶所為改隆慶衛後又改今名】

  河間衛

  大同中屯衛 【 永樂初改調】

  瀋陽中屯衛

  天津衛

  天津左衛

  天津右衛 【 舊青州左護衛】

  真定衛 【 北平舊衛】

  神正右衛

  定州衛 【 永樂初改調】

  潼關衛 【 舊屬河南都司】

  德州衛

  德州左衛

  梁城千戶所

  潮河千戶所

  白羊口千戶所

  渤海千戶所

  寬河千戶所

  鎮邊城千所

  滄州千戶所

  倒馬關千戶所

  順德千戶所

  武定千戶所 【 舊為樂安千戶所】

  平定千戶所

  蒲州千戶所 【 上二所舊屬山西都司】

  大寧都司 【 舊為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改設舊有大寧左右衛後改延慶左右衛舊有大寧中衛大寧前衛會州衛俱改調京衛大寧後衛後改寬河衛舊有興州中護衛革】

  保定左衛

  保定右衛

  保定中衛

  保定前衛

  保定後衛 【 上俱永樂元年設】

  營州左屯衛

  營州右屯衛

  營州中屯衛

  營州前屯衛

  營州後屯衛 【 上俱洪武舊衛永樂初分改】

  茂山衛

  紫荊關千戶所

  萬全都司 【 宣德五年分直隸及山西等處衛所添】

  萬全左衛

  萬全右衛

  宣府前衛

  宣府左衛

  宣府右衛

  懷安衛

  開平衛

  延慶左衛 【 舊為大寧左衛又為營州左護衛屬北平行都司】

  延慶右衛 【 舊為大寧右衛又為營州右護衛屬北平行都司】

  龍門衛

  保安衛

  保安右衛 【 上二衛舊為在京天策衛】

  州衛 【 舊屬山西行都司】

  永寧衛

  懷來衛

  興和千戶所

  美峪千戶所

  四海冶千戶所

  廣昌千戶所 【 舊屬山西都司後改】

  長安千戶所

  雲川千戶所

  龍門千戶所